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91)差遣天使的關鍵與原則

天使希伯來文是 malak,希臘文 angelos意思是「使者」(創28:12)。作為神的使者,天使是「天上的存有,受神差派承擔使命的」。

+按圖放大

 

天使的本質和屬

使是靈體來1:14),天使都是被創造的(詩148:2-5)。

天使不人類可以嫁娶(可12:25),也不會死亡(路20:36)。

使的對比人類「比天使微小一點」(來2:7)。天使不會受到人所受的限制,他們比人更有智慧(撒下14:20)和能力(彼後2:11)。但天使不是按神的形象被造,所以不能分享人在基督救贖工作上榮耀的結局。到世界的末了,被贖的人會被提升,高過天使(林前6:3)。

 

天使的分類

天使長

等級最高的天使,猶太教與基督教傳統上列名的四位天使長:

米迦勒(Michael,但10:13,12:1)

意思是「誰能像神?」。在猶大書 9 節,米迦勒稱為天使長;在但以理書12章 1節,他又稱為大君。米迦勒是以色列的護衛者(但10:21),代表以色列向撒但爭戰,又在大災難中和撒但的使者爭戰(啟12:7-9)。天使中還有一些「大君」(但10:13),米迦勒只是其中一位,不過他是神最高等級的天使。

 

加百列(Gabriel,但9:21;路1:26)

意思是「神大有能力」。加百列在宣告重要的啟示和預言時行動,負責神國度的計劃。在路加福音1章 26 至 27 節,加百列告訴馬利亞,她所生的一位將要為大,並且要在大衛的寶座上施行管治。在但以理書8章 15 至 16 節,加百列向但以理解釋有關日後的帝國的事情。加百列也向撒迦利亞宣告施洗約翰的誕生(路1:11-20)。

拉斐爾(Raphael

意思是「神已醫治,神是醫治者」。 拉斐爾首先出現在次經《多比傳》9-10章。(Book of Tobit,天主教思高本聖經稱爲《多俾亞傳》。)

 

烏列(Uriel

意思是「神的光或火,一直被神光照的人」。 他的名字亦出現在次經的《以斯拉續編下卷》(II Esdras,天主教思高本聖經則譯爲《厄斯德拉後書》)。

 

基路伯(Cherubim)

神榮耀臨在、神的至高主權和神聖潔的宣告者及保護者。他們曾站在伊甸園門外守衛,不容許犯罪的人進入(創3:24);他們是至聖所約櫃上用金造的像(出25:17-22);以西結異象中神榮耀的服役者,預備審判(結1)。

撒拉弗(Seraphim)

意思是「燃燒者」。以賽亞書6章 2 節描述撒拉弗環繞神的寶座。撒拉弗被形容為有六個翅膀,他們重複三次宣告:「聖哉、聖哉、聖哉」(賽6:3),讚美和宣告神完全的聖潔,站在神的面前事奉他的人,必須洗淨罪中的不潔。

 

天使的工作

(1)爲敬拜神而受造。他們永遠對神充滿敬畏和尊崇,並且在祂面前讚美不停。
(2)爲服役而受造。他們服事神,永遠執行祂的命令。
(3)爭戰天使,經常與魔鬼和邪靈爭戰。
(4)傳信息的天使。將信息從天國傳到地上,從地上傳到天上。
(5)報信天使。他們負責記錄一個活在世上的人所有資料。
(6)守護天使專責保護我們,「因他要爲你盼附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 詩91:11)
(7)神差遣引導的天使引領祂的百姓,做對的事,走對的路。(出23:20)

 

如何差遣天使

1. 憑信心支取差遣天使的權柄

天使是奉神所差遣為人類效力的,因此,如同啟動恩賜一樣,我們需要憑信心獲得差遣天使的權柄。

2. 奉神的名差遣天使

天使只會做符合神心意的事情,當我們的心與神的心意對齊,就能奉神的名向天使作出宣告,求神差遣天使為我們效力。

「聽從衪命令、成全祂旨意、有大能的天使,都要稱頌耶和華!」 (詩103:20)

3. 配合天使的工作

當天使將神的信息和應許傳達給我們,若我們聽見後能憑信心回應,就會看見神的話語成就、神蹟發生。

「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麼?」(來1:14)

資料來源﹕《認識天使》,邵貴恩,以琳出版;《慕迪神學手冊》,殷保羅著,福音證主協會出版

 

 

八福齊匯佐敦 共享耶穌盛宴

116日,在佐敦道八福匯的外牆上,出現了一幅覆蓋17層大廈的巨型壁畫——《耶穌盛宴》,畫中不同種族、階層和年紀的人同與耶穌坐席,享受祂擺設的筵席。當日,禧福協會與其他合作夥伴,眾牧者一同為壁畫舉辦了奉獻禮,在廟街宣告耶穌的王權。

 

與耶穌共享筵席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在奉獻禮中談及,早在10年前,神已經對他們說,佐敦是一個宣教起飛點,祂要賜廟街一棟大樓給禧福及其他伙伴,不同膚色、階層、職業的人會來這裡分享神的筵席。「八福匯不只是基督教大樓,福音大樓,而是一棟宣教大樓。」

2018年12月10日,禧福同工在禱告中領受大樓外牆要有一幅壁畫,展示八福匯的精神與祝福。「廟街有各色各類的人,黑社會,賭徒,性工作者,拾荒者等。當他們走到這裡,覺得很絕望,沒有能力活下去時,抬頭仰望,可以看到來自耶穌的盼望。」壁畫所承載的信息,能超越語言,悟性和人的學歷的限制,直接進入人心。

八福匯每個主日都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尼以及菲律賓等族裔的人在這裡聚會。「這幅畫現在已經實現了一半,是神自己做的。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神仍然會繼續這個夢想,八福匯將有一個地方,不同的人可以和睦共處,一同享受神的筵席。」

成就心中的夢想

壁畫家Janice分享,劉博士在2018年12月打電話給她的牧師,問是否認識人畫壁畫。「其實在牧師接到劉博士電話前一週,我曾與她見面,分享到自己的夢想:如果有一幅與神一起創作的壁畫在街上展示,人可以不用走進教會就能經歷神。這也是為何我一直堅持畫壁畫,這是我放在心中5年的夢想。」

牧師告訴Janice,這個壁畫項目應該是你的,不會是第二個人了。「我剛開始以為是一層樓的外牆,已經覺得很開心,後來知道是整棟大廈的外牆,我嚇了一跳。可以說,這是全香港最大的壁畫。」

壁畫家Janice

關於畫壁畫的夢想,Janice分享,其實源自5年前她和神的一次對話。神問Janice,你的夢想是什麼?Janice回答,我的夢想不就是服事你嗎?你叫我做什麼,我便做什麼,已經覺得很滿足。當時神對Janice說,不是,我不是想要一個奴僕,而是朋友。如果你的心正確,我想做你想做的事情。「原來神想知道我想做什麼,然後我開始想大些,我想用自己的藝術去啟發社會。」

去年2月,Janice還未有頭緒如何畫這幅壁畫,她去了台灣參加一個特會。當她一進入會場,就在靈裡見到這幅圖畫:一張十字架型的長枱,不同年紀、膚色和文化的人坐在一起食飯。「我一看到這幅畫,就知道這是神要我畫的壁畫,我馬上把它抄下來。」當劉博士在6月再次找Janice時,香港剛剛爆發社會運動,她告訴Janice,想要一幅合一主題的畫。Janice把2月領受的畫的初稿給她看,劉博士非常感動,知道這是來自神的圖畫。

動員更多人參與神的工作

項目籌款負責人林樹洪弟兄

本次的壁畫項目,除了禧福同工和壁畫家,神還感動了不同的人參與其中,林樹洪弟兄是項目籌款的負責人,神透過他的參與,不但為項目籌募足夠的經費,也令更多人認識八福匯的異象,參與神的計劃。

林分享,2017年的某一日他在巴士中看到旅發局的節目,內容是介紹香港其他宗教的景點,心裡有感動,神要在香港設立一個屬於主耶穌的地標。而在去年一個偶然機會,他與一位弟兄分享這個異象,發現那位弟兄的女朋友就是壁畫家Janice,正在畫八福匯的這幅壁畫。

後在10月18日八福匯的奉獻禮中,林認識了劉博士,並受邀參與壁畫項目的會議。「劉博士和我分享,這個項目需要籌款20萬,她挑戰我去負責籌款。剛開始時我是沒有信心的,後來我越想越開心,原來幾年前的感動,神已經預備好要使用我。我雖然不懂畫畫,也不懂裝修,但我會籌款,所以神就在這個位置上使用我。」

林又說:「劉博士也對我說過,神不是叫你捐錢,而是透過這件事去經歷神,也讓更多人能參與。所以整個過程我都是很開心地和人分享,而不是在意他們是否奉獻。」

*********************************************************************

畫中每個與耶穌同枱食飯的人物,都是神親自啟示的。例如右上角一個光頭的小朋友,是Janice教會的一個4歲小妹妹。她2年前發現患上癌症,直到現在還在與病魔搏鬥中。神感動Janice把她畫上去,是宣告她是屬於耶穌的。她的父母知道後,覺得很開心,這是一個從神來的鼓勵。*********************************************************************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餐桌上的天國文化

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意思是,原始的禮儀行為就是從人們的飲食活動中產生的。飲食在中華文化上扮演重要角色,每逢重大時節,華人總離不開筵席。在農村,過年仍舊有全村人參與的大團年飯。華人結婚,會置辦喜宴;孩子出生,擺滿月酒或百日宴;喪禮白事,有解慰酒。生老病死,各樣人生大事都少不了筵席的出現,可以說,筵席是華人關係的一種延伸和維繫的方式。

同枱食飯,也是華人「家文化」的彰顯。在華人傳統觀念中,無論一年有多麼忙碌,離家多遠,總會在春節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吃飯。中國每年的「春運」是世界最大型的「遷徙」活動。中國家庭喜歡圓桌,菜餚放於桌子中間,一起享用,是一種團結合一以及重家文化的象徵。

今年1月中開始,若你經過佐敦道與廟街的交界,不難發現一幅覆蓋整棟大廈的「耶穌盛宴」壁畫——各式各樣的人物與耶穌同枱食飯。在希伯來文裡,「桌子」的意思是「恩典的所在」。壁畫將圓桌改為十字架型,也是將耶穌憐憫人的天國文化與中國家文化的融合,展示的就是一種和平共處,人不但可以來到耶穌跟前如家人般相處,不同人物之間出現在同一張飯桌,也是一種互相的接納和認同。

耶穌曾親自向我們展示,他如何接納和憐憫世人。「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太9:10)耶穌不是等這些人悔改後,成為潔淨的義人後,才與他們一同食飯。相反,在他們還作罪人時,透過一同坐席,向他們展示神的愛和憐恤,呼召罪人悔改跟從。

今日的香港,能平心靜氣「坐埋一枱」吃飯,越見彌足珍貴。不同族裔,不同政見,甚至是不同職業都能成為分隔人的標準和框架。年關將至,何妨嘗試效仿全心憐憫我們的主耶穌,鼓起勇氣,約見一些久未露面,又常常放在心中記念的人吃飯?聽聽他們的心聲,一同享受美食,已能為人在這個亂局中帶來一點點安慰。跟從耶穌,有時並不需要「高言大智」,同枱食飯,輕鬆談笑之間,愛和關係就能在無形中建立。這個新年,讓我們一同與耶穌共享盛宴吧!

 

 

世界華福TIP Talk 「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特別」

「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特別!」在巴布亞幾內亞Biem原始火山島宣教的Radius Asia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陳維恩牧師, 8日晚上在世界華福中心於台北iM教會奇蹟館舉辦首場的「世界華人福音運動TIP Talk」中談到,不論是他們全家搬到遠方需要福音的地方,或是另一位講員iM教會松慕強牧師把夜店變成教會,或是用貼紙藝術創意傳福音的LabQ共同創辦人龔義欽,「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特別!」,因為回到聖經來看,都是正常的!他說,若我們跟著世界價值觀走,好像只為得到世界按「讚」,從聖經來看,這樣的生命「很特別」,但「不是好的特別!」

松慕強牧師也表示,這個世界病了,我們必須從病者的角度幫助對方有病識感,讓他們自己知道需要福音。他們沒有見識到福音大能,是因我們太過保留自己,福音大能沒有從我們身上展現。期待每個人透過神蹟奇事、職場卓越表現,滿足憐憫人的心腸、個人美好的品格,來展現福音的大能。

世界華福2020年在全球推展「煽風點火」計畫(The Set-A-Fire Campaign),TIP Talk的「TIP」代表「煽風點火」概念的三大元素:科技(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先知性(Prophetic),每次三位講者分享。世界華福2020年在全球推展「煽風點火」計畫(The Set-A-Fire Campaign),TIP Talk的「TIP」代表「煽風點火」概念由三大元素組成:科技(Technology)、創新(Innovation)、先知性(Prophetic),簡稱為「TIP」,每次三位講者分享。主持TIP Talk的黃志靖長老說,基督徒往往在教會受到信仰教導,遇到實際生活,價值觀又變得不一樣;照理說,我們在教會內外言行應該一致,也應用同樣標準行事。他期待我們從講員的生命不是學到「成功方程式」,或神如何扭轉他們,乃是讓我們一起浸泡在神的作為,也對福音帶來新的想像。

陳維恩牧師曾寫書《走到比錢更遠的地方》,描寫自己離開矽谷優渥生活搬至火山小島拓荒的宣教故事。他從小在台灣長大,十四歲移民到加拿大,後來到美國。在他懂事後,住最長的時間是在巴布亞幾內亞的Biem原始火山島。

「你們沒有權利帶你們的孩子去這樣的地方!」陳說,很多人在他們全家去的時候如此挑戰他們。在華人的世界觀,都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他心想自己從小去加拿大,父母也沒有問他們要不要去。一般都認為,帶孩子去到好的國家,是能讓自己生命進步更好的地方,似乎也理所當然;但是他們選擇去到需要福音的地方,或「聖經命令需要我們把福音帶去的地方」,反而是被人挑戰。

陳牧師用三張圖,分享他在當地的生活。第一張是兩個女兒,晚上在一個燈泡下讀聖經。他說,在島上九年的生活,是他們家最困難,卻也是最不困難的時候。島上沒有敬拜讚美,只聽到海浪的聲音,「到底我們有沒有把最好東西的留給孩子?」兩個女兒在島上認識神,讓他很感恩。

第二張圖是島上的人因著在聖經的話語中成長,有一天成為教會長老在台上教導神的話,他反而坐在底下聽。他不是講「宣教士多麼偉大」,希望看到的是「本來我們教他們,現在他們教我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從他們身上領受到神改變一個生命的福音。

第三張是全黑沒有影像的照片。他說,記得有一天,在夜深人靜時,他和十幾個當地男生決定去島的後面釣魚,在沒有電的情況,帶著幾支手電筒,用部落的方式釣,誰釣到魚就直接煮來給大家吃;若釣到魚又讓魚跑掉,就被大家罵。雖然他們後來因為下雨,很狼狽的回來,但當晚他們談了很多話,彼此間的距離從未有過這麼近,這也是他的家庭過去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建立的情感。

當天晚上沒有任何照片,但這是他心中的「第三張照片」。神在我們生命中成就的事,或最有意義的時刻,對他來說,就像這第三張照片,是無法放在臉書或IG上的。他也希望,我們的生命,與神最親近的時候,也會像他一樣,也有張無法放在臉書或IG上的第三張照片。而那張照片,不只是一瞬間,乃是把生命扎根下去所累積下來的成果。

四福音書中都有記載耶穌教導「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希望我們的生命能與永恆的事連結。他也鼓勵大家「開始去找你們自己的故事!」成為有故事的人。

形容自己「以前是建築師,現在賣貼紙」的龔義欽說,他從台灣去到上海。當時在上海生活過得不錯,事情也做很熟練,但他總覺得不對勁。後來發現他的工作都在處理「人的罪的問題」,不論是客戶或是他的罪,雖然已信主,他卻覺得自己生命活得像「死」的人一樣。

2014年一天晚上,他看聖經《傳道書》睡不著,突然發現自己做很久的基督徒,卻覺得「天堂與我無份」。他也問會眾:「你是否相信有神,卻不相信有永恆的盼望?」若我們知道有天堂,也有準備,就會像聰明的童女一樣,等新郎來,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聖經的應許。

保羅說:「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保羅沒說好在哪裡;C.S Lewis曾說:「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是否渴望過天堂以外的任何事物。」對他而言,覺得時間不夠用,又要為生活糊口,是很痛苦的事;但是老約翰告訴我們未來的日子,讓我們對未來有盼望,「就在我們去新天新地前,我們要幫助身邊的人。」

龔分享曾透過用完即丟的經文紙杯,無意中帶領人信主為例,那經驗激勵他更相信「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神的話會帶來力量」。他說,神呼召他們團隊用獨特創意的方式傳福音,一個賣貼紙的他,把每天都當成活在新天新地裡,做永恆的事來回應大使命,也期待大家一起加入「新天新地的每日生活練習」。

世界華福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說,「世界華人福音運動TIP Talk」將在世界各地辦十二場聚會,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怎麼做,而是集體聆聽上帝在世界各地,藉由一群「沒那麼特別的人」做出與世界不同的事,這是福音的大能!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2020天國文化特會 回到主禱文的使命

2020天國文化特會於1月10-11日在台北靈糧山莊舉辦,由伯特利教會使徒性治理團隊資深領袖Bill Johnson牧師主講,吸引近1,500人次參與。

成為被應許擁有的一群人 

「對我來說,最大的使命是馬太福音第六章的主禱文。」Bill Johnson在第一場聚會中,以「何為呼召」為題,講述如何讓神國度的真實,彰顯在個人生命中,以致於「在地如在天」成為可能。

他首先帶領會眾唸主禱文,點出「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代表神的旨意在地上還沒有完全成就。在天上,沒有主禱文所敘述的任何缺乏,沒有惡者、缺乏、疾病,他鼓勵大家要「具體對焦地禱告,因為我們的禱告是要讓神國度的真實,來形塑我們所在的世界!」

「耶穌教門徒用主禱文禱告時,也預備好一切所需的,讓禱告可以在地上成就。」Bill Johnson強調,神選擇用祂的兒女來完成應許,給予我們自由意志,而不是被迫成為機器人,因為「這是關係的旅程,祂選擇讓自己曝露在傷痛中,就是面對我們的不順服、悖逆。」領受主禱文的使命,回應的主權在於你我。「神為祂兒子預備的是新婦,是在自由意志中選擇順服、在生活中彰顯神的屬性,是自願敬拜、愛慕神,盛載神的心意和使命。」

圖右為Bill Johnson牧師,左為周巽正牧師擔任翻譯。Asia gor JESUS國度豐收協會提供

 

「我們都喜歡看事情的結果,但神喜歡的是走這個旅程的過程。」Bill Johnson鼓勵大家,當感到焦慮、疲乏時,主動向神呼求,持續用信心活出豐盛的生命。他強調,很多基督徒窮盡一生,活在沒有成就的應許中,其實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責任,進而帶下神成就應許。「神從未來帶了應許進到現在,給我們力量可以走到未來,祂給我們的話語,是我們的武器,得以藉此爭戰進到未來。」

「在與黑暗權勢的戰爭中,大部分的戰役,都在我們平日的思維中。」他最後鼓勵會眾,抓住應許、憑信心敵擋仇敵的火箭,如果魔鬼的謊言穿過「信德的藤牌」射中你,那就用聖靈的寶劍化為小刀,把謊言從身體裡挖出來,「藉著神過去對你說的話,再次更新你的心!」

讚美是一把關鍵鑰匙

第二堂信息,Bill Johnson談到某個週日清晨,他「被神搖醒」。神對他說:「一個有城牆的城卻沒有城門,不安全。」他默想這句話的意義,想起聖經中談到「你必稱你的牆為拯救,稱你的門為讚美。」(賽六十18) 理解到在舊約時代,城牆的高度與厚度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強盛程度。當城門敞開或有破損,就像對著敵人說,「嘿!你可以從大門進來!」

「城牆就像拯救,是神為我們付上的代價;城門就像讚美,是我們的回應。」他說,不能明白的奧秘,其實是神在邀請你靠近祂、在自由意志裡找到祂,而不是強迫我們接受教導。如同珍珠有沙和刺激物進入,才慢慢的被塑造出美麗;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需要經歷各種犧牲和不舒服,才能被形塑完全。

他提醒,基督徒對於負面情緒也無法免疫,「要記得這把關鍵鑰匙──讚美。」當年他的父親病重臥床,他縱然心中困惑、遺憾、負面情緒不斷,但仍選擇獻上讚美的祭──讚美神是良善的、是醫治者(即使父親並未得著醫治)。因為他知道,這是最珍貴的獻祭,是有一天當我們在沒有疾病的天上時、再也無法獻給神的。

在特會中,Bill Johnson帶領會眾回到主禱文的使命,回到「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的核心思想中,重新對焦於神;鼓勵弟兄姊妹將生命中的大小事都帶到神面前,以單純的心來回應祂,相信這就是台灣走向「在地如在天」的關鍵時刻。

(KRT訊)

 

 

選擇祝福或咒詛(上)- 【羊回家】專欄

每逢新年時節,我們都會期望收到別人的祝福。然而,我們的靈若沒有被開啟,被神光照,可能會招來咒詛而不自知。

美國一個學者Dr. Bronfenbrenner做了一個研究,發現一個中產家庭的爸爸,每天平均跟孩子互動的時間是37秒,相對孩子每週暴露於商業電視節目時間為40小時,即平均每天約5.7小時之多!我們可想而知,孩子的價值觀是如何構成的了。今天我們的物質很豐富,但是心靈匱乏,我們可以享有很名貴的車、大屋,美食,生活卻可以很不開心。

我們常期待美好的果效,然而卻作了錯誤的投資。現今社會最典型的例子是家長很緊張孩子的學業,不能做醫生也最好做律師、會計師、精算師或建築師等,其他的都不看在眼內。孩子的品格、屬靈生命、以致將來在社會中成為什麼樣的人,若果我們沒有從屬靈上培養自己和家人,可能會與世界的王並肩作戰,讓魔鬼成為我們的隊友!今天很多父母親手把自己的孩子迫害,讓他們落在很多艱難中。其實他們的童年是可以過得很開心的,可以有空間去玩和發展自己獨特的創意。然而家長寧願他們讀更好的學校和更多的興趣班,使他們的成長空間被剝奪。其實我們有沒有問過他們,他們真的願意做這些事嗎?更甚的是,很多孩子已習慣在這種模式下生活,連自己也欺騙了,覺得這個模式也挺好,完全失卻了自己。

神是很愛我們,定意要賜福予我們(申1:11,7:7-16),只是我們是否願意接受。神也叫「以神眼光」看事物的人才能得著應許,十二探子回報,但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得著(申1:36-38)。此外,神沒有叫我們做的便不要做(申1:42)。當我們用己意去做某些事,結果會弄得一團糟,事倍功半。如果能安息在神裡面,便不會持續地被世界追趕。沒有其他神是祝福的來源(申4:39-40),唯有耶和華祂是神。當我們遵守神誡命便可得福,子孫也要得福,且在地上得以長久,這不是很好嗎?神已將生死禍福向我們陳明(申30:15,16,19-20),當我們怎樣選擇,禍福便隨之而至。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夠得著祝福呢?第一是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6:5)。我們的天父爸爸很富有,那你常常跟爸爸在一起是否很有福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常常跟爸爸不和,不貼著爸爸,那麼爸爸有多大的福份你也無法領取。我們的心態只要向著神,不向世界,我們就能領取很大的福份。此外,我們要追求世界的成就,還是屬靈的好處呢(詩34:4)?世上的成就固然是好,但當我們放下世界所追求的,我們的生命能結出好的果子,別人會羨慕我們的生命,那是神所喜悅的生命,是那上好的福份。


馮小滿,註冊職業治療師,本專欄圍繞家庭的不同層面,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家庭為主題,目的是讓人學習在家庭生活中應用神的話,真正享受神的愛。

 

 

(10) 跨越失敗 -【狂野的夢】專欄

神對失敗的看法和大部分人對失敗的看法不同。神憎惡罪,但我們的失敗不一定是罪。換句話說,你未能實現夢想,並不代表你是失敗的人。或許是時候未到,或許醜惡的仇敵在抬頭,或許你尚欠缺推動夢想前進所需的某些技能。就追尋夢想來說,唯一的失敗只有撒手不幹。

「這只是一個挫折,不是你的未來。(It’s just a setback; it’s not your future.)」我還記得幾年前聖靈對我說的這句話。那時,我剛剛經歷了一次極沉重的打擊。我被打得一個趔趄,頭昏腦脹,雙腿也站不穏。可以說我完全沒有想過事情會這樣發生。我的夢想簡直徹底地死了。

靈裡的壓逼正試圖壓碎我的靈魂,但當聖靈把這簡單的句子告訴我時,這壓逼一下子粉碎了。我突然有了全新的、充滿希望的視角。我不再專注於剛發生的事,開始尋求下一步行動,實踐神對我未來的夢想。

你有沒有遇過擋在夢想前的挫折?出乎意料的事使你的計劃泡湯,又使你的心下沉。那可以是一段失敗的關係、財務災難或是健康問題。親愛的,看清楚挫折的本質。挫折是延誤、是阻礙,但不一定是失敗。你不會因被擊倒而失敗;只有你被擊倒後選擇不再站起來重新出發才是失敗。這只是一個挫折,不是你的未來。

我會這樣理解:挫折是現實環境一種回應。換句話說,遇到挫折,你應當暫停一下,以審視你的處境。你是怎樣來到這一步的?你本來可以用其他方法做嗎?現在應該怎樣應對呢?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求問聖靈,你會得著智慧,讓你在奔往神為你安排的未來途中不再遇上類似的挫敗。

從挫折中恢復

為了達成夢想,我也遇到不少挫折——真的很多。其中之一是財務危機。我過去曾與一間大型廣播公司合作,負責一個著名小資企業網站的編輯工作。我做得很成功,賺了大錢,前景一片光明。然後不幸的事發生了,互聯網泡沫爆破,合約眨眼間不見蹤影。如同諺語所說,我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內,全部碎了——挫折。

我有兩個選擇:恢復或是挨餓。我可沒有時間停留在失敗的打擊中。我要讓沒有分散投資的錯誤成為我的教訓。它教會我多方面發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不再倚靠單一的資金流;我的資金流有好幾個,而且來源不同。即使其中一個源流斷絕了,還有其他資金讓財政運作暢順。

你可能從未面對過諸如離婚或失業的重大問題,但要是你沒有保持正確的觀點和態度,輕微的挫折也可以使你脫離正軌。我生命裡出現過很多挫折——從被遺棄、離婚、被背叛到坐牢都經歷過。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見耶和華的恩惠,就早已灰心喪志了(參詩27:13)。我若沒有接受挫折僅僅是挫折,我早已決定放棄了。這只是一個挫折,不是你的未來。

不要再把目光放在過去——即使「過去」只是今天早上——定睛望向衪吧。使徒保羅面對過挫折,但他努力堅持,眼望明日,抓緊耶穌基督要他做的事,而耶穌也因這事緊緊捉住他的手。「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記住,這只是一個挫折,不是你的未來。神仍然坐著為王。

追夢操練:在神裡激勵自己

失敗——縱使只是主觀感受的失敗——確會令人‎氣餒。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回到洗革拉時,亞瑪力人已經焚燒了他們的營地,擄去他們的妻子和兒女。跟隨大衛的人放聲大哭,要用石頭打死他。(撒30:1-6)。撒母耳記30章6節說:「大衛卻倚靠耶和華他的神,心裡堅固。」我相信,大衛在這感到挫敗的時刻提醒自己往日在神裡經歷的勝利。他記起在曠野打倒獅子和熊,記起在谷中擊敗歌利亞。當你因失敗感到意志消沉時,要提醒自己往日的勝利,不要反覆思量當下的失敗。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盟約式關係 -【復興以色列】專欄

以色列從亞伯拉罕這一個家庭開始,成為一個民族,而神向亞伯拉罕起誓說祂會信實不變。以色列的故事是關於神恩典的故事︰賜給人不配的愛及信實。所以,一切的基礎在於神和祂的信實。當我們說神是盟約的神,意思就是,祂是信實的神。既然神是信實的,祂也要求信實——不但是對祂,也是在基督身體裡彼此持守信實。

在兩個人之間制定最古老和最確立的盟約,就是在婚姻中訂立的婚盟。婚姻是表達屬神信實的一個機會,藉著一生的委身把盟約實踐在生命當中。這同樣適用於藉著耶穌的血所立的新約。如果我與耶穌有一個盟約,你與耶穌也有一個盟約,那麼你和我就因這盟約而連結。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採取盟約式的忠誠態度彼此相待。

那麼如何成就此事呢?我們首先把愛和恩典延伸到所有人,就像耶穌所做的。但是一段關係並未開始,直到對方同樣以信任回應這愛和恩典。當我們不斷向別人證明,他們的蒙福和成功對我們來說是優先的 —— 有時更甚於我們自己的成功,信任就建立起來(腓2:3)。一旦建立了信任,就必須有意識地發展忠誠。但這需要時間:沒有人會認為一個人在結婚幾週後就能表現出顯著的忠誠度!

正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實踐盟約的兩個主要原則:對人忠誠也持守著正直。我們還必須學習用話語溝通來建立信任。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也確保每個字都是「造就人的好話」(弗4:29)而沒有任何閒話;「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

最後,這持久顯出的忠誠會為合作建立一個基礎,並在多年後成為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見證;這樣的見證將會增加事工及其領袖所持的立場與教導的可信度。然而,盟約式關係的真正「潛力」,將會透過世代承傳見證到它的圓滿。

當我們按著盟約式原則去追求及建立關係,這些關係很自然連帶在事工關係中,使我們彼此的肉身及屬靈孩子也產生盟約式的連結。這些孩子成長時將會有著藉上一代在生命中顯明的原則,包括彼此相愛、有恩典、信任、忠誠、承擔和合作。如果這些做對了,下一代將願意承繼父母已開始了的關係,目的是為向下一代顯明相同原則。隨著每一代人過去,直到耶穌再來,基督的身體會因著對盟約式連結有共同的理解而有越來越大的合一。總括來說,盟約式關係可以用這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

盟約式關係 =(你的成功 + 我們的共同進退)+ 世代承傳

(本專欄完結)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一位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國際 (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2020年《全球守望名單》發佈 每8名基督徒就有1名面臨逼迫

每年1月下旬由敞開的門(Open Doors)發佈的「全球守望名單」(World Watch List,簡稱WWL)列出全球受逼迫前50個最嚴峻的國家。與2019相比,前10名國家的唯一變化是蘇丹和厄立特里亞互換了第6和第7位。在蘇丹,儘管擔任了30多年的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被罷免,但到目前為止,全國基督徒的情况幾乎沒有改變。

73個國家顯示「極度、甚高或高度」的逼迫水平,在全世界,每8名基督徒就有1名被衡量為面臨極度、甚高或高度逼迫。綜觀前50個國家,壓力正在上升。有34個國家的逼迫水平達「甚高」,有2.6億基督徒面臨極度、甚高或高度的逼迫水平。去年(2019)是29個國家。據估計,在23個未列入前50名的國家中,至少還有5,000萬基督徒面臨「高度」逼迫狀況。

WWL的制定是基於廣泛的調查和專家訪談,以及全球頭條事件人物的遭遇,例如巴基斯坦的Asia Bibi,終於擺脫了死亡威脅,於2019年5月在加拿大開始了新生活。

世界上兩個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中國,分別面臨著「極度」和「甚高」逼迫,儘管呈現方式非常不同。

印度於去年首次進入前10名,今年仍不變。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人民黨政府在2019年5月連任第二屆任期後,極端的印度民族主義有所增長。WWL的分析師今年至少記錄了447宗事件,而被殺基督徒比2019年少。

中國從去年的第27位上升到今年第23位。隨著新的法規在全國推行,不僅限制地下家庭教會,還限制國家認可的三自愛國運動和中國天主教愛國協會的教會。因為公共領域禁止宗教,使得一些老師和醫務人員受到壓力要簽署文件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在某些地區,老年人被告知,如果他們不放棄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他們的養老金將被削減。這一切都是在通過人臉識別和其他技術進行越來越普遍的監控背景下發生的。

在某些國家是政府給基督徒施加壓力,有時還施加暴力。在中東、東南亞、東非和薩赫勒地區,是其他勢力使基督徒的生命沒有保障。特別是在薩赫勒地區,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崛起不僅對基督徒,而且對該地區的國家和政府的存在,甚至對世界其他地區都構成了挑戰。

敞開的門國際行政總裁Dan Ole Shani說:「自1992年,敞開的門一直關注世界各地因信仰而遭受逼迫的基督徒困境。從2002年的WWL開始,北韓一直被列為最惡劣的國家。今年阿富汗是緊隨其後的第2名,然後是索馬里。今年前10位的變化不大,包括利比亞和葉門等受衝突困擾的國家。另外,由於來自家庭、同事、社區、警察、法律制度和國家結構的壓力和暴力加劇,基督徒面臨高度逼迫的國家數目有所增加。」

至於第6位的厄立特里亞,因為「宗教自由繼續被剝奪」,聯合國於2019年5月聽說有數百名基督徒面臨拘留。6月,政府突然關閉了全部22所天主教經營的診所,並逮捕了5名東正教神父。8月,厄立特里亞的東正教宗主教(於2007年被政府軟禁)被親政府的主教指控為異端而被逐出自己的教會。

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到斯里蘭卡,基督徒承受著高度壓力:

  • 斯里蘭卡在復活節主日有三座教堂和旅館遭受襲擊,釀成250多人喪生,其中包括45名兒童;超過500人受傷。
  • 在菲律賓南部霍洛島一個村莊的天主堂,20人遭炸彈炸死。
  • 在中國,國家認可的和「地下」教會至少在23個省受到侵擾或關閉。在新疆,已知至少有一所國家認可的教會,要求聚會者排隊進行人臉識別檢查。
  • 在西非國家布基納法索,暴力的伊斯蘭激進分子殺害了教會領袖,綁架家人以勒索贖金,並燒毀了教堂和學校。
  • 在埃及,恐怖分子襲擊了一輛前往參觀修道院的公共汽車,造成7名科普特基督徒被殺。襲擊發生的同一地點,約近18個月前,有28名科普特基督徒被殺,當時蒙面槍手向他們的車輛開火。
  • 在伊朗,有194名基督徒被捕,其中114人在2018年聖誕節前一週被捕;9個城市的幾個家庭教會遭突襲搜查。

 

(KRT訊)

新聞來源:敞開的門

禱告:求主為受逼迫的信徒開道路,轉化當地屬靈氛圍;願信徒在患難中持守信心和盼望,見證主的慈愛和美善。

 

 

 

美國聯合衞理公會同婚爭議持續 傳統派將另組新宗派

美國聯合衞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內部就同性婚姻與同性戀者授予聖職的分歧達成初步解決方案。公會將為打算分離的傳統派堂會提供2,500萬美元另組新宗派。

公會於1月3日公佈「分離達致復和與恩典協議」(Protocol of Reconciliation & Grace Through Separation) ,指出分離和重組是解決內部分歧的最佳方法,能讓各堂會繼續忠於其神學理解,同時能顧及各人的尊嚴、平等、完整及尊重。

保守派和進步派均認為這妥協方案的誕生是禱告得蒙應允。協議獲宗派內不同組織代表組成的16 人調解小組一致支持,仍需於5月舉行的宗派大會上通過,才能正式落實。

《佳音》(Good News)總裁及休斯頓伍德蘭市聯合衛理公會教會(Woodlands UMC)的Rob Renfroe牧師表示:「這很可能結束我們過去47年來經歷的問題。過去根本找不到可以共同前進的路徑。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彼此能自由地去做神所託付的工作,這目標終於得以實現了。」

聯合衞理公會有1,250萬名會友,數十年來一直在同性戀議題上僵持不下,於2019 年特別大會上投票通過反對同性婚姻和按立同性戀神職人員的傳統立場。結果,有些會友離開了教會;一些繼續公然藐視教會的立場;一些質疑該次教會投票的合法性。

衞斯理聖約協會(Wesleyan Covenant Association )會長Keith Boyette牧師表示:「協會領袖將啟動建立傳統新宗派。」該會由1,500個成員教會組成,有12.5萬名會友,他們支持聯合衞理公會的傳統婚姻立場。多年來他們一直擔心與進步派的分歧已達到不可調和的境地。按協議,將獲2,500萬美元財務支持成立新宗派,協會未來不會提出額外申索。

同時,將暫停對違反宗派內對同性戀相關禁令的神職人員和會友的指控。

跟不少會友一樣,Tom Berlin牧師感覺如釋重負。「這矛盾一旦解開,聯合衞理公會將有機會重現活力和生氣。這協議容讓教會選擇忠於自己的神學信念及聖經詮釋。」

在同性議題上,聯合衛理公會信眾接納程度較主流新教宗派低。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調查發現, 60%聯合衛理公會信眾認為應接納同性戀,49%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低於其他主流新教宗派(66%和57%)。

聯合衛理公會的同性婚姻支持者歡迎該計劃,期待最終打破該教派於這議題上的僵局。參與審定協議的「和解事工網絡」(Reconciling Ministries Network)執行主任Jan Lawrence說:「這是令人興奮的。反同(雙)性戀及跨性別(anti-LGBTQ)的言詞很可能於2020年消除。」

塞拉里昂會督John Yambasu表示:「我們都是教會的僕人,不是這些事情的第一決策者 。我們謙卑地向2020年大會的代表交付已完成的工作。希望這有助於治癒教會內的傷害和衝突。讓我們為神國作更好的見證。」

禱告:奉主的名粉碎私慾的迷惑,願教會持守聖經真理,維護屬神的婚姻觀。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2020年1月3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首部手語耶穌電影 7千萬聽障人士將得聞福音

全球約7千萬聽障人士,在數年內能觀賞到以他們心靈語言演出的福音電影。戲中演員會以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 簡稱ASL)演譯,這將是全球首部手語福音電影。電影拍攝由Deaf Mission及 Jesus Film Project合作促成, 以眾籌方式籌募480萬美元製作經費,目前已籌得100萬美元。

現時,聽障人士必須靠隱藏字幕(closed captioning)觀賞有關耶穌的電影。Deaf Missions 行政總監Chad Entinger接受Mission Network News訪問時,以手語透過翻譯員表示,手語福音電影在福音傳播上有強大的影響。「語言與個人身分有關。當一個人看到以自己的語言呈現的東西時,他們的心會被吸引,會感受到:『喔,他們真的跟我說話,這是我的語言。』」

電影請來以手語為母語的演員出演,從聽障人士的角度呈現耶穌的故事。Entinger表示:「我們確信神可以,並且會使用手語電影接觸聽障人士。」

Mission Network News表示:「許多聽障人士認為三一真神只是聽力正常的人的神。這是由於教會傾向把大量資源投放於聽力正常的人身上。」這電影會改變這個觀念。

整套電影製作時間為三至四年。製作單位早前發佈了一段10分鐘的試播片,為項目揭開序幕。

Deaf Mission在其官方網站表示:「資源的缺乏,是聽障群體認識耶穌福音的主要阻礙。我們看到的是,當失聰群體取得手語資源時,他們會有極大的成長。而現今科技的進步使聽障群體能享有的資源較以往多。」

禱告:感謝神讓手語電影成為可能,讓聽障群體得聞福音。

(來源: Christian Headlines,2020年1月3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2020全球聖經年 運用科技加速完成大使命

全球不少音樂家和政客正宣告2020年為「聖經年」。這為期一年的運動,旨在推動全球慶祝神的話語。

耶穌曾說,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就是向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傳揚,然後末期才來到。今天有了新的技術,過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正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當中包括聖經翻譯。

在二、三十年前,聖經翻譯人員為了翻譯事工,不得不與親友道別,離鄉往海外生活多年。今天,有了視像通話、短訊以及全球網絡互聯,事工人員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參與服事,以遙距方式與翻譯團隊聯絡。

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的John Chesnut博士在7日接受CBN訪問時表示:「過往完成新約全書翻譯需要二、三十年,現在可以於六至八年內完成,這速度太不可思議了。」

Chesnut指,現今的科技讓更多當地人可以投入這項事工。他亦指出智能手機正取代印刷品。他說:「智能手機可以把文字、經文和影片傳送到一些印刷品無法達至的地方,尤其是禁止信仰印刷品的國家。」

Chesnut說:「可能你會認為到了2019年,聖經翻譯工作應該將近完成,但事實是當今世上有近7000種語言,估計其中約2100種語言仍未有屬於他們語言群體的聖經。我們相信大約有1億7千萬人還未擁有母語聖經。」

Chesnut說,能夠見證人們第一次收到自己語言的聖經時的表情,實在是可貴。「這是我們在美國不會體會得到的,因為我們由出生那天便可以接觸到神的話語。但當一個群體第一次接觸到母語聖經,他們就會體驗到——神正以我的語言向我說話,是用我的語言,不是其他語言。這是能轉化生命的。」

即使採用了新科技,聖經翻譯工作仍然存在危險。「福音未及至某個群體,往往是因為他們處於難以接觸的地方,或是世界上傳福音最困難的地區。外國人去到那裡或許會被逐出去,但生活於其中的當地人才是最危險,所以對所有事工人員來說,這是為主而作的一種犧牲。」

Chesnut說,神正在使用科技擴張祂的國度。「因此,我們希望繼續全心投入技術研究,看看神將如何加快翻譯速度,提高翻譯質量,同時以不同形式把神的話傳遞出去,讓人認識和明白祂的話。」

禱告:願主使用翻譯工作,使祂的話更快和更廣的傳開,更多人能透過本身的語言和文化認識祂,生命得轉化。

(來源:CBN NEWS,2020年1月7日,Hannah Lo編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