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專輯讚頌神創造美好 籲信徒關注氣候危機

著名基督教音樂團體The Porter’s Gate Worship聯同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簡稱WEA)和數個基督教組織,於6月初發行名為《守望氣候之歌》(Climate Vigil Songs)的敬拜專輯,述說神對受造世界的心意,以及我們守護神的創造的責任。

世界福音派聯盟表示,專輯發行是守望氣候運動的一部分,希望呼籲基督徒和人們關注氣候危機,採取挽救行動。「專輯的歌曲匯集了不同的音樂人的創作,歌詞源自聖經和基督教教導,涵蓋不同的音樂風格,跨越不同的基督教傳統,相信每家教會都能在這專輯中找到一首合適的敬拜詩。」創作單位稍後將發放更多資源,包括歌曲介紹、樂譜、配合每首歌曲的靈修資料,以及關於氣候變化的資訊和牧者的實用資源。

Porter’s Gate Worship項目創作總監Isaac Wardell表示,是次專輯發行有三個目的:「首先,我們要歌頌神創造的美麗和奇妙,並強調神運行在其中。第二,對所失去的表達難過,專輯中的一些歌曲賦予教會言詞,表達對神的美好大地遭受破壞之惋惜和哀痛。第三,我們希望推動人們去回應。因此創作了一些關於行動和動員的歌曲,表示我們願意去實踐被呼召去做的工。神正在恢復萬物,祂給我們手和腳,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如同在天上。」

WEA可持續發展中心的Chris Elisara 博士說:「守護氣候之歌提醒我們,基督的門徒不會躲避世界的痛苦。我們不會對旱災、水災和熱浪的受害者置若罔聞。即使要冒險,我們都要突破困境。復活節的真理是,藉著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顯明神不會放棄祂所創造和所愛的一切,所以我們既不放棄自己以及在氣候變化中受苦的鄰舍,也不會放棄解決氣候危機。」

禱告:求主喚醒信徒管理世界的託付,明白天父創造的心意,以祂的心去看管和守護被造的世界。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8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牧者信徒集區 服侍社區 建立教會

2020年期間,美國知名華裔牧者陳恩藩(Francis Chan)舉家移居香港,回應神呼召他在「極端貧困者中建立教會、分享福音」的異象。兩位年青牧者在與Francis的一年同行中,受到鼓勵和啟發去建立新型態教會,以及聚集群體。禧福協會邊青事工負責人曾子聲(Lem)牧師,以及Roundtable Church創辦人楊亦田(Jason)分享了過去兩年帶領教會轉型的探索歷程。

學習付出 接受門訓

Lem分享,現在教會由5個家庭小教會組成,每個教會有12-15人。「我們對加入教會的人有較高要求,是要門訓年青人成為神國軍隊,其中包括了5大核心價值:敬虔的敬拜者、彼此相愛、裝備門訓、聖靈充滿的宣教士以及受苦的心志。」作為基督徒不是要想著如何過舒適的生活,而是要向神奉獻全部。「當身邊的弟兄沒有錢吃飯,沒有衣服穿,我們不會沒有感覺,而是應該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和愛有需要的人。」

Lem 坦言,當初Francis分享這個建立教會的理念時,他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服事的對象是邊青。「過去我專門搞大型活動吸引年青人,我需要體貼他們的需要。後來Francis開始門訓我的年青人,大約有20人。當時我還是覺得,香港的年青人不會接受這個方式。然而結果卻剛好相反,我很驚訝,那些對信仰認真的年青人非常喜歡,反而不會趕走他們,而是都想認真跟隨。」以前叫他們禱告很困難,現在年青人每天晚上都自發禱告,互相監督讀聖經、服事和奉獻等,根本不需要提醒。在過去一年多,有差不多30人受洗加入教會。

點燃年青人的火

Lem又談到,小教會的好處是,成長有目共睹,大家彼此認識,可以學習如何愛對方。「我們的教會一週見面4-5次。我們鼓勵大家搬到一起住,現在我們大約有一半人住在佐敦。我的家每天晚上開放到凌晨1-2點,常有人出入,這是一個很好的門訓方式。我們常常一起聊天和商量各種決定。「生命中的罪逃不掉,發脾氣逃不掉,讀聖經也逃不掉。每個人都被人關顧,也要關顧人。」

上月,教會的年青人在網上參與美國The Send(差傳聯盟)舉辦的特會,生命被點燃,主動地不斷出去接觸人傳福音。在過去的週六,已經多了10位新朋友來參與聚會。最近一次星期日的聚會延續了7個小時,年青人在最後大力爆發祈禱,幾乎難以停止。Lem分享,作為一個牧者,那些20歲左右,來自基層破碎家庭的年輕人願意如此聚集祈禱,是一件很安慰的事,看到聖靈在做奇妙的工作。 

使命群體

Jason的教會於兩年前開始從家庭教會模式,轉型到使命群體模式(Missional Community),意思是指一群信徒立約委身,要共同分享生命,共同為耶穌得著一個特定的社區和群體。目前Jason的教會有3個使命群體 ,分別在沙田,深水埗和炮台山,除了平日各自運作,每個月有一次大家庭聚集。他們鼓勵使命群體一起集體聆聽尋求主,領受國度的使命。當他們知道神託付給他們的宣教禾場,他們就開始調校生活方式,時間表,住的地方,教會運作模式,去配合宣教禾場的文化。「正因為每個使命群體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所以他們如何表達和演繹自己的教會都有不同。這是神呼召我們去作出嘗試,如同先鋒和催化劑一樣,走前一點點去擴張神國境界,希望能鼓勵和啟動多些信徒起來,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教會。」

深水埗使命群體在家中舉行浸禮

活出慷慨文化

Jason的使命群體位於深水埗,其中有幾家人住在同一幢樓。他們開始嘗試活出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共享食物、時間和空間。「我們都不鎖門,我們家就好像一個飯堂,不用提前通知,隨時來到就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一定足夠。我們願意這樣做,希望活出聖經中所說的款待,醞釀一種開放和慷慨的文化。」群體中有一位弟兄,原本每天開車去上班。當他得知Jason他們每天要親自送孩子上學,路途遙遠,於是主動把車讓給他們用,自己坐地鐵去上班。弟兄還開放自己家的客廳,作為群體主要的共享空間。「雖然我們常常開放自己的家去款待他人,但神的供應也足夠我們所需。我們開始看到天國的經濟效應,大家都願意拿出自己所有,樂意與人分享,就沒有人有缺乏。」

Jason (左) 開放屋企接待少數族裔

Jason又分享,過去這兩年,他們的孩子也一同經歷了很多,面對挑戰,與神冒險的時刻。「他們見證了情緒病人、無家者在家中同住一個多月,也參與一個月一次歡迎吸毒者,無家者和難民來家中吃飯的愛筵。我們也經歷過為著搬來深水埗一同尋求主。孩子和我們一同經歷神的大能和信實,就是給他們最寶貴的教育。」同時,孩子會在聚會中發預言,分享見證,以及神如何透過日常生活教導和挑戰他們。「他們的分享很有能力,我們大人都受到鼓勵和祝福,也被他們的單純和信心感動。」孩子也成為他們接觸社區的秘密武器,能夠打開談話的大門,軟化人心,帶來突破。

Jason帶著孩子探訪露宿者為她慶祝生日

(記者莫嵐報導)

 

 

荷蘭草擬協助老人自殺法案 遭國務委員會和基督教政黨反對

荷蘭政府的最高諮詢機構──國務委員會否決了一項容許協助「厭倦生活」的老人自殺的法律草案。

國務委員會最近公佈其就民主66黨(D66)前議員Pia Dijkstra草擬的「完成生命法」(Completed Life Law)草案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政府有責任保護公民免受非自願、倉促,或在沒有充分資訊下作出結束生命的決定。」報告引用一項研究顯示,「沒有重病卻主動尋死的老人往往面對複雜的問題,當中包括焦慮、財務困難、疾病、孤單、對他人的依賴,以及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報告還指出,這群體的死亡意願並非不會改變,很多時候會隨著環境和情況而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尋死的念頭會隨着時間過去而減低或消失。委員會因此表示,此法案必須加入保障措施,以防人們在沒有考慮清楚下結束自己的生命,並要確定死亡意願不是出於醫療問題或可解決的問題。

法律草案指明,只允許75歲以上,符合條件的長者尋求協助自殺。提出要求的長者必須有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狀態,確定這是出於自願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而在首次提出要求與最終決定之間必須經過最少兩個月的時間考慮。國務委員會認為兩個月的考慮期並不足夠,並敦促於草案中加入「提出協助自殺要求的長者和陪伴者必須確認沒有其他合理的解決方法可減輕痛苦和消除死亡意願」這要求。縱然國務委員會提出的否決並不具約束力,但民主66黨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將仔細地研究委員會的建議,並繼續與相關社會人士密切商討,公正處理這個複雜及重要的議題。

法律草案提出後,基督教政黨ChristenUnie領袖Gert-Jan Segers表示:「在老年人感到特別脆弱的時刻,民主66黨提交了一項將使許多老人更感焦慮的提案。新冠疫情已向我們表明,真正的關注和妥善的照顧能讓人的生命變得不一樣。另一個基督教政黨CDA也反對該法案。議員Harry van der Molen說:「我們不會支持『完成生命法案』,我們將解决產生孤單感的因由。當人們感到孤單、被遺棄或迷失時,他們需要的是關懷或照顧。」

禱告:願神興起教會,成為祂延伸的手,以愛與關懷擁抱被遺忘的長者,重拾生命的盼望和力量。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復興歐洲」匯聚事工力量 同心興起年青世代

「復興歐洲」(Revive Europe),始於歐洲三十多個學生和宣教機構的大學復興運動,於5月25日在波蘭舉行的歐洲領袖論壇(European Leadership Forum)上表示將成立事工機構,繼續聯合歐洲的學生和基督教事工,一同以禱告、敬拜和裝備,尋求神運行在歐洲的年青世代之中。

新成立的機構將由「復興歐洲」總監、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歐洲福音培訓統籌Sarah Breuel與新任主席Dave Patty携手帶領。他們將繼續以宣教和屬靈復興為重心,與其他福音運動和事工合作,推動合一。IFES秘書長Tim Adams表示:「在2019的復興聚會中,我們見證學生帶著熱情和委身回到自己的國家,深感震奮。其後,復興的異象和呼召持續的擴展,我們相信現在是適當的時候,讓團隊成立事工組織,我們會繼續為Breuel和她的團隊禱告。」

Breuel受訪時談及復興歐洲的異象和對將來的期待,她指以賽亞書43章是他們對歐洲的渴想。「我們這乾旱的大陸需要新鮮的泉水,我們不能單單制定讓福音重新遍傳歐洲的策略,我們需要聖靈新鮮的澆灌,扭轉我們歐洲大陸的光景。」Breuel分享到神在2016年12月的一個深夜喚醒她,向她的靈說話。「在往後的幾個月,我對神的話語和同在充滿極大渴慕,每天為著歐洲的年青世代禱告,求神在他們當中動工。」Breuel起初以為這只是她個人的經歷,但在之後遇到幾位歐洲的領袖,他們都有​相似的經歷和渴望。「神彷彿在召喚我們為著歐洲的學生同來尋求祂,我們一同站立,因為我們渴望神成就比任何事工都要大的事。」

「復興歐洲」將於今年12月28至明年1月2日在德國舉行學生特會,現時已收到超過1,500名學生報名。被問到如何讓特會持續發展成為復興運動,Breuel指挪亞建方舟的故事對他們團隊別具意義,而他們相信,神正帶領他們從五方面建造方舟:一、廣度:今年底舉行的特會預計將有3,000名來自90個國家的學生參與;二、深度:我們將深入培育新興領袖,包括奮興家、關鍵學生領袖和復興大使;三、本土化:我們在不少的地方已看見復興的種子,如柏林、赫爾辛基、貝爾法斯特等地,期望透過彼此連結激勵,讓火繼續燃燒;四、地土:於2023年在2,200間大學內走禱,還有IFES247禱告;五、歷史:透過數碼天路歷程,認識神過去復興歐洲的歷史,並求問祂將要做的事。

Breuel最後表示:「在我們努力建造方舟的同時,希望你們也禱告,求神向人吹氣,相信祂會降下恩雨。」

禱告:求主的靈大大澆灌和運行在歐洲,得著年輕世代。興起他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點燃復興的火苗,帶來屬靈大豐收。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回歸自然認識神創造 身心靈得著醫治恢復

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有統計指每7個人當中就有1個患上情緒病,關注身心靈健康問題不容忽視。4月以來,香港疫情漸趨緩和,行山、露營、農場玩樂等成為港人假日放鬆身心的熱門活動選擇,今期本報採訪了兩間信徒開設的農莊,分享園藝活動的治療效果,以及親近大自然幫助人恢復被造時與神的美好關係。

大自然的治療功效

親近大自然,有助舒緩人緊張情緒和壓力,信徒亦可以透過認識大自然,去默想神的創造與作為,使人更容易進入安靜的狀態去親近神,甚至能達到療癒的效果。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是其中一種透過接觸自然環境而紓解壓力與復健心靈的治療方法。香港雖然是大都市,郊區亦有不少信徒或機構建立的悠閒田園與農莊,讓人能夠暫別石屎森林,回歸大自然。

遠離塵囂  親近自然

蝴蝶山莊位於粉嶺九龍坑,面積達8萬呎,園中分別設有果樹蔬菜種植、花卉園景、魚類養殖、休息退修、戶外露營等區域。山莊致力推動家庭親子、藝術文化、田園靈修、園藝治療等服事,認識神創造的美好,推動生命的轉化,以及人與神、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共融。

在大自然中靈修

園藝治療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英國人就在《英國庭院》中記載了園藝的治療效果:「在閒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兒,拔拔草,這樣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園藝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得到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越戰以後,戰爭對復員軍人造成的心靈創傷,令他們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生活,軍人醫院把園藝療法引入到傷員康復和職業培訓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園野中享受繪畫

園中種植了許多特殊的花卉植物供蝴蝶和各樣蟲鳥棲息,讓參與者能以植物作為介入媒體,透過園藝活動,如花卉及蔬果種植、園景設計、手工藝製作等,從中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改善,而且在改變生活方式、進入慢生活節奏、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Coffee Fan姊妹小時候在台灣花蓮成長,她分享,當她踏入山莊,看見周圍的植物和魚池,感覺自己仿佛回到花蓮,回憶起與已去世的母親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令她的心被聖靈觸摸,重新被喜樂充滿。另一位從事先知性繪畫的姊妹紫敏亦分享,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一邊與神互動一邊作畫,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讓她感受到神的美麗透過她的筆觸去彰顯。

Coffee Fan與女兒們一起移植植物

大埔添恩園由創辦人Amy(陳苑儀)於9年前建立,園子建有一個可供戶外敬拜的帳棚,以及開墾了3萬呎農田,建立初時Amy就從神領受田間默想的異象。正如耶穌曾使用許多植物的生長和農務,來講論天國的道理,例如撒種的比喻、麥子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一粒麥子落在地裡的比喻等等。除了園藝與種植本身具有療癒效果,信徒在親近大自然以及種植的過程中,能夠更具體認識神的創造和屬靈法則,使神的話語在生命中深化,為我們的屬靈生命提供養分。

大埔添恩園創辦人Amy

 園子亦透過種植有機蔬果,服事一群低收入的拾荒長者,讓他們能夠在種植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長者肥媽剛來時苦口苦面,因為丈夫在院舍,親人在大陸。她未能回大陸,又不能探望丈夫,現在因為種植她覺得很開心。長者阿妹與她拍檔,兩小時就開墾了三壢地,十分有行動力。阿妹分享,她常常記掛菜田,有時甚至失眠,而且沒有再出去拾紙皮。

莊園聚會的帳棚

現在共有12位長者在園中參與種植,Amy分享,「記得我第一次給阿妹車馬費時,她很開心的說,好了,今晚可以買雞吃。有時給他們一些菜,他們很開心可以帶回去跟家人分享,就是這份成功感和滿足感,讓他們找回自信和尊嚴。」在2、3月的疫情高峰期,添恩園曾透過贈送自家種植的蔬菜,祝福不少劏房家庭。

(記者莫嵐報導)

 

 

【兩代對講】(10) 教會的發聲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各盡其職

當社會或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合乎聖經真理的現象,教會就需要發聲。不同人有不同恩賜,發聲的方式就各有不同。有的是透過文字或媒體,宣揚屬神的文化和價值,發出與世界不同的聲音,改變社會氣候;有的是透過影響立法,從政等,從社會需要或民生政策方面去彰顯神的慈愛和公義。然而在一切回應之先,重要的是要領受這是出於神的揀選與呼召,而不是出於血氣或自我私慾的回應。

堅持宣講聖經真理

作為一名牧者,我認為教會在任何的動盪變遷裡,都應深信神在掌管,不讓世界的聲音取締神的話語。不論人的見解如何,堅持只聽神的聲音,發出從神而來的回應。即使因此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別人攻擊,但忠於自己所領受從上頭來的聲音,帶領群羊焦點不偏離神,仰望神國,這是教會應該有的發聲。

我認為,現今的末後世代,神正加速帶領教會滲透不同領域以行動發聲,叫不同的人歸向祂。當神所揀選的人配合神的時代計劃,把資源歸到神的國度,社會的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都會在神國的豐盛和流動裡得以解決。

集合力量和經驗

教會除了要對社會的不公義情況發聲,其實也應對社會的好風氣和事情予以認同和鼓勵。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大眾所關心和響應的議題,社會已有普遍的論述和行動,而教會除此之外,更重要是從聖經的角度和價值觀發出聲音。例如環保議題,教會可從神的創造和信徒作為管理者的身分去理解和回應。

以我所觀察,在貧窮議題上,過去十多年越來越多香港教會在行動上作出回應,相對而言,在言語上的發聲是少的。而且很多時候教會是單獨去做,使資源的運用出現分散或重複,教會之間倘若能更多配搭,集合大家的服事經驗,一同探討長遠對策,就能更深推動教會回應,甚至對政策作出建議。

 

下一代

以音樂發出神的聲音

我認為教會應以天國價值和信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而不是因著某些事情發生才作出回應,這是信徒群體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影響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其中一方面的影響是關於音樂文化,現今的流行歌曲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部分以情歌為主,帶人沉溺失戀的痛,找不到出路,也有歌曲帶有扭曲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多時候聽眾是被動地吸收。我們需要有不一樣的聲音,改變這種風氣,恢復神創造音樂的不同面向。我現在主要透過創作流行音樂來傳遞屬神的價值觀,希望讓更多人聽到神的聲音,特別是未信的朋友。近年看到有不少年輕人創作流行歌曲或敬拜歌曲,透過網絡或媒體發佈,我期待這些聲音能夠匯聚起來。

運用社交媒體的力量

很多時候,教會以外的人會覺得教會很神秘,也不了解教會群體的想法。我覺得教會可以透過社交媒體,就社會事件和大眾議題,從聖經角度提出看法和回應,於不同層面發聲,同時拉近教會和社會的距離。另外也曾聽聞有牧者支援一些因社會運動面臨訴訟的年輕人,即使牧者未必認同他們的想法和做法,但願意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援助,並長期關心他們,當中的一些年輕人也因此信了主。

年輕人需要明確的方向和支持,教會一般很支持憐憫關懷的服事,也很欣賞年輕人參與。然而面對某些議題,教會的立場會變得很模糊,這也是年輕人就社會議題發聲所面對的挑戰。

受訪對象:機構同工Raymond、學生彤、牧師Paul Wong、音樂人Hannah、職場信徒Priscilla

 

 

格林美得獎歌手推出播客節目 盼興起但以理般的領袖

三屆格林美獎得主,無伴奏合唱組合Pentatonix成員Kevin Olusola最近推出全新信仰播客節目,希望幫助聽眾成為如同但以理的領袖,在所屬領域發揮屬神的影響力。

Olusola於上月推出播客節目Imagine Faith Talk,與他一同主持節目的朋友Donovan Dee Donnell是一位作家、生命教練和企業家。在每集節目中,他們都會深入聖經,探討何謂「基於信仰的成功」。

Olusola表示:「在我進入音樂行業後,我發現身邊沒有可以一起討論的人,一同思想如何在一個非基督徒的群體和行業中實踐自己被呼召要做的事。然後我意識到世上還有其他跟我處境一樣的人,就如舊約時代的但以理。」Olusola指出,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學習了當地的風俗,但他仍然忠於獨一的真神,更因為他有美好的靈性而成為了120位領袖中的領袖。

Olusola 和Donnell在一個研經課程中相遇,後來一個朋友建議他們一起主持信仰播客節目。Olusola表示,這節目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幫助人們提升,發揮出最好的表現。「信仰和作工必須並行,沒有作工的信仰是死的,疲弱作工的信仰是徒勞的,因此我們需要提升所作的工。我們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並提高生產力和清晰度,在神賦予我們獨特的恩賜中發揮出色的表現。」

Olusola將基督教社群比喻為一支管弦樂隊。「如果神呼召我成為法國圓號,我不要試圖成為雙簧管,我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圓號手。當我在神呼召我的領域演奏時,所發出的頻率就能帶來影響力。因此我們希望人們能在信仰和工作上達至最大的成效,為神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禱告:求神膏抹播客節目,興起聽眾於所在崗位上作出色的表現,釋放配合神呼召的頻率,發揮獨特的影響力。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5月12日,Amy Fong編譯報導。)

 

 

研究顯示美牧者與信徒對宣教持不同見解

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 聯同印度傳道會(Mission India)於上月發表一項關於美國教會對大使命理解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只是某些信徒的呼召。

該研究於去年訪問了507位主任牧師和2,000名基督徒。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半受訪牧師認為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而51%受訪基督徒表示,宣教只是某些人的呼召。另有25%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不是對所有信徒的託付。此外,在受訪的基督徒中,只有53%聽過大使命,而在此之中的六成認為宣教是一個託付,並表示認識宣教的聖經基礎對教會參與宣教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受訪牧者和信徒除了在大使命和宣教的理解上有差距外,他們對宣教必須達致的目標也持有不同意見。研究指出,近九成(88%)受訪牧師認為,相比開展短期事工,裝備當地原住民領袖更為重要,但只有46%受訪基督徒如此認為。另外,大多數牧者認為傳揚福音較宣揚公義重要(77%),信徒則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傳福音(43%)和宣揚公義(37%)。

此外,在宣教帶來轉化方面,信徒支持改變社區的健康狀況和滿足物質需求,而牧者則以滿足靈性需要為優先。整體而言,牧者和信徒的宣教價值觀存有不少差異,而在訪問回應上,信徒也比牧師更多選擇中立的選項,這或許表明信徒缺乏相關的資訊或指引。

禱告:願主喚醒各地教會,明白祂的心意,激勵信徒回應傳福音和大使命的呼召。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苗栗禱告山戴義勳牧師安息禮拜 以禱告服事這世代

戴義勳牧師,中華祈禱院(苗栗禱告山)創辦人於4月23日安睡主懷,享耆壽93歲。其追思安息禮拜於5月14日上午在苗栗中華祈禱院耶路撒冷堂舉行,眾海內外牧者在會中分享,共同見證戴義勳牧師從無到有建立禱告山,在聖靈工作的帶動下,以禱告推動復興,為台灣眾教會帶來深遠影響。

以禱告帶動復興

戴義勳出生於1929年,是新竹客家人,受過日本教育,20歲時開始學國語,當時教他的同學是山東人,所以戴義勳的國語帶有濃厚山東腔。27、28歲時,戴義勳任職警察,當時蔣宋美齡邀請許多宣教士來台,戴義勳由羅玉光宣教師帶領信耶穌。30歲後,戴義勳修讀神學畢業,先後在苗栗開拓教會,以及進入學園傳道會服事。

1974年,戴義勳第一次去到韓國,看見韓國肢體舉手為國家禱告的火熱,非常震驚,也在那裡被聖靈充滿。1975年,戴義勳開始投入通宵禱告,從家中4個人的呼求開始。當時小小的空間裡有時就擠了20、30人,不住晝夜禱告。後來戴義勳再次去到韓國禱告山,當他繞著山禱告,情不自禁說:「主啊,台灣要是有禱告山多好啊!」 5年後,因著葉榮照弟兄奉獻了苗栗造橋這塊地,當時戴義勳帶著全家和同工來看這即將成為禱告山的地方,荒草漫漫,一棵樹都沒有,只有一間小小的房舍。

1981年,戴義勳51歲,從一片荒蕪之地建立苗栗禱告山。禱告聚集先從搭一個棚子開始,沒想到獻山禮拜來了五百人,這也鼓勵戴義勳後來興建大的會堂。40年來,禱告山成為無數生命改變、神蹟奇事,推動海內外禱告復興的搖籃。神呼召他成為禱告的器皿,使他看見唯有禱告可以帶來復興,以及神的國降臨。他還訂下了三個目標:「以禱告復興台灣、以禱告復興中國大陸、以禱告復興華人。」在40年前的那個年代,出國並非易事,神卻把華人復興的遠見,放在他的心裡。

戴禮聖牧師(右)追憶父親生平及禱告山草創故事

以禱告點燃教會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分享,當年他帶領新店行道會,每年一到兩次,包兩、三台遊覽車到苗栗禱告山禱告。教會復興運動的開始,與苗栗禱告山有密切關連。他記得有一位體育老師帶摔角隊學生20多人去,這些學生平常喜歡打架鬧事,到了聚會現場也不得安寧。聚會最後一天上午禁食禱告,他鼓勵年長的姊妹抱著孩子們,為他們一起禱告。這些孩子幾乎都嚎啕大哭,認罪悔改。聚會結束後,學生對老師說:「這裡是天堂,我們不要下山。」這些孩子後來成為國家代表隊,甚至也成為代表隊的教練,帶領很多孩子信耶穌。

張茂松說,不只是他的教會得幫助,很多原住民教會也從禱告山得到幫助,包括新竹的梅花教會、石磊教會和花蓮光復教會⋯⋯而且也點燃各處的禱告山,包括台東、花蓮、宜蘭、雙溪、頭城等地都相繼出現禱告山。

禱告的深井持續湧流

TOD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章啟明長老,曾見證當初苗栗禱告山的成立。1979年開始,章啟明經常參加戴義勳家中的通宵禱告會達6年之久,並在其中領受到感動與負擔,要透過文字向眾人介紹聖靈工作,因而催生出以琳書房。

章啟明形容,戴義勳的服事如同挖了一口深井;禱告山的運動,不斷保持著井中的泉水湧流,是使眾人重新得力的所在。「因為他一直持守的緣故,使耶和華殿中的燈,沒有熄滅,且持續點亮!」 「戴牧師是禱告運動的將領!」章啟明分享,戴義勳是當年的將領,推動著禱告事工,而如今台灣整個禱告運動,將進入團隊事奉,擴大影響力。章啟明相信,過去從苗栗禱告山出來的人回到各自地方建立禱告殿,現代的禱告運動方向,將朝著團隊合一前進,有更多連結與不同恩賜特色的肢體配搭,讓「井水」變成「生命河」湧流。在這個時代中,禱告事工需要有持續性、一波又一波更深入性的禱告運動,帶來更強烈的事奉。

 

(KRT訊)

 

 

 

有效應用成長思維理念 有助學生面對逆境

第五波疫情為全港帶來各方面的影響,對於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應屆考生,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作為師長以及前輩,如何與考生同行,支持他們?播道書院盧偉成校長,以及課後班老師麥曉晴在採訪中分享了他們關心考生,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成長思維助面對逆境

盧偉成校長分享,近年他們在學校大力推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教學理念,不但將這個理念融合在主科的教學中,還將成長思維模式放進課外活動中。雖然疫情下學生未能回校上課,但他們仍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網上課外活動。「當我們將成長思維的六大習慣,分別是潛能可長、持久努力、身分力量、生命熱誠、互助同行、合宜方法融合到課堂中,我們看到很有果效。」

年青人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形成思維的改變,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尋求新方法去面對,以及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目標。「今年學校的DSE應考學生的心理狀態都很好,過去一段時間我定期會與他們在zoom上面見面,鼓勵他們。」今年DSE備考期間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對於考試安排存在很多未知之數,學校預備了很多成長思維概念的分享,幫助考生在「疫境」中,也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考試。

學生Jack為2022年應屆畢業生,他過去患有抑鬱症,需要服用抗抑鬱藥物,在面對壓力時也較易出現焦慮,以及情緒問題。在今年面對疫情爆發情況之下,他於數月前決定放棄參加DSE考試。後因認識了一群弟兄姊妹,不單帶領他決志信耶穌,更一直關心他,與他同行,後來Jack更決定停藥,學習依靠神去面對生命的問題。在弟兄姊妹的鼓勵之下,他突破過去逃避面對壓力的心理難關,最後決定以輕鬆的心態參與本屆DSE考試。

疫情下的備考生活

麥曉晴,大學四年班學生,過去5年,她均有回母校任教為中五、中六學生而設的課後班。麥分享,今年考生最擔心的不是能否學完所有課堂內容,或者有關考試的問題,而是關於考試的各種安排。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很嚴重,考生都擔心會否延遲考試,或者防疫措施出現新的安排等。「教育局很遲才確認考試細節,所以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父母都在家工作,以致家中容易發生衝突,有時考生很難有安靜的空間溫習。

過去兩年,課後班都是以網上形式進行,除了學業上的問題,麥又指出,他們也會多關心學生在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我的年紀與他們相近,所以都容易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可以提供一些意見,例如我當年如何備考,或者一些心靈上的支援,為他們禱告等。我這個角色做這類的支援就比較方便。」

麥大部分時間都是教中五中六的學生,在疫情的這兩年,他們很多課程都沒有時間上完,就算有些老師教完了,也是很快就講過去了,因為真的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教。學生已經適應了這樣的上課模式,然而他們很想與同學見面,很想有校園生活。「今年我所教的中六學生曾對我說,3年的中學生涯都沒有幾天是在校園度過。他們失去很多與朋友相處的機會,以及校園生活,這都會令他們讀書的動力減少。」

與學生同行

麥又指出,父母的關心很重要,但需要給予兒女適當的空間,有時家長會忍不住關心兒女的學習進度,擔心他們有否好好讀書,反而兒女需要更多的信任。「當考生需要私人空間,應該尊重他們有這個需求。」而在學校方面,麥認為邀請師姐師兄回校負責補習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校的老師會將同學的聯絡方法給我,問准同學意願後,我會開設交流群組。同學會在群組內問問題,關於學業,升學或者情緒的疑問都有,或者請教我選科的經驗等,作為前輩,我會盡所能提供意見和幫助。最近有一位中六學生向我分享她對考試的擔憂,於是我為她禱告,她不是基督徒,但說自己很感恩。『有人為我祈禱,有人掛念我的需求,我就覺得很足夠。』」

麥又分享了她教課後班的經歷。她教的班級是成績沒有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比較多學生不想課後補習,覺得自己讀了也沒有用。幾年前,麥曾教過一班中六女學生。「她們沒有心機讀書,但每次我都會問她們喜歡做什麼事情,那群女孩子很喜歡化妝和打扮,我就建議她們留意一些時裝設計課程。」後來她們鎖定了一些相關的學科,麥鼓勵她們以此為目標去讀書。「她們都有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進發,兩三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與她們重遇。她們告訴我,她們要畢業了,正在預備畢業展覽,展出自己設計的衣服,以及拍攝了一輯照片。當我發現她們都在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覺得很開心,很有滿足感。」

(記者何雲深報道)

 

 

國度1分鐘(134) 春雨運動的復興

約珥書223節說,神要降下秋雨及春雨。一般認為,「秋雨運動」是指1902-1906年發生的五旬節運動,而春雨運動在1948年起源於加拿大北堡(North Battleford),隨後擴展至世界各地。

 

春雨運動起源與發展

復興之前

§  1940年初,五旬節教徒經歷了一段屬靈乾竭的時間,一些飢渴慕義的信徒渴求聖靈再次澆灌。直到William Braham牧師出現,他為病人禱告得醫治,行耶穌所行的奇事,並在世界許多地方帶領聚會。

§  1947年10月,北堡有幾位弟兄和沙崙聖經學院的學生開始同心禁食禱告和研讀神的話至翌年2月。

§  1947年秋,Braham牧師在溫哥華帶領了一連串聚會。很多人在聚會後開始尋求神,每天禁食禱告。

春雨降臨

§  1948年2月12日,復興突然降臨到聖經學院最大的課室,有學生在神的大能中倒下,有的屈膝讚美敬拜神。Ern Hawtin說出關於大復興的預言:「這是末後的日子,神要復還聖靈恩賜給祂的教會,你們若是遵從神的旨意,將會在按手禮中接受預言和得恩賜。」

§  一位姊妹隨即得到神的啟示,請5位學生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授予神的恩賜。按手的學生很快便能運用神給予的恩賜,使許多病人得著醫治,各人心存謙卑禁食和禱告。

復興的傳播

§  1948年7月7-18日舉行的五旬節盛宴營會,許多信徒從加拿大和美國前來參加。神蹟隨著聖經話語的教導在早晨、午後和傍晚發生。人們被聖靈充滿,發聲說方言。

§  營會後,復興的火經由不同的路線傳播出去。溫哥華的喜信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復興中心,透過刊物、錄音帶、傳教士和不同地方的聖經學院,向全世界傳播這復興信息,忠實地教導和實踐復興的信息超過30年。

§  1980年,春雨運動認識到死人復活和最後審判的真理未復還之前,以色列必須先復還。喜信會發起祝福以色列的運動(賽40:1)。

 

春雨運動的復還旅程

一、神透過每一次的大復興逐步復還早期教會失落了的真理。

從馬丁.路德開始,神的手在一步步復還希伯來書6章2-3節的真理:因信稱義、水和聖靈的洗禮、按手禮和死人復活等。前三個真理是通過路德會,重洗派和五旬節派來復還。

二、春雨運動復還了按手禮,就是運用先知的語言,藉眾長老在按手禮給尋求者授予和印證 。

當中包括授予恩賜和職事,如保羅和眾長老按手在提摩太身上(提前4:14;提後1:6);智慧和尊榮,如摩西為接替他的約書亞按手(民27:18-23)。

三、在春雨運動中,神大力恢復讚美和敬拜的真理。

§  大衛帳幕的復還(摩9:11),就是恢復祂的寶座、同在、榮耀和豐富於新約教會。

§  讚美是末後世代的一個主要記號(詩102)。在末後的日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而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讚美。

§  以讚美為武器,當我們讚美主,祂就為我們爭戰且得勝。(代下20)

、主耶穌再來之前將會復還的真理:死人復活和永遠審判

§  在末後的復活之先,復活大能要復還給教會。主耶穌復活後,復活大能便賦與教會,教會在主耶穌升天後也曾行使這權柄叫死人復活。

§  在神永遠審判之前,教會也將復還審判的權柄,如亞拿尼亞和撒非拉欺哄聖靈,遭擊殺(徒5)。

資料來源: Latter Rain Teaching on Restoration(春雨運動復還的教導),趙仲權,1982

 

 

前美駐以色列大使獲錫安守護者獎 籲美國重回聖經根源

4月19 日,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大衛.佛利民(David M. Friedman)獲巴伊蘭大學Ingeborg Rennert耶路撒冷研究中心頒發錫安守護者獎(Guardian of Zion Award),表揚他對維護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所作的貢獻。

佛利民從2017-2021年開始擔任美國駐以大使,他在2018年美國遷大使館往耶路撒冷,以及2020年以色列與阿聯酋和巴林簽訂促進地區和平及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等事上貢獻良多。佛利民親身到耶路撒冷領獎,他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獎項對他意義重大,並表示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傳統價值和立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神與我們先祖立約的前提,就是要安置猶太人,然後讓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土地上。」

佛利民曾擔任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顧問。他指出,美國常見的一種反猶太主義是指責猶太人雙重效忠,批評他們支持以色列多於美國。「在我擔任大使的四年間,不止一次收到這些評論。奇怪的是,這些言論往往出自美國的猶太團體。事實上美國猶太人支持以色列,不會削弱他們對美國的支持。反之,支持以色列的猶太人持守著我們美國最好的傳統和價值。當美國支持以色列,我們就處於最好的狀態。這是一個深深植根於我們民族DNA的價值觀,使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祝福和恩惠。」

佛利民表示,聖經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文本,其次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的想法,指出每個人生而平等,獲造物主賦予不容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更指出這些權利是由神所授予的。聖經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

佛利民又指出,美國正面臨存在危機,需要重回到立國的猶太基督教價值。「隨著我們越來越偏離本身的價值觀,美國的國力就逐漸衰退。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最大的風險是美國不再領導世界。」佛利民挑戰在場的以色列人和美國人都要成為錫安的守護者,站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的立場上。「因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是我們神聖信念的泉源,值得我們保護。」

禱告:求主帶領美國對齊神的心意和立國先賢的看見,愛神所愛,重回神的秩序,得著從神而來的恩惠與祝福。

(來源:Israel 365 News,2022年4月20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馬斯克收購推特 基督教群體望能重獲言論自由

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之舉,獲美國基督教和保守派群體支持,期待收購能為大眾重獲言論自由。

4月25日,特斯拉董事會一致通過馬斯克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提議。馬斯克自詡為「言論自由的絕對主義者」,他質疑推特、臉書等大型社交媒體採取「影子禁令」(Shadow Bans),屏蔽特定用戶能見度,打壓矽谷菁英厭惡的保守派。馬斯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言論自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推特是數位言論廣場,人們能在這裡討論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議題。我希望透過強化產品新功能,打敗垃圾郵件機器人,對所有人進行認證等,使推特更勝從前。」他更表示,希望對他最嚴厲的批評者也能繼續留在推特,實踐言論自由的真諦。

推特曾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主力發聲平台,但特朗普因被推特關閉帳號,一夜流失8800萬個追隨者。特朗普認同馬斯克的交易,但無意重返推特。基督徒和福音機構曾因立場歧異而遭推特審查禁言,尤其針對跨性別議題,用戶基本上被禁止陳述聖經教導。基督教群體因此同樣關注收購案的發展,企盼往後能無所顧慮地發表言論。基督徒作家Allie Beth Stuckey曾就東京奧委會允許紐西蘭跨性別舉重運動員Laurel Hubbard參加女子組競賽抒發己見,並以男性代名詞稱呼Hubbard,結果遭到推特暫時停權。彌賽亞猶太學者Michael Brown博士也曾因新冠肺炎相關評述而被推特禁言。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旗下的《公民日報》(The Daily Citizen)於去年1月發表一篇關於拜登提名跨性別醫生為助理衞生部長的報導後,也遭停權處分。

美國女性關懷協會(Concerned Women for America)在馬斯克宣布收購推特後貼文喝采:「言論自由,美好的一天!」保守派媒體《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編輯團隊祝賀馬斯克,表示期待他帶領推特走向公平客觀。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首都社區教會(Capital Community Church)主任牧師Grant R. Castleberry認為,馬斯克的做法對基督徒有正面意義。他在推特貼文寫道:「馬斯克收購推特後,基督徒能自由傳福音。如同兩千年前條條大道通羅馬,感謝讚美主。」然而,也有人抱謹慎觀望態度。麥迪遜浸信會(Madison Baptist Church)牧師Griffin Gulledge回應Castleberry牧師說:「我希望你是對的,我記得臉書行政總裁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曾高談開放社會和言論自由……我會拭目以待。」

禱告:求主賜信徒謙卑聆聽和剛強壯膽的心,無論得時不得時,發出與祂對齊的聲音。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國度1分鐘(133) 轉化文化──教會的終極任務

耶穌吩咐我們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所指的不只是傳福音使個人得著救恩,更是要將天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帶進社會各個領域,使未信者也遵行。教會不只在教會的建築物內治理,更要在全地治理,在社會各層面中彰顯神的國。

按圖放大

 

關於轉化的特質

§  耶穌在世上所做的,是要將天父的屬性與本質轉化為具體的、與地上有關的事物;將天父的愛轉化為行動,使天父為世人所認識。

§  教會要完成大使命,就需要將無形的屬靈體驗和品格轉化為地上有形的行動,為地上國度帶來改變。

§  聖經裡共有132處記載耶穌在公眾場合露面,當中有122處在市集;而所記載40件使徒所行的神蹟中,有39件發生在公眾場合。從耶穌與門徒的服事我們可以看見,神的國度跨出教會,進入社會,轉化文化。

 

教會轉化文化的步驟

1. 有系統地訓練天國兒女

天國兒女的首要任務是完成父親的心願,學習像父親那樣去愛人,言行有父親的樣式,並順服權柄,能夠將父親的形象和特質呈現出來,並吸引世界去認識我們的神。

當信徒的生命仍處於孩童階段,他們雖是承受產業的兒女,卻與僕人無分別。(加4:1-2)教會要有系統和策略地建造和裝備信徒,長大成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受呼召的領域,效法耶穌,帶著聖靈的能力和天國的價值觀進入社會,同時在屬靈和自然領域發揮雙重治理功用,成為得著社會的得勝者和歷史創造者。

2. 在社會樹立制度

神呼召教會為萬民施洗,就是讓整個社會「沉浸」在天國的價值觀與原則,以致開始認同父、子與聖靈的工作,並且與神立約。

教會需要將社會不公義的系統和奴役人的制度連根拔除,以屬神的公義系統取而代之。根據聖經的道德與價值觀,教會在社區和國家中樹立制度與典範,同時斬除當地的邪惡思想。若社會中有需要,不只在講台上談論,更要成立小組去解決特定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價值、制度與方案,或有策略地將領袖放在政府,影響立法。

3. 差派兒女滲透文化

耶穌教導我們,揀選少數極為忠心的人來影響整個文化,透過一小群關鍵的人能翻轉整個世界。教會的一小群若能同時在教會與社會上發起運動,並且持續地專注與投入,文化會隨著時間逐漸改變。

耶穌將天國比喻為芥菜種(太13:31),教會應運用耶穌基督的模式來滲透文化,差派兒女像種子一樣,佔領具影響力的位置,創辦能帶來影響力的組織與企業,將天國的價值觀有系統地加諸於社會。

4. 持續發展和影響

教會發起的潮流必須繼續發展,使會眾持續增長至最大化,並以此方式向社會推廣這些潮流,進而成為當地或國家的運動。

例子:烏克蘭基輔教會中特定數目的會眾,在他們的車子漆上耶穌在十架受死的圖樣,以傳揚耶穌之愛的工具。當他們在社區中這樣做,未信者開始認為這是一種新流行,也開始在車子漆上同樣的圖樣,有許多人也因此信了主。

參考資料:《天國轉化訓練手冊I》,德瑞克.施奈徳著,林文英、秦蘊璞譯,台北國度使徒性協會

 

 

建立新型態群組 成教會接待新移民平台 解決生活各種需要

最近兩年,有大量港人移民英國,他們現今的生活,與數十年前移民的華僑有何不同?神如何在不同世代帶領英國華僑認識祂?60年前移民英國的黃冠明(William)傳道,分享了他在飲食行業如何經歷神的改變,並立志服事沈溺賭博的華人。從事多年媒體宣教工作的春麗(歐建樑),分享了過去兩年間移居英國的港人生活情況,以及神如何透過媒體平台教會,在移民港人中開展工作。

立刻得釋放

黃冠明

William原是香港沙頭角人,1963年,年僅17歲的William 隻身去到英國,在舅舅的餐館打工。異鄉打工的生活讓William倍感寂寞,工餘時間,同事都愛打麻雀賭錢,就算他不會也有人會逼著他學,William當時就是這樣沾染了賭博的惡習。

William曾試過不眠不休在賭場搏殺三日三夜;也曾與投注公司職員爭執,當眾擊碎櫃台玻璃;甚至與太太去街,也會借尿遁去賭,五分鐘都不放過。William無法擺脫賭博的誘惑,一放工便往賭場鑽,直到淩晨三、四點才回家,連朋友借給他做生意的錢也輸掉。「賭在我身上刻下了烙印,太太差點與我離婚,朋友避開我,怕我借錢,我試過很多次戒賭都不成功。 」

William在兒子學中文的教會中聽聞福音,但他沒有舉手決志,因為他捨不得現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有一天,William在家看馬報預備下注,在閉目養神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一把聲音說:「難道你想賭到妻離子散才甘心嗎?」William知道神在和他說話,他感動得立刻跪下來向神禱告, 「從今日開始,我不再賭錢。」「說完之後,我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好像千斤重擔從身上脫落,心裡的喜樂難以形容,我就這樣戒賭了。 」

福音戒賭的異象

William於1982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後來他有感動要開設一間餐廳,能夠招待牧師傳道人,以及做福音的工作。「神透過餐廳給我很大祝福,讓我能夠奉獻幫助很多教會和機構。餐廳開工之前和午餐前,我們都有禱告會,參與其中的6、7個人後來都成為了牧師和傳道人。」90年代初,William有一次參與短宣,牧師帶隊去賭場參觀,這是William信主之後第一次進入賭場。「賭場烏煙瘴氣,我看到有一位80歲的婆婆,拿著一大疊錢去賭,全部都輸光。」

當晚William就跪在神面前禱告,求神為他開路,讓他可以向這些賭錢的人傳福音。「神給我一個異象,就是成立一個福音戒賭中心。」William向弟兄姊妹分享異象,但遭到不少人反對,因為叫人戒賭,會得罪開賭場的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後來神讓William認識了一位倫敦的牧師對這事工有感動。牧師還回到香港,與一群教牧分享這異象,結果一個星期後他帶來好消息,已經在香港籌到30多萬開展事工。1992年,創世福音戒賭中心成立,致力幫助沈溺賭博的人戒絕賭癮,至今幫助了成千上萬的求助人士,有數不清的奇妙見證發生。1998年,William從餐館經營退休後也開始傳道的工作。

廚房中的信仰反思

春麗
春麗

春麗於去年7月移居英國愛丁堡,剛到一個月,他就與一位香港傳道人去一間英國連鎖餐廳的廚房工作。「第一天上班我覺得很新鮮,我負責炸魚,做披薩和洗廚房。12點多下班,我深刻感受到香港傳道人的心聲。那晚我們從後巷出來,感覺很累,當時有些微雨,那位傳道人說,原來下班的感覺是這樣的。他在香港做了20年傳道人,從來沒有下班的感覺,24小時候命。而做廚房,下班就是下班,不會將工作帶回家。」後來春麗轉到一間家庭式經營的泰國餐廳工作。「泰國人生活很快樂。我記得第一天上班,我看到他們一邊煮菜一邊吃東西,而且吃得很好。我問他,為何吃得這麼好。他說,當然,我們做廚房的自己不開心,怎麼能做好工作呢?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

春麗分享,在廚房的工作令他有很多信仰反省。「每次打包廚餘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浪子故事中的小兒子。有時洗碗需要兩個小時,那是我與神聊天的時間。有時候媒體方面工作的點子,都是在廚房工作時冒出來的。」很多香港人喜歡光顧泰國餐廳,有時候春麗也會幫忙向香港客人介紹菜式,如果客人中有基督徒,就會介紹他們來教會,或加入群組。

新型態移民群組

春麗又分享,這一兩年來英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超過8成有孩子。英國當地的華人教會,由於這兩年香港移民的湧入,人數增長了4-5倍。「新來到的香港基督徒,大多數未有工作,教會出現大量事奉的需要,但較少經濟的支持,這是現在英國華人教會的現況。慢慢教會經濟狀況有改善,就會聘請更多全職或半職傳道人。」

春麗又指出,現在港人移民與幾十年前的最大分別是,因著網絡媒體的興起,香港人很容易加入相關的群組。「以前可能是人生路不熟,通訊又不太發達,今天完全可以在未出發之前,就找到人提供各種幫助。」春麗喜歡騎單車和打網球,就開設了愛丁堡單車團和網球團等群組,現在每個群組都有70-80人。他指出,無論是否信主,都願意進入這類不同的群組。「教會也發揮重要的作用,所有港人來到英國,基本上要找到香港人群體,一定是先來教會,就能夠解決生活各種的需要。這種守望相助,令新到的港人沒有那麼擔心,很多事情就容易解決和安頓。」在來英國的香港人中,10個中只有1-2個是基督徒,而來到的人對信仰都比較開放,現在每間華人教會平均有三分一是未信或初信的人,所以有很多福音工作可以做。春麗歡迎所有來英國的香港人與他聯絡。

(記者莫嵐報導)

 

 

緬甸軍政府執政一年 摧毀當地多座教堂

緬甸軍政府自去年2月初發動政變執政後,過去一年間欽邦(Chin)和克耶邦(Kayah)有多座教堂和宗教建築被摧毀。

《伊洛瓦底新聞》(Irrawaddy)引述人權組織資料指出,於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間,在基督徒為主的兩個城市:欽邦有近35座教堂和15座教會附屬建築物遭摧毀;克耶邦有12座教堂被擊毀。

2021年5月,政府軍聲稱位於克耶邦首府壘固(Loikaw)市的聖心教會收容反抗軍士兵,遂向教堂發動連環砲擊,造成4人死亡。其後緬甸樞機主教貌波(Charles Maung Bo)敦促政府停止攻擊宗教場所,但軍政府無視其要求,於6月6日砲轟克耶邦代莫索(Demoso)鎮一座主要教堂──和平女王教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克耶族基督徒領袖指出,在政府軍和反抗軍沒有交戰的情況下,軍方依然砲轟教堂。「軍方是有意為之,藉攻擊神聖的教堂來打壓基督徒。」

特郎鎮(Thantlang)是欽邦受攻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自去年9月起共遭受26次砲擊和縱火襲擊。當地一名牧師在前往協助救火期間遭政府軍槍殺,據報軍政府士兵為搶走他手上的結婚戒指,割斷了他的手指。市內另有三間教堂在10月29日被縱火焚毀。

自爆發武裝衝突以來,欽邦和克耶邦數以千計的居民逃離家園。民眾視教堂為安全地方,不少人民選擇逃到教堂尋求庇護,教堂受襲因而更令人擔憂。

緬甸軍隊經過多年叢林戰爭的洗禮,軍力在東南亞首屈一指,並以殘暴著稱。據敞開的門在緬甸的合作伙伴稱,2021年有超過25 名基督徒被軍隊殺害,而在敞開的門2022年全球守望名單中,緬甸排名第12。

禱告:求主作緬甸人民的避難所和盾牌,保護祂的教會堅守愛與良善,祂的公義在緬甸彰顯。

(來源:CBN News,2022年4月6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戰爭中斷糧食供應 教會向人民送上麵包和生命糧

麵包是烏克蘭人和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糧食之一,烏克蘭國旗宣揚國家的農業傳統,黃色代表麥田,而藍色代表天空。當烏俄戰爭持續,全球糧食危機響起之際,烏克蘭的教會和牧者努力為人民提供麵包及生命的糧。

BREADtrust是其中一個把麵包送到烏克蘭人民手中的事工組織,他們為留守烏克蘭服侍的牧師提供資助,讓他們為有需要的人購買麵包、其他糧食及日用品。當地牧者忠心擺上,留守至最後一刻,讓BREADtrust項目統籌主任Phil Downward深受感動。「其中一位牧師及家人留守至自己所住的大廈被炸,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離開,這是何等大的忠心和勇氣。」

有事工組織繼續烘焙和分發麵包。在戰爭爆發後,一個荷蘭組織在基輔的布羅瓦里市(Brovary)郊區進行外展活動,希望能召集足夠的麵包師傅繼續全天候製作麵包。他們將麵包連同聖經經文紙條,送到醫院和軍隊。斯拉夫宣教外展團(Slavic Missionary Outreach)3月的代禱消息提到,由於當地只有少數的店舖營業,他們嘗試以批發形式購買麵包或自製麵包,而他們的一些鄰舍已經連續幾天缺糧。「我們在自己的小型麵包工場每天烘焙1700條麵包,分發給飢餓的人。我們嘗試從已關閉的大型麵包廠購買剩餘的麵粉庫存,也不知道還能做多久。」

烏克蘭是歐洲主要的麵包產地,戰爭對小麥收成的影響恐蔓延全球。有報告指俄羅斯及烏克蘭出口的小麥和大麥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估計糧食中斷將影響至黎巴嫩和埃及。

烏克蘭福音神學院(UETS)院長Ivan Rusyn曾在克里米亞(Crimea)衝突發生後,從歷史反思麵包對於烏克蘭人的重要。「在1932-1933年,烏克蘭曾經歷人為的大饑荒,共600萬烏克蘭人餓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麵包是神聖不可扔掉的。『耶穌是生命的糧』這比喻對於烏克蘭人民別具意義,我們以聖經代表靈糧,讓我們明白聖經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每逢9月,烏克蘭一些教會會慶祝豐收節。在崇拜中,一位牧師拿起一條麵包,另一位牧師拿起打開的聖經,表明人們肉身和心靈的需要。

麵包和聖經的話語也帶給軍隊盼望,當UTES神學部部長Raychynets牧師到士兵中間施聖餐時,他的團隊把新約聖經帶給他們,這些聖經本都預先標示了賜人盼望和激勵人心的經文。戰爭期間,烏克蘭教會開發了共享資源網絡。在早些日子,他們幫助人民逃難。如今他們用以分發資源予留守的人民,包括無處可逃或拒絕離開家園的長者。

許多烏克蘭人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也許他們的麥田今年不會有收成。然而,那些忠心在烏克蘭服事的人希望迎接豐收。Raychynets牧師說:「我們的身體需要糧食,我們心靈更需要糧食,神的話語就是我們的靈糧。」

禱告:求神讓世人認出祂的話語是生命的糧,願主興起工人,收割祂在末後所賜的豐收。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2年4月4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加州教會創辦小學 護衛下一代

美國加州教會為保護孩子免受學校灌輸不合符聖經的教導,決定投入教育工作,開辦學校。

位於洛杉磯郊區的恩典社區教會(Grace Community Church)於上月舉行牧者領袖大會(Shepherds Conference),主任牧師John MacArthur在大會中表示,他們的教會將在今年秋天創建兩所小學,並指出,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世界,基督徒要認真教育孩子。「我們亟需贏得年輕一代,我們作為父母責無旁貸,不能只把他們交給教育制度。」據教會網站資料,學校名為恩典學院(Grace Academy),將採用私立學校和在家教育混合模式,每星期設14小時課堂教學和16小時家中學習。

MacArthur牧師表示:「文化的土地正在轉變,這是個必須嚴肅對待的時刻。公立學校很危險。即使是在情況不錯的佛羅里達州,為了不讓教師在幼兒園教導孩子變性的課題,爭戰已在進行。因此我們決定開始一個家庭和學校的聯合教育項目,我們有這樣的人力資源,會眾都表示支持,在財政上和其他方面全情投入。我們正在嘗試帶來廣泛的改變,這正是聖經的思維方式。我們希望幫助人們按聖經觀念思考,這是我們唯一的保障,也是唯一的希望。」

加州聖地牙哥影山社區(Shadow Mountain Community)教會的牧師David Jeremiah於去年的會議上也發表了類似的見解,表示現在是重新思考基督教教育的時候。「公立學校不再適合年輕人基督徒,在那裡他們會被不合符聖經的教導洗腦。」

禱告:願主帶領教會,在教育山頭為神打美好的仗,拯救、得著下一代。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4月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歌聲舞動傳遞鼓勵 香港兒童 SING FOR WATOTO

為非洲孩子歌唱

持續了2年多的疫情,為香港家庭帶來巨大影響,孩子長時間逗留在家,不但令親子關係容易出現摩擦,更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樣,疫情也令烏干達的孩子被迫停學。無法上學的日子,孩子失去保護,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最近3年,Watoto兒童合唱團也因為疫情的緣故,未能來港演出,Watoto亞洲分會於今年初推出「Sing For Watoto」活動,邀請香港的弟兄姊妹透過重新演繹Watoto的歌曲,為烏干達的孩子打氣,推動香港教會持續關注烏干達兒童及婦女的需要。

《We Will Go》中文版音樂影片擷取畫面

暑假期間,兒童事工Dreamkidz鼓勵孩子在家中繼續發揮恩賜和影響力,為香港打氣,為非洲的孩子發聲,今年兒童節(4月4日)發佈了Watoto歌曲《We Will Go》中文版及音樂影片(MV),招聚了超過20名小朋友透過網上學習唱歌及舞蹈,參與影片拍攝。《We Will Go》主要表達了,我們作為神的兒女,能夠帶著神的愛走出去,將神的祝福和光帶給處於黑暗中的人。

其中一位參與者,小學五年班的張弦同學分享,2019年,他觀看了Watoto兒童合唱團疫情前的最後一次來港演出,對Watoto孩子的歌聲和舞蹈留下深刻印象,並且他於最後的分享環節,走出去回應神的呼召。3年後的今天,他有份參與影片拍攝,昔日受到Watoto孩子鼓勵,現在回過頭去鼓勵非洲的孩子,即使在疫情和困難的環境中,仍然相信神的愛與我們同在。

宣教士的生活

Watoto駐烏干達的香港義務同工Bell,已在當地服事超過6年,作為當地唯一的港人義工,她分享了如何在面對環境和文化的衝擊之下,順服神的呼召,學習以基督無條件的愛去服事烏干達的貧窮婦女和孩子。

左非洲服侍之竹水水木

Bell(左)在非洲服侍孤兒寡婦

在當地,長期服事的外國人並不多,而Bell所認識的亞洲人更是不到10個。身處異鄉,對Bell來說,無論是語言,工作習慣,天氣,居住環境以及文化等方面,都需要不少適應。當地的馬路沙塵滾滾,Bell剛抵達就咳嗽不止,而氣管敏感的問題,從未停止。「第一次令我懷疑自己是否仍然適合留在烏干達生活,是與我家門前的路有關。」Bell的家附近都是沙地,一下雨就變成了泥地。「我都不知道如何走路,我小心慢慢走,泥潭還是會吸住我的鞋,拔都拔不出來。」Bell還試過,在下雨天坐小巴回家,因為路太過泥濘,小巴必須繞道行,她下車之後差點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對神說,我真的應付不來。我是否要搬家?還是我不適合繼續留在這裡宣教?」 一年之後,不知為何,本來工作效率極低的政府,很快就將那條路鋪好瀝青,下雨就不再泥濘不堪了。「我的房東也將屋前的那條泥路修好了。神真的聽我禱告,我不用搬家了,這房子我一直住到現在。」

幫助孤兒寡婦

烏干達有數以萬計的人活在貧窮線之下。當地婦女地位低微,不受尊重,在他們的傳統思想中,女人需要靠男人才能生存。Bell主要參與社區發展的項目,服事極度貧困的婦女,她們有些患有愛滋病,有些曾被叛軍擄掠成為童兵,Watoto同工就落到社區中去尋找她們。Bell感恩其中有些穆斯林或天主教徒,透過他們的項目能夠認識耶穌。「這些婦女極受創傷,我們透過項目,第一年幫助她們得到心靈的醫治,重拾女性尊嚴;第二年就會教導她們一門生活手藝,例如縫紉、做首飾和肥皂、理髮等,希望她們畢業之後,能夠自給自足。」

在Watoto 的兒童村中,大多數孩子也是同工從社區中找回來的。兒童村有特別的生活模式,一間房子有一個經過訓練的「媽媽」負責照顧7至8個孩子,形成一個小家庭,讓這些自小失去父母的孤兒能夠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孩子長大後,兒童村的同工會帶這些孩子回到社區,去認識他們曾經居住的地方,讓他們看到社區的需要,並且一同參與社區的佈道或服事。

Bell分享,雖然她仍有氣管敏感,但神讓她每天都有生命力去面對各種挑戰。「當我遇到文化衝突,當我想離開事奉崗位的時候,天父透過婦女告訴我,祂認同我的事奉。雖然我不太懂烏干達語,但是她們透過畫畫,給我一個烏干達名字,意思是花朵。她們認為我就是她們生命中燦爛的花朵,認同我是她們的家人。」

 

支持Watoto事工

自疫情以來,因為貧窮或停學關係,當地有60多萬的女孩子意外懷孕。Watoto現正召集更多義工,去學校進行不同的輔導和培訓工作。香港教會及信徒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支持Watoto事工:1.  參與建屋團或短期的義工服事,透過參與者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回港向更多人分享烏干達的需要。2.  以奉獻或助養方式支持Watoto婦女事工。有關詳情請瀏覽https://www.watoto.asia/

Watoto 亞洲分會聯絡方式:電郵asia@watoto.com;電話 2639 9797。

 

(記者何雲深報導)

 

 

國度1分鐘(132) 猶太曆的先知性啟示

了解猶太曆法與節期的屬靈意義,能夠引導我們過循環的敬拜生活,破除仇敵對我們生命的轄制,抓住關鍵的時機與神對齊,使我們能進入神的賜福循環,承受神所應許的產業。

月份 尼散月
重點信息 聖曆1月,命定尼散月為正月,是神給以色列民的第1條誡命。

讚美
猶大支派的月份,讚美是最首要的。當我們極力讚美,會釋放出隱藏在裡面的「主的怒吼」,並使人進入豐盛的屬靈產業。

救贖與逾越
神救贖以色列民離開埃及,進入祂的約。14日是逾越節,羔羊的血塗抹門楣預表基督的救贖,15日的無酵節,預表神救贖祂的子民脫離世界的系統,跨越進入神所應許的產業。

初熟果子
16日初熟節,預表耶穌基督就是獻與神的初熟果子。將首先的獻給神,是我們尊榮神的重要方式,是我們進入祝福循環的關鍵。

節期 逾越節(Pesach):14日;除酵節:15-21日;初熟節:16日

 

月份 以珥月
重點信息 聖曆2月,亦稱為西弗月,意即「光輝」,這月份是耶和華拉法(醫治) 希伯來文首字母的縮寫。

自然醫治
這是經歷自然醫治,以及調整自己朝向超自然醫治者的月份,而秘訣之一就是過悔改的生活。

通達事務
以薩迦支派的月份,使人得以明白奧秘。神要滲透我們的思想,除掉內在的錯誤誓言,也是領受屬靈建議的月份,使我們知道如何邁向未來。

連結
本月將尼散月(逾越節)與西灣月(五旬節)藉著數算俄梅珥連結起來,從獻上初熟的禾稼,直到在五旬節的收割,我們的昌盛常常是和這個月連結起來的。

 

月份 西灣月
重點信息 聖曆3月,也是神在西乃山降臨,賜下妥拉的月份,六日是五旬節,或稱眾安息節。

進入昌盛
西布倫支派的月份,西布倫是經營事業與企業精神的代表,神要教導我們學習昌盛的原則,藉由正當的貿易系統取代不法的貿易系統,帶來列國的轉化。

給予
施憐憫,調整自我並慷慨給予的月份,我們應向神獻上初熟之物或其他奉獻,也要記念困苦窮乏的人,藉著給予啟動祝福。

聖靈澆灌
五旬節是神頒布妥拉,也是聖靈澆灌的日子。神要用祂的話語建立我們的生命,賜給我們超自然的啟示,將新酒新油澆灌我們的生命,使我們領受聖靈的釋放。

節期 五旬節/七七節/收割節(Shavuot):6日

 

月份 搭模斯月
重點信息 聖曆4月,「搭模斯」原為巴比倫偶像名號,本月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拜金牛犢犯罪的月份。

敬拜真神
本月發生事件有以色列人拜金牛犢;聖殿被毀;12探子窺探迦南地等,提醒人偶像崇拜會帶來嚴重後果。我們持續往前走的方法是敬拜真神,使我們可以從一切負面可恥的事中被釋放。

公義之光
流便的月份,流便曾失去屬天的產業和長子的名分,因此我們要打開屬靈眼睛,持定焦點,看到並建立我們生命中的公義之光。

守護心和眼
我們要注意生命的進展,並且開始停下來調整,如果我們不把攔阻生命成長的堅硬外殼從身上脫掉,就無法進入下個階段的成長。

 

月份 埃波月
重點信息 聖曆5月,是猶太曆中「低點」或「高點」的月份,也是一個為以色列守望禱告的重要時刻。

開啟靈的聽覺
西緬支派的月份,這名字來自「傾聽」這個字。十個探子在埃波月9日報惡信,我們要留心傾聽思想所聽見的信息,以神的話語為準繩,靠著聖靈開啟靈的聽覺。

按啟示作決定
埃波月9日一直是以色列歷史中的低點,但也可以驅動你的腳步進入高點。神可以改變你身邊的環境,要按從神領受的啟示來作決定,若不聽從,就要承擔所帶來的後果。

蛻變或崩解
這是舊架構被毀壞的時候,你會開始感受到你的命定和未來正被孕育,但在轉化的過程中,不要操之過急,要明白你正朝新的方向發展,不要在這個過程中太快破繭而出。

 

月份 以祿月
重點信息 聖曆6月,『我屬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屬我。』(歌63)這節經文幾個開頭希伯來字母的縮寫,即是以祿(Elul)。

修補裂痕
如果是可以修補的裂痕,神會給我們修補的計劃。本月亦是開始管理複雜的系統的時候,或許我們身邊有許多變動發生,但要保持單純,整合事情。

王在民間
我們必須省察自己手中的工作和屬靈的光景,使我們能夠看到神在生命中的彰顯。即使在最險惡的環境中,我們仍然能來到神面前,因為神在我們的禾場和世界中掌權。

句點
猶太新年前的最後一個月,是屬靈盤點的月份。我們要省察自己的靈命狀況,預備自己以最佳狀態迎接新年,好使我們能夠達到終點並享受豐盛。

 

月份 提斯利月
重點信息 聖曆7月,秋雨開始和播種的季節,提利斯月的希伯來字母重新組合後,可以拼成「開始」這個字。

多結果子
以法蓮支派的月份,以法蓮是約瑟的第2個兒子,卻被立在瑪拿西之前,意思就是「多結果子」與「倍增」。

飽足圓滿
猶太曆一年之開始——吹角節的月份,是所有月份中「最珍貴的」,因為「七」代表「珍貴」,是獻給神的。這個月是神釋放啟示的開始,使人能以新的方式進入新的時刻。

神與人同住
住棚節是慶祝秋天收成的日子,紀念神在曠野的帶領,以及宣告神與人同住的心意。

 

節期 吹角節/新年:1-2日;贖罪日:10日
住棚節/收藏節:15-21日;聖會節:22日

 

月份 瑪西班月
重點信息 聖曆8月,此名意為多雨之月,猶太人認為這個月是為了彌賽亞來時所預留的。

使之忘了
瑪拿西支派的月份,瑪拿西的意思是「使之忘了」,這支派得著約瑟的力量,使人可以忘記艱難與試煉,得著雙倍祝福。

洪水開始
挪亞時代的洪水開始於瑪西班月17日,終止於次年的瑪西班月27日。洪水終止後的次日,挪亞向神獻祭,神就說祂不再以洪水滅絕地上各樣活物。

儲備恩膏並藉恩膏轉化
如果我們透過儲備恩膏來處理困難、試煉、逼迫,藉著心思意念的更新變化,我們將會被轉化進入未來。

接回根源
這個月份與接回我們的根源有關連,聖靈會引導我們處理許多關於你生命根源的問題。

 

月份 基斯流月
重點信息 聖曆9月,「基斯流」這名字源於希伯來文的「安全」及「信任」,是進入新層次的信任與安息的月份。

儆醒守望
便雅憫支派的月份,便雅憫的產業中有耶路撒冷聖殿,這是我們儆醒守望以色列的月份。

彩虹為約
爲未來季節的爭戰領受先知性啟示的,也是為平安而爭戰的月份。神用彩虹與我們立約,使我們不再遭遇洪水,發展出一種新的平靜安穩。

夜間異夢異象
有些啟示主已經在過去的年日與你談論,之後祂以夢來告訴你,這是神與我們溝通的方式之一。

節期 修殿節/光明節:基斯流月25日至提別月2日

 

月份 提別月
重點信息 聖曆10月,光明節在本月結束,光明節的重點——光不熄滅,意指在毀滅中,神總有方法分賜憐憫,並建造我們的未來。

斷開仇敵能力
如果我們不與仇敵爭戰並斷開牠的能力,牠就會反撲,我們必須了解仇敵的結構,使牠無法來操控我們。

為領袖禱告
神將領袖賜給我們為要引導我們,仇敵攻擊我們的方式之一就是移除我們的領袖,因此神要賜給我們的權柄禱告。

聖潔憤怒
許多事情會開始彰顯失序的狀態,但當我們跨越情緒的界限,魂就要受虧損,而且所得的應許也不得彰顯(弗四26-27)。神會為我們訂立時間來處理情緒。

節期 修殿節/光明節:基斯流月25日至提別月2日

 

月份 細罷特月
重點信息 聖曆11月,「細罷特」的希伯來原文意思是「杖」,是權柄的象徵。這是一個冬天轉換為春天的時刻,要多多禱告撒種。

愛慕神話語
申命記1章記載,細罷特月1日,摩西重申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的立約,呼召百姓愛神並忠於這約。這個月份要更多思想神的愛和話語。

招聚和重建
撒迦利亞書1章記載,細罷特月24日,耶和華說:「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當時正是第二聖殿完工的兩年前。這個月份是神招聚祂的子民,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時刻。

信心行動
在住棚節與逾越節之間有一段長時間是沒有節期的,藉著樹木新年(15日),神提醒我們在寒冷的冬季,在泥土中埋下生命的種子,種樹是一種信心的行動。

 

月份 亞達月
重點信息 聖曆12月,杏樹開花的季節,「亞達」這個字與希伯來文「力量」一詞同源。

快速增加
拿弗他利支派的月份,意思是被釋放的母鹿,代表迅速的加增與收割的祝福。

轉憂為喜
普珥日是紀念猶太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也是推翻使我們不能前進的舊循環的月份。同時,當我們脫掉面具,就能進入真實的歡笑,求主在這個季節中顯明我們的身分。

以信心跨越恐懼
不要讓仇敵製造的懼怕攔阻我們進入下一季節的豐盛。以斯帖跨越恐懼,並充滿信心地站立在王的面前去傾覆仇敵。讓我們以新的層次來表達喜樂,不容憂慮和絕望的根破壞信心的思想。

節期 普珥節(Purim):14-15日

註:神的曆法有兩個循環:猶太人民曆(民間曆)是以提斯利月為歲首,這是神原始計劃中「創造的循環」;當罪進入世界後,神開始了一個新的「救贖的循環」,即猶太人的聖曆(宗教曆),是以尼散月為正月,這是神設立逾越節時立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