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愛心社企 創出「希望」的味道

對一般人而言,飲食除了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就是味覺上的享受,但原來對某些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價值,能賦予別人盼望與人生方向﹗

基督徒關愛弱勢社群,在生活中實踐「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固然是應當的。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資源更有智慧地運用,以達到最佳果效,令最多人得到最好的幫助。「2016使命商道論壇」便是以「愛鄰『社』——我當作什麼?」為主題,探討可行的踐信方向,更請來不同界別人士分享,藉以啟發信徒多角度思考,探索適切的社關行動,而其中兩位的經歷都與飲食業有關﹗

「四無」人士  烘出希望明天 

現時在社企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 Ltd.任職的鍾志謙(Paul),分享時臉上掛著陽光笑容,與他述說的黑暗往事成強烈對比。他曾在電視訪問上向觀眾談及過去,表示自己年輕時沒有從事過正當職業,更曾加入黑社會,因販賣毒品而在泰國被判終身監禁。「人生完全是絕望了﹗」在泰國服刑19年後,得以返回香港繼續服刑,兩年後終於重獲自由。Paul在獄中信主,重踏社會之後獲更新會收納為阿尼西母訓練計劃學員,更於2014年回到泰國宣教一年,參與當地監獄事工,服侍在囚人士。

縱然誠心悔過及改變,但由於更新人士的身份,以及缺乏工作經驗及學歷,Paul的生活仍然艱難,只能從事搬運及清潔等工作。2015年,Paul透過更新會介紹加入Le Fournil成為曲奇學徒,學習專門的手藝。「我本來不懂煮食,也沒有興趣,甚至對『烘焙』二字非常陌生,但神讓我在這間公司中由零開始,學會做曲奇。」他承認,要重新學習新技能確實非常困難,然而他亦明白這是必經的階段。

Le Fournil創辦人Rebekah擁有豐富的飲食業經驗,特別在甜品方面。她曾在監獄探訪中接觸到一些囚友,覺得他們都有悔過的心,卻因為背景而難以找到工作,十分可惜,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專業用來幫助他們。Le Fournil所聘請的員工都是「四無」的,就是無學歷、無經驗、無相關技能、無社會接納的人。公司除了給予工作機會,更會資助員工參加培訓課程,甚至贊助他們出國參與國際飲食比賽。

Paul在Le Fournil工作的過去一年間,見證公司曾聘請11名更新人士,其中曾有5位同時共事。

「我們這些曾經犯事的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神在職場帶領我,讓我可以再次抬起頭來﹗」

他由衷地說。「原來我是可以學到一門專業技能的﹗」他體會到人生的基本需要,因為能用勞力來賺取每月收入,不需再想犯法的事,已十分滿足。如今,他的生命充滿動力,對將來抱有希望,期望有天可以建立自己的餅店,正繼續努力學習,打好基礎。Paul期望,他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基督徒商人,願意幫助更新人士,並給予他們機會。

 

印度廚藝老師  放送「希望之味」

另一位分享者、印度籍的Kaushic Biswas是一位專業廚師,多年前來到香港,後來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呼召全職服侍,開始在重慶大廈展開事工。其後他建立烹飪學校Taste of Hope,為貧困及受歧視的南亞少數族裔提供烹飪技能的職業培訓。他跟Harmony Baptist Church合作,借用他們的廚房,服務對像除了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還包括難民和家庭傭工。他們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分享福音,當中有不少學員因而信主。曾有一名尼泊爾少女,因為生命沒有方向而迷失自己,甚至開始吸毒,後來參加了Taste of Hope的職業訓練,在餐廳找到工作,生活安穩下來。

Kaushic Biswas坦言,少數族裔中不少是穆斯林或是來自其他宗教背景的,跟他們分享福音有一定困難。他會嘗試打破對方的思維及律法思想,例如在他們的文化中,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重要,而他作為學員的導師,卻會請學員稱他為「兄弟」而非“sir”,強調他們是「一家人」。事實上,他自己亦在印度教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基督徒,要面對的挑戰亦不少,而他亦會將這些挑戰跟學員坦承分享。

另外,Taste of Hope之所以重視難民的服侍工作,因為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即使他們想參與沒有支薪的義務工作,有關單位又可能會被視為「剝削」他們。因此,難民在港停留期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不用付款的培訓。事實上,許多幫助難民的機構主要集中於提供法律援助,而Taste of Hope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為難民提供培訓活動。

此外,Taste of Hope亦會為一些企業辦團隊建立活動,有些活動更會開放讓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一起進行,令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與氣氛下接觸及交流,而這種機會在這城市中是少有的,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1分鐘(15) – 住棚節(The Feast of Tabernacles/Sukkot)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住棚節 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猶太三大節期之一

出處:

「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23:42-43)

希伯來文:סוכות (Sukkot) 意為「棚屋」
時間:

猶太曆七月(Tishrei提斯利月)十五日開始,持續七天,第八天守聖會

節期意義

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漂流曠野時曾住在帳棚裡,神與他們同在,供應一切所需。

 

如何慶祝住棚節?

  1. 建棚:
    「你們要住在棚裡七日…」(利23:42)
    猶太人在住棚節時會建造茅草棚,棚頂放上樹枝,在棚內用飯﹑睡覺,回憶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飄流曠野的日子。
  2. 歡樂:
    「也要在年底從田裏收藏你勞碌得來之物時,守收藏節。」(出23:16)
    「…因為耶和華你神在你一切的土產上,和你手裏所辦的事上要賜福與你,你就非常的歡樂。」(申16:13-16)
    住棚節也被稱為「收藏節」,是慶賀秋天收成的節期,棚內會放上各樣水果、蔬菜和其他農作物,是感恩與歡樂的節慶。
  3. 揮舞:
    「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利23:40)
    過節期間,猶太人會拿著棕樹枝﹑香櫞果環繞會堂揮舞。這是一個歌頌﹑舞蹈的日子。第七天被稱為「偉大的和散那」(Hoshana Rabba),要更極力讚美。
  4. 奠水:
    住棚節有一個傳統叫奠水儀式,是求雨祈禱,因為以色列要依靠秋季的雨水來使收穫豐富。

「住棚節」的重要信息:
神住在我們當中﹗

  1. 神與人同在:
    神渴望與人同住,昔日神叫摩西建會幕的目的也是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25:8)。
  2. 榮耀重回聖殿:
    所羅門在住棚節獻殿,神的榮耀充滿聖殿(代下5:1-3),猶太人期待神的榮耀在這節期重回聖殿。
  3. 預表:
    住棚節預表了耶穌道成肉身住在人當中,及神的帳棚將降臨人間,永遠與人同住(啟21:1-3),祂的心願最終得圓滿。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1-3)。

耶穌出生的日子?

不少學者指出住棚節才是耶穌真正出生的時期。
  • 住棚節的意義是「神住在我們當中」,正正是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信息 (約1:14)。(「住」原文是「帳棚」的意思。)
  • 耶穌另一名字「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太1:23)。
  • 根據撒迦利亞供職的班次(代上24:10),推論出施洗約翰受孕的時間,再推論出耶穌受孕及出生的時間 (路1:5-36)。

 

參考:

– 維基百科

– TOD「猶太月曆及節期」

– 黃濠光牧師「猶太節期及其屬靈意義」講義

 

國度復興報(香港)編印

連接過去與未來 華人進入「傾倒的季節」

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在9月23日來到香港,在葡萄藤教會釋放關於香港及中國重要的信息,預備大家進入5777年。

神傾倒榮耀進入中國

首先,皮爾斯的先見團隊在敬拜中看見香港以往許多的禱告令天上的碗滿溢,現在神要傾倒祂的榮耀在香港和中國。我們要接受改變,才可以領受神所預備給我們的。列國正在斷定谷裡,但諸天卻在述說神的榮耀。神的榮耀要在中國彰顯,祂需要一群餘民去改變一個國家,而教會將決定中國如何改變,中國的改變亦將影響世界。我們在整合過去,帶入神正在和將會做的。

皮爾斯再一次分享神向他啟示1986至2026年的四個十年階段中,神在中國和香港的作為。中國在過去30年漸漸踏上全球舞台,而香港則成為神榮耀進入中國的門戶。神已預備在香港傾倒祂的榮耀。他接著說,到了今年10月,即猶太曆5777年新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有經濟影響力的國家。中國將興起新的資源,慈善資助也會有突破,供應神國的推展。中美兩國的政府將有新的連結。未來十年將有特別的機會讓神國擴展。到了2026年,華人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民族,與以色列連結,在全球福音工作上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在未來十年,中國教會要成為世界典範。

以「杖」和呼喊連接過去與未來

在猶太曆的5770-5779年間(2009-2019年),70所用的希伯來字母AYIN有幾個意義。首先,這是個脫離被擄之地、進入應許的時間,也要警醒守望,正確地作決定。這也是天使的季節,將會有極多天使在工作。然後,他帶領現場所有人,以行動總結過去,開展最精彩的十年。他指出5776年的6字,希伯來文看來像一支杖,也代表呼喊。眾人舉起神所賜的杖,代表把過去所經歷的總結到這一刻,立杖於地,並呼喊展開充滿盼望的未來。

八年醞釀成就應許

到了晚上的時候,皮爾斯更進一步預言香港要進入的改變。他指出香港是神的榮耀轉化的門戶,神要在香港形成一個新典範,讓中國跟隨。他說,在過去八年間,神正在招聚地上的軍隊。現在,新的身分正在形成,我們要憑信心進入未來。「當神已經透過先知預言發生什麼事,將會有一群人相信,神就會和他們同工。」他透過以西結書37章提到枯骨的經文,解釋應許成就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先知要按神所告知他的去宣告,若預言未完全成就,要指著那些缺乏的地方多次宣告,直到神說的完全成就。因此,經過之前八年的醞釀,神現今要顯明祂的作為在香港和中國。新的風將帶來新的異象、新的恩膏,是時候再一次奮勇向前。真正的爭戰在於立定於未來的身分。

5777年將會是神的得勝

「猶太曆5777年將會是王冠和劍的一年」他說。神的劍將會斬斷綑綁,釋放人進入自由。「5777年也代表得勝的結局。」我們之前所努力禱告的會忽然突破,很多衝突會變為得勝。皮爾斯特別用到耶穌的「忽然」轉變的例子去勉勵眾人。耶穌與神當時正在做的事對齊,就是受施洗約翰的洗,祂就「忽然」進入祂的身分,而不再是木匠。耶穌同樣經過一個三十年的「應許成就」的過程,直到他的身分顯露。後來當馬利亞發預言,顯明耶穌是神的兒子,一件很簡單的事,就是參加一個婚宴,都會顯明神的榮耀,使水變成酒。

皮爾斯宣告:「很短時間內,神就可以改變你身邊的一切,成為好酒。同樣,一瞬間神就可以改變香港成為榮耀的出口﹗」

香港的信心爆破 中國的傾倒季節

聖經這樣總結水變酒神蹟: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顯出了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約 2:11)皮爾斯宣告香港將有信心的爆破,有新層次的信心。今年香港會開始看見神的榮耀,並帶入中國。正如一個簡單的婚宴邀請帶來一個全新的榮耀運動,一個全新的代禱運動要在中國興起。將會有十萬中國大陸代禱者,成為沒有人能攔阻的禱告大軍。他們不單禱告,更持守預言和宣告,直到看到神的預言實現。香港要開始動員神的軍隊,神就堅立祂在教會及史上最偉大的工作。

最後,皮爾斯團隊帶來一大塊金色布幕,代表神的榮耀作為。他看到天上正在傾倒新的榮耀給神的子民,他們腳掌所踏之地都有神榮耀的震動。未來十年有一個「覺醒的窗戶」在華人當中。中國的使徒領袖要改變,神的榮耀會滲透城市。今年要為香港爭戰,下年為下一個城市,直到中國有十個大城市連結。現場所有人都穿越那塊金色布幕,象徵認同及進入「神榮耀的震動」。他宣告中國傾倒的季節已經開始﹗

(皮爾斯於香港釋放信息後,隨即率領全球領域中心使徒團隊前往台灣主領「2016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詳情請參看「進入倍增思維 擴張神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2016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 進入倍增思維 擴張神國度

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於9月24日在台北展開,於職場領袖場次中,講皮爾斯帶領與會者從不同的眼光理解何謂「興盛」,強調神要祂的百姓興盛、沒有缺乏,我們需要允許神來改變我們的思維。

皮爾斯以耶利米書卅二章中,神問耶利米「在我豈有難成的事?」作為開場,他挑戰與會者思想自己身處環境中的限制及軟弱,然後聽神問自己這個問題:在我豈有難成的事?「我們需要學習在所處的環境中,回應神要我們成就的命定,我們要允許神來改變我們的思維。」

他接著引申命記第八章說明,當以色列人要進入應許之地前,神再次提醒他們過去的日子,以及神對他們的眷顧,到了第18節說出了一個關鍵:「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為要堅定祂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這意思乃是指為了接下來的季節,神賦予他們新的能力——可以得著一切需用的資源來完成神託付的使命。「整卷約書亞記所談的,就是把過去轄制在仇敵手中的資源,拉回到神的國度中,使神的國度可以繼續前行。」

「詩篇23篇是關乎『興旺』的詩篇,」皮爾斯表示,神恩膏牧人是為了讓他的草地更加興旺,如同商業人士在他所負責的領域,神給他興盛的資源雖與牧人不同,但不論我們是在那一個領域中,神都渴望能在我們的管理下帶來加增。他強調,所謂的「興盛」,並非是一種成功神學——想要什麼就宣告,然後就會得到,而是管理神學可以帶來倍增的資源。

他特別對華人教會解說:

「在你的核心價值中,必須要有一個『倍增』——即生產力的思維,你要挪走你裡面所有攔阻你進入倍增的思維。以色列人的生活圍繞在節期中,這與他們的收成有關,因此,不論他們四散在何處,總是不要他們忘記收成時倍增的思維。」

他說,「貧窮」是一種思想,那思想的來源是:神是不夠的。貧窮與金錢並沒有直接關係,是這個思維告訴你神不能改變現況。

對比申命記第八章,皮爾斯從使徒行傳四章32-34節分享,在合一的關係中,當神要帶領使徒性教會往前走時,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在共同的方向中。關鍵在於使徒大有「能力」,而這「能力」是超乎申命記八章「得貨財的力量」,是被神授予權柄的,使徒得著這樣的「能力」可以倍增,見證主耶穌復活,「為何大有能力?因為他們當中沒有缺乏的,他們知道如何倍增去擴張神的國度。」他再引林前十二章提到屬靈恩賜,「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得益處有「獲利」之意。

神要祂的百姓興盛,皮爾斯提醒有3件事會使我們走回頭路(回到缺乏中):
第一,沒有察覺力、懶散、喜愛舒適,生活不想太困難。
第二,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信息聽過了就不想再聽,以至於沒有人可以再教導你,使你加增。
第三,也是最可怕的,就是神的話語稀少,

「若我們一直抓住舊有的模式,沒有更新,神的話便漸漸無法光照我們。」

猶太人的思維是:倍增資源是一件好事,所謂獲利(得益處)乃是降服於神,以致可以經歷從神來的加增,意思是說,神對你說的,你就去做,接下會來有很大的祝福等候你。皮爾斯表示,

「現在是倍增的時刻,也是動員的時刻。」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報道)

踏入5777年 立約作一個新人

即將進入猶太新年第5777年,國度事奉中心與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建立了亞洲的戰略合作關係,盼望讓更多華人與以色列同行。9月10至12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 拉比再次來到香港,分享浸禮與血約、進入5777年及一個新人等訊息,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亮光。

浸禮與血約

聖經中曾經發生多次以水淹蓋人的事件或狀況,它們每一個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也有共通點。透過阿睿拉比的闡釋,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起初神創造天地時,有一個完美的「覆蓋」狀態:萬物都在耶穌基督裡,而神的靈在人裡面。神說要有光,並不是創造光,而是把真光耶穌叫來,然後在光明中、在耶穌裡創造萬物。後來神用塵土造人,把生氣吹進他們裡面,使他們成為有靈的活人(創2:7),就是聖靈住在人裡面。然而當人類敗壞,神親自設立了一個拯救的約:「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 3:15)。以至於整本聖經都是為達成這個應許來推展。

阿睿拉比談到挪亞洪水,是第一次的淹蓋事件。「洪水是神的屬天的機制,使在血約之內的人透個水和方舟從邪惡的世界分別出來。」他說。人們常問為什麼要除滅一切,他解釋,其實神並不是憤怒,而是憂傷心痛。神一直等待人類回轉,但到了挪亞的世代,挪亞已經是最後一個合神心意的家庭去完成創3:15的拯救計劃。因此,洪水是為了保留最後一個屬神的家庭。神使洪水氾濫,卻與挪亞立約。方舟就代表立約的工具,罪得赦免、被神稱義。

第二次的淹蓋事件是出埃及。在逾越節當晚,神的使者因看到以色列人塗在門楣上羔羊的血,就「停止審判」,越過那家,代表他們的罪已得赦。然而,以色列人仍身處埃及為奴之地,若要離開法老的掌控,要進入紅海的水裡,水掩蓋之後埃及不能再追上他們。阿睿說羔羊的血是神超自然的赦免,但踏入紅海、摩西舉杖卻是人在自然範圍要做的事,以致聖經說神在「當日」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手(出14:30)。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用自己的血立永恆的約,而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效。可是,若人沒有離開屬靈的埃及,撒旦可以再次抓住他。因此浸禮就是信徒要經歷的「淹蓋事件」,當人下到水中,聖靈會和他一起在水裡出來,是永遠有效的。浸禮不是宗教儀式,而是屬天的機制,使舊的世界不能再追上,也回復到神創造時完美的「覆蓋」狀態。

 

踏入5777年 

關於新一年,阿睿有以下見解。禧年完結,5777年就是全新的開始。禧年間要赦免其他人的債。因此,要留意「不要把不赦免,或是帶著別人的問題進入新年」。赦免不是為那人而設,而是為被冒犯的人而設立的,以至我們不會因其他人的過錯囚禁自己。「即使對方不改變,我們也不用被綑綁」,他說。

另一方面, 5777年或任何的日子,都是為了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有沒有救人和代表神的國?我們的恩賜怎樣祝福身邊的人?「不要把一個他連得埋在土裡,用你所有,做你所能,代表天國!你有足夠的時間!」他總結。

 

一個新人

阿睿拉比亦分享了「一個新人」的重要題目。這個新人有三面特質,是個人、團體和國家都有責任成為的。

首先,每一個相信神的話,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都有一個新心新靈。他必須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是個人責任,決意順服在耶穌的主權之下。其次,不同團體構成基督的身體,每個成員及器官都是身體的一個功能,要協助其他部分,使基督的身體有效運作。再者,不同國家的信徒都會加入成為「以色列國民」的一員。因著國王耶穌和我們的關係,凡在祂的王位以下都是「以色列國民」,因為我們所代表的國家都在「以色列聯邦」(Commonwealth of Israel)之中。他特別提到,進入一個新人的時候,人並不會失掉自己的國籍和種族身分。

阿睿拉比之後指出,一個新人的啟示,可以幫助以實瑪利及以撒的後裔進入命定。他說:「神聽見童子以實瑪利的聲音,給了他命定,並且在祂的救贖計劃中有份。」神對亞伯拉罕兩個孩子的命定都是因為亞伯拉罕的約,這約今日仍然有效。仇敵希望毀滅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命定,使以實瑪利歸入伊斯蘭教,並跟以撒成為敵人。然而,以實瑪利和以掃後代的土地一直在以撒的後裔附近,「神設立他們作為以色列的第一道防線!」他相信「一個新人」會為亞伯拉罕的家帶來突破,並帶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宣教動向直擊: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站立在一個很重要的屬靈位置,從中國新彊向西移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吉爾吉斯斯坦,是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重要關卡。

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信仰是伊斯蘭教,回教徒佔87.2%,基督徒僅佔0.42%[1]。吉爾吉斯斯坦是鄰近五個「斯坦」當中,對福音工作相對較開放的國家。當地政府法例不容許在公開場所傳福音,但不禁止人參加聚會。吉國亦容許滿200名會友的教會註冊,現時能成功註冊的教會有數間,會友大部分是以俄羅斯及朝鮮族為主。多數福音工作是在北部首都Bishkek一帶,而集居於南部的本地吉爾吉斯族/柯爾喀孜族(吉族/柯族)就大多數是村落家庭教會。當地教會缺乏資源及牧養,亦很需要裝備,特別是村落工場缺乏工人。對於改信基督教的柯族信徒來說,最大的壓力是來自親友和鄰舍的杯葛,及面對社會上不公平待遇。

根據統計,現時吉國人口約六百萬,72%是吉族/柯族人,9%是俄羅斯人,14.5%是烏茲別克人[2]。 當地主要語言是吉語/柯語及俄語,因為曾受俄羅斯統治,俄語仍是主要商務語言。當地一般收入為每月100至300美元,在貧窮線以下。另外,當地家庭問題嚴重,倫理關係複雜,酗酒家暴情況普遍。

雖然現時在吉國的福音工作並不興旺,當中也有些令人振奮的見證。一位吉族/柯族牧師講述他信主的奇妙經歷。他以前是虔誠回教徒领袖,一次讀可蘭經時,竟三次說出「耶穌是主」,讓他非常震驚﹗後來,他接觸到基督徒帶他上教會,掙扎了半年後決意跟隨耶穌。於是,他全職事奉神,建立教會,現在正支援六個家庭聚會點,平均聚會人數由幾位到十多位,都是以吉族/柯族人為主,並與其他鄉村教會合作推行門徒訓練。聚會時只有簡陋的樂器,但卻滿有神的同在。

一位柯族姊妹藉職場事奉神的見證也非常鼓勵。這位姊妹因著神醫治了她病危的兒子而信主。她禱告神為她預備一份可事奉祂的工作,兩年後便被一間機構邀請推行社區發展計劃。這計劃包括教導村民探討村中的衛生環境和安全問題,及如何處理。藉著這工作,他們有機會接觸村民,向他們傳福音。後來,在主帶領下,她開始教導不同教會推行社區發展計劃,讓教會有機會進到農村服事。教會更與政府合作,在一個農村設立了一間照顧傷殘兒童的中心,透過這計劃帶了7人信主。

另一邊廂,當地的牧者要面對不少挑戰。一對吉族/柯族牧師夫婦曾被親戚邀請參加ISIS,他們堅決為真理站穩,後來這幾位親戚在一次聖戰中陣亡。

在回教國家服事神實在很不簡單,需要我們切切禱告支持。當地福音工作有很多不同層面的需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誠邀你參與10月7日晚上7:30至9:30於國度事奉中心舉辦的「吉爾吉斯斯坦祈禱分享會」,了解可如何參與當地福音工作或代禱。

(記者陳細細報道)

吉爾吉斯斯坦祈禱分享會

日期:10月7日(五)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國度事奉中心 – 九龍灣啟祥道22號開達大廈7樓A室
報名:http://goo.gl/O0nDuF

因場地座位有限,請盡早報名

 

[1] Joshua Project

[2]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國度1分鐘(14) – 吹角的時候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號角

希伯來文:שׁוֹפָר

英文:Shofar

古代的一種樂器,在聖經中多次被提及。

第一次吹角聲

聖經第一次提及角聲,是當神在西乃山頒佈律法前,藉角聲招聚百姓迎接祂(出十九10-17)。這角聲是從天上來的,可見吹角是由神親自設立。聖經中亦提及耶和華親自吹角(亞九14),祂的同在有角聲伴隨(詩四十七5)。

吹角用途及目的

 

1. 節期
  • 吹角節(利二十三23;民二十九1)
  • 禧年贖罪日 (利二十五9)
  • 月朔﹑月望和過節(詩八十一3)
2. 招聚
  • 掃羅吹角招聚以色列人 (撒上十三3-4)
  • 基甸吹角招聚亞比以謝人(士六34)
  • 尼希米以角聲招聚猶大人 (尼四20)
3. 讚美
  • 用角聲讚美神(詩一五零3)
4. 歡慶
  • 用角聲在耶和華面前歡呼(詩九十八6)
  • 大衛和以色列人抬約櫃時歡慶(撒下六15; 代上十五28)
  • 亞撒改革時人民歡呼(代下十五14)
5. 爭戰/
軍事指令
  • 攻佔耶利哥城時吹角(書六4-5)
  • 在米甸軍營四圍吹角 (士七18-22)
  • 預備打仗 (耶四5、19;五十一27)
  • 招聚各國攻打巴比倫 (耶五十一27)
6. 警號
  • 守望者吹響號角警號 (結三十三3-6)
  • 警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 (珥二1)
7. 重要宣佈
  • 吹角召開嚴肅會 (珥二15)
  • 立王 (撒下十五10; 王上一34、39;王下九13)
8. 末世
  • 談及末世時多次提及吹號 (林前十五52; 太二十四31; 啟八至十一)
    (* 不少學者認為號筒與號角的功用等同或相近)

現今常用的號角

  • 羊角
    Ram’s Horn
  • 聖經中提及的羊角 (書六4)
  • 小旋角羚角
    Kudu’s Horn
  • 後來也被廣泛使用,大部份由非洲進口

吹角節(Yom Teruah)

 

吹角節(七月初一日)
贖罪日(七月初十日)
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記念,當有聖會……(利二十三23;民二十九1) 當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利25:9)

註:「當年」原文是指禧年

  • 猶太曆七月(Tishrei,提斯利月)初一日為吹角節,亦是猶太新年(Rosh HaShana)。
  • 聖經形容這天為「吹角的日子」(民二十九1),要「吹角作記念」(利二十三至二十五),並有聖會。
  • 猶太傳統會在這天到猶太會堂聚會,吹角,提醒審判的到來。
  • 吹角節後的第十日是贖罪日。聖經吩咐在禧年的贖罪日要吹角,拉比後來定了每年贖罪日也吹角。

吹角方式

猶太傳統一般教導四種吹角方式:

  1. 吹號 (Tekiah):一次長的單音
  2. 短號 (Shevarim):連吹3個短音
  3. 警號 (Teruah):連吹9個短音
  4. 長號 (Tekiah Gedolah):很長的角聲

 

(編印:香港國度復興報編輯部)

【Kingdom LIFE】吹角宣告醫治 癱瘓病人再次行走

耶穌在地上從不拒絕病人的請求,總是充滿憐憫的心,向每個有需要的人伸出醫治之手。今時今日,祂仍然願意如此憐恤我們,並向這世代發出呼喚,邀請我們相信祂的愛與能力。在這個看似信心沙漠的城市,得勝的號角要再次吹起,就像以下這位弟兄Man Wong親述母親得醫治的見證般,不可能的事都要成就,神蹟醫治必陸續發生﹗

2014年4月的一個早上,我的七十多歲母親在公園晨運時突然暈倒,後腦撞在地上,頭部受傷被送往醫院。首次電腦掃瞄顯示媽媽只有輕微腦部出血,不用做手術。正當我們以為媽媽很快可以出院回家,沒有甚麼大礙,可以鬆一口氣時,她往後數天的情況卻漸漸地轉差,行動及排尿竟開始出現困難。第二次腦部掃瞄發現,她的腦部瘀血非但沒有減少,還在增加,並且有引致腦內壓上升的跡象,需動手術在頭部鑽孔放血減壓﹗

5月1日,媽媽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在她頭部鑽開了兩個孔,引流出腦內的積血。然而,本來預計只會持續數天的引流過程似乎一發難收,引流出來的腦血水每天仍然很多。就在手術後的第五天,併發症發生了﹗媽媽出現嚴重肺炎,血液含氧量急劇下降,進入昏迷狀態,命懸一線。醫生唯有立即移除腦部引流管,減少進一步感染風險,同時亦希望腦部出血情況自行停止。經醫護人員努力搶救下,約過了2星期後,肺炎有明顯改善,但媽媽神智仍然呆滯,缺乏反應,手腳不靈,不能自行進食和排尿,需要依賴喉管幫助。

經過一個月治療,媽媽神智反應有輕微改善,我們決定讓她出院回家休養,希望今次她可以慢慢康復。可是,回家後一個月,媽媽情況再次轉差,需再度送院。這次的腦部掃瞄發現,腦部已經嚴重積水,漲大的腦室壓著正常腦組織,令媽媽陷入半昏迷狀態。腦科醫生診斷後,認為必須做第二次手術從腦室植入引流管,把腦液長期引流到腹部。

由於第一次手術的陰影,我們始終對手術之後的情況不敢太樂觀,擔心嚴重併發症會再次出現,又因為知道媽媽在跌倒前已決志相信耶穌,就憑信心安排她在手術前一日為她進行了基督教的灑水禮,讓她正式歸入基督。

第二次手術成功地在媽媽腦部植入了引流管,把腦液從腦室引流到腹部。手術過程很順利,而且沒有出現肺炎的症狀。故此,我們都感到很高興並且期待她今次應該可以很快便康復出院。可是事與願違,手術之後的兩個月,媽媽的情況竟然沒有多大改善,康復進度差強人意,腦部積水絲毫沒有減退的跡象。

媽媽仍然神智模糊,只會間中偶然張開眼睛,但眼神並沒有焦點,對外界完全沒有反應,基本上跟一個植物人沒有兩樣。我們詢問主診醫生,他亦無法解釋為甚麼手術成功,但腦部積水仍然絲毫沒有減少。更令人失望的是,醫生說在這情況下,在醫學上已沒有進一步的治療辦法了﹗

面對這壞消息,我們家人的心情固然掉進谷底,但同時心想,我們既然是基督徒,應該相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既然醫學上再沒有甚麼可作,也基於方便照顧,我們就決定讓媽媽出院回家,專心等候尋求神的醫治。事實上,她的情況就像植物人一樣,全身無力,就算坐在梳化上,因為頸部乏力,垂下的頭部,眼睛只可望向地下,亦因為腰椎無力,就算坐下,身體也會自然向前,向後或向左右傾側,容易跌倒,非常危險。

這段日子,我們雖是難過,但仍然對神充滿信心和盼望。我們沒有為媽媽做什麼治療,只安排她參加祈禱聚會,而且每天為她祈禱。我們的神,是信實和聽禱告的神,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會問,為什麼神沒有應允我們的禱告?為什麼手術成功,康復進度不是我們所料的結果?但我們突然想起耶穌醫治好瞎子的故事,就是約翰福音九章,耶穌回答門徒指,不是這瞎子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有一天,神竟然感動一位不懂吹角的姊妹去買號角,而且還要是較難吹的短角。神要那位姊妹到我媽媽家中作祈禱醫治,並且要吹角宣告神的大能臨在。那是我首次接觸號角,其後翻查聖經,原來吹角是宣告神的臨在。祂是大而可畏的,吹角亦可以用於敬拜讚美、醫治、屬靈爭戰、粉碎一切攔阻神的敵對勢力、打破仇敵的轄制等。

過了不久,媽媽的康復果然情況一天比一天進步,連腦外科醫生都無法解釋﹗我們親眼見證到神使媽媽的身體機能經歷好像嬰孩一樣的變化。嬰孩成長是怎樣的呢?就是由只懂躺臥,變成可自行轉身,進而坐起身來,學企,學行;從開始吃流質,到吃粥,直到其後可以自行進食和排尿,甚至執筆寫字,講說話,跟我們傾談等。唯一和嬰孩不同的,就是媽媽的智慧和身體康復比嬰孩成長快數百倍。不足兩個月間,她就從植物人的狀態,變為差不多完全康復的正常人,胃喉、學行架、輪椅,全部都不需要了。哈利路亞! 媽媽極速的康復進度,相信只有神才能做到,將榮耀頌讚歸於我們的父神。

2014年10月,主診醫生為媽媽再做腦部掃瞄,結果顯示腦積水大幅減少!翌年暑假,我們和爸爸媽媽大夥兒去了日本旅行,旅行期間,媽媽走路比爸爸還要快呢﹗


文@ Man Wong

被「伊斯蘭國」挾持人質 死前拒放棄信仰

美國基督徒人質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落入「伊斯蘭國」(IS)手上後,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拒絕改變宗教,又不顧念自己的安危,幫助亞茲迪(Yazidi)人質逃生。雖然她已過身,卻因信仍舊說話。

穆勒於2013年8月4日在敘利亞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時,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綁架。這位25歲的女孩被囚禁了18個月,其間忍受虐待、強姦、言語侮辱及奴役。但她從沒放棄自己的信仰,及永遠將其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

來自丹麥的獲釋人質丹尼爾·拉伊向美國新聞媒體講述穆勒如何對抗綁架者,其中一人說:「這就是凱拉了,她比你們任何一個男人都堅強和聰明。她皈依伊斯蘭教了。」穆勒立即拆破謊言,說:「不,我沒有。」

另一個來自瑞典的人質Frida Saide獲釋後表示:「她常常考慮別人的需要,即使她自己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她從來沒有停止過關心那些正經歷可怕戰爭的敘利亞人民。」

後來,穆勒及另外6名雅茲迪女孩被逼成為性奴。其中一名13歲雅茲迪女孩茱莉亞憶述,為了令其他被囚禁的雅茲迪女孩能順利逃出,穆勒決定留下。她說:「穆勒說,『我是美國人,如果我和你們一起逃走,他們會用盡所有方法找我們。你們自己走吧,我會留下。』」不但如此,穆勒還為那些雅茲迪女孩祈禱,希望她們能順利逃出去。茱莉亞說,她永遠不會忘記穆勒的犧牲。」

根據ABC新聞報道,「伊斯蘭國」聲稱穆勒死於2015年2月約旦對敘利亞的一次空襲,但白宮就宣佈她死於不明原因。

(來源:CBN,2016年8月26日,Mok Laam編譯報道)

祈禱:穆勒的見證使人認識她所相信的神

[國度觀點] 信二代的流失與出路

信二代是指父母是基督徒,又自小在教會長大的第二代信徒。擁有這良好背景,卻會出現流失情況,責任誰屬?正如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一樣,不會只是單方面有問題。父母和教會對信二代應有教導、關懷和保護的責任,流失問題引起尷尬,甚至難以啟齒,到最近教會界卻開始關注這潛在多年的隱憂。

在教會成長的信二代,理應不缺真理的教導、生命的牧養、事奉的機會。他們的流失意味著屬靈的餵養太過豐富,令他們吃不消,還是有別的缺乏,是教會沒去發現的呢?他們只能在別處得到這缺乏的補足,或是以放棄的態度對這缺乏表達不能公開說出來的不滿呢?

信二代與其他信徒的主要分別,在於他們為自己認真地作出決志之前,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是不在自己的自由選擇下參加教會生活的,而當中或會有壓抑、反抗情緒,若沒有疏導機會,累積下來,隨時會變成計時炸彈。父母和教會當然希望信二代承受到最好的福氣,即使沒有真實信仰,還是認為繼續參加教會生活是蒙福的事情,因為屬靈的餵養就在教會裡,而不是在電影院、購物商場、娛樂場所。

教會確實有引領人歸向神的功能,但神所悅納的是在自由下作出真誠的決定。信二代甘心樂意參加教會活動,當然是好事,但若然心裡有不願就範的情緒,就應加以了解,並忍耐和接納。教會生活除屬靈餵養外,作為一個團體,也有明顯守則和潛規則,沒有真實信仰的信二代容易將之視為律法和教條,被要求必須服從。不是發自內心的服從,只會帶來壓抑和反抗,真心的了解比冰冷的宗教更為重要。

福音派與天主教有別,不認為只有在教會組織裡才有「救恩」。信二代的父母可以在家裡有屬靈的培育,教會也可特別設計另類的活動針對信二代的需要,而不用對沒有真實信仰經歷的信二代施予壓力,迫使他們披上敬虔的外衣參與教會生活。

「……『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可四26-27)信二代如何走過成長之路,我們並不完全能明白,這是他們的成長,但家長和教會可以成為陪伴和引導的人,忠於神所託付的責任,而發芽漸長則是神的工作,人若勉強而行,只會是拔苗助長。

ACTs2Gather 勉勵年青人為別人而活

 

十多個年青人網絡、機構及組織共同建立了ACTs2Gather平台,讓年輕人一同聚集,踏入讓神國在香港彰顯的旅程。首次聚集於8月中舉行,邀請了新加坡神之心教會創辦人陳少豪牧師及台灣FIGHT.K教會創辦人張蒙恩牧師來港分享。

陳少豪牧師提醒年青人不要過一個無意義的生活,也不要為錯誤的目的而活。他曾經見過許多難民每天的生活就是排隊領取救濟食物,因為由隊尾排到拿到食物需要一整天。他說,很多住在城市的人也一樣,為了生活過著不斷重覆的生活,卻沒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或是為了錯誤的目的而活,雖然生活很忙碌,卻沒有活出命定。他勉勵年青人要將「最好的」獻給神,來建立神的國度。

「今天最大的悲劇是已經得救的人沒有為其他人(Others)做任何事」陳牧師說。他提及一百多年前愛爾蘭女王號的沉船事件。當時船上有一百多名救世軍青年領袖,他們都穿上了救生衣,但到最後他們全部都沒有生還。原來他們和其他人一起掉到水中的時候,他們游到其他人身邊,問他們是否已經信主得救,若還沒有,就脫下自己的救生衣給他們。他們願意這樣做,是因救世軍的領袖卜維廉生前寫給他們最後一封信只寫了「其他人(Others)」一詞。於是他們就在水中為其他人,也為耶穌而死。陳牧師呼召願意為其他人而活的一代,現場大部份人都回應。

第二天早上的領袖同工會,陳牧師提出神的心意是重建多代的根基,而非一代取替一代。多代同行並不代表下一代要取代上一代,而是有多代的領袖一起合作的景象。他說在神之心教會,年輕人很快就要門訓比自己小一兩歲的下一任領袖,而被訓練的門徒也要訓練他的門徒。他們的教會因著多代同行,現在已經有第5代的領袖,這些領袖只有十多歲,就負責教會整個影音團隊。

台灣的張蒙恩牧師之後接捧分享。他勉勵信徒要「多結果子」,天父就會因此得榮耀。他指出教會不能吸引人是因為我們有沒有呈現出人們所期待的果子,這些果子除了是性格的果子,更要有生活豐盛的果子。他相信上帝的法則適用於任何領域。然而,不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多結果子,因為這是世界的方式。神揀選一些別人看來沒有能力的人來彰顯神的榮耀,足以使有智慧的和強壯的羞愧。

跟坊間不一樣,張蒙恩牧師叫大家不要追夢,而是要幫助別人成功。當大家憑自己的努力奮鬥,就沒法彼此相愛。夢想是天父放在各人裡面的,是美好的。然而,天父希望我們成就別人的夢想,在別人的事上忠心。張蒙恩也提醒父母,不要批判下一代的夢想,那是他現在的自我形象。否定幼稚的夢想就是否定孩子,令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當父母接納孩子的夢想,就是參與在天父的計劃當中,以孩子的未來來看他的今天。

ACTs2Gather平台將繼續招聚年青人和牧者,建立香港年輕信徒的復興平台。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295mid-使徒中心
+按圖放大

使徒中心的定義

使徒性中心是一個地區的中央樞紐和資源中心,或母港(Central hub)的功能,能支援每個地區的教會支取五重職事的服事。

使徒中心的功能

  1. 使地區接觸到五重職事
  2. 地區的教導及訓練中心
  3. 地區的慶典聚集地(逾越節等)
  4. 差派信徒、服事團隊出去的中心

初代教會的使徒中心

  • 新約聖經中的教會是由散布在一個地區的數百或數千個小小的家庭教會所組成,每個教會都連結於一個使徒性中心 (central hub)。
  • 聖經使徒中心例子:
    1. 耶路撒冷(使徒行傳二章42節)
    2. 安提阿(使徒行傳十一章24-26節)
    3. 以弗所(使徒行傳十八章4、8-11節)
    4. 哥林多(使徒行傳十九章8-12節)
    5. 羅馬(使徒行傳二十八章23、30-31節)
  • 信徒在家庭教會進行崇拜,在使徒性中心接受教導及訓練。

為什麼要在這時復興使徒性教會?

  1. 五重職事是神原本所設的教會運作模式
    • 牧養模式並不是神的計劃
  2.  起初復興的策略
    • 初代使徒在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羅馬設立使徒中心,裝備信徒,把福音爆炸性地傳遍亞細亞及歐洲。
  3. 使徒性教會才可以興起每一個信徒實行耶穌的命令
    • 初代教會行在聖靈大能中,充滿醫治釋放、趕鬼、神蹟奇事。
    • 所有門徒都起來服事,各盡其職,建立基督身體

使徒職份

  • 使徒(Apostolos)原文是指「被差派」
  • 使徒不只是出現在初期教會時代,今天神仍要差許多使徒出去拓展祂的國度。
  • 使徒的功能是建立教會,並有神所賜的恩膏設立五重職事去裝備聖徒(以弗所書四章11節)。

五重職事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四章11-13節)

職事 工作目標
使徒 建立教會和設立治理方式
先知 給予異象與方向

設立預言準確度的標準

教師 教導與訓練
牧師 餵養、安慰、保護羊群
傳福音 領人歸主

讓你的教會先成為使徒性教會: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

[國度觀點] 當信仰失去歷險元素 Pokemon Go便成為出路

手機遊戲「Pokemon Go」瘋魔全球,即使在世界各地引致多宗意外的發生,浪潮卻不斷推高。港人似乎也沒有提高警覺,日前有數以千計的「訓練員」被傳媒形容為「陷入瘋狂狀態」,為捉「卡比獸」,不顧安全,衝紅燈,從摩士公園跑到新蒲崗廣場。

有教內人士就提出,順著潮流將「Pokemon Go」變成傳福音的工具。美國德州的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已付諸實行,師生合作使校園成為訓練場地,結果在兩小時內吸引二百多人為捉小精靈而首次踏足神學院,其中有幾人在聽福音後決志信耶穌。該校一名神學生說,以前是去社區做外展,或到外地短宣,但這次是罕有機會,不用四處尋找人,那些人是自動來到他們那裡

傳福音工作的困難在於外展策略――如何尋找人,現代人似乎都是對福音有質疑或拒絕的態度,所以傳福音方式才會層出不窮,但求獲得接近目標的機會。「Pokemon Go」成為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師生的有效傳福音工具,正因為它能吸引人來。如此看來,「Pokemon Go」似乎比「我們所傳的福音」更吸引人,或者可以說,它比「我們的信仰」更吸引人,更讓人著迷,故此我們才感到需要借助「Pokemon Go」的熱潮。

「Pokemon Go」的成功有幾個主要因素。首先,它滿足人的社交需要,最刺激的電子遊戲若果沒有與人的聯繫,很快就會失去吸引力,虛擬遊戲在這方面比純粹的電子遊戲更強。基督教信仰也是群體性的,定期的聚集形成凝聚力,然而信徒所展現出來的信仰,往往有一個因素比「Pokemon Go」遜色,就是歷險元素,而過程中可以獲得成就感。「Pokemon Go」玩家要去捕捉不同種類的精靈,從而獲得成功感。可是現代社會的信徒求平安求穩定,教會就變成沒有歷險需要的屬靈溫室,結果信徒失去挑戰他們的人生使命。然而從古至今,最精采的信仰是在屬靈爭戰的前線上展現出來的,那是信心的旅程,同時也是歷險的旅程。聖經應許有信心的人最終得到獎賞,也是屬靈工作的成果。歷險的旅程中雖有失敗之時,但也會被視為至暫至輕的苦楚。

基督教信仰是極富挑戰性的,但倘若我們所展顯的信仰失去歷險元素,人們隨著天性就會被各式驚險玩兒所吸引,「Pokemon Go」不過是其中一個,以後陸續有來。

台總統向原住民道歉 原漢教會同行釋放祝福

台灣總統蔡英文於8月1日原住民族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會上邀請6位原住民牧者同聲以母語禱告,張以諾牧師以中文祝福禱告結束。隨後,蔡正式發表道歉文,代表政府向全體原住民族在過去四百年來,承受了許多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致上最深歉意。她請求社會能一起努力,走向和解,走向共存和共榮,打造真正多元而平等的台灣。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於受訪時表示,蔡英文總統代表國家向原住民道歉,「我覺得這是個過程」,台灣教會仍要繼續尊榮原住民,使原住民能夠真的就位、到位,相信神要讓他們因著政府的道歉,得著醫治;並且要在這樣的定位之上,去做神要他們做的。「不單是影響台灣,甚至是列國原住民,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少數民族皆帶來影響力;相信神要透過這樣的影響,帶來對其他國家的祝福。」

受邀與會的原住民牧者代表、原住民牧者合一團隊張以諾牧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過去四百年間,原住民想擁有土地卻失去了土地,想擁有語言卻失去了語言,即便我們是最早來到這塊土地的原住民,卻是被剝削的最厲害的族群。」當他參加2008年加拿大總理向原住民印地安人道歉的聚會,那時的他內心有個禱告:「何時可以看見台灣政府向原住民道歉?」此刻,如同神回應了他的禱告。

「站在基督徒的角度,我們要強調的是寬恕正義。沒有寬恕,那來的正義?」相較於某些原民團體提出補償正義,張以諾牧師指出,轉型正義沒有錯,補償也很重要,那是政府要做的事。「寬恕是神所喜悅的,為回應政府的道歉行動,我們提出申請:八月下旬在凱道舉辦以『愛、饒恕、和好』為主題的音樂會,時間正等待總統確認。音樂會將分成三階段,並有原住民16個族群代表出席,為總統及台灣祝福。」張以諾牧師籲請漢人教會能一起站立,「這是原漢教會同行的時刻!」

台灣的族群傷害並非只有原住民,但這根部若被醫治,接下來就是外省及閩南人的問題,「我們渴望這是一個開始,能看見台灣真的行走在神的次序與心意中。我們最深的渴望,是能站在總統府前,以少數民族的身份來到神的面前,為我們的國家祝福、禱告。」

從2013年開始,率領回家探訪團隊進到各原住民部落中,聆聽原民心聲的李家忠牧師於受訪時說道,那一年,回家聚集的父老團隊領受一個感動:「在下一個旅程中,要回到父神的心意裡,要我們向原住民真誠的悔改。」因為神的計劃中包括少數民族,但他們過去被忽略、被惡待、受了傷,祂要來修補這個關係。神也告訴我們,當原住民加入華人的軍隊,他們會是個奇蹟。

當團隊禱告尋求時,主賜下策略:不是去告訴原住民要做什麼,而是去聆聽他們所說的,「我們淚流滿面,我們真是滿心虧欠,百多年來他們內心所承受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代表漢人的教會,我們向他們悔改認罪。我們只知道,當我們如此行時,他們的心便得著了安慰,使我們可以真實的連結在一起。當我們真正的悔改,那隔斷的牆就被拆毀,成了一個身體。」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綜合報道)

國度1分鐘(11) – 宣教未得之民

294-未得之民B
+按圖放大

中國教會自1940年代領受「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異象,要把福音沿著絲路經過中亞傳回耶路撒冷。絲路沿線國家位於「10/40之窗」內,即大多數未得之民的地域。這些國家主要為伊斯蘭教國家,教會需要有策略地得著這批未得之民。

為何要關心「10/40之窗」?

10/40之窗是指北緯10度至40度的區域,由西非至亞洲。
雖然地域僅佔全球土地1/3,卻擁有全球2/3的人口。

  1. 全球最少福音化的地區
    全球97%列為「福音未及群體」的國家位於這窗之內。
  2. 全球三大宗教的陣營
    這窗之內有7.6億多回教徒、7.2億多印度教徒及1.5億多佛教徒,涵蓋全球三大主要宗教的發源地和中心。
  3. 全球最貧窮的地區
    24億赤貧之民 (每年平均收入500美元以下)住在此窗之內。

宣教知多點

何謂「福音未及群體」?

一般來說是指基督徒不到2%的族群

目前全球有:

  • 6,671個福音未及族群(佔全球40.4%)
  • 4,000多個語言族群未有母語聖經
  • 超過3,100個族群沒有宣教士
  • 35億穆斯林﹑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需要聽到福音

(來源:The 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及Joshua Project)

何謂「MUUPGs」?

即Muslim Unreached and Unengaged People(福音未及穆斯林族群)

至2016年3月,全球有1,087個MUUPGs,保守估計共有1.2億名穆斯林。

何謂「40-70之窗」?

是指北緯40度至70度的區域,由歐洲至中亞洲地帶,包括歐洲、土耳其、俄羅斯等地。這地域的人通常已聽聞福音卻未曾真正接受福音。

是由差傳學家彼得‧魏格納(Peter C.Wagner)於2000年提出。

(來源:前線差會)

 

(各國家資源來源:Joshua Project)

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聖經中教會的定義

「教會」希臘文「Ekklesia」是由Ek(出來)及kaleo(呼召)組成

  • 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的群體」
  • 在希臘文中「Ekklesia」指的是國會或殖民政府,有立法院、治理團隊﹑軍隊、戰士的概念
  • 所以,教會是一個被呼召出來治理的團體

(來源:章啟明長老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網站)

使徒性教會  VS 傳統牧養型教會

傳統牧養型教會

Pastoral Church

使徒性教會

Apostolic Church

領袖角色
  • 牧師是主要職份
  • 通常擔當教會管理、講道、事工執行、牧養等角色
  • 使徒和先知為根基(弗二20)
  • 以五重職事運作
會眾角色
  • 由一群「平信徒」組成會眾
  • 接受牧師的餵養
  • 裝備每一個信徒去服事
  • 視所有信徒是「傳道人」
事工目的 以滿足需要為目標:

  • 滿足會眾的牧養需要
  • 確定羊群受到照顧和安慰
以異象為主導:

  • 幫助信徒尋找生命中的呼召
  • 裝備、訓練及差他們出去
事工重點
  • 著重堂會發展,人數倍增
  • 較內聚
  • 著重拓展神的國度
  • 差派人出去不同工場及領域發揮影響力
要建立使徒性教會,必先連結於使徒中心: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

活出教會使命 帶來城市轉化

香港豐收佈道團於6月30至7月2日舉辦「2016香港城市轉化會議」,由艾德史福索博士教導教會的異象和使命,及一眾職場和講台牧者分享奇妙轉化見證。

「Ekklesia」教會的使命

史福索博士指出,「教會」的希臘原文是「Ekklesia」,意思是「聚集的群眾」,有權柄去掌治一個城市。耶穌說要建造教會在磐石上,勝過陰間權勢(太十六18)。因此,教會有權柄把神的國度帶下來,勝過世界的體系。他指出但以理書二章24至25節中提到那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是教會,是說神要用我們打碎仇敵,並且這石頭會長成大山,即是說神國要彰顯壯大,用新的次序替代舊的次序。

史福索博士又分享到基督徒對於職場有四個參與的程度。第一層次是只期望在職場上生存的基督徒,對於他們來說信仰及職場是分開的。第二層次是在職埸上運用聖經原則的基督徒,他們也許會聚集一起禱告讀經,但焦點是自己,不是改變職場。第三層次是在職場上運用聖靈大能的基督徒,在職場中啟動屬靈恩賜。第四層次是轉化職場的基督徒,讓神的國度臨到職場。

史福索博士提醒,轉化是一個過程,可能我們現在的信心未達到改變香港,但卻足以改變我們所在的環境。而當我們轉化周遭的環境,這轉化會延續下去帶來更大的轉化。

香港轉化見證

多位本地職場及教會牧者分享奇妙的轉化見證,以下是部份見證:

時裝品牌AMENPAPA創辦人Geoff認為時裝能表達我們的身份及價值觀,為此,他盼望藉時裝傳遞神的話語。他指出把公司的部份收入用來支持事工可以是Business as Mission (使命營商)的一種,但他認為可以再行多步。以他所創辦的品牌AMENPAPA來說,從產品設計到宣傳銷售也是帶著宣教使命。每季的系列都有一個信仰主題,是很好的福音工具,有人因穿了這些T恤而帶了朋友信主。另外,他們在大型宣傳活動中呈現聖經故事,激發人思考信仰,為未信者禱告,藉宣傳活動作佈道。Geoff最後鼓勵會眾,如果每個人都回應一兩個負擔,便足以改變世界。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朱國強校長分享提到學校曾面臨殺校危機,但當校監校長校董三人奉獻學校給神後,神跡便發生。神興起他的學校成為牧養跨境學童的器皿,老師學生及家長進入關愛文化,政府更批3,500 萬元建新校舍。朱校長在學校實行禱告佈道,學生成績越漸提升, 成為模範學校,學校更獲教育局三個獎項,學生常常獲獎。

在國泰工作的鄔先生生命被神復興,從神接收拯救靈魂的火。跟着神的帶領建立國泰禱告WhatsApp群組,由7位成員開始增長到現在200多位。他們構思製作具福音信息的行李牌,並把這些牌用禱告佈道分發去祝福一萬人,進入10多間航空公司。神更帶領他們成立香港第一個連結香港航空業的基督徒慈善團體,為航空業復興定下重要的里程碑。

王寶玲牧師也分享到如何具體地實行轉化。他們連結過百個群體,包括教會、機構、商界、政界一同推動轉化,當中也有海外的伙伴。以天水圍為例,這地區30多間教會的牧者連結起來,彼此配搭。具體行動包括﹕推動晨禱、每月兩次請貧窮人食飯、認領貧窮人群體向他們傳福音,並到學校傳福音等。

(記者陳細細報道)

台灣2016教會青年國是論壇 顧其芸:要牧養的萬民正在手機裡

「全世界最大的禾場在新媒體,教會要牧養的萬民正在手機裡!」

2016教會青年國是論壇於7月18至20日在台北舉行,主辦單位台北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顧其芸受訪時表示,今年的大會主題為「迎向新世代未來的教會」,是看到現今的新媒體已經從互聯網、物聯網發展到「智慧生態圈」,為數眾多的福音未得之民都在網路社群及APP裡面,教會和基督徒要進到他們當中傳福音,帶他們認識耶穌!

顧牧師表示,2012年起,教會開始舉辦「新媒體營」時,當時社會上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穿戴式裝置(VR,虛擬實境)的概念還不普遍,但到了2016年,已經出現日新月異的突破性發展及應用,台灣的眾教會必須要覺察這個世代已經產生「跨空間」的變化。去年首屆的教會青年國是論壇共接觸到211間教會、2244位牧者領袖,在三天的聚集後,眾人凝聚出「沒有今日的青少年,就沒有明日的教會」的共識,身處這個「萬民都在手機裏」的世代,善用新媒體建立無牆的教會佈道及宣教,已是時勢所趨

大會提出「迎向智慧生態圈」、「迎接教會互聯網 的時代」、「翻轉世代」以及「迎向新世代未來教會」的訴求,主要就是想要提醒眾教會:「新媒體的發展太快了!」從傳播開始,到內容、社群、大數據、雲端、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智慧型生態圈,未來的福音工作,已經不能像過去用舊有思維去經營。至於什麼是「智慧生態圈」?顧牧師說,就是從傳播到社群,從社群到互聯網,再進到物聯網,所有人類的生活需要都在新媒體及雲端上,形成一個生態圈

今年教會青年國是論壇希望把「教會」、「信仰」和「救恩」一起整合來談,並且和大家分享關懷年輕人與得著年輕領袖的策略。他強調,最近幾年,「善用流行文化來佈道及傳福音」已經很自然被愈來愈多的台灣教會所接受。教會的改變有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是「建造有牆的教會」;
  2. 第二階段是「建造無牆的教會」;
  3. 第三階段是「進入轉化的教會」;
  4. 第四個階段「虛擬實境的教會」。

教會必須先建立紮實的有牆教會,接著小組化教會的運動是「拿掉四牆」,裝備門徒進到家庭、職場、學校及社區,建造無牆教進入世界,作光作鹽帶出轉化。

「而虛擬實境的教會就是新媒體時代的為主得人策略。」顧牧師說,現在全球用手機上網的總人數已經突破45億人,手機就是最大的國家及禾場,「雖然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手機上有好多APP和網路社群,那背後都是「人」,社群就在手機的平台上,有了社群就有可能建立教會,天天在手機的社群中佈道

「神已經把一塊比台灣的面積及人口還大的禾場,量給眾教會,我們要不要接下這個Mission?」

顧牧師盼望藉著教會青年國是論壇的舉辦,可以連結更多的跨宗派及地域的教會,透過新媒體的幫助,建立教會的互聯網、物聯網進而成為教會的「智慧生態圈」。他認為,教會智慧生態圈及教會互聯網,成功的關鍵就在「創意」。


(台灣基督教論壇報記者梁敬彥專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