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90)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兩千多年來,這條海上通道不但促進物產交流,更讓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互相交融,其中的港口,更是發揮了連接不同國家與文明的門戶作用。16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入華也大都由海路而來,如利瑪竇、湯若望等,他們一方面向中國人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和天主教教義,另一方面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五個歷史階段

形成期——秦漢

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的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後來漢武帝開辟了海上通道。據學者考証,漢代使臣的航線,大致是經今天越南、緬甸,到達孟加拉灣,再由印度東海岸,經斯里蘭卡回航。東漢還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第一次的來往。

發展期——魏晉

三國時代是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後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據文獻考証,當時孫吳造船業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準。同時,絲織業已遠超兩漢的水準與規模,始創了官營絲織。絲綢業與造船業的發展,促進了東海絲綢之路的形成。

繁盛期——隋唐

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而唐代通往東南亞、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唐代,這條以運輸絲綢到西方的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鼎盛時期——宋元

中國與世界60多個國家有直接的商貿往來。南宋十分重視和鼓勵海外貿易,不僅在沿海各地設置市舶司,而且還派人攜帶詔書和絲織品出海招徠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元代陸海並舉,中西交通路線空前擴展與暢通,此時中國人頭腦中的「西方」概念,已從兩漢與唐宋時期的中亞、西亞、北非地區擴展到了歐洲。

由盛及衰——明清

明代,15 世紀初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鄭和先後七次率船隊遠航,持續 28 年之久,足跡遍及亞、非39個國家和地區,標志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發展至歷史的巔峰,同時也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向了鼎盛。明清兩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二、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港口

廣州

從3世紀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清朝推行「一口通商」政策,使廣州成為全國海外貿易的唯一合法口岸,並設立十三行商,負責經營進出口貿易。廣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泉州

宋末至元代,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作為東西洋間國際貿易網的東方支撐點,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馬可波羅遊記裡,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深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的哥倫布致力尋找東方新航路,在意外發現美洲時還認為終於到了泉州。

寧波

古稱明州。寧波的海外交通始於東漢晚期。唐代,明州成為中國港口與造船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躋身於四大名港之列。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佔,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中國的東海航線主要由寧波進出港。

南京

1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使南京成為其造船基地和始發港,見證了海上絲路最後的輝煌。永樂皇帝曾修建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龍江寶船廠等歷史遺存,見證這一航海壯舉。

揚州

從空間地理上來講,大運河把「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聯繫起來。揚州則借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獨特位置,成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香港

位處珠江三角洲邊陲,靠近廣州,地理上扮演著廣州門戶的角色。在唐代,屯門是往來廣州商船的必經之地。後來,隨著廣州在宋明時期發展成主要港口,香港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也日趨重要。到了清代,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外國商船在進入廣州以前,往往會停泊於香港仔石排灣海面補給。

 

 

【國度觀點】復興的屬靈港口

港口,是連繫內陸和海洋的一個交匯點,是水陸交通集結的出入口。自古以來,港口都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重要戰略之地,無論從經濟、文化和與世界的接觸,都走在潮流的最前線。

聖經中記載的最古老的港口——「約帕」(Joppa),具有3500年歷史。在所羅門時代,約帕是耶路撒冷向外通商的門戶。所羅門用以建造聖殿的香柏木,正是由黎巴嫩浮海而來,在約帕古港上岸,然後運往耶路撒冷(代下2:16)。以斯拉時代,重修所羅巴伯聖殿的同類木材,也是由約帕入境 (拉3:7),可見約帕之港口地位歷久不衰。

同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例如廣州、泉州等地,當年的繁華,各種文化融合和交匯所迸發的活力實在令人驚嘆,同時帶動著遠至歐洲、非洲的東方文明熱潮。筆者上月曾有機會造訪廣州的黃埔碼頭,就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及進入中國的必經碼頭。第一個來華的宣教士馬禮遜就是經此登陸中國。香港,自唐宋開始就擔當著往來廣州必經之地的角色。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成為中國與外國之間一個主要的轉口港,至今貿易仍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經濟支柱。

每個城市的誕生和建立都有神賦予的身份和命定,其地理位置、人物風情,以及天然資源,都與其命定息息相關。香港是一個港口,除了具有經濟上的繁榮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外,屬靈上亦扮演著中國教會興起的重要門戶和出入口之角色。

正如過去香港教會不斷為內地的家人和信徒輸送物資、運送聖經、派遣宣教士,收留逃難而來的困苦流離的人等。門戶的建立,並不是單為著自己的好處,重要之處在於連結,以及帶動門戶內外世界的興旺。因此,香港的興起,並不是為著自己,而是在整個華人信徒興起中,發揮著前鋒和門戶的功能。

香港信徒群體若是看不見神賦予香港的使命所包含的重量,就會落入仇敵的詭計,企圖獨善其身,實則是自我孤立和隔離。神國的下一波復興,必然是全地的復興,香港是神所規劃的復興路線上一個連結之處,一切的豐富,將要透過香港這個港口而進入中國和華人地區。2020年,香港要更深走進港口的命定,成就神國在華人中興起的關鍵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