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愛心社企 創出「希望」的味道

對一般人而言,飲食除了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就是味覺上的享受,但原來對某些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價值,能賦予別人盼望與人生方向﹗

基督徒關愛弱勢社群,在生活中實踐「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固然是應當的。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資源更有智慧地運用,以達到最佳果效,令最多人得到最好的幫助。「2016使命商道論壇」便是以「愛鄰『社』——我當作什麼?」為主題,探討可行的踐信方向,更請來不同界別人士分享,藉以啟發信徒多角度思考,探索適切的社關行動,而其中兩位的經歷都與飲食業有關﹗

「四無」人士  烘出希望明天 

現時在社企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 Ltd.任職的鍾志謙(Paul),分享時臉上掛著陽光笑容,與他述說的黑暗往事成強烈對比。他曾在電視訪問上向觀眾談及過去,表示自己年輕時沒有從事過正當職業,更曾加入黑社會,因販賣毒品而在泰國被判終身監禁。「人生完全是絕望了﹗」在泰國服刑19年後,得以返回香港繼續服刑,兩年後終於重獲自由。Paul在獄中信主,重踏社會之後獲更新會收納為阿尼西母訓練計劃學員,更於2014年回到泰國宣教一年,參與當地監獄事工,服侍在囚人士。

縱然誠心悔過及改變,但由於更新人士的身份,以及缺乏工作經驗及學歷,Paul的生活仍然艱難,只能從事搬運及清潔等工作。2015年,Paul透過更新會介紹加入Le Fournil成為曲奇學徒,學習專門的手藝。「我本來不懂煮食,也沒有興趣,甚至對『烘焙』二字非常陌生,但神讓我在這間公司中由零開始,學會做曲奇。」他承認,要重新學習新技能確實非常困難,然而他亦明白這是必經的階段。

Le Fournil創辦人Rebekah擁有豐富的飲食業經驗,特別在甜品方面。她曾在監獄探訪中接觸到一些囚友,覺得他們都有悔過的心,卻因為背景而難以找到工作,十分可惜,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專業用來幫助他們。Le Fournil所聘請的員工都是「四無」的,就是無學歷、無經驗、無相關技能、無社會接納的人。公司除了給予工作機會,更會資助員工參加培訓課程,甚至贊助他們出國參與國際飲食比賽。

Paul在Le Fournil工作的過去一年間,見證公司曾聘請11名更新人士,其中曾有5位同時共事。

「我們這些曾經犯事的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神在職場帶領我,讓我可以再次抬起頭來﹗」

他由衷地說。「原來我是可以學到一門專業技能的﹗」他體會到人生的基本需要,因為能用勞力來賺取每月收入,不需再想犯法的事,已十分滿足。如今,他的生命充滿動力,對將來抱有希望,期望有天可以建立自己的餅店,正繼續努力學習,打好基礎。Paul期望,他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基督徒商人,願意幫助更新人士,並給予他們機會。

 

印度廚藝老師  放送「希望之味」

另一位分享者、印度籍的Kaushic Biswas是一位專業廚師,多年前來到香港,後來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呼召全職服侍,開始在重慶大廈展開事工。其後他建立烹飪學校Taste of Hope,為貧困及受歧視的南亞少數族裔提供烹飪技能的職業培訓。他跟Harmony Baptist Church合作,借用他們的廚房,服務對像除了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還包括難民和家庭傭工。他們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分享福音,當中有不少學員因而信主。曾有一名尼泊爾少女,因為生命沒有方向而迷失自己,甚至開始吸毒,後來參加了Taste of Hope的職業訓練,在餐廳找到工作,生活安穩下來。

Kaushic Biswas坦言,少數族裔中不少是穆斯林或是來自其他宗教背景的,跟他們分享福音有一定困難。他會嘗試打破對方的思維及律法思想,例如在他們的文化中,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重要,而他作為學員的導師,卻會請學員稱他為「兄弟」而非“sir”,強調他們是「一家人」。事實上,他自己亦在印度教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基督徒,要面對的挑戰亦不少,而他亦會將這些挑戰跟學員坦承分享。

另外,Taste of Hope之所以重視難民的服侍工作,因為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即使他們想參與沒有支薪的義務工作,有關單位又可能會被視為「剝削」他們。因此,難民在港停留期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不用付款的培訓。事實上,許多幫助難民的機構主要集中於提供法律援助,而Taste of Hope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為難民提供培訓活動。

此外,Taste of Hope亦會為一些企業辦團隊建立活動,有些活動更會開放讓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一起進行,令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與氣氛下接觸及交流,而這種機會在這城市中是少有的,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

(記者陳淑安報道)

脫離律法主義牧養 教會要使沉溺者看見

現今時代不少人受到各式各樣的癮好捆綁不單沉溺其中的人難以自拔連帶他們的家人也飽受纏累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成立十五週年之際特別舉辦教牧長執交流會透過講座和工作坊的分享加深教牧同工對癮好的了解增進對受困擾家庭的認識預備成為這世代破口中的守望者

幫助沉溺者尋找靈裡的滿足

交流會首先由劉達芳博士從牧養向導,闡釋主題「奴役和自由」。劉博士指出,當人在神之外,努力想找到唯有神才可以給他的東西,他就陷在沉溺中。這個沉溺是否病態,只在乎其深淺程度、時間長短及是否具有破壞性,所以可以說是人人都有些沉溺。

劉博士又提到,基督徒不是憑著自由意志去立志就可以改變成癮的問題,因為除了我們的意志之外,還有靈界的影響,包括聖靈及邪靈在人的生命裡運行。教會在牧養這些沉溺的人時,若只認定他們的犯罪事實而要求他們不斷立志改變,未必能有效斬斷癮的根源,有時反而令人跌入罪疚自卑,再繼續陷在沉溺行為的惡性循環中。若人在靈性上的需要不被滿足,那麼單靠一般讀經祈禱是不能脫離癮好的捆綁,教會要幫助沉溺者聚焦去找到他靈性上的需要。

最後,劉博士總結﹕有健康的教牧,就帶進健康的教會。教牧首先需要自問﹕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教牧自己有很多成就的需要,就會將這些需要加在會友身上。而教會是否還在律法主義和行為稱義的情況下牧養信徒?律法主義形式的牧養可以很快見效,信徒見到教會領袖就會因恐懼而順服,但是內心深處是找不到滿足可以代替這個律法約束,而他們需要學習的是從心底去討神喜悅。教牧首先需要從律法中得釋放自由,不需要從被牧養群體身上得到「業績」和肯定。

罪透過謊言奴役人

交流會第二部分主題演講,由葉漢浩教授從神學向導,分析賭博問題與教會使命。葉教授提到,在創世紀三章6節,女人看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是「好作食物,悅人眼目」,其實罪的源頭在未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進入賭博被奴役的第一步,其實從看見開始。現時社會被各種謊言充斥著,對賭博的美化和輕視,對「賭一次沒有問題」的假設,都是來自社會的宣傳和廣告。某些賭博機構製造的帶來社會建設的謊言,已經成為潛意識進入我們的生命,而罪與謊言是絕對分不開的。創世紀三章7節提到,他們的眼睛開了。這種「開」,是盲眼的「開」,他們開始有了羞恥感,而這不是神原先的創造。罪使賭徒的眼睛「開了」,但看到的是扭曲的事實。罪帶來的奴役,使人看不見真實,其中最深層的屬靈問題是人與上帝的割裂。創世紀三章10節提到,人聽到神的聲音就害怕。在罪出現之前,人聽到神的聲音不會懼怕。這種懼怕,是一種和上帝的盼望和關係的斷裂境界。這種境界在賭徒生命也是經常出現,例如負面的情緒。賭徒對自己的負債,有很多複雜負面情緒循環出現,他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其中一個原因,就看不見上帝的真實盼望。罪帶來循環的負面情緒及延續性。

所以,罪的奴役本質就是透過謊言、扭曲的事實,循環不息的負面情緒,一直對我們的操控。正如賭徒面對負面情緒時,會因為扭曲事實而進入賭博本身去嘗試解決,看不見真實的盼望和價值其實在上帝裡面。

教會要使人看見

關於教會使命,葉教授引用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作出闡釋,提到「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葉教授認為,這就是今日教會的使命。而34-36節裡,路加刻意將教會「使人得見亮光」的使命放在與人的罪的問題同步。教會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要照亮要發光,但人並不是必然看得見。賭博問題提醒了我們,好多人正在黑暗當中,是被黑暗蒙蔽的。

路加福音這段經文提醒今日的教會,除了做好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也要明白現今社群如何被黑暗蒙蔽。教會除了自己獨立發光之外,還有個非常清晰的使命,就是要讓蒙蔽者看得見,讓未蒙蔽者防備進入蒙蔽當中。今日,我們要思想如何成為一間使人看見的教會。面對賭博問題,我們有使命,需要同心合力去面對,使信徒或非信徒不會被罪所奴役所蒙蔽。

(記者莫嵐報道)

連接過去與未來 華人進入「傾倒的季節」

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在9月23日來到香港,在葡萄藤教會釋放關於香港及中國重要的信息,預備大家進入5777年。

神傾倒榮耀進入中國

首先,皮爾斯的先見團隊在敬拜中看見香港以往許多的禱告令天上的碗滿溢,現在神要傾倒祂的榮耀在香港和中國。我們要接受改變,才可以領受神所預備給我們的。列國正在斷定谷裡,但諸天卻在述說神的榮耀。神的榮耀要在中國彰顯,祂需要一群餘民去改變一個國家,而教會將決定中國如何改變,中國的改變亦將影響世界。我們在整合過去,帶入神正在和將會做的。

皮爾斯再一次分享神向他啟示1986至2026年的四個十年階段中,神在中國和香港的作為。中國在過去30年漸漸踏上全球舞台,而香港則成為神榮耀進入中國的門戶。神已預備在香港傾倒祂的榮耀。他接著說,到了今年10月,即猶太曆5777年新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有經濟影響力的國家。中國將興起新的資源,慈善資助也會有突破,供應神國的推展。中美兩國的政府將有新的連結。未來十年將有特別的機會讓神國擴展。到了2026年,華人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民族,與以色列連結,在全球福音工作上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在未來十年,中國教會要成為世界典範。

以「杖」和呼喊連接過去與未來

在猶太曆的5770-5779年間(2009-2019年),70所用的希伯來字母AYIN有幾個意義。首先,這是個脫離被擄之地、進入應許的時間,也要警醒守望,正確地作決定。這也是天使的季節,將會有極多天使在工作。然後,他帶領現場所有人,以行動總結過去,開展最精彩的十年。他指出5776年的6字,希伯來文看來像一支杖,也代表呼喊。眾人舉起神所賜的杖,代表把過去所經歷的總結到這一刻,立杖於地,並呼喊展開充滿盼望的未來。

八年醞釀成就應許

到了晚上的時候,皮爾斯更進一步預言香港要進入的改變。他指出香港是神的榮耀轉化的門戶,神要在香港形成一個新典範,讓中國跟隨。他說,在過去八年間,神正在招聚地上的軍隊。現在,新的身分正在形成,我們要憑信心進入未來。「當神已經透過先知預言發生什麼事,將會有一群人相信,神就會和他們同工。」他透過以西結書37章提到枯骨的經文,解釋應許成就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先知要按神所告知他的去宣告,若預言未完全成就,要指著那些缺乏的地方多次宣告,直到神說的完全成就。因此,經過之前八年的醞釀,神現今要顯明祂的作為在香港和中國。新的風將帶來新的異象、新的恩膏,是時候再一次奮勇向前。真正的爭戰在於立定於未來的身分。

5777年將會是神的得勝

「猶太曆5777年將會是王冠和劍的一年」他說。神的劍將會斬斷綑綁,釋放人進入自由。「5777年也代表得勝的結局。」我們之前所努力禱告的會忽然突破,很多衝突會變為得勝。皮爾斯特別用到耶穌的「忽然」轉變的例子去勉勵眾人。耶穌與神當時正在做的事對齊,就是受施洗約翰的洗,祂就「忽然」進入祂的身分,而不再是木匠。耶穌同樣經過一個三十年的「應許成就」的過程,直到他的身分顯露。後來當馬利亞發預言,顯明耶穌是神的兒子,一件很簡單的事,就是參加一個婚宴,都會顯明神的榮耀,使水變成酒。

皮爾斯宣告:「很短時間內,神就可以改變你身邊的一切,成為好酒。同樣,一瞬間神就可以改變香港成為榮耀的出口﹗」

香港的信心爆破 中國的傾倒季節

聖經這樣總結水變酒神蹟: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顯出了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約 2:11)皮爾斯宣告香港將有信心的爆破,有新層次的信心。今年香港會開始看見神的榮耀,並帶入中國。正如一個簡單的婚宴邀請帶來一個全新的榮耀運動,一個全新的代禱運動要在中國興起。將會有十萬中國大陸代禱者,成為沒有人能攔阻的禱告大軍。他們不單禱告,更持守預言和宣告,直到看到神的預言實現。香港要開始動員神的軍隊,神就堅立祂在教會及史上最偉大的工作。

最後,皮爾斯團隊帶來一大塊金色布幕,代表神的榮耀作為。他看到天上正在傾倒新的榮耀給神的子民,他們腳掌所踏之地都有神榮耀的震動。未來十年有一個「覺醒的窗戶」在華人當中。中國的使徒領袖要改變,神的榮耀會滲透城市。今年要為香港爭戰,下年為下一個城市,直到中國有十個大城市連結。現場所有人都穿越那塊金色布幕,象徵認同及進入「神榮耀的震動」。他宣告中國傾倒的季節已經開始﹗

(皮爾斯於香港釋放信息後,隨即率領全球領域中心使徒團隊前往台灣主領「2016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詳情請參看「進入倍增思維 擴張神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網絡紅人 為青年築夢

正當各個界別都被神恢復,成為祂所使用的器皿,擴張祂的國度時,玩電子遊戲這個被視為「宅男」的嗜好,也被復興過來為神所用﹗因在YouTube拍片「教打機」而成名的網絡紅人Andrew,運用知名度成立「網‧想‧正」(Fantastic Dream)平台,在網上接觸年青人,將福音與夢想帶給他們﹗

成名自有祂旨意

Andrew自小喜歡玩電子遊戲,3年前愛上了一隻手機遊戲,於是花心機去研究,也加入了網上的討論群組。後來,他開始拍片發佈遊戲攻略,放在YouTube上。兩年之內,他的YouTube頻道,竟有十萬個「跟隨者」﹗「由開始至今,這頻道的總點擊人數,接近三千七百萬人﹗」

成為網絡紅人,不同的遊戲公司開始邀請Andrew擔任活動主持,更請他到台灣參加打碟比賽。「當時都有點掙扎,因為普遍教會都不贊成孩子們玩手機遊戲,覺得這代表不專注學業。」然而,他覺得自己無端得到知名度,必定有些原因,也許跟神在他身上的計劃有關。Andrew於是尋求牧者的意見,得到鼓勵及啟發,想到不同界別都可以榮耀神。

透過網上平台,Andrew經常會接觸到香港及台灣的年青人,跟他們在網絡中閒聊。曾經有名台灣少年,在傾談時竟哭了出來,原因是「打機打不贏」。他更跟Andrew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可以『出名』,而我卻不可以呢?」那一刻令Andrew感到,自己在網絡這平台上是有使命的。2015年,他舉行了三次佈道會,在網上召集年青人參加,向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第一次約有400人參加,第二、三次則聯同另一位基督徒YouTuber合作,前後共有約1600人參加,約100人決志信主。

激勵年青人尋夢

藉著網絡接觸年青人,Andrew了解到他們的現況及需要。「他們大多沒有自信、沒信心,渴望尋找朋友。」不少年青人花很多時間在手機、網絡世界中,缺少與人交往的經驗。曾有中學老師邀請Andrew到學校分享「生涯規劃」,期間有學生表示自己將來想當「物理學家」,卻似乎對如何達到目標沒有頭緒。「年青人有夢想,但中間卻似是『留空』了,即是『今天的我』與『未來的我』中間有缺席的地方。」

為了讓年青人重拾夢想,Andrew開設了一個名為「網‧想‧正」的平台,拍攝一系列影片介紹不同的職業。年青人觀看影片之後,若對某些職業有興趣,可以參加這平台舉辦的活動,進一步認識相關職業。影片介紹的職業大多是Andrew較為熟悉的工作,包括剪片、遊戲設計、畫師等等。「希望能刺激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多些想法﹗」

傳福音要講關係

有這概念之初,Andrew也感到難以實行,然而卻在整個預備過程中看見神的帶領及幫助。例如他曾經說過希望能認識一位運動員,後來竟在朋友的婚宴上遇上一名籃球員,能與他合作,在未來的日子拍攝對方的故事。此外,他在尋問神如何取得資源去支持這項計劃時,恰好政府開設了「社創基金」。「網‧想‧正」於是成為首批成功申請基金的項目,獲得10萬元資助,作為拍攝影片及舉辦活動的經費。

Andrew本身有一份全職工作,幾乎所有工餘時間都用來拍片、辦活動、跟年青人交流。「傳福音有時要講關係﹗」事實上,有部份年青人對信仰會有抗拒,因此「網‧想‧正」強調夢想,以這個向度跟年青人對話。談到與年青人溝通的心得,Andrew說﹕「不要抗拒走入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看見他們玩手機,別急著說這是『魔鬼的作為』、『沉迷』。想一想,很多基督徒也一樣會因為賺錢而迷失自己,只不過比較『正面』的是『有錢落袋』,而打機卻似乎沒有得著。走入年青人的世界,就是要去明白他們在玩什麼。純粹不讓他們玩是沒有用的,反而要去擁抱他們﹗」

現時,「網‧想‧正」已起步一年,招聚了共八位義工,期望將來能發展成為造就年青人的機構。「年青人很需要被建造,除了認識耶穌之外,亦要認識自己,並認識自己將來在社會的角色,知道自己是『有可能』的﹗」他直言,自己只是做了第一步,去接觸年青人,還需要教會、學校支持,做一些「補底」的工作。有新的年青朋友返教會時,需要其他弟兄姊姊跟他們溝通。

 

(記者陳淑安報道)

鳴謝﹕豐盛社企學會轉介訪問

踏入5777年 立約作一個新人

即將進入猶太新年第5777年,國度事奉中心與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建立了亞洲的戰略合作關係,盼望讓更多華人與以色列同行。9月10至12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 拉比再次來到香港,分享浸禮與血約、進入5777年及一個新人等訊息,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亮光。

浸禮與血約

聖經中曾經發生多次以水淹蓋人的事件或狀況,它們每一個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也有共通點。透過阿睿拉比的闡釋,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起初神創造天地時,有一個完美的「覆蓋」狀態:萬物都在耶穌基督裡,而神的靈在人裡面。神說要有光,並不是創造光,而是把真光耶穌叫來,然後在光明中、在耶穌裡創造萬物。後來神用塵土造人,把生氣吹進他們裡面,使他們成為有靈的活人(創2:7),就是聖靈住在人裡面。然而當人類敗壞,神親自設立了一個拯救的約:「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 3:15)。以至於整本聖經都是為達成這個應許來推展。

阿睿拉比談到挪亞洪水,是第一次的淹蓋事件。「洪水是神的屬天的機制,使在血約之內的人透個水和方舟從邪惡的世界分別出來。」他說。人們常問為什麼要除滅一切,他解釋,其實神並不是憤怒,而是憂傷心痛。神一直等待人類回轉,但到了挪亞的世代,挪亞已經是最後一個合神心意的家庭去完成創3:15的拯救計劃。因此,洪水是為了保留最後一個屬神的家庭。神使洪水氾濫,卻與挪亞立約。方舟就代表立約的工具,罪得赦免、被神稱義。

第二次的淹蓋事件是出埃及。在逾越節當晚,神的使者因看到以色列人塗在門楣上羔羊的血,就「停止審判」,越過那家,代表他們的罪已得赦。然而,以色列人仍身處埃及為奴之地,若要離開法老的掌控,要進入紅海的水裡,水掩蓋之後埃及不能再追上他們。阿睿說羔羊的血是神超自然的赦免,但踏入紅海、摩西舉杖卻是人在自然範圍要做的事,以致聖經說神在「當日」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手(出14:30)。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用自己的血立永恆的約,而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效。可是,若人沒有離開屬靈的埃及,撒旦可以再次抓住他。因此浸禮就是信徒要經歷的「淹蓋事件」,當人下到水中,聖靈會和他一起在水裡出來,是永遠有效的。浸禮不是宗教儀式,而是屬天的機制,使舊的世界不能再追上,也回復到神創造時完美的「覆蓋」狀態。

 

踏入5777年 

關於新一年,阿睿有以下見解。禧年完結,5777年就是全新的開始。禧年間要赦免其他人的債。因此,要留意「不要把不赦免,或是帶著別人的問題進入新年」。赦免不是為那人而設,而是為被冒犯的人而設立的,以至我們不會因其他人的過錯囚禁自己。「即使對方不改變,我們也不用被綑綁」,他說。

另一方面, 5777年或任何的日子,都是為了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有沒有救人和代表神的國?我們的恩賜怎樣祝福身邊的人?「不要把一個他連得埋在土裡,用你所有,做你所能,代表天國!你有足夠的時間!」他總結。

 

一個新人

阿睿拉比亦分享了「一個新人」的重要題目。這個新人有三面特質,是個人、團體和國家都有責任成為的。

首先,每一個相信神的話,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都有一個新心新靈。他必須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是個人責任,決意順服在耶穌的主權之下。其次,不同團體構成基督的身體,每個成員及器官都是身體的一個功能,要協助其他部分,使基督的身體有效運作。再者,不同國家的信徒都會加入成為「以色列國民」的一員。因著國王耶穌和我們的關係,凡在祂的王位以下都是「以色列國民」,因為我們所代表的國家都在「以色列聯邦」(Commonwealth of Israel)之中。他特別提到,進入一個新人的時候,人並不會失掉自己的國籍和種族身分。

阿睿拉比之後指出,一個新人的啟示,可以幫助以實瑪利及以撒的後裔進入命定。他說:「神聽見童子以實瑪利的聲音,給了他命定,並且在祂的救贖計劃中有份。」神對亞伯拉罕兩個孩子的命定都是因為亞伯拉罕的約,這約今日仍然有效。仇敵希望毀滅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命定,使以實瑪利歸入伊斯蘭教,並跟以撒成為敵人。然而,以實瑪利和以掃後代的土地一直在以撒的後裔附近,「神設立他們作為以色列的第一道防線!」他相信「一個新人」會為亞伯拉罕的家帶來突破,並帶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吹角宣告醫治 癱瘓病人再次行走

耶穌在地上從不拒絕病人的請求,總是充滿憐憫的心,向每個有需要的人伸出醫治之手。今時今日,祂仍然願意如此憐恤我們,並向這世代發出呼喚,邀請我們相信祂的愛與能力。在這個看似信心沙漠的城市,得勝的號角要再次吹起,就像以下這位弟兄Man Wong親述母親得醫治的見證般,不可能的事都要成就,神蹟醫治必陸續發生﹗

2014年4月的一個早上,我的七十多歲母親在公園晨運時突然暈倒,後腦撞在地上,頭部受傷被送往醫院。首次電腦掃瞄顯示媽媽只有輕微腦部出血,不用做手術。正當我們以為媽媽很快可以出院回家,沒有甚麼大礙,可以鬆一口氣時,她往後數天的情況卻漸漸地轉差,行動及排尿竟開始出現困難。第二次腦部掃瞄發現,她的腦部瘀血非但沒有減少,還在增加,並且有引致腦內壓上升的跡象,需動手術在頭部鑽孔放血減壓﹗

5月1日,媽媽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在她頭部鑽開了兩個孔,引流出腦內的積血。然而,本來預計只會持續數天的引流過程似乎一發難收,引流出來的腦血水每天仍然很多。就在手術後的第五天,併發症發生了﹗媽媽出現嚴重肺炎,血液含氧量急劇下降,進入昏迷狀態,命懸一線。醫生唯有立即移除腦部引流管,減少進一步感染風險,同時亦希望腦部出血情況自行停止。經醫護人員努力搶救下,約過了2星期後,肺炎有明顯改善,但媽媽神智仍然呆滯,缺乏反應,手腳不靈,不能自行進食和排尿,需要依賴喉管幫助。

經過一個月治療,媽媽神智反應有輕微改善,我們決定讓她出院回家休養,希望今次她可以慢慢康復。可是,回家後一個月,媽媽情況再次轉差,需再度送院。這次的腦部掃瞄發現,腦部已經嚴重積水,漲大的腦室壓著正常腦組織,令媽媽陷入半昏迷狀態。腦科醫生診斷後,認為必須做第二次手術從腦室植入引流管,把腦液長期引流到腹部。

由於第一次手術的陰影,我們始終對手術之後的情況不敢太樂觀,擔心嚴重併發症會再次出現,又因為知道媽媽在跌倒前已決志相信耶穌,就憑信心安排她在手術前一日為她進行了基督教的灑水禮,讓她正式歸入基督。

第二次手術成功地在媽媽腦部植入了引流管,把腦液從腦室引流到腹部。手術過程很順利,而且沒有出現肺炎的症狀。故此,我們都感到很高興並且期待她今次應該可以很快便康復出院。可是事與願違,手術之後的兩個月,媽媽的情況竟然沒有多大改善,康復進度差強人意,腦部積水絲毫沒有減退的跡象。

媽媽仍然神智模糊,只會間中偶然張開眼睛,但眼神並沒有焦點,對外界完全沒有反應,基本上跟一個植物人沒有兩樣。我們詢問主診醫生,他亦無法解釋為甚麼手術成功,但腦部積水仍然絲毫沒有減少。更令人失望的是,醫生說在這情況下,在醫學上已沒有進一步的治療辦法了﹗

面對這壞消息,我們家人的心情固然掉進谷底,但同時心想,我們既然是基督徒,應該相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既然醫學上再沒有甚麼可作,也基於方便照顧,我們就決定讓媽媽出院回家,專心等候尋求神的醫治。事實上,她的情況就像植物人一樣,全身無力,就算坐在梳化上,因為頸部乏力,垂下的頭部,眼睛只可望向地下,亦因為腰椎無力,就算坐下,身體也會自然向前,向後或向左右傾側,容易跌倒,非常危險。

這段日子,我們雖是難過,但仍然對神充滿信心和盼望。我們沒有為媽媽做什麼治療,只安排她參加祈禱聚會,而且每天為她祈禱。我們的神,是信實和聽禱告的神,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會問,為什麼神沒有應允我們的禱告?為什麼手術成功,康復進度不是我們所料的結果?但我們突然想起耶穌醫治好瞎子的故事,就是約翰福音九章,耶穌回答門徒指,不是這瞎子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有一天,神竟然感動一位不懂吹角的姊妹去買號角,而且還要是較難吹的短角。神要那位姊妹到我媽媽家中作祈禱醫治,並且要吹角宣告神的大能臨在。那是我首次接觸號角,其後翻查聖經,原來吹角是宣告神的臨在。祂是大而可畏的,吹角亦可以用於敬拜讚美、醫治、屬靈爭戰、粉碎一切攔阻神的敵對勢力、打破仇敵的轄制等。

過了不久,媽媽的康復果然情況一天比一天進步,連腦外科醫生都無法解釋﹗我們親眼見證到神使媽媽的身體機能經歷好像嬰孩一樣的變化。嬰孩成長是怎樣的呢?就是由只懂躺臥,變成可自行轉身,進而坐起身來,學企,學行;從開始吃流質,到吃粥,直到其後可以自行進食和排尿,甚至執筆寫字,講說話,跟我們傾談等。唯一和嬰孩不同的,就是媽媽的智慧和身體康復比嬰孩成長快數百倍。不足兩個月間,她就從植物人的狀態,變為差不多完全康復的正常人,胃喉、學行架、輪椅,全部都不需要了。哈利路亞! 媽媽極速的康復進度,相信只有神才能做到,將榮耀頌讚歸於我們的父神。

2014年10月,主診醫生為媽媽再做腦部掃瞄,結果顯示腦積水大幅減少!翌年暑假,我們和爸爸媽媽大夥兒去了日本旅行,旅行期間,媽媽走路比爸爸還要快呢﹗


文@ Man Wong

萬箭齊發 復興校園

新學年開始,全港各區的教會、機構於大專、中學、小學發起各式各樣的福音行動,希望以「萬箭齊發」的方式奪回下一代。各區教會與事工網絡正展現新形態的合一,興起青年人的生命展露福音的大能。

各區的教會網絡,於本學年之始一同在多間中學及大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和珍寶珠,回到學校送給校內同是信徒的同學或新生,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多區的教會及機構網絡一同響應,包括東區校園事工網絡,約有18間學校參與,他們更已經自製珍寶卡。港島南區的網絡亦被激勵,約5間學校將會加入。東九龍區的網絡連同慈黃區及Show Love Movement等亦發起接近20間學校的同學參與,設計珍寶卡,一同尋找珍寶。歡迎其他區域自發加入。行動資料

多間中小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
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送給同學,
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

燊火青年網絡(U-fire)總幹事胡裕勇表示,過往各區網絡的連結及近來的Acts 2 Gather 平台帶來了「地區化新動力」。「我們不再需要以某一個機構或單位的名義去開展活動,而是有相同異象,演繹和推行的時候卻可以保存各自的獨特性」。現在大家各按其職、發揮各自的強項而不分你我,推動福音比以前容易了。這樣可以讓所有參與的人都擁抱同一異象,同時連結校園及地區教會網絡,做到百花齊放卻又合一。

另一方面,大專的福音事工亦有同樣景象。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學園傳道會及U-fire近年來一直同行及保持交流,早前FES更在開

學前舉辦培靈奮進大會,點燃大專生對福音的熱情。三個機構期望建立長遠的關係,互相合作接觸不同類型的學生:著重理性思考的、著重禱告敬拜的、想要行動的、著重社會公義和弱勢社群的。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主任盧家輝(Fox)曾說:「當青年人關心這些議題,而教會不關心,教會就會和他們越來越疏遠!」因此他們也在尋問福音的新可能,正探索如何突破傳福音的框框。

至於三個機構是否會有下一步聯合行動?胡裕勇表示:「現階段我們只是認識各自在校園的工作,建立關係和信任。然而,這種互相接納和認可,比因著合辦一個聚會或活動的『合一』來得更可貴。」Fox也表示:「聖靈帶領我們三個機構在一起,因為我們都希望和大專的青年人同行。」各機構都明白到牧養青年人的方式已經改變,不能再用舊的方法、單打獨鬥,有必要共同尋求新的策略,面對下一代的流失。

胡留意到現在青年人的需要:「現今的青年人要求信仰與生活不能脫勾,他們渴望看到真實生命的呈現,明白自己如何活出耶穌的樣式。教會需要更真實地進入生活之中,不能僅限於聚會當中,否則就要面對下一代大規模的流失。」他發現青年人很想知道信仰如何不只是聽和講,更可以在生活中流露出福音的大能。當別人可以從你生活中的抉擇,好像學業、態度、關係或金錢等方面,看到生命的信息,你口中所傳的才有說服力。

要興起學校,可以透過「徒園結義」行動招募更多義軍,一同守望校園。各區的大專校園亦會持續有禱告祭壇,相信不止息的禱告敬拜會點燃下一波的復興。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看Acts 2 Gather Facebook,謝謝。

(記者林暐皓報道)

「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關鍵

根據調查,香港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當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麼令自小認識信仰的他們離開教會?教會又應如何回應這個難題?就此,教會更新運動早前舉辦「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會,請來學者分享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狀況,以此作為參考,並討論香港的現象與出路。

教會宜給予群體與空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訪問一批年齡界乎18至34歲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華人基督徒,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信仰經驗,及其選擇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變數去分析影響信二代返教會與否的因素,包括導師及領袖;歸屬感及群體;爭議性議題,例如對科學、同性戀的看法;生活的轉移。

「所有留在教會並為信仰大發熱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經歷導師指引。」王指,如果導師能夠什麼都不做,只是聆聽年青人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已是很大的接納、同情及改變。至於領袖,受訪者反映華人教會的領導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們總是將下一代看成是附從者。更有領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願培養年青領袖,甚至有「假冒為善」的問題。事實上,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都沒有主任牧師,皆因兩代之間溝通有極大困難。能令年青人留在教會的領袖,都是有犧牲精神,有同理心及願意聆聽的。「他們渴求的,並不止是從領袖而來的鼓勵,而是對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則一同行動。」

此外,能否讓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體,亦非常關鍵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體是華人,而下一代的群體卻是社區的鄰舍。「他們認同多元,但是以福音為中心。」同時,兩代之間的屬靈觀完全不同。對於一些議題,例如對同性戀的看法,因為教會未有好好把握作屬靈教導的角色,導致兩代之間存在分歧。「教會的教導沙啞,退讓給公眾的論壇,而且對這些事情都表現虛假、敵對。」而對科學的反思,也是影響年青人會否繼續留在教會的因素。王認為,每個人都總會有曾經對神懷疑的時候,問題在於教會是否有空間讓年青人討論,接納他們所面對的衝擊。

生活轉移方面,年青人會因升學、就職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變。有人因為忙於工作賺錢而不再上教會,也有人因搬離父母而改變返教會的習慣,亦有人因戀情破裂而影響教會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異堂會文化

王就訪問所得作出八項建議,包括﹕

  1. 強調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及教導,解決信仰、職業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價值觀
  2. 實施激進但以聖經為基礎,接受冒險並鼓勵終身奉獻的門徒塑造的原則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導師理念,而且是倡導反向指導及相向交持的
  4. 實施高中生過渡進入大學的準備計劃
  5. 營造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疑問及問題可以不被別人論斷而表達
  6. 重新想像屬靈的儀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聖經原則,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領導實踐,以致可以使權力距離收窄、分佈決策權、鼓勵領導學徒的設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徵的社群規格,就是忠誠、講真話、說真理、好客接納及感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本港教會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會牧養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須建立兼容世代差異的堂會文化。他引述《論盡基督徒》一書指,年青一代覺得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並對疑惑者極不友善。教會應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並提供適切時代與文化的聖經教導,打造空間讓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經歷。

 

教會不能代替父親教養子女

胡強調,教會必須裝備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內部的信仰承傳是信二代去留的關鍵。父母要重新被肯定靈性教導的職責,而教會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與資源,裝備父母,並非代替父母教導兒童。教會要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及聚會。他又認為,教會不應盲目追求只適用於大型堂會的「分齡牧養」,鼓勵中小型堂會要走「跨代牧養」的模式。

恩光書院校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回應時指,信二代的問題不止是教會問題,同時亦是家庭、社會的問題。「今天的孩子不是聽你說,而是要看見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們便會反對你。」他認為永恆是神的價值介入於現在,信仰必須與生活、學科結合,進入不同領域之中,包括職場、公共空間,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會以外都看見信仰的真實。

(記者袁依寧報道)

【Kingdom LIFE】《賓虛》2016 面對面遇見耶穌

荷里活今年繼續推出有基督教信息的電影﹗今次的題材既不是聖經故事,也不是現代生活,而是描述羅馬帝國時代的經典故事——《賓虛》﹗

一代經典重現

提起這部電影,年輕一代也許從未聽過,但50後、60後一輩,卻絕對不會感到陌生,皆因在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曾是廣受讚賞的一代經典。當年的《賓虛》(英Ben-Hur),副標題「基督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共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此項紀錄保持長達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魔戒》追平。2016年推出的《賓虛》與50年代末的經典,故事同樣是改篇自盧‧華萊士(Lew Wallace)188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小說。事實上,這個故事自1907年至今已第四次被拍成電影,可見其可觀性確是歷久不衰。

2016年的《賓虛》耗資1億美元製作,於意大利羅馬拍攝。劇情講述與耶穌生於同一年代的猶太裔貴族猶大‧賓虛,被任職羅馬軍官的義兄馬生拉出賣,遭受抄家之災,失去貴族身份,更被流放作奴隸,與家人及妻子以斯帖分離。經過多年在海上的艱苦生活,賓虛在絕境中倖存,在富有酋長的協助下,回到故鄉一心復仇,誓要在寶馬競技中擊敗馬生拉。然而,前後多次面對面遇上耶穌的賓虛,在親眼見證耶穌被釘十架的那刻,生命及家庭都被奇蹟地翻轉……

饒恕代替報復

新版《賓虛》的劇本及信息更貼近原著小說,由憑《被奪走的1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約翰‧雷利改編,並由馬克‧伯內特(Mark Burnett)和他的妻子羅馬‧唐尼(Roma Downey)擔任執行製作人。馬克及羅馬就是美國劇集《聖經故事》(The Bible)及電影《上帝之子》(Son of God)的製者人,他們接受JoBlo Movie網站訪問時曾表示,新一代對《賓虛》認識不多,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再次接觸到這個偉大的故事。他們指,1959年的經典版本較著重描述「報仇」,而2016年的新版則更多將重點放於復和、饒恕。「我們嘗試更深入探索信仰與盼望的意思,『復仇』並不是出路,只有饒恕才是。今日我們生存的世界是那麼多危險及不穩定,正正是最需要這信息的時候。」

另一個跟1959年版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耶穌的臉會正面出現在新版之中,與主角有對話。個人生命經驗極大掙扎,且帶有強烈情緒、人性的故事人物,與耶穌面對面「遇見」,被其言行震撼,以致價值觀及人生被改變。這種具體將信息呈現的方式,必定可以令面對每天生活困難、煩憂的觀眾們,容易代入其中,有更深刻的體會。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賽馬競技場面震撼

本片俄籍導演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kmambetov)擅長拍攝動作及特技電影。1959年的《賓虛》以其戰駒競技場面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今次重拍,除了用上電腦特技,演員們更會親自騎上32匹馬作實景拍攝,其效果必定更加震撼。

電影已於8月18日上映,美國傳媒基於開映前的預售票房預測,開資龐大的新版《賓虛》有面臨虧蝕的危機,關鍵在於它是否能獲得普遍教會及信徒的支持。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二手書包 贈山區貧困學童

不經不覺,暑假已經過了一半,不少家長都開始為子女的新學年作準備,包括購買新的文具及書包。當幸福的香港孩子挑選自己喜愛的新書包時,大概未有想過身處某些地方的小朋友,不但負擔不起一個書包,就連到學校上課亦非必然。由雲彩行動主辦的「二手書包徵集計劃」(Give my bag Program),不但培養香港學童資源共享,惜物環保的美德,更能讓廣西山區貧困學童受惠。

雲彩行動一直致力服務國內廣西山區的貧困學童、孤兒及殘障孩子。過去兩年開始於各學校、商舖回收整潔的二手書包,轉贈廣西山區貧困學童。總經理蔡溢菁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廣西山區土壤貧瘠,農作物收成有限,導致當地人民難以脫貧。孩子們住在偏遠山區,最少需要走一、二小時的山路才可以上學。「他們不會有袋或書包,只是提著殘破的膠袋上學去。」孩子們的書本雖然不多,但由於他們要在學校寄宿,每星期往返山區的路上,都要徒手拿著許多個人物品。

「孩子的家人多數不在家中,已出外打工,且多有農村觀念,期望小孩子到一定年齡便要打工養家,事實上他們才不過是小學生﹗」蔡解釋,雲彩行動資助並鼓勵孩子們繼續讀書,教育他們認識其他出路。「他們對外界接觸不多,也對將來沒太多希望。因此,舉辦捐贈書包這類活動,亦是想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人會關心他們,而他們只要努力讀書,亦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將來﹗」一個從遠方而來的書包,對孩子們來說,不只是解決生活上的需要,更是對外界關懷的體驗,甚至是繼續求學的動力。

過去兩年,「二手書包徵集計劃」(Give my bag Program)總共收到近3,000個書包,全部已派發山區學童。他們的損耗十分厲害,由於天雨及山路長途,去年拿到的書包很快已經變得殘舊,再需要另一批新捐贈的。今年暑假,雲彩行動再次舉辦徵集計劃,目標是3,000個書包。首輪的書包回收活動已於六月啟動,得到各學校的老師及同學支持,當中包括港大同學會小學、滙基書院、香島中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撒母耳學校、東涌靈糧堂秀德小學、堅樂中學,及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等,已收到300多個書包,亦有其他學校將於九月開學後鼓勵師生支持書包回收活動。

公眾回收會於7月28日至9月11日在香港、九龍及新界多個不同的回收點進行 (回收時段及地點詳情見附表一)。收到書包之後,會由義工整理、分類、進行簡單消毒,最後包裝及運送到山區轉贈學童。雲彩行動鼓勵大家踴躍捐出二手書包之餘,更可捐款支持二手書包的運費(港幣50元大概可以資助5個書包的運費) 。「過去兩年都有些有心人幫助運送書包往廣西,今年卻還未有,所以我們亦希望有心人提供物流上的援助。」

是次活動,雲彩行動更邀請了「我是一個大書包」的原唱人陳敏婷小姐,以及一班熊熊兒童合唱團的小朋友,重新演繹這首經典兒歌金曲,透過集體回憶喚起各界關注。填詞人祖詩(熊熊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認為小朋友也可以用他們的方法去回饋社會,例如將自己的舊書包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此外,一班藝人,包括李璧琦、張致恆、及唱作人徐偉賢均表示全力支持二手書包徵集計劃,透過「徒手體驗挑戰」徒手拾起所有物件,跳三下,體驗山區孩子沒有書包的困難。大會歡迎各界人士分享「Givemybag 雲彩行動二手書包徵集計劃」Facebook 專頁中的歌曲、短片,鼓勵身邊朋友參與活動,齊齊幫助廣西山區貧困學童。

回收書包計劃完成後,雲彩行動將後續舉行步行籌款活動。響應國際消除貧窮日(10 月17日),機構將於 10 月16日在香港仔水塘舉行「咩咩咩咩咩書包」山路慈善行,延續關愛山區孩子的行動, 為廣西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的工作項目籌款。所有活動詳情或捐款資料可瀏覽www.givemybag.com 致電雲彩行動熱線3488 4395查詢。

(記者陳淑安報道)

 

捐贈書包須知:

  1. 兩肩背帶款式
  2. 必須整潔及沒有損壞,九成新為佳
  3. 避免有金屬板的護脊書包及拉桿書包
  4. 適合小學生使用
  5. 凡印有任何學校或機構名字均不適合

 

 

收集地點

收集日期
Laurence Lai Gallery

香港中環天星碼頭一樓 1-1號舖 (近7號碼頭)

日期:28/7 – 8/8

時間:1pm – 6pm

 

新都會廣場辦公大樓

新都會廣場1座辦公大樓2樓大堂接代處

(港鐵葵芳站,商場二樓奇華餅家附近入口)

日期:28/7 – 11/9

時間:9am – 8pm

 

沙田廣源商場  回收箱

廣源邨街市(工商銀行櫃員機旁設置回收箱)

日期:28/7 – 11/9

 

屯門H.A.N.D.S商場  回收箱

屯門安定邨定祥樓(停車場入口Killiney Cafe對面設置回收箱)

日期:28/7 – 11/9
LUSH 嵐舒  香港門市

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店(港鐵D3出口)

尖沙咀加連威老道24A號店(港鐵B1出口)

銅鑼灣駱克道492號順禧銅鑼灣中心3-7號店(港鐵C出口)

中環擺花街21號Soho Square地下(港鐵D2出口)

日期: 14/8, 21/8, 28/8, 4/9 (星期日)

時間: 12pm – 7pm

 

 

六國逾三百家庭 台東愛爆燈

為了幫助家庭重建關係,促進夫妻和兩代之間的溝通,香港611靈糧堂於7月底在台東舉辦第三屆「愛爆燈國際家庭營」,為來自六個國家地區共324個家庭、超過1,100 人,安排四日三夜的親子遊戲、處理情緒和學習溝通的講座,還有讓家人彼此醫治傷害的晚會等,為很多家庭帶來關係上的修復和更新。

父親道歉帶來醫治

愛爆燈家庭營會分兩個梯次,分別於7月26至29日以及8月1至4日進行。首天晚會主題為「拆框框,建新眼光」,鼓勵父親們帶頭轉化家庭氣氛,以「欣賞感恩」取代「批評比較」、以「主動服事」取代「懶惰被動」、以「歡慶熱情」取代「平淡無趣」的氛圍。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更帶領所有父親跪下禱告,向神立志建立滿有溫度的好好家庭,場面動人。

營會第二天分別為父母、青少年和孩子安排分齡講座,教導參加者如何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為當晚的「燒毒根」醫治晚會作好預備。晚會透過教導和示範,引導每位家庭成員分享一件傷心往事,其他成員則學習聆聽,彼此禱告,讓神醫治。很多家庭都想不到,在神的愛濃濃包圍下,大家可以釋放壓抑多年的情緒,有的彼此道歉、有的互相擁抱,大大「燒」除關係中隱藏的毒根。

來自台東靈糧堂的劉輝雄,跟他十歲大兒子宣佑抱頭痛哭,深深經歷醫治。「因為我常會對兒子說,你是長子,要做弟弟的榜樣。我發現,他被我們夫妻壓的太深,他的生命是壓抑的。那晚聖靈提醒我,要向我兒子認罪,我講了很多句爸爸對不起你!但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眼淚回應。他在我們懷中痛哭,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

Timothy平時總是追趕孩子的功課有沒有做好,卻沒有時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覺,但這晚孩子有機會表達心裡的感覺和委屈,Timothy說:「原來大兒子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認為我們只愛弟弟,這讓我和妻子反省日後要改善自己如何對孩子們。」

「模擬人生」反思生命

到了第三天最精彩的活動是「模擬人生」(Sim-Family),每個家庭成員都領到一張身分證,包含不同學歷、職業等背景描述。模擬城市攤位設計精心,情景與現實生活貼近,遊戲的錢甚至可以買食物、玩具和禮品!大人小孩都忘卻了自己,盡興地投入二度人生的角色,短短四小時內歷盡人生,求學、賺錢、玩樂、甚至誤入歧途,好玩之餘,又發人深省!

爸爸李浩機在模擬人生中的起步點是中學生,手上只有一百元,沒錢讀書便去投考警察。打工半小時後,才想起要找家人一起去玩,但總是湊不齊人,於是又再營營役役忙於生計。最後利用僅有資源去讀大學,畢業時再踫見太太,被太太一句話喚醒:「你不要光是花時間去賺錢和讀書,現在遊戲都要結束了,我們還哪有時間一起玩?」他才反省到人生更重要是與家人相處,並在信仰中儆醒等候主再來!

最後一晚「生命樹」的晚會中,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指出我們生命中的毒根來自於過去的傷害、性格中的老我,如自私、自義、自卑等;以及來自世界的污染,如過度物質化、各式電子遊戲造成的影響等。她鼓勵大家要「燒」滅分辨善惡樹的毒根,栽種生命樹的種子。接著張恩年牧師帶領大家手牽手圍成生命樹,並且圍圈走,以先知性行動展現出一棵360度旋轉的生命樹,也祝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生命樹。

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

當大人小孩都不斷追逐手掌上的遊戲,虛擬世界入侵現實世界之際,611靈糧堂的牧者在家庭營呼籲家庭要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莫讓電子科技產品麻醉孩子的心靈,破壞家人的關係。

愛爆燈國際家庭營其中一個環節為「電子世界」,為父母、青少年和兒童安排分齡講座。611靈糧堂王建勝牧師也表示,過分沉浸在科技電子產品中,會缺乏實質的人際相處,勢必破壞人際關係。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則促請家長,要享受科技卻不要受綑綁,建議家長應延遲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在家中立下界線設規範,莫以電子產品取代親子時間,尤其是家人用餐時間。父母應和孩子親親大自然,帶領孩子探索世界。

不要以為只有孩子會沉迷「手機」,原來也有年輕人想與父母溝通,竟被父母手上的「手機」阻隔了。「當我想跟爸爸媽媽講心事時,我很生氣他們仍然手上拿著電話,掛著看微信……」參與講座的年輕人Livia接受記者訪問時還落下淚來!

Livia哽咽著說:「我覺得他們重視外人和手上的微信多過重視我,即使我在他們眼前,想跟他們談話,他們都不能放下電話,情願跟手機裡的世界打交道!我覺得好難過!他們好像不願意投放時間來跟我相處!」

有家長秋霖在「燒毒根」環節,也聽到女兒分享不喜歡媽媽吃飯時看手機的心聲。「我立志以後吃飯不再看手機啦!」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Kingdom LIFE】星級導師裝備參賽 藉音樂思考生存意義

音樂、影像是表達思想、價值、情感的重要媒介,不論是旋律、歌詞,甚至是演繹技巧與方式,都是表演者跟外界的溝通。透過學習及集體創作,導師與學生之間、創作團隊之間,不自覺會交換想法,產生生命與生命的交流及影響。「飛Club」今年舉辦青年音樂比賽,正是希望藉此平台,與年青人的生命對話。

「生存‧為什麼」

「飛Club」是由禧福協會轄下的「M9事工」三年前所創立的,以不同類型的比賽、工作坊,接觸更多年青人。過往,「M9事工」的服侍對象是邊緣青年,模式以一對一的生命指導為主,後來希望擴闊境界,以年青人有興趣的事物、與他們的夢想有關的東西,吸引及接觸他們,於是成立了「飛Club」,每年都主力推動一項比賽,配合具社會性的主題。第一年,舉辦了以「反援交」為主題的T-shirt設計比賽;第二年是短片拍攝比賽,分別有三個主題,就是反欺凌、港式人情味,及父子溝通。今年是第三年,將舉辦音樂比賽,主題為「生存‧為什麼」,用意是激發年青人思考生命的意義。

「我們總是以家長、老師、導師身份跟年青人說,但如果由年青人自己跟年青人說呢?例如他們拍攝了有關反欺凌的短片,可以讓朋友知道他們的立場是反欺凌的。」「飛Club」負責人阿Lem說。今年主題定為「生存‧為什麼」,正是因他眼見現今年青人自殺率高,對人生感到迷茫。「只有來自神的盼望才不會喪失﹗年青人往往把盼望放在錯的地方,例如考DSE,考不到就自殺,又例如是愛情,失去了就好像失去了人生意義。」如果他們明白到人生的真正價值,知道神愛他們、要使用他們,即使他們不適切於香港考試制度,或是任何群體之中,在神面前仍然有穩妥的安全感。

香港年青人困惑多

原來,阿Lem在美國長大,自己也曾經是邊青,生命陷入谷底之中,後來回轉向神,然後開始在教會服侍。「所以我比較明白邊青,明白他們跌倒之後其實有很多綑綁,知道他們的難處。不是說『壞』過可以就算,有時候『壞』了之後,會有很多包袱的。」他認為,年青人之所以做「邊青」,是因為覺得沒有希望。

其實香港年青人很難做,因為他們受東西文化影響,令他們非常困惑。西方社會的年青人很獨立,但中國人父母卻要求子女顧家。香港年青人受西方教育,接觸西方哲學,但回到家中卻被父母怪責不負責任。」年青人自己本身內心面對極大矛盾,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比賽題目「生存‧為什麼」正正可以帶他們重尋生命價值。

星級導師親授工作坊

是次音樂比賽共有四個項目,包括歌唱、歌曲創作、MV拍攝、樂隊比賽四方面,同時會舉辦音樂、拍攝、現場製作的工作坊,並請來多位國際級或本地星級導師。當中包括曾在荷里活工作,並為多名本地歌手拍攝MV的攝影師Tim Richardson;香港著名音樂監製、作曲及編曲人Johnny Yim;本地知名舞台劇演員蘇玉華等等。「我們不止想辦一個比賽,還要提供相關訓練,令他們更上一層樓。」比賽於7月底截止報名,8月完成訓練之後,「飛Club」會繼續與參賽的年青人同行,支持他們遞交作品,並會在下年1月舉辦最後階段的比賽。

為什麼流行曲必定是非基督徒所作?教會的作曲團隊,可以寫出一首歌,不一定用『神』這個字,卻是講述神的恩寵、盼望﹗」阿Lem表示,有時候歌曲能進入的地方,教會不能進入。年青人可以聽自己喜歡的歌,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聽基督徒作的流行歌,當中有神的價值、意味?「贏了的作品,我們會拍攝MV,放在YouTube之上,然後嘗試催谷點擊率,讓年青人看見生命有盼望、生活有意義。」

(記者陳淑安報道)

21世紀宗教改革 人人都是媒體宣教士

網絡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神國擴展的重大契機。禧福學院、國度事奉中心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同心領受媒體宣教的異象,在6月24日合辦了「網絡媒體宣教裝備」課程簡介會,透過興起媒體宣教士,接觸教會圈子以外的人,進入全新的宣教時代。

「下一波的宣教運動將會涉及所有年齡層及國家,會以創意和科技接觸世界上每一個界別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宣教士。」國度事奉中心副總幹事戴美寶引述Bon Boehme的看法,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宣教士」的年代,鼓勵在場每一位準備迎上這個復興浪潮。接著,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名90後媒體宣教士分享他透過媒體宣教的經驗。他發現當福音被「翻譯」成切合時代的信息,以短片形式發表,會在網上獲得熱烈的回應。

媒體的運用要隨著世代轉變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負責人之一歐建樑亦分享他對世代轉變和有效傳播的看法。「現在是網絡媒體年代,每人都是發放者。」歐建樑出身傳媒界,近年他漸漸發現傳媒和傳福音有著很多的共通點,也面對同樣的改變。他帶領大家反思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大家看新聞,是等待6點半新聞,看報紙,還是網上互動新聞?現場的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人都是看互動新聞。他指出:「互動新聞可以留言,互動就是網絡的趨勢」他又提到「有效傳播」會帶來行動、消費和轉化正如以往的傳播的模式已經不再有效,教會也要反思今天傳福音的方式是否能夠帶來行動和轉化。同時,歐建樑服事年青人時發現,用媒體的方法建立年青人,他們特別投入。

「若我們想用媒體、用網絡傳福音,就要先做到有趣、有質素,吸引所有人來加入,才有機會向他們傳播神的好消息。」

宗教改革的契機再次出現

接著由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分享媒體宣教的機遇、信念及果效。她首先指出16世紀時,因著發明了印刷機,聖經可以大量印製,信徒可以藉著讀經明白真理。於是,馬丁路德帶動的宗教改革說「信徒皆祭司」,突然成為可行。21世紀網絡的普及,呈現同樣的改革契機。美國一位教會領袖曾聽到神說:「我要在一個世代改變教會的面貌」,她相信很多無牆教會、職場教會、網絡教會的出現代表這個改變正在發生。調查發現,香港每人平均有2.7部智能上網裝置。媒體可以越過社交障礙,將正面的信息傳到從來不接觸教會的人群中。「與其分享你昨晚吃了什麼,不如和人深交。」她說,「人人手上都有網絡這兵器,我們怎樣傳達好消息?」

她認為媒體宣教的改革背後有4大信念。首先,信徒皆傳訊者,能夠將信仰真理翻譯成為不同對象能明白的語言。其次,信徒皆記者,只要將重要、感人的故事傳達出來,可以感動許多人。第三,信徒皆先知。她引述越戰時期,一張相片令美國人心逆轉的例子,說明教會是社會的良心,可以揭露不公義的真相,改變社會。最後,信徒皆藝術家,透過美麗的表達,讓好信息觸動人。

「你們每一個都是改革家,是轉化社會的人,不要忽視自己的威力。」

另一方面,她認為若教會要擁抱媒體宣教,領導層在心態及神學上要有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教會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有生機的個體」:教會必須回應環境,並影響週遭。當日正值淘大工業村火災,劉博士寫了一篇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一天內已經有一萬人參與互動,接觸到六萬人。「我們不只是叫人來,亦要去邀請未信者與教會群體接觸,亦要進入未信的群體中與他們同行。」她指出領導層要放棄操控會眾,只承傳從神而來核心價值。在實踐上卻要放手,讓有異象的肢體進入從神而來的命定。這些亦是「拓展媒宣的教會﹕教牧及領袖進修課程」背後的理念。他們希望幫助教會成立媒體宣教隊,以網絡接觸教會未能接觸到的人。

三個機構合辦了「媒體宣教證書課程」,希望訓練信徒以媒體接觸未信世界。課程將提昇信徒的內在生命,建構以聖經為基礎的價值觀及靈性。同時會訓練參加者的藝術及媒體觸覺,增加審美的能力;更有專業的技能訓練,使他們能善用媒體表達所要傳遞的訊息。「這課程會釋放平信徒進入媒體宣教」劉博士這樣相信。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尋人啟示」Card Game 建立團隊創意佈道

暑假是教會、校園團契舉辦青年活動、營會的黃金期,籌辦人往往要攪盡腦汁創作既能帶來歡樂氣氛,又具有意義,甚至是有外展功能的遊戲。燊火青年網絡(U Fire Networks)結集過往帶領活動的經驗,研發了一套「尋人啟示」遊戲卡(Card Game),有齊以上元素,讓參與者隨時隨地以輕鬆方式重溫聖經教導,並接觸身邊的人。

燊火青年網絡總幹事胡裕勇向本報表示,「尋人啟示」遊戲卡目標是鼓勵年青人以創意方式接觸身邊的人,既可以建立團隊,也可以作外展佈道。遊戲強調隊員的溝通,以及彼此相愛的氛圍,如此才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參與遊戲者的年齡層橫跨12至65歲,甚至在家長帶領下,小孩子都可以參與。

遊戲卡由多種不同功能的卡組成,當中有清晰的活動指引,因此即使從未接觸此遊戲的人,都可以自行組隊玩。時間約一小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參加人數為3至5人。在遊戲開始之先,建議參加者先同心祈禱、敬拜,預備好與神同行的心。接著,每人抽一張「角色牌」,以牌上描述的角色身份特徵及職責進行活動,當中包括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五個角色。例如教師的特徵是「熱衷於發展有成效的教材,組織、系統、架構,好讓信徒得到長期適切的教導」,在活動之中的職責就是「文字與圖像記錄、計時、理解和解釋任務」。「每個角色都有不同恩賜,如何彼此配搭,正是希望參加者學到的。」

分配角色之後,教師會先讀出遊戲的「故事背景」,也就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背景,然後再由使徒帶領大家讀出「團隊宣言」,宣告相信靠著神的愛,可以祝福身邊的人及整個城市。接下來活動正式開始,抽取「天國八福」任務卡,比如抽到「憐恤卡」,上面寫著負責角色為牧師,就由牧師讀出經文﹕「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5﹕7)而這卡要執行的任務是全組人互相按摩,彼此分享身心靈及代禱。「在校園或街上這樣做,正是表達我們如何彼此相愛。」事實上,「天國八福」任務卡,內容大都是團隊內部的熱身活動,大約進行兩項任務就可以了。

完成「天國八福」之後,組員可以抽取「尋人啟示」任務卡,其中的活動都是對外為主的,任務包括找五個不同姓氏的人,跟他們拍照,然後為對方祈禱;在現場尋找基督徒,為他們祝福祈禱;邀請途人為團隊錄影跳舞敬拜的過程等等。曾有人在校園中玩這個遊戲時,抽到跳舞敬拜的卡,為其錄影的途人被他們所唱的詩歌吸引,向他們查詢信仰的問題。這種接觸人的方式,不會令人感覺「很宗教」,反而會覺得自己在「幫別人完成任務」,更容易打開溝通之門。

 

在執行某些「尋人啟示」任務之前,還需要抽取「對象卡」,例如男或女、不同年齡層、外表特徵等等,既可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又能擴闊參加者接觸其他人的層面,有空間放下自己的想法,讓神介入在接觸人群的過程中。

「尋人啟示」遊戲卡於今年5月推出,隨即在柴灣教會聯合訓練中首次試玩。當時一個團隊按照「對象卡」的指示,接觸到三名少女,剛好下起雨來,便與她們在涼亭中彼此分享,想不到對方竟願意打開心窗,講出自己的憂慮及難過事情,最後團隊為少女祝福祈禱,整個過程大概廿分鐘左右。「『對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計時的。」胡裕勇說,「我們會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心裡禱告,向聖靈開放、保持敏感,全組一起向社區發放祝福。」他提醒參與者,可以帶著金句卡、小禮物去玩,送給接觸到的每個人。

第一批遊戲卡印製了500套,剛推出已收到100個來自不同教會、團體的訂購,可謂非常搶手。「年青人的創作是天馬行空的,而這套遊戲卡的出現,也是因為年青人的彼此同行,一同創作及互相刺激,然後再不斷修改、優化,加上有心人投放資源。遊戲卡成就了青年人的夢想與創意,同時讓上一代參與支持,以至青年人的夢被發掘出來。」胡裕勇引述調查指,教會青年人不斷流失,現在正是檢視如何迎合新世代的需要。「這套遊戲卡可能會在3至5年間被淡忘,但其中的創意、同行、宣教的心仍在﹗」

釋放先知性藝術 為神發出聲音

創造萬有的主賦予每個人審美眼光及創作恩賜,藉不同形式去敬拜祂、表達祂的聲音,而現在正是恢復先知性藝術的時刻!

6月17星期四晚上,來自美國休斯頓敬拜中心的Pastor Randy Needham(藍迪尼達漢牧師)在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個Art Jamming活動上,向參加者解釋「先知性藝術」的意思,鼓勵他們抓緊神的心,以不同形式為祂向世界發聲,反映祂的榮耀。各人即席將領受繪出,創造了多幅富有喻意的畫作。

神要透過人說話

去年,尼達漢牧師曾為香港帶來多幅先知性藝術作品,在沙田偉華商場展示,藉畫作宣告「亞洲的時刻」已經到了﹗今年他再度來港,在Art Jamming活動中述說自己如何開啟先知性藝術之門。「當你有不分散的心,神的微聲細語就可以改變你生命的方向。」他指出,世界各地的神國子民裡面有神給他們的寶物,只是世人沒有看見,而先知性話語就是向他們的心說話,也是說出神的心。

過去,尼達漢牧師不敢拿起畫筆,直至幾年前,他有一個異象,就是關於耶穌以及他的冠冕,而那冠冕非常之大。於是他把異象繪畫下,但卻自覺畫得不好,沒有勇氣拿給任何人看。他一直不敢自稱為「藝術家」,直到別人鼓勵他要擁抱自己在做的事,又問他是哪類型。他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藝術,便說那是「先知性藝術」。「我想告訴你們,其實你們每一個都是『先知性』的,正如使徒行傳二章說,神會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的兒女會說預言。神會透過異象、異夢跟他們說話。」

「神很想透過你,向你身邊的人說話﹗」尼達漢牧師告訴參加者,他們都有恩寵,可以自由地進出神的同在。當人打開自己的心,拿著禮物來到神面前,用心靈及真理去敬拜祂,就得到恩寵。第二個恩寵的顯明,就是可以在世上可以發出先知性的聲音。「神將會給你影響力,給你偉大的聲音,因為祂很愛你身邊的人,希望透過你去接觸他們。」

神創造的能力

尼達漢牧師說,每個人都有創意,因為我們的天父是創造者。他發現創意非常重要,因為創意可以更新自己。「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呢?神就是美麗的定義﹗」受造的萬物就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因此人所創造的藝術、媒體等等,都有「一把聲音」,是為了反映及述說神的榮耀。最偉大的創造者,也都是聖靈,就是最偉大的音樂家、導演、作家,而聖靈正在人的裡面釋放創意,反映出神的榮耀。

他強調,無論做些什麼、創造什麼,都是由神開始,正像創世記中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在世界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而水的形態總是用來形容人的事。神說,在末後的日子,祂的知識要像水一樣覆蓋全地。神的創造能力、先知性、恩膏、復興、行走,就在自然之中運行。在自然之中會有黑暗,但在先知性的層面,神的靈卻在運行。即使我們的生命很多失望、混亂,但神將會向我們的生命說話、發出預言及應許,聖靈會按著這些說話在你生命中創造。神的靈親自向香港吹氣,而當人按神心意宣告時,聖靈就會按此創造。在神說話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而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釋放神的心意、神的說話。

(記者陳淑安報道)

尼達漢牧師分享信息之後,各參加者按聖靈感動創作繪畫,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如此創作,都能畫出極具意思的圖畫,部份作品如下﹕

986-2_292_PHOTO-15

【Kingdom LIFE】善用媒體與音樂 青年要為神建立教會

全球的教會都在面對年青人流失的問題,特別是文化、藝術和媒體領域的年青人。國度復興報5月底走訪台灣多間年青人的教會,學習台灣的宣教策略。我們拜訪了iM 行動教會的松慕強牧師、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及音樂創作歌手陳威全。他們除了分享網絡、文化和音樂的經驗外,也不約而同地挑戰香港的年青人要建立教會。

陳威全

984-1_292_PHOTO-16

陳威全,來自馬來西亞的創作歌手,曾經創作許多歌曲給不同的歌手;他自己也創作了不少歌曲來敬拜神,包括《成全》、《全然相信》。他幾年前來到台灣,從藝人變成製作人,到現在更有自己的公司,也是教會的敬拜牧師和區長。他相信,神祝福他有這麼多的角色,也是一份使命。

「以前唱情歌就是愁眉苦臉」他說,「來到教會才學習到,唱歌是要讓人感到溫暖,心裡得著力量。唱歌的焦點不是觀眾,而是敬拜神。」作為基督徒歌手,他的使命是透過音樂讓人對生命有新的看法。正如他之前發表的《傾聽》,談到人固然需要聆聽身邊的人,但我們也有耶穌去傾聽我們。對於他音樂的才華,他說:「上帝給你一個恩賜,是為了建立祂的教會。」他將神所賜的禮物,影響身邊的人,吸引他們到神面前。現在他在教會擔任區長,牧養年青人。他鼓勵香港的年青人,不管在甚麼領域,都可以把祂的愛傳出去,讓更多人認識祂。

「不要害怕,不要以福音為恥,大膽讓人認識耶穌﹗」陳威全深信,唯有上帝能改變人的心。

 

顧其芸牧師

984-2_292_PHOTO-17

稍有留意互聯網上的教會,你也會看過「新生命小組教會」。他們每年舉辦「青年國是論壇」,致力探討教會的未來。他們的主任牧師顧其芸牧師曾為周杰倫證婚,致力於新媒體的宣教。他指出,教會的宣教概念要大大改變。

「一個教會如果不完成大使命,她何必存在呢?」顧牧師的問題一針見血。他指出,教會要走入人群,了解他們的需要,又發出重要的問題:「教會的禾場在哪?」

說著拿起手中的電話,用力指著它說:「最大的國家、最大的禾場在這裡!」為了網絡上這麼多的靈魂,今天的教會要想想網絡世界的宣教進路。「這是虛擬卻是真實的禾場。」

新生命小組教會的多媒體創作很吸引人,那我們能學習到甚麼呢?顧牧師認為,更重要的是經營人,不是經營媒體。「如果只是傳遞消息,那已經落伍了。」現在是「素人」的年代,不是「藝人」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媒體,而且比教會做得好」他表示,信仰越準確越好,但表達信仰的方式越自由越好。當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學習新媒體,他們已經跨進了「經營網上社群」的一步。

「你有沒有建立教會的屬靈企圖心?」他鼓勵香港教會起來傳福音,「你們有能力建立教會。上帝把香港託付給你,不是我。」

 

松慕強牧師

984-3_292_PHOTO-06

iM 行動教會是一家非常時尚的教會,他們用現代的語言和文化分享基督的愛。

他們的主任牧師松慕強說:「iM 就是Inspiring Moment,我們企圖在每一次聚會,用各樣的方法,創造Inspiring Moment,讓人可以與神相遇。」他們的異象是不斷探索這個世界,前往一般人、一般教會所不願去、不敢去也不想去的地方、領域及族群,拓展神的國度。「No limit!」松牧師說,「我們不設限所用的方法和工具,又有很多創新的行動。」所謂多媒體,就是用聽得懂的方式跟現代人說話,讓他們遇見神。

「神一定要使用你!」他說,「這是一個沒有父親的時代,沒有信心、沒有盼望、沒有真愛。但神會使用你改變環境,把神的國度帶下來。」松牧師24歲的時候,聽到神的呼召,辭去當時的工作去建立教會。曾經有一段時間,他並沒有收入,要住在教會裡。「過了15年,現在我還活著。」言談間滲出一種勝過困難而來的熱情。

他挑戰香港的年青人參與在大使命之中,不要只留在教會內,做一些基督徒本來就會做的事。相反,只要在不犯罪的情況下,做出全新的行動,創造Inspiring Moments。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也不要害怕,自由地被神使用。教會應該是充滿創意、行動力和影響力的。 

「祝福你成為一個開拓教會的人,這是最有趣的事情,生命中最正確、最捧的投資!」


(記者林暐皓報道)

兩代復和 轉化香港 從門訓開始

自前年雨傘運動後,年青人與上一代之間裂痕日深,彼此間溝通現很深的鴻溝,即使在教會中亦不例外。到底如何扭轉這個撕裂的情況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上月底舉行「轉化城市﹕從跟年青人對話開始」座談會,由高宏國際顧問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馬文藻博士主持,邀得幾名青年領袖對話,共同尋求兩代復和的途徑。

讓年青人當決策者

本身是年青人,同時是神學生的曾琪欣表示,長輩或許會擔心年青人的前途,不贊成他們所走的路,但年青人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少教會更會將年青人與成年人的崇拜分開,故此兩個群體間缺乏交流。「年青人在教會總是沒有Say,很難分享他們的心。」其實年青人最希望別人明白他,聆聽他們的聲音。

同是年青人的「啟發新世代系列」主持麥濬思形容,青年人是「正在尋找身份價值的人」,他們若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要盡其能力作回應。他認為教會上一代是「不可能」不愛年青人的,問題在於愛與溝通的方式。他指,自雨傘運動之後,不少教會上一代都意識到,要換個方式與年青人溝通,故他對情況感到樂觀。他建議教會多邀請年青人參與決策的部份,聆聽他們的聲音。「當年青人接收到一個信息,知道自己是『可以』做的,便會用心去愛教會。」

與年青人一起關心公義

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蔡廉明觀察到,兩代的價值觀非常不同,而年青一代對教會的看法及要求,與長執、牧者的想法不同,差距十分大。一般教會注重聚會、個人成長、傳福音等,但年青人重視信仰與社會議題的關係,有時候教會並不能回應他們的訴求。「議題可以很多,包括政治、性別等,一些敏感的話題,大家都不願意誠懇地去溝通,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對他認為問題頗為嚴重,而且在全球的華人教會都普遍存在。

他曾參加在香港葡萄藤教會參加「亞洲公義特會」,發現出席者當中有不少年青人。他建議教會多留意類此的聚會,帶年青人去參加,擴闊視野,了解神的國度在發生什麼事情,國際正在關注些什麼,看看遠方的需要,藉此讓年青人看見福音的大能。「這些關心公義的工作,開拓了新的宣教途徑。」

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

全港校園轉化運動「4C」召集人吳文麗對教會中兩代之間的關係存有盼望,並看見有上一代的心開始轉向年青人,且有年青人學會尊榮上一代。她認同,教會對某些社會議題確實沒有回應,但卻不一定要不斷只往這些問題上鑽,可以嘗試尋求一些兩代共同擁抱的使命。

「年青人是很有熱情的一群,卻會感到十分無力,因為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上一代必須作年青人的保護,不是要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在他們走錯路時,與他們一起承擔後果。「有些所謂『廢青』的行為,例如沒有生產力、沒動力,背後是什麼原因呢?」她認為,年青人總是被家長、牧者、老師批評,所以才會做任何事都失去動力。

「其實每一代之間都會有代溝。」她強調,牧養年青人最重要的是付出愛、時間,並有「睇好他們」的心。「『大使命』不單指傳福音,還需要做『門訓』,而『門訓』就是關係,就是要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香港教會善於舉辦活動,執行力也非常強,但花時間在生命上卻相對較弱。

座談會上,有身為上一代的參加者坦言,他們即使心底愛護年青人,卻會害怕與其溝通,是因為年青人的說話太直接,有時甚至言詞缺乏尊重。聚會結束前,曾琪欣站出來,代表年青人尊榮上一代,感激他們為下一代所做的一切,並為沒有體諒上一代而道歉。「我相信香港教會未來一定有盼望,當神的愛臨到,不再需要分上一代、下一代。」馬文藻亦代表上一代,為言語上傷害年青人而道歉。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內室爭戰 贏盡荷里活觀眾

以信仰為題的電影《War Room》(中譯﹕《爭戰室》)去年八月在美國上映,全球票房累積高達七千多萬美元。電影展示禱告如何為個人生命、家庭、工作帶來改變,賺盡無數觀眾的熱淚。近日有香港教會計劃辦多場放影會,期望藉這部電影重燃信徒對禱告的熱情。

電影挑旺禱告生活

沒有任何避諱,《War Room》開宗明義便是講祈禱、講信仰。雖然被許多美國傳媒批評,指它「像聖經研習而不像電影」,或是「過於沉重」,但卻受普遍觀眾歡迎。電影於美國開畫第二個星期才登上票房第一位,可見其成功全在乎觀眾之間的口碑。在香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主任牧師何志滌亦深受此片感動,計劃於5月27日舉行第一場電影放映會,其後在6月亦會舉辦第二場,並在會上與參加者分享關於祈禱的體會。

《War Room》故事講述一對美國黑人夫婦湯尼與伊莉莎白,生活看似安穩妥當,但婚姻關係卻現暗湧,與女兒的溝通亦一籌莫展。任職房產經紀人的伊莉莎白,一次認識到一名老太太,對方是虔誠的基督徒,經常在家中房間祈禱,尋求神的啟示及幫助。伊莉莎白向老太太學習,開始為自己的家庭祈禱,認真研讀及遵行聖經教導,改變對女兒和丈夫的態度。奇妙的事漸漸發生,湯尼與伊莉莎白經歷到關係修補,而湯尼在工作中,亦與上司彼此饒恕。

電影以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情節,帶出禱告的力量。何志滌牧師直言,自己的祈禱生活亦因這部電影,再次被挑旺起來。他認為作為信徒,應回歸到神所賜最重要的屬靈武器,就是禱告,而這電影正正展示了祈禱的重要性。

祈禱改變人心

調查發現,香港教會最少人出席的聚會就是祈禱會。何牧師觀察到,不少信徒在「有事所求」時才會尋求神,而非讓祈禱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們要操練禱告,把所有事情都跟神說。」他同時指出,信徒禱告時總是訴說自己的需要,很少聆聽神的帶領。有些信徒對禱告的態度更是「不冷不熱」,甚至懷疑神是否真的會聽禱告。

他認為電影帶出了三個重要信息﹕第一、要不斷的禱告;第二,要有信心,相信神是聽祈禱的;第三,要相信神的回應是最好的。電影中的老太太會在她的祈禱室裡寫下禱告事項,這樣便可以看見神的回應,並且向祂表達感恩。我們對神屬性及與人關係的認識,是否令你信得過祂所給予的永遠是最好?

電影中,女主角開始為家庭祈禱後,自己的心態亦慢慢改變。何牧師認同,祈禱最要緊的不是改變環境,而是改變人心。「不是改變其他人的心境,而是改變自己的心境。」電影中最感動何牧師的部份,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寬恕,包括男女主角之間,以及男主角與上司之間的寬恕。

祈禱求問製作方向

這部電影的導演Alex Kendrick及Stephen Kendrick兄弟,是美國希爾伍德浸信會(Sherwood Baptist Church)的助理牧師,同時是電影編劇、製作人。約十年前,他們有感於教會的影響力遠不及電影,萌生轉化主流電影的念頭,開始創作帶有基督教信息的電影。

面對負面批評,Kendrick兄弟有否想過改變創作方向,將基督教信息隱藏於電影之中,以致被更多未信者接受?Stephen Kendrick接受《夏洛特觀察報》訪問時曾表示,他們製作電影目的是傳福音,而不是讓那些追求精湛電影創作技藝的影評人驚嘆。「我們可以製作出精妙的藝術電影,把信息植入在內,以致可接觸更多未信者,那是很好的事。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為此祈禱,卻感到神好像吩咐我們要跟隨教會,並且要直截了當的表達信息,也即是製作一些人們從不會接觸的電影。」

事實上,荷里活電影近年常常自聖經取材,如挪亞方舟、出埃及記,甚至耶穌生平等故事。不過,這些耗資鉅大的製作,雖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情節及表達方式卻不一定完全合乎聖經的描述,有些甚至引起基督徒的懷疑,指其背後帶出與信仰相違的信息。

那麼Kendrick兄弟運用了什麼秘密方程式,以至《War Room》既可以載有信仰意義,又能在主流影業中取得成功。Alex Kendrick回應《荷里活報導》提問時曾表示,他們會在禱告中尋求神的心意,不單是自己祈禱,更請身邊的人也一同祈禱,然後按照神啟示的方向去製作電影。他們的電影不需耗資鉅款,不會用最紅的明星,也不加入眩目的荷里活成功原素,但仍然能夠贏取大眾支持,完全是神的祝福。「我們盡力製作最好的電影,而因為我們尋求神,所以它可以成功﹗」

除了同福堂,香港一些教會近日也舉行《War Room》放映會。以琳書房是這部電影的香港放映權代理,任何教會若有興趣播放,均可以聯絡他們。

以琳書房
電話 : 2838 6652
一般查詢 : enquiry@elim-hk.com

(記者陳淑安報道)

性革命 以自由之名摧毀自由

性革命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內就席捲全球,摧毀家庭價值與道德,以爭取自由為名,實質上剝奪人的自由。香港性文化學會和明光社在4月20日邀請德國社會學者顧家碧(Gabriele Kuby)分享對性革命的剖析,公開聚會題為「以自由之名摧毀自由–全球性革命運動的挑戰」。

假借自由平等名義

全球性革命假借自由平等的名義,透過教育、立法、文化傳播等,企圖拆除社會的道德規範。性革命人士主張沒有道德規範的性愛;在人權的前提下,社會大眾必須認同和接納同性戀和多元家庭組合;性別不是天生的,而是個人的選擇,個人身分的識別以社會性別(gender)取代生理性別(sex),在此思潮下,面書(Facebook)提供58種性別身分供人選擇;性教育重視個人獲得歡愉的自由和權利,卻忽略道德與責任。性革命對個人和社會皆造成可怕的後果:人成為性欲的奴隸,失去真正的自由;性別身分變得模糊,失去真實而穩定的身分;家庭結構崩解,生育率亦持續下降,引起社會發展的危機。性革命運動分子同時積極透過爭取立法,懲罰異議人士,消滅反對聲音。

顧家碧指出,這個運動所宣揚的平等,實質上是扼殺男女天生的差異,所提出的歧視問題卻不是真正的關注。她強調自己不是針對個人,卻相信每個人都應有尊嚴的活著,也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性革命的真正目標是改變社會傳統價值。經過半個世紀的推動,性革命人士以人權為幌子,其影響力已伸展至聯合國和歐盟組織,推動他們所謂的「人權議程」,其中有灌輸錯誤性觀念和宣揚同性戀生活方式的性教育,引進到聯合國成員國的教育系統,倡導從幼稚級就教導有關手淫、性樂趣的知識。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在1948年發布世界人權宣言,本來是好事,因為保障人權不會受侵犯。當年提到結婚的權利,卻沒表示包括同性婚姻,但後來同性結婚卻被界定為人權,這可不是人權!」

顧家碧在60年代曾參與女權運動,對此有深入的認識,她認為偏激的女權運動對性革命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女權主義在歐洲有150年的歷史,本來的目的是爭取平等機會,包括享有良好的教育機會,經濟獨立,擁有投票權。但後來出現偏激的女權運動,領導者通常是女同性戀者。她們的言論充滿對男性的攻擊,建構「男性是侵略者,女性是受害者」的形象,主張女性不再需要男性。另一方面反對母親角色,認為只有擁有工作的女性才受人尊重。這種極端的意識形態滲入社會每一角落,令男性失去重要位置,於是男性從家庭出走,放棄權柄,也不願負起家庭責任,將一切留給女性。顧家碧糾正這種歪曲思想,「男女彼此需要對方,這樣各自才能做好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家庭才能穩固。」可悲的是,今日大多數的歐洲家庭,父親都缺席了。

她深入研究性革命,發現這是從上而下的運動,有不同的權力單位在推進,包括聯合國組織和多個國家的政治元首。歐洲有悠久的基督教歷史,而這運動有邪惡的本質,想從基督教的道德規範中掙脫出來,建立自己的自由天堂。她是天主教徒,在信仰中經驗到真正的自由。「我們有神,祂給我們道德規範。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顯現時,給他十誡,這是對人有益的。但人不要限制,卻要自由,這反帶來問題。」

顧家碧提及在歐洲,公開反對性革命會引來激烈的攻擊,而她也沒例外,去主講公開講座,偶然會遇上抗議示威,有時候還需要保安在場戒備。她舉一例子,柏林有有一個劇院,性革命人士在舞台上放置一些道德立場保守的女性領袖的肖像,並寫上姓名,她也是目標之一。在場人士被鼓動用工具穿破肖像的眼睛,用子彈擊傷肖像的頭部,這明顯是仇恨言論和行為。然而,當顧家碧將他們告上法庭,最後法庭竟然裁判那些人享有表達的自由。反對性革命實是艱鉅的工作,但顧家碧沒有被嚇倒,仍然到世界各地揭穿謊言,在香港行程後,便應天主教神父之邀請,飛到台灣舉行另一次的講座。

教會如何回應?對今天的社會可以傳揚怎樣的好消息?顧家碧表示:「好消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美好的生命,都可以好好管理自己,但要確保自己不要也陷入這些性的混亂中。首先,我們的生命要有秩序,不混亂,不對色情物品上癮,不犯姦淫,卻要維繫美好的婚姻,盡心看守照顧子女,建立美好的家庭。(面對性革命的挑戰)我們仍有機會的,有美好的人生,才有清晰的異象,這麼就有動力做善工。」

顧家碧簡介

顧家碧出生於德國,大學畢業後在大學工作一年,後來結婚,生育兒女,從事多年翻譯工作。年輕時,跟60年代歐洲知識分子一樣,被性革命運動、馬克斯主義和女權主義吸引。1973年,她獨自到西班牙旅行,展開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靈性追求,在一次看到日落時,突然有「神是真實」的屬靈經驗。其後有長達20年的宗教探索,涉足東方宗教和新紀元運動,為了經驗神,曾經特意到海島過四天的禁食生活。到90年代,她經歷離婚之痛,鄰居知道她的情況,主動來為她禱告,就在這次之後,她決定成為天主教徒,其後研究全球性革命,為真理作見證。著作《The Global Sexual Revolution: The Destruction of Freedom in the Name of Freedom》已有英文譯本。

805f-289-14

關啟文:這事離我們不遠

浸會大學宗哲系系主任關啟文教授在公開聚會中回應顧家碧的分享時表示,顧家碧親眼目睹歐洲的改變,但這些事情其實「離我們不遠」:在香港,變性婚姻法案通過了,而性別認同與性傾向歧視的討論仍然在進行中。他指,性革命在香港已嬴了七成的青少年,但他相信當中有幾成還是可以挽回的,而基督徒是有責任抵抗性革命的洪流。在他看來,歐洲和美國似乎「死去」,但我們仍要守住中國這土地。「我們來到時代的轉折點,是否要跟隨西方的價值觀?還是守住中國人的良好社會風氣和家庭價值?」

面對聯合國、歐盟、世衛等龐大的國際組織,反對性革命的人士處於弱勢,但關博士引用艾德蒙•伯克的名言:邪惡勝利的唯一條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觀,「只要你袖手旁觀,這個社會很快就會落在性革命人士手中。」

他指出,很多基督教學校現在還沒推行性教育,避諱不說就當沒事發生,基督教不去做,而同運組織卻積極透過網絡、教材,或在社會服務機構的合作下,推動他們自己的性教育。

「在自由的社會,我們有權維護自己的價值,也要為神的創造真理作見證,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又說,性文化學會和明光社已有性教育教材,但他們人數很少,工作很艱巨,需要教會信徒的支持。

(記者王希雨報道,內容來自聚會錄音和個人專訪)

 

阿蘇撒街大復興110周年 承接歷代禱告 深切求復興

今年是美國阿蘇撒街大復興110周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Azusa Now」禱告特會已於4月9日圓滿結束,禱告會持續15小時,聚集了逾10萬人從世界各地來一起敬拜禱告,呼求復興。

「Azusa Now」禱告會招聚了眾多位復興領袖帶領禱告,包括TheCall的盧恩格(Lou Engle)、國際禱告殿(IHOPKC)的畢邁可(Mike Bickle)、代禱將領(Generals International)的翟辛蒂(Cindy Jacobs)、伯特利教會(Bethel Church)的比爾•強生(Bill Johnson)、基督傳萬邦(Christ For All Nation)的科倫達牧師(Daniel Kolenda)、彩虹事工(Iris Global)的海蒂貝克(Heidi Baker)、傑克•海福德牧師(Jack Hayford)等等。

與神立約的日子

聚會開始不久,不同國家及語言的代表上台,宣告復興要臨到,及讓愛和敬拜成為生命的首位。這歷史性的一天被稱為與神立約的日子。然後,美國東岸父老連同西岸年輕領袖,兩代一起為美國禱告,釋放屬靈遮蓋。接著是美國原住民帶領敬拜,他們過往受了很多傷害,他們的饒恕帶來了釋放。

2017 重奪耶路撒冷的禧年

 「Azusa」名字源自印第安語,意思是「有福的神蹟」(Blessed Miracle)。當日聚會以鼓及號角一同高舉神,吹角象徵從地的四角招聚,喚醒歷代的復興泉源。聚會中特別提及2017年是個特別年份,從1967年6日戰爭以色列重奪耶路撒冷起計50年,便是2017年,預期這特別的禧年將會釋放復興。

興起施洗約翰的時代

聚會中亦提到現在正是施洗約翰受差派的時代。這群人就像昔日的施洗約翰,藉著禱告及禁食,深切地向神呼求復興。昔日的施洗約翰運動帶來了耶穌運動。而禱告往往轉化為宣講耶穌,即傳福音。

福音能帶來醫治及釋放

比爾•強生牧師指出耶穌頒下大使命時,吩咐門徒要「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他指出福音能帶來醫治及釋放。接著便運用知識言語為當天的病人醫治禱告,連日有人得著醫治。

饒恕能釋放復興

饒恕是這聚會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在一個充滿種族歧視的時期,神使用非洲裔William Joseph Seymour啟動全球性的大復興。當非洲裔宣告饒恕時,便釋放醫治。復興可制止暴亂的發生,美國現在正處於復興與暴動的關口。不饒恕會使人成為奴隸,所以要放下不饒恕的包袱,放下苦毒。當族群的歷史傷害得醫治,便能釋放復興。接著意大利來的靈恩派天主教代表,與基督教代表公開復和,打破宗派的牆。

先知啟示釋放神的旨意在地上                   

盧恩格牧師提到但以理如何委身於禁食及禱告。他說,神會釋放啟示給祂的先知,以致他們懂得如何禱告,使祂的旨意釋放在地上。會中呼籲禁食,及釋放禁食的恩典。他提到The Call事工的「屬靈空軍學校」(Spiritual Air Force Academy)於2014年招聚了70名年青人,連續50天晝夜不住地禱告。這樣懇切的禱告能啟動宣教運動,帶來復興。

承接歷代的禱告

達屈.席茲(Dutch Sheets)牧師說,當我們認同過往世代的禱告,便會倍增果效,這就是承接歷代禱告的結果(synergy of ages)。他說,過往的禱告會在這個世代中成就。若然我們要除去這個國家的巨人,我們需要清楚知道我們比這國家的罪還要大。我們求復興不是基於我們的好,而是基於耶穌的寶血。雖然我們會失敗,但祂會修補,並應許會賜下復興。

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晚上由科倫達(Daniel Kolenda)牧師分享信息。他指,使徒行傳二章提到禱告禁食與宣教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昔日那120人能夠搖動世界,那麼此時現場10萬多人能做什麼?彼得最有果效的講道,導致一天內有三千人信主。彼得的整個信息可歸納為一個句子,就是在40節:「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我們需要從威脅中被拯救出來,而耶穌來是為了恢復仇敵所奪取的東西。

(記者陳細細及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