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討神喜悅的職場達人 從一雙願意聽的耳朵開始

迦南會北部大專團契於2月23日舉辦「討神喜悅的職場達人──基督徒如何化解工作上的衝突」講座,邀請正道神學院董事朱正中長老主講。曾擔任可口可樂公司亞洲副總裁的他以自身職場經歷出發,向與會者分享,如今無論是在家庭、職場、教會中,最缺乏的就是「一雙願意聽的耳朵」,進而彼此能「協同合作」,並透過神的教導來化解衝突,使自己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朱正中分享,在東方華人文化中,仍有許多人會把反饋視為是一種批判。其實,反饋的目的絕非批評,而是「學習從別人的回應中找到成長改進的機會」,透過溝通與達成共識,將衝突的負面效應轉化為正面的成長動力。如同聖靈來到世上的工作,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出自己的軟弱,並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在發生衝突時,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坐在一起談論事情,不要把耳朵關起來,否則衝突是無法解決的。」無論在家庭、職場、教會,因為缺乏「一雙願意聽的耳朵」,不聽,導致衝突無法化解,最終形成了分割式的社會狀態。「很多時候,衝突的表面是事情,但其實回到衝突的根本,往往是基於『人』。當衝突沒有即時解決,久而久之感受就會漸漸發酵,甚至節外生枝,以致最終產生複雜且難解決的爆炸性衝突。」

怎麼樣才能以雙贏的局面解決衝突問題呢?朱正中說,「協同合作」的方式才是真正雙贏的解決方法,最重要的條件是彼此一同討論思想,找到第三個解決方法,在不犧牲的情況下,滿足雙方的需要。「協同合作」也是將衝突化為健康衝突、利人利己的最佳方案,當然在彼此溝通時,也必須做到尊重他人的差異、理解對方感受、雙贏思維、聚焦於「問題」本身、有自信表達想法,才能將共識定位目標,努力讓公司更卓越。

朱正中又分享,自己經常很早到公司,就會到員工位子上禱告,幾個月後公司辦事變得越來越好,深信這就是基督徒進入職場的目的。「無論在任何環境,衝突都是避免不了的,但神託付我們最大的使命,就是能夠作光作鹽,把人帶到祂的面前!所以,我們透過神的教導來化解衝突,並使自己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第二屆基督徒心靈健康研討會 「自我接納和包容」是主的心意

第二屆基督徒心靈健康研討會於7月9日假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舉辦。研討會以「和諧香港:為何不和諧?如何建和諧?」為題,同場發表「2018和諧香港調查報告」,並探討如何從個人內心、家庭婚姻及社會組織三方面建構和諧。

內心和諧的重要

「2018和諧香港調查」於5月份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香港886位14至71歲成年人,希望了解受訪者內心、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和諧狀況。報告由Nice Talk輔導中心服務總監鄭健榮博士負責發表。他引述2016年一項由來自12個不同國家的心理學家合作的大型幸福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個人狀態、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是定義快樂最重要的三項指標,而其中內心和諧(如內心平靜、平衡和滿足)是穩定情緒的最重要因素。鄭表示,上述調查以歐洲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激發香港忠僕事奉中心及Nice Talk輔導中心對香港人進行本土首個同類研究。

本次調查報告顯示7%的填卷者認為自己不是快樂人。鄭指:「事實上香港患有情緒病人士佔4.4%,老年人每10人中,便有1人患有情緒病。所以這7%不快樂的受訪者很有可能同時患上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並不容忽視。」調查結果與歐洲研究類同:自我評估「幸福指數」愈低的受訪者,愈無法做到「自我接納和包容」,有更高機會認為自己是不快樂的人,並且擔憂健康、財務等各方面問題。

調查又嘗試比較個人因素與內心和諧程度的關係。數據顯示內心和諧與性別、教育程度和宗教信仰與情緒健康程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年紀愈大,內心愈和諧。然而鄭依然認為要達至內心和諧,需要信仰的幫助:「接納、原諒自己是主的心意。我們在主禱文中,求主赦免我們的罪,如同我們赦免人的罪。我們很多時候都無法赦免自己的過失,當神愛和接納我們,我們也要學習如何愛和接納自己,這才是比較健康的人生信念。」

家庭和諧的心得

研討會同場特邀資深親子及婦女教育工作者何羅乃萱師母分享達至「家庭婚姻和諧」的心得。她指出,香港家庭、婚姻問題嚴重,社會卻對此缺乏解答:「互聯網發達令資訊氾濫,網上充斥着解決方案,卻沒有真正的答案。」她又提出了幾個人們回應家庭議題的可行方式,包括:關注個人成長與成熟、調整空間與生活優先次序、處理和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與陰影、學習與苦難同行、建立支持系統守望相助、培養閱讀習慣,積存正能量。羅小時候曾被母親標籤成「不幸運的女兒」,造成很大的傷害。多年後她的丈夫何志滌牧師邀請她在一個嘉年華中,代表全家負責玩遊戲,讓她經歷到幸運地贏兩個大獎的喜悅。她感謝神的介入,醫治她原生家庭而來的創傷。有一次,她在主講一個親子講座後,有母親前來表示她不懂如何鼓勵孩子,因為她從未被擁抱過,羅擁抱她,她立即哭起來。羅指出:「若我們希望家庭狀況能改變,我們要關心別人的孩子好像自己的孩子。」羅認同信仰有助人達至「內心和諧」:「信仰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求神讓我們明白,我們所見所聞給我們的印象是否真確。」

.左起鄭健榮博士、許志超博士、翁麗玉牧師及何羅乃萱師母

學習處理衝突

組織心理學家許智超博士則從社會組織角度,分析負面情緒和行為引發的惡性循環。他剖析:「人與人衝突是因為不信任,不信任是因為有異議。異議可以令團隊或組織更加健康,但當大家有不同意見而又無法及時一起集中精神處理這些異議,人與人之間便會產生不信任,逐漸累積為衝突。」許從生物學角度指出,腦部邊緣系統中負責處理、記憶情緒的杏仁體在人情緒低落時血量會上升,令腦部理性認知的部分血量減少,從而無法有效處理異議。

許亦提出了「鏡像知覺」的概念,說明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對世界、對事物的觀察有偏差:「在衝突中,雙方都會覺得對方有問題、有誤解,而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每當我們發現對方有任何不妥當的地方,便會將對方的過失到處宣揚。」許最後以箴言15:1作勸勉,認為要解決衝突,人們必須承認、體諒自己與爭執的對象,皆有負面情緒的循環,從而有助警覺自己在爭執中亦可能有犯錯。

 

(記者潘意韻報導)

抓緊眼下的幸福 -【愛有道】專欄

幾經掙扎思量,他決定向上司遞辭職信,離開這個十多年的位置。有同事替他不甘,這個上司才到任一年,弄得滿城風兩,人心惶惶,已相繼有同事被辭退,他算是「老臣子」,還不敢對他有所行動,不應自動離職。也有同事稱讚他「走為上著」,不要等人家下逐客令,「炒老闆魷魚」是保全自己的尊嚴。

稍有人生閱歷的人,都曾試過一次又一次的「去留」抉擇—一段糾纏已久的關係,一個充滿鬥爭的團體,一個令你失去動力的工作崗位,一片看不清前景的土地……。

眼下的幸福該如何解讀?十多年安穩的工作崗位是幸福,踏出安舒區是一場冒險;被動地承受著上司的臉色是一種壓力,提起勇氣離職是有尊嚴的幸福。數年後回首,重新評定昔日的決定,留下或離去總有另一番景象,但事過境遷,再沒有可以推倒重來的機會。你可以回顧往事,或默念哀悼,或暗自歡喜慶幸,卻不要停駐太久,因為現今的日子才是真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面對曠野的生活就後悔了,他們眼目的焦點不在明天與及神的看顧,也忘記了作奴僕失去自由與尊嚴的心靈痛苦。他們看不見眼下的幸福,給回憶與後悔扯著後腿,只能在曠野兜圈,四十年未能進入應許之地。

因此,在作出抉擇之前,絲毫不能輕率,不經思考的衝動決定,容易把眼前的幸福給斷送了。可是,猶豫不決的人,亦可能錯過開拓與建造幸福新天地的機遇。一旦作出明智的選取,就不要心懷二意,相信或遭遇困難,施恩的上主,必不會捨你而去,信靠祂的,仍然走在幸福的路上。


文@徐惠儀

家裡的敵人 -【愛有道】專欄

兄弟姊妹為了爭取有限的父母親的照顧與愛,又或是共用一個房間、衣櫥、書桌等,日積月累無法排解的明爭暗鬥情緒,撕裂了彼此的關係。

沒有血緣的家人,例如嫁入門的嫂子,或婚後因種種原因同住的姊/妹夫。不過,衝突最激烈的,當然是婆媳之間。

身為旁觀者或夾在中間的親人,同樣難受,有時甚至變成「出氣袋」;有丈夫因為受不了妻子和母親不斷向他投訴對方,憤而離家,讓這兩個都聲稱愛他的女人明白苦苦相爭的結果,受傷的不只是對方,而是無辜的親人。

兩姊妹自少相爭,長大了仍寸步不讓,姊姊不跟妹妹商議,把供養父母的免稅額據為己有,妹妹向父母投訴,父母為息事寧人,把養老金存到她戶口作安撫。有姑嫂反目,嫂子命令年幼的子女不得與姑姐說話,發現孩子犯禁,即予以責罰,連孩子也遭殃。

化敵為友談何容易,未能解決糾纏不清的心結,也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心。

不要因為對方無理的攻擊而變得惡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本以為讓對方嘗到受攻擊或感覺受挫,就會知難而退,可是人性的反應是愈到攻擊反而會加強防衛或還擊,想盡辦法去報復,這只會惹來更多傷害。

然而,也不能一味的啞忍,讓對方得寸進尺,自己感覺愈來愈委屈,不懂如何自處,把怨憤積存於心,終有日會情緒崩潰,不是猛烈攻擊對方,就是自己陷入抑鬱之中。

找個信任的朋友傾訴苦情,以祈禱支援,讓情緒得到宣洩,心靈得到從神而來的安慰,加添面對逆境的心力,轉念間或會尋到一點解決問題的亮光和面對「敵人」的勇氣。


文@徐惠儀

無視民意 台灣初審通過同性婚姻法

無視於同婚議題在台灣社會未有共識,且有諸多爭議的情況下,台灣同性婚姻民法修正案於去年12月26日通過初審,送出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萬名反對修法的群眾從立法院門口移師到總統府前集結,表達抗議。

「民法親屬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在民法972條中增加「同性婚約,應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賦與同志合法結婚的權利;並增訂民法971-1,新增「異性或同性當事人,平等適用本法及其他法規所訂的夫妻、配偶、父母子女及親屬等規定」,讓同性配偶在法律上同樣享有繼承、財產、稅賦及醫療等權利。按照這法律條文的精神,一旦四月底院會二、三讀通過,現行親屬的法律稱謂,「夫妻」將改為「配偶」、「父母」改為「雙親」,而祖父母將改為「二親等直系血親尊親屬」。

通過初審當日,反對同婚修法的民眾一批批向立法院前進,許多民眾不分男女,不分兩路主動爬上立法院正門及正門邊圍牆,希望進入立法院,以行動呼籲委員會停止審查,其中多人遭警察壓制、綁上束帶,控制行動。下一代幸福聯盟強調,不能接受初審結果,預計要發動百萬公民公投,請反對修法公民一起做準備。

早於12月22日下午,聯盟已公布全國性民調,結果顯示,無論是修民法還是另立專法,有52.6%的受訪者反對改變現行民法「一男一女才能結為夫妻」的婚姻定義;70.8%的受訪者認為,一旦同婚合法化,將會影響孩子的婚姻家庭觀念,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及未來對象的決定。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亦於12月26日當天公布最新民調:「有56%民眾反對同性婚姻民法化,僅有37.8%民眾贊成。並且有高達70.7%民眾認為不必現在就急著立法通過,僅有22.9%民眾認為需要。」無論是反對方或一般民間單位做的民調,民意都傾向不支持立法,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的立委甚至是總統卻要急於通過。游呼籲,執政者要正視同婚議題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對立與衝突。

12月26日抗議行動中,由於看到民眾不顧危險爬牆衝進立院,也有人進入後被警察扣留,不少牧者也跟著進入立院,因而受傷,其中包括五股方舟之家兒童快樂教會龍大智傳道及三峽卓越北大行道會林慶忠牧師等。另外,南部牧者亦北上表達反對聲音,長老教會總會前議長羅仁貴牧師重申,長老教會對於婚姻的立場是一夫一妻。有南部牧者表示,目前修法有很多可能產生的問題都說不清楚,就要強行修法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國度復興報綜合報道,資訊來自台灣基督論壇報)

調整情緒化解衝突 共建健康教會

教會是合一見證基督的群體,然而卻總是出現衝突,特別近年來更常因社會問題而現分歧。到底教會群體內部應如何維持健康的互動關係?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舉辦「共建健康教會」講座,由資深的牧者、家庭治療師、院牧分享如何建立榮神益人的教會。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引用美國的研究指出,健康的教會有十大特性,包括﹕神同在的能力、讚美神的敬拜、屬靈操練、信仰群體的學習與成長、滿有愛心和關懷的人際關係、僕人領袖的培育、強調外展的視野、有智慧且負責任的教會管理、與基督身體的聯絡網,以及管家職分與慷慨。

他分享自己牧會的經驗指,「和諧」非常重要,因此他一直盡量減少會議、行政架構,然而逃避衝突卻不一定是好的。他認為,教會由罪人組成,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是發生衝突,都是非常自然的。要建立健康教會,第一,信徒必須要「自覺」,即使有錯、有衝突,都願意回到神面前,承認自己不足;第二,信徒要有「成長」,當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時,願意向著主耶穌這個目標跑,希望生命能被耶穌這位「王」去掌管;第三,信徒要有「目標」,無論是否全職事奉,其事奉都是貢獻天國。教會弟兄姊妹之間若有相愛的關係,衝突亦會容易解決。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國際社家庭學院服務總監陳蘇陳英女士指出,教會出現衝突,並非只是兩個人間的問題,而是反映整間教會出現失衡,當事人只是問題的表徵。她表示,教會的衝突發生與其情緒功能、會眾的關係模式和互動有關,某些教會群體特別容易出現問題,例如﹕強烈要求一致性,排斥不同的看法與做法的群集;對分歧感到非常不安的群體;過分重視別人贊許、認可的群體;過於聚焦於感受、情緒,對任何事情都容易有較強烈反映。

她鼓勵教會建立尊重獨特性的氣氛,並留意以往教會及個人的經歷、轉變對衝突的影響。一些創傷、分裂的經驗,會影響弟兄姊姊處事方式。人要認識自己與別人的焦慮,以及其情緒反應,不要期望別人改變,細心反思與調整自己的情緒。當遇上衝突之中的「三角關係」,即作為衝突雙方的中介者時,必須保持中立,多角度了解事件,讓當事人發掘事件根本的問題,不要為當事人承擔責任。

香港浸信會醫院主任院牧譚楊美寶博士指,當人與人之間有危機發生時,心中的焦慮就會強化。「當你很緊張時,『愛』便不能出來,而當你放鬆時,再望望身邊的人,便會覺得他們很可愛。」她引用鮑恩的理論指,處理衝突時要運用家庭法則,因為所有人都渴望被愛、被接納、有安全感,然而適當的情感距離卻是重要的。化解「三角關係」時必須避免作局內或局外人,以及盡量直接對話,同時要留意焦慮的反應,在個人、家庭及教會各層面建立健康的靈性。

(記者陳淑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