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認清敵友 以得勝身分進入應許之地

由九龍城浸信會、香港聖經教會和播道會恩福堂華語部主辦的第六屆環球華人釋經培靈大會於3月7 – 11日在網上舉行。播種者國際協會遠東事工部主任張路加牧師一連5晚「進入應許之地」為講題,分享認清敵人與盟友的重要,使我們成為真正的得勝軍隊,進入應許之地。

識破仇敵的三大詭計

在「認清仇敵」的主題分享中,張路加牧師首先指出,前往應許之地的路是一條爭戰之路。我們不單要認識到神是我們的元帥,更要擦亮屬靈的眼睛,在爭戰裡認清仇敵。仇敵會化妝成光明的天使,我們一旦在屬靈上放鬆和懈怠,就給仇敵有機可乘。

張分享,仇敵常常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裡面。約書亞記7章中,以色列人以為仇敵是他們看得見的艾城,但他們潰敗的真正原因是內部的問題。首先是他們中間有破口:亞干違背神的命令,取了當滅之物,更行詭詐隱瞞,結果使眾人受連累。張說,仇敵會找到我們內部的破口,不斷將之擴大。從心裡的意念,到付諸行動,再到遮掩欺瞞,仇敵的計謀是一步一步的勾引和陷害我們,讓我們的焦點開始從神轉向世界,使我們的家人和同伴都受到連累,使得我們沒有辦法打仗,在艾城面前逃跑。

自大輕敵,是以色列人面對仇敵時的錯誤態度,他們以為派二三千人就可以攻取艾城,結果遭受慘敗。「仇敵會讓我們高估自己,特別是在一個大的勝利以後,如果不全然把榮耀歸給神,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也有一點力量。」最後,仇敵常常會使我們誇大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埋怨神,甚至看不到自己當負的責任。以色列民在艾城只是被殺了36人,眾人的心就消化。仇敵的三副嘴臉一環扣一環,首先以罪來誘惑我們,讓我們陷在其中。罪會蒙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產生傲慢和自高自大的心態,看不清仇敵的位置,然後在屬靈上越來越後退,覺得仇敵太強大,我們無法戰勝。

戰勝仇敵的關鍵

張指出,要戰勝仇敵,首先要停止不蒙悅納的禱告。約書亞在第一次戰敗後就伏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他的禱告充滿埋怨和後悔,越禱告越軟弱。神讓他起來,不要再埋怨退縮(書7:10)。我們需要求神幫助,發出積極的禱告,讓我們的靈能再次起來。第二個關鍵是,人人當自潔預備明天(書7:13)。神提醒我們,不只有一個亞干,每個人都當自潔,每一個人的靈都需要再次敏銳,屬靈的眼睛再一次被擦亮。第三個戰勝的關鍵,是將罪乾淨徹底的除去,斷絕罪的牽連。當亞干和他的一切被徹底除掉,從約書亞到所有的百姓都在神的面前悔改認罪,與罪一刀兩斷,以色列百姓才迎來大捷。最後艾城倒下,以色列百姓得勝,走出亞割谷,走出使他們失敗的地方,真正進到應許之地。

10多年前,張突然喉嚨出血,檢查後發現裡面有腫瘤,要接受手術。這消息讓他的心消化,想要馬上放下所有的服事,甚至開始埋怨神呼召他做傳道人,認為這腫瘤大概就是常常大聲講道所致。「神透過祂的話語光照我,讓我看見自己誇大了仇敵給我的恐懼,也連累身邊的人過分擔心。當我把所有難處交給神,我的心就安然,決定繼續完成已安排好的服事。」兩個月後他動了手術,而腫瘤切片的結果是良性。張指出,很多時候我們最大的仇敵是自己,當我們對神失去信心,就很容易會得罪神,在大試煉中我們當專心倚靠主,必定能把艾城攻下來,繼續往前走。

錯誤結盟的無窮後患

在「認清盟友」主題分享中,張指出,攻破艾城之後,以色列百姓在吉甲安營整頓。就在這關鍵時刻,魔鬼撒旦來攻擊神的軍隊,讓約書亞和百姓敵友不分,以致認錯盟友。當時基遍的居民以偽裝欺騙以色列人,他們受了對方的食物,卻沒有求問耶和華,就與基遍人講和、立約和起誓。基遍人就這樣混在他們當中,整個迦南地的混雜就是從基遍開始,對當時的以色列人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帶來無窮後患。(書9:3-18;撒下21:1-6)

錯認盟友引起以色列人中間的內亂,會眾向首領發怨言,首領帶領的權柄因而受到挑戰 (書9:18) 。當五個亞摩利王得知基遍與以色列人立約,就聯合攻打基遍,因為盟約的關係,以色列人要幫助基遍人應戰(10:1-7),失去了本來得以喘息的機會。撒母耳記下2章記載,大衛家和掃羅家兄弟殘殺,就發生在基遍池邊。他們本來是親如一家的兄弟,因為一句玩笑的話而打起來,更彼此為仇。大衛年間,因過去掃羅王想要殺滅基遍人,造成以色列民背約,沒有得到祝福,有三年的時間處於饑荒。基遍人要求大衛交出掃羅的直系親屬和後裔,結果奪取了七條人命(撒下21:1-6)。張指出,在基遍發生的事情不是一個偶然,基遍有說謊和挑撥離間的DNA,是屬靈的摻雜。從會眾對首領不滿,自己人自相殘殺,這一切從內部開始的分裂和瓦解,都可以追溯到以色列人與基遍錯誤結盟。

不分敵友的傷害

張從自身在歐洲服事的經歷分享,他看見老一輩的華人信徒在歐洲為神開疆闢土,廣傳福音,建立教會,但兄弟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玩笑或非基要的問題而互相攻擊,甚至造成教會分裂。一代過去到下一代還是面對同樣的問題,把真正的朋友當成敵人,把魔鬼所化妝的人當成自己的盟友,這問題也同時存在於環球的華人教會。

張提醒,無論在職場、家庭和教會的各種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求神給我們屬天的智慧和分辨的靈,能以分清敵友。不能因為一言不合,跟真正的朋友各奔東西。面對仇敵的偽裝,我們不應被外表和花言巧語所欺騙,被小恩小惠所迷惑,也不應靠自己的聰明擅自作主。我們需要遵守神給我們的命令和教導,仔細分辨和察驗,好使我們成為神真正大能的勇士和軍隊,不斷攻城掠地,得勝再得勝。

(記者艾美報導)

 

 

【兩代對講】(9) 穆宣工作在香港的發展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你在穆宣中是什麼角色?你在傳福音中有什麼深刻經驗?

Jubilee:我主要是一個推動者,我會去不同教會機構宣傳穆宣。我以前很心急,當我知道穆斯林的需要,我就將自己裡面的東西全部講出來,很多人未預備好去接受,就有點強迫他們去聽,反而帶來反效果。過去我對一位穆斯林朋友講出一些他不想聽的內容,冒犯了他,現在我們也不能做朋友了。我現在知道,他們需要很多時間去觀察和了解我們,我們才能講出我們最想分享的東西。
Boris:我的角色比較間接,我建立了一間教會,推動宣教也是教會的目標,我的負擔是向本地穆斯林宣教,但因著我的穆宣經驗不多,將來我很想與有經驗的宣教團隊學習,然後在教會推動。
嘉榮&Denise夫婦:我覺得可以透過奉獻支持穆宣事工。
Sunshine:在過去一年,我參與了前線的穆宣工作,現在於香港推動穆斯林宣教。我以前以為穆斯林很難信主,但在宣教中,我們的小隊帶領了31個穆斯林信主。我看到神真的預備中東穆斯林的心去接受福音,如果我們可以將基督的愛帶給穆斯林,那麼我們講什麼他們都願意聽。
Tony:我的角色是歡迎者和動員者,我在校園服事,會接觸很多來自穆斯林國家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不少我所接觸的穆斯林是大學中伊斯蘭協會的會員,他們也接受訓練如何回應基督徒,甚至是向我們傳教。如若我們所傳講的是真理,我們是能夠有好的回應,甚至轉化他們。
Botan:我的角色是在香港推動宣教。在傳福音中,我發現有幾種類型穆斯林:一種是不太在意的穆斯林,我們可以慢慢向他們講解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分別;另一種是受到伊斯蘭教很多欺壓的穆斯林,他們就很容易接受基督教。還有些人講到宗教就會與我們辯論,所以需要先與他們做朋友,表達我們的愛,最有效的方法是談論生活的疲憊和不開心,突出救恩的重要。

 

 對講環節

Jubilee: Boris,香港教會對穆宣的工作都比較滯後,你作為牧者,認為教會可以如何做多一些?

Boris:我會提議在教會舉辦一些穆宣祈禱會,分享關於穆宣的信息和見證。禱告會舉行一段時間後,教會可以安排一些穆宣活動,例如探訪難民事工等,如有信徒有感動,就進一步裝備他們,成立代禱支援團隊,然後差派他們出去。我想按照這個方向,教會應該可以興起更多信徒參與穆宣。

Sunshine:Boris,如果你教會有超過一位的年青人表示想去參與前線的穆宣工作,你最大的考慮是什麼?基於什麼原因你會讓他們進一步參與?

Boris:我會用一種傳統的方式,就是問心事,去了解和印證他的感動是否從神而來的。如果他是覺得好玩新鮮,那麼我會告訴他花多些時間祈禱。如果我肯定這是從神而來的感動,我會鼓勵他參與,與他同行。

Tony:Boris,很多教會覺得年青人要接受傳統的神學訓練才可出工場,你怎麼看?

Boris:這就是為何大部分教會不能差派穆宣宣教士的其中一個原因,我不會要求年青人一定要讀神學,但他要對聖經有濃厚的興趣,用心研讀聖經。如果我對於他對聖經的理解有信心,我就有信心差派他出去。因為宣教不是靠講道理去說服別人,最重要是讓人看到耶穌基督的愛。

Jubilee:回應Tony的問題,我不同意要讀完神學才可以出工場,但我看到有些熱心的信徒很想出去傳福音,當我和他一起去探訪家庭的時候,他不懂如何問候人,也不知道如何講福音和禱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很擔心,他們是否預備好去前線成為福音的使者?我覺得服事的人要有最基本的訓練,若不是,就未必成為工場的祝福,反而成為負累。

Boris:我回應Jubilee,服事的人有基本程度的訓練是好的,但有時神會使用一些初信熱心的信徒,我相信宣教士不應做獨行俠,單打獨鬥。如果一個團隊去宣教,其中就有很多角色,初信者可能不是負責開口,而是負責支援或物流,讓他跟著去,也是一種「在職培訓」。

Sunshine:Denise&嘉榮,你們覺得如何實質使用敬拜參與宣教?

嘉榮:我曾前往內地和菲律賓短宣,我發現我們的語言不一樣,他們未必聽懂聖經的道理,但當我們拿著結他敬拜,就能吸引他們留心,而且能在敬拜中感受到從神而來的平安與喜樂,比起我們說話,講很多經文更能帶出那份平安。

Botan:我回應嘉榮的情況,我在教會中也是敬拜者,帶領敬拜能夠祝福土地,但同時我又覺得無法深入服事他們。但當我近身去服事他們,就發現那個滿足感很不同,除了敬拜之外,其實與他們對話,才是祝福一個人的生命。

關於穆宣這個議題,你有什麼想向上一代說?

Botan:我們需要教會提供平台讓我們分享,穆宣的需要很大,我們不能只跟著想要的服事方向而行,很多人想要的就是更多敬拜,或者服事不同年齡層的人,而忽略了這個群體。神確實留下了一些餘民在我們中間,每次我們去教會分享,總有些人一直計劃去宣教,但沒有適合的時間,所以我總是鼓勵他們,現在就是那個時間。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原來這就是答案,只需要放下這一刻的擔子,就能踏上穆宣這條路。
Tony:教會可以在自己的處境中接觸穆斯林,當我們說要做社區工作,我們會忽略了穆斯林群體,仿佛他們不是社區的一部分,但他們其實真實地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空間。求神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他們都是我們的鄰舍。
Sunshine:當年青人去宣教,無論教會或父母都擔心他們會出事,或承受不住,但正如保羅所說,我們承擔這個職事不是出於自己,乃在於神。在過去一年的服事中我看見,只要宣教士時常與神連結,無論有多少困難和挑戰,都能承受,因為是神真正為我們擔當。

 

受訪對象
上一代

Jubilee,以前是社工,數年前開始服事難民

Denise ,從事文職,期望更多探索敬拜與宣教的關聯

嘉榮,從事工程,從教會弟兄的事工認識穆宣

Boris,網絡教會牧者,較少宣教經驗

下一代

Botan,大專生,前年曾去中東宣教一年

Tony,機構同工,主要服事校園中的國際學生

Sunshine去年前往中東宣教一年,主要服事難民

 

【國度觀點】建立屬天的戰情中心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3月20日接受美國媒體訪問,稱已準備好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判,但他說,倘若任何談判失敗,俄烏戰爭隨時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自1945年二戰結束數十年來世界從未像今日般離世界大戰如此之近。

Rick Ridings(Succat Hallel創辦人)於2月21日指出,現在是自二戰而來最重要的代禱時刻,是全球屬靈爭戰的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當時聖靈在威爾斯、阿蘇撒街以及平壤的復興運動中大大澆灌,美國和歐洲興起大型的學生宣教運動。而仇敵成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那些原本要接受差派的學生宣教士被送到了戰場,並死在那裡。隨後在1918到1920年間,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造成4000至5000萬人死亡,進一步阻礙了這次大復興的擴展。

一戰時出現的情況,在二戰時卻因著一些代禱戰士的委身而呈現完全不同的結果。被稱為代禱使徒豪威爾所領導的威爾斯聖經學校的禱告運動,成為扭轉局勢的戰情中心,即使在人看來毫無希望的時刻,豪威爾以信心宣告屬天的「戰略情報」,結果著名的鄧寇克大撤退成功撤離了幾乎全部英軍,成為二戰局勢扭轉的關鍵。二戰後的1948年,春雨運動的興起,為世界帶來極大影響。

豪威爾所領導的代禱運動,不單單是為地上看到的和身邊發生的事情而禱告,而是透過不斷的敬拜禱告,直到得著屬神的視野,看見神未來將要成就的事情,成為一個真正的戰情中心。他們真正明白,這並不是一場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現今,在前所未有的末後大復興將要發生之前,仇敵亦企圖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來阻止這場大豐收的降臨。正如今期頭版的信息所提及,仇敵會以各種方式的偽裝,混亂人的視野,使人失去分辨能力,敵友不分,繼而作出屬血氣的選擇與爭戰,為基督身體帶來極大的拆毀。

願神甦醒祂的教會,現在是興起新一波的禱告運動,建立屬天的戰情中心的時刻,願神激動代禱者的心,願站立在戰情中心,不是為著眼睛所見的,腦中所想的,以及政治立場而禱告,而是渴慕尋見神所啟示的心意,抓緊神的權柄,向地上禱告和宣告出神在天上的啟示,去扭轉這場全球性的屬靈爭戰的局勢,透過代禱爭戰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並使末後的大復興毫無攔阻地在全地啟動。

 

 

40天自潔禱告運動 深層悔改 迎接台灣命定

「悔改、更新與復興40天自潔禱告」於3月9 -10日假靈糧山莊,一連兩晚透過實體及線上聚集啟動。這次自潔禱告運動(3月10日至4月18日),是歷年來首次共同使用禱告手冊,並以RPG(復興禱告小組)方式進行。

在第1晚聚會中,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分享「40天自潔禱告」的異象和負擔,半年前,周跟眾父老一同禱告領受:「不但要聚集禱告,更要悔改;不但是悔改,更要深層的悔改;不但為個人的罪悔改,更要為我們所不知道的罪孽、家族及血脈裡面的罪悔改,甚至是為教會、城巿和國家悔改。」後來他更進一步領受:「先是清潔,後是和平。」周解釋,「先是清潔,不是靠我們自己,是因為我們更深悔改,不但求主赦免我們的罪,除去一切的罪孽,更讓我們看見神的聖潔成為我們的清潔,以至帶來後面的和平。和平不但在人與人、人與神之間,更讓我們看見神超乎想像的工作。」

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認為,全地正面臨「普遍性」天災,就如聖經所記載——「多處有天災」,意味著不論是飢荒、地震、瘟疫,甚至戰爭,都不止一個地點。「以前的SARS非典型肺炎也很可怕,都只在幾個地區出現。可是,這次新冠疫情卻是在全世界多處蔓延,災難是全面性的。」聖經以產難作末日的比喻,意味著主耶穌再來的日子像陣痛一樣已經開始了,快要生了。這些都只是起頭,災難不會越來越少,反而越來越多。

「很多教會和基督徒都心想這次疫情什麼時候會過去,可以回到原來的生活?但聖經所講的不是這樣,像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之後,40年曠野的日子就結束了,是新的爭戰的開始,再沒有雲柱、火柱和嗎哪,也不會有衣服不會破、鞋子不會壞的日子。同樣,神帶領我們像以色列人過約旦河,走一條新路。如果我們還在等什麼時候可以過以前的生活,就不會預備自己跟隨神走一條新的路。」

耶穌在馬太福音24-25章描述,末後的人像挪亞的日子一樣,照常吃喝嫁娶。其實吃喝嫁娶沒有問題,再正常不過。問題在於「照常」意味著照著平常,不知不覺變成對神的話無感的人,於是便回去過原來的生活。寇以自己為例,當他太太懷孕陣痛,快要臨盆的時候,他竟然回家換衣服。回家換衣服當然不是錯事,但時機不對。「在末世,無感就是人搞不清楚狀況,甚至連基督徒也搞不清楚,在關鍵時刻做不關鍵的事。」

第2晚的聚集中,GOOD TV執行長曾國生弟兄分享自己裡面有一份急迫感,神放在他心中對末世超前部署禱告的負擔。他曾訪問楊道諾牧師,有疫情風險,又要隔離,為什麼付上極大代價來到台灣?楊道諾牧師說,他想要告訴台灣的教會,「台灣是被神揀選的,有命定的,會成為列國的祝福,未來有復興跟大收割,收割之間也有大震動,但是台灣教會還未預備好,要趕快預備好。」

曾國生表示,可能因為自卑,台灣跟世界脫節,好像孤兒一樣,沒有感受到神的心意。其實很多國外牧師也曾經對台灣說同一番話,但因為不相信、自覺不配,以致台灣沒有預備好自己。他認為這40天禱告唯一的目的是與神的心對齊,「神對台灣有一個榮耀的命定與託付,但願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跟主說: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使用我,我不要在祢的復興中缺席,我要緊緊跟隨祢的腳步。」

最後,敬拜團帶領回應台語詩歌《願》,為所愛的土地和國家禱告,眾弟兄姊妹齊聲呼喊阿爸天父,向神呼求賜下悔改的靈、甦醒的靈,願主裂天而降。

(KRT訊)

 

 

柯希能宣教士受呼召回故鄉 烏克蘭宣教 佳美事工仍在繼續

從加拿大來台灣宣教長達57年的以琳基督徒中心創辦人烏克蘭裔柯希能牧師,在世時曾經多次與同為烏克蘭裔宣教士的「全球異象事工」(Global Vision Ministries)創辦人瓦特.齊加雷維奇(Walter Zygarewicz)牧師,到烏克蘭宣教。如今,柯希能雖然已經過世,瓦特仍投身烏克蘭事工。以琳基督徒中心也依然持續以禱告和奉獻支持當地的工作,傳為美談。

瓦特表示,從早期開始,全球異象事工就負責照顧在前蘇聯建立的許多教會。後來柯希能與一些教會牧者,一直參與並支持他們在烏克蘭、俄羅斯和亞美尼亞的事工。瓦特的父母離開故鄉烏克蘭西部(當時屬於波蘭),到巴拉圭宣教,他便是在巴拉圭出生。而他自從主呼召傳道以來,就有感動去服事斯拉夫族群。第一次訪問蘇聯,是在1970年代的冷戰時期,當時他被扣押了很多聖經,多年不准入境。這些年來,他在世界70多個國家,包括台灣,傳道服事。1982年,他參加台灣的國際佈道會,遇到了柯希能,與他相談甚歡,知道原來他的父母也是烏克蘭人,兩人有著相同的背景,因而建立了多年的友誼。

瓦特說,烏克蘭和俄羅斯當地的教會領袖邀請他協助推動莫斯科的福音工作,這讓他很驚訝。因為隨著蘇聯解體,有很多知名的傳道人開始來到烏克蘭。他們制定了一個計劃,舉行了幾次高層會議,並展開傳福音行動,目的是與那些初信的基督徒一起建立新教會。他們在基輔和莫斯科推廣福音,並迅速擴展到其他城市。柯希能還為他們籌措了許多奉獻,幫助烏克蘭與俄羅斯當地牧者、教會購買箱型福音車,並也資助了基輔第一所短期聖經學校。

1994年,柯希能的父親安息主懷後,他常想到如何報答父親養育之恩,有一天能回到父親出生地傳福音和建立教會。1989年,烏克蘭脫離蘇聯統治,百姓重新得到自由,70年關閉的福音之門又打開。4年來,他和幾位好友配搭,回去服事烏克蘭的本族人。因著主的恩典,及眾弟兄姊妹的代禱,他們開辦四期全職傳道人班,每期3個月,看見主正裝備、塑造,並差遣優秀之青年人收割廣大禾場。

柯希能在台灣文化大學教課時,俄文研究所所長明驥教授,也是主內弟兄,來訪問他說,俄文系要增開烏克蘭語班,猜他是俄裔或烏克蘭人。但柯希能說,他父親是烏克蘭人,早年已移居加拿大,自己在渥太華市出生,烏克蘭語和俄語都不會說了,特別是當時他已在台灣30多年,從未用過烏克蘭語。所長邀請他來上課,免費旁聽。

不久,基督教耕耘會陳傳黃長老與他們吃飯交通時,忽然對柯希能說:「你是烏克蘭人的後裔,又學烏克蘭語,應該可以去烏克蘭宣教。主告訴我,烏克蘭將有復興,我願奉獻您烏克蘭宣教機票和費用。」同年,瓦特從美國打來越洋電話,邀請柯希能一起去烏克蘭:「你最適合,因你也是烏克蘭人。」聖靈微小聲音對他說:「是的,你應該去。」1995年,他們踏上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土地,神敞開大門。

當時轄下有1000個教會的監督Mykola Melnik帶著瓦特和柯希能,到各大城市展開烏克蘭宣教事奉。每到一處,他們租借文化會館佈道3天,每次決志信主者一兩百人,會後就宣布從這主日開始,這裡成為教會,每主日可作禮拜,設立牧者,安排硬體設備,募款支持傳道人一年生活費,復興臨到烏克蘭許多城市。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辨識沉溺樹的根 -【栽種生命樹】專欄

「沉溺」,意指人對一種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不能自控,即使不想做,但也停止不了,如此就是進入了一個沉溺的狀態。當我們將沉溺比喻為一棵樹,它的成長受到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主要有六條粗大的根,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人心靈裡面。

沉溺樹最大的根——羞恥。當生命中對我們有意義的照顧者向我們施虐,我們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羞恥感。當羞恥感內化後,更會帶來恐懼,導致壓抑,影響自我形象,破壞人倫關係,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破損及扭曲性格,更進一步令我們失去意志力,沒有動力去面對真正的自己,或受傷的我。神的家庭就是幫助我們行在光明中,能夠與神、與人、與己相交。當然,過程中需要有神的話語及聖靈去引導我們。

沉溺樹第二根——恐懼。當羞恥感內化,人容易出現許多恐懼,缺乏信心和動力,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能發揮神為你創造的潛質、能力、恩賜和才幹,不敢踏出去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壓力。恐懼是一種想像,被負面思想和情緒帶動,其實想像的事70-80%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人需要懂得肯定自己,愛人愛己,才可以克服羞恥和恐懼。(約壹4:18)

沉溺樹第三根——憤怒。科學表明,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只有五歲。憤怒產生的行為非常可怕,而且過後會感到後悔。憤怒不單傷害人際關係,更會傷害自己的健康。我們需要認識思想,情緒及行為之相互關係,不要被憤怒的情緒支配自己的行為反應。憤怒的時候,可以運用情緒智商提出的六秒鐘法則,等候六秒後再做決定,避免情緒過激影響判斷及決策。基督徒可以轉向禱告,容讓自己等一等,待情緒舒緩後再去處理問題。

沉溺樹第四根——憂傷。憂傷是因為在家庭關係和人際相處中受到傷害,例如應該愛自己的人不愛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卻侵犯自己。又或者因著成長經歷的挫敗,被離棄,沒有人明白自己,不懂求助,又不能自助,只能抑壓了那傷痛。愈是小時候受的傷,傷痛愈深。心靈憂傷是很深的傷害,令人好痛苦,因此,愈憂傷的人愈需要醫治心靈上的傷。

沉溺樹的第五根——孤單。當人找不到出路,就唯有孤獨地面對處境。羞恥、恐懼、憂傷的心靈好像被監禁一樣,受困者自然感到孤單。孤單的人感到被全世界遺棄,為了減低孤單的感觉,人會抽離自己,拒絕思考,好像進入黑洞一樣,唯有相信沉溺行為能短暫麻醉心靈上的痛苦。選擇哪種沉溺行為,要看成長環境。沉溺行為都是身不由己,這是一個「思想佔據」的狀態,人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便會是迷了路。

沉溺樹的第六根——遺傳因子,不單是來自基因,更有機會是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因此,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靈和情緒的健康同樣需要大眾關注。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自古以來的烏克蘭 -【出發進行】專欄

執筆之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正打得沒完沒了。波波sir今期的出發進行,也要轉一轉軌跡,由本來的保羅之旅,來到基輔為他們打氣加油!願和平和公義早日降臨!

洞窟修道院建於1051年的基輔大公國時代,是當時隱修士苦心修行的地方。他們最初在地下挖出了兩個高兩米、寬一至兩米的洞穴,後來又在洞穴的兩側壁上挖出更多小洞,修士就在這些陰暗的小洞內靜坐修行。修士們的精神感動了四面八方的東正教徒,進而修建了地面的教堂。教堂群以97米高的巨大金頂鐘樓為中心,修道院對烏克蘭的宗教、教育和學術有巨大的影響。1990年,洞窟修道院和聖索菲亞大教堂一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教士死後屍體保存在洞穴內,由於洞穴內特殊的環境,這些屍體久而久之,就被自然風乾成木乃伊。直到現在,洞窟內共保存有125具木乃伊,當地信徒視之為神蹟。

在俄羅斯開戰前,總統普京發表了冗長的演說,為自己侵略辯解,說到烏克蘭「自古以來」就是羅斯一部分(他其實在玩文字遊戲:因為俄文中「羅斯」和「俄羅斯」是同一個字,但其實兩者是不同時空地域的稱呼)。究竟今天我們在新聞中常聽到的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是什麼關係?

其實基輔也有一座聖索菲亞大教堂,亦是歷史悠久,宏偉非常,是烏克蘭著名的標誌性建築,與上述的洞窟修道院並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教堂興建於11世紀,以其深綠色圓頂、美麗的壁畫和馬賽克藝術最為著名。在教堂中央,保有一幅以馬賽克拼製的大型聖母瑪利亞祈禱圖,基輔居民都相信,只要能保住這件藝術品,基輔這座城市便能永垂不朽。

歷史要由北歐興起維京人說起。他們除了侵略歐洲大陸外,也會經過東斯拉夫人地區,到達當時的「世界中心」君士坦丁堡進行貿易。後來這地區發展成「基輔羅斯」,也就是烏克蘭、俄羅斯及白羅斯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後來被蒙古帝國西征時毀滅,分裂成多個羅斯小國,亦經歷了與波蘭,立陶宛等國的合併。最後「羅斯」的稱號雖被三國中最強大的俄羅斯繼承,但「羅斯」原來地理位置及首都基輔卻是由烏克蘭繼承,也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經濟中心,孕育了後來的俄羅斯和白羅斯文化。所以普京的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

而基輔羅斯接納了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信仰,也有悠久的信仰傳統,早於11世紀時,已建有很多修道院和宏偉的教堂。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就曾在他的社交媒體出圖,笑稱當基輔已滿有修道院時,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還只是樹林一片。可見基輔羅斯的信仰影響力,甚或比現在希臘和土耳其這兩個東正教起源地更大。

聖弗拉基米爾主教座堂是基輔宗主教聖統的烏克蘭正教會的主教座堂,位於基輔的中心,是該市的主要地標。相對於之前幾間充滿「歷史感」的教會和修道院,這座堂十分年輕。1852年,莫斯科東正教牧首建議在基輔興建一座較大的主教座堂,以紀念基輔羅斯基督教化900周年。為此,俄羅斯帝國各地積極響應捐款,而基輔洞穴修道院也特地生產了上百萬塊磚給教堂建用。建成後的教堂主圓頂高49米,內部五彩奪目,鑲嵌畫出自威尼斯工匠之手,壁畫則是一批著名畫家的作品。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蔣麗萍:從舞台明星到福音使者的華麗轉身 -【巾幗戰士】專欄

神總是以奇妙的方式,呼召各個領域的職場領袖委身為神國做大事。剛剛去世的香港著名實業家蔣震的三女兒蔣麗萍(Agnes),80年代紅透香港本地樂壇,曾與梅艷芳、譚詠麟和劉德華等合作。1988年,她更被邀於春節聯歡晚會(春晚)獻唱《故鄉情》一曲而為內地民眾所認識。Agnes於2003年信主,2007年被邀在葛福臨佈道會獻唱,在台上她看見牧者呼召時,群眾如倒水般走近台前,聖靈的工作令她震懾,她渴望經歷神更大的工作。在跟隨神的路上,神給Agnes三個任務,她闖過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難關,不只走進社區,以她的恩賜,歌唱神的美好,更為神踏遍神州,走訪美加,見證神不斷成就奇事。

2012年,Agnes在禁食禱告中,求神使用她人生下半場。神首先呼召她組織一個隊伍到香港18區佈道,成為福音歌手。Agnes掙扎良久,因她不想再踏上舞台,但神對她說:「從前你在舞台上榮耀你自己,但現在你要在我的祭壇上榮耀我的名。」神使用她的歌唱恩賜,與年輕藝人配搭,走進18區與不同的小型教會合作舉辦佈道會,帶領了許多慕名而來的未信者歸主。

神給Agnes的第二個使命,更令她膽戰心驚。2013年,神呼召她到內地服事。「我在香港成長,外國讀書,對內地毫無認識,連國內有多少家教會都不知道。我又不是牧者,何德何能走進內地傳福音?但我翻開聖經,看到『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神安排了一位香港牧者帶Agnes到國內教會服事,讓她看見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神要她幫助內地的教會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讓教會走出去,把基督的愛帶給社區。

「我回港後禁食三天,我跟神說,這事又大又難,不是我可以回應的。」Agnes給一位國內牧者發電郵,分享所領受的異象。「他回覆我說,他們為留守家庭的苦況禱告10年,求神派人來幫助他們,而他管理轄下有1200家教會。我馬上俯伏在地,讚嘆神的奇妙和恩典。」因Agnes曾在春晚表演,在內地有很大的知名度,讓她能很順利地走到各城各鄉傳福音。「很多香港牧者申請進入內地都面對很多難阻,但我申請到不同的地方都暢通無阻,原因是我曾上過春晚。其實當年得知有機會在春晚演唱時,我已打算結婚和退出娛樂圈,我想把機會留給其他人,但公司告訴我已來不及換人,20多年後神讓我知道,原來祂的恩手一直拖帶著我。我們至今已支援了6千多家農村教會做社會服務的工作。」

當中國的事工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神在2013年給Agnes第三個任務,到加拿大服事當地的華人教會。即使本來同行的香港牧者因事未能成行,神也催促她去。「在飛機上,我被聖靈充滿,淚流滿面。神告訴我,北美是我的金燈臺,這火不可以熄滅,你要奮興他們,而你只要去見證這些年我與你同行的歷程。」Agnes從來沒有想過,當她分享留守兒童的故事,當地華人基督徒的靈就奮興起來,甚至有牧師說,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大的復興!他們開始對中國留守兒童有負擔,成為愛基金的加國代表,兩年後Agnes又在美國建立愛基金聯絡站,至今在美加建立了7個分會。

在人生下半場,Agnes不斷學習倒空自己,為神所用。她一次次見證,只要願意回應,神必定彰顯神蹟奇事在祂所揀選的人身上,祝福萬族萬民。Agnes亦感激父親的言傳身教:「爸爸自小教導我們要勤奮,有毅力堅持下去便會成功。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神的大復興這美好的圖畫很快會在我們的眼前實現!」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德州學生渴望得著真理的生命 「他們張開雙臂奔向十字架」

當世界試圖讓人相信,現今大批年青人正離開教會和遠離耶穌,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年青人正奔向十字架和聖經,他們厭倦了世界所給予的答案,渴望得著在耶穌裡的生命和真理。

3月2日晚上,一大群高中生和初中生聚集在科珀斯克里斯蒂市(Corpus Christi)的西奧索高中(West Oso High School)的旗桿下,他們有的在禱告,有的決志把生命交給耶穌,有的領受了聖靈的洗。新生命教會主任牧師Mike Fehlauer表示,那天早上,我們在早上的旗桿聚會上告訴學生,如果他們需要禱告,他們可以來,有人會與他們一起祈禱;如果他們需要耶穌,有人會幫助和帶領他們。「結果那天晚上成群結隊的運動員跑到旗桿下,他們都不想錯過耶穌,聖靈很大的爆發,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

幾個星期前,德州農工大學科珀斯克里斯蒂分校的大學生同樣經歷神很大的作為。Fehlauer說,在一個寒冷的夜晚,100名學生聚集在大學廣場上,那是一個由學生帶領的聚會,他們只有一把結他,就在廣場上敬拜、分享聖經和見證,許多人被聖靈充滿,說起方言。當晚有7個學生第一次決志接受耶穌為救主。隔天晚上,他們再次聚集,這次有200人,他們分享信主後生命改變和瞬間得醫治的見證。「那天晚上,我們最終為了18個學生施洗,就在一個噴泉裡!」

新冠疫情或許加速了仇敵摧毀我們的年青人的計謀,但Fehlauer認為它只會加速神對付仇敵的計劃。「我不認為大家完全意識到我們的孩子現正經歷各方面的攻擊,一個想要摧毀他們的邪靈正在釋放,在他們身上帶來傷痛、抑鬱、焦慮和恐懼,這一切你我都看見。然而,這裡的校長、老師和其他人都做得很好。我們的孩子餓了,他們正在尋找一個滿有真理的生命,我們看到他們張開雙臂奔向十字架。他們受傷了,他們正在尋找得救贖的生命,而他們正在與主一起找尋。」

教會的同工和弟兄姊妹定期到訪當地的高中,他們看到學生對主的熱枕正在加增。Fehlauer說,他們最近分別在十多個學校開設了讀經會。「對於年輕的世代來說,這是一個加速的時刻,我們看見年青人為主火熱,學生們自發地與其他學生分享,他們在所到之處設立講壇,實在是太美好了!」

禱告:願聖靈大大澆灌每個飢渴和貧乏的年青人,翻轉他們的生命,除去憂傷和黑暗,使他們的心充滿真理、信心、愛與盼望。

(來源:Charisma News,2022年3月3日,Amy Fong編譯報導。)

 

 

胎中女兒被判無法存活 美眾議員深信神另有計劃

「你的孩子不可能存活。」醫生口中的一句話,令共和黨華盛頓州眾議員Jaime Herrera Beutler的世界徹底粉碎。Beutler最近接受視博恩(CBN)Faithwire節目訪問,分享神如何帶領她走過這歷程。

2013年,當時懷孕22周的Beutler,在一次產前檢查中發現未出生的女兒Abigail患有罕見疾病波特綜合症(Potter’s syndrome)。她憶述:「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我只知道非常不妙。醫生說:『你的孩子沒有腎臟,她周圍沒有羊水,也就是說她會死,沒有任何嬰兒能在這種情況下存活下來。』」

一位醫生建議Beutler接受引產,好讓她有時間與孩子告別。「我想要這個孩子。我不想結束她的生命。」Beutler轉向聖經尋求指引。第二天,她從電郵收到一篇靈修材料,內容恰巧是關於耶穌超自然的醫治。Beutler說:「信中共有五段關於耶穌和祂醫治工作的經文,還有一小段關於奮鬥的信息。」她開始感覺到神要她和丈夫為他們未出生的孩子奮鬥。「我感覺到主說:『我會一步一步引領你,我會把這個孩子交給你。』」

Beutler一邊準備踏上這奮鬥的旅程,一邊回到國會的工作崗位。每一位國會議員,不論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一致支持她,他們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痛苦的經歷。「我的經歷開啟了我的同事人性的一面,這是我從沒見過的。」Beutler的遭遇被刊登在新聞頭條,許多人向她提供建議,有人鼓勵Beutler請求醫生在胎兒周圍注射鹽水。起初為Beutler檢查的醫生拒絕她的要求,表示這樣做沒用的。但Beutler沒有放棄,最後找到了一位醫生答應。

Beutler說:「我們在螢幕上看著第一劑液體填滿胎兒的四周,看到Abigail張開嘴,吞下液體……我在5周內接受了約5次注射,在第一次注射時,Abigail的頭是扁的,雙腳分不開。當她出生時,這些問題都矯正了。」Beutler一直接受注射,直到分娩。分娩的過程痛苦而艱難,Beutler禱告求神幫助:「耶穌,拯救我們。」Abigail一出生就哭起來,讓醫生、Beutler和丈夫知道她的肺部已充分發育,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為之震驚。消息傳出,公眾也為之震撼。

孩子出生後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Abigail沒有腎臟,她兩歲之前一直都需要洗腎。Beutler的丈夫Daniel不但離開法律學院照顧Abigail,更在她剛學會走路時把腎臟捐給了她。然而正如Beutler的禱告,女兒活下來了。8年過去,儘管困難重重,Abigail都一一克服,正在茁壯成長。Beutler 說:「Abigail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她真的很聰明。」Beutler向面臨類似困境的家庭說:「不要放棄,為孩子而奮戰。」

 

禱告:願每個父母都看見孩子是天父所賜的禮物,能按主的心意保護和教養孩子。願神的子民起來為孩子爭戰,不容仇敵奪取他們的性命,讓讚美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

(來源:Faithwire,2022年3月7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新冠肺炎致逾700萬兒童失去父母 組織籲政府和教會關注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造成全球逾600萬人死亡,有研究估計,截至2月14日,全球有超過700萬兒童因此失去了父母或主要照顧他們的親人。關注孤兒組織呼籲政府和教會援助受影響的兒童。

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於2月下旬發表研究報告,以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21個國家新冠肺炎的死亡數字,推算喪失父母或照顧者的兒童數目。報告指出,兒童喪親的情況在2021年4至10月尤為嚴重,其中10至17歲的兒童最受影響,佔總數近三分之二。另外,在每個年齡組和地區的數據均顯示,父親離世的比率比母親高,為總數的四分之三。

該研究文獻的第一作者兼關注孤兒組織World Without Orphans(WWO)成員Susan Hills醫生表示:「我們推算,每一個報稱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就有一個孩子成為孤兒或失去照顧者。這相當於每6秒就有一個孩子面臨長期困境的風險,除非他們能得到及時和適切的支援。」Hills呼籲各國政府透過預防、照顧和保護,三管齊下支援孤兒:減低照顧者的死亡風險;預備家庭以親屬照顧、寄養和收養方式為受影響的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採取保護策略,減低兒童受貧窮、童年困境和暴力對待的風險。心理學家Silvia Villares指出:「孩子突然失去父母或近親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出現退縮、學業成績倒退、抽離或孤立等反應。」

兒童發展機構Alianza Solidaria總幹事Francisca Capa指出:「家人喪生導致家庭核心重組,父親離世迫使母親承擔家庭責任,尋找工作,如果她沒有能力供養孩子,或會把一些孩子送到親戚家裡。若喪生的是母親,父親會繼續工作,很可能會產生權宜婚姻,雖然實際的問題解決了,但往往會帶來很多衝突,如果沒有人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孩子就會在混亂中成長。」

世界福音聯盟(WEA)與WWO一同發表聲明,呼籲全球和各國優先為受影響的兒童制定應對措施,並指出地方教會在危機中應擔當的角色。「地方教會要在其位置上,回應鄰舍和社區的具體需要,遵照聖經的吩咐,看顧孤兒寡婦,教會和信徒要行出天父的心,祂是孤兒的父,是把孤獨的人接到家中的父。」

WEA兒童網絡協調員 Rebecca Goropevsek博士呼籲教會領袖更深入了解疫情對家庭和孩子的影響,並提高會眾的關注,一同尋求該如何支援這些家庭和孩子。Capa則鼓勵基督徒家庭成為寄養家庭。

WEA總幹事Thomas Schirrmacher表示:「基督徒除了可以在受影響的人身邊陪伴之外,更可以替受影響的孩子發聲,促請政府確保每個孩子都得以在一個家裡成長。」Schirrmacher鼓勵信徒去聆聽每個孩子的經歷,擁抱他們,關心他們,引領他們尋求主的安慰。

禱告:願教會興起,成為孤兒寡婦的家和保護,擁抱和扶持他們,為他們請願。

(來源:Evangelical Focus和The Lancet,2022年3月16日,Amy Fong編譯報導。)

 

 

 

以色列外長到訪約旦 商討兩國和平問題

3 月10日,以色列外交部部長拉皮德(Yair Lapid)到訪約旦安曼(Amman),與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這是二人自以色列新政府宣誓就職以來第二次會面。

據以色列外交部消息,二人在約旦皇宮會面,商討如何在穆斯林齋戒月前緩和耶路撒冷周邊的緊張局勢,尤其在聖殿山,以防齋戒月期間出現騷亂和衝突。他們還討論了區域和國際政策問題,關係正常化與和平進程,以及再生能源和貿易相關的共同項目。

會面後拉皮德在推特貼文寫道:「我今天在安曼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我們同意雙方必須共同努力,平息緊張局勢,促進諒解,特別是在齋戒月和逾越節之前的這個月。我們與約旦的特殊關係確保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關係不僅是出於鄰里之誼,更是我們對兩國人民的道義責任。」

約旦副首相兼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Ayman Safadi)也出席了是次會議,並曾與拉皮德單獨會面。拉皮德在會上感謝國王在加強兩國關係和合作的努力。2021年10月,以色列和約旦簽訂了雙方自和平協議後,27年來最大的交易。根據兩國簽訂的水換太陽能協議,約旦將建造一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向以色列供電,以換取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廠為約旦供水。

約旦新聞社Petra報導,在與拉皮德的會談中,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重申需要加強努力,在「兩國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實現公正與全面的和平,在1967年6月4日的邊界上,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獨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

禱告:願神大能的手掌管以色列與鄰國關係,繼續在列國中彰顯祂的心意,顯明祂是自有永有,至高的統治者。

(來源:All Israel News,2022年3月1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捉緊商界使命 以天國文化轉化職場

第五波疫情在香港全面爆發,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預計至4月底前,暫停營業的食肆將達到7000間,倒閉食肆更會急升至2500間。香港商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人人都急於自保的時刻,有些基督徒企業家卻持守不一樣的信念。凌振威弟兄以自身的營商經驗出發,分享他如何在公司中實踐神的異象,幫助年輕人追尋夢想。基督徒商會Jseekers創辦人Eddie Lau亦分享了建立基督徒企業平台的經驗,推動天國文化營商的理念。

不一樣的企業理念

「從商是為了盈利。」這是絕大多數商人做生意的宗旨,即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凌振威弟兄經營的公司卻有不一樣的理念,他希望為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在公司得到盈利的同時,也能幫助年輕人得到收入和工作經驗。凌於2014年建立公司「Oneplace」,主要從事IT業務,公司長期推行學生實習計劃,公司包括他在內只有2個全職員工,平均有7個實習學生,每週工作兩天。

過去幾年,他看到這些學生很用心去工作,尤其在疫情之下,年輕人擔心將來畢業若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有公司聘請他們,所以他們都很願意去做這份實習,也很願意去學習。「一週工作兩天,他們是享受的,對公司來說,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在疫情期間,凌亦沒有停止學生實習計劃,甚至在得知朋友的菲律賓女傭的孩子有需要後,他給予這個菲律賓年輕人工作的機會,逆境中於網上開拓新的市場與工作項目。

為年輕人增值

從公司最初建立到現在,已經有大約60個年輕人參加公司的實習計劃。凌分享,幫助年輕人去追尋夢想,建立他們,是神給予他的使命。凌指出,神賜予每個人不同恩賜,他以顏色作比喻,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顏色,重點是神想我們一起同工,協同合作,繪畫出一幅色彩繽紛的美麗圖畫。學生實習計劃,就是想幫助年輕人嘗試不同範疇的工作,從而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以及恩賜。凌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是很有能力的,當他們被欣賞,被委以重任,他們的潛能就會被激發。「他們會越做越好,甚至比我做得更好,原來將他們放在對的位置,我就會很輕鬆。」

凌曾交由一位實習生為公司寫一份重要的標書。「我告訴他,如果這份標書不成功,公司來年就會減少1/4的收入。他嚇了一跳,連聲拒絕。我不斷鼓勵他去嘗試,並表示自己對他的信任。後來他下定決心接下這個任務,花費巨大精力去預備這份標書,甚至下班回家後也繼續努力,最後出來的成果,我基本上都不太需要修改,他做得非常好。」有不少學生完成凌的公司實習計劃後,都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少人都找到不錯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未畢業,已經得到大公司的錄用。

職場中實踐信仰

凌指出,職場就是禾場,但關鍵在於我們在職場中是否各盡其職。如果工作環境中有傳承的氛圍,我們就能夠在職場中教導年輕人,給予他們專業知識之外,教他們所在行業的工作觀、價值觀,灌輸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在職場有小組,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將職場小組同樣套進教會模式,會令職場弟兄姊妹感覺很累。」他們每天要應付工作,然後一週參與一次小組,又要負責各樣事務。如果可以回歸每天的工作中去訓練年輕人,這個職場就成為我們的禾場。星期日回教會參與崇拜和小組都非常重要,但是欠缺了一塊拼圖。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價值觀和養分,很多時候是教會牧者不能給予的。工作佔據我們人生很大部分時間,工作中實踐神的價值觀和話語,就是我們所欠缺的一塊拼圖,透過工作的環境,還有作為老闆或者上司的身份,如何每天活出信仰,年輕人是能夠看見,並且被感染。

捉緊神國營商使命

凌亦是基督徒商會Jseekers的成員。因著Jseekers的教導與同行,使他更明白自己在營商領域肩負的使命。「加入Jseekers,讓我遇到一班有相同理念的基督徒商人,我們除了生意上的互相連結,更會在家庭關係、關心健康,以及發展商會平台等方面同行和努力。」

Eddie Lau

Jseekers創辦人 Eddie Lau,從事建材生意,1996年於福音餐會中決志後,多年來,他有4個問題不斷向神尋問答案:「為什麼大部分基督徒生命都不豐盛?為何香港教會增長緩慢?為何教會在黑暗中不能發大光?神的國如何在地上擴張?」Eddie開始在營商中,以及透過參與不同商會繼續尋求神。他發現那些商會雖然做得很好,但最終都是為了賺錢。「如何建構一個平台,讓基督徒商人除了讚美敬拜,也可以彼此相愛,互相連結做好生意?」在這個思想之下, Eddie 於2014年成立Jseekers,去實踐「神是老闆」及「天國文化營商 」(Business As Mission ,簡稱BAM)的使命。BAM,意指視做生意為敬拜神和服侍人的召命。當「神是老闆」與「天國文化營商」兩個元素在商人生命中結合,他們就成為昌盛的基督徒。

Jseekers頭3年發展得不錯,高峰時期有接近200個會員、6個分會,然而突然之間,有些人開始離開。在祈禱中,神說:「我不是要這個模式的Jseekers,我需要門徒和有使命感的人。」Eddie順服神的帶領,後來會員剩下40-50人。2019年,Eddie與一班會員前往台灣一間在營商上很有恩膏的教會觀摩學習,開始將他們所教導的理論結合Jseekers的理念,在香港的營商環境中去實踐。「最近3年我們開始以嚴格的標準去挑選會員,期望聚集那些不是只為生意,而是願意實踐BAM,有使命感,並且渴慕生命更像耶穌的基督徒商人。」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131) 神國祭司身分的運作

神國度的子民,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工,成為祭司,並且執掌王權(啟59-10)。神的旨意始終是希望祂的子民能發展出與祂親近、親密的關係,同時以蒙揀選的器皿身分,實踐在地上拓展神國度的人生目的。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

+按圖放大

 

1. 向神獻上身體為活祭
·      耶穌所獻的祭已經完全,祂已經做成救贖與和好的工,而我們唯一的任務是將自己當成活祭,在祭壇上向神獻上。

·      將身體獻給神,代表不再隨從舊的本性或老我,將自己的肉體降服在神的照管之下,為要實踐神善良、純全的旨意。

·      活祭也代表我們「恰當的服事」,是憑著我們的自由意志所奉獻的,並且藉著神才能達成,是我們無法靠自己給予的。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

 

2. 獻上讚美與敬拜的祭
·      隨時隨地讚美神,無論我們的情況或是感覺如何,這是信徒能獻上的最重要的祭。

·      經由獻祭,我們可以見證神及祂的工作,並且使魔鬼遠離我們。

·      神配得我們完全的尊崇與敬拜。當我們不將讚美的祭獻給祂,我們就是忽略去履行祂的國度忠心祭司的職分。

 

「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 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13:15)

 

3. 行善、與他人分享
·      服事他人以及分享我們所擁有的,常常就是一種獻祭,也是神國度祭司的基本職責。

·      當成就別人的益處,我們或許需要付出代價,或者必須因此走出舒適圈,但這是我們將身體當作活祭的具體行動。

·      神尊榮我們獻上如此的祭,並使我們的服事得著恩膏與權能。

「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4. 向神獻上物質的禮物與祭物
·      在摩西律法之下的大祭司,必須為百姓向神獻禮物和祭物。(來5:1)

·      蒙召成為神國度祭司的人,也要從自己的財物中,獻出禮物和祭物。

·      作為我們的大祭司,耶穌也會接受我們的什一奉獻和祭物,並將它們轉給神。(來7:8)

 

5. 獻上禱告和代求
·      基督如今在天上的事奉,乃是為我們代求。在地上時,祂獻上禱告和自己;現在,祂活著是為成為我們的中保。

·      我們是耶穌在地上事奉的延伸,我們也當以禱告和為眾人代求,為第一優先要務。

·      神有無數的計劃和旨意尚未完成,除非透過我們的禱告使它們成就。因此,我們的禱告必須與基督的禱告對齊。

「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

 

基督的祭司事奉
耶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5:6)。麥基洗德為大祭司,也被稱為撒冷王。在摩西律法裡,君王和祭司的職務是分開的,以色列的王不能隨意到聖殿獻祭,這些工作只能由被指派的祭司進行。

 耶穌基督使王權和祭司身份再度合而為一。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舉起餅與杯,象微向神獻上身體與寶血,當作活祭。祂既是供奉祭物的祭司,又是所獻上的祭物。耶穌復活升天後,就被父神升為至高,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大祭司是神與人之間的調解者。耶穌擔任我們的大祭司已經兩千多年了,祂所完成的工,至今仍舊有效。沒有這位大祭司的調解,世上就沒有任何人能接近神、與神交通,或是獻祭給神。(7:24-25, 8:6)

 

參考資料:《天國權能》(THE KINGDOM OF POWER),基耶摩. 馬都納多(Guillermo Maldonado),希望之聲出版

 

 

 

【國度觀點】 企業界雙職建造者

自二月中以來,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令香港各行各業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停擺:超市物資被搜購一空;餐廳銀行隨時停業;巴士一夜之間停駛⋯⋯教會也不例外,不少信徒發現,原來有些過去很看重的事物,並沒有想像中重要;很多項目或活動被迫取消,或會令人惋惜,然而更多的可能是如釋重負。神透過疫情震動和拆毀了不少過去所建造的工程,也讓人回歸簡單和基本,在停頓的時刻,我們不禁要尋問,什麼是不可或缺的?什麼才是神想要建造的?

本報今期中間資訊圖亦提及耶穌的君王治理與祭司敬拜的雙重身分,今日,神也興起祂子民承接耶穌基督的恩膏,既是敬拜與獻祭的祭司,也得著屬天的權柄去治理和建造這城。頭版報導中的受訪基督徒企業家,正是在商業領域實踐職場即是禾場的使命,公司既是營利的工具,也是實踐使命的場所。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當一切屬人的工程被拆毀後,正是重新建造屬神工程的開始。因為神才擁有香港,乃至地上每個城市的設計藍圖。頹垣敗瓦中,神就是要尋得一群子民,能從屬天的眼光看見未來不一樣的香港,是一個充滿無限創造性的城市。這群子民就是神所委派的建造者,也是新一代的祭司群體,從各個山頭和領域中冒起,他們肩負雙重或多重的身分,既是祭司,也是建造神所命定工程的人,將實際地將天國轉化爲地上的彰顯。

當年尼希米因聽見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毀,城門遭火焚燒,他毅然起來,帶領一群以色列子民重建城牆。當時以色列的敵人同謀要攻擊和阻止他們的建造工程。「從那日起⋯⋯修造城牆的,扛擡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尼4:15-17)在特別日子,神吩咐這群猶大的民如此行,以致能完成建造,為耶路撒冷的復興作預備。

香港是一個晝夜不息的國際金融中心與自由貿易港,神必定興起這個領域的雙職祭司,擊打拜瑪門的偶像崇拜,在地上既能透過營商彰顯天國豐盛,亦能帶動人心的轉化與歸向神。筆者相信,各個領域的建造工程起飛的時間已到,新型態的教會,基督新的商業模式,不同群體的屬靈的家,敬拜的祭壇與禱告殿將會不斷湧現,使香港建造為一個神所喜悅的安息居所。

 

RPG網絡推出資源平台 推動台灣成為禱告之島

「復興禱告網絡」(RPG)於3月3日舉行分享會,邀集線上線下近50位全台各地區領袖牧者,傳遞RPG推廣策略與異象,也提供影音等資源,幫助眾教會讓RPG成為全民禱告運動,使台灣成為禱告之島。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楊寧亞牧師分享:「我們今天聚在這裡,不管在線上還是實體,我們有一個盼望,就是集合成一個身體,一起為自己,家庭和我們的城市帶來真正的復興,抵擋仇敵,帶下神的同在。」RPG李協聰牧師說:「禱告能促使關係的建立,也藉著不同城市的牧師有深度關係的建立,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城市去宣講,點燃禱告復興的靈火。」RPG總幹事曾國生分享:「RPG推動台灣建立成為禱告之島,各城市建立為禱告的城來超前部署。」

為了讓RPG更有效的傳遞給弟兄姊妹,RPG網絡提出推廣架構,連結各城市區域牧者,透過應用程式、網站及手冊等資源平台,幫助RPG深入到全台灣各教會的角落。最初來台傳遞RPG禱告異象的國際禱告學院楊道諾牧師,也透過預錄影片鼓勵眾牧者,將復興禱告的火持續傳遞下去。楊道諾分享:「為了讓RPG運動在震動臨到時繼續發展,就必須要有更深層的扎根,觸及更廣層面的信徒,去明白RPG的真諦,不要只停留在目前的小組聚集中。我希望你們能學習去傳遞接力棒給下一個群體,讓這個運動能在台灣各城市各教會都能延續下去。當這件事發生,RPG就能觸及凡有華人的地方。而這一切從傳遞接力棒開始。」眾牧者舉起禱告的手,同聲開口,願在台灣築起禱告城牆,彰顯神的榮耀。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慶典 呼召年輕人獻身

由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簡稱北部大會)主辦的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學馬借/帶門徒/傳福音」慶典晚會/青年獻身會,於3月5日晚上在台北和平籃球館舉行。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智庫林鴻信牧師,以「我願意」為題證道。馬偕年輕時回應神的呼召,從「我願意」開始來到台灣,學台語,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鄉,在醫療宣教、傳福音、神學教育,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馬偕把神呼召去的家鄉看得很重要,我們應反思「神呼召你的家鄉在哪裡?」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會中身著醫師袍,帶領市政團隊向防疫英雄致敬

林鴻信引用約翰福音15章13-14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這段經文談到,做朋友是心甘情願,能為朋友捨命是最大的犧牲,是完全付出、不計代價,這也是耶穌對我們的愛。「耶穌是我們的朋友,祂也邀請我們做祂的朋友,遵行耶穌所吩咐的。」馬偕就是來台灣尋找耶穌基督所要尋找的朋友。與耶穌做朋友,就是與耶穌一同喜樂、一同受苦,一起背十字架。當年馬偕來台灣非常困難,因馬偕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團隊。馬偕來了台幾個月後就有人信主,就請學生邀人來,開始做神學教育,為未來預備同工。

馬偕有三個故鄉,父母的故鄉在蘇格蘭,自己出生的故鄉在加拿大,他的呼召故鄉在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對馬偕是非常遙遠的地方,但是馬偕回應呼召「哪裡是他的呼召,哪裡就是他的家」。他提到,我們的一生中,常會受到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意願和神的呼召所影響。我們很容易為別人而活,受到眾人聲音的影響;另外是為自己活,當我們想到都是「我」時,眼界就變小。但若我們為神而活,開始看神喜悅的,會追求神看為好的,眼界就會被打開。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會中特別身著醫師袍,帶領市政團隊向防疫英雄致敬。他在致詞時讚揚馬偕是台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他景仰的對象。他說,馬偕博士在1872年來到台灣後,為這塊土地奉獻了一生,對台灣的現代教育與醫療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

馬偕宣教故事戲劇

柯文哲也表示,熱愛神學、科學與醫學的馬偕,除了宣教以外,來台不久就成立了「滬尾偕醫館」,為所有貧困的病人提供治療服務,並建立了台灣第一家西式醫院,也就是現在馬偕醫院的前身。馬偕博士在幾十年間,替齲齒病人拔了2萬多顆牙齒、也幫助偏鄉貧苦病人,這種精神可以說是醫者的最佳典範。此外,馬偕也成立牛津學堂,教授自然與社會科學,對推動台灣的現代化教育功不可沒。最後,他希望大家在紀念馬偕的同時,也為守衛我們的前線醫護人員鼓掌與致敬。

北大會議副議長周信榮牧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偕在台灣近30年,開60間教會,為4000人施洗,現今北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延續下來,有270多間教會以及6個機構,包括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台灣神學院、馬偕專校等,都是因著馬偕建立而逐漸擴大,對北部台灣帶來極大祝福。這次活動為喚起教會追隨馬偕宣教腳蹤,愛台灣、愛百姓、愛傳福音,特別希望能呼召150位年輕人,全然奉獻給神、服事神。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全台大停電人心不安  牧師街頭傳講救恩不斷電

3月3日上午9時許,全台各地出現大停電,停電影響交通燈無法運作、民眾受困電梯、商家無法正常營業等,使民眾生活秩序大亂,初步估計受影響民眾達500萬戶。

走在停電的高雄市區,可以看見部分民眾自行發電,發出濃濃的柴油味。而街頭紅綠燈停擺、交通混亂,十字路口上警察全面出動,但因人力不足,仍有路口沒有警察,許多民眾冒險穿越馬路。也有不少民眾在街上徘徊、內心恐慌, 擔心有戰爭臨到。

就在人心惶惶不安之際,前金長老教會牧師黃明宗,站在教會門口,以台語對著信徒與路人傳講「信心」的道。許多長輩和路人圍坐在教會門口,聽著牧師講道,不少民眾表示非常感動和得安慰。

黃表示,由於這是無預警停電,也停得比較久,許多住得比較遠的弟兄姊妹,已經來到教會了,所以還是要把握機會傳講信息。他笑著說,這次的戶外講道,也是神所賜的恩典,讓他雖然沒有拿麥克風,但是音量也夠,所以從唱台語詩歌開始敬拜,接著傳講創世記6-8章,盼望能激勵現場許多長者,將信心建立於神的話語中。雖然天父像爸爸一樣有慈愛有憐憫,但是有一天救恩的門還是會關,有耳可聽的都要積極進入!黃當時相信,不久之後南部地區會恢復供電,也祝福全台灣平安。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國度角度】求人卻不仰望神

近日,全球媒體的報導焦點,豈不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麼?我們作為神的兒女,當然有責任起來一同禱告,可是由於現今的傳媒已經高度政治化及兩極化,各人所接收的媒體資訊都不盡相同,觀點與立場自然大相逕庭,致使我們無法真正進入靈裡合一的禱告,何以至此,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合一的深度帶來屬靈啟示的高度,也帶來屬靈權柄的力度。因此,我們首先得承認我們本不懂得怎樣禱告,必須倚靠著聖靈的幫助及所賦予的能力,緊貼天父的旨意來禱告 ( 羅8:26-27 ) ,才能打破禱告毫無功效的困局。為神重建一個合一的禱告祭壇,以重奪屬靈的制空權顯得至為重要,才能應驗主的應許:凡教會在地上捆綁的,父神在天上也要捆綁,凡教會在地上釋放的,父神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為此我謙卑屈膝去求問父神,有一句話卻重複在我的靈裡蕩漾,久久不散:以色列豈沒有神可以求問,可以倚靠麼?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卻不倚靠神,求問神的有禍了。

烏克蘭本是後冷戰時期大國博弈中的棋子,但總統澤倫斯基卻要修憲,想倚賴美國及北約作為後盾,與俄羅斯對抗。這就尤如昔日以色列民倚靠埃及、亞述,卻不去仰望求問神,以神為唯一的倚靠保護。( 王下1:16;賽31:1-3)這位烏克蘭民選出來的總統在視頻中憤怒地表達,他打了27個電話,向27個國家尋求幫助,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派兵來支援烏克蘭。求助無門後,他向以色列尋求幫助,以色列願意幫助調解俄烏之間的衝突,因為目前在俄羅斯及烏克蘭境內,仍有大量的猶太族群居住。自蘇聯解體後,已有超過100萬猶太人回歸以色列,而現時在烏克蘭國境之內仍有1至1.5萬以色列公民,以及15至20萬名猶太人居住。根據以色列的官方統計,2014至2018年期間,已有3萬猶太裔烏克蘭人回歸以色列。2月13日,以色列總理貝內特(Naftali Bennett)呼籲以色列人離開烏克蘭,「回家吧!」

戰爭中最大的犧牲是人民,我們當然不希望戰事繼續發展下去,但過去美俄大國、北約、歐盟多次和談所簽訂的和約,各國都因一己私利的謀算而一一違約,短暫的和平,卻沒有換來長治久安,不禁要問,人間所立的盟約,真的可信嗎?以色列民引火自焚的慘痛歷史教訓 ( 賽50:11 ),豈不是我們今天教會的鑑誡,代禱者的當頭棒喝麼?擁有超過70%信徒的烏克蘭,應當仰望求問自己的神,也唯有回歸用自己的血及生命與我們立約的和平之君,主耶穌基督,與他對齊合一,才得享長治久安的真正平安。 神的子民,一起回家吧!

文@何寶生

 

 

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回家的旅程】專欄

華人的命定就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Back to Jerusalem Movement,簡稱B2J)B2J到底是什麼意思?除了把福音傳到中東去,戴冕恩提出,主正差派華人帶領列國進入末後國度的匯流:全球的教會都會在靈裡「回歸耶路撒冷」。過去2000年,西方教會帶領基督的身體,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徒1:8)末後的日子,主要興起華人來帶領全地的教會,再從地極回歸耶路撒冷。

當初馬可牧師(Mark Ma)領受B2J呼召時,神對他說,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經過歐美到達東方,中國要從甘肅向西傳福音直到耶路撒冷。馬可牧師回應說:「主啊,我們是誰,竟能承擔如此大的責任呢?」主回答:「我要透過那些沒有力量的人顯出我的能力來!」主告訴他們,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傳給中國,卻沒有打開亞洲西部的門,這是特地爲中國教會留下產業,以至於祂再來時,中國不至太窮乏。

中國屬靈先輩們歡喜領受這個福音西傳的使命。主清楚地指出,祂揀選華人,正是要使用我們的軟弱顯出祂的能力來。華人有很多軟弱, 但最大的民族性軟弱是不合一。華人雖人數眾多卻四分五裂,因此華人被嘲笑爲「一盤散沙」。當年西北靈工團沒有成就福音西傳的使命,就是因為不合一。第一代的使徒趙西門曾寫信提及,「喀什」是 西北靈工團的「家」,然而38年後,他想再回喀什,竟受到老同工的攔阻。雖然他一輩子爲了B2J的使命經歷極大的逼迫,都沒有攔阻他帶著異象往前,但真正攔阻他的, 是「內部」問題,是不合與分裂。

在新的季節,我們要接棒完成B2J,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合一,最需要突破的也是合一。在回家的旅程中,華人新婦最大的得著,就是進入真實的合一,打破一盤散沙的咒詛。在2019年7月的全球聚集中,中、港、台、澳和海外華人在列國代表面前宣告:「我們是一」。這五合一的華人身體,就像五根指頭在同一個手掌上,無論大小,缺一不可。張開手,就可以一起擁抱列國;握緊拳頭,就可以一 起擊打仇敵。

趙仲權喜歡用彩虹的比喻說,人通常只看到彩虹的上半部,而看不到彩虹其實是圓形的,因爲下半部常是隱藏的,是人眼看不見的。同樣,隱密的事是屬於神(申29:29) ,只有神開啟的,屬靈人才知道。現在我們愈來愈明白,神造了這麼多華人並布散在各地,是祂創造華人的美意,讓華人使徒性和先知性地安置在世界各地,爲末世的軍隊巧妙地佈局和擺陣。

主藉著回家的旅程,開闢了一條新的宣教之路。在末世的震動中,人們會愈來愈渴慕愛和家的連結。神要賜予我們愛的恩膏,把人帶進天父的家中。馬克·杜龐(Marc Dupont)牧師在加拿大溫哥華喜訊會2020年1月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聚集中,特別強調華人有熱情款待的美好傳承。他說,這和華人福音西傳的使命密切相關。神給各族各方的人不同的恩賜和特質,華人教會除了深切的禱告外,也是最懂得熱情款待的族群!歷史 已來到關注中東的時刻,希伯來文化很注重款待,初代教會也在家裡禱告和擘餅。詩篇68篇5-6節說,神使孤 獨的人有家。我們需要家中的款待和生命的分享, 勝過神蹟奇事和先知的話語,而亞洲和華人教會可以提供 這獨特的一份。

(本專欄完結)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