YWAM創辦⼈羅倫肯寧漢安息主懷 機構自1979年在港設立服侍基地

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YWAM)創辦⼈羅倫 · 肯寧漢(Loren Cunningham)於2023年10⽉6⽇早上安息主懷,享年88歲。

羅倫 · 肯寧漢是歷史上第⼀位因福⾳緣故到訪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附屬國,以及⼀百多個附屬領地和島嶼的⼈。1960年,他打破了當時宣教的模式,開創機會給青年⼈透過短期⾃願的⽅式到世界各地參與宣教⼯作。因此,很多⼈稱他為「突破宣教常規的⼈」。他的遠⾒激發了世界性的青年宣教浪潮,讓上百萬的青年⼈得以從世界各地到地極宣教,宣揚神的真理,顯明祂的愛。

出⽣於美國加州塔夫脫市(Taft)的羅倫,來⾃⼀個多代全職事奉的家庭。1963年,他與同樣家庭背景的達琳結婚。他們都具有強烈的領袖特質,卻謙卑地彼此搭配,⼀同帶領YWAM前⾏。羅倫主責使徒性的異象分享與事⼯拓展,⽽達琳負責執⾏異象與建立團隊。

(圖片來源: lorencunningham.com)

加州雷丁市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的克里斯·瓦洛頓(Kris Vallotton)牧師曾表示,YWAM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宣教機構。他稱肯寧漢為現代史上最偉大的信仰英雄之一。佈道家葛福林(Franklin Graham)也曾給予類似的評價。

撒馬利亞救援會(Samaritan’s Purse)主席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這個人的一生是如此不可思議。肯寧漢允許神使用他,他這幾十年來一直是福音的力量。」

肯寧漢一生曾到訪不同地方宣教
(圖片來源: lorencunningham.com)

1975 年,羅倫·肯寧漢和學園團契(CRU)創辦⼈⽩立德博⼠從神領受社會七個領域(Seven Spheres of Society)的概念,也以這概念作為建立YWAM全球性的培訓事⼯——萬國大學(uofn.edu)的基礎,其⽬的為要影響社會每⼀個層⾯。萬國⼤學於1978年創立, ⾄今擁有超過六百種不同的課程,以將近百種語言於160個國家中八百多個校園據點授課,學⽣達萬多人。

YWAM早在1979年,從美國檀香山派出宣教隊伍來到香港,服侍越南難民。80年代,政府為YWAM事工在半山提供了一座大樓,YWAM香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培訓和事工基地。Mother’s Choice孤兒院、小世界基督教幼兒園(Small World Christian Kindergarten), 以及各類事工和培訓計劃在此基地誕生。2011年,YWAM開創了名為屯門的新地點,專注於藝術和慈善事工。目前,YWAM香港分會設有四個運作地點,並設有多個其他事工,透過不同的方式將神的愛和信息傳達給香港及其他地區的人。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YWAMYWAM Hong Kong,2023年10月12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國度觀點】VOL04(四)香港興起讚美的世代 與東方海島及東門列國站立

香港作為華人身體的一部分,亦站立在東方海島的位置,神正在本地興起新的敬拜群體,看見神對華人和東方海島的心意,並且願意透過行動回應神的呼召。

起源於1948年的春雨運動亦強調敬拜讚美在末後的重要位置。根據詩篇102篇,在末後的曰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讃美。

「這必為後代的人記下,將來受造的民要讚美耶和華。因為他從至高的聖所垂看;耶和華從天向地觀察要垂聽被囚之人的歎息,要釋放將要死的人,使人在錫安傳揚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傳揚讚美他的話。」
(詩篇 102:18-21)

香港擁有華人以及東方海島的雙重身分,在過去的幾年,神開始喚醒和招聚年青一代的敬拜群體,站立其位回應神。在8天的東門列國匯聚中,香港群體負責統籌和收集各國信徒的新歌,在聚會中釋放讚美的聲音,而香港年青人也從神領受啟示,創作了數首與末後神復興以實瑪利、重返東門、使徒性運動有關的新歌。

香港年青敬拜及敬拜者Moses Lee分享,從2020年疫情期間,有父老與年青人一同領受,要在香港築起祭壇,點燃香港信徒全然委身神的熱情。經過3年的持續行動,每逢週一清晨,有來自香港各教會群體的領袖和年青人聚集香港禱告匯敬拜禱告。週一的早禱會成為了一個連結不同世代,不同群體,甚至接待不同國家信徒的平台。同時,過去兩年,每逢佛誕假期舉辦的「High Place High Praise」敬拜禱告聚會,香港敬拜者亦連結了台灣、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島國的信徒,突破地域的限制,一同向神獻上至高的敬拜。

 

 

【國度觀點】香港與東方海島發出讃美 神的榮耀從東而來

耶路撒冷的金門

202345-12日為猶太曆5783年逾越節,東門列國匯聚舉行了一連8天的網上聚集,主題為「跨越——從金門到東門」,異象經文為以西結書1043章,神的榮耀是從聖殿的東門離開,末後也必從東而來,再次充滿聖殿。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創辦人章啟明長老在聚集中分享了東方海島在末後的關鍵位置,當眾海島發出讚美,榮耀耶和華,就會啟動復興的浪潮,席捲東門列國和中東地區,使神的榮耀回到耶路撒冷,帶動全地進入萬物復興的運動。

香港作為華人身體的一部分,亦站立在東方海島的位置,神正在本地興起新的敬拜群體,看見神對華人和東方海島的心意,並且願意透過行動回應神的呼召。

神的榮光從東重返聖殿

章啟明長老分享,根據以西結書10和43章,神的榮耀從聖殿的東門離開,末後也必從東而來,再次充滿這殿。「神的榮耀從東方照入殿中,也是萬物復興的時刻,現在有些徵兆已經顯明,首先是以色列復國。」末後萬物的復興包括了四大類型:1.以色列國復興,如同火車頭,拉著其他復興運動往前進。2. 教會國度性(Ekklesia)的復興。在末後的日子,神要興起天國議會,不只是恢復群眾和民族,而是天國要降臨,恢復國度的復興運動。3、萬國萬民的復興,神要我們學習擺放天國的優先次序高於國籍之上。當萬國萬民成為天國子民,將來神要把第二層天的所有權柄收回來,給基督的身體管理。4、最後進入萬物都復興,來迎接君王的再來,榮耀重回東門。

全球守望禱告地圖——東門區域

根據以西結書48章30-35節,耶路撒冷東西南北面各有三個門,各城門的名字是以十二個支派的名稱命名。1999年,耶路撒冷萬國祈禱院的湯海士牧師(Tom Hess)從神領受全球守望 (World Wide Watch)的異象,將全球分為12城門的區塊,形成全球24小時的守望禱告的地圖。其中城的東面包括三個門,即約瑟門(伯大尼門)、便雅憫門(金門)和但門(獅子門),東門區域目前約涵蓋了60個國家,34億人口,其中大部分的東方海島也位於此區域。

 

神要復興萬物,從東方海島復興開始

章指出,當地上荒涼衰殘的時候,神要透過東方海島的復興,帶動席捲全地直至耶路撒冷的復興浪潮。以賽亞書24和42章提到,當東方海島揚聲歡呼歌唱,極大的震動來到全地。  神將在高處懲罰高空眾軍,在地上懲罰地上君王,基達和西拉(以實瑪利的子孫)都會加入讚美的行列,然後耶和華要在錫安作王。「東方海島如同接力賽的第一棒,當海島願意回應神,等候神的訓誨,從東方榮耀耶和華,成為讚美的海島,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帶動神打開天上門戶,釋放天使去擊打空中掌權者,使地上列國也要作出回應。

2022年,Rick Ridings(SUCCAT HALLE創辦人)曾預言, 東方的海島將有一個極大的海底火山爆發地震,東方海島的復興啟動末世復興運動的時刻來到!結果在2022年1月15日,湯加附近的海底火山大噴發,印證了神給先知的預言,末世的復興將要來到。

19世紀,神透過工業革命使許多大國崛起,當哥倫布和麥哲倫等航海家發現新大陸,很多土地資源為大國展開,並且開通了香料之路、二四大道。而海島的族群就是活在21世紀的麥哲倫、哥倫布,神要將很多的屬靈產業賜給他們。神現在要對東方的海島說,你要有神的眼光,我要興起你,從東方往西方過去,將會發掘非常多屬靈產業,是過去沒有被得著的,但是這個時代,將成為東方海島的產業。「神要把列國賜你為基業,地極賜你為田產。」

認識東方海島

南太平洋群島:以金門為主,其中包括斐濟、索羅門群島、湯加、印尼和夏威夷群島等,也囊括了南島語系的群島。

斐濟原居民

西太平洋群島及沿岸國家:「海島」希伯來原文的意思包括了海岸的國家和百姓,因此中國、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屬於西太平洋區域。

北太平洋的海島:包含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

 

華人在中東地區的恩寵

在過去20年,神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透過華人教會的影響力,深深帶動這些地區教會的復興,投入回歸耶路撒冷運動。華人有啟動以實瑪利子孫復興的呼召,這些年,神已經將這個啟示更深向華人顯明,現在我們需要有具體行動來落實華人的命定與呼召。以實瑪利子孫的地區非常歡迎華人去經商,帶去華人的文化,與他們分享科技文明,盈利與祝福,讓他們經歷豐盛。「華人一定要有神國兒子的形象,才能突破伊斯蘭國家的客居形象,並要運用天國文化轉化基達和西拉的子孫,成為猶大獅子的成員。」

華人復興運動先鋒——章啟明長老與章郭淑玲師母

為了普世華人教會復興的異象,40多年來,章啟明長老與郭淑玲師母一直持續地回應神的呼召,作為復興運動的先鋒,致力推動華人身體合一,以及明白神在末後對華人的命定。章啟明長老自1975年經歷聖靈充滿後,就承接從加拿大春雨運動的復興異象,為了推動聖靈在華人教會的更新運動,他與有同樣負擔的領袖成立了以琳書房。

章啟明長老

1988年,他成立了和撒那事奉中心,推動神要復興台灣,復興全球所有華人教會的異象。2000年,「大衛會幕禱告中心」(TOD)成立,由各教會的敬拜者與代禱者,以輪班的敬拜代求事奉,向神獻上琴與金香爐,帶動城市屬靈氣息的改變,進而守望神在華人教會的計劃,推動華人宣教的浪潮。

拆毀民族之間隔絕的牆

章又強調,神正在加速推動各國各族信徒的合一運動。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獨立的文化和意識,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盛行,使民族之間形成隔斷的牆。「我們雖然屬於不同族群,但都屬於同一個天國議會。耶穌基督拆毀了不同族群中間隔絕的牆,讓我們成為天國的子民。當我們合而為一,我們在靈界所擁有的能力,就使神的國可以從第三層天降臨到地上。」在4月初的東門列國匯聚中,神在加速各國各族的互動以及資源分配,透過合一敬拜,職場連結和代禱守望的同行形式,一同為每個地區領受異象,幫助彼此進入命定。

興起夜半呼聲與新歌讚美

現在正是興起海島的敬拜,回應神復興計劃的時刻,詩篇24篇也提到,神會興起開路者,向城門呼喊,叫它們抬起頭來。章強調,讚美敬拜與啟示的釋放有莫大關係。20世紀初期,教會群體創作大量福音之歌,讚美神的救恩,後來焦點轉移到享受與神親密關係的敬拜。在末後的時刻,我們將會看到敬拜的浪潮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特別是海島的國家,未來將有許多新歌從海島國家釋放,充滿啟示和奧秘,宣告基督的掌權,整個亞洲的許多巨人都會被讚美的石頭擊倒。這些在佛教,回教和印度教黑暗系統裡面的國家和族群要抬起頭來,打開城門,歡迎榮耀的君王進來。

金光籠罩下的香港港口

香港的回應

起源於1948年的春雨運動亦強調敬拜讚美在末後的重要位置。根據詩篇 102 篇,在末後的曰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讃美。

「這必為後代的人記下,將來受造的民要讚美耶和華。因為他從至高的聖所垂看;耶和華從天向地觀察要垂聽被囚之人的歎息,要釋放將要死的人,使人在錫安傳揚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傳揚讚美他的話。」
(詩篇 102:18-21)

 

香港擁有華人以及東方海島的雙重身分,在過去的幾年,神開始喚醒和招聚年青一代的敬拜群體,站立其位回應神。在8天的東門列國匯聚中,香港群體負責統籌和收集各國信徒的新歌,在聚會中釋放讚美的聲音,而香港年青人也從神領受啟示,創作了數首與末後神復興以實瑪利、重返東門、使徒性運動有關的新歌。

香港青年敬拜者

香港年青敬拜及敬拜者Moses Lee分享,從2020年疫情期間,有父老與年青人一同領受,要在香港築起祭壇,點燃香港信徒全然委身神的熱情。經過3年的持續行動,每逢週一清晨,有來自香港各教會群體的領袖和年青人聚集香港禱告匯敬拜禱告。週一的早禱會成為了一個連結不同世代,不同群體,甚至接待不同國家信徒的平台。同時,過去兩年,每逢佛誕假期舉辦的「High Place High Praise」敬拜禱告聚會,香港敬拜者亦連結了台灣、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島國的信徒,突破地域的限制,一同向神獻上至高的敬拜。

 

 

【國度觀點】喚出香港真兒子

韓國回家突破世代圍牆

「2023韓國回家聚集」於2月14-16日在首爾舉行,香港有近100人出席,連同其他地區華人代表,與南北韓一同站立。聚集中,神與韓國再次立訂婚盟,韓國要成為基督的新婦,與神對齊成為一。神亦在韓國不同世代中打破圍牆,成就合一。韓國文化中有強烈的階級觀念,以致年青人無法自由表達自己,勇敢追隨神。韓國牧者主動認罪悔改,願意敞開心與年青世代同行,下一代亦表示,不再躲藏在父母背後,而是與為父為母的站立,並且承諾絕不會離開他們,直到末了。他們一同宣告,韓國的家在聖靈裡重生成為一。

韓國牧者與兒子兩代台上牽手站立

得著真兒子的身分

在聚會中,香港馬健明牧師分享了回家同行22年的心路歷程,以及近期他的心的回轉,領受真兒子的身分。過去10多年,香港一共舉辦了7次回家聚集,馬笑說,回家聚集是一個為資深牧師帶來「麻煩」的運動。他在一間福音派教會牧會許多年,教會發展不錯,正在不斷增長,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直到22年前,馬認識了戴冕恩(David Demian),他的生命經歷了很大的翻轉。

戴冕恩帶我們參與聚會,但是沒有講員,沒有筆記。我問他,有什麼指引可以跟著去做嗎?他說沒有,我們會分辨聖靈所做的事情。我在這方面一無所知,我的教會不會講聖靈,祂只會透過聖經說話。有一晚,當我送戴冕恩去機場,等待登機的時間,我們去喝咖啡,他看著我的眼睛說:「主對你很生氣。」我不想神對我生氣,我想逃走,不想站在神要我站的位置。那晚以後,因為害怕,我說好,去吧。但我心裡有很多問題,所有的聚集,我都覺得非常沒有效率,不斷敬拜,跳舞,做先知性行動,有什麼用?但經歷了20多年的旅程,我現在可以說,有極大的作用和影響力。

 神使用回家的聚集,幾乎打開每個國家的門。回家核心價值就是對聖靈的完全順服。很多次,戴冕恩問我,你有什麼分辨。聖靈跟你說什麼?我是福音派牧師,我很少聽到聖靈的聲音。他不斷問我,一年、兩年、五年。我都說沒有。他還是不斷問我。後來我就明白了,他在門訓我,所有的分辨時間,都是訓練時間,所有的聚集,都是門訓時間。神使用他去門訓列國,為神預備一個安息之所。之前我不明白,但是我的心很渴望,我不單渴望復興,而是神停留不再離開。我在回家旅程中學習到很多,這是心的旅程,神轉化我的心,從石心變肉心。我哭了很多次,因為我遇見耶穌,聽到聖靈在我耳邊說話。我過去懂的理論都不能滿足我,但是神的親密能滿足我心,與列國家人連結能滿足我的心。當我的心回轉,與戴冕恩和趙仲權對齊,我們能夠繼承他們從神領受的產業,並且傳給下一代。

韓國回家聚集上馬牧師與列國父老互相尊榮
許多年前,我遇見戴冕恩,我以為他是天使,因為我不明白他說什麼,他看起來很純潔,後來我發現他有妻子和兒女,他與我一樣有弱點,我覺得他是我的弟兄。直到最近,我發現他不是我的弟兄,他是我的父親。我才明白,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我,我可能還是福音派的牧師,有很好的教會,但永不會遇到這麼好的列國家人,以及滿足天父的心,為神預備安息之所。如果你讓我再次選擇,我會說,希望能夠更早遇見他們,能夠更早開始這個旅程。

從牧師到兒子

馬健明牧師在受訪中分享,真兒子是一個心的狀態,不是外表、行為、稱呼和位置的表達。在路加福音15章中,大兒子雖然常常與父親一起,但他不是真兒子,因為他不明白爸爸的心;小兒子離開爸爸,浪費資財,當他去到一個絕境,他想起爸爸,覺醒自己是兒子,然後回到爸爸那裡。因此不是距離遠或近的問題,而是心的狀態的轉變。真兒子明白爸爸的心,然後選擇與他對齊,好像以利亞和以利沙一樣。為何這麼多人與爸爸的關係不好,也是選擇的問題,當他更加體會爸爸的心,然後選擇去擁抱和接納他,愛他,這就是真兒子。

「對我來說,一直以來,我不是很懂如何做兒子,因為我是孤兒。我不會叫戴冕恩和趙仲權為爸爸,不是因為他們不是,而是我的心未預備好,我未覺醒,直到我被醫治。」

去年馬在溫哥華逗留了半年,本來溫哥華是他不想回去的地方,因為12年前,他在溫哥華時,是與教會關係最惡劣,衝突最大的時候,也是他的姐姐離開的時候。「但這一次,我被趙爸的家醫治了,不再是在聚會中認識他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很欣賞我們過去的付出,主動去尊榮和愛我們。趙爸趙媽當我們是兒女,為我們做飯,過年還給我們大利是,這就是做家人。」當馬的心被醫治,他再看家人同行,就很不一樣,他指出,這不是香港的家的問題,而是他的心是否預備好的問題。

我的改變是一個覺醒,當時我在韓國聚集的台上並沒有計劃叫戴冕恩為爸爸,但當我的心改變,口講什麼不是最重要,所以很自然地在聖靈的帶領之下,我公開稱呼他為爸爸。

擁抱下一代,成為父親

香港馬健明牧師

在回家這個旅程,馬一直與戴冕恩走得很近,但馬認為他們不過是弟兄和好友,而馬承諾與戴冕恩同行,幫助他達成他從神領受的異象,如同大衛的勇士一樣。

「我對戴爸的承諾,就是我會盡我的力量去幫助他,例如7次香港回家,10次國內同行。當2019年完成第7次香港回家聚集,我認為神給我的天國任務,對戴爸的承諾已經完成了。但對於香港的這個家,卻是另外一件事,需要我的心去擁抱和明白。」

「我不覺得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例如舉辦了香港回家後,有一群弟兄姊妹組成香港這個家,那麼我就應該做父親的角色,與他們同行,很多人期望我自然有這個角色。但我知道,如果心未轉向,只是因著別人的期望,我很難站在這個位置。我的心有一部分是冰凍的,直到去年從溫哥華回來後,我的心開始解凍,我首先認出戴冕恩是爸爸。當我做真兒子的時候,我又可以做真爸爸了,這是對我來說一個很特別的經歷。」

為了此次韓國回家,我們香港舉行了一次預備會,其實一直以來我很少參加港家的聚集,但是這次我很想有這樣的聚會。當我去到現場,很多年青人走過來對我說,看到你出現我很感動。年青人這樣說,我也很感動,這就是心的改變,現在我來,不是因為別人的期望。一直以來我沒有站在位置上,現在我覺得這些都是神給香港的屬靈兒女,我們不可以任由他們流散,應該要成家,我發現我也可以是其中一個爸爸。

馬又分享,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要下一代完成我們完成不了的夢想,而是與下一代釐清他們的夢想是否來自神。如果是來自神,就應該給予他們極大的自由,以及幫助他們完成神在他們生命的夢想。

 

從事工到安息之所

關於安息的地方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

自從有伊甸園之後,神一直想在人間尋找安息的地方,一個與人相交之地。曠野的會幕和所羅門的聖殿都是神偉大計劃的影兒,至高的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住在活石所建成的殿宇,靠基督聯絡得合適。(弗2:19-22)哈該曾對這個「後來」的殿──耶穌基督的教會發出預言,他說這個殿的榮耀必大過所羅門的殿的榮耀(該2:9)。


關於香港如何為神預備安息之所,馬指出,現在香港進入一個新的季節,香港這個家要建立真關係——真兒子與父母的關係。唯有這個彼此信任和對齊的關係,能夠幫助我們在上面建築神要我們建築的偉大工程。

第一,建立真誠關係,不一定透過聚會建立,也可透過生活。在香港,這樣反而是最難的,我們參與3個小時的聚會,可能比較容易,但是一起生活,其實比較困難。第二,一個家儘量不要有這麼多的牆將彼此分開。我們每個領袖都帶著一群年輕人,但我們組成一個家,所有人都是一起同行,這些圍牆需要拿走。第三,動機要回到最單純,就是為神預備一個安息的地方。我們一同尋求神,看看如何預備自己去達成這個心願。因著我們這樣尋求,神會不斷降下新的啟示。我們預備好,神就會揭開面紗,我們就會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做。第四,亞洲發展得很快,在過去的日子,神很大使用華人,我們經歷了這麼多艱難的事情和震動,我覺得在未來數年,神給我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讓我們與亞洲其他國家同行,支持他們,我們就會更深發現香港的身分,以及再次建立彼此間的緊密結連。

 

(撰文:莫嵐)

 

 

由梵蒂岡到香港 -【出發進行】專欄

「出發進行」由土耳其七教會起行,一年過去,今期我們來到了梵蒂岡。

外表平凡無奇的西斯汀小堂

梵蒂岡作為天主教教廷所在地,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地位卻一點都不少,名勝古跡,如聖伯多祿廣場、聖伯多祿大殿、梵蒂岡博物館等,多不勝數。不過當中最印象深刻的,可以說是西斯汀小堂(Sacellum Sixtinum)。

西斯汀小堂裡面的《創世記》和《最後的審判》壁畫,絕對驚人!

西斯汀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面積當然比之為小(其實規模都是宏偉的),外表平平無奇,但其作用卻無比重要:每逢教宗出缺時,紅衣主教們就會齊集於西斯汀小堂,一同選舉出新任教宗。教堂也以擁有米高安哲羅所繪的《創世記》穹頂畫,以及巨形的《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

手持米開朗基羅人皮的巴多羅買

《創世記》穹頂畫以創世記中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的九個場景為題,其中最著名的可是《創造亞當》中,畫出神與阿當「手指指」的一幕,引來爭議,更帶出一代藝術的革命。而教堂的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壁畫,規模其實不亞於前者,故事一樣豐富。米高安哲羅的靈感除了是馬可福音中最後審判的描述,也有參照但丁的敘事詩《神曲》中的地獄篇來創作——人人必有一死,且死後有審判。據聞在畫中間,施行審判的耶穌右腳下方,坐在雲端上的使徒聖巴多羅買手中,拿着一張殉道者被割下之人皮,正是米高安哲羅自己。

創世記中的阿當

誰會想到,2022年,邀請米高安哲羅為西斯延教堂繪畫壁畫的時任教皇保祿三世的藏品,遠洋過海,從意大利的那不靳斯,送到香港藝術館,於剛完成的「走進巴洛克」展覽中展出,讓市民近距離欣賞。原畫作是在教堂內牆的壁畫,現場只能遠遠觀看;今次帶來的是由巴洛克時期大師維努斯蒂(Venusti)的臨摹作品,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看到畫作的細緻部份,畫中細節的確比原物更多!

香港藝術館有幸舉辦「走進巴洛克」展覽,展出維努斯蒂(Venusti)的臨摹作品

是次展覽也展出很多經典畫作,例如瓦卡洛(Vaccaro)所畫的《大衛戰勝歌利亞》,將大衛舉起歌利亞巨大頭臚的一幕,像拍照那樣凝結在畫報上,彷彿親歷奇景一樣。

斯托姆(Stomer)所畫的《以馬忤斯的晚餐》

另外還有斯托姆(Stomer)所畫的《以馬忤斯的晚餐》——按路加福音24章的理解,信徒通常聚焦在耶穌與失落的門徒同行,教訓他們,卻未被認出的故事。但細心的作者,將焦點放在耶穌被強行留下來,與門徒吃飯的那一刻——晚飯預備好了,耶穌祝謝了,大家驚訝地發現,那個被強留下來的陌生人,竟然就是耶穌——那個小小的燭光,點明了暗暗的房間,也點明了門徒失落的心。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從開埠以來就擁有了這個身份,比如國際交流會,博物展覽燈,香港早於19世紀已有舉辦,香港只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保持與世界接軌,就可以了。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各地教會及歷史遺跡,以信仰反思生命。

 

 

【國度觀點】 新型態港式娛樂文化

8月5-6日,全球華人線上訪韓聖會在20多個國家、350間教會進行直播,許多參與的信徒都表示非常懷念當年親身訪韓的奇妙經歷。在過去的數十年間,韓國興起的禱告與宣教運動,為亞洲帶來巨大影響。凡曾參與過訪韓的人,無不被韓國的禱告文化點燃。而韓式潮流之風從20多年前吹起,席捲華人地區,至今仍然影響著各地娛樂行業。今日,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大國崛起的背後,我們又應如何為中華文化站立,展現出天國影響力?

在網絡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國家與地區之間的角力不再侷限於經濟及軍事等領域,「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藝術及娛樂行業對年青人的滲透和影響不容忽視。很多人認為,藝術娛樂領域是一片硬土,不容易讓福音的種子發芽生根結果。最近發生的MIRROR演唱會嚴重事故,引起全港轟動與關注,其中受傷最嚴重的舞者阿Mo,其父親是李盛林牧師。事故發生以來,多方信徒發起禱告鏈守望,就連大眾媒體都轉載禱告的行動及禱文。我們相信神已經在震動這個領域,打破娛樂行業與信仰之間的高牆,使聖靈的工作真正進入其中,帶來更新。

香港電影在整個華人地區佔有一席之位,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亦是中國電影的早期開拓者之一,本身就是一名基督徒。而港產片亦是香港文化輸出的重要渠道,以及港式文化象徵。在2010-2011年間,神曾在娛樂圈帶來一個小型復興,不少藝人信主,並開始使天國文化在過去年間滲透到行業之中,也為娛樂圈帶來一些改變。

過去數年,神正在改變教會的體質,在香港不同山頭和領域鬆土,興起職場祭司為神站立,職場宣教的大軍迅速冒起,在人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撒種收割,為神國擴展疆界。正如今期本報頭版報導,神透過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見證,啟發一部電影誕生,並且透過電影的拍攝旅程,提升電影監製人的屬靈生命,點燃他心中對轉化電影行業的渴望。筆者相信,不久將來,這個行業中預備多年的領袖將要匯聚連結,為神在這個行業做新事。新型態的聚集、公司、電影,甚至是跨界別的合作匯流,將會從這個領域而出,贖回一個世代的年青人群體,展現出新世代的港式娛樂文化。

 

 

【國度觀點】 藝術文化之都冒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7月2日開幕,根據館長吳志華表示,博物館正式開幕13日,已有超過6萬人次入場,8月份的門票已售出超過9成。而鄰近的M+博物館於約4個月的實際開館期內,錄得100萬入場人次,達到該館全年的營運目標。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呢,藝術文化成為未來發展的熱門領域,而且也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香港將被建成為一個中外藝術文化之都。」這可是本屆新任特首就職致辭內容。

神從一本造出萬族,華夏悠悠五千年歷史,展示出神所創造的這個民族的獨特魅力。在中國經濟以及教會發展並軌起飛的時刻,華夏民族應該追溯根源,贖回我們文化中神原本所創造的美好。

本報今期中間資訊圖從漢字與古籍的角度,探討先古的華夏民族對神的認識。儒釋道作為大中華地區傳統文化和宗教基礎,其實早在其形成或傳入中國之前,已知的先秦(秦代以前的歷史)時期古籍中,就記載了人與「天」、「天命」以及「上帝」有關的論述。當然大量關於夏商周文化的典籍已消失於歷史長河,令人不禁惋惜未能進一步探討華夏先民的信仰情況。但從已知的材料,仍可窺見神與華夏先祖同行的蹤跡。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得以汲取華夏文化之精萃,糅合西方文化之元素,進而併發出新的藝術文化創造力。M+博物館策展人皮力在接受雜誌訪問中亦提出,文化上的一國兩制,令香港仍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追求成為亞洲文化之都,香港有當仁不讓的自我期許。

藝術文化領域的贖回與轉化是神交給我們的使命。因為一切文化的根源都出於神,作為信徒應該站立在管治者身分,去管理神所交給我們的文化產業,破除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偶像勢力,汲取以及融合中西文化中的精華。透過創作彰顯神之美和榮耀的藝術作品,吸引人走進神,去思考生命意義和永恆價值。例如在中東中亞地區不少國家,都非常嚮往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中國語文和文化學系相繼在各國大學中成立。在文化藝術將會更深入滲透社會的未來,藝術文化亦能成為宣教以及福音的載體,肩負傳揚文化,以及吸引人去就近神,追尋生命答案的任務。

 

 

香港第五波疫情下 牧師親自送外賣

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多間教會機構紛紛發起行動,支援確診需要隔離、家中存糧不足、急需救助,以及因疫情而陷入經濟困境的家庭。據香港政府統計,截至4月2日,從去年12月31日累計確診人數超過154萬人,共7959人死亡,其中96%為60歲以上人士。

香港無家者關懷協會表示,當牧師獲悉有無家者朋友在教會同座大廈單位暫住隔離,二話不說成了Food Pastor(食物牧師):傳菜單給他們點餐,並親自送餐;為他們購買水果;提供其他物資等。協會也聯同深水埗及長沙灣區數間教會,為社區內居住板間房的確診者運送物資。「疫症令人隔離,但也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為需要的人提供及時幫助,這就是教會。」

香港禧福協會援助區內家庭的同時,將物資送到12間分佈各區的教會,作為分取物資的緊急援助中心。教牧人員表示,分區派發不只更有效率,亦有利跟進受助者,更容易發動信徒走出社區,傳送愛與關懷。截至3月23日,他們共分派物資給265個家庭,包括109個確診家庭,30個少數族裔和難民家庭。協會也提到喪親家庭的情況,其中一間教會的鄰居,丈夫染疫後突然離世,太太情緒激動被送進醫院觀察,他們的嬰孩當晚住在教牧家中。

由青山浸信會主辦,多個教會和機構參與的「香港天使行動」,透過義工和資源收集點收集捐贈物資,並派發到屯門、馬鞍山、東涌、大角嘴、旺角和慈雲山等區。3月7日開始的一周內收集到超過一萬三千件物資,已派出逾3千件,超過120個家庭受惠。疫情下,很多人的經濟受影響。浸信會聯會推動「浸會一家,同心抗疫」的緊急救援計劃,並設立浸聯會賑災備用金,支援因疫情而陷於經濟困難之會友與社區人士。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香港基督徒靈性狀況 培訓成熟信徒作領袖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及福音證主協會於12月7日起,一連兩週舉行「香港基督徒靈性狀況」研究發佈會。7日由呂慶雄博士(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主持,以及鄭佑中牧師(觀潮浸信會堂主仼)回應,並以牧者身分現身說法。聚會採雙線形式進行,與會者大多為牧者同工。

是次研究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收集到2,000多份回應。目的是要了解信徒靈性狀況及成長因素。受訪者大部份為有學識的女性,年齡介乎18至60歳。大部份人有超過15年的教會生活,幾乎每週都會參與教會崇拜。呂表示,研究結果不代表全香港教會,因未顧及沒有穩定教會生活的信徒。鄭補充指,神賦予人自由意志,靈性狀況屬個人觀感,教牧卻很想從中找出線索,幫助信徒成長。

關於「最能形容自己靈性生活」,認為「我和耶穌有實在的關係,讓我生命有所不同」的人佔四成;認為「我和耶穌有親密的關係,每天都讓我的生命有所不同」只佔一成半,這個落差值得深思。成長進度方面,近四成受訪者認為成長步伐合適,大多每天與耶穌有親密關係。另有近四成是成長穩定和緩慢,而當中部份是年輕人。

呂分析指出,年輕人自覺成長緩慢原因是生命週期進入職場,加上社會事件衝擊,便對教會及靈命體認到不滿足。研究結果顯示靈命成長與個人立志有關。鄭表示自己還未能完全掌握到年輕人的思維,「有超過四成18-29歲的人認為自己成長緩慢但穩定,數據正面。我們要反思教會支持是否足夠?現今大部份年輕人不再以為有形有體建築物才是信仰群體,自覺成長不足會不會是敎會靈命標準偏高?年輕人靈命還幼嫩,教會所安排的活動未必符合實際需要。鄭強烈感覺到年輕人不被滿足。

按數據分析,呂發現教會崇拜對靈命程度和信心成熟程度至關重要。超過八成受訪者崇拜結束後,經常或有時會感到與神連結。除聖經外,參與崇拜及團契生活,最能幫助靈性成長。鄭表示數字令人鼓舞,「本以為社會動盪、移民潮等因素會影響靈命,參加崇拜只是一份責任。」疫情後,教會大多改為線上崇拜,要操練肢體預備自己,所以特別強調線上同步崇拜,分別時間給神。重要的是,與神連結之後要有回饋行動,生命得建造後,再去建立別人生命(build in and build out)。個人操練永不會只屬個人,必須到群體展現出來。

研查又發現受訪者每月常見面的人是教會弟兄姊妹,包括所屬教會或教會以外的牧者。鄭表示,傳道牧者要反思自己的位分和角色。按比例,1位牧者要面對100名會眾。教會高度組織化,牧者未必有時間與每位會友同行,弟兄姊妹互相建立作領袖,所以牧養工作不再是傳道人專責,成熟信徒會成為將來的柱石。何況現今香港缺乏同工,培養教會成熟信徒,效果更為顯著。

有與會者問到,調查發現「崇拜」是關鍵元素,當如何安排崇拜,才讓人經歷神的同在?呂博士回應,「崇拜主席是關鍵人物,事奉人員訓練及崇拜排練都非常重要,問題不在於信息內容,而是信息傳遞方式。」陳敏斯博士(柏棋城巿轉化中心總監)補充,有些教會快速增長,是因為會細心思考台上講的每句說話,崇拜環節的點點滴滴也會檢討,事奉人員就像導演,又像園丁,去發掘、栽種,得出的方向是事奉團隊與會眾互動的結果。呂總結這次研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期望;問題不在於活動多少,而是分享內容;不一定要分齡牧養,善用外面資源值得考量;關鍵是調整優先次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趙錦漢報導)

 

 

漁船航行50週年 回顧福音遍傳香港漁村

今年適逢世界福音動員會(簡稱OM)福音船航行50週年。福音船在過去50年間曾多次訪港,推動宣教。福音船與香港的淵源深厚,早在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就透過福音船向香港漁民群體傳福音,在港口建立教會,使信仰得以在香港扎根。

福音船的服事

OM的四艘福音船在50年間環繞地球5次、探訪150個國家、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年輕義工曾在船上工作、全球接待逾4,900萬名訪客,其中三艘福音船多次到訪香港。

OM香港副總幹事王翠旋受訪時表示,從福音船1975年第一次訪港開始,香港就不間斷有信徒參與福音船服事。當年OM香港第一位總幹事陳平明在船上服事了5年後領受異象,於1989年成立OM香港分部。可以說,早期香港信徒參與OM事工,與福音船是大有關係的。「神使用一隻船的來臨,幫助我們創立OM分部,然後透過我們動員香港教會參與海外服侍。」直到今天,OM在全球有超過100個工場,OM香港現時差派了36個宣教單位前往不同的工場服事。

王談及,因著福音船的獨特之處,在一些宗教封閉、宣教士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的國家,當地政府批准福音船在港口停留之餘,還容許當地居民上船參觀,如同旅遊點一般。福音船亦是一個多元的群體結合,不同背景的義工擁有同一心志回應大使命,在服事中放下自己,嘗試融入對方,就好像天國的投射。同時透過福音船這個媒介,他們得以尋索神在他們生命的心意,以及如何回應大使命。

福音船祝福香港漁民

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來港開展福音工作,不少教會及宣教士專門向漁民傳福音。由於漁民是流動人口,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及生活,很少到岸上活動,實在不利於教會開展傳道的工作。因此,教會便想出一個靈活的傳道方式,就是發展「福音船」,進行海面傳福音工作。香港仔浸信會(1905年)、五旬節聖潔會(1909年)、海面傳道會(1911年)、便以利會(1914年)、東方水上基督教會(1949年)、中華完備救恩會(1955年)等教會大多位於香港漁民聚居的社區。

五旬節聖潔會於1909年建立筲箕灣堂。1924年,教會得美國熱心信徒捐款,建造了一艘福音船,停泊在筲箕灣。福音船使許多漁民得著救恩和聖靈充滿,他們常常在船上祈禱至半夜。當時教會主日崇拜聚會上午在教堂舉行,下午在福音船上舉行。後來,赤柱及鴨脷洲亦分別開設教會。

「海面傳道會」於1920年在鴨脷洲開辦義學,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10年,福音船逢主日便到別處佈道,會友在義學地點聚會。

東方水上基督教會 (前稱華南水上基督教會)創於1909年,異象是向華南水上人家傳福音。1939年,美國西差會出資安裝三艘福音船︰恩光、佈光及闡光,停泊於廣州沙面。1949年因中國內戰,三艘福音船駛至香港,教會正式於香港開始工作,宣教士不但宣講福音真道,亦收養孤兒、創立義學船、贈醫施藥等。

船載宣教士傳福音

據沙頭角和西貢等地漁民受訪時表示,他們的祖父輩當年就是從福音船領受救恩,直至現在,子孫已是第四或五代漁民基督徒。

吳泰福弟兄

吳泰福弟兄今年88歲,他的爸爸於1947年透過五旬節聖潔會接受救恩,並帶領全家信耶穌。「當時我14歲左右,爸爸很熱心信耶穌,還把船上的偶像都丟棄了。」二戰結束後日本人撤離香港,教會的傳道人與西方宣教士常來探望他們。當時吳家有一隻機動漁船,吳泰福爸爸就會用自己的船載宣教士去不同的海島及漁村傳福音。「爸爸開船帶著他們去不同地方,最遠曾去到大澳,我們的船行了半天才能到達。宣教士雖然是西方人,但是中文講得很好。」吳泰福見證了很多漁民信主。當時有很多漁船認出他們是信耶穌的,就會靠近他們,讓牧者為他們祈禱。

郭麗珍姊妹

郭麗珍姊妹自小在沙頭角西流江長大,在她小時候,已經有從美國來的福音船向水上人和漁村傳福音。「當時我的爺爺信了耶穌,漁民是很有趣的,家長信耶穌,就會帶全家一起去教會。」當時所有信耶穌的漁民都去沙頭角的教堂聚會。新年漁民不出海,就會到教會參與奮興會等。她的堂叔郭勝德弟兄為西流江現任村長,當時曾參與教會奮興會,見證不少人被聖靈充滿而劇烈搖擺。「漁民是很單純的,想抓住一個有平安的神,聖經中有很多很生活化的教導,例如門徒出海捕魚時遇到風浪。而漁民正正是面對這些情況,然後就依靠神,真實地經歷神的保守,平靜風浪,他們就更加相信,知道這個神是真實的。」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 (115) 香港開埠初期差會開拓的領域

+按圖放大

香港教會歷史始於鴉片戰爭之後,1842年首位宣教士來港,到1866年聖公會聖士提反堂的建立,這段時間是宣教士在香港尋找發展道路的階段,逐漸形成一條發展香港事工的路線。

認識這段時期的香港教會歷史,能增進我們對香港教會的了解,傳教士在一個半世紀前經歷的這個摸索階段,當中的經驗對後世是很有意義和參考價值的。

支援中國宣教的基地

香港特殊的政治環境為進入中國的宣教士提供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支援中心。一旦內地情況出現危險,宣教士被迫離開,還能在香港得到照應。

差會在香港辦訓練學院以期訓練服務全國的華人宣教師和辦印務等。例如倫敦會的英華書院、聖公會的聖保羅書院。

在1840年代尾,倫敦會向內地宣教直到1856年亞羅船事件,倫敦會宣教士回港避難,因而重新繼續在港宣教事工。

 

海外與國內華人的中介站

早期宣教士從南洋各站帶同華人助理來港開展工作,倫敦會的何福堂、浸信會的郭向和聖公會的羅心源均有海外生活經歷。

浸信會透過鄉里和語言群體的網絡,建立潮州——香港——南洋的網絡。

倫敦會透過香港作為華工出洋港口之便,差派青年基督徒往澳洲和美洲的華人社群宣教。

幾個差會都將香港站視為廣東/華南事工的一個組成部分。

 

放眼鄉村 建立方言聚會

宣教士入鄉村開展宣教工作的原因:鄉村民風純樸,語言統一,亦容易招聚民眾聽福音信息。

美國浸信會差會在港潮語事工:浸信會差會在曼谷已開展潮語事工,宣教士有一定的潮語基礎,宣教士鄰為仁認為當時香港在市區、鄉村和船家很多潮洲人群體,令浸信會差會開展在港潮語事工。

1846年,巴色會與巴勉會派遣4位牧師到達香港宣教,邊學習不同方言,邊到各鄉村佈道,隨後成為崇真會和禮賢會的開山祖,分別專向廣府人和客家人傳道。

 

城市佈道使教會扎根

倫敦會是首個在香港城市建立華人教會的差會。其骨幹成員多是受過差會教育後成為商人和知識份子的人。倫敦會在城市凝聚了一個商業、專業階層的信徒群體,以致教會能在香港城市扎根。

1844年,倫敦會建立下市場堂,除了有教會講道,亦以俗稱「講街書」方式在街上招聚民眾講福音故事。在1860年代,倫敦會已在城市建立三間座堂,受浸人數共119人。在教會發展方面,已在1849年有華人長老,甚至華人教會可以自資差遣宣教師到內地宣教,後來發展為道濟會,也成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前身。

 

教育英才 傳揚福音

對於差會來說,辦學不僅建立與華人社會的接觸點以向學生傳教,還希望透過教育向中國引入西方知識,訓練華人宣教師,為長遠的中國宣教事工作基礎。

1842年,馬禮遜教育協會將學校從澳門遷往香港,純以推動教育事業,傳授西方知識,以「啟蒙」中國人為目標。

1843年,倫敦會把位於馬六甲的英華書院遷到香港,承傳「傳揚基督教」及「溝通中西文化」的辦學旨意,開辦中小學課程,並提供專上教育,華人學費完全由倫敦會支付。

1849年,聖公會創立聖保羅書院,該校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份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

 

醫療服務 接觸鄉民

倫敦會宣教士合信醫生在灣仔建立醫院,藉醫療服務向華人發放福音訊息。

醫院早上提供廣府話聚會,晚上則有潮語聚會。合信醫生主張「以醫院作為向病人傳揚福音的輔助」,赫什伯格醫生亦在下市場堂應診。

資料來源:《香港華人教會之開基》,劉紹麟,中國神學研究院;《香港教會掌故》,李志剛,三聯書店

 

 

香港成為東西方的祝福

523日,由香港豐收佈道團,以及香港國度轉化網絡主辦的「2020香港城市轉化會議」透過網上會議舉行,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牧師分享了使徒行傳中外邦教會如何得著福音,以及回頭祝福耶路撒冷教會,宣告香港是中國的「安提阿」,成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橋樑。

招聚又分散

史福索首先分享,聖經的記載非常貫徹始終,每一次教會遇到逼迫,飢荒和戰爭等,就會大大增長。仇敵是這一切事背後的主腦,牠想利用這些苦難去擊打教會,但神使用這一切為了一個好的目的。

回想中國過去的歷史,教會受到逼迫,牧者被關進監牢,仇敵是想毀滅中國的教會,但這並沒有發生,反而教會不斷增長。為什麼?因為神採取了兩個行動:首先祂招聚教會,容許教會壯大,然後祂使教會分散,通常利用逼迫,疾病和飢荒等使之發生。史福索強調,作為香港教會,明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史福索以五旬節領受聖靈為例子,神在馬可樓招聚門徒,堅固他們,然後使他們離開大樓,以致聖靈可以使教會誕生。彼得和腓力前往撒馬利亞,結果福音在那裡廣傳,甚至比耶路撒冷更興旺,然後逼迫就來了,他們又被分散,其中一些人去了安提阿。安提阿是外邦人的城市,結果福音從此臨到外邦人。

然後聖靈又讓巴拿巴和保羅分散,保羅前往中亞地區傳講福音,但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會堂,直到使徒行傳19章,保羅離開會堂,到推喇奴學房傳講福音。推喇奴學房因為保羅,就成為了職場的Ekklesia,使過去不能進入會堂的外邦人都能聽到福音。在此後的兩年裡,一切住在亞細亞的人都聽見主的道。從此以後,保羅不再在會堂講道,而是在職場建立教會。

史福索指出,這也是我們今日身處的環境,神在全球好像做了一個重新設定(reset)。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疾病可以同一時間如此影響全球。神利用各國政府官員,發出那些隔離和停止的命令。史福索向香港發出宣告:「香港要聽主的聲音,你是中國的『安提阿』,你的家要成為Ekklesia。我會接管你的生命,更新你的心思,我會告訴你我在父神右邊所作的禱告,你也能如此禱告,凡你所求的,天上的父都會成就。」

死亡的靈中得釋放

史福索又談及死亡的靈對人的轄制。希伯來書2章說,耶穌敗壞了本來掌死權的魔鬼,他透過受死去到陰間最深處,而且拿走了陰間門的鑰匙。啟示錄12章又說,我們勝過那惡者是靠羔羊的寶血以及自己所見證的道,使我們以致於死也不怕遭害。然而今日仇敵一直利用人對死亡的恐懼。「我不知道我們中間是否會有人因為冠狀病毒而死亡,但就算我們死,也是帶著得勝而死,沒有恐懼。雖然我們肉身不在世上,卻是與主同在。」

正如但以理書3章17節中,但以理三個朋友對尼布甲尼撒王所說的:「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中救出。」我們要相信,神有能力救我們出來,不是說神會這麼做,而是相信祂能夠。「祂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我們不知道冠狀病毒何時會停止,但我們卻知道神能釋放我們,使我們不會恐懼死亡。當我們從死亡的恐懼中釋放,我們就打敗魔鬼。史福索為香港祈禱,去敵擋一切死亡的靈,奉耶穌的名吩咐我們出來。我們是自由的,不再受恐懼的靈影響。

東西方的橋樑

史福索又指出,香港是東方和西方中間的連繫和橋樑,香港人接受西方的教育,但所接受的文化卻是東方的文化。中國有很多豐富可以拿出來,同樣,西方有很多豐富可以拿出來,仇敵要分裂東西之間的聯合。在使徒行傳時代,當飢荒臨到猶大時,當時安提阿的教會是被耶路撒冷的教會鄙視的,但是他們卻決定要祝福在猶大地的教會。他們向福音從耶路撒冷去到安提阿所經過的每個地方,都收取了奉獻。保羅和巴拿巴收集了這些奉獻,不但幫助了猶大地的教會,還有那地方的很多人。此後,安提阿教會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尊重。而這件事也為使徒行傳15章的耶路撒冷會議訂立了根基,將福音的門打開,去到外邦人中間。而且在政府中也出現了改變,希律王失去了他的權位,教會不再受逼迫。

史福索指出,當初西方將福音傳給香港,使她被提升成為東方和西方和好的關鍵。香港是累積了好多企業家和財富的地方,但香港需要認領中國和西方。「香港的Ekklesia要起來,神現在就要將恩膏給你們,成為中國的祝福。不要想中國是大的,你是小的,就好像大衛,雖然微小,但在神眼中卻是偉大的,而且也要成為西方的祝福,尤其是美國。」

神會使用香港祝福這兩個國家,以致帶來政權的改變,逼迫會停止。我們一直很擔心在很多國家中,政府會關閉很多教會。但現在這些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所有教會建築物都封鎖了,不但中國,還有美國、拉丁美洲都再沒有教會建築物開放,但是教會卻在各家興起。所以每個家成為Ekklesia是如此重要。「香港要領受生命樹的葉子,是為中國,也是為美國,而且在各處都會有教會興旺,教會本來就不是被關在建築物中,而是在職場和各處。」

(記者莫嵐報導)

 

 

21天禱告及基甸軍隊 兩大禱告運動同時啟動

4月1-21日,佐敦禱告匯舉行「神的寶座在這裡」21天禱告晚會,目的是啟動及匯聚眾香港教會同心為耶穌的再來建立合一的禱告殿。在本次禱告聚會中,大會每晚安排了不同的講員分享信息及帶領禱告。禧福協會是本次聚會的主辦單位之一,會長劉達芳博士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八福匯禱告運動是出於主的,神在幾十年前已經開始在這裡設計,是祂將這件事情成就,所以禱告源頭是神將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這個地方,呼召人愛祂,築起祭壇,呼召人為祂預備地方,那麼禱告運動將會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遍滿整個香港。

禧福協會陳玉珍導師亦談到,21日的聚會有來自不同族裔、國家的人來港祝福我們,這是一個合一的運動。她又相信,合一敬拜禱告運動在神眼中極其寶貴,使我們得著能力去擊退惡者那黑暗權勢。她說:「我剛剛踏進禱告匯時,有種全身發熱的感覺,我領受到,神要幫助我們在祂裡面剛強,但同時當我們與祂相遇時,我們的心也會很柔軟,在大君王面前降服,祂就加力覆庇我們,帶領我們在末世迎接榮耀的大收割。」21日禱告聚會是免費向會眾開放,詳細報名及聚會資料,請瀏覽香港禱告匯網站

同一時間,4月1日也是另一禱告運動「基甸軍隊」的正式啟動日。「基甸300軍隊」是一個「家人同行,與父對齊」的合一運動,呼籲31個不同網絡或界別的群體,帶動最少10位禱告勇士, 各自認領每月特定一天,如同耶路撒冷城牆上的軍隊,持續為香港禱告守望。主辦單位榮耀事工的國度禾場事工的歐陽梁雪明牧師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提到,天父要在香港召聚很多一直以來對祂的國度忠心擺上,帶動香港復興的將領匯聚成一個軍隊。「基甸300」今日就在神的恩典底下,正式匯聚及啟動。而她並沒有想到這麼快,一召集就得到了很多群體的響應,31日一個月的禱告城牆,每一日都已經填滿,甚至還有團隊還想加入。她又提到,這兩年,神一直對她說基甸的生命,也就是打勝仗不在乎人多人少,而是神要祂心目中的那一類人。因此,神要在香港尋找那特定的一類人成為先鋒。感謝神,祂已經預備了很多這樣的人。她相信透過這個基甸300的運動,神要大大提升香港。

(記者莫嵐報導)

恢復與生俱來的名分 拔除不屬神的文化

美國代禱團隊Divine Exchange於10月26至27日來港舉辦職場特會,向與會者分享追溯並恢復神裡面名分的關鍵,指出香港須拔除錯誤認同的屬地文化,重新栽植神的心意,並為香港贖回名分代禱。

與生俱來的名分

.Sharon Curtis-Gerlach

Divine Exchange團隊領袖Sharon Curtis-Gerlach指出,在神裡面,每個人、婚姻、家庭、教會及城市都有與生俱來的權利或名分(Birthright)。因此基督徒要進到神的同在中,進行更高層次的禱告,贖回一切名分。她曾在異象中看到一位公司老闆被鎖鏈困住,在困苦中求救。神跟她說,解封職場就是末後收割的鑰匙。當領袖能夠被釋放,他的員工、公司、家庭及城市都會得釋放。耶穌應許在祂再來之前,萬物都會被恢復(徒3:21),因此對齊神給我們的名分十分重要。

名分斷定祝福和審判

名分好像一份契約,定義了每個人生命的權限。每個人的一生都寫在神的生命冊上(詩139:16),耶穌親自買贖了每個人的生命(林前6:19-20),我們是屬於神的。其次,名分定準了我們的疆界,是神量給我們的(詩16:5-6)。神會賜我們恩典,行在自己的界限裡。她又提醒,當人越過了自己的界限(林後10:14),或是行在別人的疆界中,就要用己力看守,很容易過度勞累。再者,名分也訂明了恩賜、呼召和恩膏,而這些都是神決定的。Sharon鼓勵與會者:「要了解神給予你什麼與生俱來的權利,加以培養並使用出來。每位弟兄姊妹的恩賜都要被完全啟動及運作。若你運用神所賜的恩賜,在祂差派你去影響之處,神的恩典就會湧流。」

我們天賦的名分雖然包含祝福,卻有一些負面的審判或罪債可以阻止恩典的河流。例如,我們生命的破口、認同仇敵的地方或世代的罪,會給予仇敵合法權力去偷竊、延遲或阻斷神的恩典,限制我們的名分。城市也一樣,有些人會問:神為何沒有祝福我們的城市?她指出:「慈愛的天父不會延遲或收起祝福,許多的時候是仇敵得著權柄去阻擋,並嘗試使人怪責神。」神不會讓我們的命定徒然返回,祂會看守它直到成就,恢復祂創造我們的模樣。

.承受產業

恢復個人及香港的名分

關於如何恢復名分,Sharon分享,他們的團隊曾經服事一位營商的女士,她十次建立公司,卻每一次都有人背叛她。後來,他們發現她曾經在第一間公司背叛她的夥伴,偷走客戶資料,令仇敵有破口破壞天賦的權利。Sharon亦提出罪債對教會名分的影響。很多教會的名分蒙上陰影,可能是因為他們在苦毒或憤怒中從另一間教會分裂出來,那些不饒恕一直在付上罪的工價,阻斷神對教會的恩典。「當天父饒恕了我們,我們領受了恩典,可以釋放給其他人。正如耶穌在仇敵的控訴面前為我辯護,我們應為別人的罪債代求。」Sharon向與會者示範如何禱告釋放罪的重軛:「我將一切傷害我的人帶到神面前,我承認自己被冒犯,對方也有罪。今天我選擇饒恕,將一切欠債清除,忘記一切的冒犯與虧欠,將這件事情交在神手中。」

.Yuk Lynn Woo Chen

每個城市都有救贖的命定,可是有人為城市的罪求神赦免嗎? Sharon認為香港要檢視所結的果子,找到屬靈根源,找出是哪些罪在付上工價,才能領取神所定的名分。在團隊來到香港前,神就對她說:「現在是神到訪的時刻,聖靈將運行在香港,帶來神的祝福。香港將差派人到列國,要破除捆綁,釋放祝福。」她接著發出宣告:「我們斬斷這個世代及國家一切不屬神的,宣告現在要轉換,進入神的命定、行在神的次序及計劃中。」香港代表Yuk Lynn Woo Chen亦為香港認罪:「我們求主赦免香港人只會投訴,不會感恩,又常怪責他人。求主饒恕我們論斷中國、審判政府,我們的言語捆綁了神的祝福。」

拔除不屬神的文化

Sharon亦分享,香港信徒要領受為神管理土地的呼召,特別是文化方面。天國的文化與地上的文化非常不同,我們不應被它們同化,反要在生命和城市中拔除不屬神的屬地文化,然後栽種神的心意,行在神國度的法則之下。Sharon特別提到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文化對香港的負面影響,應該尊榮當中作為先鋒的女性。Yuk Lynn Woo Chen亦提出,亞哈王、巴拉的軟弱間接造就耶洗別和底波拉的興起。神在創世記叫女人與蛇為仇,是賦予一種權柄,讓女人的後裔專門對付仇敵。女性可祝福男性進入命定,鼓勵他們。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觀點] 以新歌釋放神的啟示

近期香港社會在政制、民主及公共財政等議題上爭論不斷,年青一代對個人的身分認同感到迷茫,對這片土地的未來展望普遍悲觀。教會本應是山上的城(太5:14),向整個地區提供盼望,卻常在各個社會議題上進退失據,流於口誅筆伐,心志無法相同,更遑論作出有影響力的行動,因此教會近年在社會上逐漸失去話語權。聖經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甚至可譯作滅亡(箴29:18)。香港的教會如何在仇敵的破壞面前拒絕被動,照著預言打那美好的仗(提前1:18)?

神賦予每個兒女使命,按照神的心意治理全地(創1:28、太 28:19-20),而先知性及使徒性恩賜現正逐漸在普世教會被恢復。神釋放教會作為天國議會(Ekklesia)的啟示(希12:23),教會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捆綁,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釋放(太16:19)。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過去曾多次宣告,華人將在未來10年會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族群,香港是釋放突破和開啟亞洲的門戶。時候到了,香港教會要將這些在靈裡看見、神在永恆已經成就的計劃釋放到地上,並作出使徒性的行動見證神的作為。

唱新歌,是其中一種新穎又有效的釋放神啟示的方式。新歌是從神領受天上的啟示,然後透過聲音釋放出來,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歌詞或旋律。新歌超越人的理性,改變氛圍,讓聽見的人倚靠神(詩40:3),認同祂在香港的奇妙新工作(詩98:1)。讓我們學習拿起這屬靈武器在香港釋放神的判決:除滅魔鬼的作為、挪移空中魔鬼的座位、設立神的旨意,改變屬靈氛圍、恢復國家命定。因此我們可以唱新歌來頒令,香港的命定是一個將敬拜的香氣呈獻給神的港口。教會要同心投入末後敬拜禱告運動,興起本地的聲音,不單單倚賴外國的歌曲及模式。

香港是中國的門戶,要將神國度的豐富和啟示引進中國。神既然把我們設立於這個時代,我們必定能夠尋見神對此地更高的心意,並以敬拜和禱告帶著合一集體的權柄轉化香港。讓充滿藝術文化的香港,以創意的方式付諸行動,讓我們乘著這一浪華人的復興而上,彰顯神的國度。

基督徒選委公開交流會 選委並未表達確切意向

香港下屆特首選舉在即,制度將沿用由一千二百個選委組成的選舉方式。基督教協進會於35日舉辦了《2017基督徒選委公開交流會》,讓基督教選委及其他界別的基督徒選委了解其他信徒的投票意向及考慮因素,以作參考。交流會當日下午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約有100人出席,包括7名基督教界選委及11名其他界別的基督徒選委。

 

交流會採用輪流自由發言的方式,每人每次發言3分鐘。2個半小時的交流會共有28人相繼發言,交流意見。大會亦提供紙張予參加者寫下問題,及在Facebook直播中留言發問。

 

《門徒媒體》的發言人提出要抵制小圈子選舉,建議選委投白票。香港中文大學的鄭漢民博士認為世上必定有現實政權,要改變社會,不應投白票。基督教選委林亨利亦認同選委現有的投票權是一種話語權,應把握機會表態。社會福利界基督徒選委黃旭熙亦發言表示:「既然不進入小圈子,小圈子都存在,我們應考慮如何反抗中央操控及如何加大民主參與。」

 

有人亦發言關注候選人對性傾向歧視及同性婚姻的政策,要求選委向候選人表達意見。基督教選委劉致滔回應指:「基督教選委們對此未有統一看法。三位候選人曾回應。胡官表示支持反歧視立法,但無意為婚姻立法;林鄭及曾俊華則表示,反歧視方面香港受到不少國際壓力,聯合國要求香港達標。至於同性婚姻,二人表示沒有立法計劃,但林鄭指出外國員工的同性伴侶來港有困難。」

 

對於林鄭月娥的政綱6.42 – 6.44段提出設立「宗教事務小組」,九名基督教界選委己聯署去信林鄭要求交待。信中指出「實在看不到有設立『宗教事務小組』的必要」及要求她承諾「不會設立任何部門影響一國兩制下香港之宗教自由」。醫學界基督徒選委彭潔儀代表聖法蘭西斯行動發起網上聯署,呼籲林鄭收回政綱6.42 – 6.44段。

 

最後,關於投票意向,有人發言要求咨詢全港20萬基督徒的投票意向,並跟隨民意綑綁式投票。醫學界基督徒選委彭潔儀表示,基督教界不應按自己界別的利益投票,應以全社會的遠景為標準,才是造福社會。其他界別的基督徒選委表示,他們將會以港大民調Popvote的結果作參考。由於《民主300+320日開大會,才有投票意向結論,他們在此以先不會表態。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