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5777年 立約作一個新人

即將進入猶太新年第5777年,國度事奉中心與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建立了亞洲的戰略合作關係,盼望讓更多華人與以色列同行。9月10至12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 拉比再次來到香港,分享浸禮與血約、進入5777年及一個新人等訊息,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亮光。

浸禮與血約

聖經中曾經發生多次以水淹蓋人的事件或狀況,它們每一個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也有共通點。透過阿睿拉比的闡釋,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起初神創造天地時,有一個完美的「覆蓋」狀態:萬物都在耶穌基督裡,而神的靈在人裡面。神說要有光,並不是創造光,而是把真光耶穌叫來,然後在光明中、在耶穌裡創造萬物。後來神用塵土造人,把生氣吹進他們裡面,使他們成為有靈的活人(創2:7),就是聖靈住在人裡面。然而當人類敗壞,神親自設立了一個拯救的約:「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他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創 3:15)。以至於整本聖經都是為達成這個應許來推展。

阿睿拉比談到挪亞洪水,是第一次的淹蓋事件。「洪水是神的屬天的機制,使在血約之內的人透個水和方舟從邪惡的世界分別出來。」他說。人們常問為什麼要除滅一切,他解釋,其實神並不是憤怒,而是憂傷心痛。神一直等待人類回轉,但到了挪亞的世代,挪亞已經是最後一個合神心意的家庭去完成創3:15的拯救計劃。因此,洪水是為了保留最後一個屬神的家庭。神使洪水氾濫,卻與挪亞立約。方舟就代表立約的工具,罪得赦免、被神稱義。

第二次的淹蓋事件是出埃及。在逾越節當晚,神的使者因看到以色列人塗在門楣上羔羊的血,就「停止審判」,越過那家,代表他們的罪已得赦。然而,以色列人仍身處埃及為奴之地,若要離開法老的掌控,要進入紅海的水裡,水掩蓋之後埃及不能再追上他們。阿睿說羔羊的血是神超自然的赦免,但踏入紅海、摩西舉杖卻是人在自然範圍要做的事,以致聖經說神在「當日」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手(出14:30)。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用自己的血立永恆的約,而祂一次的獻上就永遠有效。可是,若人沒有離開屬靈的埃及,撒旦可以再次抓住他。因此浸禮就是信徒要經歷的「淹蓋事件」,當人下到水中,聖靈會和他一起在水裡出來,是永遠有效的。浸禮不是宗教儀式,而是屬天的機制,使舊的世界不能再追上,也回復到神創造時完美的「覆蓋」狀態。

 

踏入5777年 

關於新一年,阿睿有以下見解。禧年完結,5777年就是全新的開始。禧年間要赦免其他人的債。因此,要留意「不要把不赦免,或是帶著別人的問題進入新年」。赦免不是為那人而設,而是為被冒犯的人而設立的,以至我們不會因其他人的過錯囚禁自己。「即使對方不改變,我們也不用被綑綁」,他說。

另一方面, 5777年或任何的日子,都是為了提醒我們要留意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有沒有救人和代表神的國?我們的恩賜怎樣祝福身邊的人?「不要把一個他連得埋在土裡,用你所有,做你所能,代表天國!你有足夠的時間!」他總結。

 

一個新人

阿睿拉比亦分享了「一個新人」的重要題目。這個新人有三面特質,是個人、團體和國家都有責任成為的。

首先,每一個相信神的話,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都有一個新心新靈。他必須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是個人責任,決意順服在耶穌的主權之下。其次,不同團體構成基督的身體,每個成員及器官都是身體的一個功能,要協助其他部分,使基督的身體有效運作。再者,不同國家的信徒都會加入成為「以色列國民」的一員。因著國王耶穌和我們的關係,凡在祂的王位以下都是「以色列國民」,因為我們所代表的國家都在「以色列聯邦」(Commonwealth of Israel)之中。他特別提到,進入一個新人的時候,人並不會失掉自己的國籍和種族身分。

阿睿拉比之後指出,一個新人的啟示,可以幫助以實瑪利及以撒的後裔進入命定。他說:「神聽見童子以實瑪利的聲音,給了他命定,並且在祂的救贖計劃中有份。」神對亞伯拉罕兩個孩子的命定都是因為亞伯拉罕的約,這約今日仍然有效。仇敵希望毀滅以實瑪利和以撒的命定,使以實瑪利歸入伊斯蘭教,並跟以撒成為敵人。然而,以實瑪利和以掃後代的土地一直在以撒的後裔附近,「神設立他們作為以色列的第一道防線!」他相信「一個新人」會為亞伯拉罕的家帶來突破,並帶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宣教動向直擊: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站立在一個很重要的屬靈位置,從中國新彊向西移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吉爾吉斯斯坦,是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重要關卡。

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信仰是伊斯蘭教,回教徒佔87.2%,基督徒僅佔0.42%[1]。吉爾吉斯斯坦是鄰近五個「斯坦」當中,對福音工作相對較開放的國家。當地政府法例不容許在公開場所傳福音,但不禁止人參加聚會。吉國亦容許滿200名會友的教會註冊,現時能成功註冊的教會有數間,會友大部分是以俄羅斯及朝鮮族為主。多數福音工作是在北部首都Bishkek一帶,而集居於南部的本地吉爾吉斯族/柯爾喀孜族(吉族/柯族)就大多數是村落家庭教會。當地教會缺乏資源及牧養,亦很需要裝備,特別是村落工場缺乏工人。對於改信基督教的柯族信徒來說,最大的壓力是來自親友和鄰舍的杯葛,及面對社會上不公平待遇。

根據統計,現時吉國人口約六百萬,72%是吉族/柯族人,9%是俄羅斯人,14.5%是烏茲別克人[2]。 當地主要語言是吉語/柯語及俄語,因為曾受俄羅斯統治,俄語仍是主要商務語言。當地一般收入為每月100至300美元,在貧窮線以下。另外,當地家庭問題嚴重,倫理關係複雜,酗酒家暴情況普遍。

雖然現時在吉國的福音工作並不興旺,當中也有些令人振奮的見證。一位吉族/柯族牧師講述他信主的奇妙經歷。他以前是虔誠回教徒领袖,一次讀可蘭經時,竟三次說出「耶穌是主」,讓他非常震驚﹗後來,他接觸到基督徒帶他上教會,掙扎了半年後決意跟隨耶穌。於是,他全職事奉神,建立教會,現在正支援六個家庭聚會點,平均聚會人數由幾位到十多位,都是以吉族/柯族人為主,並與其他鄉村教會合作推行門徒訓練。聚會時只有簡陋的樂器,但卻滿有神的同在。

一位柯族姊妹藉職場事奉神的見證也非常鼓勵。這位姊妹因著神醫治了她病危的兒子而信主。她禱告神為她預備一份可事奉祂的工作,兩年後便被一間機構邀請推行社區發展計劃。這計劃包括教導村民探討村中的衛生環境和安全問題,及如何處理。藉著這工作,他們有機會接觸村民,向他們傳福音。後來,在主帶領下,她開始教導不同教會推行社區發展計劃,讓教會有機會進到農村服事。教會更與政府合作,在一個農村設立了一間照顧傷殘兒童的中心,透過這計劃帶了7人信主。

另一邊廂,當地的牧者要面對不少挑戰。一對吉族/柯族牧師夫婦曾被親戚邀請參加ISIS,他們堅決為真理站穩,後來這幾位親戚在一次聖戰中陣亡。

在回教國家服事神實在很不簡單,需要我們切切禱告支持。當地福音工作有很多不同層面的需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誠邀你參與10月7日晚上7:30至9:30於國度事奉中心舉辦的「吉爾吉斯斯坦祈禱分享會」,了解可如何參與當地福音工作或代禱。

(記者陳細細報道)

吉爾吉斯斯坦祈禱分享會

日期:10月7日(五)
時間:晚上7:30-9:30
地點:國度事奉中心 – 九龍灣啟祥道22號開達大廈7樓A室
報名:http://goo.gl/O0nDuF

因場地座位有限,請盡早報名

 

[1] Joshua Project

[2] World Population Review

[國度觀點] 沒有異象 教育就放肆

教育改革是香港當今面對的重大議題之一,而討論重點主要集中在語文政策、學制及考試制度等上,卻甚少從教育精神及本質出發,重塑全人教育的模式。基督教在本港教育工作上貢獻良多,然而沒有異象的基督教教育,根本與其他教育無異,都是不能引領人進入基督裡的豐盛生命。美國「Worldview Matters」總監奧化文(Christian Overman)提出基督教教育走向二元化的危機(有關新聞見本報P.3),直指這世俗化的趨勢導致基督教教育失去本身的意義。

奧化文指出,基督教教育是培育人成為敬拜神的人,所有科目都應具有聖經觀念,而不是將基督教變成一個獨立科目,與其他科目沒有聯繫。教育本來是培育思維、品格,但在競爭劇烈的社會,提升謀生機會及就業率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基督教教育本應有更崇高的目標,但失去異象的基督教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缺欠聖經觀念,學生不能在倫理、科學、商業、藝術等各範疇中認識聖經原則,也無法從聖經角度理解人、社會和世界的一切。即使他們成為基督徒,但因為發展了二元化思維,當他們進入社會,也是以世俗的方式發展工作,建立家庭,以及參與社會事務,只有在教會參與信仰活動時,才回到屬靈的思考方式。這就是奧化文所提出的二元化危機。

當信仰不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一個科目或一個宗教活動,信仰就不是真實的信仰。基督教教育的改革應優先處理整合的問題,以聖經價值為本,提供整合信仰和知識的全人教育。在香港開埠的早期歷史,大量西方宣教士來港投入教育工作,開辦學校,惠及貧苦大眾。今天有基督教背景的學校遍佈全港各校區,不少更是名校。如果這些學校真正將教育基督化,轉化社會就指日可待。

 

 

台灣基督徒人口 26年增長逾2倍

《2015年台灣基督教會趨勢報告》於2016年9月出版,這份每兩年進行一次的教會發展報告,調查範圍涵蓋包括天主教在內99%的台灣堂會,總數有4,226間。計畫負責人朱三才牧師表示,調查的數據來源是根據各堂會電話訪查或週報資訊,採樣方式偏保守,特殊狀況都不計算在內,因此呈現的結果,應該很接近當年度台灣教會的真實情況,誤差值約在3個百分點。

「台灣基督教教勢報告」自1989年起,見證了台灣26年來教會發展的軌跡,也見證神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祝福。朱牧師說,他把這項服事當成是台灣基督徒的戶口調查,「每一間教會都是我一個一個調查,我把這個當成是在服務眾教會。我開始做這個調查的時候,千人以上的教會,只有寇世遠監督牧養的基督之家,現在台灣已有70多間千人以上的教會。」

根據2015年的報告顯示,台灣目前超過千人以上的教會有72間,其中有8間超過2,000人;而當中又以台北市最多,有35間。基督徒人口(不含天主教)現今約有146萬人,約佔全台總人口的6.53%。若與2013年的數據相比較,大概有15萬人在近兩年間成為神國度裡的新人。

而綜觀90年代至今台灣教會的發展,從原本的2,660間,到如今4,246間,台灣教會成長近6成。基督徒人口則從原本的45萬,至今全台有146萬的基督徒,成長逾2倍。調查報告的數據中,處處可見神復興台灣的心意,以及眾教會齊心努力的成果。

朱三才牧師認為,台灣教會經歷突破性的增長,與教會間的合一行動有絕對的關係,「教會增長,跟『2000年福音運動』有絕對的關係。在過去,各教派都只管自己的事情。但2000年福音運動之後,大家有了建立教會的共識,要在2000年建立1萬間的教會。雖然目標沒有達成,但各教派間開始有了連結,彼此合一,成長也就加速。」

若單看2013-2015年台灣各縣市的教會發展。以堂會成長狀況來說,大都市新堂會的出現明顯多於偏鄉,前三名分別是台北、新北及台中市;其他如雲林等地有個位數的成長,離島地區在這兩年沒有新的堂會出現。

若看信徒人口的成長狀況,除了澎湖縣之外,全台各縣市的基督徒人口皆有1%左右的成長幅度。新北市新信徒人口居冠,約增加2萬5千人。若以成長幅度來說,台灣東部增長比例最多,前三名分別是花蓮、宜蘭和台東。值得注意的是,澎湖縣這兩年11歲以下信主人口大幅度減少約300人,成人則有小幅的下滑,這很可能是該縣人口外移所造成的結果。教勢報告也呈現出台灣部分偏鄉所面臨的人口議題。

朱牧師也觀察到,現今教會的發展型態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報告顯示出,台灣這些年間沒有任何宗派支持的「獨立教會」有逐漸變多的趨勢,佔全台基督徒人口的比例也最高。資料顯示,2013年獨立教會共有840間堂會,會友人數計31萬人,到了2015年已增加至923間,會友人數倍增至65萬人,值得關注。另外,部分教會的禱告會人數或是小組聚會人數,開始多過於主日聚會的人數,這些現象都值得台灣教會參考。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許一平台中報道)

網絡教會 另類神聖社群

崇基神學院於9月13至14日舉辦「第十屆牧養週年研討會2016」,主題為「新.網中人——網絡與牧養」,邀得多名牧者及學者探討網絡牧養的可行性及果效,並分享自身經驗。

9月14日下午場,陳龍斌教授分享到網絡教會可以成為「輔助教會」(parachurch),並不是與教會對立的。在教會人手緊絀的情況下,網上教會能輔助教會提供牧養。此外,網絡是一個匯聚人的好途徑,幫助教會尋找己去的羊或挽回若即若離的羊。當談論到網絡牧養與傳統牧養可如何分工時,陳教授指出網絡可組織一群志同道合者,並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可暢所欲言,例如現時Facebook的專頁或群組。因此,網上教會能發揮「另類教會」(alternative church)之效。

陳教授同時提醒建立個人關係的重要性,不然專頁或群組的會員人數只是數字。他分享個人網絡牧養經驗,例如把會友逐個加為朋友,再與他們發個人信息傾談。那些有回應的,便與他們進一步建立生命的關係,牧養他們。到建立了一定關係,他也會邀請他們來教會。另外,他也分享到如何藉網絡為公義發聲。例如,他曾透過社交網絡接觸到在網絡被欺凌的人,建立群組為他們發聲。最後,他亦指出網絡教會不能全面發揮教會功能。若要發展網絡牧養,很需要有同行者,共在信仰中互相鑑察。

接著,李駿康博士分享到網絡牧養的對象不獨是年青人,也應教長者上網,融入他們。他認為網絡是很好吸引人的工具,進而再面對面牧養。然而網絡牧養亦有其難處,例如一般人不會在網絡公開真正身份,虛實難分;在網絡上「無枉管」,很多人藉此宣揚仇恨;網頁很多時與生意連結。他認為,要有效地做網上牧養,需要認清牧養者與被牧養者是誰。

接著,關瑞文教授指出,媒體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結構。社群已不再以面對面定義,社交媒體讓人可以跨時空、跨語言去溝通。但他同時帶出一個問題——沒有「身體」的網上教會是否真的教會?葉菁華教授續從神學角度回應這問題,認為教會是地上的divine community(神聖社群),重要元素包括聖徒相通、聖禮等等。他同意網絡教會具備聖徒相通的元素,但聖禮例如領聖餐方面,會遇到困難,但非不可行。最後,他指出網絡可成為教會的載體,接觸不上教會的人,及牧養不能上教會的人。

(記者陳細細報道)

俄羅斯禁傳教法案生效後 基督教領袖被捕

俄羅斯的反恐新法案通過之後,教會被禁止在教會及宗教場所外傳福音。據說基督教領袖已經開始被捕。

據報8月底時,烏克蘭改革正教基督救主堂的Sergei Zhuravlyov,在聖彼得堡彌賽亞猶太社區會堂講道期間被捕。他被指控「煽動人群對俄羅斯正教產生負面思想」,以及與烏克蘭民族政黨有關,該黨在俄羅斯被禁止。他已保釋候審。

雖說新法案是為反恐,但亦禁止教會及宗教場所外的一切福音活動。大使命媒體總裁Hannu Haukka在7月表示:「現今的情況好比1929年的前蘇聯。當時,信仰只被允許在教堂內表達。……實際上,我們又回到了當時。這反恐法例是自蘇聯解體後的最嚴苛的法律。」

個人違例者罰款最高達美金780元,機構罰款可達美金15,500元

(來源:Religion Today,2016年9月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俄羅斯教會有傳福音的自由

捷克維持教科書立場 確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耶路撒冷市長巴爾卡特(Nir Barkat)讚揚捷克政府決定維持教科書中有關「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首都」的聲稱。

上星期,捷克的報章報道,因為巴勒斯坦大使館的投訴,捷克政府會修改學校教科書地圖,使耶路撒冷不再是以色列首都。然而從後來發表的聲明看來,捷克當局似乎改變了心意。

「我感謝捷克政府做了正確的抉擇,拒絕向巴勒斯坦的控訴與謊言妥協。我很高興我給捷克首相索博特卡的信,及其他外交努力正面地影響了這個決定。」巴爾卡特說。「猶太人及捷克人的友誼有深厚歷史根源。將來的捷克學生會繼續知道真相: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猶太人的心及靈魂。」

今天即使以色列的政府及國會都在耶路撒冷,但大部分國家都拒絕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沒有國家在當地設立大使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為耶路撒冷首都具有爭議性,所以把大使館設於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人希望瓜分東耶路撒冷,成為他們未來的國都。耶路撒冷在1948至1967年間被分割管治,約旦管轄東部,包括舊城區、哭牆、聖殿山及差不多所有聖經地點。1967年6日戰爭後,以色列把整個城市歸到自己的管治之下,更在1980年正式在法律上訂明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來源:CBN,2016年9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國際社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有歷史和法律根據

學者提出危機 基督教教育走向二元論

美國「Worldview Matters」總監奧化文(Christian Overman)認為,基督徒失去了文化領域,是因為失去了校園,而有些基督教學校更失去了基督教的獨特性。他認為影響國家要由兒童心智教育開始。

奧化文在他新出版的電子書《教育失落的意義》中清楚地闡明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並給予教導4至18歲學生的基督徒教師和校長,主日學老師和其他教會事奉人員一個有系統、有目標且可重複的解決方案。

他提出,在聯邦政府接管學校教育之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徒的努力。這不單是在營運學校上,而是因為它是建基於基督徒對神、生命、世界和人性的構想。當中主要構想就是「基督是一切的主」,不單是「宗教」科目的主,更是一切包括生物學、數學,甚至物理學的主。

當政府接管教育,一些基督徒警告說學校將成為無神論的灌輸中心。奧化文並不完全同意,相反他認為教育變得「世俗」並被要求中立。神由知識的中心變為周邊。教育專家並不是灌輸「神不存在」的理念,而是祂不再重要。雖然這不是無神論,卻衍生了更陰險的二元論,正如有人把它稱為「實用無神論」。

奧化文說:「支持二元論的人,不會把神的話連繫到周一至周五的生活。他會認為『信仰』是個人私事,而工作場所是公共和世俗的。」

的確,這種二元論往往在所謂的「基督教教育」中是很明顯的。在許多學校,基督教教育,只是教學上加上一點基督教色彩:在一個安全的、基督教的環境學習,加上聖經班和崇拜。雖然聖經班也是重要的,但並不足以使教育真正基督化。

理察.約翰紐豪斯(Richard John Neuhaus)在他的文章〈基督教大學的11項綱領〉中說:「基督化不應該是一間學校的標籤。相反,它是教育起點、終點和沿途的指引。」

整全的基督教教育是帶著基督化的目標、願景、教育學,和明白我們所教導的是誰。加爾文說,人本質上是敬拜者,所以教育是為了教導人如何敬拜神,而基督化教育應該教人們如何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敬拜神。

克里斯汀在他的《失落的學習意義》電子書中(免費下載),正確地指出二元論的內在問題。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解決方案。

(來源:Break Point,2016年9月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基督教辦學團體教導學生成為敬拜者

美鉅型教會牧師承認疲憊 向教會請辭

暢銷書《計劃B》作者皮特·威爾遜(Pete Wilson)是美國一間增長快速的鉅型教會的主任牧師,他日前宣布辭職,表示自己身心疲憊。

威爾遜牧師在14年前創辦「交匯點教會」(Cross Point Church),一直事奉至今。該教會和屬下分堂每周有七千多人出席崇拜。威爾遜牧師發表聲明表示,自己感到疲累已有一段時間,需要休息,並認為自己從崗位退下對教會是最好的決定。教會長老團發表聲明表示,他的辭職完全是他個人的決定。

(2016年9月12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為威爾遜牧師和其他身心靈疲憊的牧師禱告

 

 

創新聖經翻譯系統 惠及沒有書面文字族群

威克理夫協會(Wycliffe Associates)推出創新的「流動輔助支援翻譯系統」(MAST),為沒有書面語言的族群翻譯母語聖經。該系統令耗時的翻譯工作大大加速完成時間。

「流動輔助支援翻譯系統」僅面世兩年。在2014年初次投入運作時,翻譯人員僅用了兩個星期就為一項翻譯項目,完成了新約聖經48%的母語翻譯。相比之下,傳統方法需25-30年才能完成相同工作,新系統帶來突破性的進步。

威克理夫協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布魯斯·史密斯(Bruce Smith)解釋為何協會如此重視聖經翻譯:「這世界上還有大量人口只有口述語言。但基督耶穌為他們死,正如他為你和我死一樣。我們不能撇下他們。我們必須,而且一定會得著這些群體。現在,我們的團隊正致力將這套翻譯系統帶到全球最偏遠的地區去建立福音的工作,並幫助更多人認識耶穌及在真理上紮根。」史密斯繼續說,「從我們的試驗得知,這策略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9月8日,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MAST大大加速聖經翻譯工作

從天上而來的細語 -【蹤跡】專欄

那是星期一晚上,我半躺在床上看書,正處半醒半睡之際,腦中略過一影像:極度紅腫、痕癢和發炎的皮膚在我眼前復原。影像一閃即逝。我隨即拿起枕邊的手機,把這訊息發送到「禱告醫治室(The Healing Rooms)的WhatsApp群組:「我剛收到知識言語,感到神要醫治皮膚病,就是紅腫、痕癢和嚴重炎症的皮膚。誰有這症狀?」一分鐘內有十多人回應,當中有四、五人患上濕疹以及各類的皮膚狀況。(禱吿醫治室是個極活躍的群組,約四十人的團隊,都是香港超自然侍奉學校HKSSM的校友。)

我這樣寫道:「我見到紅紅的班痕和皮疹在眼前消失,神醫治的恩膏在運行中。這就接受你的醫治吧。」接著,禱告醫治室成員Marlon發來一張照片説:「我要代朋友的孫兒Baby Isaac接受醫治。」照片中的嬰兒那胖胖的小臉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除了鼻子和一對眼睛,每一吋肌膚都受到感染,紅的、灰的、爆裂了的,全都堆滿在小臉上﹗我以手按在手機的照片說:「噢!Baby Isaac,我奉耶穌之名命令你完美的肌膚要出現。廿四小時﹗」我們的團隊一呼百應,阿門不絕。我隨即睡去了,手一直按在照片上的臉。

感謝主!第二天早上,有兩位成員向大家報告皮膚病得醫治的好消息。我的助手臉上那片纏繞了多年的濕疹亦散退了。我問神說:「那Baby Isaac呢?昨晚的領受是廿四小時得醫治的啊﹗」我們都屏著氣,熱切地等待好消息的來臨,而我們唯一的聯絡是遠在青藏高原的祖母。

然而,不出神所預料,不久之後我們輾轉間收到一條短片,當中看見Baby Isaac滿面笑容,手舞足動,臉上的皮膚簡直是「零瑕疵」﹗過去九星期長滿一臉的紅腫和瘢痕完全了無㾗跡!事後我才知道,九週大的Baby Isaac患上嚴重濕疹和真菌感染,一直醫不好。他住在溫哥華,是他住在青藏高原的祖母把照片發到香港呼籲代禱。

約翰福音十二章28節記載,「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神開口說話了,站在耶穌旁邊的眾人聽到的卻是雷聲,也有説那是天使和耶穌在對話,然而耶穌説那天上的聲音是為他們而來的!為什麼眾人都錯失了?這令我聯想到另一次的經歷。那次,從天上而來的只有四隻字,來得並不強烈鮮明,只在腦中一閃而過,其後卻驚覺這四隻字盛載著天父的一個愛心行動,目的是拯救一個在自殺邊緣的人。事情始末,留待下回繼續跟大家分享。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祈禱醫治室負責人)

「見證」出了什麼問題? -【文化守望者】專欄

「見證」是福音信仰的主要特色,簡單的說,「個人見證」就是見證主與個人相遇的經歷,及在個人身上彰顯的恩典。形式包括個人佈道、佈道會、音樂、電影等,生命本身就是見證,什麼形式都可成為見證的媒介。最近一班熱衷於福音工作的朋友在閒聊中,再次在白天做夢,大談未來在媒體發展新形式的福音工作。原來大家都不想做現時流行的「見證故事」,語氣流露厭倦之意,不是不做,而是希望尋找新的形式。

「見證故事」是由當事人敍述自己經歷神的故事。其實,從創世之時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對聽故事的熱愛從沒減退,透過別人的故事,認識這是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即使是電玩盛行的年代,每次在課堂上我開始開口對小朋友講故事時,他們都會突然出現罕有的專注力。我的朋友們厭倦了「見證故事」,不是因為「故事」已經過時,失去傳遞信息的功效,而是模式已經僵化了,不再為信息效力。

說故事及聽故事是人性的渴求,但當故事公式化、功能化,而失去與真實的經驗世界的聯繫,則會削弱故事的感染力。人們若是想獲得教育,便會去學校;若是想認識宗教,也許會去教會或參加其他宗教活動。為什麼要聽別人說故事?可能也夾帶以上的目的,但主要目的卻不是這些,聽故事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有意思,有吸引他們的東西,借助別人的經驗世界,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故事就是故事,若概念凌駕於情節之上,抽象凌駕於具體現實之上,故事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但今日的見證故事多是千篇一律,主人翁不是患絕症,就是婚姻破裂、破產、沉迷毒品……,聽福音信主,之後生命完全改變。你可能會說,這確實是一些人的信仰經歷啊,有什麼不妥當?首先,人與神的相遇豈只有這些呢,只要真誠,一個在減肥過程中遇見神的人,他的故事一樣可以十分感人。第二,缺乏細節是公式化故事的致命傷,情感往往是經由細節輸出的。

有些信徒認為見證故事必須多講真理,少講人的經驗。但故事本身就是敍述人的經驗,想多講真理,應該上講台講道,這更務實,沒必要選擇故事這形式啊。不過也要想一想,敍述文體佔了整本聖經的四成內容,我們所信的神是一位喜歡講故事的神,我們又怎能不愛聽故事呢?況且我們是有神形象的人,不應也愛說故事嗎?


文@黃少芬

男人肯悔改,女人必喝采! -【國度角度】專欄

如果男人沒有真正的「悔改」,女人一生就活在苦海,且一生背負着不能承受的重。首先,作女兒時承受不稱職的父親所帶來的傷害;第二,作妻子時則要承受不稱職的丈夫所帶來傷害;第三,為母時承受不稱職的兒子所帶來的傷害;第四,在社會上也承受以男性主導的歧視所帶來的傷害。這些痛苦的經歷,不單而形成女性對男性的恐懼及仇恨,有時更形成無法治癒的創傷。創傷沒有被治癒,男女就從「配對」變成「敵對」,這豈不為現今世代性別混亂、同性戀、同性婚姻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是天父造男造女原先的目的嗎?不!這絕對是正中了從魔鬼來的詭計。男人必需深切領悟這一點,神國才有翻盤的機會。

天父造男造女的原意是把「管理、管治」世界的神性仼務託付給「男人」,但神卻不是要創造一個完美全能的「男人」單獨去完成統治世界的任務。天父並沒有先咨詢男人,卻使男人沉睡,再從男人身上取出其「肋骨」,造了一個「配偶」來幫助他。這迫使男人若有所失,必須要謙卑下來。若不先學會「擁抱」這女人,就不能「擁有」這女人,沒有這「配偶」的「配合」及「幫助」,最終必無法完成神所託付的任務及計劃,也無法進入「命定」,飲恨枉過一生。

首先的亞當「失職又失敗」,卻死不認錯,也不悔改,正中了以色列的俗語:「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結18:2)這說明了父親對其子女,對下一代之影響有多深遠。你或許會驚訝為何你成長中會經歷這麼多傷害,且因這些傷害一直活在痛苦的掙扎之中?原因是上一代「吃了酸葡萄」,而你的牙齒卻「酸倒了」。我們總是遠遠低估了上一代對下一代所造成的影響。

當你知道行錯路,而前面是死路一條,除非你想死,不然就要悔改。誰要悔改?第一個要悔改的首先是「男人」,為什麼?因男人是家的頭,更是家的根基、楝樑與遮蓋,「男人」若不肯先悔改,家庭制度必被瓦解,妻兒因失去了保護及遮蓋而被仇敵任意擄掠。正如第一個男人亞當死不認罪,也絕不悔改,沒有起來承擔責任保護妻子,夫妻失去互信,咒詛不單禍及其妻夏娃,兒女頓失遮蓋,更禍及兒子該隠。天父原先創造男人去管治世界,但男人若不懂得管理(rule,管治)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更遑論要去管理這世界了(提前3:5 )。

然而,末後的「亞當」主耶穌,既是教會的頭,更是教會的根基、磐石,為所有男人立了正確的榜樣。祂「放下權利,背起責任」,使教會(新婦)、神的家得以在穏固的根基上被建立起來,縱然經歷狂風暴雨,也不致倒蹋。

我是我家族第一個基督徒,我信主後就就馬上為家族祖宗作認同性的認罪悔改,並奉拿撒勒人耶穌的名宣告:一切從我家族祖宗來的「咒詛」都要到此為止,全被切斷,連根拔出,從此一刀兩斷,與我無份無關,「祝福」卻要藉主耶穌的寶血及十字架救贖,從我這一代開始直到千代。我回歸到我天上的父親,回歸我真正的原生家庭。我真正的國籍是天國籍,是天國的子民。作為天父的兒子,我就擁有的是天父的DNA,既是天國的子民,就擁有天國的文化及價值觀,擁有天國的生命。撒在我裡面的既是天國的好種,那就必然結出好的果子,彰顯出我天父榮耀的形象與様式。

肯悔改的男人絕對不是弱者,因天父對我說:願意在我面前柔軟者,我必使他在仇敵面前剛強得勝;在我面前頑梗剛硬者,我必使他在仇敵面前軟弱,不堪一擊!悔改不是一次決定,而是聰明的你一生活在神面前的態度之最佳選擇!


文@何寶生

心太軟 -【愛有道】專欄

「心太軟」是一款甜品,看來是巧克力蛋糕,但用小匙敲開,就流出暖暖的巧克力溶液,喜愛吃的人會有甜入心的感覺,不愛甜點的只能淺嘗,多吃會嫌太膩。

現今父母對孩子的寵愛真有點像濃濃的「心太軟」,孩子歡喜接受,父母卻是無法硬起心腸,總覺得自己愛得不足,做得不夠好。

單單觀察每年開學的日子,暑假結束,之前為考試與學位折騰,理應是歡歡喜喜上學,父母卻是忐忑不安。上幼稚園的怕他不適應,整天哭著找媽媽,不懂上廁所,想像會發生什麼意外;升小學的,怕他在學校迷路,交不到朋友,聽不懂老師授課,漏寫家課冊;升中學的,升大學的,同樣怕他丟三落四,恨不得陪孩子上學去。

當大眾都在議論和關心學生壓力大,呼籲大家給孩子多點空間,不要太緊張課業之際,有些父母以為要更多噓寒問暖,替孩子做更多的事,例如替他檢查書包功課,聯絡老師要求更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替他搜集專題的資料,謝絕應酬活動待在家中陪伴孩子溫習。

這對幼兒或許仍有點效用,至於少年孩子,可會弄巧成拙,令孩子感到煩擾抗拒。若是孩子對父母的好意照單全收,你也不必以為是成功的徵兆,他仍享受著你貼身的照顧,不懂掙取自主獨立,是不願意長大,還是被你的溺愛窒礙了他的成熟發展呢!

「心太軟」的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只是不要讓愛過度湧流,把孩子的潛能淹沒。當孩子面對學習的挑戰時,鼓勵他試試去迎戰,相信你的愛已為他打好最堅固的信心根基,就是在他受到挫敗時,你不會嘲諷責難他,當他成功的時候,你會為他喝采。


文@徐惠儀

延續全球禱告日異象 香港祈禱日2016

 

8月14日舉行發佈會,邀請全城更新負責人Linda Ma及祝福香港復興團隊主席石建華牧師分享。

石建華牧師表示,「需要多少人一起禱告才能發生巨大的果效呢?」根據我看的《聖經》,最少一人。還要一班人聚集祈禱主? 在歷史上有一位人物,把禱告的大能用到最盡,他就是約書亞(Joshua)。約書亞在打仗的期間忽然有一個瘋狂的意念,他説:「太陽啊,停下來。」太陽就因此停了下來,然後他又指着月亮,吩咐她停下來。太陽和月亮就這樣停了下來,這維持了整整有一天之久。可惜是,根據《聖經》,從今以後就再沒有人能使用禱告至這個程度。值得留意的是,其實太陽一向都是停住的,所以其實當天真正停住了的是地球和月亮。原來祈禱的大能可以如此厲害! 在以西結書中提到,只要有一人站在破口當中,神都要改變祂的心意。換言之,一個人禱告其實巳足夠了。當一個人傾盡全力禱告時,連地球都要停住,就是說整個世界都要被改變。那為何我們仍然要一起禱告呢?我相信神必然有祂的心意,好使更多的事情要藉著禱告被改變過來。停住地球或許尚算容易,最難改變的其實是人心吧。

我相信任何參加過全球祈禱日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我參加過其中幾屆,而我認為當中有很多次都是神蹟。其中有一次(應該是第三屆)下了一場傾盤大雨,在路上我見到很多本想前往會場的人都轉身離去。而縱然在會場內的人,經歷「淋雨」後,雨就漸細至停了。那天我提早離開,乘車往九龍去我看見甚麼呢?是太陽在西邊落下。那天雖然傾盤大雨,但在祈禱會仍未結束時,太陽在另一邊廂已經出來了。所以你看合一祈禱的力量是那麼的大!2010年是全球祈禱日的第七屆。那時我聽聞一個消息,稱全球祈禱日在辦畢第七屆就會完結。那年,我其實發了一個讓我感到很「震驚」的夢。在夢中神告訴我要「接手」,要辦球場祈禱。我從未跟任何人分享過這夢,直至最近才跟同工們分享出來。過去幾年,神叫我們一班來自不同區的教牧更多去關心這個城市,策劃更多祝福城市的活動。在我們計劃第十屆天火祈禱峰會中,有同工提議下年要找一天(特別是十月一日)特意為香港祈禱。我心裡說了「阿們」。我知道不是我們要做些什麼,而是神開始在我們中間動工了。自去年起,我們已經啟動了這事,而今年我們開始接觸不同的機構和一些在城中有份量的人,其中是辦「全球祈禱日」的馬太。而在同馬太傾談的初期已蒙答應會參與。

馬太的回應

「全球祈禱日的開始不是因為我勇敢,和有很多力量,而是因為我被神呼召。我在非洲的時候有人跟我分享,說香港都要有全球祈禱日。那時我就想,好吧!讓我等其他人去辦,然後我去參加就好了。但環觀四周,好像也沒有什麼人動手去辦。而當自己很想事情能成就之際,那你只能夠「落手落腳」由自己開始做。千萬不要以為力量是從自己而來,那是從神而來的。這激動起我要下定決心辦祈禱日。

9963790b-d0b0-4d6f-ac73-516b57d84177
+按圖放大

於10月1日(國慶,週六)早上10時30分至晚上10時在灣仔修頓(室內)場館舉行香港祈禱日2016,於早上10時開幕禮。內容:分小節進行,每節約1小時,為香港十八區祈禱。(公開。自由奉獻。耳機翻譯)
(1) 入場:免費,全天朝十晚十,自由進出。
(2) 翻譯:大會提供耳機,可到接待處等記
(3) 開幕禮:大型角隊吹奏、聯合詩班獻唱、三位嘉賓分享,詩歌及舞蹈。
(4) 敬拜禱告:10:45開始,分十多個小節進行,由城中不同團隊帶領
(5) 時間表:九月中在此發報及更新。
查詢電話:23328361,WhatsApp:52283107,
網址:www.e-sunrise.org/247
面書:fb.com/blessingHKrevivial

國度1分鐘(14) – 吹角的時候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號角

希伯來文:שׁוֹפָר

英文:Shofar

古代的一種樂器,在聖經中多次被提及。

第一次吹角聲

聖經第一次提及角聲,是當神在西乃山頒佈律法前,藉角聲招聚百姓迎接祂(出十九10-17)。這角聲是從天上來的,可見吹角是由神親自設立。聖經中亦提及耶和華親自吹角(亞九14),祂的同在有角聲伴隨(詩四十七5)。

吹角用途及目的

 

1. 節期
  • 吹角節(利二十三23;民二十九1)
  • 禧年贖罪日 (利二十五9)
  • 月朔﹑月望和過節(詩八十一3)
2. 招聚
  • 掃羅吹角招聚以色列人 (撒上十三3-4)
  • 基甸吹角招聚亞比以謝人(士六34)
  • 尼希米以角聲招聚猶大人 (尼四20)
3. 讚美
  • 用角聲讚美神(詩一五零3)
4. 歡慶
  • 用角聲在耶和華面前歡呼(詩九十八6)
  • 大衛和以色列人抬約櫃時歡慶(撒下六15; 代上十五28)
  • 亞撒改革時人民歡呼(代下十五14)
5. 爭戰/
軍事指令
  • 攻佔耶利哥城時吹角(書六4-5)
  • 在米甸軍營四圍吹角 (士七18-22)
  • 預備打仗 (耶四5、19;五十一27)
  • 招聚各國攻打巴比倫 (耶五十一27)
6. 警號
  • 守望者吹響號角警號 (結三十三3-6)
  • 警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 (珥二1)
7. 重要宣佈
  • 吹角召開嚴肅會 (珥二15)
  • 立王 (撒下十五10; 王上一34、39;王下九13)
8. 末世
  • 談及末世時多次提及吹號 (林前十五52; 太二十四31; 啟八至十一)
    (* 不少學者認為號筒與號角的功用等同或相近)

現今常用的號角

  • 羊角
    Ram’s Horn
  • 聖經中提及的羊角 (書六4)
  • 小旋角羚角
    Kudu’s Horn
  • 後來也被廣泛使用,大部份由非洲進口

吹角節(Yom Teruah)

 

吹角節(七月初一日)
贖罪日(七月初十日)
七月初一,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吹角作記念,當有聖會……(利二十三23;民二十九1) 當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利25:9)

註:「當年」原文是指禧年

  • 猶太曆七月(Tishrei,提斯利月)初一日為吹角節,亦是猶太新年(Rosh HaShana)。
  • 聖經形容這天為「吹角的日子」(民二十九1),要「吹角作記念」(利二十三至二十五),並有聖會。
  • 猶太傳統會在這天到猶太會堂聚會,吹角,提醒審判的到來。
  • 吹角節後的第十日是贖罪日。聖經吩咐在禧年的贖罪日要吹角,拉比後來定了每年贖罪日也吹角。

吹角方式

猶太傳統一般教導四種吹角方式:

  1. 吹號 (Tekiah):一次長的單音
  2. 短號 (Shevarim):連吹3個短音
  3. 警號 (Teruah):連吹9個短音
  4. 長號 (Tekiah Gedolah):很長的角聲

 

(編印:香港國度復興報編輯部)

【Kingdom LIFE】吹角宣告醫治 癱瘓病人再次行走

耶穌在地上從不拒絕病人的請求,總是充滿憐憫的心,向每個有需要的人伸出醫治之手。今時今日,祂仍然願意如此憐恤我們,並向這世代發出呼喚,邀請我們相信祂的愛與能力。在這個看似信心沙漠的城市,得勝的號角要再次吹起,就像以下這位弟兄Man Wong親述母親得醫治的見證般,不可能的事都要成就,神蹟醫治必陸續發生﹗

2014年4月的一個早上,我的七十多歲母親在公園晨運時突然暈倒,後腦撞在地上,頭部受傷被送往醫院。首次電腦掃瞄顯示媽媽只有輕微腦部出血,不用做手術。正當我們以為媽媽很快可以出院回家,沒有甚麼大礙,可以鬆一口氣時,她往後數天的情況卻漸漸地轉差,行動及排尿竟開始出現困難。第二次腦部掃瞄發現,她的腦部瘀血非但沒有減少,還在增加,並且有引致腦內壓上升的跡象,需動手術在頭部鑽孔放血減壓﹗

5月1日,媽媽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在她頭部鑽開了兩個孔,引流出腦內的積血。然而,本來預計只會持續數天的引流過程似乎一發難收,引流出來的腦血水每天仍然很多。就在手術後的第五天,併發症發生了﹗媽媽出現嚴重肺炎,血液含氧量急劇下降,進入昏迷狀態,命懸一線。醫生唯有立即移除腦部引流管,減少進一步感染風險,同時亦希望腦部出血情況自行停止。經醫護人員努力搶救下,約過了2星期後,肺炎有明顯改善,但媽媽神智仍然呆滯,缺乏反應,手腳不靈,不能自行進食和排尿,需要依賴喉管幫助。

經過一個月治療,媽媽神智反應有輕微改善,我們決定讓她出院回家休養,希望今次她可以慢慢康復。可是,回家後一個月,媽媽情況再次轉差,需再度送院。這次的腦部掃瞄發現,腦部已經嚴重積水,漲大的腦室壓著正常腦組織,令媽媽陷入半昏迷狀態。腦科醫生診斷後,認為必須做第二次手術從腦室植入引流管,把腦液長期引流到腹部。

由於第一次手術的陰影,我們始終對手術之後的情況不敢太樂觀,擔心嚴重併發症會再次出現,又因為知道媽媽在跌倒前已決志相信耶穌,就憑信心安排她在手術前一日為她進行了基督教的灑水禮,讓她正式歸入基督。

第二次手術成功地在媽媽腦部植入了引流管,把腦液從腦室引流到腹部。手術過程很順利,而且沒有出現肺炎的症狀。故此,我們都感到很高興並且期待她今次應該可以很快便康復出院。可是事與願違,手術之後的兩個月,媽媽的情況竟然沒有多大改善,康復進度差強人意,腦部積水絲毫沒有減退的跡象。

媽媽仍然神智模糊,只會間中偶然張開眼睛,但眼神並沒有焦點,對外界完全沒有反應,基本上跟一個植物人沒有兩樣。我們詢問主診醫生,他亦無法解釋為甚麼手術成功,但腦部積水仍然絲毫沒有減少。更令人失望的是,醫生說在這情況下,在醫學上已沒有進一步的治療辦法了﹗

面對這壞消息,我們家人的心情固然掉進谷底,但同時心想,我們既然是基督徒,應該相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既然醫學上再沒有甚麼可作,也基於方便照顧,我們就決定讓媽媽出院回家,專心等候尋求神的醫治。事實上,她的情況就像植物人一樣,全身無力,就算坐在梳化上,因為頸部乏力,垂下的頭部,眼睛只可望向地下,亦因為腰椎無力,就算坐下,身體也會自然向前,向後或向左右傾側,容易跌倒,非常危險。

這段日子,我們雖是難過,但仍然對神充滿信心和盼望。我們沒有為媽媽做什麼治療,只安排她參加祈禱聚會,而且每天為她祈禱。我們的神,是信實和聽禱告的神,但很多時候我們仍然會問,為什麼神沒有應允我們的禱告?為什麼手術成功,康復進度不是我們所料的結果?但我們突然想起耶穌醫治好瞎子的故事,就是約翰福音九章,耶穌回答門徒指,不是這瞎子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有一天,神竟然感動一位不懂吹角的姊妹去買號角,而且還要是較難吹的短角。神要那位姊妹到我媽媽家中作祈禱醫治,並且要吹角宣告神的大能臨在。那是我首次接觸號角,其後翻查聖經,原來吹角是宣告神的臨在。祂是大而可畏的,吹角亦可以用於敬拜讚美、醫治、屬靈爭戰、粉碎一切攔阻神的敵對勢力、打破仇敵的轄制等。

過了不久,媽媽的康復果然情況一天比一天進步,連腦外科醫生都無法解釋﹗我們親眼見證到神使媽媽的身體機能經歷好像嬰孩一樣的變化。嬰孩成長是怎樣的呢?就是由只懂躺臥,變成可自行轉身,進而坐起身來,學企,學行;從開始吃流質,到吃粥,直到其後可以自行進食和排尿,甚至執筆寫字,講說話,跟我們傾談等。唯一和嬰孩不同的,就是媽媽的智慧和身體康復比嬰孩成長快數百倍。不足兩個月間,她就從植物人的狀態,變為差不多完全康復的正常人,胃喉、學行架、輪椅,全部都不需要了。哈利路亞! 媽媽極速的康復進度,相信只有神才能做到,將榮耀頌讚歸於我們的父神。

2014年10月,主診醫生為媽媽再做腦部掃瞄,結果顯示腦積水大幅減少!翌年暑假,我們和爸爸媽媽大夥兒去了日本旅行,旅行期間,媽媽走路比爸爸還要快呢﹗


文@ Man Wong

萬箭齊發 復興校園

新學年開始,全港各區的教會、機構於大專、中學、小學發起各式各樣的福音行動,希望以「萬箭齊發」的方式奪回下一代。各區教會與事工網絡正展現新形態的合一,興起青年人的生命展露福音的大能。

各區的教會網絡,於本學年之始一同在多間中學及大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和珍寶珠,回到學校送給校內同是信徒的同學或新生,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多區的教會及機構網絡一同響應,包括東區校園事工網絡,約有18間學校參與,他們更已經自製珍寶卡。港島南區的網絡亦被激勵,約5間學校將會加入。東九龍區的網絡連同慈黃區及Show Love Movement等亦發起接近20間學校的同學參與,設計珍寶卡,一同尋找珍寶。歡迎其他區域自發加入。行動資料

多間中小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
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送給同學,
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

燊火青年網絡(U-fire)總幹事胡裕勇表示,過往各區網絡的連結及近來的Acts 2 Gather 平台帶來了「地區化新動力」。「我們不再需要以某一個機構或單位的名義去開展活動,而是有相同異象,演繹和推行的時候卻可以保存各自的獨特性」。現在大家各按其職、發揮各自的強項而不分你我,推動福音比以前容易了。這樣可以讓所有參與的人都擁抱同一異象,同時連結校園及地區教會網絡,做到百花齊放卻又合一。

另一方面,大專的福音事工亦有同樣景象。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學園傳道會及U-fire近年來一直同行及保持交流,早前FES更在開

學前舉辦培靈奮進大會,點燃大專生對福音的熱情。三個機構期望建立長遠的關係,互相合作接觸不同類型的學生:著重理性思考的、著重禱告敬拜的、想要行動的、著重社會公義和弱勢社群的。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主任盧家輝(Fox)曾說:「當青年人關心這些議題,而教會不關心,教會就會和他們越來越疏遠!」因此他們也在尋問福音的新可能,正探索如何突破傳福音的框框。

至於三個機構是否會有下一步聯合行動?胡裕勇表示:「現階段我們只是認識各自在校園的工作,建立關係和信任。然而,這種互相接納和認可,比因著合辦一個聚會或活動的『合一』來得更可貴。」Fox也表示:「聖靈帶領我們三個機構在一起,因為我們都希望和大專的青年人同行。」各機構都明白到牧養青年人的方式已經改變,不能再用舊的方法、單打獨鬥,有必要共同尋求新的策略,面對下一代的流失。

胡留意到現在青年人的需要:「現今的青年人要求信仰與生活不能脫勾,他們渴望看到真實生命的呈現,明白自己如何活出耶穌的樣式。教會需要更真實地進入生活之中,不能僅限於聚會當中,否則就要面對下一代大規模的流失。」他發現青年人很想知道信仰如何不只是聽和講,更可以在生活中流露出福音的大能。當別人可以從你生活中的抉擇,好像學業、態度、關係或金錢等方面,看到生命的信息,你口中所傳的才有說服力。

要興起學校,可以透過「徒園結義」行動招募更多義軍,一同守望校園。各區的大專校園亦會持續有禱告祭壇,相信不止息的禱告敬拜會點燃下一波的復興。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看Acts 2 Gather Facebook,謝謝。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投票之後 持續守望比選舉結果更重要

立法會選舉剛於9月4日舉行,今次創下九七回歸後投票率最高的記錄,顯示香港市民的求變決心比以前更大。也可能由於求變心切,選民對新人給予更多的機會,而一些資歷較長的政界明星反而落選。無論結果是否符合個人的理想,人人都要尊重全港市民投票的決定。城市的前景不是由一次或多次的選舉而決定,而是因信徒持續不息的代禱而出現突破。約翰•衛斯理曾說:「神在地上不做任何事,只回應有信心的禱告。」

雖然基督徒相信同一位神,也以聖經為行事為人的準則,但面對公共議題時,基於對世情的理解和信仰實踐的側重點,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在今次選舉中,不少的基督徒對投票決定感到異常的困難。候選人的信念反映個人的道德價值、生命議題的觀點、公義理念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但現實世界裡不常有一個「完美的候選人」。若以聖經立場來判斷,只會看出更多的缺憾和問題。基督徒活在天國已然未然的狀況裡,心裡冀望天國的理想型態在人間出現,但同時忍受黑暗還沒完全消失的社會狀態,並生活在其中。但即使投票不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但作為鹽,還是當履行責任讓社會不要快速地走向腐敗。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選舉結局,而是持續的守望代禱。城市的現況是經年累月發展的結果,代禱不是在選舉前才需要有的,不是在形勢緊急下才發出禱告呼籲,守望者是按時站崗位,而禱告必須是持續的,禱告的熱忱也要不止息的。

為時事持續禱告,資訊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先知型領袖雷克‧喬納(Rick Joyner)緊密追蹤時事,經常提供代禱資訊及發出呼籲。他創辦「橡木樹倡議運動」(The Oak Initiative),目標是裝備和推動信徒從聖經觀點參與時事議題,將光帶入社會。香港現時需要建立類同的專門事工,為政治和社會議題提供具屬靈洞見的代禱資訊。

中以正式開啟十年簽證時代

以色列旅遊部宣佈批准為以商務或旅遊為目的的中國公民發放十年多次往返簽證,中國也將給予以色列公民同等待遇,每次停留期長達90天。

以色列旅遊部稱,近年來中國遊客數量的增長速度驚人,2015年訪以遊客人數與2014年比增長了43%,與2013年比增長了86%。這一趨勢在今年上半年得到延續,中國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比增長了45%,與2014年比增長了82%。在今年6月,中國遊客數量與去年同期比增長高達93%。以色列旅遊部希望到2018年中國遊客人數增加至十萬。

一份年度入境遊調查顯示,在訪以遊客中,中國遊客的平均消費最高。平均每位中國遊客在訪以期間的消費額為1947美元,而全球遊客的消費額為1600美元。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8月)

祈禱:中國旅客在以色列觀光時認識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