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認識神創造 身心靈得著醫治恢復

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有統計指每7個人當中就有1個患上情緒病,關注身心靈健康問題不容忽視。4月以來,香港疫情漸趨緩和,行山、露營、農場玩樂等成為港人假日放鬆身心的熱門活動選擇,今期本報採訪了兩間信徒開設的農莊,分享園藝活動的治療效果,以及親近大自然幫助人恢復被造時與神的美好關係。

大自然的治療功效

親近大自然,有助舒緩人緊張情緒和壓力,信徒亦可以透過認識大自然,去默想神的創造與作為,使人更容易進入安靜的狀態去親近神,甚至能達到療癒的效果。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是其中一種透過接觸自然環境而紓解壓力與復健心靈的治療方法。香港雖然是大都市,郊區亦有不少信徒或機構建立的悠閒田園與農莊,讓人能夠暫別石屎森林,回歸大自然。

遠離塵囂  親近自然

蝴蝶山莊位於粉嶺九龍坑,面積達8萬呎,園中分別設有果樹蔬菜種植、花卉園景、魚類養殖、休息退修、戶外露營等區域。山莊致力推動家庭親子、藝術文化、田園靈修、園藝治療等服事,認識神創造的美好,推動生命的轉化,以及人與神、人與大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共融。

在大自然中靈修

園藝治療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英國人就在《英國庭院》中記載了園藝的治療效果:「在閒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兒,拔拔草,這樣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園藝治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得到迅速的發展,特別是越戰以後,戰爭對復員軍人造成的心靈創傷,令他們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生活,軍人醫院把園藝療法引入到傷員康復和職業培訓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園野中享受繪畫

園中種植了許多特殊的花卉植物供蝴蝶和各樣蟲鳥棲息,讓參與者能以植物作為介入媒體,透過園藝活動,如花卉及蔬果種植、園景設計、手工藝製作等,從中獲得社交、情緒、身體、認知、精神及創意方面的改善,而且在改變生活方式、進入慢生活節奏、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Coffee Fan姊妹小時候在台灣花蓮成長,她分享,當她踏入山莊,看見周圍的植物和魚池,感覺自己仿佛回到花蓮,回憶起與已去世的母親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令她的心被聖靈觸摸,重新被喜樂充滿。另一位從事先知性繪畫的姊妹紫敏亦分享,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一邊與神互動一邊作畫,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讓她感受到神的美麗透過她的筆觸去彰顯。

Coffee Fan與女兒們一起移植植物

大埔添恩園由創辦人Amy(陳苑儀)於9年前建立,園子建有一個可供戶外敬拜的帳棚,以及開墾了3萬呎農田,建立初時Amy就從神領受田間默想的異象。正如耶穌曾使用許多植物的生長和農務,來講論天國的道理,例如撒種的比喻、麥子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一粒麥子落在地裡的比喻等等。除了園藝與種植本身具有療癒效果,信徒在親近大自然以及種植的過程中,能夠更具體認識神的創造和屬靈法則,使神的話語在生命中深化,為我們的屬靈生命提供養分。

大埔添恩園創辦人Amy

 園子亦透過種植有機蔬果,服事一群低收入的拾荒長者,讓他們能夠在種植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長者肥媽剛來時苦口苦面,因為丈夫在院舍,親人在大陸。她未能回大陸,又不能探望丈夫,現在因為種植她覺得很開心。長者阿妹與她拍檔,兩小時就開墾了三壢地,十分有行動力。阿妹分享,她常常記掛菜田,有時甚至失眠,而且沒有再出去拾紙皮。

莊園聚會的帳棚

現在共有12位長者在園中參與種植,Amy分享,「記得我第一次給阿妹車馬費時,她很開心的說,好了,今晚可以買雞吃。有時給他們一些菜,他們很開心可以帶回去跟家人分享,就是這份成功感和滿足感,讓他們找回自信和尊嚴。」在2、3月的疫情高峰期,添恩園曾透過贈送自家種植的蔬菜,祝福不少劏房家庭。

(記者莫嵐報導)

 

 

【兩代對講】(10) 教會的發聲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各盡其職

當社會或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合乎聖經真理的現象,教會就需要發聲。不同人有不同恩賜,發聲的方式就各有不同。有的是透過文字或媒體,宣揚屬神的文化和價值,發出與世界不同的聲音,改變社會氣候;有的是透過影響立法,從政等,從社會需要或民生政策方面去彰顯神的慈愛和公義。然而在一切回應之先,重要的是要領受這是出於神的揀選與呼召,而不是出於血氣或自我私慾的回應。

堅持宣講聖經真理

作為一名牧者,我認為教會在任何的動盪變遷裡,都應深信神在掌管,不讓世界的聲音取締神的話語。不論人的見解如何,堅持只聽神的聲音,發出從神而來的回應。即使因此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別人攻擊,但忠於自己所領受從上頭來的聲音,帶領群羊焦點不偏離神,仰望神國,這是教會應該有的發聲。

我認為,現今的末後世代,神正加速帶領教會滲透不同領域以行動發聲,叫不同的人歸向祂。當神所揀選的人配合神的時代計劃,把資源歸到神的國度,社會的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都會在神國的豐盛和流動裡得以解決。

集合力量和經驗

教會除了要對社會的不公義情況發聲,其實也應對社會的好風氣和事情予以認同和鼓勵。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大眾所關心和響應的議題,社會已有普遍的論述和行動,而教會除此之外,更重要是從聖經的角度和價值觀發出聲音。例如環保議題,教會可從神的創造和信徒作為管理者的身分去理解和回應。

以我所觀察,在貧窮議題上,過去十多年越來越多香港教會在行動上作出回應,相對而言,在言語上的發聲是少的。而且很多時候教會是單獨去做,使資源的運用出現分散或重複,教會之間倘若能更多配搭,集合大家的服事經驗,一同探討長遠對策,就能更深推動教會回應,甚至對政策作出建議。

 

下一代

以音樂發出神的聲音

我認為教會應以天國價值和信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而不是因著某些事情發生才作出回應,這是信徒群體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影響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其中一方面的影響是關於音樂文化,現今的流行歌曲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部分以情歌為主,帶人沉溺失戀的痛,找不到出路,也有歌曲帶有扭曲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多時候聽眾是被動地吸收。我們需要有不一樣的聲音,改變這種風氣,恢復神創造音樂的不同面向。我現在主要透過創作流行音樂來傳遞屬神的價值觀,希望讓更多人聽到神的聲音,特別是未信的朋友。近年看到有不少年輕人創作流行歌曲或敬拜歌曲,透過網絡或媒體發佈,我期待這些聲音能夠匯聚起來。

運用社交媒體的力量

很多時候,教會以外的人會覺得教會很神秘,也不了解教會群體的想法。我覺得教會可以透過社交媒體,就社會事件和大眾議題,從聖經角度提出看法和回應,於不同層面發聲,同時拉近教會和社會的距離。另外也曾聽聞有牧者支援一些因社會運動面臨訴訟的年輕人,即使牧者未必認同他們的想法和做法,但願意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援助,並長期關心他們,當中的一些年輕人也因此信了主。

年輕人需要明確的方向和支持,教會一般很支持憐憫關懷的服事,也很欣賞年輕人參與。然而面對某些議題,教會的立場會變得很模糊,這也是年輕人就社會議題發聲所面對的挑戰。

受訪對象:機構同工Raymond、學生彤、牧師Paul Wong、音樂人Hannah、職場信徒Priscilla

 

 

【國度觀點】秦國大軍興起的水流

剛剛結束的美國堪薩斯城杜魯門之地舉辦的「The Flood」特會,吸引了超過7萬人匯聚參與,為以色列禱告,並透過線上直播方式傳到世界各地。國際禱告殿畢邁可指出,此運動正應驗了40年前鮑伯·瓊斯(Bob Jones)先知性預言:在杜魯門之地為以色列禱告的運動興起,且此異象與「亞洲地區信徒」有密切關聯。鮑伯・瓊斯曾分享主讓他看見的異象:「亞洲有人在稻田中拿著『不插電的小電視』,觀看杜魯門之地的敬拜者代禱者,並一同向神敬拜禱告。」

杜魯門之地位於71號公路的旁邊,這條公路在2012年12月12日,正式更名為I-49(Interstate 49),即49號洲際公路,先知性地指向以賽亞書49章12節關於秦國的經文。最近兩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中國封城不斷,許多信徒無法外出,然而聚集卻沒有停止,透過網上連結而敬拜禱告,收聽關乎神的信息。我們相信,此預言正是指向華人的復興,並且開始一步步成就。

神不但將這個託付交給美國的代禱者,幾乎在同一時期,神也感動台灣的戴義勳牧師,創辦了苗栗禱告山。戴牧師剛於4月底息勞歸主,1975年,他從韓國領受禱告之火,開始發起通宵禱告聚會。1981年,戴牧師從一片荒蕪之地建立苗栗禱告山,並以禱告復興台灣、復興中國、復興華人為目標。40年來,因著他忠心回應神禱告的呼召,祝福了台灣的眾多教會,特別是興起原住民族群,成為許多禱告山的搖籃。

多年來,神在不同國家點燃代禱者的心,忠心為末後華人的興起與復興預備道路。日子滿了,神叫這些的異象與服事在神國中顯露與擴展,並開始匯聚成為一股水流:現在是華人復興,亞洲復興的時刻,華人的興起是要啟動末後的大復興臨到,將福音從地極傳回聖城,帶動列國預備榮耀君王的再來。

神對以色列和末世復興的心意,早已將華人納入祂對全地的計劃中,神正在敦促華人加速興起,投入與列國信徒匯聚合一的運動之中。香港信徒,在這場復興的浪潮中,你看見自己的位置嗎?現在正是放下聚焦彼此的不同,尋求神放在群體中的相同的時刻;從被動的回應,走向主動的領受的時刻,帶動香港投入到末後這場早已命定華人興起的復興洪流之中。

 

 

高雄愛心物資送達烏克蘭 當地軍人曬照表示感謝

烏俄戰火仍然持續,烏克蘭當地因連綿戰火已滿目瘡痍,甚至斷水斷電,許多來不及逃跑,與沒有能力逃跑的難民,勉強靠存糧度日。當他們陸續收到來自台灣的愛心物資時,感動得流下淚來。更有烏克蘭士兵穿著從台灣送過來的防彈背心,站在物資前感謝從台灣來的愛。

高雄鹽埕國小家長會與志工團,3月份在烏克蘭裔的林歐莉亞與先生林岳的發起下,為烏克蘭當地受戰火波籍的難民募集人道救援物資。他們找到可協助的貨運公司募集近4噸的愛心物資,於4月8日從台灣出發,歷經1個多月「空陸接力」,於5月11日送達烏克蘭,發放給受災的難民,部份物資也送到了最前線。

一箱箱物資送往難民手上,許多難民激動落淚 (林岳提供)

發起人之一林岳是高雄市鹽埕國小家長會長,他受訪時表示,由於妻子林歐莉亞自烏俄發生戰爭後,便非常關心遠在家鄉的家人和學生,因此自戰爭開打以來,一直透過網絡與學生們互動,了解戰爭狀況,學生們也非常熱血,很快就組織了義工隊幫助當地的老弱婦孺。在台灣各界的愛心和幫忙下,很快地就募集到各項當地缺乏的物資,也陸續發送物資到災民手上。

林岳表示,這些義工很多都是他以前教過的學生,都滿腔熱血想幫助難民,但眼下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的慘況,若當地百姓有急需的物資,如成人紙尿褲或是某些特定物品,必須組團隊開車到遙遠的城市尋找,需要花上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當地義工收到從台灣來的物資都相當感謝!甚至穿上『台灣隊』背心,讓烏克蘭人注意到竟然有一個遠在8000公里外的東方海島關心著他們的需要,有的人還感動得落下淚來」。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亞洲最大規模十字架特展 神的視覺人的仰望

從4月23日至5月22日,全亞洲最大規模的十字架特展「十架之光」(THE CROSS EXPO)於淡江教會淡海堂2樓的愛藝廊舉行。展覽中展示的25支十字架藝術品與淡海堂頂部的巨大十字架相映生輝。

本次特展由「HIS十字架概念店」主理人陳書豪策劃,他分享,盼望每位觀眾與讀者不僅看見十字架,更看見自己與神的關係,進而找到自己的十字架。經過1年籌備,2021年5月發表了12支不同材質的十字架,於台中「十分幸福」展出。許多福音禮品會把經文印在各種商品上,能鼓勵造就基督徒,但對於未信者而言,卻有距離感。他在規劃展場時思考,若在福音書店辦展,就失去與非基督徒交流之目的,因此他設法讓十字架看起來像美術館中的藝術品,減少宗教氣息,貼近普羅大眾。

參與者在欣賞各種不同的十字架

此外,陳書豪希望藉由「十架之光」展覽,在信仰上更多與不同教會、牧者、設計師連結,甚至和非基督徒交流。此次共展出25支十字架,共5位創作者共同參與,其中3位是首度合作,亞洲首度集結展出這麼多十字架創作者的作品,作品數量創空前紀錄,陳書豪認為這次策展經驗別具意義。

(新聞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Sylvia Yu:女性是神國的秘密武器 -【巾幗戰士】專欄

加拿大籍韓裔基督徒Sylvia Yu Friedman是作家、調查記者、電影製作人,從二戰時期的慰安婦,至21世紀被拐賣的亞洲婦女,多年來,她持續為受壓迫的婦女仗義執言。

Sylvia自小在加國長大,親歷種族歧視之苦,從年少時起,尋求社會公義和種族平等的火苗就在她心中燃點。縱使屢次在採訪中陷入險境,身心備受攻擊,也曾質疑自己能否繼續,但因著祖母和母親等長輩和代禱者的遮蓋保護,同行鼓勵,以及禱告爭戰,讓Sylvia能繼續走在前線,明白神要使用她的身分和經歷,為神在末後興起華人、亞洲婦女宣教大軍預備道路。Sylvia相信這是神給她的召命,並從小就預備她。

當Sylvia在16歲第一次聽到母親述說二戰時期的慰安婦歷史時,她感到非常震驚。「這些慰安婦和我年紀差不多,若我生於她們的年代,這很可能就是我的遭遇。」當Sylvia愈發掘慰安婦的歷史,就愈發揪心,她花了14年寫成《不再沉默──來自慰安婦們的聲音》。期間她經歷很大的屬靈攻擊,有3個月的時間陷在抑鬱之中,更面臨生命受威脅。

有一次她在紅燈區訪問時,被黑幫分子包圍,威嚇要殺死她。正當她心想可能要喪命之際,突然有人大喊警察來了,眾人就四散!又有一次在柬埔寨訪問,當黑幫想捉住她時,她大叫,不知何故又得以脫險。「我相信是神保護了我,我祖母在世時,每天晨禱都為我禱告,到現在我還能感受到她禱告所帶來的力量。而我的母親和姊姊都是禱告戰士,常常為我禱告。我有好幾次身陷險境,幾乎沒命,後來我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在那時刻正為我禱告。」Sylvia不諱言,當我們踏上神給我們的使命,會有爭戰,仇敵會來攪擾,也會經歷痛苦,但神會給我們力量去戰勝一切,取得最後勝利。

Sylvia曾經問神為何揀選她。「神對我說,我的書將會喚起很多中國40歲以下的女性進入宣教,並為公義而站立。我相信女性是神的秘密武器,中國女性在福音回歸耶路撒冷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韓國女性是先行者。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包括我痛苦的經歷。」在搜集資料期間,Sylvia住進收留曾遭拐賣婦女的安全屋。當時她剛經歷婚姻破碎,感到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無面目面對父母。然而她同時發現,離婚的經歷讓她能更明白受壓的婦女,能真實感受到她們的痛。

因多年從事社會公義工作,令Sylvia結識現在的丈夫Matthew Friedman,他倆攜手為全球人口販賣問題努力。現在Sylvia負責動員電影拍攝等工作,丈夫聯繫環球企業及職場,推動更多人關注人口販賣問題。「我相信因我承擔這項差使,神給了我這個美籍猶太裔丈夫。我倆同時對下一代有負擔,深信隨著這全球回歸運動逐漸展開,中國下一代最終會回歸耶路撒冷。」

Sylvia在中學時受到種族歧視的經歷,讓她一度不想承認自己韓國人的身分。後來當她在種族身分認同上得到醫治後,韓國的門就為她打開,同時也明白了為何過去無論身處何地,圍繞她身邊的總是華人,後來她在北京居住也建立了許多華人的連結。Sylvia現在希望成為華人和韓國人的橋樑,並推動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連結與復和。在撰寫關於慰安婦的那本書期間,她見證了日本基督徒向中國慰安婦道歉。「復和之路正在開展,近年有愈來愈多中國和韓國宣教士開始到日本宣教。」

Sylvia在香港定居逾10年,她認為香港在回歸耶路撒冷上有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媒體也將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下一步,她期望透過寫書、拍攝電影及清談節目等,進入娛樂領域,將神國美好的價值宣揚出去,盼能喚起更多人關注社會公義議題。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生命樹的栽種工程 – 【栽種生命樹】專欄

當明白沉溺樹的扭曲後,我們便更容易掌握戒除沉溺行為的目標——將沉溺樹移植轉化為生命樹。創世記2-3章記載,神設立生命樹和分辨善惡樹,但人卻違反神的吩咐,吃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子。沉溺樹解構了從分辨善惡樹帶來的惡果。追索這惡果的由來,能夠了解沉溺背後的成因是罪的根源,再加上不良的成長土壤,帶來了許多羞恥感,並引發沉溺行為。

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生命。聖經使用了不同的名詞形容耶穌基督,幫助我們明白和接受衪成為我們生命的主。祂是生命樹、生命的糧、生命的水、生命的靈和生命的話語。生命的糧需要吃,生命的水需要喝,生命的靈是神的靈,生命的話語提醒我們、塑造我們,重建我們的屬靈人生。

聖經也常用葡萄來比喻神的子民,用葡萄樹比喻以色列民族,預表今日神的教會和肢體。耶穌比喻自己是葡萄樹,門徒為枝子。枝子與樹連結成為一體,比喻我們的生命不單要扎根,也要連結於主耶穌。如同昔日耶穌跟門徒所說的,若生命要結果子:第一,生命必須先被修剪;第二,枝子要常在主裡面。若人不在主裡面,離開了生命的源頭,當面對試探時便容易迷失、墮落、缺乏生命力。

事實上,生命需要處理成長經歷中的傷痛,檢視沉溺樹的根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重新清理及包紮傷口。生命的更新,需要時間去抽離過去,以及沉澱在神的話語中,去處理歷史中的沉溺根源,否則沉溺者根本無能力活出一個有健康身心靈的人生。因此,戒除沉溺行為的焦點不單是完成一個療程,而是以生命樹為藍圖,進行生命重建的工程。

第一,認識歷史的創傷,找出自己的傷口,認識歷史的包袱,了解自己有沉溺行為的原因。第二,謙卑沉澱和默想。最重要是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認識神的屬性、祂對自己的慈愛、救贖和肯定,甚至是對自己未來人生的帶領。因此,人若要重建生命,需要從聖經的真理領悟與葡萄樹連結的關係,要常在主裡面才會多結果子。這是建基於人明白神的話語,因為神的話語帶來潔淨,是生命必須的屬靈養份。第三,重建生命及家庭,並且回饋社會。人的焦點應該放在建立生命的根基及成長上。

當然,日子愈長,根基愈好,生命發揮的影響力也更大。例如摩西有40年在曠野沉澱,等候神,然後他在荊棘裡與神相遇就改變了他一生。神使用摩西,改變了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命運,救贖了神的子民。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與主相遇,但他沒有即時開始他的事奉。根據加拉太書記錄,保羅有三年的時間是在阿拉伯的沙漠裡沉澱,等候神,重整他的神學思想和人生觀,思考及預備神於三年前給他的召命——將福音傳遍外邦這個偉大的宣教使命。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格林美得獎歌手推出播客節目 盼興起但以理般的領袖

三屆格林美獎得主,無伴奏合唱組合Pentatonix成員Kevin Olusola最近推出全新信仰播客節目,希望幫助聽眾成為如同但以理的領袖,在所屬領域發揮屬神的影響力。

Olusola於上月推出播客節目Imagine Faith Talk,與他一同主持節目的朋友Donovan Dee Donnell是一位作家、生命教練和企業家。在每集節目中,他們都會深入聖經,探討何謂「基於信仰的成功」。

Olusola表示:「在我進入音樂行業後,我發現身邊沒有可以一起討論的人,一同思想如何在一個非基督徒的群體和行業中實踐自己被呼召要做的事。然後我意識到世上還有其他跟我處境一樣的人,就如舊約時代的但以理。」Olusola指出,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學習了當地的風俗,但他仍然忠於獨一的真神,更因為他有美好的靈性而成為了120位領袖中的領袖。

Olusola 和Donnell在一個研經課程中相遇,後來一個朋友建議他們一起主持信仰播客節目。Olusola表示,這節目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幫助人們提升,發揮出最好的表現。「信仰和作工必須並行,沒有作工的信仰是死的,疲弱作工的信仰是徒勞的,因此我們需要提升所作的工。我們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並提高生產力和清晰度,在神賦予我們獨特的恩賜中發揮出色的表現。」

Olusola將基督教社群比喻為一支管弦樂隊。「如果神呼召我成為法國圓號,我不要試圖成為雙簧管,我應該努力成為最好的圓號手。當我在神呼召我的領域演奏時,所發出的頻率就能帶來影響力。因此我們希望人們能在信仰和工作上達至最大的成效,為神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禱告:求神膏抹播客節目,興起聽眾於所在崗位上作出色的表現,釋放配合神呼召的頻率,發揮獨特的影響力。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5月12日,Amy Fong編譯報導。)

 

 

聯合衛理公會因同性戀議題分裂 保守派正式另立新宗派

經過多年來就同性婚姻以及按立同性戀者為牧師等議題的激烈爭辯,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簡稱UMC)內的保守派宣佈與總會分道揚鑣,於5月1 日正式成立新宗派「全球衛理公會」(Global Methodist Church,簡稱GMC)。

新宗派由17名保守派成員組成的過渡領導委員會建立,委員會主席Keith Boyette牧師負責制定和簽署宗派分離協議,並為建立新宗派努力多時。Boyette牧師表示:「從5月1日開始,我們可以接收其他脫離UMC的教會,相信這過程將會持續好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前,奧克拉荷馬州和維珍尼亞州已分別有UMC教會表示將加入新成立的全球衛理公會。佛羅里達州也有107間UMC教會於5月3日表示加入新宗派,代表兩成州內UMC教會。

然而,聯合衛理公會最高教會法庭於5月10日裁定,尋求脫離的公會成員必須通過總議會大會(General Conference)才能正式與公會分離,並指出周年大會(Annual Conferences)不具合法條件通過脫離公會的議決。總議會大會原定於今年8月舉行,而新宗派成員本來也打算在總議會大會舉行後才正式啟動,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議將延至2024年舉行。

聯合衛理公會內部多年來就接納同性戀議題上存在分歧。雖然現今美國不少主流新教宗派已採納同志友善政策,接受在教會舉行同性婚禮和同性戀牧者講道,但聯合衛理公會反對此做法。美國個別成員主張全面接納宗派內的LGBTQ人士,包括授予聖職,而世界各地均有成員持反對意見。兩派的分歧於2019年2月在聖路易市舉行的會議上達至頂峰。與會代表以438票對384票通過一項名為「傳統計劃」(Traditional Plan)的議案,進一步禁止將LGBT人士完全納入教會。大多數美國代表反對該計劃,但計劃獲美國的保守派與來自非洲和菲律賓等保守陣營代表支持,最終獲得通過。

2020年,公會內部就分歧達成初步解決方案,並於1月3日公佈「分離達致復和與恩典協議」(Protocol of Reconciliation & Grace Through Separation),指出分離和重組是解決內部分歧的最佳方法,能讓各堂會繼續忠於其神學理解,並表示將為打算分離的傳統派堂會提供2,500萬美元另組新宗派。

聯合衛理公會在美國有630萬會員,海外會員共650萬。聯合衛理公會新任主教理事主席Thomas Bickerton表示,這樣的分裂是可悲和發人深省的,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會,持續爭吵、以尖刻的言辭爭辯,對我們持守基督徒的見證毫無幫助。

全球衛理公會的官方網站已正式啟用,表明允許女性擔任各級聖職並申請成為會友。關於LGBTQ議題,新宗派將堅持對基督教婚姻的傳統理解,就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盟約,神對人類性別的原始設定。」

禱告:求主憐憫光照,讓教會警醒,識破仇敵的迷惑和計謀,堅守聖經真理,堵住一切破口,靠主收復失地。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CBN News,2022年5月13和3日,Richard Chau和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研究顯示美牧者與信徒對宣教持不同見解

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 聯同印度傳道會(Mission India)於上月發表一項關於美國教會對大使命理解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只是某些信徒的呼召。

該研究於去年訪問了507位主任牧師和2,000名基督徒。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半受訪牧師認為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而51%受訪基督徒表示,宣教只是某些人的呼召。另有25%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不是對所有信徒的託付。此外,在受訪的基督徒中,只有53%聽過大使命,而在此之中的六成認為宣教是一個託付,並表示認識宣教的聖經基礎對教會參與宣教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受訪牧者和信徒除了在大使命和宣教的理解上有差距外,他們對宣教必須達致的目標也持有不同意見。研究指出,近九成(88%)受訪牧師認為,相比開展短期事工,裝備當地原住民領袖更為重要,但只有46%受訪基督徒如此認為。另外,大多數牧者認為傳揚福音較宣揚公義重要(77%),信徒則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傳福音(43%)和宣揚公義(37%)。

此外,在宣教帶來轉化方面,信徒支持改變社區的健康狀況和滿足物質需求,而牧者則以滿足靈性需要為優先。整體而言,牧者和信徒的宣教價值觀存有不少差異,而在訪問回應上,信徒也比牧師更多選擇中立的選項,這或許表明信徒缺乏相關的資訊或指引。

禱告:願主喚醒各地教會,明白祂的心意,激勵信徒回應傳福音和大使命的呼召。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逾七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 新世代興起迎接神榮耀

5月9至14日,累計約7萬名來自北美和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和代禱者,齊聚美國堪薩斯城杜魯門之地的6座大型帳幕中,參與由IHOPKC、Awaken the Dawn和The Send共同發起的The Flood (洪水)特會,以及於週末在阿羅黑德體育場舉行的The Send(差派)特會,一同向神發出不止息的敬拜禱告,向這世代發出迎接神榮耀降臨的吶喊聲,開啟全新、大覺醒的榮耀世代。

這場7萬人聚集的訴求是,在人們看見世界的戰亂,人類社會道德淪喪,福音的各種稀釋和扭曲,以及教會失序脫節的同時,也是看到新一代信徒興起的機會。新一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與行動不會脫節,他們不會安於自滿的基督徒生活,而是會被神的話語觸動和激勵,生命為耶穌君王而燃燒,發起新一代的愛耶穌運動!

特會發起人之一Andy Byrd表示:「我不知道我們會否打破紀錄,但我絕對相信,從這個體育場上所發生的事將是歷史性的!成千上萬充滿勇氣的人齊聚,在呼召中覺醒,在湧流的愛與力量中前進,這個聲浪足以撼動每個國家,呼喚每個世代!」

畢邁可牧師(Mike Bickle)在The Flood特會中表示,現場聚集的7萬人,加上世界各地在網上一同參與的人,這正是40年前先知鮑伯.瓊斯 (Bob Jones) 所領受的預言。「神要把你們放在哈里.杜魯門(美國第33任總統)的土地上,帶來一波復興禱告運動,興起許多以色列的屬靈代禱者。這運動將要與亞洲的信徒密切連結,在中國和亞洲,人們會用不插電的小電視(即現今的智能手機),甚至類似手錶的設備,收看杜魯門之地的敬拜禱告。神要攪動我們向祂呼求,為以色列興起100萬代禱者!」畢邁可表示,神早在40年前就已經種下這先知性的種子,而在祂對以色列和末世復興的心意中,早已將華人深藏在祂對全地的計劃裡,我們正處於「神的大家庭計劃」實現的時刻。

 

7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6座大型帳幕

畢邁可指出,在羅馬書11章中,「神的大家庭計劃」分為5個基本部分:

一、以色列的屬靈盲目是部分和暫時的

二、外邦人的豐滿包括了得救人數的滿足,這包括「十億靈魂的收割」(啟7:9)和萬民以成熟新婦之姿進入合一關係(啟19: 7)。

三、以色列嫉妒的心將因著神施給外邦人的憐憫被激起

四、以色列是第一個全家得救並活出公義的國家(羅11:26)

五、以色列豐滿的奧秘將使全地充滿神的榮耀(哈2: 14),而只有當以色列和外邦人的豐滿合而為一時,神的豐滿才會被釋放。

畢邁可表示,神在40年前透過先知鮑伯預言這波新世代齊聚的復興浪潮,他相信這長達40年的預言和應許即將在今天成就。他禱告,願一億的代禱者興起,在末後世代忠心勇敢地站立在神的心意中,藉著代禱和傳福音給猶太人,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命定和旨意。

禱告:願亞洲新一代信徒興起,成為一支軍隊,對齊和擁抱神對以色列和全地的計劃,忠心為以色列代求,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宣教大道,與全球神的大家庭同心迎接榮耀君王再來。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苗栗禱告山戴義勳牧師安息禮拜 以禱告服事這世代

戴義勳牧師,中華祈禱院(苗栗禱告山)創辦人於4月23日安睡主懷,享耆壽93歲。其追思安息禮拜於5月14日上午在苗栗中華祈禱院耶路撒冷堂舉行,眾海內外牧者在會中分享,共同見證戴義勳牧師從無到有建立禱告山,在聖靈工作的帶動下,以禱告推動復興,為台灣眾教會帶來深遠影響。

以禱告帶動復興

戴義勳出生於1929年,是新竹客家人,受過日本教育,20歲時開始學國語,當時教他的同學是山東人,所以戴義勳的國語帶有濃厚山東腔。27、28歲時,戴義勳任職警察,當時蔣宋美齡邀請許多宣教士來台,戴義勳由羅玉光宣教師帶領信耶穌。30歲後,戴義勳修讀神學畢業,先後在苗栗開拓教會,以及進入學園傳道會服事。

1974年,戴義勳第一次去到韓國,看見韓國肢體舉手為國家禱告的火熱,非常震驚,也在那裡被聖靈充滿。1975年,戴義勳開始投入通宵禱告,從家中4個人的呼求開始。當時小小的空間裡有時就擠了20、30人,不住晝夜禱告。後來戴義勳再次去到韓國禱告山,當他繞著山禱告,情不自禁說:「主啊,台灣要是有禱告山多好啊!」 5年後,因著葉榮照弟兄奉獻了苗栗造橋這塊地,當時戴義勳帶著全家和同工來看這即將成為禱告山的地方,荒草漫漫,一棵樹都沒有,只有一間小小的房舍。

1981年,戴義勳51歲,從一片荒蕪之地建立苗栗禱告山。禱告聚集先從搭一個棚子開始,沒想到獻山禮拜來了五百人,這也鼓勵戴義勳後來興建大的會堂。40年來,禱告山成為無數生命改變、神蹟奇事,推動海內外禱告復興的搖籃。神呼召他成為禱告的器皿,使他看見唯有禱告可以帶來復興,以及神的國降臨。他還訂下了三個目標:「以禱告復興台灣、以禱告復興中國大陸、以禱告復興華人。」在40年前的那個年代,出國並非易事,神卻把華人復興的遠見,放在他的心裡。

戴禮聖牧師(右)追憶父親生平及禱告山草創故事

以禱告點燃教會

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分享,當年他帶領新店行道會,每年一到兩次,包兩、三台遊覽車到苗栗禱告山禱告。教會復興運動的開始,與苗栗禱告山有密切關連。他記得有一位體育老師帶摔角隊學生20多人去,這些學生平常喜歡打架鬧事,到了聚會現場也不得安寧。聚會最後一天上午禁食禱告,他鼓勵年長的姊妹抱著孩子們,為他們一起禱告。這些孩子幾乎都嚎啕大哭,認罪悔改。聚會結束後,學生對老師說:「這裡是天堂,我們不要下山。」這些孩子後來成為國家代表隊,甚至也成為代表隊的教練,帶領很多孩子信耶穌。

張茂松說,不只是他的教會得幫助,很多原住民教會也從禱告山得到幫助,包括新竹的梅花教會、石磊教會和花蓮光復教會⋯⋯而且也點燃各處的禱告山,包括台東、花蓮、宜蘭、雙溪、頭城等地都相繼出現禱告山。

禱告的深井持續湧流

TOD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章啟明長老,曾見證當初苗栗禱告山的成立。1979年開始,章啟明經常參加戴義勳家中的通宵禱告會達6年之久,並在其中領受到感動與負擔,要透過文字向眾人介紹聖靈工作,因而催生出以琳書房。

章啟明形容,戴義勳的服事如同挖了一口深井;禱告山的運動,不斷保持著井中的泉水湧流,是使眾人重新得力的所在。「因為他一直持守的緣故,使耶和華殿中的燈,沒有熄滅,且持續點亮!」 「戴牧師是禱告運動的將領!」章啟明分享,戴義勳是當年的將領,推動著禱告事工,而如今台灣整個禱告運動,將進入團隊事奉,擴大影響力。章啟明相信,過去從苗栗禱告山出來的人回到各自地方建立禱告殿,現代的禱告運動方向,將朝著團隊合一前進,有更多連結與不同恩賜特色的肢體配搭,讓「井水」變成「生命河」湧流。在這個時代中,禱告事工需要有持續性、一波又一波更深入性的禱告運動,帶來更強烈的事奉。

 

(KRT訊)

 

 

 

有效應用成長思維理念 有助學生面對逆境

第五波疫情為全港帶來各方面的影響,對於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應屆考生,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作為師長以及前輩,如何與考生同行,支持他們?播道書院盧偉成校長,以及課後班老師麥曉晴在採訪中分享了他們關心考生,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成長思維助面對逆境

盧偉成校長分享,近年他們在學校大力推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教學理念,不但將這個理念融合在主科的教學中,還將成長思維模式放進課外活動中。雖然疫情下學生未能回校上課,但他們仍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網上課外活動。「當我們將成長思維的六大習慣,分別是潛能可長、持久努力、身分力量、生命熱誠、互助同行、合宜方法融合到課堂中,我們看到很有果效。」

年青人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形成思維的改變,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尋求新方法去面對,以及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目標。「今年學校的DSE應考學生的心理狀態都很好,過去一段時間我定期會與他們在zoom上面見面,鼓勵他們。」今年DSE備考期間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對於考試安排存在很多未知之數,學校預備了很多成長思維概念的分享,幫助考生在「疫境」中,也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考試。

學生Jack為2022年應屆畢業生,他過去患有抑鬱症,需要服用抗抑鬱藥物,在面對壓力時也較易出現焦慮,以及情緒問題。在今年面對疫情爆發情況之下,他於數月前決定放棄參加DSE考試。後因認識了一群弟兄姊妹,不單帶領他決志信耶穌,更一直關心他,與他同行,後來Jack更決定停藥,學習依靠神去面對生命的問題。在弟兄姊妹的鼓勵之下,他突破過去逃避面對壓力的心理難關,最後決定以輕鬆的心態參與本屆DSE考試。

疫情下的備考生活

麥曉晴,大學四年班學生,過去5年,她均有回母校任教為中五、中六學生而設的課後班。麥分享,今年考生最擔心的不是能否學完所有課堂內容,或者有關考試的問題,而是關於考試的各種安排。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很嚴重,考生都擔心會否延遲考試,或者防疫措施出現新的安排等。「教育局很遲才確認考試細節,所以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父母都在家工作,以致家中容易發生衝突,有時考生很難有安靜的空間溫習。

過去兩年,課後班都是以網上形式進行,除了學業上的問題,麥又指出,他們也會多關心學生在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我的年紀與他們相近,所以都容易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可以提供一些意見,例如我當年如何備考,或者一些心靈上的支援,為他們禱告等。我這個角色做這類的支援就比較方便。」

麥大部分時間都是教中五中六的學生,在疫情的這兩年,他們很多課程都沒有時間上完,就算有些老師教完了,也是很快就講過去了,因為真的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教。學生已經適應了這樣的上課模式,然而他們很想與同學見面,很想有校園生活。「今年我所教的中六學生曾對我說,3年的中學生涯都沒有幾天是在校園度過。他們失去很多與朋友相處的機會,以及校園生活,這都會令他們讀書的動力減少。」

與學生同行

麥又指出,父母的關心很重要,但需要給予兒女適當的空間,有時家長會忍不住關心兒女的學習進度,擔心他們有否好好讀書,反而兒女需要更多的信任。「當考生需要私人空間,應該尊重他們有這個需求。」而在學校方面,麥認為邀請師姐師兄回校負責補習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校的老師會將同學的聯絡方法給我,問准同學意願後,我會開設交流群組。同學會在群組內問問題,關於學業,升學或者情緒的疑問都有,或者請教我選科的經驗等,作為前輩,我會盡所能提供意見和幫助。最近有一位中六學生向我分享她對考試的擔憂,於是我為她禱告,她不是基督徒,但說自己很感恩。『有人為我祈禱,有人掛念我的需求,我就覺得很足夠。』」

麥又分享了她教課後班的經歷。她教的班級是成績沒有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比較多學生不想課後補習,覺得自己讀了也沒有用。幾年前,麥曾教過一班中六女學生。「她們沒有心機讀書,但每次我都會問她們喜歡做什麼事情,那群女孩子很喜歡化妝和打扮,我就建議她們留意一些時裝設計課程。」後來她們鎖定了一些相關的學科,麥鼓勵她們以此為目標去讀書。「她們都有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進發,兩三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與她們重遇。她們告訴我,她們要畢業了,正在預備畢業展覽,展出自己設計的衣服,以及拍攝了一輯照片。當我發現她們都在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覺得很開心,很有滿足感。」

(記者何雲深報道)

 

 

國度1分鐘(134) 春雨運動的復興

約珥書223節說,神要降下秋雨及春雨。一般認為,「秋雨運動」是指1902-1906年發生的五旬節運動,而春雨運動在1948年起源於加拿大北堡(North Battleford),隨後擴展至世界各地。

 

春雨運動起源與發展

復興之前

§  1940年初,五旬節教徒經歷了一段屬靈乾竭的時間,一些飢渴慕義的信徒渴求聖靈再次澆灌。直到William Braham牧師出現,他為病人禱告得醫治,行耶穌所行的奇事,並在世界許多地方帶領聚會。

§  1947年10月,北堡有幾位弟兄和沙崙聖經學院的學生開始同心禁食禱告和研讀神的話至翌年2月。

§  1947年秋,Braham牧師在溫哥華帶領了一連串聚會。很多人在聚會後開始尋求神,每天禁食禱告。

春雨降臨

§  1948年2月12日,復興突然降臨到聖經學院最大的課室,有學生在神的大能中倒下,有的屈膝讚美敬拜神。Ern Hawtin說出關於大復興的預言:「這是末後的日子,神要復還聖靈恩賜給祂的教會,你們若是遵從神的旨意,將會在按手禮中接受預言和得恩賜。」

§  一位姊妹隨即得到神的啟示,請5位學生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授予神的恩賜。按手的學生很快便能運用神給予的恩賜,使許多病人得著醫治,各人心存謙卑禁食和禱告。

復興的傳播

§  1948年7月7-18日舉行的五旬節盛宴營會,許多信徒從加拿大和美國前來參加。神蹟隨著聖經話語的教導在早晨、午後和傍晚發生。人們被聖靈充滿,發聲說方言。

§  營會後,復興的火經由不同的路線傳播出去。溫哥華的喜信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復興中心,透過刊物、錄音帶、傳教士和不同地方的聖經學院,向全世界傳播這復興信息,忠實地教導和實踐復興的信息超過30年。

§  1980年,春雨運動認識到死人復活和最後審判的真理未復還之前,以色列必須先復還。喜信會發起祝福以色列的運動(賽40:1)。

 

春雨運動的復還旅程

一、神透過每一次的大復興逐步復還早期教會失落了的真理。

從馬丁.路德開始,神的手在一步步復還希伯來書6章2-3節的真理:因信稱義、水和聖靈的洗禮、按手禮和死人復活等。前三個真理是通過路德會,重洗派和五旬節派來復還。

二、春雨運動復還了按手禮,就是運用先知的語言,藉眾長老在按手禮給尋求者授予和印證 。

當中包括授予恩賜和職事,如保羅和眾長老按手在提摩太身上(提前4:14;提後1:6);智慧和尊榮,如摩西為接替他的約書亞按手(民27:18-23)。

三、在春雨運動中,神大力恢復讚美和敬拜的真理。

§  大衛帳幕的復還(摩9:11),就是恢復祂的寶座、同在、榮耀和豐富於新約教會。

§  讚美是末後世代的一個主要記號(詩102)。在末後的日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而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讚美。

§  以讚美為武器,當我們讚美主,祂就為我們爭戰且得勝。(代下20)

、主耶穌再來之前將會復還的真理:死人復活和永遠審判

§  在末後的復活之先,復活大能要復還給教會。主耶穌復活後,復活大能便賦與教會,教會在主耶穌升天後也曾行使這權柄叫死人復活。

§  在神永遠審判之前,教會也將復還審判的權柄,如亞拿尼亞和撒非拉欺哄聖靈,遭擊殺(徒5)。

資料來源: Latter Rain Teaching on Restoration(春雨運動復還的教導),趙仲權,1982

 

 

【國度觀點】 數算俄梅珥的等候

今年的耶穌受難節與逾越節前夕對齊,復活節與初熟節對齊,這舊約的節期正好預表了基督在地上最後一個,也是關鍵的服事,就是捨生成為贖罪祭,救我們逾越死亡,也成為復活初熟的果子,使信衪的人得著永恆的盼望。耶穌復活之後有40天之久向門徒顯現,教導神國的事情,再過10天後,門徒就在五旬節經歷聖靈的澆灌和差遣,開啟了使徒行傳的世代。

這50天被稱為「數算俄梅珥」的日子,是一個信徒領受信息,裝備自己,以致在五旬節得著聖靈能力,使生命轉化爲新皮袋,去承接新酒新油。使徒行傳1-2章記載了門徒生命轉化的歷程:從最初渴望復活後的耶穌復興以色列國的屬地眼光,轉換到看見天國,看見基督的救贖計劃與神國藍圖,以致爆發出屬天的能力,以福音打開人的心門,城市的城門,乃至國家的大門。

彌賽亞信徒領袖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在5月1日向華人分享的信息中提及,耶穌從耶路撒冷升天,將來也要再次從天上降臨,重回聖城,同時,福音從耶路撒冷而出,也將有一天,重回耶路撒冷。神在天上的國度與地上的彰顯是同時存在的,當我們仰望神去成就祂的應許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個人和群體去投入領受聖靈的更新轉化。接受聖靈的澆灌和能力,使我們能認出自己的位置,以致投入到將天上國度彰顯到地上的使徒性運動。

對於現今基督身體而言,數算俄梅珥的意義在於等候神國的能力臨到,以及使徒性團體被興起而帶來影響力及改變。50天的調整和等候,預備新皮袋去進入個人及群體的五旬節,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旅程,環境太多震動,資訊太多干擾,當初的門徒也問耶穌復興以色列的事、但耶穌說那日子有預定的時間,他們第一優先要務是領受上頭來的能力。我們是否有這樣的眼光,開始專注數算我們的俄梅珥,用信心來迎接等候個人及基督身體豐收的時刻?

復興是有跡可循的,不是複雜或是困難的,是一種專心與渴望的等候與尋求,並不是我們要呈現完美以及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我們都感受到復興浪潮已經離我們不遠,香港要進入更深的調整,放開理性的束縛,摘下自傲的冠冕,歡迎聖靈的澆灌與掌管,帶領我們進入一個不再熄滅,直至耶穌再來的復興日子。

 

 

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 年青人來教會多是因朋友邀請

新店行道會Radical顛狂世代協會於4月29日發佈「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Z世代教為1995年後出生者),顯示國中到大學階段的年青人第一次來教會的最大原因,都是「朋友的邀請」。至於過去穩定聚會的Z世代,不想再來教會的前兩大原因分別為:「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及「不想整個週末都花在教會」。

這次的調查,主辦單位共抽樣921位目前正處於國中(185人)、高中(312人)及大學(424人)的Z世代年輕人。在所有填答穩定聚會的基督徒中,54.4%是第二代基督徒,37.3%是初代基督徒,他們第一次來教會的原因都是「朋友和教會的邀請」。對於第二代基督徒來說,信主的家人扮演著幫助他穩定聚會的重要角色。對於初代基督徒來說,教會活動能否引起興趣很重要,且他們較易因朋友的緣故,持續來教會。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光偉說,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此刻,從這份調查報告的結果中可以發現,傳福音領人歸主,無論時空環境怎麼改變、實體聚會還是線上連結,「友誼」(建立關係)是從邀請人來教會,到後來他們可以留在教會、委身教會及成為傳福音的人的一大關鍵。雖然調查中也顯示,Z世代可能因著「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而不想再來教會。這也提醒教會要更多幫助來到教會的Z世代年輕人「自己經歷到神」,建立跟神穩固的信仰關係。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馬偕故事將拍成電影 《教會》金像獎導演執導

為紀念馬偕博士在台宣教150週年,一部有關「馬偕精神台灣魂」的國際電影鉅作,邀請了奧斯卡金像獎《教會》(The Mission)導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執導,並將透過國際製片發行,這也是台灣史上第一部走向國際發行的傳教士電影。為了有好的劇本,籌拍的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特別舉辦了馬偕電影劇本大賽,獎金高達152萬新台幣,超過國內編劇行情價的紀錄。

4月27日,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辦的「寧願燒盡,不願毀壞」的「馬偕精神台灣魂的電影劇本徵件大賽」記者會,邀請了朱延平導演、中廣公司董事長趙少康、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秘書長紀寶如、金鐘影帝李天柱、中影公司董事林麗珍等人在會中站台,支持馬偕生命故事拍成電影,推動本土電影走向國際。會中也宣布電影劇本大賽的參賽時程及參賽辦法,廣邀海內外各界寫手共襄盛舉,競逐首獎。獲得首獎的劇本,若獲編劇採用,最高可獲得新台幣152萬元獎金,而且有機會與榮獲三次奧斯卡提名的大導演羅蘭.約菲合作。

主持人紀寶如表示,馬偕博士一生對台灣的醫療、教育和農業都有巨大的貢獻,一生傳遞愛的力量,也將生命奉獻給台灣。但是多數民眾只記得馬偕醫院,馬偕博士所做的遠超過這些。這部電影是國際製作和發行,導演這部影片的羅蘭.約菲將於8月來台,為公布的劇本大賽優勝者頒獎,同時勘景和選角。

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理事長洪國隆表示,因著「馬偕精神台灣魂」的激勵,除了馬偕故事改編成電影之外,期望未來持續拍攝宣教士感人影片,讓神藉著祂的僕人,對台灣犧牲奉獻的愛心,感動族群融合,更愛台灣。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副理事長朱奔野牧師提到,多年前他帶領教會團隊參與基督教論壇基金會主辦的全球華人福音微電影金鷹獎,並屢獲獎項,也把他帶進電影世界,對如何透過影像詮釋福音,有很大的興趣。他在神學院教傳媒神學,認為未來傳道人要用運用影像來說故事。

朱指出,馬偕的故事非常豐富,馬偕為了融入台灣,不顧當時差派他來台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反對,娶台灣女子為妻,付上很大代價。馬偕在加拿大長大,進修神學;也到英國愛丁堡,學習建立西式學堂和醫療宣教。他從新北市的淡水登陸,之後終身在台灣宣教,淡水成為安葬之地,真正認同台灣。他們期待下一部電影,能延續宣教士的愛,繼續拍攝彭蒙惠老師的故事。

「教會怎麼可能拍電影?」「要花費六千萬美元,又怎麼可能?」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影視部、春暉映像有限公司執行長孔繁芸,在會中公布徵件競賽辦法時表示,當他們聯絡好友羅蘭導演拍攝時,他馬上答應。而羅蘭導演拍攝的《教會》去年在台灣推出數位版,重現電影拍攝的精神。當他們又聯絡發行商甲上娛樂時,甲上娛樂也支持他們在全台放映。因此他們相信,這件事絕對有可能發生。她說,這部電影主要傳遞「愛世人取代爭鬥」價值觀精神。

羅蘭.約菲曾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特別是他執導的電影《教會》更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電影講述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赴南美傳教的故事,由巨星勞勃.狄尼洛(Robert  Anthony De Niro)及傑瑞米.艾恩斯(Jeremy John Irons)主演,未來拍攝新的電影,是講述傳教士馬偕赴台灣傳教的感人故事。

朱延平導演現身記者會,支持國內電影走向國際舞台。對於羅蘭導演願意執導這部片,相信是因為教會的緣故,也期待這部電影能在台灣完成,他也盡全力支持。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美宣教士來台18年 漁村小鎮建立跨文化交流基地

新北市東北角的福隆,是一個人口不到兩千人的純樸漁村小鎮。福隆火車站前,一個紅色招牌的教會,規模不大,卻肩負起跨文化宣教的使命,來自美國的宣教士羅禮德,領受耶穌在馬太福音得人如得魚的呼召,在這裡打漁18年。

剛到台灣時,羅禮德領受神要他融入當地文化,用台灣人的方式傳福音。他從學中文起步,接著因為旅遊發現這個靠海的偏鄉地區,他與YMCA(基督教青年會)配搭英語教學開始,在福隆澳底等東北角十個學校帶英語營隊,積極有活力地傳福音。

羅禮德宣教士接受訪問

以英語教學傳福音的策略非常有效,帶來不少當地孩子及家長進入教會,羅禮德甚至與美國家鄉教會合作,開啟台美雙向文化交流的暑期營會,並打響口碑。羅禮德分享:「美國的孩子與我們的年青人一起唱歌,美國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孩子會用中文讚美主,所以他們很感動。」

在台灣多年的宣教經驗,也讓羅禮德學會用華人的觀點來傳福音,剛開始他常碰到人們拒絕,讓他不知所措。而東北角福隆教會人數雖然不到百人,但弟兄姊妹都樂意擺上,大家忙進忙出,讓教會更像溫馨的大家庭。會友蔡麗香分享,其實在這裡建立教會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這種漁港都是拜媽祖的。「開始的時候我們想,他們到底能做多久?我們可以有教會聚會到什麼時候?還好真的是神恩典,讓這個教會愈來愈興盛。」

「你應該回家賺很多錢啊,你為什麼在這裡浪費時間?有時候人會這麼跟我說。」羅禮德分享,「可是在我心裡有一些事情是我不能解釋的,那就是喜樂。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喜樂,如果不是因為耶穌,當然要去很熱鬧的地方,但神就叫我來這裡,如果我在這裡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也願意。」

18年開拓教會之路,艱辛又漫長,羅禮德困惑或苦悶時,就到海邊禱告,得人如得魚的呼召,一次次重新堅立他的信心。他在美國原是木匠,帶著滿滿的愛橫渡大西洋,在台灣,他是神的漁夫。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國度角度】當事奉神,還是那殿

很多人問我,對於信徒現今守節期與安息日有何看法,我沒有個人的看法,我想一切當根據經上所記的話!「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西2:16-17)這是强而有力的宣告,值得我們深深反思。究竟當事奉神還是殿,事奉影兒還是那本體?

經上記著説,大祭司基督已坐在天上全能者的右邊,在非人所支,乃主所支的聖所,真帳幕裡作執事,地上祭司所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神警戒摩西: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參來8:1-5)這豈不更指明,地上祭司一切供奉的事,都只是天上事的「影兒」而不是「實體」,而「山上指示的樣式」豈不更預表一切當「照著天上指示的樣式」。若人所支的帳幕不是真帳幕,人所供奉的事只是影兒,山上指示的樣式只是預表,那我們應當追求事奉的「本體」又是指著什麼所説的呢?

經上又記著說,耶穌的職任是「新約」更美的「中保」,前約因有瑕疵,所以主才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因他們都不恆心守我的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參來8:6-12)若前約是因有瑕疵,且有缺欠,神才另立新約,那我們可有必要重回那漸舊漸衰,必快歸無有的形狀與影像去嗎?

經上再記著說,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見他是 「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參來10:1-9)到了新約,神所要的不是祭牲的「死祭」,乃是與主聯合的身體之「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因一切都是按照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而活的。(羅12:1-2)神要破舊立新,以成全律法的不足,正如主所説:「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不在乎外在的儀文,乃在乎基督內裡對天父那最單純愛的動機,成為我們一生渴慕追求的榜樣!

傳統猶太教至今仍固守舊約的禮儀、節期、月塑、安息日……但卻因心地剛硬,心中的帕子仍未除去 (林後3:10-16)。時至今日,猶太人仍不認耶穌基督是彌賽亞,且因硬著頸項、心耳未受割禮,時常抗拒聖靈(徒7:51),所以強烈地逼迫彌賽亞信徒。然而經上卻應許,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林後3:16-17)可見,固守禮儀、節期、月塑、安息日,既救不了猶太大哥,更救不了我們,唯有藉聖靈的重生及啟示,脫離影兒的事奉,歸回那以基督為本體的事奉,才能使我們重獲靈裡的自由。焦點是活出神兒女的真像,以彰顯父的榮耀,願與家人共勉!

文@何寶生

 

 

山洞教會 信徒的搖籃 -【火煉的使徒】專欄

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一年,我看到希伯來書10章25節記載:「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我想,沒有聚會是不合聖經的。我當時雖然才17歲,但主卻給我很大的信心和膽量。與母親商量之後,我們決定在家裡開始聚會。在那個時期的中國,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許多弟兄姊妹勸我別往釘子上碰,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教會成立了,但村民都不敢來我家參與聚會,於是我決定和母親兩人在家裡堅持主日聚會。我們母子二人就在一塊兒讀經禱告。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聚會,但主仍在我們中間。 到了下半年,我們有5個人在一塊兒聚會敬拜。1968年增加到13人,大家情投意合,彼此相愛,把這個聚會看得很重要。我們聚在一起時,不會講什麼長篇大論,只是讀幾節聖經,唱幾首靈歌, 一同禱告,一同哭泣,就是一種享受。若不是因爲怕天亮後被人發現,即使整夜聚會也沒有倦意,誰都不願意離去。那些年日的聚會,真有一種在地如在天的感受。

1968年,文革愈來愈熾熱,為了安全的緣故,我家的聚會轉移到離我家約300公尺的山洞中,那是中原的第一所教堂,也是華人歸主教會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洞不太大,也不太深,可容下10來個人。洞在叢林中,無人發現。我們在裡面唱詩,外面聽不到聲音,我們在那裡高聲讚美主,它就成為讓人得以釋放的地方。每個主日晚上,我們都到山洞去。洞雖小,主的同在卻很大,不少人在那裡重生得救,更多人在那裡與主相遇。那山洞成為人間天堂。

1980年後,人們停止在山洞聚會,但那裡孕育出來的人才正在神的禾場上撒種收割。這個簡單的教堂已成為歷史,但人們很珍視那段歲月的見證及生活。直到今天,還是有人要到山洞教堂,體驗當年信徒的卓絕生活。那地方還在激勵不少信徒爲主獻身,努力工作。山洞教堂不只是華人歸主教會的遺產,更是中國教會歷史的一段記憶,今天它雖然已經停止使用,但它的影響及魅力仍不減當年。

1968年冬天,在一個零下10多度的寒冷日子,神僕張世選帶我到一個位於山腰的河塘,奉主名爲我施洗。當時河塘已冰封,有位弟兄用木棒把冰砸破後, 我就下去受洗。那時一點兒都不覺得冷,反倒渾身發熱。受洗之後,無比歡喜快樂,充滿了新生的感覺,覺得天開了,心開了,靈開了,生命也開了,好像是一個新天新地。

從那天起,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要在屬靈的追求及愛主方面登上新的台階,我開始傳福音結果子。我先回到我的出生地,我重生得救的村莊,找到我的同齡好友,以及血緣較近的同族兄弟姊妹,一同傳揚主耶穌的十架救恩。 那年為主結了不少果子,在我的親族中不少人悔改歸主。

1967年的時候,因緣際會我被人硬推上造反派司令的位置,從此離別高山的牧場和熟悉的羊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人們議論說這是因禍得福啊!當時我想,萬事都互相效力,爲要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第一,當造反司令不能犯罪,做事要對得起神,也對得起人;第二,可以保護基督徒不受批鬥遊街的衝擊,可保護聖經不被抄走或扔入火堆。

感謝神,在我負責管轄的36個村子裡,沒有批鬥過信徒。僅有幾次因非法之徒私自抄家抄出3本聖經,但在他們交給我後,我都一一送回本人手中。信主家的子弟在政治方面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也沒有一本聖經在我所管轄的區內被毀。

鑑於我對國家的忠誠,對工作的積極,並且克己奉公,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上層機構經研究,決定邀請我成爲黨員,並任大隊副支部書記及民兵營長一職。1970年7月1日,我在紅旗下宣誓就職,也不知道信主是不准許入黨和當幹部的。那時我是一個跟隨黨認真工作的基層幹部,直到1976年1月18日,我因現行反革命罪獲判刑七年。


張榮亮是中國教會最黑暗時期的福音拓荒者,其創辦的華人歸主教會(前稱方城教會)是中國五大家庭教會之一,他走過如同在爐火中行走的歲月,也見證了中國家庭教會從火中出來的血淚史。本專欄節錄自其自傳——《火煉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