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所教會2018年被關閉 51所經調查後獲准重開

在緬甸,佤邦聯合軍(UWSA)2018年9月關閉東部逾百所教會,當時有至少10座教堂建築物遭毀壞,200多名基督徒被扣押,經審問後獲釋 。在調查教會信眾及聚會內容14 個月後,聯合軍於2019年12月宣布允許位於撣邦北部51所浸信會教會重開。重新開放的教會位於Panghsang、Hopang和Namphan等鎮。有關官員表示,其他教會的審查工作仍在進行中。

撣邦北部城鎮臘戍(Lashio)的佤邦聯合軍聯絡處負責人Nyi Rang受訪時表示:「我們關閉教會是因為裡面一些工作人員是極端分子。另外,在一些只有幾座民房的地方,卻建有很多教堂,引起了當地族裔社羣之間的分爭。」

拉祜浸信會秘書長Lazarus牧師表示,教會人士並非「極端分子」。他說:「我不認為教會和宗教活動會造成問題和分裂,因為我們有不同族裔的教會,有佤族、克欽族、拉祜族、阿赫卡族和傈僳族等。聯合軍關閉教會或許另有原因。」

與中國接壤的佤族地區,大多數居民敬拜名為Nats的偶像,但拉祜族、阿赫卡族、克欽族、傈僳族和一些佤族人都是信奉基督,該區也有一些佛教徒。

佤族聯合軍是緬甸最大的民族武裝組織,估計有3萬名軍人。領導者接受共產主義思想,這與長期身處中國邊境有關。

Lazarus表示:「我們很高興,並很感謝佤族聯合軍讓教會重開,希望仍被關閉的教會也得以重新開放。」

拉祜浸信會在2018年9月25日發表聲明,證實月初有至少10所教會被關閉,其中6所隸屬克欽浸信會,並指一些遭佤族聯合軍拘留的學生被迫加入軍隊。

佤族聯合軍在2018年9月13日發表的新聞稿中表示,1992年後興建的教堂並未獲領導者許可,因此會被關閉或拆毀。聯合軍亦在其電視節目中表示,一些宗教領袖因違反「禁止外國人於佤族管轄區域擔任宗教領袖」的法規而遭逮捕和審問。

基督教領袖表示武裝分子大多信奉部落宗教,他們試圖阻礙基督教的傳播。

緬甸有八成人口為佛教徒,一成基督徒。在「敞開的門」(Open Doors) 2019年全球守望名單中排名第18位。

禱告:願神堅固緬甸教會的信心,在壓迫中持守堅忍和良善,見證神的信實和大能。

(來源: Morning Star News, 2019年12月2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共享空間紓解教會營運壓力 迎來連結社群新機遇

共享經濟是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營商趨勢之一。選擇租用或借用,而不是購買和擁有,這概念不但發展至共享汽車、辦公室、共居空間,還有共享教會空間。

「對於剛成立的教會,他們能夠負擔的租金或供款可能很有限,事工很多時候因此被拖垮。在成立的一至三年內,他們往往不是停止運作,縮小規模,就是轉成網上教會。」作為教會建立者的女兒,Church Space創辦人Day Edwards對這現象再熟悉不過。她在12月18日接受CBN訪問時說:「我們的教會成立時就在我們家中聚會,我們要把客廳變成聚會的地方……就這樣過著不斷朝行晚拆的日子。而當時我只是想,長大以後我再也不去教會了,因為這些工作實在是太繁重了。」

然而,神使用Edwards去提供解決辦法。她說:「有一次我向神禱告,跟祂說我希望為女性提供一個共同工作的空間,然後神給我看見一個共享工作空間的景象——但卻是一所教會。」配合神的旨意, Edwards改變了自己的計劃,「共享工作間」因此變成了「共享教會」。

Edwards說:「Church Space是一個流動應用程式,幫助正在尋找價格相宜的地方之事工機構、商業機構和活動策劃人員等,接上希望開放閒置空間的教會。」程式上所列出的每個物業空間均配備現代教會使用的器材,從燈光、樂器、音響系統,以至網上直播設備等。

共享房屋不但吸引新成立的教會和機構,更有助現存教會解決所面臨日益嚴重的問題。在德州的聯合衛理公會白石教會(White Rock United Methodist Church),因著數十年來聚會出席人數不斷下降及財務虧損,面臨無法償還按揭供款而遭查封的可能。主任牧師Mitchell Boone解釋說:「與全國一些不同的宗派一樣,我們正在式微,跟鄰近社區的距離越來越遠,會眾人數縮減了不少。以我們現有的人數,6萬平方尺的空間是超過我們能夠持續承擔的。」

在Missional Wisdom Foundation的幫助下,教會把未有充分利用的空間出租作共享空間。教會領袖開始建立社區花園,並在平日租出課室予藝術教學團體。地下室1.5萬平方尺的空間亦出租作共享工作間、共用廚房、小型辦公室,並跆拳道室。

基金會執行長Larry Duggins受訪時表示:「我們不是要把教會建築變成社區中心,而是希望以閒置的空間來建構與崇拜和主日學並存的社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結連。在計劃改變之前,我們聆聽了鄰近社區的需要。我們派出一位員工,在教會與到訪者交談,並收集附近鄰居的意見,以六個月的時間了解社區的需要和想望,務求我們不只能滿足當地的需要,更能填補不足。」

這改變除了讓教會得以應付開支,使事工能在往後日子持續運作外,更為教會帶來接觸社群的機遇。Boone分享說:「耶穌常常與人在一起。他常與人一起吃飯,在痛苦中與人同行。耶穌就在社群的中間。因此,當教會能夠開放並與鄰居深入互動時,就能履行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將好消息傳給世界。」

共享空間使教會領袖免受財務壓力,能夠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牧養事工。

禱告:求神賜教會創意,突破固有觀念,以新的方式接觸和服侍社區。

(來源: CBN News, 2019 年12月18日, Amy Fong編譯報導。)

以色列考古發現巨石 或曾承托約櫃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發現一塊巨石,並根據撒母耳記的記載,相信約櫃可能曾經安放其上。

特拉維夫大學考古學家Zvi Lederman博士和他的團隊在耶路撒冷以西約16公里的伯示麥進行挖掘,在一個相信有3100年歷史、長闊均8.5米的正方形殿宇遺址中,發現該塊巨石橫亙於兩塊小石上,形成一張巨型石桌。Lederman表示:「只有這座殿宇有這種桌子,這桌子肯定有其意義,但因為缺乏證據,所以無法斷定它的用途,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作為約櫃的底座。不是所有考古學家都同意我的見解,但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根據撒母耳記上六章,以色列人戰敗令約櫃流落非利士人之地,但約櫃為非利士人帶來災禍,於是他們用牛車把約櫃送回以色列人的地方。牛車到了伯示麥人的地方,他們歡然迎接約櫃,把車子劈了,把牛宰了並獻為祭,約櫃和非利士人隨車附送的金器,則放在一塊大磐石上。

考古學家認為,石桌所在的這座正方形殿宇,歷史可回溯至主前12世紀,相信建於士師時期正值跟非利士人戰鬥期間,在該世紀中葉被毀,改作動物舍棚之用。他們還發現先後有四個不同的村莊建於該地,反映那地曾經歷反覆的建造、被佔領及廢棄。事實上,考古團隊需要挖起數層黑色物料才能將整個殿宇遺址顯露出來,而那些黑色物料經化驗後證實為動物糞便。

伯示麥位於非利士邊界,常面對經濟和靈性上激烈的爭競與對抗。Lederman相信,這個在伯示麥最神聖的地方,被攻佔後旋即被改作動物舍棚、遭糞便玷污,是一種敵對的行為。他又相信,在遺址中發現的一些有凹槽的石塊,是用來奠酒或壓榨橄欖油作宗教儀式用途,而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頭,沒有一塊是豬的,與附近村莊的發現不同。遺址中發現的陶器亦與家用的不一樣,也沒有煮食鍋或油燈,只有杯和碗。這些證據均顯示,遺址是一個祭祀的地方,而伯示麥人與附近的非利士人非常不同,雖然無證據顯示伯示麥人就是猶太人、以色列人或希伯來人,但他們的文化起源植根於迦南地區和傳統。

禱告:願更多考古遺跡被發掘,引導人更認識聖經歷史和真理。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Christian Post,2019年12月22日和21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美國教會講道時間平均37分鐘 不同宗派有顯著分別

在美國,基督教的主要教派有著截然不同的傳統。不同宗派的講道內容和時間有何不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完成相關研究,分析了49,719場於2019年4月7日至6月1日期間在網上分享的講道內容,分別來自6,431間教會,當中包括2,156間福音派教會、1,367間主流新教教會、422間天主教教會、278間非裔美國人新教教會及其他未能歸類的,是「迄今為止對美國宗教證道最詳盡的分類分析」。

研究發現講道時間平均為37分鐘,然而於不同的宗派傳統均有不同。非裔美國人新教教會的講道時間最長,中位數為54分鐘,是羅馬天主教(14分鐘)的四倍。主流新教的講道時間中位數為25分鐘,而福音派新教是39分鐘。

分析指出,儘管講道字數大致相同,非裔美國人教會的講道時間較主流新教長。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非裔美國人教會一般於講道中加插激動人心的音樂、停頓以及席間會眾的回應。

不少著名的牧者都曾思考講道時間長短的問題。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講道學教授Hershael York在2016年寫道:「到底講道要講多長時間?這個問題我自己問過,也被問過無數次,在事奉35年後,我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只要你能抓住會眾的注意力,你可以一直講下去。」

同一問題也於2018年一個論壇節目「問問約翰牧師」(Ask Pastor John)中被問到,伯利恒學院和神學院院長John Pipe牧師說,他通常需要至少40分鐘,甚至50分鐘,才能深入探討主題。

Pipe說: 「環顧全國,大概有數百,甚至數千家正在成長的教會,牧者在其中宣講著尊崇基督、以神為中心、充滿聖經真理、感動人心、改變生命的信息,講道時間一般為50分鐘或以上,很少有會眾不滿時間太長。」

駐密蘇里州的研究人員及作家Chris Colvin協助牧者預備講道信息,他指出,耶穌在山上的講道中最有力的信息章節可以在15分鐘之內朗讀出來。

除講道時間外,研究還分析了不同宗派傳統的傳道人最常用的詞語和字句。研究發現,約22%非裔美國人新教教會的講道中會出現「哈利路亞」(hallelujah)一詞,所屬會眾聽到該詞的機會是其他宗派的八倍。福音派講道中有「永恆地獄」(eternal hell)一詞的可能性是其他宗派的三倍。

皮尤指出,該研究分析並未能完全代表所有美國教會,因不是所有教會都於網上分享講道。此外,所分析的講道日期橫跨復活節,那時期的講道內容和時間或許有所不同。

禱告:求神保守信徒在講道中得著神話語的亮光,教會以各種方法使人認識真理。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 2019 年12月16日, 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火焰佈道布永康 讓聖靈的火點燃全地

素有「火焰佈道家」之稱的國際知名佈道家布永康(Reinhard Bonnke),於12月7日榮歸天國,享年79歲。布永康於1974年成立國際宣教機構「基督傳萬邦」(Christ for ALL Nations)。根據其機構統計,他的宣教事工已帶領超過7900萬人決志信主。2000年11月,在尼日利亞拉哥斯舉辦的烈火特會,創下單場人次160萬人的紀錄,更曾在六天內帶領超過350萬人,決志信主。

布永康生於德國五旬節信仰的教牧家庭。青少年時期,他已領受宣教異象,從德國牧會7年後前往南非宣教。一天在南非的賴索托(Lesotho)的一座小山丘上,神讓他看到「血洗非洲」的異象    整個非洲大陸都要被耶穌的寶血洗淨。隨後布永康及其佈道團在非洲各地舉辦佈道會,大批群眾決志,並有神蹟奇事伴隨,許多人病得醫治、被鬼附的得釋放,甚至有死人復活的見證。

布永康常常在佈道中傳講「火的信息」:耶穌來,是要用聖靈與火為我們施洗,並且應許聖靈如火焰的舌頭降臨在每個信徒的頭上。「門徒也同樣地兩個、兩個被打發出去,成為神的縱火者,帶著神聖的火把    福音之火,焚燒魔鬼的領土。他們是新的以利亞,把天上的火帶下來。除非火降臨,不然傳福音和教會活動只是乏味的例行公事。」

「地獄若少了5500萬人,天堂就能增加5500萬人。神的恩膏可以斷開一切鎖鍊,若是一個地方沒有佈道會,那地方就有撒但的權勢!」

給每個香港家庭一個黃金機會

「基督傳萬邦」香港董事何寶生傳道,在專訪中談及布永康順服神的呼召來港服事的事蹟。

1996年,布永康來到香港,召集了一群香港的牧者和職場領袖見面。席上他說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有一日,他在非洲完成一個佈道會,非常疲累,就躺在梳化上休息。突然神和他說話:「布永康,我要你去香港。」香港?非洲的服事我都做不完,為何要去香港?他心裡有疑問。神又對他說:「在1997回歸之前,祂想每一個香港家庭都有機會聽到福音。」神叫布永康完成這個任務。布永康問神:「世界上有這麼多人,為何你要找我?」神說:「你不是我第一選擇,你是我第三選擇,因為另外兩個人拒絕了我。」布永康分享,他當時這樣回應神:「神啊,雖然我的呼召在非洲,但你不需要找第四個人。雖然我是你的第三個選擇,但我會以第一流的工作回應你。」

於是布永康就和香港這群牧者分享了他的計劃:在回歸之前,希望每個香港家庭都能收到一份福音的冊子。這本福音冊子叫《黃金機會》(Golden Opportunity),讓每個家庭可以選擇去接受福音。他說,我只知道要完成這個任務,但我不知道怎麼做,我也沒有錢,只是順服。

何寶生分享:「當時我有份參與其中,我們要印200萬本《黃金機會》。我相信這是華文福音刊物有史以來第一次一版印刷這麼大的數量,而且我們要找最好的設計,全彩色的印刷,因為不希望人收到就扔掉,而是要盡善盡美。」後來他們找到一間很出名的印刷廠打價,200萬本小冊子的印刷費總共1000萬。何寶生感嘆,和這些信心的偉人工作,本來我很微弱的信心,都被挑旺。

小冊子印好了,下一階段就需要寄出去,當時香港有160萬個家庭,郵費總共是180萬。「當時我不知如何是好,福音已經在了,但寄不出去,不是前功盡廢嗎?我呼求主憐憫香港,給予香港一個黃金機會,讓我們可以籌到這筆錢。後來神感動我打電話給一個人,我邊哭邊與他分享這件事,他聽完之後,就讓我等他的消息。3個小時後,他告訴我,錢已經預備好了。神是聽禱告的神,我經歷了信心的跳躍,而最後那1000萬的印刷費也是全部有人奉獻。」

當時布永康對他說了一句話,令他印象非常深刻。「If God order it, he will pay for it.」(如果神『落單』,祂就會『埋單』。)

對華人的負擔

後來布永康挑戰何寶生在2000年到尼日利亞參與他有史以來最大型的佈道會。「當時我對布永康說,我們華人一直在禱告,有一天,你能在中國最中心的廣場分享福音。我希望有100萬人在那裡聽到你的分享。能去中國分享福音,是布永康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對我說,除了非洲,他最大的負擔就是中國。雖然他最後未能達成這個夢想,但他的光碟和書已經遍佈中國。」

08,09年,布永康在香港舉行的佈道會和火焰特會的信徒參與情況,可謂史無前例:總出席人數有1萬多人,而單是中國內地就有8000多人,刷新當時的香港記錄。「當時他說話的時候,兩眼像噴火一樣,那種對福音和靈魂的迫切,給在場的人帶來很大的震撼。但是最大的震撼是,聚會結束之後,很多內地信徒都領受了要成為佈道家的異象,將這種恩膏帶回自己的佈道會中,在中國帶來非常美好的果效。」

新一代的承接

2020年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下一代的牧者,尤其是青年領袖應該如何承接福音和宣教的棒?何寶生認為,神會在每個季節興起不同的僕人,過去有葛培理,包樂,布永康等「super star」型的牧者去做佈道會,但新季節的開始,是團隊運作及「家的佈道」的時間,而職場的位分也會更加突出。末後的日子,人面對越來越多挑戰和壓力,不是聽一個信息就能滿足,他們需要有群體的接納,需要有家。而家會帶來醫治,信耶穌不是進入一個宗教,而是進入神的家。何寶生又強調,以前香港教會面對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佈道會中很多人信主,但是教會未成為家時,「前門大後門又大」,用了很多資源去做佈道會,但真的留在教會的人很少。而未來的教會牧養應是「愛網重重」    用愛織成的網將靈魂撈回來。家的佈道,無論在職場還是宣教工場,一個充滿愛和接納的家成為網,將靈魂拯救回來之後,是「有入無出」的。

(記者莫嵐綜合報導)

 

 

真實顯現的時代【國度觀點】

曾在非洲帶領數以百萬計人歸向耶穌的「火焰佈道家」布永康於本月初逝世,令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國際佈道家又減少了一位。早在2017年葛培理的離世時,已被不少人喻為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布永康的離世,我們在尊榮他過去的服侍之餘,似乎是一個再次的提醒,2020年是新時代的開始。

回顧近年的教會發展歷程,「名牧的告別」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今日我們的信仰所面對的世界複雜多變,已經難以複製過去佈道家的服事方程式。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當下,人人都可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少牧者在講臺上臨極大挑戰。會眾不再是單一的接受者,他們在聽道的同時,只要用電話搜尋一下,馬上就能指出講者的失誤。在講台與會眾之間的距離日益拉近的現在,牧者的講道以及傳講知識的服事在牧養中的比重已不斷降低。相反,能夠有生命力彰顯,有聖靈同在,能彰顯神大能的生命今日反而更能吸引人靠近。

去年曾有機構做過一個關於香港基督徒人口的調查,其結果令人驚訝,香港有多達100萬已經決志的基督徒是沒有穩定教會生活的,換言之,最多基督徒的地方不是教會,而是學校、職場和家庭。問題是為何他們不回教會?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因為牧者講道講得不夠好,而是經歷不到神的愛。今日當資訊傳播越趨快捷和方便,其實人卻是更需要經歷真實,真實的愛,真實的生命和真實的關係。

2020年,是一個「行出真實」的時代的開始,神要使凡有血氣的都要被聖靈澆灌,醫治的恩膏和神蹟彰顯成為眾信徒都可以領受的能力。神要親自引導人回歸「簡單」,拿走一切的宗教思維和歷史的枷鎖,全面興起新時代「聖靈行傳」的工作,靠著神話語的應許和聖靈的能力,成為攪動天下的人。

同時,聚焦在個人能力的服事模式亦已過去,以耶穌基督的愛為基礎的群體將要更多興起,去擁抱和接納受傷和迷失的羊,行使神治理全地的權柄。這樣群體,不再是單指向目前我們眼見的教會,可以在公司,學校,家庭聚會,祭壇聚集,或行業的團契中出現,有些人稱之為職場教會,又或Ecclesia。耶穌應許,神樂意將國賜給我們了。這樣的應許不再是信徒口裡的空談,神話語成就的真實時代已經來到。

 

 

外國元首首次於台教會講道 諾魯總統為主發聲

本身也是牧師的諾魯共和國總統雷昂納爾•安格明(Lionel Aingimea)訪台期間,於12月15日在真道教會主日證道,他說:「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自己能當選總統,神是唯一的理由。」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說,外國總統上講台,應該是台灣教會首次創舉,相信會有更多的政治人物歸向耶穌,將榮耀歸給神。

安格明總統過去曾擔任人權律師及國會議員,但他最引以為榮的身分是傳講真理的牧師。他在講道中提及,耶穌誕生之時希律王當權,他對任何對王位有威脅的人一概格殺勿論,包括自己的弟兄姊妹及兒女,但在宗教上卻是非常虔誠,遵行所有律法,包括不吃豬肉。當時有句說話:「寧可當豬,也不要做親戚。」按照法律,羅馬士兵可命令猶太人背負行李,他們就是處於這種無理的重擔之下。「彼得說,將重擔交給主,希臘文的意思就是狠狠地丟,用暴力丟到神身上。伯利恆象徵『人心』,當耶穌降生到你心的時候,就會拿走一切重擔。」

兩約之間,神沉默四百年後,天使再次顯現的對象是那些被社會看不起的牧羊人。安格明指出其中所傳達的三件事:一、不要怕,要抓住有盼望的話語。聖經中關於「不要怕」的詞句共出現了365次,可以說我們每一天都無須懼怕。二、救主已降生,耶穌成為我們的牧羊人,挪去威脅我們的熊、獅子或巨人。三、看見記號。神的應許在基督裡都是「是的」,救主臨到你,得勝有餘是完成式,運行在得勝及居首的權柄能力之下,居首不居尾是神的應許(申廿八13-14)。隨後安格明及隨行內閣成員上台接受台灣教會的祝福,聚會在諾魯國歌聲中結束。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楊凡恩報導)

 

 

十架真光照亮基隆港 聖誕點燈傳遞愛與溫暖

12月聖誕節期的基隆海洋廣場,洋溢著滿滿的「耶穌味」。基隆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理事長、基隆行道會簡明龍牧師、基隆市副市長林永發、基隆市跨黨派民意代表,以及眾教會牧者,於12月7日晚上在基隆海洋廣場舉行的「天降神子,真愛基隆」聖誕點燈晚會中,一同點亮17公尺高的LED燈聖誕樹。簡祝福基隆市政團隊以及藍綠民代有從天上來的智慧,一同讓基隆成為充滿愛與溫暖的光之城。

林致詞時感謝基隆眾教會用心籌畫是次聖誕活動,讓台灣頭的基隆亮起來,也讓平時不同政黨的民代能夠坐在一起感受有耶穌味的聖誕佳節,願更多來到基隆的遊客都能夠在寒冬中,感受到滿滿的聖誕溫暖。

這已是基隆市政府連續第五年邀請基隆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在聖誕節期中舉辦聖誕點燈活動。12月7日起直到年底,來到基隆海洋廣場的遊客,都可以跟高17公尺的LED燈環保聖誕樹、燈海綴點的「幸福隧道」、十字架平安鐘樓以及相關主題裝置藝術燈飾拍照打卡。

燈海隧道是打卡熱點(基隆市政府/提供)

簡表示,基隆海洋廣場被譽為「全台聖誕節十大必去的景點之一」,基隆港則是台灣聯外海港的「國門口」,基隆眾教會在聖誕節期能一同在國門口敬拜,向基隆市民以及各地來基隆觀光的遊客報佳音,傳講「耶穌降生是天父給世人最好的禮物」,以及「聖誕節的主角是耶穌基督」,實在感謝神的帶領和成就。

參與聖誕點燈的基隆長老教會卓志傑牧師受訪表示,在過去的四年,林右昌市長把聖誕節當成是基隆市重要的文化節慶在海洋廣場辦理,更把聖誕節還給教會,基隆眾教會也不分宗派、語言,因著「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共同看見,一同來共襄盛舉。卓說,每年12月聖誕節期,到處都可看到繽紛絢爛的聖誕燈飾,而基隆眾教會期盼來到海洋廣場的人,不但同樣可以有很開心以及很吸「睛」的體驗,更能與神相遇,可以把最好的「禮物」,也就是主耶穌帶回家。

原住民舞蹈敬拜

基隆浸信會主任牧師黃榮基牧師受訪表示,基隆眾教會跟基隆市政府長期有很多的慈惠事工,與社區關懷事工連結。過去台灣人提到基隆,就聯想到「中元祭」;感謝主,這幾年因為「天降神子,真愛基隆」聖誕點燈在基隆海洋廣場舉行,愈來愈多基隆市民及遊客知道「聖誕節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黃榮基感謝主,因著基隆眾教會和公部門連結與互動,這些年不但基隆的屬靈空氣有改變,很多在地的基隆年輕人也返鄉就業,看到神對基隆的祝福。

基隆靈糧堂主任牧師周學仁受訪表示,神子基督的世界之光點亮台灣之首──基隆,透過寒冬耀眼光芒溫暖照亮我們所居住的城市,讓「愛」在基隆湧流!透過五年來聖誕月聯合事工,也帶來基隆眾教會的合一並活力,祝福基隆的同時也就祝福神的教會,願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行在基隆像行在天上!

基隆教會胡發宗牧師受訪表示,當海洋廣場的聖誕燈飾點亮前,現場一片漆黑,但光來後,黑暗就驅散。聖誕節是耶穌降生的日子,盼望更多基隆百姓,不但來海洋廣場看聖誕燈飾,也能認識驅散黑暗的真光──主耶穌。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研討會 信徒應預備心志,以行動實踐信仰

由福音證主協會、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12月11日舉辦的「反修例與教會牧養」報告分析及專題研討會中,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分享了相關的研究報告。聚會共有超過200名教會牧者、同工以及信徒出席。

陳敏斯分享,是次「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研究調查是在2019年9月以9個焦點小組的形式進行,其中包括了44位來自不同堂會的牧者參與,討論範圍包括教會處境,同工個人狀況及未來挑戰等。研究的初步結果如下:

關於堂會如何回應是次運動,不同政見和立場的肢體,對教會的回應都有不同期望。較中立或親建制的肢體,認為教會在講台和公禱中,不應提及政治。不少教會都收到持這些立場的會友投訴,甚至離開教會。而較關注公義和民主的肢體,會期望教會有更多的回應,但他們大多明白教會的限制,所以自發私下相約參與不同的聯署和遊行。不少教牧也會與年輕肢體同行,參與遊行。

在教會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因著這次運動所受到的衝擊,以及一些教會因開放場地而受到抹黑,受訪的牧者都提到,要為未來十年,做好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壓縮的準備。不少教牧認為,香港教會需要考慮參考內地家庭教會模式和發展,更要學習內地信徒經歷壓迫時持守堅忍和信心。以下是一些教牧提及的4個牧養方向。

一、受苦心志,福音與盼望。教牧在講道時會多講受苦、逼迫、受試煉,以及基督的盼望和醫治。除了建立弟兄姊妹的生命,教牧亦希望教會能保持開放,宣講真正的福音與終極盼望。二、政教關係的教導與社區服事。不少教牧都希望,有更多關於政教分離的講座和教導,以釐清當中的概念。教會應在這時代中回應社會的需要,在當中作服事和帶來盼望。三、深化的講道和生命中的實踐。教牧認為,無論是講道或是查經都應深化,以應對將來更多的壓迫和挑戰,並真正實踐信仰和信心。四、牧養和建立年輕一代。受訪教牧都擔心是次運動會再導致青年流失,教會便會失去一整代年輕人,因此希望教會領導能保持開放,建立年輕一代,幫助他們整合信仰。

(記者何雲深報導)

 

 

與神對齊(三)—— 萬物復興 -【復興以色列 】專欄

羅 馬 書 11 章  兩 次 提 到「 豐 滿 」一 詞, 其 希 臘 文 是 「pleroma」。其中一次談論的是以色列的豐滿(12 節),另一次是教會的豐滿(25 節)。若雙方一同達至豐滿,神的計劃就得以完全。無論是教會還是以色列,都不能單獨地帶來神的國。一男一女的婚姻生出孩童,以色列與教會的夥伴關係也帶來神的國

……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羅 11:25) 豐滿不僅是一個特定數量的人得救,這是關於外邦國家的完整計劃。以色列與列國注定是要在一起的。教會的豐滿,導致以色列的復興,以及列國進入命定。

「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羅 11:12) 以色列的豐滿是在以色列彌賽亞餘民的豐滿裡尋得見的。在末世,餘民的豐滿將會比第一世紀使徒的復興「來得更多」。當以色列和教會進入豐滿時,便會互相合作。因耶穌既是以色列的王又是教會的頭,雙方都需要邀請祂回來。這是以色列國的復興,不是只有以色列,列國也在其中。

……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 1:6) 耶穌第一次的降臨並不是以色列國復興的時機,那卻是教會開始建立的時候。祂再回來時,才是以色列國復興的時間。千禧年間,耶穌在地上彌賽亞國度的首都將會在耶路撒冷,她包括並擁抱所有國家。當國度復興時,大自然萬物也會被復興。「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21) 羅馬書 8 章中大自然萬物的復興,與羅馬書 11 章中以色列和教會的復興是相連的。

……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太 19:28) 此處「復興」這個詞的希臘文是「 palig-genesia」,就好比是再一次的創世。更新(renewal)、再生(regeneration) 和復興(restoration)都是一起發生的。復興意味著修理或復原一件曾經是好的,而現在已經損毀的事物。

「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 ; 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到,主也必差遣所預定給你們的基督耶穌降臨。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使 3:19-21)「復興」的希伯來語是tikkun( תיקון)。先是悔改,然後是復興,再來是恢復。起初,伊甸園是個完美的樂園 ; 而最終,這完美的樂園將被復興,甚至變得更好。

(本文輯自亞設新書《與神對齊》)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一位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國際 (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及《所有權柄》FB事工專頁「復興以色列」

 

 

(8)戰勝恐懼的巨人 -【狂野的夢】專欄

很多時候,當神把狂野夢想放在你心中,仇敵便以恐懼攻擊你的心思,用想像促成不合理的推論。恐懼就如你生命中的巨人,擋在你和你的應許之地中間。不理會恐懼的話,它引發的想像最終會產生一種情緒,使人過度分析,寸步難行。可怕的「如果⋯⋯怎麼辦」會使你陷入混亂,而過度思考則會令你無法向夢想進發。

神不想我們恐懼,因為恐懼玷污我們的信心。我們不能同時憑恐懼行動又憑信心行動,而信心是天國的準則。當你攻破恐懼引起的想像,就會突然看清仇敵對你生命的隱晦意見是多麼不合理,然後你便可以繼續奔向夢想了。神沒有賜你恐懼的靈,但這不代表恐懼不會侵擾你。你可能意識到自己心存恐懼──或者恐懼用狡猾的耳語欺騙你,並在你的魂裡暗中建造堅固營壘。好消息是,那些纏繞你的焦慮、那些預告可怕事情的聲音,都要一一在耶穌的聖名前俯首!

從恐懼中得釋放

曾經有一段時間,恐懼緊緊攫住我的靈魂,以致當我收到電郵,而我猜想有可能是壞消息時,我會閉上眼、摒住呼吸,再把它轉寄給我的一位朋友,叫她看完再告訴我內容。有一個星期五晚上,我訂購了薄餅。速遞員45分鐘後來到我家敲門,我嚇壞了,把自己鎖在房內。後來,我打電話投訴我的薄餅沒有送來。

恐懼並不一定顯然而見,你甚至可能全不知情,因為你的心理應對策略──你對恐懼的反應──已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當恐懼對你做成影響,你的行為就是本乎恐懼而不是本乎信心。你一直失敗,因為沒有令你成功的信心。你無法下決定,因為害怕沒有聽到神的聲音。你不會嘗試交新朋友,因為害怕被拒絕。你不撒種,因為害怕缺乏。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攻破恐懼引起的想像

我們必須下決心不讓一絲恐懼的念頭縈繞心頭。爭戰的戰場在你的心思,但爭戰的目的是為保守你心。當猛烈的、本乎恐懼的念頭來襲,你必須定意用全副意志力驅除它們。這一切從留心你的思想運作開始;你得思想自己在思想什麼。

假設你聽到這樣一個想法:「如果我追求我心渴慕的,結果一敗塗地,像個傻子一樣,那怎麼辦?」你知道聖靈不會對你說有關失敗的話,因為基督裡沒有失敗。如果你走錯路,聖靈會提醒你,祂會以温和、智慧的言語對你說話,而不是用恐懼的意念。恐懼不在神行事的方式之中。

因此,如果你聽到恐懼的聲音,你必須首先認定這是虛妄的想像,是阻擋你接觸神的道和神為你生命設立夢想的高牆。下一步,你需要把念頭擄住,把心意奪回來。用你聖潔的口說:「我拒絕這個……的想法。我奉耶穌的聖名捆綁這虛妄的想像。」但這樣還未夠,你要依據神的道親口說出相反的情況。在這個例子中,你可以說:「凡等候神的必不羞愧(詩25:3)。我相信常率領我在耶穌基督裡誇勝的主(林後2:14)。我感謝祢,我的主,祢賜我信心追尋祢放在我心裡的夢想。以上奉耶穌的名宣告。」

重點是你不能只攻破詭辯而不高舉神的道。不鬆綁就不能捆綁。你不能單單根除錯誤的想法;你還要用正確的想法取代它。你可能要不斷重覆做這件事來對付恐懼引起的想法,因為戰勝恐懼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恐懼經常像游盪的獅子在吼叫,對你的夢想虎視眈眈,要吞噬它們。不過,你可以選擇順服神,抵擋恐懼,恐懼就必離開你逃跑了(雅4:7)。

追夢操練:分辨心中的恐懼

現在就花一點時間想想,恐懼是不是在與你的夢想爭鬥。當你選擇妥協,沒有堅持去做感覺被召要做的事,那就是恐懼的跡象。同樣,如果你會批評別人對夢想的追尋,或許恐懼正在你心中浮現。拖延事情也可能源自恐懼。對下決定感到焦慮是出於恐懼。恐懼甚至會引發身體症狀,例如心跳急促、集中力下降、感到承受不住,或者失眠。分辨恐懼,透過禱告、在神的道裡更新你的心意,把恐懼連根拔起。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溝通——孕育關係的管道(下) -【羊回家】專欄

溝通需要傳遞與接收雙方無誤才會帶來期待的美好果效。當人接收到與個人無關的部份,或是沒有接收到該接收的部份,就會產生負面效果(如苦毒)。又或因著過去的傷害、原生家庭的影響等,會令人選擇負面導向,專注於批評論斷。當人沒有渠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溝通不良,會對他人感到失望,最後不想再與人溝通。例如一個孩子的聲音不被聆聽,會覺得自己不被接納,他會發展另一種策略去尋找自己的重要性。

父母應教導孩子學習尊榮別人,若果所說的話讓別人覺得被貶損,便不要說。凡我們所說的都是要別人得尊榮,得造就。「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他的、必喫他所結的果子。」(箴18:21)我們說的是造就人的好話,別人便得造就;若我們說的是貶抑的話,別人便得虧損,這是溝通的門戶是否能打開的要訣。

大部分人遇到問題時會認為是對方的錯,堅持自己的想法,毫不退讓;某些自卑的人會覺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的錯,對方都是對的。唯有雙方能作出適當的調整,才能為溝通開啟有利的基礎。

之前我們提及話語是帶著能力的,會影響一個人的靈與魂。有一次太太在小組分享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很蠢、很無用。我覺得很費解,因為我從來不會那樣說她。後來聖靈告訴我:「其實很多時候,你對她所作的不滿意,或是有時她做事情不夠快、不夠好時,你會搶回來處理,這等於告訴她是個無用的人。」從那時候開始,我學習不要再隨意推翻她的想法或論斷她所作的事。

我們可以選擇口出恩言傳遞祝福,或口出惡言而發放咒詛。反過來說,別人所說的話我們也可以選擇接收與否。記得我家老三出生的時候,一邊的髖關節活動比較不靈活,醫生建議可能要做手術。開始時我們很擔心,後來經過諮詢一些醫生朋友,以及禱告以後,我們決定不再覆診(這個決定需要父母自己領受),但會持續觀察,同時放下憂慮。結果,這個孩子今年已經10歲,不僅活動沒有問題,更是家中四個孩子最擅長體育的一個。

謙卑是溝通與建立關係之基要,倚靠神的智慧,每個人都是能言者(出4:11-12)。因著個人的獨特性,需要的「愛的言語」也不盡相同,除了話語的肯定,有人需要有質量的時間,另一些人則喜愛有心思的禮物,或是為對方服務,而有人喜愛身體接觸。無論如何,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和心思,定必找到溝通的門徑。因為現今世代邪惡,我們不要隨便聽別人,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


馮小滿,註冊職業治療師,本專欄圍繞家庭的不同層面,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家庭為主題,目的是讓人學習在家庭生活中應用神的話,真正享受神的愛。

 

 

亞馬遜銷售兒童圖書 教導兒童召喚鬼魔

網上商店巨頭亞馬遜(Amazon)現正銷售教導兒童召喚鬼魔的圖書。這本名為「A Children’s Book of Demons」的圖書的簡介如下:

「今晚不想倒垃圾嗎?覺得功課太多令你透不過氣?常常被欺凌感到很失落?來吧,抓起你的顏色筆,發揮畫符咒的技巧,並召喚一些鬼魔!但要小心,即使這些靈是可笑多於可怕,他們依然是鬼魔。」

據說那些「符咒」是有魔力的。倘若覺得一本不夠,亞馬遜還提供另外一本有關鬼魔的兒童書籍——「Demon and Devil Stories for Kids: Sixteen Short Stories About Demons and Devils for Children」。書中收集了16個關於鬼魔和惡魔的小故事,是從受兒童歡迎的書籍挑選出來的,都是吸引兒童的故事。

一些基督教保守派領袖認為,神秘學是左派用以對抗傳統基督教價值和迷惑兒童的其中一個新熱門主題。另一個例子是已推廣至全國各圖書館的兒童活動「Drag Queen Story Hour」。

以下是一些來自亞馬遜客戶的評論:

「這是邪惡的,不要讓你的孩子接觸這本書。」

「你為何想讓你的孩子接觸到巫術、神秘主義和崇拜撒旦的東西呢?你正讓你的孩子落入失敗和不必要的折磨中。鬼魔是邪惡的,他們不會關顧你或你的孩子。他們是騙子,要來偷竊、殺害和毀壞。他們跟隨撒旦,希望你和你的孩子也一起跟隨。別再讓你的孩子接觸這些邪惡的東西!」

「我無法理解為何會賣這樣的書給兒童。這本書是有實際符咒召喚鬼魔的!對象怎麼可以是兒童?」

「如果你不想上學或倒垃圾,便畫這些符咒來召喚鬼魔,可笑!亞馬遜和買這書的家長是何等的愚昧,這樣是向撒旦崇拜打開一扇門。魔鬼並不有趣或可笑,只要一試便會惹禍上身。請快醒過來,不要被蒙蔽。」

羅馬天主教神父及印第安納波利斯大教區的指定驅魔人Vincent Lampert神父告誡說:「操練巫術及秘術是給邪靈開一條通道進到他們的生活中。他們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做很有趣,事實是他們正在與邪惡賭博,即使他們的動機純為嬉戲,並不等於他們沒有給邪靈一個進到他們生活的入口。」他還提醒那些練習巫術的人,要提防披著羊皮的狼:「我認為邪靈會偽裝成美好的事物,也許最初會吸引人的注意,吸引人參與其中,但最終他們會發現,這一切是要毀壞他們的人生。」

(來源:CBN News,2019年12月3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在全地賜下分辨的靈,使惡者詭計無所遁形;信徒應敵擋惡者,順服神的話語。

 

 

學校以宗教含義為由否決 女孩聖誕演奏曲選《普世歡騰》

12月4 日,保守派專欄作者及電台主持人Todd Starnes接受電視新聞訪問,談論聖誕節的「年度戰爭」。今年的年度戰爭其中一場戰役發生在美國加州北部,一位母親堅持捍衛女兒演奏聖誕歌曲《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的權利。

這是一首慶祝聖誕節的經典歌曲,學校卻告知13歲的Brooklyn Benzel不能選這首歌,理由是有教育專家指歌曲內容有宗教含義。學校建議Brooklyn改為演奏較世俗的歌曲「Jingle Bells」。

Brooklyn的母親認為這是個錯誤。畢竟《普世歡騰》是聖誕節最具標誌性的歌曲之一,今年亦是慶祝歌曲誕生的300週年。學校職員在電郵中表示,他們必須「謹慎行事」,並指歌中「救主」和「天堂」等用詞會帶來問題。

然而Brooklyn表演的是鋼琴演奏,只彈奏純音樂演奏,並不會有歌詞。表演甚至不是在學校進行,而是到護老院為長者演奏。演奏的錄影片段也只會儲存於Brooklyn的個人學習記錄裡。

於是Benzel家庭向太平洋法律協會(Pacific Justice Institute,簡稱PJI)尋求法律意見和幫助。協會的律師Matthew McReynolds先聯繫學校的法律顧問,再以律師信表示學生享有言論自由,以及學校的擔憂並沒有合理理據。對話後不久,學校突然改變了說法和立場,向Benzel家庭表示他們認為《普世歡騰》是「非宗教」 的歌曲。

McReynolds評論說:「我們很高興Brooklyn現在可以透過這首經典歌曲為護老院帶來歡樂。任何學生的音樂表演選擇都不應只因其宗教和文化意義而受限制。」協會主席Brad Dacus表示:「在每年聖誕節期間,總會有人想要奪走我們自久以來的傳統,並審查我們的言論。本會致力守護我們作為美國人寶貴的自由,不論是聖誕期間,還是其他日子。」

Starnes表示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顯示「沒有任何事情會像聖誕歌詞『小小的主耶穌睡在乾草上』般引起無神論者不滿。」這場戰役或許已取得勝利,但是爭取宗教自由的戰爭還遠沒有結束。

PJI目前正就類似的問題起訴另一間學校。該學校否決了一位鋼琴老師成為認可供應商的申請,原因是她工作室的名稱「His Song Piano」太宗教化。學校還表示她需要刪走自己鋼琴教學本中的一些歌曲,如《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和《當聖徒進入天家》(When Saints Go Marching In),更指舉辦聖誕演奏會是不恰當的。學校在法庭上激烈辯解,指這一切都是否決該鋼琴老師申請的「正當商業理由」。

(來源:CBN News,2019年12月4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 奉主的名捆綁敵擋基督的權勢,釋放人心認識真理,得著自由。

 

 

12歲男孩成立慈善組織 推動社區關懷無家者

「需錢維生,請你幫忙。」在洛杉磯,窮人無棲身之所是城裡其中一個主要問題。露宿者乞討的告示牌隨處可見,就如交通指示牌般平常。然而當時年僅8歲的Symond Boschetto卻沒有錯過那呼喚。

他接受雜誌訪問時說:「當時我袋中有5元,想要給他,但我們的車已經駛過了。於是我向爸爸說:『我想幫助他們。』爸爸回應說:『我現在可以掉頭,然後我們把錢給他。』然後我跟他說:『你沒有聽明白,我是想要幫助他們所有人,所有的無家者。』」

2015年,在父親的協助下,Symond創立了慈善組織「Share Hope USA」,致力幫助無家者。透過定期外展關懷服務,包括收集和分發食物、衣物,提供理髮和寵物美容服務等,為無家者帶來盼望。他們透過社交媒體網絡呼籲各界伸出援手,自成立以來,估計已幫助了約9000名無家者。現年12歲的Symond提到當初展開這一切,是因為他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他想看看自己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除了幫助無家者,他們還送贈泥膠予當地兒童醫院。Symond分享說:「泥膠是醫院裡唯一不能消毒的玩具,因此醫院每年都需要重新添置。」自2016年開始,他們每年於5月組織捐贈運動,有近36所學校參與其中。去年共捐贈了一萬五千罐泥膠給兒童醫院 。

為了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Symond推行了青年大使計劃。青年大使須遵行3條「恩慈」規則:以恩慈對待每天遇到的每一個人;總要為別人帶來盼望;持續不斷為世界帶來改變。組織官方網頁分享,藉著這計劃,青年得著信心去行動,明白無論任何年紀他們都可以改變這世界。

Symond一家最近從洛杉磯遷居到波特蘭(Portland),將為另一地區帶來改變。他們將與當地收容所協辦聖誕慶祝活動,為9個露宿家庭提供食物。

Symond父親在談到兒子最初的要求時說:「他向來樂於施予,當他說想要幫助他們時,我需要領會他的意思。原來他是要幫助所有無家者。」Symond分享說:「我真的想到世界每個地方,幫助有需要的人。」

(來源: Christian Headlines, 2019 年11月27日, 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興起更多人,願意關愛身邊人的需要,看見貧窮人的困苦,學習與他們同行。

 

 

以色列向聯合國大會提出決議 要求承認猶太難民身分

「寄居在你們那裡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4,RCUV)

本月3日,駐聯合國以色列大使丹尼‧丹儂(Danny Danon)宣佈以色列將在聯合國大會中提出決議,要求正式承認來自阿拉伯國家及伊朗地區的猶太難民身分。該決議將在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

駐聯合國以色列大使丹尼‧丹儂(Danny Danon)

丹儂在演說中批評一些成員國對以巴衝突採取片面態度,指責國際社會不承認來自中東國家的猶太難民,只援助巴勒斯坦難民。丹儂說:「估計有85萬猶太人於20世紀被迫離開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成為難民。這些猶太人受到殘暴攻擊和侵擾,被逼拋下一切,逃離伊拉克、埃及、摩洛哥、伊朗和許多其他國家。然而,國際社會在討論難民問題時從未提及他們,也許是因為這不符合巴勒斯坦的說法。」

以色列政府選定11月30日為紀念日,紀念猶太人被迫離開居住了幾千年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慘痛歷史。在阿拉伯土地上的猶太難民困境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為它抵消了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難民的困境。在1月,以色列政府要求阿拉伯七個國家及伊朗賠償猶太人在以色列立國後被迫離開而留下的家財資產,共2500億美元。離開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有85萬,約80萬在以色列安定下來。他們的後代成為以色列主要的猶太人口。繼續留在阿拉伯國家內的猶太人,只有8500人。

阿拉伯國家從猶太人手中沒收的土地總面積接近4萬平方英里,大約是以色列整個國土的五倍。以色列政府的這項索償抵消了巴勒斯坦政府10年前提出1,000多億美元的索償,要求以色列賠償當地阿拉伯人留下的資產。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難民定義為遭受暴力或壓迫而被逼逃離自己國家的人。聯合國駐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處(UNRWA)是專門為援助巴勒斯坦人而設立的。救濟處對難民的定義包括巴勒斯坦難民的後代。在1947年,約71萬巴勒斯坦人逃離以色列,1967年再有30萬人離開。根據聯合國對難民的定義,UNRWA稱現在有近50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事實上,目前約有3萬名巴勒斯坦人是1947年的實際難民。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9年12月4日,Joshua Chung 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釋放智慧及公義的判斷在兩國政府官員的心中;釋放和好的職事、饒恕的種子在其中。

 

 

國度1分鐘(89)恢復神所設立的生命樹

+按圖放大
我們的生命好比一棵樹,好的根(好的種子)結好的果子,使我們的生命能祝福別人;壞的根(壞的種子)結壞的果子,使我們的生命污穢別人。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3:6-7)

「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染汙穢。」(来12:15)

果子

是指生命中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加6:43-44)

 

好的果子

使人得祝福,與人、神、自己和土地有好的關係,滋潤別人生命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如:溫柔,良善,積極,忍耐等。

不好的果子

污染人,使人不舒服,並影響你不能與神、人、自己和土地建立好的關係的負面模式,如:嫉妒、爭競、仇恨、自私等。

架構

根在我們的行為中形成架構,即習慣,條件反應,思維,人格,家庭系統或屬神的影響,然後透過我們的反應,結出果子。

架構包括:習慣,條件反應,思維,人格,家庭系統或屬神的影響

是指一個從神、他人、自己和生命吸取滋養的方式,它是熟練的、隱藏和自動的, 並通常在幼年時期就形成了,其中包括好的根和壞的根。

根與果子的關係:借著我們的根, 我們吸取生命或死亡的養分。

•壞的根從我們自己的苦毒根吸收毒物,形成苦毒的果子。

•好的根會從神和人身上美好的部分吸取養分,形成好的果子。

五個好的根   

– 已醫治的創傷

– 尊榮父母

– 肯定和認同

– 真理和恩典

– 歷代的祝福

五個苦毒的根

– 未醫治的創傷

– 不尊榮父母

– 苦毒論斷

– 誓言和謊言

– 歷代的咒詛

 

醫治的六個步驟

1、確認你的果子和問題(太7:20)

先從不好的果子去尋索根源,當果子成熟時,它會成為我們生命成長的阻礙,透過聖靈光照,我們會看見到它的存在,從而辨識苦毒的根源。

2、認罪悔改(約一1:9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罪性反應負100%的責任,無論任何情況,我們都可以選擇一個屬神的回應。將自己的傷害和感受帶到神面前,為自己不屬神的回應認罪。

3、饒恕(太6:14-15

饒恕是一種釋放自己離開仇恨和痛苦的行為。饒恕曾經傷害你,使你論斷的人,把定罪和審判的權柄交回神。

4、治死肉體的反應(羅6:11

將所有的毒根、內在誓言和謊言等釘在十字架上,並靠著耶穌所流的寶血勝過一切傷害和捆綁,得著更新。

5、建立新的方式和架構(羅6:4

在生命中種下神的話語和真理的種子,恢復神原本創造的樣式和行動,以及合神心意的關係和行動。

6、復和(林後5:19

將我們經歷的醫治在生命中實踐出來,並為身邊的人帶來醫治和祝福。

 

教會要成為城市的盼望 天國權能透過生命彰顯

2019年,香港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震盪和社會運動,面對現時的社會情況,教會和信徒群體可以作什麼?教會能否成為城市的盼望 ? 藉柏祺博士 (Ray Bakke) 的著作《擁抱城市的神學》重新出版的契機,譯者鄧達強牧師於11月21日以「教會能否成為城市的盼望?」為題分享信息,帶領與會者反思教會應如何把神所應許的盼望在城市中活現出來。

 

教會終極以城市形態展現

鄧首先指出,社會學對於城市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但聖經一直對城市有一個很重要註解:教會最終極的型態和化身,將以城市的型態展現的。在啟示錄21章9至10節所記載,天使向約翰展示的新婦,羔羊的妻,正是新耶路撒冷城,也就是新約的教會。而希伯來書11章8至16節亦補充了創世記沒有提及的,神給亞伯拉罕的召命和福份的一個要點:神不單賜給亞伯拉罕應許之「地」,而是要他等待那一座(由神建造的)應許之「城」。

聖經清楚展示,人類的歷史是從伊甸園開始,其歸宿是一座榮耀的聖城。將來教會的終極藍圖,是一座城的型態展現在我們眼前。而今日我們盼望的終極,就是教會要成為一個新耶路撒冷城。鄧又帶領會眾思想,這個盼望從今天香港社會的情況去演繹,似乎是很遙遠的未來的一個應許,那麼城市當下的希望是什麼?

傳承是城市的希望

鄧又以路得記拿俄米的遭遇,去闡釋人和城市的希望在於傳承。當拿俄米再次回到伯利恆時,她說自己是「滿滿地出去,空空地回來」。然而在路得記結束之時,經文提到:「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懷中,作他的養母。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本來拿俄米是很苦的,但神如何將苦變甜,就是透過原本是寡婦的人,有孩子抱在懷中,有傳承的下一代。「城市的希望在於代代的承傳,有下一代的承接,將信仰、神的揀選和計劃承接下去。」

耶穌在大使命中吩咐我們做門徒訓練:「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其實門徒訓練就是一種傳承,有門徒的傳承,教會和城市就有希望。過去西方教會所追求的橫向式增長就是忽略了延續性。而東正教會所推行那種垂直式增長是值得今日的教會參考,因為有效的門徒訓練能讓忠心的信徒一代代延續下去。因此,直到今日,門徒訓練仍然是教會需要持續下去的工作,亦是神延續祂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有根有基的城

啟示錄21章14節提及了新耶路撒冷的根基:「城牆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鄧指出,「名字」是讓人認識的媒介,「十二使徒的名字」就是耶穌基督門徒的標記。在約翰福音13章34至35節,耶穌早有明示:「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裡指明基督的愛不應單單活現在門徒之間,也臨在眾人當中,成為眾人可以看見、可以觸摸的見證。鄧說明「這有根基的城,蘊合著神人關係的和好、人際之間的和睦。」

教會的角色——「代理者」

關於教會在城市中的角色,鄧指出,耶穌早已為城市事工作了模範。耶穌所傳講的天國,就是神主權的一個很重要的展現。而神展現祂的權力,不是在社會繁華的地方,而是尋找一些群體的平台,例如多元種族,流動移民,甚至是高危的群體。神要在貧窮人中彰顯祂的大能大力,和一般政治權力的彰顯是不同的。而教會正是天國主理這些權力的代理者。末世的耶路撒冷就是我們的參考點,也就是以賽亞書65章所描述的最後祂所喜悅的城市,就是今日讓我們看到神權力要彰顯的地方。

因此今日神要我們做的城市事工,不是著重於公眾,經濟和政治等領域,而是在人的生命中將力量釋放出來。以德蘭修女為例,全球有超過100個城市都有其事工。「但德蘭修女戒絕權力,卻是影響全球。這是天國的權能,也是聖靈的能力。靠著這能力,攻佔及扭轉撒但的堡壘,這是耶穌的信息和典範獨特而深刻的結合。」我們不是要沾染世俗的權力,但我們能有極大的影響力在其中彰顯。即使社會還未更新變化,福音在我們裡面釋放出來的力量是不會停止的 。

 聖靈權能印記的展現

教會領袖應該憑「信心」去領受從神而來對未來的圖畫(異象),而各信徒就應「竭力」地回應神在各自心中放下的呼召。在遇上挑戰和困難時就常存「忍耐」,深信神已在作工,並「全心仰望和等候神」。

鄧強調,城市真正的盼望代表著「聖靈權能印記」的展現。永生的盼望不是等待將來,而是信徒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將未來的新耶路撒冷城彰顯在今天的城市。面對香港當下處境,「神正邀請蒙恩領受基督生命的人,去配合祂的工作,有份去演繹祂所營造的新城,把這新城未來的一些實況,展現在今天香港的處境裡,為人間無望的城市帶來希望的記號。」。

(記者林家明、莫嵐綜合報導)

 

 

【國度觀點】恢復城市身分,邁向命定

對於今日的信仰群體,心靈的醫治釋放已不再是陌生概念。然而不少人也同樣經歷,生命中總不斷絕需要醫治釋放的事情,是今天得著醫治,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還是有傷害出現,以致不斷經歷一次次的受傷又尋求醫治的循環,還讓人錯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生命過程。

代贖(Atonement),是我們整個信仰的一個核心內涵。從舊約中祭祀向神獻的贖罪祭,以致最終極的代贖的完全成就——主耶穌在十字架上代替我們承受罪的刑罰,為我們付上本屬我們要付的代價。而當我們接受救恩成為基督徒時,哥林多後書提到:「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神不是要我們信主之後去修補那個舊我,而是賜給我們一個新心和新靈,來置換我們肉體的石心。(結36:26)

仇敵在我們的童年階段,最柔嫩的時期,就不斷種下苦毒的種子,以致在我們生命中生根,結出苦毒的果子。然而無論我們是否認識神,我們受造的目的早已經寫在生命冊上,仇敵所作的就使我們的身分被掩蓋,使我們被欺騙,無法活出神所造的樣式,以致不能走進命定。

醫治釋放,是幫助我們拔走深植於我們生命的毒根,包裹傷口,然而僅停步於此並不足夠。我們必須使屬神的替代再次發生——種下從神而來的好的種子,替代過去的毒根,幫助我們生命從根本中恢復認知屬神的身分。當這顆屬神的種子漸漸發芽,長大結實,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命土壤的性質,即使仇敵再次撒下毀壞的種子,也並不會輕易落入土中發芽。

同樣,一個城市若要走向命定,也要經歷醫治和身份恢復的過程。因著過去歷史遺留的根源,例如地理環境、政治歷史以及戰爭等,都會為城市留下傷痕或者黑暗勢力的植根,以致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不同群體的矛盾激化等,就是毒根所結的毒果,阻擋著整個城市的向前邁進以及復興的發生。

城市性的醫治與恢復有其定時,社會問題的大爆發,就是毒果彰顯,神要處理根源的徵兆。作為城中的守望者,需要辨識屬神的時機,在一切震動中看清背後的根源,配合神的工作,為城市身份的恢復而爭戰。

 

 

中國聖經印刷量 7年翻倍達2億本

中國基督徒團體發展蓬勃,現時總計約有1億信徒,並且每年有數十萬人受洗;許多專家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基督信仰爆炸成長,部分歸因於聖經的大量印刷。

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Amity Printing Company)剛宣布近期印刷了第2億本聖經。該公司具有25年印刷歷史,產量突飛猛進,2012年達到1億本,才過7年,數量又加倍。

愛德基金會主席丘仲輝說:「在印製的2億本聖經中,超過8500萬本是發送至中國當地教會,包含盲文聖經和11種少數民族語言寫成的聖經。」自2003年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提高聖經印刷量,以供海外需要,截至目前為止,已為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印刷1.15億本聖經。

雙11當天,許多教會領袖與聯合聖經公會(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同工,共同慶祝這重要的里程碑。許多人視這場盛會為一大勝利,澳大利亞聖經協會(Bible Society Australia)執行長Melissa Lipsett形容其為「美好的慶祝活動,慶祝愛德基金會、中國教會和世界各地教會的合作關係」。她認為,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里程碑,代表聖經被送往數百萬名中國基督徒的手裡和心裡,這是只有神才能成就的大事!尤其近來在中國嚴格的宗教管理下,許多基督徒遭拘捕、家庭教會被拆除,甚至中國政府官員最近開始審問在網上購買信仰書籍的信徒,但基督信仰仍隨著聖經廣傳到中國各地。

(基督教論壇報特約編譯林辰欣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