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衝突下 活出基督裡的真信心

2021港九培靈研經會以「憑信奔天路」為主題,於8月1-10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聖安德烈堂主任牧麥凱歷 (Rev. Alex McCoy)透過雅各書帶領香港海外各地信徒正確看待信仰的實踐和生命的試煉,活出基督裡的真信心。

真信心全然謙卑

聖安德烈堂主任牧師麥凱歷

麥指出,雅各書寫作的時代與現今社會一樣充滿紛爭衝突,基督徒群體亦因信徒間互相爭鬥或不全心投入而受到傷害,所以信徒的謙卑是正確的處事之道。真正的謙卑是忘記自我,這不代表輕看自己,而是看輕自己,他透過雅各書3-4章指出,要得著謙卑,應從智慧、友誼和判斷三方面作正確的選擇。

 

 

雅各書3章13-18節提及兩種智慧:來自天上屬於神的真智慧;屬於惡者的世俗智慧。真智慧是透過多年試煉和反省中得出的正確行事方式能使人追求和平的關係。世俗智慧使人陷入苦毒的嫉妒爭競,當人按神的智慧生活,既能活得公平、正直和滿有愛心,亦能使人對福音產生興趣。

雅各明示,與世俗為友便是與神為敵,人需要在「與世俗」和「與神」的友誼作選擇。與世俗為友等同干犯姦淫和拜偶像,原因是當人跟從世俗,引發過多的私慾,繼而引發爭鬥,人對神的渴求便被私慾奪去。但當人為他人的好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謙卑地與神建立友誼,便得著安全和保障。

麥指出,人在互相誹謗中,等同將自己當作審判官,把自己凌駕神的律法。雅各書4章12節表明,人沒有能力及資格判斷,只有設立律法的一位有判斷的權柄。當人破壞或判斷律法時,便是與神為敵。因此麥提醒人應當注視十字架,這是神為救贖人的罪而賜下耶穌付上贖罪的代價。重新把自己的身分建立在耶穌身上,服侍他人,明白及相信十字架的盼望,便是真謙卑。

真信心順服忍耐

雅各發現當時的基督徒只顧今生,忘卻耶穌將要再來,生活與不信的人無異,現今基督徒面對同樣的危機。雅各書4章13節-5章6節痛斥一群只為自己籌謀計劃的商賈,因為他們自以為能預計未來,甚至為未來作無知的假設,因而產生憂慮,卻不知道神才是真正人生的主宰。麥強調,我們不是要反對訂定計劃,而是應持有認定神是最終掌權者的態度,更要省察自己在日常行事上有否為自己誇口。

麥亦引述雅各書的嚴厲言詞來儆醒基督徒,貪念可誘發的三大危機:囤積財富和物質反倒暴露人為錢財而活的無知;富人虧欠工人反映他們得到財富等同得到特權,令人心麻木;放縱的行為表達自我中心的態度。麥提醒會眾應當檢視自己,認清一切豐足來自神,以免陷入靈性的墜落。

自以為是和貪念源於著重今生福樂,信徒應放眼永恆,學習忍耐的功課。(雅5:7-8)忍耐的目的是認定耶穌必然再來,便不應注視現時的得失,多思考和發現神的恩慈和饒恕。少了埋怨,便能對他人有更多忍耐,雅各書運用希臘詞「upomone」,意指毫不妥協和退讓的忍耐。歷代先知都透過試煉來建立恒久忍耐而得的順服,麥呼籲會眾應以耶穌為終極榜樣,順服遵行神的救贖計劃而忍耐到底,靜候主來。

真信心懇切禱告

麥認為,禱告是基督徒莫大的權利,可以按神的旨意成就意想不到的事,更是反映基督徒屬靈生命情況的最佳指標,可惜對不少基督徒來說,禱告卻是難以掌握。

日常生活問題繁多,基督徒應視禱告為最優先做的事。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以亞蘭文「Abba」稱呼神。人之所以稱神為天父,是透過耶穌基督付出贖罪的代價,才能與神建立父親與兒女的關係,這親密關係是基於無條件的愛。禱告既是基督徒打通天國的道路,加上升天後的基督渴望傾聽禱告,更在神右邊我們代求。麥提醒會眾反思自己有否在憂傷苦困時祈禱,把一切所遇到的都帶到神面前,又有否在歡喜快樂時感謝神。

同時,基督徒是一個禱告的群體。雅各書5章14-15節常被遺忘或誤解,普通基督徒也可以利用出於信心的禱告互相服侍,成為互相關懷代求的群體。信心的禱告並非要使基督徒願望成真,而是相信神掌權,祂作出的決定,所成就的便是最好。基督徒除了互相關懷,亦互相認罪,麥引用使徒行傳中以弗所人在使徒面前認罪,這與世俗掩飾過犯的文化不同,因此彼此的關係才得到醫治。雅各書更提倡基督徒群體需要為彼此的屬靈健康互相問責,應用禱告和勸勉帶領邁向墮落的肢體回轉。

麥呼籲信徒要了解是改變的力量,雅各書引用先知以利亞專心尋求神的榮耀,神應允禱告,使天不下雨三年之久,以懲罰北國以色列的叛逆。現今基督徒同樣可以作出合神旨意的禱告,叫人回轉及找回迷失的羊。麥建議會眾立志成為禱告的人,每天恆久為家庭、教會、城市禱告,甚至為神的信實良善作感謝,活出被基督改變的生命。

(記者林朝基報導)

 

 

推動教會無牆 轉化生命服事社區

疫情爆發以來,各社區家庭和基層人士的援助需要大幅飆升,教會在牧養信徒的同時,又應如何回應這些訴求?716日,旺角宣道堂陳淑娟傳道在聚會中分享了教會在大角咀的社區轉化工作。她呼籲教會機構應該更深連結,推動教會無牆化,發掘信徒的內在資源,使轉化在教會和社區中發生。 

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分享,很多信徒聽過「無牆教會」,而她的呼召是轉化教會成為「教會無牆」。因為教會的四面牆,阻隔了我們與社區的關係,陳從7年前開始推動教會服侍社區。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多,他們更加深入社區服事,而且得到社福界的一些認同。陳認為,在末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會不斷出現,作為教會若是沒有作好預備,當風浪來到,我們沒有辦法站立得住。

 

發掘人的內在資源

陳指出,神創造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發掘人的內在資源,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出來。當我們認同這個理念,我們就願意去牧養任何群體的人,而且是同等的牧養。我們是同行者,不只是施予者,當人被認同和接納,而且找到自己面對逆境的資源,生命就會被轉化。

陳分享,3年前,一位新移民婦女來到教會,當時正與丈夫鬧離婚,兒子患有自閉症。陳每次與她聊天,她都忍不住流淚。現在她成為了Alpha Course 組長,先生信了主,夫妻也和好了。陳形容,她從憂憂愁愁的婦人變成教會的「全職義工」,常常有事無事就來教會看看有什麼需要幫手。她的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能服事新移民群體,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因為她曾經歷過那些苦況。另外,教會牧養的幾位露宿者已經能自己開始查經班。「他們很有心去讀聖經,他們的分享讓我驚嘆,他們對聖經的認識甚至不會比我差。」

教會從拒絕到開放

很多信徒認為,我們走進社區服事,是我們祝福了社區,陳指出,神亦透過社區去祝福他們,帶來教會的復興。旺角堂是一間中產教會,7年前只有60人。走進社區之後,這60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生命經歷轉化。很多弟兄姊妹平日也回來教會服事。在疫情中,教會為支援失業家庭,舉辦布口罩義賣行動,當時教會如同50、60年代的工廠,到處是布,裁床和消毒材料。教會的醫生,公司高層都回來幫忙消毒和包裝口罩。「在教會中,無論是什麼階層,我們都一視同仁。大家一起服事和愛筵。」旺角堂在疫情中增長了100人,還多購置了一層樓,作為食物銀行;多租了一層樓,建立SEN學童中心。

旺角宣道堂負責社會關懷工作的陳尚義弟兄,帶動年青人關懷社區。

對於如何在教會中動員信徒服事社區,陳坦言,推動教會無牆初期,她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有弟兄姊妹商量要怎麼整治她。對他們來說,牧者突然要推動教會無牆,他們有可能會被嚇到,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陳指出,牧者不能心急,首先要讓教會的弟兄姊妹看見社區的需要,動了慈心,這是推動的第一步。

陳亦分享了過去她動員教會服事社區所遇到的挑戰。一年多前,母會差派她去另一分堂做堂主任,那分堂只有20人,其中8個是堂委。當她分享服事社區的想法時,遭到堂委的反對。「我感到很挫敗,他們因為不想做而以一個很荒謬的理由拒絕我。當晚,我為教會和這些堂委流淚,若我放棄不做,母會有機會會關閉這間教會。我決定用一晚的時間禱告。」第二天,她向堂委寫了一封信,向他們道歉,過去是教會沒有牧養他們,以致他們看不見。「我希望想這20人復興,教會不再荒廢。我決定他們看完之後改變,我就繼續去做。我將這件事交給神。」1小時後,陳收到堂委回覆,決定讓她去做,但是他們拒絕參與。「既然他們回應,我相信是神帶領,就決定繼續去做。」

一年多過去,現在這分堂已有兩個全職同工,都是新移民,做得非常好。教會崇拜有140人,由一層樓變成兩層樓。這8個堂委現在一有空就回來教會服事。「最近我們計劃多租一層樓時,有個堂委竟然問我,是否考慮買下來,他願意抵押他的房子,拿錢出來買。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這些堂委的轉變。」

社區轉化與連結

陳強調,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以來,教會和機構必須連結,不能再單打獨鬥。陳指出旺角堂除了連結區內的教會,還與其他地區的大教會、國際教會,以及不同機構合作。他們也與社工建立友好關係,及時將區內有需要個案轉介社工跟進。很多複雜的案件,甚至社工也會詢問教會同工的意見。「有些個案我們跟進了7年,一直與他們同行,我們不是要做得多,而是要做得深。無論他們是否信主,我們都要做深入的同行者,專注於自己的角色。」

 去年新年,疫情爆發之初,陳就招聚大角咀區內教牧同工開會,發起區內派口罩,以及呼籲信徒十一奉獻口罩行動。最初他們只收集到500多個口罩,只可以派7日,後來物資傾倒而來,他們總共派了3個月,還剩下10多萬口罩,而拿到的6000多個街坊名單,分派給大角咀區的教會個別跟進,繼續服事社區。

針對教會牧養年青人很困難,尤其疫情之下,很多年青人離開堂會,半年前,陳有一個感動,就是整個大角咀區共同牧養年青人。她在一次區內會議中提出這個理念,有6間教會回應,於是每月逢第四週有200多個年青人一起團契。這6間教會還選出精兵,進行一年訓練計劃,由6間教會的青少年教牧同工負責。陳指出,這些牧者同工都做得很好,整個區共同牧養年青人不是沒有可能的。

(記者何雲深報導)

 

 

掌握職場特性 有效發揮職場力量

明年是全備福音商人團契(FGB)成立70週年,香港商人團契成立超過40年;由職場基督徒發起的「奉獻力量」事工今年7月亦踏入15週年。今期我們透過採訪兩個致力服事職場人士的機構,分享職場信徒如何有效透過不同媒介,利用職場的特性,傳揚福音。

餐會中傳揚福音

陳世強律師

香港商人團契會長陳世強律師受訪時表示,2022年,商人團契進入70 週年,當初就是從一個早餐會開始,去到美國主要城市,直到世界各地。今次這個福音餐會,他們在疫情中已經等候了一年多,當晚有3、4位弟兄坦誠地分享他們生命的翻轉。他們以前在社會中浮沈了幾十年,但在餐會場合他們聽到見證,然後信主,加入他們的團隊,生命發生極大的改變。

陳指出,職場的人在不斷尋找答案,如果是真實有果效的,他們一聽就會明白:「我們就想要這些。」40年以來,他們在香港看到無數個這樣的例子。只要有福音信息和生命見證分享,就有很多真實的回應,而且很持久。因為切入點不是頭腦,而是打動他們的心,然後他們會繼續追求,其中有不少領袖被興起,在商人團契中經歷成長,甚至成為教會的牧師、長老及領袖。

陳亦分享,神帶領他透過午間聚集去訓練門徒,興起下一代。2018年尾,陳從神領受要在商人團契的運動中「辦理整齊」。主說,看我怎麼做,保羅怎麼做。聖經記載,原來有一群人,專注地與他們常在一起。於是每個星期,他邀請一些弟兄參與兩個小時午飯聚集,將自己的生命異象和一套神話語規模與他們分享。「我刻意地將我的生命向他們傾倒,過了兩年多,我們出現了第二梯隊,當中有些人成長很快。人的心需要培養感情,但也要有話語的規模,即是我們的共信之道。」

職場信徒的服事優勢

「奉獻力量」事工創辦宗旨是透過傳媒機構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動城市復興,推動宣教。創辦委員之一戴天為弟兄在訪問中表示,奉獻力量,除了指金錢奉獻,其實每個人都有其能力和力量,都應該向神作出完全的奉獻,以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恩賜,在適合的崗位去完成神賜給我們的那份使命。

創辦委員之一鄭澤皆弟兄亦分享,奉獻力量學習跟隨聖靈的水流,以職場人所獨有的靈活和迅速,去配合神的工作,以及利用槓桿原理,透過媒體傳播渠道,以最少的力量觸及最多的人。「時代轉變,我們必須跟著轉變,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們的神,我們要定睛於神,我們要知道基督徒的位分,就是要傳福音。」

奉獻力量亦有為商人和職場人士舉辦午間查經聚集。奉獻力量主席Joshua分享,午間查經是一種傳福音模式,不少職場基督徒認識的人很多,就會利用飯局的機會去傳福音,其中陸續也有人信耶穌。我們不是要做大,而是做好本分。本分就是用自己有的資源和人力,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在職場中,我們告訴別人我們是基督徒,他們知道後,有些事情就不會和我們一起做,比起不講反而省卻更多麻煩。我們應該要在職場中標示出我們是屬於神的人。

奉獻力量午間查經聚會

商人的轉化見證

從事房地產生意的李旭鵬弟兄,在福音餐會中分享了生命從只想復仇到祝福仇人的翻轉。李在生意中遭人陷害,失去所有積蓄,於是他計劃向陷害他的人報復。在即將行動之際,有一位朋友向他傳福音,還邀請他參與福音餐會以及教會活動。後來李在教會中主動舉手決志信耶穌。「那段日子,我大部分時間不是讀聖經,就是去餐會和教會,我突然發現我忘記了報仇,覺得報仇不是那麼重要了,而我不明白為什麼。」

有一天,教會長老在講道中提到,如果你要原諒你的仇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為他祈禱。這句話給他很大刺激。過了幾天,李回到公司,心裡就響起這句話。李想嘗試一下,開始只是拜年般念了幾句祝福。「講完後我站起,看著窗外的街景,突然發現幾個月前我還想報仇,剛剛卻為他祝福。」接著李再嘗試了10多次,慢慢認真一字一句為他祈禱祝福,結束後,李覺得從來未有過的輕鬆。

正當李開始慢慢回到正常生活,有一天,聖靈提醒他打電話給那個人。幾經掙扎,他順服而行。那人的太太在電話中哭著向李道歉,還告訴他,他們全家都信了耶穌,她的先生還受洗了。「我聽後,有3、4分鐘不知道如何接下去,內心演繹了無數次怎麼說話,唯獨這個結果是我沒有想過的。掛了電話後,我跪下來大哭,我感謝耶穌,我知道為何祂要我打這個電話。神讓他成為我的弟兄,在那一分鐘我才真正原諒了他。」

(記者莫嵐報導)

 

 

先知性藝術水流 經已流到華人

近年,先知性敬拜和藝術在華人信徒群體中興起,使神的信息以多元化的渠道向信徒彰顯。本報訪問了兩位華人繪畫藝術家,暢談關於先知性藝術對城市的影響,以及神如何帶領華人發展先知性藝術。

圖像主導的世代

黃綺琪,中國畫藝術家,其作品曾參與多個國際藝術展覽。黃在訪問中談及,現時香港社會越來越清楚藝術的作用和感染力,藝術能即時向人傳遞信息。現在是一個由圖像主導的世代,例如Instagram每時每刻都有大量圖像出現,所以藝術很重要,讓信息能馬上傳遞,而不用經過太多處理,人很快就明白圖像表達的信息。例如圖像中顯示人的姿態及商品的擺放方式等,都在投射一個特定的信息。這其實是透過顏色、佈置等方面的藝術語言去說話。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圖像,藝術是一門共通的語言。

很多教會過去認為讀藝術,就等於學設計和做裝飾,覺得藝術與所相信的神並沒有太大關係,只會想到讓讀藝術的年青人設計海報,小冊子和畫圖等,但現在多了教會關注先知性,就會認識到先知性藝術是透過視覺語言去傳遞信息,是神說話的載體。

華人進入先知性水流

畫家段曉真老師,過去曾創作一系列表達天國啟示和天父心意的畫作,廣受教會和信徒群體認可。她在受訪時表示,近年神正在向華人開啟先知啓示性領域。過去比較多在西方教會中發現這種先知性的表達,現在這個水流已經流到華人,這是神作到華人身上的一件新事。祂藉著先知性藝術,使我們的生命能夠突破理性思維模式,走進父神心意的軌道,與祂的心意對齊。

聖靈是我們的老師

段從2013年開始舉辦先見繪畫訓練,她發現在華人中存在一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為,我不是專業畫家,我心裡有圖像異象,但是我表達不出來。「我曾在馬來西亞、台灣、廣州、新加坡等地開班,都遇到同樣問題。我會說,你們放心,在聖靈的水流中,祂會教導我們,因為聖靈在一切事上作我們的老師。」段指出,我們應向神禱告,我不會,但是祢能教我如何表達和呈現。

段強調,學員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領受和表達,是一個非常挑戰的嘗試。剛開始大家很緊張,但是經歷了第一次之後,學員很驚訝,越畫越經歷從來沒有的滿足。「每堂課中我都會解釋,真正的老師是聖靈,我只是解釋聖靈的工作。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對神的認知和信心也會大大提升。很多人經歷過後,都覺得不能停止畫畫,我很高興看到現在很多人畫出有恩膏的作品。」

在先見繪畫訓練中,段首先讓學員在敬拜中預備自己的心,歡迎聖靈的介入。「每次的先見繪畫,必須先敬拜神。在神同在的氛圍裡,我們很容易進入屬天的軌道,看到天上的異象,讓聖靈打開我們的屬靈五官,就是看、聽、聞、説、心思和意念。神藉著敬拜讓我們先突破,然後領受下載,再在繪畫中呈現神的心意,以及我們自己藉著色彩圖像所釋放的情感表達。」

藝術帶來醫治

段見證神藉著繪畫帶來更新和醫治。她過去曾認識一位姊妹,在先知性繪畫課堂中領受耶穌帶著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走到她面前。她就想起有位好朋友正在懷孕,但醫生測試出她的胎兒不正常,他們夫婦很傷心,因為結婚後等候很久才有這個孩子。她還沒畫完就急不可待拍照發給朋友。她的朋友很感動,後來也來參與先知性繪畫課堂。再過幾個月,段再次回到他們當中,這個朋友也來了,還抱著一個非常健康開心的孩子。她說,這就是當初她懷孕時的孩子。神用繪畫給我們帶來醫治,化咒詛為祝福。

羔羊的婚宴

先知性藝術遍地開花

段又分享自己在先知性藝術方面的生命歷程。「我常常等候神,記錄下祂對我說的話,我知道祂藉著繪畫培養我這麼多年,祂一定要用這個才幹來表達祂自己的榮耀。」而另一方面,她又有點信心不足,很多時候不太明白畫出來的東西是真的在向眾人說話,傳達神的信息嗎?

「開始時沒有人明白畫出來有什麼用,我曾經想過放棄,但神沒有放棄我,祂不斷給我異象。我有點懷疑,但我還是順服神。我畫出來的作品,例如《猶大獅子》和《羔羊的婚宴》等,經過很多年,才讓更多人明白。」在這10年當中,神讓段看到先知性繪畫遍地開花,結果累累,看到好多被神興起的先知性畫家,雖不是專業的,但是有愛神的心,而且表達很成熟,甚至超過專業畫家。因為這是屬靈的領域,是屬神的創意彰顯,和地上有很大區別。「這是神給我的印證,創作更多先知性繪畫,讓畫說話,讓我們清楚藉著一幅畫,勝過千言萬語來明白神的心意。」

(記者莫嵐報導)

 

 

漁船航行50週年 回顧福音遍傳香港漁村

今年適逢世界福音動員會(簡稱OM)福音船航行50週年。福音船在過去50年間曾多次訪港,推動宣教。福音船與香港的淵源深厚,早在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就透過福音船向香港漁民群體傳福音,在港口建立教會,使信仰得以在香港扎根。

福音船的服事

OM的四艘福音船在50年間環繞地球5次、探訪150個國家、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年輕義工曾在船上工作、全球接待逾4,900萬名訪客,其中三艘福音船多次到訪香港。

OM香港副總幹事王翠旋受訪時表示,從福音船1975年第一次訪港開始,香港就不間斷有信徒參與福音船服事。當年OM香港第一位總幹事陳平明在船上服事了5年後領受異象,於1989年成立OM香港分部。可以說,早期香港信徒參與OM事工,與福音船是大有關係的。「神使用一隻船的來臨,幫助我們創立OM分部,然後透過我們動員香港教會參與海外服侍。」直到今天,OM在全球有超過100個工場,OM香港現時差派了36個宣教單位前往不同的工場服事。

王談及,因著福音船的獨特之處,在一些宗教封閉、宣教士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的國家,當地政府批准福音船在港口停留之餘,還容許當地居民上船參觀,如同旅遊點一般。福音船亦是一個多元的群體結合,不同背景的義工擁有同一心志回應大使命,在服事中放下自己,嘗試融入對方,就好像天國的投射。同時透過福音船這個媒介,他們得以尋索神在他們生命的心意,以及如何回應大使命。

福音船祝福香港漁民

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來港開展福音工作,不少教會及宣教士專門向漁民傳福音。由於漁民是流動人口,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及生活,很少到岸上活動,實在不利於教會開展傳道的工作。因此,教會便想出一個靈活的傳道方式,就是發展「福音船」,進行海面傳福音工作。香港仔浸信會(1905年)、五旬節聖潔會(1909年)、海面傳道會(1911年)、便以利會(1914年)、東方水上基督教會(1949年)、中華完備救恩會(1955年)等教會大多位於香港漁民聚居的社區。

五旬節聖潔會於1909年建立筲箕灣堂。1924年,教會得美國熱心信徒捐款,建造了一艘福音船,停泊在筲箕灣。福音船使許多漁民得著救恩和聖靈充滿,他們常常在船上祈禱至半夜。當時教會主日崇拜聚會上午在教堂舉行,下午在福音船上舉行。後來,赤柱及鴨脷洲亦分別開設教會。

「海面傳道會」於1920年在鴨脷洲開辦義學,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10年,福音船逢主日便到別處佈道,會友在義學地點聚會。

東方水上基督教會 (前稱華南水上基督教會)創於1909年,異象是向華南水上人家傳福音。1939年,美國西差會出資安裝三艘福音船︰恩光、佈光及闡光,停泊於廣州沙面。1949年因中國內戰,三艘福音船駛至香港,教會正式於香港開始工作,宣教士不但宣講福音真道,亦收養孤兒、創立義學船、贈醫施藥等。

船載宣教士傳福音

據沙頭角和西貢等地漁民受訪時表示,他們的祖父輩當年就是從福音船領受救恩,直至現在,子孫已是第四或五代漁民基督徒。

吳泰福弟兄

吳泰福弟兄今年88歲,他的爸爸於1947年透過五旬節聖潔會接受救恩,並帶領全家信耶穌。「當時我14歲左右,爸爸很熱心信耶穌,還把船上的偶像都丟棄了。」二戰結束後日本人撤離香港,教會的傳道人與西方宣教士常來探望他們。當時吳家有一隻機動漁船,吳泰福爸爸就會用自己的船載宣教士去不同的海島及漁村傳福音。「爸爸開船帶著他們去不同地方,最遠曾去到大澳,我們的船行了半天才能到達。宣教士雖然是西方人,但是中文講得很好。」吳泰福見證了很多漁民信主。當時有很多漁船認出他們是信耶穌的,就會靠近他們,讓牧者為他們祈禱。

郭麗珍姊妹

郭麗珍姊妹自小在沙頭角西流江長大,在她小時候,已經有從美國來的福音船向水上人和漁村傳福音。「當時我的爺爺信了耶穌,漁民是很有趣的,家長信耶穌,就會帶全家一起去教會。」當時所有信耶穌的漁民都去沙頭角的教堂聚會。新年漁民不出海,就會到教會參與奮興會等。她的堂叔郭勝德弟兄為西流江現任村長,當時曾參與教會奮興會,見證不少人被聖靈充滿而劇烈搖擺。「漁民是很單純的,想抓住一個有平安的神,聖經中有很多很生活化的教導,例如門徒出海捕魚時遇到風浪。而漁民正正是面對這些情況,然後就依靠神,真實地經歷神的保守,平靜風浪,他們就更加相信,知道這個神是真實的。」

(記者莫嵐報導)

 

 

從耶穌的遷移旅程 看現今的難民狀況

「全球公義特會2021」(The Justice Conference)於522-23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由香港主辦的主題分享中,講員以耶穌的遷移與全球乃至香港難民的現狀,呼籲信徒效法基督,向困苦的人施予憐憫,與他們同行。

道成肉身的遷移

RENE AUGUST

首位講員RENE AUGUST,為聖公會牧師,南非開普敦敬拜群體The Warehouse的復和培訓教練,多年來推動反種族隔離運動。她向與會者分享耶穌道成肉身與遷移(Relocation)的關係。她指出,「遷移」這個詞會讓一些人想起一些可怕回憶,特別是在她的國家,被迫遷移為人民帶來很多傷痛。她邀請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遷移,耶穌道成肉身是一個類似遷移的行動,是神為了與祂世上的兒女同在而作出的行動。

馬太福音2章提到,耶穌出生於一個受到帝國剝削和壓迫的社群。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他就與無家可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遷移,在這個情況下是一個離開安舒區的選擇,搬去一個沒有掩護和遮蓋,甚至近乎痛苦的地方,住近受苦的人,去忍受難以承擔的非人生活。這是耶穌的特意選擇,展現出神的特性和本質,以及祂的救贖計劃。神的心意往往是想靠近我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鄰舍。而我們也被邀請進入神的故事,仿效基督,成為像神的人,做神讓我們做的事。

走過難民的旅程

ROY NJUABE

ROY NJUABE是香港葡萄藤教會希望枝子(Branches of Hope)屬下難民機會及發展計劃(ROAD)的負責人。ROY來港從事難民工作已有15年,他指出,耶穌出生後,約瑟一家曾逃難到埃及。神帶領祂的兒子走過作為難民的旅程。現在全世界有7500萬名難民,而且數目每天在增加。神透過祂兒子的經歷,教導我們如何服事難民。就算耶穌身為一個難民,但他從來沒有喪失作為神兒子的身分認同;不曾失去醫治和行神蹟的力量;也沒有失去憐憫和關懷人的心;從來不放棄受傷的人,自己也未曾失去希望。

15年前,ROY因為逃避迫害而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香港。「我很寂寞,被很多人拒絕和歧視,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賴以為生。當時我飽受煎熬,很憤怒,也質疑自己的價值。當我為這個問題掙扎時,我聽到一把很溫柔的聲音在我裡面說,你是我珍貴的兒子,是按著我的形象而造,我給你的膚色很漂亮,我很喜歡。」ROY感受到神對他的愛,並且有一群忠心的基督徒對他加以肯定。他們歡迎和關心他,將他當作弟兄。他們的鼓勵和禱告使ROY重燃希望,生命得到更新。他指出,難民是神的兒女,珍貴而且充滿恩賜,神按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他們,我們需要認識他們。

遷移帶來的祝福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將難民視作社區的威脅,而對他們的能力視而不見。很多慈善團體嘗試填補這方面的空缺,盡他們努力去支持和燃亮這些苦苦掙扎的生命,幫助他們走出依賴他人的生活,得以自給自足。ROY強調,「你看他們是威脅還是貢獻,會決定你如何接觸難民。」

在聖經的第一二卷書,我們可以找到兩個完全相反的場景:創世記中,法老尋求和受益於約瑟的解夢能力,以及飢荒中的管理技巧;出埃及記中,法老看約瑟的後裔為威脅,採取極端的行動來消除這個問題,勞役以色列人。ROY指出,當難民出現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出埃及記中的法老,將他們視為潛在威脅,或者選擇成為創世記中的法老,視他們為貢獻,更好的回應是,親身去認識他們,欣賞他們的個性和才能,為他們開創發展機會,得以回饋社會。如同約瑟,難民有所需的技巧、能力和創意,他們亦想貢獻他們身處的社群。

「或者政府的政策令我們所能做的有限,但我相信一定有我們能參與的部分。即使是最嚴謹的難民政策之下,我們仍然能夠與難民建立良好真實的友誼,幫助他們適應本地文化,同時藉著幫助社群明白難民的背景和文化,我們能緩解敵意,讓社會更加包容。你可以邀請難民食飯,與他們分享福音和禱告,讓我們的個人經驗去鼓勵基督的跟隨者,在全球難民危機中,與難民連成一線,向他們施恩。」

香港難民現狀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字, 截至2021年,香港大約有1萬3千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港難民等候身分確認有時需長達15-20年,期間不能工作,其中某些難民雖然得到特別許可能夠工作,過程也非常繁複。香港政府現時為難民提供小量金額的經濟支援,每月大約3200元港幣。

Mohamad Saleh於2015年與家人從中東來到香港尋求庇護。他擁有全世界認可的專業醫療資格。當時他大約等候3年,是240位難民的其中之一,有幸獲頒難民身分,並且能夠工作。「後來我成為希望之子的教育計劃統籌員。現時全港只有3-4間機構在幫助難民,我們需要很多的支援。現在我有能力回報社會,我希望幫助其他難民融入香港。」

Mary(化名)與家人從印尼來港尋求庇護已有12年,她有3個孩子,均在香港出生,但沒有任何身分法律文件。她提及,難民不能在港工作,但她能用烹飪的技能與一些機構合作,籌款去幫助一些沒有這麼幸運的人。「雖然我不是香港居民,常被拒之在外,但我也能用自己的方法貢獻社會。我將我的熱情和愛透過食物與社區分享。」

(記者莫嵐報導)

 

 

史福索博士: 華人成今Ekkiesia最好的模範

由豐收佈道團與國度轉化網絡合辦的「Ekklesia興起 教會在疫情中進入新季節」聚會於517日在網上舉行。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博士分享,新一波的Ekklesia浪潮將要發生,多位香港牧者和職場領袖亦分享見證,神在疫情中啟動教會的轉化教會,差派信徒各處為主作工。 

向華人教會作出悔改認罪

聚會一開始,史福索代表西方國家,為過去沒有尊榮華人作出認同性悔改認罪。華人有全世界最充滿能力的教會運動,西方教會卻不欣賞華人,這是錯的。西方教會必須認出神對華人的命定,並為自己的負面態度悔改。他談及前幾天看了一個基督教電視節目,有人從中國回來,分享中國家庭教會如何增長。最後主持人說要籌款,向華人信徒教導聖經。「我的心碎了,我們可以教什麼,你們帶人歸主的數目比我們還要多,你們勝過了極大的艱難。」他代表世界各地信徒,請求華人教會原諒他們自高自大的態度,他們願向華人學習,因為Ekklesia最好的模範今日在華人中發生。

王寶玲牧師代表華人接受禱告

王寶玲牧師代表華人接受史福索的禱告,我們要完全謙卑在主跟前,求主赦罪恩典臨到,讓我們不但接受禱告,同時呼求神赦免我們的罪。今日我們作為華人宣告,Ekklesia的信息是神對這個時代的信息。靠著主的名,Ekklesia要在我們國家發生,宣告這個門戶要被打開,我們要進到神心意的路線中,進到神所揀選的民中,將福音帶回耶路撒冷。Ekklesia帶來的屬靈漩渦要攪動我們的生命,帶來招聚和分散,令Ekklesia去到各處。今日的禱告要帶來東方西方的連結。我們尊榮西方帶來福音和Ekklesia信息,這是神的時候,Ekklesia要來到華人當中,以致我們進入神的命定。 

新一波的EKKLESIA浪潮

史福索在聚會中提出,新一波的100% Ekklesia將會發生,重現使徒行傳18-19章的現象。當時保羅離開了猶太會堂,開始向外發展,他見證了一場海嘯似的歸主浪潮在職場裡發生,直到一個地步,神在夜裡藉異象造訪,告訴保羅,他在經歷一個新常態。當時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一個有名望的人,全家都信了主。當哥林多人聽見,就不斷有人相信並受洗,甚至過了一段時間,整個亞細亞都聽見主的道。史福索說,我們已經建立Ekklesia,現在要強化他們,透過教導、分賜和示範,很快我們就會迎來海嘯般的歸主浪潮,上百萬人會得救。

教會的分散是為了轉化

史福索將使徒行傳19章和 Covid 19 (2019冠狀病毒病)作出對比。在使徒行傳19章,保羅在會堂中遭受痛苦的拒絕,他離開了曾經教導和傳道的會堂,與門徒遷到推喇奴學房。保羅將教導和實踐方法融合在一起,神蹟奇事就不斷發生。這是首次在使徒行傳中,政府沒有反對保羅或Ekklesia。保羅教導他們,要努力作工,照顧有需要的人,解決政府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你就會變得像耶穌,在掌權者面前蒙恩寵,然後由以弗所到達更遠的地區,都被轉化。

神聚集和堅固教會,然後祂會分散教會去到「地極」,這也是神透過Covid 19 為之設立的舞台。今天教會不再一樣,牧者在網上傳道,比過往一對一傳道所觸及的人數更多。在教會中聚會的日子會回來,但回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當我們不能進入建築物時,到處都有教會的日子。

服事社區 建立家聚

凌楊月娥牧師

大會亦邀請了幾位牧者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中進入社區服事,以及建立家庭Ekklesia。基督教敬拜會(荃灣區)凌楊月娥牧師分享,去年疫情令教會停止聚集,他們就一起禱告,求神帶領新出路,神啟示他們要離開教會四面牆,去到人群中去關懷有需要的人。他們呼籲信徒按感動從政府派發的1萬元中拿出部分組成抗疫基金,購置物資。他們到街上派發口罩,向失業人士和長者等提供物資和食物援助,為孩子補習等。第一波疫情舒緩後,教會組織了方舟一日遊,共有200人參與,其中有7成新朋友願意決志信主。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教會亦沒有停止派發物資,到目前為止接觸了街坊1200名街坊,派發物資2300多次。當疫情再次舒緩,受到幫助的人也陸續來教會參與聚會。

蕭楚剛牧師

金巴倫長老會沙田堂蕭楚剛牧師分享,在過去一年多,他們在網上進行崇拜,當時教會鼓勵不同家庭開放他們的家,邀請弟兄姊妹一同參與崇拜。神的靈就在那些家中作奇妙的工,產生了4個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不同年齡的弟兄姊妹能夠親密相聚,一起敬拜、禱告、分享和餐聚,造就了很多過去在教會中沒有交流的人建立深厚關係。二是過去弟兄姊妹邀請新朋友回來教會有困難,但邀請朋友去家中聚會就很容易,並且家中環境亦讓他們易於聊天和投入。三是下一代很少在家中經歷親密的關係,家聚點讓他們與上一代能自然溝通,得著家中真實的關係,被人肯定和照顧的經驗。四是開放家庭的那些家主,預備自己成為牧者。兩個月前,教會就為他們舉辦了「家主確認禮」,家主將成家聚點弟兄姊妹的牧者。疫情結束後,他們不再回到教會,他們的異象就是在家庭中建立教會,裝備弟兄姊妹,如同天國之子,分散到世界角落,去影響世界。

(記者何雲深報導)

 

 

新歌和應城市脈搏 線上媒介成醫治場所

第一屆「傳承敬拜」新歌發佈會於430日舉行。由去年8月開始,入圍的8個隊伍與導師經歷8個月的同行,與導師一同發佈10首新歌。「傳承敬拜」平台是由香港基督徒音樂創作人合作成立,致力推動本地敬拜創作,興起廣東話敬拜。今屆入圍新歌不少是與醫治有關,反映了神透過音樂和藝術創作等不同媒體,述說對於這個城市的醫治信息,鼓勵上一代與年輕人互相包容,彼此同行。

醫治成為創作主體

入圍歌曲《苦》的創作者陳旭麟分享,當他寫這首歌時,正值香港和世界都面對很大的苦難。因為他職業的緣故,在工作中能接觸到很多生命,看到很多破碎和艱難。他寫這首歌,原本是想呈現那種壓迫和痛。然而經過幾個月與導師同行的創作旅程,他的屬靈生命進行了很多反思,讓他明白,即使在這種痛和苦中,仍然有神的同在;即使有跌碰,神也會將我們扶起。「透過他們的引導,我就在歌中加入這些元素,令整首歌得到蛻變和昇華。」

《縫補有時》創作者V Yim分享,團隊成員都是與精神健康有關的人,其中有精神病康復者、家屬以及職員,音樂讓他們走到一起分享心聲。新歌談及在一個撕裂的世代,我們如何學習與人溝通,看到別人的強項,透過神去縫補關係,不同的人是可以共融的。

傳承敬拜新歌發佈會導師及創作者合照

傳承敬拜導師之一,玻璃海樂團團長Gabby Yeung亦發佈了新歌《患覺》,她談及這首歌是她生命中的一個印記。「它陪伴我度過人生一段很難走的時光。當時我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個小生命,我很難接受,之後還接二連三收到很多壞消息,如同一浪接一浪向我衝過來,推倒了我。但在創作過程中,感謝與我同行的導師,是我們五個人的創作治癒了我。」

透過新媒介觸摸生命

Pastor Lindy

Pastor Lindy Heung,國際神召會(ICA)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禱告醫治室負責人,接受本報訪問時談及,從疫情爆發直到現在,禱告醫治室從來沒有停止運作。去年初疫情突然爆發之際,Lindy考慮到病人離開家不安全,於是她讓團隊每人都帶電腦來,在辦公室用電話、zoom(線上會議軟件),以及微信等方式接觸那些需要醫治的人。團隊大約有40個人,分成兩人一組去服事,一個星期六能夠服事90人。有一段時間疫情很嚴重,團隊也不能見面的時候,他們就在家操作,每個星期有50-60人在線上服事。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很奇妙地,透過線上禱告服事,同樣得醫治。「神在教我們,祂是沒有限制的神,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祂工作。我們也告訴那些尋求醫治的人,不用等下星期禱告醫治室的服事時間,是神在醫治你們,繼續接收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與神連結。」

Lindy指出,神是做新事的神,祂在教祂的子民,不要一成不變,就算耶穌做醫治,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我們常有自己的計劃和喜好,但神打亂了,讓我們跟著祂走。她感受到,zoom是神給我們的一個祝福,例如她最近進行了一次醫治服事,其中一方在香港,另一方在澳洲,透過網上連線,在1小時15分鐘內,就解決了家族幾十年的問題。Lindy又指出,關於醫治服事,其實我們不用挖盡腦汁去想如何為他們禱告,有時只要按手在人身上,說主耶穌祢祝福她,神就會親自工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與神連結,神就有祂工作的方法。

神親自在兩代中作工

在今年入讀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的學生中,大約60%為20-30多歲的年輕人,打破了歷來的收生紀錄。Lindy指出,他們的年輕學生生命存在很多破碎,與父母關係不好。她感受到,現時社會上多了很多沮喪和憤怒的年輕人。而教會中父親的形象較弱,世界很注重人的工作能力,但忽略了以父母的愛去愛那些年輕人。很多年輕人能夠非常獨立地工作,卻少了父母的遮蓋。「服事年輕人的牧者,一定要去愛年輕人,關顧他們的切身問題。大部分人的問題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問題。」

Lindy在課堂中常要處理醫治的問題,甚至在面試中,她也要求學生要注意與父母的關係。「因為與爸爸關係不好,我們很難連結天父,看天父也會看得不夠準確。醫治很重要,尤其對於年輕人,如果他們站的位置不對,就很容易出錯。」

Lindy又分享,過去一年他們接觸到一個住在深圳的女孩,她患有甲狀腺癌以及相關的疾病。醫生説這個病只能靠吃藥控制,不能根治。這個女孩每個星期六在zoom上與同工見面,但病情都沒有什麼突破。但是在今年2月,他們終於有機會問起她家裡的情況。原來她和父母的關係很差,童年過得很不開心。「破碎的關係是醫治的最大障礙,於是我們和她進行心靈醫治,身體就有突破發生。」兩個星期前,她去醫院進行常規檢查,醫生看過報告的數字後感到很奇怪,表示她已經沒有這個病了。

(記者莫嵐報導)

 

 

逆境中展翅飛行 孕育未來港人機長

新冠疫情肆虐超過一年,令全球航空業停擺,進入寒冬,現役民航機長Joel Lee(李漢傑)卻逆流而上,創辦展翅飛行學會,最近更有前港龍機師研發的民航機A321飛行模擬器加盟,令親子家庭、學生以及有志成為機師的人士都能加入飛行的行列,在疫情期間也能衝上雲霄。 

港人的模擬飛行中心

去年6月,展翅飛行學會正式開始營運,學會的標誌代表一隻展翅飛翔的鷹,神給Joel以賽亞書40章31節的經文作為鼓勵:「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學會有小型飛機,直升機的模擬飛行操作,近期更有民航客機A321的1比1飛行模擬器加入,是全港唯一一部由港人機師研發的觸屏飛行模擬器,能夠在一個地方得到好幾種不同機型的飛行體驗,這在香港是比較獨特的。

Joel形容,因著神的帶領,才能讓他遇到現在的團隊成員,營運總監Lawrence負責模擬器的硬件製作,更有前港龍機長的加盟,豐富了模擬飛行器的種類,他盼望未來有更多同一心志的基督徒機師能夠加入團隊。

展翅飛行學會標誌

展翅飛行學會面向的對象非常廣泛,一是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飛行體驗,讓小朋友和有興趣學飛的人嘗試操控飛機。飛行模擬機能模擬不同地方的場景和天氣。因為疫情關係,staycation(宅度假)成為一種訴求,參與者可以透過飛行模擬器「飛」到不同國家,例如日本、英國、澳洲等,一解不能去旅行的需求。二是學會設有科普教學工作坊,藉著航空科普將數學、英文和工程學,甚至藝術等學科結合起來教導學生。三是,對於認真想學飛行的人,學會亦有專門的課程,讓他們能根據澳洲飛行課程的進程,得到全面的飛行訓練,以致日後去澳洲學飛行就能事半功倍。

傳承飛行的異象

Joel在數年前曾接受本報訪問,談及10多年前他自資到澳洲學習飛行,最終更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華人機長。當時他曾談過他的異象是在香港開設飛行學校。Joel回想03年沙士,航空界面對同樣的情況,當時從事航空業相關工作的Joel需要放無薪假,他就趁此機會放下一切,毅然前往澳洲追夢,學習飛行。「踏出去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將來是否能找到工作,正如先祖亞伯拉罕的信心,願意豁出去,踏出安舒區,自然就會經歷神的帶領。」

直升機模擬飛行器

去年因疫情緣故,Joel同樣需要放無薪假,在收入減少一半的情況下,他反而去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錢去做有永恆價值的事,再次向夢想啟航,開辦飛行學校。「能成為華人機長的人不多,我想傳承自己的飛行經驗,去幫助年青人,或有志學飛行的朋友,尋找夢想的方向。」

現在香港有不少機構和大學都開設課程幫助人準備成為機師,有些中學也有購置飛行模擬機,但Joel認為仍未足夠。我的夢想是將航空專業普及化,航空學成為基本科目,而不是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才能讀。每間學校都有飛行模擬機,讓學生能早些在知識,技巧和態度上預備自己成為未來的專業機師,縱然現在是寒冬,我相信未來幾年航空業會逐漸恢復。」

模擬駕駛艙

壓力中經歷神

Joel也分享到,去年他的身體也經歷了一場爭戰。不知是因為壓力憂慮,還是身體本身的問題,去年的這個時間他被診斷患有高血壓。「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打擊。雖然高血壓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飛行,但是要一直吃藥,這是我接受不了的。」在過程中Joel尋求神的醫治,不但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在屬靈上也悔改尋求神。很奇妙地,經過兩個半月的治療,與醫生洽談後,Joel憑信心停藥。從去年停藥至今,他的血壓也在慢慢回復正常。

全港唯一觸屏飛行模擬器

經歷疫情的這段時間,Joel除了經歷經濟和創業的考驗,工作模式的改變也讓他感到不少壓力。每次航班回到香港,機組人員都需要即時檢疫,並且知道結果才能離開,每次都要等待2-3小時。「但有工作就要存著感恩的心,因為去年有航空公司突然倒閉,很多人都失去工作。雖然有時去到一些疲累的時刻,我甚至祈求主調走那些航班。每一天都不容易,需要靠著神的恩典度過。」

(記者莫嵐報導)

 

 

全民皆兵的時代 興起新形態傳福音運動

過去一年,雖然疫情使教會聚會停止,不少佈道隊卻在城中各處,以不同方式,積極進行佈道工作,並且碩果累累。本報採訪了永恆音樂事工(Eternity Music Ministry,簡稱EMM的劉港源弟兄,以及推動天天傳福音運動的柳鎮平牧師,分享他們領受傳福音的異象與策略,激勵香港信徒積極投入傳福音運動。

全民皆兵的佈道

劉港源弟兄一直熱心傳福音,渴望看見靈魂得救。在多年的服事中,劉與他的機構曾在本地學校和海外教會舉辦多場大型音樂佈道會,然而他卻感覺工作的果效不大,教會的增長十分緩慢。例如EMM曾前往一間海外教會佈道,有1500人參與聚會,卻只有30位新朋友。他指出,巡迴音樂佈道隊的服事果效只是過眼雲煙,若教會的弟兄姊妹沒有起來在當地委身傳福音,基本上福音遍傳的可能性很低。

 劉在空閒時間中,亦會親身參與不同佈道團體的活動,學習新的佈道方式。有一次,他跟其他教會出隊佈道,一日之內便有過百人信主,有時比起舉辦一場佈道會的果效更大。劉分享:「我重拾40多年前那一顆單純外出佈道的心。」

劉港源弟兄參與街頭佈道

因著近年於佈道會信主人數不斷下降,EMM的佈道策略也有所改變。以往他們只有佈道聚會,現在在佈道會之前會加插培靈會,去預備弟兄姊妹的心,動員他們帶新朋友來參與佈道會,信主的人數也有所增加。他曾到訪美國波特蘭一間教會的佈道會,會友約100人,帶了21個新朋友參與聚會,其中有20人信主了。

文化及訓練重點

劉又分享,若果我們想福音遍傳,我們需要文化更新,讓傳福音成為主流文化和生活的一部份。例如現在大家都喜愛聽韓文歌,不聽韓文歌的人都是很怪很脫節的,於是人人便一窩蜂去聽韓文歌。他說,教會過去做了許多宗教活動,卻沒有讓人看見生命的活潑。傳福音是與神關係的流露,不是宗教活動,是值得並需要我們去傳承的。

劉一直期望能建立有屬神的健康形象、愛神愛人、服務社群的年輕人音樂佈道隊,進入樂壇,成為年青人的榜樣去效法跟隨。如同1995年成立的第一支音樂佈道隊Infinity,再到2007年的Eternity Girls憑著《回家》一曲登上TVB勁歌挑戰站,成為史上第一首於TVB電視平台播放的福音歌曲。現在他打算建立一支10-20歲的年青音樂佈道隊,為新世代樹立榜樣。

因此,劉希望推出「音樂全備工作坊」課程,培訓音樂人材,完成宣教大使命。他指出,「全備」是一種與神緊密同行的心態。他引用十二使徒的處境,他們在耶穌升天之後,沒有任何的神學訓練,各人只能倚靠聖靈。福音遍傳不只需要各樣的知識和技巧,還需要神所賜的屬靈智慧及聖靈充滿,去追求與神同行。

天天傳揚神救恩

柳鎮平牧師84歲高齡仍天天參與佈道

現年84歲的柳鎮平牧師,現在仍會與佈道隊出去進行街頭佈道。他笑稱自己為「老青年」,不認老,仍然願意盡力傳福音。2010年,當他讀到詩篇96篇 2節:「天天傳揚衪的救恩」,領受了天天傳福音的異象。很多人覺得佈道有困難,但他愈做愈健康和精神,他笑指,既然人需要天天食飯,所以日日傳福音也是可行的。2017年,他又領受要用音響進行街頭佈道,之後傳福音的習慣便一直維持至今,沒有停止。2020年,他更出隊達350次,以行動見證天天傳福音是靠著耶穌的大能。

 

 

柳鎮平牧師及其佈道隊 1

柳不但個人外出佈道,還發動教會投入傳福音運動,直到今天,他在全港興起了40多隊佈道隊,每天在不同地點進行街頭佈道。他指出,教會需要多多鼓勵信徒出去傳福音,不然便容易喪志。他曾見證一位姊妹信主超過37年,不懂傳福音,但去年參與街頭佈隊中,便帶領起過1千人信耶穌。因著香港人生活節奏繁忙,街頭佈道講求效率和把握機會,柳及其隊團會使用1分鐘佈道方法,在一分鐘內講解福音然後邀請人決志,去收割那些神已經預備好的莊稼。有些隊員甚至在過馬路的短短路程中,就已經能帶領人歸主。

疫情期間,有不少信徒提議是否要暫停傳福音,但柳卻認為,即使只可以兩個人出去,仍然要繼續佈道活動。他指出,最近兩年佈道隊出去傳福音的果效比以往都要好,因此他呼籲香港教會,不要懼怕疫情,這是神給予我們的機會。他也鼓勵未試過街頭佈道的信徒,耶穌回來的日子近了,要想盡辦法傳福音。如果全港教會,每間教會有10隊佈道隊,1個月內福音便傳遍香港,而且我們還可以讓好消息傳開,推動全球華人的傳福音及宣教運動,幫助福音在列國中擴展。

(記者鍾浩然報導)

 

 

多元藝術宣教 釋放民族敬拜

「天國在人間——民族敬拜(藝術宣教)研討會」於320-21日由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主辦,是香港首次舉辦民族敬拜研討會,大會盼望藉此召聚有志者一同思考和探索藝術宣教的各樣可能性。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一詞,來自希臘文ethno(族群)和doxology(榮耀或讚美), 致力研究不同地方群體如何用其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表達去認識和敬拜神,為藝術宣教事工提供神學和可持續發展的依據。

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

貝絲·阿戈特

達拉斯國際大學卓越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貝絲·阿戈特(Beth Argot)博士以「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為題分享信息。Missio Dei(神的宣教使命)是指神讓來自各個國家、語言和文化的人重新與祂建立正確的關係。約翰·派博(John Piper)曾說,「宣教不是教會的最終目標,敬拜才是。宣教的存在是因為敬拜的不存在。」而參與「神的宣教使命」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藝術使人與神連結。

首先,藝術是一個認識和經歷神的方法。藝術是神設立的,為要用在敬拜中。神展示了在敬拜中祂給予藝術的價值。祂指引會幕和後來聖殿建造的每一個細節,其中不僅包括實用的部分,還包括僅僅為了美觀的藝術。耶穌的服事也充滿戲劇元素,例如咒詛無花果樹,用手指在泥土上寫字,給門徒洗腳等。在出埃及記15章中,以色列人慶祝在紅海戰勝埃及人,他們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神本身就是最終的藝術家——創造者。神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我們就成了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創造藝術,以及反映神的創造形象。

其次,藝術也是一種交流和敬拜的途徑。阿戈特指出,本土藝術有著我們外人觀察不到的深層意義並深深植根於文化中,是一個民族群體以心靈誠實敬拜的有力媒介。藝術可以激發人的右腦,讓我們的大腦與心複雜地聯繫在一起,以便更深和更充分的認識和經歷神。然而在當代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已經成為一個高度知識化,以理性為基礎的信仰群體,導致我們忽視了信仰的情感面。

神創造人有身體、靈性和情感,使人不僅在頭腦上,而以更多方式認識神。藝術是進入認識和聆聽神的情感的鑰匙,可以激發大腦不同部分,最終與理性部分相連,形成對神更強、更完整的認識。

藝術也提供了一種治癒世界破碎的方法。創傷直接影響一個人聽到福音及回應神的能力。人與神接觸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文字、電影、音樂和聽道等,這些東西會進入頭腦,傳遞到心靈,引起心靈的轉化,這個頭腦與心靈交融的過程也稱為融合。如果人有創傷,這個過程就被阻斷,創傷使頭腦與心靈脫離,也使人在情感上脫離神,讓人失去尋求神的理由和願望。

當人在思想上不能回應時,藝術能夠引導受創傷者進入和表達他們的痛苦,通過動作、舞蹈、音樂和視覺藝術等,連接大腦的認知區域和情感區域,在曾經分離的地方創造融合。通過哀歌和其他活動向神表達自己的痛苦,並在痛苦中遇到慈愛的天父。

薩哈族的敬拜

羅賓·哈里斯

全球民族敬拜學網絡創辦人及總幹事,羅賓·哈里斯(Robin Harris)博士分享了她如何透過服事薩哈族領悟民族敬拜的重要性。90年代末,哈里斯和家人在全球最寒冷的城市——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服事。他們計劃建立一個雙文化教會,有俄羅斯人,也有名為薩哈(sakha)的少數民族。在開始時,他們用盡所知道的方法,福音還是很難在哈薩人中迅速傳開,因為他們不願採用在蘇聯時期壓迫和邊緣化他們的俄羅斯人的敬拜形式。

雅庫特人(薩哈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他們開始,透過適切文化的藝術和應用民族敬拜學,他們看到了明顯的果效。現在當地已有教會完全用薩哈語敬拜和薩哈族牧師,甚至薩哈共和國教會聯盟的領袖也是薩哈人,他堅信應該在民眾中運用民族敬拜學。

贖回藝術與敬拜

潘凱玲傳道

建道神學院潘凱玲傳道以不同民族的音樂為例,帶領會眾認識民族藝術與敬拜的融合與互動。例如非裔美國人,他們唱歌很少看譜,也不用看歌詞,自然的擺動就成為他們的心跳。他們的歌有很多重複,對他們來說,重複是不同心情和心態的表達。他們的歌和信仰是緊扣的,在一個為奴的處境中,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唱這些歌。這些歌提醒他們,神與他們同在,音樂成為神與他們同行的方式。

中國文化與大自然非常相關,潘提到小敏的迦南詩選。小敏是來自農村的作家,沒有怎麼讀過書,卻寫出很多有共鳴,讓人感受到神同在的歌。《一首天上的歌》通過河的景象,讓人想到連結生命的泉源和河流。河對中國人很重要,我們看到中國畫以山水為主,或者中國人稱自己為黃河兒女。神擺放了很多很寶貝的東西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應如何發掘這些寶貝,使它們重新與神連結,將本來屬於神的東西贖回,凡物都歸回神,這是民族敬拜學很重要的工作。

民族音樂與教會詩歌

黎嘉讓牧師

前房角石協會副總幹事黎嘉讓牧師分享到民族音樂在教會詩歌創作上的貢獻。華人教會很自然地承襲了美國教會所使用的詩歌,其中大多數的傳統聖詩集是來自19世紀美國福音運動。到80年代,聖靈第3波運動,有John Wimber興起敬拜短歌的熱潮,近年有澳洲Hillsong的敬拜。香港的敬拜詩歌創作亦大多數採用現代歐美流行歌的形式,至於採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元素則相對較少。他認為民族音樂在詩歌創作方面還有很多還未開發的豐富元素,不要輕看民族的歌,覺得非常簡單,反而它們受歡迎程度更大。有句說話:「大樂必易。」意思是很多最高最大的音樂都是平易近人的。

(記者莫嵐報導)

 

從秩序更替中 更深認識神主權

第五屆環球華人釋經培靈會於31-5日透過現場聚會及網上直播形式舉行。在午堂的聚會中,來自美國的謝挺博士以「顛簸人生論約伯」為題分享信息。在全球經歷超過一年的疫情肆虐,許多人失去工作家庭,人生被翻轉,謝指出義人受苦與世界秩序和反秩序大有關係,她從秩序角度,帶領信徒重新思考有關人生苦難的議題。

秩序的崩潰

聖經形容約伯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人。我們從約伯記1章3節看到秩序的人生:神給約伯一個完美的家庭和家產,作為敬畏神的祝福。這是道德和屬靈的秩序,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傳統的秩序人生很快就被撒但的挑戰打破。

撒但挑戰神,約伯敬畏神是有緣故的。我們應當反思,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是否常常求神的祝福。申命記28章講到,當以色列人背約,就要承受背約的咒詛;當以色列人守約,就要蒙福,這是非常清楚的傳統神學。在約伯記中,這個神學秩序被翻轉,義人遭遇嚴重的苦難。

當秩序崩潰時,我們要重新定義神掌權。神讓人活在秩序與混亂共存的世界,是要人極力去尋求屬神的秩序。當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神失控了。然而當神掌權,不是要拿走十字架,而是藉著十字架來成就祂的救恩。今天當我們在各種各樣災難中,能否用這種方式重新定義神掌權。

反常中抗議

當約伯失去一切,他出於信而向神發出抗議。他相信應有的屬靈秩序,是敬畏神的人不應該得到咒詛的後果。約伯相信神是公義的,但是他所經歷的是不公義的事,他向神抗議,為何違反這個道德秩序。

約伯與神的關係是親密的,他可以坦誠向神表達,這是我們經歷反常中神給我們的權利。抗議顯出約伯的信心,因為他相信神在,才會和神對話,相信神是公義的,才會向神表達他經歷的不公義,他也相信神會聽人的抗議,並會行動。當我們個人向神表達抗議,這是神允許的,也是神悅納的。抗議的靈性就是坦誠向神說話,挑戰傳統神學,在抗議中顯信心。

絕地尋生機

經歷失去家庭家產,三友的攻擊和親友隔離,在人生最低谷中,約伯找到了自己所確認的:「我知道我的救贖主(者)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救贖者,在舊約中是一個人最近的親屬,他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例如贖親屬的土地,娶親屬的妻子,為被殺的親屬伸冤等。約伯表達,他希望有一個中保在他和神之間,為他發聲。歷代以來神學家的詮釋,認為這救贖者是神自己。祂一方面好像是在逼迫約伯,但祂仍然是約伯的救贖者。只有神是在末了仍然會在地上,是活著的。約伯相信,他會在身體以外看到神,這是約伯的盼望。

約伯記19章教導我們如何在絕地尋生機。我們可以來到神面前求信心。約伯在經歷苦難和反秩序中,最想就是見神的面。後來這個願望實現了,「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見你。」

對基督徒來說,即使在疫情中去世,仍然有盼望能見到神的面,我們相信復活的大能,是沒有最終的死亡。不管今生有多麼大的苦難和想像不到的絕境,但總是有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會去哪裡,有一天會親眼見到神。

 

顛覆的質問

約伯記38章是整卷書的高峰,約伯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這旅程是從平常進入偏離平常,再進入更新平常的狀況。當神顯現的時候,神沒有回答約伯的問題,神在質問約伯。

在神的言辭中,神掌權並不代表祂會將混亂拿走,但神會為混亂和苦難立界限。神使約伯從狹窄的創造論中,進入更寬廣的奇妙世界。因著這個開拓的視野,約伯的世界觀被改變。約伯經歷神的確在掌權,是全知全在全能的神。人和所有受造物都是為了神的喜悅,整個神的創造以神為中心。約伯的「我」,本來是很大的,神發問後,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不敢再質問神。神的質問顛覆了約伯的人觀、神觀和創造觀。

反秩序是一個過程,偏離平常不是永久性的,當神顯現時,才能帶人進入更新平常。當人處於反秩序當中,是會感到迷惘痛苦,但也是有盼望的,神終有一天會介入,正如約伯的經歷一樣。在反秩序中,我們不是要放大自己的苦難,而是經歷神的偉大,如此生命就能經歷神的翻轉,從苦難中走出來。

屬靈秩序的更新

約伯記42章是約伯對神言辭的回應。當神顯現,他才心服口服的承認,神萬事都能做。認知的改變是幫助我們靈性的改變,約伯仍然不知道為何受苦,但是他已經不需要答案,靈命的更新最主要還是要經歷神,經歷對神新的認識。在基督徒的信仰中,我們會對神和屬靈秩序有疑惑,但如果我們相信在神有新秩序和一切答案,我們可以把問題放在一邊,活在這種不明但是又信靠的張力當中。

約伯記最後提到,約伯在還未死就讓女兒在弟兄中得產業,這是一種更新和行義。這是約伯遇見神之後,從家裡開始一個新世界,領受新的祝福,在家中為女兒行義。在新約中,這種更新秩序更加明顯: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凡為我犧牲生命,必得著生命;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五旬節聖靈降臨到所有人身上……而最大的秩序更新,就是耶穌的十字架,無罪的代替有罪的。耶穌帶出更新的屬靈秩序。

在這個反秩序的旅程中,神也邀請我們進入信仰動態的生活,去思想秩序和反秩序與神的關係,我們如何在信仰上調整自己更認識神,靈性不斷成長。信仰是持續更新的過程;信仰需要常常親眼見神;信仰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稱頌神。

(記者何雲深報導)

 

 

扎根教會DNA 尋求轉化 到處建立小教會

疫情不斷打亂了全球的格局,更打亂了教會的常態,令更多教會在全新的環境中尋求轉型和更新,來自信義會蒙恩堂的周輝牧師在多年前已經帶領教會走過轉型的道路,最近他還出版了新書《到處都是小教會》,分享他教會轉型及建立小教會的經驗,鼓勵信徒植根教會DNA,突破框架,發揮才能,建立教會。

牧師被門訓

周輝牧師

早在多年前,周輝牧師已經在尋求教會轉型,他坦言,當時自己的心不是很純正,覺得轉型就能變成大教會。他們看了一本書,上了一個課程,就開始做,結果不到2年,教會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同工也被調職。就在那時,周認識了一位牧師,並接受她的門徒訓練。「當時是我第一次學習何謂『埋身』(近身)門訓。在過程中,我曾被她責罵,但在責罵的背後我看到很多愛。她需要牧養一間頗大的教會,卻仍然來關心我。」現在,周的教會將主日學和查經班等都拿走,只做門徒訓練。弟兄姊妹為門徒上完基本訓練後,就會按著門徒的進度和需要,慢慢進入「量身定製」的訓練歷程。

帶頭改變

在教會轉型過程中,周分享,最大的阻力是自己這個牧師。「我有太多框架,如果我不能先突破,他們也不能突破。」關於做門訓,最初周很抗拒,心態是弟兄姊妹做就好,自己很忙,需要講道,教主日學等,而弟兄姊妹也不敢質疑。「但是作為牧師一天不做,他們也不懂如何去做;自己不先轉變,教會也不能轉變。」

蒙恩堂的教會異象和主題

過去主日崇拜,周會穿牧師袍,自己也感覺很好。第一次選擇不穿袍,以及走下講壇,周直言,他緊張到心都快要跳出來。「當時我手還摸著講壇,弟兄姊妹不知道我很緊張,因為我要離開這個很保護我的地方。」周發現,原來轉變是很難的,而且很多時候不是傳統的阻力,而是自己是否願意踏出這一步。

長輩的支持

很多人認為,教會轉型會失去一群長者,但周沒有這個感受。當時他希望教堂更有活力,想將原本的傳統木長凳換走,第一時間是擔心長者是否願意。「於是我一個個去問長者的意見,發現他們原來不如我們想像般守舊。很多長者都説,轉吧,我不捨得,不過教會需要進步。」第一次在崇拜中加入敬拜讚美,當時感覺很吵。有一次崇拜之後有位老人家對周説,敬拜很吵,不過你們繼續吧,教會需要。「想起他們我就很感動。我們的長老,今年100歲,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每個禮拜他都會坐在後面參加崇拜,他從過去的禮儀崇拜到今天唱讚美詩歌,我肯定他有9成的歌不會唱,但他願意每個星期回來支持我們。他們裡面是有掙扎,因為這些改變與他們人生走過的路不同,不過他們想祝福下一代,所以心懷很闊。」

這幅瓷磚畫是由蒙恩堂的長老所繪的

萬事起頭難

華人是很心急的,做了一件事,希望兩年之後就有很大的改變。但實際上教會轉型的最初一兩年,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可以見到。「第一年,我花了9個月訓練的第一個小組分成兩個小組,多了兩個組對整個教會來說是沒有分別的。然而2、3年過去後,出現幾代門徒的改變,大家才能感覺教會的不同。要熬過這個時間,就要放下自己的企圖心。」周又指出,作為牧師,當然想教會增長變大,但牧養是他們的責任,變大是神的恩典。

小教會的誕生

在教會轉型後,周發現教會不是繼續增大,其次開始看到弟兄姊妹並未得到最好發揮,於是尋求是否有更多發展平台。「在教會60週年時,我們進行集體聆聽,領受到做小教會。」周開始時不懂何謂小教會,甚至去美國觀摩其他教會模式,但他發現別人做到的,他們在香港未必能做到,這幾年發現,他要學的不是模式,是好好扎根自己的DNA。「雖然是小教會,但我們不要將目光放在數字上,而是放在教會建立時的DNA上。如果教會的其中一個DNA是『愛耶穌』,即使教會人數很少,然而它是一間愛耶穌,願意帶門徒的教會就可以了。」

最近2、3年,教會差派弟兄姊妹出去建立小教會,並且釋放小教會成員不需要星期日回來參與崇拜,他們認為,好的基督徒不是看是否在主日出現,是否有十一奉獻等,而是看他們是否愛耶穌及懂得訓練下一代。

植根教會DNA

「在最初轉型階段,我的老師就提過我,不要做太多表面的東西。」很多同工一進入轉型,就說要改崇拜,改制度,其實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人不轉變,改變其他表面的東西只會引起大家緊張,不會長久。

 我們很懂得抄,哪裡有成功模式,我們就會去抄,無論是香港還是外國的經驗,然而我們很少看到自己的DNA,或者花時間於教會的DNA中扎根。」周認為,教會是可以百花齊放的,小教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很容易一窩蜂去學,有些人學到了外殻,但做不到生命,很快一有風浪來,就會轉。

門訓的傳承

心平(左),心平的門徒(中)與周輝牧師(右)

周的其中一名門徒心平分享,一開始她聽到牧師説要門訓自己,她是極度緊張的。雖然她過去在小組中不斷成長,但從來不懂如何與神建立關係,以及聆聽神聲音。然而在門訓中,心平學習如何親近神和祝福下一代。「門訓讓我看見身教很重要,我會和牧師一起去服事和工作,看他如何活出生命。」

後來心平在禱告中聽到神吩咐她去為別人做門訓。但當她去做近身門訓,門徒出現各種情況,令她自我質疑。「但當她們有微小的改變,就覺得一切都值得。牧養不是一朝一夕,一個人的生命改變是用年來計算的。我本身也是很急的人,很想很快看到改變,門訓讓我看到,我是牧養生命,不是一件事情。」

(記者莫嵐報導)

 

 

新年是神對華人的祝福

農曆新年是中國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雖然今年因疫情關係,親朋戚友之間未能走動拜年,但新年仍然是家庭團圓和互相祝福的重要日子。來自美國的復興華人國際事工及香港基督教復興教會創辦人包德寧(Dennis Balcombe)牧師,來港宣教已經超過四十年,對他們一家三代人來說,早已融入華人文化,一年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新年,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傳福音,傳揚神的愛的好時機。

喜愛新年的宣教士家庭

包德寧牧師於1969年蒙召從美國遠赴香港建立教會,服事華人。復興華人國際事工致力服事中國教會,透過策略性地與各地教會和機構建立伙伴關係,共同推動「中國宣教 宣教中國」,為要興起末世的宣教大軍,幫助中國教會完成屬天呼召。

劉沙崙牧師對敬拜充滿熱情

出生於香港的宣教士二代,同樣蒙召要祝福中國的包德寧牧師女兒——劉沙崙牧師談及,她的爸爸很特別,一般宣教士會送自己的孩子去讀國際學校,或者在家教育,而且家裡注重保留本國文化,但爸爸是要拿走這些文化。劉沙崙3歲開始就入讀本地幼稚園,從來沒有讀過國際學校。爸爸在家中有一個規矩——只講中文。爸爸從來沒有和她講過英文,媽媽開始來港時中文不太好會講英文,劉沙崙上學學中文,媽媽也會跟著她一起學,到了弟弟出生,家裡就完全只講中文了。

 

一家人也從來不慶祝感恩節,聖誕節也是很忙碌的事奉,反而很注重過中國新年。與中國人一樣,除夕夜全家人會一起吃團年飯,新年期間很多弟兄姊妹會來家中探訪拜年。過年,爸爸也一定會派利是。劉沙崙笑言:「我的孩子也是靠這些利是存錢的。總之新年是很開心的日子,爸爸也很喜歡行花市,常常叫我們陪他一起去。」

中國文化與神的淵源

包德寧牧師一開始接受訪問就笑説:「『駛乜』講英文,我們是中國人。我一踏足香港,我就是中國人,我永遠都不會回去,很多人走,我也不會走。」

他談到中國文化與神有很深的淵源。中國的新年與逾越節非常相似,除夕夜中國人吃團年飯,而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的一晚會一同吃逾越節晚餐;中國人會在門口貼紅色的對聯和揮春,而以色列人則會在門框門楣塗血。這是神對中國的一般啟示,其實早期的中國人是認識神的。古代中國的祭壇會用羊牛作為祭物,甚至皇帝所寫的詩與聖經也有相似之處。古代學者,也有談到老天,天賜等,中國農村叫老天爺,這是中國人初期對神的認識。

中國人有信佛和拜偶像的習慣。漢代之後,佛教才傳到中國,但很早之前中國人是一神論的。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其實中國人是有根的,這個根是一神論,就是相信神和禱告,而不是拜偶像的。中國人是神的兒女,中國也叫神州,這個地方是神統管的地方。

包又分享,農曆新年,如果教會懂得傳福音,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過去他去探訪中國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貼紅色對聯。包問他們為何要這麼做?他們只知道是為了不讓不吉祥的東西進來,以及能夠保護他們,於是包能自然地與他們分享福音。他也說:派利是也是一個很好的行動,可以去祝福人和傳福音。例如大廈的保安,他通常會給200元,他們收到後都很開心,因為他們的工資也不高。有時他會在利是中放福音單張,或者會送一些聖經書籍。

祝福別人的好時機

今年新年亦在疫情中度過,關於社區和基層家庭的關懷,劉沙崙牧師談到,教會的關懷睦鄰中心,最近推出了食物銀行計劃(FOOD BANK),正在服事接近100個家庭。因為疫情令很多家庭失業,關懷的需要很大。中心透過每星期向他們派發食物,讓他們接觸福音,令很多婦女信主,慢慢地他們家中的孩子和丈夫也開始信主。而且很多婦女不只接受幫助,她們也想做義工出一分力。

同工也分享,神真的看顧貧窮人,當他們決定要做食物銀行後,供應就多到不夠地方擺放。除了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物資,甚至每個星期都有從果欄送來一車車的水果。他們現在也收到50萬個口罩的捐贈。「這個新年我們會再派多些物資給那些有需要的家庭。」

包德寧亦提到,香港的教會重視商人或有錢人,而疏忽了基層人士的需要。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城市,亦是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教會覺得香港物價很貴,所以總希望多一些有錢人來奉獻教會,但是他們不是這麼容易聽福音。反而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我們應該轉向基層的人。而基督徒應該要委身香港,因為這是我們的城市。

最後包德寧牧師向香港教會和中國信徒拜年及祝福: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靈命豐盛,在未來一年愛失喪的靈魂,去傳福音,將你的祝福帶給他們,然後神會更大祝福你們。

(記者莫嵐報導)

 

 

權能彰顯使無變有 令超自然成為自然

由禧福神學院主辦的「枯骨成大軍網上醫治釋放特會,於18-9日舉行。大衛會幕禱告中心(TOD)於1月9日透過實體及網上直播舉行今年首次「權能之夜」聚會。兩場聚會的講員分別領受信息,宣告神要在2021年彰顯祂的權柄,使人得以經歷祂的超自然大能和醫治。

所有權柄的彰顯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以「全能神與我們同在」為題,向與會者分享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經文。頒佈這個大使命的神,是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主。神可以按己意行事,沒有任何天上地下的勢力能夠抵擋。因此,在我們的心思和態度中,最重要的是承認神的王權。如果我們有55%的心態承認祂的主權,神的同在就有55%,另外那45%不是承認神的主權,神就不能參與那些部分的工作。

劉指出,我們常常得罪主,因為我們心裡認為,我做得到的事情,神就做得到,我就願意去做;我做不到的事情,神也做不到,所以我不要做。例如我們要發展一個新事工,馬上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恩賜和資源去做。這樣的態度就是在否定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主耶穌,不給神機會證明祂可以,而是自己決定了神不可能做到。我們很多時候用不信的惡心否定了神的全能。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20節)這句說話常在舊約出現,基督徒的生活可以很簡單,我只要顧好神要我作的事,神就會顧好我們其餘的事情。同時,我們還可以將神的同在帶給那些在黑暗中的人。所有這些同在和祝福都在實踐大使命時經歷的。現在香港很多信徒躲在家中呼求神同在,然而神的法則不是這樣,所以你們要去,我就與你們同在,然後天上地下所有權柄就作我們的後盾,直到世界的末了。

成為神國的勇士

國度事奉中心總幹事何寶生傳道分享,當我們說要成為神國的勇士,我們就要預備去打仗,神要我們活在一個高度警醒的狀態。今日我們打的不是地上的爭戰,而是屬靈的爭戰,我們期盼一個公平公義的國臨到這個世界,但這個國不是世上的系統可以達成的,所以我們作為天國的子民,盼望不在地上的系統。神光明國度的降臨,為要釋放一切被黑暗靈界國度捆綁的人。我們受洗是脫離黑暗的國,遷入神愛子光明的國。這是兩個國度之間的衝撞,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在世上就是要除滅魔鬼的作為;我們作為耶和華的戰士,就是要出去向黑暗國度宣戰。

天國的勇士不會為短暫的事物擺上生命,而是為永恆的國度獻上所有。神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你們在這個世界有苦難,然而我已經勝過了這個世界,並將出人意外的平安賜給你們。天國的勇士是憑著這些說話而活的,所有打仗的根基都在神裡面。末世的震動和災難都是逼我們面對自己的真實。天國將承受猛烈的攻擊,唯有勇將奮力抓住才能奪取,猶如奮力去奪取金牌的運動員一樣。天國的勇士必需具備非常狂熱與激情的心志,且會不惜一切代價,竭盡所能,為的是要得著天國。

現場工作人員經歷聖靈充滿

在分享過程中,何帶領與會者宣告耶和華是戰士,神的子民要起來爭戰。現場有幾位與會者亦公開祈禱,有一位工作人員更經歷聖靈的大大充滿。以下是其領受及分享:

「當寶生按手在我頭上,我雙腳無力站立,跪在地上不斷方言禱告,後站起來,全身仍在顫抖。然後他用手按我胸口,說:『充滿!』我感到被聖靈完全充滿,神對我說:『我要加給你信心,挪開疑惑恐懼,賜你勇氣,你要全然相信接受嗎?』當我對神說接受時,寶生大叫一聲,我就接受聖靈,安然躺在地上,手腳在震動,心中充滿喜悅及滿足。神醫治了我內心對宣教的猶疑及不安,祂需要我全然相信,祂能令無可能成為可能。

以超自然信心勝過環境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章啟明長老分享,在2020年全球經過逾越節之後,我們進入到2021年,是出埃及記的一年,世界將會有新的模式和新的型態發生。在權能之夜的聚會中,神就是要讓我們初嚐這樣的經歷。神的造訪將會來到眾人中間,很多神蹟奇事將會發生。2021年是一個新的開始,將會有新的系統,新的浪潮和結構性的改變臨到我們。

國度生命力權能事奉團隊鍾采靈牧師在聚會中分享馬可福音5章25-34節——血漏婦人得醫治的故事。婦人聽見耶穌的事蹟,心中便產生「我只摸衪的衣裳,就必痊癒」的超自然信心,這就是我們勝過自然環境和問題的關鍵。鍾指出,我們要認識神的本質,當人帶著信心去行動,到神面前時,神必回應人的禱告。

過去血漏婦人因血漏病被標籤為「不潔淨」,又因散盡家財被看為「不蒙福」。在馬可福音5章34節,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仇敵往往會對我們的生命進行偷竊殺害毀壞,而它首先會來偷竊的,是我們神兒女的身份,我們的核心價值。而耶穌首先恢復的,就是昔日被許多人標籤的血漏婦人的尊貴身分,之後就能從神那裡領受平安的確據。在2021年,神要使無變有,使超自然成為我們的自然。我們要在信心中成長、在恩膏中運行、在榮耀中成就。神要擴張我們的境界,讓我們的產業不斷的倍增,在我們的信心中,神開的門人不能關。神正在打開機會的門,這是對我們每個人說。

左為鍾采靈牧師,現場有姊妹分享醫治見證

會中,鍾為現場及網上的信徒釋放先知性禱告和祝福,現場有弟兄姊妹在領受禱告後作見證,宣告神的醫治。其中一位患有脊髓側彎的姊妹,感受到有能力進入她的背部。另有一位姊妹的腰椎有骨刺,造成她右邊坐骨神經的疼痛,在被服侍的過程中,她突然感受被喜樂的靈充滿,起來跳躍讚美神。還有一位姊妹的右眼曾受傷,完全看不到東西,但禱告後,她看見了光。

(記者莫嵐、鍾浩然報導)

 

 

疫情下首辦「禱告旅程」 以信心跨越2020

香港禱告匯2020-21跨年禱告會,於2020年12月25日正式啟動。在疫情的衝擊下,部份守望敬拜隊伍以直播方式進行,使更多人能參與敬拜禱告。 

除了24•7的敬拜禱告,今年大會更以「跨越」為主題增設「禱告之旅」區域,供信徒個人認領禱告。參與者透過參觀不同的禱告站,以神的眼光回顧2020年香港與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放下重擔,經歷醫治;並靠著聖靈,為香港與列國代求,宣告神的心意。

屬靈體驗旅程

主辦單位禱告匯表示,神是做新事的神,眼前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正是神在搖動和拆毀老舊僵化的體系,更新祂的器皿,以及重建靈活的生命。神喜歡向人個別顯現,說話的途徑、介入點、觸摸及帶領的方式也不同。我們只是提供一個機會和平台,讓人來到其中,透過特定主題的空間和先知性行動,與神相遇,讓神親自向人的心說話和動工。

禱告之旅是由一群年青人設計和預備的,過程中他們運用創意、聽覺、視覺、觸覺和行動的配合,以先知性話語、禱文、藝術裝置、畫畫和錄影等媒介,帶給人全新的經歷。雖然人們在疫情中不能外出旅行,這個禱告之旅正是為參與者提供了一次屬靈的體驗旅程。

創作團隊年青人David Lui表示:「剛開始製作時,我其實不確定是否行得通,純粹是將想到的東西做出來,例如將屬靈偉人講過的說話製作成卡片掛起來。但當我完成之後,發現若神成就這些話語,影響力是大得不敢相信。而且每個參與者所看到的焦點都會不同,因為是聖靈貼合每個人的需要,自由地引導他們行走觀看。例如祝福卡在空中飄動,參與者不一定能看完每張卡,但剛好聖靈引導他看見,那個影響力就非常不同。」Carrie Cheung分享:「在製作過程中,我從個人得著醫治到看見神的國將會如何向2021年開展,自己的眼界也被改變和提升了。」

禱告旅程導覽

第一站 起步

參觀者背起木質十字架,以先知性的行動去表達和思想耶穌的十字架在我們的生命中代表的意義。

 

 

第二站 回顧

參觀者進入房間,回顧過去一年在香港及列國發生的大事,天災、社運、疫症、示威和大選……透過回顧2020年,重整心情和感受,更深求問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

 

第三站 選擇

在隱秘處的空間,參觀者可以將回想起的感受和事情寫下放下,交託給神。透過領聖餐,思想神的愛與救贖,在隱秘處與神面對面,領受神對我們生命的計劃。透過瀏覽牆上的先知性語言和過去的復興記載,領受神對香港的命定,以及我們參與其中的屬天異象。

第四站 跨越

參與者進入象徵軍營的區域,領取立志卡,透過展望2021年,與主立約,領受行動計劃,加入成為耶和華軍隊的一員。

 

 

年青參加者領受

Christine:「看見神給香港不同的先知性話語,我感到充滿盼望。神曉得人的軟弱,但仍然與我們同行同在。面對現時教會或社會兩代之間產生的分裂,我們需要彼此復和。我們作為下一代,要承接上一代給我們的祝福,才能走得更遠,如同一根火柴快要燒盡時,它的火光傳給下一代,才能燃燒下去。當下一代有上一代遮蓋,才可以走得更遠,有更豐富的收穫。我希望年青人可以發出聲音,活出聖經所說的,不要叫人小看我們年輕,為神做夢。」

曉彤:「當我回顧過去一年世界各地與香港發生的事情時,我覺得2020年是我人生中最差的一年。然而當我寫下心中的情感放到交托箱時,即使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但它告訴我,我可以選擇去拋開一些負面情感。在最後一站中,我選擇了一幅畫,後面的經文提到:「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賽60:2)即使這一年是黑暗的,但往往是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見到光。即使這是最差的一年,但神卻給了我最好的東西。」

(記者何雲深、鍾浩然報導)

「跨越」禱告之旅將開放至2月15日,報名詳情請瀏覽禱告匯網站

 

脫離紛爭苦毒 職場合一見證神大能

啟發職場事工於2020年12月12日在網上舉辦了「From Spark to Flame」職場特會,邀請了美國華裔牧者陳恩藩牧師(Francis Chan)分享主題信息,以及啟發教練Dilys Chau以初代教會模式鼓勵職場信徒傳揚福音。最後在工作坊中,Flow Church潘傳道分享了教會得著職場年青人的策略。

合一中彼此相愛

陳恩藩牧師

陳恩藩牧師以腓立比書1章27-28節鼓勵與會者,神應許我們,當我們合一並且剛強地外出傳福音,我們會成為不信的世界的一個記號。同時,仇敵不會放過我們,所以要留心和警醒仇敵的計謀,快快地脫去任何的苦毒,並且追求愛。陳指出,他不相信分裂是由神學立場所引起的,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不是真正的愛對方。

陳又分享,昨晚他為了27年前所作的一個決定在神面前悔改。當時他所在的教會出現分裂,人們爭吵,分黨分派,甚至離開教會。「那時候我對於所發生的事情感到很困擾,我決定離開並且建立自己的教會。這個決定很容易做,因為我並不是真的愛教會,我並不是真的愛人,他們只是一群我傳講信息的聽眾,所以我便尋找另一群人去傳講信息。」當人之間沒有愛,分開就變得很容易,但如果我們相愛,分開讓我們失去一切,因為愛能讓我們捨棄生命,捨棄所有事物。

然而耶穌已經向我們指明出路,他說,當你們彼此相愛,人就會看見;當你們同歸於一,他們就知道我是唯一的彌賽亞。當我們追求這目標時,就有一股力量隨我們的合一而來。

照明我們的心眼

陳又分享保羅在以弗所書1章15-21節中,求神賜以弗所教會智慧和啟示的靈,並照明他們的心眼。這不只是讓腦袋吸收信息,而是我們的心像是突然亮起燈,然後看得見神恩召裡的指望。然後我們會發現,過去很多所謂有價值的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不明白以前為何這麼看重自己的房屋、工作、戶口的錢和社會地位。

有些人一直活得很淒慘,問題的癥結並非如他們所想,而是他們的心眼需要被光照,不然他們的一生只會不斷重複那些痛苦的處境。保羅又接著禱告,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這裡不是指你的基業,是祂的基業,那基業就是你,就是我。我們需要一個奇蹟,才能相信神很想擁有我們。這信只能從聖靈而來,祂將信心賜給那些從未被接納的人。當我們看著自己時,很容易覺得自己弱小,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作比較,然後感到自卑。聖靈說,不要與人比較,不要只看著自己,要看神的話語,它告訴我們有股浩大的能力向我們顯明。這是一個神蹟,這向我們顯明的能力能令死人復活,並高舉神,高於一切權柄,而神說要向我們施展這樣的大能。

最後陳向會眾呼籲:「我為你們禱告,不要讓任何事令你們分心和撕裂,這是我們的呼召,這是個美好的時刻,世界從未如此瘋狂,同時從未如此準備好去接受福音,特別在香港,若我們合一地面對,我相信就能向世界作美好的見證。」

職場中的天天模式

資深啟發教練Dilys Chau

資深啟發教練Dilys Chau指出,疫情顛覆了我們如何傳福音和建立教會的思維,以及做事方法,但職場的機遇是史無前例的。使徒行傳2章46-47節提到一種「天天模式」:初代信徒天天聚集,天天祈禱,天天經歷神蹟,神就天天將得救的人加給他們。

今日我們在職場也可以實踐這個模式,因為職場是一個「247」的地方,我們可以天天邀請未信者一起聚集,也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中實踐信仰。初代教會信徒用3個世紀將福音傳遍歐洲和小亞細亞,今日我們同樣也可以有這個爆炸性,就好像是耶穌這位大策略家將我們放在職場中,讓我們滲透其中,去改變他們。

神往往用世人看來最愚拙的方法,來彰顯祂的智慧。當我們現在不能出席教會的聚會,是否覺得神在挑戰我們去想什麼是教會?今天我們是否也面對初代教會那種被逼迫四散的情景?神的心意是為了分散而聚集,兩樣都是有目的的。今日我們是否因為不能回教會聚集,而不知道分散時要做什麼?Dilys鼓勵大家去實踐初代教會的理想,而職場正是末後大收割最重要的環節。

O2O接觸年青人

Flow Church牧養統籌潘傳道

在工作坊「如何得著職場年青一代」中,Flow Church牧養統籌潘傳道分享他們教會在接觸年青人所用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O2O」的概念是很普遍的市場推廣手法,例如線上(online)購物,線下(offline)送貨。網上有一群弟兄姊妹,離開了實體教會,沒有參與聚集崇拜,但會在網上收看不同的講道,偶然參加一些聚會,在不同基督教網站留言等。「我們希望在網上認識他們,與他們互動建立關係,然後鼓勵他們出席實體聚會,我們就能面對面認識他們。慢慢地,有些人從線上聚會(online)變成線下聚會(offline)。由於我們沒有固定堂址,星期一至五我們又是在網上見面,所以『O2O』的概念一直在我們教會運作。」

關於上一代與年青人的關係,潘認為,上一代的表達方法比較有規範性,例如習慣一步步地做,或者注重上呈下達的階級流程等;新生代很著重經驗學習,情感表達和理據分析。這3個方面的特性對於教會兩代之間溝通,製造了一定的困難。華人社會及教會都不是很喜歡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上一代容易以自己的身分和經驗向下一代施壓,例如「這些我試過」,「你年輕不知道」等。兩代之間沒有聆聽,以及按需要的回應,討論就容易變成爭拗。

(記者莫嵐、鍾浩然報導)

 

 

恢復父母天職 家是孕育下一代最好的地方

因第四波疫情爆發,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自122日起再次停止面授課堂。對於學生在家上堂的日子,尤其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父母及學校應該如何教導及幫助他們繼續學習?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總幹事李華坤及播道書院盧偉成校長,分別從課程訓練及家長經驗等方面分享,父母與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同行的關鍵。

疫情中的雙重壓力

李華坤

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總幹事李華坤分享,疫情期間,小朋友被困在家中,令他們日常生活作息完全被打亂,特別是自閉症的孩子,這樣的轉變會挑動他們,令他們感到煩躁不安。另一方面,父母有時在家工作,孩子沒有了學校生活,這個困難加在父母身上,成為他們雙重的壓力。

那麼,孩子整天在家對著父母,不是有很多親子時間嗎?李指出,訓練孩子需要備課,尤其是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量身制定訓練計劃和教材,因此更需要心思和心力。在這個困難時期,「努力試」將為部分短期課程的教材製作指引,教具,以及教學短片等,整合成訓練的資料包,寄給有需要的家庭,希望藉此讓他們在疫情中也能得到一些支援和幫助。

連結天父 親子同行

對於如何在家訓練孩子,李從以下三個方面向家長提供實際建議:一是重視親子親職。香港父母很習慣去賺錢,然後花費巨資聘請專家訓練孩子,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以及整個家庭的維繫產生一定困難。然而當我們關心孩子,願意花時間在親子關係中,雖然未必有整全的計劃,但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可愛的地方,去擁抱他們;總能想到一些方法去幫助他們。

二是同心同行。單打獨鬥很容易氣餒,沒有同路人的聆聽和扶持,這條路是很難走下去的。「努力試」除了將方法教給家長,也致力建立與家長同行的網絡平台,讓家長們彼此聯繫,分享經驗,關顧同行。最怕的是,很多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因為羞恥,不願告訴別人自己孩子的問題,把孩子藏在家中,又無法訓練他們,問題就會越發越大。

三是與天父接連。即使有同路人互相扶持,家長也會有低谷和辛苦的時候,我們鼓勵家長與天父對話,將自己真實的情緒、感受和困難向天父傾訴。不少家長反應,當他們這樣祈禱,又好像能重拾力量,繼續往前走。

還給孩子時間

資深家長義工馮太分享,過往不少家長很想自己教孩子,但孩子要上學,參加很多治療課程和課外活動等,如同一個「勞動者」,有工作的人一樣,從早忙到晚。當現在孩子的全部活動都停止,父母就發現原來孩子要有時間,自己才可以教他。不少家長反映,掌握方法後,在疫情中,他們能教導孩子,令孩子有很大進步,親子的關係也變好了。

讀寫障礙也是祝福

盧偉成校長除了是教育工作者,本身也是學習障礙孩子的家長:他有一位患有嚴重讀寫障礙的女兒。他談及,近年香港的教育越來越發達,多了些教育心理學家去為孩子做各種測試,診斷他們是否資優或者有讀寫障礙。香港一般的家長都很愛惜兒女,當他們的兒女被檢測到有讀寫障礙,他們會極力去為孩子爭取各樣治療方法。這些是比較反應式的解決問題方法。只要外面的環境改變,我的孩子就會改變。「沒錯的,這些都需要做,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信不信自己。其實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不同的障礙。障礙,我們可能覺得是負面的,但某程度它也是一個祝福。」

關於老師或家長如何幫助有讀寫障礙的孩子,盧就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作出分享:第一,你如何看自己的孩子,因為神造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恩賜,而我們要用對的方法引導他們去發揮。例如當學生對他説,「我覺得自己很蠢」。他就會這樣回答他:「幸好你認識我,我會向你證明,其實你很聰明。」我們的焦點放在哪裡,就很影響我們怎麼看每個學生。

第二,我們總能找到方法幫助孩子,更重要是提升他的自信。盧分享,他的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也教會了他很多事情,結果最後她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最初她不肯來我的學校讀書,她覺得自己會令爸爸沒面子。我說不會的,神把你創造成為我的女兒,我們一定可以一起面對的。」

結果女兒在中一時,真的是全校最後一名,但是她憑著努力一步步往上爬,後來直接考入大學,攻讀化學,現在更繼承父親衣缽,從事教育工作。當女兒站在台上與家長們分享時,她說,我感謝神,如果我重新能夠選擇,我仍然會選擇有讀寫障礙。因爲這障礙,神帶給我很多的祝福。「然後我也對家長說,如果我可以重新選擇,就算她有更嚴重的讀寫障礙,她還是我女兒。因為神實在透過她教會了我很多事情。」

轉化教學模式

盧偉成校長

盧分享,過去一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學校因時度勢需要轉變教學方法,開始使用很多網上學習的工具。例如,老師會鼓勵學生將他們感興趣的課題拍成短片,在網上與老師及同學分享。很多學生以前沒有機會發揮的能力,現在反而有機會讓他們自由發揮。盧又分享,他聽到不少過去成績有困難的孩子,透過網上教學而重複聽課,成績反而進步了。「疫情產生了很多機會,如果不是因為停課,我們的教學模式很難轉化。現在學校就好像學生中心一般,讓學生得到更多發揮空間。」

(記者莫嵐報導)

 

 

培靈奮興大會 乘上聖靈的風 為主興起發光

第26屆培靈奮興大會於11月1-7日舉行,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李思敬牧師一連7晚透過以賽亞書40-66章的內容向香港信徒分享,唯有透過聖靈的風,使我們能如鷹展翅上騰,懂得分辨神的工作,成為興起發光的子民,將神的救恩傳到萬邦。

如鷹展翅

李思敬牧師在首場聚會中以「如鷹展翅」為題向與會者分享。以賽亞書40章27節:「雅各啊,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這兩句可以說亦是我們的心聲。「神在哪裡?」以色列百姓在神不斷透過先知向他們說話後,在27節中仍然不滿地質問。然而在31節,神對他們說,疲乏困倦的,必如鷹展翅上騰。以色列人很清楚,鷹不是靠著自己努力拍打翅膀飛的,而是靠著地面上升的熱氣而在空中滑翔。先知到最後指出,不是靠我們的堅硬、努力和團結,而是因著神的風,神的靈而起飛。當我們知道神的靈如何工作,就能如鷹展翅上騰。

若我們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很理直氣壯的,就會產生衝突和撕裂。使徒行傳記載,福音如何傳到地極?就是因著逼迫臨到,門徒四散,分散的人就到各處傳道。福音如何從亞洲傳到歐洲?保羅和巴拿巴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之後保羅去到哪裡,聖靈就禁止,直到聽到馬其頓的呼聲,他們就順服聖靈,馬上下船。李強調,以賽亞書40章沒有叫我們去改變現實,今天我們懂得留心聖靈的工作,聖靈的風如何吹動,我們就能很輕省地如鷹展翅上騰。

尚為小事

李以「尚為小事」為主題,向與會者分享以賽亞書49章的信息。在第6節,神説以色列的復興尚為小事。意思是指,亡國被擄的百姓能回到耶路撒冷重建是天大的事,不過與另一件事相比,就是小事了,並不是說復興這件事不重要。「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李指出,這一句說話其實就是使徒行傳1章8節中,耶穌臨升天之前的最後吩咐。「光,就是救恩。」唐朝時,景教傳入中國,景就是光的意思。光在聖經中代表救恩,地極是指不認識神的外邦。在路加福音24章,耶穌臨升天之前,說要等候聖靈,傳福音給萬邦,就是指身邊未認識神的外邦人。這件事比起教會復興,孰大孰小,我們分得清楚嗎?

在耶穌的12個門徒中,有奮銳當的西門,主張不釋任何手段將羅馬駐軍趕出耶路撒冷;還有稅吏馬太,是支持帝國統治,為羅馬政府收稅的。然耶穌臨升天之前,使徒還在辯論:「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在這時候嗎?」耶穌說,這是小事,但聖靈降臨,才是大事,不是要去到南極北極,而是向未認識神的外邦人傳福音。在五旬節,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來高聲說,為基督作見證。李強調,神的作為就是如此,都是教會,都是使徒,都是傳福音,不是按著自己的理解指責哪個是假,哪個是真,耶穌不是這樣揀選人的。馬太和西門都是12使徒,復興以色列國是天大的事,然而還有更大的事。神的作為是超過我們的立場政見的。

興起發光

李以「興起發光」為主題向與會者分享時指出,「光」,在以賽亞書58-62章的這幾章聖經中不斷出現。「光」是一個比喻,不是光本身就是神性,不見得光本身一定是好的。神説,我造光,又造暗。詩篇139篇,我往哪裡去,躲避你的靈,躲避你的面。詩人的結論是,原來在祢看來,黑暗與光明都是一樣。以賽亞書的光,是比喻神的子民,他們的生命。神教導我們行在真理中,不是一條走不下去的路。興起發光的比喻,不是説信了耶穌之後,人就會發光,但是身邊的人能看見你真的有所不同。在社會和群體中,作為神的兒女,不是沒有衝突,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神就這樣教導我們,成為光。

李又指出,以賽亞書19章24-25節談及,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在以賽亞年間,這怎麼有可能發生?以色列是小國,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及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與以色列有深仇大恨,怎麼會三國一律稱為神的百姓?

在苦難的試煉中,神有其奇妙的旨意,三國一律都要得福,這是神的主權和拯救。今天我們看到,中東的基督徒不再各自為政,埃及的教會,破天荒為伊拉克的教會禱告;敘利亞有5個教會網絡在國內進行人道救援事工;黎巴嫩收容了150萬難民,其中40萬是學童,當地教會設法為他們提供醫療食物教育等資源。戰爭迫使教會正視穆斯林難民的需要。有黎巴嫩和敘利亞的牧者分享,過去2、3年目睹穆斯林信主人數,比他們過去一生中所見的更多。有些信徒來自伊斯蘭國控制的地區,是兩千年來福音進不到的鄉村,今日他們的人走難出來,信了耶穌。日後他們回去重建家園,就已經是基督徒了。

作主的見證

在信息的應用部分,李強調,今日香港的環境好像越來越惡劣,但作為神的僕人,不是看環境,而是看神在作什麼。雖有不少人計劃移民離開香港,然而神可以叫「分散的人就往各處傳道」。一切都是神的作為,或許神認為國外的華人教會需要生力軍,就揀選他們去了,教會一定會有新人起來,教會定會得著更新,神或能令兩地的教會都能復興。

今日香港教會不是在危機之中,而是要見證神的同在,聖靈的工作。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祈禱不要照我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我們是神所尊為寶的暗器。神將我們藏在他手蔭之下,是要興起發光,成就外邦人得救恩。讓我們按照聖經看待與你立場不同的人,他們都是神所看重,耶穌所揀選拯救的。神認識和愛我們,每一個信徒都是神今天放在這裡,是要按著他最好的心意來使用的。

(記者莫嵐報導)

 

 

2020 使命商道論壇 建立憂戚與共的群體

使命商道論壇,期望從神學知識及踐信於行並重的進路,探索使命商道 Business As Mission (BAM),目的是要帶出一個整全使命,藉著商業平台去改變已經被扭曲的商業行為,最終達至靈性的轉化。2020年度使命商道論壇於10月24日透過現場參與及直播形式同時舉行,主題為「憂戚與共」,大會邀請了葉漢浩教授、陳韋安教授、郭偉聯副教授以及紀治興博士等學者及職場領袖一同探討,如何在信徒生命及社會關懷等層面實踐憂戚與共。

辨識順服轉化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葉漢浩教授,選取腓立比書與會眾一同思考,何謂憂戚與共的真實群體。當時保羅正在監牢中,世界的榮耀並不是保羅的處境和追求,這令腓立比城信徒感到疑問,甚至為保羅感到憂慮。然而整封信最大的特質,卻是應該被憂慮的人——保羅,寫信給自由世界的人——腓立比信徒,告訴他們,你應該用什麼價值和心態來轉化心中的憂慮。

葉指出,腓立比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字——「κοινωνία」,保羅用了至少3次:同心合意興旺福音(1:5);聖靈的團契(2:1);一同受苦(3:10)。「κοινωνία」在聖經中一般解釋為「同擔、同當和同分享」。追求憂戚與共,是追求一個同擔同行的內在價值,以致能真正實踐信仰。正如腓立比城的人面對羅馬帝國的權勢,或會採取屈服的態度。今日我們的內心在不能對抗的權勢下,不知不覺採納了世界的價值,而腓立比書正是教導我們要在此活出天國子民的價值。

葉又總結了腓立比書對今日香港信徒的提醒。一、辨別。「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1:9-10)我們用什麼價值觀去看世界,與如何看自己其實是一樣的。你覺得別人需要什麼,可能正是你自己需要的。如果我們不辨別,我們從來不懂如何與人同擔同行。二、順服基督作僕人。基督本有神的形象,卻取了奴僕的樣式(2:7),這正是基督徒應作的屬靈反省。「奴僕的樣式」是指不看回報,而是看人需要的服事。我們的信仰是在每日生活中選擇去做基督會做的事,而天國就在此行在地上。三、轉化。如果「憂戚與共」沒有清楚的指向,就會帶來另一種分離;如果合一不是建基在對的價值,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反彈。這個世界給我們帶來很多壓力張力,但不要忘記轉化,因為我們每一個都被神拯救,以致有不一樣的「天上國民」身分。

拒絕成為異化人的群體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和哲學系郭偉聯副教授,以「憂戚與共的社會關係」為題,與會眾探討教會與社區工作的關係。郭指出,教會近幾年開始注意做扶貧和社區的工作,但和社區的關係依然很陌生。他以約翰福音14章和約翰一書來闡釋,約翰群體所展示的一些重要原則。在當時的羅馬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有很多不理想,異化甚至敵對的狀態。約翰的提醒值得今日我們思考,耶穌差派聖靈來,使我們建立彼此相愛群體時,提到我們仍會被排斥。雖然如此,耶穌仍勸勉我們要繼續彼此相愛。而耶穌基督自己就是彼此相愛的根本指標,幫助教會在矛盾的世界中去實踐主那種犧牲的愛。

郭又指出,教會嘗試要有關係,可是很少留意關係中可能出現的異化,倒過來,我們希望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成為異化別人的群體。耶穌基督來到一個不願意接待他的世界,但他的工作是尋找屬於他的人,使他們得到神的生命,甚至為那些與他為敵的人捨命。耶穌不是用物質幫助他們,而是將自己陷於險境與人同在,去突破關係中最堅固的隔膜,也是賦權給被邊緣化的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一份子,以致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困難和逼迫。

以社企推動社關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紀治興博士則從社會企業(簡稱社企)的建立與發展的潛力來分享其對社會的轉化作用。香港有50%的社企在3年內達至自負盈虧。63%香港現存社企是透過商業營運賺得盈利,韓國是14%。香港社企壽命中位數是9.3年,中小企是3.7年。香港共有678間社企,在這次疫情中,只有12間社企倒閉,等於總數的2.6%。因營商的乘數效應,香港社企的平均社會投資回報率是1元變4.5元,再培訓局是1元變3.7元,綜緩是1元仍是1元。而政府投放資金方面,綜緩200億,再培訓10億,社企1億。2018年,香港650間社企的總收入是20億元,當中17%(即3億3千萬)投入到弱勢社群的工作。

紀指出,很多時候人覺得做生意難,做社會服務也很困難。然而透過社企的合作方式,「社工」與「商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得益。豐盛協會有項調查指出,消費者平均願意多花8分鐘交通時間,或多付16%金錢去光顧社企餐廳。當他們認同社企的社會價值,就會特別願意付出時間和金錢。又例如,某些服務中心會教年輕人某些工作技能,但不能給予工作的機會,然而有些社企願意先給予年輕人工作機會,再慢慢教他們技能,以致做得更好。

在社會關懷及異象方面,紀就指出葡萄園主的故事(太二十),與現代社企的相似之處。當時的葡萄園主在農忙時段會按每天需要聘請散工。現今的弱勢社群就如同那些下午5點都沒有工作的人。那些工人5點來,工作的一小時就得工錢。如果他們沒有工作就得著金錢是一種施捨,然而園主在一小時後給予工錢,就是憐憫和幫助。現時在香港有48萬人領取綜援,其中一半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市場競爭力,例如有身體殘疾,年紀大,單親家庭等等。社企不是一次給予弱勢社群很多金錢,而是透過這樣工作方式能夠持續地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紀最後分享了對堂會透過營運社企方式服務社會的5點建議:1. 舉辦社創主日學,邀請不同信徒創業家分享經驗。2. 堂會試行十一良心消費,鼓勵十行一善。3. 堂會開設誠實商店,讓社企寄賣產品。4. 組隊參加社企舉辦的工作坊,接觸弱勢社群。5. 鼓勵青少年或50歲以上會友組隊申請政府種子基金創辦社企。現時香港有13間社企是由學生創辦的,社創亦可以是堂會增添活力的著力點。

(記者莫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