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採取持續的行動 –【狂野的夢】專欄

見證夢想成真需要不斷的行動。一旦你克服了諸如拖延和完美主義之類的夢想殺手,你就可以開始在你的內心培養堅定的持續性,這種持續性,甚至可以讓最狂野的夢想變成現實。

堅定持續的行動需要信心,真正的信心驅使堅定的、始終如一的行動。如果我們看希伯來書11章的信心殿堂——這種信心能使夢想成真,或努力追求,至死方休。以挪亞為例:「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來11:7)

堅定的一致性需要自律或自我控制。如果你不斷地滿足你的肉體或感官慾望,你的狂野夢想就會破滅。相反,如果你始終表現出自我控制,把與你的夢想背道而馳的肉體釘在十字架上,你就能到達馬拉松的終點。

如果你注意到你生活中有不一致,下面是一些策略可以幫助你克服這個夢想殺手:

  1. 在內心深處找到你的動機。找出「什麼」背後的「為什麼」。如果你能記住你為什麼要做某件事,而這個原因又非常強烈,你就更有可能堅持下去。如果你的「為什麼」並沒有迫使你採取持續的行動,你就不得不懷疑這是否真的是神給你的人生夢想。順服神應該是你的動力。
  2. 不要讓你的情緒引導你前進。你的情緒變化無常。有一天你會想要去努力爭取獎賞,第二天醒來你卻可能感到氣餒。如果我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大部分時間都會坐在沙灘上吃雪糕。我花了很多時間做我不想做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到達我真正想去的地方。
  3. 制定每日計劃。如果有一些事情你必須堅持做才能實現你的狂野夢想,那就把它們列入每天的時間表中,直到這些任務變成本能。讓你的行事曆成為你的私人教練,幫助你約束自己,採取持續的行動,朝著你的夢想進發。
  4. 追究自己的責任。你可以找到一個負責任的合作夥伴,但最終只有你可以承擔責任,為你的夢想採取持續的行動。雖然有時候你需要放鬆自己,不要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你內心深處知道放鬆和鬆弛的區別。忠於你的夢想,你的夢想就會實現。

追夢操練:建立強而有力的習慣

首先,確定你想建立的習慣。假設你想早起,在別人醒來之前開始你的目標,那麼你先要作出堅定的決定:早點上床睡覺,設置一個鬧鐘讓你可早點醒來,然後拒絕按下閙鐘開關掣10次!

有時我們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它們分解成更小的步驟。如果你現在每天早上7點起床,若你想在早上5點便起床,你需要朝著你的最終目標先邁出較小的一步:慢慢習慣在黎明前起床,從凌晨6點30分開始,然後是6點,再嘗試5點30分。

無論你想要養成什麼樣的習慣,要知道你的肉體、其他人、甚至魔鬼都會試圖阻止你。如果你錯過了,那就站起來再試一次,直到這個習慣在你內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外界的力量無法動搖你。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第二屆基督徒心靈健康研討會 「自我接納和包容」是主的心意

第二屆基督徒心靈健康研討會於7月9日假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舉辦。研討會以「和諧香港:為何不和諧?如何建和諧?」為題,同場發表「2018和諧香港調查報告」,並探討如何從個人內心、家庭婚姻及社會組織三方面建構和諧。

內心和諧的重要

「2018和諧香港調查」於5月份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香港886位14至71歲成年人,希望了解受訪者內心、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和諧狀況。報告由Nice Talk輔導中心服務總監鄭健榮博士負責發表。他引述2016年一項由來自12個不同國家的心理學家合作的大型幸福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個人狀態、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是定義快樂最重要的三項指標,而其中內心和諧(如內心平靜、平衡和滿足)是穩定情緒的最重要因素。鄭表示,上述調查以歐洲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激發香港忠僕事奉中心及Nice Talk輔導中心對香港人進行本土首個同類研究。

本次調查報告顯示7%的填卷者認為自己不是快樂人。鄭指:「事實上香港患有情緒病人士佔4.4%,老年人每10人中,便有1人患有情緒病。所以這7%不快樂的受訪者很有可能同時患上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並不容忽視。」調查結果與歐洲研究類同:自我評估「幸福指數」愈低的受訪者,愈無法做到「自我接納和包容」,有更高機會認為自己是不快樂的人,並且擔憂健康、財務等各方面問題。

調查又嘗試比較個人因素與內心和諧程度的關係。數據顯示內心和諧與性別、教育程度和宗教信仰與情緒健康程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年紀愈大,內心愈和諧。然而鄭依然認為要達至內心和諧,需要信仰的幫助:「接納、原諒自己是主的心意。我們在主禱文中,求主赦免我們的罪,如同我們赦免人的罪。我們很多時候都無法赦免自己的過失,當神愛和接納我們,我們也要學習如何愛和接納自己,這才是比較健康的人生信念。」

家庭和諧的心得

研討會同場特邀資深親子及婦女教育工作者何羅乃萱師母分享達至「家庭婚姻和諧」的心得。她指出,香港家庭、婚姻問題嚴重,社會卻對此缺乏解答:「互聯網發達令資訊氾濫,網上充斥着解決方案,卻沒有真正的答案。」她又提出了幾個人們回應家庭議題的可行方式,包括:關注個人成長與成熟、調整空間與生活優先次序、處理和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與陰影、學習與苦難同行、建立支持系統守望相助、培養閱讀習慣,積存正能量。羅小時候曾被母親標籤成「不幸運的女兒」,造成很大的傷害。多年後她的丈夫何志滌牧師邀請她在一個嘉年華中,代表全家負責玩遊戲,讓她經歷到幸運地贏兩個大獎的喜悅。她感謝神的介入,醫治她原生家庭而來的創傷。有一次,她在主講一個親子講座後,有母親前來表示她不懂如何鼓勵孩子,因為她從未被擁抱過,羅擁抱她,她立即哭起來。羅指出:「若我們希望家庭狀況能改變,我們要關心別人的孩子好像自己的孩子。」羅認同信仰有助人達至「內心和諧」:「信仰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求神讓我們明白,我們所見所聞給我們的印象是否真確。」

.左起鄭健榮博士、許志超博士、翁麗玉牧師及何羅乃萱師母

學習處理衝突

組織心理學家許智超博士則從社會組織角度,分析負面情緒和行為引發的惡性循環。他剖析:「人與人衝突是因為不信任,不信任是因為有異議。異議可以令團隊或組織更加健康,但當大家有不同意見而又無法及時一起集中精神處理這些異議,人與人之間便會產生不信任,逐漸累積為衝突。」許從生物學角度指出,腦部邊緣系統中負責處理、記憶情緒的杏仁體在人情緒低落時血量會上升,令腦部理性認知的部分血量減少,從而無法有效處理異議。

許亦提出了「鏡像知覺」的概念,說明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對世界、對事物的觀察有偏差:「在衝突中,雙方都會覺得對方有問題、有誤解,而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每當我們發現對方有任何不妥當的地方,便會將對方的過失到處宣揚。」許最後以箴言15:1作勸勉,認為要解決衝突,人們必須承認、體諒自己與爭執的對象,皆有負面情緒的循環,從而有助警覺自己在爭執中亦可能有犯錯。

 

(記者潘意韻報導)

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 伴青少年釐清處理情緒

為何遇到一些小事情,青少年就是過不去!為何耐心開導後,孩子還是走不出來?如何幫助青少年處理與溝通情緒?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兼輔導中心主任錢玉芬老師於6月9日在青年歸主協會舉辦的講座中表示,保羅要我們「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身為師長或輔導者,要用能與對方互通的語言向青少年說話,讓他們講出心中的認知和想法。

錢玉芬老師曾遇到一位很乖的女學生,因為男友回家奔喪,這位女學生只為了知道「我是否該和他聯繫,問他家裡好不好?」而臉色慘白,半夜12點來敲錢老師家的門。原本是簡單的問題,卻在不尋常的時間找她,她問這學生:「妳是不是不確定在他心目中是否重要?」這位學生就一直掉眼淚,情緒先是焦慮,後是傷心。錢玉芬說,這位學生牽涉到自我形象以及家庭問題,因父母常吵架而離婚,過程中這學生從幼稚園到國小不斷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希望父母關係能變好,最後父母仍然分開,讓這孩子認為自己不重要,不是有影響力的人。另一位學生到倫敦自助旅行,才剛離開倫敦,輾轉聽到妹妹要到倫敦讀書的訊息,就悲從中來,在倫敦一條不知名的街道感傷痛哭,原來這位學生也是有家庭破碎的問題。

錢玉芬說,情緒產生主要有兩種因素:生理和認知(想法)。我們要陪伴對方察覺生理反應,為這情緒命名,並釐清想法。前一位學生表面的想法:「我該不該打電話給他?」深層的信念是:「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我擔心打電話過去會是嫌惡的反應」;第二位學生痛哭的深層的想法是:「我為什麼沒有家?」她提到,情緒管理的三不原則:不損人、不傷己、不壓抑。很多自殘的人都是因為裡面的痛苦大於外在痛苦,所以情緒絕對不能壓抑,壓抑情緒一定會生病。不壓抑的原則是:發現與承認、宣洩情緒壓力、修正經驗(被神所愛),回歸理性的、合真理的思考。

錢玉芬也談到原發情緒、續發情緒、功能性的情緒及適應不良的情緒的過程。她以「先生加班夜歸」為例,妻子的原發情緒是「擔心」;續發情緒是「生氣」;功能性的情緒是「懲罰、剝奪」;適應不良的情緒是「習慣冷嘲熱諷」。

錢玉芬指出,很多不健康的情緒,背後都是「缺乏愛」,所有負面情緒核心都是「孤單」和「悲傷」,也都是缺愛經驗。錢玉芬鼓勵大家,輔導、溝通和同理心的重點在於「原發情緒的釐清與表達」。我們陪伴青少年,讓他們與自己的情緒對話,陪對方能說出來。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抑鬱殺手 -【蹤跡】專欄

近期與你分享了「禱告醫治室」裡面一些令人非常振奮的現象,我們見証著神的國大大臨到患病的人當中。除了眾多被痛症困擾的訪客經禱告後都是歡天喜地零痛楚的步出「醫治室」之外,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過去的九個月,主耶穌醫治了每一位聽覺有障礙的人!試想天生沒長耳蝸,失聰了52年的人,現在遠近都清楚聽得到。不靠耳蝸而聽得見,那不是神蹟是什麼?她的醫生堅持說沒可能,她回答說,我實在是已聽得見有六個星期了。我們醫治室會把每次的醫治和測試過程都錄影下來,都是有根有據的。

我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是長期被抑鬱症或情緒病困擾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步出多年的陰霾,重新振作。我在這裡寫三個例子。麗宜因工作壓力患上焦慮症4年,終日惶恐不安,思想悲觀,缺乏動力,並且長期失眠。她在醫治室接受禱告服侍後的當晚決定試停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結果竟是一覺到天亮,睡得香甜!自此恐懼和負面思想離她而去,不用再服藥。與她同來的丈夫亞成的經歷更奇妙。他依賴抗抑鬱藥足有17年,經常情緒低落,腰酸背痛,夜夜無眠,腦袋充斥著負面思想。三個月前我在他教會講道時釋放知識言語,說上帝要醫治抑鬱症,他連忙跑出來接受禱告。當晚私自決定停服抗抑鬱藥物,至今已三個月,不但沒再失眠,整個人開朗了,思想回復了正面,他和太太先後得到神的眷顧,有如重生,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國衛今年24歲,是系出名校的專業人仕。4年前患上抑鬱症,在醫生的定期監察下服用抗抑鬱藥物控制病情,但負面的思想不斷衝擊他,情緒低落到極點。腦袋滿載自殺的念頭,讓他感到絕望無助,近期病情更見嚴重,被醫生診斷為早期思覺失調,給他添了新藥,療程需時兩年。他是基督徒,但總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很想死去了事,但他最大的恐懼是死後被扔進地獄,所以遲遲不敢尋死。

在國衛的記憶中,父親情緒起伏不定,行事專制,脾氣非常暴躁,生氣時往往會以粗言穢語去傷害他和母親,而母親扮演的角色永遠是逆來順受,吞聲忍氣的悲劇人物,國衛從小看在眼裡,憤憤不平,對父極度的反感。為了逃避家中的吵鬧,他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從小學開始便沈溺於色情網頁,加上暴力傾向,人際關係可想而知是十分的惡劣。

我們帶領國衛寬恕父母和自己的過犯,按手他頭上請聖靈來重新組合他的記憶系統。這叫做divine editing,由聖靈親自操刀去剪輯,刪除掉不該保存的,把美好的放回記憶裡面。一星期後他和父親牽著手前來醫治室報告好消息。他說整個星期頭頂都感到熱刺剌的,一覺醒來有種奇特的感覺,像是耶穌為他做了個腦部手術!不愉快的記憶被洗掉了,對父親的憤怒換上了感激。他的心情開朗起來,自殺念頭沒再浮現,家裡的氣氛給扭轉過來。醫生作檢查後宣布他的思覺失調症狀是消失了,不用再服藥。這前後只不過是三個星期的時間!

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路9:6)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厭煩 -【愛有道】專欄

「討厭,又來了,不想再聽啦!」當媽媽在孩子耳邊不斷嘮叨著,提點他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有時話還沒講完,孩子已面露不悅神色,或唯唯諾諾裝作回應,耳朶早已「關機」,心思亦已飄散。

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叮嚀厭煩,有時不是父母說的不對,反而是因為說的正中要害,防衛的機制自動產生對抗能量,逃避指責。少年孩子正在爭取自主權,情願嘗挫敗的苦,也不願做個事事由父母掌控的「木偶」。

父母提點孩子,得掌握時機,不要在孩子趕著出門,身體精神疲倦,或心情欠佳時給他訓話。也要避免長篇大論,借題發揮和言不及義,重要的提醒最好是精簡具體,並表達你的關心。當孩子主動找你傾談,先聽聽他的感覺,他會更期待你的回應。

太太經常對丈夫數算著奶奶、親戚的是是非非,孩子們的功課和行為問題,本意是希望抒發自己的鬱悶情緒,尋求一點安慰鼓勵,卻換來一句:「好煩呀!讓我安靜一下好嗎?」

一次又一次,他請求原諒,承諾會改掉壞習慣,可是婚前婚後故我依然,這刻又聽到他說:「請再相信我一次吧!」妻子對丈夫那薄弱的信心已瀕臨崩潰,狠狠也回應:「不要再講了!」

厭煩的情緒可以阻隔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令大家漸行漸遠。若意識到對方有厭煩的情緒,先不要以牙還牙,回敬一句:「我真的惹你討厭嗎?哪我以後就不再跟你說話了!」比較合宜的回應是給大家一條退路:「我們稍後再談吧!」

安靜下來想想,或找個可信賴的朋友談談,一則是處理自己情緒,二則是整理一下糾結之因及解結之法,不要讓厭煩蠶食彼此的關係。


文@徐惠儀

【Kingdom LIFE】醫治心靈的召命 專訪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

據統計,目前情緒病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平均每六個香港人便有一人患上情緒病,而世界衛生組織預言,2020年,抑鬰症將會躍升為人類第二號的健康敵人。面對香港社會對心靈健康如此龐大的需要,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可以如何透過自己的專業去回應呢?今期Kingdom Life訪問了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Sammy),分享他如何在職場中實踐神對他的生命呼召。

親身經歷帶出生命呼召 

談到如何走上從事心理治療之路,Sammy直言,神從他年少時就透過自身經歷讓他明白神對他生命的呼召。大約在17、18歲時,Sammy是一個單純的門徒,當時他很想為耶穌贏得很多靈魂,所以經常參與教會的佈道隊,不斷去傳福音,並帶領了不少人信耶穌。但當時Sammy有一個深刻印象,雖然他帶領了很多人信耶穌,但同時也發現其實人背後還有很多問題。「記得有一個10多歲的青年人,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我花了很多時間幫助他,但很可惜最終他還是跳樓自殺。當時對我來說,有很多的反思及掙扎。我問神,其實我們是否可以幫助人再多一些?神的心意是否真的帶一個人信主就完結?」之後不久,Sammy的家人也患上情緒病,對他的家庭產生很大的困擾。就是在這麼多的衝擊之下,Sammy面對升讀大學的選擇時,很自然就選擇了讀心理學。「我知道是神讓我經歷有些我所幫助過的人或者屋企人,所遇到的困難,神想透過我的幫助去告訴別人,神很愛你,有些問題是有出路的。」

信仰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我們的人生有太多問題,但神讓我看見,有問題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同樣,在我的工作中,我會看見病人的很多問題。我常常會反問自己,如何回應他們的問題呢?」在Sammy的工作中,首要做的事,就是幫助病人康復。而當中有些病人就會覺得,為何你這麼有熱心去幫助我呢?Sammy曾經試過有不少病人對他的信仰很感興趣而主動問他。「通常我在初見病人時,不會主動提及信仰,因為他們的期望不是來聽我傳福音的。但我在盡力幫助病人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我是一個很不同的心理學家,自然地就吸引別人對我的信仰很感興趣。」Sammy曾經遇到一個患有強迫症的病人,他找過很多名人名醫都治不好他的病,而Sammy就用一些實證為本的方法幫助他康復了。這位病人和家人都非常開心,然後對Sammy的背景和信仰都很好奇。之後甚至帶著家人去教會,認識耶穌。「我很開心,基督徒首先要在工作中作好見證,影響別人,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與別不同的基督徒,自然就會吸引人。這時候我們再與別人分享信仰,就更有從神而來的力量及果效。」

情緒問題需要更多人關注

Sammy指出,在香港患情緒病的人,數字是比較高的。有些研究統計表示,平均每6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人患有情緒病,而這個數字在全世界的大城市也非常一致。除了情緒病,沉溺行為,例如賭波、色情、飲酒等,也是社會的一大問題,腐蝕著很多人的精神、時間以及關係。而這些問題其實反映著城市的種種壓力,人需要一些途徑去減壓,但卻是用了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去發洩。我們看見,在香港社會這個高壓力的城市中,情緒病沉溺行為,影響著很多人。而香港基督徒及教會是需要關心和回應社會的需要。就如同耶穌出來治病傳道,同時也是關懷人的需要的,以致令很多人感受到耶穌能夠幫助他們。如果教會能夠發揮這個功能,對信仰在社區中的推動和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人生的下半場召命

談到未來的工作及事奉方向,Sammy坦言,「人生很短暫,我差不多已走過人生上半場。在上半場裡,我不斷在我的專業裡學習及裝備自己,而來到人生下半場,我需要好好把握及運用我的時間,投資在更加有永恆價值的事情。」所以,在醫管局工作了20多年,Sammy認為是時候作出人生的轉變,於是他決定建立自己的診所,一方面工作時間比較彈性,另一方面也因著少些行政工作,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見病人,並且能夠每個星期撥出一些時間在但以理學院服事。

而為了回應城市及教會在心靈健康與醫治方面的需要,Sammy將與但以理學院合作,成立巴拿巴學院,透過兩年的培訓與訓練,為教會及職場興起一群基督徒輔導員。「這個為期兩年的輔導課程,是主要為平信徒設立的。很多人都知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訓練一個完備的輔導員是不太可能。所以,巴拿巴的定位很清晰,就是想訓練『朋輩』輔導員。」何謂朋輩輔導員呢?也就是一些懂得和別人聊天、懂得聆聽和關心人的輔導員。而當人有輕度的情緒問題,他們除了聆聽,也可以給予合適的建議。「其實這個模式不是我自己去想的,原來在外國已經有很多這種實證治療的方式,發現原來未必需要專業資格的人,只要接受一定的訓練,是可以成為朋輩輔導員,對有輕度情緒問題的人是很有幫助,能預防他們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如對該輔導員課程興趣,歡迎登入巴拿巴學院網站了解詳細資料:

https://mpoffice.org.hk/巴拿巴學院/

(記者莫嵐報道)

信耶穌後,創作力會倒退?-【文化守望者】專欄

信耶穌的人因為有重生的經驗,有世人沒有的屬天視野,裡面有比這世界更大的力量,所以在理論上,在文化創新方面應該有更高的成就。但在現實世界裡,很遺憾,又困惑,我們卻看不見這是普遍的現象;相反,思想行為越是離經叛道的,創作力越是旺盛。在今日的藝術文化領域,正統的精神內涵往往只是依附陳舊的形式,給人「真理就是老土」的印象。

不時聽到別人說,某某本來很有才華,但信耶穌後,創作水平低落了,再沒有突破。不僅是信耶穌的,基督徒經歷生命復興後,都可能有這情況,而且在各種界別都有。他們誠心誠意追求神的使命,但創作上難求突破,後來索性放棄創作,可能轉做教會工作,圓了事奉的夢。如果這是神的帶領,轉換跑道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因為再沒有創作突破,而又不甘於過沒有使命的人生,就跟著主流的事奉路線,卻錯過神給他們的命定,那就太可惜了。

為什麼在信耶穌後,創作力大不如前?人生和人性都是很繁雜的,我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分享近年的觀察和體會。以前我是這樣想的,這些在創作上已有相當成就的基督徒,信耶穌後,在宗教化的環境下成長,「宗教化」在他們心思裡設置無形枷鎖,這不利於創新。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後來我閱讀創意心理學研究文章時,發現不少創作人是倚靠負面的力量引發澎湃的創作力。人們以為天才藝術家都是有憂鬱症、狂躁症的,好像情緒病,甚至精神病,和藝術才華是錢幤的兩面,但這是過於簡單的推論,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有些人本來就有情緒病、精神病,而恰巧他們又能借用強大的情感力量激發創作。

這個發現讓我想到,有些人在信耶穌前是倚靠負面的力量進行創作,信主後,知道不好,於是尋求改變,拒絕給負面情緒綁架,內心越來越平靜安穩。但是,過去習慣地靠著負面力量,當失去這精神支柱,便難以激發新的創作。但不是注定這樣的。重生的人有聖靈內住,理應有更活潑的生命力,但有些人脫離舊的,卻沒進到新的階段,卡在「平靜安穩」狀態下,不退不進。水不前進,就是死水,水是不會逆流的,表面是「平靜安穩」,實質上是倒退,走向衰亡。所有按神的形象被造的人都有創作的欲望和本能,當這能力步向呆滯衰微,是時候檢視真實的靈性狀況。


文@黃少芬

六國逾三百家庭 台東愛爆燈

為了幫助家庭重建關係,促進夫妻和兩代之間的溝通,香港611靈糧堂於7月底在台東舉辦第三屆「愛爆燈國際家庭營」,為來自六個國家地區共324個家庭、超過1,100 人,安排四日三夜的親子遊戲、處理情緒和學習溝通的講座,還有讓家人彼此醫治傷害的晚會等,為很多家庭帶來關係上的修復和更新。

父親道歉帶來醫治

愛爆燈家庭營會分兩個梯次,分別於7月26至29日以及8月1至4日進行。首天晚會主題為「拆框框,建新眼光」,鼓勵父親們帶頭轉化家庭氣氛,以「欣賞感恩」取代「批評比較」、以「主動服事」取代「懶惰被動」、以「歡慶熱情」取代「平淡無趣」的氛圍。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更帶領所有父親跪下禱告,向神立志建立滿有溫度的好好家庭,場面動人。

營會第二天分別為父母、青少年和孩子安排分齡講座,教導參加者如何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為當晚的「燒毒根」醫治晚會作好預備。晚會透過教導和示範,引導每位家庭成員分享一件傷心往事,其他成員則學習聆聽,彼此禱告,讓神醫治。很多家庭都想不到,在神的愛濃濃包圍下,大家可以釋放壓抑多年的情緒,有的彼此道歉、有的互相擁抱,大大「燒」除關係中隱藏的毒根。

來自台東靈糧堂的劉輝雄,跟他十歲大兒子宣佑抱頭痛哭,深深經歷醫治。「因為我常會對兒子說,你是長子,要做弟弟的榜樣。我發現,他被我們夫妻壓的太深,他的生命是壓抑的。那晚聖靈提醒我,要向我兒子認罪,我講了很多句爸爸對不起你!但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眼淚回應。他在我們懷中痛哭,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

Timothy平時總是追趕孩子的功課有沒有做好,卻沒有時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覺,但這晚孩子有機會表達心裡的感覺和委屈,Timothy說:「原來大兒子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認為我們只愛弟弟,這讓我和妻子反省日後要改善自己如何對孩子們。」

「模擬人生」反思生命

到了第三天最精彩的活動是「模擬人生」(Sim-Family),每個家庭成員都領到一張身分證,包含不同學歷、職業等背景描述。模擬城市攤位設計精心,情景與現實生活貼近,遊戲的錢甚至可以買食物、玩具和禮品!大人小孩都忘卻了自己,盡興地投入二度人生的角色,短短四小時內歷盡人生,求學、賺錢、玩樂、甚至誤入歧途,好玩之餘,又發人深省!

爸爸李浩機在模擬人生中的起步點是中學生,手上只有一百元,沒錢讀書便去投考警察。打工半小時後,才想起要找家人一起去玩,但總是湊不齊人,於是又再營營役役忙於生計。最後利用僅有資源去讀大學,畢業時再踫見太太,被太太一句話喚醒:「你不要光是花時間去賺錢和讀書,現在遊戲都要結束了,我們還哪有時間一起玩?」他才反省到人生更重要是與家人相處,並在信仰中儆醒等候主再來!

最後一晚「生命樹」的晚會中,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指出我們生命中的毒根來自於過去的傷害、性格中的老我,如自私、自義、自卑等;以及來自世界的污染,如過度物質化、各式電子遊戲造成的影響等。她鼓勵大家要「燒」滅分辨善惡樹的毒根,栽種生命樹的種子。接著張恩年牧師帶領大家手牽手圍成生命樹,並且圍圈走,以先知性行動展現出一棵360度旋轉的生命樹,也祝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生命樹。

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

當大人小孩都不斷追逐手掌上的遊戲,虛擬世界入侵現實世界之際,611靈糧堂的牧者在家庭營呼籲家庭要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莫讓電子科技產品麻醉孩子的心靈,破壞家人的關係。

愛爆燈國際家庭營其中一個環節為「電子世界」,為父母、青少年和兒童安排分齡講座。611靈糧堂王建勝牧師也表示,過分沉浸在科技電子產品中,會缺乏實質的人際相處,勢必破壞人際關係。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則促請家長,要享受科技卻不要受綑綁,建議家長應延遲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在家中立下界線設規範,莫以電子產品取代親子時間,尤其是家人用餐時間。父母應和孩子親親大自然,帶領孩子探索世界。

不要以為只有孩子會沉迷「手機」,原來也有年輕人想與父母溝通,竟被父母手上的「手機」阻隔了。「當我想跟爸爸媽媽講心事時,我很生氣他們仍然手上拿著電話,掛著看微信……」參與講座的年輕人Livia接受記者訪問時還落下淚來!

Livia哽咽著說:「我覺得他們重視外人和手上的微信多過重視我,即使我在他們眼前,想跟他們談話,他們都不能放下電話,情願跟手機裡的世界打交道!我覺得好難過!他們好像不願意投放時間來跟我相處!」

有家長秋霖在「燒毒根」環節,也聽到女兒分享不喜歡媽媽吃飯時看手機的心聲。「我立志以後吃飯不再看手機啦!」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婚前的迷惑 -【愛有道】專欄

一切都準備好了,大日子臨近,沒想到他突然說不想結婚。她崩潰了,有第三者嗎?他含糊其辭,只說想停一停,冷靜一下。

浪漫的婚禮是很多戀人的憧憬,也可以變成關係的終極測試。

年輕人愈來愈重視求婚,花費不在話下,搞盡腦筋為女生製造驚喜,為博紅顏一笑或感動流涕,應允下嫁。完成目標之後,男生放下心頭大石,籌辦婚禮轉由女生作主,她是個完美主義者,巨細無遺每事問,又舉棋不定,他壓抑著煩躁的心情,換個心不在焉的狀態來抗議。若兩人沒有良好的溝通基礎,只把不爽藏在心中,就只等一個刺激來戳破這個浪漫的泡泡。

戀愛時期,天天見面是甜蜜,但婚期愈近,心情或會變得焦慮不安,旁邊的同性朋友有時會提醒你很快就改換身分,不再是單身,現在應趁著自由的日子,好好享受。想到婚後要承擔的責任,例如經濟、家務,還有姻親的關係等等,都可以成為婚前的心理關卡,而逃避壓力的其中一個自欺借口,就是工作忙碌,減少約會。

跨過婚姻門檻的最大考驗,當然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問題:他/她是否我的真愛?「閃婚」有危機,但戀愛的日子愈長,亦不代表感情穩定深厚。中學時期的初戀情人,維持了十年的關係,表面已是「老夫老妻」,可是談婚論嫁時,女生卻感到猶疑,心中一直問:「我是愛他的,但他就是我唯一的選擇嗎?我只談了一次戀愛啊!」

婚禮只是一天的過程,婚姻卻是一生之久的關係,若遇上婚前的種種心理情緒障礙,不要輕忽迴避,為大家將來的幸福,應該認真謹慎地處理。


文@徐惠儀

不帶批判的聆聽 -【愛有道】專欄

一個星期有四宗學生自殺,這學年還有幾個月才完結,累積的人數已達20,全城震驚。

記憶中,學生自殺的高峰期通常都在剛剛開學或公開試放榜的日子,但現在隨時都可能發生,引起更大關注的是大學生輕生的人數增加。為何過五關斬六將,身經百戰,已進身最高學府,最炙手可熱學系的年輕人,竟然抵不住壓力,要選擇走上絕路?原因千絲萬縷,但尋死的致命傷是抑鬱。

墮入抑鬱幽谷中的人,軟弱無力,旁人不了解,初時可能會嘗試鼓勵,為他打氣,但眼見他好像不為所動,交情淺的朋友,會漸漸遠離,關係密切的也會束手無策,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怒惱他不愛惜自己。

對抑鬱症的徵狀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接納患者不能自控的情緒低落,不是一句「加油」就可以即時提升他的心情,反倒是不離不棄的陪伴,願意隨時聆聽,不帶批判的態度可以讓患者感到溫暖,重燃生命的動力。好像基督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人,他們因耶穌被殺害和傳言衪已復活的事,帶著迷惘的心情離開耶路撒冷–那個充滿凶險的地方。他們自顧自說話,耶穌只是隨行聆聽,到合適的時間才給他們指出事情的重點,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然而他們只感到需要這個人相伴,留他同住,直到主耶穌為晚餐祝謝,他們的心眼才打開,認出主和回想到他在路上同行時的教導,並即時起行回耶路撒冷去(路二十四:13-34)。

面對嚴重的情緒困擾,是一場硬仗,照顧者同樣需要支援關顧。不要因為「家醜不外傳」的觀念而放棄求助,帶孩子見輔導或自己尋求協助才是正確的處理途徑。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