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從故事出發 Gsus:我們只做「真」音樂

(左起:Johnny、Esther、Jocelyn

有沒有想過,除了以言語講述生命見證外,還可以藉音樂帶出你的真實人生故事,觸動每個聽眾?Gsus音樂事工正是運用網上平台,收集人生故事及音樂創作,為這世代帶來具感染力的音樂,也為廣東歌創作帶來新氣象。Gsus總監嚴勵行(Johnny Yim)及陳思敏(Esther Chan)接受Kingdom Life訪問時都表示,盼望能以「真」的生命故事,創作出「真」音樂,復興香港的廣東話音樂。

流行文化不「流行」

音樂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轉化音樂可以是轉化城市的其中一步,能把天國文化帶進世界。Gsus又怎樣看天國文化與流行文化呢?作為演藝界經理人的Esther指,天國文化就是神所喜悅的人與事。「這世界的文化都強調『別人喜歡什麼』,人們很在乎世界怎樣看,因而顯得十分表面,思想跟內心差距很大,並不真實。」

曾為不少流行曲擔任音樂製作監制的Johnny則感嘆,現今的流行文化確實是一種很「膚淺」的東西,要靠人去推銷,且不會持久,很快便需要推銷別的去取而代之。反之,天國文化是不需要「流行」的,因為無論「流行」不「流行」,它也是存在的。「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定義的『流行文化』成為最流行的東西。」以創作主流音樂為業的他,發現今日許多所謂「流行」音樂,其實都難以「流行」。他反思背後原因,認為這些創作都是寫「假故事」,而這類作品早已飽和,不能再滿足聽眾需求。

Gsus每季都會就某個特定主題招募音樂創作,參加者透過網絡遞交作品,同時必須寫出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Johnny表示,以故事為中心,就是要用真實的事情去觸動別人。「現今流行歌為什麼不流行,就是因為什麼都是假,以前只是故事假,唱歌的人也是真的能唱,樂器伴奏也是真的。現在不懂唱歌可以用電腦調整,唱的是假、混音也是假,什麼都假,不值錢也是應該的﹗」他希望,即使樂器不能現場收音,最少歌曲的故事、精神都要是真的。

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

事實上,許多人對音樂創作都有興趣,也有故事可分享,只是缺乏信心與發表途徑。Gsus提供平台,讓人們大膽嘗試,鼓勵創作者發表作品,為夢想走出第一步。收集作品之後,大會評審會選出優秀而動人的作品,與其創作人合作,制作出具水準的音樂,再由公眾認識的歌手去唱,助創作人開展音樂事業。Johnny強調,這項收集活動並非比賽,評審的存在只是為活動找出代表作,讓人知道參加者的水平。他坦言,自己是因比賽勝出而入行的,也希望為其他人提供類似的機會。不過他亦觀察到,許多比賽的評審都互相認識,評鑑角度不夠全面,故Gsus會嘗試邀請不同背景的評審,有音樂人、演藝界管理層等等。

Gsus開展半年,過去一季收集到不少有質素的作品,而創作人都很用心去寫出作品背後的故事。Esther對於這麼多創作人都可以交出自己的真實故事感到意外。「由於一定要『真實』,所以他們不得不將自己最深層的東西拿出來,像一面鏡子般反照出他們的內心世界。」Johnny也補充﹕「歌詞本身是經過處理出來的產品,但那段描寫背後故事的文字,才真精彩呢﹗」這些故事大多涉及個人生命中面對的問題,例如對前路感到迷茫、身體健康問題等等,而這些問題亦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復興廣東話音樂

「創作收集活動除了鼓勵人們發表創作,也讓我們有機會談信仰,再者亦要推廣這個事工,讓人認識我們。」原來Johnny與Esther對廣東話基督教歌曲的復興亦有負擔,自己也有參與創作,以音樂去回應人們的心靈需要。身為香港人,他們都有心著意發展廣東話音樂,以更豐富的廣東話言詞去表達生命、信仰,期望更多人欣賞以廣東話為演唱媒介的音樂,甚至復興廣東話詩歌。

的而且確,無論是詩歌或是流行歌,近年以廣東話為創作媒介的音樂顯得比較少。「復興是什麼呢?」Esther說,「也許是等於很多人喜歡。」她相信沒有人會「不喜歡」廣東話,只是未有人能發掘、發揮它的好處。「神又怎會做一些東西是祂所不喜歡呢?也許只是落差了、沒有被發現,或是過去做得不夠好,現在就是恢復的時間。

至於Johnny心目中的復興,也跟「真實」很有關係。「要寫一首歌很容易……但要寫一首敬拜神的歌,卻不容易寫出來。如果自己敬拜得不夠,或是不夠真實,甚至『真』得不夠『深』、『深』得不夠『入』,『入』得不夠『實』,也寫不出來。」

創作無年齡限制

「真實」不單止在Gsus的音樂創作中,更在他們的團隊合作中體現出來。除了Esther與Johnny外,負責宣傳及市場的Jocelyn同樣是Gsus的主力。三個人各自發揮恩賜,互相間緊密合作,在相處之中學習謙卑,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推展事工之先,必先要讓神「拆毀」自己,學會交托。

Gsus計劃每年進行四次音樂收集行動,而下次的收集將於8月19日開始,主題是“Me becoming me”,亦即鼓勵創作者想像「十年後的我」,尋塑自我身份。「在重生之後,每個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身份價值,」Esther說。今次收集行動將打破年齡的限制,任何16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參加,務求搜括出最感動的故事,以及最有熱誠的音樂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高雄FIGHT.K教會 職場中運用神國法則 發揮真實的影響力

台灣高雄FIGHT.K教會在高雄捷運青埔站旁邊建立了佔地超過十萬呎的「覓‧蜜基地」,參加聚會的人數由2016年開始的七百多人到最近的二千八百人,增長了三倍!國度復興報親身探訪復興現場,訪問張蒙恩牧師最新的發展。

FIGHT.K的「覓‧蜜基地」有一個可以坐三千人的主會堂,但最近已將近爆滿。園區內亦設有兒童VR館、咖啡廳、跳舞工場、婚禮草原及專屬停車場。聚會前,數百人就在園區的各個地方開小組。他們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張蒙恩說:「因為這是一個家,來吃喝聊天是不用錢的。」

「覓‧蜜基地」的主會堂可以坐三千人

FIGHT.K的模式和策略是讓人在生活中經歷接觸和認識神。他們把天國的法則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體驗天父的禮物、神國的倍增。有些人或會疑問:「教會是否單單運用天國的法則就可以,還是因為有蒙恩哥?」張蒙恩指出:「現在參與聚會的二千多人中,百分之98的人我都叫不出名字。因此,不可能是靠著蒙恩哥的。」他們強調每個人都一定要「探訪帶小組」,不是為了業績,而是為了學習愛。張解釋:「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去祂將要去的地方,所以當你願意去、願意愛,才可以遇見耶穌,跟耶穌同行。」他說帶小組的時候,有時會突然講出一些很有智慧的話,就是耶穌要跟他和跟你自己講的。

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
咖啡廳的所有飲品都是免費的

在職場呈現天國

他們相信天國要帶出影響力,在不同的職場呈現天國。張蒙恩在高雄經營「寶貝兔牙科診所」已四年半, 透過診所發展出天國的概念。診所標明耶穌是院長,有十幾個醫生,連助理二十多人,張負責領導和管理。他們的薪金比其他診所高台幣五千元,工作日少一天,讓他們可以與人分享。醫生看完每個病人後,都會為他祝福禱告。他們更會每月到山區探望原住民兒童,免費給他們治療、辦活動,更送出全新的運動鞋,讓原住民兒童知道有人關心他們,人生可以更美好。長期的互動獲得原住民的信任。張說明:「真實的虔誠就是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如何在職場讓耶穌作王呢,就是運用神國法則:饒恕、誠信、分享、服務、自信、尊榮、感恩、宣告、等候和回家。這些都在張蒙恩的著作《親愛的王子:昌盛》中詳述。他們又會送股份給助理,讓他們體驗當老闆。張認為:「天國其中一個呈現就是自由,包括財務自由。這個作為職員是不能達到的,要成為企業家、投資者才有可能進入財務自由。」診所將10%的盈利撥作創業基金,鼓勵員工要創業,給予別人工作。張說:「想要體驗天父的心,給予工作是其中一部分。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把神的國運行。」診所有一個巧手的助理,他們讓她花錢去學化妝然後創業,慢慢減少當值時間,又給她免費用診所的一層樓去經營,把風險成本降到最低。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為高雄最大的牙醫連鎖,改寫行業的文化。張相信:「當我們發光,其他人就要來學習。」

透過在生活中運用神國法則,神將越來越多資源和人脈帶給他們。同時,他們的教會亦因著神的啟示而有許多的新發展。

跟隨耶穌  經歷神的同在

上年四月開始,神向FIGHT.K啟示會幕的模式,令他們改變崇拜的模式。一般敬拜讚美是前面用快歌,之後進入慢歌敬拜。會幕的模式是外院、聖所到至聖所。因此他們以「讚美感謝」進入祂的院,然後卻不唱敬拜的歌,直接講見證、作報告和奉獻。之後的講道就是進入聖所,到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才是進入至聖所。張蒙恩說:「我們是很復古的,回歸二三千年前聖經的指示,透過創意把真理運行在現在。這不是搞新方法。」另外,FIGHT.K每個小組最多6個人,但一個人可以帶超過一個小組。張認為:「路加福音中,耶穌先差遣12人,之後再差遣72人,可見每個門徒只帶6個人。一些教會認為小組人數越多越好,我們是按照聖經的法則,不是學外面的方法。」FIGHT.K執事會非常有效率,很多事情在LINE上面已經解決。執事會的運作也很像一個家,他們花很多時間作見證,數算主恩,而不是以事務為主。

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帶人進入至聖所
聚會結尾的禱告敬拜帶人進入至聖所

張蒙恩最後提到很多例子,相信神正在鼓勵他們,與他們同在:FIGHT.K逢周五禱告會有一千多人,上月五旬節期間神很大的臨在,捷運青埔站由全市客量最少站成為增長最多的,還有每周弟兄姊妹經歷神後,在台上公開作見證。現在FIGHT.K的目標已經不只是高雄,而是全台灣,他們正計劃以帶小組的方式在台灣幾個城市擴展FIGHT.K。張總結說:「我們不是社區型教會。神設立的教會,至少是要影響城市的。」

krt318-12c
FIGHT.K的「覓‧蜜基地」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讚美之泉 我們信 所以我們唱

「每一年,當我們開始製作一首歌,踏出腳步出發到第一場服事,搭上飛機飛往第一場聚會,我們都是帶著一個心態:這可能是我們僅有的一首歌、僅有的一場服事、僅有帶領人到神面前、僅有傳福音的機會。每次我們都擺上最好的服事,最上等的獻給我們的天父,單單因為我們相信這位大有能力的神。」讚美之泉發言人如此說。
今年的異象:「從早晨到夜晚」

今年,讚美之泉領受到發出敬拜聲音以及持續敬拜的重要性。敬拜從個人開始,但不只停留在個人。「我們的聲音帶有能力,個人的敬拜有能力的彰顯。但是,當我們一同發出敬拜、宣告、讚美的聲音時,那聲音的能力是無法測度的!」讚美之泉相信,一群合一的子民、整個教會、城市、國家一起敬拜,是可以帶下極大的祝福。

敬拜帶下極大的祝福。
敬拜帶下極大的祝福。

「不只發出聲音,還要持續敬拜;不只發出聲音,還要常常發出極大的聲音;不只發出極大的聲音,還要有合一的敬拜﹗」讚美之泉第廿二張敬拜專輯名為「從清晨到夜晚」,就是回到呼召的主軸,亦即敬拜的生命。「從早晨到夜晚、從高山到低谷、從曠野到城市,我們一生的年月要時時充滿讚美。」他們相信,與神連結的鑰匙就是「敬拜」。

「我們的信念不變:帶著這個世代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讚美神。讓神的百姓都說:神啊,我們一生敬拜祢。」讚美之泉期望讓敬拜化為一首首的詩歌,單單來唱給天父聽。「讓我們每天在神的豐盛恩典中歡欣歌頌,在祂的救恩盼望中,我們的靈魂不住快樂。」

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
老老少少都來敬拜神

「這樣的信息是需要被傳遞的。」讚美之泉認為,在一個網路資訊氾濫的時代,多媒體影音的製作是關鍵之一。過去八年來,他們在影音製作方面力求進步,希望能製作好的敬拜單元、敬拜MV、生活性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雖然不容易,但是我們大膽的跟神求,能有更大的攝影棚和團隊來製作更多屬神的節目。期待有一天,讚美之泉的影音節目可以帶著華人來榮耀神。」

香港兒童敬拜學校  邁進第四年

除了敬拜特會,讚美之泉近年亦在香港舉辦兒童創意敬拜學校,反應熱烈。「榮耀神的生命是從小就要被教導的,這也就是我們期望讚美之泉接下來可以做的。小朋友們從小就被灌輸許多世上的知識和觀念,要是我們沒有好的製作、好的教導、好的音樂,我們的下一代很快就會忘記神的作為、神的大能,結果是失去神的祝福。」

讚美之泉在香港設立創意敬拜學校也已經邁進第四年,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他們看到更多的需要,而小朋友也漸漸長大為青少年,可是他們對神的渴慕不停止。「我們希望能繼續的有少年課程、青年課程。」

香港兒童創意敬拜學校
香港兒童創意敬拜學校

「過去,有教會在器材方面提供支援,但我們相信,若神要我們擴展年齡層,增加課程,我們勢必有場地的需要。所以我們斗膽地跟神求,在香港市中心有個可以容納150~200人的培訓中心和辦公室。」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易,但讚美之泉相信,若神允許他們在更多的地方服事,擴充他們的境界,必定會為他們預備,感動弟兄姊妹一同來支持。

孩子的第一首敬拜歌
小朋友的敬拜
小朋友的敬拜

今年的兒童敬拜專輯主題「一閃一閃亮晶晶」,讚美之泉是如何領受的呢?原來「一閃一閃亮晶晶」是幾乎全世界小朋友都知道的一首歌,也有可能是他們學習的第一首歌曲。「每次聽到小朋友唱時,我們多麼盼望,小朋友學習的第一首歌是敬拜的歌曲。想著想著,這首歌的歌詞是在描述神的創造啊,那就把它直接變成敬拜的歌曲吧!」

「小朋友的敬拜是多麼的單純,小時候就知道如何敬拜、如何用神的話語、如何禱告那是多麼棒的事﹗祝福我們的下一代,早早飽得神的慈愛,成為蒙福的一群。」

 

(資訊由讚美之泉提供)

【Kingdom LIFE】Dreamkidz 共建孩子夢

近期經過沙田偉華商場,很多人都被一個造型可愛的動物農莊的佈景展板吸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個將聖經價值觀帶到商業場所的事工名叫DreamKidz。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Dreamkidz創辦人之一戴美寶,分享Dreamkidz對這個城市的異象及使命。

「香港其實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但同時需要人有一個豐富的思維去將很多可能性發掘出來。我相信香港不是只有填鴨式教育,而是有很多的創意在年青人和兒童中間。」戴美寶坦言。Dreamkidz期望藉著音樂、藝術的訓練,啟發兒童去發掘他們的潛在恩賜、興趣、及夢想,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寶貴的身份價值,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以創意啟發孩童

Dreamkidz的誕生,也是從一班同工領受在教養兒童上的屬靈不滿足開始。戴分享:「我自己也是一名母親,在我的孩子上兒童主日學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教會都會用遊戲、手工等方法教導孩童,但從他們的回應得知,不少活動及內容已是重複出現。漸漸孩子對於教會的活動,都有一種印象,覺得不夠創意及好玩。」DreamKidz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放棄以活動行先的教導形式,以心靈啟發的方式,向孩子傳遞神裡面的豐富。因此DreamKidz的所有創作都是和兒童一齊構思的。戴認為,兒童在靈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敏銳,當我們用心去聽他們的分享,就會知道他們裡面有很多的渴慕。而事實上,DreamKidz很想透過藝術,和他們一起以一種創新的眼光去認識神,用一個藝術的方式去讓他們明白真理更多。戴以自己的孩子為例,在一次參與成年人的敬拜中,她的孩子突然學會了吹角。「他只有6歲,我以為他很多東西都不懂,但一次偶然機會,他不但學會吹角,而且還俯伏敬拜。這些都不是大人教的,是神親自感動他這樣做,所以不要容讓大人的固有想法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兒童也要「一手信仰」

Dreamkidz最想看見的,是每一個兒童和神建立「一手信仰」的關係。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經歷「二手信仰」,父母的信成為孩子的信,但很多孩子從未真正經歷神的豐富。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孩子不是負累,不是騷擾成人崇拜的存在,反而很多時候,神透過孩子教導年長的人及父母很多屬靈的事。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祈禱,有時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大人是沒有分別的,因著我們都是領受同一聖靈。成人不能認為孩子是幼稚班,而自己則是高班或者大學。在屬靈層面上,其實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會令我們感到驚奇。孩子是神的「秘密武器」,他們的接收比成人更加直接和真實。

創意活動及未來計劃

krt315-12
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

在最近的爸媽節,DreamKidz更以實際行動將聖經的價值觀帶進社區,在沙田的偉華商場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小朋友除了可以與父母一同學習扭氣球,畫心意卡及贈送禮物給爸媽,更可以透過場地的「親子農莊」展覽及佈景,更多認識我們的天父及屬靈品格。除此之外,在未來的日子,DreamKidz將舉辦先知性的舞蹈、繪畫,以及敬拜及禱告的訓練等,和兒童一起創作音樂及一同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想知道更多關於DreamKidz的活動及課程,請瀏覽DreamKidz FB 專頁。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DreamKidz@worship studio 課程第一擊: 兒童先知性舞蹈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關懷貧窮 體現真實信仰

左起﹕梁俊豪、冼嘉儀、何偉圻、趙崇明

近年,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年青人覺得教會「離地」,對社會問題關心及行動不足。事實上,關懷社區需要是教會使命之一,問題在於如何實踐。香港神學院、使命公民運動及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早前合辦「窮途」青年論壇,邀得神學學者、社關運動核心成員及機構社工主講,探討教會在關懷窮人路上的角色

早期教會的社關

香港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梁俊豪首先分析聖經中的慈惠工作。他指,舊約聖經要求人在農耕制度中關顧貧窮人,特別是應付那些「暫時性」貧窮的人,而新約聖經之中,耶穌及其門徒特別多照顧「結構性」貧窮的人,例如長期病患者,更處理他們的深層次生命問題,如「罪的問題」。「比照顧一餐兩餐更多,是更革命性的改變。」

他提到,初期教會關於慈惠的教導主要是接待信徒、為逝世信徒埋葬、探望為義受逼迫的信徒。然而他亦找到些初期教會關顧未信者的例子。就是在公元二、三世紀時發生瘟疫,基督徒奮不顧身照顧病者,因而患病死亡。在天災人禍時,早期信徒就能突破框框,把慈惠工作伸延到教會以外。

不用「說」的福音

平等分享行動核心成員冼嘉儀指出,社區中最有需要、生活最困難的人,未必可以受惠於教會或機構舉辦的活動。例如靠拾紙皮維生的公公婆婆,要小心看管花大量時間拾來的紙皮,必定沒有時間參加教會舉行的嘉年華。她指出,大部份教會或機構都希望聚集更多人,讓其他人看見。平等分享行動的理念卻是「一盤散沙」,就是把關顧別人的價值觀分享出去,像沙一般四處散播,不需要「做大事」,只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社區關心身邊人的需要。

「平等分享行動是信念、價值觀、生活模式,著重人人身份平等,也著重分享。」她強調,「老實說,少少物資能幫得上什麼?幫不了他脫貧其實也沒用。不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太高』,事實上做與不做的分別不大。我們希望大家有分享的心態。」參加者不分是否信徒,也不分是什麼教會、機構。透過行動,冼嘉儀跟街坊建立了彼此關係,了解到他們的實況。曾有無家長者受了傷卻不肯入醫院,因為怕家當會不見了,冼便把對方的家當帶回家,替他保管。

有一次,有位街坊問冼嘉儀是否不開心,引用聖經安慰她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冼感到十分驚訝,原來自己雖然沒說,對方竟然都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原來不一定要用口說出來。教會一年一次的活動,當然也比沒有好,但作為信徒,甚至是作為一個人,跟街坊同行,也是傳福音的渠道。」她表示,傳統教會的福音只是關注人死後靈魂,而耶穌的福音卻關注人現世群體生命。

社關不可流於物資

關懷無家者協會資深社工何偉圻指,跟貧窮人同行是自己有福,如果過程中覺得辛苦,那是不合乎聖經的。他帶領大家反思如何看待貧窮人及貧富不均的問題。他曾接獲某些大型教會來電稱,他們活動後剩下一些食物,要送來給無家者,感覺非常不尊重貧窮人。「貧窮問題是跟公義有關的,你光顧貴價食物還要吃剩,本身已不公義,還要把剩食送來給無家者﹗」

何偉圻指出,教會的社關行動多流於物資。他強調,關懷貧窮人工作涉及靈性層面,跟貧窮人相處中會有平等,彼此生命可以交流,並且會時常記掛他們,那是貼近基督的經驗。而在貧窮上身上,更令何偉圻明白什麼是「人的絕處」,因而更深經歷信仰的真實。

他觀察到,教會的人力財力足以影響很多,而且充滿社交性、社會習慣、專業、興趣、儲備。關懷無家者協會不斷跟教會合作,了解不同教會的結構及特徵,商討如何去回應社會的需要。最近,協會更大膽向教會提出,將物業借出來回應無家者的需要。「貧窮人除了缺乏錢,也缺乏發展的空間,教會卻充滿空間跟社區合作。」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非一般家庭醫生 連繫神國身體 醫治病人心靈

如何能在地如在天的活出天國文化?如何在職場上活出基督的樣式?一位家庭科醫生,又如何透過他的專業,為病人甚至及其家人帶來重新得健康的身體和人生,更與不同機構連結為社區帶來祝福轉化?今期受訪者蕭烜醫生(Albert Siu)為大家訴說他的經驗。

踏進這間位於北角的醫務所的接待處,最引人注意的是擺放著一張叫做「仁愛關懷卡」的綠色單張。任何人都可以填寫此卡,接受醫生或姑娘為自己或親友代禱。診症室內的環境亦令人十分舒服,光線柔和而充足,牆上桌上都有放置一些金句經文的擺設,跟一般令人感覺冰冷的診症室完全不一樣。

與教會連結的診所

蕭醫生以往在瑪麗醫院工作,2005年才轉為執業私家醫生,算起來在私營醫生的工作經驗已有十二個年頭。一般人常常將家庭醫學跟普通科混淆,其實家庭醫學的理念及方向是注重身心社靈,即是不單止病人身體,也包括心理、社交關係與心靈健康。家庭醫生經過訓練,從教育正確的生活概念入手,幫助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從而活得更健康,而不是只單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03年沙士期間,蕭醫生仍在瑪麗醫院受訓,當時醫療界甚至整個城市也面對很大的衝擊。當時他在醫院跟一班弟兄姊妹祈禱,也會跟重災區醫院的弟兄姊妹連繫。他同時觀察到,私營普通科醫生的處境很孤單,受到任何衝擊或者危難都得不到足夠支援。他們為這些事祈禱,神就感動他們要去到社區表達愛及全人關懷,並連結其他私營的基督徒醫生。從那時開始,就慢慢醞釀一種新模式,將有神同在的家庭醫學帶進到社區。

2005年10月,蕭醫生與一些教會合作,開設了北角醫務中心,後來更在葵涌區增加了一個服務點。展開服務初期,蕭醫生得到自己教會的傳道牧者幫助,藉著醫療及教會連結社區。他坦言,最初的幾年只是學習怎樣運作,例如怎樣去管理一間診所、管理藥房、怎樣聘請人、怎樣訓練同事、怎樣跟進病人,都是一些重要的基礎。當時傳道牧者會跟他一起在診所禱告,分享領受怎樣去為病人看病,怎樣幫助跟進病人。慢慢地,神開始再打開一些門,連繫到其他地區教會。

用心聆聽 醫治心靈

醫務所的名字Agape Clinic,標誌是一個心形像聽筒內有十字架,意思就像用聽筒細心聆聽神的聲音和感動,從而去服侍病人。由於醫務所的基督信仰形像在社區裡很明顯,於是逐漸可以連結到不同的教會,開始展開不同的服事,例如舉辦健康講座,為街坊的健康檢查,甚至乎舉行健康嘉年華等等。如此服侍三年,商區福音使團亦邀請蕭醫生去分享三次聚會,都是跟情緒健康的主題有關。「這是神的新帶領,就是要關注人們的情緒。那時香港人嚴重的情緒問題已開始浮現, 每4.5人就有一個人需要情緒輔導。」蕭醫生又發現,自己服侍有情緒困擾的病人時,能夠耐心聆聽,也不會覺得累或辛苦,反而越服侍越有力,便知道這是神的恩賜,更清晰看到神給他的服侍方向,於是開始發展婚姻輔導及家庭治療。他表示,家庭治療是有時更是指跨代的服侍,例如小朋友的情緒問題可能來自父母的問題,最終會發現父母也是受到上一輩祖父母的影響。

「很多時身體上的毛病是關乎當事人情緒心理以及人際關係的問題。」蕭醫生說,不少病人初時是因身體毛病來求醫,而他會從這切入點去關心病人,明白他們的心,後來對方願意打開心窗,關係就慢慢建立起來。他分享了一個個案,有一位在地盤工作的男士腰痛前來求醫,過程中發現他同時患有抑鬱症,每天要服最少十款藥物,卻仍不能為他減輕痛楚。該名男士漸漸覺得生活上受到限制,失去自信、失眠,與家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差。有一天,當他正乘搭渡輪時,他忽然興起跳海自殺的念頭。就在此時,一位公立醫院的基督徒醫生打電話給他,表示受神感動要打電話給他,問他正在幹什麼。他覺得很驚訝,卻不敢說出自己正要自殺,只說壓力很大且不開心。那位醫生於是轉介了他的個案給蕭醫生。蕭醫生發現,對方其實是很渴望得到醫治及恢復信心,於是鼓勵他讀聖經及祈禱,好像每天服藥一樣,並且有信心他會慢慢減少服藥的數量。他照著去做,漸漸地能夠睡得好,腰痛也減少了,跟家人的關係也恢復了。後來,他的妻子及兒子到蕭醫生處看病,結果最後一家人都信主了。

神國要crossover

就這樣,蕭醫生學習關心社區與基層,明白神想在社區要做的工作,並學習與神一起動工,而他只做自己該做的部分。他直言,雖然自己很想幫助每一個病人,但有時未必有適合的機會。因此,他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連繫,第二個是彈性。他凡事會彈性處理,若有從神而來的感動,就立即回應,否則會跟病人先保持聯繫,稍後再跟進。這個也關乎與神的聯繫,順服神的感動與帶領怎樣去處理及關心病人,與神一起動工。縱然工作忙碌,但他仍緊守進行安息日,以保持工作家庭的平衡。在這方面,蕭醫生也得到神的供應,給他合適的醫生拍檔一起同行。

「神國內是要有不同crossover的連結,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單獨地去做,要與神國裡其他不同領域的人連結一起去做,要認識彼此、關心彼此、以對方的心及需要為先、彼此同行守望,學習怎樣回應神的愛及祂的同在,學習回應神此時此刻的感動,立即行動。」蕭醫生相信,這條路並不孤單,只求神賜下同行者一起同心同行。「要跟隨聖靈當下的帶動,在那個文化之下想我們做什麼。福音是簡單的,不要將它複雜化形式化,我們自己就是福音去到人群當中。」他現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家庭醫生的身分去祝福其他家庭,恢復每個家庭的屬天關係與樣式,並且連結屬天家人去做神想做的事。「要在職場上見到神的國,跨越不同領域、界限、宗派,聯合一起活出天國文化。」

(特約記者張綺薇報道)

 

【Kingdom LIFE】了解自己 看清對方 慎防戀愛陷阱

5月2日晚,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觸動輔導中心合辦的「信徒交友戀愛陷阱」講座中,胡志偉牧師及程翠雲從實際個案及牧養原則等方面與會眾分享,信徒辨識愛情陷阱的法則,以及牧者應該如何幫助受傷信徒重整生命。

受騙信徒的心路歷程

講座一開始,由程翠雲先從實際接觸的個案,與會眾探討信徒遇到戀愛陷阱後的心理狀況及處理。首先,弟兄姊妹都明白,婚姻需要等候神的預備,無奈在長時間的等待中遇到似乎是進入婚姻的機會,防衛心就會降低。很多信徒雖然清楚聖經的教導,明白界限在哪裡,但人總有軟弱的時刻,尤其當那些姊妹都真心想發展一段關係,就會自己騙自己,反正遲早都會結婚的,然後就越過了那條界線,最終在性上受傷害。在這個過程中,受害的信徒最主要是對自己惱怒。很多信徒被騙受傷後是不敢找牧者傾訴,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年紀不小,如果向牧者哭訴自己被騙,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口,覺得很羞愧,不能面對教會牧者。他們因此會更加責怪自己,甚至是離開教會。所以我建議,弟兄姊妹從尋求戀愛的階段,就不要離群,結連同行的守望者,為你禱告守望。

那些受騙的弟兄姊妹敢來求助已經很好。有些人是連求助都不敢,就會陷在自責憤怒的情緒裡,甚至出現抑鬱。弟兄姊妹要記住,被騙是不幸,騙人的才是不堪,所以要回去神那裡,回去你的信仰群體,否則損失更大。而教會的牧者同工接到求助,有一件事要注意,就是不要加重他們羞恥感,以免受騙信徒可能因此離開神,甚至是自殺。除了牧者要為他們的生命祈禱及重建外,也需要尋找專業的輔導幫忙。為何會這麼蒙蔽,被騙得這麼徹底?受騙者的生命可能有些很深層的根源問題,小時候或者經歷過很大的傷害,例如性侵犯之類,卻不會和別人說。他們接受輔導時,有可能會經歷很深層次的醫治釋放後,他們才能徹底重整屬靈生命。牧者需要小心處理這些事情,不要造成受騙信徒的二度、甚至三度的傷害。或許他們在某些教會的教導上做錯了,但在這個情況下不要第一件事就談紀律處分,例如即時停他們的服事,就更會加重他們的傷害。

辨識約會暴力

講座的第二部分,胡志偉牧師從聖經及宏觀的角度與在座牧者分享,在戀愛關係中,如何保護及牧養弟兄姊妹。胡牧師首先強調,作為牧者,弟兄姊妹在性上面的犯罪和軟弱,只是眾多罪中的一種,他不會特別將性方面的罪看得比其他罪嚴重。有些時候,教會教導弟兄姊妹談戀愛,只側重一個方面,就是守住婚前性行為,但沒有教導他們,其實在約會中也有危險。「約會暴力」在今日的美國、香港和台灣等很多地方發生。據統計,有高達5成的高中生曾經遭受約會暴力。在約會當中,對方就已經有所企圖,所以我們要謹慎提防,特別在約會暴力及性侵犯的事件中,很多犯案的人都是身邊人。「如果你不願意和我有性關係,我就自殺」等威脅,又或者要求知道一切生活細節,每樣事情都要過問,都是一種操控,而在耶穌基督裡,真正的愛是有自由,而不是操控。

胡牧師又指出,需要教導弟兄姊妹,即使對方聲稱自己是牧師或基督徒,也不要輕信,需要慎思明辨。就如耶穌所講,「不是每個說奉主名來的人行神蹟、呼求主,我都認識他們。」我們需要有從神來的智慧去分辨。在使徒行傳中,保羅曾說,「你當為自己謹慎,也當為全群謹慎,我知道在我離開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顧惜羊群。」胡牧師在過往的事奉中,也曾遇見從別間教會來的假弟兄專門在團契、教會中「獵食」。有些騙徒也有返教會,會說屬靈術語。彼得後書也提到,末後的日子有假先知及假教師出現,有許多人隨從他們淫蕩的行為,他們因為貪婪,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得利益。聖經講得很清楚,我們應該怎樣去教導弟兄姊妹學習分辨。即使是談戀愛,也需要身邊有同行、守護的兄弟姊妹。

免墮陷阱的原則

最後,胡牧師還提到了其他3個原則:一、理性思考。「因為他的心怎樣計算,他的為人也是怎樣。」健康的懷疑是需要的,就如你成為「多馬」是沒有問題的。愛情騙子的某些特徵,如凡事過度好人及熱心,例如孝順、愛護動物、顧家、樂於助人之類,好像是天下最好的信徒那種,就需要用理性去了解清楚,他們是否有其他企圖。另外是否有朋友認識對方,也是一個好的了解途徑。二、明白人性。耶利米書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誰能識透呢?人性就是,知道自己容易被人欺騙,清楚自己裡面有哪些的渴求,了解自己的軟弱,於是學習避開那些令自己軟弱的事情,建立界限,堵住生命的破口避免仇敵的攻擊。三、辨識網友,不要接受網友的要求,例如借錢、私下單獨會面及傳送私密照片等。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唱出生命主題曲 – 彭家麗

因《從不喜歡孤單一個》一曲而為人所熟悉的歌手彭家麗(Angela),2004年遭扑頭打劫嚴重受傷,康復期間認識神成為基督徒。樂於見證基督的她,多次接受基督教媒體訪問,講述神在她身上的恩典。近日,她正積極籌備5月份將舉行的演唱會,期望以歌聲代替言語,唱出正面人生價值。

王祖藍任演唱會嘉賓

「我會分享由我入行到現今衝擊我的東西,所有關於這主題的歌都會唱。」Angela談到今次演唱會的概念時說。「最初製作公司找我開演唱會時,我已表示希望在當中分享信仰,對方表示不必以佈道會形式舉行,可以多唱歌、少說話,讓觀眾從歌曲中感受,而非以口去講述神的偉大。」Angela亦曾為此咨詢牧師的意見,牧者也贊成以軟性的方式去分享。

Angela又邀請了王祖藍作為演唱會嘉賓,他們有一首合唱歌《好好戀愛》,歌詞講述等待戀愛,其信息是教人如何去愛,就是要學懂愛神,再學懂愛自己,然後才懂得好好去愛其他人。「大家不會來看一個佈道會,卻可以藉這些歌給觀眾帶來信息。」

生命的主題曲

事實上,主流歌曲也可以帶出信仰價值。Angela說,有一首歌叫《珍惜》,她視之為自己生命的主題曲,由盧冠廷作曲,向雪懷填詞。十多年前她已為這首歌錄音,當時卻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推出。遭遇扑頭打劫意外之後,Angela在休養期間重聽此曲,眼淚就不停的流。「那首歌正是講,你要珍惜生命,因為沒有生命便沒有一切。作詞者向雪懷雖然不是基督徒,歌詞沒有提到神,卻寫出了生命每天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甜,在乎你如何選擇。歌詞中還有一句是﹕『感激這上天』。」2014年,Angela再次推出唱片時,便收錄了這首歌,而今次演唱會她亦會現場演繹這首歌。

過去兩年,Angela接受公司安排,經常往內地一些「夜場」表演,令她覺得不適合自己,於是今年選擇不再續約。「我也會平衡自己,在觀眾飲酒耍樂時,在台上唱一些歌詞較正面的歌。」正當她停下工作等候神時,就有製作公司找她開演唱會。最初,製作公司希望她與另一些女歌手合作,但Angela經過祈禱之後,再向公司提出開個人演唱會,期望藉此表達她的信仰。其後,Angela聽了牧者與弟兄姊妹的意見,決定不以佈道形式進行演唱會,而是以音樂去展示自己生命。

專心信靠 勇於嘗試

信主十多年,Angela明白到信靠的重要,也相信神會帶領她走人生每一步。她坦言,一直以來最大的夢想就是組織家庭,現時仍然在等待中。「信主多年給我的經驗,無論是工作與感情,我都不會擔心未來的路。只要靜心看清楚神的帶領,即使是錯了也必定有東西可以學到。」她相信,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最好的計劃,任何事情只要做好本份,等待機會。

今次演唱會的海報中,Angela以前衛的造型,展示出一個「不一樣的彭家麗」。她表示,自己以往曾經長時間沒有踏上舞台,近年再次站台,常常都會聽取幕後製作人的意見,因此在海報造型上也樂於作出新嘗試。「我會聽別人說,因為不論是形象或是歌路,如果只堅持自己的想法,永遠就只有一個方式。」面對工作上的新季節,Angela既期待又興奮。

 

後記

今次找Angela開演唱會的公司「本地製作」,過往都曾作出許多新嘗試,鼓勵久未踏上歌唱舞台的歌手開演唱會,例如趙學而、李健達等等。公司曾拍攝多部本地電影,發掘新晉的導演及演員。今天香港社會,特別在演藝這些界別,不少人都慨嘆難有發揮所長的機會。如此敢於走在前端,以金錢及行動去創新的公司,實在不可多得。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宣子」成長路

宣教士子女,簡稱「宣子」,是一個很特別的群體,他們隨父母到陌生的世界生活,成為第三文化孩子。他們是宣教運動的見證者,同時也只是一群面臨文化及身份認同衝擊的普通孩子。2016年,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出版的《未為人知的故事——亞洲宣子成長路》收集了17個宣子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宣子在宣教工場遇到的困惑和掙扎,以及如何以獨特的方式來回應神的呼召,同時承傳屬靈的產業。

宣子缺乏群體支持

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Sky Siu(蕭加欣),隨宣教士父母到西非迦納生活了15年,在美國完成第一個學位後返港工作,現時在香港一間為青少年提供預防和治療濫藥及酗酒的服務的本地機構工作。談到神怎樣給她負擔去關心宣教士子女,加欣分享:「這與我個人的親身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我也是宣子的一員,我明白他們的需要及掙扎。」當時加欣的父母回應神的呼召,被差派到西非迦納宣教,那個年代是沒有短宣這種形式的宣教體驗,所以宣教士都是憑信心去的。加欣的父母在當地沒有一個人認識,而且行李在3個月之後才能到齊,在艱苦的條件下,加欣一家在西非迦納扎根下來。

加欣坦言:「很多時候,當一個家庭去宣教,父母有從神而來的呼召,但小朋友是沒有領受呼召的,只是跟隨父母行動,不是理所當然地對於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在其他人看來,覺得宣子只是去外地生活,但其實有很多文化適應、身分認同及屬靈生命方面的問題。關於跨文化經歷,加欣是屬於比較幸運的,因為只是去了西非迦納這個地方生活,而有些宣教家庭因著事工需要,去過很多地方事奉,有些宣子在很短時間就轉了5、6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很多宣子認識朋友很容易,但建立深入的關係卻有一定的困難。而因著跨文化的經歷,引起身份認同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宣子的屬靈生命。很多宣子沒有穩定及持續的教會生活,主要依靠父母去認識神,較少有屬靈群體的支持。加欣回港後,也感到適應上有很大壓力。別人會認為宣子一定與神的關係很親密,但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

關心助突破身份障礙

作為香港的教會及信徒,又可以如何去支持這些在外的宣子呢?加欣這樣回應:宣教士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回來述職的,其實教會可以趁這個時間積極去認識宣子,例如帶他們出去玩,和他們建立關係,因為友誼及群體的關心很能幫助他們建立對香港及教會的歸屬感。我以前回來香港1、2天就會很想離開,因為我覺得和這個地方沒有連繫。通常教會及機構對宣教士的事工關心很多,但其實宣教士的家庭狀況都是很需要關心的。另一方面,教會可以鼓勵差遣短宣隊,除了支持宣教事工,同時也關心及支持宣教家庭,可以為宣子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教讀寫中文等。「我在迦納時,沒有機會學習中文,其實覺得好可惜及遺憾,以致之後回港要很辛苦地學習中文,其實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連繫。宣教家庭及宣子作為中國人,是需要對自身的文化有一個認同的。」

另外,宣子雖然不經常在香港,但現時網絡科技發展迅速,已經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與他們交往。例如將他們放入教會的代禱裡等。宣教士可以分享事工,宣子其實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及見證,例如安排他們在兒童主日學裡與小朋友分享。「我8歲時隨父母回港述職,有一次我跟隨父母去一個教會分享事工。有一個家庭在崇拜結束後主動來認識我們,並在我們回迦納後開始同我們通訊,還不時送禮物給我們。而我也會回信,透過幾年的信件往來,我們之間就建立了關係。而正是因著他們的緣故,我會開始期待回香港的時間,因為可以與他們見面。這些事情好像很細微,但就好像一條線一樣將我與我的家鄉——香港聯繫了起來。」

因著對宣子的負擔,加欣由10年前回港後,就積極參與宣子的關懷事工。在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轄下有一個關心宣子的委員會,是由一群對宣子很有負擔的弟兄姊妹組成的,而加欣就是最早加入的委員會成員之一。每年的暑假,加欣與其他成員都會舉辦宣子夏令營,而今年已經踏入第10個年頭了,這個夏令營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回到香港的宣子可以認識相同背景的朋友,找到一起同行的屬靈夥伴。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李健達 由福音出發 進入大世界

「回家,將傷痛放下,看透俗世謊話……」相信只要看見這句歌詞,大部份基督徒的心中自然就響起旋律。這一首《回家》,是少數能在主流媒體熱播的基督教歌曲,其創作人正是從事流行音樂事業多年、曾演繹及創作不少為人熟悉的流行曲,如《也許不易》、《天若有情》的李健達。今期《Kingdom Life》邀請到最近正在籌備個人演唱會的他,分享信仰與音樂創作上的心路歷程。

將於5月份舉行的《李健達十二門徒演唱會》,李健達將會演唱他創作的多首經典流行曲,並請來多位娛樂圈的好友擔任嘉賓。演唱會以基督教信仰字眼「十二門徒」命名,是否意味著將會是個音樂佈道會?「我不會分『福音』與『非福音』,因我未必是個福音歌手,而是個商業唱作人,然而在我的生命中,無論是每個動作,或是在樂壇中生存,全都在乎神。」他希望,「十二門徒」這字眼能引起非信徒的好奇心,在演唱中不用刻意講福音,只是透過音樂分享自己的生命,能做到「由福音出發,走進大世界」。除了想感動觀眾,他亦會特別邀請多位曾合作的圈中好友、音樂學生,期望透過演唱,把內心說話跟身邊未信的人分享。

曾有一段時間較少露面於本地樂壇的李健達,今次舉辦個人演唱會,可說是重新活躍於幕前的重要一步。談到未來的音樂路向,他期望能寫出對香港有貢獻的歌。事實上,十多年前他所創作的福音歌曲《回家》,也是從普遍人心出發,寫一個疲乏心靈的回轉。「其實那是在寫我自己,當時離開神很遠,因工作而活得像奴隸,生活豐盛,但心靈卻很空虛。我相信,無論什麼年齡的朋友,都有可能經歷這個階段。我希望多寫這樣的歌去鼓勵人,讓人認識神的大愛。」原來,過去初出道時,李健達曾經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其後公開自己信仰,開始創作更多帶有盼望、正面信息的歌曲。

在許多人心目中,基督教歌曲跟商業創作完全是兩回事,李健達卻認為兩者有相通之處,都是在表達生活態度及心聲。「我們是信主的人,每日經歷神的恩典,當我們在寫自己發生的事,必定會牽涉到神。現時,我在音樂上不會將『信仰』及『非信仰』二者分得太開。」他笑言,以往自己曾有一些「小聰明」,把對神的愛慕之情隱藏在情歌之中。的而且確,有些未認識神的人會比較抗拒唱帶有基督教信息的歌曲,而音樂正正是破冰的橋樑。「任何事我都希望可以『撒種』,其餘的事情就交給神。」

除了表演及創作,李健達亦會從事教學工作,培訓年青音樂人。他觀察到,現今愈來愈多年青人喜歡音樂,只是未找到方向。「我鼓勵年青人追隨自己的夢想﹗一生人有多少時間?不去追夢是多麼浪費﹗」他認為,現時年青人對音樂、創作的心態、熱誠比過往更為健康,不只求做歌手,更不求大紅大紫,反而願意下功夫去學習樂器。「音樂其實是一種藝術,是表達心聲的好媒介,只是總是被商品化罷了。」今日很多人說,香港樂壇「已死」,但李健達認為,音樂是永遠不死的。「我追隨音樂,就像追隨神一樣,是不離不棄的﹗

李健達又說,音樂能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互相分享生命。「音樂真的是從神而來的,不是我們有什麼能力,而是神給我們的禮物。」他說,創作出《回家》這首大熱福音歌,也不是靠自己能力,只是神揀選了他,讓他從神「下載」這首歌。「無論你信不信,人的所有才華,甚至是一呼一吸,都是從神而來的。」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三代領袖對談 擁抱年青人 裝備適應力

(左起﹕黃元山(論壇主持)、鄭慕智、陳君洋、楊建霞)


近年,香港社會出現嚴重的、代與代之間的撕裂,即使是各年齡層的領袖,彼此之間都缺乏溝通,甚至只著意帶領同輩,跟上一代或下一代離得更遠。在2月份舉行的「全球領袖高峰會2017」,除轉播多位世界知名領袖的演講外,更舉辦了一場貼近社會現況的本地論壇,以「不同季節的領袖」為題,邀請了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領袖彼此對話,分享其領袖歷程及領導思維。

領袖要懂「授權」、「同理心」

80年代末出生的「良師香港」(Teach4HK)創辦人及CEO陳君洋,在學業生涯上可說是「大贏家」,以會考十優的成績入讀中文大學環球商業課程,更從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畢業,卻因為眼見教育不平等,創辦Teach4HK,招募及培訓具熱誠、才幹的大學畢業生,一年全時間投入以基層為主的學校參與教學服務。身為青年領袖,每天接觸及領導不同的年青項目老師,陳君洋體會到授權(empowerment)及同理心(empathy)對領袖的重要性。「你必須做錯了才能學習。」他強調,授權需要有信任,容許對方有錯誤,同時聆聽他們的不同意見。另外,要嘗試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了解前線工作的實質困難。「即使我的機構員工只是比我年輕兩、三年,我也有時候不明白他們的想法。然而,同理心就是領袖最重要的質素,沒有同理心就不能獲得尊重。」

核心價值團結組織

另一位講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總幹事楊建霞坦言,自己比陳君洋多約十年社會經驗,回看自己作為領袖的旅程,是神一直在栽培及帶領。她在機構中提倡文化更新,跟同事重新討論機構的異象、使命、價值,得出四個核心,就是基督信仰、透明度、信任及合一精神。「如果這四個核心抓不緊,再做什麼服務都只是表面功夫、包裝。」她指出,YWCA董事會強調跨代的領導,部分成員為約三十多歲的青年。

信靠神帶領人生路

第三位資歷較深的講員鄭慕智博士,在本港作執業律師超過三十年,曾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及擔任多個政府公職。當年他學業成績不佳,幾經波折才入讀香港大學首屆新開設的法律學系,藉律師這個專業服侍社會大眾。他以兩段經文勉勵與會者,並說明多年來的心路歷程。馬太福音二十26-28﹕「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鄭指出,基督徒每天要學習順從天父旨意,虛心服侍人。另一段經文是「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2)不論什麼行業、年齡的基督徒,都應該讓神的旨意在自己身上活出來,顯出與非信徒的分別。基督徒擁有最大的恩典,正是有天父同行。若工作是天父給予的,祂必定會賦予足夠能力應付。

三代領袖看香港青年

論壇上提到當今年青人因社會環境而缺乏機會,鄭慕智卻認為今日年青人創業成功例子比他年青時更多,而服務社會機會仍然存在。「當你想投身服務社會,總會找到機會,而我也鼓勵年青人不要太專注於一個範疇,必須多方面地均衡發展。」陳君洋則表示,香港年青人確實對社會、政治環境感到迷茫。然而他相信,社會雖然缺乏空間,但每個人仍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去改變社會。「不過,給年青人希望是十分重要的。世界不斷改變,不可以用上一代的『獅子山精神』去衡量下一代。」

楊建霞認為,自己年輕時物質生活不充裕,必須先「搵食」,生活安穩之後才可以追求夢想,而現今年青人大部份不缺乏基本生活需要,因而期望的東西亦不同。陳君洋則指,今日年青人即使有一定收入,卻因土地問題而無法有安定居所,難以成家立室。另外,香港社會亦缺乏「失敗文化」,年青人若生命中走錯路,就不會再有機會。「年青人關心社會的心,我們有責任去珍惜,並且幫他們用於正確地方。」總括而言,在不斷變化的世代中,三位講者都認為,年青人必須終身學習,裝備自己適應任何困難與挑戰。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培養孩子財務智商 由父母做起

農曆新年之後,許多父母頭痛如何教導子女運用利是錢,有的與孩子一起開立銀行儲蓄戶口,有的則會讓孩子自由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基督徒父母在這方面有否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曾主講多個親子財務智商工作坊的Persy Chung弟兄表示,金錢運用跟神國價值觀息息相關。

財務智商關乎人生價值

Persy修讀教育,曾任職教師,家人有超過三十年的投資理財工作經驗,自己亦曾參與其中,其後接觸到一些關於財經的事工及機構,獲邀開辦培訓課程,訓練財務策劃師。他又與商人團契合作,舉辦整全企業家培訓,不但鼓勵職場事奉,亦強調回轉到家庭,以家庭為核心,更會探討培育子女的良方。他亦曾參與國內的工商團契,及基督徒企業家的家庭活動。此外,香港的教會、學校也曾邀請他主講親子財務智培訓。

Persy指,坊間的親子理財書籍、課程,內容都是教小朋友分辨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東西只是他們「想要」;怎樣分配零用錢,以及如何替小孩子開戶口儲蓄等等。然而,真正的「財務智商」,不止是涉及計算及實際金錢運用,而是關乎小朋友全人的成長,包括節制的訓練。

「例如小孩子喜歡吃雞腿,看見雞腿便要立即吃掉它。原來我們的飲食、生活、溝通,都影響我們怎樣去看不同的事物,其中包括金錢。假如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卻能訓練到有所節制,那麼在金錢的處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財務智商的培訓,是關乎孩子整個人的價值,靈性、品格、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將來如何運用金錢。

家庭影響理財計劃

在培訓孩子的財務智商上,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許多父母都想子女看書,但他們自己不看書。」Persy強調,「親子」第一要緊就是「榜樣」。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參與、討論、認識,才容易學會一件事物。「我認識一些弟兄,剛剛畢業已很懂得做生意,原來他們的父母平日不單會跟他討論學業,還會討論如何經營生意。」他說,「我們不是要教小朋友貪錢,也不是教他們如何去買股票,而是讓他們認識不同的東西有不同回報、風險,也是裝備的一種。」除了教育小孩子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外,同時亦是要讓他們知道,有什麼工具有助他們達成人生目標。

事實上,如何計劃金錢運用,充分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Persy曾接觸許多年青人,當中跟父母、家庭關係良好的,都會比較多思考怎樣儲蓄,以致將來能支持父母及自己的家庭生活。至於來自破碎家庭的年青人,的確比較少為家庭而計劃,甚至可能對自己的將來也沒有想法。好好利用金錢,為將來而計劃,是珍惜家人關係的表現,同時亦是重視天父為我們定的計劃,努力透過金錢計劃去實踐。

「曾有年青人畢業後從事財務,能賺到很多金錢,卻花很多錢在網上遊戲。」Persy指,年青人在現實世界面對壓力,缺乏成功感,因此尋求虛擬世界的肯定、滿足感。他鼓勵父母觀察孩子如何用錢,從中了解他們的價值及需要。例如有少年人將很多錢花在染頭髮,反映他希望令人關注。在財務技巧以外,父母應培養孩子有國度觀的財務智商,包括神的價值、健康家庭關係、生命目標價值,以致他們在金錢上做抉擇時,會考慮到自己及別人有什麼真正需要,訓練整個思考過程,學習解決問題及人際關係。

父母與子女切實同行

Persy說,親子財務智商的訓練,是父母與子女同行的歷程,也是父母自己的操練。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中、短、長期目標,期間的溝通可以令彼此關係保持新鮮感。Persy舉辦親子財務培訓活動,會要求父母參與互動,甚至希望父母先來上課,因為真正影響小孩子價值觀的是父母。「參與工作坊對孩子來說,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點,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切實同行。」

眼見現今許多父母只重視為孩子選購些甚麼玩具才能令他們學到更多東西,Persy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金錢運用建立正確價值觀及家庭關係。「財務智商是終身受用的生命價值,藉著親子財商,我看見兩代的關係改善,生命質素提升。」他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奉獻,或以金錢祝福其他人,例如跟子女一起買禮物給祖母,透過金錢運用學懂愛的回應,具體實踐尊重。

奉獻亦是對神的愛回應,帶著感恩的心,並非因教會要求而做。「除了教小朋友把儲蓄拿出來擴堂,還要教他們怎樣把金錢看成對家人、別人的生命禮物。」調查發現,傳統教會真正有行「什一奉獻」的人,只有5、6%。「大家『有』才去做,而其實像供養父母一樣,不是我們『有』才去供養,而是『沒有』也要供養。」正如做生意有高低起跌,但無論如何都要重視關係、感恩、信心。「耶穌表明要記述那位用價值很高的香膏來給耶穌洗腳的女士所作的,來表揚她,表示神非常看重此事。既然如此,相信祂對該名女士的祝福必定很奇妙吧﹗」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藝術治療與信仰

創造者不單是最大的藝術家,更把創作藝術的能力賜給人類,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將說不出的話展露出來,更可應用在心理治療中,使受傷者得醫治。「藝術治療」近年在坊間漸漸興起,可惜與信仰結合的卻不多。「藝覓心理治療中心」「杏樹枝創意教育」早前合辦藝術治療與信仰」講座,由註冊藝術治療師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董美姿主講,從信仰角度探討藝術治療,以及藝術在教會工作的應用。

回轉才是真醫治

董首先以信仰角度指出「治療」的定義,就是生命得以修復達至完整,正如以賽亞書6:9-10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原來對自己、對事情真相有更多「看見」、「了解」,回轉到神那裡去,才是真正完全的醫治。作為藝術治療師,董強調自己並不是醫治者的角色,只是負責幫助對方。

所謂「藝術治療」只是簡稱,是指以藝術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心理治療,完整名稱應為「藝術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有一位治療師作為「第三者」,因應受助者創作藝術作品時的狀態作出觀察、分析、評估、介入,再而進行心理治療。董認為,執行「藝術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具有認可的學歷,持有專業輔導學會的專業會員資格,確保治療對象得到有質素的幫助。她又提醒,藝術治療並非指自己獨立創作藝術,那只是減壓,不是真正的「治療」。

藝術治療著重受助對象在創作過程中發掘、理解、認識自己,進而有所改變。透過繪畫、陶藝、併貼、雕塑、書法、攝影,甚至寫作等等不同類型藝術創作,受助者可以認識他們的感受,知道這些感受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對事情的期望、如何做成焦慮。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回應,有些人會對作品認同,另一些會感到驚訝,抑或是不願接受,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創作中發現自己

創作時,受助對像會不斷跟作品互動,調整自己的作品,例如加入顏色、素材等等。「作品會告訴你『夠不夠』,滿不滿足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治療師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知識,輔導技巧去觀察對方,提出問題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創作行為,卻不會介入對方的創作思路,例如問﹕「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受助對象在創作中會找到滿足感、新體驗、新想法,並在治療師的提問及引導下,發展出新的目標、期望、願望。「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經驗。」心理輔導的功能並不是告訴對方怎樣去做,而是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引導對方自我發現。

「治療師永遠不會判斷對方所畫的是什麼,而是會去問對方,他們想要表達些甚麼。」董指出,藝術治療並不是心理分析,不可以只看作品來判斷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創作,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不可單憑符號、標誌性的應用去閱讀作品。

董又引用科學分析指,人類的理性思考常常受情緒影響,而「藝術治療是左右腦的平衡。」腦部很多東西不是語言文字可表達的,尤其是兒童、曾受創傷者。「有些人在創傷過後,腦部產生保護機制,告訴自己某些事情不曾發生過,因而失去了某些記憶。」透過創作,腦部可以處理情感的部份,以致我們可以再次以理性分析問題。有時候,一張圖片會勾起回憶、想法,刺激右腦情緒、聯想。另外,太過私隱的事情,人有時不想從直接說出來,卻可以透過創作去表達。有些藝術創作,更會表露出自己缺乏、想要、期望的東西。「例如以『快樂的一天』為題,有些小朋友會畫出一個遊樂場,原因是他們平日很少時間到遊樂場玩耍。」

小心選擇治療工具

提到藝術治療在信仰中的應用,她說﹕「基督信仰的最大目標,就是重修跟神的關係,藝術治療在信仰上的應用亦是一樣。」基督徒信主後並不是立即與神完全連結,而是要經歷一個旅程。我們經歷過失去後,就會尋求長久的東西,知道什麼才是可靠、永恆,認識真正的愛,才懂得愛其他人、愛自己。藝術治療正正就是有助於這個發現旅程的工具。

另一方面,董提醒,某些藝術治療的應用與信仰亦有衝突的地方,例如較著重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治療自己的力量,甚至會借助其他靈界力量,如氣、磁場等等去做心理治療。從「禪」而來的靜觀默想,跟信仰也有衝擊,基督徒必須小心分辨。至於現時流行的「禪繞畫」,以繪畫纏繞線條來默想,也有異教根源。此外,透過繪畫「屋‧樹‧人」進行心理分析,其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亦不一定準確。

最後,董指出藝術在教會中的應用可以很廣泛,包括透過創作及分享得到鼓勵。無論是裝備成為藝術治療師,尋求相關服務,或是在教會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技巧並非最重要,更要緊的是懂得欣賞神的創造。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玩具積木 盛載倍增祝福

砌積木是不少人最愛的童年玩意之一,更有些成年人喜歡收藏積木。用積木來砌出聖經人物,甚至是聖經故事場景,具體傳遞信仰,相信亦會受到許多人歡迎。「Multi-Blessings」創辦人Charlotte,正是利用創意,設計出玩具積木產品,把倍增的祝福帶給別人。

商人的華麗轉身

Charlotte本身從事會計行業,曾有幾年在中國內地工廠工作,並有參與當地教會的聚會及事奉。後返港工作,老闆發掘出Charlotte的營商才能,於是將公司的一部分業務交由她負責。當她接手公司業務後,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木訥的會計人,是有做生意的頭腦。之後她開始朝著營商方向發展,也越來越認識自己的特質,確信營商是她更有恩賜及感動做的工作。在繼續尋求未來方向時,Charlotte碰巧得知她有一位親戚當時正在做玩具積木生意,而她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更奇妙的是,Charlotte這個親戚的公司剛好就在她之前返的內地教會附近,而Charlotte當時仍然每星期都返這間教會聚會。所以,每個星期Charlotte都可以從教會走過去親戚的公司商量工作事宜。這真是神的一個奇妙安排,也是神給Charlotte開路的印證。在繼續求問神的心意後,Charlotte就開始踏上創業之旅。

Charlotte公司的名字是「Multi-Blessings」,意思是倍增的祝福,而公司的標誌是用積木砌成的一棵葡萄樹,背後代表了約翰福音15章5節這段經文:「我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當時Charlotte從神領受了這段經文,就邀請一位設計師設計了這個葡萄樹的標誌。她非常清楚公司的異象,就是要像葡萄樹,希望透過所出的產品去祝福別人。目前Charlotte雖然還在探索的過程中,但她的產品,例如:卡通模型及手機殼等,現在已經進駐了HMV、LOG ON、City Super等大型的連鎖百貨。最新設計的「Christian Blocks」系列的積木模型,有耶穌、彼得、大衛及歌利亞4個角色,分別講述了「耶穌拯救因小信而下沉的彼得」及「大衛靠著神戰勝歌利亞」兩個聖經故事。

神恩典帶領

生產模型首先要設計好不同的圖形及方案,開始時Charlotte用自己很初階的軟件去摸索設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不斷嘗試是否可行。目前Charlotte已經申請了專利的手機殼砌圖版,就是用這樣原始的方法設計出來的。後來,在神的帶領下,Charlotte認識了一些積木設計師,令她在產品設計上的獨特性可以更大發揮了。現在她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產品,尋找材料及生產,再推出市場。

獨力開拓一門生意,Charlotte體會到創業的艱辛,但也看見神的細心拖帶與照顧。一款積木模型,其實需要好多不同型號及顏色的積木砌成。現在Charlotte設計出大約60種的積木,如果生產時訂漏了一粒,都會導致產品不能出貨。最近,Charlotte預訂的一批貨未能準時送達,在十萬火急補訂第二批貨時,反而幫助她將所有之前不夠的貨都補足了。感恩之餘,Charlotte也看見神的細心安排及鼓勵!

傳遞家庭連結的核心價值

關於產品的核心價值,Charlotte希望能祝福家庭的連結與同行。Charlotte形容,這個積木是一個打破家庭隔膜的工具,因為產品本身是設計給青少年以上人士玩的,砌的過程會有一些難度,因此在一齊動手砌模型的過程中,一家人需要互相配合去完成,家人之間的對話及連結就可以很自然地發生了。配搭過程中,也能看見每人的長處及不足,大家可以互相鼓勵及補足。完成的模型成為一個擺設,也是家庭裡的一個提醒,這是一家人合力完成的作品。

最令Charlotte感恩的是,自己的家庭首先成為被祝福對象。因為家庭問題,Charlotte從小就非常獨立,與父母的關係疏離。但在創業期間,Charlotte看見媽媽對她的愛及關心,連續幾個通宵幫助她安排出貨,細心安排各樣事情,這都是出乎Charlotte意料的。因為剛開始創業,Charlotte只是顧著往前衝,並不知道創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及後發現工作量遠超過她的預計,家人就成了她事業的最大支持,常常主動來幫忙。以前Charlotte既獨立也有能力,一直認為是自己在照顧家人,但現在卻反過來,被家人是細微地去照顧,發現原來媽媽一直非常的關心及支持自己。Charlotte覺得非常感恩:「原本我想透過這個產品去祝福他人,但我卻是首先被祝福的那個。」

(記者莫嵐報道)(受訪者提供相片)

 

現有少量現貨可供讀者以優惠價訂購,詳情請查詢:

電話:2235 5223

電郵:pr@kingdommin.org

【Kingdom LIFE】觀塘海濱聖誕活動 將福音帶入社區

以往不少教會都會趁`節舉辦佈道會,或上街唱詩佈佳音。近年,除了上述傳統佈道方法外,許多教會亦會花盡心思,設計更多樣化的活動接觸社區人士。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兩個不同的教會群體,不約而同在觀塘海濱公園舉辦活動,先後將歡樂及聖誕信息帶給人群。

家信教會——親子嘉年華

聖誕假期是不少家庭的親子日,適合一家大小參與的聖誕嘉年華必定能吸引許多父母帶同子女參加。12月24日,家信教會於觀塘海濱公園舉行嘉年華和音樂會外展。活動由下午3時開始,當中包括免費的兒童攤位遊戲、小食和其他為家庭而設的免費活動。

其後,大會舉行了兩個音樂會,家信教會敬拜隊在燈光、雪和煙霧的配合下熱烈的彈奏了「Carol of the Bells」。為了吸引年輕人和家庭,莎敏牧師在美麗的冬季佈置下穿上電影「冰雪奇緣」中愛莎的服裝並唱出「Let It Go」。

krt_305-14

聖誕歌曲和絃目的燈光表演過後,大會透過一齣精彩的話劇,生動地展現了今日香港人所面對的挑戰及癮好的捆綁,並帶出福音的信息。很多人看完話劇後,都回應了史提夫牧師的禱告呼召,邀請耶穌成為他們的救主。

透過今次的活動,史提夫牧師領受的異象不單是邀請人們來到教會,而是把福音帶到人群當中。據估計,當日大約有8,000人次出席,是次活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及效果。

 

東九龍教會——青少年市集

因應近年市集及即興表演等文化創意活動在年青人當中深受歡迎,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在12月25日當晚籌辦的「聖誕Live‧集」於觀塘海濱公園反轉天橋底一號場舉行,吸引眾多來自不同教會及群體的中學生及年青人熱烈回應。本次活動除了有不同的中學生樂隊輪番上場演出,及設有攤位遊戲供參與者玩樂,中間時段也安排了詩歌敬拜及聖誕信息分享。當晚除了大部分參加者是學生,活動的工作人員也是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活動不但氣氛活躍而且秩序良好。

活動聯絡人賴奕純指出,本次活動由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轄下的東九青少年轉化團隊籌辦,從去年的聖誕Band Show(樂隊演出)延續至今年聖誕的市集,當中除了樂隊演出還加入攤位遊戲,以嘉年華形式吸引年青人來參加,同時為年青人提供一個平台去發揮自己的恩賜及才能。今年的市集除了有東九龍7間教會共同組織,也有5間學校及教育機構的學生參與演出。當晚活動共有800人次出席,高峰時間大約有400人,大會也安排了即場佈道隊,共向大約60位年青人面對面分享了福音,而佈道隊的8位工作人員全部都是年青人,牧者同工只是負責現場指導。

對於現時不少人覺得青少年工作難做,賴奕純認為,今時今日的青少年不是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什麼是真理,而是要親身經歷信仰的真實。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活動,如他們經歷到神的真實,自然就會告訴他們的同學朋友,發揮巨大的同輩影響力。再者,年青人容易覺得孤單,受家庭、學業影響而覺得自己不夠好及沒有自信,所以群體的支持十分重要,能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一起同行及面對。因此,青少年轉化團隊舉辦聖誕市集等活動,一方面向年青人傳揚福音,另一方面更是要凝聚不同教會的年青人,願意被神興起作工,成為一支年輕的屬靈軍隊,自己推動青少年事工。對於明年的計劃,青少年轉化團隊期望日後的聖誕市集由已參與過的核心年青人主導及組織,而牧者同工只做背後支援工作。

(記者莫嵐報道、家信教會提供消息)

【Kingdom LIFE】Go Kids 放下恐懼 釋放孩子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孩子是神賜給父母的屬靈產業基督徒父母都希望按著神的心意去養育下一代無奈在香港現時社會的教育氛圍下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父母失去神所賜予的教導能力來自聖士提芬會的Esther Chu決定向「贏在起跑線」的教養方法說不為兒子開設自家學堂而因著她的堅持神開始祝福這個事工更多家庭被召聚一起決心為孩子一個營造自由快樂的成長空間

自家學堂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Esther本身在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事工,幫助那些有毒癮、情緒或家庭問題的青少年走回正軌。Esther發現這些青少年每個都有特別的才華,只不過現時香港的教育方法未必適合他們。於是Esther會用創意的方法去教導他們,例如用Rap「饒舌」的方法教中文等等。後來Esther有了小朋友,才發現香港的填鴨式教學從幼稚園已開始,如果想拒絕這種教育,就要讀學費高昂且位置偏僻的學校。我發現自己工作的地方所有幼稚園可以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而且我也有教學經驗於是我有一個想法不如自己教小朋友吧!當時機構裡有4個同工的小朋友是同齡的,4個媽媽決定開始「不上幼稚園」的自家學堂。

Go Kids要成為世上的光

在自家學堂的兩年裡,Esther大兒子的「上學時間」過得快樂又充實。他最喜歡媽媽的「教學」,這令到Esther也覺得好快樂,因為她擁有的第一個「粉絲」就是自己的兒子。「兩年後我的小兒子出世了我希望自家學堂能延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了一個類似play group的社群就改名叫『Go Kids』意思是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自由快樂地成長勇敢向著自己的夢想奔跑

而同一時間,Esther開設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的臉書專頁,開始撰寫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0-6歲小朋友應該多玩多探索,而不是去參加很多興趣班,過早讀書識字其實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這個專頁一出現就大受關注,Esther歸因於現時的教育氛圍對小朋友及家長均造成巨大壓力。Esther記得有一次寫文章談到,不理解香港為何需要3、4個人才能照顧好1個小朋友,現時很多人失去作為父母應有的能力。之後這篇文章在網上產生很大的迴響,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接近10萬人看過這篇文章。「那一刻我心裡覺得好忐忑。我反問自己在做什麼?其實我可以正常照顧自己的小朋友,而不需要受到那麽多人注意。」但那天Esther靜下來祈禱時,神就對她說,Go Kids可以作光,去照亮那些未找到出路的父母。之後我就明白這是神的心意也是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論所以我沒有刻意去開始Go Kids而是人很自然地渴慕這個地方我知道這是神的意思讓這件事發生也是我的榮耀.

敢於與眾不同

Esther認為,對於「不讀幼稚園」這個決定,香港父母最難突破的是自身的恐懼,懼怕別人的看法,懼怕教育失敗。而對Esther來說,當初20多年前決定來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剛開始時甚至沒有「人工」,身邊很多人質疑她的決定甚至認為她根本不是在工作,但都因著抓住神的呼召而繼續堅持。「當我經歷過這種反對之後,對於今日我怎麼教養小朋友,別人的看法對我影響已經不大了。」而很多香港的父母,除了考慮小朋友的前途之外,還有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在教養小朋友的過程中隱藏了很多的恐懼。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關香港父母要經過的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去行。

追隨呼召實現夢想

關於夢想,Esther相信神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呼召,每個人一生都要去尋找那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夢想是令人有熱情並且渴慕快跑追尋的。當然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可能需要人退後一步,甚至放下一些堅持。Esther在中學時有很多夢想,例如想做護士、社工、演藝、老師和作家等等。但中學畢業後Esther成為了一名導遊,之後因著聽見神的呼召,辭去做了4年的導遊工作而全時間在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

「青少年的服務工作我已經做了20多年,在我的生命裡發生了很多奇妙的事情!雖然我不是護士,我可以藉著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心靈;我不是社工,但所做的工作比社工還廣泛;我不是教師,但我教一班別人不看好的孩子去尋找夢想。今年我出版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這本書,而最近我們完成了《追龍》這套話劇……如果我當初不是跟從神的呼召去事奉我一定完成不了這麼多事情我為神的呼召放下穩定的工作神就幫助我實現了所有的夢想還擁有很好的家庭兩個兒子同心事奉的丈夫一切的豐盛都是從神而來而且超過我當初所想所求

個人簡介Esther Chu於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輔導工作為了兩愛兒不需追逐起跑線過簡單快樂童年而決定開始自家學堂更成立關懷家庭的社群Go Kids並出版著作《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鋼鋸嶺》——持守召命比持槍殺敵更勇敢

「主啊!請給我多救一個……多救一個!」

歷年來荷里活出產的戰爭電影不計其數當中不乏經典之作主角都是英勇善戰的強者但《鋼鋸嶺》卻一改往日戰爭英雄的舊有形象以一個拒絕持槍堅持不殺戮的美軍軍醫故事講述了比殺敵更需勇氣的行為——持守上帝呼召專注救人感動了無數觀眾……

krt_303-13a

堅拒持槍的二戰英雄

故事改編自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真人真事。戴斯蒙因信仰拒絕攜帶武器,堅持不殺人只救人的信念,在二戰期間沖繩島鋼鋸嶺戰役中,無懼槍林彈雨,誓死拯救即使僅有一息尚存的戰友。在傷亡慘重久攻不下的戰場上,儘管美軍經已撤出鋼鋸嶺,但他孤身重返戰場,靠著祈禱盡再救一人,最終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生命。二戰結束後,戴斯蒙得到杜魯門總統授予榮譽勳章,成為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良心反戰者」。

本片由過去曾拍出《驚世未了緣》及《受難曲》等經典作品的金像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其實戴斯蒙·杜斯的故事在二戰結束後,便有人想搬上銀幕,但因各種原因而一直未能成事。而米路吉遜在拍了《驚世未了緣》後曾被邀執導,但當時他拒絕了,直到20年後才回心轉意。由於他和這題材都不被荷里活看好,因此米路吉遜在澳洲當局的資助下完成電影拍攝工作。結果《鋼鋸嶺》拍出水準,米路吉遜利用先進的特效裝置技術,生動地向觀眾呈現出戰場慘烈及可怕的場面,而男主角的演技也備受肯定,從開始的溫柔笨拙的鄉村男孩,經歷各種考驗,脫變成一名眼神堅定的勇敢戰士,電影在各影展都得到高度評價。

 krt_303-13e

忠於信仰活出召命

電影從戴斯蒙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難關所作出的選擇,來描述他的掙扎與成長。如經歷一戰痛失摯友後終日酗酒的暴力父親,與在教會熱心事奉慈愛的母親之間的爭執,令戴斯蒙學習在仇恨中選擇順服神並立志不殺人。在軍營中,即使面對戰友的敵對及欺凌,教官的命令及懲罰,甚至是坐監的威脅,戴斯蒙始終堅持不拿槍,不指控不還擊別人,即使在監牢中有過軟弱的時刻,但最終在軍事法庭上面對指控,仍然堅持信念。他曾這樣對未婚妻桃麗絲說﹕「我不知道以後如何活下去如果我不持守我所相信的。」

戴斯蒙一生最大的選擇,出現在攻佔鋼鋸嶺的第二天夜裡。當時他們面對日軍的猛烈還擊而不得不撤退,只能撇下遺留戰場上數以百計的受傷戰友。戴斯蒙拼死救出一名戰友,卻眼睜睜看著他死去。那一刻,他非常迷茫﹕「袮想我怎麼做?神啊,我聽不到你的聲音!」「救命!」他聽到了硝煙中的絕望呼喊,神透過這傷兵的呼聲回應了戴斯蒙的祈禱。這一刻,在所有戰友都已經撤退下懸崖的時候,戴斯蒙的眼神恢復堅定,重新戴起頭盔衝入一片未知的漆黑中……他的選擇,拯救了75條生命。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比電影更神蹟的真實歷史

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即使知道電影真有其事,仍不禁感嘆戴斯蒙故事的神奇。但如有人耐心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當時的真實故事遠比電影情節更為精彩!原來真實的戴斯蒙在獨自救人的那個夜晚,並不是沒有被敵方發現。據一位當時在場的日本士兵回憶,那個夜晚,他很清晰地看見了戴斯蒙。「當我每次用槍瞄準他,開槍時都發現槍被卡住了。」他這樣憶述。

另外一個經歷是,當戴斯蒙被炸彈所傷後,其實並不如電影中立刻被安全送下懸崖。相反,當他受傷後等待了5個小時才獲救,而他在回程中遇到一位受傷戰友後,主動讓出了自己的擔架。之後戴斯蒙左手又中槍受傷,並在猛烈的戰火之下獨自爬行300碼抵達救援站獲救。顯然,導演也認為這些歷史細節太過神蹟,反而會令觀眾難以接受而沒有拍進電影。戴斯蒙的種種真實經歷不得不讓人驚嘆神的奇妙大能,並將榮耀歸給祂!

krt_303-13c
(左)真實的戴斯蒙與桃麗絲於1942年8月17日結婚。(右)電影中由安德魯•加菲爾德及泰瑞莎•帕瑪飾演。

(記者莫嵐報道)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參考資料: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cumentary)

【Kingdom LIFE】「與失智共舞」—— 記憶褪色,愛卻永存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 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7326

不知你有否看過9月上映的幸運是我這部電影?無家可歸的青年與舉目無親的獨居婦人在機緣巧合下發展出一段仿如親人的關懷各自溫暖對方的孤寂,而這位獨居婦人是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腦退化症並非老年人獨有但現時社會對這個病依然缺乏認識近期由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撰寫的「與失智共舞」以誠懇及樸直的文字記述了照顧患腦退化症母親所經歷的無助失望以及跌碰,如何的恩典之中,以愛和尊重對待患病的母親雙方都更深經歷了神的愛與同在生命得著釋放。

及早認識 及時治療

「腦退化症」,即「認知障礙症」,佔「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據估計,在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中100人便約有58人患有腦退化症80歲以上更有近2成至3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腦退化症。可見,這種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不陌生,但所知卻仍然有限。很多人以為腦退化症只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忽略對患者的照顧,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在「與失智共舞」這本書中,作者的母親在確診前,其實已出現不少跡象,例如妄想有人要害她,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情緒不穩定,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等。由於對腦退化症的無知,作者直到母親反鎖自己在家並且神志不清時,才驚覺她患病的事實。這時候,她的母親已被確診腦退化症中期,不能獨自生活了。

根據研究顯示,腦退化症在症狀出現的25年前就已經開始潛伏科學家認為若能在發病25年前就偵測到腦退化症及早治療成功的機率將會大大提升因此,處於20、30歲的年青人,現在就需要去了解及預防腦退化症,不只是為照顧別人,也是為了自己未來健康著想。

 

愛的聆聽帶來醫治與釋放

要照顧好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作者的母親在病中的情緒與想法變幻無常,並且因為缺乏安全感,把作者的先生及女兒當成假想的敵人對待,將所有積蓄帶在身上從不離開視線等等,都讓作者一家在照顧上倍感疲乏及無助。不過,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讓他們看見了神的恩典與醫治的能力。

作者母親常常因著同樣的話題及抱怨對象,一整天叨唸不止,不斷重複。作者聽多了以後,由於無法辨識媽媽說話真假,以為只要有她在旁邊陪伴就足夠了,於是都以「嗯、是」等隨便回應。例如媽媽經常講到外公外婆欠她一頭牛的故事。神透過一位姊妹去提醒她,應該正視媽媽的問題。因著聖靈的感動,作者心裡湧現出對媽媽很深的憐憫,體會到媽媽的心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幾天之後,當媽媽又提起牛的故事,作者很認真地邀請媽媽將牛的故事講給神聽。媽媽乾脆的同意了,作者便帶領著媽媽一齊祈禱。在禱告過程中每當媽媽講完一段作者就跟著重複一遍,並詢問媽媽是否正確那時媽媽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與之前憤怒的樣子完全不同那天的祈禱持續了3個多小時作者看見了神的工作媽媽「與神相遇」了!從第二日開始,媽媽再也沒有提過那頭牛,也再沒有說起任何一件她向神傾吐的往事!

因著作者願意用愛回應媽媽,神就讓她看見媽媽內心的傷口,讓她可以透過神的能力,解開媽媽心中的死結,使她獲得了解脫和新生。

 

我要住在你心裡

照顧患病的媽媽除了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及愛之外,作者也看見神如何祝福整個家庭,看見兒女學習謙卑服事的態度。作者媽媽對女兒有敵意,女兒反而學習不去計較,轉而投其所好,為阿嬤買喜歡的食物,為她打扮搽指甲油來討她歡心。而兒子雖然以前從來未跟長輩同住過,但卻比父母更懂與阿嬤相處,安排日常事情。兒子時常抱著阿嬤說「阿嬤我愛你。」還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然後再跟阿嬤說「阿嬤我要住在您心內。」同樣也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

從神而來的愛改變了這個家庭。兒子每天用愛的擁抱及話語與阿嬤互動,每一天用實際行動尊榮她,影響到作者及先生還有女兒都跟著這麼做。經過幾年的相處,也改變這位80多歲老人的心。作者母親願意打破過去的傳統,輕易地對家人說出愛了。這是一段令人辛勞卻令人歡喜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段磨合與修復的心靈之旅。

腦退化症是不可違逆的,不會有康復的一天,患者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地消失。而作者在與母親相處的這段日子裡,用神的愛解開她的心,彌補過去錯失的相處時光,甚至是「化詛咒為祝福」,使這段有限的時光變得無限的珍貴。正如作者自己所講﹕「我深信一個人心裡面如果真的有很深的愛神就會給他很多正確的方式去愛他人

brain3

「與失智共舞」
認識失智症分享會暨新書簽名會

日期:1月6日(五)
教牧同工聚會

時間:下午2:30 – 4:30
地點:國度事奉中心(九龍灣啟祥道22號開達大廈7A)
公開聚會
時間:下午7:30-9:30
地點:禧福協會(九龍佐敦道23-27號新寶廣場16樓)

查詢:kingdomminenquiry@gmail.com/ 2235 5223
主辦:國度事奉中心 禧福協會 以琳書房

報名:立即報名

【Kingdom LIFE】愛心社企 創出「希望」的味道

對一般人而言,飲食除了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就是味覺上的享受,但原來對某些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價值,能賦予別人盼望與人生方向﹗

基督徒關愛弱勢社群,在生活中實踐「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固然是應當的。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資源更有智慧地運用,以達到最佳果效,令最多人得到最好的幫助。「2016使命商道論壇」便是以「愛鄰『社』——我當作什麼?」為主題,探討可行的踐信方向,更請來不同界別人士分享,藉以啟發信徒多角度思考,探索適切的社關行動,而其中兩位的經歷都與飲食業有關﹗

「四無」人士  烘出希望明天 

現時在社企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 Ltd.任職的鍾志謙(Paul),分享時臉上掛著陽光笑容,與他述說的黑暗往事成強烈對比。他曾在電視訪問上向觀眾談及過去,表示自己年輕時沒有從事過正當職業,更曾加入黑社會,因販賣毒品而在泰國被判終身監禁。「人生完全是絕望了﹗」在泰國服刑19年後,得以返回香港繼續服刑,兩年後終於重獲自由。Paul在獄中信主,重踏社會之後獲更新會收納為阿尼西母訓練計劃學員,更於2014年回到泰國宣教一年,參與當地監獄事工,服侍在囚人士。

縱然誠心悔過及改變,但由於更新人士的身份,以及缺乏工作經驗及學歷,Paul的生活仍然艱難,只能從事搬運及清潔等工作。2015年,Paul透過更新會介紹加入Le Fournil成為曲奇學徒,學習專門的手藝。「我本來不懂煮食,也沒有興趣,甚至對『烘焙』二字非常陌生,但神讓我在這間公司中由零開始,學會做曲奇。」他承認,要重新學習新技能確實非常困難,然而他亦明白這是必經的階段。

Le Fournil創辦人Rebekah擁有豐富的飲食業經驗,特別在甜品方面。她曾在監獄探訪中接觸到一些囚友,覺得他們都有悔過的心,卻因為背景而難以找到工作,十分可惜,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專業用來幫助他們。Le Fournil所聘請的員工都是「四無」的,就是無學歷、無經驗、無相關技能、無社會接納的人。公司除了給予工作機會,更會資助員工參加培訓課程,甚至贊助他們出國參與國際飲食比賽。

Paul在Le Fournil工作的過去一年間,見證公司曾聘請11名更新人士,其中曾有5位同時共事。

「我們這些曾經犯事的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神在職場帶領我,讓我可以再次抬起頭來﹗」

他由衷地說。「原來我是可以學到一門專業技能的﹗」他體會到人生的基本需要,因為能用勞力來賺取每月收入,不需再想犯法的事,已十分滿足。如今,他的生命充滿動力,對將來抱有希望,期望有天可以建立自己的餅店,正繼續努力學習,打好基礎。Paul期望,他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基督徒商人,願意幫助更新人士,並給予他們機會。

 

印度廚藝老師  放送「希望之味」

另一位分享者、印度籍的Kaushic Biswas是一位專業廚師,多年前來到香港,後來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呼召全職服侍,開始在重慶大廈展開事工。其後他建立烹飪學校Taste of Hope,為貧困及受歧視的南亞少數族裔提供烹飪技能的職業培訓。他跟Harmony Baptist Church合作,借用他們的廚房,服務對像除了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還包括難民和家庭傭工。他們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分享福音,當中有不少學員因而信主。曾有一名尼泊爾少女,因為生命沒有方向而迷失自己,甚至開始吸毒,後來參加了Taste of Hope的職業訓練,在餐廳找到工作,生活安穩下來。

Kaushic Biswas坦言,少數族裔中不少是穆斯林或是來自其他宗教背景的,跟他們分享福音有一定困難。他會嘗試打破對方的思維及律法思想,例如在他們的文化中,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重要,而他作為學員的導師,卻會請學員稱他為「兄弟」而非“sir”,強調他們是「一家人」。事實上,他自己亦在印度教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基督徒,要面對的挑戰亦不少,而他亦會將這些挑戰跟學員坦承分享。

另外,Taste of Hope之所以重視難民的服侍工作,因為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即使他們想參與沒有支薪的義務工作,有關單位又可能會被視為「剝削」他們。因此,難民在港停留期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不用付款的培訓。事實上,許多幫助難民的機構主要集中於提供法律援助,而Taste of Hope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為難民提供培訓活動。

此外,Taste of Hope亦會為一些企業辦團隊建立活動,有些活動更會開放讓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一起進行,令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與氣氛下接觸及交流,而這種機會在這城市中是少有的,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網絡紅人 為青年築夢

正當各個界別都被神恢復,成為祂所使用的器皿,擴張祂的國度時,玩電子遊戲這個被視為「宅男」的嗜好,也被復興過來為神所用﹗因在YouTube拍片「教打機」而成名的網絡紅人Andrew,運用知名度成立「網‧想‧正」(Fantastic Dream)平台,在網上接觸年青人,將福音與夢想帶給他們﹗

成名自有祂旨意

Andrew自小喜歡玩電子遊戲,3年前愛上了一隻手機遊戲,於是花心機去研究,也加入了網上的討論群組。後來,他開始拍片發佈遊戲攻略,放在YouTube上。兩年之內,他的YouTube頻道,竟有十萬個「跟隨者」﹗「由開始至今,這頻道的總點擊人數,接近三千七百萬人﹗」

成為網絡紅人,不同的遊戲公司開始邀請Andrew擔任活動主持,更請他到台灣參加打碟比賽。「當時都有點掙扎,因為普遍教會都不贊成孩子們玩手機遊戲,覺得這代表不專注學業。」然而,他覺得自己無端得到知名度,必定有些原因,也許跟神在他身上的計劃有關。Andrew於是尋求牧者的意見,得到鼓勵及啟發,想到不同界別都可以榮耀神。

透過網上平台,Andrew經常會接觸到香港及台灣的年青人,跟他們在網絡中閒聊。曾經有名台灣少年,在傾談時竟哭了出來,原因是「打機打不贏」。他更跟Andrew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可以『出名』,而我卻不可以呢?」那一刻令Andrew感到,自己在網絡這平台上是有使命的。2015年,他舉行了三次佈道會,在網上召集年青人參加,向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第一次約有400人參加,第二、三次則聯同另一位基督徒YouTuber合作,前後共有約1600人參加,約100人決志信主。

激勵年青人尋夢

藉著網絡接觸年青人,Andrew了解到他們的現況及需要。「他們大多沒有自信、沒信心,渴望尋找朋友。」不少年青人花很多時間在手機、網絡世界中,缺少與人交往的經驗。曾有中學老師邀請Andrew到學校分享「生涯規劃」,期間有學生表示自己將來想當「物理學家」,卻似乎對如何達到目標沒有頭緒。「年青人有夢想,但中間卻似是『留空』了,即是『今天的我』與『未來的我』中間有缺席的地方。」

為了讓年青人重拾夢想,Andrew開設了一個名為「網‧想‧正」的平台,拍攝一系列影片介紹不同的職業。年青人觀看影片之後,若對某些職業有興趣,可以參加這平台舉辦的活動,進一步認識相關職業。影片介紹的職業大多是Andrew較為熟悉的工作,包括剪片、遊戲設計、畫師等等。「希望能刺激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多些想法﹗」

傳福音要講關係

有這概念之初,Andrew也感到難以實行,然而卻在整個預備過程中看見神的帶領及幫助。例如他曾經說過希望能認識一位運動員,後來竟在朋友的婚宴上遇上一名籃球員,能與他合作,在未來的日子拍攝對方的故事。此外,他在尋問神如何取得資源去支持這項計劃時,恰好政府開設了「社創基金」。「網‧想‧正」於是成為首批成功申請基金的項目,獲得10萬元資助,作為拍攝影片及舉辦活動的經費。

Andrew本身有一份全職工作,幾乎所有工餘時間都用來拍片、辦活動、跟年青人交流。「傳福音有時要講關係﹗」事實上,有部份年青人對信仰會有抗拒,因此「網‧想‧正」強調夢想,以這個向度跟年青人對話。談到與年青人溝通的心得,Andrew說﹕「不要抗拒走入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看見他們玩手機,別急著說這是『魔鬼的作為』、『沉迷』。想一想,很多基督徒也一樣會因為賺錢而迷失自己,只不過比較『正面』的是『有錢落袋』,而打機卻似乎沒有得著。走入年青人的世界,就是要去明白他們在玩什麼。純粹不讓他們玩是沒有用的,反而要去擁抱他們﹗」

現時,「網‧想‧正」已起步一年,招聚了共八位義工,期望將來能發展成為造就年青人的機構。「年青人很需要被建造,除了認識耶穌之外,亦要認識自己,並認識自己將來在社會的角色,知道自己是『有可能』的﹗」他直言,自己只是做了第一步,去接觸年青人,還需要教會、學校支持,做一些「補底」的工作。有新的年青朋友返教會時,需要其他弟兄姊姊跟他們溝通。

 

(記者陳淑安報道)

鳴謝﹕豐盛社企學會轉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