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半以色列猶太人 「不再相信彌賽亞會來」

由All Israel News、以及以色列民意調查公司(Geocartography Knowledge Group)共同進行的研究,共1,200位以色列猶太人參與,當中200名受訪者是超過65歲的以色列人或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他們以電話方式接受訪問;另有1,000名採用線上方式訪問。問題設計者為兩位美國猶太裔博士:末底改.隱巴里(Mordechai Inbari)和基里爾.布明(Kirill Bumin),但他們並非基督徒或彌賽亞信徒。

對於「你相信彌賽亞要再來嗎?」這問題,54.9%的以色列猶太人,即具有以色列公民身分的猶太人,回答「相信」,45.1%則回答「不相信」。調查顯示,近半以色列猶太人不相信彌賽亞將再來,整個以色列猶太人也愈發「世俗化」,但在年輕一代的猶太人中,相信神的比例比上一代更高。

一直以來,拉比和猶太學者都根據聖經經節指出,終有一天彌賽亞將再臨。申命記18章15節,「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17章和19章所言都是類似主題,神要在以色列民中興起一位先知,傳講神的話。以賽亞書9章6-7節明言:「⋯⋯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而彌迦書5章2節與箴言30章4節也有相同記載。

《All Israel News》的主編約珥.羅森伯格(Joel C. Rosenberg)認為,此問題最簡單的答案,很可能是因有非常多以色列猶太人「不再讀猶太經典」。他們或許從小在會堂裡朗讀聖經長大,但長大後便不再讀妥拉或先知書,因此,「彌賽亞將再來」的概念對其而言是很模糊的,更遑論將此牢記心上。

根據All Israel News另一篇名為「相比1948年,調查發現有更多的以色列人相信神、天堂和地獄的存在」的報導指出,另一相關研究顯示,63.6%猶太人表示:「我相信猶太傳統裡描述的神」;22%的猶太人認同:「我相信宇宙間有一個更高力量,但我不相信是猶太傳統裡描述的神」。報導指出,從1948到2023年,以色列猶太人對於信仰想法產生極大改變,也有明顯世代落差。年輕以色列猶太人比年長以色列人,更傾向相信聖經所描述的神。而相較年輕以色列猶太人,有更多年長以色列人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

此外,以色列猶太人的收入,也和他們是否相信神有關。收入愈高的人,有更高比例不相信神,反之,愈相信神的存在。此外,有逾半以色列猶太人相信天堂和地獄存在,這也是上述兩位猶太裔博士所做的研究。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禱告:求神吸引並奪回所有猶太人的心歸向神,並再次接上基督信仰的根源,為榮耀的君王預備道路,阿們。

 

 

連結的認知(下)-【選民系列】專欄

由於妥拉是猶太教的四大支柱之一,邁克爾(Boaz Michael)呼籲注意遵守妥拉。這並不意味著外邦基督徒要成為猶太人,而是要表現出對律法的熱愛和對猶太人的尊重。他重申,所有信主外邦人的基礎是耶穌,基督徒通過耶穌與神、以色列和律法建立聯繫。他說:「彌賽亞外邦人的信仰必須以基督為中心,而不是以妥拉為中心。妥拉告知外邦人的義務,但彌賽亞是這些義務的來源和原因。」

鄧恩(Dunn)還說:「對於新約的基督教來說,律法的履行仍然很重要。」儘管有這樣的承認,但在猶太教中仍有一種印象,即「保羅對外邦人的使命涉及對律法的拒絕」。嘉格(John G. Gager)解釋說,保羅對律法的所有明顯負面評價都是「針對一些基督教宣教士,而非反對猶太人或他們與律法的關係」。

那些基督教宣教士是很猶太化的人,試圖將割禮和飲食法等猶太法律強加給外邦信徒。保羅反對猶太化,因為它可能會扭曲單靠恩典的救恩。希夫曼(Schiffman)說:「律法的初衷不是提供一種救贖的手段,而是為那些已經被救贖的人提供一種生活規則。」他還堅持說:「根據保羅的說法,律法的目的不是叫人稱義,而是要讓人意識到自己的罪孽。」 對保羅來說,「割禮和摩西之約確實不再適用——這是對外邦人而言。」根據鄧恩(Dunn)的說法,保羅期望信徒成全律法,但要避免以此為榮,也不要限制神的恩典。

耶穌說得很清楚:「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考慮到這一點,耶穌一生遵守了律法。迦拿變水為酒的神蹟象徵著新的比舊的更好,但谷勒(Morna Hooker)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聯繫。他說:「舊的並沒有被拋棄——它可以說是被回收了:猶太教的舊水沒有被丟棄,而是變成了福音的酒。」

邁克爾(Boaz Michael)總結道:「知道這一點會讓人重新評估妥拉的重要性、其持續相關性和具有約束力的權威。」他說,耶穌福音的核心信息「不應被視為放棄猶太教的呼籲,而應被視為對聖約忠誠的呼籲,是對妥拉及其教義的號召。」對於基督徒來說,遵守律法,要知道不是稱義的手段,而是對希臘化和恢復其原始猶太本性的戲劇性逆轉。這是為了恢復與猶太人的共同點並幫助建立聯繫。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連結的認知(中)-【選民系列】系列

希臘化基督教中的耶穌肖像看起來像一個幾乎沒有猶太人特徵的歐洲人。教會忘記了耶穌在世時是一位遵守律法的猶太人。邁克爾(Boaz Michael)斷言,這是在基督教神學中,「造成基督教歷史上許多錯誤和失敗原因」的盲點。如果耶穌是猶太人,祂和祂的追隨者就奉行猶太教,他們是在猶太人的背景下教導。如果耶穌過去和現在都是猶太人,那麼猶太人就是祂的親屬。祂與法利賽人的所有爭論都是猶太人內部的爭論。這意味著祂的信息不應被視為主張放棄猶太教,而應被視為促進和維護妥拉。麥鍷(Elwood McQuaid)建議外邦信徒「應該感受到對猶太人有親屬關係,及加以欣賞。」

耶穌除了有猶太人身分,還有神性的一面。猶太教的第一個支柱是一神論,當拉比式猶太教聲稱耶穌是神格的第二位時,他們認為基督教不再是一神論。鄧恩(James Dunn)指出約翰福音1章1節有翻譯上的錯誤,「道與神同在」意思是「有基督與神同在」,暗示基督/道「是一個與神完全不同的位格」,這導致了三神論的方向,拉比式猶太教就理解為放棄一神論。鄧恩認為使徒約翰的基督論仍然在猶太一神論的範圍內。他解釋說,耶穌是道成肉身,因此祂被理解為神的自我表達。耶穌應該被稱為道成肉身的神,而不是神子的道成肉身,以免將兒子視為神之外的另一位。雖然這有助於澄清基督教與猶太教持有相同的一神論,但鄧恩並不相信拉比式猶太教會接受它,因為他們可能不相信有真正的道成肉身,即神真的會成為有肉身的人,留給人活生生的記憶。

史夫曼(Michael Schiffman)建議使用術語「三合一」(tri-unity)而不是「三位一體」(trinity),因為三位一體聽起來很天主教。三合一意味著神三位的本性,確認「神是獨一的,並且永遠存在於三個位格中——父、子和靈,而並不試圖解釋這是怎麼回事。」他斷言三合一並沒有教導三位神祉的存在。他敦促:「神格中三個位格的想法完全在猶太人的概念之內。相信彌賽亞的人必須向猶太人講述耶穌的彌賽亞身分。」畢竟,當亞古珥提到造物主時,他暗示祂有一個兒子:「誰升天又降下來?誰聚風在掌握中?誰包水在衣服裡?誰立定地的四極?他名叫什麼?他兒子名叫什麼?你知道嗎?」(箴30:4)彌賽亞猶太信徒知道祂的名字是耶書亞(Yeshua),基督徒稱祂為耶穌(Jesus)。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連結的認知(上)- 【選民系列】專欄

關於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1章的教導,橄欖樹代表以色列,被折斷的枝子是不信的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而在栽植橄欖樹接上的野橄欖枝則是外邦信徒。基於這些異象,韋爾森(Marvin Wilson)指出了三個重要的真理。首先,被接枝的外邦信徒與神古老的子民聯合,他們必須適應於以色列,而不是反過來。其次,橄欖樹的根是眾祖宗,即亞伯拉罕及其直系後裔。第三,應該注意只有一棵橄欖樹。韋爾森寫道:「這代表神的一個子民,有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吸收同一樣的活命肥汁。」這些真理喚起了人們對教會與以色列之間連結的認知。

雖然目前基督的身體主要是外邦信徒,但只要誇口威脅到它與以色列的關係,它就是不完整的(羅11:18-21)。誇口導致教會看低猶太教,認為自己比以色列更好,在神的眼中更受寵愛。它擴大了差距,並為猶太人被接枝回橄欖樹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礙。

連結意味著教會回歸其猶太根源,以便與以色列合而為一,這也意味著教會需要意識到它是多麼的非猶太。教會追溯到其起源,始於耶路撒冷的猶太教會。離發源地越遠,教會在希臘文化中的根基就越深。弗格森 (Everett Ferguson) 撰寫有關早期教會歷史的文章,並注意到希臘羅馬宗教和哲學對基督教的影響。他寫道:「異教對惡魔、占星術和魔法的信仰如此頑固,以至沒有真正消亡,而是被後來盛行的基督教所吸收。同樣,許多傳統禮儀在基督教儀式中倖存下來。」在希臘化的世界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諾斯底主義,令基督徒將肉體的物質世界視為邪惡。韋爾森寫道:「諾斯底派說得救就是靠奧秘知識來超脫身體,得救不是現今世界裡享受得到的事。諾斯底派傾向苛刻地看待身體。」諾斯底主義源自二元主義,認為事物不是神聖的就是世俗的,不是好的就是壞的。這偏離了希伯來的思想:「世界是好的。世界雖然墮落了,還沒有得救贖,卻是神創造的;祂為人類最大的好處而把世界設計成這樣子。」

基督教既有希臘化的歷史,邁克爾(Boaz Michael)認同基督教植根於異教而非猶太教。由於猶太人一直保持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不受外來的影響和同化,他們會極之敏感去避免來自教會的「感染」。正如韋爾森所說,教會必須適應於以色列,外邦信徒應該改變希臘化路線,開始走向去希臘化的過程。

去希臘化的答案是回到托著的根(羅11:18)。韋爾森將根定義為「以色列那敬虔的、活潑的信仰」,就是以色列的先祖(來11)。這根是猶太教的基礎,亦是基督教的。弗羅斯特和赫希建議外邦教會必須從猶太教中學習希伯來的世界觀,這樣「我們才能在彌賽亞裡發現對神更深刻、更熱情的體驗,當然對信仰更投入、更有使命感。」這使命是通過相信彌賽亞耶穌,幫助猶太人重新接枝到橄欖樹上。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大屠殺中倖存的樹 移植紐約傳承歷史

11月17日,紐約市砲台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學校的學生在猶太遺產博物館前迎接一棵充滿歷史故事的樹,該樹是二戰時期猶太孩子於集中營種植的樹的後代。

1943 年 1 月,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泰雷津 (Theresienstadt) 集中營, Irma Lauscher老師將一棵樹偷運到營中,讓一些被納粹黨監禁的猶太孩子可以秘密慶祝猶太樹木新年(Tu B’Shevat)。當時孩子們用他們配給得來的飲用水來灌溉培育樹苗。15,000名被關押的兒童最後只有不到200人倖存下來,而這樹在1945年集中營解放時仍屹立不倒。樹下放了一個標誌,寫著「這棵樹的分枝代表著我們的人民!」倖存者將樹命名為「生命之樹」。

1980年代期間,人們從生命之樹上折下樹枝,移植至耶路撒冷、三瀋市、芝加哥和費城。現在,以色列以外最多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裔居住的紐約,也將培育生命之樹的後代。樹木由猶太慈善家Roger Pomerantz博士捐贈,又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農場種植了7棵從生命之樹折枝種植出來的樹,他把其中一棵捐贈予位於砲台公園城的猶太遺產博物館。這棵被稱為「兒童之樹」的銀楓樹目前高15尺,將在砲台公園城的猶太遺產博物館前永久安家。猶太遺產博物館主席並執行長Jack Kliger表示:「我們希望每個走過的人都看到這段歷史。不僅要記起,更能明白何謂面對巨大困難的抗逆力。」

98歲的倖存者Fred Terna在奉獻禮上給兒童之樹澆水

12月2日,猶太遺產博物館與砲台公園城的市政府聯合舉行奉獻禮。曾被關押在泰雷津集中營98歲的倖存者Fred Terna在奉獻禮上給兒童之樹澆水。被問到是什麼驅使他們能堅持並存活下來,Terna說:「即使在集中營裡,被囚者依然持守著他們活著的道德價值。這就是讓我能繼續前進,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因,這些都在這樹上體現出來,感謝你們的記念。」

大屠殺歷史學家Michael Berenbaum表示:「當時被囚的孩子在種植一棵樹,而它將活在他們不會存活的世界裡,這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信念和精神上的抗禦。如今,那些孩子的精神得以延續。」與泰雷津集中營的生命之樹一樣,兒童之樹會由孩子們照顧,並成為砲台公園城學校大屠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禱告:願先人堅韌和願意奉獻的精神得以傳承,孩子在栽種的過程看見神創造的奇妙,為神所賜的生命而感恩。

(來源: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紐約時報,2021年12月2日,許文頴編譯報導。)

 

 

以色列的救恩(二) 個人層面的救恩 – 【選民系列】系列

救恩是在耶穌基督裡:「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沒有人」的意思是指個人,因此救恩是個人接受或不接受的決定。施洗約翰曾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說:「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太3:9)那時,猶太人認為他們在神國裡有一席之地,因為他們繼承了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但約翰告訴他們,不悔改的人將面臨烈火的懲罰。(太3:10)使徒保羅斷言:「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羅9:6-7)成為團體的一員並不能保證得救,除了相信耶穌,別無他法。保羅預見「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這意味著以色列國將會得救,但不一定是所有個人。除非他們相信彌賽亞耶穌,否則猶太人作為神的選民不會自動得救。

猶太人和外邦人同有一種救贖方式,保羅清楚說明了這一點(羅10:9-13),因此向猶太人傳福音就沒有理由遲延。珊朵拉·泰普林斯奇 (Sandra Teplinsky) 引用路得記來說明教會應該如何幫助猶太人。「以寓言的方式來看,拿俄米(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愉悅』),代表的是以色列;路得(意思是『朋友』或『緊握不放的那一位』)代表的是忠心跟隨耶穌的外邦人。」她呼籲基督徒要愛以色列,「路得緊緊跟隨拿俄米,在她的至親——救贖主(波阿斯)面前蒙恩,照樣現今的基督徒心繫以色列,也會吸引他們至親——救贖主(彌賽亞)的心一樣。藉著路得的情誼,拿俄米的身心從苦境轉回,滿了喜樂。同樣,基督徒對以色列真誠的友情,也必能改變猶太人的心。」為了加快耶穌的再來,教會必須向全世界宣揚天國的福音(太24:14),包括接觸猶太人。只有當相信的猶太人呼喚耶穌回來時,祂才會回來。

舊約聖經的結束有一個末日預言:「在末日未到之前,以利亞會先來做家庭和好的工作。」(瑪4:5-6)由於西方教會有反猶歷史,猶太人仍然對基督徒十分反感,這就阻礙了他們接受耶穌和基督徒。如果在末日耶穌再來之前,全世界會有福音大豐收,又如果猶太人歸向耶穌是豐收的一部分,那麼神家裡的和解必不可少。而中國教會可以承擔教會與猶太人和解的角色,因為中國教會沒有參與十字軍東征、宗教裁判所或大屠殺。聖經提到中國人的到來:「我必使我的眾山成為大道;我的大路也被修高。看哪,這些從遠方來;這些從北方、從西方來;這些從秦(原文作希尼)國來。」(賽49:11-12)華人教會應該與以色列連結,帶領他們認識他們的彌賽亞和祂的救恩。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中心地位(二) 以色列跟神有緊密關係 -【選民系列】專欄

當神向摩西顯現時,祂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15;4:5)祂顯明自己為以色列祖先或族長的神,告訴以色列人,他們的神同樣是他們父輩的神。德懷特·普賴爾(Dwight A Pryor)指出:「祂(神)有一個名字,有一個身分,在揀選上有主權、自由和恩典。祂選擇將自己與一個特定的家庭聯繫在一起,並通過這個家庭成為地上所有人的祝福。」當神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連結在一起,以自己來認同以色列,就說明了一種緊密關係:神必須支持以色列。替代神學和成全神學不明白這一點,就聲稱以色列不再是神的選民。神視以色列為至寶,以至於祂說:「……摸你們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亞2:8)

神視以色列人為「我的百姓」(出3:7, 10)。祂向他們宣告:「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6:7)以色列百姓是神的子民,使徒保羅稱其為「神的以色列民」。(加6:16)塔夫亞·扎列茨基(Tuvya Zaretsky)堅持認為「神的以色列民」是以色列的餘民,或所謂猶太基督徒。

由於神是以色列的神,而以色列是神的以色列民,因此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緊密關係。以色列是神的喜樂,是祂所喜悅的,又是祂的冕旒。(賽62:3)猶太人「像冠冕上的寶石」。(亞9:16)

神說以色列是「我的百姓」時,祂也以父子關係作比喻。祂宣稱:「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蓮是我的長子。」(耶31:9)以法蓮是以色列的同義詞。在出埃及記中,神告訴摩西:「你要對法老說: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出4:22)神說:「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11:1)另一個比喻是婚姻關係,神對以色列說:「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賽54:5)「耶和華說:背道的兒女啊,回來吧!因為我作你們的丈夫。」(耶3:14)神哀嘆:「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耶31:32)神宣告:「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也以誠實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何2:19-20)

基督徒藉著耶穌基督加入了以色列的大家庭。基督徒信奉的神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祂是以色列的神,以色列是祂的長子,也是祂的妻子。與以色列結連就是承認神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密關係。由於有這種關係,教會必須支持以色列,也要愛猶太人。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我的民哪,要從那城出來! -【國度角度】專欄

2001年的911 浩劫之後,整個世界變得不再一様。自始恐怖主義彌漫全球,當時拉登曾誇口:美國若不妥善處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恐襲陸續有來,美國必永無寧日。我多次求問父神,祂提醒我,藉911浩劫,神正向祂的猶太子民發出強而有力的警號:金融巴比倫系統快傾倒了,我的民哪,要從那城出來,免受災殃,趕快回家!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是眾多掌控全球重要經濟命脈的跨國企業總部所在,同時也是掌握環球金融經濟命脈的猶太人最集中聚居之地。世貿雙子塔的倒下,並沒有使700萬生活在優渥富裕的美國,特別是紐約的猶太長兄從黃金美夢中醒悟過來,似乎對神這強而有力的警號完全無動於衷,一切如常!更遑論有抽身「回家」——回歸應許之地的衝動。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整個世界變得不再一様。由紐約華爾街引爆的金融海嘯幾乎令美國整個銀行和金融體系解體,全球各國也無一倖免,損失慘重。我們的猶太長兄本應深受重創,唯因美國政府以量化寬鬆狂印美鈔,才得以僥倖全身而退。但猶太長兄似乎仍樂此不疲,對神這再次強而有力的警號仍繼續無動於衷。

2020年冠狀病毒的爆發始於中國,再連環爆發於歐洲,但疫情最嚴重、感染及死亡人数最多的卻是美國,而紐約成為全美疫情的重災區。我不禁要問:這一切都只是偶然?還是天父一而再,再而三地藉這些世紀災難,向我們的猶太長兄大聲疾呼:我的民哪,快從那城出來,免受其災殃,趕快回家!

我深深相信,一日全地猶太人仍未肯回歸,天父必仍會使用各種方式去催促猶太子民回家,歸回應許之地,而耶穌在馬太福音24章所提及有關末世的所有預兆,必將

越來越明顯地應驗在我們的眼前,目的是為滙聚全球信徒邁向更深的合一、结盟,以及逼切祷告,以催生出一個新的世代,一個新人和一個完全的新婦,以迎接新郎的來到,為榮耀的君王預備道路,迎向一個基督在全地作王掌權的全新屬天國度。

而華人教會的命定,豈不正是要領我們猶太的長兄以及以實瑪利回家麽?「以賽亞書19章」 的預言得以應驗,豈不是為了滿足與安慰天父,及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久已破碎的心麼?懇請大家切切為猶太長兄「回家之路」及三國一律預言的應驗禱告,使中東不再活在戰爭的咒詛,更因三國合一,成為全地的祝福!

文@何寶生

 

 

以色列大使游亞旭: 跳出框架、增強國力的教育

由全國禱告網絡主辦的牧者聚集於12月10-11日在台北基督徒聚會舉行,邀請以色列駐華大使游亞旭先生(Representative Mr. Asher Yarden)擔任講員。會中他以「猶太人及以色列教育」為主題指出,台灣與以色列的處境相似,需要強大的腦力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同時也分享猶太人教育的特色。

游亞旭表示,妥拉很重視教育,或許是因為在過去大流散的歷史中,猶太人沒有與當地人民同樣的機會與權利參與工作,因此除了侷限的謀生管道,猶太人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在學習及教育下一代。「聖殿兩次被毀,2千年來被放逐世界各地的經歷,在世人來看是悲劇;反而使我們更看重教育的重要,發展出猶太人的教育體系!因此,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與學習的價值遠超過財富;對父母而言,兒子能成為拉比,其重要性遠超過成為卓越的商人!」猶太人讓小孩從3歲開始就接受非正規的教育、教導,因此從小就培養了渴望學習的精神,成為個人及國家的祝福。

游亞旭也談及亞洲文化與猶太文化的差異:第一,對失敗的觀念。他指出,在猶太(以色列)文化中,他們接受失敗是自然的,以更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因為期待成功,所以對於成功過程的諸多失敗,他們欣然接受。這個觀念從父母、老師到軍中領袖,都如出一轍。

第二,對權柄的觀念。他解釋以色列人看重內在超過外在的形式,「我們不過份著重形式。同樣地,如果我對父母、師長不存在『權柄』、『懼怕』,我可以更自在的發揮!」他說,以色列老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挑戰老師;而作為父母、部隊上司也有同樣的認知,即使自己年紀較長、經驗較多,也不代表更厲害、懂得更多。同時,猶太人強調「思想自由」與「挑戰權威」,其中挑戰權威不等於悖逆權威。特別是「對的問題比對的答案更重要。」例如海水淡化技術及滴灌技術的發明,都是跳脫框架去找答案。而這樣的訓練是從幼稚園就開始進行,這樣深根的思維啟發孩子願意不斷的學習。

全國禱告網絡總幹事劉玉霞牧師回應表示,以色列人身體力行、活出舊約,不但確實在生活中活出他們的信仰,並且關心全世界。這是非常值得教會、基督徒效法並落實的信仰原則。

 

(台灣國度復興報訊)

加沙向以色列發動450次襲擊 50名以軍奇蹟避過災難

本月11至13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極端組織哈馬斯發生激烈衝突,哈馬斯攻擊以色列南部超過450次,以色列軍隊亦還擊,終在13日達成暫時停火。

事緣11日晚上,以色列特種部隊在加沙走廊的秘密任務被哈馬斯揭發,雙方交火導致一名以軍死亡,另一人受傷,哈馬斯方面有七名成員喪生,包括一名高級指揮官。

12日傍晚開始,加沙24小時內向以色列邊境,如亞實基倫、亞實突、別示巴及死海範圍發射超過450枚火箭炮和迫擊砲彈,擊中各城鎮和村莊。以色列的國防鐵穹導彈防禦系統攔截了超過一百次攻擊,但襲擊仍造成一名亞實基倫的巴勒斯坦工人死亡,五十多人嚴重受傷,許多房屋及建築損毀。以軍隨即以空襲回應,摧毀超過150個哈馬斯戰略據點。

哈馬斯其中一枚反坦克導彈擊中了一輛本來載著50名以軍的公車。它被擊中前數分鐘,50名軍人全部下了車,只有阿拉伯裔司機在襲擊中受重傷,他經治療後轉為穩定。有消息指,他雖然是穆斯林,卻在送院時向醫生表示:「這是一個神蹟,幾分鐘前所有以軍下了車,然後公車就被擊中。這證明了神愛猶太人!」他的見證傳遍了彌賽亞猶太人群體。

經過兩天的襲擊,以色列安全內閣召開七小時會議後發布了一份簡短聲明,表示以軍將會「繼續進行有需要的空襲」,以巴雙方將暫時停火。據報導,埃及、聯合國、挪威和瑞士四方有參與促成停火。以色列政府四名部長反對停火,包括國防部長利伯曼(Avigdor Liberman)、司法部長、教育部長及環保部長。利伯曼其後宣布辭職,認為停火是「向恐怖主義屈服,為了短暫的和平犧牲國家長遠的安全」。他又呼籲提前舉行大選,他帶領的政黨有機會脫離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執政聯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指,停火是為了以色列人民安全。

以色列民意對襲擊的回應兩極。許多公民感到失望和沮喪,認為政府只採取了相對有限及經過計算的空襲行動作回應。他們認為停火某程度上認可哈馬斯的暴力,容讓國家被羞辱,令人不安。一些國防分析人士認為,是時候改變以色列南部的局勢。哈馬斯多月來發起多次暴力事件,以確保加沙獲得資金反抗以色列。

第二種聲音則是大多數外交型安全內閣的敘述。他們認為哈馬斯已經吸收了痛苦的教訓,只是透過宣傳戰績去掩蓋他們的損失。

茂滋以色列事工在臉書專頁邀請教會為以色列禱告,求神保護以色的居民及軍人,又賜予當權者智慧,懂得如何長遠地停止這些襲擊。以色列新聞祈禱會臉書專頁亦發出禱告,祈求「迦薩問題有根本性的解決」。

(來源:JTAKehila News猶大通訊社以色列時報以色列今日報茂滋以色列以色列新聞祈禱會臉書專頁,2018年11月11至14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以色列居民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求神驅散他們的敵人。

(三)家庭崇拜 -【家的韻律】

我們被造原為敬拜。不錯,我們在世不斷求神的旨意成就,但我們被造的終極目的,是為活出一個敬拜的人生。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和作出的抉擇中,就顯出我們敬拜的對象,為要活出能榮耀神的生命。在世界各地,音樂已被視為敬拜的代名詞,因為一首歌或調子,能驅走煩擾,幫助我們聚焦獨一的真神。因此,雖然唱詩或跳舞並不是敬拜的唯一表現方式,在這裡我們就乾脆用它們來代表敬拜吧。

記得還是孩童的時候,在大型聚會中,我常留意大人怎樣拍掌、舉手、擺動身子,甚至有時動也不動。雖然不理解為何有人站立不動,又有人轉動身軀,但我很想知道,怎樣才算是以「正確的」方式敬拜。關於「以心靈而不是肉體敬拜」,已有大量的神學論述,當然,「以肉體敬拜」究竟是怎樣的,人人的意見會有不同,是否那些唱詩聲量太大的人? 還是手舞足蹈,或以奇特動作引人注意? 另一方面,是否那舞姿優美的人就是「以心靈敬拜」? 無論如何,大多關注都放在勿以「錯誤的」方式敬拜。

舞蹈可以是有力的敬拜表現。我的祖父來自一個保守的背景,他反對社交舞蹈,因為那年代的美國人認為這是放蕩敗壞的表現。就在一次到以色列的旅程中,他參觀哭牆時遇上一場慶典,有一群以色列軍人放下槍枝,開始唱詩,感謝神帶領他們回歸故土,而且還圍圈跳起舞來,他們跳舞慶祝表現的喜樂,祖父也不禁駐足觀看,這時候,突然有軍人一手抓住他,把他拉到這個跳舞圈中,看著他蹣跚的踏步,努力跟上舞蹈的拍子,同行的朋友都笑了起來。這一刻的經歷對他的改變非常深遠。

兒女能經歷以舞蹈的方式敬拜,自由歡樂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對於我們在主裡作父母的,這是相當重要。若然跳舞敬拜要遵守一籃子的規矩,孩子寧願隨著收音機播放的無聊音樂起舞才感到自在的話,這才是羞恥呢! 因此,能在家裡一家人一起敬拜是美好的。

當你們跳舞時,可以一邊哼著一首歌,或者十首歌,又或重重複複唱著一首歌,無論你的家庭敬拜形式怎樣,在家裡一起做吧! 如果你的孩子還年幼,你可以不斷的把他們舉起又放下,隨著幼稚的歌曲與他們一起舞動身子榮耀神。如果孩子大一點的話,可以選他們喜歡的近代敬拜音樂,跟他們學習一些舞姿,可以與你的女兒轉轉圈,或者與你的兒子蹦蹦跳,可以一起跳著,也可以分開的跳,牽著他們的手,大聲的笑著、唱著,又或者謙恭的屈膝跪下、靜默主前。讓孩子看到你在神面前的敬拜,隨後一起暢談你的經歷吧!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二)家庭問答比賽 -【家的韻律】專欄

在世上尋找立足之地,是很多人經年累月的追求。人們為求得到歸屬感,會作出許多糊塗無知的事情來。雖然我們的孩子在青春期中難免會做出愚笨之事,但你可以放心,孩子若視自己的生命是一個更大故事的延續,便不會傻乎乎的在朋友面前證明自己。他們高中畢業時或許仍未找到人生目標,但在還未取得學位以前,他們肯定已認識自己家傳的智慧和文化。

去年,在我們女兒就讀的三年級課堂中,班上正談論家庭歷史這題目,女兒對自己家族歷史的認識程度叫老師驚訝,女兒亦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常在用餐時間以問答比賽形式談論家庭歷史。那天晚飯的時候,她很自豪的分享,同學多麼的羨慕她,因為她對自己的認識是那麼的多,又因為我們是她班中唯一仍恆常共進晚餐的家庭。

走訪世界各地,我發現當需要作簡短的自我介紹時,人們總以他們是何時何地出生開始,似乎他的世界是在他呼吸第一口氣時才出現,然而,猶太人介紹自己時,往往會以「我的祖父母來自……」開始,花幾分鐘談及背景才分享自己的出生。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猶太人的身份不是個人的,而是歷代猶太人的傳統深深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刪去那部份就缺失了自我身份的一大部份。別以為教導孩子家庭歷史是一年一度,在家中壁爐旁邊的莊嚴大事。教導家庭歷史宜以滴水穿石的形式,有些家庭故事需詳述背景,但很多家庭史實都能以「家庭問答比賽」形式分享出來。我們將點點滴滴的家庭歷史以問題形式提出,看誰能回答,這問題又會在年中重複提出,看誰會記起來。

問題可以是有多個答案的,如「家族裡誰有不少於3名兄弟姊妹?」,答案可以是數個名字,問題也可以是指向某位家族成員,如「誰曾為兩個不同的國家服兵役,這兩個國家的名字是……」設題要適齡,但亦可以是家族歷史中不光彩的事情,如我們在家中就問過「誰燒了祖屋,又帶著保險金離家出走?」。這問題可以帶出一個更詳盡的故事,那燒毀祖屋的故事最後就演變成一個浪子回頭的有力見證。想想,你會驚訝你的家庭曾有過的許多故事,一下子如泉湧般在腦海浮現出來。我們常在晚飯時玩這個遊戲,當然,其他場所也會適合,就如在長途車上,或是到診所候診,大家悶坐在一起的時候。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一)薪火相傳 -【家的韻律】專欄

現今,許多不同國家的家庭會讓子女憑著優良的成績進入大學校園,但傳統的猶太家庭有點不同,他們的孩子進入大學時,不單有書本知識,還有多年接觸家庭業務的經驗。

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以營商有道而聞名,他們成功的秘訣在於良好的商業頭腦以外,還有代代相承的思維。即使曾流亡四散到南美、歐洲或中東曠野各地,他們能再次興旺立國,只因他們持家之道,在乎百年計劃、生生不息。

西方基督教傳統上不會計劃遙遠的未來,怕被指為信心不足,因為人人都說主來的日子近了。有一次,當我和幾個女兒為她們將來的配偶和子女禱告時,有位男士打斷了我們,說我們在浪費時間「還未等到她們長大可以結婚,主耶穌就已經回來啦!」我們對他的話不以為然,不錯,主來的日子無人知道,但聖經也告訴我們,聰明的僕人會作工預備主人的回來,不會閒懶等候。就如打高爾夫球或棒球時,只有當你專注預備時的揮棒動作,擊球時才能一擊即中。

在以色列,孩子下課後或暑假不用上課的日子,跟父母一起工作是常見的。雖然這樣不會減輕當天的工作量,但孩子從旁觀察所學到的是出奇地多,快能成為父母的幫手。在近日流行的真人秀節目中,就常播放代代相傳的家庭故事,就如Swamp People,Duck Dynasty 和American Restoration等節目,都在講述家業經營的故事。在節目中,家庭成員往往誇口如何將歷代的智慧和經驗帶到所經營的家庭作業,於是,看似枯燥的鰐魚狩獵,捕鳥工具的製作,舊物的翻新,一下子都變得趣味無窮。在當今的媒體中,青少年往往被塑造成「不斷尋覓自我,不為父母諒解」,但事實上,若孩子在成長中就擁抱家庭承傳的使命,他們就不易迷失,能為到延續家傳文化產業而感到驕傲。不管你有的是某範疇的專業技術,還是良好的家政才藝,將經得起考驗、實際有用的技能傳給子女都有利他們的將來。即使你沒有太多可誇的技能,也不用愁,放眼四方,不難從朋輩或遠親中發掘他們擁有的經驗。你有位釣魚高超的叔叔? 巧手裁縫的嬸嬸? 或深諳上流社交禮儀的朋友?

我們住在耶路撒冷,常有從世界各地的朋友來與我們同住一、兩個月,一起的時候,我會讓孩子認識他們的嗜好,或是一項運動,一門藝術,一份別出心裁的食譜,甚或學習我們客人母語的幾個字或歌曲。我們鼓勵客人將技巧傳給我們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從小就經常接觸多元文化,並有世界視野。

然而,切記的是,所傳遞的歷代智慧不單是一套技巧,而是一個家庭使命。你是這長篇故事的一章,你的先祖經歷很多才能延續這故事,你的生命就是他們故事的延續,就如你孩子的生命將是你的故事之延續。你的家庭故事和家傳文化是獨一無二的書卷,是在神的看顧下展開,因此,盡你所能回顧前事,薪火相傳吧!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為中東祈禱 -【復興以色列】專欄

中東的局勢如此複雜,人們往往不確定到底該怎樣為它祈禱。很多有心的基督徒會被衝突的一面或另一面抓住,錯過了整體的畫面。有時由於錯誤的熱心,我們的祈禱方向甚至違背了神的旨意。因此為中東代禱,我認為需要先從提摩太前書2章1-5節審視一些基本原則。

第1節:「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萬人」這句話與神愛每個人的事實有關。在當前的衝突中,也有著種族含義。大多數基督徒最終只站在一方,可能只為猶太人禱告,或只為阿拉伯人禱告。我們必須用神的仁慈之心,延展到為兩個民族禱告。

第2節:「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首先祈禱神以祂的智慧和正直,透過最高政府領導人工作。我們需要為猶太及巴勒斯坦領袖,以及各內閣成員禱告。我們要有超自然的信心,相信神的旨意可以通過他們成就。如果我們為政府領導人祈求更多智慧和更清晰的思想,那麼局勢就會有所改善。政府領導人有一個「執行」式的功能(使徒行傳6章),以建立一個和平有秩序的社會。政府領導人不會解決屬靈上的問題,那是我們的工作。我們不要把建立神國這過大的期望放在他們身上,這是通過禱告和傳福音來實現的。政治領導人的作用是限制暴力,允許公民權利和公義,並為政治架構帶來秩序。

第3-4節:「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比起土地佔領、經濟改善或公民權利,更重要的是永恆的救贖。雖然中東的所有政治議題都具有重大的先知性意義,但第一個優先事項仍然是傳福音。宗教言論自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然而,即使在反對和具有挑戰性的社會問題中,福音仍以奇妙的方式在進行。讓我們謹記持續禱告,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在本地的佈道和門徒訓練進一步擴展。

第5節:「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中東地區充滿宗教狂熱,即使是最委身的耶穌跟隨者,也往往會偏離了一個簡單的中心因素:沒有和平之君就沒有和平。若然絕大多數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拒絕祂,出於好意的努力也注定失敗。土地、和平、昌盛等聖經承諾,只有在祂回來時,才能實現。

與此同時,因著神國度在中東擴張,在政治界和自然界的外在祝福也隨著發生。目前中東的衝突並沒有脫離人類在歷史中對神和祂受膏君王的反叛(詩2:1-7),唯有順從耶穌彌賽亞才會使衝突結束。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使徒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提昆國際事工網路(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按此購買新書《與神對齊》

美團體向耶城猶太人傳福音 數十人歸主

美國團體Jews for Jesus(向猶太人傳講耶穌)五月派出200名職員和義工到耶路撒冷,向當地猶太人傳福音。團體稱在為期4星期的宣教外展中與超過5,000人分享福音,有58人接受耶穌作他們的救主,1,700多人願意進一步認識耶穌,並有超過20萬名當地居民留意該團體的社交網站帖文。

Jews for Jesus過去18年來推動「Behold Your God」(看哪你的神)運動,向世界各大擁有超過2萬5千猶太人口的城市傳講耶穌。行政總監David Brickner表示,今次的宣教工作著重接觸城內不同階層人士,包括大學和經學院學生、藝術家、千禧世代和老年人、癮君子和窮困人口等,甚至是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同工不單沒有遇到太大的反對聲音,還與居民有許多熱切的交流。「耶穌當日走在耶城街頭,也有來自各階層的人來聽祂講道,由稅吏至乞丐,律法師至富商都有,祂為我們今日和未來的工作樹立了榜樣。」

Jews for Jesus負責以色列事務的監督Dan Sered則指出,很多人知道耶路撒冷不同種族和宗教之間的衝突,但不一定知道耶城是全以色列貧窮率最高的地方,且深受多種社會問題困擾。他們的其中一個策略就是服侍這個城市,並鼓勵其他人效法:「作為耶穌的信徒,我們看見彌賽亞怎樣為他人而活,也希望跟隨祂的腳蹤行。我們餵飽窮人、清潔公園、翻新房屋,藉此彰顯我們所信的、渴望帶來醫治、修補破口,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那一位。」

(來源:Kehila NewsJews for Jesus網站,2018年6月7日及4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 願主繼續打開猶太人的眼睛,使他們真認識祂,接受耶穌為救主。

二千猶太人登聖殿山破紀錄 「猶太人的心正轉向聖殿山」

本年耶路撒冷日(5月13日),猶太人紀念1967年六日戰爭統一耶路撒冷,二千零八十名猶太人登上了聖殿山遊覽,創第二聖殿以來單日最多猶太人登山的記錄。

鼓勵登上聖殿山的組織Yera’eh統計每天猶太人登山的人數:2009年共有5,658人;而2017年共有25,628人,創歷史新高。其代表Elisha Sanderman告訴Breaking Israel News:「2,080名猶太人在5月13日登山,這人數破了歷史記錄!去年今日只有900多人登山,所以我們本來預期今年有1,500人。在聖殿山上看到如此多的猶太人,真的讓人回想起到聖殿過節的歡樂日子。」他又說:「猶太人的心正轉向聖殿山!」

聖殿組織總部發言人Assaf Fried認為那是全球歷史進程的一部分。他受訪時表示:「昨天是自第二聖殿以來最多猶太人登山的一天。這個趨勢正在快速增長。」他又說,「以往猶太人在山上感受到威脅,穆斯林會大聲咒罵,但現在他們不能這樣做。在耶路撒冷日,有許多家庭帶同孩童前來遊覽。以前猶太教拉比會反對跟隨者登山,但最近開始有拉比鼓勵此事。」

猶太人須在警察護送下進入聖殿山範圍。他們不得攜帶任何物品,附近也沒有足夠設施存放物品。他們只能匆匆遊覽,在聖殿山停留數分鐘;不得祈禱或進行儀式,全程被警察監視,與穆斯林區隔開。

(來源:Breaking Israel News,2018年5月14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祝福猶太人得到真正敬拜的啟示,現在就是在聖靈和真理中敬拜神的時候。

拉比為基督徒撰寫聖經注釋

Israel365為慶祝以色列獨立七十周年,計劃於今年6月出版《以色列聖經》(暫譯The Israel Bible),這個被喻為全球第一個聚焦於以色列的聖經版本,將向廣大的基督徒群體講述以色列地和以色列人的歷史淵源,並有力地宣稱以色列地是猶太人的土地。

Israel365的通訊郵寄名單有15萬人,主要是美國的福音派信徒,大都是以色列的支持者。今次的聖經出版計劃是與耶路撒冷Koren Publishers旗下的Menorah Books合作,聖經內容為基督教的舊約,附加正統猶太教拉比和學者撰寫的注釋,目的是闡述猶太民族歷史和現代以色列國的關係。Israel365相信《以色列聖經》為猶太人和基督徒所能接納的,並會促成兩個信仰群體的合一。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4月19日,王妍編譯報道)

禱告:《以色列聖經》成為猶太人和基督徒展開積極對話的蒙恩媒介。

首次逾越節獻祭最接近聖殿山

敬虔的猶太教派別說,他們正在接近實現耶路撒冷第三聖殿。最新的證據是由警方授權,逾越節祭祀儀式將在距離第二聖殿曾經存在過的位置約數十米外的地方舉行。

多年來,宗教團體一直按照聖經的提綱舉行公開的逾越節獻祭。但從未獲允許在距離聖殿山很近的地方舉行儀式。穆斯林聲稱聖殿山是他們自己的地方,甚至否認聖殿山對猶太人具有任何宗教或歷史意義。去年,逾越節獻祭在耶路撒冷舊城猶太區附近Hurva會堂的院子裡進行,距聖殿山約450碼。今年,它在位於聖殿山以南山腳下的考古公園Davidson中心舉行,並在阿克薩清真寺正下方。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臉書專頁,內容取材自www.israeltoday.co.il, 2018年3月)

祈禱:猶太人心眼能打開,認得出耶穌是神預備好的祭牲。

危地馬拉大使館將遷回耶路撒冷

危地馬拉基督徒總統莫拉萊斯於3月4日宣布,該國將跟隨美國,於5月將其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當天早上,他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華盛頓會面。內塔尼亞胡希望他將大使館遷移到耶路撒冷。莫拉萊斯回答:「這是一份榮譽,是一件對的事情。」雙方領導人還就深化雙邊關係與合作進行了討論,莫拉萊斯又邀請內塔尼亞胡訪問危地馬拉。

總統莫拉萊斯在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會議中說:「我要感謝總統特朗普開路,他的勇敢決定鼓勵我們做對的事。危地馬拉將大使館搬回耶路撒冷的決定,強烈證明危地馬拉將繼續支持和聲援以色列人民。」

儘管危地馬拉是一個小而貧窮的中美洲國家,但一直是以色列重要的合作夥伴。 1947年,以色列努力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分治方案,危地馬拉成為首批支持建立猶太國家的國家之一。1956年,危地馬拉成為首批在耶路撒冷開設大使館的拉丁美洲國家之一,但後來於1978年遷至特拉維夫郊區。

危地馬拉的奇妙轉化

彌賽亞猶太人領袖(Shira Sorko-Ram)早前在《茂滋以色列報告》發表文章,闡述危地馬拉由反對以色到轉變為支持的經過。她表示,危地馬拉經歷了長達36年的內戰,死傷達20多萬人。直到1996年,政府才跟反抗游擊隊簽署和平協議。與此同時,福音的信息正席捲整個國家,許多人透過耶穌得到拯救。據估計,現在有40%的危地馬拉人是重生的基督徒;福音派聯盟稱當地大約有27,000間基督教會。人們開始為國家得醫治禱告。2016年,危地馬拉投選了基督徒莫拉萊斯擔任總統。他來自媒體界別,曾在浸信會神學院讀神學。他領導右翼黨派並鼓吹保守的價值觀。他自認為民族主義者,反對墮胎、同性婚姻和毒品合法化。他從未擔任政治職務,是一個與政治階級無關的普通人,卻在選舉中贏得了67%的選票。

許多基督教領袖認為,禱告幫助國家度過了最近的危機,不致發生暴力事件或破壞憲法程序。基督徒知道莫拉萊斯正肩負很大的責任,因此都認真地為這位領袖禱告。

猶太人口少於一千  無損拉比影響力

危地馬拉的猶太教拉比約瑟夫.加蒙是深受基督徒喜愛的拉比。雖然危地馬拉只有大約900名猶太人,但拉比加蒙得到特別的恩寵和尊重,獲得很多機會代表以色列向政府官員提出建議。現在,危地馬拉有一批官員支持以色列。

2017年11月危地馬拉總統在聯合國投票中,拒絕承認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的聯繫。該國基督教牧師立即公開抗議總統作出反對以色列的投票。眾教會和由拉比加蒙及危地馬拉市長率領的50名議員一起,全力推動危地馬拉總統支持以色列。因此,總統更改了其投票決定,並否定聯合國的措施。

2017年12月,特朗普總統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時,拉比加蒙再次率領50名議員、危地馬拉市長和基督教領袖,促請總統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總統莫拉萊斯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話後,宣布搬遷大使館。危地馬拉成為第一個跟隨美國將其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的國家。當地一位基督教商人認為:「這是基督教領袖、拉比和議會聯盟向總統施壓的成果。」政府發言人表示該決定是在沒有任何美國壓力的情況下作出的,是危地馬拉單方面的決定。

(來源:猶大通訊社《茂滋以色列報告》,2018年2-3月,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危地馬拉經歷興旺,成為屬神的國家。

國度1分鐘(48) – 美國遷移大使館風雲

+按圖放大

以色列建國70周年歷史回顧

美國遷移大使館的風雲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後,履行承諾,宣布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到2018年2月下旬,美國確認遷移時間表,2018年5月14日為駐耶路撒冷大使館的開幕日,與以色列獨立建國的日子對齊。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時間表  

80年代之前 80年代前,有些國家在耶路撒冷設置大使館。美國於60年代在特拉維夫設大使館(Embassy),在耶路撒冷只有使館(consulate)。
1980年 以色列通過「耶路撒冷法」確立耶路撒冷為首都,但遭聯合國安理會否決其合法性。其後各國的大使館陸續遷出耶路撒冷,大多數移至特拉維夫。
2006年後 2006年後,耶路撒冷再沒有任何國家的大使館(embassy)。但有些國家仍保留使館(consulate)。
1995年 美國通過法案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原因是認同以色列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1995-2017年 前任三屆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由,否決大使館遷移的落實計劃。
2017年
12月6日
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在任期內落實遷移計劃。
2018年
2月23日
美國確實遷移時間表,定2018年5月14日為大使館開幕日。
2018年

5月14日

在耶路撒冷的大使館正式開幕。地點暫時設在耶路撒冷阿諾納(Arnona)鄰近地區的美國領事館大樓。

觸動神經的日期:5月14日

2018年
5月15日
美國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的日子 由於國際社會大多數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為避免觸怒阿拉伯國家,到目前為止,沒有國家在耶路撒冷設置大使館。美國將成為首例。
1948年
5月14日
以色列
宣布獨立。
5月14日是以色列獨立建國的西曆日期,但每年的紀念日(Yom HaAtzmaut)是根據猶太曆以珥月5日而定。
2018年獨立紀念日是在西曆4月18-19日。
5月15日 巴勒斯坦人的「災難日」(Nakba Day)前夕。 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後,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數十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

巴勒斯坦人將5月15日定為民族的「災難日」,每年發動示威反對以色列。

觸動神經的地理位置:耶路撒冷

將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 = 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歷史背景:

1947年 聯合國定立分治計劃,其中主張耶路撒冷暫時由國際社會管治,直至公投決定主權。
1948年後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耶路撒冷一分為二,西耶路撒冷由以色列控制,東耶路撒冷(包括舊城區)由約旦控制。
1967年 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奪回東耶路撒冷,從此統一整個耶路撒冷,時至今日。
至今
  • 聯合國不承認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法」。
  • 巴勒斯坦人爭取建國的同時,也力爭耶路撒冷為其首都。
  • 耶路撒冷之爭一直是中東和談停滯不前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