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恩:教會要示範天國 憑信心活在恩典中

台灣高雄FIGHT.K教會的張蒙恩牧師八月底來港,與國度事奉中心合辦一場牧者交流研討會,共七十多位來自香港各區青少年教牧出席,希望尋著牧養青少年的新方向。

張蒙恩開首提出,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現在40歲以下的人在乎教會的信息是否「落地」才會來,光是說得動聽是沒用的。他提醒與會者,作為教牧,要示範天國,因為耶穌的重點是天國。教會應著眼於如何把天國運行在地上,而不是教會增長。教會應跟隨耶穌傳揚天國的福音,而不是靠恐嚇說地獄近了。他是第二代基督徒,「耶穌愛我」他知道卻感受不到。他後來才明白那套宗教的模式是「人的遺傳」,是活在「律法之下」。

那如何活在「恩典之下」(羅 6:14-15)呢?張蒙恩綜合聖經,配合自己的經驗說,第一步是像亞伯拉罕,離開固有模式,跟隨神就是悔改。在已有的體制之內做一些小改變,也許不能改變整個系統,有時候神要我們「另起爐灶」。「經歷應許的關鍵是信心!」他回想FIGHT.K開始的時候,是一分錢都沒有從舊的地方拿走,但他們相信天父會引導他們到寬闊之地。到了今天,他們仍是零貸款,而且戶口存款一直都只有幾萬台幣。

「恩典才是翻轉世界的關鍵!」張蒙恩清楚地指出,「世界就是做得好才有好東西,如果教會也是說要努力、要拼搏,跟世界有何不一樣?」做錯了還有恩典,才是恩典。基督徒經歷過當神的孩子有多好,才可以給別人恩典,否則就會要求別人也照樣拼。「能不能得著產業,跟你的軟弱沒有直接關係。當你相信自己是神的孩子,就有產業!」新約的重點是接受憐憫和恩典,不是靠行為稱義,那是無知(加 3:3)。我們要學習披戴基督,因為神是由看耶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每天去宣告:「我是寶貴的、尊榮的,天父非常愛我,非常喜歡我。(賽 43:4)」接受與耶穌那份關係,而不是追求東西、業績;從心底感謝耶穌的救贖。當我們善用天父的恩典,神就還要加給我們,讓我們每天都活在恩典之中。

張蒙恩相信,真理是任何年代、領域、環境都通用的。因此轉化職場在於先禱告跟天父的真理溝通,不按傳統習慣、自己的方式,把天父的創意和策略運作在職場。對客人來說,簡單的祝福禱告,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就是福音(Good News)。他也守安息日,雖然是主任牧師,但他們星期日沒有聚會,睡到自然醒,下午休息看電影,跟家人吃飯,安息日就是慢活,不做與謀生有關的事。

神恩待張蒙恩,把他來香港的機票升到商務倉,座位是「17HK」。他相信天父耶穌聖靈在高雄做的,在香港也可以實現。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醫治心靈的召命 專訪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

據統計,目前情緒病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平均每六個香港人便有一人患上情緒病,而世界衛生組織預言,2020年,抑鬰症將會躍升為人類第二號的健康敵人。面對香港社會對心靈健康如此龐大的需要,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可以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去回應呢?今期Kingdom Life訪問了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Sammy),分享他如何在職場中實踐神對他的生命呼召。

親身經歷帶出生命呼召 

談到如何走上從事心理治療之路,Sammy直言,神從他年少時就透過自身經歷讓他明白神對他生命的呼召。大約在17、18歲時,Sammy是一個單純的門徒,當時他很想為耶穌贏得很多靈魂,所以經常參與教會的佈道隊,不斷去傳福音,並帶領了不少人信耶穌。但當時Sammy有一個深刻印象,雖然他帶領了很多人信耶穌,但同時也發現其實人背後還有很多問題。「記得有一個10多歲的青年人,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花了很多時間幫助他,但很可惜最終他還是跳樓自殺。當時對我來說,有很多的反思及掙扎。我問神,其實我們是否可以幫助人再多一些?神的心意是否真的帶一個人信主就完結?」之後不久,Sammy的家人也患上情緒病,對他的家庭產生很大的困擾。就是在這麼多的衝擊之下,Sammy面對升讀大學的選擇時,很自然就選擇了讀心理學。「我知道是神讓我經歷有些我所幫助過的人或者屋企人,所遇到的困難,神想透過我的幫助去告訴別人,神很愛你,有些問題是有出路的。」

信仰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我們的人生有太多問題,但神讓我看見,有問題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同樣,在我的工作中,我會看見病人的很多問題。我常常會反問自己,如何回應他們的問題呢?」在Sammy的工作中,首要做的事,就是幫助病人康復。而當中有些病人就會覺得,為何你這麼有熱心去幫助我呢?Sammy曾經試過有不少病人對他的信仰很感興趣而主動問他。「通常我在初見病人時,不會主動提及信仰,因為他們的期望不是來聽我傳福音的。但我在盡力幫助病人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一個很不同的心理學家,自然地就吸引別人對我的信仰很感興趣。」Sammy曾經遇到一個患有強迫症的病人,他找過很多名人名醫都治不好他的病,而Sammy就用一些實證為本的方法幫助他康復了。這位病人和家人都非常開心,然後對Sammy的背景和信仰都很好奇。之後甚至帶著家人去教會,認識耶穌。「我很開心,基督徒首先要在工作中作好見證,影響別人,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與別不同的基督徒,自然就會吸引人。這時候我們再與別人分享信仰,就更有從神而來的力量及果效。」

情緒問題需要更多人關注

Sammy指出,在香港患情緒病的人,數字是比較高的。有些研究統計表示,平均每6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人患有情緒病,而這個數字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也非常一致。除了情緒病,沉溺行為,例如賭波、色情、飲酒等,也是社會的一大問題,腐蝕著很多人的精神、時間以及關係。而這些問題其實反映著城市的種種壓力,人需要一些途徑去減壓,但卻是用了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去發洩。我們看見,在香港社會這個高壓力的城市中,情緒病沉溺行為,影響著很多人。而香港基督徒及教會是需要關心和回應社會的需要。就如同耶穌出來治病傳道,同時也是關懷人的需要的,以致令很多人感受到耶穌能夠幫助他們。如果教會能夠發揮這個功能,對信仰在社區中的推動和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人生的下半場召命

談到未來的工作及事奉方向,Sammy坦言,「人生很短暫,我差不多已走過人生上半場。在上半場裡,我不斷在我的專業裡學習及裝備自己,而來到人生下半場,我需要好好把握及運用我的時間,投資在更加有永恆價值的事情。」所以,在醫管局工作了20多年,Sammy認為是時候作出人生的轉變,於是他決定建立自己的診所,一方面工作時間比較彈性,另一方面也因著少些行政工作,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見病人,並且能夠每個星期撥出一些時間在但以理學院服事。

而為了回應城市及教會在心靈健康與醫治方面的需要,Sammy將與但以理學院合作,成立巴拿巴學院,透過兩年的培訓與訓練,為教會及職場興起一群基督徒輔導員。「這個為期兩年的輔導課程,是主要為平信徒設立的。很多人都知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訓練一個完備的輔導員是不太可能。所以,巴拿巴的定位很清晰,就是想訓練『朋輩』輔導員。」何謂朋輩輔導員呢?也就是一些懂得和別人聊天、懂得聆聽和關心人的輔導員。而當人有輕度的情緒問題,他們除了聆聽,也可以給予合適的建議。「其實這個模式不是我自己去想的,原來在外國已經有很多這種實證治療的方式,發現原來未必需要專業資格的人,只要接受一定的訓練,是可以成為朋輩輔導員,對有輕度情緒問題的人是很有幫助,能預防他們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如對該輔導員課程興趣,歡迎登入巴拿巴學院網站了解詳細資料:

https://mpoffice.org.hk/巴拿巴學院/

(記者莫嵐報道)

曾金發牧師:善用屬神錢財 以生命實驗神的信實

本年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中,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曾金發牧師(Rev. Edmund Chan)帶領查考傳道書,當中特別提到工作和錢財的意義,值得身處職場的弟兄姊妹參考。

曾金發牧師指出,我們要用敬拜神的態度去看錢,不要把錢當作偶像。「神是供應的主。我們不要亂花錢,也不是拒絕錢,而是作金錢的管家。」作管家的秘訣就是一切都是神所擁有的,不是我們。他以奉獻為例子開玩笑說:「在崇拜中,如果每一個人都將隔壁的錢包拿出來奉獻。你可以奉獻全部!因為那些錢不是你的,所以你很容易擺上。」他指出,錢都不是我們的,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的。

傳道書五章記述了五個原因,說明金錢不是人生答案。曾金發牧師解釋,金錢令人腐敗、積存資財,反害自己、不能帶來滿足、安全感或帶到永恆當中。要領受神的供應,另有五點:首先,不要和神計較,要忠心地十一奉獻,因為人不可能奉獻多過神要給我們的。其次,金錢上負擔不要太重,以免有壓力。生活水平也不要高過賺錢能力,才可以學習奉獻。最後,生活要簡單化,而物質是用來愛人的。

曾金發牧師提到基督徒做生意有四個不同層次的態度。第一層是為生計,做老闆和要賺錢。第二層就是明白我們是被神呼召做生意的。第三層是將生意成為轉化社會、彰顯神國度的平台。曾指出以上三種都是比較常見的,但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把生意視作實驗室」。實驗室的目的就是印證一些結果和原理是不會改變的。曾說:「不論你在生命的開心或不開心的季節,你都應用神的說話,你就會發現答案都是一樣,因為神是信實的。」

曾牧師在十天的分享中數次引用他女兒的見證,來做呼召。一次是他女兒2歲時,他教她認識人體的內臟,從肺、胃及其他內臟開始,問她這些內臟的用途。最後到心的時候,女兒說:「我的心是用來愛神的!」曾呼召說:「要全心地歸向神!愛神又愛世界是行不通的。」另外一次,當女兒四、五歲時,她在崇拜中拿出1英鎊奉獻。崇拜之後,爸爸問她有多少錢,原來1英鎊是她錢包裡最大的幣值。她說:「因為耶穌是最大的,我要將最好的給祂。」曾於是呼召說:「耶穌是值得我們獻上最好的!當記念造你的主!」

(記者林暐皓報道)

從安息中得著神超自然能力

8月4-5日,由孵化箱事工主辦的職場特會「活過來」,邀請了伯特利教會神國在商界及全球轉化學院總監安迪美臣(Andy Mason)分享信徒如何在生活及職場中認定自己身份,得著神的超自然能力及恩寵。

獲取神的超自然能力

在第一個夜晚的特會中,安迪分享的主題是「神發出的邀請」。使徒行傳10章38節提到,神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為何要強調耶穌是拿撒勒人?因為經文在這裡的著重點是,耶穌是人,而神怎樣藉著聖靈和能力去恩膏耶穌這個人。安迪又提到,他曾經非常努力行善,懇切禱告,勤讀聖經,努力讀書,定時奉獻給教會,跟著聖經原則去行。但後來他發現其實行善並不足夠,所有人都是這樣跟著信念去行。而我們怎樣看出一個人是真的信神?事實上,跟隨神的人必有神蹟奇事出現,病得醫治,死人復活,驅趕邪靈等。除非這些事發生,否則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我們是基督徒,而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應該是這樣。而那些未行過神蹟奇事的信徒就不是真的信徒嗎?也不是,只不過他們還未經歷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他們付的代價所帶來的權柄。這就是神的一個邀請,每一個信徒所到之處都可以有神蹟出現,因為有神在我們裡面,有這個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同在。

安迪以親身經歷為例子,當神幫助他重整自己的身份後,他就發現自己過去活得像僕人而不是神的兒子。於是他開始和當地的一些商人在平常的日子去經歷聖靈。上個月,安迪和團隊裡的弟兄參加一個市場營銷會議,而這並不是一個基督徒舉辦的活動。他在會議中有一個講座,是講關於神為你生命帶來的益處。當他去將神的信息講出來時,聽眾就開始去經歷那些好處。安迪邀請他們站起來,問誰需要神蹟。而在人開始為他們祈禱之前,已經有超過12人馬上得醫治。對神來說,其實並沒有分什麼是為聖,什麼是俗世的,什麼是屬靈的,什麼是自然的。在神眼中,所有都是自然的事情。神蹟並不只是在祭壇,而是應該在每日的生活中發生。

隨後,安迪又提到,他離開紐西蘭9年了,但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家裡的雪櫃,馬上拿出他最喜歡的朱古力品嚐。因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媽媽的兒子,他得到完全的權利去享用雪櫃裡的食物。這就正如,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所以我們都有完全的權利去支取天父的能力與資源,因為耶穌寶血已經為這個權利付上了代價,使我們完全,我們不再是外人了,而是神家中的一員。你有權去使用神的雪櫃、神的糧倉。

認識我們在神國的身份

第二晚的特會中,安迪的資訊主題是:「安息中得著能力」。現時仍然有很多人像昔日的以色列人般為法老王工作,總想方設法用少些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永遠不滿足。而在宗教方面,我們總想著祈禱多些,禁食多些,奉獻多些,但這也似乎永遠不足夠。聖經中,摩西是400年預言裡的成就者,他是個不斷工作的人,但神的計劃是使用他去釋放整個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記33章,當時有300萬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上。神對摩西說:「你可以去應許之地,但我不會與你同去。」如果神只派天使與以色列人同去,和神親自同去,有什麼分別?在經文裡,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去,使你得安息。」而摩西回應:「怎麼將我們與地上的萬民分別,除非你的同在。」平安及安息是我們與世界的最大的分別。什麼是安息?安息就是知道我們是誰。在安息中得著能力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這與睡眠無關,而是關於我們的身份。如果你想常常行在超自然中,其實和我們要做的事情無太大關係,是關於你的身份,而我們不需要特別去做事去證明我們是誰。在你身邊是否有人工作過勞,去實踐神的應許?這就是好像在作神的工作,卻失去神的同在與安息了。

安迪又提到,如果耶穌帶來安息與安靜,魔鬼叫我們痛苦及努力爭取。我們每一日像誰多一些,我們究竟和誰在同工?聖靈住在每一個信主的人身上,但只安息在少數的人身上,很少人能給祂安息之處。生命,就是每日去經歷神有多愛你,而不是去證實我們有多愛神。我們做得最好的工作在神裡面都不值一提,我們工作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價值,而不是去製造價值。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從故事出發 Gsus:我們只做「真」音樂

(左起:Johnny、Esther、Jocelyn

有沒有想過,除了以言語講述生命見證外,還可以藉音樂帶出你的真實人生故事,觸動每個聽眾?Gsus音樂事工正是運用網上平台,收集人生故事及音樂創作,為這世代帶來具感染力的音樂,也為廣東歌創作帶來新氣象。Gsus總監嚴勵行(Johnny Yim)及陳思敏(Esther Chan)接受Kingdom Life訪問時都表示,盼望能以「真」的生命故事,創作出「真」音樂,復興香港的廣東話音樂。

流行文化不「流行」

音樂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轉化音樂可以是轉化城市的其中一步,能把天國文化帶進世界。Gsus又怎樣看天國文化與流行文化呢?作為演藝界經理人的Esther指,天國文化就是神所喜悅的人與事。「這世界的文化都強調『別人喜歡什麼』,人們很在乎世界怎樣看,因而顯得十分表面,思想跟內心差距很大,並不真實。」

曾為不少流行曲擔任音樂製作監制的Johnny則感嘆,現今的流行文化確實是一種很「膚淺」的東西,要靠人去推銷,且不會持久,很快便需要推銷別的去取而代之。反之,天國文化是不需要「流行」的,因為無論「流行」不「流行」,它也是存在的。「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定義的『流行文化』成為最流行的東西。」以創作主流音樂為業的他,發現今日許多所謂「流行」音樂,其實都難以「流行」。他反思背後原因,認為這些創作都是寫「假故事」,而這類作品早已飽和,不能再滿足聽眾需求。

Gsus每季都會就某個特定主題招募音樂創作,參加者透過網絡遞交作品,同時必須寫出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Johnny表示,以故事為中心,就是要用真實的事情去觸動別人。「現今流行歌為什麼不流行,就是因為什麼都是假,以前只是故事假,唱歌的人也是真的能唱,樂器伴奏也是真的。現在不懂唱歌可以用電腦調整,唱的是假、混音也是假,什麼都假,不值錢也是應該的﹗」他希望,即使樂器不能現場收音,最少歌曲的故事、精神都要是真的。

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

事實上,許多人對音樂創作都有興趣,也有故事可分享,只是缺乏信心與發表途徑。Gsus提供平台,讓人們大膽嘗試,鼓勵創作者發表作品,為夢想走出第一步。收集作品之後,大會評審會選出優秀而動人的作品,與其創作人合作,制作出具水準的音樂,再由公眾認識的歌手去唱,助創作人開展音樂事業。Johnny強調,這項收集活動並非比賽,評審的存在只是為活動找出代表作,讓人知道參加者的水平。他坦言,自己是因比賽勝出而入行的,也希望為其他人提供類似的機會。不過他亦觀察到,許多比賽的評審都互相認識,評鑑角度不夠全面,故Gsus會嘗試邀請不同背景的評審,有音樂人、演藝界管理層等等。

Gsus開展半年,過去一季收集到不少有質素的作品,而創作人都很用心去寫出作品背後的故事。Esther對於這麼多創作人都可以交出自己的真實故事感到意外。「由於一定要『真實』,所以他們不得不將自己最深層的東西拿出來,像一面鏡子般反照出他們的內心世界。」Johnny也補充﹕「歌詞本身是經過處理出來的產品,但那段描寫背後故事的文字,才真精彩呢﹗」這些故事大多涉及個人生命中面對的問題,例如對前路感到迷茫、身體健康問題等等,而這些問題亦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復興廣東話音樂

「創作收集活動除了鼓勵人們發表創作,也讓我們有機會談信仰,再者亦要推廣這個事工,讓人認識我們。」原來Johnny與Esther對廣東話基督教歌曲的復興亦有負擔,自己也有參與創作,以音樂去回應人們的心靈需要。身為香港人,他們都有心著意發展廣東話音樂,以更豐富的廣東話言詞去表達生命、信仰,期望更多人欣賞以廣東話為演唱媒介的音樂,甚至復興廣東話詩歌。

的而且確,無論是詩歌或是流行歌,近年以廣東話為創作媒介的音樂顯得比較少。「復興是什麼呢?」Esther說,「也許是等於很多人喜歡。」她相信沒有人會「不喜歡」廣東話,只是未有人能發掘、發揮它的好處。「神又怎會做一些東西是祂所不喜歡呢?也許只是落差了、沒有被發現,或是過去做得不夠好,現在就是恢復的時間。

至於Johnny心目中的復興,也跟「真實」很有關係。「要寫一首歌很容易……但要寫一首敬拜神的歌,卻不容易寫出來。如果自己敬拜得不夠,或是不夠真實,甚至『真』得不夠『深』、『深』得不夠『入』,『入』得不夠『實』,也寫不出來。」

創作無年齡限制

「真實」不單止在Gsus的音樂創作中,更在他們的團隊合作中體現出來。除了Esther與Johnny外,負責宣傳及市場的Jocelyn同樣是Gsus的主力。三個人各自發揮恩賜,互相間緊密合作,在相處之中學習謙卑,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推展事工之先,必先要讓神「拆毀」自己,學會交托。

Gsus計劃每年進行四次音樂收集行動,而下次的收集將於8月19日開始,主題是“Me becoming me”,亦即鼓勵創作者想像「十年後的我」,尋塑自我身份。「在重生之後,每個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身份價值,」Esther說。今次收集行動將打破年齡的限制,任何16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參加,務求搜括出最感動的故事,以及最有熱誠的音樂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從寄居者心態看待住屋需要

在缺乏良好經濟因素的支持下,香港樓價不斷創新高,中層市民也難以置業。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本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連升15個月,最近達336.1點,半年以來累積升幅為9%,15個月以來則接近兩成半,而房租也跟著樓價破頂。在自由經濟政策主導的社會,房地產已成為短速致富的投機貨品,而住屋問題則成為每代香港人的沉重包袱,即使教育水平大大提昇,社會階層流動性大大增強,也難以終止貧富懸殊的惡化。

薪金追不上樓價是本港政府必須優先處理的社會問題,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多次主動表示「必須立刻正視」問題,也提出對策。她早前表示成立由非官方專業人士領導的專責小組,其後經過社會辯論,與各界人士商討如何開發新的土地,並定出土地發展的長遠政策。地少人多一直以來是限制本港發展的困境,填海也不能在短時期內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況且,本港樓價瘋狂上升,也不是純粹土地供應不足的原因,如果房地產投機繼續熾熱,無論土地供應增加多少,樓價只會繼續因投機炒買活動而不受約束地上升,脫離大眾市民的購買能力。

聖經說,人在世是寄居者,沒有人有土地的永遠擁有權,在永恆的時間表上,置業安居不過是暫時的,土地是受託管之物,住屋需要的滿足亦是神的恩惠。一方面,基督徒知道人生在買樓以外有更高的使命,工作不完全為買樓,買樓不是人生目標。另一方面,無論是買樓或賣樓,是業主或租戶,都應從寄居者心態看待房地產,知道自己有受託的身分,而房屋是為產生有益於人的價值的工具。投機不是建基於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甚至含有貪婪的本質,剝削勞動者的居住需要,因此炒樓風氣不應鼓吹,也不應追隨,寧可將資金投放在產生價值和意義的經濟活動上。除此之外,基督徒可以祈求神的智慧,就土地發展政策提出跟這世界不一樣的意見。

SPARK啟發職場特會 動員合一職場宣教運動

由香港啟發主辦的「SPARK啟發職場特會2017」於7月14至15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參與的職場信徒來自全港18區、50個行業。兩天的特會共有接近500人出席。SPARK運動的目的是希望招聚和激勵每一個信徒,將神的國帶到職場當中。

為了更有效動員教會擁抱職場宣教異象,香港啟發在7月11日為教牧同工舉辦了一場「SPARK牧者午餐會」,招待了來自30間教會的58位牧者同工。餐會上三位資深的職場領袖分享神如何透過他們轉化生命和公司群體,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辛酸。參與的牧者同工分成多個小組,討論和探索教會可以如何服侍和轉化職場。最後,全場牧者一同為三位職場領袖禱告差遣他們。聚會後,有超過一半牧者回應希望探訪SPARK地區小組,認識前線啟發職場的工作。

特會晚上的兩位主講嘉賓圍繞職場信徒的身份分享信息。生命頌浸信會主任牧師陳潮源針對信徒在職場中所面對的恐懼、埋怨和自卑,提醒基督徒在職場是神所揀選的大能勇士。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客席講師黃元山則從自己多年來從事銀行、公職、社企的經驗,分享基督徒在職場中容易放棄活出神所呼召的生活和神兒女的生命,轉而過安舒、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信息分享後,大會帶領參加者祈求領受天父的愛和滿足,向主交託纏累自己的事物,包括金錢、地位、恐懼等,以致可以活出召命。

特會第二天早上以一連串見證,講述啟發的特色,包括強調真實、注重友誼關係、依靠聖靈工作,是能夠不斷繁衍的工具。其中仍在尋索信仰的Pearl分享,她在參加啟發初期,擔心自己的信仰歷程不同而不被接納,但啟發組員卻表現出真誠和友善,她因此能輕鬆表達真實的自己,相信不會被組員論斷。就在特會的前一天早上,她的早餐被咖啡店員工調亂了,繼而工作又不順利,她感到挫敗和低落,於是進到洗手間內祈禱等候神。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整天的工作都很順利。而且第二天早上,啟發的組員竟然為她預備了昨天失去了的早餐,讓她驚喜不已!雖然到現在Pearl還在尋索信仰,但因為在啟發經歷了真實的關愛,令她十分喜愛公司的啟發群體!

特會設有三個工作坊,其中於「教會與職場:如何築起橋樑」工作坊上,牧職神學院院長冼日新指出,教會和職場的合一對於職場轉化相當重要,教會需要具備完整的教會觀和天國觀,又要認識職場的世界,才能作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回應現今社會和經濟的艱鉅挑戰。在另一個工作坊上,香港啟發總幹事楊亦田亦提供了實質的裝備,讓職場領袖與教牧同工能夠合作,幫助那些在職場上完成了啟發的人,能在教會建築物以外的地方經歷教會生活(群體)、教會的教導和培訓(門徒訓練)、教會的使命(宣教)。這是非常重要,因為「神要轉化職場這個巨大的宣教工場,成為祂龐大的宣教軍隊!」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2017年港九培靈研經會 研讀舊約 反思現在

2017年「港九培靈研經會」於8月1至10日於九龍城浸信會舉行,並在香港各區及海外的教會同步直播,主題是「從虛幻到真實」。早上研經會由浸信會神學院院長曹偉彤牧師主講耶利米書。午間講道會由海外基督使團(OMF)戴繼宗牧師(Rev. James H. Taylor IV)講述但以理書。晚堂奮興會由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曾金發牧師帶領研讀傳道書。

關於耶利米書,曹偉彤牧師指出猶大國被巴比倫侵佔,耶利米呼喚百姓尋求神,才有重生的機會。他說:「耶利米書是生還者手冊:如何從災難走向樂土。」曹認為耶利米書能提供面對現今世界災難的新亮光和意義,讓人看到救贖、把握神的應許。耶利米說出從神而來、危險及不中聽的信息,指出猶大棄絕神,神要懲罰猶大。對於現今,曹指出教會不要做假先知,只說會友喜歡聽的話。假如教會要「栽植生命」,就必須要對質並「拔出」罪惡。

戴繼宗牧師提出但以理的時代跟我們一樣是患難及動盪的時代,要堅定到底,活出信仰。但以理書的信息就是在動盪之中,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在巴比倫的王宮裡透過願意為祂作見證的人建立祂的國度。戴解釋但以理生活在被俘虜巴比倫的時代,但他有七點使他「足能侍立」在耶和華和眾君王面前。首先,但以理有神國的視野,相信神在列國、歷史和生命中彰顯祂的作為。第二,但以理有僕人的心志,戴提醒我們不要「大到神不敢用」。第三,但以理有全人的見證,即使在飲食的小事上也作見證。其次,他追求聖潔、有堅定的決心,更有職場上卓越的見證,這三項都是為主作見證的重要條件。最後,但以理到古列王元年還在,可見他終身忠心。

曾金發牧師以「四個問題,三個呼召,二種人生和一個神性總結」來概述傳道書。曾指出沒有神的生命是充滿矛盾、不結果子,存在是沒意義的。神呼召我們活出以神為中心的生命,在神的話中尋求意義。傳道書回答了四個根本問題:

為何人生充滿無奈和沮喪,生命從何而來,我們要如何渡過人生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傳道書讓人發現工作並非生命的答案,人的心應關心永恆的事,想找到真正的意義,要找到真神耶穌。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1分鐘(34) – 仍結果子的金齡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仍結果子的金齡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老年人的定義:65歲以上

金齡、耆英、銀髮族、熟齡族、年長成人(senior adult)、晚期成人(late adult)都是長者的尊稱,他們在神的國裡也可以結果子!

2015年香港長者人口

排名

地區

長者人口比例(60歲或以上)

1 日本

33.1%

35 香港

21.7%

65 中國

15.2%

(來源: “World Population Aging” Report, 2015, United Nations)

香港老化趨勢(推算)

年度 長老人口比例(65歲或以上) 每多少人 有1人是長者
2014 15% 每6.7人 有1人是長者
2024 23% 每4.3人 有1人是長者
2034 30% 每3.3人 有1人是長者
2064 36% 每2.7人 有1人是長者

(來源:《香港人口推算2015-2064》)

鼓勵長者的經文

  1. 直到你們年老,我不改變; 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扶持。
    我已造你,就必背你; 我必抱你,也必拯救。(賽四十六:4)
  2.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十六:31)
  3.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
  4. 神啊,我年老髮白的時候, 求你不要離棄我! 等我宣揚你的能力給下一代, 宣揚你的大能給後世的人。(詩七十一:18)

教會長者事工發展策略

1.以家為基:

以教會和長者的家庭為關顧、牧養、成長和事奉的基地。

2.以靈引導:

聖靈引導策劃、構思等過程,事工需要、組織架構規範等為次要位置。

3.以人為本:

所有事工的計劃、策略和事奉岡位以長者的需要、特徵及期望為優先考慮。

4.以心推動:

推動長者事奉,首要條件是樂意事奉的心,重視委身事奉的心志多於才幹和能力

(來源: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

面對老化兩大策略

防止老化 活化老年
增加大腦保護分子:

  • 規律生活作息
  • 多從事心智活動
  • 培養嗜好,養成多動手的習慣
  • 養成運動習慣
  • 多看書籍、報紙、雜誌,吸收新知識
  • 飲食清淡,多攝取抗氧化食物
  • 預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
  • 維持健康體重
  • 多參與社交活動

 

(來源:潘秀霞,《與失智共舞》,好人出版,2016年)

  •  以正面態度看自己的老化
  •  終身學習,吸收新知識
  •  關心世界大事,保持外向
  • 定立具挑戰性的目標
  • 運用累積智慧、知識和經驗服務社區
  • 參與藝術及文化活動
  • 與親友保持親密關係
  • 投放更多時間建立家庭
  • 樂於認識新朋友,擴闊生活圈子

號召長者信徒 成為天國軍隊

根據2015年的政府統計,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推算將由2014年的15%,約105萬人,在未來的2024年升至23%,約165萬人,到了2034年,更會進一步上升至30228萬人。為回應長者事工不斷增長的龐大需要,73,禧福協會耆年事工舉辦了「號召天國軍,回應天父心」的異象分享會,吸引超過360名長者信徒參與,為要凝聚香港長者信徒的心,不但去為神得著長者同儕,轉化院舍及公園,更要守望下一代,成為復興的天國祈禱大軍。

回應天父,看顧神家

劉達芳博士在異象會中分享,神今天有話對眾長者信徒說,面對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很多人看到的是這個城市有很多需要和危機,但神卻要透過興起天國耆兵,將危機轉化成契機,將這種龐大的需要轉化成我們龐大的資源。長者是神家裡的「大仔大女」。很多時候,天父會將神家的需要告訴祂的「大仔大女」,因為那些小兒子小女兒太多事情忙碌,未必聽到。但是,「大仔大女」最能體貼天父的心腸,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關心神所關心的。各位長者可能都有類似經驗,家裡有幾個孩子,爸爸總是關顧那些最慘,最有難處的。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回應天父心,其實就是神將祂心裡最記掛的成員與你們分享。劉博士指出,以往我們常常說,耆兵要做耆年工作,所以去公園、老人院傳福音。但今日是時候,神要將這個家託付給各長者信徒,將香港教會所有的問題與你們分享,希望你們看顧這個家。

劉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她到屯門教耆兵訓練,主題是關於人生異象。她帶著這班耆兵祈禱﹕「神啊,請祢告訴他們,有什麼事他們常常掛念,朝思暮想。」當中有幾位耆兵舉手。其中一位分享﹕「我最關心的,就是公園裡抽煙的孩子,他們經常在街頭流連,無家可歸。」一般人以為,長者就做長者事工,孩子不會聽老人家的話。但事實上,那些孩子失去父母的照顧,長者就如同他們的公公婆婆,去關心他們。神將對這些孩子的關心放在這個耆兵的心裡,是叫他去回應這個需要。

成為天國軍

劉又分享,天父現在要在長者中興起天國軍。當我們說起天國軍時,就是說他們擁有天國裡的許多權能。劉博士認為,在香港的長者信徒中將有一個大復興。這個大復興要從靈命開始,長者要被聖靈充滿,要更加愛主。而在這個大復興之後,就會興起禱告的大軍,成為先頭部隊,用祈禱去炸那些黑暗勢力的所在。記得10年前,有一次,他們的地盤事工計劃在馬灣的地盤舉辦一個嘉年華會。那天早上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那時劉博士坐車去馬灣途中,看見有天使站在屋頂的角落吹角,將黑雲吹走。當時他們有些同工已經先到馬灣,因為雨勢太大,他們不得不到附近教會暫避。而負責音響的公司認為露天的舞台,這麼大的雨,所有電子設備都不能用,活動不得不取消。而同一時間,有很多耆兵在家裡為這次的嘉年華祈禱,他們收到消息,地盤事工的同工似乎想取消活動,他們就大力祈禱,呼求主。當他們祈禱後,神就做奇事,同工看著雨勢漸漸減弱直到停止,嘉年華得以順利進行。而當活動完結,大家剛收好器材,雨又開始傾盆而下。後來他們才知道,那天的雨在其他地區從沒有停止,只有馬灣天上出現一個沒有雨的洞。這就是神做的奇事,是那些耆兵搖動神的手。

劉達芳激勵長者們說:「你們的祈禱能夠成就大事。這就是天父交託你們的事,你們就是興起的祈禱大軍。當你們在家裡祈禱時,其實你在指揮天下發生的事。現在,你們不再只為了自己和家里人祈禱,乃是將神的教會,香港,乃至世界需要帶到神面前,神蹟奇事就會多多的發生。」

(記者莫嵐報道)

辨識真假牧人 小心查證 拒絕包庇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與新興宗教關注事工於7月初舉辦了「辨識真假牧人」公開講座,當中有信徒講述自身經歷,提醒教會關注事件。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分享如何辨識真假牧人,並就處理教內問題作出建議。

會上先由國內的一位姊妹談到余西門的問題。他曾在內地多處牧會,聲稱自己在雲南有很多服事,漸漸得到教會的信任。幸好,2014年有不少來自各地關於他的信息匯聚,再經新興宗教關注事工協助查證,發現他長達20年傷害教會及弟兄姊妹。他所作的包括說假預言、作假見證、不當使用奉獻、看色情信息、與不同地方的姊妹有淫亂關係、要求姊妹為他按摩、禁止信徒接觸外面的教導。當有人質疑他,就把對方隔離、毀謗、抹黑等等。作見證的姊妹表示查證過程困難,有一些被他迷惑的弟兄姊妹出來阻止,幸有教會連結起來面對。

接著有三位跟隨「真實的敬拜」的京智(Laszlo Kincs)牧師近十年的教會領袖,公開交代他們發現京智在教義、道德及財政上的問題。他們表示:「京智一直都隱藏得很好。」他們一直都很信任京智,直到上年才開始懷疑他。京智在教會內宣講「神聖精子論」,提到當男女在「神聖」的情況下性交時,就是聖潔的敬拜,而聖潔的精子能生下聖潔的一代,而他自己亦擁有神聖的精子。

他常談到自己要生三個兒子的異象。可是,他背後並不認為這種結合要在婚姻之中。從可信渠道得知,他曾經跟妻子以外的兩位女性發生性行為,生下兩名私生子。其中一位女士是「真實的敬拜」的女牧師,被京智「差遣到匈牙利宣教」,在當地誕下嬰孩,現在仍未回港。

另外,他又有「向邪靈傳福音」的教義,認為救恩也是給邪靈的,又用誦唱經文的方式去隱藏背後「向邪靈傳福音」的異象。在財政問題上,京智非常緊張十一奉獻,常催促弟兄姊妹奉獻。另外,他以宣教名義為「匈牙利宣教基地」籌款,但後來他們到當地查證,發現它是空置的,所籌募的奉獻不知去向。

他們發現以上問題後,決定離開該教會。最後,神透過一些人提供資料、文字記錄,揭露京智的問題。過往曾有人提出京智牧師的問題,這些人都被他「封殺」,說「任何人與他聯繫就是遺害教會」。

胡志偉牧師亦認同揭發問題確有困難,法治上需要證據,而教內也甚少人願意指出「豺狼」的聲音。胡指出:「要分辨真假牧人!」他提出七點去分辨出這些「假牧人」,包括為己而愛羊、剝奪弟兄姊妹自由、分裂教會、討好又受歡迎、不受監管、常自吹自擂及倚賴被動會眾。胡提醒與會者,總要察驗神的心意。他總結,教會應加以揭發這些人,一來家醜必外傳,二來要防止他人受害,「不要為和諧就包庇這些人」。若要查證事件,應找不認識涉及事件的所有人的基督徒,可以公正持平,不徇情面。胡提醒:「根據經驗,自己人查自己人往往都是一蹋糊塗的。」

(記者林暐皓報道)

天空的不一樣 攝影與你同行

為慶祝Dreamates 雜誌50期出版,及匯聚更多夢想家的結伴同行,Dreamates以攝影比賽、攝影體驗及攝影展覽為契機,期望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發揮創意的平台,讓年輕一代可以透過鏡頭講出自己的故事。2017年1-3月,Dreamates首先舉辦了以香港的「天空的不一樣」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大會總共收到超過480張參賽作品,經Dreamates的3位專業評審的篩選,分別選出公開組及學生組的冠亞季軍得獎作品

公開組冠軍:梁瑋鑫 在舊公屋的天井窺看「洞」外藍天,有如從黑暗中看見光明前路。
公開組冠軍:梁瑋鑫 在舊公屋的天井窺看「洞」外藍天,有如從黑暗中看見光明前路。

 

公開組亞軍:翟廣文 - 天空之城。
公開組亞軍:翟廣文 – 天空之城。

 

公開組季軍:許有達 - 水晶球看世界。
公開組季軍:許有達 – 水晶球看世界。

 

學生組冠軍:郭文棣 在成年人的眼中,夢想似是一個捉不到的笑話。坐在草坪上欣賞這一片天空,一片雲海。任由思緒飄蕩在浮雲上,找到了,找到了。我想成為一個夢想家!
學生組冠軍:郭文棣
在成年人的眼中,夢想似是一個捉不到的笑話。坐在草坪上欣賞這一片天空,一片雲海。任由思緒飄蕩在浮雲上,找到了,找到了。我想成為一個夢想家!

 

學生組亞軍:莫兆聰 欣賞天空不要想太多,只要純粹的感受,享受最原始的美。
學生組亞軍:莫兆聰
欣賞天空不要想太多,只要純粹的感受,享受最原始的美。

 

學生組季軍及網上最喜愛大獎:陳奕瑋 喜出望外的破邊洲日出,起初只有一點橙色霞光,最後雲層卻漸漸燒起來。
學生組季軍及網上最喜愛大獎:陳奕瑋
喜出望外的破邊洲日出,起初只有一點橙色霞光,最後雲層卻漸漸燒起來。

攝影比賽過後,Dreamates更在 6月1日安排了兩位冠軍得主與比賽評判——著名風景攝影師Laurence Lai一起體驗環島攝影之旅。拍攝當日的天氣變幻莫測,連經驗豐富的機師都難以保證能否起飛,整個團隊在等候期間經歷信心的考驗,最終在一片烏雲過後,直昇機順利起飛了!整個過程既刺激又新鮮,Laurence更向兩位年青人傳授攝影技巧與經驗,實踐兩代同行,他亦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子,鼓勵年青人要勇敢踏出追尋夢想的第一步。Dreamates計劃攝影比賽頒獎典禮將於7月25日在香港書展舉行,攝影展覽也將同期進行,想知道更多有關攝影展覽內容,請隨時留意Dreamates網站FB公佈啦!

「天空的不一樣」直昇機環島攝影特輯

(記者莫嵐報道)

Facebook: dreamates

學童身心靈健康 父母擔關鍵角色

近年學童自殺頻生,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開始受到社會關注,其中家庭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更值得各界深入了解。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底舉行的「代代失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週年研討會上,公佈一項名為「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及子女自尊感的關係」之研究結果。調查反映近四分一香港中學生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而父母兩者在教養孩子的角色上,對兒子或女兒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高自尊有助防止自殺

研討會上,有份參與調查的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簡介研究結果時表示,自尊感是防止自殺的保護因素,因為高自尊感的人對外界事物較易接納,更容易發揮影響力、有成功感,而低自尊的人則較傾向覺得自己無價值、失敗,甚至會負累他人。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隨著年級上升,自我評價降低,每四個中學生之中,就有一個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

招指出,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是四種不同的關係,父母二者分別在親子關係中的參與,在孩子眼中會有不同的觀感,且對孩子的自尊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對男生或女生來說,母愛都是影響其自尊感的首要因素,亦即母親有否向孩子表達愛護、覺得孩子獨一無二、與孩子見面時特別開心,是影響兒子或女兒自尊感的首要因素。然而,就影響自尊感的第二、三因素而言,男生與女生則各有不同。影響女生自尊感的第二因素是母親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即母親抽空陪伴、談天、關心,第三因素才是父愛,而父親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女生的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影響男生自尊感的第二因素則是父愛,第三因素是父親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而母親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男生的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

在實際情況中,近七成受訪男生感到父親付出建立關係,而近八成受訪女生感到媽媽付出建立關係。另外,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會隨著父母下班回家時間延遲而略跌。調查又顯示,受訪中小學生眼中的家庭關係大致良好,然而若家庭關係中出現彼此憎恨,甚至有打鬥的發生,孩子的自尊感會傾向負面。

同性別家長影響不可取替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回應調查結果指,母愛對孩子提升感固然重要,但在建立兒子的自尊感上,父親有不可代替的角色。父親花時間和精神來幫助兒子、抽空談天、陪伴,可以特別建立兒子對自己的評價。而對兒子來說,母親同樣花時間,卻難以取代父親所能發揮的正面影響。同樣地,對女兒來說,母親能發揮的正面影響,是父親所取代不了的。陳特別指出,有些父親不主動參與親子關係,原因是母親太過「攬實」兒子,養成兒子過度依附母親而疏遠父親。母親應該懂得適時放手,讓兒子與父親有單獨相處、玩耍的時刻,以助建立自尊感。

陳又強調,負面說話拆毀性的能量很強,特別是同性別父母的負面表達,破壞自尊感的力度更大。正面表達如「表示接納、喜歡、愛護、關注」,要遠比表達「失望、拒絕、冷漠、否定」為多,子女的自尊感才會更強。他鼓勵父母抽時間陪伴子女,同時注意在家與子女相處時的質素。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

研討會同時邀得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分享「父母如何有智慧地參與子女的生活圈」。他談到父母如何與發育中的異性孩子相處時表示,許多父親面對發育中的女兒時感覺尷尬,因而拒絕女兒親近自己,有可能對女兒的自尊感造成傷害,也有可能令她們更早性開放。其實只要自己心裡正直,同時向女兒提供健康的性教育,教導女兒要立界線,父女之間仍然可以保持親近。至於母親面對發育中的兒子,必須教導他們有正確而清晰的男女身體界線,以免他們受網絡上錯誤的性觀念影響。

給予孩子犯錯空間

除了建立自尊感,相信基督徒父母同樣重視如何幫助子女實踐信仰。研討會上,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分享「父母如何與子女一同實踐信仰」時表示,基督徒撫養子女本身都是信仰實踐,而父母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及世界觀。與子女一同實踐信仰,就是一同去體驗信仰的真實,也是一同去考驗自己所信。「如果你常常將子女放在保護罩中,他們是不會體會到信仰的。」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

歐牧師稱,父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榜樣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強迫子女學像自己,只可自己默默守著信仰,等待子女自發實踐信仰。與子女相處時,要真誠坦白分享,不可只以父母自居,要有認錯的勇氣。同時,父母要看重自己的靈程成長,要追求持續在信仰上突破自己,不是只要求孩子去突破、去成長。當孩子踏入反叛期時,做父母的必須沉得住氣,給予孩子空間「犯錯」,以致他們有空間成長。「沒有自由抉擇的機會,就沒有學習承擔的機會﹗」他強調,對年青人必須有信任。

歐牧師建議基督徒父母實行家庭崇拜,並且需於子女還小的時候就養成這個習慣。在家庭崇拜中,可以為身邊事物祈禱,例如新聞時事或是家族成員的需要,讓孩子透過禱告經歷信仰的真實。他又鼓勵整個家庭進行活動,特別是一起事奉,如參與短宣,從中體驗信仰。

(記者陳淑安報道)

611珍珠復興特會 成全聖徒 轉化城市

6月21-24日,香港611靈糧堂舉辦了「國際教牧及職場領袖復興特會——珍珠」(簡稱珍珠復興特會) ,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144間教會,逾1800位的牧者和肢體參與,一起同心尋求復興的籲匙。其中逾二十位611的核心同工和分堂牧者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愛的牧養,讓他們的生命從微小沙粒蛻變成珍珠的心路歷程。

主任牧師張恩年在會上分享,教會要成為珍珠,關鍵在成全聖徒,而不是追逐事工。當教會使徒能帶出「五重恩賜」的團隊,透過牧養興起門徒,為神孕育眾多珍珠,他們就能轉化家庭、職場,最終為神得著城市。張牧師又指,很多教會只著重事工,不看重人的生命,以為擴展事工就會帶來教會增長,但其實這是一條死路,因為忽略人的生命,團隊就無法成形。「若焦點在事工,當你離開,你的事工就會過去;但若焦點是人,當你離開,你的異象仍會繼續傳遞,耶穌就是如此。」而很多人以為建立「五重職事」的教會,就是建立五重職事的事工,但其實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是指得著這五種恩賜的人。人才是焦點!因此,使徒要建立的應該是「五重恩賜」的教會。

張牧師又以以弗所書4章11-13節為基礎,指出使徒居「五重恩賜」的首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把其他四種恩賜的人帶出來,成全聖徒,就是透過牧養,扶持和修剪門徒的生命,使他們成為珍珠;然後「五重恩賜」的團隊一起又再成全聖徒,使各肢體在不同服侍上各盡其職,在愛中建立自己,建立基督的身體,直到長大成人,有基督的身量。過程就是讓每個人從沙粒蛻變成珍珠,再由珍珠轉化為母蚌,為主孕育更多珍珠的生命。

張牧師進一步分享從神領受轉化城市的策略,他引述創世記1章28節說,神吩咐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當教會不斷興起門徒,孕育珍珠,有基督身量的人遍滿大地時,大地就會被神轉化。他認為轉化城市的關鍵是教會,因為神視教會為萬有之首,教會的角色要牧養人的生命,建造家庭,然後影響職場,最終就能得著城市。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覺醒•憐憫」會議2017 關注現代人口販賣趨勢

幸福傳聲基金會及852亮光行動合辦的「覺醒•憐憫」會議2017於6月中舉行,關注現代奴役及人口販賣趨勢。

852亮光行動創辦人Matthew Friedman分享他第一次接觸到人口販賣的故事。25年前,當他在尼泊爾擔任公共衛生官員,發現當地很多十二、三歲的小女孩就患有愛滋病,追查之下得知當地常常發生人販騙徒假扮有錢人去到貧窮的村落裡找一些有十二、三歲女孩的家庭,假意要娶他們的女兒為妻。辦好婚禮後,騙徒就會對女孩父母說要帶女孩回首都加德滿都,三個月後回來。其實騙徒將女孩帶到印度賣給當地的妓院,之後取走女孩的嫁妝金器逃之夭夭,繼續以這技倆去騙走其他女孩。很不幸地,這些女孩大多數都未必能夠再次回家,甚至身染頑疾最後死在印度的街頭。

奴役不單止發生在女性身上,男人和小孩子身上也會發生。例如在泰國漁船上,很多男人每天工作至少18小時,兩餐不足,只能吃魚和少量飯,如果生病了就會被棄置大海,要四年後才可回家。即使僥倖回家,由於這四年內沒法與家人聯絡,家中妻子可能已另嫁他人,導致家庭分裂。另外還有一些血汗工場例子,由於用獨特的採摘方法採摘可可豆,很容易受傷失去手指頭,工人要一直採摘到手指頭全都失去,沒法工作為止才能回家。還有在孟加拉曾經打破一個集團,發現他們利用五、六歲的小孩子幫手將有毒的藥水分裝到不同樽裝,因為大人對這些有毒藥水三個月便會出現精神侵害,而小孩子能夠支撐六個月。

在被奴役的4580萬人口當中,現時有25%約一千萬名婦女女孩在性工作中被奴役,另外75%是在做其他奴役工作,亞洲便佔有3000萬名。勞役多數發生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加上政府貪污,更加助長奴役制度幾百年來不斷發生。不過不要以為這些事只發生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是每個城市都會發現得到。即使在香港,現時也約有26,000勞役人口,一半是性工作者,另一半是家庭傭工。印尼傭工來港前已在自己國家欠下一筆債務,在港的人工基本上全用來還利息,要工作很多年才能完全還清,可悲的是她們自己都不知道已是奴隸,還以為只是碰上了不幸。

奴隸人口增長迅速,去年已有900萬增長,即是每日有25,200名,每小時有1060名,每4秒便多一名奴隸。現時獲救的只有78,000人,相對4580萬的奴役人口只有0.1%。用作營救的基金也不及人口販賣所獲的利益的0.23%,而由販賣人口所得獲利每年超過一兆港元。現時參與對抗人口販賣的志願者約有一萬人,相對50萬名販賣人口壞分子不足2%。若要制止現代勞役及人口販賣繼續發生,首先要防止更多人進入這個奴隸制度。由於受害者因為面子問題而不願說出真相,所以讓很多人繼續受騙步入奴役陷阱。加上法律上有很多複雜的地方,讓能夠真正提出檢控的個案很少,所以很難打擊人販集團。其次是保護獲救的受害人,讓他們有安全的地方居住,教育他們重新建立,再次融入社會。

(特約記者張綺薇報道)

伸延閱讀:國度1分鐘(2) – 人口販賣

伸延閱讀2:打擊現代奴役制度 來自屬靈覺醒

香港福音盛會2017 舉辦女士福音午餐會

「香港福音盛會2017」婦女組於去年10月曾舉辦男士福音午餐會,活動反應理想,籌委小組遂決志今年再接再厲,於6月24日在同一地點舉辦「恩典滿途女士福音午餐會」,對象轉為向未信的女士傳福音,反應同樣熱烈,全場座無虛席,近600人赴會,今次大會更特別與多間服侍基層的福音機構聯絡,邀請未信的婦女出席,讓她們有機會得聞福音。

是次午餐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嘉賓的見證,喚起大家珍視自己女性的角色,並透過分享神創造的心意,讓大家肯定和欣賞自己,作一個剛強、健康、喜樂的婦女。餐會邀得福音歌手蘇如紅姊妹擔任見證嘉賓,與在場500多位女士分享自己的得救見證,並獻唱兩首由她主唱的福音歌曲。當日許多參加者被蘇姊妹的見證所感動,多人表示願意了解基督信仰,更有家人伴隨著年邁母親即場決志信主,場面温馨。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轉化城市 從天父的心開始

一群有基督信仰的生命教育工作者組成的生命教育基金會及「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十多年來見證並經歷許多青少年生命及家庭的轉化,深信每一個生命都寶貴,都不能缺少。在6月初舉辦的「天父的心與城市轉化」聚會中,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分享以愛與青少年同行的經驗,盼望透過一群願意擁抱生命的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宗派、跨領域的社群,一個有機的平台。

天父的愛轉化生命

「今天不是一場聚會,而是相聚。當天父的眾子匯聚、連結和合一禱告,就把天上祝福在地上呈現」,陳志耀說。從事生命教育16年的他,曾被邀請到在許多學校分享。他鼓勵父母有「為父母」、「為師」及「為友」的心腸,在愛的氛圍陪伴青少年成長,這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中心思想。然而,近年許多學生自殺,震撼了他們的團隊。2016年3月,他們決定不再讓學生因為社會和文化而輕生。「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重要!」他當時發現,自己16年的生命教育工作,與許多生命同行;但現在願意多走一步,關顧生命的同時,也回應社會系統及文化,盼望屬天的教育可以在地上呈現,讓生命經歷到被愛、被重視。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生命教育基金會義務總幹事陳志耀先生(Tommy Chan)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天父不是要我們為祂做什麼,而是要我們恢復兒子的身份。」陳志耀指出,人被恢復不是靠我們的力量,而是在一個彼此有家人心腸、有真實關係的群體當中,在地上相聚、互動,彼此經歷天父的愛當中,人的生命自會恢復。

「身份不是源於做過什麼,而是因為真實的父親。我們藉著聖靈住在祂裡面,心就可以感到穩妥。」

天父很渴望每個兒子回家,而不是要我們作甚麼取悅祂。陳深信,經歷天父的愛,就知道地上的轉化必然會發生,因為神愛每一個人。因著真實家庭的愛,可以成為社會的鹽和光,呈現影響力,而所有城市轉化都是來自個人的轉化。

陳志耀談到,小學大部分時間自己都在街邊幫忙父親,讀書成績不好。小二時遇到一位老師,主動替他補習其中一科,卻令他所有的成績都提升。「這令我明白,即使我不好的時候,都能夠被愛,經歷無私的愛。」他指出,生命不是行為、表現、能力導向的。社會告訴我們,先生存、再生活,最後才到生命。他反指:「任何環境都能展現生命的豐富和完全!不在乎我的表現和能力!」不是超越生存已經算好,而是要恢復天父創造我們的模樣。

「我的存在本身已值得被愛,而且重要,我的潛在可以被激發。」

這正是Steadfast Love的重要元素,是天父堅持不放棄的愛的呈現,讓每一個人經歷真實的愛。

Steadfast Love的啟示

神早前向他們團隊啟示,Steadfast Love中每一個英文字母都有意思,能夠解釋他們的目的。首先,Steadfast的意思順序分別是Seed(種子)、True Relationship(真實關係)、Existence(存在感)、Authentic(真實呈現)、Desire, Dream & Destiny (渴慕、夢想 & 命定)、Fullness(完全)、Authority(恢復權柄)、Sacrifice & Sharing(分享和犧牲)和Transformation(轉化)。陳志耀指出,孩子需要環境氣氛孕育,讓神所設計的身分被呼喚出來。只有天父知道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是美麗的,不受環境限制。過去16年,他看到很多生命的改變,「沒有人能再說服我,說一個人不能改變。因我真實經歷到天父有改變萬物的能力!」陳續說,從前他認為人要經歷一些成功,才會發現生命的目的,可是後來他悔改,因為聖經沒有談成功,而是完全、完整,是生命能滿足神的心意。當人在罪中經歷天父不變的愛,雖然我們流露不完全的生命,仍能經歷完全的天父。這份真實關係不帶有目的,使人不再需要隱藏自己,可以對自己坦白。「經歷屬天親密的愛,就不用再努力扮演那個不是你的你。」真實呈現,會恢復屬天的渴慕、被創造的命定,不是回應環境或需要,而是作兒子回應天父。當有為父為母的人看見,基於愛的認識,靈裡感受到那個人的本質。那份與天父的共鳴,會把人帶進完全。

陳又深信,

當兒子身分被恢復,「我們就有權柄對社會作真實的影響,不只是教會關起門自己慶祝。」

人願意由心分享和犧牲,因為耶穌的影響力源於犧牲。心的轉化就是所有恢復的開始。人若因為一件事正確而做,只是出於懼怕,但當尋回屬天的共鳴,就會看見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

心連心看見神國

而Love則解作Life(生命)、Openness(敞開)、Vulnerability(敢於脆弱)及Encounter(相遇)。陳志耀說,當人把心敞開,才會有真實的相遇,在脆弱的時刻仍然經歷天父和身旁同伴之間的愛,彼此就有心與心的連結,明白神的心意,得到深淵的共鳴。因為關係、親密、權柄、服務及分享等等,一起同行,見證人心的轉化恢復。他相信,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城市和國家,都可以看見神的國降臨。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 (Photo Credit:Steadfast Love)

Steadfast Love團隊相信,除了個人生命的救贖,天父還有國度性的救贖計劃,包括屬天的教育制度。面對已經深深植根的文化價值體系,天父卻是關心每一個人。陳志耀由23歲開始第一次跟老師分享,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長。今天與相同心腸的「家人」相聚,Steadfast Love團隊不是推廣工作或事務,只是分享一份簡單的心意。「我們需要你,我們幾十人沒有放棄!」他盼望地方教會的啟動和參與,合一禱告和聯網招聚。「這不單是一個運動,讓大家匯聚成生命河,流向周圍,所有都是一份愛。」最後,大會邀請與會者將印有Steadfast Love標誌的貼紙,貼到一張香港地圖上,象徵愛的江河湧流到各地,讓生命經歷流動的愛。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Dreamkidz 共建孩子夢

近期經過沙田偉華商場,很多人都被一個造型可愛的動物農莊的佈景展板吸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將聖經價值觀帶到商業場所的事工名叫DreamKidz。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Dreamkidz創辦人之一戴美寶,分享Dreamkidz對這個城市的異象及使命。

「香港其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但同時需要人有一個豐富的思維去將很多可能性發掘出來。我相信香港不是只有填鴨式教育,而是有很多的創意在年青人和兒童中間。」戴美寶坦言。Dreamkidz期望藉著音樂、藝術的訓練,啟發兒童去發掘他們的潛在恩賜、興趣、及夢想,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寶貴的身份價值,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以創意啟發孩童

Dreamkidz的誕生,也是從一班同工領受在教養兒童上的屬靈不滿足開始。戴分享:「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在我的孩子上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教會都會用遊戲、手工等方法教導孩童,但從他們的回應得知,不少活動及內容已是重複出現。漸漸孩子對於教會的活動,都有一種印象,覺得不夠創意及好玩。」DreamKidz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放棄以活動行先的教導形式,以心靈啟發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神裡面的豐富。因此DreamKidz的所有創作都是和兒童一齊構思的。戴認為,兒童在靈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敏銳,當我們用心去聽他們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裡面有很多的渴慕。而事實上,DreamKidz很想透過藝術,和他們一起以一種創新的眼光去認識神,用一個藝術的方式去讓他們明白真理更多。戴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在一次參與成年人的敬拜中,她的孩子突然學會了吹角。「他只有6歲,我以為他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一次偶然機會,他不但學會吹角,而且還俯伏敬拜。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是神親自感動他這樣做,所以不要容讓大人的固有想法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兒童也要「一手信仰」

Dreamkidz最想看見的,是每一個兒童和神建立「一手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經歷「二手信仰」,父母的信成為孩子的信,但很多孩子從未真正經歷神的豐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不是負累,不是騷擾成人崇拜的存在,反而很多時候,神透過孩子教導年長的人及父母很多屬靈的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祈禱,有時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大人是沒有分別的,因著我們都是領受同一聖靈。成人不能認為孩子是幼稚班,而自己則是高班或者大學。在屬靈層面上,其實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會令我們感到驚奇。孩子是神的「秘密武器」,他們的接收比成人更加直接和真實。

創意活動及未來計劃

krt315-12
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

在最近的爸媽節,DreamKidz更以實際行動將聖經的價值觀帶進社區,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小朋友除了可以與父母一同學習扭氣球,畫心意卡及贈送禮物給爸媽,更可以透過場地的「親子農莊」展覽及佈景,更多認識我們的天父及屬靈品格。除此之外,在未來的日子,DreamKidz將舉辦先知性的舞蹈、繪畫,以及敬拜及禱告的訓練等,和兒童一起創作音樂及一同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想知道更多關於DreamKidz的活動及課程,請瀏覽DreamKidz FB 專頁。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記者莫嵐報道)

青宣153人立志參與宣教 劉卓聰﹕宣教與禱告不能分開

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辦、30多個差傳機構協辦的「恩臨萬邦2017青年宣教大會」(簡稱「青宣大會」)已於6月12日圓滿結束。三年一度的青宣大會吸引了約600位青年信徒及教會領袖參與,其中153位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委身傳道,或參與一至兩年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

今年青宣大會的主題為「Y宣教:挑戰、機遇、改變」。開幕禮上,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劉卓聰指出,全球20多億的未得之民中,絕大部分在他們的一生裡,從沒有遇過一位基督徒、沒有聽聞福音一次。「根據我們對聖經的認識,這些人的結局將如何?審判、沉淪、永死、火湖……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些未得之民正等那些願意跨越文化的障礙、學習他們的語言、住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分享福音信息,更以生命活出信仰的大能。

「你準備好迎接挑戰、把握機會、改變世界嗎?」劉勉勵與會者禱告尋求神,回應世界的宣教需要。「面對挑戰以及得著改變世界的能力,跟禱告是分不開的。如果只靠血氣去做,最後可能只會『戰死沙場』。」

於世界福音動員會事奉多年、剛接任差聯總幹事的劉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期望香港有更多年青人投身宣教,並啟動更多有關差傳的研究工作,回顧香港過去數十年的差傳經驗,以致日後可以在更好的基礎上進步。他強調,有關宣教的事奉與教導,不單只可以從青年開始,更要推向少年,甚至是兒童。他又重視宣教的後勤支援工作,提倡教會尊榮推動宣教的後勤同工,同時鼓勵弟兄姊妹為宣教禱告。「宣教不只是去做,還要去禱告。」

今次青宣大會結束時,共有153位參加者立志參與宣教或傳道工作,其中67人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74人願意參與一至二年作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12人願意委身作全時間事奉。為延續青年人對宣教的熱誠,差聯特此為立志委身長期宣教參加者成立「青宣團契」,目的是希望以一年時間與他們同行,也藉此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彼此扶持、代禱,並裝備自己踏上宣教路。

(記者陳淑安報道)

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 資助有志者接受輔導培訓

近年香港社會自殺風氣漫延,自殺個案有增無減,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為回應需要,「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及「香港基督教輔導服務」近日開展「社區支援計劃」,培訓輔導員服侍社群。

「社區支援計劃」目標在全港十八區每區支援「兩位」輔導員,共贊助三十六位有心服侍社群卻缺乏經濟能力之人士的培訓經費,合共籌募港幣三百六十萬元(學費每位港幣十萬元,訓練為期三年)。學院期盼更多社會人士及教會信徒能得著有效的心理輔導訓練,能夠使用在社區、家人、親友、同事、同學及教會之關懷上,使面對情緒困擾者本身及其家人得著有效的舒緩和轉介。學院在6月中為此計劃舉行啟動晚宴,其中的拍賣活動反應熱烈,籌得不少款項。

「香港基督教輔導服務」成立於2007年,為香港政府認可的慈善機構,過去先後獲得「社會福利署」及「那打素基金」資助推行的社區輔導服務,希望藉著大量培訓普羅大眾街坊人士成朋輩輔導員,向身邊受情緒困擾及精神壓力的人,提供即時聆聽,舒緩及開解的關愛。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