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政府助長侵害少數群體 福音派組織促聯合國正視

由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簡稱WEA) 和敞開的門(Open Doors International)等多個福音派組織組成的關注少數群體權利聯盟早前向聯合國遞交了一份關於印度少數群體狀況的報告,譴責印度政府助長當地針對宗教及社會少數群體的暴力行為和歧視。

該報告將於11月舉行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41屆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PR)中討論,將是聯合國自2006年以來第四次評估印度的人權和宗教少數群體的狀況。報告的作者表示:「我們對印度少數群體的待遇、當地法治和民主狀況惡化感到震驚。」

報告譴責印度政府藉「反改教法」歧視宗教少數群體,批評該法例「沒有明確界定何謂不正當改變信仰,賦予當局無限權力去判斷改信的合法性」。報告亦指出,當地的國籍相關法規和政策,以及表列種姓(scheduled castes)憲法都使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權益受損。組織聯盟建議印度政府廢除反改教法,或按國際人權標準重新修訂。同時,法律實施應排除當事人的宗教信仰,讓所有人不論任何宗教信仰都能獲得平等權利。

報告又指出,該國針對宗教少數群體的暴力事件自2014年後大幅增加,包括法外處決、警員向和平示威者開槍、拘留和監禁期間施行酷刑、剝奪公平審判權等。報告更指責政治領導人經常在公眾場合煽動民眾歧視和暴力對待宗教少數群體,促請當局「確保對所有針對少數群體的暴力案件進行獨立調查和起訴」,並要求政府「公開譴責提倡和縱容針對宗教少數群體的極端主義意識形態」。

報告更指出,當地少數群體被剝奪發言權和參與權。「印度人民經歷示威禁令,互聯網被關閉和監控。與此同時,當人權組織、記者和媒體機構為少數群體發聲時,均在人身、財務和社會不同層面遭到報復。」組織聯盟建議印度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和計劃,促進更多公共投資,在民生、教育、衛生、住屋和城市服務等各方面改善少數群體的待遇。」組織聯盟敦促聯合國仔細檢視報告,把報告中的建議納入普遍定期審議的建議,促使印度政府執行。

禱告:求主為受壓的申怨,保守當地信徒心存堅忍與盼望,堅守神的愛、良善與公義。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23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歐洲宣教禾場廣大 非洲宣教士起來回應

非洲基督徒人數在過去50年增長超過五倍,由1970年一億基督徒,增長至2020年近七億,帶來跨越國界的影響力。近年歐洲有數以千計由非洲人建立和帶領的教會,為倫敦、阿姆斯特丹和柏林等多個城市帶來改變。

Israel-Oluwole-Olofinjana牧師盼望能招聚不同民族的信徒一同參與宣教

英國福音派聯盟(EAUK)事工One People Commission負責人Israel Oluwole Olofinjana牧師非常了解非洲人教會在英國的情況,亦熱切盼望招聚不同民族裔背景的基督徒一同參與宣教。他近日接受《福音焦點》(Evangelical Focus)訪問,談到非洲教會和宣教差會在歐洲城市建立教會的情況。他表示,非洲人的教會似乎較多集中在英國,也許與地理位置及彼此之間的歷史連結有關。一些在英國的非洲人教會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隨著時間推進,教會的數目也在不斷增加。荷蘭、德國、瑞典、西班牙和義大利也有不少非洲人教會。Olofinjana更指出,實際上歐洲一些最大的教會是由非洲人帶領的,而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有一個由尼日利亞人帶領的大型教會。

Olofinjana指,歐洲各地有很多非洲信徒宣教,他們大多來自迦納,也有來自津巴布韋、岡比亞和肯雅的的宣教士和信徒。「他們有的是受教會或機構差派,有的則是難民、尋求庇護者或經濟移民,但他們都在歐洲投身於神國使命,並正在改變我們對21世紀宣教士的理解。非洲宣教士和教會的存在,體現了歐洲是一個宣教禾場的事實。以往在歐洲從來沒有這樣的概念,人們強調的永遠是,我們要到非洲、拉丁美洲或亞洲去宣教,如今卻有許多人帶著這個呼召來到歐洲。」

Olofinjana認為,歐洲的基督徒成長於世俗社會文化中,需要局外人來指明他們的問題,一同思索和尋求解決方案。「非洲人民沒有受啟蒙思想影響,他們對神存單純的信心,對信仰充滿熱情,相信神能成就不可能的事,他們成為增長最快的基督徒群體並不意外。他們為歐洲帶來的就是這種積極的思想和相信神蹟的信念,我們受理性主義世界觀引導,只著眼於自然世界。非洲信徒相信超自然,也敢於挑戰世俗的觀念,提出自然世界固然存在,但不應忽略超自然的領域。他們向眾人宣講:『神確實存在,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和見證。』」

Olofinjana相信,當歐洲信徒和來自非洲的信徒攜手合作,將有助他們把福音融入歐洲本土文化和處境,畢竟歐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區。「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智慧,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三章所說的『神百般的智慧』。」

禱告:願主使用非洲信徒,在歐洲帶來更新和翻轉,成為福音遍傳歐洲的力量。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9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北美微型教會興起雙職信徒 啟動宣教與倍增

由北美基督燈台協會(The Golden Lampstand Association)設立的「基督燈台全球學院」於6月18日在線上舉行「一室教會」(One Room Church)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說明會,傳遞宣教新觀念和爆增性增長的策略及見證。

講員徐立平牧師一開始引用Peter Drucker的話:「動蕩時期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而是按照昨天的邏輯行事」。他以新澤西的CrossPoint教會為例,其主任牧師Dan Brandley在牧養600人傳統型教會中苦苦掙扎無法突破,後來開始微型教會事工,培訓5位有負擔的會友成為職場宣教士。4年後教會增加了800多人,社區中有50個微型教會,並再差派35人去拓植微型教會。

徐認為,在未來10年全球地緣性政治風險和前所未有的福音機遇中,完成大使命的最佳途徑之一,是由雙職信徒帶領的簡單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讓任何信徒都可以在他們的生活和所在之處成為宣教士,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徐指出,宣教機構The Timothy Initiative在印度、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與當地領袖合作,於2007年開始培訓門徒開展微型教會,每天平均有72個新教會組成。

徐分別以大象與兔子、海星與蜘蛛作比喻,指出傳統大型教會和微型教會在增長上的區別。傳統大型教會的增長策略較複雜緩慢,也需要很多資源。小型教會由無償平信徒領導,在家中聚會,在世界各地都可快速繁殖。權力與職能集中的大教會像蜘蛛,被切開只有斃命。而以眾多信徒分散的網絡形成的微型教會像海星,被切開是長出再複製。徐表示,當教會的權力集中於少數領袖,倚靠少數領袖驅動,成長就容易停滯,但當教會是參與性,強調共同驅動,就能使80%的會友從消費者變成能夠生產門徒的共同創造者。我們需要想像教會就是一個宣教機構,牧者、傳道人需要裝備信徒,使他們成為職場的宣教士,並且能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雙職信徒可以按自己的背景、優勢與熱情,向特定群體宣教,帶領只服事長者、婦女或兒童的「一室教會」。

徐指,聖經中初代教會就是家庭和微型教會,當時他們以家庭及樞紐(Houses & Hubs)的模式,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Hubs)且在家中(Houses)擘餅。教會就在日常家庭與社區中,使徒的團隊是裝備和宣傳的門徒網絡。以弗所教會是保羅的Hub,他以推喇奴學房來培訓微型教會。因此教會應該具備有敬拜、小組、牧養和外展的去中心化微型教會,也需要有領袖培訓、教牧教育、聯合聚會、治理長老、按牧、財務監督的中心化樞紐。

徐最後表示,微型教會是可以得著年輕世代的福音策略。美國教會發現他們的千禧世代和90後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大型教會,而喜歡跟自己認識和相同的人聚集。世界各國或許也有類似情形,值得參考。

禱告:求主帶領各地教會領受新思維,倚靠聖靈更新和突破,興起信徒成為職場和所在群體的宣教士, 在地上不斷擴展神的國度。

(KRT訊)

 

 

敬拜專輯讚頌神創造美好 籲信徒關注氣候危機

著名基督教音樂團體The Porter’s Gate Worship聯同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簡稱WEA)和數個基督教組織,於6月初發行名為《守望氣候之歌》(Climate Vigil Songs)的敬拜專輯,述說神對受造世界的心意,以及我們守護神的創造的責任。

世界福音派聯盟表示,專輯發行是守望氣候運動的一部分,希望呼籲基督徒和人們關注氣候危機,採取挽救行動。「專輯的歌曲匯集了不同的音樂人的創作,歌詞源自聖經和基督教教導,涵蓋不同的音樂風格,跨越不同的基督教傳統,相信每家教會都能在這專輯中找到一首合適的敬拜詩。」創作單位稍後將發放更多資源,包括歌曲介紹、樂譜、配合每首歌曲的靈修資料,以及關於氣候變化的資訊和牧者的實用資源。

Porter’s Gate Worship項目創作總監Isaac Wardell表示,是次專輯發行有三個目的:「首先,我們要歌頌神創造的美麗和奇妙,並強調神運行在其中。第二,對所失去的表達難過,專輯中的一些歌曲賦予教會言詞,表達對神的美好大地遭受破壞之惋惜和哀痛。第三,我們希望推動人們去回應。因此創作了一些關於行動和動員的歌曲,表示我們願意去實踐被呼召去做的工。神正在恢復萬物,祂給我們手和腳,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如同在天上。」

WEA可持續發展中心的Chris Elisara 博士說:「守護氣候之歌提醒我們,基督的門徒不會躲避世界的痛苦。我們不會對旱災、水災和熱浪的受害者置若罔聞。即使要冒險,我們都要突破困境。復活節的真理是,藉著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顯明神不會放棄祂所創造和所愛的一切,所以我們既不放棄自己以及在氣候變化中受苦的鄰舍,也不會放棄解決氣候危機。」

禱告:求主喚醒信徒管理世界的託付,明白天父創造的心意,以祂的心去看管和守護被造的世界。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8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葛福臨佈道會吸引近7萬人 數千人決志歸主

6月12日,巴西近7萬人齊集里約熱內盧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的「里約盼望」(Esperanca Rio)佈道會,葛福臨牧師宣講愛與盼望的信息,帶領數千人決志歸主。

是次佈道會由當地4000間教會共同促成,葛福臨向每一個與會者說:「聖經說,人的靈魂比全世界更可貴。試想像你擁有這海灘上所有的物業,這裡的酒店、豪宅、餐廳全都是你的,但你的靈魂卻比這一切都貴重。唯有神能改變人心,因此我們來到巴西,傳講福音,告訴你們,神愛巴西,祂愛你和世上每一個人。祂差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不是要來定我們的罪,而是要從罪惡中拯救我們。凡願意離開罪惡,相信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神已經赦免了你的罪,因為聖經說:『他已將我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這就是我來這裡要傳講的信息。」數千人回應呼召,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眾教會將繼續跟進,幫助他們成長。

Vinicius Vargas牧師協助促成這次佈道會,他受訪時表示:「這是我們繼續帶領人認識基督的愛的好機會。我們決心繼續向前邁進,接觸更多人,關心社群,讓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認識耶穌基督。」

在佈道會開始前,葛福臨與當地領袖見面交流。他在推特貼文說:「很榮幸能夠與里約熱內盧州州長卡斯特羅(Claudio Castro)見面,也感謝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的短訊。我很欣賞,並感激他們堅守聖經對婚姻的定義和反墮胎的立場。」

禱告:願神的靈在巴西大大運行,興起教會走進社群,把神的愛和福音帶給每一個人。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6月13日,Amy Fong編譯報導。)

 

 

荷蘭草擬協助老人自殺法案 遭國務委員會和基督教政黨反對

荷蘭政府的最高諮詢機構──國務委員會否決了一項容許協助「厭倦生活」的老人自殺的法律草案。

國務委員會最近公佈其就民主66黨(D66)前議員Pia Dijkstra草擬的「完成生命法」(Completed Life Law)草案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政府有責任保護公民免受非自願、倉促,或在沒有充分資訊下作出結束生命的決定。」報告引用一項研究顯示,「沒有重病卻主動尋死的老人往往面對複雜的問題,當中包括焦慮、財務困難、疾病、孤單、對他人的依賴,以及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

報告還指出,這群體的死亡意願並非不會改變,很多時候會隨著環境和情況而變化。在某些情況下,尋死的念頭會隨着時間過去而減低或消失。委員會因此表示,此法案必須加入保障措施,以防人們在沒有考慮清楚下結束自己的生命,並要確定死亡意願不是出於醫療問題或可解決的問題。

法律草案指明,只允許75歲以上,符合條件的長者尋求協助自殺。提出要求的長者必須有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狀態,確定這是出於自願和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而在首次提出要求與最終決定之間必須經過最少兩個月的時間考慮。國務委員會認為兩個月的考慮期並不足夠,並敦促於草案中加入「提出協助自殺要求的長者和陪伴者必須確認沒有其他合理的解決方法可減輕痛苦和消除死亡意願」這要求。縱然國務委員會提出的否決並不具約束力,但民主66黨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將仔細地研究委員會的建議,並繼續與相關社會人士密切商討,公正處理這個複雜及重要的議題。

法律草案提出後,基督教政黨ChristenUnie領袖Gert-Jan Segers表示:「在老年人感到特別脆弱的時刻,民主66黨提交了一項將使許多老人更感焦慮的提案。新冠疫情已向我們表明,真正的關注和妥善的照顧能讓人的生命變得不一樣。另一個基督教政黨CDA也反對該法案。議員Harry van der Molen說:「我們不會支持『完成生命法案』,我們將解决產生孤單感的因由。當人們感到孤單、被遺棄或迷失時,他們需要的是關懷或照顧。」

禱告:願神興起教會,成為祂延伸的手,以愛與關懷擁抱被遺忘的長者,重拾生命的盼望和力量。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服藥自殺不遂經歷聖靈 籲黑人同胞不要放棄福音

大學時期因精神崩潰而自殺不遂的美籍黑人宣教士Meka Ryanae,5月14日在堪薩斯城舉行的The Send(差派)特會上分享她的生命故事,並向同胞發出迫切呼籲。

Ryanae現時與宣教士Heidi Baker一同在莫桑比克服事。數年前,Ryanae寫下了12封信,指細述說自己對家裡每一位成員的怨恨,然後吞下一瓶藥物自殺。當她發現自己並沒有死去時,就蜷縮在地上哭泣。「我不能完全說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我感受到一陣風吹進房間,我知道那是聖靈。」

被聖靈觸摸後,Ryanae去到教會,看到人們在敬拜。「我對神說,倘若你向我顯明你自己,我就把生命賣給你。」即使聽見仇敵威嚇要殺死她,Ryanae仍跑到祭壇前。她在壇前哭了數小時,直到所有會眾都離開了,然後她第一次感受到愛。「當我離開教會時,心裡充滿著對父母的愛。我的爸爸曾威脅要殺我,媽媽也曾對我說,『我從來沒想要你』。」在此之後,Ryanae決心愛她的父母,領他們信主。她的爸爸在經歷女兒7年無條件付出的愛後,於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歸向主耶穌,並為自己虐待女兒認罪悔改。媽媽3年前在加州沒有地方居住,後來在街上經歷耶穌的愛和轉化,並遷到公寓居住。

Ryanae激動地懇求特會上的黑人同胞重返教會。她舉起聖經說:「這福音就活在我們裡面。過去兩年間有許多黑人離開了教會,我很擔心。」Ryanae看到同胞們離開教會,並聽到他們表示,福音只是給白人的,是用來欺壓人的,她深感難過。Ryanne告訴與會者:「福音是活的,並且有能力轉化我們的社區,不要放棄教會,回到祭壇,回到神的恩典。不要因為感到不被理解,而成為放棄福音的一代。不要浪費我們先祖流淚撒下的種子,叫我們能白白得著這福音。不要放棄福音,擁抱你的種族,拿起你的十字架,回到祭壇。」

禱告:求神破除種族之間一切隔離的牆,恢復彼此相愛的心,一同見證福音的大能。

(來源:Charisma News,2022年5月23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耶路撒冷猶大獅子雕像揭幕 象徵外邦信徒與以色列民並肩同行

6月1 日,猶太人與基督徒諒解合作中心(Center for Jewish-Christian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簡稱CJCUC)聯同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和耶路撒冷市議會,為美國基督徒藝術家Max Greiner, Jr.創作的「1號猶大獅子」銅像舉行期待已久的奉獻儀式。

這座青銅雕像重1134磅,長11英尺,價值超過10萬美元。獅子雕像站立於耶路撒冷舊城和新城之間的布魯姆菲爾德公園(Bloomfield Park)。雕像象徵耶路撒冷城和主耶穌的同時,也代表了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合作,促成此美事的實現。

獅子雕像由居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Greiner以超過16年時間,在無數猶太人和基督徒的禱告與捐獻支持下,於2017年完成。原定於2020年舉行的奉獻禮,因新冠疫情封關而延期至今年於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期間進行。雖然Greiner未能親身出席奉獻禮,但他發表了一份致謝聲明,表示他和妻子Sherry非常感謝以色列的神,讓他們有此榮幸展示美國基督徒對以色列的愛和支持。「這件藝術品是耶路撒冷、猶大支派、大衛王、以色列的神和彌賽亞的永恆象徵,也象徵美以兩國之間的愛。我們禱告,願每一個凝視這獅子雕像的人都蒙以色列的神賜福。」

CJCUC執行主任Pesach Wolicki拉比在奉獻禮上致開幕詞,提到神如何成就了祂的應許,祂將猶太人分散,又領他們重新歸回,並賜他們以色列國。詩篇126篇說,當神將他的子民帶回來時,人們會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Wolicki指出,歷史上猶太人曾經歷被外邦人迫害的黑暗時期,現在外邦人卻一同來慶祝以色列立國。「歷史上何曾有這麼多非猶太人為著神恩待與祝福猶太人而讚美神呢?就如詩篇所說,萬國萬民都要來讚美耶和華。」

Wolicki在奉獻禮後受訪時表示:「耶路撒冷的遊客將會來到此地,讀到碑文並知道,當以色列國在我們的時代蓬勃發展時,美國基督徒在愛中與我們並肩同行。基督徒過往對以色列國所作的貢獻之見證,現已成為神的聖城永久景觀的一部分。」

協助促成將雕像帶到耶路撒冷的美國前國會議員、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聯合主席Michele Bachmann在奉獻禮上表示:「幾千年前,以色列民就在附近興建聖殿獻予神。建殿的目的為要讓人們認識神,知道祂配得讚美與稱謝。我相信,這次奉獻禮在這裡舉行,是要讓下一代知道誰是猶大支派的獅子,並知道世界各地都有熱愛這片土地和民族的人。神把以色列民帶到這片土地,為要成為世上列國的祝福。」

禱告:願主繼續帶領列國,同心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大道,與猶太長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成為一個新人,一個無瑕疵的新婦,等候主耶穌的再來。

(來源:All Israel NewsIsrael 365 News,2022年6月1和5月31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復興歐洲」匯聚事工力量 同心興起年青世代

「復興歐洲」(Revive Europe),始於歐洲三十多個學生和宣教機構的大學復興運動,於5月25日在波蘭舉行的歐洲領袖論壇(European Leadership Forum)上表示將成立事工機構,繼續聯合歐洲的學生和基督教事工,一同以禱告、敬拜和裝備,尋求神運行在歐洲的年青世代之中。

新成立的機構將由「復興歐洲」總監、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歐洲福音培訓統籌Sarah Breuel與新任主席Dave Patty携手帶領。他們將繼續以宣教和屬靈復興為重心,與其他福音運動和事工合作,推動合一。IFES秘書長Tim Adams表示:「在2019的復興聚會中,我們見證學生帶著熱情和委身回到自己的國家,深感震奮。其後,復興的異象和呼召持續的擴展,我們相信現在是適當的時候,讓團隊成立事工組織,我們會繼續為Breuel和她的團隊禱告。」

Breuel受訪時談及復興歐洲的異象和對將來的期待,她指以賽亞書43章是他們對歐洲的渴想。「我們這乾旱的大陸需要新鮮的泉水,我們不能單單制定讓福音重新遍傳歐洲的策略,我們需要聖靈新鮮的澆灌,扭轉我們歐洲大陸的光景。」Breuel分享到神在2016年12月的一個深夜喚醒她,向她的靈說話。「在往後的幾個月,我對神的話語和同在充滿極大渴慕,每天為著歐洲的年青世代禱告,求神在他們當中動工。」Breuel起初以為這只是她個人的經歷,但在之後遇到幾位歐洲的領袖,他們都有​相似的經歷和渴望。「神彷彿在召喚我們為著歐洲的學生同來尋求祂,我們一同站立,因為我們渴望神成就比任何事工都要大的事。」

「復興歐洲」將於今年12月28至明年1月2日在德國舉行學生特會,現時已收到超過1,500名學生報名。被問到如何讓特會持續發展成為復興運動,Breuel指挪亞建方舟的故事對他們團隊別具意義,而他們相信,神正帶領他們從五方面建造方舟:一、廣度:今年底舉行的特會預計將有3,000名來自90個國家的學生參與;二、深度:我們將深入培育新興領袖,包括奮興家、關鍵學生領袖和復興大使;三、本土化:我們在不少的地方已看見復興的種子,如柏林、赫爾辛基、貝爾法斯特等地,期望透過彼此連結激勵,讓火繼續燃燒;四、地土:於2023年在2,200間大學內走禱,還有IFES247禱告;五、歷史:透過數碼天路歷程,認識神過去復興歐洲的歷史,並求問祂將要做的事。

Breuel最後表示:「在我們努力建造方舟的同時,希望你們也禱告,求神向人吹氣,相信祂會降下恩雨。」

禱告:求主的靈大大澆灌和運行在歐洲,得著年輕世代。興起他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點燃復興的火苗,帶來屬靈大豐收。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5月2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格林美得獎歌手推出播客節目 盼興起但以理般的領袖

三屆格林美獎得主,無伴奏合唱組合Pentatonix成員Kevin Olusola最近推出全新信仰播客節目,希望幫助聽眾成為如同但以理的領袖,在所屬領域發揮屬神的影響力。

Olusola於上月推出播客節目Imagine Faith Talk,與他一同主持節目的朋友Donovan Dee Donnell是一位作家、生命教練和企業家。在每集節目中,他們都會深入聖經,探討何謂「基於信仰的成功」。

Olusola表示:「在我進入音樂行業後,我發現身邊沒有可以一起討論的人,一同思想如何在一個非基督徒的群體和行業中實踐自己被呼召要做的事。然後我意識到世上還有其他跟我處境一樣的人,就如舊約時代的但以理。」Olusola指出,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學習了當地的風俗,但他仍然忠於獨一的真神,更因為他有美好的靈性而成為了120位領袖中的領袖。

Olusola 和Donnell在一個研經課程中相遇,後來一個朋友建議他們一起主持信仰播客節目。Olusola表示,這節目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幫助人們提升,發揮出最好的表現。「信仰和作工必須並行,沒有作工的信仰是死的,疲弱作工的信仰是徒勞的,因此我們需要提升所作的工。我們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並提高生產力和清晰度,在神賦予我們獨特的恩賜中發揮出色的表現。」

Olusola將基督教社群比喻為一支管弦樂隊。「如果神呼召我成為法國圓號,我不要試圖成為雙簧管,我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圓號手。當我在神呼召我的領域演奏時,所發出的頻率就能帶來影響力。因此我們希望人們能在信仰和工作上達至最大的成效,為神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禱告:求神膏抹播客節目,興起聽眾於所在崗位上作出色的表現,釋放配合神呼召的頻率,發揮獨特的影響力。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5月12日,Amy Fong編譯報導。)

 

 

聯合衛理公會因同性戀議題分裂 保守派正式另立新宗派

經過多年來就同性婚姻以及按立同性戀者為牧師等議題的激烈爭辯,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簡稱UMC)內的保守派宣佈與總會分道揚鑣,於5月1 日正式成立新宗派「全球衛理公會」(Global Methodist Church,簡稱GMC)。

新宗派由17名保守派成員組成的過渡領導委員會建立,委員會主席Keith Boyette牧師負責制定和簽署宗派分離協議,並為建立新宗派努力多時。Boyette牧師表示:「從5月1日開始,我們可以接收其他脫離UMC的教會,相信這過程將會持續好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前,奧克拉荷馬州和維珍尼亞州已分別有UMC教會表示將加入新成立的全球衛理公會。佛羅里達州也有107間UMC教會於5月3日表示加入新宗派,代表兩成州內UMC教會。

然而,聯合衛理公會最高教會法庭於5月10日裁定,尋求脫離的公會成員必須通過總議會大會(General Conference)才能正式與公會分離,並指出周年大會(Annual Conferences)不具合法條件通過脫離公會的議決。總議會大會原定於今年8月舉行,而新宗派成員本來也打算在總議會大會舉行後才正式啟動,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議將延至2024年舉行。

聯合衛理公會內部多年來就接納同性戀議題上存在分歧。雖然現今美國不少主流新教宗派已採納同志友善政策,接受在教會舉行同性婚禮和同性戀牧者講道,但聯合衛理公會反對此做法。美國個別成員主張全面接納宗派內的LGBTQ人士,包括授予聖職,而世界各地均有成員持反對意見。兩派的分歧於2019年2月在聖路易市舉行的會議上達至頂峰。與會代表以438票對384票通過一項名為「傳統計劃」(Traditional Plan)的議案,進一步禁止將LGBT人士完全納入教會。大多數美國代表反對該計劃,但計劃獲美國的保守派與來自非洲和菲律賓等保守陣營代表支持,最終獲得通過。

2020年,公會內部就分歧達成初步解決方案,並於1月3日公佈「分離達致復和與恩典協議」(Protocol of Reconciliation & Grace Through Separation),指出分離和重組是解決內部分歧的最佳方法,能讓各堂會繼續忠於其神學理解,並表示將為打算分離的傳統派堂會提供2,500萬美元另組新宗派。

聯合衛理公會在美國有630萬會員,海外會員共650萬。聯合衛理公會新任主教理事主席Thomas Bickerton表示,這樣的分裂是可悲和發人深省的,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會,持續爭吵、以尖刻的言辭爭辯,對我們持守基督徒的見證毫無幫助。

全球衛理公會的官方網站已正式啟用,表明允許女性擔任各級聖職並申請成為會友。關於LGBTQ議題,新宗派將堅持對基督教婚姻的傳統理解,就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盟約,神對人類性別的原始設定。」

禱告:求主憐憫光照,讓教會警醒,識破仇敵的迷惑和計謀,堅守聖經真理,堵住一切破口,靠主收復失地。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CBN News,2022年5月13和3日,Richard Chau和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研究顯示美牧者與信徒對宣教持不同見解

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 聯同印度傳道會(Mission India)於上月發表一項關於美國教會對大使命理解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只是某些信徒的呼召。

該研究於去年訪問了507位主任牧師和2,000名基督徒。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半受訪牧師認為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而51%受訪基督徒表示,宣教只是某些人的呼召。另有25%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不是對所有信徒的託付。此外,在受訪的基督徒中,只有53%聽過大使命,而在此之中的六成認為宣教是一個託付,並表示認識宣教的聖經基礎對教會參與宣教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受訪牧者和信徒除了在大使命和宣教的理解上有差距外,他們對宣教必須達致的目標也持有不同意見。研究指出,近九成(88%)受訪牧師認為,相比開展短期事工,裝備當地原住民領袖更為重要,但只有46%受訪基督徒如此認為。另外,大多數牧者認為傳揚福音較宣揚公義重要(77%),信徒則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傳福音(43%)和宣揚公義(37%)。

此外,在宣教帶來轉化方面,信徒支持改變社區的健康狀況和滿足物質需求,而牧者則以滿足靈性需要為優先。整體而言,牧者和信徒的宣教價值觀存有不少差異,而在訪問回應上,信徒也比牧師更多選擇中立的選項,這或許表明信徒缺乏相關的資訊或指引。

禱告:願主喚醒各地教會,明白祂的心意,激勵信徒回應傳福音和大使命的呼召。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逾七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 新世代興起迎接神榮耀

5月9至14日,累計約7萬名來自北美和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和代禱者,齊聚美國堪薩斯城杜魯門之地的6座大型帳幕中,參與由IHOPKC、Awaken the Dawn和The Send共同發起的The Flood (洪水)特會,以及於週末在阿羅黑德體育場舉行的The Send(差派)特會,一同向神發出不止息的敬拜禱告,向這世代發出迎接神榮耀降臨的吶喊聲,開啟全新、大覺醒的榮耀世代。

這場7萬人聚集的訴求是,在人們看見世界的戰亂,人類社會道德淪喪,福音的各種稀釋和扭曲,以及教會失序脫節的同時,也是看到新一代信徒興起的機會。新一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與行動不會脫節,他們不會安於自滿的基督徒生活,而是會被神的話語觸動和激勵,生命為耶穌君王而燃燒,發起新一代的愛耶穌運動!

特會發起人之一Andy Byrd表示:「我不知道我們會否打破紀錄,但我絕對相信,從這個體育場上所發生的事將是歷史性的!成千上萬充滿勇氣的人齊聚,在呼召中覺醒,在湧流的愛與力量中前進,這個聲浪足以撼動每個國家,呼喚每個世代!」

畢邁可牧師(Mike Bickle)在The Flood特會中表示,現場聚集的7萬人,加上世界各地在網上一同參與的人,這正是40年前先知鮑伯.瓊斯 (Bob Jones) 所領受的預言。「神要把你們放在哈里.杜魯門(美國第33任總統)的土地上,帶來一波復興禱告運動,興起許多以色列的屬靈代禱者。這運動將要與亞洲的信徒密切連結,在中國和亞洲,人們會用不插電的小電視(即現今的智能手機),甚至類似手錶的設備,收看杜魯門之地的敬拜禱告。神要攪動我們向祂呼求,為以色列興起100萬代禱者!」畢邁可表示,神早在40年前就已經種下這先知性的種子,而在祂對以色列和末世復興的心意中,早已將華人深藏在祂對全地的計劃裡,我們正處於「神的大家庭計劃」實現的時刻。

 

7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6座大型帳幕

畢邁可指出,在羅馬書11章中,「神的大家庭計劃」分為5個基本部分:

一、以色列的屬靈盲目是部分和暫時的

二、外邦人的豐滿包括了得救人數的滿足,這包括「十億靈魂的收割」(啟7:9)和萬民以成熟新婦之姿進入合一關係(啟19: 7)。

三、以色列嫉妒的心將因著神施給外邦人的憐憫被激起

四、以色列是第一個全家得救並活出公義的國家(羅11:26)

五、以色列豐滿的奧秘將使全地充滿神的榮耀(哈2: 14),而只有當以色列和外邦人的豐滿合而為一時,神的豐滿才會被釋放。

畢邁可表示,神在40年前透過先知鮑伯預言這波新世代齊聚的復興浪潮,他相信這長達40年的預言和應許即將在今天成就。他禱告,願一億的代禱者興起,在末後世代忠心勇敢地站立在神的心意中,藉著代禱和傳福音給猶太人,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命定和旨意。

禱告:願亞洲新一代信徒興起,成為一支軍隊,對齊和擁抱神對以色列和全地的計劃,忠心為以色列代求,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宣教大道,與全球神的大家庭同心迎接榮耀君王再來。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塞爾維亞總統連任 基督徒看見福音機會

塞爾維亞於4月3日舉行總統選舉,現任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以約60%得票率成功連任。武契奇於2014年出任總理,2017年當選總統。塞爾維亞福音派聯盟(Serbian Evangelical Alliance) 主席撒母耳.彼德羅夫斯基(Samuil Petrovski)日前接受《福音焦點》(Evangelical Focus)訪問,談到選舉結果,當地社會和教會的現況與未來。

彼德羅夫斯基表示,在武契奇成為總統前,曾與他會面數次。「我們送了他一本聖經,並與他一起禱告。2017年9月,武契奇讓基督教宣教士Nick Vujicic在政府會議上分享,活動持續差不多兩小時,令人鼓舞的是,時任總理和所有部長都有出席。」

彼德羅夫斯基指出,當地人民非常信任武契奇。「在過去十年,他幫助國家建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物流、新建築等。社會的經濟有所改善,人民現在的生活也比先前好。他為塞爾維亞引進了許多投資者,從美國、德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還有中國或南韓。」武契奇為維持地區穩定,於2019年10月與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簽訂了「迷你申根區」(mini-Schengen area)協議,讓三地人民往來更方便,並更容易獲得工作簽證。

彼德羅夫斯基認為,在維持宗教自由方面的工作,武契奇做得很好。「在他任內,福音派教會註冊成為獨立教會的數目是最多的。大多數教會都有自由開展宣教事工,他也從沒有發表過反對東正教信仰團體的言論。」

被問到塞爾維亞的基督徒所關注的事項,彼德羅夫斯基表示,當地的信徒在想如何把福音傳開。「每一次危機都帶來許多問題,人們也會對未來產生恐懼。我們希望把人民帶到盼望的泉源──耶穌基督。」福音派教會正關注不同議題,並嘗試在不同方面作工,反墮胎倡議、生態問題、人口販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和貪腐問題、羅姆人、吸毒者等弱勢群體。基督徒願意走進公共領域,從聖經的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過去十年,基督徒在媒體的參與也大大提升了。我們在媒體談論婚姻、科學和其他的議題。相比過去,信徒現在更受尊重。」

彼德羅夫斯基續指,塞爾維亞的基督徒也很樂意傳達和平與和好的好信息。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學生事工有很好的關係和協作,基督徒領袖也會互相邀請在彼此的全國會議上發言,兩國總統的關係也很好。他希望平安與復和也臨到俄羅斯和烏克蘭。「我們在俄羅斯的信徒在評論國家發動戰爭,甚至抗議。他們的情況不容易,需要我們代禱。我們也要為烏克蘭的信徒禱告,他們遭受苦難,痛失親人。」彼德羅夫斯基表示,在這個時代,基督徒需要團結合一。「然而不幸的是,從福音派在90年代的經驗,我們看到討論政治議題往往造成基督徒彼此分裂。」

談到塞爾維亞的福音需要,彼德羅夫斯認為現在是傳揚和活出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機會,人們渴望神,希望尋得生命意義。「我們看到很多人信主受洗,但我們要更多禱告,並需要更多的宣教士和工人。」

禱告:願神興起塞爾維亞屬祂的兒女,帶著聖靈的能力和天國的價值進入社會,同時在屬靈和自然領域治理,轉化和得著社會。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前美駐以色列大使獲錫安守護者獎 籲美國重回聖經根源

4月19 日,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大衛.佛利民(David M. Friedman)獲巴伊蘭大學Ingeborg Rennert耶路撒冷研究中心頒發錫安守護者獎(Guardian of Zion Award),表揚他對維護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所作的貢獻。

佛利民從2017-2021年開始擔任美國駐以大使,他在2018年美國遷大使館往耶路撒冷,以及2020年以色列與阿聯酋和巴林簽訂促進地區和平及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等事上貢獻良多。佛利民親身到耶路撒冷領獎,他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獎項對他意義重大,並表示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傳統價值和立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神與我們先祖立約的前提,就是要安置猶太人,然後讓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土地上。」

佛利民曾擔任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顧問。他指出,美國常見的一種反猶太主義是指責猶太人雙重效忠,批評他們支持以色列多於美國。「在我擔任大使的四年間,不止一次收到這些評論。奇怪的是,這些言論往往出自美國的猶太團體。事實上美國猶太人支持以色列,不會削弱他們對美國的支持。反之,支持以色列的猶太人持守著我們美國最好的傳統和價值。當美國支持以色列,我們就處於最好的狀態。這是一個深深植根於我們民族DNA的價值觀,使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祝福和恩惠。」

佛利民表示,聖經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文本,其次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的想法,指出每個人生而平等,獲造物主賦予不容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更指出這些權利是由神所授予的。聖經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

佛利民又指出,美國正面臨存在危機,需要重回到立國的猶太基督教價值。「隨著我們越來越偏離本身的價值觀,美國的國力就逐漸衰退。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最大的風險是美國不再領導世界。」佛利民挑戰在場的以色列人和美國人都要成為錫安的守護者,站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的立場上。「因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是我們神聖信念的泉源,值得我們保護。」

禱告:求主帶領美國對齊神的心意和立國先賢的看見,愛神所愛,重回神的秩序,得著從神而來的恩惠與祝福。

(來源:Israel 365 News,2022年4月20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馬斯克收購推特 基督教群體望能重獲言論自由

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之舉,獲美國基督教和保守派群體支持,期待收購能為大眾重獲言論自由。

4月25日,特斯拉董事會一致通過馬斯克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提議。馬斯克自詡為「言論自由的絕對主義者」,他質疑推特、臉書等大型社交媒體採取「影子禁令」(Shadow Bans),屏蔽特定用戶能見度,打壓矽谷菁英厭惡的保守派。馬斯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言論自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推特是數位言論廣場,人們能在這裡討論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議題。我希望透過強化產品新功能,打敗垃圾郵件機器人,對所有人進行認證等,使推特更勝從前。」他更表示,希望對他最嚴厲的批評者也能繼續留在推特,實踐言論自由的真諦。

推特曾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主力發聲平台,但特朗普因被推特關閉帳號,一夜流失8800萬個追隨者。特朗普認同馬斯克的交易,但無意重返推特。基督徒和福音機構曾因立場歧異而遭推特審查禁言,尤其針對跨性別議題,用戶基本上被禁止陳述聖經教導。基督教群體因此同樣關注收購案的發展,企盼往後能無所顧慮地發表言論。基督徒作家Allie Beth Stuckey曾就東京奧委會允許紐西蘭跨性別舉重運動員Laurel Hubbard參加女子組競賽抒發己見,並以男性代名詞稱呼Hubbard,結果遭到推特暫時停權。彌賽亞猶太學者Michael Brown博士也曾因新冠肺炎相關評述而被推特禁言。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旗下的《公民日報》(The Daily Citizen)於去年1月發表一篇關於拜登提名跨性別醫生為助理衞生部長的報導後,也遭停權處分。

美國女性關懷協會(Concerned Women for America)在馬斯克宣布收購推特後貼文喝采:「言論自由,美好的一天!」保守派媒體《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編輯團隊祝賀馬斯克,表示期待他帶領推特走向公平客觀。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首都社區教會(Capital Community Church)主任牧師Grant R. Castleberry認為,馬斯克的做法對基督徒有正面意義。他在推特貼文寫道:「馬斯克收購推特後,基督徒能自由傳福音。如同兩千年前條條大道通羅馬,感謝讚美主。」然而,也有人抱謹慎觀望態度。麥迪遜浸信會(Madison Baptist Church)牧師Griffin Gulledge回應Castleberry牧師說:「我希望你是對的,我記得臉書行政總裁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曾高談開放社會和言論自由……我會拭目以待。」

禱告:求主賜信徒謙卑聆聽和剛強壯膽的心,無論得時不得時,發出與祂對齊的聲音。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齋戒月為穆斯林世界禱告 帶來歸主浪潮

穆斯林的齋戒月於5月1日傍晚結束,齋戒月期間,許多基督徒不斷為全球10億穆斯林歸主禱告。宣教機構全球福音之門(Global Gates)執行長、《靈風飊起:近年在伊斯蘭世界中的穆民歸主運動》(A Wind in the House of Islam)一書的作者David Garrison早前接受視博恩新聞(CBN News)訪問,指出在過去30年,神一直在背後推動穆民歸主的浪潮。

Garrison與團隊曾花3年時間,探討近二十多年世界各地出現的穆斯林歸主運動。他們於2007至2012年間走訪14個穆斯林國家,訪問了千多位穆斯林背景歸主者。當Garrison與世界基督徒關懷差會(World Christian Concern) 主席Paul Filidis分享研究結果後,他始發現,過去30年穆斯林歸主的浪潮和運動與Filidis自1993年發起的「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的發展相對應。在此之前,Garrison並沒有想到兩者之間的關聯。「我跟Paul分享,從我們走訪的研究看見,84%穆斯林歸主運動發生於近30年。然後Paul看著我說:『那就是我開始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的時候。」

從一次中東基督徒領袖小型聚集開始,Filidis沒想過「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會發展為全球數百萬信徒參與的運動。「我們並不知道這聚集會帶來如此具策略性的影響,尤其是禱告運動早在911恐怖襲擊發生的8年前就已經開始了。」Filidis在 70 年代前往阿富汗的「嬉皮之路」上信主,之後漸漸產生了對穆斯林世界的愛。

Garrison表示:「30天禱告確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我們看見,在穆斯林世界中有許多神的運動,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成千上萬的穆民歸主,他們在夢中和異象中看見耶穌基督,他們並不是改信一個教義或宗教,而是真實地與永活的基督相遇。」

Garrison認為,穆斯林也許不知道基督徒時刻為他們禱告,但神知道,並垂聽。「主應許,我們的禱告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人的心意奪回,並使我們對齊神的心意,能看見祂何等渴望穆斯林認識祂的愛子耶穌基督。」

禱告:求神的靈興起愛穆民的眾信徒,繼續為穆民歸主禱告,並宣告他們要因神的救恩臨到,與以色列復和,滿足神的計劃。

(來源:CBN News「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網站,2022年4月28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緬甸軍政府執政一年 摧毀當地多座教堂

緬甸軍政府自去年2月初發動政變執政後,過去一年間欽邦(Chin)和克耶邦(Kayah)有多座教堂和宗教建築被摧毀。

《伊洛瓦底新聞》(Irrawaddy)引述人權組織資料指出,於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間,在基督徒為主的兩個城市:欽邦有近35座教堂和15座教會附屬建築物遭摧毀;克耶邦有12座教堂被擊毀。

2021年5月,政府軍聲稱位於克耶邦首府壘固(Loikaw)市的聖心教會收容反抗軍士兵,遂向教堂發動連環砲擊,造成4人死亡。其後緬甸樞機主教貌波(Charles Maung Bo)敦促政府停止攻擊宗教場所,但軍政府無視其要求,於6月6日砲轟克耶邦代莫索(Demoso)鎮一座主要教堂──和平女王教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克耶族基督徒領袖指出,在政府軍和反抗軍沒有交戰的情況下,軍方依然砲轟教堂。「軍方是有意為之,藉攻擊神聖的教堂來打壓基督徒。」

特郎鎮(Thantlang)是欽邦受攻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自去年9月起共遭受26次砲擊和縱火襲擊。當地一名牧師在前往協助救火期間遭政府軍槍殺,據報軍政府士兵為搶走他手上的結婚戒指,割斷了他的手指。市內另有三間教堂在10月29日被縱火焚毀。

自爆發武裝衝突以來,欽邦和克耶邦數以千計的居民逃離家園。民眾視教堂為安全地方,不少人民選擇逃到教堂尋求庇護,教堂受襲因而更令人擔憂。

緬甸軍隊經過多年叢林戰爭的洗禮,軍力在東南亞首屈一指,並以殘暴著稱。據敞開的門在緬甸的合作伙伴稱,2021年有超過25 名基督徒被軍隊殺害,而在敞開的門2022年全球守望名單中,緬甸排名第12。

禱告:求主作緬甸人民的避難所和盾牌,保護祂的教會堅守愛與良善,祂的公義在緬甸彰顯。

(來源:CBN News,2022年4月6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戰爭中斷糧食供應 教會向人民送上麵包和生命糧

麵包是烏克蘭人和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糧食之一,烏克蘭國旗宣揚國家的農業傳統,黃色代表麥田,而藍色代表天空。當烏俄戰爭持續,全球糧食危機響起之際,烏克蘭的教會和牧者努力為人民提供麵包及生命的糧。

BREADtrust是其中一個把麵包送到烏克蘭人民手中的事工組織,他們為留守烏克蘭服侍的牧師提供資助,讓他們為有需要的人購買麵包、其他糧食及日用品。當地牧者忠心擺上,留守至最後一刻,讓BREADtrust項目統籌主任Phil Downward深受感動。「其中一位牧師及家人留守至自己所住的大廈被炸,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才離開,這是何等大的忠心和勇氣。」

有事工組織繼續烘焙和分發麵包。在戰爭爆發後,一個荷蘭組織在基輔的布羅瓦里市(Brovary)郊區進行外展活動,希望能召集足夠的麵包師傅繼續全天候製作麵包。他們將麵包連同聖經經文紙條,送到醫院和軍隊。斯拉夫宣教外展團(Slavic Missionary Outreach)3月的代禱消息提到,由於當地只有少數的店舖營業,他們嘗試以批發形式購買麵包或自製麵包,而他們的一些鄰舍已經連續幾天缺糧。「我們在自己的小型麵包工場每天烘焙1700條麵包,分發給飢餓的人。我們嘗試從已關閉的大型麵包廠購買剩餘的麵粉庫存,也不知道還能做多久。」

烏克蘭是歐洲主要的麵包產地,戰爭對小麥收成的影響恐蔓延全球。有報告指俄羅斯及烏克蘭出口的小麥和大麥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估計糧食中斷將影響至黎巴嫩和埃及。

烏克蘭福音神學院(UETS)院長Ivan Rusyn曾在克里米亞(Crimea)衝突發生後,從歷史反思麵包對於烏克蘭人的重要。「在1932-1933年,烏克蘭曾經歷人為的大饑荒,共600萬烏克蘭人餓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麵包是神聖不可扔掉的。『耶穌是生命的糧』這比喻對於烏克蘭人民別具意義,我們以聖經代表靈糧,讓我們明白聖經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每逢9月,烏克蘭一些教會會慶祝豐收節。在崇拜中,一位牧師拿起一條麵包,另一位牧師拿起打開的聖經,表明人們肉身和心靈的需要。

麵包和聖經的話語也帶給軍隊盼望,當UTES神學部部長Raychynets牧師到士兵中間施聖餐時,他的團隊把新約聖經帶給他們,這些聖經本都預先標示了賜人盼望和激勵人心的經文。戰爭期間,烏克蘭教會開發了共享資源網絡。在早些日子,他們幫助人民逃難。如今他們用以分發資源予留守的人民,包括無處可逃或拒絕離開家園的長者。

許多烏克蘭人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也許他們的麥田今年不會有收成。然而,那些忠心在烏克蘭服事的人希望迎接豐收。Raychynets牧師說:「我們的身體需要糧食,我們心靈更需要糧食,神的話語就是我們的靈糧。」

禱告:求神讓世人認出祂的話語是生命的糧,願主興起工人,收割祂在末後所賜的豐收。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2年4月4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加州教會創辦小學 護衛下一代

美國加州教會為保護孩子免受學校灌輸不合符聖經的教導,決定投入教育工作,開辦學校。

位於洛杉磯郊區的恩典社區教會(Grace Community Church)於上月舉行牧者領袖大會(Shepherds Conference),主任牧師John MacArthur在大會中表示,他們的教會將在今年秋天創建兩所小學,並指出,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世界,基督徒要認真教育孩子。「我們亟需贏得年輕一代,我們作為父母責無旁貸,不能只把他們交給教育制度。」據教會網站資料,學校名為恩典學院(Grace Academy),將採用私立學校和在家教育混合模式,每星期設14小時課堂教學和16小時家中學習。

MacArthur牧師表示:「文化的土地正在轉變,這是個必須嚴肅對待的時刻。公立學校很危險。即使是在情況不錯的佛羅里達州,為了不讓教師在幼兒園教導孩子變性的課題,爭戰已在進行。因此我們決定開始一個家庭和學校的聯合教育項目,我們有這樣的人力資源,會眾都表示支持,在財政上和其他方面全情投入。我們正在嘗試帶來廣泛的改變,這正是聖經的思維方式。我們希望幫助人們按聖經觀念思考,這是我們唯一的保障,也是唯一的希望。」

加州聖地牙哥影山社區(Shadow Mountain Community)教會的牧師David Jeremiah於去年的會議上也發表了類似的見解,表示現在是重新思考基督教教育的時候。「公立學校不再適合年輕人基督徒,在那裡他們會被不合符聖經的教導洗腦。」

禱告:願主帶領教會,在教育山頭為神打美好的仗,拯救、得著下一代。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4月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