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緊商界使命 以天國文化轉化職場

第五波疫情在香港全面爆發,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預計至4月底前,暫停營業的食肆將達到7000間,倒閉食肆更會急升至2500間。香港商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人人都急於自保的時刻,有些基督徒企業家卻持守不一樣的信念。凌振威弟兄以自身的營商經驗出發,分享他如何在公司中實踐神的異象,幫助年輕人追尋夢想。基督徒商會Jseekers創辦人Eddie Lau亦分享了建立基督徒企業平台的經驗,推動天國文化營商的理念。

不一樣的企業理念

「從商是為了盈利。」這是絕大多數商人做生意的宗旨,即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然而凌振威弟兄經營的公司卻有不一樣的理念,他希望為年輕人提供工作機會,在公司得到盈利的同時,也能幫助年輕人得到收入和工作經驗。凌於2014年建立公司「Oneplace」,主要從事IT業務,公司長期推行學生實習計劃,公司包括他在內只有2個全職員工,平均有7個實習學生,每週工作兩天。

過去幾年,他看到這些學生很用心去工作,尤其在疫情之下,年輕人擔心將來畢業若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有公司聘請他們,所以他們都很願意去做這份實習,也很願意去學習。「一週工作兩天,他們是享受的,對公司來說,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在疫情期間,凌亦沒有停止學生實習計劃,甚至在得知朋友的菲律賓女傭的孩子有需要後,他給予這個菲律賓年輕人工作的機會,逆境中於網上開拓新的市場與工作項目。

為年輕人增值

從公司最初建立到現在,已經有大約60個年輕人參加公司的實習計劃。凌分享,幫助年輕人去追尋夢想,建立他們,是神給予他的使命。凌指出,神賜予每個人不同恩賜,他以顏色作比喻,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顏色,重點是神想我們一起同工,協同合作,繪畫出一幅色彩繽紛的美麗圖畫。學生實習計劃,就是想幫助年輕人嘗試不同範疇的工作,從而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以及恩賜。凌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是很有能力的,當他們被欣賞,被委以重任,他們的潛能就會被激發。「他們會越做越好,甚至比我做得更好,原來將他們放在對的位置,我就會很輕鬆。」

凌曾交由一位實習生為公司寫一份重要的標書。「我告訴他,如果這份標書不成功,公司來年就會減少1/4的收入。他嚇了一跳,連聲拒絕。我不斷鼓勵他去嘗試,並表示自己對他的信任。後來他下定決心接下這個任務,花費巨大精力去預備這份標書,甚至下班回家後也繼續努力,最後出來的成果,我基本上都不太需要修改,他做得非常好。」有不少學生完成凌的公司實習計劃後,都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少人都找到不錯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未畢業,已經得到大公司的錄用。

職場中實踐信仰

凌指出,職場就是禾場,但關鍵在於我們在職場中是否各盡其職。如果工作環境中有傳承的氛圍,我們就能夠在職場中教導年輕人,給予他們專業知識之外,教他們所在行業的工作觀、價值觀,灌輸信仰。

「很多時候,我們在職場有小組,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將職場小組同樣套進教會模式,會令職場弟兄姊妹感覺很累。」他們每天要應付工作,然後一週參與一次小組,又要負責各樣事務。如果可以回歸每天的工作中去訓練年輕人,這個職場就成為我們的禾場。星期日回教會參與崇拜和小組都非常重要,但是欠缺了一塊拼圖。工作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價值觀和養分,很多時候是教會牧者不能給予的。工作佔據我們人生很大部分時間,工作中實踐神的價值觀和話語,就是我們所欠缺的一塊拼圖,透過工作的環境,還有作為老闆或者上司的身份,如何每天活出信仰,年輕人是能夠看見,並且被感染。

捉緊神國營商使命

凌亦是基督徒商會Jseekers的成員。因著Jseekers的教導與同行,使他更明白自己在營商領域肩負的使命。「加入Jseekers,讓我遇到一班有相同理念的基督徒商人,我們除了生意上的互相連結,更會在家庭關係、關心健康,以及發展商會平台等方面同行和努力。」

Eddie Lau

Jseekers創辦人 Eddie Lau,從事建材生意,1996年於福音餐會中決志後,多年來,他有4個問題不斷向神尋問答案:「為什麼大部分基督徒生命都不豐盛?為何香港教會增長緩慢?為何教會在黑暗中不能發大光?神的國如何在地上擴張?」Eddie開始在營商中,以及透過參與不同商會繼續尋求神。他發現那些商會雖然做得很好,但最終都是為了賺錢。「如何建構一個平台,讓基督徒商人除了讚美敬拜,也可以彼此相愛,互相連結做好生意?」在這個思想之下, Eddie 於2014年成立Jseekers,去實踐「神是老闆」及「天國文化營商 」(Business As Mission ,簡稱BAM)的使命。BAM,意指視做生意為敬拜神和服侍人的召命。當「神是老闆」與「天國文化營商」兩個元素在商人生命中結合,他們就成為昌盛的基督徒。

Jseekers頭3年發展得不錯,高峰時期有接近200個會員、6個分會,然而突然之間,有些人開始離開。在祈禱中,神說:「我不是要這個模式的Jseekers,我需要門徒和有使命感的人。」Eddie順服神的帶領,後來會員剩下40-50人。2019年,Eddie與一班會員前往台灣一間在營商上很有恩膏的教會觀摩學習,開始將他們所教導的理論結合Jseekers的理念,在香港的營商環境中去實踐。「最近3年我們開始以嚴格的標準去挑選會員,期望聚集那些不是只為生意,而是願意實踐BAM,有使命感,並且渴慕生命更像耶穌的基督徒商人。」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131) 神國祭司身分的運作

神國度的子民,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工,成為祭司,並且執掌王權(啟59-10)。神的旨意始終是希望祂的子民能發展出與祂親近、親密的關係,同時以蒙揀選的器皿身分,實踐在地上拓展神國度的人生目的。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

+按圖放大

 

1. 向神獻上身體為活祭
·      耶穌所獻的祭已經完全,祂已經做成救贖與和好的工,而我們唯一的任務是將自己當成活祭,在祭壇上向神獻上。

·      將身體獻給神,代表不再隨從舊的本性或老我,將自己的肉體降服在神的照管之下,為要實踐神善良、純全的旨意。

·      活祭也代表我們「恰當的服事」,是憑著我們的自由意志所奉獻的,並且藉著神才能達成,是我們無法靠自己給予的。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

 

2. 獻上讚美與敬拜的祭
·      隨時隨地讚美神,無論我們的情況或是感覺如何,這是信徒能獻上的最重要的祭。

·      經由獻祭,我們可以見證神及祂的工作,並且使魔鬼遠離我們。

·      神配得我們完全的尊崇與敬拜。當我們不將讚美的祭獻給祂,我們就是忽略去履行祂的國度忠心祭司的職分。

 

「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 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13:15)

 

3. 行善、與他人分享
·      服事他人以及分享我們所擁有的,常常就是一種獻祭,也是神國度祭司的基本職責。

·      當成就別人的益處,我們或許需要付出代價,或者必須因此走出舒適圈,但這是我們將身體當作活祭的具體行動。

·      神尊榮我們獻上如此的祭,並使我們的服事得著恩膏與權能。

「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13:16)

 

4. 向神獻上物質的禮物與祭物
·      在摩西律法之下的大祭司,必須為百姓向神獻禮物和祭物。(來5:1)

·      蒙召成為神國度祭司的人,也要從自己的財物中,獻出禮物和祭物。

·      作為我們的大祭司,耶穌也會接受我們的什一奉獻和祭物,並將它們轉給神。(來7:8)

 

5. 獻上禱告和代求
·      基督如今在天上的事奉,乃是為我們代求。在地上時,祂獻上禱告和自己;現在,祂活著是為成為我們的中保。

·      我們是耶穌在地上事奉的延伸,我們也當以禱告和為眾人代求,為第一優先要務。

·      神有無數的計劃和旨意尚未完成,除非透過我們的禱告使它們成就。因此,我們的禱告必須與基督的禱告對齊。

「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

 

基督的祭司事奉
耶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5:6)。麥基洗德為大祭司,也被稱為撒冷王。在摩西律法裡,君王和祭司的職務是分開的,以色列的王不能隨意到聖殿獻祭,這些工作只能由被指派的祭司進行。

 耶穌基督使王權和祭司身份再度合而為一。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舉起餅與杯,象微向神獻上身體與寶血,當作活祭。祂既是供奉祭物的祭司,又是所獻上的祭物。耶穌復活升天後,就被父神升為至高,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大祭司是神與人之間的調解者。耶穌擔任我們的大祭司已經兩千多年了,祂所完成的工,至今仍舊有效。沒有這位大祭司的調解,世上就沒有任何人能接近神、與神交通,或是獻祭給神。(7:24-25, 8:6)

 

參考資料:《天國權能》(THE KINGDOM OF POWER),基耶摩. 馬都納多(Guillermo Maldonado),希望之聲出版

 

 

 

【國度觀點】 企業界雙職建造者

自二月中以來,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令香港各行各業遭受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停擺:超市物資被搜購一空;餐廳銀行隨時停業;巴士一夜之間停駛⋯⋯教會也不例外,不少信徒發現,原來有些過去很看重的事物,並沒有想像中重要;很多項目或活動被迫取消,或會令人惋惜,然而更多的可能是如釋重負。神透過疫情震動和拆毀了不少過去所建造的工程,也讓人回歸簡單和基本,在停頓的時刻,我們不禁要尋問,什麼是不可或缺的?什麼才是神想要建造的?

本報今期中間資訊圖亦提及耶穌的君王治理與祭司敬拜的雙重身分,今日,神也興起祂子民承接耶穌基督的恩膏,既是敬拜與獻祭的祭司,也得著屬天的權柄去治理和建造這城。頭版報導中的受訪基督徒企業家,正是在商業領域實踐職場即是禾場的使命,公司既是營利的工具,也是實踐使命的場所。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當一切屬人的工程被拆毀後,正是重新建造屬神工程的開始。因為神才擁有香港,乃至地上每個城市的設計藍圖。頹垣敗瓦中,神就是要尋得一群子民,能從屬天的眼光看見未來不一樣的香港,是一個充滿無限創造性的城市。這群子民就是神所委派的建造者,也是新一代的祭司群體,從各個山頭和領域中冒起,他們肩負雙重或多重的身分,既是祭司,也是建造神所命定工程的人,將實際地將天國轉化爲地上的彰顯。

當年尼希米因聽見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毀,城門遭火焚燒,他毅然起來,帶領一群以色列子民重建城牆。當時以色列的敵人同謀要攻擊和阻止他們的建造工程。「從那日起⋯⋯修造城牆的,扛擡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尼4:15-17)在特別日子,神吩咐這群猶大的民如此行,以致能完成建造,為耶路撒冷的復興作預備。

香港是一個晝夜不息的國際金融中心與自由貿易港,神必定興起這個領域的雙職祭司,擊打拜瑪門的偶像崇拜,在地上既能透過營商彰顯天國豐盛,亦能帶動人心的轉化與歸向神。筆者相信,各個領域的建造工程起飛的時間已到,新型態的教會,基督新的商業模式,不同群體的屬靈的家,敬拜的祭壇與禱告殿將會不斷湧現,使香港建造為一個神所喜悅的安息居所。

 

RPG網絡推出資源平台 推動台灣成為禱告之島

「復興禱告網絡」(RPG)於3月3日舉行分享會,邀集線上線下近50位全台各地區領袖牧者,傳遞RPG推廣策略與異象,也提供影音等資源,幫助眾教會讓RPG成為全民禱告運動,使台灣成為禱告之島。

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楊寧亞牧師分享:「我們今天聚在這裡,不管在線上還是實體,我們有一個盼望,就是集合成一個身體,一起為自己,家庭和我們的城市帶來真正的復興,抵擋仇敵,帶下神的同在。」RPG李協聰牧師說:「禱告能促使關係的建立,也藉著不同城市的牧師有深度關係的建立,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城市去宣講,點燃禱告復興的靈火。」RPG總幹事曾國生分享:「RPG推動台灣建立成為禱告之島,各城市建立為禱告的城來超前部署。」

為了讓RPG更有效的傳遞給弟兄姊妹,RPG網絡提出推廣架構,連結各城市區域牧者,透過應用程式、網站及手冊等資源平台,幫助RPG深入到全台灣各教會的角落。最初來台傳遞RPG禱告異象的國際禱告學院楊道諾牧師,也透過預錄影片鼓勵眾牧者,將復興禱告的火持續傳遞下去。楊道諾分享:「為了讓RPG運動在震動臨到時繼續發展,就必須要有更深層的扎根,觸及更廣層面的信徒,去明白RPG的真諦,不要只停留在目前的小組聚集中。我希望你們能學習去傳遞接力棒給下一個群體,讓這個運動能在台灣各城市各教會都能延續下去。當這件事發生,RPG就能觸及凡有華人的地方。而這一切從傳遞接力棒開始。」眾牧者舉起禱告的手,同聲開口,願在台灣築起禱告城牆,彰顯神的榮耀。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慶典 呼召年輕人獻身

由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簡稱北部大會)主辦的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學馬借/帶門徒/傳福音」慶典晚會/青年獻身會,於3月5日晚上在台北和平籃球館舉行。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智庫林鴻信牧師,以「我願意」為題證道。馬偕年輕時回應神的呼召,從「我願意」開始來到台灣,學台語,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鄉,在醫療宣教、傳福音、神學教育,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馬偕把神呼召去的家鄉看得很重要,我們應反思「神呼召你的家鄉在哪裡?」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會中身著醫師袍,帶領市政團隊向防疫英雄致敬

林鴻信引用約翰福音15章13-14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這段經文談到,做朋友是心甘情願,能為朋友捨命是最大的犧牲,是完全付出、不計代價,這也是耶穌對我們的愛。「耶穌是我們的朋友,祂也邀請我們做祂的朋友,遵行耶穌所吩咐的。」馬偕就是來台灣尋找耶穌基督所要尋找的朋友。與耶穌做朋友,就是與耶穌一同喜樂、一同受苦,一起背十字架。當年馬偕來台灣非常困難,因馬偕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團隊。馬偕來了台幾個月後就有人信主,就請學生邀人來,開始做神學教育,為未來預備同工。

馬偕有三個故鄉,父母的故鄉在蘇格蘭,自己出生的故鄉在加拿大,他的呼召故鄉在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對馬偕是非常遙遠的地方,但是馬偕回應呼召「哪裡是他的呼召,哪裡就是他的家」。他提到,我們的一生中,常會受到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意願和神的呼召所影響。我們很容易為別人而活,受到眾人聲音的影響;另外是為自己活,當我們想到都是「我」時,眼界就變小。但若我們為神而活,開始看神喜悅的,會追求神看為好的,眼界就會被打開。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會中特別身著醫師袍,帶領市政團隊向防疫英雄致敬。他在致詞時讚揚馬偕是台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他景仰的對象。他說,馬偕博士在1872年來到台灣後,為這塊土地奉獻了一生,對台灣的現代教育與醫療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

馬偕宣教故事戲劇

柯文哲也表示,熱愛神學、科學與醫學的馬偕,除了宣教以外,來台不久就成立了「滬尾偕醫館」,為所有貧困的病人提供治療服務,並建立了台灣第一家西式醫院,也就是現在馬偕醫院的前身。馬偕博士在幾十年間,替齲齒病人拔了2萬多顆牙齒、也幫助偏鄉貧苦病人,這種精神可以說是醫者的最佳典範。此外,馬偕也成立牛津學堂,教授自然與社會科學,對推動台灣的現代化教育功不可沒。最後,他希望大家在紀念馬偕的同時,也為守衛我們的前線醫護人員鼓掌與致敬。

北大會議副議長周信榮牧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偕在台灣近30年,開60間教會,為4000人施洗,現今北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延續下來,有270多間教會以及6個機構,包括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台灣神學院、馬偕專校等,都是因著馬偕建立而逐漸擴大,對北部台灣帶來極大祝福。這次活動為喚起教會追隨馬偕宣教腳蹤,愛台灣、愛百姓、愛傳福音,特別希望能呼召150位年輕人,全然奉獻給神、服事神。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全台大停電人心不安  牧師街頭傳講救恩不斷電

3月3日上午9時許,全台各地出現大停電,停電影響交通燈無法運作、民眾受困電梯、商家無法正常營業等,使民眾生活秩序大亂,初步估計受影響民眾達500萬戶。

走在停電的高雄市區,可以看見部分民眾自行發電,發出濃濃的柴油味。而街頭紅綠燈停擺、交通混亂,十字路口上警察全面出動,但因人力不足,仍有路口沒有警察,許多民眾冒險穿越馬路。也有不少民眾在街上徘徊、內心恐慌, 擔心有戰爭臨到。

就在人心惶惶不安之際,前金長老教會牧師黃明宗,站在教會門口,以台語對著信徒與路人傳講「信心」的道。許多長輩和路人圍坐在教會門口,聽著牧師講道,不少民眾表示非常感動和得安慰。

黃表示,由於這是無預警停電,也停得比較久,許多住得比較遠的弟兄姊妹,已經來到教會了,所以還是要把握機會傳講信息。他笑著說,這次的戶外講道,也是神所賜的恩典,讓他雖然沒有拿麥克風,但是音量也夠,所以從唱台語詩歌開始敬拜,接著傳講創世記6-8章,盼望能激勵現場許多長者,將信心建立於神的話語中。雖然天父像爸爸一樣有慈愛有憐憫,但是有一天救恩的門還是會關,有耳可聽的都要積極進入!黃當時相信,不久之後南部地區會恢復供電,也祝福全台灣平安。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國度角度】求人卻不仰望神

近日,全球媒體的報導焦點,豈不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麼?我們作為神的兒女,當然有責任起來一同禱告,可是由於現今的傳媒已經高度政治化及兩極化,各人所接收的媒體資訊都不盡相同,觀點與立場自然大相逕庭,致使我們無法真正進入靈裡合一的禱告,何以至此,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合一的深度帶來屬靈啟示的高度,也帶來屬靈權柄的力度。因此,我們首先得承認我們本不懂得怎樣禱告,必須倚靠著聖靈的幫助及所賦予的能力,緊貼天父的旨意來禱告 ( 羅8:26-27 ) ,才能打破禱告毫無功效的困局。為神重建一個合一的禱告祭壇,以重奪屬靈的制空權顯得至為重要,才能應驗主的應許:凡教會在地上捆綁的,父神在天上也要捆綁,凡教會在地上釋放的,父神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為此我謙卑屈膝去求問父神,有一句話卻重複在我的靈裡蕩漾,久久不散:以色列豈沒有神可以求問,可以倚靠麼?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卻不倚靠神,求問神的有禍了。

烏克蘭本是後冷戰時期大國博弈中的棋子,但總統澤倫斯基卻要修憲,想倚賴美國及北約作為後盾,與俄羅斯對抗。這就尤如昔日以色列民倚靠埃及、亞述,卻不去仰望求問神,以神為唯一的倚靠保護。( 王下1:16;賽31:1-3)這位烏克蘭民選出來的總統在視頻中憤怒地表達,他打了27個電話,向27個國家尋求幫助,竟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派兵來支援烏克蘭。求助無門後,他向以色列尋求幫助,以色列願意幫助調解俄烏之間的衝突,因為目前在俄羅斯及烏克蘭境內,仍有大量的猶太族群居住。自蘇聯解體後,已有超過100萬猶太人回歸以色列,而現時在烏克蘭國境之內仍有1至1.5萬以色列公民,以及15至20萬名猶太人居住。根據以色列的官方統計,2014至2018年期間,已有3萬猶太裔烏克蘭人回歸以色列。2月13日,以色列總理貝內特(Naftali Bennett)呼籲以色列人離開烏克蘭,「回家吧!」

戰爭中最大的犧牲是人民,我們當然不希望戰事繼續發展下去,但過去美俄大國、北約、歐盟多次和談所簽訂的和約,各國都因一己私利的謀算而一一違約,短暫的和平,卻沒有換來長治久安,不禁要問,人間所立的盟約,真的可信嗎?以色列民引火自焚的慘痛歷史教訓 ( 賽50:11 ),豈不是我們今天教會的鑑誡,代禱者的當頭棒喝麼?擁有超過70%信徒的烏克蘭,應當仰望求問自己的神,也唯有回歸用自己的血及生命與我們立約的和平之君,主耶穌基督,與他對齊合一,才得享長治久安的真正平安。 神的子民,一起回家吧!

文@何寶生

 

 

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回家的旅程】專欄

華人的命定就是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Back to Jerusalem Movement,簡稱B2J)B2J到底是什麼意思?除了把福音傳到中東去,戴冕恩提出,主正差派華人帶領列國進入末後國度的匯流:全球的教會都會在靈裡「回歸耶路撒冷」。過去2000年,西方教會帶領基督的身體,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徒1:8)末後的日子,主要興起華人來帶領全地的教會,再從地極回歸耶路撒冷。

當初馬可牧師(Mark Ma)領受B2J呼召時,神對他說,福音從耶路撒冷開始,經過歐美到達東方,中國要從甘肅向西傳福音直到耶路撒冷。馬可牧師回應說:「主啊,我們是誰,竟能承擔如此大的責任呢?」主回答:「我要透過那些沒有力量的人顯出我的能力來!」主告訴他們,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傳給中國,卻沒有打開亞洲西部的門,這是特地爲中國教會留下產業,以至於祂再來時,中國不至太窮乏。

中國屬靈先輩們歡喜領受這個福音西傳的使命。主清楚地指出,祂揀選華人,正是要使用我們的軟弱顯出祂的能力來。華人有很多軟弱, 但最大的民族性軟弱是不合一。華人雖人數眾多卻四分五裂,因此華人被嘲笑爲「一盤散沙」。當年西北靈工團沒有成就福音西傳的使命,就是因為不合一。第一代的使徒趙西門曾寫信提及,「喀什」是 西北靈工團的「家」,然而38年後,他想再回喀什,竟受到老同工的攔阻。雖然他一輩子爲了B2J的使命經歷極大的逼迫,都沒有攔阻他帶著異象往前,但真正攔阻他的, 是「內部」問題,是不合與分裂。

在新的季節,我們要接棒完成B2J,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合一,最需要突破的也是合一。在回家的旅程中,華人新婦最大的得著,就是進入真實的合一,打破一盤散沙的咒詛。在2019年7月的全球聚集中,中、港、台、澳和海外華人在列國代表面前宣告:「我們是一」。這五合一的華人身體,就像五根指頭在同一個手掌上,無論大小,缺一不可。張開手,就可以一起擁抱列國;握緊拳頭,就可以一 起擊打仇敵。

趙仲權喜歡用彩虹的比喻說,人通常只看到彩虹的上半部,而看不到彩虹其實是圓形的,因爲下半部常是隱藏的,是人眼看不見的。同樣,隱密的事是屬於神(申29:29) ,只有神開啟的,屬靈人才知道。現在我們愈來愈明白,神造了這麼多華人並布散在各地,是祂創造華人的美意,讓華人使徒性和先知性地安置在世界各地,爲末世的軍隊巧妙地佈局和擺陣。

主藉著回家的旅程,開闢了一條新的宣教之路。在末世的震動中,人們會愈來愈渴慕愛和家的連結。神要賜予我們愛的恩膏,把人帶進天父的家中。馬克·杜龐(Marc Dupont)牧師在加拿大溫哥華喜訊會2020年1月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聚集中,特別強調華人有熱情款待的美好傳承。他說,這和華人福音西傳的使命密切相關。神給各族各方的人不同的恩賜和特質,華人教會除了深切的禱告外,也是最懂得熱情款待的族群!歷史 已來到關注中東的時刻,希伯來文化很注重款待,初代教會也在家裡禱告和擘餅。詩篇68篇5-6節說,神使孤 獨的人有家。我們需要家中的款待和生命的分享, 勝過神蹟奇事和先知的話語,而亞洲和華人教會可以提供 這獨特的一份。

(本專欄完結)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連結的認知(上)- 【選民系列】專欄

關於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1章的教導,橄欖樹代表以色列,被折斷的枝子是不信的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而在栽植橄欖樹接上的野橄欖枝則是外邦信徒。基於這些異象,韋爾森(Marvin Wilson)指出了三個重要的真理。首先,被接枝的外邦信徒與神古老的子民聯合,他們必須適應於以色列,而不是反過來。其次,橄欖樹的根是眾祖宗,即亞伯拉罕及其直系後裔。第三,應該注意只有一棵橄欖樹。韋爾森寫道:「這代表神的一個子民,有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吸收同一樣的活命肥汁。」這些真理喚起了人們對教會與以色列之間連結的認知。

雖然目前基督的身體主要是外邦信徒,但只要誇口威脅到它與以色列的關係,它就是不完整的(羅11:18-21)。誇口導致教會看低猶太教,認為自己比以色列更好,在神的眼中更受寵愛。它擴大了差距,並為猶太人被接枝回橄欖樹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

連結意味著教會回歸其猶太根源,以便與以色列合而為一,這也意味著教會需要意識到它是多麼的非猶太。教會追溯到其起源,始於耶路撒冷的猶太教會。離發源地越遠,教會在希臘文化中的根基就越深。弗格森 (Everett Ferguson) 撰寫有關早期教會歷史的文章,並注意到希臘羅馬宗教和哲學對基督教的影響。他寫道:「異教對惡魔、占星術和魔法的信仰如此頑固,以至沒有真正消亡,而是被後來盛行的基督教所吸收。同樣,許多傳統禮儀在基督教儀式中倖存下來。」在希臘化的世界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諾斯底主義,令基督徒將肉體的物質世界視為邪惡。韋爾森寫道:「諾斯底派說得救就是靠奧秘知識來超脫身體,得救不是現今世界裡享受得到的事。諾斯底派傾向苛刻地看待身體。」諾斯底主義源自二元主義,認為事物不是神聖的就是世俗的,不是好的就是壞的。這偏離了希伯來的思想:「世界是好的。世界雖然墮落了,還沒有得救贖,卻是神創造的;祂為人類最大的好處而把世界設計成這樣子。」

基督教既有希臘化的歷史,邁克爾(Boaz Michael)認同基督教植根於異教而非猶太教。由於猶太人一直保持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不受外來的影響和同化,他們會極之敏感去避免來自教會的「感染」。正如韋爾森所說,教會必須適應於以色列,外邦信徒應該改變希臘化路線,開始走向去希臘化的過程。

去希臘化的答案是回到托著的根(羅11:18)。韋爾森將根定義為「以色列那敬虔的、活潑的信仰」,就是以色列的先祖(來11)。這根是猶太教的基礎,亦是基督教的。弗羅斯特和赫希建議外邦教會必須從猶太教中學習希伯來的世界觀,這樣「我們才能在彌賽亞裡發現對神更深刻、更熱情的體驗,當然對信仰更投入、更有使命感。」這使命是通過相信彌賽亞耶穌,幫助猶太人重新接枝到橄欖樹上。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全球逾四千信徒參與網上祈禱會 為俄烏局勢守望

3月5日,視博恩(CBN)在烏克蘭舉行網上祈禱會,全球超過4,000名信徒參與,同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守望代求。

從美國到烏克蘭採訪的CBN國際新聞記者George Thomas首先分享了俄羅斯攻佔赫爾松(Kherson)的最新情況,並指當越來越多的烏克蘭人民逃命,他看到人民團結一致,展現令人稱奇的作戰精神。「這是21世紀最大規模的逃亡,報告顯示超過100萬人離開家園。然而美好的是,人們開放自己的家、店鋪和辦公室等作庇護所,接待完全不認識的人。利沃夫(Lviv)的市民把97,000平方呎的歷史建築藝術皇宮變成援助中心,並在市內設立約5,000個庇護所。」

義工在利沃夫藝術皇宮整理救援物資

利沃夫生命泉教會(Spring Of Life)的Volodymyr Bilyk牧師感謝大家在過去一個星期的禱告。他說,隨著局勢持續升級,情況令人震驚,也難以評估。「事情每天都在變化,我們現正努力作準備,幫助許多來到這裡的難民。我們看到,人們不分晝夜的來到,尋求幫助,他們的眼裡流露著絕望和恐懼。我們把教會的房間改造成居住空間,讓他們可以休息,同時希望能夠給他們所需的資訊,幫助他們順利到達要前往的地方。」Bilyk牧師坦言,他們不眠不休的打點照料,也感到疲憊,但看到教會和許多義工同心作工,實在是奇妙可貴。

Thomas和Bilyk請大家不只為烏克蘭求平安,也祈求自由和得勝。Bilyk牧師說:「這場戰爭不僅關乎我們的邊界或家園,更關乎真理和自由。我們渴望取得勝利,可以繼續宣揚福音。因著國家的系統,俄羅斯人民都不自由。我們知道有些事情需要改變,不只是為烏克蘭,而是為著許多的國家。」Thomas表示,縱然情況嚴峻,烏克蘭的教會非常火熱。他禱告烏克蘭的信徒能剛強站立,對抗攻擊他們國家的邪惡勢力。

有基督徒開放自己的家,接待3位從不同城市來到利沃夫的難民

Thomas又提到,俄羅斯當地有數千名公開反對戰爭的人民被捕,呼籲大眾為俄羅斯禱告。「願神的靈入侵俄羅斯,介入人的心思意念,從克里姆林宮(Kremlin)至全國人民,願主耶穌基督觸摸每一個人。」在Thomas和Bilyk牧師分享期間,世界各地的信徒也以文字分享了他們為烏克蘭的禱告。Bilyk牧師最後以烏克蘭語禱告,祈求神蹟臨到,結束這場影響數百萬人的人道危機。

禱告:求主親自介入,粉碎一切作惡的黑暗勢力,保護危難中的烏克蘭人民,以及為受壓迫者發聲的俄羅斯人民。

(來源:CBN News,2022年3月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基督徒唱作歌手網上發佈歌曲觸動人心 逾八千萬點擊帶來唱片合約

基督徒唱作歌手Katy Nichole在TikTok發佈以自身經歷創作的歌曲《奉耶穌的名》(In Jesus Name – God of Possible),述說神的良善和醫治大能。歌曲獲超過 8000 萬次點擊,並獲基督教廣播電台播放,成為該電台40年來首次播放非唱片公司發行的歌曲。

Nichole表示,歌曲寫於新冠疫情期間,對自己有很重大的意義。「如果我可以跟人們分享一件事,我想說,神是醫治的神。這首歌是神給我最大的禮物,我很感恩可以成為祂的器皿,希望我能作祂忠心和良善的僕人。」在創作此歌曲之前,Nichole被診斷患有脊柱側彎,需要接受手術。她在手術後因痛楚而臥床不起,引發抑鬱症。3年後,Nichole再次動手術,移除拉直脊柱的金屬棒和鏍絲釘,這次手術讓她深深經歷神奇妙的大能。「我在第二次手術後醒過來時,籠罩我的抑鬱迷霧忽然就消失了,我在那一刻與神相遇。而手術後的X光片檢查顯示,我的脊骨比先前裝有金屬棒時更直。當我說神可以施行神蹟,我是說真的,因為我看見了。」

歌曲爆紅讓Nichole獲唱片公司賞識,她早前與基督教音樂廠牌Centricity Music簽下唱片合約。Centricity Music前總經理Steve Ford現時為Nichole的經理人,他說:「Katy的故事反映了神在她生命中的恩典,而這滲透於她所寫和唱的每一首歌曲中。」

歌曲副歌的內容取自Nichole的日記:「我祈求醫治,希望情況會改變;我祈求內心的恐懼退去,奉耶穌的名;我祈求今天會有突破,祈求神在你的生命行神蹟奇事,奉耶穌的名。」歌曲觸動千萬人心,不少人以她的歌曲分享自己在基督裡得勝的故事。Nichole說:「沒有一個故事是神不在乎的,每個故事都是衪親自編寫,衪從來都是最偉大的作者。神治癒了我,所以我知道衪可以治癒其他人。我將我的故事分享出來,希望可以鼓勵人們也分享他們的故事。」

現年21歲的Nichole從14歲就開始在教會唱歌,她目前正在製作第一張專輯,同時參與兒童醫院和以音樂服事醫院病人的機構Musicians On Call的義務工作。

禱告:願敬拜者興起見證神的大能,讓人看見神是耶和華拉法,是治好身心靈的醫治者。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Gospel Music Association,2022年2月25和1日,Irene Sung 編譯報導。)

 

 

埃及首度任命原住民基督徒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埃及原住民基督徒大法官Boulos Fahmy獲任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成為當地首位出任該職務的基督徒。

Boulos Fahmy(左)於2月9日向總統宣誓就職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Saeed Marei早前因健康理由辭任,根據當地法例要求,總統須從5位資深大法官中選出接替人選。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於2月初任命現年65歲,自2014年起擔任埃及最高法院秘書長的Fahmy,執掌由15名成員組成的最高法院,是歷來首位擔任此要職的基督徒,當地大多數穆斯林都對此表示歡迎。

埃及全國人權理事會主席Moushira Khattab形容今次任命是公民和政治層面的「歷史性決定」。然而,埃及基督徒議題專家Ishak Ibrahim於社交媒體貼文表示:「這任命對消除歧視,確保所有公民享有公正及平等機會並不會有太大幫助。當我們看見基督徒擔任要職的比例從現在的2%增加至與穆斯林相若的數字,我們才可以說有重大改善。」

埃及的基督徒人數佔當地1.02億人口約一成,他們長期以來投訴受到穆斯林歧視。激進分子還指責原住民基督徒,又指他們不應擔任高級公共職務。自塞西於2014年就任總統以來,大多數基督徒都視他為保護他們免受伊斯蘭教徒侵擾的盟友。塞西多次於聖誕節參與東正教崇拜,顯示他對原住民基督徒的支持。他還以其他行動來賦予基督徒權力,例如在2018年任命了第一位女原住民基督徒為地區官長;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限制之後,允許教會在全國各地興建教堂。

禱告:願主祝福在位者以敬畏神的心執掌權柄,以公義治理,以行動宣告神是王和最高的審判官。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2月15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上調加沙居民跨境工作配額 盼緩和邊境緊張局勢

以色列政府上調加沙地帶居民工作簽證配額預料有助緩和兩地邊境緊張局勢並為加沙失業人口帶來希望。

以色列於去年底宣佈將現時加沙居民跨境工作簽證配額由7千增加至1萬,此舉吸引不少加沙居民學習希伯來文。據報導,在哈瑪斯壓迫性政權及其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下,加沙200萬居民的福祉首當其衝。現時當地有一半人口失業,超過六成人生活在貧窮之中。

加沙Nafha語言中心負責人Ahmed Al-Faleet表示,自消息公佈後,報讀希伯來文的學生人數上升四倍。「現時每個希伯來文班均有約160名加沙居民報讀,而報讀人數持續上升。這些語言課程讓跨境工作的人能夠看懂以希伯來文寫的標誌和文件,並可以與駐守關卡的士兵,以及只會說希伯來語的僱主溝通。」

哈瑪斯組織於2007年佔據加沙,向以色列發射數千枚火箭炮,以色列從此嚴密封鎖加沙走廊,限制當地居民入境。然而,以色列於去年5月與哈瑪斯交火後,希望逐漸緩和政治張力,決定向加沙地帶提供更多工作簽證。與前任總理內塔尼亞胡一樣,貝內特相信要維繫以色列與鄰國之間的和平關係,關鍵在於透過經濟與貿易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改善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阿拉伯人民的生活。

雖然只有少數人相信為加沙人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將有助解決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衝突,但普遍認為此舉能為邊境地區帶來穩定和平。加沙協調和聯絡局(CLA)局長Colonel Moshe Tetro對此表示歡迎,並相信當邊境局勢穩定,以色列將會更多放寬政策,加沙居民將在經濟上受惠更多。不少加沙居民被以色列的工作前景和工資所吸引,在以色列工作每天平均工資為 156 美元,相當於在加沙工作一星期的收入。來自加沙佳巴亞市(Jabalya),31歲的Jamil Abdallah表示,以色列的工作對於他在加沙的家人很重要。「我每星期帶著2,000舍客勒(約625 美元)高興地回家,同時也有能力給父母錢。」

雖然工作簽證配額上調對貧困的加沙地帶來寶貴的經濟輸入,但目前的數目只佔20 年前的少數。在已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於2000 年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前,以色列境內約有13萬名加沙工人。

禱告:求主掌管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賜執政者智慧與策略,讓神在中東的旨意成就。

(來源:All Arab News,2022年2月27日,Amy Fong編譯報導。)

 

 

美國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所 為主培訓華人領袖

美國南加州安大略市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研究所成立以來,積極與陸港台教會、神學院和基督教論壇報連結合作,所長簡英材博士受訪時表示,他的異象是期待金門中英雙語所,未來成為雙語國際化的華人領袖學院,為主得著全球14億華人。

簡分享,自從2020年夏天與香港馬鞍峰教會合作開辦碩士班至今,應香港其他教會的呼求,今年增額招收45名碩士新生,台灣也有教會預備比照香港馬鞍峰教會的模式開辦碩士班,加上2023年台灣的第二屆教牧博士班開辦,以及南加州校本部的同學,預定明年學生人數將達到200名。在神學院校授課20多年,簡表示,他深深體會不是我們知道多少,而是能活出多少,就像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不斷成全幫助眾人,讓神學生能夠每天學以致用,成為合神心意的領袖僕人,否則縱使拿到學位,無法知行合一,個人、家庭、教會就無法更新、成長和突破。

簡回顧第一年的籌備工作,主要是對外宣傳介紹與連結,正式開課至今只有三年半。他們從零開始,到現在有100名學生,尤其與香港馬鞍峰教會合開碩士班的效果非常好,弟兄姊妹不需離家或工作崗位,只要一星期內花兩段時間上課並學以致用,個人教會同時更新成長突破,疫情後已增加800名會友。香港其他教會有目共睹,紛紛請求加入碩士班陣容,但簡為要保持教學品質,經校方同意,今年增額從30名開放到45名,單單香港在地神學生,就會突破100名,香港馬鞍峰教會期待與金門中英雙語所合作10年。

簡指出,他在中英雙語所領受的異象,是未來成為全球華人的領袖學院;在教會建造上,可以學習應用全世界50萬間教會已經使用的直奔標竿模式,每年6月底到南加州馬鞍峰教會,參加華理克牧師帶領的直奔標竿全球領袖特會;在神學教育上,更深與金門神學院連結,每年六月順道來學院遊學。當2020年疫情湧來,學校馬上從面對面教學轉為線上同步視訊,招生雖受到影響,學生仍持續增加。他說,在疫情後的今天,上課方式已成三分天下,面對面、線上同步、網絡課程各佔三分一。

他談到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所的特色主要有:一、雙語國際化:要求中英文聽說讀寫;二、多元文化:學校有39個國家語言的學生,全世界很難找到一所學校文化如此多元。三、在亞洲上課:學生可依照個人的生涯規劃,有一年、半年,或幾個月在美國上課,完成學位,台灣教牧博士班更是全程在台灣上課,不需出國。

回想當初開設中英雙語所,校方撥出50萬元美金,第2年時學生只有6名,預算不久將用完,若沒有達到招生人數目標,這個系所可能就要終結,簡和家人為此迫切禱告,神很清楚回應:「我呼召你和你家回到美國,是要你們成功,不是要你們失敗。你最重要的事是照你所說和所教,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為我擺上,活出基督,你就會看到我的帶領和作為。」神也照著祂的話,不斷為他開路。他表示,神呼召他到美國南加州金門神學院成為平台,帶領神學教育,為教會建立連結,也使用他的音樂敬拜專業資歷,連結陸港台教會、神學院,他也祈求神藉著他的生命、專業和連結,成為台灣、北美,及普世華人教會的美好祝福。

 

 

 

突尼西亞宗教領袖簽署首份和平共存憲章

突尼西亞國會去年7月遭總統薩依德(Kais Saied)勒令暫停運作,而針對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司法程序在上月也愈發激烈。在此政治緊張局勢下,該國主要宗教派別簽署了第一份《國家和平共存憲章》。

1月26日,基督教福音派教會領袖Kamal Ouled Fatma和Ahlam Arfaoui、巴哈伊信仰群體代表Mohamed Ben Moussa、拉古萊特(La Goulette)猶太會堂的拉比Daniel Cohen、蘇菲派聯盟主席Hassan Bouabdallah和什葉派中心成員Sheikh Ahmed Salman出席簽署儀式。促成是此憲章簽署的是致力捍衛宗教自由和促進不同宗教之間對話的非政府組織Attalaki,秘書長Basma Maria Baccari表示:「這是經各方過去三年來不斷努力,多次對話協商而得的成果。」

雖然文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受宗教事務部監督。協議發言人Karim Chniba指出:「所有宗教和教派的宗教標誌都該受到尊重。敬拜場所是為自我淨化和教導人們宗教準則而設的,乃神聖不可侵犯,也不應被捲入政治爭端或黨派衝突之中。」他認為仇恨言論在過去十年持續升級,導致來自宗教和知識份子思潮的暴力極端主義崛起。

福音派領袖受訪時表示:「神的本性是慈愛,若我們彼此孤立,就不可能共存。我們是突尼西亞的基督徒,並非來自歐洲或美國,而今天我們沒有穿聖袍來,就是要表示,我們跟所有的突尼西亞人一樣。」Fatma說:「耶穌教導我們不要定人的罪,就必不被定罪。即或面對不愛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去愛。今次聯署象徵著人民團結,擁抱多元,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協議指出,許多國際條約和國家憲法都保障尋求真理、信奉宗教和舉行宗教儀式等自由。簽署方促請從法特瓦(伊斯蘭法令)以及主張排斥他人的論說做起,打擊暴力、極端主義和仇恨。憲章亦提到,要拒絕把女性邊緣化,並要求更新教育課程,讓年輕人學習包容,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主義的魔爪侵害。Attalaki報告指出,協議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騷動,有個別階層的人以侮辱和暴力威脅的方式回應。其秘書長亦證實他們收到大量來自激進穆斯林領袖、知識份子和其他人民的侮辱和恐嚇訊息。發訊者聲稱突尼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國家,這不會改變。Baccari說:「這證明社區中存在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和仇恨,缺乏接納與他們不同的人。」

禱告:求主在突尼西亞中掌權,捆綁那惡者的計謀,除去仇恨紛爭。興起教會,播下愛、寬恕與和平。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2月8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