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性藝術水流 經已流到華人

近年,先知性敬拜和藝術在華人信徒群體中興起,使神的信息以多元化的渠道向信徒彰顯。本報訪問了兩位華人繪畫藝術家,暢談關於先知性藝術對城市的影響,以及神如何帶領華人發展先知性藝術。

圖像主導的世代

黃綺琪,中國畫藝術家,其作品曾參與多個國際藝術展覽。黃在訪問中談及,現時香港社會越來越清楚藝術的作用和感染力,藝術能即時向人傳遞信息。現在是一個由圖像主導的世代,例如Instagram每時每刻都有大量圖像出現,所以藝術很重要,讓信息能馬上傳遞,而不用經過太多處理,人很快就明白圖像表達的信息。例如圖像中顯示人的姿態及商品的擺放方式等,都在投射一個特定的信息。這其實是透過顏色、佈置等方面的藝術語言去說話。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圖像,藝術是一門共通的語言。

很多教會過去認為讀藝術,就等於學設計和做裝飾,覺得藝術與所相信的神並沒有太大關係,只會想到讓讀藝術的年青人設計海報,小冊子和畫圖等,但現在多了教會關注先知性,就會認識到先知性藝術是透過視覺語言去傳遞信息,是神說話的載體。

華人進入先知性水流

畫家段曉真老師,過去曾創作一系列表達天國啟示和天父心意的畫作,廣受教會和信徒群體認可。她在受訪時表示,近年神正在向華人開啟先知啓示性領域。過去比較多在西方教會中發現這種先知性的表達,現在這個水流已經流到華人,這是神作到華人身上的一件新事。祂藉著先知性藝術,使我們的生命能夠突破理性思維模式,走進父神心意的軌道,與祂的心意對齊。

聖靈是我們的老師

段從2013年開始舉辦先見繪畫訓練,她發現在華人中存在一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為,我不是專業畫家,我心裡有圖像異象,但是我表達不出來。「我曾在馬來西亞、台灣、廣州、新加坡等地開班,都遇到同樣問題。我會說,你們放心,在聖靈的水流中,祂會教導我們,因為聖靈在一切事上作我們的老師。」段指出,我們應向神禱告,我不會,但是祢能教我如何表達和呈現。

段強調,學員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領受和表達,是一個非常挑戰的嘗試。剛開始大家很緊張,但是經歷了第一次之後,學員很驚訝,越畫越經歷從來沒有的滿足。「每堂課中我都會解釋,真正的老師是聖靈,我只是解釋聖靈的工作。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對神的認知和信心也會大大提升。很多人經歷過後,都覺得不能停止畫畫,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很多人畫出有恩膏的作品。」

在先見繪畫訓練中,段首先讓學員在敬拜中預備自己的心,歡迎聖靈的介入。「每次的先見繪畫,必須先敬拜神。在神同在的氛圍裡,我們很容易進入屬天的軌道,看到天上的異象,讓聖靈打開我們的屬靈五官,就是看、聽、聞、説、心思和意念。神藉著敬拜讓我們先突破,然後領受下載,再在繪畫中呈現神的心意,以及我們自己藉著色彩圖像所釋放的情感表達。」

藝術帶來醫治

段見證神藉著繪畫帶來更新和醫治。她過去曾認識一位姊妹,在先知性繪畫課堂中領受耶穌帶著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走到她面前。她就想起有位好朋友正在懷孕,但醫生測試出她的胎兒不正常,他們夫婦很傷心,因為結婚後等候很久才有這個孩子。她還沒畫完就急不可待拍照發給朋友。她的朋友很感動,後來也來參與先知性繪畫課堂。再過幾個月,段再次回到他們當中,這個朋友也來了,還抱著一個非常健康開心的孩子。她說,這就是當初她懷孕時的孩子。神用繪畫給我們帶來醫治,化咒詛為祝福。

羔羊的婚宴

先知性藝術遍地開花

段又分享自己在先知性藝術方面的生命歷程。「我常常等候神,記錄下祂對我說的話,我知道祂藉著繪畫培養我這麼多年,祂一定要用這個才幹來表達祂自己的榮耀。」而另一方面,她又有點信心不足,很多時候不太明白畫出來的東西是真的在向眾人說話,傳達神的信息嗎?

「開始時沒有人明白畫出來有什麼用,我曾經想過放棄,但神沒有放棄我,祂不斷給我異象。我有點懷疑,但我還是順服神。我畫出來的作品,例如《猶大獅子》和《羔羊的婚宴》等,經過很多年,才讓更多人明白。」在這10年當中,神讓段看到先知性繪畫遍地開花,結果累累,看到好多被神興起的先知性畫家,雖不是專業的,但是有愛神的心,而且表達很成熟,甚至超過專業畫家。因為這是屬靈的領域,是屬神的創意彰顯,和地上有很大區別。「這是神給我的印證,創作更多先知性繪畫,讓畫說話,讓我們清楚藉著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來明白神的心意。」

(記者莫嵐報導)

 

 

【兩代對講】(1) 屬靈父母和屬靈的家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本次參與主題討論的信徒為黃傳道、薛傳道、豪仔和曉娟。

Q對於屬靈父母,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回答一:

對於屬靈父母,我有兩個層面的認知:1、我是否認出他們是城市的父輩;2、他們是否我個人的屬靈父親或母親。站在這一代,其實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尊榮屬靈的上一代,這不是關乎他們是否想要「屬靈父母」這個名銜,而是我是否尊榮某些人是主所揀選去守護城市的父老。若我在靈裡認出他們,我很自然會稱呼他們為父母。對我個人來說,我也有自己的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單是城市的父母親,而是我個人的父母。這兩個層次是有分別的。

回答二:

對於屬靈父母這個稱呼,我感覺是沈重的,教會有弟兄姊妹會叫我媽媽,但他們未必真的聽我的教導,尊重我在他們生命中的位置,一起尋求神的心意。甚至有肢體在移民前一週才通知我他們要離開,因為我是他們的「屬靈媽媽」。

另一方面,屬靈父母是神的揀選,教會中我是很多人的媽媽。例如我帶人信主,在小組中培養他們成長,為他們祈禱,而他們也會聽從我的意見。反而在這些服事中,我會享受作屬靈媽媽。神揀選人成為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是生出孩子,還要養育他們,栽培他們,與他們分享成長的喜樂。

下一代

回答一:

我第一次聽到屬靈父母這個詞,是在一個年青人營會中,聚會中有一個環節是邀請上一代作出關懷的行動,例如擁抱。當時我以為關顧我們的人就是屬靈父母,後來我發現,關顧和同行的人也未必是。現在我認為屬靈父母是很認識我們的人,能夠時常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進入命定。我覺得年青人需要有屬靈的家和父母,但兩代之間需要時間磨合,建立真實的關係,以致屬靈父母所講的,我們能憑信心去做。

回答二:

屬靈父母對我來說,需要我們彼此靈裡認出,他們是神委派來帶領我的權柄,是我們能夠跟隨的。屬靈的父母異象或屬靈遺產會傳承給兒女,一方面他們會令你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會承接他們的異象,上一代的異夢是會成為我們的異象。

年青人未必信耶穌後就需要有屬靈父母,要看生命的階段,因為神有祂的時間,以我為例,我曾向神求屬靈父母,當時神說暫時不會給我,後來在適當時間神就使我認出屬靈父母。

Q兩代之間如何溝通和同行?

下一代

回答一:

兩代間的溝通和同行是分階段的。第1個階段,當我們還不夠成熟時,我們應該順從屬靈父母的權柄。第二階段,當我們生命足夠成熟,我們應該衡量,如何將神放在我們兩代之間。當我與上一代意見不同,我不是不聽他們的話,而是要相信主在我們中間。我要來到神面前求問,求主去改變和攪動我們,然後我要等候神的時間,使轉變發生。

回答二:

有一定困難,最難拿捏的是父母的看法,他們是否完全明白我的意思,因此需要同行才能進深真實的關係。某些時候,我也會不明白上一代的想法,但因著同行就會明白他們的深遠用意。

Q香港教會要活出屬靈的家和父母文化,有何難度?

上一代

現在很多年青人在家中嚐不到父母的愛,但若在教會能夠找到屬靈父母,是一個很大的醫治。我發現現在教會很留意行政,建立系統和規矩,但誰願意委身每個星期抽出時間,苦口婆心的教導和牧養?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的重要,除非他們真的很愛神,才會願意承擔牧養的事奉。

另外,牧者今日作為屬靈父母,他們是否知道求問神,多些得著神牧養,多些聽神聲音。如果牧者不是這樣跟隨神,他們牧養出來的人如何就可想而知。屬靈父母這個話題是很深的,香港教會是否真的明白,還需要進一步求問神。

下一代

當家的概念被帶進年青一代中,就出現了一個試探:年青人想認「很勁」的人做屬靈父母。實際上屬靈父母不關乎「勁不勁」,而是真正能提升你的人。基於香港的文化,很多年青人還不完全明白什麼是屬靈父母,還是有「跟師父」的習慣,只想跟從很厲害的人。

另外,有些年青人認了屬靈父母,但是不跟隨。他們或許因為同輩壓力而認;或許原生家庭問題令他們很需要關愛,以致投射到屬靈父母身上。結果他們認了,卻實質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滿足裡面的需要,這樣的「認出」是沒有用的,也得不著家的恩膏。

Q你認為作屬靈父母或兒女的關鍵是什麼?

上一代

兩代要有共同的追求才會有關係,我認為要有祭壇。不是說我們是父母,孩子就一定要聽我們的話,我們能一起祈禱就很不同。祭壇的關係是一起的,神會在祭壇中向我們說話,使大家一同成長。我們要拒絕公式化上教會、祈禱和讀聖經,我們需要健康的生命。例如和下一代一同敬拜,畫畫,創作,一同求問神和追求成長,互相欣賞,就會一同經歷神,脫離沈悶的關係,才是有屬靈關係的兩代。

下一代

最重要相信神給你的屬靈父母,或許有時我們會疑惑,但始終他們有權柄,我會選擇相信我的父母。作為兒女,跟隨很重要,我們不可能完全明白他們的用意,因為總有原因他們比我走得更前,成為我的帶領。

 

 

佛州州長籲全力抵抗種族批判主義

6月19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 出席由信仰與自由聯盟(Faith and Freedom Coalition)舉辦的Road to Majority會議,他在席上表示,自己已預備好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來抵抗左翼主義。

德桑蒂斯引用以弗所書6章,表示自己已有計劃帶頭對抗左派的計謀。「這並不容易,你必須剛強,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立場堅定,堅守陣地,方能抗衡左派的計謀。你會面對火箭的攻擊,要舉起信德的籐牌與之爭戰。期待與你一起打這場仗,我會堅守佛州的防線,不會退縮。」德桑蒂斯發表言論期間,台下的民眾數次站立鼓掌和應。

最近有關2024總統大選的非官方民調顯示,保守派州長德桑蒂斯擊敗了前任總統特朗普,民調結果突顯德桑蒂斯在疫情肆虐期間,拒絕接受政府防疫管制措施。德桑蒂斯表示:「要不是佛州反對封城措施,使其他州份隨著起來反對,我們的國家或許至今仍處於封城狀態。佛州最終選擇了自由,勝過福奇(Anthony Fauci)的抗疫主張。」

德桑蒂斯續指,他會致力對抗批判種族論(critical race theory),並承諾不容左翼思想在佛洲公立學校萌芽。他在3月曾表示,校園容不下批判種族論,我們不該浪費納稅人的錢去教導孩子憎恨自己的國家和彼此敵視。他在19日的會議上重申:「我們必須改革,讓美國公民意識重返學校和教育系統;必須教授人們美國為何立國,有哪些信念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國家。人們需要知道,我們的權利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來自神。我們對美國歷史的認識,必須基於史實。無論是述說豐功偉績,還是低谷時期,是勝利,還是慘劇,都必須忠於事實,不能容讓一些意識形態,如批判種族論侵染。」

禱告: 求主帶領美國回到立國初心,重歸神的秩序,行出祂的旨意。

(來源:CBN News,2021年6月23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2020歐國盃 見證球場上神的足跡

原定於2020年舉行的歐洲足球錦標賽,因新冠疫情推遲至今年6月11日至7月11日進行,而當我們回顧足球的發展,以及球星的見證,可以看到神在其中的工作。

奧地利有史以來首次晉身16強,隊中兩位基督徒球員不時公開談論信仰。隊長阿拉巴(David Alaba)去年為當時所屬的球會拜仁慕尼黑贏得歐洲聯賽冠軍盃後,特意穿上印有「基督是我力量」的白色上衣慶祝。他亦曾拍片朗讀詩篇23篇,邀請人們尋求神,與主同行。而進攻中場紹布(Louis Schaub)被問到其人生座右銘時,亦不諱言是出自聖經詩篇18篇30節。法國中鋒基奧特(Olivier Giroud)是其中一位經常公開談論自己信仰的球員,他曾表示:「信仰幫助我懂得如何看待事物,並懂得原諒,使我心境寧靜。」在足球以外,基奧特也是活躍於教會的成員,他積極參與啟發課程,並為受迫害的基督徒發聲。

爆冷擊敗法國晉級的瑞士,陣中22歲的巴爾加斯(Rubén Vargas)素來以「神走在我前面」簽注其社交媒體貼文,在許多人的眼中,巴爾加斯在足球場上常展現謙卑的態度,他指自己從小就被教導,即使處於順境也要腳踏實地。瑞士國歌《瑞士詩篇》被稱為本屆歐國盃最具基督教色彩的國歌。歌曲由Alberich Zwyssig於1841年創作,其中一段的歌詞:「當狂風暴雨來襲,你(神)是我的高臺,全能的主宰是我的拯救。縱在驚雷之夜,我仍如孩童般信靠祂。我們感覺到,且曉得,是的,我們感覺到且曉得,神居於此地,神就居於此地。」這首富濃厚信仰色彩的頌歌,在日趨世俗化的瑞士備受批評,國民曾多次倡議修改國歌。2015年,有公益組織發起新國歌創作比賽,最後提出以舊曲填上沒有「神」的新歌詞,但國會並沒有就這象徵國家身分的爭議性議題展開討論,國歌曲詞因而沿用至今。

現今不少英超球會均由教會創辦,包括1880年由聖馬可教會成立的曼城足球會

 

英國乃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舒曼歐洲研究中心(Schuman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總監Jeff Fountain指出,足球起源於19世紀教會吸納年輕信徒的「健碩基督教」運動,現今不少英超球隊均由教會和主日學創辦,包括愛華頓、利物浦、曼城、修咸頓和熱刺等,而傳統聖詩仍是英國足球的重要元素。他表示:「正如歐洲許多的生活文化,足球也深受福音真理塑造。」然而,英格蘭的足球產業也有其醜陋的一面,世界福音聯盟總幹事Gavin Calver引用蘭卡斯特大學研究報告指出,當英格蘭國家隊在賽事落敗時,當地的家庭暴力事件遽升38%。同時,種族歧視以及賭博也是嚴重的問題,他呼籲當局關注,並祈盼此等問題得以解決,人們能享受美好的賽事。

禱告:願神打開我們的眼睛,看到生命中神的工作,獻上神當得的讚頌。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6月29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漁船航行50週年 回顧福音遍傳香港漁村

今年適逢世界福音動員會(簡稱OM)福音船航行50週年。福音船在過去50年間曾多次訪港,推動宣教。福音船與香港的淵源深厚,早在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就透過福音船向香港漁民群體傳福音,在港口建立教會,使信仰得以在香港扎根。

福音船的服事

OM的四艘福音船在50年間環繞地球5次、探訪150個國家、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年輕義工曾在船上工作、全球接待逾4,900萬名訪客,其中三艘福音船多次到訪香港。

OM香港副總幹事王翠旋受訪時表示,從福音船1975年第一次訪港開始,香港就不間斷有信徒參與福音船服事。當年OM香港第一位總幹事陳平明在船上服事了5年後領受異象,於1989年成立OM香港分部。可以說,早期香港信徒參與OM事工,與福音船是大有關係的。「神使用一隻船的來臨,幫助我們創立OM分部,然後透過我們動員香港教會參與海外服侍。」直到今天,OM在全球有超過100個工場,OM香港現時差派了36個宣教單位前往不同的工場服事。

王談及,因著福音船的獨特之處,在一些宗教封閉、宣教士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的國家,當地政府批准福音船在港口停留之餘,還容許當地居民上船參觀,如同旅遊點一般。福音船亦是一個多元的群體結合,不同背景的義工擁有同一心志回應大使命,在服事中放下自己,嘗試融入對方,就好像天國的投射。同時透過福音船這個媒介,他們得以尋索神在他們生命的心意,以及如何回應大使命。

福音船祝福香港漁民

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來港開展福音工作,不少教會及宣教士專門向漁民傳福音。由於漁民是流動人口,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及生活,很少到岸上活動,實在不利於教會開展傳道的工作。因此,教會便想出一個靈活的傳道方式,就是發展「福音船」,進行海面傳福音工作。香港仔浸信會(1905年)、五旬節聖潔會(1909年)、海面傳道會(1911年)、便以利會(1914年)、東方水上基督教會(1949年)、中華完備救恩會(1955年)等教會大多位於香港漁民聚居的社區。

五旬節聖潔會於1909年建立筲箕灣堂。1924年,教會得美國熱心信徒捐款,建造了一艘福音船,停泊在筲箕灣。福音船使許多漁民得著救恩和聖靈充滿,他們常常在船上祈禱至半夜。當時教會主日崇拜聚會上午在教堂舉行,下午在福音船上舉行。後來,赤柱及鴨脷洲亦分別開設教會。

「海面傳道會」於1920年在鴨脷洲開辦義學,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10年,福音船逢主日便到別處佈道,會友在義學地點聚會。

東方水上基督教會 (前稱華南水上基督教會)創於1909年,異象是向華南水上人家傳福音。1939年,美國西差會出資安裝三艘福音船︰恩光、佈光及闡光,停泊於廣州沙面。1949年因中國內戰,三艘福音船駛至香港,教會正式於香港開始工作,宣教士不但宣講福音真道,亦收養孤兒、創立義學船、贈醫施藥等。

船載宣教士傳福音

據沙頭角和西貢等地漁民受訪時表示,他們的祖父輩當年就是從福音船領受救恩,直至現在,子孫已是第四或五代漁民基督徒。

吳泰福弟兄

吳泰福弟兄今年88歲,他的爸爸於1947年透過五旬節聖潔會接受救恩,並帶領全家信耶穌。「當時我14歲左右,爸爸很熱心信耶穌,還把船上的偶像都丟棄了。」二戰結束後日本人撤離香港,教會的傳道人與西方宣教士常來探望他們。當時吳家有一隻機動漁船,吳泰福爸爸就會用自己的船載宣教士去不同的海島及漁村傳福音。「爸爸開船帶著他們去不同地方,最遠曾去到大澳,我們的船行了半天才能到達。宣教士雖然是西方人,但是中文講得很好。」吳泰福見證了很多漁民信主。當時有很多漁船認出他們是信耶穌的,就會靠近他們,讓牧者為他們祈禱。

郭麗珍姊妹

郭麗珍姊妹自小在沙頭角西流江長大,在她小時候,已經有從美國來的福音船向水上人和漁村傳福音。「當時我的爺爺信了耶穌,漁民是很有趣的,家長信耶穌,就會帶全家一起去教會。」當時所有信耶穌的漁民都去沙頭角的教堂聚會。新年漁民不出海,就會到教會參與奮興會等。她的堂叔郭勝德弟兄為西流江現任村長,當時曾參與教會奮興會,見證不少人被聖靈充滿而劇烈搖擺。「漁民是很單純的,想抓住一個有平安的神,聖經中有很多很生活化的教導,例如門徒出海捕魚時遇到風浪。而漁民正正是面對這些情況,然後就依靠神,真實地經歷神的保守,平靜風浪,他們就更加相信,知道這個神是真實的。」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123) 滅絕淨盡內在巨人進入命定之地和祝福

+按圖放大

神要以色列人除滅淨盡強大的迦南七族,這七族代表仇敵對人在靈裡不同方面的攻擊,我們應辨識仇敵的工作,透過禱告和聖靈的大能,突破生命的軟弱,進入神的豐盛應許。 

「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要得為業之地,從你面前趕出許多國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都比你強大。耶和華你神將他們交給你擊殺,那時你要把他們滅絕淨盡,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申7:1-2)

迦南人的靈

生命軟弱:貪婪、戀慕享受、私慾誘惑、自私
得勝武器:

宣告耶和華以勒,神是豐盛和供應的主

棄絕對世界和物質的追求

領聖餐紀念主完全的救贖

持守奉獻

 

相關經文:豐盛

創世記1章26-28節

馬太福音6章19-34節

約翰一書2章15-17節

瑪拉基書3章10節

對世界和物質的貪婪,慢慢蠶食我們與神的關係。當我們眼目定睛世界,我們的心就會被世界佔據,使我們偏離神,所以要省察自己,緊緊抓住神的應許。

 

赫人的靈

生命軟弱:恐懼、懦弱、畏縮、憂慮
得勝武器:

默想和宣告神的話

在神裡享受安息

尋求十字架的信心

 

相關經文:剛強、保守、同在、得勝

提摩太後書1章7節

詩篇23章4節

腓立比書4章6-7節

詩篇121篇

若我們容讓懼怕和憂愁在心裡盤踞,會影響我們靈命的突破。聖經告訴我們要除去膽怯的心,因為靠神而得的喜樂是我們的力量,特別在動盪中,我們需要緊緊依靠神來戰勝憂慮和懼怕。

希未人的靈

生命軟弱:虛假、欺騙、謊言、誇張
得勝武器:

信心的禱告

活在神的話語中

謹守眼目和思想

不要停止聚會

 

相關經文:真理、分辨察驗、慎言

歌羅西書3章8-10節

以弗所書4章25節

約翰福音8章32節

箴言6章23節

 

我們常用屬靈的言語及外表來掩飾我們的罪惡,然而生命的欺騙和謊言會攔阻我們領受神的祝福。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神,表裡一致,破除外表假象對我們的限制。

比利洗人的靈

生命軟弱:無城垣、沒有預備
得勝武器:做好預備

屬靈方面:默想神的話、穿戴屬靈軍裝、建立團契生活

職場方面:裝備專業能力

家庭方面:兩代教育

 

相關經文:儆醒、建造真理

箴言25章28節

以弗所書6章10-18節

哥林多後書10章4-5節

路加福音6章48節

撒但能藉著我們生命的破口乘虛而入,阻礙我們進入豐盛。讓神的話時常充滿我們的心,在群體中以神的愛聯繫,互相扶持,使我們得以堵住破口,作主精兵。

革迦撒人的靈

生命軟弱:悖逆、敵對、不順服權柄
得勝武器:

主的愛

順服權柄

受教的心和能聽的耳

相關經文:謙卑、順服、合一

詩篇1篇1-2節

哥林多後書10章5節

雅各書4章7-8節

彼得前書5章5節

悖逆不順服的靈使我們無法承受產業,以及領受祝福。認清我們是天上國民的身份,為得著神給我們的獎賞而努力,求神幫助我們堅持到底。

亞摩利人的靈

生命軟弱:說惡言、出言咒詛、自誇
得勝武器:

識破仇敵詭計

順服聖靈的掌管

多說神話語

不批評論斷他人

相關經文:言語的力量、謹守口舌

箴言18章21節

以弗所書4章29-32節

詩篇34篇12-13節

當我們口出惡言,代表我們心裡有不饒恕、仇恨和不滿。我們應從言語中反省自己,求聖靈拆毀生命中的堅固營壘,使我們可以勝過軟弱。

耶布斯人的靈

生命軟弱:定罪、控告、迷惑眾人、挑撥分裂
得勝武器:

認識神及真理

面對冒犯,選擇饒恕

宣告合一,彼此順服

定意持守真道

 

相關經文:認識基督和真理

羅馬書8章1-2節

馬太福音7章1-5節

腓立比書4章8-9節

詩篇34篇22節

當我們不認識自己的身分,就常會活在自我證明、比較或自卑中,甚至會自我定罪。我們要扎在基督裡的身分,勇於面對自己,找到自己在神國中的位置和命定。

參考資料:《三層天禱告》,基督環球宣道出版社

 

 

劉沙崙:白皮膚的華人母親 – 【巾幗戰士】專欄

基督教復興教會劉沙崙(Sharon Lau)牧師,其父親為包德寧牧師,來港宣教已經超過40年。作為宣教士二代,Sharon於香港出生,可謂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然而年少時,Sharon曾經歷反叛,更矢志長大後要離開香港,返回美國過自由的生活,但一次內地之旅,她的生命被神徹底翻轉,更清楚領受祝福華人的異象。

生於宣教士家庭,Sharon坦言自小已有身分疑惑,不知自己是什麼人。「爸爸沒有送我去國際學校,而是入讀本地中文中學,學講中文,家裡完全不會慶祝美國的節日,反而更著重農曆新年。」作為牧師子女,其言行舉止每每受到別人注視,令她倍感束縛。她自言:「每年返美國,眼見親戚住大屋,美國文化又較自由。」她便矢志18歲後要自行回美國生活。

15歲是她生命的一個轉捩點,當時的Sharon頗反叛,有時與朋友去Disco。她笑言:「若我女兒像我以前般反叛,我會很驚慌!」當年爸爸叫她返內地走一趟,她從此不再一樣。「記得那年冬天很冷,河南農村正下大雪,我們居於簡陋的農舍。天寒地涷,但無阻當地弟兄姊妹每天清晨5時起床禱告的決心,他們祈禱唱詩,詩歌的內容是不怕逼迫困難,為神而死是無上光榮等。他們對神的信心,令人為之動容。」Sharon在那裡認識了很多國內屬靈偉人,如「天上人」雲弟兄、方城教會張榮亮牧師及《迦南詩選》的作者吕小敏。

在其中一次祈禱中,雲弟兄突然跪在Sharon面前,求她祝福。「當時我只有15歲,對神仍不冷不熱,怎可在他這屬靈偉人面前班門弄斧?」他說:「因為神要你成為中國人的祝福!神不只呼召你的爸爸,還要呼召你!」她立時簌簌淚下,明白神給她的命定,自此開始認真尋求信仰。她 18歲就到台灣讀神學,畢業後就在教會服事,然而她對講道感到很大壓力。「我講完道立即覺得很沮喪,自覺講得很差。我丈夫講得風趣幽默,很多人聚精會神地聽,我試過講道時講笑話,結果沒人笑,令我很失望。」後來丈夫一言驚醒夢中人,「你的講道強項是有母親的溫柔但有力,要欣賞你作為女性獨有的特質。」她自此想通了,做回自己,更感恩因身為女性,可以服事教會為數較多的姊妹,而且比起男性更能領略作為基督新婦的感受。事實上,她與丈夫各有恩賜,互補不足,「我有較多先知性領受,丈夫的優點是有持守到底的毅力,而且有辨別諸靈的恩賜,成為我和教會的保護。」

Sharon相信,將來神會興起更多女性領袖。「如底波拉,既是先知,又是士師,很強勢的女人,但她有為母的心,最終期盼男性要興起,她最大的滿足是見到以色列領袖興起,不在仇敵的壓制下。作為女牧者,我並非要做女權運動的強勢女性,而應有為母的心,期盼見到神興起教會,無論老少,都興起來爭戰,成為得勝者。」先知性敬拜是Sharon牧師的恩賜,她盼望建立一所敬拜讚美學校,透過敬拜,教導信徒如何觸摸神的心,釋放先知性敬拜,讓人回轉。她鼓勵女性要勇於追逐夢想,尋找個人命定。

2019年社會運動爆發,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香港經歷史無前例的巨大震動。Sharon認為,「我相信這兩年是一個煉淨的過程。」Sharon分享她經歷了36小時生女兒的10級陣痛,過程中不只經歷身體如撕裂般的痛楚,心靈上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她坦言:「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有新生嬰兒即將出生!」她深信,正如經歷分娩之痛一樣,神會帶領香港教會進入復興,雖在迫害籠罩的重重陰霾下,福音愈發興旺,更會傳至地極。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將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信奉伊斯蘭教逾二十年 禱告中遇見耶穌

信奉伊斯蘭教22年的Hedieh因摘下頭巾,被預言將永遠被吊在地獄之火中,但現在她不再害怕,因為她聽到了耶穌基督慈愛的聲音。

Hedieh的父母為了追尋美國夢,從伊朗移民到美國,他們在美國成功賺得財富。在比華利山成長的Hedieh說:「在別人眼中,我什麼都不缺。然而我從來沒有感到滿足,為此我非常內疚和難過。我一直很想知道,我內心的空洞到底是什麼。」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法律時,Hedieh希望宗教能夠填補她的空虛。她的父親讓她相信伊斯蘭教,而她的男朋友帶她到當地的清真寺。後來Hedieh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多年來她一直嚴格遵守伊斯蘭法。「在伊斯蘭教中,神不是一位父親,而是最終的法官,對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作出審判。我們不斷地嘗試控制慾望和行為,力求接近真主。你總是害怕他會怎樣審判你,這根本不是愛。」

儘管Hedieh努力付出,卻沒有得到救贖的確據,她感到很沮喪 。「隨着我自己和女兒年歲增長,這沉重的感覺讓我無法承受。」有一天,在信奉伊斯蘭教22年後,Hedieh摘下了她的頭巾。「 伊瑪目(imam)告訴我,因為我摘下了頭巾,我將永遠被吊在地獄之火裡。我只做了這麼一個舉動,他們說我將在地獄之火中度過永恆,這是不可接受的。我離開了伊斯蘭教,感到非常失落。」

Hedieh曾在聯邦調查局和打擊恐怖主義的政府機關工作

Hedieh一直渴望她的生命中有神,她在網上看到一個基督教牧師的視頻,說到藉着耶穌與神建立關係。Hedieh覺得很感動,同時也很困惑,之後她迫切地禱告。 「當時我跪下,以伊斯蘭教的方式禱告,頭觸地,哭着說:『你可否向我顯明你自己,因為我對你是誰感到非常困惑。在其中的一次禱告中,我明確聽到了基督的聲音,他說:『 Hedieh,是我。』我知道從那一刻開始,我再也不一樣了。」

Hedieh後來繼續觀看牧師的頻道,並開始讀聖經。「聖經變得生動起來,是過往讀可蘭經沒有的感覺。我可以聽到神對我說話,有一天我在禱告時,神對我說:『女兒,你不必害怕了。』我想我必須接受耶穌作我的救主,承認祂已經拯救了我。」不久之後,Hedieh在她觀看的視頻的教會受洗,她表示如今與神建立了從前沒有想過的關係。「 當我面對掙扎時,神對我說:『 不要害怕,我向你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我要賜你美善、滿有愛和喜樂的生命。』有時候我會問神,為何我要經歷過去某些事情,但我知道祂使用我過去的一切,25年前,當我還是比華利山的女孩時,不可能做到祂現在呼召我做的事。」

禱告:求天父看顧穆斯林和心靈貧乏的人,親自向他們顯現,作他們的父親。

(來源:CBN News,2021年6月1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以色列交流團重新啟動 美猶太裔學生到訪尋根

因新冠疫情而沉寂了一年的「基督徒名分」(Christian Birthright)交流團重新啟動,一批美國基督徒大學生於6月初抵達以色列。

交流團由志願機構Passages舉辦,致力透過聖地朝聖之旅和教育,帶領美國年輕猶太裔基督徒探索基督教信仰和了解現代以色列社會。計劃自2016年推行至今,已帶領超過8000名學生到訪以色列。今年內將帶領千多名美國學生到訪,2022年暑假前將增至3000人。是次代表團一行12人,將到訪盧德、亞實突、斯德洛特等地,是近期遭哈馬斯轟炸,爆發嚴重衝突的地方。他們會惠顧當地商店、餐廳和酒店,以振興當地過去一年半受疫情打擊的經濟。

團員耶路撒冷哭牆前留影

代表團有機會與國會成員暨新政府情報部部長Elazar Stern會晤,探討美國基督徒與以色列新政府的關係。Passages執行長Scott Phillips向Stern表示:「我們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及其國民,以色列與基督教福音派關係仍然穩固,而我們一直希望尋求改善之道。因此,讓我們的學生和未來的領袖,看到這國家既美麗又複雜的一面是如此的重要。我們會與不同政治光譜的決策者和輿論領袖會面,好讓我們能與以色列人民一同站立,全然尊重健全民主制度下的自由選擇。」Stern回應

「Passages校友是美國院校,甚至是全美最具代表性的大使。不論是代表團,還是個人到訪,新政府將持續承認你們對以色列的重要。要了解以色列,定期到訪是最佳的途徑。」

Passages創辦人暨董事Rivka Kidron表示:「Passages成立的目的是幫助基督徒大學生發現他們信仰的根,確保他們未來繼續支持以色列。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日子帶領數千名學生到來,並讓他們回到所屬社區分享他們的體會。」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期發佈對美國猶太人的研究顯示,雖然只有少於一半(45%)的猶太成年人曾到訪以色列,但在 25 至 34 歲的美國猶太人口中,超過四分之一報稱曾參與基督徒名分交流團。

波士頓基金會聯合猶太人慈惠中心前主席 Barry Shrage說,不少團員表示遊訪加強了他們與猶太人和以色列的聯繫,他認為身處反以色列覺醒以及反猶宣傳時期,資訊和倡議運動如此深入民心,而很多事實被歪曲,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人認識以色列弟兄姊妹的實況,理解以色列人民的心情。我們無法教育人們去愛和認同猶太人與以色列,必須通過經歷和體驗。

金融系三年級學生Mullaney表示:「儘管我讀了很多有關以色列政治和歷史的書,我還是不完全理解,直至來到這裡,這經歷改變了我的生命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團員Berkey分享:「就在飛機著陸特拉維夫,我拉起背包的那一刻,我在想,我一直非常認同猶太人這身分,但這旅程是我尋索此身分的真正意義的機會。」另一位團員Marksak隨團到赫茨爾山國家墓園,她說:「我本來沒有太多期待,當我們看見一群士兵在墳前哀哭,我們就都停下來,與他們同哭,並留下與他們一起禱告,感覺就像我們其中一個同伴死了一樣。我無法忘記那一刻,那種團結的感覺,我從來沒有經歷過。你不會知道事情會如何改變或影響你,在此之後,我會對新的體驗更為開放。」

禱告:求主帶領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尋回根源,連接先祖亞伯拉罕。願列國信徒以色列的彌賽亞群體對齊,成為一個新人,歡迎君王耶穌的再來。

(來源:Israel365 NewsBridges for Peace,2021年6月11和10日,Asher Chiu綜合編譯報導。)

 

 

從耶穌的遷移旅程 看現今的難民狀況

「全球公義特會2021」(The Justice Conference)於522-23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由香港主辦的主題分享中,講員以耶穌的遷移與全球乃至香港難民的現狀,呼籲信徒效法基督,向困苦的人施予憐憫,與他們同行。

道成肉身的遷移

RENE AUGUST

首位講員RENE AUGUST,為聖公會牧師,南非開普敦敬拜群體The Warehouse的復和培訓教練,多年來推動反種族隔離運動。她向與會者分享耶穌道成肉身與遷移(Relocation)的關係。她指出,「遷移」這個詞會讓一些人想起一些可怕回憶,特別是在她的國家,被迫遷移為人民帶來很多傷痛。她邀請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遷移,耶穌道成肉身是一個類似遷移的行動,是神為了與祂世上的兒女同在而作出的行動。

馬太福音2章提到,耶穌出生於一個受到帝國剝削和壓迫的社群。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他就與無家可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遷移,在這個情況下是一個離開安舒區的選擇,搬去一個沒有掩護和遮蓋,甚至近乎痛苦的地方,住近受苦的人,去忍受難以承擔的非人生活。這是耶穌的特意選擇,展現出神的特性和本質,以及祂的救贖計劃。神的心意往往是想靠近我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鄰舍。而我們也被邀請進入神的故事,仿效基督,成為像神的人,做神讓我們做的事。

走過難民的旅程

ROY NJUABE

ROY NJUABE是香港葡萄藤教會希望枝子(Branches of Hope)屬下難民機會及發展計劃(ROAD)的負責人。ROY來港從事難民工作已有15年,他指出,耶穌出生後,約瑟一家曾逃難到埃及。神帶領祂的兒子走過作為難民的旅程。現在全世界有7500萬名難民,而且數目每天在增加。神透過祂兒子的經歷,教導我們如何服事難民。就算耶穌身為一個難民,但他從來沒有喪失作為神兒子的身分認同;不曾失去醫治和行神蹟的力量;也沒有失去憐憫和關懷人的心;從來不放棄受傷的人,自己也未曾失去希望。

15年前,ROY因為逃避迫害而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香港。「我很寂寞,被很多人拒絕和歧視,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賴以為生。當時我飽受煎熬,很憤怒,也質疑自己的價值。當我為這個問題掙扎時,我聽到一把很溫柔的聲音在我裡面說,你是我珍貴的兒子,是按著我的形象而造,我給你的膚色很漂亮,我很喜歡。」ROY感受到神對他的愛,並且有一群忠心的基督徒對他加以肯定。他們歡迎和關心他,將他當作弟兄。他們的鼓勵和禱告使ROY重燃希望,生命得到更新。他指出,難民是神的兒女,珍貴而且充滿恩賜,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他們,我們需要認識他們。

遷移帶來的祝福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將難民視作社區的威脅,而對他們的能力視而不見。很多慈善團體嘗試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盡他們努力去支持和燃亮這些苦苦掙扎的生命,幫助他們走出依賴他人的生活,得以自給自足。ROY強調,「你看他們是威脅還是貢獻,會決定你如何接觸難民。」

在聖經的第一二卷書,我們可以找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場景:創世記中,法老尋求和受益於約瑟的解夢能力,以及飢荒中的管理技巧;出埃及記中,法老看約瑟的後裔為威脅,採取極端的行動來消除這個問題,勞役以色列人。ROY指出,當難民出現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埃及記中的法老,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或者選擇成為創世記中的法老,視他們為貢獻,更好的回應是,親身去認識他們,欣賞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為他們開創發展機會,得以回饋社會。如同約瑟,難民有所需的技巧、能力和創意,他們亦想貢獻他們身處的社群。

「或者政府的政策令我們所能做的有限,但我相信一定有我們能參與的部分。即使是最嚴謹的難民政策之下,我們仍然能夠與難民建立良好真實的友誼,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文化,同時藉著幫助社群明白難民的背景和文化,我們能緩解敵意,讓社會更加包容。你可以邀請難民食飯,與他們分享福音和禱告,讓我們的個人經驗去鼓勵基督的跟隨者,在全球難民危機中,與難民連成一線,向他們施恩。」

香港難民現狀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 截至2021年,香港大約有1萬3千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港難民等候身分確認有時需長達15-20年,期間不能工作,其中某些難民雖然得到特別許可能夠工作,過程也非常繁複。香港政府現時為難民提供小量金額的經濟支援,每月大約3200元港幣。

Mohamad Saleh於2015年與家人從中東來到香港尋求庇護。他擁有全世界認可的專業醫療資格。當時他大約等候3年,是240位難民的其中之一,有幸獲頒難民身分,並且能夠工作。「後來我成為希望之子的教育計劃統籌員。現時全港只有3-4間機構在幫助難民,我們需要很多的支援。現在我有能力回報社會,我希望幫助其他難民融入香港。」

Mary(化名)與家人從印尼來港尋求庇護已有12年,她有3個孩子,均在香港出生,但沒有任何身分法律文件。她提及,難民不能在港工作,但她能用烹飪的技能與一些機構合作,籌款去幫助一些沒有這麼幸運的人。「雖然我不是香港居民,常被拒之在外,但我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貢獻社會。我將我的熱情和愛透過食物與社區分享。」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122) 跟隨聖靈起舞

+按圖放大

 

先知性舞蹈特質

屬靈上順服的表徵

當人將整個身體降服於神,在敬拜中為神所用,表達了人對神亳無保留的渴望,並使他們與神之間產生一份美妙的親密關係。

以外在的方式表達內在的情感

舞蹈是我們內心對神想法的外在彰顯,人將心中的喜樂、愛、熱情和渴望,自然而然的表達。

以可見的方式展現靈裡發生的事

在聚會場合,舞蹈能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並強化敬拜、禱告及聖經所宣告的事。

例子

․當以色列人慶祝神的約櫃被抬入耶路撒冷,大衛在神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5-14)

․米利暗和她的侍女跳舞慶祝神擊敗埃及的軍隊。(出15:19-20)

 

從亞伯拉罕到以斯拉時代的舞蹈形式:

列隊

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列隊行進。(撒下6:14-15)。

節期的舞蹈

節日期間人們所跳的文化性和敬拜性的舞蹈(士21:19-21)。

歡慶之舞

歡欣鼓舞的舞蹈,包含了圓圈舞(circle dance)和團體舞等元素(出15:20)。

婚禮之舞

在以色列,社會和信仰是一體的;慶祝婚禮的舞蹈就是慶祝神的賜予的舞蹈。

勝利之舞

為了迎接打勝仗的人凱旋歸來所跳的舞。大衛與非利士人爭戰得勝,以色列婦女以歌唱跳舞迎接他們。(撒上18:6-7)

戰舞

即將上戰場的人所跳的舞。

 

舞蹈中的顏色含義

神創造世界,也創造了顏色。在聖經中、人類歷史和社會文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其中的意義,就可以使用顏色來強調敬拜的動作,以及加強表達的力度。

 

火紅——爭戰、愛、基督的寶血、復興

黃色/金色——榮耀、天堂

紫色——王權、君王

淡藍色——聖靈

深藍色——屬靈權柄、水

白色——純潔、聖潔、風

綠色——屬靈的成長、新機

酒紅色——新酒

桃色/粉紅色——肉心、醫治、親密

棕色——謙卑

黑色——罪、奧秘

 

舞蹈的工具

鈴鼓(Tambourine

當神呼召祂的子民去爭戰,他們會拍打鈴鼓,預備作戰。當舞者拍打鈴鼓,他們使用這種動作來象徵代禱和屬靈爭戰。(出15:20;士11:34;詩68:25)

旌旗(Banner

․神的名字之一——「耶和華尼西」,意思即是「耶和華是我的旌旗」。

․旌旗也被用於戰爭之中,揮舞旌旗就是在對軍隊下達命令。

․舉起旌旗是一種信息的宣告,是以視覺的方式展現話語,激勵人們尋求神。

 

澳洲國家和解周 紀念種族復和里程碑

每年的5月27日至6月3日是澳洲的「國家和解周」(National Reconciliation Week),是澳洲人民了解國家的共同歷史、文化和成就,探索如何為關係復和作出貢獻的日子。

今年和解周的主題為「不是一個詞,和解需要行動。」和解周開始和結束的日子分別是澳洲人民復和旅程上的兩大里程碑──1967年推動修正原住民憲法的公民投票(1967 Referendum),以及1992年高等法院裁定原住民與托勒斯島民土地擁有權的的馬博裁決(Mabo Decision)。

1967年的公投獲九成贊成票,是澳洲史上最高贊成票的公投,成功移除了兩項歧視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憲法法案,法案剝奪他們被納入澳洲人口和獲取基本公民的權利。在此以先,原住民並未受憲法保護,而是受排斥他們的州内法律管轄,當中以昆士蘭和西澳的管制最爲嚴苛,包括剝奪其行動自由、婚姻自由、選舉以及同工同酬等權利。

公衆對於原住民權利的關注始於公投前10年,原住民領袖的忠實領導,讓公眾越多認識原住民的價值,以及維護其尊嚴和平等的重要。除此之外,非原住民的基督徒亦為推動憲法修訂的支持者。他們相信神愛世人,包括原住民,因此學習神的樣式愛原住民是應當的。他們認為將澳洲的原住民排除在人口統計之外實在是荒謬,尤其當政府連人民圈養的牲畜數目瞭如指掌時,卻連原住民有多少也說不上。

1967年的公投帶來消除種族隔閡的重要突破,而1992年的馬博裁決承認了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與澳洲這片土地的獨特關係,然而歧視並未就此消除。據澳洲和解組織 (Reconciliation Australia)2021年的報告指出,六成受訪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以及四成整體澳洲人民認為澳洲仍然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三分之一的原住民表示在2020年的上半年遭遇種族歧視,而整體澳洲人民經歷種族歧視的則有五分之一人;七成原住民,以及六成整體澳洲人民認為政府部門必須採取措施以進一步縮窄醫療保健、司法、教育和就業方面的待遇差距。

原住民教會長老Alexandra Gator牧師說:「原住民現在所面對的跟過往沒什麼分別。原住民監禁比率依然偏高,不少人因無法負擔高昂租金而路宿街頭,還有醫療保健、教育、就業、年青人自殺等不同的問題。」復和的根本是讓事情重回正軌,很多原住民在問,政府何時會坐下聆聽我們的苦況,與我們一起解困?儘管不公義事情仍然存在,Gator牧師呼籲人們跟隨昔日原住民基督徒領袖的腳蹤。「當我們環顧整個國家,看見先輩們作出的犧牲,他們與政府和教會合作帶來改變,為我們鋪平了道路。我們今天要做的,是接續他們的工作,以和諧協作帶來變革,打破隔閡,為下一代共同努力。」

禱告:感謝神贖回原住民的身分和位置,願主大能的愛打破人與人的隔閡,彼此尊榮。

(來源:Eternity NewsReconciliation Australia網站,2021年5月27日,Eason Pun和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大學豁免學費債務 盼畢業生有新開始

美國威爾伯福斯大學(Wilberforce University)於5月29日的畢業典禮上向2020和2021年畢業生送上驚喜祝福。

校長Elfred Anthony Pinkard博士在典禮上祝福畢業生:「要謹記,神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深願你們每一個都得著最美好的生命,每天都在神的愛、神的恩典和憐憫之中。」隨後他向學生宣佈,大學決定全數豁免他們的學費債務。「因為你們展現了在艱難中奮鬥的能力,因為你們成為了你們的世代最好的代表,我們希望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因此,在威爾伯福斯大學受託人董事會授權下,我宣佈豁免你們的學費債務。你們的帳已經付清了,你們沒有欠大學一分錢,恭喜你們。」

學生們聽到這個好消息後欣喜若狂,他們激動得無法安座,紛紛起來歡呼慶賀,有的蹦跳,有的跳舞,有的向天舉手。畢業生Rodman Allen說:「聽到校長這樣說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祝福,我知道神會與我同在,我不擔心。我可以把這筆錢投資到我的未來。」另一位畢業生Da’Marco Barksdale將之比喻為贏得今年最大型的美式足球聯賽。「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就像我們剛剛贏得超級盃。」

威爾伯福斯大學附屬於非洲衛理公會教會,大學聲明表示,166 名新校友被豁免逾 375,000 美元的債務由獎學金和其他機構資助。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資料顯示,黑人大學畢業生學費負債平均為52,000美元,比他們的白人同儕平均高出25,000美元。

禱告:奉主的名祝福應屆畢業生,帶著神的愛與權柄,於所在領域為主發光。

(來源:Charisma News,2021年6月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重燃祭壇的火  使國家的根與神對齊  

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的恰克.皮爾斯博士(Chuck Pierce)接受猶太拉比,猶太之聲國際事工(Jewish Voice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執行長本尼斯(Jonathan Bernis)訪問,介紹新書《重燃祭壇之火》(暫譯,Rekindle the Altar Fire),提及教會與以色列的關係,以及教會如何面對新季節。

本尼斯問皮爾斯:「過去一年,很多人因疫情被孤立,加上政治衝突和社會動盪,讓一切變得不明朗,新書給予讀者什麼答案?」皮博士回應:「新書主要教導讀者如何與主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特別指『重燃祭壇上的火』,包括個人、家庭祭壇,以至集體和國家祭壇。「Tryst」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與主相遇,委身於關係的地方,而教會正失落了這個祭壇的呼召。神的道就是烈火,讓人『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並且藉由火的浸禮帶下權能、恩膏、分賜和昌盛。我研讀聖經新、舊約,發現神做新事之前,首先興起祭壇。」

本尼斯完全同意皮爾斯的見解,現今世界正處於獨一無二、末世中末後的時刻。假如祭壇的火不再重燃,恐怕會失去神在信徒生命上要作的工。皮爾斯表示:「我們必須作好時間管理,神讓世人經歷現代版逾越節,信徒必須看見這是來自神的記號,要潔淨人原來的敬拜模式,以新形式敬拜神。」

本尼斯又問到為何以色列如此重要。皮爾斯表示,世界由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國爭覇,但必須留意以色列動向,方能正確解讀神的心意,因為最終列國要與以色列和好「假如教會遺棄以色列,忘掉神永約的話,便失去神心意的全部,也將錯失這部份的祝福,包括神為亞伯拉罕定地界、計劃讓亞伯拉罕得豐盛。」彼得一生中最大的啟示,就是知道耶穌是誰,而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向彼得發預言,神要建立教會在這磐石上。在「耶穌是誰」這個啟示上,神賜下打開天上國度的鑰匙。今天教會同樣要透過神對以色列的啟示,取得鑰匙,開展未來,建立新皮袋的屬天計劃。

皮爾斯指,聖經多處提及列國與以色列息息相關,鼓勵信徒從個人開始「先求神的國—耶路撒冷的平安」,再為自己國家求平安。教會要看到「國家的根」是否與永約對齊,讓國家跟上這個次序。所以教會首先要看見以色列,容讓神永約的根向前邁進,代表著國度的前進。然後教會再以「第一為先」的方式運作,就是「使徒第一、初熟果子第一、以色列第一」的運作模式。「只要教會恢復這個次序,得著鑰匙,便能打開天上的祝福,進入下一個收割季節。」

禱告:願神復興祭壇的火,教會成為神人相遇的地方,在末後與神的次序對齊。

(來源:Jewish Voice,2021年2月8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her Chiu編譯報導。)

 

 

史福索博士: 華人成今Ekkiesia最好的模範

由豐收佈道團與國度轉化網絡合辦的「Ekklesia興起 教會在疫情中進入新季節」聚會於517日在網上舉行。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博士分享,新一波的Ekklesia浪潮將要發生,多位香港牧者和職場領袖亦分享見證,神在疫情中啟動教會的轉化教會,差派信徒各處為主作工。 

向華人教會作出悔改認罪

聚會一開始,史福索代表西方國家,為過去沒有尊榮華人作出認同性悔改認罪。華人有全世界最充滿能力的教會運動,西方教會卻不欣賞華人,這是錯的。西方教會必須認出神對華人的命定,並為自己的負面態度悔改。他談及前幾天看了一個基督教電視節目,有人從中國回來,分享中國家庭教會如何增長。最後主持人說要籌款,向華人信徒教導聖經。「我的心碎了,我們可以教什麼,你們帶人歸主的數目比我們還要多,你們勝過了極大的艱難。」他代表世界各地信徒,請求華人教會原諒他們自高自大的態度,他們願向華人學習,因為Ekklesia最好的模範今日在華人中發生。

王寶玲牧師代表華人接受禱告

王寶玲牧師代表華人接受史福索的禱告,我們要完全謙卑在主跟前,求主赦罪恩典臨到,讓我們不但接受禱告,同時呼求神赦免我們的罪。今日我們作為華人宣告,Ekklesia的信息是神對這個時代的信息。靠著主的名,Ekklesia要在我們國家發生,宣告這個門戶要被打開,我們要進到神心意的路線中,進到神所揀選的民中,將福音帶回耶路撒冷。Ekklesia帶來的屬靈漩渦要攪動我們的生命,帶來招聚和分散,令Ekklesia去到各處。今日的禱告要帶來東方西方的連結。我們尊榮西方帶來福音和Ekklesia信息,這是神的時候,Ekklesia要來到華人當中,以致我們進入神的命定。 

新一波的EKKLESIA浪潮

史福索在聚會中提出,新一波的100% Ekklesia將會發生,重現使徒行傳18-19章的現象。當時保羅離開了猶太會堂,開始向外發展,他見證了一場海嘯似的歸主浪潮在職場裡發生,直到一個地步,神在夜裡藉異象造訪,告訴保羅,他在經歷一個新常態。當時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一個有名望的人,全家都信了主。當哥林多人聽見,就不斷有人相信並受洗,甚至過了一段時間,整個亞細亞都聽見主的道。史福索說,我們已經建立Ekklesia,現在要強化他們,透過教導、分賜和示範,很快我們就會迎來海嘯般的歸主浪潮,上百萬人會得救。

教會的分散是為了轉化

史福索將使徒行傳19章和 Covid 19 (2019冠狀病毒病)作出對比。在使徒行傳19章,保羅在會堂中遭受痛苦的拒絕,他離開了曾經教導和傳道的會堂,與門徒遷到推喇奴學房。保羅將教導和實踐方法融合在一起,神蹟奇事就不斷發生。這是首次在使徒行傳中,政府沒有反對保羅或Ekklesia。保羅教導他們,要努力作工,照顧有需要的人,解決政府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你就會變得像耶穌,在掌權者面前蒙恩寵,然後由以弗所到達更遠的地區,都被轉化。

神聚集和堅固教會,然後祂會分散教會去到「地極」,這也是神透過Covid 19 為之設立的舞台。今天教會不再一樣,牧者在網上傳道,比過往一對一傳道所觸及的人數更多。在教會中聚會的日子會回來,但回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當我們不能進入建築物時,到處都有教會的日子。

服事社區 建立家聚

凌楊月娥牧師

大會亦邀請了幾位牧者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中進入社區服事,以及建立家庭Ekklesia。基督教敬拜會(荃灣區)凌楊月娥牧師分享,去年疫情令教會停止聚集,他們就一起禱告,求神帶領新出路,神啟示他們要離開教會四面牆,去到人群中去關懷有需要的人。他們呼籲信徒按感動從政府派發的1萬元中拿出部分組成抗疫基金,購置物資。他們到街上派發口罩,向失業人士和長者等提供物資和食物援助,為孩子補習等。第一波疫情舒緩後,教會組織了方舟一日遊,共有200人參與,其中有7成新朋友願意決志信主。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教會亦沒有停止派發物資,到目前為止接觸了街坊1200名街坊,派發物資2300多次。當疫情再次舒緩,受到幫助的人也陸續來教會參與聚會。

蕭楚剛牧師

金巴倫長老會沙田堂蕭楚剛牧師分享,在過去一年多,他們在網上進行崇拜,當時教會鼓勵不同家庭開放他們的家,邀請弟兄姊妹一同參與崇拜。神的靈就在那些家中作奇妙的工,產生了4個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不同年齡的弟兄姊妹能夠親密相聚,一起敬拜、禱告、分享和餐聚,造就了很多過去在教會中沒有交流的人建立深厚關係。二是過去弟兄姊妹邀請新朋友回來教會有困難,但邀請朋友去家中聚會就很容易,並且家中環境亦讓他們易於聊天和投入。三是下一代很少在家中經歷親密的關係,家聚點讓他們與上一代能自然溝通,得著家中真實的關係,被人肯定和照顧的經驗。四是開放家庭的那些家主,預備自己成為牧者。兩個月前,教會就為他們舉辦了「家主確認禮」,家主將成家聚點弟兄姊妹的牧者。疫情結束後,他們不再回到教會,他們的異象就是在家庭中建立教會,裝備弟兄姊妹,如同天國之子,分散到世界角落,去影響世界。

(記者何雲深報導)

 

 

國度1分鐘(121)耶和華軍隊各就各位

+按圖放大

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神在曠野曉喻他們設立會幕,並指示各支派行軍安營和行軍的次序。每個支派都有各自的呼召、命定、恩賜和能力,當他們按著神的次序排列和連結,各自發揮功用,並且順服在神的旨意之下,他們才能在爭戰中得勝。(民2:34)今日教會需要認出基督身體中不同恩賜的肢體,使之各就各位,好使教會預備好面對末後的爭戰,與神的榮耀一同前進。

前鋒支派

領導國家爭戰得勝,為國家前進設置路線,策劃謀略攻克敵人,具攻克撒旦權勢的恩賜與關鍵鑰匙。

(在東邊安營)

 支派 猶大 以薩迦 西布倫
名字意思 讚美 價值 同住
特質和角色 君王、敬拜,有治理權柄

 

 

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在戰爭中以讚美敬拜領導。(申33:7)

博學、通達時務,明白神的時間與作為,知道該如何回應

 

猶大的智囊團,各支派的顧問,揭發惡者的計謀,召集弟兄們一同行動。(代上12:32)

船艦、貿易經商、職場,有昌盛的恩賜

 

 

供應充足資源讓部隊前進,以正當的貿易手段來攻克和轉化世界的貿易系統。(創49:13,申33:18-19)

 

利未支派

名字意思

聯合

特質和角色

 

代替以色列人頭生的歸耶和華為聖,事奉神,作祭司、先知和先見,在會幕前辦理帳幕的事和看守一切會幕的器具。(民3:5-8,12-13)

 

中鋒支派

接收神的信息,妥善管理,施行公義。

迦得懂得如何幫助呂便和西緬將熱情和剛烈的特質運用在對的用途和對付仇敵上,發揮所長,成為整支隊伍的祝福。

(在南邊安營)

支派 呂便 西緬 迦得
名字意思 有兒子 聽見 萬幸
特質和角色 先見的眼光和熱情

 

先見,守護心和眼,恢復尊榮

傾聽

 

先知,從神領受啟示作決定

勇敢戰士、善於導引和管理

 

管理整合、守律法行公義(申33:20-21)

  

中衛支派

軍隊中最年輕的支派團

(在西邊安營)

支派 以法蓮 瑪拿西 便雅憫
名字意思 使之昌盛 使之忘了 右手之子
特質和角色 倍增、多結果子

 

領受新的啟示、覺醒、潔淨

 

忘記憂愁、正面思想

 

使往上並離開艱難,藉恩膏而轉化

儆醒、勇敢善戰

 

發展爭戰策略,進入對神信任與安息的新層次。(創49:27,申33:12)

 

後衛支派

負責守護軍隊免受背後的襲擊,眾支派中最富創造力的先見支派團,透過藝術創作,以聲音、顏色、味道、氣味等彰顯天國的榮耀和文化。

(在北邊安營)

 支派 亞設 拿弗他利
名字意思 伸冤 有福 相爭
特質和角色 工藝、神的憐憫

 

建築工藝的先見,編織者、雕刻家、工匠、繪畫藝術家、建築師。

園藝、美食、行動者

 

農藝、廚藝的先見,能使土地產出肥美的糧食,又能烹煮美味的飲食。(申33:24-25)

文藝、舞藝,有佳美的言語與優美的跳躍

 

詩人與舞者的先見,作家、詩人、音樂家、舞者。

參考資料:「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課程資料,網址:www.gloryofzion.org

 

 

美研究指創傷知情讀經 有助舒緩抑鬱焦慮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 推行「創傷知情讀經」(Trauma-informed Bible Reading)課程,協助人們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創傷。

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資料顯示,2020年夏季至2021年春季,美國成年人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症狀的比例上升了5%。10人當中有1人報稱心理保健需求未被滿足。ABS創傷治療總監馬丁(Nicole Martin) 表示:「疫情帶來隔離、家人離世、經濟壓力和憂心前路等傷痛,這將持續數年,並不是接種了疫苗,可自由出入,就會自動消失。」

最近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受ABS委託,研究其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及讀經的「醫治創傷」課程之成效,課程於維珍尼亞洲一所地區監獄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課程後,學員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減少,憐憫、寬恕和使命感則提升。ABS主席兼執行長Robert Briggs說:「美國正值心理健康危機,是次研究顯示了以信仰為本的關顧對創傷者的潛在裨益。」

研究獲210名年齡介乎18至65歲的在囚人士自願參與,他們平均入獄5至6次,其中白人和黑人各佔一半。研究對象需參與5節課堂,由受訓導師帶領一同讀經,引導他們識別傷痛,分享傷痛經歷,把傷痛帶到基督十架前領受醫治,使他們日後可以自我關顧,並服侍他人。研究的另一對照小組由139位囚犯組成,他們單單參與問卷調查,無須參與課堂。研究員在比對兩組數據結果後發現明顯差別,參與課程的學員的抑鬱感、焦慮感和憤怒感均有減少,負面情緒、否認創傷和逃避等「複雜性悲傷」下降,自殺念頭也減少。比起對照小組,學員的復原力亦相對較高。

研究員Byron Johnson和團隊表示,他們預期對照研究會顯示不同的結果,但想不到差別如此顯著。「囚犯面對的傷痛比一般人大,如果調查對象是普羅大眾,效果未必這麼顯著。課程並不是為在囚人士量身訂做,相信創傷知情讀經對每個人都會有效。」

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傑克森第一浸信會主任牧師Heath Lambert親眼目睹會友在疫情中經歷傷痛,部份人失去摯愛,很多人與教友和家人分隔,面對難以承受的孤獨。「他們感到孤單、難過,以及受傷,常常流著淚與我通話。聖經多次提到創傷、孤單、疏離和危機,基督徒可以透過聖經,引領身處恐懼的人與掌管萬有、看顧世人的神相遇。相信疫情過後,會有更多人來到教會,因為他們都在尋找答案和一個自己所屬的群體。

馬丁說:「ABS希望幫助教會作好準備,以聖經材料協助人們面對創傷,這將改變人們對傷痛和苦難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曾受傷,都有傷口,我們受邀藉著聖經與那位『受傷的醫治者』相遇,祂的大能可以改變生命。」

禱告:求主扶持傷心失望的人,讓人從祂的話語得著安慰、醫治、釋放和新生命。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1年5月3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亞伯拉罕協定和平研究所成立 致力推進中東和平

美國前總統高級顧問庫什納(Jared Kushner)連同中東和平協議主要協商者伯科威茨(Avi Berkowitz)日前牽頭成立無黨派非牟利組織「亞伯拉罕協定和平研究所」(Abraham Accords Institute for Peace),以推進中東地區關係正常化及和平發展。

研究所的創會成員包括以色列裔美國媒體大亨薩班(Haim Saban)、以色列外長阿什肯納茲(Gabi Ashkenazi) 、阿聯酋駐美國大使歐泰巴(Yousef Al Otaiba)和巴林駐美國大使阿卜杜拉.阿勒哈利法(Abdulla R. Al-Khalifa)。該協會將致力於推動以色列與巴林、阿聯酋、摩洛哥和蘇丹等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旅遊業,以及人民之間的交流,從而維繫《亞伯拉罕協定》為以色列與這些阿拉伯國家帶來的正常化關係。研究所亦會分析外交關係正常化帶來的好處,以及研究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入《亞伯拉罕協定》可能獲得的益處。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任內的中東與北非事務高級顧問格林韋(Rob Greenway)將會擔任該會執行董事。值得留意的是媒體大亨薩班同時為美國民主黨重要捐款支持者,而此協定亦為少數民主共和兩黨均表認同的特朗普外交政策,並且拜登政府願意繼續推動的政策之一。

庫什納曾協助前總統特朗普在中東和平方面取得歷史性進展

《亞伯拉罕協定》目的在於協助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建立外交關係,解決長久以來中東國家之間各種的對立與糾紛。以色列駐美國大使曾稱該協定為25年來中東國家關係上邁進的最大一步,「看見阿拉伯和以色列衝突結束的曙光」。雖有評論指協定並未考慮巴勒斯坦問題,對其解決以巴衝突效果成疑,但協定至少能調和以色列與對美國友善的中東國家之間緊張的關係,為更多中東國家帶來關係正常化的希望。

禱告:奉主的名宣告神在中東地區掌權,祂超自然的愛臨到,化解一切仇恨與衝突。

(來源:Times of IsraelCBN News,2021年5月5和6日,Eason Pun綜合編譯報導。)

 

 

新歌和應城市脈搏 線上媒介成醫治場所

第一屆「傳承敬拜」新歌發佈會於430日舉行。由去年8月開始,入圍的8個隊伍與導師經歷8個月的同行,與導師一同發佈10首新歌。「傳承敬拜」平台是由香港基督徒音樂創作人合作成立,致力推動本地敬拜創作,興起廣東話敬拜。今屆入圍新歌不少是與醫治有關,反映了神透過音樂和藝術創作等不同媒體,述說對於這個城市的醫治信息,鼓勵上一代與年輕人互相包容,彼此同行。

醫治成為創作主體

入圍歌曲《苦》的創作者陳旭麟分享,當他寫這首歌時,正值香港和世界都面對很大的苦難。因為他職業的緣故,在工作中能接觸到很多生命,看到很多破碎和艱難。他寫這首歌,原本是想呈現那種壓迫和痛。然而經過幾個月與導師同行的創作旅程,他的屬靈生命進行了很多反思,讓他明白,即使在這種痛和苦中,仍然有神的同在;即使有跌碰,神也會將我們扶起。「透過他們的引導,我就在歌中加入這些元素,令整首歌得到蛻變和昇華。」

《縫補有時》創作者V Yim分享,團隊成員都是與精神健康有關的人,其中有精神病康復者、家屬以及職員,音樂讓他們走到一起分享心聲。新歌談及在一個撕裂的世代,我們如何學習與人溝通,看到別人的強項,透過神去縫補關係,不同的人是可以共融的。

傳承敬拜新歌發佈會導師及創作者合照

傳承敬拜導師之一,玻璃海樂團團長Gabby Yeung亦發佈了新歌《患覺》,她談及這首歌是她生命中的一個印記。「它陪伴我度過人生一段很難走的時光。當時我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個小生命,我很難接受,之後還接二連三收到很多壞消息,如同一浪接一浪向我衝過來,推倒了我。但在創作過程中,感謝與我同行的導師,是我們五個人的創作治癒了我。」

透過新媒介觸摸生命

Pastor Lindy

Pastor Lindy Heung,國際神召會(ICA)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禱告醫治室負責人,接受本報訪問時談及,從疫情爆發直到現在,禱告醫治室從來沒有停止運作。去年初疫情突然爆發之際,Lindy考慮到病人離開家不安全,於是她讓團隊每人都帶電腦來,在辦公室用電話、zoom(線上會議軟件),以及微信等方式接觸那些需要醫治的人。團隊大約有40個人,分成兩人一組去服事,一個星期六能夠服事90人。有一段時間疫情很嚴重,團隊也不能見面的時候,他們就在家操作,每個星期有50-60人在線上服事。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很奇妙地,透過線上禱告服事,同樣得醫治。「神在教我們,祂是沒有限制的神,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祂工作。我們也告訴那些尋求醫治的人,不用等下星期禱告醫治室的服事時間,是神在醫治你們,繼續接收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與神連結。」

Lindy指出,神是做新事的神,祂在教祂的子民,不要一成不變,就算耶穌做醫治,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我們常有自己的計劃和喜好,但神打亂了,讓我們跟著祂走。她感受到,zoom是神給我們的一個祝福,例如她最近進行了一次醫治服事,其中一方在香港,另一方在澳洲,透過網上連線,在1小時15分鐘內,就解決了家族幾十年的問題。Lindy又指出,關於醫治服事,其實我們不用挖盡腦汁去想如何為他們禱告,有時只要按手在人身上,說主耶穌祢祝福她,神就會親自工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與神連結,神就有祂工作的方法。

神親自在兩代中作工

在今年入讀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的學生中,大約60%為20-30多歲的年輕人,打破了歷來的收生紀錄。Lindy指出,他們的年輕學生生命存在很多破碎,與父母關係不好。她感受到,現時社會上多了很多沮喪和憤怒的年輕人。而教會中父親的形象較弱,世界很注重人的工作能力,但忽略了以父母的愛去愛那些年輕人。很多年輕人能夠非常獨立地工作,卻少了父母的遮蓋。「服事年輕人的牧者,一定要去愛年輕人,關顧他們的切身問題。大部分人的問題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問題。」

Lindy在課堂中常要處理醫治的問題,甚至在面試中,她也要求學生要注意與父母的關係。「因為與爸爸關係不好,我們很難連結天父,看天父也會看得不夠準確。醫治很重要,尤其對於年輕人,如果他們站的位置不對,就很容易出錯。」

Lindy又分享,過去一年他們接觸到一個住在深圳的女孩,她患有甲狀腺癌以及相關的疾病。醫生説這個病只能靠吃藥控制,不能根治。這個女孩每個星期六在zoom上與同工見面,但病情都沒有什麼突破。但是在今年2月,他們終於有機會問起她家裡的情況。原來她和父母的關係很差,童年過得很不開心。「破碎的關係是醫治的最大障礙,於是我們和她進行心靈醫治,身體就有突破發生。」兩個星期前,她去醫院進行常規檢查,醫生看過報告的數字後感到很奇怪,表示她已經沒有這個病了。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120) 19-20世紀華人學生宣教運動

+按圖放大

背景

由於普世學生宣教運動的發展,19-20世紀期間差派到中國的學生宣教士,推動了福音的傳播和中國教會的建立,以及興起中國年青人的福音運動。

1806年 乾草堆禱告會,被視為隨後一個世紀海外傳教差會發展的開創性事件。
1810年 「美國海外佈道會」成立,30年內649位傳教士被差到海外。
1844年 威連斯(George Williams)在倫敦創立基督教青年會(YMCA)。
1885年 著名的「劍橋七傑」獻身中國內地會,來華宣教。
1888年 穆德(John R. Mott)成立「學生志願海外宣道團」,掀起了影響長遠的大學生志願運動。1920年舉辦的宣教大會,有來自949個大學的6890位學生參加。1888-1938的50年內推動2萬5百位學生至海外宣教。

華人青年宣教運動

1876年 基督教青年會在上海成立第一個青年會。
1909年 丁立美牧師在山東廣文書院(後齊魯大學)開奮興佈道會,受感學生組成佈道組織,初命名中華學生義勇佈道團,後改學生立志佈道團。
1927年 男女青年會和學生立志佈道團聯合籌建「中國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1945年 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成立,重慶南山舉辦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第一屆夏令會。
1956年 傳教士艾得理抵達香港,擔任第一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遠東區總幹事,學生福音團契正式成立。
1962年 全臺灣各地學生工作聯合成立為校園福音團契。各大、中學的團契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校園內的福音工作擴展甚速。
1973年 香港突破機構成立,翌年推出《突破雜誌》,以抗衡文化、逆流而上為使命。兩年後成立輔導中心,以及發展影音工作。
1983年 宇宙光傳播中心成立,以文字視聽、關懷輔導、藝術文化、社會參與、學術研究等方式見證基督。
1994年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大專及畢業生使命承擔營,建立了一代信徒,促使一波學生使命醒覺,興起並訓練青年於各行業職場中見證主。

40年代 中國學生福音運動

社會背景 : 1937年日本侵華,為了逃避戰禍,不少華北和華東的大學遷徙至四川重慶、成都、貴州貴陽或雲南昆明等西南省市復辦。

關鍵時刻: 重慶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 (1945年)

關鍵議題: 注重靈命復興、強調認罪悔改和傳福音

運動組成及結構:

全國重點大學團契、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

運動影響及貢獻

1938年起,趙君影牧師和于力工牧師于昆明和重慶從事學生工作,特別在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推動學生靈性復興。1944年,他們舉辦3天佈道會,每晚約2000餘人參加,悔改決志歸主者每晚約200人;期間早禱會亦有幾百人參加。

50-60年代 香港校園團契的興起

社會背景 : 香港戰後重新定位以及工業化迅速發展

關鍵時刻香港浸聯會少年團夏令營(1951年)、香港大學團契成立(1953年)、

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成立(1957年)、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成立(1961年)

關鍵議題校園佈道,反思唯心的培靈和研經,以及重思考的門訓

運動組成及結構:

非宗派結連,大專及中學校園團契興起

運動影響及貢獻

靈性復興及信仰實踐;福音信仰核心成為香港教會的主流;天國觀的重整成為下一浪學生福音運動的基礎。

70-80年代 面對社會與回應需要   

社會背景: 中國從文革走向改革開放;1974年洛桑會議

關鍵時刻: ISCF中學生議會(1971),香港學園傳道會成立(1972年)

關鍵議題: 大專校園興起「認中關社」的熱潮;基督徒大專生受國粹派的挑戰,開始認真反省信仰對中國及香港社會的意義

運動組成及結構:各大專中學團契網絡、突破運動

運動影響及貢獻:

專業福音機構興起 ,推動信徒關懷社會:

一班先後從海外回歸香港的畢業生成立了突破機構,影音部、輔導部和出版部等亦在其後數年相繼成立。

80-90年代 學生職場使命醒覺

社會背景1997回歸引發移民潮

關鍵時刻: 使命承擔營(1994),大量海外留學信徒(1987-1997)

關鍵議題:  時代使命及九七回歸

運動組成及結構各校園團契、營會、集會、訓練和大型講座

運動影響及貢獻 : 職場使命醒覺,興起並訓練青年信徒在職場中作主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