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香港與東方海島發出讃美 神的榮耀從東而來

耶路撒冷的金門

202345-12日為猶太曆5783年逾越節,東門列國匯聚舉行了一連8天的網上聚集,主題為「跨越——從金門到東門」,異象經文為以西結書1043章,神的榮耀是從聖殿的東門離開,末後也必從東而來,再次充滿聖殿。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創辦人章啟明長老在聚集中分享了東方海島在末後的關鍵位置,當眾海島發出讚美,榮耀耶和華,就會啟動復興的浪潮,席捲東門列國和中東地區,使神的榮耀回到耶路撒冷,帶動全地進入萬物復興的運動。

香港作為華人身體的一部分,亦站立在東方海島的位置,神正在本地興起新的敬拜群體,看見神對華人和東方海島的心意,並且願意透過行動回應神的呼召。

神的榮光從東重返聖殿

章啟明長老分享,根據以西結書10和43章,神的榮耀從聖殿的東門離開,末後也必從東而來,再次充滿這殿。「神的榮耀從東方照入殿中,也是萬物復興的時刻,現在有些徵兆已經顯明,首先是以色列復國。」末後萬物的復興包括了四大類型:1.以色列國復興,如同火車頭,拉著其他復興運動往前進。2. 教會國度性(Ekklesia)的復興。在末後的日子,神要興起天國議會,不只是恢復群眾和民族,而是天國要降臨,恢復國度的復興運動。3、萬國萬民的復興,神要我們學習擺放天國的優先次序高於國籍之上。當萬國萬民成為天國子民,將來神要把第二層天的所有權柄收回來,給基督的身體管理。4、最後進入萬物都復興,來迎接君王的再來,榮耀重回東門。

全球守望禱告地圖——東門區域

根據以西結書48章30-35節,耶路撒冷東西南北面各有三個門,各城門的名字是以十二個支派的名稱命名。1999年,耶路撒冷萬國祈禱院的湯海士牧師(Tom Hess)從神領受全球守望 (World Wide Watch)的異象,將全球分為12城門的區塊,形成全球24小時的守望禱告的地圖。其中城的東面包括三個門,即約瑟門(伯大尼門)、便雅憫門(金門)和但門(獅子門),東門區域目前約涵蓋了60個國家,34億人口,其中大部分的東方海島也位於此區域。

 

神要復興萬物,從東方海島復興開始

章指出,當地上荒涼衰殘的時候,神要透過東方海島的復興,帶動席捲全地直至耶路撒冷的復興浪潮。以賽亞書24和42章提到,當東方海島揚聲歡呼歌唱,極大的震動來到全地。  神將在高處懲罰高空眾軍,在地上懲罰地上君王,基達和西拉(以實瑪利的子孫)都會加入讚美的行列,然後耶和華要在錫安作王。「東方海島如同接力賽的第一棒,當海島願意回應神,等候神的訓誨,從東方榮耀耶和華,成為讚美的海島,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帶動神打開天上門戶,釋放天使去擊打空中掌權者,使地上列國也要作出回應。

2022年,Rick Ridings(SUCCAT HALLE創辦人)曾預言, 東方的海島將有一個極大的海底火山爆發地震,東方海島的復興啟動末世復興運動的時刻來到!結果在2022年1月15日,湯加附近的海底火山大噴發,印證了神給先知的預言,末世的復興將要來到。

19世紀,神透過工業革命使許多大國崛起,當哥倫布和麥哲倫等航海家發現新大陸,很多土地資源為大國展開,並且開通了香料之路、二四大道。而海島的族群就是活在21世紀的麥哲倫、哥倫布,神要將很多的屬靈產業賜給他們。神現在要對東方的海島說,你要有神的眼光,我要興起你,從東方往西方過去,將會發掘非常多屬靈產業,是過去沒有被得著的,但是這個時代,將成為東方海島的產業。「神要把列國賜你為基業,地極賜你為田產。」

認識東方海島

南太平洋群島:以金門為主,其中包括斐濟、索羅門群島、湯加、印尼和夏威夷群島等,也囊括了南島語系的群島。

斐濟原居民

西太平洋群島及沿岸國家:「海島」希伯來原文的意思包括了海岸的國家和百姓,因此中國、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屬於西太平洋區域。

北太平洋的海島:包含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和庫頁島等。

 

華人在中東地區的恩寵

在過去20年,神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透過華人教會的影響力,深深帶動這些地區教會的復興,投入回歸耶路撒冷運動。華人有啟動以實瑪利子孫復興的呼召,這些年,神已經將這個啟示更深向華人顯明,現在我們需要有具體行動來落實華人的命定與呼召。以實瑪利子孫的地區非常歡迎華人去經商,帶去華人的文化,與他們分享科技文明,盈利與祝福,讓他們經歷豐盛。「華人一定要有神國兒子的形象,才能突破伊斯蘭國家的客居形象,並要運用天國文化轉化基達和西拉的子孫,成為猶大獅子的成員。」

華人復興運動先鋒——章啟明長老與章郭淑玲師母

為了普世華人教會復興的異象,40多年來,章啟明長老與郭淑玲師母一直持續地回應神的呼召,作為復興運動的先鋒,致力推動華人身體合一,以及明白神在末後對華人的命定。章啟明長老自1975年經歷聖靈充滿後,就承接從加拿大春雨運動的復興異象,為了推動聖靈在華人教會的更新運動,他與有同樣負擔的領袖成立了以琳書房。

章啟明長老

1988年,他成立了和撒那事奉中心,推動神要復興台灣,復興全球所有華人教會的異象。2000年,「大衛會幕禱告中心」(TOD)成立,由各教會的敬拜者與代禱者,以輪班的敬拜代求事奉,向神獻上琴與金香爐,帶動城市屬靈氣息的改變,進而守望神在華人教會的計劃,推動華人宣教的浪潮。

拆毀民族之間隔絕的牆

章又強調,神正在加速推動各國各族信徒的合一運動。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獨立的文化和意識,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盛行,使民族之間形成隔斷的牆。「我們雖然屬於不同族群,但都屬於同一個天國議會。耶穌基督拆毀了不同族群中間隔絕的牆,讓我們成為天國的子民。當我們合而為一,我們在靈界所擁有的能力,就使神的國可以從第三層天降臨到地上。」在4月初的東門列國匯聚中,神在加速各國各族的互動以及資源分配,透過合一敬拜,職場連結和代禱守望的同行形式,一同為每個地區領受異象,幫助彼此進入命定。

興起夜半呼聲與新歌讚美

現在正是興起海島的敬拜,回應神復興計劃的時刻,詩篇24篇也提到,神會興起開路者,向城門呼喊,叫它們抬起頭來。章強調,讚美敬拜與啟示的釋放有莫大關係。20世紀初期,教會群體創作大量福音之歌,讚美神的救恩,後來焦點轉移到享受與神親密關係的敬拜。在末後的時刻,我們將會看到敬拜的浪潮逐漸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特別是海島的國家,未來將有許多新歌從海島國家釋放,充滿啟示和奧秘,宣告基督的掌權,整個亞洲的許多巨人都會被讚美的石頭擊倒。這些在佛教,回教和印度教黑暗系統裡面的國家和族群要抬起頭來,打開城門,歡迎榮耀的君王進來。

金光籠罩下的香港港口

香港的回應

起源於1948年的春雨運動亦強調敬拜讚美在末後的重要位置。根據詩篇 102 篇,在末後的曰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讃美。

「這必為後代的人記下,將來受造的民要讚美耶和華。因為他從至高的聖所垂看;耶和華從天向地觀察要垂聽被囚之人的歎息,要釋放將要死的人,使人在錫安傳揚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傳揚讚美他的話。」
(詩篇 102:18-21)

 

香港擁有華人以及東方海島的雙重身分,在過去的幾年,神開始喚醒和招聚年青一代的敬拜群體,站立其位回應神。在8天的東門列國匯聚中,香港群體負責統籌和收集各國信徒的新歌,在聚會中釋放讚美的聲音,而香港年青人也從神領受啟示,創作了數首與末後神復興以實瑪利、重返東門、使徒性運動有關的新歌。

香港青年敬拜者

香港年青敬拜及敬拜者Moses Lee分享,從2020年疫情期間,有父老與年青人一同領受,要在香港築起祭壇,點燃香港信徒全然委身神的熱情。經過3年的持續行動,每逢週一清晨,有來自香港各教會群體的領袖和年青人聚集香港禱告匯敬拜禱告。週一的早禱會成為了一個連結不同世代,不同群體,甚至接待不同國家信徒的平台。同時,過去兩年,每逢佛誕假期舉辦的「High Place High Praise」敬拜禱告聚會,香港敬拜者亦連結了台灣、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島國的信徒,突破地域的限制,一同向神獻上至高的敬拜。

 

 

【香港】華人啟發在港發佈 聚焦內地福音禾場

香港啟發於3月2日假播道會港福堂(港福堂)舉行《華人啟發》發佈會,分享了有關《華人啟發》如何在香港應用,以及在港內地人士的福音需要。當日共有超過100人與會,大會邀請了港福堂主任牧師林誠信牧師、香港福音盛會總幹事陳一華牧師、旺角宣道堂陳淑娟牧師、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主任及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陳德昌牧師成為主禮嘉賓。

香港啟發總幹事劉恩琪

香港啟發總幹事劉恩琪分享,「香港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越來越多,根據不同的數據顯示,全港有150萬人來自內地,數目非常之大,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推算,2047年可能增至250萬。在這個環境下,我們要把握機遇向他們傳福音。」劉恩琪指出,在港內地人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職業專才,另一類是基層家庭。疫情時,教會積極回應社會需要,向基層家庭派送物資,建立關係,但物資派送了,關係也建立了,問題是如何收割,讓這些家庭認識耶穌?這也是很多教會所面對的狀況。

陳淑娟牧師一直參與社福工作,探索如何帶領社區的人信主。她一開始使用啟發親子教育課程,教導婦女管教孩子,想不到有80人來參加。由於目的是傳福音,陳接著辦啟發課程,然後再邀請信主的婦女成為組長,負責下一梯次的啟發課程。陳見證短時間內教會舉辧了很多場啟發課程 ,而信主也超過7成。同時,教會也會開辦功課輔班、英文班或興趣班等來吸引孩子參與,然後邀請孩子的母親參與啟發。

港福堂的林明才傳道分享到在港內地人士與香港人福音觀點上的差異,「有別於香港人講求快捷,由於大部分國內人士為無神論者,看重唯物主義,傳福音時要一層層去講解,讓他們明白福音背後的整套理念,而《華人啟發》正好做到這一點,使他們覺得很有共鳴。再加上影片由國內人士擔任主演,且在中國城巿如上海、北京取景,疫情期間他們無法返鄉,分外有親切感。」

(KRT訊)

 

 

【國度觀點】VOL03(四) 從事工到安息之所

關於安息的地方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

自從有伊甸園之後,神一直想在人間尋找安息的地方,一個與人相交之地。曠野的會幕和所羅門的聖殿都是神偉大計劃的影兒,至高的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住在活石所建成的殿宇,靠基督聯絡得合適。(弗2:19-22)哈該曾對這個「後來」的殿──耶穌基督的教會發出預言,他說這個殿的榮耀必大過所羅門的殿的榮耀(該2:9)。

關於香港如何為神預備安息之所,馬指出,現在香港進入一個新的季節,香港這個家要建立真關係——真兒子與父母的關係。唯有這個彼此信任和對齊的關係,能夠幫助我們在上面建築神要我們建築的偉大工程。

第一,建立真誠關係,不一定透過聚會建立,也可透過生活。在香港,這樣反而是最難的,我們參與3個小時的聚會,可能比較容易,但是一起生活,其實比較困難。第二,一個家儘量不要有這麼多的牆將彼此分開。我們每個領袖都帶著一群年輕人,但我們組成一個家,所有人都是一起同行,這些圍牆需要拿走。第三,動機要回到最單純,就是為神預備一個安息的地方。我們一同尋求神,看看如何預備自己去達成這個心願。因著我們這樣尋求,神會不斷降下新的啟示。我們預備好,神就會揭開面紗,我們就會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做。第四,亞洲發展得很快,在過去的日子,神很大使用華人,我們經歷了這麼多艱難的事情和震動,我覺得在未來數年,神給我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讓我們與亞洲其他國家同行,支持他們,我們就會更深發現香港的身分,以及再次建立彼此間的緊密結連。

 

 

【國度觀點】VOL03(三) 從真兒子,到真父親

在回家這個旅程,馬一直與戴冕恩走得很近,但馬認為他們不過是弟兄和好友,而馬承諾與戴冕恩同行,幫助他達成他從神領受的異象,如同大衛的勇士一樣。

「我對戴爸的承諾,就是我會盡我的力量去幫助他,例如7次香港回家,10次國內同行。當2019年完成第7次香港回家聚集,我認為神給我的天國任務,對戴爸的承諾已經完成了。但對於香港的這個家,卻是另外一件事,需要我的心去擁抱和明白。」

「我不覺得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例如舉辦了香港回家後,有一群弟兄姊妹組成香港這個家,那麼我就應該做父親的角色,與他們同行,很多人期望我自然有這個角色。但我知道,如果心未轉向,只是因著別人的期望,我很難站在這個位置。我的心有一部分是冰凍的,直到去年從溫哥華回來後,我的心開始解凍,我首先認出戴冕恩是爸爸。當我做真兒子的時候,我又可以做真爸爸了,這是對我來說一個很特別的經歷。」

為了此次韓國回家,我們香港舉行了一次預備會,其實一直以來我很少參加港家的聚集,但是這次我很想有這樣的聚會。當我去到現場,很多年青人走過來對我說,看到你出現我很感動。年青人這樣說,我也很感動,這就是心的改變,現在我來,不是因為別人的期望。一直以來我沒有站在位置上,現在我覺得這些都是神給香港的屬靈兒女,我們不可以任由他們流散,應該要成家,我發現我也可以是其中一個爸爸。

馬又分享,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要下一代完成我們完成不了的夢想,而是與下一代釐清他們的夢想是否來自神。如果是來自神,就應該給予他們極大的自由,以及幫助他們完成神在他們生命的夢想。

 

 

【國度觀點】VOL03(二)馬健明牧師:「真兒子是一個心的狀態」

2023年2月,因著馬健明牧師在韓國回家聚集中曾分享他的生命轉變,在接受本報專訪中,他指出,真兒子是一個心的狀態,不是外表、行為、稱呼和位置的表達。在路加福音15章中,大兒子雖然常常與父親一起,但他不是真兒子,因為他不明白爸爸的心;小兒子離開爸爸,浪費資財,當他去到一個絕境,他想起爸爸,覺醒自己是兒子,然後回到爸爸那裡。因此不是距離遠或近的問題,而是心的狀態的轉變。真兒子明白爸爸的心,然後選擇與他對齊,好像以利亞和以利沙一樣。為何這麼多人與爸爸的關係不好,也是選擇的問題,當他更加體會爸爸的心,然後選擇去擁抱和接納他,愛他,這就是真兒子。

「對我來說,一直以來,我不是很懂如何做兒子,因為我是孤兒。我不會叫戴冕恩和趙仲權為爸爸,不是因為他們不是,而是我的心未預備好,我未覺醒,直到我被醫治。」

去年馬在溫哥華逗留了半年,本來溫哥華是他不想回去的地方,因為12年前,他在溫哥華時,是與教會關係最惡劣,衝突最大的時候,也是他的姐姐離開的時候。「但這一次,我被趙爸的家醫治了,不再是在聚會中認識他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很欣賞我們過去的付出,主動去尊榮和愛我們。趙爸趙媽當我們是兒女,為我們做飯,過年還給我們大利是,這就是做家人。」當馬的心被醫治,他再看家人同行,就很不一樣,他指出,這不是香港的家的問題,而是他的心是否預備好的問題。

我的改變是一個覺醒,當時我在韓國聚集的台上並沒有計劃叫戴冕恩為爸爸,但當我的心改變,口講什麼不是最重要,所以很自然地在聖靈的帶領之下,我公開稱呼他為爸爸。

 

 

【國度觀點】VOL03(一)馬健明牧師——回家旅程中的生命轉變

在2023韓國回家聚會中,香港馬健明牧師分享了回家同行22年的心路歷程,以及近期他的心的回轉,領受真兒子的身分。過去10多年,香港一共舉辦了7次回家聚集,馬笑說,回家聚集是一個為資深牧師帶來「麻煩」的運動。他在一間福音派教會牧會許多年,教會發展不錯,正在不斷增長,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直到22年前,馬認識了戴冕恩(David Demian),他的生命經歷了很大的翻轉。

戴冕恩帶我們參與聚會,但是沒有講員,沒有筆記。我問他,有什麼指引可以跟著去做嗎?他說沒有,我們會分辨聖靈所做的事情。我在這方面一無所知,我的教會不會講聖靈,祂只會透過聖經說話。有一晚,當我送戴冕恩去機場,等待登機的時間,我們去喝咖啡,他看著我的眼睛說:「主對你很生氣。」我不想神對我生氣,我想逃走,不想站在神要我站的位置。那晚以後,因為害怕,我說好,去吧。但我心裡有很多問題,所有的聚集,我都覺得非常沒有效率,不斷敬拜,跳舞,做先知性行動,有什麼用?但經歷了20多年的旅程,我現在可以說,有極大的作用和影響力。

神使用回家的聚集,幾乎打開每個國家的門。回家核心價值就是對聖靈的完全順服。很多次,戴冕恩問我,你有什麼分辨。聖靈跟你說什麼?我是福音派牧師,我很少聽到聖靈的聲音。他不斷問我,一年、兩年、五年。我都說沒有。他還是不斷問我。後來我就明白了,他在門訓我,所有的分辨時間,都是訓練時間,所有的聚集,都是門訓時間。神使用他去門訓列國,為神預備一個安息之所。之前我不明白,但是我的心很渴望,我不單渴望復興,而是神停留不再離開。我在回家旅程中學習到很多,這是心的旅程,神轉化我的心,從實心變肉心。我哭了很多次,因為我遇見耶穌,聽到聖靈在我耳邊說話。我過去懂的理論都不能滿足我,但是神的親密能滿足我心,與列國家人連結能滿足我的心。當我的心回轉,與戴冕恩和趙仲權對齊,我們能夠繼承他們從神領受的產業,並且傳給下一代。

許多年前,我遇見戴冕恩,我以為他是天使,因為我不明白他說什麼,他看起來很純潔,後來我發現他有妻子和兒女,他與我一樣有弱點,我覺得他是我的弟兄。直到最近,我發現他不是我的弟兄,他是我的父親。我才明白,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我,我可能還是福音派的牧師,有很好的教會,但永不會遇到這麼好的列國家人,以及滿足天父的心,為神預備安息之所。如果你讓我再次選擇,我會說,希望能夠更早遇見他們,能夠更早開始這個旅程。

 

 

【國度觀點】喚出香港真兒子

韓國回家突破世代圍牆

「2023韓國回家聚集」於2月14-16日在首爾舉行,香港有近100人出席,連同其他地區華人代表,與南北韓一同站立。聚集中,神與韓國再次立訂婚盟,韓國要成為基督的新婦,與神對齊成為一。神亦在韓國不同世代中打破圍牆,成就合一。韓國文化中有強烈的階級觀念,以致年青人無法自由表達自己,勇敢追隨神。韓國牧者主動認罪悔改,願意敞開心與年青世代同行,下一代亦表示,不再躲藏在父母背後,而是與為父為母的站立,並且承諾絕不會離開他們,直到末了。他們一同宣告,韓國的家在聖靈裡重生成為一。

韓國牧者與兒子兩代台上牽手站立

得著真兒子的身分

在聚會中,香港馬健明牧師分享了回家同行22年的心路歷程,以及近期他的心的回轉,領受真兒子的身分。過去10多年,香港一共舉辦了7次回家聚集,馬笑說,回家聚集是一個為資深牧師帶來「麻煩」的運動。他在一間福音派教會牧會許多年,教會發展不錯,正在不斷增長,他的前途一片光明,直到22年前,馬認識了戴冕恩(David Demian),他的生命經歷了很大的翻轉。

戴冕恩帶我們參與聚會,但是沒有講員,沒有筆記。我問他,有什麼指引可以跟著去做嗎?他說沒有,我們會分辨聖靈所做的事情。我在這方面一無所知,我的教會不會講聖靈,祂只會透過聖經說話。有一晚,當我送戴冕恩去機場,等待登機的時間,我們去喝咖啡,他看著我的眼睛說:「主對你很生氣。」我不想神對我生氣,我想逃走,不想站在神要我站的位置。那晚以後,因為害怕,我說好,去吧。但我心裡有很多問題,所有的聚集,我都覺得非常沒有效率,不斷敬拜,跳舞,做先知性行動,有什麼用?但經歷了20多年的旅程,我現在可以說,有極大的作用和影響力。

 神使用回家的聚集,幾乎打開每個國家的門。回家核心價值就是對聖靈的完全順服。很多次,戴冕恩問我,你有什麼分辨。聖靈跟你說什麼?我是福音派牧師,我很少聽到聖靈的聲音。他不斷問我,一年、兩年、五年。我都說沒有。他還是不斷問我。後來我就明白了,他在門訓我,所有的分辨時間,都是訓練時間,所有的聚集,都是門訓時間。神使用他去門訓列國,為神預備一個安息之所。之前我不明白,但是我的心很渴望,我不單渴望復興,而是神停留不再離開。我在回家旅程中學習到很多,這是心的旅程,神轉化我的心,從石心變肉心。我哭了很多次,因為我遇見耶穌,聽到聖靈在我耳邊說話。我過去懂的理論都不能滿足我,但是神的親密能滿足我心,與列國家人連結能滿足我的心。當我的心回轉,與戴冕恩和趙仲權對齊,我們能夠繼承他們從神領受的產業,並且傳給下一代。

韓國回家聚集上馬牧師與列國父老互相尊榮
許多年前,我遇見戴冕恩,我以為他是天使,因為我不明白他說什麼,他看起來很純潔,後來我發現他有妻子和兒女,他與我一樣有弱點,我覺得他是我的弟兄。直到最近,我發現他不是我的弟兄,他是我的父親。我才明白,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我,我可能還是福音派的牧師,有很好的教會,但永不會遇到這麼好的列國家人,以及滿足天父的心,為神預備安息之所。如果你讓我再次選擇,我會說,希望能夠更早遇見他們,能夠更早開始這個旅程。

從牧師到兒子

馬健明牧師在受訪中分享,真兒子是一個心的狀態,不是外表、行為、稱呼和位置的表達。在路加福音15章中,大兒子雖然常常與父親一起,但他不是真兒子,因為他不明白爸爸的心;小兒子離開爸爸,浪費資財,當他去到一個絕境,他想起爸爸,覺醒自己是兒子,然後回到爸爸那裡。因此不是距離遠或近的問題,而是心的狀態的轉變。真兒子明白爸爸的心,然後選擇與他對齊,好像以利亞和以利沙一樣。為何這麼多人與爸爸的關係不好,也是選擇的問題,當他更加體會爸爸的心,然後選擇去擁抱和接納他,愛他,這就是真兒子。

「對我來說,一直以來,我不是很懂如何做兒子,因為我是孤兒。我不會叫戴冕恩和趙仲權為爸爸,不是因為他們不是,而是我的心未預備好,我未覺醒,直到我被醫治。」

去年馬在溫哥華逗留了半年,本來溫哥華是他不想回去的地方,因為12年前,他在溫哥華時,是與教會關係最惡劣,衝突最大的時候,也是他的姐姐離開的時候。「但這一次,我被趙爸的家醫治了,不再是在聚會中認識他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很欣賞我們過去的付出,主動去尊榮和愛我們。趙爸趙媽當我們是兒女,為我們做飯,過年還給我們大利是,這就是做家人。」當馬的心被醫治,他再看家人同行,就很不一樣,他指出,這不是香港的家的問題,而是他的心是否預備好的問題。

我的改變是一個覺醒,當時我在韓國聚集的台上並沒有計劃叫戴冕恩為爸爸,但當我的心改變,口講什麼不是最重要,所以很自然地在聖靈的帶領之下,我公開稱呼他為爸爸。

擁抱下一代,成為父親

香港馬健明牧師

在回家這個旅程,馬一直與戴冕恩走得很近,但馬認為他們不過是弟兄和好友,而馬承諾與戴冕恩同行,幫助他達成他從神領受的異象,如同大衛的勇士一樣。

「我對戴爸的承諾,就是我會盡我的力量去幫助他,例如7次香港回家,10次國內同行。當2019年完成第7次香港回家聚集,我認為神給我的天國任務,對戴爸的承諾已經完成了。但對於香港的這個家,卻是另外一件事,需要我的心去擁抱和明白。」

「我不覺得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例如舉辦了香港回家後,有一群弟兄姊妹組成香港這個家,那麼我就應該做父親的角色,與他們同行,很多人期望我自然有這個角色。但我知道,如果心未轉向,只是因著別人的期望,我很難站在這個位置。我的心有一部分是冰凍的,直到去年從溫哥華回來後,我的心開始解凍,我首先認出戴冕恩是爸爸。當我做真兒子的時候,我又可以做真爸爸了,這是對我來說一個很特別的經歷。」

為了此次韓國回家,我們香港舉行了一次預備會,其實一直以來我很少參加港家的聚集,但是這次我很想有這樣的聚會。當我去到現場,很多年青人走過來對我說,看到你出現我很感動。年青人這樣說,我也很感動,這就是心的改變,現在我來,不是因為別人的期望。一直以來我沒有站在位置上,現在我覺得這些都是神給香港的屬靈兒女,我們不可以任由他們流散,應該要成家,我發現我也可以是其中一個爸爸。

馬又分享,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要下一代完成我們完成不了的夢想,而是與下一代釐清他們的夢想是否來自神。如果是來自神,就應該給予他們極大的自由,以及幫助他們完成神在他們生命的夢想。

 

從事工到安息之所

關於安息的地方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66:1)

自從有伊甸園之後,神一直想在人間尋找安息的地方,一個與人相交之地。曠野的會幕和所羅門的聖殿都是神偉大計劃的影兒,至高的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房屋,而是住在活石所建成的殿宇,靠基督聯絡得合適。(弗2:19-22)哈該曾對這個「後來」的殿──耶穌基督的教會發出預言,他說這個殿的榮耀必大過所羅門的殿的榮耀(該2:9)。


關於香港如何為神預備安息之所,馬指出,現在香港進入一個新的季節,香港這個家要建立真關係——真兒子與父母的關係。唯有這個彼此信任和對齊的關係,能夠幫助我們在上面建築神要我們建築的偉大工程。

第一,建立真誠關係,不一定透過聚會建立,也可透過生活。在香港,這樣反而是最難的,我們參與3個小時的聚會,可能比較容易,但是一起生活,其實比較困難。第二,一個家儘量不要有這麼多的牆將彼此分開。我們每個領袖都帶著一群年輕人,但我們組成一個家,所有人都是一起同行,這些圍牆需要拿走。第三,動機要回到最單純,就是為神預備一個安息的地方。我們一同尋求神,看看如何預備自己去達成這個心願。因著我們這樣尋求,神會不斷降下新的啟示。我們預備好,神就會揭開面紗,我們就會知道下一步應該如何做。第四,亞洲發展得很快,在過去的日子,神很大使用華人,我們經歷了這麼多艱難的事情和震動,我覺得在未來數年,神給我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讓我們與亞洲其他國家同行,支持他們,我們就會更深發現香港的身分,以及再次建立彼此間的緊密結連。

 

(撰文:莫嵐)

 

 

今日起撤銷口罩令 香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

香港從今日(3月1日)起正式解除所有防疫措施,特首李家超於昨日宣布,由3月1日起,室內外以及公共交通工具都不需要戴口罩。為保護高危群組,醫院、安老院等可以用行政指令,要求在場人士以及訪客戴口罩。

(KRT訊)

 

禱告:主啊,今日是你所定的一個新開始,從猶太曆5780年開始是關乎「口」的10年,主,願香港屬你的子民向你大大張口,你就必大大充滿,並且香港要更多發出敬拜讚美的聲音,宣告你的說話是帶著能力的,願你帶領香港進入一個全新的季節,在各個領域中彰顯你的奇妙作為。阿們!

 

 

 

跨別人士更改身份證上訴至終審得直 團體發起網上聯署反對

2023年2月, 香港終審庭裁定,兩名未完成變性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早前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被拒,上訴至終審法院得直。

有支持家庭價值團體, 於網上發起聯署, 對這次的裁決表示關注。根據其聯署內容, 他們不單反對「未進行變性手術者可更改身份證性別」, 也反對政府一向容許所謂「做足變性手術」者更改身份證性別。他們認為, 人的性別是出生時已被確定, 是神所安排, 無論是否進行手術, 「變性」其實是不可能的, 政府不應以任何政策認同謊言, 而法庭的判決也是錯誤的。

發起聯署的其中一個團體「耶書亞愛家工程」負責人趙佩玉姊妹表示, 到目前為此,參予發起聯署的組織有十多個, 個人則四百多人。此次聯署是向特首辦公室、特首政策組及多個相關的政府機關表達,他們在聯署中明確地解釋了對不同政府部門及機構的期望。發起聯署團體亦計劃於2023年3月1 日, 到政府總部表達意見, 屆時希望特首及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接收請願信。

相關聯署網址: http://www.tinyurl.com/hkidsex

發起團體撰寫禱文:  http://www.tinyurl.com/prayhksex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回家快訊】 2023韓國回家聚集 3 回家同行改變牧者的心 戴冕恩祝福下一代的興起

「2023韓國回家聚集」於2月14-16日在首爾舉行。在2月15日的下午聚集中,加拿大Alain牧師分享回家團隊多年來的同行旅程,是我們堅忍去追求神的旅程,也是關乎神所渴望的一個旅程,就是神與列國同住。他又指出回家團隊的核心價值:第一,等候神,直至神說話,並且調整我們的時間表配合神。第二,讓神有一個安息之所。他提到,回家聚集的特色是沒有特定流程,讓聖靈帶領,要訓練自己屬靈的耳朵跟隨神。Alain牧師尊榮戴冕恩牧師,因著他在神面前的生活方式轉化了許多的人。他宣告即使戴冕恩不在某些國家,那些國家都會興起,因為那裡有屬靈兒女被興起了。

另外,香港馬健明牧師尊榮戴冕恩為他的屬靈父親,他分享從22年前,神呼召他從一間浸信會的牧師到進入回家同行,他的生命發生極大的轉變。他開始學習聆聽神,與家人同行。「戴冕恩每次看見我,都問我有什麼領受,很多時候我都回答沒有。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在門訓我,以及在回家聚集中門訓列國。」他又指,神在這個旅程中會轉化石心成為肉心。當他的心轉向屬靈父親戴冕恩與趙仲權時,他便能領受在他們身上的產業。

薩摩亞原住民Sika分享,前來韓國聚集時,神對他說:巨人已被打敗,而大衛打敗巨人的那夥石頭名為「盟約」。他感謝神呼召韓國與教會與彼此成為立約家人前行,又為萬王之王站立爭戰。隨後他又感謝回家團隊為原住民預備一個家,又感恩戴冕恩不眠不休為神預備安息之所。最後他帶領會眾宣告韓國活過來,又以薩摩亞語宣告神的名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Sika又向戴冕恩、Alain及馬健明贈送項鍊,感謝和尊榮他們的付出。

最後,戴冕恩牧師尊榮趙仲權牧師及師母的遮蓋與分辨,以及同行,又感謝馬健明牧師一家在回家敬拜團的付出。他也邀請女兒Anna上台,分享了Anna的異象是在回家路程中興起年青人,戴冕恩感謝Anna讓他明白如何與年青世代同行,並且將項鍊轉贈Anna,祝福下一代的年青人將會比他們跑得更遠更快。

(KRT訊)

 

 

【回家快訊】 2023韓國回家聚集開幕 站立在朝鮮半島宣告祝福

戴冕恩牧師(左)宣告因著我們站立在朝鮮半島,祝福要傳到這片土地北部北部

「2023韓國回家聚集」於2月14-16日在首爾舉行。在首場聚會中,有牧者分享,神對韓國說,讓我來愛你,神的愛不要贏得,只需要去接受,韓國要來領受神的愛。戴冕恩牧師邀請列國家人到台前站立,他分享,我們不要看政治分化的區域,在神的心意中,在朝鮮半島上是同一片土地。我們站在朝鮮半島上,將祝福給予北韓,我們向他們傳遞神的愛,因為我們就站立在朝鮮半島上。他邀請列國家人移動腳步,從土地將信息傳到北部。「我們愛你們,神愛你們,從這裡直到北部。」

彌賽亞猶太領袖在台上祝福韓國,因著主所流出的寶血,讓我們可以合而為一。平壤以前也被稱為耶路撒冷,所以讓我們來呼召出平壤從聖靈發出的聲音,北韓的首都要彰顯神的榮耀和愛,憐憫要臨到北韓,喚起聖靈在這個國家中的工作。在希伯來語中,「韓國」的意思就是「向神呼求」,他帶領會眾宣告,主啊,釋放這些祝福在朝鮮土地上,讓他們能夠呼求神的名,朝鮮半島要讓神興起。

(記者莫嵐報導)

除夕繽紛嘉年華 自閉症家庭與社區共融

由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主辦,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贊助的「繽紛嘉年華」,於12月31日下午12點半-3點半,在油尖旺多元文化活動中心舉行。嘉年華共有12個攤位遊戲,讓參加者體驗努力試訓練自閉症小朋友的項目,例如訓練小肌肉,專注力,聽指令等,同時提供很多不同難度,以及多元化的親子遊戲和活動,讓一家大細都能享受歡樂時光。

主辦單位表示,在收回來的問卷中,超過9成人覺得今天活動有助增進彼此關係,尤其在香港現時的社會氛圍下,舉辦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嘉年華除了有攤位遊戲,還有電影播放,以及音樂表演,在即將進入新年的時刻,很多人認為這個活動向低收入家庭贈送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很多參與的小朋友都非常開心。活動亦得到多間教會及機構支持,超過30名義工積極參與服事。

是次嘉年華得到商界資助,主要推廣努力試為有需要家庭提供的專業訓練,提高社區對自閉症兒童需要的認知,增加社區對自閉症限制的認識,以及在年底為有需要的家庭帶來一份歡樂。

(記者何雲深報導)

 

 

第14屆基督精兵獎 劉達芳博士獲終身事奉獎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第十四屆基督精兵獎暨30周年崇拜於2022年12月2日晚上六時假盈峯全人發展中心禮堂順利舉行。當晚大會向服事年期達50週年的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頒發壓軸獎項 ——「終身事奉獎」,以表揚她事奉的委身和努力。

成為一個寬大的人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時分享,香港教會需要恢復和堅持彼此欣賞和鼓勵的文化。她指出,神是寬大的神,所以該隱殺了人,神給他活路;神寬容人,在我們犯罪後給我們時間悔改。正如羅馬書2章4-6節所說,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神不與我們敵對。神既然是寬大的神,同樣喜歡我們作寬大的人。憐憫別人的,神也憐憫對他。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

劉又分享,事奉50年的一個重要秘訣是作一個寬大的人。明白人人都是軟弱的,都會犯錯,所以我們今天希望彼此提醒,以慈悲為懷,盡量放別人一馬。這段時間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現網上欺凌,叫人說話很小心,不然就變成眾矢之的。「我們需要改變這個文化,彼此鼓勵欣賞,一個寬大的人容易饒恕,盡量去體諒別人的處境,幫人找理由饒恕他七十個七次。如果我們寬大,就不會這麼快下判斷,給別人悔改的時間,讓他再次證明自己對神的愛。寬大的人容易與人相處,雖然滿身是箭,但將箭拔出來,再親近別人的時候,就好像冬天的棉衣一樣,讓人很舒服。世界就變得更美好。」

擇善固執 服事貧窮人

大會場刊刊登了劉達芳博士關於此次獲獎所撰寫的文章——《事奉50年來:擇善固執》。劉在文中提及,自己自小就很有主見,小學老師在成績表說,「聰明伶俐、可造之才也,惟主觀頗強,盼能擇善而固執之。」在劉21歲時,神藉著約伯記22章24-30節,呼召她放下對生物的興趣與研究,拒絕國家衛生局讀生物博士的四年奬學金,以祂為珍寶。後來神的愛指向香港的貧窮人,劉在25歲的時候,離開在美國的家人,隻身回到香港,努力去接近工廠勞工。當時的製衣廠和電子廠的工作都單調無聊、充滿剝削與欺凌,最重要的是人的尊嚴被踐踏。「在那惡劣的環境中,空氣污染,機器聲震耳欲聾,但讚美的詩歌,從內心裊裊升起,因為神的愛,一次又一次充滿我。」

母親的影響

劉達芳博士對基層的委身,開始時不是出於神學的理解,乃是出於感情上的牽動,媽媽的榜樣叫她明白體貼的愛、肯定的愛、珍惜的愛是如何的。

小時候,劉家裡請了兩個鐘點傭人,幾天來一次做家務,一個洗衣,一個燙衣。洗衣的那位常被丈夫打。每次她向媽哭訴,媽總是陪她哭。後來她在留產所生孩子,媽在門外陪著;她在產房哭喊,媽在外面落淚。燙衣服的那位有四個孩子,每次她來幫忙,媽總是先忙好一陣子,準備吃的給孩子們。來了之後,傭人燙衣服,媽就給她看孩子。教會有信徒住在徙置區,雖然媽有嚴重膝痛,還是走上七層樓去探望他們。「今天我固執於基層福音,可以說是她給我的屬靈遺產,是她種下『人人都尊貴』的價值觀,是她影響我去愛受傷的貧窮人。她沒有講什麼基層福音神學和理念,卻是活出神愛的福音來。」

父親的遺傳

1970-80年代,香港比較少教會關心基層,劉為基層的需要吶喊,很少人理睬,也引來不少誤會及批評。劉任職工業福音團契時,有牧者寫信給在美國的爸爸(劉翼凌先生)告狀:你女兒加入了左派組織了。在中神的時候,劉帶學生到廟街派單張,有牧者毀謗,扭曲劉帶神學生看脫衣舞。「我要擇善固執,因此要求自己不懼怕和不在乎人的誤會與排斥。這特性是父親的遺傳及培養出來的,他生於清朝,小學時論革命,大學時參與非基督教運動。爸爸沒有教我要賢良淑德,他教我忠於自己的召命,不要為討好別人而妥協。我成為一個死不悔改的理想主義者,是拜父親的基因及教養所賜。」

蘇恩佩的鼓勵

劉於大學三年班的時候訪港,見到新建的20層公屋把人像雞塞在菜市場的籠內一樣。在七層的徒置區,兒童被迫入黑社會,過上賣白粉的日子。大窩口的山邊,「道友」漫山都是,這一切叫劉非常震撼。及至劉讀神學的時候,看到蘇恩佩的文章描寫教會漠視這一切,只顧享受屬靈的盛宴。看罷,劉開始每天晚上夢到香港貧窮人的情況,在夢中哭醒。這些感情的牽動,最終帶動她回香港做基層工作。

在外地延展基層工作

劉分享,現今香港基層工作略有規模,是時候開展外地的基層事工,把神在香港施的恩惠,繁殖在世界各地。禧福所舉辦的短宣包括禱告宣教團、服侍窮人團,事工拓展團,務要推動更多華人長期出去做跨文化的事奉。事主五十年,喜見後輩出現,無論在禧福同工同學中,或是眾教會機構中,有好些清心愛主的,他們在內在生命的操練,或是超自然能力的彰顯,都緊密與聖靈同工。他們又因愛神的心熾熱,委身貧窮人,不怕艱難,不輕易言敗,向著標杆直跑。

(KRT訊)

 

第14屆基督精兵獎 97位同工董事獲獎 打破紀錄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第十四屆基督精兵獎暨30周年崇拜於2022年12月2日晚上六時假盈峯全人發展中心禮堂順利舉行。 當晚有97位來自18間福音機構的同工和董事獲得大會頒發的各個獎項,打破以往各屆的人數紀錄。今年大會亦增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忠心事奉獎,以肯定各同工在機構服事的忠心。

三十年忠心事奉獎得獎者

 

劉達芳博士獲頒終身事奉獎(Michael Chan 攝)

當晚大會亦頒發「生命事奉獎」與各機構提名的董事,以肯定各人長期的服事委身,得獎人包括關啟文博士、李煥華牧師、梁名遠弟兄、羅錦庭傳道、林均堂弟兄、李炳光牧師、胡平凡長老,以及曾錫華牧師。當晚大會更向服事年期達50週年的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頒發壓軸獎項 ——「終身事奉獎」,以表揚她在禧福協會事奉的努力。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主席蔡志森致辭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主席蔡志森以「作個無愧於大時代的小尖兵」為題,指出過去幾年香港經歷巨變,在人心不安、社會不穩的大時代,勉勵眾機構同工奮力繼續前行,甚至成為弟兄姊妹、以及身邊未信的市民的鼓勵,成為暗夜裡的一點燭光、波濤之中的一艘救生筏 。當晚大會亦邀請了李炳光牧師上台分享,勵勉在場百多位各基督教機構的同工、董事們。在聚會結束時,全場一起唱「要忠心」,並為各基督精兵獎得主禱告。

(KRT訊)

 

 

 

【國度觀點】呼出香港命定的時刻

神對香港有獨特的命定。自回歸25年以來,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開埠以來的發展優勢,在經濟、民生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穩步發展,成為中國通往世界,世界連結中國的門戶與橋樑。香港的命定與中國的命定息息相關,而香港的興起不是只為了自己,在世界的發展急速轉變的當下,香港亦需站立在自己的位置而主動迎向改變,作為香港信徒群體,無論立足任何領域,都應該為著香港領受策略,抓住先機,同心帶領香港更深走進命定。 

回歸耶路撒冷的命定

梁燕城博士在專訪中指出,當我們去看香港的命定,其實離不開中國的命定。聖經中有一個預言指向中國,就是以賽亞書49章12節:「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國來。」「秦國」的希伯來文「synym」 ,直到今天,以色列人還是用這個詞來代表中國。有關「秦國」這個預言,指出末後大戰之後,相信是中國人來到以色列,支持重建耶路撒冷,祝福以色列的。中國的興起有神的計劃,當世界敵基督文化的興起,其龐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勢力正在將家庭、人性和屬神的價值觀破壞,只有中國的興起,擁有足夠的的國力去敵擋這種文化。另一方面,中國誕生最單純的基督徒。中國過去經歷特別的處境,讓基督教很多爭論的東西都消失了,中國基督徒在這個特殊處境回到只有聖靈和聖經,令使徒時代教會在中國出現,中國教會和信徒的生命力令人很震撼。因此中國本身的政治經歷力量,加上單純的基督徒,以及中國文化本身對人性價值的肯定,這些因素的交匯,使中國在末世的興起是特別的。

香港是一個祝福中國的地方。回歸之後,香港成為中國與西方溝通和匯流的中心(Hub),香港教會一定要回到本身召命,不要成為政治利用的勢力,而是祝福人的愛的力量。教會的核心在乎生命是否與聖靈有關,不在乎政治採取何種立場,經過大震動的香港,在未來的日子信徒應用愛來重建香港,也在香港重建靈性的力量。在大灣區興起,香港與中國融合的過程中,讓香港信徒繼續將美善、慈愛和祝福帶給中國,在末後的日子一同祝福以色列,迎接耶穌的再來。

列國華人合一的搖籃

回家聚集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在香港舉辦第一次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香港如同亞洲的母腹和橋樑,在2010-2019年的10年間,舉辦了七次大型回家聚集,把各地華人連在一起,生出了「五胞胎」(中,港,台,澳和海外)的華人身體。香港應該站立華人母腹的位置,成為列國華人匯聚合一,交流共融的平台,幫助海內外華人的連結,推動華人在列國的服事與宣教。 

2019香港回家現場

香港的位置以及未來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九個內地城市。「大灣區」的概念於2015年3月首次在國務院的文件「一帶一路」中提出。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2021年生產總值突破1.9萬億美元,總人口已經超過8600萬。大灣區是全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且具有一個帶動全中國經濟與文化復甦的功能。

香港於大灣區中有其獨特定位: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並為灣區提供相關服務,同時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大灣區亦有助香港經濟多元發展,特別是在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香港的大學學府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團隊,與鄰近的深圳合作,能夠大力推進科創產業的發展,能夠為香港的年青一代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中外文化薈萃與交流的橋樑

香港以多元文化薈萃為特色。在國家規劃中,香港將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致力將西九文化區打造成為大灣區的文化樞紐。2022年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現中國國寶和歷史文化,有利於傳播中華優秀文化;2021年開幕的M+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具規模的視覺藝術博物館之一,展現現代與當代視覺文化,使香港文化藝術展覽和表演共冶一爐,以及推動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帶一路的連結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於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投資近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其範圍涵蓋中國歷史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行經的國家與地區。近年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著力建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夯實互聯互通基礎,建立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和美術館聯盟等,以及開展「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征集活動,培育了一批重點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和交流合作。

一帶一路資訊圖(圖片取自HKET)

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亦站立在連結海島國家的位置,「一帶一路」的文化發展,令香港教會得以中國文化與藝術為信仰的載體,從文化產業的領域去接觸「一帶一路」的國家與地區,推動華人宣教的工作。

香港甲骨文現代畫展  文化藝術啟動信仰傳遞

有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基督徒領袖看到香港在大灣區與一帶一路角色所帶來的宣教機遇,計劃透過文畫展覽方式,展示中國文化與信仰之關係。2022年10月20-26日,「古今相傳,跨越時空」文畫展在香港產業創新中心舉辦,主要展覽了30幅由甲骨文所啟發的現代畫。展覽主要由基督教組織策劃,並得到眾多非基督教組織及企業支持,他們期望透過文字與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在文化領域中將信仰的價值觀傳遞到大灣區,甚至是一帶一路的國家。

張志輝博士為甲骨文書畫作解說

世界文化藝術聯合總會張志輝博士在開幕禮中提出「一帶一路,文以載道」,提倡以圖像的方式教導其他國家和文化的人學習中文。當他們用自己的言語解說字根意義,與字根有關的字體就有了串珠式的意義,以此方式就能更快掌握中文的學習。「文字的根源貫通信仰,沒有信仰的人能從中找到解答,有信仰的人就感到更踏實。因為先有圖畫,後有文字,再有經文。」他分享到一幅關於甲骨文數字「二」的作品時說道:「按著聖經經文的解說,就是天上的水與地下的水分開,中間就有空氣。這幅畫命名為『二層喜氣』。」

蘇祖耀博士在開幕禮中發表演講

主辦單位香港家庭優先慈善基金的蘇祖耀博士提出,「希望打造香港成為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藉此提倡「中文字母」,又透過文畫展帶出傳承與創新的概念。」

 

關於香港的先知性預言

2002年,美國雷克·喬納(Rick Joyner)︰「台灣變成一艘商船,船身有破損,水流將它帶進一個港口(香港)得著修復,變得更大更堅固,很快駛回大海時,船後有兩條粗纜繩,把中國大陸帶到開放的海洋中。」

2015年,加拿大戴冕恩(David Demian):「香港被神揀選成為『母腹』,讓人們來到當中『受孕』,就是懷有種子,經歷『生產的痛』,從而生出全世界都期待看見的東西。」神就可以在末後用香港來為中國作「生產」準備。

2017年,國際先知翟辛蒂(Cindy Jacobs):「神要將一個不尋常的合一的運動帶來香港。我看見你們發出的禱告會編織成一個巨大的捕魚網,並驅使我們這位豐盛的神在香港撒下這個豐收的網。我還看見一幅很美麗的絲綢從天上垂下來。當大家合一時,不但喪失的被尋回得救,神的榮耀要覆蓋香港,許多教會將會經歷神蹟奇事。」

 

 

2018年,美國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香港是釋放突破和開啟亞洲的門戶。一個新的運動正啟動,在華人中快速形成,新一批的神國領袖要興起,舊的營壘都要倒塌,香港就是神在亞洲下一個運動的門戶。」

2020年,印度克安通(Anton Cruz):「神會給香港五年,興起一萬個年輕人大力禱告神。2040年,香港會有大復興,全球的人要來到香港尋求神。宣教大軍要到阿拉伯回教國家,大批猶太人要因為香港的宣教隊得救。年青人起來大大宣教、帶著恩膏施行奇蹟醫治,用媒體影響列國。」

參考資料:香港地方誌中心網站、香港金融管理局網站、維基百科、國度禱告網

 

 

關鍵的七年轉化 亞洲教會成下半場焦點

925日黃昏是猶太曆5783年的開始,列國牧者領袖都為著未來的日子領受預言啟示。91118日,金門列國匯聚主辦的可畏的日子(The Days of Awe)網上聚會,由新加坡喬治·安納多萊牧師(Dr. George Annadorai)分享關於未來7年亞洲教會應如何預備進入新一輪的復興運動。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與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亦在近日分享了關於5783年的先知性啟示。

至關重要的7

新加坡喬治·安納多萊牧師(Dr. George Annadorai)

安納多萊首先分享,2030年逾越節,我們即將跨越屬靈的臨界點,世界的屬靈氛圍都要被改變,我們所熟知的教會將不再一樣,甚至列國都要來敬拜耶穌。而從2022年到2029年,我們有關鍵的7年預備自己。

為何2030年這麼重要?安納多萊指出,主後30年,天國議會(Ekklesia)誕生,到了2030年,中間隔了2000年。彼得後書3章8節:「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對主來說,2000年只是兩日,所以當我們跨過2030年,也就是「第二天」的結束,進入「第三天」。正如耶穌在第一天受死埋葬,並在第三天經歷復活,2000年後,耶穌會再次復興他的教會。「我相信在2030年,神要給亞洲教會的禮物是Ekklesia,也就是耶穌給予早期教會的禮物,在末後要還給亞洲教會。」

安納多萊又以足球比賽來比喻教會的發展,比賽的上半場,從使徒行傳可看到神在歷史中的工作,這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且發生在西方,故事延續到歐洲和美洲,Ekklesia的概念被轉換成教會的概念,因此教會輸掉了上半場的比賽。在下半場,我們不是著眼歷史,而是領受預言,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關於東方亞洲教會的興起。神的聚光燈會打在太平洋,以及亞洲列國。這個咒詛會被打破,我們會恢復真正的教會,2030年開始,真正的Ekklesia會再次運行。

7個下半場的遊戲規則

安納多萊指出,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去打下半場的比賽,而在兩場比賽中間的過渡期就是未來的7年,需要眾教會一同預備行動,跟隨耶穌所做的重要任務,才能進入命定。安納多萊分享了7個不同的規則來打下半場的比賽:

  1. 球門——耶路撒冷:在足球比賽中,最重要是進球,所以球門很重要。聖經說得很清楚,最重要的球門是耶路撒冷,所有事情從耶路撒冷開始,也以耶路撒冷作為結束。中國教會很早就得到異象,他們稱為回歸耶路撒冷運動。中國教會明白球門在耶路撒冷,福音就是這個球要踢進耶路撒冷球門。不幸的是,過去歐洲和美洲的教會忽略了真正的球門,就會找其他東西替代,把球踢到別的地方。大型教會成為球門,忽略了真正的目標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他們拒絕承認耶路撒冷很重要。
  2. 外邦人+猶太人=一個新人:在上半場,早期教會踢得很好,福音傳到歐洲和美洲之後,就把猶太人球員趕下場,只剩下基督徒比賽。這被稱為替代神學,一旦把猶太人趕下場,教會就開始一直輸。在約翰福音17章20-24節中,耶穌上十字架之前的最後一個禱告是求父使門徒能夠合而為一。耶穌在禱告,外邦人和猶太人一起上場比賽,然後世界就會看見我的榮耀。
  3. 神的榮耀不是人的榮耀:過去的幾個世紀以來,很多歐洲國家入侵亞洲建立殖民地。殖民主義是為了擴張他們的國家,得著人的利益和榮耀,與傳福音沒有任何關係,當我們進入下半場,這樣的觀念必須完全被改變。
  4. 球門面對東方:以西結書43章1-4節清楚說到,神的榮耀要再次從東方回來。今天我們稱呼耶路撒冷面向東方的門為東門,有3個城門,包括獅子門,伯大尼門和金門。現在我們特別預備金門列國來迎接主耶穌的再來,未來我們要連同另外兩個門所在國家站在當站的位置,一起迎接主耶穌再來。
  5. 金和銀都是我的:哈該書2章6-9節提到,耶和華說,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在下半場,財富會回到Ekklesia當中。當教會還是孩子般幼嫩,神不能把金和銀給他們,神的應許為何還未實現,是因為神在等候教會成長為Ekklesia。正如使徒行傳記載的早期教會,金和銀都擺在使徒腳前,教會使用這些錢來解決教會之外的問題。不幸的是,今天的教會還不是Ekklesia,以致他們使用這些錢都是為了自己。當2030年教會成為Ekklesia,所收到的錢就會祝福列國。
  6. 恩賜:以弗所書4章9-16節提到五重恩賜,是從升上高天的主所給予的,到了2030年後,耶穌會再次把恩賜賜給Ekklesia。
  7. 神的政權:當教會領受五重恩賜,就能轉化為Ekklesia,神的政權就會降臨。Ekklesia等同於神的政權在地上實行管治。

5783是昌盛的季節

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

羅伯特‧海德勒以「進入應許」(Crossing Over Into the Promise)為主題分享關於5783年先知性啟示。80的希伯來字母是PEY,3的希伯來字母是GIMEL,因此5783年是PEY與 GIMEL的一年。GIMEL源自希伯來文「駱駝」一詞,所以這是駱駝的一年,代表新層次的昌盛正來臨!

駱駝是負重的運載體,能把我們的供應從遠方帶來。當我們在聖經中看到駱駝,它經常是一個記號,指出將要成就的命定與傾倒而出的完全供應!「如果這是駱駝的一年,預備自己迎接來臨的加增是重要的!」恰克·皮爾斯說:「這是移開遮蓋我們的東西,並以神國擴展所需的財富遮蓋地土的時刻!」因此,我們需要尋問神,「我現在需要做什麼,以確保我們得著神的供應渡過下一個季節?」

 

(記者莫嵐報導)

 

 

 

電影拍攝經歷神蹟 興起行業信徒為主站立

改編自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電影《槍口下》,於7月21日在香港舉行開鏡儀式,電影監製梁鴻華弟兄(Tony)接受本報訪問,談及電影的創作受到易小玲的生命見證啟發,以及在拍攝過程如何經歷神的信實,並渴望興起更多電影行業基督徒為主站立,成為見證。

見證啟發的電影

梁鴻華(Tony)

關於《槍口下》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Tony分享,很多年前,他們的協會舉辦的電影製作相關課程招收了一名學生,後來得知他原來是馬尼拉人質事件生還者易小玲的兒子。「認識了他媽媽之後,我與她聊過很多次,我覺得她有一個很特別的經歷。」當年在旅遊巴上,易小玲中槍倒地後,眼前出現一片白光,然後有一個人在她背後對她說話。當時她未信耶穌,她問:「你是誰?」他回答:「我是你的神,你要繼續活下去。」然後她就醒過來,看到那槍手拿著槍正向她走過來,她馬上一動不動裝死。她感覺到他跨過自己走到後面,沒有向她開槍,但不斷向地下的屍體掃射。

這件事之後,她就信耶穌了,但下巴中槍後,她一共做了33次手術都不成功。傷口令她不似人形,也無法正常生活,她曾經想過輕生,但在她最軟弱的時候,教會的弟兄姊妹非常接納她。後來有位弟兄幫她聯絡到台灣發明這種手術的醫生。他即將退休了,但最後竟然答應免費為她做手術,還從日本找來兩位徒弟幫忙。第34次手術非常成功,72小時之後,她已經能夠吃漢堡包。後來易小玲還做了10多次小手術,康復後她去不同教會分享見證,而且參與探訪基層,以及宣教服事。

Tony分享,《槍口下》是基於易小玲的故事而改編的,戲中很多角色有刪減,只保留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時刻,主要講述女主角經歷人質事件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遇見神之後,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希望透過這部電影鼓勵大家只要有勇氣,珍惜生命,多麼艱難的日子,靠著神的恩典,都能堅強活下去,過得勝的生活。」易小玲的兒子現在是一名攝影師,亦是基督徒,他參與了香港部分的拍攝工作。

易小玲(左)與戲中女主角合影

拍攝過程經歷神蹟

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曾遇到許多困難,但靠著神一一跨過,並經歷了許多神蹟。「在馬來西亞拍攝期間,我們遇上當地50年來最大的洪水,我們的佈景和道具都被泡爛了。」因為疫情緣故,團隊亦經歷走難般的旅程。「簽證到期的那天,我們仍然未知道要去哪裡,每個地方都要隔離很長時間,但再留下去就會面臨被拘留。」他們之前申請去泰國布吉,那是唯一不用隔離的地方,但簽證申請一直沒有回音,直到那天晚上12點收到通知,他們可以在第二天坐11點的飛機過去。於是他們半夜3點收拾行李,趕到機場做好所有檢驗,及時登機飛去布吉。

當他們以為只是離開兩個星期,誰知道在布吉逗留了差不多3個月才允許回來。「因為走了幾個月,與演員的合約已經過期,之前預付的一半訂金都損失了。在那個時刻,我整個人都散了,對自己也產生質疑。是否我做錯了呢?我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再做,唯有禱告。」在禱告中,神讓Tony有所領受,神沒有離開,雖然人做得不好,神是知道的,但祂不會認為我們活該,而任憑我們死吧。身邊的人也在勸說Tony離開,但他咬緊牙關繼續。後來,神在金錢、演員和資源上都一一供應,使拍攝順利完成。

興起行業的信徒

因為拍攝這部電影,Tony帶著團隊在東南亞幾個國家之間遊走,神也透過這次的旅程激動Tony的心,要在電影行業興起更多為神站立的人。「我儘量想找基督徒演員去演這部電影,但當地基督徒演員真的不多。」Tony坦白分享,作為演員和基督徒,能夠將這兩個身分同時活出來,並且以神的國為先,這才是最難的。我們需要去提供訓練,將天國價值觀告訴演藝行業的人。演藝工作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神給我們恩賜去彰顯祂的榮耀,我們的紮根有多深,如何看神在我們生命的位置,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開鏡儀式大合影

Tony期望不久將來要在香港舉辦基督徒藝人訓練班。「這個行業太少基督徒聯盟,是有共同目標和方向的。當我們今日去拍一個電影,我們應有神的使命。神已經很清楚告訴我們,作為行業裡的信徒可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是人是否願意。我們無論台前幕後的人,應該匯聚連結,建立一個中心,發揮神給予的恩賜,在使命和異象上尋找同路人,然後打這場仗。要締造這樣的環境,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到,而是一群人一起去做,成就這件事。」

 

(記者莫嵐報導)

 

 

 

 

音樂路上不再孤單 天下華人齊唱好詩歌

天下華人唱出好詩歌大賽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比賽招聚了一班不但熱愛敬拜,更是以生命講述神大能的敬拜者。本報訪問了初信主的歌唱家范菲(菲菲)老師,以及青年音樂指揮焦得純(Joshua),分享他們參與比賽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以及神放在他們生命中關於音樂與敬拜的負擔。

堅定走音樂之路

青年音樂指揮焦得純(Joshua)

Joshua過去於美國修讀管弦樂指揮專業,曾於不同樂團及機構擔任指揮,同時亦是一位敬拜者。他分享,疫情發生的這兩年,很多大型比賽和活動都停止,作為一名音樂人,他感到有些迷失。同時Joshua也在教會肩負很多牧養工作。「我不知道自己要更多去牧養 ,還是堅持指揮這條路。我向神祈禱,希望神指明我應該走的路。」很奇妙地,過去兩年,Joshua報名的比賽幾乎都無法通過,但他禱告之後第二天,有一個國際比賽通知他已通過,在之後的3個星期內,再有2個比賽接受了他的報名。「我就很清楚是神讓我走音樂指揮這條路。」今年10月,Joshua將會前往西班牙參與一個國際指揮比賽。

禱告之後第二天,也是詩歌比賽66強選拔賽舉行日子。「我唱了《我渴望看見》這首詩歌,也分享了我的見證,評判給我非常好的評價。這對我來說很鼓勵,神好像在說,兒子,無論你想做指揮,還是唱作人,總之你要走音樂路線,不要迷失。」

音樂路上同行

「今年3、4月,是我最迷失的時間,我曾對爸爸說,我覺得很辛苦,不知道神讓我學音樂有什麼用。」在這半年的低谷裡,Joshua和爸爸的關係經歷前所未有的親密,無話不說。「神藉著爸爸去建立我的身分。這是我沒有想過的,在疫情中,我開放自己,將心中的憂慮與他分享,透過我們心貼心的同行,讓我更加學習親近天父。」

Joshua亦在教會中訓練年青人成為敬拜者,他的教會敬拜隊在一年半前只有6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無論是打鼓,彈琴,還是彈結他,現在敬拜隊已經增加到20多人,而且全部都是年青人。Joshua感恩看見這樣的成長。

因此,在歌唱比賽中有些中學生的表現令他印象非常深刻。「我很驚訝見到再年輕的一代這麼厲害,有一個中五的女孩子自彈自唱,雖然去到66強止步,但她唱歌很有潛力,見證也很有能力。另外一位14歲的女孩子,寫詞有文有路,連評判都讚賞。」對於本次的比賽,Joshua感覺獲益良多:「大會很有心,他們舉辦了8次工作坊,邀請了很多星級導師參與,導師們除了分享生命見證,又會教很多唱歌技巧方面的內容,令我有很多反思。」 

比賽中經歷成長

歌唱家范菲(菲菲)老師

菲菲本身為演唱家,以及歌唱老師,過去曾在多項歌唱比賽中獲獎,以及擔任評審。在歌唱比賽中,菲菲本人,以及其創辦的小天使合唱團都分別入圍34強。菲菲於去年8月信主,年底成立小天使合唱團不久,就看到這個歌唱比賽的海報,對於專業聲樂出身的她,從來沒有參與過這類比賽,剛開始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報名。比賽從去年12月進行到現在,菲菲分享,以前她參與的比賽注重的是技巧,但是這次比賽很特別,看見每個參賽者生命的流露,而她的生命也經歷很多成長。通過面試之後,第一輪比賽是要先講見證再唱歌。而在上一輪的比賽中,每位參賽者抽一段經文,然後將這段經文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結合一起,分享5分鐘的信息。「我從未試過公開分享見證或者信息,當我講出自己的故事,我感覺唱歌也特別帶有真摯的感情,真的在向神表達自己對祂的愛。」

而小天使合唱團是比賽中唯一入圍的兒童組合,備受關注。菲菲指出,她與這群小天使一同經歷這個比賽,見到他們喜歡唱詩歌,也能夠作出簡單分享,感到非常開心。

菲菲也分享,有些參賽者的表現也令人感動。「一位身體有殘障參加者,她的輪椅需要4、5個人合力才能抬上台。她一上台,我就忍不住流淚。」她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如同一個生命戰士,不但是聲音好聽,而是生命活出神的堅強和生命力。

神在人生路口的帶領

在比賽的這段時間,菲菲的生命也在經歷一個轉變。「我的人生從小到大一直都很順利,但是我的婚姻不是很順利。信主之後,神在婚姻中給我很多啟示,當時人生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但神不斷給我引領和指示,讓我在10月順利解決問題。我覺得神給我關了一扇門之後,又開了一盞燈。當我感受到之後,就覺得神好愛我,我也願意去愛祂,以及分享愛給更多朋友。」

菲菲老師與小天使兒童合唱團

那時候小天使剛成立,菲菲又面對這個難關,但是每個星期天她都選擇喜樂地帶著孩子們排練,後來還站出來分享生命見證,生命進入一個新的歷程。「這個喜樂,我覺得是神給我的,這個磨難也是神給我的,為要叫我成長,以至我能成為一個為祂完成更多使命的人。」

(記者何雲深報導)

 

 

那些年復興神的作為 訪韓見證激勵香港信徒

第二屆全球華人線上訪韓聖會將於85-6日舉行,在過去的30多年裡,全球華人從訪韓聖會中經歷無數神的大能工作,並將領受的祝福帶回各地教會。本報訪問了其中3位多次參與訪韓聖會的港澳牧者信徒,述說神在過去年間的復興作為,激勵現今信徒繼續跟隨神前行。

兒女的醫治復還

Winny(右一)於訪韓現場的與團員的合照

Winny Chan為基督教福音聯合會宗聖堂執事會主席,2004年,4歲的兒子患上血癌,後來完成一系列的治療療程,得以康復。「但我希望是完全的醫治,永不復發,因為聽到之前參與過訪韓的人分享了很多神蹟醫治的見證,於是我決定訪韓。」2006年,Winny與先生帶著兒子參與訪韓。神帶領了趙鏞基牧師,以及另外兩位牧師為Winny的兒子按手禱告。兒子升中學時,神要Winny再次帶他去訪韓,兒子在訪韓中領受方言,現在於韓國韓世大學讀神學,直到現在,血癌再也沒有復發。

2007年,Winny肚子裡懷著女兒,但神感動他們一家再次訪韓。在出發之前,醫生在產檢中,發現胎兒的染色體有些不正常。「醫生問我們是否留住這個孩子,很多人遇到這個情況都選擇放棄,教會很多人也勸我想清楚。但在禱告中神提醒我,神給我的一定是最好的。我就憑著信心繼續出發訪韓,並且決定要生下女兒。」

結果女兒出生後一切完全正常,而且神給了女兒特別的音樂恩賜。她3歲的時候,從來沒有學過彈琴,有一天從教會回來就彈了一次《我神真偉大》。「一首歌她聽一次就會彈,不用看譜。我被嚇到了,後來才知道她有這種恩賜。」女兒現在15歲了,正在考鋼琴演奏級。「因為這個恩賜是神給她的,所以我對她說,首先要敬拜神。有時候我出去服事,她就負責彈琴敬拜,將來她會在音樂道路上繼續發展。」

牧者脫離捆綁

Jackson牧師一家的合照

基督教金巴崙長老會澳門堂Jackson Tsui牧師,於2009年領受呼召從美國來澳門服事。當時他雖是教會傳道人,但過去生命的壞習慣還是會跳出來。「性、賭、抽煙,這三件事是我過去生命很大的捆綁,我很想戒掉,但依然離不開。」在教會服事的第一年,Jackson已用盡所有學過的神學知識。「有半年時間堂主任回加拿大述職,我辛苦得要死,弟兄姊妹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自己。人工很低,我心想不如不做了,但有一件事放不下,就是我很清楚神呼召我在澳門做傳道人,所以我很掙扎,生命一團糟。」

2010年底的一次退修會中,Jackson在安靜等候神時,耶穌向他顯現,對他說,我等你很久了。「我當時對他說出心裡最想要的東西,耶穌你可否赦免我的罪。耶穌說,我等了你這麼久,就是要來赦免你。我感覺腦袋被炸開,痛哭不已。後來牧師提到訪韓,我就決定參與。」2011年,Jackson新婚不久,帶著太太一起參與訪韓。在半宵祈禱會中,李永勳牧師講道,提到要認罪、認耶穌是主,然後求聖靈充滿。「我就跟著做,我去認罪,認耶穌是主,然而還沒有講到求聖靈充滿,聖靈就突然之間澆灌我。我開始大哭,就在那一刻,那三樣事情就不再捆綁我了。」

在回程中,Jackson向太太坦白自己有抽煙的習慣,並將煙交給她,他從那一刻開始就不再抽煙。而聖靈卻不放過他,之後的3天,聖靈催促他向太太坦白,過去所犯的性方面的罪。「我不想講,因為結婚之後我已經沒有做過。我和聖靈糾纏了3天,後來我順服了。之後的早上我跟她說了,她的臉色很難看,一整天都不跟我說話,夜晚再問她怎麼樣,她哭著對我說,如果神饒恕你,我也饒恕你。從那天開始,我和太太之間再沒有秘密。」

Jackson分享,訪韓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人生命中的毒素弟兄姊妹是知道的,反過來,生命的馨香,他們也是能聞到的。「當年剛回來,我和太太每個星期至少用20個小時禱告。一有空就禱告,簡直停不下來。2月訪韓回來,教會的人就覺得我不同了。」同年7月,Jackson就帶了大約20個弟兄姊妹訪韓,很多人被聖靈充滿,每一個都領受方言,整間教會都開始發生改變。「我還帶不同教會的信徒去,有些友好教會,我為他們籌款,而牧者只要肯去,我為他們支付費用,直到現在我還有這個儲備。」

身心靈的醫治

雯雯

雯雯為保險經紀,2010-11年都有參與訪韓。第三年時,媽媽癌症末期病危,她留在香港照顧媽媽,不久後媽媽去世。之後的幾年裡,雯雯心裡都對神懷有忿怒,為何神要這麼早接走媽媽。再加上在2015年,雯雯在下樓梯時不小心弄傷了膝蓋,裡面的骨頭都突出來了,也因此醫生發現她的膝蓋有一個腫瘤。那一年裡,她的膝蓋做了兩次大手術,之後行動都不太方便,需要用拐杖。

「2017年,我裡面有個聲音叫我去訪韓。」有一晚的深宵禱告中,雯雯在禱告的時候,突然之間聽到膝蓋咯咯響,好像有人在扭她的膝蓋一樣。她張開眼看,周圍的人都在專心禱告,沒有人觸摸她。「我意識到神在醫治我,我馬上開口讚美主,享受神的醫治,並且認罪悔改,過去幾年對天父的惱怒。我領受了神的醫治,不但是膝蓋,還有我的心,我感受到神的擁抱,讓我知道要對祂有信心,將我裡面對媽媽的思念以及愧疚自責都交託給神,讓我輕省地離開韓國。」雯雯的膝蓋即時被完全醫治,本來連蹲下來都做不到,馬上就不需要拐杖,上下樓梯都沒有問題,她跑到前面的搖滾區又跳又唱感謝神。

雯雯兒子就讀韓世大學

(記者莫嵐報導)

 

 

 

 

 

 

年輕一代領受傳承 興起作新手屬靈爸爸

疫情之後,香港教會經歷大翻轉,許多信徒群體開始在家中聚集,建立屬靈的家,與年青人同行。「復興以色列香港」(Revive Israel Hong Kong)負責人 Moses Ng,以及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青年牧者潘紹基(小新)分享了進入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期望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年輕一代回應呼召,以為父為母的心遮蓋年青人。

牧羊人向父親的轉變

小新從2009年開始牧養年青人,「剛開始牧養時,我的管教比較嚴厲,我想讓年青人知道要聽話,要跟我要求去做。」後來他發現太年輕的那一批,這樣的管教他們不會聽,於是轉換模式,比較寬鬆和包容。「前期就是處於兩個極端,要麼嚴厲要麼鬆散。」直到2017,小新去泰國參與一個原住民的回家聚集,領受了父親的心牧養下一代,於是嘗試從兩個極端中尋找中間點,對年青人施予情理兼備的管教。2018年,小新聽到一篇關於一位牧者如何找到他的屬靈下一代的信息。「有一天,我祈禱時想起這個信息,當時我在接觸一位年青人,他正處於一個不穩定時間,我和神禱告,很想做他的屬靈爸爸守望他。」作了這個祈禱之後,小新沒有告訴那位年青人,但一直為他祈禱,與他互動,那是小新進入屬靈爸爸旅程的開始。

「有一次,我有機會與他分享屬靈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他是同意的,他成為我的第一個屬靈兒子,現在仍然同行。當時我真的很新手,我是情感比較豐富的人,而他正處於暴風少年時期,有時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些決定然後受傷,我的情緒也會因此而波動。與他同行對我的生命有很多操練,同時,我與他處理和經歷很多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和高低起伏,一同成長。」小新指出,在這樣的關係中,屬靈的父母應以神的真理去管教下一代,同時承擔和遮蓋下一代做一些決定所帶來的結果,無論是好的結果還是不好的結果;同時,下一代也需要接受屬靈父母從神而來的合乎真理的管教權柄,願意順服在教導之下。

學做真兒子開始

總結這幾年成為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小新分享,做屬靈父母要從做天父的真兒女開始。在地上有很多種的家庭和父母,有不同的參雜,地上的父是好,但是最好的學習榜樣是天上的父,我覺得與天父的關係是首要。「我也對年青人說,最終你們的連結不是在我這裡,而是在天父那裡。我鼓勵大家做一個真兒子,時常默想耶穌與天父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對象,順服天父,學耶穌這樣做兒子,就會懂得牧養下一代。」

最近神也教導小新學習放手,將下一代交給神。「因為我不想他們行差踏錯,我會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去操控他們,但神說你是屬靈爸爸,但最大的是祂,祂會親自看顧他們,向他們說話。」

愛與管教的平衡

大約從4年前建立教會開始,Moses進入屬靈爸爸的歷程。「從帶領門徒開始,然後領受呼召要成為父親,但不是真的有能力成為父親,然後開始學習成為父親,成為家人。」他坦言,開始時注重教導多些,雖然知道家和為父的理念,但只是在功能上開始擔當屬靈父親的角色,而不是在靈裡明白。直到他前往以色列接受裝備,「復興以色列」的領袖Ariel是Moses的其中一位屬靈父親,Moses記得非常清楚,他們在機場臨走之前,Ariel的太太抓住他說,如果Ariel是你的父親,我們就是一家人,那麼Moses,家規是什麼?「家規就是家裡沒有競爭。這也變成我們的家規。」

Moses分享,家不是只有關係,還應該有架構和清楚的共識。有些人覺得我是好爸爸,甚至也稱呼我為爸爸,然後我一管教,他就離開了。很多人只想要愛,不願意接受管教。他引用屬靈父親Asher的話指出,只有愛就是男朋友,是很甜蜜的;只有權柄就是老闆,這都不是父親。父親是平衡的,有愛,同時可以直接對我們的生命說話,給予管教。兩年多前,Moses的女兒出生,也為他的服事帶來改變。Moses的屬靈下一代Miriam分享,有了女兒之後,她感受到Moses從師父、牧者轉換為父親的感覺更強烈。因為實質有個孩子在眼前,讓她更具體看到父親的形象,為孩子提供保護,給予成長的空間,有需要時還是會責備和管教。

父親是一種生命流露

Moses又指出,一方面他們帶著異象建立教會,希望進入教會的人越來越多,但又明白,門徒的質素很重要。「在神交託給我們的人中,有多少是真能與我們同行的門徒呢?這也是很多牧者和為父掙扎的位置。」正如10個被醫治的麻風病人,只有一個回來,10個回來的人中,可能只有一個留下來。建立家的責任在於父親,Moses設立家規的時候曾對門徒說,在這裡你們若不起來服事,雖然是有家的感覺,但也只是客人。當時有一批人表示不同意而離開。「我們仍然要跟隨神的帶領,即使面對很大張力。作為導師或老師,我可以教導我所知道的,但是父親不同,下一代在延伸我的境界。父親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24小時的生活方式。當我和太太出去拍拖,我們也常會討論下一代的生命。開始時,我不覺得自己將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但自然地心裡記掛的就是這些下一代的生命,做父親需要從心開始。」

最近神對Moses說,靈裡撒種靈裡收割。他也越來越發現,將時間精力和資源放在人身上,果子就會出現。「這段時間,我領受不是要作很多人的屬靈爸爸,只是一部分,就是那些願意的門徒。」Moses說,大使命是使萬民作門徒,因此在作屬靈爸爸之前,首先要認出門徒。正如彼得開始跟隨耶穌,只是在跟師父,直到耶穌彼得互相認出。「我們是否夠膽量擁抱他人,認出他們是自己的門徒,願意負起責任去訓練他們。而門徒亦需要作出回應,我容許你對我生命說話,訓練我。」

(記者莫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