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聯辦「跨文化訓練學院」 裝備精英宣教士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於7月下旬為新成立之「跨文化訓練學院」舉行招生說明會, 由院長洪雪良牧師及多位夥伴差會的負責人分享辦學目標及期望。

院長洪雪良牧師介紹這學院為一所跨宗派、堂會、差會的綜合學院,旨在裝備信徒參與跨文化宣教事工。課程名為「跨文化訓練證書課程,首階段為一年制課程,以多元彈性單元及勉導模式教學,一年四季都可註冊入讀。龍維耐醫生分享培育學員生命的重要性,以致我們不再送出受傷的宣教士,而是送出精英宣教士。為此,學院不單教導學員如何開荒殖堂(Knowing),提供模擬實際宣教工場(Doing),也會透過生活教育塑造學員的生命(Being)。

前線差會總幹事胡樂文接著分享到一項對非洲數百位宣教士的調查,發現宣教果效最強的5%宣教士是那些沒有受多年正規神學教育但持續進修的宣教士。他們一般有少至三年經驗在職場帶門徒訓練或研經。接著,海外基督使團(OMF)伍國華牧師指出宣教是跨文化工作,像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群中一樣。傳福音不是單向式,如果不認識對方,就只是在自說自話。因此,宣教士需要明白工場的社會背景,人的生活想望,用對方感受到的方式把福音傳遞給對方。最後,恩福聖經學院宣教科講師羅兆麟指出,現在是宣教的世代,中國正在接福音重要的一棒,我們要帶領宣教更上一層樓,這也是這學院的使命。

(記者陳細細報道)

【Kingdom LIFE】星級導師裝備參賽 藉音樂思考生存意義

音樂、影像是表達思想、價值、情感的重要媒介,不論是旋律、歌詞,甚至是演繹技巧與方式,都是表演者跟外界的溝通。透過學習及集體創作,導師與學生之間、創作團隊之間,不自覺會交換想法,產生生命與生命的交流及影響。「飛Club」今年舉辦青年音樂比賽,正是希望藉此平台,與年青人的生命對話。

「生存‧為什麼」

「飛Club」是由禧福協會轄下的「M9事工」三年前所創立的,以不同類型的比賽、工作坊,接觸更多年青人。過往,「M9事工」的服侍對象是邊緣青年,模式以一對一的生命指導為主,後來希望擴闊境界,以年青人有興趣的事物、與他們的夢想有關的東西,吸引及接觸他們,於是成立了「飛Club」,每年都主力推動一項比賽,配合具社會性的主題。第一年,舉辦了以「反援交」為主題的T-shirt設計比賽;第二年是短片拍攝比賽,分別有三個主題,就是反欺凌、港式人情味,及父子溝通。今年是第三年,將舉辦音樂比賽,主題為「生存‧為什麼」,用意是激發年青人思考生命的意義。

「我們總是以家長、老師、導師身份跟年青人說,但如果由年青人自己跟年青人說呢?例如他們拍攝了有關反欺凌的短片,可以讓朋友知道他們的立場是反欺凌的。」「飛Club」負責人阿Lem說。今年主題定為「生存‧為什麼」,正是因他眼見現今年青人自殺率高,對人生感到迷茫。「只有來自神的盼望才不會喪失﹗年青人往往把盼望放在錯的地方,例如考DSE,考不到就自殺,又例如是愛情,失去了就好像失去了人生意義。」如果他們明白到人生的真正價值,知道神愛他們、要使用他們,即使他們不適切於香港考試制度,或是任何群體之中,在神面前仍然有穩妥的安全感。

香港年青人困惑多

原來,阿Lem在美國長大,自己也曾經是邊青,生命陷入谷底之中,後來回轉向神,然後開始在教會服侍。「所以我比較明白邊青,明白他們跌倒之後其實有很多綑綁,知道他們的難處。不是說『壞』過可以就算,有時候『壞』了之後,會有很多包袱的。」他認為,年青人之所以做「邊青」,是因為覺得沒有希望。

其實香港年青人很難做,因為他們受東西文化影響,令他們非常困惑。西方社會的年青人很獨立,但中國人父母卻要求子女顧家。香港年青人受西方教育,接觸西方哲學,但回到家中卻被父母怪責不負責任。」年青人自己本身內心面對極大矛盾,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比賽題目「生存‧為什麼」正正可以帶他們重尋生命價值。

星級導師親授工作坊

是次音樂比賽共有四個項目,包括歌唱、歌曲創作、MV拍攝、樂隊比賽四方面,同時會舉辦音樂、拍攝、現場製作的工作坊,並請來多位國際級或本地星級導師。當中包括曾在荷里活工作,並為多名本地歌手拍攝MV的攝影師Tim Richardson;香港著名音樂監製、作曲及編曲人Johnny Yim;本地知名舞台劇演員蘇玉華等等。「我們不止想辦一個比賽,還要提供相關訓練,令他們更上一層樓。」比賽於7月底截止報名,8月完成訓練之後,「飛Club」會繼續與參賽的年青人同行,支持他們遞交作品,並會在下年1月舉辦最後階段的比賽。

為什麼流行曲必定是非基督徒所作?教會的作曲團隊,可以寫出一首歌,不一定用『神』這個字,卻是講述神的恩寵、盼望﹗」阿Lem表示,有時候歌曲能進入的地方,教會不能進入。年青人可以聽自己喜歡的歌,那麼為什麼不可以聽基督徒作的流行歌,當中有神的價值、意味?「贏了的作品,我們會拍攝MV,放在YouTube之上,然後嘗試催谷點擊率,讓年青人看見生命有盼望、生活有意義。」

(記者陳淑安報道)

廚師節2016 尊榮飲食業

飲食業福音團契(簡稱「飲福」)今年首次舉辦「廚師節2016」,以表揚飲食業從業員服務大眾的精神,鼓勵他們以專門態度貢獻社會,並提高市民大眾對廚師節的認知,對廚師、餐飲業人士的工作予以肯定。飲福日前舉辦了記者招待會,向外界介紹一系列廚師節的活動。

飲福總幹事林文岳牧師發言時表示,早於2004年「世界廚師聯合會」便協議將每年10月20日定為「世界廚師日」,向大眾推廣廚師工作的正面意義,而中國內地亦有13個省份推行「廚師節」。事實上,在東亞地區,廚師這職業總是不被尊重,甚至廚師本身亦不欣賞自己的專業。因此,飲福期望藉廚師節的一系列活動提醒香港人,廚師是一份專業,值得被受尊重。

「廚師節2016」的活動包括﹕愛心盛宴遍香江、好人好事至Like選舉、花車巡遊、謝謝廚師宴暨頒獎禮、全港飲食業基督徒聯合崇拜2016 — 豪得起。其中「愛心盛宴遍香江」主要聯同社區教會、機構及一班義務的飲食業工作者,免費宴請社區內的有需要群體,關注他們需要,讓他們有機會接受優質招待,有尊嚴地享受豐盛的一餐。

另外,「好人好事至Like選舉」則會廣邀各界在廚師節2016的面書專頁中「好人好事」活動Post的討論區中,撰寫「飲食業的好人好事」。「好人好事」是指一次你親歷或見到的飲食業好人或好事,值得「讚」的經歷。獲得最多「Like」的帖子,其撰文者及「好人好事」主人公,都會在11月舉行的「謝謝廚師宴」中獲頒獎表揚。

在10月20日廚師節正日,大會亦會安排在彌敦道舉行一次花車巡遊,以表演、遊戲等為飲食業加油,派發單張予途人宣揚廚師節意義,提升大眾對廚師節的了解,一起表揚服務大眾的飲食業人士。而在廚師節前夕,飲福亦會為全港飲食業基督徒舉辦聯合崇拜。

(記者陳淑安報道)

新福異象分享會 以愛燃亮生命

新福事工協會(新福)於7月14日晚上舉辦了題為「燃續」的異象分享會,簡介各項事工的狀況和需要,其中有尼泊爾女孩及新來港婦女分享生命的見證。

新福透過新來港人士及扶貧事工、少數族裔事工,關懷來自中國內地及東南亞的新移民。異象分享會上,一個尼泊爾女孩指出「剛到香港,因為語言不通,找不到學校。最後,在機構的幫助下,她找到了學校,亦參加了中文班及音樂興趣班,認識到一些年齡相約的南亞裔朋友,組成了樂隊SOUL SISTER。」當晚,她與樂隊,即席表演了一首尼泊爾歌曲。

表演過後同工Mavis亦分享了服侍的心路歷程。「幫助他們不一定是給予物質,而是在他們無助的時候,與他們同行、愛他們,看到他們的成長,看到有自信地表演,我覺得很欣慰。」

新福不僅重視與新來港人士同行渡過低谷,而且著重培訓、建立他們的生命,然後鼓勵他們回饋社會,服侍社群。婦女阿雲分享了她面對家暴、離婚及一人獨力撫養兩個兒子的經歷,基督信仰、教會如何幫助她走過低谷的見證。後來她參加了新福的波亞斯學員培訓計劃,接受生命成長及事奉技巧的訓練,然後去服侍其他人,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證去激勵其他新移民婦女,與她們同行,更會每天四點半起床為姊妹祈禱。她由被服侍到服侍他人,生命展現出更多的光彩和自信。

 「手晴家」是新福於2011成立的社會企業,目的是為生活在困乏中,卻礙於照顧子女而無法外出工作的新來港婦女,創造具彈性工作時間及可在家進行的工種,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賺取收入幫補家計。

當晚,「手晴家」委員鄺綺雯分享:「我的正職是在一家商業公司的會計部門擔任管理層的工作,最初看到手晴家嚴重入不敷支的情況,有點接受不了。然而,看到婦女從工作中重拾自信,看到同工對婦女生命成長的重視,也看到了手晴家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最後,總幹事梁友東牧師講述了新福的異象和方向,就是要成為火,為混亂無盼望的社會,帶來光、溫暖和動力,繼續「關懷弱小,燃亮生命」。

(特約記者李翠琼)

華夏回家快訊 – 憑信進入打開的天

聚集最後一天,馬健明牧師先帶領會眾重溫2012年片段。當中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代表西方教會將象徵神「國領導權柄的鑰匙」交給華人教會代表。西方教會也為過去向華人傳講不純全及有所添加的福音認罪。戴冕恩表示,當時這兩個行動啟動了華人在下一季節中,帶著純正的和沒有西方文化包袱的福音,往前奔跑,打開宣教的大門,讓列國跟隨,也讓榮耀的王進入,釋放神在當下的心意。2012年的片段,今天在我們耳中成就了。

他接下來用希伯來書11章談到信心。信心不是希望,是必會看見的,是確定的。神在天上對華人的命定,不是對華人的希望,是在天上已經釋放,都要成就。這個旨意不只是為了華人的,也是啟動列國的骨牌效應。當華人聚集在一個地點,同心合意,彰顯神的國,就能震動天空的執政掌權者。這樣的「合而為一」應驗了耶穌向天父的禱告,而今天就是應驗的時刻。聚集的家人將會成為突破的承載者,他們將獲得分賜,不再一樣。

他又說,物質的世界並不是從顯然可見的物造成的,是被看不見的部分創造的。他宣告我們屬靈的眼睛可以看到自然的眼睛所看不見的,但屬靈的領域更真實。主將會挪開遮蔽屬靈眼睛的雲,我們會看到父神正在做的。我們將看到神給我們信心的確據。我們即將進入打開的天,所見的將沒有界限。即使還沒有得著所應許的,當看見那看不見的,就從遠處歡喜迎接。

希伯來書11章末段提到,神預備了「更美的」。他帶領現場的家人向掌權者宣告,神預備了更好的,不是我們更好,我們活在一個應許成就的時刻。在神至高的計劃中,所有人都不算什麼,沒有人配得,然而是神全權揀選了華人。

接下來他帶領現場所有家人作出一系列的宣告:華人的家庭是一家人。從這裡開始,我們的眼要看到和相信所看不見的,宣告就要如此成就,在地若天。要擴張信心去相信,經過這次聚集,改變已在發生。他引述「我許久閉口不言,沉默不語;現在我要,大聲喊叫」(以賽亞書42:14),宣告「看哪,猶太的獅子在吼叫!」現場所有人作出十分鐘的吼叫,方言,角聲,擊鼓去回應。看哪,神百般的智慧在華人家人中彰顯。他們將會離開分裂,進入應許,不再在曠野。今天,神為所有華人的心行割禮,滾去華人家中分離的恥辱。「不再有羞辱了!」我們要來得著我們的產業。

今年,神告訴戴冕恩,要在以色列把東西方教會,猶太人和外邦人帶在一起,透過基督身體顯出神百般奧祕,開啟以賽亞書19章。這是華人的時刻,要帶領列國回到耶路撒冷。他邀請所有家人參加十一月耶路撒冷的全球聚集。

華夏回家快訊 – 兩代復和擊退仇敵

華夏回家聚集釋放華人進入回歸耶路撒冷的命定,同時再次以其核心價值鼓勵基督身體,兩代同心同行,讓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同時興起新一代來滿足父神的心意。

青年世代需要父老遮蓋

在聚集第三天晚間的青年之夜,來自各國的年輕人透過不同角度分享同一渴慕﹕「青年世代需要父老的遮蓋、保護,內心極其渴慕能和他們同心、同行。」來自大中華地區的David弟兄談及自己在前幾週曾作了一個夢,在夢中看見一座很大的山,有很多人從山腳的四圍往山頂走,最後在那裡會合,沒有任何人走失。他指,身為華人的下一代,常被教導「寧願跟著別人走,也不要作帶領者。」但在他所作的夢裡,每個人都是主動往前走,他認為這就好比下一代的呼求。「我們需要向前走,當父老輩往前進,我們也渴慕一起同行、經歷突破,一起哭、笑與歡呼。」

來自台南的陳以諾分享與爸媽修復關係的見證。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從小自己就在健康的環境、家庭下成長,但是不容易將自己的心敞開跟父母分享。直到有一在禱告中,被神啟示「要打破和父母之間的高牆。」於是他勇敢的敞開心與父母交談後,他和父母之間再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而是有朋友之間的緊密關係。當他經歷與父母關係修復後,奇妙的同時擁有神賜予父母生命的恩賜與恩膏,開始可以看見神給予的異象、聽見祂所說的話。

就在這幾天的一次敬拜中,他看見一個異象:年輕的世代就如同弓箭的「箭」,而父老、長輩就好比發射器,負責瞄準、對準,將年輕的一代發射出去。接著,他沿著弓箭的方向,看見一座山,最高點有黑色的城堡,從山下走來的是一位穿著黃袍國王,他知道這是世界的王—撒但,而這枝箭直接射進牠的眼睛裡。「年輕的世代擁有爆發力、耐力,更需要父老幫助對齊神心意,讓神的工作有力量且精準的擊敗仇敵的工作。」

原住民青年重拾身份

來自台灣高雄的Rebecca分享城市父老與原住民青年一同站立,帶來城市經歷恩典的見證。她身在一個很看重原住民年輕人的屬靈環境,她的屬靈父親甚至會每週分別一段時間,與這些年輕人聊天。幾年來,她看見屬靈父親與其他的父老,極其努力融入原住民、少數民族的生活,這深深影響著其他族群的年輕人也一同參與,他們有著同樣的相信與看見:「當原住民的年輕人、父老站在他們的位置上,就要帶來屬靈的突破。」

台灣的原住民理幸查絡姊妹分享道,自己的父親曾是一個嚴重酗酒者,且常常家暴,故此她極其憎恨父親。當她離開部落後,重新認識神,被神提醒:無論父親是好是壞,他就是自己的父親。後來,她決定寫信給父親,表達自己過去是多麼的恨他,同時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後來,回到家後經由母親口中得知,父親已經不再喝酒,且已在教會聚會。」她不僅為父親感到驕傲,也堅持在自己原住民的名字裡放父親的姓氏。
HC7-01B

青年人要成為神國將軍

美籍的Melody談及自己從12歲就開始服事,身為一個從小就在教會長大的年輕人,服事過程中經歷過高山與低谷,同時在成長過程中卻漸漸聽信仇敵的謊言,她開始將服事視為身分、成為服事的機器,少了追求神的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抱怨。後來,在一次親近神的時刻,她向神吶喊,為什麼沒辦法完成自己的夢想,永遠只有服事。同時,有一個意念進來「為什麼妳這麼的自憐?」她才正視自己真實的情況,發現長久以來她以受害者的心態在服事,將自己的鑰匙交給別人,讓自己被綁在監牢裡。神啟示她,重點不在於妳想逃,而是為什麼妳會覺得自己在監牢裡?後來,她作了一個決定,要為自己的決定、感受負責,且勇敢的向領袖分享感受,在誠實的關係中彼此了解。

韓籍Timothy弟兄,分享自己移植一顆腎臟給父親的見證,當他進行完手術,以為自己已作成瑪拉基書所述「兒女的心轉向父親。」但是,神卻提醒他,祂所渴慕的是「心」的回轉。同時,他在讀大衛打倒歌利亞的故事中,忽然對自己感到非常憤怒,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小信,影響著丟出石子的決定、舉動躊躇不前。接著他帶領宣告,所有的罪都要經歷突破、自由,青年人要成為神國將軍、屬神的孩子,全球的年輕人都要興起受神膏抹、被上一代遮蓋、保護,繼續將福音傳至耶路撒冷。他呼召全場年輕人同心同聲、火熱禱告。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道)

華夏回家快訊 – 合一宣告已經完成!

第三天下午的聚集開始之先,眾家人起立為法國的恐怖襲擊禱告,求神的平安臨到法國,讓救恩及醫治的河流入列國。接著,以先知性行動將過去兩天發生的突破帶到神面前,由20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家人代表在台上彼此洗腳,表示彼此謙卑同行、接納、尊榮,而台下的家人則在禱告中認同這個行動,並彼此擁抱,場面動人。
day 3 pm 02  day 3 pm 01
*由20位來自不同地區的家人代表在台上彼此洗腳,表示彼此謙卑同行

有猶太人家庭分享說﹕「我們在耶路撒冷等候你們。」他們表示,在華夏回家中發生的合一,正是以色列所需要的。馬健明牧師補充說,如果沒有合一,不單止不能到耶路撒冷去,任何地方亦不可以去。「讓我們同心合意來滿足天父的心,讓那『分開』的詛咒不能再在我們中間﹗」

周神助牧師帶領家人宣告,在神面前訂下華夏民族的盟約﹕「我們大中華各族群及海外華人,願意在基督的愛中超越歷史、地域、宗派,及個人的攔阻,定意在主裡合一,同心同行,建立基督的身體,及屬靈的大家庭,使之成為神安息的居所。我們同立盟約,彼此委身相愛、成全、祝福,讓神的國彰顯在地如同在天。」然後,由正位華人屬靈父親手持燭光,點燃一支代表華夏基督身體的爉燭。

敬拜之後,幾位姐妹輪流發出有力的宣告,將所有從合一而來的屬靈產業封存。

「華夏的時候已經到了,華夏的聖潔行伍已整裝待發﹗」
「宣教的大船要起行了!」
「少年人是勇士手中的箭,因此少年人都要起來了!」
「華夏是屬於基督的,祂要掌權直到永遠!」
「那從分辨善惡樹而來的詛咒、孤兒的靈都要斬斷!」
「我們奉主耶穌的名向仇敵發出恥笑,牠要從華夏褪去!」
「奉主名宣告要封存神所有的豐盛,所有華夏的族類都要主入豐盛,所有創意、產業都要釋放出來!」

華夏回家快訊 – 海外華人得醫治

第三天早上,家人同心敬拜寶座上的羔羊,唱出新婦渴想新郎來臨的心﹕「願祢來﹗」馬健明牧師宣告,神已經將權柄賜給基督,叫各族、各民、各方都歸向祂,因這坐在寶座上的聖潔羔羊已經得勝。他指出,聖靈提醒要更多明白海外華人的感受,他們如何感到與華人文化分離,並跟他們一起經歷傷痛及醫治。

新加坡藉華人分享指,受英語教育的他為自己的雙重身份感困惑,華人的身份感覺上是自己的「過去」,多於是「將來」。「我問自己,有一天萬國萬民站在神面前敬拜,我要站在哪兒呢?」然而來到這個聚集,他聽到天父跟他說﹕「你也回家了﹗」他說﹕「我們這一代需要更清楚天父的聲音,告訴我們的身份、位置﹗」

另一位新加坡的華人指,在新加坡身為華人並不是很光榮的事,而且下一代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華人,但他相信神將華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必定有祂的計劃。神呼喚他愛華人、愛馬來人,令他明白神關心世上每一個族群。「神正在升起華人,也正在升起每個少數民族。」

有定居美國的華人表示認同神呼召華人合一,並為神正在做的事感到喜樂,甚至被呼召與華人同行,但有時候卻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day 3 am 01
馬健明牧師於是給他擁抱,他隨即痛哭起來。馬指出,今天早上神要釋放醫治,邀請深受分享感動的弟兄姊妹站起來,讓身邊的家人給他們擁抱。「我跟天父說,不要一個太快的答案,也不要做一個太快的宣告,我要感受他們的痛苦。」

day 3 am 02
「我跟天父說,不要一個太快的答案,也不要做一個太快的宣告,我要感受他們的痛苦。」

華夏回家快訊 – 基督是華人的神

晚上的聚會,敬拜過後由台灣領袖曾國生帶領會眾向神呼喊一分鐘,宣告耶穌基督是華人的上帝。內地的領袖表示這次聚集已經有超過一半華人族群的代表在場,一起宣告耶穌基督是華人的上帝,並宣告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在華人當中。

宣告耶穌基督是華人的上帝,並宣告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在華人當中。

家人聚集核心團隊的何寶生表示,有原住民覺得自己不是華人,後來他們遇到這裡同行的家人,也宣認自己是華人。接上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的感動,是因為天父渴望全部兒女回到祂的身邊,正如撒上十六章11節,撒母耳對耶西說:「你派人去叫他來;他若不來這裏,我們必不坐席。」「你們是少數,卻是關鍵的少數。」他接著說,這裡是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讓不同的少數民族在台上自由分享。

何寶生:「這裡是家,是最安全的地方」 讓不同的少數民族在台上自由分享。

納西族分享他們一直被漢族輕視,但卻認為他們祖先的罪也有責任。然而神在1985年帶來復興,聖靈充滿他們。大花苗族亦分享,1904年宣教士來到傳福音給他們。因著以西結37章, 少數民族可再一次和整個基督身體連絡,再次融入到華夏民族裡。

回族的姊妹分享從少覺得自己和漢族有一道高牆,直到今早終於在天父面前感受到被尊榮,孤單感不見了。她宣告:「我回家了,天父的心得滿足。從前是彼此傷害,現在是彼此相愛。耶穌親自來把兩下的冤仇廢掉了!」海南島的少數民族從前族人被漢人趕到山上,失去一切,但漢人的代表向他們認罪了。他們說自己是「屬靈的馬其頓」,請其他家人來幫助他們。

華夏回家快訊 – 少數民族得醫治

第二天午間的聚會經過較短的敬拜時間後,家人聚集核心團隊的何寶生帶領會眾宣告少數民族和原住民蒙福的日子已經來到。今天,7月14日,是神所定的日子,要應驗歷代志下7章14節:「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神的醫治要臨到華夏民族、少數民族、原住民,要抹乾少數民族的眼淚和心中的創傷,釋放華夏民族成為一個身體、一個教會、一個國度。

HC3-7
釋放華夏民族成為一個身體、一個教會、一個國度。

內地家人分享,過往漢人常有一種「幫助少數民族」的心態,令他們有一種高姿態、輕視的態度,傷害了少數民族。其實是漢人需要少數民族幫助,沒有少數民族,漢人就不完全。「你對僕人說:『你們的小兄弟若不與你們一同下來,你們就不得再見我的面。』」(創世記 44:23) 漢人需要少數民族的純真、聖潔、好客、信心。

神在2015年底再次感動少數民族的弟兄姊妹要推動西南區少數民族的合一。到2016年6月底的聚會中有重大的突破:各省少數民族和台灣的原住民,27個族群一起宣告我們是親兄弟。漢人向少數民族認罪,少數民族也接受他們的道歉,並宣告少數民族和漢人一同進入命定。他們釋放少數民族要「出埃及,成為耶和華的軍隊」。另一方面,弟兄承認他們有性別歧視、重男輕女的罪,向當時會中的姊妹認罪 ,多年來的苦毒被釋放。

幾位少數民族的弟兄姊妹分享神在他們中間的突破。有弟兄加入回家的旅程後,學習將心打開。苗族現在開始向漢人傳福音。一位姊妹在婚姻中,被奶奶嫌棄是少數民族,卻使她回到天父的懷抱。另一位姊妹在中學的時候因有漢人牧師來到她家,讓她接受了耶穌。

何寶生帶領在場男人認罪悔改,宣告要愛身邊的姊妹,釋放她們進入命定。又宣告天國的價值觀要成為少數民族的價值觀。結束時,漢人宣告少數民族的是神的隱藏的珍寶,秘密的武器。由少數民族的敬拜詩歌:「舞跳起來為耶穌」作結。

華夏回家快訊 – 合一釋放華人進入命定

第二天早上,馬健明牧師指出,雖然今年的題目是「華夏回家」,但在這裡所發生的,將影響到世界。在這關鍵時刻神呼召華人回應祂,這是關乎滿足父神的心。當我們能夠越過語言﹑文化﹑政治背景而進入合一時,神要釋放很大的祝福臨到我們。歷史研究指出早期中國是敬拜神的,所以神要帶領華人進入祂的國度。事實上,神正在各華人群體中做偉大的工作。

1
馬健明牧師指出,雖然今年的題目是「華夏回家」,但在這裡所發生的,將影響到世界。

這場的重點是讓台灣原住民和中國少數民族領受從華人而來的愛與接納。他們過往受到華人很多的傷害,今天他們要回歸這大家庭。在敬拜當中,他們都穿著民族服裝,在台上熱烈跳舞。敬拜末段,他們一同仰望用木枝拼成的十架。

然後,以諾牧師分享到2013年在回家聚會中,從一位埃及先知領受到要與台灣原住民真誠認罪的信息。於是,他和團隊便在神的帶領下,首先到訪泰雅族。神告訴他們不用說很多,只要好好聆聽這班原住民的心聲。當他們細聽這班原住民憶述如何受到漢人的欺負時,他們不禁跪下來,不斷痛哭流淚。這班原住民很受感動,並願意與漢人復和,更帶他們到訪其他原住民族。這位泰雅族的代表也分享到這次的復和如何幫助他們重建希望和自我價值。

3

台上講員呼巨場內的台灣原住民和中國少數民族站起來,領受華人的道歉,從過往傷害中得醫治,並唱出對台灣原住民和中國少數民族醫治的歌。
(記者陳細細報道)

華夏回家快訊 – 轉向天父 恢復父子的心

華夏回家聚集於13日晚間,在敬拜之後,由周神助牧師與周巽正牧師父子談天父的愛與他們父子關係的改變。周牧師勉勵與會者,不要覺得自己渺小,因為在天父眼中是寶貴的。他期望這幾天的聚集,所有的人可以浸泡在天父的愛中,讓天父擁抱每一個人。

周牧師提到過去15年,神帶領他在家庭中做一個真正的父親。因為雖身為牧師多年,心中卻仍有孤兒的靈,不知道如何轉向父親,以及如何作兒子和如何作父親。在教會中也是一樣,不知道如何作屬靈的兒子、屬靈的父親。然而感謝神這些年來的幫助和帶領,透過經歷天父的愛,學習到如何作天父的兒子、作自己兒子的父親,並在教會中作屬靈的父親。因此,周牧師鼓勵與會者領受天父的愛,學習作兒子、作父親,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如此,家庭和教會將不再一樣。

周巽正牧師則說到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因著對父親的失望和感受到父親的不完美,心中開始產生論斷,同時把心封閉起來,這連帶影響到他與天父的關係。直到他來到天父的面前,為自己論斷父親,以及失去兒子的心認罪,並求神教導他如何有兒子的心。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只有先轉向天父,在祂的愛裡面得到滿足、被醫治,才能有一顆單純兒子的心轉向自己的父親,不再期待完美和回報,且能彼此相愛。

最後,周巽正邀請和帶領現場30歲以下的年輕人為自己曾經論斷父母親,心向父母親關閉,作認罪悔改的禱告。同時邀請40歲以上的父母、長輩給予年輕人擁抱和祝福,甚至彼此和好。

21世紀宗教改革 人人都是媒體宣教士

網絡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神國擴展的重大契機。禧福學院、國度事奉中心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同心領受媒體宣教的異象,在6月24日合辦了「網絡媒體宣教裝備」課程簡介會,透過興起媒體宣教士,接觸教會圈子以外的人,進入全新的宣教時代。

「下一波的宣教運動將會涉及所有年齡層及國家,會以創意和科技接觸世界上每一個界別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宣教士。」國度事奉中心副總幹事戴美寶引述Bon Boehme的看法,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宣教士」的年代,鼓勵在場每一位準備迎上這個復興浪潮。接著,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名90後媒體宣教士分享他透過媒體宣教的經驗。他發現當福音被「翻譯」成切合時代的信息,以短片形式發表,會在網上獲得熱烈的回應。

媒體的運用要隨著世代轉變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負責人之一歐建樑亦分享他對世代轉變和有效傳播的看法。「現在是網絡媒體年代,每人都是發放者。」歐建樑出身傳媒界,近年他漸漸發現傳媒和傳福音有著很多的共通點,也面對同樣的改變。他帶領大家反思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大家看新聞,是等待6點半新聞,看報紙,還是網上互動新聞?現場的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人都是看互動新聞。他指出:「互動新聞可以留言,互動就是網絡的趨勢」他又提到「有效傳播」會帶來行動、消費和轉化正如以往的傳播的模式已經不再有效,教會也要反思今天傳福音的方式是否能夠帶來行動和轉化。同時,歐建樑服事年青人時發現,用媒體的方法建立年青人,他們特別投入。

「若我們想用媒體、用網絡傳福音,就要先做到有趣、有質素,吸引所有人來加入,才有機會向他們傳播神的好消息。」

宗教改革的契機再次出現

接著由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分享媒體宣教的機遇、信念及果效。她首先指出16世紀時,因著發明了印刷機,聖經可以大量印製,信徒可以藉著讀經明白真理。於是,馬丁路德帶動的宗教改革說「信徒皆祭司」,突然成為可行。21世紀網絡的普及,呈現同樣的改革契機。美國一位教會領袖曾聽到神說:「我要在一個世代改變教會的面貌」,她相信很多無牆教會、職場教會、網絡教會的出現代表這個改變正在發生。調查發現,香港每人平均有2.7部智能上網裝置。媒體可以越過社交障礙,將正面的信息傳到從來不接觸教會的人群中。「與其分享你昨晚吃了什麼,不如和人深交。」她說,「人人手上都有網絡這兵器,我們怎樣傳達好消息?」

她認為媒體宣教的改革背後有4大信念。首先,信徒皆傳訊者,能夠將信仰真理翻譯成為不同對象能明白的語言。其次,信徒皆記者,只要將重要、感人的故事傳達出來,可以感動許多人。第三,信徒皆先知。她引述越戰時期,一張相片令美國人心逆轉的例子,說明教會是社會的良心,可以揭露不公義的真相,改變社會。最後,信徒皆藝術家,透過美麗的表達,讓好信息觸動人。

「你們每一個都是改革家,是轉化社會的人,不要忽視自己的威力。」

另一方面,她認為若教會要擁抱媒體宣教,領導層在心態及神學上要有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教會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有生機的個體」:教會必須回應環境,並影響週遭。當日正值淘大工業村火災,劉博士寫了一篇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一天內已經有一萬人參與互動,接觸到六萬人。「我們不只是叫人來,亦要去邀請未信者與教會群體接觸,亦要進入未信的群體中與他們同行。」她指出領導層要放棄操控會眾,只承傳從神而來核心價值。在實踐上卻要放手,讓有異象的肢體進入從神而來的命定。這些亦是「拓展媒宣的教會﹕教牧及領袖進修課程」背後的理念。他們希望幫助教會成立媒體宣教隊,以網絡接觸教會未能接觸到的人。

三個機構合辦了「媒體宣教證書課程」,希望訓練信徒以媒體接觸未信世界。課程將提昇信徒的內在生命,建構以聖經為基礎的價值觀及靈性。同時會訓練參加者的藝術及媒體觸覺,增加審美的能力;更有專業的技能訓練,使他們能善用媒體表達所要傳遞的訊息。「這課程會釋放平信徒進入媒體宣教」劉博士這樣相信。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尋人啟示」Card Game 建立團隊創意佈道

暑假是教會、校園團契舉辦青年活動、營會的黃金期,籌辦人往往要攪盡腦汁創作既能帶來歡樂氣氛,又具有意義,甚至是有外展功能的遊戲。燊火青年網絡(U Fire Networks)結集過往帶領活動的經驗,研發了一套「尋人啟示」遊戲卡(Card Game),有齊以上元素,讓參與者隨時隨地以輕鬆方式重溫聖經教導,並接觸身邊的人。

燊火青年網絡總幹事胡裕勇向本報表示,「尋人啟示」遊戲卡目標是鼓勵年青人以創意方式接觸身邊的人,既可以建立團隊,也可以作外展佈道。遊戲強調隊員的溝通,以及彼此相愛的氛圍,如此才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參與遊戲者的年齡層橫跨12至65歲,甚至在家長帶領下,小孩子都可以參與。

遊戲卡由多種不同功能的卡組成,當中有清晰的活動指引,因此即使從未接觸此遊戲的人,都可以自行組隊玩。時間約一小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參加人數為3至5人。在遊戲開始之先,建議參加者先同心祈禱、敬拜,預備好與神同行的心。接著,每人抽一張「角色牌」,以牌上描述的角色身份特徵及職責進行活動,當中包括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五個角色。例如教師的特徵是「熱衷於發展有成效的教材,組織、系統、架構,好讓信徒得到長期適切的教導」,在活動之中的職責就是「文字與圖像記錄、計時、理解和解釋任務」。「每個角色都有不同恩賜,如何彼此配搭,正是希望參加者學到的。」

分配角色之後,教師會先讀出遊戲的「故事背景」,也就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背景,然後再由使徒帶領大家讀出「團隊宣言」,宣告相信靠著神的愛,可以祝福身邊的人及整個城市。接下來活動正式開始,抽取「天國八福」任務卡,比如抽到「憐恤卡」,上面寫著負責角色為牧師,就由牧師讀出經文﹕「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5﹕7)而這卡要執行的任務是全組人互相按摩,彼此分享身心靈及代禱。「在校園或街上這樣做,正是表達我們如何彼此相愛。」事實上,「天國八福」任務卡,內容大都是團隊內部的熱身活動,大約進行兩項任務就可以了。

完成「天國八福」之後,組員可以抽取「尋人啟示」任務卡,其中的活動都是對外為主的,任務包括找五個不同姓氏的人,跟他們拍照,然後為對方祈禱;在現場尋找基督徒,為他們祝福祈禱;邀請途人為團隊錄影跳舞敬拜的過程等等。曾有人在校園中玩這個遊戲時,抽到跳舞敬拜的卡,為其錄影的途人被他們所唱的詩歌吸引,向他們查詢信仰的問題。這種接觸人的方式,不會令人感覺「很宗教」,反而會覺得自己在「幫別人完成任務」,更容易打開溝通之門。

 

在執行某些「尋人啟示」任務之前,還需要抽取「對象卡」,例如男或女、不同年齡層、外表特徵等等,既可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又能擴闊參加者接觸其他人的層面,有空間放下自己的想法,讓神介入在接觸人群的過程中。

「尋人啟示」遊戲卡於今年5月推出,隨即在柴灣教會聯合訓練中首次試玩。當時一個團隊按照「對象卡」的指示,接觸到三名少女,剛好下起雨來,便與她們在涼亭中彼此分享,想不到對方竟願意打開心窗,講出自己的憂慮及難過事情,最後團隊為少女祝福祈禱,整個過程大概廿分鐘左右。「『對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計時的。」胡裕勇說,「我們會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心裡禱告,向聖靈開放、保持敏感,全組一起向社區發放祝福。」他提醒參與者,可以帶著金句卡、小禮物去玩,送給接觸到的每個人。

第一批遊戲卡印製了500套,剛推出已收到100個來自不同教會、團體的訂購,可謂非常搶手。「年青人的創作是天馬行空的,而這套遊戲卡的出現,也是因為年青人的彼此同行,一同創作及互相刺激,然後再不斷修改、優化,加上有心人投放資源。遊戲卡成就了青年人的夢想與創意,同時讓上一代參與支持,以至青年人的夢被發掘出來。」胡裕勇引述調查指,教會青年人不斷流失,現在正是檢視如何迎合新世代的需要。「這套遊戲卡可能會在3至5年間被淡忘,但其中的創意、同行、宣教的心仍在﹗」

活出教會使命 帶來城市轉化

香港豐收佈道團於6月30至7月2日舉辦「2016香港城市轉化會議」,由艾德史福索博士教導教會的異象和使命,及一眾職場和講台牧者分享奇妙轉化見證。

「Ekklesia」教會的使命

史福索博士指出,「教會」的希臘原文是「Ekklesia」,意思是「聚集的群眾」,有權柄去掌治一個城市。耶穌說要建造教會在磐石上,勝過陰間權勢(太十六18)。因此,教會有權柄把神的國度帶下來,勝過世界的體系。他指出但以理書二章24至25節中提到那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是教會,是說神要用我們打碎仇敵,並且這石頭會長成大山,即是說神國要彰顯壯大,用新的次序替代舊的次序。

史福索博士又分享到基督徒對於職場有四個參與的程度。第一層次是只期望在職場上生存的基督徒,對於他們來說信仰及職場是分開的。第二層次是在職埸上運用聖經原則的基督徒,他們也許會聚集一起禱告讀經,但焦點是自己,不是改變職場。第三層次是在職場上運用聖靈大能的基督徒,在職場中啟動屬靈恩賜。第四層次是轉化職場的基督徒,讓神的國度臨到職場。

史福索博士提醒,轉化是一個過程,可能我們現在的信心未達到改變香港,但卻足以改變我們所在的環境。而當我們轉化周遭的環境,這轉化會延續下去帶來更大的轉化。

香港轉化見證

多位本地職場及教會牧者分享奇妙的轉化見證,以下是部份見證:

時裝品牌AMENPAPA創辦人Geoff認為時裝能表達我們的身份及價值觀,為此,他盼望藉時裝傳遞神的話語。他指出把公司的部份收入用來支持事工可以是Business as Mission (使命營商)的一種,但他認為可以再行多步。以他所創辦的品牌AMENPAPA來說,從產品設計到宣傳銷售也是帶著宣教使命。每季的系列都有一個信仰主題,是很好的福音工具,有人因穿了這些T恤而帶了朋友信主。另外,他們在大型宣傳活動中呈現聖經故事,激發人思考信仰,為未信者禱告,藉宣傳活動作佈道。Geoff最後鼓勵會眾,如果每個人都回應一兩個負擔,便足以改變世界。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朱國強校長分享提到學校曾面臨殺校危機,但當校監校長校董三人奉獻學校給神後,神跡便發生。神興起他的學校成為牧養跨境學童的器皿,老師學生及家長進入關愛文化,政府更批3,500 萬元建新校舍。朱校長在學校實行禱告佈道,學生成績越漸提升, 成為模範學校,學校更獲教育局三個獎項,學生常常獲獎。

在國泰工作的鄔先生生命被神復興,從神接收拯救靈魂的火。跟着神的帶領建立國泰禱告WhatsApp群組,由7位成員開始增長到現在200多位。他們構思製作具福音信息的行李牌,並把這些牌用禱告佈道分發去祝福一萬人,進入10多間航空公司。神更帶領他們成立香港第一個連結香港航空業的基督徒慈善團體,為航空業復興定下重要的里程碑。

王寶玲牧師也分享到如何具體地實行轉化。他們連結過百個群體,包括教會、機構、商界、政界一同推動轉化,當中也有海外的伙伴。以天水圍為例,這地區30多間教會的牧者連結起來,彼此配搭。具體行動包括﹕推動晨禱、每月兩次請貧窮人食飯、認領貧窮人群體向他們傳福音,並到學校傳福音等。

(記者陳細細報道)

調整情緒化解衝突 共建健康教會

教會是合一見證基督的群體,然而卻總是出現衝突,特別近年來更常因社會問題而現分歧。到底教會群體內部應如何維持健康的互動關係?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舉辦「共建健康教會」講座,由資深的牧者、家庭治療師、院牧分享如何建立榮神益人的教會。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引用美國的研究指出,健康的教會有十大特性,包括﹕神同在的能力、讚美神的敬拜、屬靈操練、信仰群體的學習與成長、滿有愛心和關懷的人際關係、僕人領袖的培育、強調外展的視野、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與基督身體的聯絡網,以及管家職分與慷慨。

他分享自己牧會的經驗指,「和諧」非常重要,因此他一直盡量減少會議、行政架構,然而逃避衝突卻不一定是好的。他認為,教會由罪人組成,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是發生衝突,都是非常自然的。要建立健康教會,第一,信徒必須要「自覺」,即使有錯、有衝突,都願意回到神面前,承認自己不足;第二,信徒要有「成長」,當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時,願意向著主耶穌這個目標跑,希望生命能被耶穌這位「王」去掌管;第三,信徒要有「目標」,無論是否全職事奉,其事奉都是貢獻天國。教會弟兄姊妹之間若有相愛的關係,衝突亦會容易解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陳蘇陳英女士指出,教會出現衝突,並非只是兩個人間的問題,而是反映整間教會出現失衡,當事人只是問題的表徵。她表示,教會的衝突發生與其情緒功能、會眾的關係模式和互動有關,某些教會群體特別容易出現問題,例如﹕強烈要求一致性,排斥不同的看法與做法的群集;對分歧感到非常不安的群體;過分重視別人贊許、認可的群體;過於聚焦於感受、情緒,對任何事情都容易有較強烈反映。

她鼓勵教會建立尊重獨特性的氣氛,並留意以往教會及個人的經歷、轉變對衝突的影響。一些創傷、分裂的經驗,會影響弟兄姊姊處事方式。人要認識自己與別人的焦慮,以及其情緒反應,不要期望別人改變,細心反思與調整自己的情緒。當遇上衝突之中的「三角關係」,即作為衝突雙方的中介者時,必須保持中立,多角度了解事件,讓當事人發掘事件根本的問題,不要為當事人承擔責任。

香港浸信會醫院主任院牧譚楊美寶博士指,當人與人之間有危機發生時,心中的焦慮就會強化。「當你很緊張時,『愛』便不能出來,而當你放鬆時,再望望身邊的人,便會覺得他們很可愛。」她引用鮑恩的理論指,處理衝突時要運用家庭法則,因為所有人都渴望被愛、被接納、有安全感,然而適當的情感距離卻是重要的。化解「三角關係」時必須避免作局內或局外人,以及盡量直接對話,同時要留意焦慮的反應,在個人、家庭及教會各層面建立健康的靈性。

(記者陳淑安報道)

釋放先知性藝術 為神發出聲音

創造萬有的主賦予每個人審美眼光及創作恩賜,藉不同形式去敬拜祂、表達祂的聲音,而現在正是恢復先知性藝術的時刻!

6月17星期四晚上,來自美國休斯頓敬拜中心的Pastor Randy Needham(藍迪尼達漢牧師)在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個Art Jamming活動上,向參加者解釋「先知性藝術」的意思,鼓勵他們抓緊神的心,以不同形式為祂向世界發聲,反映祂的榮耀。各人即席將領受繪出,創造了多幅富有喻意的畫作。

神要透過人說話

去年,尼達漢牧師曾為香港帶來多幅先知性藝術作品,在沙田偉華商場展示,藉畫作宣告「亞洲的時刻」已經到了﹗今年他再度來港,在Art Jamming活動中述說自己如何開啟先知性藝術之門。「當你有不分散的心,神的微聲細語就可以改變你生命的方向。」他指出,世界各地的神國子民裡面有神給他們的寶物,只是世人沒有看見,而先知性話語就是向他們的心說話,也是說出神的心。

過去,尼達漢牧師不敢拿起畫筆,直至幾年前,他有一個異象,就是關於耶穌以及他的冠冕,而那冠冕非常之大。於是他把異象繪畫下,但卻自覺畫得不好,沒有勇氣拿給任何人看。他一直不敢自稱為「藝術家」,直到別人鼓勵他要擁抱自己在做的事,又問他是哪類型。他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藝術,便說那是「先知性藝術」。「我想告訴你們,其實你們每一個都是『先知性』的,正如使徒行傳二章說,神會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的兒女會說預言。神會透過異象、異夢跟他們說話。」

「神很想透過你,向你身邊的人說話﹗」尼達漢牧師告訴參加者,他們都有恩寵,可以自由地進出神的同在。當人打開自己的心,拿著禮物來到神面前,用心靈及真理去敬拜祂,就得到恩寵。第二個恩寵的顯明,就是可以在世上可以發出先知性的聲音。「神將會給你影響力,給你偉大的聲音,因為祂很愛你身邊的人,希望透過你去接觸他們。」

神創造的能力

尼達漢牧師說,每個人都有創意,因為我們的天父是創造者。他發現創意非常重要,因為創意可以更新自己。「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呢?神就是美麗的定義﹗」受造的萬物就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因此人所創造的藝術、媒體等等,都有「一把聲音」,是為了反映及述說神的榮耀。最偉大的創造者,也都是聖靈,就是最偉大的音樂家、導演、作家,而聖靈正在人的裡面釋放創意,反映出神的榮耀。

他強調,無論做些什麼、創造什麼,都是由神開始,正像創世記中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在世界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而水的形態總是用來形容人的事。神說,在末後的日子,祂的知識要像水一樣覆蓋全地。神的創造能力、先知性、恩膏、復興、行走,就在自然之中運行。在自然之中會有黑暗,但在先知性的層面,神的靈卻在運行。即使我們的生命很多失望、混亂,但神將會向我們的生命說話、發出預言及應許,聖靈會按著這些說話在你生命中創造。神的靈親自向香港吹氣,而當人按神心意宣告時,聖靈就會按此創造。在神說話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而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釋放神的心意、神的說話。

(記者陳淑安報道)

尼達漢牧師分享信息之後,各參加者按聖靈感動創作繪畫,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如此創作,都能畫出極具意思的圖畫,部份作品如下﹕

986-2_292_PHOTO-15

五旬節演〈恰巧〉恢復節期 七千人觀看神對人奇妙帶領

今年五旬節恰巧是6月11日傍晚至6月12日傍晚,611靈糧堂選定在這聖靈降臨的節期,於6月9日至6月12日,首次在教會施恩座上演聖經《路得記》大型音樂劇,以敬拜神的心和讀神話語來恢復神所定的節期。六場公演共7000人進場,觀看由神精心編排的「恰巧」故事。

因路得記出現了兩次「恰巧」,故音樂劇命名為〈恰巧〉。故事由拿俄米在摩押地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予他們開始揭開序幕。昔日拿俄米離棄了猶大地和耶和華神,到外邦摩押地寄居,丈夫以利米勒和兒子先後離世,她生命走到谷底,徬徨無助;但當她願意回轉向神和屬於她的地,在歸回伯利恆之時,就正好遇上大麥收割的日子。拿俄米的人生就開始由苦變甜——摩押女子路得,因著願意跟隨婆婆和耶和華神,她往田間拾取麥穗供養婆婆時,「恰巧」到了公公本族近親的那塊田,遇上愛惜她、向她施恩的波阿斯,從此她由一個外邦寡婦,變成大財主的妻子,且成為大衛家族的先祖,成就神的國。

原來許多的「恰巧」,背後都有神巧妙的安排,讓凡願意跟隨祂的人,脫離困苦進入豐盛。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說,只要我們好像路得聽從拿俄米一樣,跟從聖靈的聲音,神也會帶領我們的一生,進入豐盛之中

由2004年起,611靈糧堂領受要恢復神節期的原有意義,相信神會喜悅並賜下祝福。首個恢復的節期為普珥節,以簡單音樂劇形式表達,帶領弟兄姊妹更深認識神反敗為勝的大能。從2007年開始,先後在大學會堂、荃灣大會堂、馬灣挪亞方舟、馬來西亞吉隆坡、古晉公演不同劇目,包括〈以斯帖記〉、〈你是彼得〉、埃及宰相約瑟的〈大器〉等聖經音樂劇。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兩代復和 轉化香港 從門訓開始

自前年雨傘運動後,年青人與上一代之間裂痕日深,彼此間溝通現很深的鴻溝,即使在教會中亦不例外。到底如何扭轉這個撕裂的情況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上月底舉行「轉化城市﹕從跟年青人對話開始」座談會,由高宏國際顧問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馬文藻博士主持,邀得幾名青年領袖對話,共同尋求兩代復和的途徑。

讓年青人當決策者

本身是年青人,同時是神學生的曾琪欣表示,長輩或許會擔心年青人的前途,不贊成他們所走的路,但年青人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少教會更會將年青人與成年人的崇拜分開,故此兩個群體間缺乏交流。「年青人在教會總是沒有Say,很難分享他們的心。」其實年青人最希望別人明白他,聆聽他們的聲音。

同是年青人的「啟發新世代系列」主持麥濬思形容,青年人是「正在尋找身份價值的人」,他們若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要盡其能力作回應。他認為教會上一代是「不可能」不愛年青人的,問題在於愛與溝通的方式。他指,自雨傘運動之後,不少教會上一代都意識到,要換個方式與年青人溝通,故他對情況感到樂觀。他建議教會多邀請年青人參與決策的部份,聆聽他們的聲音。「當年青人接收到一個信息,知道自己是『可以』做的,便會用心去愛教會。」

與年青人一起關心公義

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蔡廉明觀察到,兩代的價值觀非常不同,而年青一代對教會的看法及要求,與長執、牧者的想法不同,差距十分大。一般教會注重聚會、個人成長、傳福音等,但年青人重視信仰與社會議題的關係,有時候教會並不能回應他們的訴求。「議題可以很多,包括政治、性別等,一些敏感的話題,大家都不願意誠懇地去溝通,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對他認為問題頗為嚴重,而且在全球的華人教會都普遍存在。

他曾參加在香港葡萄藤教會參加「亞洲公義特會」,發現出席者當中有不少年青人。他建議教會多留意類此的聚會,帶年青人去參加,擴闊視野,了解神的國度在發生什麼事情,國際正在關注些什麼,看看遠方的需要,藉此讓年青人看見福音的大能。「這些關心公義的工作,開拓了新的宣教途徑。」

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

全港校園轉化運動「4C」召集人吳文麗對教會中兩代之間的關係存有盼望,並看見有上一代的心開始轉向年青人,且有年青人學會尊榮上一代。她認同,教會對某些社會議題確實沒有回應,但卻不一定要不斷只往這些問題上鑽,可以嘗試尋求一些兩代共同擁抱的使命。

「年青人是很有熱情的一群,卻會感到十分無力,因為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上一代必須作年青人的保護,不是要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在他們走錯路時,與他們一起承擔後果。「有些所謂『廢青』的行為,例如沒有生產力、沒動力,背後是什麼原因呢?」她認為,年青人總是被家長、牧者、老師批評,所以才會做任何事都失去動力。

「其實每一代之間都會有代溝。」她強調,牧養年青人最重要的是付出愛、時間,並有「睇好他們」的心。「『大使命』不單指傳福音,還需要做『門訓』,而『門訓』就是關係,就是要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香港教會善於舉辦活動,執行力也非常強,但花時間在生命上卻相對較弱。

座談會上,有身為上一代的參加者坦言,他們即使心底愛護年青人,卻會害怕與其溝通,是因為年青人的說話太直接,有時甚至言詞缺乏尊重。聚會結束前,曾琪欣站出來,代表年青人尊榮上一代,感激他們為下一代所做的一切,並為沒有體諒上一代而道歉。「我相信香港教會未來一定有盼望,當神的愛臨到,不再需要分上一代、下一代。」馬文藻亦代表上一代,為言語上傷害年青人而道歉。

(記者陳淑安報道)

琴與爐144小時獻祭 全地歡迎耶穌回來

哈利路亞事奉中心、國際城市教會、孵化箱事工,以及守望這城廿四七核心團隊於5月25至31日合辦了「琴與爐144小時獻祭」,由不同教會及機構的敬拜團隊輪班晝夜不息地向主獻上敬拜和禱告,為香港守望。當中有國際禱告殿大學(IHOPU)先鋒音樂學院音樂訓練院長Terri Terry教導敬拜工作坊,孵化箱事工創辦人馬健明牧師分享如何深深愛神,及IHOPU中文先鋒事奉學校主任Nicole Tsai深入探討敬拜的啟示。

建立會幕目的是讓神與人同住

Nicole指出,啟示錄廿一章提到聖城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神的帳幕在人間,這顯示了天上是有聖城及帳幕的實體。神呼召摩西照祂指示建造會幕(出廿五8),因此,地上的帳幕是天上帳幕的複製品。神叫摩西建會幕的目的是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啟示錄也提到「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啟廿一3)。可見,在地上複製會幕的最終目的是讓神可以與人同住。

其實,這是神自創世而來的心願。起初神創造天地時,人與神之間能毫無攔阻地交流,但因著亞當的失職,人與神便分隔了。對我們思愛成病的神巴不得現在便回來與我們同住,可是因著祂的聖潔,及人還未預備好,祂仍然未能回來。不然,祂聖潔的火便會把我們燒掉。

24/7敬拜是因祂配得

從啟示錄4至5章可看到,圍繞天上寶座的是晝夜不息的敬拜。摩西時代是天上會幕的結構性複製,大衛時代更恢復了敬拜的層面。大衛為神獻上的,是「誇張揮霍」的敬拜——288位歌者和4000位樂手晝夜不息地敬拜神,單單因為祂是配得的

阿摩司書九章11節提到,神要在末後恢復大衛的帳幕。大衛帳幕與摩西帳幕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有晝夜不息的敬拜,仿照天上的樣式。詩篇也提到神是以「讚美為寶座」的(詩廿二3),當我們分別為聖敬拜神,神便臨到我們當中。因此,敬拜是神親自設立的,目的是讓神與我們同在。

敬拜讚美的聲音要遍滿全地

Nicole分享到對神在亞洲興起禱告運動的看法時指出,十年前很少聽到「禱告殿」,但現在到處都聽到「禱告殿」被建立。明顯地,這是神要在全地做的事,為的是要實現瑪拉基書一章11節:「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神揀選以色列作祭司的國度,使用他們設會幕,建聖殿,但因著以色列的失職,神便興起外邦人作祭司,在全地以敬拜讚美為祭獻給他。以賽亞書也提到「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賽五十六7)。這是末世一個重要的徵兆,當敬拜讚美的聲音在全地響起,歡迎祂的人遍滿全地,耶穌才會回來。

IHOPKC成立前16年,便領受預言說這禱告運動最大的連結即將在亞洲。因此,IHOPKC於2013年成立首屆中文先鋒事奉學校裝備華人,更於今年開辦為華人而設的音樂學院,旨在興起華人敬拜者,代禱者作末後先知性的呼聲。

詳情:www.ihopkc.org/fsmchinese

(記者陳細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