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在乎恩典與信心 -【Joyce Meyer】專欄

神為每個人的生命設定了美好的計劃,然而,若我們終日惶恐、信心不足,就無法享受生命的每一天。信心就是相信你能夠做那需要或渴想做的事情,神實在賦予我們這樣的信心,但我們需知道如何靠著「信」去支取。

這「信」原是父神給我們的恩典,恩典常被理解為人所不配得的神恩,或是神為不配之人成就的事情。但恩典的真義不僅如此。對我來說,恩典是神白白賜予我的能力,容讓我去承擔起那靠一己之心思和力氣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並且綽綽有餘,這樣的認識改變了我的一生。

凡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都知道這是本乎恩,也因著「信」的事情(弗二8),得救如此,我們重生以後也是同樣道理,神願意我們凡事都本乎恩,也因著信。

當我明白神不單是在危難中才幫助我們這道理時,我是何等雀躍興奮。神渴望在我們的每一天,每件大小的事情上有份,沒有一件關乎你的事是神不關心的,祂要你為到生命的每個細節向祂祈求、請祂介入,祂不希望你只靠著自己掙扎求存,祂要成為你個人的、親密的朋友。

我作了多年的信徒,才學會怎樣靠著神的恩典去過每一天。首先,我需學會自得救以後,神不要我靠自己力量來規行矩步,就如我不能靠自己的行為「賺取」救恩,我也不能靠自己改變心思和行為,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4節說:「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

我們當每天來到主前,向祂說:「神啊,沒有祢我就甚麼也不能作,沒有祢我就事事不成,我的好處不在祢以外,我的信心只在乎祢,我時刻需要祢,主啊,我相信祢、我信任祢。」當我們在主面前謙卑,求祂幫助,我們就能憑信領受祂的恩典。

此外,我要指出打擊我們信心去支取神能力的三個常見障礙,就是發怨言、自憐和驕傲。

  • 發怨言是負面的,難阻我們為到神已作的、正作的,和將作的感恩,這是罪,我們須悔改,並決意在凡事上感謝神,且時刻如此。事實上,祂在我們生命中豐富的恩典和祝福,遠遠超過我們想要埋怨的事情。
  • 自憐只不過是「我好苦呀」的心態,是拜偶像的一種,叫你只聚焦自己和經常想著「那我呢?」這問題。自憐和自強是不能同時並存的,就讓我們決心放下所有的自憐吧 !
  • 驕傲就是神作工的功勞由你來領,奪取祂所當得的榮耀,它叫我們靠己不再靠神,而事實是離了主,我們就不能結好果子。

在我認識如何靠主恩過每天以前,我的生命簡直是一團糟。我是個嚕囌的妻子,終日要操控他人,而我也不滿意這樣的生活。然而神開了我的眼睛讓我看到,除非我開始認真看待祂的話,信任祂去改變自己,否則我不能真的改變。於是,我下定決心,在自己軟弱的地方不停的禱告,和閱讀有關經文,直至真理叫我剛強起來,神的恩就給了我力量,去修補過往的錯失,今天我仍繼續這樣前進,在人生路上與神同行。

全能的神能賜你力量去作需做的一切事情,愛你的主要給你常常喜樂的力量,只要倚靠祂,完全信任祂的智慧和美善,你就能以神所賜的信心過每一天。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生活是神聖的空間 -【文化守望者】專欄

星期日下午,在朋友邀請下去了一個音樂會,首次現場欣賞年輕本土唱作人的表演。不是在音樂廳,也不是在咖啡廳,而是在一幢舊樓的天台,藍天白雲和高高低低的大廈是舞台背景。有的表演者很會搞氣氛,講幾句話就能使大家情緒高漲,跟著節拍晃動肢體。

天邊殘留著夕陽餘暉時,兩個大男孩上台演出,說話不多,自認不會搞氣氛,只簡單說一兩句引子的話,就開始將自己創作的歌曲一首接一首的唱出來。唱出的是年輕人的故事和心聲,跟一同長大的昔日好友日漸疏遠的感慨,對城市人失去生活感覺的唏噓。最後一首歌是最輕快的,內容也是來自生活遭遇,講述一次坐西鐵時認識一位老伯,老伯對時下年輕人的批評寫進歌詞裡,老伯錯過了下車的車站,卻表現灑脫,也寫進歌詞裡。看似平平凡凡的事,看似平舖直敍的歌詞,卻帶出一種獨特的心境。他們的歌都是廣東話唱的,用生活的語言談生活的事情,很親切,也讓人容易有共鳴。他們不是講很深奧的哲理,卻是我們曾幾何時有過的感想,分享出來,就將大家拉得近一點。

耶穌喜歡用生活的事物,向似懂不懂的門徒講解天國的奧秘。我們創作人都知道,無論想講的是多麼深的概念,靈感通常都來自生活,在那裡有感官真實接觸到的事物,也有我們最真實的情感,最坦率的想法,最微妙的直覺。可是很多基督徒一想到信仰,視角就立即收窄至一個焦點——福音,而意思是「直接佈道」。我最怕別人問我:「你做這些做哪些,跟福音有什麼關係?」我能感受到對方對福音的前設,例如在電影裡加上「信耶穌就得永世」的對白,才是福音電影;又或是,在晚宴上加入牧師的講道,才是福音宴會。

我不反對以上的活動,但我對天國福音的理解卻更闊。我也不相信,直接佈道就是福音的全部,所以我們在信主後,不會放下工作,天天穿上「神愛世人」的福音制服,在大街小巷派福音單張,而是在生活中成為天國子民的樣式。不是從生命而出來的福音內容,不過是資訊而已。福音是進入神國的好消息,在地上以天國的樣式生活,就是福音的具體呈現。當你的生活是天國樣式的生活,生活就是你追尋真理的場所,當生活就是敬拜,生活也就會是我們經歷神的神聖空間。


文@黃少芬

愛情長跑 -【愛有道】專欄

尋覓終身伴侶是人生歷程的重要任務之一。

愛情路上最傷痛的莫過於相戀經年,儼如夫婦,只欠一紙婚書的親密關係,忽然出現波折,瞬間情人變陌路人。有時令旁觀者感到迷惑的是,幾個月後,失戀的一方還沒有把臉書上的舊相片隱藏或刪除,已貼出新歡的合照,不多久更宣告結婚。

難道試過愛情長跑不能到達終點,狠下決心趕快完婚就是愛的保障?是的,只享受愛情,不打算委身於婚姻的戀人,愛的感覺會被時間沖淡,若出現第三者,這段早已變得薄弱的關係自然斷裂。

相識、相知到相愛,由拍拖的跑道轉入婚姻旅程,不是愛情長跑的終點站,反而是換了更考驗耐力的「鐵人賽」,夫妻二人不要抱著累了或受到挫折就離場的想法。婚姻的長跑不是兩個人自由地按著自己的步速前進,而是好像二人三足,彼此牽制;任何一方想加速或放緩,都要跟另一方溝通,彼此都要留心體察對方的需要與反應,不能獨斷獨行。很多人艷羨那些面貌神情都十分相似,展示無聲勝有聲溝通默契的夫婦,那不是一朝練成的「神功」,是經年累月的磨合關係。

婚姻長跑的幾個障礙點最容易叫夫妻放棄。初婚是離婚的危險期,若容不下配偶的真我個性,很容易以「性格不合,因了解而分開」為離婚理由。育兒期的年輕夫婦,身心疲憊,缺乏支緩又忽略維繫愛與性關係,可以在毫無徵兆之下被第三者入侵了。中年重新出發尋找肯定自我,沒有同步的配偶亦可能漸行漸遠。

無論婚姻在哪個階段,若同心仰賴那位人生的領跑者,相信祂會帶領我們跨越障礙,攜手走到終點。


文@徐惠儀

從天上而來的細語 -【蹤跡】專欄

那是星期一晚上,我半躺在床上看書,正處半醒半睡之際,腦中略過一影像:極度紅腫、痕癢和發炎的皮膚在我眼前復原。影像一閃即逝。我隨即拿起枕邊的手機,把這訊息發送到「禱告醫治室(The Healing Rooms)的WhatsApp群組:「我剛收到知識言語,感到神要醫治皮膚病,就是紅腫、痕癢和嚴重炎症的皮膚。誰有這症狀?」一分鐘內有十多人回應,當中有四、五人患上濕疹以及各類的皮膚狀況。(禱吿醫治室是個極活躍的群組,約四十人的團隊,都是香港超自然侍奉學校HKSSM的校友。)

我這樣寫道:「我見到紅紅的班痕和皮疹在眼前消失,神醫治的恩膏在運行中。這就接受你的醫治吧。」接著,禱告醫治室成員Marlon發來一張照片説:「我要代朋友的孫兒Baby Isaac接受醫治。」照片中的嬰兒那胖胖的小臉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除了鼻子和一對眼睛,每一吋肌膚都受到感染,紅的、灰的、爆裂了的,全都堆滿在小臉上﹗我以手按在手機的照片說:「噢!Baby Isaac,我奉耶穌之名命令你完美的肌膚要出現。廿四小時﹗」我們的團隊一呼百應,阿門不絕。我隨即睡去了,手一直按在照片上的臉。

感謝主!第二天早上,有兩位成員向大家報告皮膚病得醫治的好消息。我的助手臉上那片纏繞了多年的濕疹亦散退了。我問神說:「那Baby Isaac呢?昨晚的領受是廿四小時得醫治的啊﹗」我們都屏著氣,熱切地等待好消息的來臨,而我們唯一的聯絡是遠在青藏高原的祖母。

然而,不出神所預料,不久之後我們輾轉間收到一條短片,當中看見Baby Isaac滿面笑容,手舞足動,臉上的皮膚簡直是「零瑕疵」﹗過去九星期長滿一臉的紅腫和瘢痕完全了無㾗跡!事後我才知道,九週大的Baby Isaac患上嚴重濕疹和真菌感染,一直醫不好。他住在溫哥華,是他住在青藏高原的祖母把照片發到香港呼籲代禱。

約翰福音十二章28節記載,「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神開口說話了,站在耶穌旁邊的眾人聽到的卻是雷聲,也有説那是天使和耶穌在對話,然而耶穌説那天上的聲音是為他們而來的!為什麼眾人都錯失了?這令我聯想到另一次的經歷。那次,從天上而來的只有四隻字,來得並不強烈鮮明,只在腦中一閃而過,其後卻驚覺這四隻字盛載著天父的一個愛心行動,目的是拯救一個在自殺邊緣的人。事情始末,留待下回繼續跟大家分享。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祈禱醫治室負責人)

「見證」出了什麼問題? -【文化守望者】專欄

「見證」是福音信仰的主要特色,簡單的說,「個人見證」就是見證主與個人相遇的經歷,及在個人身上彰顯的恩典。形式包括個人佈道、佈道會、音樂、電影等,生命本身就是見證,什麼形式都可成為見證的媒介。最近一班熱衷於福音工作的朋友在閒聊中,再次在白天做夢,大談未來在媒體發展新形式的福音工作。原來大家都不想做現時流行的「見證故事」,語氣流露厭倦之意,不是不做,而是希望尋找新的形式。

「見證故事」是由當事人敍述自己經歷神的故事。其實,從創世之時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對聽故事的熱愛從沒減退,透過別人的故事,認識這是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即使是電玩盛行的年代,每次在課堂上我開始開口對小朋友講故事時,他們都會突然出現罕有的專注力。我的朋友們厭倦了「見證故事」,不是因為「故事」已經過時,失去傳遞信息的功效,而是模式已經僵化了,不再為信息效力。

說故事及聽故事是人性的渴求,但當故事公式化、功能化,而失去與真實的經驗世界的聯繫,則會削弱故事的感染力。人們若是想獲得教育,便會去學校;若是想認識宗教,也許會去教會或參加其他宗教活動。為什麼要聽別人說故事?可能也夾帶以上的目的,但主要目的卻不是這些,聽故事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有意思,有吸引他們的東西,借助別人的經驗世界,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故事就是故事,若概念凌駕於情節之上,抽象凌駕於具體現實之上,故事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但今日的見證故事多是千篇一律,主人翁不是患絕症,就是婚姻破裂、破產、沉迷毒品……,聽福音信主,之後生命完全改變。你可能會說,這確實是一些人的信仰經歷啊,有什麼不妥當?首先,人與神的相遇豈只有這些呢,只要真誠,一個在減肥過程中遇見神的人,他的故事一樣可以十分感人。第二,缺乏細節是公式化故事的致命傷,情感往往是經由細節輸出的。

有些信徒認為見證故事必須多講真理,少講人的經驗。但故事本身就是敍述人的經驗,想多講真理,應該上講台講道,這更務實,沒必要選擇故事這形式啊。不過也要想一想,敍述文體佔了整本聖經的四成內容,我們所信的神是一位喜歡講故事的神,我們又怎能不愛聽故事呢?況且我們是有神形象的人,不應也愛說故事嗎?


文@黃少芬

男人肯悔改,女人必喝采! -【國度角度】專欄

如果男人沒有真正的「悔改」,女人一生就活在苦海,且一生背負着不能承受的重。首先,作女兒時承受不稱職的父親所帶來的傷害;第二,作妻子時則要承受不稱職的丈夫所帶來傷害;第三,為母時承受不稱職的兒子所帶來的傷害;第四,在社會上也承受以男性主導的歧視所帶來的傷害。這些痛苦的經歷,不單而形成女性對男性的恐懼及仇恨,有時更形成無法治癒的創傷。創傷沒有被治癒,男女就從「配對」變成「敵對」,這豈不為現今世代性別混亂、同性戀、同性婚姻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是天父造男造女原先的目的嗎?不!這絕對是正中了從魔鬼來的詭計。男人必需深切領悟這一點,神國才有翻盤的機會。

天父造男造女的原意是把「管理、管治」世界的神性仼務託付給「男人」,但神卻不是要創造一個完美全能的「男人」單獨去完成統治世界的任務。天父並沒有先咨詢男人,卻使男人沉睡,再從男人身上取出其「肋骨」,造了一個「配偶」來幫助他。這迫使男人若有所失,必須要謙卑下來。若不先學會「擁抱」這女人,就不能「擁有」這女人,沒有這「配偶」的「配合」及「幫助」,最終必無法完成神所託付的任務及計劃,也無法進入「命定」,飲恨枉過一生。

首先的亞當「失職又失敗」,卻死不認錯,也不悔改,正中了以色列的俗語:「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結18:2)這說明了父親對其子女,對下一代之影響有多深遠。你或許會驚訝為何你成長中會經歷這麼多傷害,且因這些傷害一直活在痛苦的掙扎之中?原因是上一代「吃了酸葡萄」,而你的牙齒卻「酸倒了」。我們總是遠遠低估了上一代對下一代所造成的影響。

當你知道行錯路,而前面是死路一條,除非你想死,不然就要悔改。誰要悔改?第一個要悔改的首先是「男人」,為什麼?因男人是家的頭,更是家的根基、楝樑與遮蓋,「男人」若不肯先悔改,家庭制度必被瓦解,妻兒因失去了保護及遮蓋而被仇敵任意擄掠。正如第一個男人亞當死不認罪,也絕不悔改,沒有起來承擔責任保護妻子,夫妻失去互信,咒詛不單禍及其妻夏娃,兒女頓失遮蓋,更禍及兒子該隠。天父原先創造男人去管治世界,但男人若不懂得管理(rule,管治)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更遑論要去管理這世界了(提前3:5 )。

然而,末後的「亞當」主耶穌,既是教會的頭,更是教會的根基、磐石,為所有男人立了正確的榜樣。祂「放下權利,背起責任」,使教會(新婦)、神的家得以在穏固的根基上被建立起來,縱然經歷狂風暴雨,也不致倒蹋。

我是我家族第一個基督徒,我信主後就就馬上為家族祖宗作認同性的認罪悔改,並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宣告:一切從我家族祖宗來的「咒詛」都要到此為止,全被切斷,連根拔出,從此一刀兩斷,與我無份無關,「祝福」卻要藉主耶穌的寶血及十字架救贖,從我這一代開始直到千代。我回歸到我天上的父親,回歸我真正的原生家庭。我真正的國籍是天國籍,是天國的子民。作為天父的兒子,我就擁有的是天父的DNA,既是天國的子民,就擁有天國的文化及價值觀,擁有天國的生命。撒在我裡面的既是天國的好種,那就必然結出好的果子,彰顯出我天父榮耀的形象與様式。

肯悔改的男人絕對不是弱者,因天父對我說:願意在我面前柔軟者,我必使他在仇敵面前剛強得勝;在我面前頑梗剛硬者,我必使他在仇敵面前軟弱,不堪一擊!悔改不是一次決定,而是聰明的你一生活在神面前的態度之最佳選擇!


文@何寶生

心太軟 -【愛有道】專欄

「心太軟」是一款甜品,看來是巧克力蛋糕,但用小匙敲開,就流出暖暖的巧克力溶液,喜愛吃的人會有甜入心的感覺,不愛甜點的只能淺嘗,多吃會嫌太膩。

現今父母對孩子的寵愛真有點像濃濃的「心太軟」,孩子歡喜接受,父母卻是無法硬起心腸,總覺得自己愛得不足,做得不夠好。

單單觀察每年開學的日子,暑假結束,之前為考試與學位折騰,理應是歡歡喜喜上學,父母卻是忐忑不安。上幼稚園的怕他不適應,整天哭著找媽媽,不懂上廁所,想像會發生什麼意外;升小學的,怕他在學校迷路,交不到朋友,聽不懂老師授課,漏寫家課冊;升中學的,升大學的,同樣怕他丟三落四,恨不得陪孩子上學去。

當大眾都在議論和關心學生壓力大,呼籲大家給孩子多點空間,不要太緊張課業之際,有些父母以為要更多噓寒問暖,替孩子做更多的事,例如替他檢查書包功課,聯絡老師要求更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替他搜集專題的資料,謝絕應酬活動待在家中陪伴孩子溫習。

這對幼兒或許仍有點效用,至於少年孩子,可會弄巧成拙,令孩子感到煩擾抗拒。若是孩子對父母的好意照單全收,你也不必以為是成功的徵兆,他仍享受著你貼身的照顧,不懂掙取自主獨立,是不願意長大,還是被你的溺愛窒礙了他的成熟發展呢!

「心太軟」的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只是不要讓愛過度湧流,把孩子的潛能淹沒。當孩子面對學習的挑戰時,鼓勵他試試去迎戰,相信你的愛已為他打好最堅固的信心根基,就是在他受到挫敗時,你不會嘲諷責難他,當他成功的時候,你會為他喝采。


文@徐惠儀

德蘭修女的屬靈爭戰 -【文化守望者】專欄

德蘭修女將大半生的時間獻給印度最貧窮的人,在世人眼中早已有聖人的地位,但按照梵蒂岡的規舉,還需要有兩宗神蹟事件的確認,才能被冊封為聖人。今年9月初,她的封聖儀式終於舉行,同時一部根據傳記及私密信件而改編的電影也乘勢上映。

電影《聖德蘭修女》(The Letters)講述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開展仁愛傳道會的故事,以她在信件中自述的心靈黑夜鋪展劇情。她生前曾要求毀掉這批信件,但在死後十年被公開,也許在冊封聖人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可保守秘密,包括這批寫給靈修導師的私密信件,即使當中對自己的心靈掙扎有毫無隱藏的披露。

在別人眼中,她是聖人的典範,慈愛無私,一生效忠基督。她在信中卻多次提及自己被孤單感所折磨,渴慕尋見主,卻經歷不到祂的同在。在剛開始進入貧民窟工作時,就感受到自己被神遺棄,孤單感伴隨她的大半生。天主教靈修大師十架約翰也提出心靈黑夜之說,信徒在某些時期感到靈裡枯乾,與神遠離,卻不是因罪的緣故,這心靈黑夜其實是預備他們進入與神更親密的關係裡。然而,德蘭修女的黑夜經歷卻離奇地漫長,長達60年,直到過世前,似乎不是十架約翰所指的心靈黑夜。她一直沒有離開印度的貧窮人,而黑夜也沒有離開過她。當然她並非不信神,但感受神的同在是另一件事。

德蘭修女有這句名言:「最可怕的貧窮,是孤獨與沒有人愛的感覺。」一個奉獻自己一生,希望幫助別人消除被遺棄感受的人,卻被同樣的感受所折磨。她的靈修導師認為這是神的工作,使她對服侍受眾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而她不能解釋自己的痛苦經歷,最後也接納了,視之為與耶穌認同的靈性之路,忍受超過半世紀。但除這個解釋之外,還有別的嗎?我相信也有屬靈爭戰的可能。當神國在擴展時,黑暗國度便會反抗,往往是以對敵的方式進行。德蘭修女服侍被遺棄的貧窮人,讓他們感到被愛,而仇敵可能就刻意用那種被遺棄的痛苦煎熬來展開攻擊。

電影中有一幕是仁愛傳道會在市政府的批准下,將一座荒廢的印度古廟改裝為臨終護理院,德蘭修女為這安排表現雀躍。但後來一批印度教徒在門外示威恐嚇,進行暴力攻擊,認為屍體會沾染他們的神聖地方。德蘭修女聲稱不改變印度人的信仰,只是真心服侍貧窮人,才得到社區的接納,但做在基督身上的,從來都沒有「純粹的扶貧工作」。屬靈爭戰不需要人的同意或明白才會發生,它在外面發生,也在人的內心發生。

蒙召轉化社會文化的信徒,也有機會遇上類同的屬靈爭戰,你致力讓世界不被悲觀情緒支配,悲觀思想卻悄悄潛入你的心思裡。所以有文化使命的信徒要看清楚「具體戰場」在哪裡,不能輕敵。最激烈的屬靈爭戰是在人的心思裡。


文@黃少芬

不要疑惑、大膽相信 -【Joyce Meyer】專欄

使徒行傳二十七章記載了使徒保羅的一件重要事蹟。那時候,他與其他人在坐船的途中,忽然有「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風浪多天不止,船隻顛簸得厲害,甚至眾人要把船上的器具拋到海裡,最後他們連生還的指望都沒有了。然而,保羅卻站在眾人當中,對他們說﹕「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22節) 接著,他又分享這是神的使者應許他的,並繼續說﹕「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5節)

在這樣凶險的風暴當中,究竟保羅如何能叫眾人「放心」,保持正面的態度?因為他毫不疑惑,心裡相信的是﹕「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在絕處的景況中,因信神而有這般的信心,這話我非常喜歡!只要我們像保羅一樣勝過疑惑,就能有像他這樣的信心。

人生難免經歷風浪,縱然各人經歷不同,但試驗和苦難無人能以倖免,所以我們需要神所賜的信心,就是以弗所書六章16節稱為「信心的盾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而疑惑就是仇敵用來打擊我們信心的一枝「火箭」。

很多人做了決定後常會感到疑惑,雅各書一章6節就指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就像你被左右拉扯,痛苦萬分,不知道如何是好。然而,這正是抉擇的時候,究竟我們要相信神還是仇敵;相信神還是我們的感覺;相信神的話還是旁人的話;聚焦神自己還是當前的處境……

當疑惑來襲時,我們要舉起信心的盾牌,不要再滿腹牢騷,或怨天尤人,我們只管張開口,照著神的吩咐說話。當我們跟從聖經說話、禱告和行事,我們就能釋出信心,所以在疑惑時只要放膽說﹕「我相信神跟我說的都要成就!」

也許你仍在懷疑,是否真的能聽到神的聲音。其實,我不是說真的聽到神的聲音,而是我們在心裡清楚知道神的教導,如何是對,如何是錯。這是神微小的聲音,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有這聲音在心裡,只是很多人對此不夠信心。

雅各書一章5節說,我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可以到神面前來,向那厚賜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主祈求,祂就必賜給我們。雖然我們並不完全、滿有瑕疵,但不論我們本相如何,神愛我們,祝福我們,必賜給我們所需用的,祂還要用我們,因為祂是信實的! 對此我們絲毫不用置疑。

透過與神建立的個人關係,我明白到神並不期望我是完美的,祂會以祂的話,並在我心內的提醒,領我前行,我只要行在祂的旨意中,竭力而為,憑著信心踏步。記著,祂要我們對祂全然相信,祂真的渴想向你說話,又按著祂對你人生定下的計劃領你前行。因此,不用害怕邁步向前,隨心而行,即若走錯了,你也會在當中有所領悟,跌了再起,我們都要這樣繼續前進。

現在就開始每天認罪吧,這會助你對神的信心茁壯成長,我們亦要作這樣的宣告﹕「神愛我,祂要向我內心說話,我能聽到祂的聲音,祂是信實的,必按祂的旨意領我走過此生,我亦相信神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靠著神的恩典,我們能夠在人生的風暴中戰勝疑惑,信心大有膽量。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信仰啟蒙 -【愛有道】專欄

新手父母最緊張孩子的教育。只要是標籤了有教育性的玩具,那怕只是玩一陣子,也會給孩子購買;跑到老遠去參加遊玩小組(play group),大人和孩子都感覺疲累,卻憧憬著未來投考心儀的幼稚園而力撐;孩子腳步仍未穩定,也未懂得上廁所,已經開始入學。

我們都重視幼兒教育,可是現行的教育制度令父母的焦點轉移,看重的是入學年紀與學校名氣,這些現實的風氣與價值觀,給父母帶來無奈與壓力。

另一邊廂,教會對培育下一代也亟欲推進,以期信仰能代代傳承。然而教會的資源所限,幼兒的栽培課程,大多由願意投身事奉的弟兄姊妹負責,中間或有專業的幼教老師,卻也只是少數。當然,父母也不會對這班有愛心的導師們諸多要求或挑剔,因為大家對一星期參加一次的教會聚會不抱太高的期望,大多是放下孩子,自己可以安心參加崇拜就可以。

父母其實不應把培育孩子信仰的責任委托給教會,敬拜不只是星期日的生活環節,家庭才是孩子學習敬拜的中心,本於信仰價值觀的家教才是孩子信仰的重要基石。

不過,教會的兒童栽培是給孩子學習集體敬拜相交的場所,父母也不要置身事外,尤其是襁褓的幼兒,父母的陪伴與教導是最合適的,因為一星期才見一面的導師跟天天上學都遇上的幼教老師實在不一樣,幼兒需要更多的安全感,熟識的人事物會讓他們更安心,情緒更穩定。就是上了學的兒童,父母或不想自己教導孩子,也可以作其他班級的導師,易子而教令你對孩子的需要認識更多,也更開放表達信仰。

愛子的父母,請不要推卻作孩子信仰啟蒙導師的責任。


文@徐惠儀

男人肯悔改系列之: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國度角度】專欄

一統天下,是天父創世以來的終極宏願,而男人的被造,正是為了完成這終極的目的。

將天國拓殖在地上

天父的終極心願是要將那看不見的國度 Kingdom,拓殖於可見的地上,所以天父在地上藉塵土創造了男人(Man),並授予男人權柄去執行這天國拓殖於地上的統治(Dominion)大業。然而,首先被造的男人亞當失敗了,天父再從天上差派「末後的亞當」主耶穌來作挽回。藉主耶穌寶血的救贖,我們得以回歸天國大家庭,一同完成天父起初的宏願:將天父的基因(DNA)、天國的價值觀及文化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彰顯天國的權柄及榮耀。祂應許所有屬神的後嗣都可在地上一同承受神的國,作為我們的產業(inheritance)(加4:7)。

宗教總是誤導我們是要離開地上往天國去,但主的教導卻是要將天國拓展到地上來﹗當門徒問主耶穌我們該禱告什麼?當如何禱告?主耶穌的回答很簡單:「我們在天上的父」,不是在地上,乃是在那裡?就是在「天上的王國」(kingdom)。對象是誰?就是「天上的父」,那位將「地上兒女」相連成為一家人的。主又說:「願祢的王國降臨於地上,願祢天國君王的御旨通行於地上如同通行於天上。」主並沒有為我們禱告,保守我們都能進天國,卻教導我們要世世代代接力去這樣禱告:「願天國降臨,完全拓殖於地上。」

3K的啟示:A King, A Kingdom, A Kingdom Family

主禱文帶出了貫徹整本聖經的最關鍵啟示,就是關乎「天國的福音」的核心3個K:A King(國王)、A Kingdom Family(王國大家庭),A Kingdom(王國)。屬神的兒女在地上是要建立的不是一個宗教,更不是一個宗派,乃是在地上要執行這「屬天的命定」。藉基督十架得蒙救贖的天國兒女,不是等著去天堂,而是先在地上建立一個天國的大家庭,繼而與主一同在地上拓殖一個屬天的王國 (Kingdom),這才是天國福音的核心,而這天國的福音,必需傳遍天下,以預備好人心迎接主的再來,在地上作王、掌權,直到永遠﹗

Kingdom(王國)乃由King(國王)和Domain(領土、領域)二字合併所組成,意即君王所統治的領土。王國最高的權柄是君王,而君王不是民選產生,手握權柄,有權揀選自己的人民。王國、帝國(Kingdom)會「殖民」,就像英國是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曾自稱是日不落的國家,因其殖民地遍及全球。所有英國殖民地不分種族文化都要「去本土化」,一律改變成英國化,直到完全與英國「對齊」,英女王被尊為大,頭像被高高掛起,大英帝國的文化、價值觀被拓殖於所有殖民地,英王御旨在全球英屬殖民地中通行。香港、星加坡正是華人地區的例子,我們雖然都是華人,但思想卻是西化,這就正是被殖民後的結果。

現今教會所面對最大的危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篡改了神創世的目的與計劃。牧者將神的兒女培養成為一種出世、離世的心態,毫無戰鬥意欲、不問世事,只懂得躲藏在教會四面牆裡唱「哈利路亞」,全心等候主再來迎接我們到天上永恆國度,卻完全違背了主的囑咐:要藉聖靈所賜上頭來的能力,將「天國的福音」從耶路撒冷一直傳到地極,以天國的文化及價值觀去充滿、攻佔及統治全地,預備主的再來

男人,你被造是要征服世界

「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這話不單是對神所創造的男人的莫大羞辱,更是在羞辱創造男人的神。作為男人,我們因自身的失敗而被羞辱,還無話可說,但我爸爸的名被羞辱,那還得了?

我要在此奉主的名宣告:男人,你被造不是要作失敗者,乃是要作征服世界的得勝者,這是你被造的目的與命定。男人,你要悔改,你被造不是要作這金錢世界的奴隸,一生去建造那即將全然崩潰的巴比倫系統。男人,你要悔改、回轉,像基督耶穌一樣,一生以天父的事為念,在世為父建家立國,將天國拓展到地上,完成天父一統天下的宏願


文@何寶生

「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化守望者】專欄

「賓虛咁既場面」,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這是上一代香港人的俚語,出自50年代末的史詩式電影《賓虛》。近日上映的《賓虛》,劇中的戰車競賽一幕,同樣氣勢磅礡,場面壯觀。可是在美國本土得不到好評,重拍自然會有比較的問題。前天聽見一個影評人在電台節目中評論這電影,他認為該有更好的評價,有此現況,他猜測原因是它太直接講宗教。

《賓虛》的劇情中穿插幾幕聖經情節,耶穌更是引導男主角猶大放下仇恨,學習寬恕的關鍵角色。《賓虛》是基督教電影嗎?暫時不談,先談一談原著小說,它如何首先扭轉作者本人的一生。

電影改編自188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書名副題是「基督的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但不說不知,作者最初的創作企圖是證實基督教的謬誤,但在過程中,似乎神將整件事扭轉過來,作品反成為傳遞基督教信息的媒介。19世紀下葉,美國一位頗有名氣的無神論者英格索爾(Robert Ingersoll)在火車上認識軍官兼作家華萊士(Lew Wallace),閒談中討論宗教,兩人都認為基督教是無稽之談。英格索爾就鼓勵華萊士提筆創作,將基督教的謬論和破綻公諸於世。華萊士雖然是寫小說的,但創作態度嚴謹,與學者無異,他在公餘時間到各處圖書館翻查基督教歷史的文獻和地圖,仔細研究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在研究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基督教原來有歷史根據,更決志成為基督徒,最後他寫出的作品向世人見證:耶穌是神的兒子!

我相信在華萊士的創作過程中,有神的特殊介入,完全改變結果。但同時我忽發奇想,如果他在創作之前已是基督徒,而且是很「屬靈」的一類,也許未必能出現這出色的小說。(出版後的二十年,小說一直是僅次於聖經的美國最暢銷書籍。)為什麼我有這想法呢?第一,在神當然凡事都能,但人的想像力和思想常常在宗教化的框架之內,為「屬靈」而「屬靈」,這樣的話,作品只會是說教之物。第二,人對屬靈世界的熱切追求,若走向極端,就會對今世的工作和生活有輕忽的心態。如果華萊士沒有認真搜集資料,仔細研究,用心寫作,我不知道《賓虛》會不會出現(我不敢揣測神的旨意)。但願我們也有「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黃少芬

 

信任 -【愛有道】專欄

「請相信我,不會再有下一次。」犯錯的孩子希望得著父母的寬恕,並給予改過的機會,重新相信他仍是孺子可教。

「嫁給我吧!我會愛你一生一世。」男友的盟誓,期盼女友以身相許,相信他是那位保護她,讓她終生幸福的天使。

一段關係能夠延續、進深,信任是一根看不見,而且是十分脆弱的線。信任的根基是本於愛,同時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一個初次犯錯的孩子,父母肯定會輕輕放過他,因為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變壞,只是會提高警覺,留意孩子會否再犯。假若他一再犯錯,除了加重懲罰,信任這根線亦會愈加收緊,懷疑他是否在欺哄你。

成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變數更多,當發現一個跟你出生入死,信誓旦旦的人,竟然背叛你,信任的線被切斷,愛的根基亦會因為不信而搖動,導致好友親屬反目成仇,夫妻離異。

妻子或仍深愛不忠的丈夫,但如何再相信枕邊人不再出軌呢?不信的自然反應是猜疑,疑心使人不斷陷落,產生更多不切實際,超乎事實的可怕想像,眼前人變成了陌生人,猜不透,摸不著。

重建信任的關係之先,必須跟對方澄清自己的心裡的疑懼,給對方一個辯解的機會。信任再連線不會一下子就接通,也不是一再口頭保證就能夠讓對方放下疑慮偏見。雙方都要給點耐性和時間,事實是最好的明證,例如一個怕丈夫不在身邊就是跟第三者約會的太太,丈夫就要多待在家,出外也時常給她發訊息,叫她心安。

受過傷害欺騙的人,更難重新信任別人,有些甚至生活在驚恐之中,與人保持距離,不容易進入親密的關係,要突破心理的障礙,必須尋求專業的輔導。


文@徐惠儀

真正得勝有餘的人生 -【Joyce Meyer】專欄

羅馬書八章37節指出,信徒在這世上是「得勝有餘」的。然而,我們真的明白何謂得勝有餘嗎?我就花了多年才明白這道理,及學習活出因耶穌捨生賜予的得勝生命。

記得我曾每周出席教會聚會,多年來從不間斷,但個人生命卻仍苦不堪言,為此我沮喪不已,雖然真的愛神,又已重生得救,卻未曾經歷得勝的生命,未能真正幫助別人,為神而活。

後來,隨著與神的個人關係逐漸成長,又多讀神的話,我開始明白得勝有餘是甚麼意思,與及怎樣才能做到得勝有餘。既然我能夠,你當然也可以。

若要得勝有餘,當知道在困難未到以先,你已確信無論遇上任何問題,都能靠著基督得勝有餘,並且滿心相信,神不惜一切的愛你,永不離棄你,若你與基督建立了這樣的關係,就不會為不利消息和意外之事恐慌,雖然事情未如人意,又或叫你失意灰心,你也不會全然崩潰。

當你深知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又知道基督已在你心裡,就會發現沒有事情是可難倒你的,因為沒有事情可難阻我們的主﹗約翰壹書四章4節肯定地說:「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更有能力)。」

我們當把這重要的真理牢牢記在心上,靠著基督耶穌就能看自己得勝有餘。不然,我們的仇敵撒但就會攪擾我們,攔阻我們得勝,因仇敵要做的,無非是殺害、偷竊,和破壞,要難阻我們得到神所賜的,就是豐盛的生命。(參約十10) 牠只想貶低你,叫你心思狹獈、靈裡膽怯,過著衰微、挫敗的人生。

人生並不是如此無助。凡認基督耶穌為主,為自己的罪悔改,又將心交給神的,都是屬神的,是祂的兒女。我們在基督裡得以與神和好,就成為祂的義,我們亦有基督的能力在心裡,可以走在公義的路上。原來我們只要來到神面前,向祂禱告,多讀神的話,就能得到所需的智慧和力量,去作正確的決定,行在光明之中。這改變不是瞬間或朝夕發生的,但只要我們這樣尋求神,就會每天在進步當中。

希望你能領會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既是重生的信徒,你不用再沮喪灰心,或感到四面受敵,艱難的熬過每一天,神為我們預備的,豈是這樣的人生﹗

當你犯錯,撒但說「你不中用」時,你不用接受牠加諸你身上的罪疚和自責感覺,不﹗你可以立即向神承認過犯,感謝祂饒恕了你,及以耶穌的寶血洗淨你,然後靠著祂的恩典和寬恕得勝,繼續前行。

有一段經文曾幫助我抓緊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並且無懼苦難,過著得勝的生活,這就是:「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因為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約壹四17)

盼望你能認識神的本性,更深的認識祂的性情,及祂對你的心懷意念。你要與祂相交,讀祂的話,讓祂愛你,知道祂對你那無條件的愛,祂是美善的,祂要祝福和幫助你。只要抓緊這真理,我們就不用再懷疑神的愛,深信祂必照顧我們。

今天,不論你的處境如何,神都知道,祂看顧著你,聽到你的呼求,只要將難處交給祂,按祂的吩咐而行,你定能嘗到祂超越一切的慈愛、恩典和能力,並能得勝有餘,因為在基督裡,祂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一切從心出發-【文化守望者】專欄

創意、文化和產業,三者如何能有完美的結合,這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談論不休的話題。不少的基督徒認同「創意文化使命」,透過文化工作見證主,怎不會是一件美事呢?然而,困難就在於「美」這個字,沒有「美」,即使技巧高超,又傳遞屬靈真理,都不過是「承載著講道信息」的技術成品,在感動人心這種奇妙的事情上可十分軟弱。「美」是來自「心」的,但培育一個「有心」的基督徒文化工作者,就算不及駱駝穿過針眼那麼困難,也是極不容易的。有關這方面,我想起一次在內地教創意寫作的經驗。

多年前,我到內地一個兒童之家教創意寫作。那裡有二十多位小朋友,差不多全是基督徒,他們因各種家庭問題而被政府安排寄宿服務。我首先講了一個故事,在過程中引導他們探索故事的意義。無論我問什麼,他們的回答既快捷又「標準」,字眼有些少不同,但都是十分相近,包括:「我會祈禱。」「我會倚靠神。」「有耶穌就是最好的。」

後來,我給他們的練習是寫一封信給天父,表達心中的感想,寫得最好的有獎品。他們寫出的內容都是百分之九十相似的,例如:「我要做乖的孩子」,「我感謝主耶穌拯救我的生命」。這些之外,便沒有其他了,完全沒有個人的情感和想法。但有一篇在我眼前一亮,信中寫到自己的不快樂,又問天父為什麼她會這樣痛苦的。我沒有看名字,單憑內容就選了這篇文章獲獎。公佈消息時,全場的人都面露驚訝,包括成人導師。這位獲獎者真特別,她是被評為兒童之家中品行最惡劣的人,年紀較大,也最反叛。

我的評審標準是什麼呢?顯然不是「標準答案」,我又不是鍾情於天問式的哀傷文學,感情的真摰才是美不美的關鍵因素。真理已在聖經中,如今又有印刷科技,我們要做的不是「真理的抄寫」,而是寫出與人有心靈交流的文字,那種感情必須是真實和誠懇的。

基督徒文化工作者的培育,若是單單重視技巧,或屬靈真理的填鴨式灌輸,所產生的文化作品恐怕只會是空洞的。但培育「有心」人,何其困難呢!這人要敢於走過心靈的黑夜,放下對信仰的標準答案,脫下宗教的外衣,讓赤露的心靈跟上帝對話。一切從心出發,有怎麼樣的心靈,就有怎麼樣的文化。


文@黃少芬

安穩的感覺 -【愛有道】專欄

在意外頻生的日子,我們特別渴望曾經擁有的安穩感覺;在孩子離巢時,父母會緬懷跟反叛少年角力的激鬥;脫離父母管束,獨自居住的年輕人,意欲品嘗昔日吃膩了的家常小菜;轉換了天天衝鋒陷陣的工作環境,卻又回想之前天天嚷著單調沈悶的日程。

那些過去令人沈悶、煩擾,甚或是激心的時間,竟然都變成珍貴的回憶,當要離開、放下或改變關係時,心底反而有種不捨的焦慮。那些我們天天都不想相見,嘮嘮叨叨令人心煩氣躁,又或不言不語毫無情趣的家人,在相處日久之後,原來有著一份微妙的關聯與感情。

家庭關係的特質之一是穩定性,家人各有自己的角色功能,不會經常浮動改變;家不需要華美寬敞,只要有爸媽每日與孩子一起生活,他們自會感受到安穩舒暢,看來毫無變化的平淡生活,已足夠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快樂,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要維護家庭關係的安穩,不只是一個安份守己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或孩子可以做到。而是要留意彼此的互動,按著個別成員的需要調節關係。例如:育養幼兒的夫妻,應更多爭取兩人的相處時間;孩子踏入青春期,要鼓勵自主獨立。

隨著婚姻的年期與孩子長大而不斷更生的關係,才不會變成僵化的關係。有活力迎向家人關係的轉變,反倒能夠維護家庭的穩定,因為大家對這個家有自然的歸屬感,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是勉強捆綁在一起,而是自由的走向對方,彼此聯繫。

倘若當下發現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漸行漸遠,請不要以「為時已晩」作借口,趕緊給對方發個愛的訊息,喚醒他/她心深處渴求的安穩感覺。


文@徐惠儀

一張二十年前的證書-【文化守望者】專欄

最近我在家裡找一份文件時,無意間翻到一張發黃的「聽講證書」,才想起我報讀過這電影欣賞及評論課程,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依稀記得,主辦機構是由擁抱文化使命的基督徒所創辦的,目標是以基督教價值為本的行動影響社會文化。課堂內容我完全記不起了,但一幕又一幕的回憶陸續浮現出來,二十多年前對文化使命有一腔熱誠、卻不知應作何事的我,以及……

從過去到現在,尋尋覓覓,兜兜轉轉,香港和我自己的處境也有很多的改變,而剛才提到的那個具文化使命的機構,應該已經消失了。在這二十年的大部分日子,我沒有全心全力投身在文化工作上,但可能因為內心仍有點微弱的火,總是特別留意基督徒的文化工作。現實是殘酷的,很多有偉大理想的文化事工消失了,很宏亮的使命口號再聽不見了,而過去從事基督教媒體的工作中,所遇見過的雄心大志的文化工作者,所推動的事情很多似乎都煙消雲散。反而不碰社會文化的傳統事工卻有很穩定的發展。我心裡就說,那些做文化傳播的基督徒,大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選擇了高風險的路。

我不是想撥冷水。我知道有文化使命的基督徒是不會停止出現的,不斷有人會跑出來喊著說:我要改變這世界!我要改變文化!我要將天國文化帶到地上!真的,我不是在撥冷水,卻是感到這使命太重要,所以必須有恐懼戰競的心,反思「到底出現什麼問題」。口號不能改變世界,熱情只是讓我們有堅忍力量繼續艱苦奮鬥,而智慧卻是必須求得到的,在謙卑中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

信徒對文化可以有三種極端的態度,一是完全漠視,二是完全融合,三是完全敵視。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會因為不了解文化背後的屬靈權勢,而未能在地上作主的見證。除了聖經知識,還要運用屬靈恩賜(包括辨別諸靈的恩賜),以及形成先知的視角,並理解文化符號,所以需要神學、文化和傳播學的整合。

有些人呼召基督徒成為「文化戰士」,雖然確實涉及屬靈爭戰,但我個人較喜歡「文化守望者」作為隱喻。從亞當開始,有神的形象的人從沒被撤除「修理看守」(cultivate and guard)的天職。「Culture」(文化)源於「cultivate」(耕種),在這專欄中,我會以守望土地的角度寫文化。


文@黃少芬

可愛的老寶貝 -【愛有道】專欄

記得有一句曾經成為潮語的電視對白:「嫲嫲係大廳,乜都唔駛驚!」主角「嫲嫲」受到後輩愛戴尊崇,是家庭重要的精神支柱。

近年請家傭困難,雙職父母的家庭,若有老人家幫忙照顧孩子和家務,簡直就是如獲至寶。老人家本於愛心擔起照顧孫子的責任,但後輩卻視之為與他們繼續同住的原因,這隱藏式的「功能關係」,在老人家表現不達孩子心中期望,或過度入侵他們的親子關係,彼此的關係會變得緊張。當孫子長大,老人家健康欠佳,無力再承擔家務時,他們彷彿失去了功能,感到無用自卑,若孩子不懂父母心,關係會進一步疏離,甚至怨恨叢生。

若不想家中的長輩因為年邁而變得不可愛,就當反省與他們相處之道,正面的看待他們,增加彼此的了解,建立更合適的相處模式。

父母是尊長,切忌吩咐他們「做這做哪」;我們都是他們育養長大的,或許他們做得不夠好,卻不是有惡意的,若選擇了他們照顧孩子,就得接受他們的方式,可以商量提點,但態度必須良好,勿以批評出發,試試邀請他們一起參加講座或活動,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新的觀念。

記著,我們才是孩子的父母,這身分誰也不能奪去,無論如何忙碌,也需要有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跟他們玩耍、談心,更要教導他們尊重老人家,不能視他們為傭人般差使,反倒要學會照顧和幫助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

老人家的心理會隨著身體的衰弱而轉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兒女必須留意他們的健康狀況,不要讓他們操勞過度,鼓勵他們擴闊生活圈子,享受晚年,做個快活的老人。


文@徐惠儀

我們是「和他同食同喝的人」-【好食有道】專欄

使徒行傳十章記載,外邦人哥尼流得使者的指示,邀請彼得到他家裡,要聽他講神的吩咐。經過五旬節聖靈澆灌之福,彼得出口成「道」,一口氣講述拿撒勒人耶穌的事跡:在神的同在中做了什麼,後來被人掛在木頭上殺了,第三日,神叫他復活,顯給神所揀選要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彼得又說,他自己就是其中一人,就是在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耶穌團隊十分親密,耶穌在世傳道的日子,常常和門徒一起吃喝,在祂復活後,又有同吃同喝的美好時光。(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就有耶穌在門徒面前吃燒魚的記載。)

這些被神揀選的耶穌見證人,有一段與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的經歷,「同吃同喝」與「作見證」有沒有關係呢?為什麼使徒行傳作者刻意描寫他們是和耶穌同吃同喝的人呢?幻影是不吃不喝的,人心目中的靈體也不會,只有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才會。門徒和耶穌同吃同喝,見證耶穌真的從死裡復活了,身體真的復活了。門徒要作的見證,不是抽象的復活觀念,不是什麼主義或形而上的神學,而是與復活了的基督相交的真實經驗,又是十分親密的。

吃喝是人與人之間共同進行的一種日常活動,也反映彼此的關係。吃喝是否就只有物質、滿足生理需要和感官享受,就在乎人對這吃喝經驗的理解去到怎樣的深度。和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這經歷既是神蹟性的,又是日常性的。復活後的四十天,耶穌似乎再沒有在公眾面前,顯出水變酒、瞎子得看見等那種震撼性的神蹟,門徒卻是在日常的吃喝中,見證一件更偉大的神蹟――神叫耶穌從死裡復活,住在人當中。

神創造大自然的規律,但有些時候,也會用超自然的能力介入這世界,震驚人的封閉的思想,以致得認識神。但人若只是單單追求特殊的超自然經驗,而輕忽了神在日常中與人相遇的經驗,便會走向極端。充滿萬有的神也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羅倫斯弟兄在修士院的廚房裡,洗洗擦擦的勞動時刻中,都能經驗到神的臨在,因他裡面有專心一志的尋求。

最後又回到「好食有道」這個專欄的寫作目的,飲食是世俗的事,抑或是屬靈的事?真在乎你的神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與你同在的一位,再沒有聖俗之分,只因一切都歸耶和華為聖,即恢復以神為中心的世界和生活。本專欄到今期完結了,祝福「和主同食同喝」的讀者享受基督裡的豐盛,在地如在天!


文@黃少芬

 

不可或缺的決心! -【Joyce Meyer】專欄

神是更新的主,祂常做新事,常在我們的生命裡作工。然而,我們總要經歷風浪,才能成就神對我們的應許。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些事情會阻撓我們前進,舊思維就是其一,馬可福音二章22節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都壞了,惟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換言之,要心意更新變化,靠著神的說話和應許「穿上新人」,認識神對你生命的旨意能助你立定心志,繼續前行。

並且,當你決定前行,要有遇到對抗的心裡準備。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六章9節就這樣說:「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這些人我稱之為「巨人」,不論你稱之為甚麼,在你遵行神的旨意時,仇敵必叫你困難重重,你唯有心意堅定,才能繼續前行。

仇敵其中一個技倆就是用謊話騙你,就如牠可能對你說「太遲了」,你可能丟下課本多年後正想重回校園,又或想修補過往的錯失。但事實是沒有太遲這回事,你也許有夢想還未實現,追求你的理想永遠不會太遲,別相信撒旦的謊言,你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一句忠告:你沒決心完成的事就別開始。我說這話是因為仇敵肯定會千方百計難阻你前進,牠決意要制止你,所以你更要堅定不移、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

記得當年我開始與人分享神對我的呼召時,有些朋友認為我搞錯了,說我不是這類事工的材料,叫我相當沮喪,但我知道這是出於神的,是祂吩咐我去作的事工,而我已決意排除萬難,最後,教會要求我離開,我也失去了一些朋友,甚至一些家人也對我反目,我實在跨越了不少難處,才能成就今天的事工。但若我當時受到排斥就放棄的話會怎樣?我不能像今天可以努力去作神呼召我作的,而我會變得苦澀失望,因為這是我所熱愛的。

你曾否求神使用你?若你有感動作幫助別人,或為人帶來平安和鼓勵的事工,這很可能是出於神。而若你不去做,你可能會一生抱憾。

而且,若你要往前起行,當心撒旦要設計害你,叫你心煩意亂,這是牠阻撓你前進的另一技倆,牠會使用旁人來叫你分心,或是肆意批評,甚或是斷然拒絕,假若這個未能叫你停下來,牠會攻擊你的其他方面,為要叫你灰心卻步。

只要記著,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看約壹四4)靠著基督,你有所需的一切去抵擋和勝過魔鬼。當你勇往直前,切勿注目自己,只要單單仰望神。不要理會旁人的批評和不信,只管追求從神而來的異象。下定決心,跨越仇敵設下的障礙,就是牠的每個謊言、人生的每個挫折,甚或他人的屏棄拒絕。無論你作的是甚麼,只要繼續前進!當你灰心失意,要繼續前進;受到別人譴責為難,仍要繼續前進。不能動搖的決心是不可或缺的!

就讓我們向大衛學習吧。他被膏立以後,等待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坐上國王的寶座,期間他經歷了不少險境,包括前來襲擊羊群的熊和獅子,並巨人歌利亞!像大衛一樣,別害怕面對你的仇敵,只要記著神曾帶你經過的幾許風雨,數算祂帥領你的得勝日子,並深知今天祂與你同在。

只要繼續倚靠、信任,交託給神,你得勝之日不會太遲,終必臨到!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