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興起禁食禱告運動 40天守護婚姻家庭

由台灣基督教聯盟主辦、台灣禱告網絡協辦的「為國禱告‧守護家園——禁食禱告40天」,將於3月7日起至4月15日展開,訂於3月19日在全台各地同步舉行禱告會,4月15日舉行大規模的全台禁食禱告聚會。

負責籌劃禁食禱告40天內容的台北城市之光教會主任牧師李家忠受訪表示,現今台灣面臨許多困境,愈來愈多違背神心意的現象及政策正在發生。「禱告」是神量給眾教會和基督徒屬天的權柄,特別是3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要召開憲法法庭進行同性婚姻釋憲,其結果將對立法院已一讀通過的民法972條修改和同婚法制化的後續能否二、三讀,有決定性的影響。教會和基督徒不僅要採取公民行動來為捍衛「傳統一夫一妻的家庭」,更要合一起來禁食禱告,先為著自己的不足和不潔悔改禱告,盼人心先與神的心意對齊,讓神掌權。

李家忠牧師說,這四十天禁食禱告的理念是「全心悔改,全民得救;健康家庭,健全社會;轉變思維」。他提醒,現在高中的教材中,有很多關於兩性教育的內容是被扭曲的,這對下一代的感情及婚姻觀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加上立法院推動同婚法制化,更對傳統婚姻家庭良善價值造成衝擊,這些都需要教會和基督徒以禱告和行動來守望,尋求轉化的契機。

40天的禱告期間以「週」為單位,一週七天每天邀請不同職業類別的弟兄姊妹認領守望,在所在的職場禁食禱告、築壇獻祭。全台各城市地區教會將於3月19日在各地同步舉行禱告會,邀請在地的弟兄姊妹齊聚禱告;4月15日則是大規模的全台禁食禱告聚會。相關細節仍在研議中,會擇期公佈。

(台灣基督論壇報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

妥拉天地(一):什麼是妥拉?

torah01w2

 

另外,如果我們覺得新約信徒毋須讀妥拉,肯定是個誤會。保羅在提摩太後書 3:16 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保羅所說的聖經就是我們的舊約聖經,也就是猶太人的聖經。猶太人將聖經分為三部份,分別是妥拉(Torah)、先知書(Nevi’im)和聖卷(Ketuvim),妥拉就是五經,先知書的第一卷書是約書亞記,聖卷的第一卷書是詩篇。

保羅時代的信徒,沒有新約聖經,讀完妥拉,打開先知書的第一頁,就會讀到「這律法書(律法書就是妥拉)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書 1:8)讀完先知書,打開聖卷的第一頁,就會讀到「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律法就是妥拉),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 1:2)神期望我們喜愛祂的律法,晝夜思想,成為有福的人,道路亨通,凡事順利。

夏子強,寫於耶路撒冷

【Kingdom LIFE】培養孩子財務智商 由父母做起

農曆新年之後,許多父母頭痛如何教導子女運用利是錢,有的與孩子一起開立銀行儲蓄戶口,有的則會讓孩子自由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基督徒父母在這方面有否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曾主講多個親子財務智商工作坊的Persy Chung弟兄表示,金錢運用跟神國價值觀息息相關。

財務智商關乎人生價值

Persy修讀教育,曾任職教師,家人有超過三十年的投資理財工作經驗,自己亦曾參與其中,其後接觸到一些關於財經的事工及機構,獲邀開辦培訓課程,訓練財務策劃師。他又與商人團契合作,舉辦整全企業家培訓,不但鼓勵職場事奉,亦強調回轉到家庭,以家庭為核心,更會探討培育子女的良方。他亦曾參與國內的工商團契,及基督徒企業家的家庭活動。此外,香港的教會、學校也曾邀請他主講親子財務智培訓。

Persy指,坊間的親子理財書籍、課程,內容都是教小朋友分辨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東西只是他們「想要」;怎樣分配零用錢,以及如何替小孩子開戶口儲蓄等等。然而,真正的「財務智商」,不止是涉及計算及實際金錢運用,而是關乎小朋友全人的成長,包括節制的訓練。

「例如小孩子喜歡吃雞腿,看見雞腿便要立即吃掉它。原來我們的飲食、生活、溝通,都影響我們怎樣去看不同的事物,其中包括金錢。假如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卻能訓練到有所節制,那麼在金錢的處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財務智商的培訓,是關乎孩子整個人的價值,靈性、品格、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將來如何運用金錢。

家庭影響理財計劃

在培訓孩子的財務智商上,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許多父母都想子女看書,但他們自己不看書。」Persy強調,「親子」第一要緊就是「榜樣」。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參與、討論、認識,才容易學會一件事物。「我認識一些弟兄,剛剛畢業已很懂得做生意,原來他們的父母平日不單會跟他討論學業,還會討論如何經營生意。」他說,「我們不是要教小朋友貪錢,也不是教他們如何去買股票,而是讓他們認識不同的東西有不同回報、風險,也是裝備的一種。」除了教育小孩子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外,同時亦是要讓他們知道,有什麼工具有助他們達成人生目標。

事實上,如何計劃金錢運用,充分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Persy曾接觸許多年青人,當中跟父母、家庭關係良好的,都會比較多思考怎樣儲蓄,以致將來能支持父母及自己的家庭生活。至於來自破碎家庭的年青人,的確比較少為家庭而計劃,甚至可能對自己的將來也沒有想法。好好利用金錢,為將來而計劃,是珍惜家人關係的表現,同時亦是重視天父為我們定的計劃,努力透過金錢計劃去實踐。

「曾有年青人畢業後從事財務,能賺到很多金錢,卻花很多錢在網上遊戲。」Persy指,年青人在現實世界面對壓力,缺乏成功感,因此尋求虛擬世界的肯定、滿足感。他鼓勵父母觀察孩子如何用錢,從中了解他們的價值及需要。例如有少年人將很多錢花在染頭髮,反映他希望令人關注。在財務技巧以外,父母應培養孩子有國度觀的財務智商,包括神的價值、健康家庭關係、生命目標價值,以致他們在金錢上做抉擇時,會考慮到自己及別人有什麼真正需要,訓練整個思考過程,學習解決問題及人際關係。

父母與子女切實同行

Persy說,親子財務智商的訓練,是父母與子女同行的歷程,也是父母自己的操練。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中、短、長期目標,期間的溝通可以令彼此關係保持新鮮感。Persy舉辦親子財務培訓活動,會要求父母參與互動,甚至希望父母先來上課,因為真正影響小孩子價值觀的是父母。「參與工作坊對孩子來說,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點,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切實同行。」

眼見現今許多父母只重視為孩子選購些甚麼玩具才能令他們學到更多東西,Persy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金錢運用建立正確價值觀及家庭關係。「財務智商是終身受用的生命價值,藉著親子財商,我看見兩代的關係改善,生命質素提升。」他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奉獻,或以金錢祝福其他人,例如跟子女一起買禮物給祖母,透過金錢運用學懂愛的回應,具體實踐尊重。

奉獻亦是對神的愛回應,帶著感恩的心,並非因教會要求而做。「除了教小朋友把儲蓄拿出來擴堂,還要教他們怎樣把金錢看成對家人、別人的生命禮物。」調查發現,傳統教會真正有行「什一奉獻」的人,只有5、6%。「大家『有』才去做,而其實像供養父母一樣,不是我們『有』才去供養,而是『沒有』也要供養。」正如做生意有高低起跌,但無論如何都要重視關係、感恩、信心。「耶穌表明要記述那位用價值很高的香膏來給耶穌洗腳的女士所作的,來表揚她,表示神非常看重此事。既然如此,相信祂對該名女士的祝福必定很奇妙吧﹗」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增長熱潮過後

美國教會在過去半世紀熱衷於教會增長研究,其間衍生不同的增長模式,而作為文化輸出大國,也滿腔熱誠將教會增長的理論、教材、專才帶到世界各地,香港是其一受惠地區。然而半世紀之後,雖然教會經歷人數增長,但社會文化不但沒有與蒙恩相稱的進步,更有被攻陷的現象,自由主義、性解放思潮、消費主義等相繼滲入教會,於是開始探索健康教會的本質,重塑教會在世界上的身分和使命。

台灣的周神助牧師曾表示,台灣眾教會過去熱心追求教會增長的知識和技巧,但卻是在教會開始合一後,真實的增長才出現。香港的教會也曾經有教會增長的熱潮,以此為主題的講座和出版出現過蓬勃發展,但調查數據卻顯示,整體教會只出現微增長,而青少年信徒的流失更響起警號。事倍功半,而事奉工人為增長達標已筋疲力盡,難免有一場空的感觸。

隨著香港政治氣候的改變,近幾年關注焦點移至政治和社會參與等議題,但似乎停留在討論階段,整體教會失去可以全力委身的目標。當教會增長已不是熱門的追求目標,在這熱潮後,教會應當開始尋求新的目標,或是回歸最重要的問題加以反思,就是教會本身存在的意義?後者當然為最重要,這是關乎教會的身分,也是一切事工及發展的原因。知道自己是誰,才曉得怎樣才是健康成長,成長的目標是復原神對教會的心意,回歸才有復興,「復」是在「興」之前,這是屬靈興旺的次序。

耶穌和使徒沒有將教會增長看為聖徒的目標,是神將得救人數天天加給他們。神不願看一人沉淪,得救人數的增多,確是神所喜悅的,但這不一定為個別堂會帶來增長。增長是數字的量度,而得救之人可以被差派到各地,而不必聚合在一處。保羅使徒對教會的勸導,多是關乎屬靈素質和人倫關係,忠心、聖潔、仁愛等等,才是基督的教會的標記。多結果子很好,但果子若不好,樹木本身其實出現了問題。

第26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 吳獻章:年輕人要分別為聖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吳獻章,2月7日在第26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藉以斯拉記傳講「影響力的秘訣」信息,期勉與會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習經歷神、倚靠神,不跟從主流文化,改掉壞習慣,成為分別為聖的少數人,人生下半場才能為神所用,成為打造神國度、轉化台灣的精兵。

對於以斯拉事蹟,吳指出,約翰衛斯理曾說:「神不用一百個奉獻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用一個百分之百奉獻的人。」而以斯拉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在波斯帝國摧毀巴比倫帝國後,以斯拉帶領被擄的以色列百姓歸回,重建聖殿;看到以色列人與異族通婚得罪神,以斯拉就撕裂衣服,俯伏在神殿前禱告認罪,因他一人的禱告,也帶動以色列眾民認罪悔改。

「君王是否倚靠神,決定了國家興衰。」吳指出,在聖約時代的脈絡中,大衛雖在曠野牧羊,卻因緊緊跟從神,被神揀選取代掃羅,膏為以色列王;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雖然富有、建造聖殿,卻因遠離神,娶了1,000名妻妾,不僅造成他直嘆「虛空的虛空」,以色列也分裂為南北國,南北國的王也因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造成北國被亞述所滅,南國三次被巴比倫擄去,最後亡國。

吳提醒學員,「溫水煮死青蛙」,苦難如同燙水般是對人的警醒,遇上苦難不能放棄,仍得緊緊跟隨神。同樣地被擄到外邦的以色列人,也面臨苦難的處境,不僅被當成次等公民,且長期處在慾望、拜偶像的巴比倫環境,難免被世俗化,遠離了神。吳說,現在30歲以下的世代,如同當年以色列被擄歸回的人,會面臨許多挑戰,要打更大的屬靈爭戰,所以要把握人生上半場緊握住神。

因此,吳建議學員要廣泛涉獵歷史,譬如今年是1517年馬丁路德改教500週年,就要去了解過去改教的影響,且從歷史脈動中,瞭解到背後是神掌權,如神透過耶利米發預言,被擄的以色列人70年後歸回,預言果然成就。教會應多關心神的國度,愈合一愈能討神的喜歡。成功神學是行不通的,因為事奉路上會有苦難,想走遠就要有打不死的決心,學習摩西、國父孫中山先生,永不放棄,「含著淚水看天的人,往往會看到彩虹。」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報道)

台灣同性婚姻法爭議 16牧者見總統表立場

為化解同婚修法爭議引發的社會高度對立,台灣總統蔡英文2月18日分別邀請正反方代表進總統府座談,反對同婚修法的16名基督教各宗派牧者代表及前立委雷倩,與蔡英文會談三個半小時,與會的台灣基督教聯盟理事長楊寧亞牧師受訪時表示,同婚修法核心問題不是修《民法》或立專法,而是家庭婚姻問題,因為支持或反對同婚者,心中最大渴望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主流化(Family First)」。會中,蔡英文允諾由副總統陳建仁建立正反雙方討論溝通平台的機制。

座談過程中,楊牧師表示,與會的十六名牧者,包括基督教各宗派,每位牧者都充分表達對家庭婚姻的關切,表達全台教會反對破壞婚姻家庭制度,以及所衍生的性解放、不當性平教材入侵教園的憂慮,因為婚姻家庭問題,超過性別、年齡、黨派、藍綠、國藉,沒有漫罵、控訴。

對於不當性平教材入侵校園,牧者們也建議善用家長資源,尤其學校性別委員會家長席次應佔三分之一。至於3月24日大法官對同婚釋憲案開庭,蔡公開宣示不能影響大法官立場,但對於立法院審議的同婚修法,楊牧師表示,牧師表達審議過程「沒有程序正義」,公聽會只辦二場太草率。

「不是民法跟專法的辯論,問題核心是家庭婚姻。」楊牧師強調,牧師不是法律專家,但不管修《民法》或立專法,只要破壞到婚姻家庭制度,牧師們就很焦慮,因為目前國家很多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依舊是婚姻家庭出了問題;不管同婚修法正反方支持者,其最深層的焦慮與渴望,都是渴望幸福美滿的家庭,反對同婚的家長與牧師是這樣,挺同婚法案者同樣也是渴望幸福美滿的家庭。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道)

以色列與中印關係升級

以色列正與兩個亞洲國家建立強而有力的聯繫:一方面印度總理歷史性訪問以色列,另外以色列和中國完成自由貿易協定。

印度駐以色列大使卡普爾(Pavan Kapoor)在以色列和印度建交25周年紀念日接受採訪時,宣布印度總理將會歷史性訪問以色列。他的訪問標誌各級關係的提升。

在過去兩年中,兩國官員之間進行了兩次高調訪問。2015年,印度總統慕克吉訪問了以色列。2016年,以色列總統里夫林回訪印度。今年1月,總理莫迪還會見了農業部長,她正在印度完成兩國農業關係升級的協議。

大使卡普爾還談到開辦德里直航特拉維夫的計劃。目前,只有以色列航空經營從特拉維夫到孟買的直航。印度大使館正在與印度航空公司進行談判,以便開展兩國之間的直航。

目前,每年有35,000-40,000名以色列人到訪印度,反之亦然。兩國都有興趣大幅提高每年的遊客人數。

以色列政府近幾個星期討論與印度和中國的關係,以紀念與兩個區域巨頭建交25周年。

外交部亞洲及太平洋副主任索弗和亞洲部副司長沙格里爾向部長們介紹了兩國議程的核心問題。沙格里爾說,中國和以色列政府之間的平台非常好,中國有很大的動力與以色列經商。他還指出,兩國貿易額為110億美元,其中只有30億美元是出口。

(來源:Y Net News,2017年1月3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中國及印度成為物質上及屬靈上都支持以色列的國家。

【Kingdom LIFE】藝術治療與信仰

創造者不單是最大的藝術家,更把創作藝術的能力賜給人類,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將說不出的話展露出來,更可應用在心理治療中,使受傷者得醫治。「藝術治療」近年在坊間漸漸興起,可惜與信仰結合的卻不多。「藝覓心理治療中心」「杏樹枝創意教育」早前合辦藝術治療與信仰」講座,由註冊藝術治療師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董美姿主講,從信仰角度探討藝術治療,以及藝術在教會工作的應用。

回轉才是真醫治

董首先以信仰角度指出「治療」的定義,就是生命得以修復達至完整,正如以賽亞書6:9-10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原來對自己、對事情真相有更多「看見」、「了解」,回轉到神那裡去,才是真正完全的醫治。作為藝術治療師,董強調自己並不是醫治者的角色,只是負責幫助對方。

所謂「藝術治療」只是簡稱,是指以藝術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心理治療,完整名稱應為「藝術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有一位治療師作為「第三者」,因應受助者創作藝術作品時的狀態作出觀察、分析、評估、介入,再而進行心理治療。董認為,執行「藝術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具有認可的學歷,持有專業輔導學會的專業會員資格,確保治療對象得到有質素的幫助。她又提醒,藝術治療並非指自己獨立創作藝術,那只是減壓,不是真正的「治療」。

藝術治療著重受助對象在創作過程中發掘、理解、認識自己,進而有所改變。透過繪畫、陶藝、併貼、雕塑、書法、攝影,甚至寫作等等不同類型藝術創作,受助者可以認識他們的感受,知道這些感受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對事情的期望、如何做成焦慮。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回應,有些人會對作品認同,另一些會感到驚訝,抑或是不願接受,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創作中發現自己

創作時,受助對像會不斷跟作品互動,調整自己的作品,例如加入顏色、素材等等。「作品會告訴你『夠不夠』,滿不滿足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治療師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知識,輔導技巧去觀察對方,提出問題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創作行為,卻不會介入對方的創作思路,例如問﹕「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受助對象在創作中會找到滿足感、新體驗、新想法,並在治療師的提問及引導下,發展出新的目標、期望、願望。「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經驗。」心理輔導的功能並不是告訴對方怎樣去做,而是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引導對方自我發現。

「治療師永遠不會判斷對方所畫的是什麼,而是會去問對方,他們想要表達些甚麼。」董指出,藝術治療並不是心理分析,不可以只看作品來判斷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創作,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不可單憑符號、標誌性的應用去閱讀作品。

董又引用科學分析指,人類的理性思考常常受情緒影響,而「藝術治療是左右腦的平衡。」腦部很多東西不是語言文字可表達的,尤其是兒童、曾受創傷者。「有些人在創傷過後,腦部產生保護機制,告訴自己某些事情不曾發生過,因而失去了某些記憶。」透過創作,腦部可以處理情感的部份,以致我們可以再次以理性分析問題。有時候,一張圖片會勾起回憶、想法,刺激右腦情緒、聯想。另外,太過私隱的事情,人有時不想從直接說出來,卻可以透過創作去表達。有些藝術創作,更會表露出自己缺乏、想要、期望的東西。「例如以『快樂的一天』為題,有些小朋友會畫出一個遊樂場,原因是他們平日很少時間到遊樂場玩耍。」

小心選擇治療工具

提到藝術治療在信仰中的應用,她說﹕「基督信仰的最大目標,就是重修跟神的關係,藝術治療在信仰上的應用亦是一樣。」基督徒信主後並不是立即與神完全連結,而是要經歷一個旅程。我們經歷過失去後,就會尋求長久的東西,知道什麼才是可靠、永恆,認識真正的愛,才懂得愛其他人、愛自己。藝術治療正正就是有助於這個發現旅程的工具。

另一方面,董提醒,某些藝術治療的應用與信仰亦有衝突的地方,例如較著重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治療自己的力量,甚至會借助其他靈界力量,如氣、磁場等等去做心理治療。從「禪」而來的靜觀默想,跟信仰也有衝擊,基督徒必須小心分辨。至於現時流行的「禪繞畫」,以繪畫纏繞線條來默想,也有異教根源。此外,透過繪畫「屋‧樹‧人」進行心理分析,其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亦不一定準確。

最後,董指出藝術在教會中的應用可以很廣泛,包括透過創作及分享得到鼓勵。無論是裝備成為藝術治療師,尋求相關服務,或是在教會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技巧並非最重要,更要緊的是懂得欣賞神的創造。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福音變質起因:神學被希臘哲學模造

日前舉行的「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課題涉及政治、經濟和生活,都是現今社會人士認為「落地」的事務,相比傳統的培靈會,內容更著重於神學對今天世界的多方面積極參與,同時有更新對福音的詮釋的神學任務,而後者顯然是影響前者的重要因素。雖然「做神學」是在世界裡不斷實踐的過程,但每一小步的起行都是先有思想的意識,想法先於行動。當福音的定義出了偏差,神學反思在復原真理上就有必要,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我們所使用的神學眼鏡本身有沒有偏差了?如果有,我們需要從哪裡開始修正呢?再次借用世界的哲學,或是從聖經尋回詮釋真理的模式?

「神學路思」是由本港不同神學院的老師發起,希望建立一個有多元神學向度的平台,而宗旨是「對整全的福音作具深度及在地的詮釋」。這個宗旨意味著今天教會對福音的詮釋有三方面的欠缺:不夠整全、不夠深度和不在地。正如講員之一、趙崇明牧師在工作坊上表示,今天教會所宣講的福音,僅關乎個人的「靈魂上天堂」,因此不夠整全、不夠深度和不在地。

使徒時代和初代教會對福音的詮釋確實與今天的普遍認知有別。對福音的詮釋的改變,不能不追溯至三至六世紀的教會時期,當時外邦教會極力與猶太信徒割斷關係,屬靈文化承傳出現斷層,後來外邦神學家從希臘哲學吸收養分,開始發展「靈魂才屬靈」的信念,講道更集中在靈魂得救的主題上,漸漸淡化福音對全地(世界)的救贖,而將「新天新地」的意思屬靈化。宣教學者大衛‧博許(David J. Bosch)在其著作《更新變化的宣教》中表示,當時教會受希臘哲學影響,一方面撇掉末世論,另一方面強調靈魂得救,導致信仰內容的焦點從神介入人類的未來,轉移至行善有賞賜,並有上天堂的福氣。

無疑,現今神學的重大任務是更新福音的詮釋,以致教會發展合乎聖經的整全使命,福音的擴展不是僅關乎個人的靈魂救贖,而是世界各方面的文化內涵、文化結構都是神國實踐的範圍。然而,神學本身也需要更新,可行之路是檢視在過去歷史中受希臘哲學的滲透影響,並展開屬靈尋根,尊榮與新舊約時代已領受神話語的希伯來民族的屬靈遺產,而這也是尊榮神的揀選,就是祂在人類歷史上行事的方式。

2017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禱告將影響領袖價值觀

由Asia for JESUS 國度豐收協會、台北靈糧堂主辦,2017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於1月底在台北靈糧山莊舉行。會中邀請比爾・強生牧師再次來到台灣分享天國文化核心價值,以主禱文「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作為開場,認為「教會的盼望是耶穌的再來,但世界的盼望是福音的大能。」期勉會眾透過禱告將天國價值觀釋放在地上,委身自己成為世界的解答之一。

天國文化特會至今已舉辦八屆,今年,美國伯利特教會使徒性治理團隊資深領袖比爾・強生牧師,偕同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團隊主席周神助牧師、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牧師、Asia for JESUS執行長周巽光牧師,向全台眾教會牧者領袖分享天國核心價值。晚會免費入場,首日有南部轉播共吸引超過1,800人參與,透過網路直播觸及約4萬人。

比爾・強生牧師以聖經提摩太前書二章1至2節勉勵會眾﹕「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他表示,無論是為了在悖逆裡的或你不同意的領袖、掌權者禱告,特別當基督徒以感恩的心禱告時,聖靈會影響領袖的價值觀,帶來翻轉與復興,以致於「使萬人得救」,這也是天國文化的大使命!

比爾牧師認為,所羅門王時代的前半期是天國文化的典範。他以鑽石與戒座作為比喻,鑽石代表神的能力,戒座代表智慧,當兩者結合就會帶下文化的轉化、影響地上的生活。而所羅門王因為他的禱告與選擇,讓當時的以色列成為最巔峰的國度,列國列王都來到以色列朝見他,聽他說智慧話,而這個智慧就是「卓越、正直、創意」。同時,所羅門王的天國文化也帶下尊榮與慷慨,神知道給予所羅門王恩寵,他必造福他的百姓,因此,基督徒也必須學習慷慨的行動,造福神所愛的人。

周神助牧師以耶穌在世、死裡復活、升天後到聖靈降臨等七階段來分享從門徒到使徒的歷程。他指出,耶穌在世時,也傳講天國文化的信息,但是門徒似乎離天國文化很遠,直到耶穌被釘在十架上、經歷復活與升天,以及聖靈降臨後,他們的關係才更緊密更真實,也讓他們終於成為使徒,帶出天國文化。

周神助牧師期勉牧者領袖,從門徒成為使徒,領受天父的愛,才能去使萬民成為神的門徒!而周巽光牧師則以自身的見證分享神帶領他一步步的與自己的父親和好,讓他真實經歷天父的愛,並且成為一個可以感同身受的牧者。他期勉眾教會也能在神的同在中帶來轉化與改變。

(台灣國度復興報報道)

新媒體教會研討會 訓練門徒跨界服侍

在新媒體興起的年代,教會必須應對時代需要,跨進網絡及手機世界,將信仰帶進去。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過去一直致力於新媒體教會建造,並鼓勵弟兄姊妹進入不同領域跨界服侍。本月初,他們的團隊來港出席由阡陌社區浸信會主辦的「新媒體教會研討會」,分享其理念及見證。

音樂人見證跨界生命

在1月7日晚的復興特會中,一對音樂人夫婦Angus與小倩,上台與會眾分享見證。神祝福這對音樂人的生命,呼召他們過跨界的生活,常常踏出去做人不能做但神帶領完成的事。

小倩過去是台灣某女生樂團的貝斯手,生命裡的唯一目標和夢想就是把音樂做得更好,但組團數年後,她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樂隊找不到出路,而且出現負債。她變得非常憂鬱,而且患上輕度厭食症。後來神不但醫治了她的身體和心靈,更幫助她開啟新領域。原本只會做音樂的小倩開始學習室內設計,過程中雖然有懷疑和矛盾,但小倩學習不斷禱告依靠神。結果小倩從正常8-9年縮短到兩年成為了專案設計師。

Angus自小在加拿大生活,後來到台灣發展音樂。本來Angus自信滿滿,事實卻是,在台灣基本沒有人喜歡他們的音樂。那時候Angus生活作息已經脫序,晚上開始失眠,直到有位弟兄邀請他去教會。之後,Angus很單純地在教會裡成長,現在他已經是教會裡的區長,牧養著近100人的生命。除此以外,Angus在3年前成為HTC全球行銷總部的創意人員,參與了非常多的創意策略和行銷策劃。同時,Angus的音樂夢也沒有停過,在這7,8年裡,他們的樂團每發行一張專輯都入圍台灣的金曲獎。

神呼召門徒跨界

隨後,大會講員以馬可福音4章:35-41節指出,門徒從被召到被差的關鍵,是門徒經歷了跨界。經文35節一開始講到:耶穌要求門徒渡到那邊去。這裡耶穌的邀請,其實是對門徒跨界的呼召。跨界,其實就是從這邊到那邊:這邊是指門徒被呼召聽講道看耶穌行神蹟的地方;而那邊是指門徒需要面對千萬人需要的地方。當門徒渡到那邊的時候,就遇到了聖經中被鬼附最嚴重的格拉森人。後來門徒甚至還讓死人復活。跨界是神呼召門徒從自然跨入超自然,呼召門徒面對生命的突破,領域的擴充和格局的提升。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信仰本來就是要不斷的跨界。而福音的廣傳,也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世界地極的。可以說,整個基督信仰至今都不斷在跨界。

依靠神突破跨界的考驗

經文36-37節講到,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踏上了這個旅程,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跨界的考驗——湖上忽然起了暴風。經文特別提到「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這個暴風開始步步緊逼,把彼得這些老練的漁夫們逼到一個快要喪命的臨界點,去真實地面對他們的信仰。聖經告訴我們,跨界與考驗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如每個被神呼召的領袖必然遇到考驗。門徒若沒有遇到暴風,他們就以為自己很愛主,但暴風一來,才知道自己信仰的本像。

很多時候,人想要跨界,卻想逃避考驗。那麼,我們的跨界就只是喊口號,我們在迴避真正的信仰及呼召。當我們的生命被逼到底線,不要忘記,神有極大的恩典,耶穌希望我們可以靠著祂跨過去。當我們的信心臨界點突破了,就表示我們生命的器皿被擴充了,我們就可以被主使用更多。風暴很大,但是耶穌與門徒一起在暴風的中心,祂是永不改變的與我們同在的神。

新媒體教會的根基建造

在最後一天的專題研習中,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闡述新媒體教會如何建造根基,強調唯有耶穌基督才有資格成為教會的根基。神的福音第一要緊是了解祂的國度,然後就是要悔改,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知道自己有罪,而是要改變。人要靠神的兒子改變裡面的靈,若靈裡沒有改變,就沒法在神的國度中存在。「當你悔改歸向主,祂就使萬物都歸向你。」信仰是一種「不自由的自由」,就是用心靈誠實獻出主權。「當你獻出主權,就會感動神更多地彰顯主權,而祂的主權彰顯,亦會吸引你更多地把自己的主權獻上,這就是教會建造的秘訣﹗」顧牧師說,「在耶穌回來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福音佈道。當得救的人數滿足,讓神的心得到滿足,耶穌基督就會第二次再來。」

顧牧師十分重視門徒訓練,因為主的門徒才有辦法建立教會。國度、教會、永生是同義詞,因為建造教會是神終極的目標。他指出,小組教會是自馬丁路得以來,教會改革的第二波,將教會有形的牆拆掉。若教會小組化,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教會,而小組長就是牧師。小組的架構是由兩、三個「小家」組成,每個家再由「小家長」帶領下面的二、三個「預備小家長」,他們再帶兩三個慕道者或是初信者。「教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兩三個人。」小組以佈道為導向,而建立教會就是為了完成大使命,那麼門徒訓練才有意思。他同時強調聚會的重要,因此要訓練弟兄姊妹在聚會中敬拜,宣講神的話語,並且作權能服侍。教會每個人都是講員、解經家、佈道家。他又提醒,建立教會要很仔細,而接受門訓必須願意謙卑下來服侍,並且台上台下所結的果子必須一致,腳踏實地去建立教會。「不要做消費者,要做個生產者。」最後,顧牧師引用創世紀指,神只是生了阿當、夏娃一次,卻把「生產」的能力給人,因此信徒要做佈道。

(記者莫嵐、陳淑安報道,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面對腦退化症 輕鬆相信神憐憫

台北靈糧堂及喜樂家族基金會執行長潘秀霞牧師於1月6日來港舉辦「與失智共舞」座談會,分享多年來照顧患腦退化症母親的經歷,並如何在神的恩典之中,以愛和尊重善待患病的母親。

潘秀霞牧師發現,失智症並不可怕,而是因無知而錯誤的對待才可怕。她聽說過一些人以為失智症是精神病,把患者關在家裡,且嫌棄她。「你不可以羞辱她,要誇張地鼓勵她。如果身為家人都嫌棄和不尊重她,誰會去珍惜她?」她鼓勵病人的照顧者要放鬆,因為「放輕鬆就有智慧,緊張只會憂慮」。她一路走來的秘訣就是相信「神的憐憫永不斷絕」。每天早上,她都會播放詩歌給自己和母親聽。當家人能夠用愛說出四個「道」:道歉、道愛、道謝和道別,就會經歷神的恩典。

面對正在冒起的早發性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開始建立「瑞智學堂」,提供早發性失智家庭多元服務。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友善安全的環境,符合年輕病患對空間的需要,也讓不同的家庭互相扶持。潘牧師發現香港的教會及社會上對失智症仍然缺乏支援,建議我們仿傚台灣友善社區的概念。

(記者林暐皓報道)

中國將輸出六千建築勞工到以色列

本年1月,以色列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與以色列政府預計將於2月底簽訂正式合作協定,協定生效後半年內將有六千名中國工人抵達以色列工作,以緩解以色列的住房壓力。。

以色列住房建設部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ant)此前在聲明中表示:「近年來,以色列住房市場面臨人員短缺、設備落後和資源昂貴等問題。中標的這些外國企業擁有以色列從未使用過的專業特殊施工方法,將為以色列引進技術和專業人才,從而縮短建設工期並降低成本。」

以色列銀行的資料顯示,以色列房價自2008年起一路飆升,嚴重影響了生活成本,並引發了2011年的街頭抗議。卡隆所屬的全民黨(Kulanu)在2015年大選中提出要降低生活成本,然而2016年8月政府報告顯示以色列房價一年內上升8%,該黨也因此遭到了猛烈批評。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7年1月5日)

祈禱:以色列的華人教會有機會向中國勞工傳福音

當天國文化衝擊固有傳統文化 -【國度角度】專欄

很多人都感受到2017年將會是急劇轉化的一年。今年第一次韓國回家聚集,正是一次天國文化衝擊大韓文化的深層次的轉化,帶來了民族性及宗教性的大醒覺!

今次天國文化與韓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發生猛烈衝撞,結果是:傳統文化在天國文化面前屈膝。當二種文化產生衝突時,韓國的父老領袖們,既勇敢又極其謙卑地在神及眾人面前向妻子流淚悔改,承諾從今以後摒棄韓國「男尊女卑」的大男人文化,願意用心耹聽妻子一向被輕視壓抑的心聲,且帶領著多代同行家人,一同向神屈膝下拜,將頭上的冠冕摘下,在列國家人見證下立下「鹽約」,決心破除「男尊女卑」在韓國女性身上的枷鎖,並宣告釋放姊妹們進入她們當站的位置及命定,對一向被低貶壓抑的姊妹們無疑是一次極深的醫治與釋放。我們簡直是見證一場屬靈文化的大革命,一個簇新的韓國已經誕生了﹗

讓我們一同回到起初神創造的過程。神看祂所造的都甚好(Very Good)! (創1:31);窯匠用泥做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耶 18:4)。神外在的創造,正正反映出祂內在美善的心意,窯匠看怎樣才是好,就怎樣做!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但神卻又說:那人獨居(alone)不好,我要做一個配偶(a suitable companion)來幫助他(創 2:18)。神看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唯一的不好就是:寡頭。為什麼?因神雖然是獨一的真神,卻不是寡頭獨大的神,而是三而一的神。神喜歡多元而合一,和而不同(unity in diversity)在愛中各本其份,各盡所能,各司其職,配搭合宜,成為完全,合成一體,這才是神榮耀的形象與樣式(約17:22)。彩虹七色配搭之美,正是神創造中最佳的典範。

因此,男女不同構造,不同角色,不同恩賜,不同功能,但卻同等重要。男人若是寡頭就不好,女人守寡也不好。沒有了女人,男人再好,也是不好。神補滿了那男人的不好,將一個切合男人需要的女人許配給他,不好也就變成好了。一女一子合而為一,不就成為一個「好」字了嗎。神的意思原是好的,最終神看著也是甚好的!

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乃是神在一切創造中的高峰,也是最大的奧秘。神賜福這一男一女的結合,成為一體,並發令吩附他倆要以三一神(聖父、聖子、聖靈)在愛中彼此順服,各按其職,彼此配搭的合一形象與樣式,生養眾多,遍滿全地,以神所頒授「天國的權柄」去管治全地,這是神一切創造中最高的奧秘與目的。神所創造的一切,都帶著屬天的目的與祝福,為要彰顯天父的厚愛、智慧與榮耀!男人被摧毀,家庭就被肢解,繼而摧毀神國治理大地的景願。罪的引誘,目的是要摧毀神原意與目的。罪的定義就是違反神起初創造的原意、設計與目的;而罪的後果就是刑罰、咒詛與死亡,使神的榮耀變成羞辱,祝福變成咒詛!

我們無可避免都是在所屬的文化中被孕育出來的產物。唯有先認清神創造的原意、設計與目的以作為準繩,否則我們無法辨別出真偽、對錯、善惡來,也就無法從自身文化的泥沼中被救贖出來!

末後的日子,天國文化將會席捲及衝擊地上一切固有的傳統文化,你我自身的固有文化傳統都無可避免地被衝擊。韓國家人們謙卑的榜樣所帶來的突破,是否能帶動中、日、韓這三個帶著強烈「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家的突破,以至帶來亞洲及全世界的突破?這仍是未知之數,但有一件事我心知道,且深信這一切的突破,必須從我的悔改開始!


文@何寶生

以航假期十周年分享會 剖釋猶太人信耶穌障礙

以航假期十年來帶領近五千人踏足聖地。為慶祝成立十周年,以航假期於12月19日在黃埔宣道小學舉行感恩分享會,邀請資深導遊王清儀女士及猶太人牧師撒母耳分享。撒母耳指出以色列的重要及猶太人接受耶穌的四大障礙,值得大家反思。

撒母耳提到亞伯拉罕的約,是無條件的。在以色列亡國以先,神已經應許說:「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結 36:24)因此現在以色列復國,猶太人歸回就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撒母耳邀請大家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 122:6),又要安慰以色列的子民(賽 40:1-2),因為兩者都是神要求其他人為以色列做的。

以色列現在有一萬五千至二萬名彌賽亞信徒,但普遍的猶太人仍未接受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撒母耳認為他們面對四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猶太人與教會的歷史。猶太人歷史上多次受苦,不少更是出於基督教名義。他們會問,若耶穌是彌賽亞,和平在哪裡?其次,猶太人很難接受一個「受苦的彌賽亞」。聖經中的拉比、門徒和施洗約翰都認為彌賽亞要作王,將猶太人從羅馬統治中解救出來。猶太教拉比認為彌賽亞會在聖殿被毀前來到,但現在聖殿已被毀,令他們很疑惑。撒母耳指出:「受苦的彌賽亞已在舊約出現,要以舊約解答猶太人的疑問。」創世記提到,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 49:10)細羅就是彌賽亞的另一個稱呼。以賽亞書53章也提到彌賽亞會受苦,成為完美的祭物。

另外第三個障礙,也是最大的,就是他們不能理解神的道如何成為肉身。撒母耳說:「神的話成為人,不是新約的概念!」舊約中每一次神的使者與人相遇,都是稱為遇到「神的話」。最後一個障礙是「蒙恩得救」。猶太人要爬「公義的梯」,才可得神的喜悅。他們會問:「為何你什麼都不用做,神竟然要為你做事?」撒母耳說:「沒有人能夠做到神的公義標準。反倒因神赦免我,我願意走在神的路上。」

(記者林暐皓報道)

無視民意 台灣初審通過同性婚姻法

無視於同婚議題在台灣社會未有共識,且有諸多爭議的情況下,台灣同性婚姻民法修正案於去年12月26日通過初審,送出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萬名反對修法的群眾從立法院門口移師到總統府前集結,表達抗議。

「民法親屬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在民法972條中增加「同性婚約,應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賦與同志合法結婚的權利;並增訂民法971-1,新增「異性或同性當事人,平等適用本法及其他法規所訂的夫妻、配偶、父母子女及親屬等規定」,讓同性配偶在法律上同樣享有繼承、財產、稅賦及醫療等權利。按照這法律條文的精神,一旦四月底院會二、三讀通過,現行親屬的法律稱謂,「夫妻」將改為「配偶」、「父母」改為「雙親」,而祖父母將改為「二親等直系血親尊親屬」。

通過初審當日,反對同婚修法的民眾一批批向立法院前進,許多民眾不分男女,不分兩路主動爬上立法院正門及正門邊圍牆,希望進入立法院,以行動呼籲委員會停止審查,其中多人遭警察壓制、綁上束帶,控制行動。下一代幸福聯盟強調,不能接受初審結果,預計要發動百萬公民公投,請反對修法公民一起做準備。

早於12月22日下午,聯盟已公布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無論是修民法還是另立專法,有52.6%的受訪者反對改變現行民法「一男一女才能結為夫妻」的婚姻定義;70.8%的受訪者認為,一旦同婚合法化,將會影響孩子的婚姻家庭觀念,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及未來對象的決定。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亦於12月26日當天公布最新民調:「有56%民眾反對同性婚姻民法化,僅有37.8%民眾贊成。並且有高達70.7%民眾認為不必現在就急著立法通過,僅有22.9%民眾認為需要。」無論是反對方或一般民間單位做的民調,民意都傾向不支持立法,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的立委甚至是總統卻要急於通過。游呼籲,執政者要正視同婚議題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對立與衝突。

12月26日抗議行動中,由於看到民眾不顧危險爬牆衝進立院,也有人進入後被警察扣留,不少牧者也跟著進入立院,因而受傷,其中包括五股方舟之家兒童快樂教會龍大智傳道及三峽卓越北大行道會林慶忠牧師等。另外,南部牧者亦北上表達反對聲音,長老教會總會前議長羅仁貴牧師重申,長老教會對於婚姻的立場是一夫一妻。有南部牧者表示,目前修法有很多可能產生的問題都說不清楚,就要強行修法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國度復興報綜合報道,資訊來自台灣基督論壇報)

屬靈偉人因壓力犯錯 李亞敦﹕定時安靜休息

著有《神的將領》及《為何魔鬼不要你方言禱告?》等共78本書的教師羅伯茲‧李亞敦博士(Dr. Roberts Liardon)近半來走訪亞洲各國,十二月初再次來到香港。在國度事奉中心、以琳書房及新曙光事工合辦的「神國將領——你也可以成為歷史改革者」復興特會中分享了幾篇特別的信息,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聚會在12月8至9日於葵芳復興教會舉行。李亞敦博士首先介紹他最新被翻譯成中文的著作《神的將領III》,內容一些醫治佈道家的事跡。他研究了許多復興家的生平,發現偉大的人都會犯錯,但在神裡面總有第二次機會。

其後李亞敦博士拿出一個枕頭,點出講題:「耶穌有一個枕頭!」這個題目源於他周遊各國到許多地方講道時,常被人問及兩個問題:一、為何神的將領會犯錯?二、為何醫治佈道家會患病死去?他提到在馬可福音四章,耶穌平靜風浪的經文中,第38節寫道:「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他,說:『老師!我們快沒命了,你不管嗎?』」李亞敦博士說:「你們也許沒有留意耶穌有個枕頭!」教會內充滿著太疲累的人,這正是仇敵喜歡的。他又指出:「亞洲人都有很好的工作道德,卻沒有休息的道德。」當人違反身體自然法則就會生病。他認為很多復興家本可多活十年,但卻因為過勞而早逝。「當人的意志疲累時,就不能堅持所作的決定,也會容許一些正常情況下不能容許的事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偉人會犯錯。」他提醒人不能常常在壓力下生活。

神應許會給我們新的身體、心思、靈魂和每早晨新的憐憫。李亞敦博士年輕時曾跟隨一位牧者學習,向他求教怎樣成為一個偉大的佈道家。那人的回答令他很驚訝:「Book your holiday first and don’t change the date!(先預訂你的假期,無論如何都不改期!)」神沒有要求我們耗盡自己和家庭去工作。他曾經非常忙碌,假期由兩星期變成一星期,再減至5天,到後來他甚至發現下次假期竟是兩年後。有一段日子,他住在美國加州,距離美麗的海灘、動人的夕陽只有十分鐘的車程,但他從來未去過。聖靈提醒他說:「你有多久沒有欣賞美景,讓自己休息?」他建議大家每年計劃三類休假,一是屬靈假期,要安靜領受神的心意;二是和家人享受的假期;三是做你所享受的事的時間。

 

李亞敦博士亦分享了「神的開心樂園餐」這信息。他發現好些人得不著神的應許,是因為不了解神的「套餐」,於是只吃了一部分。「明明你可以兩腳行路,卻選擇單腳跳。」聖經中有許多「套餐」的例子。首先是恩典和真理(約1:17):恩典幫助我們活出真理。耶穌傳道又教導,醫治又釋放(太4:23),兩面都要著重。另外,當我們相信的時候也要說話(林後4:13),因為我們所說的會反映所信的。身體健壯也和靈魂興盛同樣重要(約三 1:2), 神既醫治人,也希望人擁有健康。同樣,神也期望我們方言和悟性並用來禱告﹙林前14:14﹚。因為兩者並用才是最好的配搭。

李亞敦博士鼓勵大家每天大聲方言禱告,不要覺得羞恥。他表示,方言也是一種語言,通過長期的運用,可以演變成複雜的語言,所以不會停在牙牙學語的單字。

(記者林暐皓報道)

如何與青少年談性? 牧者﹕關心先於教導

日前,在台灣的社群平台上流傳一影片,台南校園有一男一女青少年疑似在學校公然發生性行為。事實上,諸如此類的影片近年在各地都層出不窮。如何教育青少年「健康的性」,且能自然的和他們談論?有多年諮商輔導經驗的台南真理堂師母李念蒨接受台灣國度復興專訪時表示,父母、教會需在平時就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讓溝通、瞭解與陪伴在教導以先。她呼籲,教導青少年「性教育」,不能只是提「安全的性」,而是要以「全人教育」的起點出發。

李表示,全人教育的角度談性教育,教導重點不是在「性知識」,而是在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以及將價值實踐所需的生活技能,會包含珍愛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愛的教育。健康的親密關係都在表達彼此的愛、關懷與善意,青少年處在一個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第二性徵發育與性別差異的意識浮現,這階段是處於性探索階段,提供他們學會維護與實踐自己的價值觀,採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是在性教育中更為重要的。令人憂心的是,時下教育只教導「安全的性」,而忽略除了生理之外,心理、情感層面應如何彼此溝通、尊重、負責任的重要課題。

如何在「性別教育」主題中教導青少年,李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平時身為家長、教會輔導應該常常關心孩子的生活事務,讓他們明白自己是以愛為出發點,如此一來若是碰到任何議題,就可以有良好的溝通管道;針對比較隱私的性議題,可試著採取態度開放、同理接納與不預設立場,耐性地協助他們一起面對。其次,必須要訓練孩子學習作判斷、有思辨的能力。可以提出想法和孩子一同分析、討論。身為師母的角色,她進一步建議,教會可扮演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橋樑,共同守護下一代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中成長。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道)

越南宗教法 疑非保障自由

在東南亞國協議員、人權和宗教團體猛轟越南的宗教信仰法遠低於國際人權標準之際,越南國會11月18日還是通過宗教信仰法。越南人權委員執行長陳廣武(Vo Tran Nhat)4月時就向《世界守望監測組織》(World Watch Monitor)分析說,該法稍後的版本旨在「壓迫與控制」宗教。

天亞新聞社(UCA News)報道,越南政府表示,越南這個社會主義國家首次通過的宗教法將充分有利於管理宗教事務。但人權團體與東南亞國協的國會議員卻擔心該法只會限制,而不是保障宗教自由。

該法在長久的草擬期間即飽受批評。今年稍早有50個民間團體,包括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全球基督徒團結陣線(Christian Solidary Worldwide),也與東南亞國協國會議員組織(ASEAN Parliamentarians)加入聲援的行列,譴責越南這項長達九章的法律草案。

在該法通過前,這些團體和立法者就寫公開信給越南政府,拒斥該法規定宗教團體必須註冊,並獲政府批准,方能舉行宗教活動。信中譴責該法「過度干預宗教組織的內務」,且用詞「含糊」,若穿鑿附會,恐讓宗教團體或個人落入違法陷阱。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另發表聲明,列舉該法條文無從捉摸的例子,譬如:禁止使用宗教破壞「社會安全」、「國家團結」及「公眾秩序」等。

國營的「越南之聲」(Voice of Vietnam)廣播電台卻說:「宗教界賢達告訴國會,通過該法是越南宗教政策的轉捩點,將鼓舞信徒提振宗教價值和愛國心,並抗拒敵對勢力蓄意破壞社會主義的舉動。」

專門服事全球被壓迫基督徒的「敞開之門」(Open Doors)分析家慕勒(Thomas Muller)指出,這項法律將使越南基督教團體動輒得咎。越南早在2016年就已被敞開之門在世界觀察名單(2016 World Watch List)中,列為第20名迫害基督徒的國家。他預料,越南教會將越來越難註冊及自由從事信仰活動。他說,該法的外國一詞,定義太廣泛,可能讓越南政府獨斷地解釋及採取行動。

(取材自World Watch Monitor,2016年12月13日,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報道)

禱告:為越南宗教信仰真實有自由禱告。

宣教中國2030會議宣告: 15年內中國差出二萬名宣教士

過千名中國的牧者及教會領袖9月底聚集韓國濟洲島,出席第二屆「宣教中國2030會議」,宣告中國在2030年前差派出二萬名跨文化宣教士。

「宣教中國2030會議」起源於2013年在首爾的亞洲教會領袖論壇,2015年在香港舉行第一屆會議。

今年的主題「和平之子」來自馬太福音五章9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召集人周牧師歡迎來自中國七大區域的參加者,他們正好代表中國七個軍區,說明「耶和華的宣教大軍已經預備好」。

大會主席金明日牧師致辭,他指出宣教不僅是主耶穌的命令,也是中國教會回應神百年來的託付。承接上屆會議,這次會議探討五大議題:宣教理論、宣教導向教會的建造、國內少數族群宣教、海外華人事工,以及跨文化及海外宣教。

濟洲島聖安教會主任牧師柳政吉在開幕時講道,以「和平之子」為題。他指出,在充滿腐敗和衝突的世界裡,只有耶穌基督能帶來真正的和平。世界福音聯盟的全球大使布萊恩·斯蒂勒(Brian Stiller)其後報告全球基督教增長情況。

(來源:WEA News,2016年11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差派超過二萬名華人出去收祂的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