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市長呼籲特朗普守承諾 大使館遷移耶路撒冷

特朗普在總統大選獲勝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恭賀他,並讚揚他是「以色列國真正的朋友」,期待與他合作,促進中東地區的安全、穩定與和平。

內塔尼亞胡說:「美以之間根深蒂固的關係植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利益和命定。」又說:「我相信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和我將會繼續鞏固兩國獨特的同盟關係,甚至讓這關係邁向更高的高度。」

耶路撒冷市長尼爾巴卡特(NirBarkat)也向特朗普致敬,並稱他是「耶路撒冷的忠心支持者」。尼爾巴卡特在正式的恭賀函中,同時呼籲特朗普信守競選承諾,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Tel Aviv)遷移到耶路撒冷。「我滿心盼望你支持我們為所有居民建立及開發耶路撒冷的各項活動;並邀請你造訪這個以色列首都。」

(取材自Bridges for Peace,2016年11月15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enath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美以官方、民間為共同的價值觀和命定邁開更大的合作。

[國度觀點] 聖殿山主權問題 聯合國立場左搖右擺

聯合國向來認為,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所在之地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聖地,對三個宗教同樣有歷史意義,主張彼此共存。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執行委員會在10月13日通過一項決議,內容只提該地是穆斯林的宗教地方,又僅以「阿克薩清真寺」作為名稱,撇掉猶太教使用的名稱「聖殿山」。以色列對決議表達強烈不滿,並聲言凍結與教科文組織的合作,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便隨即表示自己與會員國的決定無關。草案是由阿拉伯國家提出,事件除反映阿拉伯國家主導聯合國政策外,更顯出聯合國對聖殿山主權的立場左搖右擺。

由於聖殿山主權存著爭議,聯合國過去提及該地時,同時以猶太人的「聖殿山」和穆斯林的「阿克薩清真寺」作為名稱。但是次議案只提及該聖地(聖殿山)是穆斯林的宗教聖地,又譴責以色列容許以色列工作人員強行闖入清真寺及歷史建築物,並且限制穆斯林的宗教活動自由。議案內容反映阿拉伯國家的偏見,因為故意忽略猶太人被禁止在聖殿山有宗教活動自由的事實,卻獲得24個會員國投票支持。投票當日,6個會員國反對,26個會員國棄權。

以色列強烈指責議案後,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在投票翌日,隨即發表聲明劃清界線,指決議只是會員國的決定,並非她的立場。她表明自己反對決議,重申聖殿山與猶太教的歷史聯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出來澄清,清楚表示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也是猶太教的「聖殿山」。其實,類似的議案在今年4月在教科文組織的委員會上曾經通過,名稱同樣只有「阿克薩清真寺」。在一年之內,聯合國有重覆的舉動,隨即又加以否定,立場不定。

根據歷史,以色列在1967年戰爭中奪回耶路撒冷,當時沒有巴勒斯坦國家的存在,後來於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永久首都。猶太人在聖殿山上建造的聖殿,歷史遠遠早於伊斯蘭教在該地建造清真寺。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合法領土,現時聖殿山主權為以色列擁有,而管理權交由穆斯林的委員會負責,而以色列政府為避免衝突事件發生,禁止猶太人在該地方公開禱告。阿拉伯國家現在企圖利用在聯合國的勢力,否定該地與猶太民族的歷史淵源,藉此霸佔該地。聯合國及所有會員國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對主權有明確的立場。

以色列教育部長: 聖經乃學校最重要的科目

以色列教育部長Bennett在9月中強調,聖經和猶太信仰是孩子在學校裡學到的最重要的主題。

Bennett是虔誠的猶太人,曾領導一場運動去迫使猶太宗教學校開辦核心科目如數學和科學,如果他們想獲得政府資助。這項訴求在幾個月前被迫放棄,因為在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聯盟裡,極端正統派的各個政黨施加壓力大加反對。

Bennett解釋說,他希望看到虔誠的孩子學習核心課程,絕不意味著削弱聖經研究的重要性。他說:「學習猶太教,達至卓越水平,在我看來比數學和科學更為重要。即使以色列是一個高科技的超級大國,又將知識和創新輸出給世界,我們必須(也)是屬靈的超級大國,將屬靈知識出口到全世界。

他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成為列國之光」。「因為訓誨出於錫安,神的話從耶路撒冷而來。」「僅僅是個開創(startup)的國家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成為聖經的人。」

在本學年開始的兩個星期前,內塔尼亞胡同樣號召全以色列的青年學生學習聖經。他告誡說:「學習聖經,這是我們為甚麼在這裡,及為甚麼我們回到這裡,以及我們為什麼住在這裡的基礎。」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9月)

禱告:猶太人熟讀聖經及認出耶穌是神的兒子

學者認為: 新約聖經用「猶太希臘語」直接寫成

「以色列研究中心」最近刊登聖經學者埃利亞胡博士(Eliyahu Dr. Eliyahu Lizorkin-Eyzenberg)的文章,內容指,新約聖經原文是由猶太基督徒以「猶太希臘語」(Koine Judeo-Greek)寫成的,不是現時一般人所認為,由希伯來文寫成,再翻譯成希臘文,而是直接由精通多種語言的猶太人以「猶太希臘語」完成寫作。

簡單來說,「猶太希臘語」是猶太人用來交流的一種希臘語,這種語言保留了許多希伯來語的詞彙、短語、語法結構及思維模式。因此可以說,「猶太希臘語」繼承了猶太人的思想及表達方式,有別於其他群體所使用的希臘語。

文中又寫道,具有猶太人思考模式的新約聖經作者,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主要來自猶太人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因此,無須驚訝新約聖經的希臘文文本充滿希伯來文的表達方式。根據猶太人的傳說,「七十士譯本」是由70位猶太學者各自獨立完成希伯來文聖經翻譯,後來對照他們各自完成的希臘文翻譯,發現完全吻合。在這個傳說中所提及的數字「70」,很可能是象徵古代猶太教所指世界上的70個國家。這項翻譯工作使希臘語猶太人和外邦人也可以閱讀原文為希伯來文的聖經。

(來源:Israel Study Center,2016年9月25日,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聖經學者的研究有助於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信仰交流,使人更明白真理。

國度1分鐘(15) – 住棚節(The Feast of Tabernacles/Sukkot)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住棚節 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猶太三大節期之一

出處:

「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23:42-43)

希伯來文:סוכות (Sukkot) 意為「棚屋」
時間:

猶太曆七月(Tishrei提斯利月)十五日開始,持續七天,第八天守聖會

節期意義

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漂流曠野時曾住在帳棚裡,神與他們同在,供應一切所需。

 

如何慶祝住棚節?

  1. 建棚:
    「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利23:42)
    猶太人在住棚節時會建造茅草棚,棚頂放上樹枝,在棚內用飯﹑睡覺,回憶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飄流曠野的日子。
  2. 歡樂:
    「也要在年底從田裏收藏你勞碌得來之物時,守收藏節。」(出23:16)
    「…因為耶和華你神在你一切的土產上,和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要賜福與你,你就非常的歡樂。」(申16:13-16)
    住棚節也被稱為「收藏節」,是慶賀秋天收成的節期,棚內會放上各樣水果、蔬菜和其他農作物,是感恩與歡樂的節慶。
  3. 揮舞:
    「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利23:40)
    過節期間,猶太人會拿著棕樹枝﹑香櫞果環繞會堂揮舞。這是一個歌頌﹑舞蹈的日子。第七天被稱為「偉大的和散那」(Hoshana Rabba),要更極力讚美。
  4. 奠水:
    住棚節有一個傳統叫奠水儀式,是求雨祈禱,因為以色列要依靠秋季的雨水來使收穫豐富。

「住棚節」的重要信息:
神住在我們當中﹗

  1. 神與人同在:
    神渴望與人同住,昔日神叫摩西建會幕的目的也是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25:8)。
  2. 榮耀重回聖殿:
    所羅門在住棚節獻殿,神的榮耀充滿聖殿(代下5:1-3),猶太人期待神的榮耀在這節期重回聖殿。
  3. 預表:
    住棚節預表了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當中,及神的帳棚將降臨人間,永遠與人同住(啟21:1-3),祂的心願最終得圓滿。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1-3)。

耶穌出生的日子?

不少學者指出住棚節才是耶穌真正出生的時期。
  • 住棚節的意義是「神住在我們當中」,正正是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信息 (約1:14)。(「住」原文是「帳棚」的意思。)
  • 耶穌另一名字「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太1:23)。
  • 根據撒迦利亞供職的班次(代上24:10),推論出施洗約翰受孕的時間,再推論出耶穌受孕及出生的時間 (路1:5-36)。

 

參考:

– 維基百科

– TOD「猶太月曆及節期」

– 黃濠光牧師「猶太節期及其屬靈意義」講義

 

國度復興報(香港)編印

[國度觀點] 佩雷斯提倡的和平是一種妥協

以色列最後一位開國元勳、前總統佩雷斯,因中風留醫,等不及猶太曆5777年的來臨,在9月28日與世長辭。他在以色列建國歷史和中東和平進程上,皆佔重要位置,他的過身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因此多位國家元首出席在耶路撒冷舉行的葬禮。

傳媒報道葬禮時,將焦點放於第一排坐席的阿巴斯身上。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像是宿敵,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卻接受佩雷斯家人的邀請,出席以色列開國元勳的葬禮,還跟以色列總理和總統握手示好。阿巴斯的舉動當然觸怒很多巴勒斯坦人,又給對敵哈馬斯抨擊的把柄。阿巴斯的政治表態,明顯是向外界表達爭取和平的意願,然而與以色列有和平條約的埃及、約旦和一些中東國家,卻沒有元首出席佩雷斯的葬禮。

在2014年,佩雷斯接受天主教教宗方濟各邀請,在梵蒂岡與阿巴斯共同參與和平祈禱會。當時他表示對以巴兩個民族締造和平的渴想。教宗致電以色列總統表達對佩雷斯的哀悼時,說「他的遺志將真正實現」。佩雷斯所推動的「和平」對於以色列是否帶來真正的和平?

佩雷斯是政壇的「常青樹」,曾任以色列總理、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財政部長等重要職務。在1994年,他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後來遇刺身亡的以色列總理拉賓,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對和平的畢生貢獻主要是促成1993年的奧斯陸和平協定。

雖然他曾主張西岸拓展殖民區,後來卻對以色列領土問題的立場有變,主張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妥協。曾向時任總理的沙龍獻計,推展迦薩和西岸的撤軍計劃,導致以色列處於危險形勢。他與現任總理內塔利亞胡,在以巴談判和土地問題上也時有爭拗。內塔利亞胡領導的政黨反對割地,而佩雷斯則認為以色列必須堅持以巴兩國方案,為保留猶太人國家的身分,就要讓巴勒斯坦立國,免得國內爆發民族衝突。他認為「以色列必將決定」,他的政見有待歷史證明,但決定權肯定不是在以色列上,只有以色列的神才是歷史的主宰。

阿巴斯上次到訪耶路撒冷是2010年,而以巴和平對談在2014年進入停滯階段,現今未有復原的跡象。阿巴斯在社交網站表示,佩雷斯的過身是對所有人類和中東和平的一個嚴重損失,這個說法確實誇張。唯有耶穌基督才是所有人類和人間實踐和平的唯一盼望。

超過3500位難民在德國受洗

一份最新的調查指出,過去兩年來,已有超過3500名穆斯林難民在德國歸向基督和受洗。

這次接受德國福音派機構調查的是全德國二十多個「新教國家教會」(The Protestant State church)和五個大型自由教會。調查發現,在這些教會中受洗者多數是來自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穆斯林改信者,有2500多人是在福音派的自由教會受洗,1000多人是在五旬節教會聯盟受洗,其中有850人是在獨立的福音派路德教會(The Fre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es)受洗,有700人是在福音派自由教會聯盟(the Federation of Free Evangelical Churches)受洗。

這些教會的牧師也表示,他們有信心這些穆斯林改信者並不是出於投機的原因,像是為了拿到政治庇護而受洗,因為這些改信者都經過嚴謹的詢問,確認其信仰和受洗動機。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特約記者鍾小玲編譯,2016年9月)

祈禱:信主的難民在教會裡獲得適切的牧養

按立大祭司 預備隨時恢復獻祭

猶太教正迫切要恢復聖殿儀式。最近以色列新生公會(Nascent Sanhedrin)按立了巴魯克拉比 (Rabbi Baruch Kahane) 為下一任大祭司,這任命是為將要來的贖罪日作準備。如果政局突然改變,允許猶太人進入聖殿山,他們將會依照律法恢復獻祭。拉比巴魯克認為,只要政局改變,聖殿禮儀可在一周之內恢復。

拉比巴魯克是一名著名學者,對聖殿事奉方面的複雜律法有豐富認識。他是Halacha Berurah研究所成員,這研究所是由以色列的第一位首席拉比創立,專門解釋猶太律法。巴魯克在恢復聖殿事奉當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今年已經見到多項關於聖殿的進展:聖殿研究所開始了祭司登記名冊;建立了訓練祭司在聖殿事奉的學校;在假期重演獻祭,例如逾越節獻祭。

聖殿研究院創辦人Yisrael Ariel拉比說:「作為虔誠的猶太人,這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按立一位大祭司及做出準備是律法的吩咐,即使現在還沒有聖殿。」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8月29日,陳細細記者編譯)

祈禱:猶太人明白律法只是影兒,基督才是實體。

以色列最後「建國之父」病逝

以色列最後一位「建國之父」前總統佩雷斯的葬禮於9月30日在耶路撒冷赫爾茲山國家公墓舉行。約五千人出席了葬禮,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法國總統奧朗德等多國政要。

佩雷斯在9月因中風被緊急送院治療,於9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93歲。

佩雷斯於1923年生於波蘭,父親是木材商人,母親是圖書館長。他11歲時移居當時的巴勒斯坦,在特拉維夫長大。1943年加入勞工錫安主義青年運動,24歲時協助本古里安的民兵組織Hagana。獨立戰爭時及之前,他負責海軍。1952年加入國防部,負責發展軍事工業。在政治生涯中,曾任以色列總理、總統、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財政部長等重要職務,被稱為政壇「常青樹」。佩雷斯一生致力於和平事業,1994年,他與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資料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9月)

祈禱:為佩雷斯的家人禱告

歐洲猶太人憂恐襲 七成不打算新年守節

根據近期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70%的歐洲猶太人因擔心恐怖襲擊,將不會在猶太新年和贖罪日上猶太會堂守節。

這次調查是由歐洲猶太人協會(EJA)和歐洲的猶太教中心進行,一共訪問了78位猶太社區領袖和拉比,代表宗教和社會層面的意見。遍及歐洲700個主要城市的受訪者表示,反猶太主義加劇會攔阻他們在猶太新年(10月2日)及贖罪日(10月12日)參與崇拜。

法國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猶太人群體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穆斯林人口最大的地方。2013至2014年間,在法國發生的反猶事件增加了一倍,並持續加增。加劇的恐怖主義導致居法猶太人在過去幾年間突破性地移民到以色列。

EJA的領導人表示:「猶太社區所面臨的挑戰在近幾個月增加了一倍,由穆斯林難民和移民推動,針對個人、機構及社群的反猶活動加增。另外,隨著難民危機,右派極端份子策劃的活動也顯著加劇。」他續催促歐盟在學校課程納入停止反猶太主義的教導。「反恐措施能拯救生命,但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若不能有效地從教育方面除去反猶主義,這問題將會持續。」

(來源:CBN,2016年9月2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攔阻反猶主義活動發生。

踏入5777年 立約作一個新人

即將進入猶太新年第5777年,國度事奉中心與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建立了亞洲的戰略合作關係,盼望讓更多華人與以色列同行。9月10至12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 拉比再次來到香港,分享浸禮與血約、進入5777年及一個新人等訊息,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亮光。

浸禮與血約

聖經中曾經發生多次以水淹蓋人的事件或狀況,它們每一個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也有共通點。透過阿睿拉比的闡釋,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起初神創造天地時,有一個完美的「覆蓋」狀態:萬物都在耶穌基督裡,而神的靈在人裡面。神說要有光,並不是創造光,而是把真光耶穌叫來,然後在光明中、在耶穌裡創造萬物。後來神用塵土造人,把生氣吹進他們裡面,使他們成為有靈的活人(創2:7),就是聖靈住在人裡面。然而當人類敗壞,神親自設立了一個拯救的約:「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 3:15)。以至於整本聖經都是為達成這個應許來推展。

阿睿拉比談到挪亞洪水,是第一次的淹蓋事件。「洪水是神的屬天的機制,使在血約之內的人透個水和方舟從邪惡的世界分別出來。」他說。人們常問為什麼要除滅一切,他解釋,其實神並不是憤怒,而是憂傷心痛。神一直等待人類回轉,但到了挪亞的世代,挪亞已經是最後一個合神心意的家庭去完成創3:15的拯救計劃。因此,洪水是為了保留最後一個屬神的家庭。神使洪水氾濫,卻與挪亞立約。方舟就代表立約的工具,罪得赦免、被神稱義。

第二次的淹蓋事件是出埃及。在逾越節當晚,神的使者因看到以色列人塗在門楣上羔羊的血,就「停止審判」,越過那家,代表他們的罪已得赦。然而,以色列人仍身處埃及為奴之地,若要離開法老的掌控,要進入紅海的水裡,水掩蓋之後埃及不能再追上他們。阿睿說羔羊的血是神超自然的赦免,但踏入紅海、摩西舉杖卻是人在自然範圍要做的事,以致聖經說神在「當日」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手(出14:30)。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用自己的血立永恆的約,而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效。可是,若人沒有離開屬靈的埃及,撒旦可以再次抓住他。因此浸禮就是信徒要經歷的「淹蓋事件」,當人下到水中,聖靈會和他一起在水裡出來,是永遠有效的。浸禮不是宗教儀式,而是屬天的機制,使舊的世界不能再追上,也回復到神創造時完美的「覆蓋」狀態。

 

踏入5777年 

關於新一年,阿睿有以下見解。禧年完結,5777年就是全新的開始。禧年間要赦免其他人的債。因此,要留意「不要把不赦免,或是帶著別人的問題進入新年」。赦免不是為那人而設,而是為被冒犯的人而設立的,以至我們不會因其他人的過錯囚禁自己。「即使對方不改變,我們也不用被綑綁」,他說。

另一方面, 5777年或任何的日子,都是為了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有沒有救人和代表神的國?我們的恩賜怎樣祝福身邊的人?「不要把一個他連得埋在土裡,用你所有,做你所能,代表天國!你有足夠的時間!」他總結。

 

一個新人

阿睿拉比亦分享了「一個新人」的重要題目。這個新人有三面特質,是個人、團體和國家都有責任成為的。

首先,每一個相信神的話,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都有一個新心新靈。他必須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是個人責任,決意順服在耶穌的主權之下。其次,不同團體構成基督的身體,每個成員及器官都是身體的一個功能,要協助其他部分,使基督的身體有效運作。再者,不同國家的信徒都會加入成為「以色列國民」的一員。因著國王耶穌和我們的關係,凡在祂的王位以下都是「以色列國民」,因為我們所代表的國家都在「以色列聯邦」(Commonwealth of Israel)之中。他特別提到,進入一個新人的時候,人並不會失掉自己的國籍和種族身分。

阿睿拉比之後指出,一個新人的啟示,可以幫助以實瑪利及以撒的後裔進入命定。他說:「神聽見童子以實瑪利的聲音,給了他命定,並且在祂的救贖計劃中有份。」神對亞伯拉罕兩個孩子的命定都是因為亞伯拉罕的約,這約今日仍然有效。仇敵希望毀滅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命定,使以實瑪利歸入伊斯蘭教,並跟以撒成為敵人。然而,以實瑪利和以掃後代的土地一直在以撒的後裔附近,「神設立他們作為以色列的第一道防線!」他相信「一個新人」會為亞伯拉罕的家帶來突破,並帶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捷克維持教科書立場 確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讚揚捷克政府決定維持教科書中有關「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首都」的聲稱。

上星期,捷克的報章報道,因為巴勒斯坦大使館的投訴,捷克政府會修改學校教科書地圖,使耶路撒冷不再是以色列首都。然而從後來發表的聲明看來,捷克當局似乎改變了心意。

「我感謝捷克政府做了正確的抉擇,拒絕向巴勒斯坦的控訴與謊言妥協。我很高興我給捷克首相索博特卡的信,及其他外交努力正面地影響了這個決定。」巴爾卡特說。「猶太人及捷克人的友誼有深厚歷史根源。將來的捷克學生會繼續知道真相: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猶太人的心及靈魂。」

今天即使以色列的政府及國會都在耶路撒冷,但大部分國家都拒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沒有國家在當地設立大使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為耶路撒冷首都具有爭議性,所以把大使館設於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人希望瓜分東耶路撒冷,成為他們未來的國都。耶路撒冷在1948至1967年間被分割管治,約旦管轄東部,包括舊城區、哭牆、聖殿山及差不多所有聖經地點。1967年6日戰爭後,以色列把整個城市歸到自己的管治之下,更在1980年正式在法律上訂明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來源:CBN,2016年9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國際社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有歷史和法律根據

中以正式開啟十年簽證時代

以色列旅遊部宣佈批准為以商務或旅遊為目的的中國公民發放十年多次往返簽證,中國也將給予以色列公民同等待遇,每次停留期長達90天。

以色列旅遊部稱,近年來中國遊客數量的增長速度驚人,2015年訪以遊客人數與2014年比增長了43%,與2013年比增長了86%。這一趨勢在今年上半年得到延續,中國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比增長了45%,與2014年比增長了82%。在今年6月,中國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比增長高達93%。以色列旅遊部希望到2018年中國遊客人數增加至十萬。

一份年度入境遊調查顯示,在訪以遊客中,中國遊客的平均消費最高。平均每位中國遊客在訪以期間的消費額為1947美元,而全球遊客的消費額為1600美元。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8月)

祈禱:中國旅客在以色列觀光時認識真神

美國工程師發現 聖經會幕屬圓拱型

美國機械工程師安得烈‧凱依(Andrew Hoy)從聖經原文研究發現,聖經中的會幕可能是一座六層高的圓拱型建築物,而非傳統所認為的長方型。

凱依有數學頭腦和對聖經的熱愛,又前往以色列學習希伯來文,以原文研讀聖經。當他研讀出埃及記關於會幕的記載,發現會幕不是長方形帳幕,而是一座巨大的六層高圓拱形建築物。他也質疑院子的木板是以銀造成的說法,因為若以銀為底座,將會超越聖經所限的一百他連得銀子用量。他以工程學理念加上聖經中確切的木材和銀子份量,構想出一個類近於蒙古包的形態,以皮料遮蓋山羊毛罩棚和底下的幔子。

(來源:Breaking Christian News,2016年8月2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祈禱:求神引導凱依的研究,讓人對聖經有深入的認識。

伊朗地下電影提及《安妮日記》

一部講述在迦薩被槍殺的巴勒斯坦少女的電影,近日在伊朗舉行秘密首映。電影裡提及大屠殺時期被害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而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一直否認大屠殺一事。

影片名為《安妮.弗蘭克:過去和現在》,講述八個年輕巴勒斯坦婦女追尋安妮的故事,當中還採用了暢銷書《安妮日記》裡的內容。電影只播放給有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為保護觀賞者,首映秘密舉行。導演說:「我們談到藝術能對現今世界帶來影響。」他希望這部電影能接觸到伊朗廣泛的觀眾,並督促觀眾告訴其他人有關大屠殺的歷史。

今年年初,哈梅內伊發表了一段短片回應大屠殺,說:「就算這確實是真的,我們也不知道它是如何發生。」今年大屠殺紀念日前兩星期,伊朗開始了一項以否認大屠殺為主題的繪畫比賽。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16年8月1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這影片為公義發聲。

末世徵兆:聖殿研究所開始訓練祭司

戰爭、瘟疫和假先知的劇增,都顯示聖經預言正在成就。現在,我們會目睹啟示錄第11章有關聖殿山的預言將要實現。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致力於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聖殿研究所(Temple Institute)宣佈,將開辦一間訓練利未祭司在聖殿事奉的學院。該研究所近年開展了幾個試驗項目,現在正著手裝備祭司,預備他們在第三聖殿服事。為此,更開展了一項網上籌款項目,以籌集至少75,000美元。

聖殿研究所期待有一天,圓頂清真寺會被第三聖殿取代,但不是透過暴力手段。虔誠的猶太人每天為此禱告,等候彌賽亞來臨。

(來源:End Times Headlines,2016年8月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讓人明白末世臨近,要警醒。

聯合國有意定聖殿山為伊斯蘭聖地

隸屬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由21名成員組成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計劃,有意將聖殿山列為伊斯蘭聖地。他們認為聖殿山的名稱應該回歸到歷史上的正確理解,其議案偏袒伊斯蘭教。

今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所有官方文件須以穆斯林所命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來取代「聖殿山」這名稱。這決議竟然得到歐盟的祝福,有熟識政治的人士認為此舉很可能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歐盟關係持續緊張而演變出來的行動。

以色列外交部說:「以色列非常關注歐盟有意提出這項決議,這將是巴勒斯坦草案的一個替代方案。儘管法國在4月為曾認同教科文組織把聖殿山稱為阿克薩清真寺而道歉,歐盟的提議繼續否定猶太民族與聖殿山的歷史聯繫。

(來源:猶大通訊社(JNS),2016年7月17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攔阻聯合國這項決議,保護猶太人與聖殿山的聯繫。

國度1分鐘(11) – 宣教未得之民

294-未得之民B
+按圖放大

中國教會自1940年代領受「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異象,要把福音沿著絲路經過中亞傳回耶路撒冷。絲路沿線國家位於「10/40之窗」內,即大多數未得之民的地域。這些國家主要為伊斯蘭教國家,教會需要有策略地得著這批未得之民。

為何要關心「10/40之窗」?

10/40之窗是指北緯10度至40度的區域,由西非至亞洲。
雖然地域僅佔全球土地1/3,卻擁有全球2/3的人口。

  1. 全球最少福音化的地區
    全球97%列為「福音未及群體」的國家位於這窗之內。
  2. 全球三大宗教的陣營
    這窗之內有7.6億多回教徒、7.2億多印度教徒及1.5億多佛教徒,涵蓋全球三大主要宗教的發源地和中心。
  3. 全球最貧窮的地區
    24億赤貧之民 (每年平均收入500美元以下)住在此窗之內。

宣教知多點

何謂「福音未及群體」?

一般來說是指基督徒不到2%的族群

目前全球有:

  • 6,671個福音未及族群(佔全球40.4%)
  • 4,000多個語言族群未有母語聖經
  • 超過3,100個族群沒有宣教士
  • 35億穆斯林﹑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需要聽到福音

(來源:The 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及Joshua Project)

何謂「MUUPGs」?

即Muslim Unreached and Unengaged People(福音未及穆斯林族群)

至2016年3月,全球有1,087個MUUPGs,保守估計共有1.2億名穆斯林。

何謂「40-70之窗」?

是指北緯40度至70度的區域,由歐洲至中亞洲地帶,包括歐洲、土耳其、俄羅斯等地。這地域的人通常已聽聞福音卻未曾真正接受福音。

是由差傳學家彼得‧魏格納(Peter C.Wagner)於2000年提出。

(來源:前線差會)

 

(各國家資源來源:Joshua Project)

猶太拉比預言:彌賽亞時代以色列邊界擴至全世界

以色列的邊界是國際爭議的話題,有猶太拉比文獻的預言指,彌賽亞時代的以色列邊界將擴至整個世界,這意味著全球的合一。

以色列的邊界經常改變,因此很難絕對地描述。錫安運動的其中一位領袖指出,聖經中有三處關於以色列邊界的描述,後來歷史發展中也有另一個描述:

一、神在創世記中應許給亞伯拉罕的邊界由埃及河延伸至幼發拉底河(創十五18-21);

二、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的邊界(民三十四6);

三、約書亞進入應許之地後,經過六年戰爭所奪得的邊界(書十三);

四、從巴比倫歸回的猶太人所建立的邊界,比被擄前面積小很多。

一間律法研究所的拉比表示,以色列的邊界並不是透過政治或軍事而定,而是從屬靈角度而定。「以色列的邊界是在乎我們與神的關係。在過去68年,以色列的邊界已變了很多次,反映我們與神的關係在發展中。」

於第九世紀編纂而成的拉比文獻中,預言了以色列的最終邊界。在彌賽亞時代,以色列的地域將涵蓋全世界,整個世界將成為以色列。這個預言很容易被誤解為種族主義,好像猶太人想要征服世界。實際上它是指世界的合一,整個世界將成為聖潔,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將連合起來侍奉神。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6月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恢復祂所應許給以色列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