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神學和牧養 反思暴力抗爭

近年,教會內的政治爭拗持續不斷,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今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暴力衝突事件,更令不少信徒感到迷惘、無力,不知如何回應這些事件,有見及此,公理匯研主辦了「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邀請了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分別從政治分析、神學倫理及教會牧養三方面,對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研討會於3月17日假基督教會活石堂舉行,當日有來自不同教會的近400信徒參加,全場爆滿,其中大部分是中年及青年人。

 劉進圖:「和理非」仍有出路

劉進圖首先深入剖析了本土派青年選擇採取勇武抗爭方式的成因,然後用客觀的事實論證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抗爭方式仍有可為,鼓勵青年人從政,不要賣身暴力和仇恨。

劉認為社會大眾可以不認同勇武抗爭的方式,但必須理解其成因。雨傘運動期間,學生和平理性地在街上爭取「真普選」,當權者的無動於衷;以及相關機構對非法打人警員的保護,但是對佔中學生卻是無理的檢控,這些制度的暴力,令不少本土派青年認為「和理非」已證實失敗,勇武抗爭是「官逼民反」的結果。

和理非之路雖然未能達成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然而維持了回歸後香港的「半桶水民主」。「展望未來,和理非仍有所為。」劉鼓勵青年人從政,因為香港每年有6萬個新增達到18歲可登記為選民的雨傘新世代,同時每年有逾4萬老人離世,因此可以推斷十年內年青一代會成為香港登記選民主體。另外,科技發展對青年人參選有利,透過網絡傳播可令新人迅速爆紅。再者,現時政壇已經出現新老交替的情況,政治素人也可當選,不像過去講求有政黨人脈及地區經驗。人口變化、網絡發展和政治發展都對年青人從政非常有利,非暴力抗爭仍有出路。

李耀坤:以和平為本 武力使用四原則

李耀坤則從神學及倫理的角度探討了基督信仰如何看待武力的使用,以及在武裝衝突中應秉持公義的原則。

基督教以和平為本,顛覆了尚武文化。武力在神原初的創造是不存在的,而歷史的終局亦沒有位置。再者,耶穌基督自己是和平之君,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方式來應對邪惡和暴力。因此,教會看待和平不是一種崇高的理想,而是對基督主權的確認和順服。基督教信仰有別於尚武主義,武力使用不能為了自利自保和自我榮耀,而是基於愛鄰舍的命令下,使用於保護弱小,判定是非和糾正錯誤。

在衝突中,使用武力以伸張正義應持守四大原則:第一,行動的目的是糾正重大而清晰的錯誤,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受害者具體的傷害及對公正秩序的破壞;而且,行動者必須捍衛衝突「雙方」的公正。第二,行動者必須具有代表性,不是出於自利,而是為了受害者的福祉及維護共善;而且行動者要負起責任,透過行動帶來新秩序,並有意向為群體締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第三,持守辨別原則,必須刻意區分干犯者和無辜者,只能制服有直接實質行惡的人員,而且解除武裝後,不能肆意傷害他們。更不能攻擊學校、醫院及住宅區等,因為一個糾正錯誤的行動不能禠奪建立一個和平社會所需存在條件的權利。第四,訴諸武力應是最後手段,即其他可能行動皆失敗才可使用。當行動造成的破壞大至無望再出現和平有序社會的地步,行動縱或取勝,亦只能算是失敗。武力使用必須以追尋和平為大前提。

袁天佑:互相體諒 為弱勢發聲

袁天佑指出「香港生病了」是社會過分追求經濟發展所致,很多社會發生的事件原因錯縱複雜,對教會的影響,是危機亦是轉機,他分享了一些牧養教會的經驗,亦反思了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教會面對政治往往都是選擇中立,但是選擇中立,是傾向站在權貴的一方,因此他認為牧者需要跟會友分享自己的立場,但是不能控制對方的思想。教會裡有不同聲音,彼此討論,挑戰是健康的。不同角色、立場的人應該互相要尊重、體諒,會眾應理解牧者的難處,體諒他們對很多事件的不回應,群眾亦應理解前線警員所受到的壓力,彼此意見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同理心不能缺少。袁認為教會應該關心弱勢社群,站在貧苦大眾那一邊,因為政府對政策或事件回應的宣傳已經很足夠,教會應為受壓的發聲。最後,袁指出今天大家活在「天國已經降臨,但未完全降臨」的張力中,鼓勵信眾將信心、盼望放於神身上。

(主辦單位在4月9日加開一場研討會,Facebook專頁:「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猶太拉比:經歷禧年恩寵的關鍵 -「預備」

本報〈請教拉比〉專欄作者、以色列彌賽亞信徒事工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拉比,於3月11至12日受國度事奉中心邀請,主講「禧年的恩寵」聚會。他特別談到如何在禧年經歷神的恩寵,列國如何激動以色列發憤,以及他們在以色列的事工。

論到禧年的恩寵,阿睿首先提到這是聖經的曆法,不是「猶太人」的曆法和節期。猶太人只是第一個採用聖經曆法的民族,而他們的責任是把神的曆法教導列國。守聖經的節期,要訣在於事先預備,否則節期本身就沒有意義。他說,我們為節期來臨而有所預備,才能期望神在節期中祝福我們。而聖經教導我們祝福別人,因此在禧年來臨前,我們若不給予別人恩寵,就不能在禧年領受加倍恩寵。正如一棵樹,年復年結果子的秘訣在於摘掉所有結出的果子,把果子全部分出去,之後的一年才會長出新的果子。禧年的設立,目的是要使人得自由,而我們也要赦免人的債。我們在自然界完成自己的責任,神就會在超自然界作成祂的工作

他接著提到聖經中以色列是神「眼中的瞳人」,但這不代表神偏心以色列,而是我們要透過以色列這個「瞳孔」,去看神的工作,如此才會知道神在列國的計劃。若以色列不復興,神在列國的計劃就不會發生。聖經預言列國會反對以色列,但卻沒有說基督徒會反對以色列。當基督的身體和神的心意一同站立和爭戰,就會得勝。我們若是愛神,也就要愛神的計劃,包括對以色列的計劃,而作為外邦基督徒,我們要激起以色列發憤,福音就會傳遍全地。

(記者林暐皓報道)

數算俄梅珥

猶太拉比阿睿(Ari Sorko-Ram)拉比於3月4日應邀在台北TOD(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傳講信息,主題為「先是猶太人」,其間特別講論利末記中與收割莊稼有關的屬靈原則。

阿睿從利未記二十三章15-16節分享一個重要的大豐收原則,「我們即將進入數算俄梅珥(Omer)的季節」,從逾越節開始計算一直到五旬節,在這季節中隱藏著復興的秘密,這是聖經中期間最長的節期,神命令以色列人在這50天要如此行。

如何數算俄梅珥?在逾越節後,以色列人會到田地裡把已長出的麥穗作標記,這是初熟的果子,接下來的50天,每天要除草、澆灌,50天之後,把初熟果子收好送到神的殿中。在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9節提到「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因迦南人在慶祝小麥收割的季節,會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為了可以生育眾多。然而神告訴以色列人,只要獻上初熟的果子,上帝就會祝福他們,不要去跟隨異教。

神是收割莊稼的主,以色列是初熟果子的主,所以以色列對初熟果子所做的,會決定神對收成所要做的,神是那位「如果我的百姓做什麼,那我就會做什麼」的神,祂希望與我們一起同工,而不是幫我們做工。祂是供應者,但祂與我們一起同工,我們是有責任獻上初熟的果子。

耶穌也數了祂的俄梅珥。祂的初熟果子就是祂的門徒,當主耶穌死裡復活後,祂立即去到門徒當中,開始數祂的俄梅珥,就是用禱告來澆灌他們,並開始除草。祂在提比哩亞海邊,把彼得內心懼怕人的雜草拔除了;祂除掉門徒爭論誰為大的野心的雜草;還有多馬內心懷疑的雜草等。到了五旬節前十天耶穌升上天,將初熟的果子(門徒)獻給父神,神的膏抺便降在這些初熟果子身上,這就是福音開始遍傳的時刻,耶穌就是初熟果子的主,父神是莊稼的主。

「個人也可以抓住這原則轉化生命,自己可以數算自己的俄梅珥。」他引詩篇一三九篇13-16節說,當我們在母腹中,神便與我們相會,賦予我們目的,並且賜下才幹、恩賜以完成命定。我們可以在每年逾越節的次日,進到自己內心的禾場,數算自己的俄梅珥。每天用禱告來澆灌,求問神如何使用這樣才幹、恩賜成為別人的祝福;也除掉內心不好的品格的雜草,「再也沒有比不好的品格更能偷走你的命定」,例如:不饒恕、憤怒、懼怕、不信、懷疑等。50天後,帶著你初熟的果子,即自己,獻給神。這些會帶來轉化,為你的生命帶來大豐收。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台北報道)

[國度觀點] 新與舊融合的營商宣教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將大幅度改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基礎設施和貿易通道,基督徒商人敏銳於政策的改變,希望抓住時機推展宣教工作。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不少的伊斯蘭國家,這正正是宣教最難發展的區域,傳統宣教模式不能發揮效果時,便產生新的模式 — 營商宣教。一帶一路政策似乎為營商宣教帶來千年一遇的契機,故此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於3月舉行分享會,探討職場信徒面對當前時機時,在宣教世界中擔當的角色。

從傳統宣教中走出來的營商宣教,宣教士擁有營商者身分,在宣教工場進行營商活動,角色和活動方式都有所改變,但事工本身仍然離不開跨文化宣教的本質。單有營商的思維,即使有卓越營商能力,也不足以實踐營商宣教。

營商與宣教有不同的性質,所需的人材也有別。宣教士為營商宣教而做商人,成功的例子不多,最後可能導致生意虧損由信徒奉獻填補,問題變得複雜。而有宣教心志的商人參與營商宣教,若果沒有經過跨文化宣教的培訓,事工會欠缺深度,屬靈效果亦不大。跨文化本身並不是簡單的學問,傳統宣教歷年來累積的知識和經驗,對模式不同的營商宣教仍然有啟發的作用。基督徒商人在進行營商宣教前,需要跨文化宣教的裝備,與傳統宣教接軌,而不是獨立發展。

今天中東文化處境跟聖經時代的多元宗教處境有重大分別,聖經提供屬靈原則,但仍需要禱告尋求宣教策略。傳統宣教工作中累積的知識和經驗,都有助於發展營商宣教策略。在新與舊的知識融合後,就能創造有獨特生命力的宣教,成為在基督身體中的一個肢體,與其他肢體彼此連接。

「一帶一路」有助華人營商宣教

香港國際全備福音商人團契於3月17日舉行了「『一帶一路策略』下華人職場在穆斯林世界的角色」分享會,先由董事及秘書長蘇祖耀博士分享「一帶一路」的屬靈意義,後由對穆斯林宣教有豐富經驗的候士尼(George Houssney)牧師分享神在中東的工作。

「一帶一路」的屬靈意義

蘇祖耀博士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有助於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大使命。昔日神使用羅馬帝國,藉築橋修路打通了歐洲,幫助福音傳遍歐洲。同樣地,今天「一帶一路」打開中國通向中東地帶的福音之門。這一帶涉及66個國家,都為鮮聞或未聞福音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這些伊斯蘭國家不歡迎宣教士入境,卻歡迎中國來投資,他鼓勵基督徒企業家把握這個生意與宣教的機會。另外,他指出香港是個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香港可在這個使命中擔當聯繫人的角色。最後,他盼望不同地區的華人能明白這個策略的屬靈意義,一同起來完成大使命

神在中東正迅速工作

喬治牧師生於黎巴嫩,在穆斯林環境中長大,並在青年時期信主,被主呼召向穆斯林傳福音。他於1990年成立Horizons International,致力在世界各地向穆斯林傳福音。喬治牧師分享到多媒體是他們近年喜愛使用的策略,透過電視節目、Youtube、Facebook向穆斯林發放福音信息,果效非常顯著。另外,他們在貝魯特(Beirut)開設一個事工中心,專門服事由敘利亞來的難民。這些難民對福音非常渴慕,因此他們每星期開27場聚會,每次服事約500人。

喬治牧師續說,過去15年的恐怖主義令很多穆斯林反省他們的信仰。他們大多不識字,沒有真正讀過可蘭經。有一次,他向一名穆斯林談論巴黎的恐怖襲擊,對方表示這不是穆斯林的作為,喬治便向他指出可蘭經中同意暴力及殺害行為的經文。這位穆斯林當時被嚇倒,沒法回應。喬治牧師向穆斯林傳福音已有45年,但過去5年穆斯林接受福音的程度令他震驚。

然後,他提及伊斯蘭教過去300年正是透過營商宣教把宗教傳至亞洲,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國家。他指出現在正是基督教逆轉形勢的時候,鼓勵華人把握「一帶一路」這政策,藉投資、生意等方式,透過營商把福音傳回中東國家

(記者陳細細報道)

內地兒童事工挑戰大 欠教師 欠資源

福音證主協會與旺角浸信會於3月2日舉行神州情季禱會,主題為「內地兒童事工的實況和需要」,闡述在國內當兒童主日學老師的挑戰。

講員胡老師指出,內地不同地區面對不同挑戰。對於貧困地區及農村,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資源及教師;教材欠缺,老師亦缺乏訓練。此外,留守兒童情況普遍,他們一般很自卑,心靈上有很大需要。相對貧困地區而言,一般鄉鎮的兒童主日學有較完善的行政架構。可是,資源及有經驗的教師仍很缺乏。至於富裕城市,雖然資源充足,卻不是沒有挑戰,其一挑戰是學生太多,並且背景參差,有來自富裕家庭,也有民工家庭。另外,中學灌輸進化論,導致主日學學生升中學後有很高的流失率

另一位講員是在國內服事了逾十年的白老師。她特別指出全人關懷的重要。主日學老師不僅傳遞聖經知識,也教導學生把信仰融入實際生活,及以信仰面對不同人生階段。另外,白老師提到他們正組織主日學團隊,培訓將來可培訓他人的老師,並建立地區網絡,促進彼此交流。最後,她提到內地的主日學培訓教材仍很缺乏,香港可以成為重要的渠道

(記者陳細細報道)

科普特教會向福音派求助

科普特信徒(古老基督教教派信徒)在埃及和利比亞長久以來面臨著嚴酷的迫害。去年在利比亞,21名科普特信徒被伊斯蘭極端分子殺害。科普特領袖Angaelos主教為這些逼迫向福音派求助。

Angaelos向全國福音派協會(NAE)說明科普特教派其實是埃及的正教會。他繼續擔當協調者的角色,幫助福音派認識科普特教會其實是基督教的一部分。他並協辦洛桑正教會議,計劃在埃塞俄比亞舉行第四次國際會議,促進福音派和正教會之間的理解與和解。

他說:「一些福音派認為正教會是舊的,過時的,不必要的。同樣地,一些正教會認為福音派太新和空心,沒有基礎。是時候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並說『雖然我們做事的方式不一樣,但我們需要尊重這些差異。』」他亦提醒NAE的董事「基督的身體不應分東與西,而是一個身體,基督的一個身體」。

科普特正教是由福音書第二位作者馬可建立,至今仍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教派,在埃及有1,300多萬信徒

(來源:Religion News,2016年3月1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科普特教會經歷聖靈復興

以色列首屆變性人選美 主辦者稱為「文化革命」

以色列將於5月舉辦首屆變性人選美,冠軍將代表以色列,參與8月在西班牙舉行的國際變性人選美大賽。 主辦者表示,期望藉此喚起社會關注跨性別人士權益;又指,相比過去,現今以色列社會更接納變性人士。主辦者稱是次選美為一場同志文化革命,藉此爭取和啟發大眾,接受和授權跨性別人士。 這次選美吸引了近30名變性人來到特拉維夫參加面試。其中一名參加者表示:「我相信最終會得到更多人認同,這是個過程。」

在大部分中東地區,同性戀和跨性別人士普遍受歧視。相對來說,以色列採取較開放態度,特拉維夫甚至成為世界上最受同性戀者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來源:US News及無線新聞,2016年3月3-4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除去以色列一切不合祂心意的思想

紐約市新法 男性可使用女性公共洗手間

紐約市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發佈一項行政命令,准許男性使用市政府及其屬下所有公共場所的女性洗手間和更衣室,反之亦然。

這法令指出「有權使用單一性別的城市設施符合性別認同及表達」。這意味著所有紐約市政府的公共場地必須提供單一性別設施,而且容許給男女同時使用,包括市政大廈、辦公室、公園、兒童遊樂場、游泳池等等。任何人使用時也不必出示身分或性別證明。

市長宣稱變性人使用異性洗手間和更衣室是基本人權,不應該被限制或剝奪。自相矛盾的是,他認為「每一個紐約人應該在我們的城市感到安全」,但批評人士質疑這是否包括因異性有可能進入公共浴室和洗手間而感到不安的人士,抑或是僅僅讓性別混淆的人士感到安全

紐約家庭研究基金會通訊總監Stephen P. Hayford指出:「市長的命令有三個致命的缺陷」。首先,市長所提出的問題應該透過立法去處理。其次,這命令意味著人的性別是出生時所給予的法律上身分,而不是生理上的實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市長的命令完全沒有考慮到讓「變性人」使用異性洗手間和更衣室將會對其他使用者帶來影響。」

華盛頓執行董事Joseph Backholm亦質疑市長的命令,指出變性人不是唯一需要感到安全及需要權利受保護的人士。他續說:「人人都有私隱權益,問題是,政府選擇保護一些人的權益而犧牲其他人的權益。」

(來源:Life Site News,2016年3月1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撤銷這項命令,保護人民的私隱權益

 

前穆斯林為前穆斯林施洗 信主後建立11間教會

沙希德Shahid(化真名)見證了神在穆斯林佔多數的中東和北非地區強而有力的工作。

沙希德在利比亞成長,本來是虔誠穆斯林信徒。他花了14年時間就讀穆斯林學校,嚴格地學習伊斯蘭律法。他更成為可蘭經專家,甚至背誦整本經書。但是當他越仔細考察穆斯林律法,便感到越困惑。為了解答信仰問題,他尋求朋友和家人的意見,但他們卻告訴他不要對信仰質疑,並敵對他。

沙希德說:「他們告訴我可蘭經中有一節經文叮囑信徒不要尋求一些事的答案,因為答案可能會傷害到他們。」對信仰的疑惑深深地折磨著沙希德。掙扎了四年後,他決定放棄童年的信仰,成為無神論者。正在這時候,沙希德接觸了「引路」(Leading The Way)的24小時衛星頻道「國度SAT」,這基督教頻道在整個穆斯林世界播放福音節目

在「引路」的中東同工協助下,沙希德跟黎巴嫩和約旦的基督徒連繫,並認識了耶穌基督。經過幾個月密集式聖經學習後,沙希德接受了耶穌的救贖,及受了洗。因著神的愛,沙希德感到必需與利比亞的同胞和其他地區的人分享他的新信仰,他的見證使許多穆斯林轉信基督教。離開伊斯蘭教兩年後,沙希德已在北非和歐洲建立了11間教會,並為改信基督的前穆斯林信徒施洗

「引路」是一個基督教電視和廣播事工,在全球超過190個國家廣播。創辦人兼總裁邁克爾優素福博士說:「儘管很多基督徒受逼迫,沙希德的經歷見證了神正如何大能地改變整個中東和北非。」

(來源:CBN,2016年3月1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更多穆斯林認識真理,為祂作見證

兒童性別混淆治療個案上升1000%

英國在過去五年,接受性別混淆治療的兒童人數上升了1,000%。去年4至12月期間,位於英國倫敦的NHS性別認同障礙服務一共給1,013名兒童提供治療,相比2010年只有97個求診個案,呈現大幅躍增

NHS為未滿18歲的求診兒童及其家屬提供輔導,並在某些情況下,給予激素阻滯治療(Hormone-blocking Treatment)。若然求診個案上升,將要在其他地區的診所提供這服務。

今年1月,全國的「性別認同組織」聲稱有多達80名小學生表示想改變性別。不過,亦有研究指出兒童在幼年時感到性別混亂一般只是暫時性

基督教關懷活動(Christian Concern’s Campaigns)總監說:「我們需要找出導致性別混淆的根源,並以關懷去處理這些心理和精神問題。」該機構主席亦指出:「當孩子表達這樣的困惑,我們需要肯定神給予他們的身分,並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許多孩子只是跟隨別人,沒有真正了解到將會帶來的影響。

(來源:Christian Concern,2016年3月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幫助兒童及青少年肯定上帝給予的性別身分

天生我才必有用,包括大麻? -【好食有道】專欄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太陽之下萬物都有其目的,包括大麻」。大麻?小朋友都知道,吸食大麻即是吸毒,會嚴重傷害身體和精神健康,很多國家立法禁止種植和買賣。這樣禍害人類的植物有什麼價值呢?

大麻被公認為毒品,但近年其藥用價值受到重視,現時美國有二十多州可合法使用在治療目的上。文章作者Steve Rabey就這方面提及福音派基督徒的掙扎,從憂慮大麻合法化到接納萬物都有存在的目的,更明白大麻和信仰之間可以沒有衝突。神既然創造了大麻,又在創世記一章說祂所造的都是好的,而基督又命令我們醫治病人,因此結論是應該支持大麻的治療應用。

有些父母看見患癲癇症的孩子獲得大麻治療而康復,就熱心地在自己家鄉協助推動修改法例,科羅拉多州在2000年成為第一個合法化的州,之後短短十多年,合法化的運動在23州和華盛頓DC取得成功。大麻應用在治療上,本身沒有太大的爭議,但福音派基督徒憂慮這會帶來毒品法放寬,而歷史證明這憂慮不是沒道理的,現在美國有四州已容許大麻作為日常享用目的(設有年齡限制),而調查指近六成美國人支持日常享用合法化;悲觀者更認為,離全國合法化的日子不遠了。

神確實創造了大麻,它自有其價值,但不表示對人類有食用價值,價值可以有多方面的衡量。況且人類犯罪,使地受到咒詛,自然界受到我們可能並不了解的影響,這麼說,事情就更複雜了。但無論自然界發生什麼的變化,人被託付了管家的職分,如何使用才是重要

大麻(marijuana)有高量的精神活性物質四氫大麻酚(THC),令人產生興奮和迷幻感覺,肯定不是好的食物,但它的親戚hemp含有極為微量的THC,卻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但因被譯為大麻,有時候使人費解,為何市場買到大麻產品呢?涼茶鋪售賣的火麻仁,潤燥滑腸,活血通淋,主要材料就是這種大麻的種籽。我曾經在香港的國貨超市買過麻仁(hemp seed),嘗試發芽但不成功,相信在包裝前經過特別處理,確保種籽不能發芽。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立法禁止大麻種植時,也一併將同屬麻科的hemp列為禁品,至今仍然只有進口,卻不可在國內種植,所以進口的種籽必須被除去發芽的能力。

另外西方流行的大麻籽油(hemp seed oil),營養價值十分高,世衛指其所含的Omega 6和Omega 3比例最為平衡,豐富的必需胺基酸能修復人體免疫能力,其他功效也多,不能盡錄。有人聲稱,連續幾天將大麻籽油塗在皮膚上,發現皺紋明顯平復。如果你想一試,要有心理準備,它的保質期很短,氣味並不可人。


文@黃少芬

第三重奏:藝術職場敬拜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著名神學家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 )在「基督徒的藝術觀」中表示,真正的屬靈就是全人活在基督主權之下,包括理性和創作力,而基督的主權也覆蓋文化。基督徒對藝術的興趣在基督的主權內,因此運用藝術榮耀神和敬拜神是一種在聖經的規範中,並在聖靈引導下心靈誠實的敬拜

既然基督徒可以以藝術敬拜神,那麼近年所興起的「先知性藝術敬拜」,怎樣以專業的角度欣賞呢?

薛華指出欣賞藝術畫作有「四個評估準則」:

  1. 技術的卓越性。在構圖上要考慮到構成「美」的基本要素。以〈愛情玫瑰〉作品為例子,整體造形是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玫瑰、蝴蝶和海浪平衡(balance)地鋪排在鋼琴不同的空間(space)上。透過統一(unity)的紫紅色調子(tone),帶出耶穌尊榮和浪漫的愛。畫面的主體(theme)血紅色的玫瑰花,隱喻主基督完美的愛,再透過三種不同的紋理(texture)讓澎湃的海浪、飛舞的蝴蝶及盛放的玫瑰,營造出一個動感(movement)的畫面。
  2. 忠實性,指藝術家是忠於自己的世界觀,還是為金錢或博取別人接納而創作。本人為社群藝術項目創作彩繪鋼琴時,曾經自問:「先知性藝術敬拜是否只停留在教會的敬拜台上?」「怎樣可以在社區藝術或商業作品上,都能呈現對信仰的忠誠?」感恩聖靈提醒我:「無論在教會、在社區或是職場,都是基督徒敬拜的地方。」
  3. 理性內涵,即所流露的世界觀。〈愛情玫瑰〉為例,其世界觀是以聖經為基礎:「眾水不能息滅愛情(基督愛教會)!」
  4. 內容與形式的融匯結合。〈愛情玫瑰〉賞試透過畫面及詩詞,以超現實的浪漫情懷來表達耶穌對人犧牲的愛。

在教會、社區或職場,無論得時不得時,基督徒藝術創作人的「敬拜生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是為神的榮耀,為美麗的創造而努力,傳揚真善美,建立敬虔的文化。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何處是吾家? -【國度角度】專欄

香港是我家,我深愛她,且一直以她為傲。由於事奉的緣故,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城市,不同制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但我心底卻獨愛香港。她不一定完美,但我就是愛她,愛她百折不朽的奮鬥精神,愛她的自由開放。然而,最近我們所深愛的香港,被一層莫名的「恐懼」所籠罩,變得異常焦慮徬徨,甚至狂燥不安。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未能繼承上一代的香港奮鬥精神,我們的年輕人更相繼以「自殺」作最後的抉擇,以結束這内心無法駕馭的恐懼。無可否認,我們所愛的香港真的病了,且病得很嚴重。

根據資源管理顧問機構 ECA International 於2015發表的報告,香港仍是亞洲第6位「最適宜居住」的地區,但在全球排名中則從第16名,下跌至第33名。無論這份評估的基準如何設定、是否準確,無可否認,我們的家正與亞洲以至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背道而馳,越行越遠!怎不叫我心痛?愛之深,痛之切!

我們的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誰在毀壞我們多代艱苦努力建立的美好根基?究竟是誰的錯?有人認為一切都是中央的錯及特首領導的政府強行小圈子選舉之錯!有人認為自由民主、一人一票是唯一出路,有人甚至選擇以暴易暴,用更激烈的抗爭手段對抗,港獨才是出路。面對這困境,誰能識破仇敵的詭計?誰可醫治拯救香港?誰可帥領香港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天地之大,我卻無家可歸!何處是吾家?嘿!你可聽得出,這是天父向祂的兒女以色列所發出莫大的哀鳴,作兒女的怎能不扎心?我心深處頓時被這句話抓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天大地大,天父心繋於錫安,哀嘆找不到一個祂可安息的地方,一個讓祂可安然居住的居所,一個溫暖的家。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六十六1)原來天父心中所想望的,不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而是一個能叫祂的心得完全安息的地方

主耶穌是世上最偉大的天國屬靈文化革命之先行者,一切非暴力抗爭之父,吩咐他的門徒「收刀入鞘罷」(太二十六52)祂以公義和平作政治綱領,以善勝惡,以犠牲的大愛作武器,征服了當時無數的人心,連逼迫祂的敵人,也成為祂忠心至死的追隨者,效法祂柔和謙卑的樣式,建立了彼此相愛的家。天父終於找到了一個能使祂的心安息同在的地方,這個家豈不更成為當時動蕩不安,充滿爭鬧的世代的逃城,成為神人皆可安竭之處

教會不是組織架構,更不是建築物,乃是你我共同去建設的一個屬神的家,一個在燥動不安的城市中的逃城!無愛不成家。那裡有真愛,心靈就有家可歸,得以安息!


文@何寶生

不帶批判的聆聽 -【愛有道】專欄

一個星期有四宗學生自殺,這學年還有幾個月才完結,累積的人數已達20,全城震驚。

記憶中,學生自殺的高峰期通常都在剛剛開學或公開試放榜的日子,但現在隨時都可能發生,引起更大關注的是大學生輕生的人數增加。為何過五關斬六將,身經百戰,已進身最高學府,最炙手可熱學系的年輕人,竟然抵不住壓力,要選擇走上絕路?原因千絲萬縷,但尋死的致命傷是抑鬱。

墮入抑鬱幽谷中的人,軟弱無力,旁人不了解,初時可能會嘗試鼓勵,為他打氣,但眼見他好像不為所動,交情淺的朋友,會漸漸遠離,關係密切的也會束手無策,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怒惱他不愛惜自己。

對抑鬱症的徵狀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接納患者不能自控的情緒低落,不是一句「加油」就可以即時提升他的心情,反倒是不離不棄的陪伴,願意隨時聆聽,不帶批判的態度可以讓患者感到溫暖,重燃生命的動力。好像基督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人,他們因耶穌被殺害和傳言衪已復活的事,帶著迷惘的心情離開耶路撒冷–那個充滿凶險的地方。他們自顧自說話,耶穌只是隨行聆聽,到合適的時間才給他們指出事情的重點,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然而他們只感到需要這個人相伴,留他同住,直到主耶穌為晚餐祝謝,他們的心眼才打開,認出主和回想到他在路上同行時的教導,並即時起行回耶路撒冷去(路二十四:13-34)。

面對嚴重的情緒困擾,是一場硬仗,照顧者同樣需要支援關顧。不要因為「家醜不外傳」的觀念而放棄求助,帶孩子見輔導或自己尋求協助才是正確的處理途徑。


文@徐惠儀

 

國度1分鐘(2) – 人口販賣

285現代奴役
+按圖放大

人口販賣是現代的奴隸制度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凡未經受害者同意,使用暴力、欺騙、強迫、心理操縱等手段來強迫他們勞動,賣淫或奴役去剝削他們,剝奪受害者尊嚴與自由,造成受害者身心靈嚴重創傷,就是人口販賣

現代奴役的種類包括有:

  • 被迫賣淫,又稱性販運
  • 強制勞役,債務約束
  • 被政府強迫奴役,如兒童從軍
  • 强迫婚姻
  • 拐帶兒童行乞

全球的情況

今天全球奴隸總數是歷史上最高,
至少35,000,000人被奴役
其中61%在亞洲被發現

80%的受害人是婦女和兒童
其中7成被迫賣淫,當中包括2百萬名孩童

人口販賣所得利潤,僅次於販賣毒品和軍火,位列有組織罪行的第3高,每年為全球人口販子帶來美金320億的收益

至現時為止只有50,000名受害者獲得幫助,即是0.04%

香港的情況

香港是販運男性、女性和兒童,被迫作色情賣淫及強迫勞工的

目的地、轉運地及來源地

而根據2014全球奴役指數估計

  • 香港的受害人數為1萬3千人
  • 香港政府這個回應問題的評級是C級,僅次於最低評級D級的國家包括北韓、伊朗
  • 香港沒有簽署聯合國的「防止、打撃及懲罰人口販賣協議」
  • 香港亦沒有辨認、保護或協助本地的販賣人口受害者的安排

於是受害者往往因過期居留、從事色情行業等行為而入獄,所以他們大多不敢舉報

社會各界已經察覺問題的嚴重性。香港商界有企業及組織起來回應,例如Mekong Club,他們呼籲企業:

  • 用技能和資源去打擊人口販賣
  • 檢查生產線是否涉及人口販賣活動
  • 保證產品不牽涉強逼性的勞工
  • 打擊人口販賣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作為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要留意該產品與人口奴役是否有關。

 

打擊現代奴役制度 來自屬靈覺醒

「覺醒:愛•公義•自由」特會陳述現代奴役在各國的實況,推動青少年以行動回應,帶來從神而來的盼望。

現代奴役問題在各國開始受到正視。關注問題的前線組織估計,現時全球有接近3,600萬人正處於被奴役狀態;聯合國亦表示,現時被奴役的人口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一直致力於興起整代人去打擊現代奴役制度的「852亮光行動」,在3月5日舉行全天的「覺醒:愛•公義•自由」特會,期望透過分享前線經驗分享、提供實際工具,以及講解恢復個人聖潔及整全醫治的過程,裝備香港的學生打擊現代奴役。

「852亮光行動」跟多個機構合作,包括外國和本地的前線事工,向參加者陳述現代奴役在各國的實況、各種面向及從神而來的盼望。首先,柬埔寨Agape International Missions事工領袖Don Brewster分享他們拯救被性奴役女孩的故事。他們的事工有復康中心,讓女孩可以重新融入社會:也有獲警方認可的突擊拯救隊,去尋找和拯救這些女孩。他提醒大家:「神不是『呼召』我們去做,是『命令』我們去做!」

接著,來自澳洲Stop the Traffik Australia的Fuzz Kitto表示,他們發現許多廉價的衣服是由被販賣的女人和女孩,在強制奴役下製造的成品。她們被迫長時間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因此當我們購買一件商品時,要留意生產過程是否涉及剝削。

另一名講員是創立The Mekong Club的Matt Friedman,他表示:「當有人有需要時,神希望我們幫忙。」他指出單單關注這個問題是不夠的,還要叫更多人作出行動。「852亮光行動」為了協助參加者,預備了「反人口奴役行動工具箱」的小冊子,裡面提供不同種類的活動去吸引更多人參與,例如講座、電影分享及歌唱比賽等等,期望青年人以自己的方式發聲。他提到一次在尼泊爾訪問受害者經歷時,當時對方非常憤怒,質問他:「當我在妓院受苦的時候,你們這些『好人』在哪裡?」因此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責任回應人口奴役問題。

香港人普遍不察覺本地有人口奴役問題,甚至認為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與我們無關。然而,Don Brewster在下午的非政府志願機構座談會上繼續指出:「色情影片的需求帶動了性販賣制度,令更多人受害。」他指研究發現60%的基督徒男士每月都會看色情影片,教會要首先向色情影片宣戰!再著香港瀏覽色情網站的程度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高。他又指出現場參加特會的大多都是女性,男人需要興起來作戰。

另一位座談會講者,世界福音動員會(香港)的「同行者事工」幹事陳姬蘭則分享香港賣淫行業的實況。她指出坊間有兩個觀念需要被糾正,一是認為不少妓女是「自願入行的」。她指出只要有其他選擇,她們都不會選這條路成為販賣自己的人。另一方面,要知道香港真的存在很多被販賣的女人及未成年少女,她們被教育不能接觸嫖客以外的人,背後是黑社會在操控和監視。「光有感動就衝出去是不能打勝仗的」,她提醒任何想參與的人,必須要有健康的靈命,常常禱告,才不會被所見的黑暗壓垮。

「覺醒」特會至此有一個特別的轉向,他們首次把打擊奴役與醫治參加者的生命連上關係。燊火青年網絡(U-Fire)胡裕勇及青少年禱告之家(YHOP)王大維帶動青年人堅拒色情文化和持守個人聖潔。王大維強調神是聖潔的,祂以愛的呼喚鼓勵我們分別為聖,祂的恩典足夠我們脫離性的捆綁。神的兒女有能力活出聖潔的生命。

接著有清泉事工的主席Chris Hayward牧師談及個人身分。當人對自己抱持錯誤的身分認同,就會找不到命定,做事也不會有效率。錯誤的身分可以來自被人貼上的標籤,例如父母罵孩子是失敗的、沒用的。聖經充滿有身分危機的人物,但神改變了他們的身分和名字。最後他呼召受傷的人作醫治禱告,有百多人到台前回應。

另外,清泉事工的本地代表Eufemia Lui認為人口奴役牽涉靈界的層面。性是二人身心靈的結合,性犯罪的破壞力很大,它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令愛的需要不能被滿足。這就是為何撒旦會以人口販賣去破壞性關係。她提醒人不能完全補償罪帶來的所有傷害,但神不會忘記公義,並且神有比人更大的愛,可以完全滿足人的需要。「有整全的自我價值,才不會在面對黑暗和破碎的時候被沖走」

晚上的時候,三位女學生分享她們由關注人口奴役到參與這個運動的歷程。她們都表示,當自己有願意參與的心,神就帶領她們認識了前線機構,可見這問題真的是在神的心中。黃瑞君牧師講述「聆聽的禱告」作爭戰的武器。她引用以賽亞書五十八及五十九章,指出神並不是聽不到呼聲,或對慘況無能為力,而是祂很「詫異」無人拯救,無人代求。「每一代都有各自的社會黑暗,黑暗的存在是神的子民的責任!」她嚴厲地指出,「人口販賣是我們這代要負責的,另一個世代不能代我們去做!」她說,若我們聆聽神的指示,祂會向我們啟示奧秘,打中只有神才知道的禱告目標。

「852亮光行動」希望以持續的行動,興起青年人成為對抗現代奴役的大軍,讓本地教會興起,讓更多男士起來。香港將會同心建立制止現代奴役的運動,而這個模式將會被各地仿傚。他們的願景是看到一百萬人興起,去解放陷於水火之中的三千多萬人。

(記者林暐皓報道)

延伸閱讀: 國度一分鐘2

一本聖經兩件衣服走天下 中國家庭教會傳福音奮勇史

作者為中國五大家庭教會之一  — 華人歸主團隊(前稱方城教會)的創辦人,本文摘錄自他的個人傳記《火煉的使徒》,書中詳細記錄中國教會從文革時期到大復興的血淚史。

文◎張榮亮

我們的團隊是1981年建立的,目的就是傳福音。經過30多年,在百般的貧窮、患難、逼迫、艱難中終於將福音傳開了,使福音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有了可喜的收穫。

我們當時的口號是:一本聖經兩件衣服走遍天下。當時真的是如此,拎一個小包,裡面裝著一本聖經,兩件衣服,就走遍全國。現在沒有人會這樣做,覺得不可想像,但那個年代,我們團隊的人都是這樣傳福音的。

從1981年起的十幾年,一頓飯兩塊五一直是我們的標準,不能超過兩塊五,所以一般只能吃個燴麵,想再吃個饃,吃個菜,都是不行的。所以常有饑餓感,吃不飽就喝點水充饑。因為再多,教會就無法支付。這還是好的情況,更多時候,我們就是啃點餅乾、吃野果,渴了就喝溪水。走路時,看到有的家門口貼著信主的對聯,知道這家是信主的,就可以上門去要個饅頭。

現在經濟好多了,但我們同工們在一起吃飯也都是很簡單的幾樣,自己做飯,都極少在外面吃,包括接待各個地方來的弟兄姊妹。所以我們團隊的同工,無論弟兄還是姊妹,在團隊裡最開始的服事就是煮飯半年,這也是重要的服侍,並借此學習謙卑,學習僕人般的事奉。

穿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那邊弟兄姊妹給大陸運聖經過來,為了躲過海關的檢查,都用很多的舊衣服掩蓋聖經。這些舊衣服是他們不要的,就一起給我們。在2000年前,我們同工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透過這個管道周濟的舊衣服。自己都很少買衣服,偶爾過年才可能買一件。雖然穿的破爛,但每個人都有神恩膏的大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最好的情況是住到熱心接待的弟兄姊妹家。但在1983年到1985年,無論白天或晚上,公安常常到信主接待的人家裡,要突襲搜查。所以即使愛主的人,也不能接我們住在家裡,其他人就更加不敢接待我們了。但有些弟兄姊妹會給我們提供些被子、被單,讓我們在野地上睡。

在80年代,若能去別人家住,我們都規定晚上不超過九點、十點就要關燈,為要節省電和煤油。當時有的地方還是用煤油燈。考慮到農村窮,為了體恤接待我們的家庭,讓人歡迎我們再來,我們就訂了這個規矩。

去到哪家,姊妹們幫忙做飯洗衣,許多年來,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畢竟是在別人屋簷下,肯定不如在自己家自在。但在那樣逼迫的環境下,有人能夠接待我們住就已是很好了。當然,也有一些家庭,讓我們感到賓至如歸,可以不必那麼拘謹。

我們在全國各地傳福音時,若找不到可以接待的家庭,通常就是住乾店,因這種店最便宜,直到90年代,都只要五毛錢。現在的人可能沒聽說過乾店這個詞,其實就是一個大房間,一大群人住在一起,凡來的客人,店家給每個人一張涼席就完了,別的什麼設施都沒有,連衛生間都沒有。

有些時間,就在曠野和車站等到天亮,這都是經常發生的。橋洞下、田野、沙灘、河灣、麥田、菜地、竹園、棉花地、打穀場、山坡上、廣場……我們都睡過。姊妹們都和弟兄們一樣,住乾店、睡曠野,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教會的權愛玲姊妹13歲時跟著三個大人去外地短宣,到了一個地方,因為第二日還要轉火車,那天晚上四個人就在火車站廣場住了一晚。那時也有乾店,四個人兩塊錢就行。但他們為了省錢,連乾店也不住,買份報紙,鋪在地上,四個人就背靠背這樣睡了一晚。後來又經歷其他方面的難處,令她覺得出去真苦,以後還是不出去服侍了。但後來長輩的教導讓她明白了服侍主就是走十字架的道路,那次的短宣奠定了以後事奉主受苦的心志。後來她成為教會的全職傳道人,直到今天依然在神的家裡盡職盡忠。

在八九十年代,我們常常騎著自行車,從方城騎到社旗、南陽及河南各地,再從河南騎到湖北、山東、安徽,到各地傳福音、講道、栽培工人、探望教會。
我們去湖北的棗陽、隨州、襄樊,一天就能到。去山東、安徽就比較遠,要兩三天。我們一天能騎兩百六十哩路,兩天五百哩路。平時騎累了,就躺在路旁稍微休息下,晚上就在田野睡。所以,我們的團隊,無論弟兄還是姊妹,都是騎車能手。

雖然常常饑餓,吃不飽,但那時不知哪裡來的力量,每天竟然可以騎車騎那麼遠。我相信是主加力量給我們,因祂應許說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

我們的自行車通常都是買回來的二手車,我們每天騎,還常常走那麼遠,所以容易壞。但若去修車鋪,要好幾塊錢,所以出去時都帶著修理工具。剛好鄭書謙弟兄會修車子,壞了就修一修。

在2000年前,要是遠途坐火車的話,都是硬座或無座。那些年,丁秀玲姊妹每月都去廣州兩次取聖經,單程就需要27小時,每次都是硬座或站票,有座位就坐,沒有就站著,沒有看過臥鋪是什麼樣。從1981年到1989年都是這樣的光景。1989年她被抓,判了三年勞教。

家庭從1981年一直到1998年,我和所有的同工都沒有領一分錢工資,全是義務。在當時那樣貧窮的情況下,連傳福音的錢都不夠,哪來工資呢。你作工了,天上有祝福有獎賞。但要想有點薪水,在當時是沒那回事。

所以孩子們上學等費用都只能靠各自家裡種田、養豬、養雞、養羊來供應,錢少了就少了,養不起就養不起。所以你要想養家就回家去。要留在團隊,那就要過奉獻的生活,傳福音的生活,為了耶穌甘願忍受貧窮。

那時我們團隊的姊妹們結婚,定的標準是:不在乎對方的長相、經濟收入等外在條件,只要他是個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愛主,他的家也愛主,願意養你、支持你的全時間傳道工作就好了。

差派工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傳福音就意味著受逼迫、被抓、被打,這就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所以當時教會若差派人,首先長老就會說,我們這回差派打發去全國各地傳福音,你們每個人回來時要帶上一條繩,就是被捆著回來(被公安局捆著遣送回來),你們若不是這樣回來,就別來見我。意思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勇敢地傳,不要怕。大家都很受激勵,毅然地說:「行,我們都出去傳揚。」就這樣,見人就傳,福音就這樣被傳開了。有一些被抓住了,打得死去活來;有的沒被抓住,隨走隨傳,結了許多果子,建立了許多教會,信主的越發增多。

我們團隊差派出去的工人,最小的十幾歲,年紀大的有五六十歲。每次打發工人,都是難捨難分的場面,不知道今日離別,何日能見面;不知道回來是在哪一天,或許是被囚,或許是遍體鱗傷,或許是帶著笑臉。

被打發去到各地的同工,都是空降兵,常常只有去的路費,至於到那地後怎麼生活,有沒有錢回來,都管不了,只能憑信心。所以他們一去,何時能回來不知道。主若預備了路費,有人奉獻了,就可以回來;若沒有,就在那裡繼續作工,直到有了路費才回來。

在那個年代,很多事情都是很無奈的。我們知道要愛惜工人,要支持宣教士,但那時確實大家都窮,教會就是在窮苦中成長起來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切切地禱告,把各人交付在主的手中,求祂看顧,求祂保守。所以每次的差派禮都是淚水的洗禮。

(摘錄自《火煉的使徒》,張榮亮著,國度事奉中心出版)

[國度觀點] 衝突過後 革新從街頭到七山頭

香港在近幾年間爆發的社會衝突、警民衝突、官民衝突,給社會撕開了沒有人能縫合的傷口。每次衝突過後,教會群體都會加深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但焦點很多時候落在激動情緒和暴力行為上,有一條提問卻受到忽略――為什麼革新的呼聲總是在街頭,而不是在教會?

雖然我們不認同示威者用暴力方式爭取訴求,但也不能否認今日香港最強烈的改革呼聲出現在街頭,除媒體鏡頭所捕捉的示威者外,還有在旁靜坐、和平示威、好言勸諫的各方人士。儘管我們不一定認同他們的觀點,但無可置疑,他們對改變的強烈訴求,源自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和感想,和內心對公義的追求,那不會是來自冷漠的心。如此強烈的改革熱情,卻似乎與不少教會追求平穩安逸的屬靈狀況,形成強烈的對比。言行一致回應大使命和文化轉化使命的信徒,向來只有少數。被異象與現實世界的差距所觸動,從而產生改變的渴求,就在這一刻,使命的火光被點燃,也有衝出去迎接風急浪高的志氣。屬靈溫室決不能培育改變世界的領袖。

可是當信徒將教會當為溫室,是險惡社會中為他們遮風擋雨的避難所,而教會的牧養和講道重心也向他們的需要傾斜,單一提供用信心克服家庭、工作、生活問題的屬靈安慰劑,結果會造成吸引同類的教會文化土壤。成功的牧養會帶來教會增長,但教會增長並不等同於神國擴展,人數多也未必一定會導致社會改變。神所聚集的人群(教會)不是為增長而存在,而是為要在地上彰顯神的榮耀,這榮耀因神國臨在地上而充滿全地。

信徒只有一個真正的避難所,就是神,而他們在基督裡所到之處,神的遮蓋也在那裡。在街頭上有很多熱血革新者,有些還未信主,有些對信仰不冷不熱,但若然他們的命定與神國的旨意連接時,就有真正翻轉時代的力量,所作的也超越今天教會所能成就的事。現今是尋找羊圈外的羊的時候,我們要走到街頭,喚起他們的呼召,進入社會七山頭帶來更大的革命,那不只會建立美好的社會,作工的果效更存到永恆中。

居港日本人福音工作受忽略 亞協分享宣教策略

香港亞洲歸主協會於2月24日舉辦了「居港日本人事工異象分享禱告會」,先由該會總幹事翟浩泉牧師介紹居港日本人事工的服事內容,再由在香港信主並即將擔任該會宣教士的日籍信徒內田泰男分享見證。

內田表示,初來香港時,因為文化差異大而很不習慣。當時他的公司有幾位日本基督徒同事邀請他參與小組查經,於是在學習神話語的過程中信了主。他已於三年前受洗,並領受服侍居港日本人的呼召,於是決定以宣教士身分加入亞協。

香港之五大鮮聞福音族群包括客家人、泰國人、尼泊爾人、南亞裔人士及日本人。不少本地教會及事工已關注到頭四個族群的福音需要,唯獨居港日本人卻一直較被忽略。根據香港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當年居港日本人大約有12,000;311大地震後人數顯著增多,預計現時居港人數達20,000。當中不少是經商或高級行政人員,以及他們的配偶和子女,香港居留時間未必長久。雖然日本的基督徒人口比率已微升至1.36%,根據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資料,居港日本基督徒比率只有0.55%。

前日本宣教士羅兆麟博士指出,向居港日本人傳福音存著兩大困難,一是言語問題,二是時間問題。雖然很多香港人曾接受日語訓練,但能用日語傳福音的人卻不多。另外,大部分居港日籍男士的工作時間十分長,可以由早上7時工作至晚上11時;而居港日籍女士多為家庭主婦,每天下午4時後便忙於家務。所以,要贏得此群體需要有相應的策略。為此,由2004年中旬起,亞協便與羅博士合作,開展居港日本人事工。

香港亞洲歸主協會 居港日本人事工

Gospel Music(黑人靈歌)福音工作坊 因為日本人熱愛Gospel Music,由2015年3月起,亞協便在香港舉辦Gospel Music工作坊,小孩及父母也來參加,很有果效。

 

日語啟發課程

 

自2015年6月起開始主辦日語啟發課程,訓練更多有心信徒協助帶領敬拜及討論。

 

福音日語班

 

自2015年7月起開辦福音日語班,教導福音用語,訓練信徒以簡單日語傳福音及分享見證。

 

連結教會推動異象 現時亞協與三間本港日本人教會合作福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