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關鍵

根據調查,香港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當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麼令自小認識信仰的他們離開教會?教會又應如何回應這個難題?就此,教會更新運動早前舉辦「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會,請來學者分享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狀況,以此作為參考,並討論香港的現象與出路。

教會宜給予群體與空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訪問一批年齡界乎18至34歲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華人基督徒,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信仰經驗,及其選擇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變數去分析影響信二代返教會與否的因素,包括導師及領袖;歸屬感及群體;爭議性議題,例如對科學、同性戀的看法;生活的轉移。

「所有留在教會並為信仰大發熱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經歷導師指引。」王指,如果導師能夠什麼都不做,只是聆聽年青人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已是很大的接納、同情及改變。至於領袖,受訪者反映華人教會的領導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們總是將下一代看成是附從者。更有領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願培養年青領袖,甚至有「假冒為善」的問題。事實上,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都沒有主任牧師,皆因兩代之間溝通有極大困難。能令年青人留在教會的領袖,都是有犧牲精神,有同理心及願意聆聽的。「他們渴求的,並不止是從領袖而來的鼓勵,而是對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則一同行動。」

此外,能否讓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體,亦非常關鍵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體是華人,而下一代的群體卻是社區的鄰舍。「他們認同多元,但是以福音為中心。」同時,兩代之間的屬靈觀完全不同。對於一些議題,例如對同性戀的看法,因為教會未有好好把握作屬靈教導的角色,導致兩代之間存在分歧。「教會的教導沙啞,退讓給公眾的論壇,而且對這些事情都表現虛假、敵對。」而對科學的反思,也是影響年青人會否繼續留在教會的因素。王認為,每個人都總會有曾經對神懷疑的時候,問題在於教會是否有空間讓年青人討論,接納他們所面對的衝擊。

生活轉移方面,年青人會因升學、就職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變。有人因為忙於工作賺錢而不再上教會,也有人因搬離父母而改變返教會的習慣,亦有人因戀情破裂而影響教會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異堂會文化

王就訪問所得作出八項建議,包括﹕

  1. 強調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及教導,解決信仰、職業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價值觀
  2. 實施激進但以聖經為基礎,接受冒險並鼓勵終身奉獻的門徒塑造的原則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導師理念,而且是倡導反向指導及相向交持的
  4. 實施高中生過渡進入大學的準備計劃
  5. 營造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疑問及問題可以不被別人論斷而表達
  6. 重新想像屬靈的儀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聖經原則,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領導實踐,以致可以使權力距離收窄、分佈決策權、鼓勵領導學徒的設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徵的社群規格,就是忠誠、講真話、說真理、好客接納及感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本港教會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會牧養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須建立兼容世代差異的堂會文化。他引述《論盡基督徒》一書指,年青一代覺得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並對疑惑者極不友善。教會應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並提供適切時代與文化的聖經教導,打造空間讓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經歷。

 

教會不能代替父親教養子女

胡強調,教會必須裝備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內部的信仰承傳是信二代去留的關鍵。父母要重新被肯定靈性教導的職責,而教會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與資源,裝備父母,並非代替父母教導兒童。教會要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及聚會。他又認為,教會不應盲目追求只適用於大型堂會的「分齡牧養」,鼓勵中小型堂會要走「跨代牧養」的模式。

恩光書院校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回應時指,信二代的問題不止是教會問題,同時亦是家庭、社會的問題。「今天的孩子不是聽你說,而是要看見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們便會反對你。」他認為永恆是神的價值介入於現在,信仰必須與生活、學科結合,進入不同領域之中,包括職場、公共空間,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會以外都看見信仰的真實。

(記者袁依寧報道)

【Kingdom LIFE】《賓虛》2016 面對面遇見耶穌

荷里活今年繼續推出有基督教信息的電影﹗今次的題材既不是聖經故事,也不是現代生活,而是描述羅馬帝國時代的經典故事——《賓虛》﹗

一代經典重現

提起這部電影,年輕一代也許從未聽過,但50後、60後一輩,卻絕對不會感到陌生,皆因在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曾是廣受讚賞的一代經典。當年的《賓虛》(英Ben-Hur),副標題「基督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共獲得11項奧斯卡大獎,此項紀錄保持長達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魔戒》追平。2016年推出的《賓虛》與50年代末的經典,故事同樣是改篇自盧‧華萊士(Lew Wallace)188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小說。事實上,這個故事自1907年至今已第四次被拍成電影,可見其可觀性確是歷久不衰。

2016年的《賓虛》耗資1億美元製作,於意大利羅馬拍攝。劇情講述與耶穌生於同一年代的猶太裔貴族猶大‧賓虛,被任職羅馬軍官的義兄馬生拉出賣,遭受抄家之災,失去貴族身份,更被流放作奴隸,與家人及妻子以斯帖分離。經過多年在海上的艱苦生活,賓虛在絕境中倖存,在富有酋長的協助下,回到故鄉一心復仇,誓要在寶馬競技中擊敗馬生拉。然而,前後多次面對面遇上耶穌的賓虛,在親眼見證耶穌被釘十架的那刻,生命及家庭都被奇蹟地翻轉……

饒恕代替報復

新版《賓虛》的劇本及信息更貼近原著小說,由憑《被奪走的12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約翰‧雷利改編,並由馬克‧伯內特(Mark Burnett)和他的妻子羅馬‧唐尼(Roma Downey)擔任執行製作人。馬克及羅馬就是美國劇集《聖經故事》(The Bible)及電影《上帝之子》(Son of God)的製者人,他們接受JoBlo Movie網站訪問時曾表示,新一代對《賓虛》認識不多,現在是時候讓他們再次接觸到這個偉大的故事。他們指,1959年的經典版本較著重描述「報仇」,而2016年的新版則更多將重點放於復和、饒恕。「我們嘗試更深入探索信仰與盼望的意思,『復仇』並不是出路,只有饒恕才是。今日我們生存的世界是那麼多危險及不穩定,正正是最需要這信息的時候。」

另一個跟1959年版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耶穌的臉會正面出現在新版之中,與主角有對話。個人生命經驗極大掙扎,且帶有強烈情緒、人性的故事人物,與耶穌面對面「遇見」,被其言行震撼,以致價值觀及人生被改變。這種具體將信息呈現的方式,必定可以令面對每天生活困難、煩憂的觀眾們,容易代入其中,有更深刻的體會。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新版《賓虛》的主角雖非巨星,但當中卻有金像演員摩根‧費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

 

賽馬競技場面震撼

本片俄籍導演提默‧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kmambetov)擅長拍攝動作及特技電影。1959年的《賓虛》以其戰駒競技場面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今次重拍,除了用上電腦特技,演員們更會親自騎上32匹馬作實景拍攝,其效果必定更加震撼。

電影已於8月18日上映,美國傳媒基於開映前的預售票房預測,開資龐大的新版《賓虛》有面臨虧蝕的危機,關鍵在於它是否能獲得普遍教會及信徒的支持。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信二代的流失與出路

信二代是指父母是基督徒,又自小在教會長大的第二代信徒。擁有這良好背景,卻會出現流失情況,責任誰屬?正如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一樣,不會只是單方面有問題。父母和教會對信二代應有教導、關懷和保護的責任,流失問題引起尷尬,甚至難以啟齒,到最近教會界卻開始關注這潛在多年的隱憂。

在教會成長的信二代,理應不缺真理的教導、生命的牧養、事奉的機會。他們的流失意味著屬靈的餵養太過豐富,令他們吃不消,還是有別的缺乏,是教會沒去發現的呢?他們只能在別處得到這缺乏的補足,或是以放棄的態度對這缺乏表達不能公開說出來的不滿呢?

信二代與其他信徒的主要分別,在於他們為自己認真地作出決志之前,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是不在自己的自由選擇下參加教會生活的,而當中或會有壓抑、反抗情緒,若沒有疏導機會,累積下來,隨時會變成計時炸彈。父母和教會當然希望信二代承受到最好的福氣,即使沒有真實信仰,還是認為繼續參加教會生活是蒙福的事情,因為屬靈的餵養就在教會裡,而不是在電影院、購物商場、娛樂場所。

教會確實有引領人歸向神的功能,但神所悅納的是在自由下作出真誠的決定。信二代甘心樂意參加教會活動,當然是好事,但若然心裡有不願就範的情緒,就應加以了解,並忍耐和接納。教會生活除屬靈餵養外,作為一個團體,也有明顯守則和潛規則,沒有真實信仰的信二代容易將之視為律法和教條,被要求必須服從。不是發自內心的服從,只會帶來壓抑和反抗,真心的了解比冰冷的宗教更為重要。

福音派與天主教有別,不認為只有在教會組織裡才有「救恩」。信二代的父母可以在家裡有屬靈的培育,教會也可特別設計另類的活動針對信二代的需要,而不用對沒有真實信仰經歷的信二代施予壓力,迫使他們披上敬虔的外衣參與教會生活。

「……『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可四26-27)信二代如何走過成長之路,我們並不完全能明白,這是他們的成長,但家長和教會可以成為陪伴和引導的人,忠於神所託付的責任,而發芽漸長則是神的工作,人若勉強而行,只會是拔苗助長。

ACTs2Gather 勉勵年青人為別人而活

 

十多個年青人網絡、機構及組織共同建立了ACTs2Gather平台,讓年輕人一同聚集,踏入讓神國在香港彰顯的旅程。首次聚集於8月中舉行,邀請了新加坡神之心教會創辦人陳少豪牧師及台灣FIGHT.K教會創辦人張蒙恩牧師來港分享。

陳少豪牧師提醒年青人不要過一個無意義的生活,也不要為錯誤的目的而活。他曾經見過許多難民每天的生活就是排隊領取救濟食物,因為由隊尾排到拿到食物需要一整天。他說,很多住在城市的人也一樣,為了生活過著不斷重覆的生活,卻沒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或是為了錯誤的目的而活,雖然生活很忙碌,卻沒有活出命定。他勉勵年青人要將「最好的」獻給神,來建立神的國度。

「今天最大的悲劇是已經得救的人沒有為其他人(Others)做任何事」陳牧師說。他提及一百多年前愛爾蘭女王號的沉船事件。當時船上有一百多名救世軍青年領袖,他們都穿上了救生衣,但到最後他們全部都沒有生還。原來他們和其他人一起掉到水中的時候,他們游到其他人身邊,問他們是否已經信主得救,若還沒有,就脫下自己的救生衣給他們。他們願意這樣做,是因救世軍的領袖卜維廉生前寫給他們最後一封信只寫了「其他人(Others)」一詞。於是他們就在水中為其他人,也為耶穌而死。陳牧師呼召願意為其他人而活的一代,現場大部份人都回應。

第二天早上的領袖同工會,陳牧師提出神的心意是重建多代的根基,而非一代取替一代。多代同行並不代表下一代要取代上一代,而是有多代的領袖一起合作的景象。他說在神之心教會,年輕人很快就要門訓比自己小一兩歲的下一任領袖,而被訓練的門徒也要訓練他的門徒。他們的教會因著多代同行,現在已經有第5代的領袖,這些領袖只有十多歲,就負責教會整個影音團隊。

台灣的張蒙恩牧師之後接捧分享。他勉勵信徒要「多結果子」,天父就會因此得榮耀。他指出教會不能吸引人是因為我們有沒有呈現出人們所期待的果子,這些果子除了是性格的果子,更要有生活豐盛的果子。他相信上帝的法則適用於任何領域。然而,不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多結果子,因為這是世界的方式。神揀選一些別人看來沒有能力的人來彰顯神的榮耀,足以使有智慧的和強壯的羞愧。

跟坊間不一樣,張蒙恩牧師叫大家不要追夢,而是要幫助別人成功。當大家憑自己的努力奮鬥,就沒法彼此相愛。夢想是天父放在各人裡面的,是美好的。然而,天父希望我們成就別人的夢想,在別人的事上忠心。張蒙恩也提醒父母,不要批判下一代的夢想,那是他現在的自我形象。否定幼稚的夢想就是否定孩子,令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當父母接納孩子的夢想,就是參與在天父的計劃當中,以孩子的未來來看他的今天。

ACTs2Gather平台將繼續招聚年青人和牧者,建立香港年輕信徒的復興平台。

(記者林暐皓報道)

聯合座談會 探討從事色情行業婦女境況

六個關心社會上以性謀生的婦女之機構及教會,包括禧福協會、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豐榮團契、播道會同福堂、The Vine Church、STOP,於8月17日舉辦首次聯合座談會,分享這些婦女的境況,及作為基督徒可如何回應她們的呼求。

聚會開始時先定義什麼是人口販賣。根據聯合國,人口販賣是指在未經受害人同意下把受害人送到另一地方進行剝削,當中涉及金錢交易。要符合人口販賣需符合三個元素:形式、手段、目的。形式是指怎樣被販運,手段例如暴力對待、威嚇、濫用權力等,目的包括賣淫、強逼勞動、切除器官等。一間名為Walk Free的澳洲組織於年初指出,現時全球涉及人口販賣的人數約為4千5百萬人,大部份發生在亞洲及非洲,被販運的人主要住在中國、印度及巴基斯坦。

世界福音動員會(OM)於3年前開展了同行者事工,他們的使命是帶基督的愛與關懷進入色情行業中,與這些婦女建立關係同行,及按需要提供幫助和輔導。同工分享到本港色情行業的情況,原來在1870至1935年間香港曾實行娼妓合法化。今天,香港的色情行業以不同形式經營,包括腳底按摩、桑拿浴室、援交、夜總會、女士理髮店等。OM同工在深水埗區70幢大廈發現「一樓一鳳」涉及超過400個單位。當中八成鳳姐是新移民,嫁來香港後離婚成了單親媽媽,因學歷低找不到工作,同時又因要照顧小朋友只能彈性上班,在經濟壓力下進入色情行業,其餘兩成是本地人及居港泰國人。這些妓女,即使信了主,大部份也很難在教會坦誠她們的職業。暑期更有很多青年人賣淫,因為社會告訴這一代要開放,每人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色情行業只是一份工作。OM同工說,他們不認同妓女的工作,然而,他們認同神創造她們是美好的。

禧福協會愛蓮事工自1999年開始服事從事色情行業的婦女,現在出隊探訪的地區包括佐敦、油麻地、太子、旺角、尖沙咀及元朗區。另外,晚上企街的婦女一般自稱按摩師,在街上派傳單招生意。愛蓮事工同工曾接觸到短期來港賣淫的外藉婦女,原來她們是經中介人來港10天接客,之前已到星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區接客,每個地方留10天。同工接觸她們後,會藉電話或微信與她們保持聯絡,繼續跟進她們。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全球販賣人口報告,香港成了人口販賣的目的地、轉運地及來源地,香港現時無明確法例保障人口販賣受害者。

(記者陳細細報道)

伸延閱讀:國度1分鐘(2) – 人口販賣

伸延閱讀2:打擊現代奴役制度 來自屬靈覺醒

埃及三大教派草擬興建教堂法案

埃及的三個主要基督教教派:科普特、基督教和天主教,已擬定了一個興建及維修教堂的法案。

根據該法案,興建新教堂將不再需要總統給予批准,只需獲得當地省長的許可證,而任何許可證的申請必須在四個月內得到回應。法案還提出在埃及每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必須有自己的教堂。該法案將在內閣會議上討論,然後轉到議會等候最終批核。

埃及對興建教堂的嚴格管治條例可追溯到1856年。當時,埃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根據法律,基督徒必須獲得蘇丹的批准才可興建新教堂。到1934年時更頒布了十個取得許可證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必須獲得鄰近穆斯林的同意,及教堂不可在清真寺或穆斯林聖地附近興建等。因此,申請興建教會的程序往往需幾年時間,而最終還是被否決。

現時,埃及仍有許多地區沒有教堂,因此基督徒需要千里遙遙去參與崇拜,對於貧困人士來說更加困難。

(來源:Barnabas Fund,2016年8月1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法案通過。

中國考古新發現 骸骨歷史接近挪亞時代

One News Now報道指,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在黃河谷發現古代兒童骸骨,他們生前疑似被巨大的洪水所圍困。骸骨歷史被鑑定為主前二千年,這正是科學家及歷史學家認為洪水毀滅全地的挪亞時代。

著名的聖經科學家肯咸(Ken Ham)表示,不管是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澳洲原住民或中國人,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民族都有古代洪水的傳說。特別是在中國的傳說中,提到一個淹沒全地的洪水,並且有一個人物與這洪水有關

然而,不少科學家及傳媒卻否認那淹沒孩童的洪水是聖經創世記的洪水。肯咸指出:「全球各地都有洪水的沈積層,代表全球性的洪水曾經發生。他們看不到這個事實,是因他們被教導那是數百萬年前的事。」他認為當人不願意承認屬靈的真理,會對明白科學事實產生阻礙。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8月8日,林暐皓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打開科學家的眼睛看到屬靈的真理可以幫助科學發展。

末世徵兆:聖殿研究所開始訓練祭司

戰爭、瘟疫和假先知的劇增,都顯示聖經預言正在成就。現在,我們會目睹啟示錄第11章有關聖殿山的預言將要實現。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致力於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聖殿研究所(Temple Institute)宣佈,將開辦一間訓練利未祭司在聖殿事奉的學院。該研究所近年開展了幾個試驗項目,現在正著手裝備祭司,預備他們在第三聖殿服事。為此,更開展了一項網上籌款項目,以籌集至少75,000美元。

聖殿研究所期待有一天,圓頂清真寺會被第三聖殿取代,但不是透過暴力手段。虔誠的猶太人每天為此禱告,等候彌賽亞來臨。

(來源:End Times Headlines,2016年8月8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讓人明白末世臨近,要警醒。

美國教會談及總統選舉

根據一項新的調查,在這個總統選舉季節,大部分美國信徒都在教會聽到關於政治的信息。這調查是透過網絡及郵件進行,共訪問了4,602名成人。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近三分之二(64%)的受訪者表示,曾聽過牧者在春季和初夏談過至少一個政治或社會問題。當中14%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一個特定的總統候選人。儘管一些著名的福音派領袖支持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更多信徒聽到牧者反對這位共和黨候選人(7%反對特朗普,4%反對希拉里),或支持他的民主黨對手(6%支持希拉里,1%支持特朗普)。根據法例,這種支持或反對候選人的方式可導致教會被剝奪免稅地位。

教會講台的熱門政治議題還包括宗教自由和同性戀,大約40%的信徒表示曾聽過這兩項議題或其一。隨後被談及最多的議題是墮胎(29%)、移民(27%)、環境(22%)和經濟不公平等(18%)。另外,32%的信徒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信仰自由受到攻擊,22%表示,牧者曾講過反對墮胎的信息。

至於同性戀的議題則較為複雜:20%在教會聽過批評同性戀的信息,12%聽過鼓勵接受LGBT的信息,7%則表示同時聽到兩方面的信息。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6年8月1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教會發揮影響力,讓神的法則臨到政治。

緬甸基督徒人口上升到6.2%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最新人口普查報告指出,緬甸基督徒人口成長驚人;基督徒人數現佔總人口6.2%,1983年時只有4.9%。

報告指出,緬甸有300萬基督徒,其中一半住在撣邦、克欽邦和欽邦;85%的人說,他們是欽邦基督徒,這裡是緬甸唯一佛教徒未占多數的省份。克欽邦基督徒占該邦34%。

基督教仍是緬甸第二大宗教。自1983年以來,佛教徒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但佛教徒人數仍高達總人口的88%,佛教徒依舊是緬甸主要宗教。印度教小幅成長,萬物有靈論者和伊斯蘭教徒微幅減少。不過,緬甸不承認的洛興亞穆斯林,人數約有100萬;若把這些人數加入,緬甸穆斯林人口就占了4%。

(取材自worldwatchmonitor,2016年8月,台灣國度復興報Amy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堅固緬甸基督徒信心,賜福教會增長。

男人肯悔改系列之: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 -【國度角度】專欄

一統天下,是天父創世以來的終極宏願,而男人的被造,正是為了完成這終極的目的。

將天國拓殖在地上

天父的終極心願是要將那看不見的國度 Kingdom,拓殖於可見的地上,所以天父在地上藉塵土創造了男人(Man),並授予男人權柄去執行這天國拓殖於地上的統治(Dominion)大業。然而,首先被造的男人亞當失敗了,天父再從天上差派「末後的亞當」主耶穌來作挽回。藉主耶穌寶血的救贖,我們得以回歸天國大家庭,一同完成天父起初的宏願:將天父的基因(DNA)、天國的價值觀及文化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彰顯天國的權柄及榮耀。祂應許所有屬神的後嗣都可在地上一同承受神的國,作為我們的產業(inheritance)(加4:7)。

宗教總是誤導我們是要離開地上往天國去,但主的教導卻是要將天國拓展到地上來﹗當門徒問主耶穌我們該禱告什麼?當如何禱告?主耶穌的回答很簡單:「我們在天上的父」,不是在地上,乃是在那裡?就是在「天上的王國」(kingdom)。對象是誰?就是「天上的父」,那位將「地上兒女」相連成為一家人的。主又說:「願祢的王國降臨於地上,願祢天國君王的御旨通行於地上如同通行於天上。」主並沒有為我們禱告,保守我們都能進天國,卻教導我們要世世代代接力去這樣禱告:「願天國降臨,完全拓殖於地上。」

3K的啟示:A King, A Kingdom, A Kingdom Family

主禱文帶出了貫徹整本聖經的最關鍵啟示,就是關乎「天國的福音」的核心3個K:A King(國王)、A Kingdom Family(王國大家庭),A Kingdom(王國)。屬神的兒女在地上是要建立的不是一個宗教,更不是一個宗派,乃是在地上要執行這「屬天的命定」。藉基督十架得蒙救贖的天國兒女,不是等著去天堂,而是先在地上建立一個天國的大家庭,繼而與主一同在地上拓殖一個屬天的王國 (Kingdom),這才是天國福音的核心,而這天國的福音,必需傳遍天下,以預備好人心迎接主的再來,在地上作王、掌權,直到永遠﹗

Kingdom(王國)乃由King(國王)和Domain(領土、領域)二字合併所組成,意即君王所統治的領土。王國最高的權柄是君王,而君王不是民選產生,手握權柄,有權揀選自己的人民。王國、帝國(Kingdom)會「殖民」,就像英國是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曾自稱是日不落的國家,因其殖民地遍及全球。所有英國殖民地不分種族文化都要「去本土化」,一律改變成英國化,直到完全與英國「對齊」,英女王被尊為大,頭像被高高掛起,大英帝國的文化、價值觀被拓殖於所有殖民地,英王御旨在全球英屬殖民地中通行。香港、星加坡正是華人地區的例子,我們雖然都是華人,但思想卻是西化,這就正是被殖民後的結果。

現今教會所面對最大的危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篡改了神創世的目的與計劃。牧者將神的兒女培養成為一種出世、離世的心態,毫無戰鬥意欲、不問世事,只懂得躲藏在教會四面牆裡唱「哈利路亞」,全心等候主再來迎接我們到天上永恆國度,卻完全違背了主的囑咐:要藉聖靈所賜上頭來的能力,將「天國的福音」從耶路撒冷一直傳到地極,以天國的文化及價值觀去充滿、攻佔及統治全地,預備主的再來

男人,你被造是要征服世界

「男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這話不單是對神所創造的男人的莫大羞辱,更是在羞辱創造男人的神。作為男人,我們因自身的失敗而被羞辱,還無話可說,但我爸爸的名被羞辱,那還得了?

我要在此奉主的名宣告:男人,你被造不是要作失敗者,乃是要作征服世界的得勝者,這是你被造的目的與命定。男人,你要悔改,你被造不是要作這金錢世界的奴隸,一生去建造那即將全然崩潰的巴比倫系統。男人,你要悔改、回轉,像基督耶穌一樣,一生以天父的事為念,在世為父建家立國,將天國拓展到地上,完成天父一統天下的宏願


文@何寶生

「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化守望者】專欄

「賓虛咁既場面」,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這是上一代香港人的俚語,出自50年代末的史詩式電影《賓虛》。近日上映的《賓虛》,劇中的戰車競賽一幕,同樣氣勢磅礡,場面壯觀。可是在美國本土得不到好評,重拍自然會有比較的問題。前天聽見一個影評人在電台節目中評論這電影,他認為該有更好的評價,有此現況,他猜測原因是它太直接講宗教。

《賓虛》的劇情中穿插幾幕聖經情節,耶穌更是引導男主角猶大放下仇恨,學習寬恕的關鍵角色。《賓虛》是基督教電影嗎?暫時不談,先談一談原著小說,它如何首先扭轉作者本人的一生。

電影改編自188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書名副題是「基督的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但不說不知,作者最初的創作企圖是證實基督教的謬誤,但在過程中,似乎神將整件事扭轉過來,作品反成為傳遞基督教信息的媒介。19世紀下葉,美國一位頗有名氣的無神論者英格索爾(Robert Ingersoll)在火車上認識軍官兼作家華萊士(Lew Wallace),閒談中討論宗教,兩人都認為基督教是無稽之談。英格索爾就鼓勵華萊士提筆創作,將基督教的謬論和破綻公諸於世。華萊士雖然是寫小說的,但創作態度嚴謹,與學者無異,他在公餘時間到各處圖書館翻查基督教歷史的文獻和地圖,仔細研究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在研究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基督教原來有歷史根據,更決志成為基督徒,最後他寫出的作品向世人見證:耶穌是神的兒子!

我相信在華萊士的創作過程中,有神的特殊介入,完全改變結果。但同時我忽發奇想,如果他在創作之前已是基督徒,而且是很「屬靈」的一類,也許未必能出現這出色的小說。(出版後的二十年,小說一直是僅次於聖經的美國最暢銷書籍。)為什麼我有這想法呢?第一,在神當然凡事都能,但人的想像力和思想常常在宗教化的框架之內,為「屬靈」而「屬靈」,這樣的話,作品只會是說教之物。第二,人對屬靈世界的熱切追求,若走向極端,就會對今世的工作和生活有輕忽的心態。如果華萊士沒有認真搜集資料,仔細研究,用心寫作,我不知道《賓虛》會不會出現(我不敢揣測神的旨意)。但願我們也有「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黃少芬

 

信任 -【愛有道】專欄

「請相信我,不會再有下一次。」犯錯的孩子希望得著父母的寬恕,並給予改過的機會,重新相信他仍是孺子可教。

「嫁給我吧!我會愛你一生一世。」男友的盟誓,期盼女友以身相許,相信他是那位保護她,讓她終生幸福的天使。

一段關係能夠延續、進深,信任是一根看不見,而且是十分脆弱的線。信任的根基是本於愛,同時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一個初次犯錯的孩子,父母肯定會輕輕放過他,因為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變壞,只是會提高警覺,留意孩子會否再犯。假若他一再犯錯,除了加重懲罰,信任這根線亦會愈加收緊,懷疑他是否在欺哄你。

成人之間的信任關係變數更多,當發現一個跟你出生入死,信誓旦旦的人,竟然背叛你,信任的線被切斷,愛的根基亦會因為不信而搖動,導致好友親屬反目成仇,夫妻離異。

妻子或仍深愛不忠的丈夫,但如何再相信枕邊人不再出軌呢?不信的自然反應是猜疑,疑心使人不斷陷落,產生更多不切實際,超乎事實的可怕想像,眼前人變成了陌生人,猜不透,摸不著。

重建信任的關係之先,必須跟對方澄清自己的心裡的疑懼,給對方一個辯解的機會。信任再連線不會一下子就接通,也不是一再口頭保證就能夠讓對方放下疑慮偏見。雙方都要給點耐性和時間,事實是最好的明證,例如一個怕丈夫不在身邊就是跟第三者約會的太太,丈夫就要多待在家,出外也時常給她發訊息,叫她心安。

受過傷害欺騙的人,更難重新信任別人,有些甚至生活在驚恐之中,與人保持距離,不容易進入親密的關係,要突破心理的障礙,必須尋求專業的輔導。


文@徐惠儀

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295mid-使徒中心
+按圖放大

使徒中心的定義

使徒性中心是一個地區的中央樞紐和資源中心,或母港(Central hub)的功能,能支援每個地區的教會支取五重職事的服事。

使徒中心的功能

  1. 使地區接觸到五重職事
  2. 地區的教導及訓練中心
  3. 地區的慶典聚集地(逾越節等)
  4. 差派信徒、服事團隊出去的中心

初代教會的使徒中心

  • 新約聖經中的教會是由散布在一個地區的數百或數千個小小的家庭教會所組成,每個教會都連結於一個使徒性中心 (central hub)。
  • 聖經使徒中心例子:
    1. 耶路撒冷(使徒行傳二章42節)
    2. 安提阿(使徒行傳十一章24-26節)
    3. 以弗所(使徒行傳十八章4、8-11節)
    4. 哥林多(使徒行傳十九章8-12節)
    5. 羅馬(使徒行傳二十八章23、30-31節)
  • 信徒在家庭教會進行崇拜,在使徒性中心接受教導及訓練。

為什麼要在這時復興使徒性教會?

  1. 五重職事是神原本所設的教會運作模式
    • 牧養模式並不是神的計劃
  2.  起初復興的策略
    • 初代使徒在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羅馬設立使徒中心,裝備信徒,把福音爆炸性地傳遍亞細亞及歐洲。
  3. 使徒性教會才可以興起每一個信徒實行耶穌的命令
    • 初代教會行在聖靈大能中,充滿醫治釋放、趕鬼、神蹟奇事。
    • 所有門徒都起來服事,各盡其職,建立基督身體

使徒職份

  • 使徒(Apostolos)原文是指「被差派」
  • 使徒不只是出現在初期教會時代,今天神仍要差許多使徒出去拓展祂的國度。
  • 使徒的功能是建立教會,並有神所賜的恩膏設立五重職事去裝備聖徒(以弗所書四章11節)。

五重職事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四章11-13節)

職事 工作目標
使徒 建立教會和設立治理方式
先知 給予異象與方向

設立預言準確度的標準

教師 教導與訓練
牧師 餵養、安慰、保護羊群
傳福音 領人歸主

讓你的教會先成為使徒性教會: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

【Kingdom LIFE】二手書包 贈山區貧困學童

不經不覺,暑假已經過了一半,不少家長都開始為子女的新學年作準備,包括購買新的文具及書包。當幸福的香港孩子挑選自己喜愛的新書包時,大概未有想過身處某些地方的小朋友,不但負擔不起一個書包,就連到學校上課亦非必然。由雲彩行動主辦的「二手書包徵集計劃」(Give my bag Program),不但培養香港學童資源共享,惜物環保的美德,更能讓廣西山區貧困學童受惠。

雲彩行動一直致力服務國內廣西山區的貧困學童、孤兒及殘障孩子。過去兩年開始於各學校、商舖回收整潔的二手書包,轉贈廣西山區貧困學童。總經理蔡溢菁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廣西山區土壤貧瘠,農作物收成有限,導致當地人民難以脫貧。孩子們住在偏遠山區,最少需要走一、二小時的山路才可以上學。「他們不會有袋或書包,只是提著殘破的膠袋上學去。」孩子們的書本雖然不多,但由於他們要在學校寄宿,每星期往返山區的路上,都要徒手拿著許多個人物品。

「孩子的家人多數不在家中,已出外打工,且多有農村觀念,期望小孩子到一定年齡便要打工養家,事實上他們才不過是小學生﹗」蔡解釋,雲彩行動資助並鼓勵孩子們繼續讀書,教育他們認識其他出路。「他們對外界接觸不多,也對將來沒太多希望。因此,舉辦捐贈書包這類活動,亦是想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人會關心他們,而他們只要努力讀書,亦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將來﹗」一個從遠方而來的書包,對孩子們來說,不只是解決生活上的需要,更是對外界關懷的體驗,甚至是繼續求學的動力。

過去兩年,「二手書包徵集計劃」(Give my bag Program)總共收到近3,000個書包,全部已派發山區學童。他們的損耗十分厲害,由於天雨及山路長途,去年拿到的書包很快已經變得殘舊,再需要另一批新捐贈的。今年暑假,雲彩行動再次舉辦徵集計劃,目標是3,000個書包。首輪的書包回收活動已於六月啟動,得到各學校的老師及同學支持,當中包括港大同學會小學、滙基書院、香島中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撒母耳學校、東涌靈糧堂秀德小學、堅樂中學,及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等,已收到300多個書包,亦有其他學校將於九月開學後鼓勵師生支持書包回收活動。

公眾回收會於7月28日至9月11日在香港、九龍及新界多個不同的回收點進行 (回收時段及地點詳情見附表一)。收到書包之後,會由義工整理、分類、進行簡單消毒,最後包裝及運送到山區轉贈學童。雲彩行動鼓勵大家踴躍捐出二手書包之餘,更可捐款支持二手書包的運費(港幣50元大概可以資助5個書包的運費) 。「過去兩年都有些有心人幫助運送書包往廣西,今年卻還未有,所以我們亦希望有心人提供物流上的援助。」

是次活動,雲彩行動更邀請了「我是一個大書包」的原唱人陳敏婷小姐,以及一班熊熊兒童合唱團的小朋友,重新演繹這首經典兒歌金曲,透過集體回憶喚起各界關注。填詞人祖詩(熊熊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認為小朋友也可以用他們的方法去回饋社會,例如將自己的舊書包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此外,一班藝人,包括李璧琦、張致恆、及唱作人徐偉賢均表示全力支持二手書包徵集計劃,透過「徒手體驗挑戰」徒手拾起所有物件,跳三下,體驗山區孩子沒有書包的困難。大會歡迎各界人士分享「Givemybag 雲彩行動二手書包徵集計劃」Facebook 專頁中的歌曲、短片,鼓勵身邊朋友參與活動,齊齊幫助廣西山區貧困學童。

回收書包計劃完成後,雲彩行動將後續舉行步行籌款活動。響應國際消除貧窮日(10 月17日),機構將於 10 月16日在香港仔水塘舉行「咩咩咩咩咩書包」山路慈善行,延續關愛山區孩子的行動, 為廣西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的工作項目籌款。所有活動詳情或捐款資料可瀏覽www.givemybag.com 致電雲彩行動熱線3488 4395查詢。

(記者陳淑安報道)

 

捐贈書包須知:

  1. 兩肩背帶款式
  2. 必須整潔及沒有損壞,九成新為佳
  3. 避免有金屬板的護脊書包及拉桿書包
  4. 適合小學生使用
  5. 凡印有任何學校或機構名字均不適合

 

 

收集地點

收集日期
Laurence Lai Gallery

香港中環天星碼頭一樓 1-1號舖 (近7號碼頭)

日期:28/7 – 8/8

時間:1pm – 6pm

 

新都會廣場辦公大樓

新都會廣場1座辦公大樓2樓大堂接代處

(港鐵葵芳站,商場二樓奇華餅家附近入口)

日期:28/7 – 11/9

時間:9am – 8pm

 

沙田廣源商場  回收箱

廣源邨街市(工商銀行櫃員機旁設置回收箱)

日期:28/7 – 11/9

 

屯門H.A.N.D.S商場  回收箱

屯門安定邨定祥樓(停車場入口Killiney Cafe對面設置回收箱)

日期:28/7 – 11/9
LUSH 嵐舒  香港門市

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店(港鐵D3出口)

尖沙咀加連威老道24A號店(港鐵B1出口)

銅鑼灣駱克道492號順禧銅鑼灣中心3-7號店(港鐵C出口)

中環擺花街21號Soho Square地下(港鐵D2出口)

日期: 14/8, 21/8, 28/8, 4/9 (星期日)

時間: 12pm – 7pm

 

 

[國度觀點] 當信仰失去歷險元素 Pokemon Go便成為出路

手機遊戲「Pokemon Go」瘋魔全球,即使在世界各地引致多宗意外的發生,浪潮卻不斷推高。港人似乎也沒有提高警覺,日前有數以千計的「訓練員」被傳媒形容為「陷入瘋狂狀態」,為捉「卡比獸」,不顧安全,衝紅燈,從摩士公園跑到新蒲崗廣場。

有教內人士就提出,順著潮流將「Pokemon Go」變成傳福音的工具。美國德州的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已付諸實行,師生合作使校園成為訓練場地,結果在兩小時內吸引二百多人為捉小精靈而首次踏足神學院,其中有幾人在聽福音後決志信耶穌。該校一名神學生說,以前是去社區做外展,或到外地短宣,但這次是罕有機會,不用四處尋找人,那些人是自動來到他們那裡

傳福音工作的困難在於外展策略――如何尋找人,現代人似乎都是對福音有質疑或拒絕的態度,所以傳福音方式才會層出不窮,但求獲得接近目標的機會。「Pokemon Go」成為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師生的有效傳福音工具,正因為它能吸引人來。如此看來,「Pokemon Go」似乎比「我們所傳的福音」更吸引人,或者可以說,它比「我們的信仰」更吸引人,更讓人著迷,故此我們才感到需要借助「Pokemon Go」的熱潮。

「Pokemon Go」的成功有幾個主要因素。首先,它滿足人的社交需要,最刺激的電子遊戲若果沒有與人的聯繫,很快就會失去吸引力,虛擬遊戲在這方面比純粹的電子遊戲更強。基督教信仰也是群體性的,定期的聚集形成凝聚力,然而信徒所展現出來的信仰,往往有一個因素比「Pokemon Go」遜色,就是歷險元素,而過程中可以獲得成就感。「Pokemon Go」玩家要去捕捉不同種類的精靈,從而獲得成功感。可是現代社會的信徒求平安求穩定,教會就變成沒有歷險需要的屬靈溫室,結果信徒失去挑戰他們的人生使命。然而從古至今,最精采的信仰是在屬靈爭戰的前線上展現出來的,那是信心的旅程,同時也是歷險的旅程。聖經應許有信心的人最終得到獎賞,也是屬靈工作的成果。歷險的旅程中雖有失敗之時,但也會被視為至暫至輕的苦楚。

基督教信仰是極富挑戰性的,但倘若我們所展顯的信仰失去歷險元素,人們隨著天性就會被各式驚險玩兒所吸引,「Pokemon Go」不過是其中一個,以後陸續有來。

六國逾三百家庭 台東愛爆燈

為了幫助家庭重建關係,促進夫妻和兩代之間的溝通,香港611靈糧堂於7月底在台東舉辦第三屆「愛爆燈國際家庭營」,為來自六個國家地區共324個家庭、超過1,100 人,安排四日三夜的親子遊戲、處理情緒和學習溝通的講座,還有讓家人彼此醫治傷害的晚會等,為很多家庭帶來關係上的修復和更新。

父親道歉帶來醫治

愛爆燈家庭營會分兩個梯次,分別於7月26至29日以及8月1至4日進行。首天晚會主題為「拆框框,建新眼光」,鼓勵父親們帶頭轉化家庭氣氛,以「欣賞感恩」取代「批評比較」、以「主動服事」取代「懶惰被動」、以「歡慶熱情」取代「平淡無趣」的氛圍。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更帶領所有父親跪下禱告,向神立志建立滿有溫度的好好家庭,場面動人。

營會第二天分別為父母、青少年和孩子安排分齡講座,教導參加者如何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為當晚的「燒毒根」醫治晚會作好預備。晚會透過教導和示範,引導每位家庭成員分享一件傷心往事,其他成員則學習聆聽,彼此禱告,讓神醫治。很多家庭都想不到,在神的愛濃濃包圍下,大家可以釋放壓抑多年的情緒,有的彼此道歉、有的互相擁抱,大大「燒」除關係中隱藏的毒根。

來自台東靈糧堂的劉輝雄,跟他十歲大兒子宣佑抱頭痛哭,深深經歷醫治。「因為我常會對兒子說,你是長子,要做弟弟的榜樣。我發現,他被我們夫妻壓的太深,他的生命是壓抑的。那晚聖靈提醒我,要向我兒子認罪,我講了很多句爸爸對不起你!但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眼淚回應。他在我們懷中痛哭,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

Timothy平時總是追趕孩子的功課有沒有做好,卻沒有時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覺,但這晚孩子有機會表達心裡的感覺和委屈,Timothy說:「原來大兒子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認為我們只愛弟弟,這讓我和妻子反省日後要改善自己如何對孩子們。」

「模擬人生」反思生命

到了第三天最精彩的活動是「模擬人生」(Sim-Family),每個家庭成員都領到一張身分證,包含不同學歷、職業等背景描述。模擬城市攤位設計精心,情景與現實生活貼近,遊戲的錢甚至可以買食物、玩具和禮品!大人小孩都忘卻了自己,盡興地投入二度人生的角色,短短四小時內歷盡人生,求學、賺錢、玩樂、甚至誤入歧途,好玩之餘,又發人深省!

爸爸李浩機在模擬人生中的起步點是中學生,手上只有一百元,沒錢讀書便去投考警察。打工半小時後,才想起要找家人一起去玩,但總是湊不齊人,於是又再營營役役忙於生計。最後利用僅有資源去讀大學,畢業時再踫見太太,被太太一句話喚醒:「你不要光是花時間去賺錢和讀書,現在遊戲都要結束了,我們還哪有時間一起玩?」他才反省到人生更重要是與家人相處,並在信仰中儆醒等候主再來!

最後一晚「生命樹」的晚會中,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指出我們生命中的毒根來自於過去的傷害、性格中的老我,如自私、自義、自卑等;以及來自世界的污染,如過度物質化、各式電子遊戲造成的影響等。她鼓勵大家要「燒」滅分辨善惡樹的毒根,栽種生命樹的種子。接著張恩年牧師帶領大家手牽手圍成生命樹,並且圍圈走,以先知性行動展現出一棵360度旋轉的生命樹,也祝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生命樹。

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

當大人小孩都不斷追逐手掌上的遊戲,虛擬世界入侵現實世界之際,611靈糧堂的牧者在家庭營呼籲家庭要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莫讓電子科技產品麻醉孩子的心靈,破壞家人的關係。

愛爆燈國際家庭營其中一個環節為「電子世界」,為父母、青少年和兒童安排分齡講座。611靈糧堂王建勝牧師也表示,過分沉浸在科技電子產品中,會缺乏實質的人際相處,勢必破壞人際關係。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則促請家長,要享受科技卻不要受綑綁,建議家長應延遲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在家中立下界線設規範,莫以電子產品取代親子時間,尤其是家人用餐時間。父母應和孩子親親大自然,帶領孩子探索世界。

不要以為只有孩子會沉迷「手機」,原來也有年輕人想與父母溝通,竟被父母手上的「手機」阻隔了。「當我想跟爸爸媽媽講心事時,我很生氣他們仍然手上拿著電話,掛著看微信……」參與講座的年輕人Livia接受記者訪問時還落下淚來!

Livia哽咽著說:「我覺得他們重視外人和手上的微信多過重視我,即使我在他們眼前,想跟他們談話,他們都不能放下電話,情願跟手機裡的世界打交道!我覺得好難過!他們好像不願意投放時間來跟我相處!」

有家長秋霖在「燒毒根」環節,也聽到女兒分享不喜歡媽媽吃飯時看手機的心聲。「我立志以後吃飯不再看手機啦!」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台總統向原住民道歉 原漢教會同行釋放祝福

台灣總統蔡英文於8月1日原住民族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會上邀請6位原住民牧者同聲以母語禱告,張以諾牧師以中文祝福禱告結束。隨後,蔡正式發表道歉文,代表政府向全體原住民族在過去四百年來,承受了許多的苦痛和不公平待遇致上最深歉意。她請求社會能一起努力,走向和解,走向共存和共榮,打造真正多元而平等的台灣。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於受訪時表示,蔡英文總統代表國家向原住民道歉,「我覺得這是個過程」,台灣教會仍要繼續尊榮原住民,使原住民能夠真的就位、到位,相信神要讓他們因著政府的道歉,得著醫治;並且要在這樣的定位之上,去做神要他們做的。「不單是影響台灣,甚至是列國原住民,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少數民族皆帶來影響力;相信神要透過這樣的影響,帶來對其他國家的祝福。」

受邀與會的原住民牧者代表、原住民牧者合一團隊張以諾牧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在過去四百年間,原住民想擁有土地卻失去了土地,想擁有語言卻失去了語言,即便我們是最早來到這塊土地的原住民,卻是被剝削的最厲害的族群。」當他參加2008年加拿大總理向原住民印地安人道歉的聚會,那時的他內心有個禱告:「何時可以看見台灣政府向原住民道歉?」此刻,如同神回應了他的禱告。

「站在基督徒的角度,我們要強調的是寬恕正義。沒有寬恕,那來的正義?」相較於某些原民團體提出補償正義,張以諾牧師指出,轉型正義沒有錯,補償也很重要,那是政府要做的事。「寬恕是神所喜悅的,為回應政府的道歉行動,我們提出申請:八月下旬在凱道舉辦以『愛、饒恕、和好』為主題的音樂會,時間正等待總統確認。音樂會將分成三階段,並有原住民16個族群代表出席,為總統及台灣祝福。」張以諾牧師籲請漢人教會能一起站立,「這是原漢教會同行的時刻!」

台灣的族群傷害並非只有原住民,但這根部若被醫治,接下來就是外省及閩南人的問題,「我們渴望這是一個開始,能看見台灣真的行走在神的次序與心意中。我們最深的渴望,是能站在總統府前,以少數民族的身份來到神的面前,為我們的國家祝福、禱告。」

從2013年開始,率領回家探訪團隊進到各原住民部落中,聆聽原民心聲的李家忠牧師於受訪時說道,那一年,回家聚集的父老團隊領受一個感動:「在下一個旅程中,要回到父神的心意裡,要我們向原住民真誠的悔改。」因為神的計劃中包括少數民族,但他們過去被忽略、被惡待、受了傷,祂要來修補這個關係。神也告訴我們,當原住民加入華人的軍隊,他們會是個奇蹟。

當團隊禱告尋求時,主賜下策略:不是去告訴原住民要做什麼,而是去聆聽他們所說的,「我們淚流滿面,我們真是滿心虧欠,百多年來他們內心所承受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代表漢人的教會,我們向他們悔改認罪。我們只知道,當我們如此行時,他們的心便得著了安慰,使我們可以真實的連結在一起。當我們真正的悔改,那隔斷的牆就被拆毀,成了一個身體。」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綜合報道)

溫偉耀新書發佈 偕陳友對談生死

今年書展期間,神學教授溫偉耀博士會同著名資深影藝人、導演陳友先生出席「對話生、死」講座,探索死亡這個嚴肅的題目,分享他們所面對死亡的經驗及領悟。

陳友出身溫拿樂隊,既是演員也做過導演,但原來他的太太曾經病危,令他束手無策,迫使他反思生死的問題。「當最親的人跟你說:『我只想你生活得很好』,那一種遺憾實在令人心痛」,他說。幸好及後他學習向神祈禱,神就奇蹟地讓他的太太康復。自從這個經歷後,他的人生觀改變了,開始反思人生可以留下甚麼,怎樣過才有價值。

溫偉耀博士說:「生死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很多人走上了這條路,究竟人對死後的情況有沒有把握,又可以怎樣面對死亡?溫博士提到其實溫拿的玩樂精神很有幫助,甚至生死可以用遊玩的角度看待。例如有人問為什麼我要死,為什麼死前這麼辛苦。他幽默的回應說:「為什麼不用死?為何會不辛苦?」當我們能夠學習一種幽默去面對必然,將會更容易接納和跨越死亡。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活得夠,就不會怕死。」

溫博士綜合各種研究後發現。他又提到現代哲學家海德格所說﹕「死亡是一個契機。」當一個人生命只剩下倒數時,如果能把握最後的一段時間做有意義的事,甚至會比一生更有意義。當我們能把愛和關懷留在他人身上,我們的生命就可以在他們心中延續。正如聖經說一粒麥子若是死了,才可以結出許多子粒來。他又提到一個墨西哥墳場的傳統,就是當一個墳墓超過五年來都無人探望,才會被移送到「真正死了的人」的區域。當這個世界還有人記念你,還未算真正死亡。

至於死亡之後有沒有永恆,那個世界是怎樣的?陳友打趣說:「雖然我是『道士陳』,也做過疆屍先生,但我並不認識靈界。」溫博士指出人心對永恆有著渴望。因此不管人相信唯物論、無神論,或是其他宗教,心裡也知道除了眼前的物質世界外還有另一個世界。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瀕死經驗收集了大量數據,這些人都表示死後會離開身體,經過一條隧道,最後看到一位宇宙的主宰,有光明和溫暖的感覺。因此研究顯示死後確實有另一個永恆。

「面對死亡,真正要談的是盼望。我對死後的永恆有把握嗎?而對還活著的親人,他們對前路是有盼望嗎?會期望今日嗎?」溫博士指出,盼望是對將來的預計,人永遠沒有絕對的把握。然而,必定有一個超然的宇宙主宰,掌管人生命運,將我們的盼望成為事實。

溫偉耀博士同時發佈新書《今生.來世》,探討死亡、盼望、瀕死狀態、靈界、天堂與地獄等深奧的議題。

「面對死亡,真正要談的是盼望。我對死後的永恆有把握嗎?而對還活著的親人,他們對前路是有盼望嗎?會期望今日嗎?」

(記者林暐皓報道)

基督徒商界領導力高峰論壇 興起大中華守城者

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FGB)大中華守城者將於9月16-20日舉辦「全球華人基督徒商界領導力高峰論壇」,主題為「創新與傳承」。FGB主席陳世強表示,論壇是為回應職場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下所發揮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探究怎樣的新皮袋才可以承載這末世的全球屬靈大收割

「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香港基督徒領袖,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可以扮演怎樣的策略性角色?具體來說,是如何接棒歐美國家的屬靈傳承及如何實現中以屬靈接軌,幫助正在中國興起的西行大軍來完成耶穌托負我們的大使命。」陳世强說。

是次論壇的主要講員包括:Empower21全球議會主席Billy Wilson、彌賽亞猶太裔職場領袖Paul Szkiler、新加坡愛心爸爸運動創辦人Jason Wong、新加坡商人團契守城者負責人Georgie Lee、以色列香港總領事Sagi Karni、西行之旅運動創始人王紹宏、以色列知名企業家Adiv Baruch,以及中、港、台三地多位新一代領袖。

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