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27) – 轉化職場的五項關鍵思維模式

T311_04 Marketplace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轉化職場的五項關鍵思維模式

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牧師創立豐收佈道團,致力在全球推動社會轉化。他建立的轉化理論中,以五項關鍵思維模式為最重要的根基,在其上才能產生持續而恆久的轉化。

  1. 門徒

    大使命是什麼?
    大使命是使「萬國」(nations)作耶穌的門徒,而不只是「人民」(people)。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用耶穌的教導改變國家,使其反映耶穌的特質,這帶來價值觀和文化的改變。最後,這些國家將榮耀尊貴獻給神。
  2. 職場

    耶穌做什麼?
    耶穌不只救人的靈魂,且要尋找一切失喪的。職場在國家中的位置猶如人體的心臟,這已被耶穌救贖,但有待神的子民收復。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1:20) 信徒依靠聖靈的全備能力,在職場上運用聖經原則,從事他們的工作。
  3. 工作

    敬拜是什麼?
    工作是信徒在世上敬拜神的首要表現,所有信徒都是傳道人,被神呼召在職場上服侍祂。
    無論做甚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 信徒工作時歸榮耀與神,工作就是敬拜。而工作是服事神和人,並一切受造之物,如此遵行「愛神,並且愛人如己」的最大誡命。
  4. 呼召

    最重要的呼召是什麼?
    信徒最重要的呼召不是建造堂會,而是將神的國帶到黑暗之地,讓耶穌建立屬祂的教會。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8-19) 神的兒女代表天父,有耶穌為我們贖回的合法管轄權柄,應當剛強前進,將神的國帶到邪惡勢力猖狂之地。
  5. 轉化指標

    轉化的指標是什麼?
    轉化的最重要社會指標是結構性貧窮的消除。

    四種貧窮:

    1. 靈性 – 不認識神是天父
    2. 關係 – 為滿足自己而損害所屬的社群
    3. 動機 – 因絕望而缺乏信心動力面對挑戰
    4. 物質 – 沒有資源供應生活所需

    只是願意我們記念窮人,這也是我本來熱心去行的。(加2:10) 如果信徒選擇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神就非常樂意增加我們的資產。當有了神在地上建立國度的異象,就能生產新資源,新資源也為他們效力。

     

    (資料內容:《轉化—改變世界由職場開始!》,史福索著,天恩出版)

從牧者到職場 禱告運動接連興起

由職場合一團契發起,多個基督徒團體協辦的「眾職場興起祝福香港100天敬拜禱告運動」,已於3月24日展開。來自不同界別的弟兄姊妹連續100天興起為香港職場守望禱告,運動將持續直至7月1日香港新政府上場。而「52週重建城牆」,亦緊接早前「52天祝福香港‧重建復興這城」興起,正式進入「52週重建城牆」的下一階段深化建造工程!

眾職場100天禱告運動的發起人是來自醫療界的家庭醫生Albert Siu。他提到運動的源由時表示,四年前沙士疫症十週年,醫護基督徒曾經發起100天禁食禱告運動,祝福香港醫療界。近年,許多界別的職場祭壇都被興起,例如會計界。當Albert分享異象時,很多界別的基督徒團體立即起來響應,一同發動及促成今次的禱告運動。其後他們發現,這個職場100天敬拜禱告運動的開始日期,正正是緊接著「52天祝福香港‧重建復興這城」禱告運動。原來,教會父老已首先起來祝福香港,而職場則被興起接續這禱告浪潮。

Albert強調,運動是「跨世代、跨界別、跨教會」的。「職場本身都有不同階層,有上層、中層、新晉職員等,而神想我們彼此祝福,上司可以鼓勵及信任下屬,而下屬亦會尊榮上司,打破職場之中的張力、營疉。另外,以往我們只關心自己的界別,但神想我們彼此關顧祝福。」另外,他希望職場與教會有更多結連,教會能更多擁抱職場,並帶動職場的轉化。

參與今次運動的界別,包括醫護、會計、財經、飲食、社福、教育、傳媒等等,可說是「七山」都有參與其中。在100天的運動期間,職場合一團契將每星期於名為「眾職場興起」面書專頁按不同主題發佈相關經文,以及禱告及行動指引。

另外,早前「52天祝福香港」的合一建造,匯聚了60位城中父老和牧者們,代表著77個堂會和機構撰寫禱文,帶出兩文三語、菲語和印尼語的合一禱告。

緊接「52天祝福香港」,運動亦正式進入至「52週重建城牆」的深化建造工程,將在三個層面同步推動及進行,包括個人、小組與家庭,以及堂會或機構。同時,運動鼓勵堂會或機構作24小時禱告,為基督身體的轉化、城市社區的轉化、國家和華人民族之轉化、列國的轉化而呼求。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1分鐘(26) – 建立個人祭壇

310mid_altar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建立個人祭壇

「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141:2)

新舊約祭壇

舊約時代 祭壇:由石頭或銅等所造

形式:會幕和聖殿獻祭有特定儀式

祭品:牲畜

大祭司耶穌將自己一次獻上,成為永遠有效的贖罪祭。
新約時代 祭壇:人的心裡

形式:讀經、讚美、禱告、敬拜等

祭品:獻上自己為活祭

事前準備

禁食禱告 尋求聖靈指引 重整生命
用幾天時間禁食禱告

 

  • 求問「何時」和「何地」恆久守禱告祭壇
  • 求問建立個人禱告祭壇的方式
  • 求神揭露內心的偶像祭壇,並拆毀祭壇。
  • 立志獻上自己為聖潔的活祭

可以做什麼

讀經 讚美 敬拜
盡量多讀聖經,將自己浸淫在神的話語中,將來禱告時,神的話語就會從口裡大有能力地宣告出來。 讚美能帶出有深度的禱告,在信心中代禱,就更有能力。 敬拜營造吸引神的屬靈氛圍,在神的同在裡,心靈享受安息,全人降服於神前。

帶來的改變

生命中心 心靈敞開 關注焦點
從自我中心轉向以神為中心的生命 打開心靈,經歷神的喜樂、平安和慈愛 關注神的計劃多於自己的需要

成功三大要素

定時定點 足夠時間 對付分心
堅持每天在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進行,才能持續。 每日最好花1-2個小時,要有足夠時間,才能進入神的同在。 以爭戰的心態對付分心的事情,消除所有雜念。

資料來源:John Mulinde, Mark Daniel, “Prayer Altars: A Strategy That Is Changing Nations”, 2013

 

獻祭多樣睇

引發殺機的獻祭 創4:3-8 該隱因神看中亞伯的供物,而不是他的供物,就動怒,後來更殺了亞伯。
逃出生天的獻祭 創8:20 洪水毀滅全地後,挪亞離開方舟,就為神築壇獻上牲畜為燔祭。
步步驚心的獻祭 創22 亞伯拉罕跟從神的指示,準備將獨生子獻為燔祭,但神預備公羊代替。
樹立壞榜樣的獻祭 撒上13 掃羅不遵守神的命令,擅自獻祭,令他失去王位。
帶著慘痛回憶的獻祭 歷上21 大衛因數點人口,招致神降下瘟疫,結果7萬人死去。神的使者叫大衛在阿珥楠的禾場上築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之後神吩咐使者停手毀滅耶路撒冷。
激戰中的獻祭 王上18 以利亞在迦密山上重修神的祭壇,在巴力先知面前顯出耶和華才是真神。
最長時間的獻祭 代下7:4-7 所羅門在聖殿奉獻禮,獻上142000牛羊,推算要用十天以上時間才能處理完畢。
最完美的獻祭 來10:14 基督一次被獻為祭,就擔當我們的罪,叫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神喜悅的活人獻祭 羅12:1 將身體獻上為活祭,是神所喜悅的事奉。

海蒂‧貝克:神已賜下天國鑰匙

3月10-11日,在國際神召會(ICA)舉辦的「復興大會2017」中,美國宣教士海蒂‧貝克與會眾分享了門徒個人復興的關鍵,以及神如何在她的生命中彰顯祂的榮耀。

神呼召人作鹽

海蒂以馬太福音5章13節開始當日的信息分享。「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它不再有用,只好被丟在外面,任人踐踏。」你試過失了味的鹽嗎?鹽失了味是一個悲劇,就好像我們吃沒有味道的食物一樣,覺得什麼也不是,而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基督徒的狀況。他們本身應該是「鹹」的,應該是美味的,但有很多人的祈禱是這樣的:「耶穌,這是我的一小部分生命,我願意為你奉上我生命的十分之一。」這就如同鹽失了味一樣。神說:「我呼召你們去發光。我希望你們是煙熏的、棕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各種各樣的鹽,你們全部都是美麗的。」

她說,香港會被改變,不是因為少數的人傳福音,每個星期日有20次的崇拜,而是因為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是有味的鹽,沒有人會誤解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生命應該充滿鹽味、光及神的榮耀,以致我們行到哪裡,人們都會見到耶穌的同在。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方法讓人知道耶穌是真實的,就是透過我們的生命。

享受神每日所賜的糧

海蒂又提到,神就如同豐富的盛宴,我們要每日慢慢地食神的糧,慢慢地享受與耶穌的同在,那麼喜樂會充滿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能作鹽及發光。這是關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做事,我們的心也只會在事情上。如果我們的心在耶穌身上,就會為祂預留時間,而祂值得我們全心專注並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越是忙碌、越是多事奉,越是多知識,我們就更需要神的膏抹、密室禱告、推走所有事情,做少些工作去尋求神的同在。當你生命充滿神的恩膏和聖靈的同在,你就能以最榮耀神的方式去發光,然後你周圍的人都會看見你如火挑旺的生命。如果我們不能享受與神相交的時間,那麼我們的生命就如同一個裝著米而不是鹽的鹽瓶子。

神給我一艘船的食物

在第二日的講道中,海蒂延續昨日關於「每日祈求神的糧」這個主題,以故事的方式向會眾分享信息:

「有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告知我,有一整艘船的食物要給我們!我興奮極了,但轉念一想,我要在哪裡存放這好幾個貨櫃的食物呢?他們問我:『你有辦法處理這整艘船的食物嗎?』我說:『當然。』因為我知道我的神是誰,我知道這整艘船的食物是祂給我們預備的,祂當然也會為我預備存放食物的地方,但實際上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然後那天夜晚,當我站在街角時,有一輛車迎面駛來,在我面前停下。車上的人說:『這是一個貨倉的鑰匙,這個貨倉是給你用的。』然後他扔下鑰匙,就走了,並沒有告訴我倉庫的地址!我不記得是怎麼找到那個倉庫的,但最終我們找到了,並分發了這一整艘船的食物給那些正飽受飢餓的人。」

海蒂形容,今日有很多人每日就只為家庭裡的幾個人祈禱,他們看不見耶穌,也看不見世界的需要。當你看見神的國度時,你才開始見到世界,你才能看見自己手裡掌握的鑰匙及權柄,去釋放從神而來的豐富,向世界宣告神的榮耀及大能。即使今日,很多人無論在肉身上還是靈性上,都將要餓死了。我們要向神祈禱,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如果我們盲了眼,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需要日用的飲食,而只會想到我們小家庭的事。我們的眼睛被打開了,我們才能看見神的國度,明白神的心意,然後開始不斷祈求神給我們日用的飲食,就是神的同在。

神所賜的大黑馬

接著,海蒂還分享了另一個故事:「我媽媽是個鐵娘子,非常難纏。12歲那年,有一天我去學騎馬。媽媽來接我時,我告訴她,我想要一匹大黑馬。我媽媽立刻非常生氣,認為我非常自私及不知滿足。她鎖了我在車上,駛上高速公路。我的哥哥不久前就在這裡遇到嚴重交通意外,車子沖落懸崖導致傷重不治。魔鬼進入我媽媽的心,令她失去了理智,她像瘋了一樣,駕車上了懸崖,令我非常的恐慌。那時我還未認識神,但我當時向神呼求﹕『救我!』車子即將衝出懸崖之前,媽媽突然剎車,然後伏在車上開始痛苦的哭泣。我非常的憤怒恐懼,然後我對自己說,我以後都不會再向任何人要求任何東西。

當我從聖靈裡重生後,我認為我已經原諒她了。但很多年後,神對我說,你沒有原諒你的媽媽,而我想你去原諒她。我媽媽曾經傷透我的心,她不喜歡我的使命、我的生活方式及我的事奉,多年來她從來沒有支持過我。所以當神要我去原諒媽媽時,祂用聖靈的大能去破碎了我的生命,我開始像嬰兒一樣的哭泣,向神呼喊:『好,我願意原諒媽媽!』就在一瞬間,我真的原諒了媽媽,我感受到對媽媽有一股非比尋常的愛湧現。幾個月之後,當我去見媽媽時,我為她趕鬼。那些鬼真的立刻離開了媽媽,她隨即被聖靈充滿。」

「後來我到加拿大參加一個會議。正當我在講道,有個牧師發信息給我,說外面有幾個『牛仔』想見你。我覺得很奇怪,但我還是出去見他們。這麼多年,我想要一匹大黑馬這件事,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但是當日,就在酒店外面,他們慢慢牽著這匹漂亮的、閃亮的大黑馬出現在我面前!然後,他告訴我,這是天父送給你的馬,他從來不會忘記任何事情!這三個『牛仔』很窮,但他們聽到天父的要求時,就竭盡所能去送我這匹馬。直到今天,這匹馬還健在。他們為我騎著這匹馬拍照,而相片中的景象是,我騎著馬在一片豐收的白色麥田中飛馳。神說,香港的教會,起來吧,騎馬的時候到了!」

最後,海蒂帶領大家背誦主禱文結束當日的信息分享。

(記者莫嵐報道)

夜驚 -【夢解碼】專欄

夜驚嚴格上並不是夢或夢魘。夜驚被視為一種睡眠失調 ― 異睡症(Parasomnia)。什麼造成夜驚?原因有過度疲勞、吸收過量藥物或酒精,或長期處於情緒緊張、壓力及個人衝突裡,也可能與涉及巫術、算命或是任何超自然活動有關。

在之前的文章,我提到夢魘,當夢魘沒有被正確處理,就會轉化成為夜驚。夜驚通常是在午夜至早上2時之間發生,它總是給作夢者留下極大不安及驚恐,他會突然醒來,或半清醒,驚恐尖叫,喘氣,或哮叫。有些時候,作夢者會經歷到極大恐懼、疑惑或是快速心跳。根據研究,大部份經歷夜驚的人並不記得細節,卻被強烈的恐懼困擾。

夜驚的發生,也可能與巫術、吸收過量藥物或酒精有關,這些人較容易經歷靈界的事情。我所指的靈界是什麼?就是在身體上經驗到魔鬼的力量。他們會想起恐怖的幻覺,形容自己感到被蛇咬,有蜘蛛爬過他們的身體,有魔鬼壓著他們。這類受害者會聲稱魔鬼在夜間攪擾他們的思想,他們在靈界看到魔鬼在遊行,惡者在他們身邊徘徊,而他們卻無助地癱瘓著。

我曾經牧養的一名青年就經歷過這種情況。起初,她在少年時開始有夢魘。那時候她還未認識耶穌。當她成年之後,她的生命繼續停留在屬世的試探之中,有拜別神的事情,也有一個帶有性標誌的紋身。她在晚上不能入睡,總是看見黑暗的靈在她的睡房中行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夜驚就是被蛇咬。她在早上起來時,看見那些被咬的痕跡在她的頸動脈上。直到某一刻,她接受了耶穌進入她的生命,卻還未能停止夜驚的困擾。

我們要如何處理夜驚?以這年輕姊妹作為活生生的見證,看看神如何把她從混亂中釋放出來。我們分辨她生命中的根源問題,那問題在她少年時已造成了夢魘。我們求神啟示她生命中打開了什麼門,造成她有那樣的夜驚。

她成長於一個破碎家庭,並沒經歷到父母的愛,帶著破碎的生命進入少年時期。她的父親不忠,造成夜驚的根本問題。她看不見自己因涉足超自然崇拜,而對她的靈造成什麼損害。而有性含意的紋身圖案也影響了她的身體。我們把這一切釘在十字架上,她悔改,並求神把詛咒扭轉,將她釋放回到神的手裡。在一切屬靈的潔淨後,她可以整晚安睡,不再有夢魘及夜驚。後來她開始作一些夢,內容關於改正、方向,甚至是從神而來的啟示。她得到的最重要教導,就是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她得到分辨的恩賜,並有先見的恩膏在她生命中。她可以與神親密同行,看見並明白神要給她什麼。

撒旦的黑暗帝國是透過恐懼、欺騙、疾病、癮癖、死亡及破壞運作的。撒旦是你所知的最大撒謊者,會拿走所有神給你的祝福。因此,不要陷入仇敵的陷阱之中,以為你不需要處理夢魘及夜驚。

祝福永遠比詛咒更強。宣告這經文﹕「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祂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箴言三﹕24-26)神的計劃總是對我們合宜的,也不會傷害我們(參耶利米書廿九﹕11)。

讓我們再分享一個青年人的夜驚經歷,看看如何處理:「我突然間癱瘓了,我知道自己是甦醒的,但卻感覺在半睡狀態,知道發生什麼事。那是多麼真實,惡者的手掐住我的頸項,令我不能呼吸,不能呼救。我從床上跌下來,感覺被釘著,不能動彈,快要死了。」

大衛在過量吸收毒品及酒精後經歷到夜驚,這是他的妻子跟我分享的,她目睹整個過程。禱告觸摸到大衛,以大能的禱告去引導他,牧養他的妻子去為他祈禱。大衛很快就從毒癮及酗酒中釋放出來。因此,所有夜驚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從神而來關於他的生命方向及景況的夢。


文@Mary Chu(火石7解夢中心負責人)
譯@Ann Chan

國度1分鐘(23) – 心思的戰場

307mid_battlefield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心思的戰場

攻擊

  • 仇敵不知道我們在想甚麼,牠會用我們熟悉的東西去試探我們,看看我們會否抵擋它 (雅 4:1)
  • 來自惡者一切的火箭(弗 6:16):
  • 姦淫,說謊,嫉妒,缺乏安全感,貪婪,受害者心態,壞脾氣,持續自

心思是戰場

  • 思想是自由意志和決策的地方
  • 沒有人知道你在思想甚麼
  • 思想是情感的門
  • 我們每一刻都身處爭戰之中
  • 你有否留意過 你在想甚麼?

經文:

  • 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那裏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慾來的嗎? (雅 4:1)
  • 因為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 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 (林後 10:3-5)
  •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

被征服循環

面對攻擊:
容讓負面思想在心中扎根

  1. 回應錯誤的思緒
  2. 作出違背神話語的決定 (犯罪)

戰敗的表現:

  • 無效的禱告生活
  • 聽不到神的聲音
  • 不能專注於神的話
  • 受傷、有苦毒或感到憤怒
  • 變得被動和消極
  • 缺乏熱情

形成堅固營壘:

  • 疑惑、不信
  • 憂慮、被動、恐懼
  • 不負責任、不認錯
  • 發怨言、心急
  • 我不配
  • 我不能改變、我做不到

 

得勝者循環

面對攻擊:
把所有的心意奪回!

  1. 對付、奪回及勝過這些思想 (林後 10:3-5)
  2. 把錯誤的思想消滅在萌芽狀態

爭戰方法:

  1. 奉耶穌的名,我拒絕及斥責這個想法
  2. 以神的話語取代這個想法(腓 4:8)
  3. 求神保護我的感官脫離那惡者,用耶穌的寶血遮蓋我的心

堅固臺 ( 18:10) 立於心中:

  • 我是獨特的
  • 我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樣式被造的
  • 我有能力管轄地土
  • 我有基督的心
  • 我有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 神向我們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叫我們末後有指望

 

心思的戰場會一直重覆,時刻留意我們的思想才可以持續得勝!

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裏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詩 19:14)

「Mercy憐憫」敬拜音樂會 李思敬博士:讓神在聖靈與真理中改變你

2月18、19日,由同心圓‧敬拜者使團主辦之「Mercy憐憫」敬拜工程高峰敬拜音樂會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一連四場聚會共有近8,000人參與。其中李思敬博士在「全港敬拜讚美研習會」中,與會眾分享了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的真正屬靈涵義。

耶穌關心撒瑪利亞婦人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李思敬博士一開始與會眾分享,這句聖經金句對帶領敬拜讚美的弟兄姊妹應該一點都不陌生,甚至在祈禱的時候閉上眼睛都可以背出來。但耶穌為何要說,敬拜神要用心靈和誠實?上文是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論她的丈夫。基督徒經常因此段經文,對這個婦人有一個很不好的判斷。但細心思想,古代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一個婦人怎麼可能有5個丈夫。耶穌這句說話,只有一個理解,就是這個女人很年輕就結婚,帶著憧憬進入她的第一段婚姻。不知什麼原因,婦人的婚姻結束,但在哀傷當中,這個婦人沒有放棄生命,仍然追尋愛情,仍然相信婚姻,所以她有第二個丈夫……直到第五個。我們可以批評她現在的第6段關係不符合聖經,不過李博士認為應該欣賞這個婦人,仍然堅持每日中午出來打水。而耶穌是坐在井旁等她,還打發門徒去買東西,單對單和她談話。耶穌不是和這個婦人討論神學問題,不是譴責她沈淪在罪惡情慾當中不能自拔,耶穌關心的是她的生命。

真理的聖靈來到我們當中

耶穌說:「神是個靈。」耶穌的意思是不在乎敬拜的地方,只在乎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但李博士指出,敬拜不是耶穌在這個時候和撒瑪利亞婦人討論的焦點。參考一些比較近代的聖經譯本,「In Spirit and in truth」,意思是在靈裡及真理裡敬拜。這裡所用的「靈」這個字眼,不是說世間的靈,而是聖靈。根據約翰福音1-4章,每一次出現「靈」這個字,其實都是指聖靈。譬如施洗約翰為耶穌作見證。他說,我看見聖靈降臨在他身上。而第3章,耶穌和尼哥底母談論重生,人若不從水和聖靈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敬拜不是講人的心靈,而是講神的聖靈。敬拜不是單單講人的誠實,而是神的靈和祂的真理。約翰福音13章到第17章祈禱之前,耶穌講的主題是真理的聖靈。而這個主題其實早在第4章,耶穌已經和撒瑪利亞婦人講過,敬拜神,是靠著神的靈和真理。耶穌說,人要從水和靈重生,是指施洗約翰的水,主耶穌所應許的聖靈。施洗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但他說,耶穌來了,不單單是要你決志悔改,也不是要你參加約旦河的水禮,那些都是外在的。主耶穌所應許的,是生命的改變,是聖靈的能力工作,是真理改變人的心,釋放自由。

李博士又指出,嚴格來說,耶穌和這婦人講的不是敬拜,因為上下文都不是在討論敬拜。耶穌不是開敬拜研習班,而是在和這個婦人講活水,講生命的改變。耶穌明白這個婦人咬緊牙關,經歷這麼多的挫折,仍然沒有放棄。耶穌愛她,找她,並放下九十九隻羊,為了這一隻迷路的羊,耶穌坐在井旁等這個婦人。因此,耶穌不會改變話題,不會人講什麼,祂就跟著講什麼。耶穌的每一句說話,都拉回來到祂等這個婦人要和她說的主題。耶穌告訴她,不是靠你自己去改變,而是靠神。神的恩典臨到你,神的靈改變你,你願意嗎?這個婦人說,我等了很久,我知道彌賽亞要來。耶穌說,和你說話的這位就是祂。

敬拜是容許神來改變你

李博士最後談到,敬拜是生命的改變,不是人努力爭勝,做一場好的表演給神,為要得到神的掌聲及天使的歡呼。有時候領詩主席會鼓勵弟兄姊妹大聲唱,神才能聽到。但其實神無所不在,我們心裡唱不出的聲音,祂都知道。耶穌說,你來敬拜,是神改變你,是神向你動工。我們不想改變,只想安安樂樂及重複好的感覺。我們以為敬拜就在我們看得見的這個群體,但真實情況是,敬拜是看不見的神,是神的靈和真理改變我們的生命。曾經有位牧師說敬拜是天下間最危險的事,因為你來到獨一的真神面前,你承認祂是神。我們要祈求的,是我們要聽祂的說話,而不是祂要聽我們無窮盡的申訴:「主啊,我要這樣那樣……」祈禱不是給神一張購物清單。祈禱是求主改變我們。

李博士又講到一個金魚缸換水的比喻,養過金魚的人都知道,換水最多只能換走三分一,如果全部水換成清水,魚就會死。同樣,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會一次做完所有工作,祂可以出手,但我們會承受不住的,所以我們願意透過敬拜來到祂面前,其實是對神說:「主啊,我很不舒服,不過我願意聽你,請你動工,請你繼續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神是靈,所以敬拜神不是我們在做什麼,而是我們在聖靈和真理裡去經歷神的信實和慈愛。所以,這樣的信徒群體,生命經歷神的改變,來到神的面前,有不同的情感流露,但那個決心那個信靠,就成為托住整個敬拜的實質,而不是那個氣氛,不是說話流利,而是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願意祂的手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家庭及我們所愛的人動工。「主啊,你是陶匠,我是泥土,這就是敬拜。」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增長熱潮過後

美國教會在過去半世紀熱衷於教會增長研究,其間衍生不同的增長模式,而作為文化輸出大國,也滿腔熱誠將教會增長的理論、教材、專才帶到世界各地,香港是其一受惠地區。然而半世紀之後,雖然教會經歷人數增長,但社會文化不但沒有與蒙恩相稱的進步,更有被攻陷的現象,自由主義、性解放思潮、消費主義等相繼滲入教會,於是開始探索健康教會的本質,重塑教會在世界上的身分和使命。

台灣的周神助牧師曾表示,台灣眾教會過去熱心追求教會增長的知識和技巧,但卻是在教會開始合一後,真實的增長才出現。香港的教會也曾經有教會增長的熱潮,以此為主題的講座和出版出現過蓬勃發展,但調查數據卻顯示,整體教會只出現微增長,而青少年信徒的流失更響起警號。事倍功半,而事奉工人為增長達標已筋疲力盡,難免有一場空的感觸。

隨著香港政治氣候的改變,近幾年關注焦點移至政治和社會參與等議題,但似乎停留在討論階段,整體教會失去可以全力委身的目標。當教會增長已不是熱門的追求目標,在這熱潮後,教會應當開始尋求新的目標,或是回歸最重要的問題加以反思,就是教會本身存在的意義?後者當然為最重要,這是關乎教會的身分,也是一切事工及發展的原因。知道自己是誰,才曉得怎樣才是健康成長,成長的目標是復原神對教會的心意,回歸才有復興,「復」是在「興」之前,這是屬靈興旺的次序。

耶穌和使徒沒有將教會增長看為聖徒的目標,是神將得救人數天天加給他們。神不願看一人沉淪,得救人數的增多,確是神所喜悅的,但這不一定為個別堂會帶來增長。增長是數字的量度,而得救之人可以被差派到各地,而不必聚合在一處。保羅使徒對教會的勸導,多是關乎屬靈素質和人倫關係,忠心、聖潔、仁愛等等,才是基督的教會的標記。多結果子很好,但果子若不好,樹木本身其實出現了問題。

【Kingdom LIFE】藝術治療與信仰

創造者不單是最大的藝術家,更把創作藝術的能力賜給人類,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將說不出的話展露出來,更可應用在心理治療中,使受傷者得醫治。「藝術治療」近年在坊間漸漸興起,可惜與信仰結合的卻不多。「藝覓心理治療中心」「杏樹枝創意教育」早前合辦藝術治療與信仰」講座,由註冊藝術治療師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董美姿主講,從信仰角度探討藝術治療,以及藝術在教會工作的應用。

回轉才是真醫治

董首先以信仰角度指出「治療」的定義,就是生命得以修復達至完整,正如以賽亞書6:9-10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原來對自己、對事情真相有更多「看見」、「了解」,回轉到神那裡去,才是真正完全的醫治。作為藝術治療師,董強調自己並不是醫治者的角色,只是負責幫助對方。

所謂「藝術治療」只是簡稱,是指以藝術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心理治療,完整名稱應為「藝術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有一位治療師作為「第三者」,因應受助者創作藝術作品時的狀態作出觀察、分析、評估、介入,再而進行心理治療。董認為,執行「藝術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具有認可的學歷,持有專業輔導學會的專業會員資格,確保治療對象得到有質素的幫助。她又提醒,藝術治療並非指自己獨立創作藝術,那只是減壓,不是真正的「治療」。

藝術治療著重受助對象在創作過程中發掘、理解、認識自己,進而有所改變。透過繪畫、陶藝、併貼、雕塑、書法、攝影,甚至寫作等等不同類型藝術創作,受助者可以認識他們的感受,知道這些感受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對事情的期望、如何做成焦慮。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回應,有些人會對作品認同,另一些會感到驚訝,抑或是不願接受,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創作中發現自己

創作時,受助對像會不斷跟作品互動,調整自己的作品,例如加入顏色、素材等等。「作品會告訴你『夠不夠』,滿不滿足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治療師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知識,輔導技巧去觀察對方,提出問題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創作行為,卻不會介入對方的創作思路,例如問﹕「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受助對象在創作中會找到滿足感、新體驗、新想法,並在治療師的提問及引導下,發展出新的目標、期望、願望。「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經驗。」心理輔導的功能並不是告訴對方怎樣去做,而是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引導對方自我發現。

「治療師永遠不會判斷對方所畫的是什麼,而是會去問對方,他們想要表達些甚麼。」董指出,藝術治療並不是心理分析,不可以只看作品來判斷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創作,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不可單憑符號、標誌性的應用去閱讀作品。

董又引用科學分析指,人類的理性思考常常受情緒影響,而「藝術治療是左右腦的平衡。」腦部很多東西不是語言文字可表達的,尤其是兒童、曾受創傷者。「有些人在創傷過後,腦部產生保護機制,告訴自己某些事情不曾發生過,因而失去了某些記憶。」透過創作,腦部可以處理情感的部份,以致我們可以再次以理性分析問題。有時候,一張圖片會勾起回憶、想法,刺激右腦情緒、聯想。另外,太過私隱的事情,人有時不想從直接說出來,卻可以透過創作去表達。有些藝術創作,更會表露出自己缺乏、想要、期望的東西。「例如以『快樂的一天』為題,有些小朋友會畫出一個遊樂場,原因是他們平日很少時間到遊樂場玩耍。」

小心選擇治療工具

提到藝術治療在信仰中的應用,她說﹕「基督信仰的最大目標,就是重修跟神的關係,藝術治療在信仰上的應用亦是一樣。」基督徒信主後並不是立即與神完全連結,而是要經歷一個旅程。我們經歷過失去後,就會尋求長久的東西,知道什麼才是可靠、永恆,認識真正的愛,才懂得愛其他人、愛自己。藝術治療正正就是有助於這個發現旅程的工具。

另一方面,董提醒,某些藝術治療的應用與信仰亦有衝突的地方,例如較著重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治療自己的力量,甚至會借助其他靈界力量,如氣、磁場等等去做心理治療。從「禪」而來的靜觀默想,跟信仰也有衝擊,基督徒必須小心分辨。至於現時流行的「禪繞畫」,以繪畫纏繞線條來默想,也有異教根源。此外,透過繪畫「屋‧樹‧人」進行心理分析,其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亦不一定準確。

最後,董指出藝術在教會中的應用可以很廣泛,包括透過創作及分享得到鼓勵。無論是裝備成為藝術治療師,尋求相關服務,或是在教會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技巧並非最重要,更要緊的是懂得欣賞神的創造。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香港教會老齡化 改變從聆聽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前後,在社交媒體上出現很多針對教會問題的討論,前瞻總是從反思開始。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教會是沒有問題的,出現問題並非不正常,但問題若持續下去而沒有解決,便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漸漸演變成危機。教會當前面對的危機,其中之一是領導層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會眾整體上老齡化,日漸失去活力。

根據2014年教會普查數據,香港的15-24歲信徒人口佔會眾總人口的12.8%,略高於香港相同年齡階層佔總人口比率11.5%,香港本身也是正邁向高齡社會。普查也反映教會對青少年事工的關注,最大的關注是導師不足,其次是青少年信徒流失。雖然對青少年流失現象有反思,並提出一些因素,但普查的目標對象只是教會,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來自教會,即是說,研究範圍限於教會。若然深入剖析青少年流失現象,研究範圍便應該擴大至社會層面,題目可包括探討香港青少年對教會、基督教、甚至是宗教的觀念。

然而社會研究的成本很高,教會未必有資金投放在大規模的研究項目上。正如處理人際關係一樣,化解問題始於聆聽,教會領袖可以親身進入社區,透過觀察、交談、訪談、記錄等,聆聽青少年的心聲,這是今天就可以起動的工作。從教會領袖角度看青少年流失問題的聚會已有很多,但給予青少年表達心聲的渠道相對較少。我們是被差遣到世界去,「去」是耶穌給教會的大使命的「特質」,與其坐著反思問題,不如動身進入人群中,用心聆聽,真誠回應。生命影響生命,不是在研討會裡發生的,而是在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中,這才是道成肉身的見證方式。

國度1分鐘(21) – 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305mid_israel-promises-big2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聖經的應許不少是針對以色列的,有些已經實現,但有些是指向未來以色列發生的事情。在神對末世的計劃中,以色列佔有關鍵位置,因此所有基督徒都需要認識這些有預言性的應許。
神的應許 聖經經文
救恩
神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以色列)使萬國得福,包括救恩和其他屬靈福氣。 「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
以色列拒絕救恩,救恩就臨到外邦人,但到外邦人在屬靈上成熟的一天,以色列也會得救恩。而這應許是不會改變的。 「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羅 11:11)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羅 11:25-26)

土地
迦南全地的產業權歸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以色列)所有 「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 17:8)
回歸
神預定在未來日子領以色列人回歸他們的土地,使他們生活豐足,又復興他們的靈性。 「我在怒氣、忿怒和大惱恨中,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日後我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使他們安然居住。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我要使他們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們永遠敬畏我,使他們和他們後世的子孫得福樂。」(耶32:37-39)
此次回歸之後,神應許不會再將以色列趕出應許之地。 「我要將他們栽於本地,他們不再從我所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來。』」這是耶和華你的神說的。」(摩9:15)
末後的榮耀
在神復興全地之時,祂揀選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為設立寶座的地方,在那裡作王管治全地。 「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他們必不再隨從自己頑梗的惡心行事。」 (耶3:17)

「那時,月亮要蒙羞,日頭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必有榮耀。」(賽24:23)

耶路撒冷將成為全地的敬拜中心,萬民到耶路撒冷認識主的道。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2:2-3)
到那日,神在耶路撒冷作王,是直到永遠的。 「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彌4:6-7)

不是「佈佳音」,是busking!-【文化守望者】專欄

話說在平安夜前一日,朋友們談論佈佳音的事情,其中一人說他到中環唱詩歌,不是佈佳音,而是busking。另一人則說,她跟教會的傳道人說,今時今日的年輕人不會去佈佳音,卻會去busking,傳道人不明白是什麼,她就解釋了。

Busking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法,是指公共空間的表演活動,類似街頭賣藝,只有表演者和觀賞者的關係,沒有財團、商企、政府支持或策劃(但近年被商業化)。參加的人多了,就變成全球的社會運動。

早前,我也跟過年輕人組成的敬拜隊,到銅鑼灣的一間自己人商舖前,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做屬靈busking。我不是敬拜隊成員,站在那裡,我只是拿著一張大卡紙,上面寫著「free prayer」。我以為會有人很神奇地走過來,說他很需要禱告,可能是癌病末期,妻離子散,前天還想過自殺,今天來銅鑼灣就是要找個地方幹掉自己,但忽然眼前一亮,看見「free prayer」,於是決定在死前試一試,看看上天會否挽救他。但當天沒有這麼戲劇化的事情出現,雖然是busking,應該「型」一些,但也要面對現實,也要落地,於是還是像傳統街頭佈道方式,硬著頭皮,擠出平日少有的笑容,在最誠懇的禱告中,主動接觸路人,希望他們相信世上仍有免費的午餐:免費禱告服侍,白白可得的救恩。

話說回來,在聖誕節busking只是報佳音的現代包裝嗎?有時候,我們會這樣想,為有效達到目標,換換包裝不打緊,內容仍一樣嘛。但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卻不是如此的簡單。Busking的形式是自由的,有點反商業化的精神,娛樂回到原始的形式,表演者和觀賞者直接面對面。人們看街頭表演,而不是商業化演唱會,就是因為真誠的情感仍然能感動人的心。

我樂意參加busking(如果有人邀請我加入),因為我們的信仰就是有這樣直接的情感,不商業化,反璞歸真可能是更反映今天復興呼召的精神。我不反對大型活動,但我鼓勵大家進入民間,去看,去聽,現代的馬其頓呼聲可能在天橋底、人行隊道、海濱公園,那離我們其實不遠的地方。


文@黃少芬

[國度觀點] 為特首選舉禱告的首要重點

2017年將至,未來一年對香港有重大影響的事件,莫過於下屆特首選舉。神做事的法則,其一是透過設立領袖治理社群,將祝福帶給整個社群,所以為一個城市的政治首長禱告,是信徒祝福城市的屬靈方法。現時選舉名單眾說紛紜,社會上存著不同的猜測,謠傳四起,信徒應如何為特首選舉禱告?

首先要理解,在聖經中,神沒有說祂必定選立基督徒為城市的首長,事實上,祂可以揀選任何人做任何事,包括非信徒。但有些信徒會有假設,以為基督徒出任首長,才合乎神的旨意,又或是,只要是基督徒出任首長,才會有合乎神心意的管治,城市也會越來越好。這假設簡化對事情的看法,在因果關係中忽略了很多因素,例如,稱為「基督徒」並不表示「跟隨基督」,即使是跟隨基督徒的門徒,生命可能仍在不成熟的階段,對真理的認識亦然。除非領受「某人是神的揀選」的特別感動,否則不應因上述的假設而祈求某位基督徒候選人勝出,這只是人意,而非尋求神的心意。

雖然對候選人的認識是重要的,包括施政理念、道德操守、倫理價值等,但禱告的焦點其實不應是在「候選人」上,而是在神對城市的心意上。此時此刻,在未來,神對香港有什麼旨意?神要如何轉化這土地?怎樣的城市改變才是符合神的心意?神對城市的計劃永遠比特首人選重要,雖然後者對前者有重大影響,但城市轉化的禱告視野要超越個人層面,以宏觀的國度視野,守望我們的城市!

屬靈偉人因壓力犯錯 李亞敦﹕定時安靜休息

著有《神的將領》及《為何魔鬼不要你方言禱告?》等共78本書的教師羅伯茲‧李亞敦博士(Dr. Roberts Liardon)近半來走訪亞洲各國,十二月初再次來到香港。在國度事奉中心、以琳書房及新曙光事工合辦的「神國將領——你也可以成為歷史改革者」復興特會中分享了幾篇特別的信息,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聚會在12月8至9日於葵芳復興教會舉行。李亞敦博士首先介紹他最新被翻譯成中文的著作《神的將領III》,內容一些醫治佈道家的事跡。他研究了許多復興家的生平,發現偉大的人都會犯錯,但在神裡面總有第二次機會。

其後李亞敦博士拿出一個枕頭,點出講題:「耶穌有一個枕頭!」這個題目源於他周遊各國到許多地方講道時,常被人問及兩個問題:一、為何神的將領會犯錯?二、為何醫治佈道家會患病死去?他提到在馬可福音四章,耶穌平靜風浪的經文中,第38節寫道:「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他,說:『老師!我們快沒命了,你不管嗎?』」李亞敦博士說:「你們也許沒有留意耶穌有個枕頭!」教會內充滿著太疲累的人,這正是仇敵喜歡的。他又指出:「亞洲人都有很好的工作道德,卻沒有休息的道德。」當人違反身體自然法則就會生病。他認為很多復興家本可多活十年,但卻因為過勞而早逝。「當人的意志疲累時,就不能堅持所作的決定,也會容許一些正常情況下不能容許的事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偉人會犯錯。」他提醒人不能常常在壓力下生活。

神應許會給我們新的身體、心思、靈魂和每早晨新的憐憫。李亞敦博士年輕時曾跟隨一位牧者學習,向他求教怎樣成為一個偉大的佈道家。那人的回答令他很驚訝:「Book your holiday first and don’t change the date!(先預訂你的假期,無論如何都不改期!)」神沒有要求我們耗盡自己和家庭去工作。他曾經非常忙碌,假期由兩星期變成一星期,再減至5天,到後來他甚至發現下次假期竟是兩年後。有一段日子,他住在美國加州,距離美麗的海灘、動人的夕陽只有十分鐘的車程,但他從來未去過。聖靈提醒他說:「你有多久沒有欣賞美景,讓自己休息?」他建議大家每年計劃三類休假,一是屬靈假期,要安靜領受神的心意;二是和家人享受的假期;三是做你所享受的事的時間。

 

李亞敦博士亦分享了「神的開心樂園餐」這信息。他發現好些人得不著神的應許,是因為不了解神的「套餐」,於是只吃了一部分。「明明你可以兩腳行路,卻選擇單腳跳。」聖經中有許多「套餐」的例子。首先是恩典和真理(約1:17):恩典幫助我們活出真理。耶穌傳道又教導,醫治又釋放(太4:23),兩面都要著重。另外,當我們相信的時候也要說話(林後4:13),因為我們所說的會反映所信的。身體健壯也和靈魂興盛同樣重要(約三 1:2), 神既醫治人,也希望人擁有健康。同樣,神也期望我們方言和悟性並用來禱告﹙林前14:14﹚。因為兩者並用才是最好的配搭。

李亞敦博士鼓勵大家每天大聲方言禱告,不要覺得羞恥。他表示,方言也是一種語言,通過長期的運用,可以演變成複雜的語言,所以不會停在牙牙學語的單字。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1分鐘(20) – 耶穌並不是12月出生的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耶穌何月出生?

– 為什麼不是12月24日?

  1. 從施洗約翰出生計算

    月份 事件 解釋
    5月 施洗約翰父親撒迦利亞按「亞比雅」班次供職,在殿裡燒香時候,天使預告施洗約翰的出生(路一)。

     

    根據舊約聖經關於祭司班次的記載(代上二十四10),亞比雅屬於24班次裡的第8班次。每個班次供祭司職分一周。第一班次從猶太曆正月(尼散月)初一日開始(出四十,代上二十七1-2),約莫在西曆的3、4月間。假如推算耶穌是在主前4年出生,當年的正月1日是3月29日,而當年的亞比雅班次第一輪供職應是5月下旬,所以天使顯現日子也是5月下旬。
    6月 施洗約翰母親以利沙伯懷孕 以利沙伯懷孕是在撒迦利亞供職之後(路一24)
    12月 馬利亞懷孕 馬利亞的懷孕與以利沙伯相隔6個月(路一26)
    次年3月 施洗約翰出生 推算以利沙伯在懷孕9個月後生子
    次年9月 耶穌出生 施洗約翰大約早耶穌6個月誕生

    (以上資料來源:http://www.oc.org/big5_txt/bh0024/2421.htm

    結論:耶穌不是在12月出生
  2. 從歷史查看

    時期 事件
    主後1-2世紀 初代教會沒有慶祝耶穌出生的節日,只重視耶穌受難和復活的紀念。
    主後3世紀 主後273年 羅馬皇帝訂12月25日為全國慶祝的「不敗之太陽神誕辰節」。之前的幾百年,12月25日為羅馬人祭奠太陽神的慶祝日。基督徒不反抗有關法令,但慶祝時以耶穌代替「不敗之太陽」。
    主後4世紀 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原是敬拜太陽神的信徒,在主後312年歸信基督教後,大力推廣基督教,但把太陽神宗教與基督教混合。
    羅馬帝國決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其後羅馬的教會跟從,開始慶祝聖誕節,然後傳到東西方的教會。最早記載教會有聖誕慶祝的歷史文獻是在主後336年。
    結論:聖誕節是羅馬帝國的制定的節慶,並非承繼自初代教會的傳統。
  3. 其他參考資料

    天使向牧羊人顯現

    每年10下旬至翌年3月,是巴勒斯坦地區的最嚴冬季節,晚間氣溫可降至零度以下,而且是雨季,牧羊人不會在夜間到野地牧羊(路二8),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溫暖的夜晚。

    結論:耶穌不是在嚴冬日子出生,所以不會在12月下旬。

 

耶穌不是12月24日出生,基督徒應否慶祝聖誕節?

基督徒對聖誕節的態度

  • 反對聖誕節

    17世紀的清教徒及現今的少數宗派反對教會慶祝聖誕節,因為:

  1. 耶穌確實不是在平安夜出生
  2. 聖經不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因為不重要,反而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才應紀念。
  3. 聖經沒有要求慶祝耶穌出生
  • 轉化聖誕節意義

    既然聖誕節已成為傳統,而且是向世人宣告耶穌的救恩,只要不要聖誕老人和聖誕樹為主角,不要消費為目的,卻將焦點放在耶穌上,仍能帶出屬靈的意義。

  1. 美國福音派牧師約翰•派博(John Piper):
    雖然聖誕節有異教的根源,但時至今天,對現代人的意義已脫離了異教的崇拜。何況基督徒可以聖化這節日,因為耶穌的出生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2. 美國彌賽亞猶太人拉比阿睿(Ari Sorko-Ram):
    雖然聖誕節有異教根源,但今天基督徒不會在聖誕節跪拜聖誕樹。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過聖誕節,很可悲這成為自我中心節日,瘋狂消費和享樂,而忘記為救主慶祝生日的精神,是將祝福帶給比我們更不幸的人。
  3. 美國使徒運動領袖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
    我們知道這不是耶穌降生的日子,但為耶穌歡慶總是好事,與家人團聚總是好事,慶祝聖誕節並沒有錯。

【Kingdom LIFE】《鋼鋸嶺》——持守召命比持槍殺敵更勇敢

「主啊!請給我多救一個……多救一個!」

歷年來荷里活出產的戰爭電影不計其數當中不乏經典之作主角都是英勇善戰的強者但《鋼鋸嶺》卻一改往日戰爭英雄的舊有形象以一個拒絕持槍堅持不殺戮的美軍軍醫故事講述了比殺敵更需勇氣的行為——持守上帝呼召專注救人感動了無數觀眾……

krt_303-13a

堅拒持槍的二戰英雄

故事改編自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的真人真事。戴斯蒙因信仰拒絕攜帶武器,堅持不殺人只救人的信念,在二戰期間沖繩島鋼鋸嶺戰役中,無懼槍林彈雨,誓死拯救即使僅有一息尚存的戰友。在傷亡慘重久攻不下的戰場上,儘管美軍經已撤出鋼鋸嶺,但他孤身重返戰場,靠著祈禱盡再救一人,最終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生命。二戰結束後,戴斯蒙得到杜魯門總統授予榮譽勳章,成為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良心反戰者」。

本片由過去曾拍出《驚世未了緣》及《受難曲》等經典作品的金像導演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其實戴斯蒙·杜斯的故事在二戰結束後,便有人想搬上銀幕,但因各種原因而一直未能成事。而米路吉遜在拍了《驚世未了緣》後曾被邀執導,但當時他拒絕了,直到20年後才回心轉意。由於他和這題材都不被荷里活看好,因此米路吉遜在澳洲當局的資助下完成電影拍攝工作。結果《鋼鋸嶺》拍出水準,米路吉遜利用先進的特效裝置技術,生動地向觀眾呈現出戰場慘烈及可怕的場面,而男主角的演技也備受肯定,從開始的溫柔笨拙的鄉村男孩,經歷各種考驗,脫變成一名眼神堅定的勇敢戰士,電影在各影展都得到高度評價。

 krt_303-13e

忠於信仰活出召命

電影從戴斯蒙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各種難關所作出的選擇,來描述他的掙扎與成長。如經歷一戰痛失摯友後終日酗酒的暴力父親,與在教會熱心事奉慈愛的母親之間的爭執,令戴斯蒙學習在仇恨中選擇順服神並立志不殺人。在軍營中,即使面對戰友的敵對及欺凌,教官的命令及懲罰,甚至是坐監的威脅,戴斯蒙始終堅持不拿槍,不指控不還擊別人,即使在監牢中有過軟弱的時刻,但最終在軍事法庭上面對指控,仍然堅持信念。他曾這樣對未婚妻桃麗絲說﹕「我不知道以後如何活下去如果我不持守我所相信的。」

戴斯蒙一生最大的選擇,出現在攻佔鋼鋸嶺的第二天夜裡。當時他們面對日軍的猛烈還擊而不得不撤退,只能撇下遺留戰場上數以百計的受傷戰友。戴斯蒙拼死救出一名戰友,卻眼睜睜看著他死去。那一刻,他非常迷茫﹕「袮想我怎麼做?神啊,我聽不到你的聲音!」「救命!」他聽到了硝煙中的絕望呼喊,神透過這傷兵的呼聲回應了戴斯蒙的祈禱。這一刻,在所有戰友都已經撤退下懸崖的時候,戴斯蒙的眼神恢復堅定,重新戴起頭盔衝入一片未知的漆黑中……他的選擇,拯救了75條生命。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電影中未婚妻桃麗絲在戴斯蒙上戰場前贈送聖經給他。

 

比電影更神蹟的真實歷史

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即使知道電影真有其事,仍不禁感嘆戴斯蒙故事的神奇。但如有人耐心翻閱歷史資料,就會發現,當時的真實故事遠比電影情節更為精彩!原來真實的戴斯蒙在獨自救人的那個夜晚,並不是沒有被敵方發現。據一位當時在場的日本士兵回憶,那個夜晚,他很清晰地看見了戴斯蒙。「當我每次用槍瞄準他,開槍時都發現槍被卡住了。」他這樣憶述。

另外一個經歷是,當戴斯蒙被炸彈所傷後,其實並不如電影中立刻被安全送下懸崖。相反,當他受傷後等待了5個小時才獲救,而他在回程中遇到一位受傷戰友後,主動讓出了自己的擔架。之後戴斯蒙左手又中槍受傷,並在猛烈的戰火之下獨自爬行300碼抵達救援站獲救。顯然,導演也認為這些歷史細節太過神蹟,反而會令觀眾難以接受而沒有拍進電影。戴斯蒙的種種真實經歷不得不讓人驚嘆神的奇妙大能,並將榮耀歸給祂!

krt_303-13c
(左)真實的戴斯蒙與桃麗絲於1942年8月17日結婚。(右)電影中由安德魯•加菲爾德及泰瑞莎•帕瑪飾演。

(記者莫嵐報道)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真實的戴斯蒙站在鋼鋸嶺的懸崖上

(參考資料: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cumentary)

國度1分鐘(19) – 宗教改革與宗派發展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宗教改革與宗派發展

廣義基督教主要包括新教、天主教與正教會。新教是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所衍生的宗派,在其後歷史中又衍生不同的大小宗派,至今全球有41,000個宗派。現時全球最大的六個新教宗派,歷史源頭均可追溯至宗教改革運動。

為何稱「新教」?

宗教改革運動「反對」羅馬天主教的一些教義、宗教儀式與教會體制,因而被稱為「抗議宗」(Protestant),後來華人教會普遍使用「新教」為中譯名稱。

「新教」包括什麼宗派?

包括聖公宗、路德宗、改革宗、五旬宗及福音派等等。

宗派發展史

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天主教以梵蒂岡為首都,在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後,教內也出現改革呼聲,並開始積極在世界各地展開宣教工作。現時全球有12億天主教徒,自1970年代起,天主教徒全球分佈情況有顯著改變,歐洲人數一直下降,在亞洲和非洲卻有增長,現今約四成天主教徒居住在拉丁美洲。

路德宗(Lutheran)

1517年馬丁路德在1517年於威登堡教堂釘上95條,為宗教改革運動掀起序幕。運動精神是恢復因信稱義教義,高舉聖經為真理的最高權威,實行信徒皆祭司的教導。

馬丁路德本來無意脫離天主教,但羅馬教廷在1521年開除他的教籍。在德國王室貴族的支持下,第一間路德宗教會在1527年創立於薩克森尼。

路德宗(Lutheran)又稱為信義宗,現時是芬蘭、挪威、丹麥及冰島的國教。歐洲仍然是會友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是北美,在非洲和亞洲也有宣教和植堂工作。

改革宗(Reformed)

1536年改革宗(Reformed)是以神學家加爾文(John Calvin)為首的宗派,秉承宗教改革運動的「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但在儀式改革上與路德宗不同,盡量除去天主教的崇拜儀式,單單藉真道領人歸正。

改革宗從發源地瑞士日內瓦擴展至歐洲各處,在英國的教會稱為長老會,隨後發展到北美,近二百年在亞洲和其他地區有宣教和植堂工作。

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

1534年英國正式與天主教分離,由英國國王出任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的元首。

隨著宣教發展,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現今已成為普世性的團契,全球有38個教省,自主自治,但承認坎特伯里大主教為共同的精神領袖。

浸信會

1609當宗教改革運動來到英國時,英國教會內部出現改革呼聲,其中受加爾文神學影響的領袖推動清教徒運動,後來衍生分離派,主張與英國教會分離。原為聖公會牧師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yth)屬分離派,在1609年於荷蘭創立第一間浸信會,目的是收留因宗教迫害從英國逃亡到荷蘭的信徒。

浸信會在18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中擴展快速,之後積極投入普世宣教運動。美南浸信會的國際差傳部是擁有全球最多宣教士的宗派差傳組織。

偱道會(Methodist Church)

1784年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原本是英國聖公會的傳道人,在大復興時間創立偱道會(Methodist Church),1784年獨立,與聖公會正式分離,專向窮苦的勞工階級傳福音。

循道宗現今廣泛分佈於英國、美國和世界各地,成員包括美以美會、循理會、聖教會、衛理公會等,而全球最大的循道宗教會是1968年成立的聯合偱道宗(United Methodist Church)。

五旬宗

1906五旬宗始於1906年爆發的美國阿蘇撒街大復興,而該復興運動的領導人西摩(William Seymour)有循理會的背景,深受承繼循理會成聖觀的聖潔運動的影響。

20世紀初的傳統五旬宗運動,衍生出分別於1950-70年代興起的第二波靈恩運動,及始於80年代在福音派中擴展的第三波靈恩運動。

全球廣義基督徒人口分佈 
新教 36.7%
天主教 50.1%
正教會 11.9%
其他 1.3%

新教人口:801,000,000人

廣義基督徒人口:2,180,000,000人

全球新教宗派人口分佈
傳統五旬宗 10.8%
聖公宗 10.6%
路德宗 9.7%
浸信宗 9%
改革宗 7%
循道衛理宗 3.4%
其他 49.5%
全球最多新教人口國家佔總新教人口
美國 20%
尼日利亞 7.5%
中國 7.2%
巴西 5.1%
南非 4.6%

宗教改革發源於歐洲,但時至今日,新教人口最多的五個國家都不是歐洲國家。

資料來源:Pew Forum analysis of World Christian Database (Dec 2011)

 

就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 我們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並且共享這位聖靈。 (林前 12:12-13, 和修本)

耶路撒冷全球回家聚集 以色列、以實瑪利敬拜一神

耶路撒冷全球回家聚集於11月7 日至11日舉行,眾家人宣告彌賽亞的降臨,同心見證以色列與以實瑪利後裔的復和,拆毀數千年來仇敵的工作!

 「聖誕節」提早來臨

聚集首晚,列國家人熱烈敬拜主後,被聖靈帶領進入靜默,戴冕恩牧師宣告﹕「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以賽亞書9:6-7)眾家人隨即同聲高唱「普世歡騰」迎接耶穌這位君王。聚集第二天,有家人分享,原來早已有美國領袖及先知預言,今年屬靈的「聖誕節」將會提早來臨。「昨天晚上,天使佈滿整個以色列,他們吹角並且宣告﹕你們長久等候的,已經來到了﹗」戴冕恩說。

聖殿山屬基督掌權

在敬拜中,一名猶太彌賽亞信徒領袖被來自列國的家人在台上抬起,並由他來高舉冠冕,以希伯來語宣告﹕「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及後他分享指,自己在台上被其他弟兄舉起來時,曾感覺不舒服,但他在禱告中感到神要彌賽亞信徒群體信任外邦弟兄。「要信任你們,主才會被高舉。」他也曾因被阿拉伯弟兄們舉起而感到驚慌,但看見對方委身的表情,十分感動。「這是一個盟約,願意為彼此捨命,這是世人未見過的。」阿拉伯弟兄姊妹將舉起彌賽亞信徒,幫助以色列進入命定。當耶穌回來時被尊為王,以色列必然要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

戴冕恩指,去年10月慕尼黑聚集時,正是聯合國成立70週年。當時神對他說,祂給列國70年時間去「合一」,看看他們能做什麼,結果比70年前更糟。「神說,從今開始我要在屬靈上帶來合一﹗」聖殿山並不屬於聯合國,也不屬於任何政府,而是屬於神的山,是主耶穌基督掌權之地。「這座山是屬於主耶穌基督的﹗」然後,來自埃及、敘利亞及以色列的領袖手牽手宣告,主耶穌要在錫安作王,在耶路撒冷被敬拜。

枯骨都要復生

聚集第三天下午,從非洲中部來的家人分享,其國家經歷過大屠殺,卻得以從新復興。「奉耶穌的名,枯骨都要復生﹗」他宣告,來自被逼迫國家的家人,要像獅子一樣被差出去,在逼迫及仇敵面前站立,因為猶大的獅子在他們背後。與此同時,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的家人跳出爭戰之舞,宣告主耶穌是活的﹗及後,有阿拉伯家人受聖靈感動痛哭,眾家人於是同心舉手為以實瑪利的後代呼求釋放。

第四天早上,猶太彌賽亞信徒及阿拉伯基督徒互相宣告﹕「聽啊,以實瑪利,主我們的神是一!聽啊,以色列,主我們的神是一!」彌賽亞信徒坦言,過去他們曾經驕傲,以為自己是首先的,其實以實瑪利若不能得到應許,猶太人也無法進入命定。有阿拉伯姊妹分享,當年夏甲從撒拉面前逃跑,令阿拉伯基督徒同樣活在「逃跑」的咒詛下,四處移民,但今天他們要破除這咒詛,並願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支持猶太彌賽亞信徒。

戴冕恩代表埃及接著說,夏甲本身是埃及人,因此埃及必須為其將孤兒的靈帶給列國而悔改。兩位分別是猶太人和埃及人的姊妹在台上彼此洗腳,預表願意謙卑彼此同行、服侍,成為家人。猶太彌賽亞信徒領袖於是為埃及的突破禱告,宣告豐收將在埃及發生。最後,列國的家人圍繞猶太彌賽亞信徒,以及埃及與阿拉伯基督徒,宣告以賽亞書19章預言的大道正在建造。

美國伏在神旨意下

是次聚集期間正值美國大選,戴冕恩在第一晚聚集上邀請美國家人來到台前,為大選禱告。「今天我們當中有來自列國的屬靈權柄。」他說,美國大選的結果確實會震動列國,然而「除了神的旨意之外,我們甚麼都不要﹗我們不是要站在哪個黨派,而是要比黨派更高﹗」列國的家人謙卑合一地禱告,上升到那擔在主肩頭上、永存無盡的政權,宣告主的國度要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向美國的弟兄姊妹舉手,向美國的上空舉手,宣告任何與神敵擋的武器都不能通過,所有仇敵的計劃都要終結﹗」現場所有家人帶著從各種各方來的權柄,揚起聲音宣告。「願祢的旨意在這選舉中成就,所有隱藏的事、仇敵的計劃都要敗壞﹗」

今次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家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有領袖分享異象指,列國的敬拜要聚集成旋風,潔淨過去流人血的罪,為主耶穌預備道路,而耶穌是乘駕在真理、謙卑、公義的馬車上來的。恰克‧皮爾斯亦曾在台上發預言﹕「主說,因為你們的聚集,我要開始從這城市差派天使出去改變列國。因為這個聚集,列國必須要選擇是否要與我對齊。我說,如今就是麥子與稗子、山羊與綿羊分別的時候。這聚集將決定列國豐收如何開展。我聚集你們,乃是為列國帶來從天而降的歡呼,而當你們歡呼,在這裡聚集的天使要被差出去。主如此說。」

讓小孩子畫出異象

回家聚集過去不斷以不同形式的敬拜,打破列國家人宗教的靈,拆毀代與代之間的牆,今次除了在聚集時段以外舉行青年聚集外,更在第三天早上邀請小孩子在台上、台下自由地跳舞、繪畫,眾人在輕鬆的氣氛下敬拜,彼此享受家人同聚。一名年青彌賽亞信徒向眾人分享所畫的耶穌畫像,原來他曾在異象中看見耶穌,而當時他生命正面對一些困難。身穿白衣、容貌極美的主耶穌對他說,天堂的一切都是白色的、美麗的,而人生的困難就像是情侶在婚禮前的小風波,到婚禮完成時便不再在乎。因此,當面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便要想到極美的耶穌及天上的婚禮,而且所有困難都會過去的。

戴冕恩隨後說,繪畫、雕塑、歌唱、舞蹈等媒界,可以表達言語所不能描述的感覺。「在家裡,我們鼓勵每種獨特表達的方法,讓每個家人都可以安全、自由地表達自己。祂創造我們,每個人都承載了祂的不同部份,因此我們表達時,就展現了祂的不同風貌。」多名孩子被邀請上台分享他們所畫的圖畫。「我們何等有福,有這新一代向聖靈開放,能看見和領受事情。我們要保護他們,珍惜他們所畫的,不要輕看他們,如此他們就可以長大成為有異象的人。」戴冕恩又說﹕「聚集的最大動力並非異象,而是家人,因為一家人有異象時會一起去努力,但若只是以異象為動力,異象完成,家便分散。」

(記者楊林報道)

【Kingdom LIFE】「與失智共舞」—— 記憶褪色,愛卻永存

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 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詩7326

不知你有否看過9月上映的幸運是我這部電影?無家可歸的青年與舉目無親的獨居婦人在機緣巧合下發展出一段仿如親人的關懷各自溫暖對方的孤寂,而這位獨居婦人是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腦退化症並非老年人獨有但現時社會對這個病依然缺乏認識近期由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撰寫的「與失智共舞」以誠懇及樸直的文字記述了照顧患腦退化症母親所經歷的無助失望以及跌碰,如何的恩典之中,以愛和尊重對待患病的母親雙方都更深經歷了神的愛與同在生命得著釋放。

及早認識 及時治療

「腦退化症」,即「認知障礙症」,佔「失智症」中六到七成的成因。據估計,在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中100人便約有58人患有腦退化症80歲以上更有近2成至3成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腦退化症。可見,這種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不陌生,但所知卻仍然有限。很多人以為腦退化症只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忽略對患者的照顧,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在「與失智共舞」這本書中,作者的母親在確診前,其實已出現不少跡象,例如妄想有人要害她,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情緒不穩定,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等。由於對腦退化症的無知,作者直到母親反鎖自己在家並且神志不清時,才驚覺她患病的事實。這時候,她的母親已被確診腦退化症中期,不能獨自生活了。

根據研究顯示,腦退化症在症狀出現的25年前就已經開始潛伏科學家認為若能在發病25年前就偵測到腦退化症及早治療成功的機率將會大大提升因此,處於20、30歲的年青人,現在就需要去了解及預防腦退化症,不只是為照顧別人,也是為了自己未來健康著想。

 

愛的聆聽帶來醫治與釋放

要照顧好一名腦退化症患者,其實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作者的母親在病中的情緒與想法變幻無常,並且因為缺乏安全感,把作者的先生及女兒當成假想的敵人對待,將所有積蓄帶在身上從不離開視線等等,都讓作者一家在照顧上倍感疲乏及無助。不過,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讓他們看見了神的恩典與醫治的能力。

作者母親常常因著同樣的話題及抱怨對象,一整天叨唸不止,不斷重複。作者聽多了以後,由於無法辨識媽媽說話真假,以為只要有她在旁邊陪伴就足夠了,於是都以「嗯、是」等隨便回應。例如媽媽經常講到外公外婆欠她一頭牛的故事。神透過一位姊妹去提醒她,應該正視媽媽的問題。因著聖靈的感動,作者心裡湧現出對媽媽很深的憐憫,體會到媽媽的心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幾天之後,當媽媽又提起牛的故事,作者很認真地邀請媽媽將牛的故事講給神聽。媽媽乾脆的同意了,作者便帶領著媽媽一齊祈禱。在禱告過程中每當媽媽講完一段作者就跟著重複一遍,並詢問媽媽是否正確那時媽媽的眼淚就流下來了與之前憤怒的樣子完全不同那天的祈禱持續了3個多小時作者看見了神的工作媽媽「與神相遇」了!從第二日開始,媽媽再也沒有提過那頭牛,也再沒有說起任何一件她向神傾吐的往事!

因著作者願意用愛回應媽媽,神就讓她看見媽媽內心的傷口,讓她可以透過神的能力,解開媽媽心中的死結,使她獲得了解脫和新生。

 

我要住在你心裡

照顧患病的媽媽除了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及愛之外,作者也看見神如何祝福整個家庭,看見兒女學習謙卑服事的態度。作者媽媽對女兒有敵意,女兒反而學習不去計較,轉而投其所好,為阿嬤買喜歡的食物,為她打扮搽指甲油來討她歡心。而兒子雖然以前從來未跟長輩同住過,但卻比父母更懂與阿嬤相處,安排日常事情。兒子時常抱著阿嬤說「阿嬤我愛你。」還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然後再跟阿嬤說「阿嬤我要住在您心內。」同樣也要求阿嬤回答同樣的話

從神而來的愛改變了這個家庭。兒子每天用愛的擁抱及話語與阿嬤互動,每一天用實際行動尊榮她,影響到作者及先生還有女兒都跟著這麼做。經過幾年的相處,也改變這位80多歲老人的心。作者母親願意打破過去的傳統,輕易地對家人說出愛了。這是一段令人辛勞卻令人歡喜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段磨合與修復的心靈之旅。

腦退化症是不可違逆的,不會有康復的一天,患者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地消失。而作者在與母親相處的這段日子裡,用神的愛解開她的心,彌補過去錯失的相處時光,甚至是「化詛咒為祝福」,使這段有限的時光變得無限的珍貴。正如作者自己所講﹕「我深信一個人心裡面如果真的有很深的愛神就會給他很多正確的方式去愛他人

brain3

「與失智共舞」
認識失智症分享會暨新書簽名會

日期:1月6日(五)
教牧同工聚會

時間:下午2:30 – 4:30
地點:國度事奉中心(九龍灣啟祥道22號開達大廈7A)
公開聚會
時間:下午7:30-9:30
地點:禧福協會(九龍佐敦道23-27號新寶廣場16樓)

查詢:kingdomminenquiry@gmail.com/ 2235 5223
主辦:國度事奉中心 禧福協會 以琳書房

報名: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