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應用成長思維理念 有助學生面對逆境

第五波疫情為全港帶來各方面的影響,對於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應屆考生,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作為師長以及前輩,如何與考生同行,支持他們?播道書院盧偉成校長,以及課後班老師麥曉晴在採訪中分享了他們關心考生,與他們同行的經驗。

成長思維助面對逆境

盧偉成校長分享,近年他們在學校大力推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教學理念,不但將這個理念融合在主科的教學中,還將成長思維模式放進課外活動中。雖然疫情下學生未能回校上課,但他們仍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網上課外活動。「當我們將成長思維的六大習慣,分別是潛能可長、持久努力、身分力量、生命熱誠、互助同行、合宜方法融合到課堂中,我們看到很有果效。」

年青人透過參與這些活動,形成思維的改變,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主動尋求新方法去面對,以及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目標。「今年學校的DSE應考學生的心理狀態都很好,過去一段時間我定期會與他們在zoom上面見面,鼓勵他們。」今年DSE備考期間正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對於考試安排存在很多未知之數,學校預備了很多成長思維概念的分享,幫助考生在「疫境」中,也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考試。

學生Jack為2022年應屆畢業生,他過去患有抑鬱症,需要服用抗抑鬱藥物,在面對壓力時也較易出現焦慮,以及情緒問題。在今年面對疫情爆發情況之下,他於數月前決定放棄參加DSE考試。後因認識了一群弟兄姊妹,不單帶領他決志信耶穌,更一直關心他,與他同行,後來Jack更決定停藥,學習依靠神去面對生命的問題。在弟兄姊妹的鼓勵之下,他突破過去逃避面對壓力的心理難關,最後決定以輕鬆的心態參與本屆DSE考試。

疫情下的備考生活

麥曉晴,大學四年班學生,過去5年,她均有回母校任教為中五、中六學生而設的課後班。麥分享,今年考生最擔心的不是能否學完所有課堂內容,或者有關考試的問題,而是關於考試的各種安排。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很嚴重,考生都擔心會否延遲考試,或者防疫措施出現新的安排等。「教育局很遲才確認考試細節,所以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存在太多未知因素。」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父母都在家工作,以致家中容易發生衝突,有時考生很難有安靜的空間溫習。

過去兩年,課後班都是以網上形式進行,除了學業上的問題,麥又指出,他們也會多關心學生在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我的年紀與他們相近,所以都容易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可以提供一些意見,例如我當年如何備考,或者一些心靈上的支援,為他們禱告等。我這個角色做這類的支援就比較方便。」

麥大部分時間都是教中五中六的學生,在疫情的這兩年,他們很多課程都沒有時間上完,就算有些老師教完了,也是很快就講過去了,因為真的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教。學生已經適應了這樣的上課模式,然而他們很想與同學見面,很想有校園生活。「今年我所教的中六學生曾對我說,3年的中學生涯都沒有幾天是在校園度過。他們失去很多與朋友相處的機會,以及校園生活,這都會令他們讀書的動力減少。」

與學生同行

麥又指出,父母的關心很重要,但需要給予兒女適當的空間,有時家長會忍不住關心兒女的學習進度,擔心他們有否好好讀書,反而兒女需要更多的信任。「當考生需要私人空間,應該尊重他們有這個需求。」而在學校方面,麥認為邀請師姐師兄回校負責補習活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學校的老師會將同學的聯絡方法給我,問准同學意願後,我會開設交流群組。同學會在群組內問問題,關於學業,升學或者情緒的疑問都有,或者請教我選科的經驗等,作為前輩,我會盡所能提供意見和幫助。最近有一位中六學生向我分享她對考試的擔憂,於是我為她禱告,她不是基督徒,但說自己很感恩。『有人為我祈禱,有人掛念我的需求,我就覺得很足夠。』」

麥又分享了她教課後班的經歷。她教的班級是成績沒有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比較多學生不想課後補習,覺得自己讀了也沒有用。幾年前,麥曾教過一班中六女學生。「她們沒有心機讀書,但每次我都會問她們喜歡做什麼事情,那群女孩子很喜歡化妝和打扮,我就建議她們留意一些時裝設計課程。」後來她們鎖定了一些相關的學科,麥鼓勵她們以此為目標去讀書。「她們都有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進發,兩三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與她們重遇。她們告訴我,她們要畢業了,正在預備畢業展覽,展出自己設計的衣服,以及拍攝了一輯照片。當我發現她們都在享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覺得很開心,很有滿足感。」

(記者何雲深報道)

 

 

國度1分鐘(134) 春雨運動的復興

約珥書223節說,神要降下秋雨及春雨。一般認為,「秋雨運動」是指1902-1906年發生的五旬節運動,而春雨運動在1948年起源於加拿大北堡(North Battleford),隨後擴展至世界各地。

 

春雨運動起源與發展

復興之前

§  1940年初,五旬節教徒經歷了一段屬靈乾竭的時間,一些飢渴慕義的信徒渴求聖靈再次澆灌。直到William Braham牧師出現,他為病人禱告得醫治,行耶穌所行的奇事,並在世界許多地方帶領聚會。

§  1947年10月,北堡有幾位弟兄和沙崙聖經學院的學生開始同心禁食禱告和研讀神的話至翌年2月。

§  1947年秋,Braham牧師在溫哥華帶領了一連串聚會。很多人在聚會後開始尋求神,每天禁食禱告。

春雨降臨

§  1948年2月12日,復興突然降臨到聖經學院最大的課室,有學生在神的大能中倒下,有的屈膝讚美敬拜神。Ern Hawtin說出關於大復興的預言:「這是末後的日子,神要復還聖靈恩賜給祂的教會,你們若是遵從神的旨意,將會在按手禮中接受預言和得恩賜。」

§  一位姊妹隨即得到神的啟示,請5位學生出來,按手在他們身上,授予神的恩賜。按手的學生很快便能運用神給予的恩賜,使許多病人得著醫治,各人心存謙卑禁食和禱告。

復興的傳播

§  1948年7月7-18日舉行的五旬節盛宴營會,許多信徒從加拿大和美國前來參加。神蹟隨著聖經話語的教導在早晨、午後和傍晚發生。人們被聖靈充滿,發聲說方言。

§  營會後,復興的火經由不同的路線傳播出去。溫哥華的喜信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復興中心,透過刊物、錄音帶、傳教士和不同地方的聖經學院,向全世界傳播這復興信息,忠實地教導和實踐復興的信息超過30年。

§  1980年,春雨運動認識到死人復活和最後審判的真理未復還之前,以色列必須先復還。喜信會發起祝福以色列的運動(賽40:1)。

 

春雨運動的復還旅程

一、神透過每一次的大復興逐步復還早期教會失落了的真理。

從馬丁.路德開始,神的手在一步步復還希伯來書6章2-3節的真理:因信稱義、水和聖靈的洗禮、按手禮和死人復活等。前三個真理是通過路德會,重洗派和五旬節派來復還。

二、春雨運動復還了按手禮,就是運用先知的語言,藉眾長老在按手禮給尋求者授予和印證 。

當中包括授予恩賜和職事,如保羅和眾長老按手在提摩太身上(提前4:14;提後1:6);智慧和尊榮,如摩西為接替他的約書亞按手(民27:18-23)。

三、在春雨運動中,神大力恢復讚美和敬拜的真理。

§  大衛帳幕的復還(摩9:11),就是恢復祂的寶座、同在、榮耀和豐富於新約教會。

§  讚美是末後世代的一個主要記號(詩102)。在末後的日子裡,有一個將要誕生的世代,不用經歷肉體上的死亡,而那個世代的記號是讚美。

§  以讚美為武器,當我們讚美主,祂就為我們爭戰且得勝。(代下20)

、主耶穌再來之前將會復還的真理:死人復活和永遠審判

§  在末後的復活之先,復活大能要復還給教會。主耶穌復活後,復活大能便賦與教會,教會在主耶穌升天後也曾行使這權柄叫死人復活。

§  在神永遠審判之前,教會也將復還審判的權柄,如亞拿尼亞和撒非拉欺哄聖靈,遭擊殺(徒5)。

資料來源: Latter Rain Teaching on Restoration(春雨運動復還的教導),趙仲權,1982

 

 

【國度觀點】 數算俄梅珥的等候

今年的耶穌受難節與逾越節前夕對齊,復活節與初熟節對齊,這舊約的節期正好預表了基督在地上最後一個,也是關鍵的服事,就是捨生成為贖罪祭,救我們逾越死亡,也成為復活初熟的果子,使信衪的人得著永恆的盼望。耶穌復活之後有40天之久向門徒顯現,教導神國的事情,再過10天後,門徒就在五旬節經歷聖靈的澆灌和差遣,開啟了使徒行傳的世代。

這50天被稱為「數算俄梅珥」的日子,是一個信徒領受信息,裝備自己,以致在五旬節得著聖靈能力,使生命轉化爲新皮袋,去承接新酒新油。使徒行傳1-2章記載了門徒生命轉化的歷程:從最初渴望復活後的耶穌復興以色列國的屬地眼光,轉換到看見天國,看見基督的救贖計劃與神國藍圖,以致爆發出屬天的能力,以福音打開人的心門,城市的城門,乃至國家的大門。

彌賽亞信徒領袖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在5月1日向華人分享的信息中提及,耶穌從耶路撒冷升天,將來也要再次從天上降臨,重回聖城,同時,福音從耶路撒冷而出,也將有一天,重回耶路撒冷。神在天上的國度與地上的彰顯是同時存在的,當我們仰望神去成就祂的應許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個人和群體去投入領受聖靈的更新轉化。接受聖靈的澆灌和能力,使我們能認出自己的位置,以致投入到將天上國度彰顯到地上的使徒性運動。

對於現今基督身體而言,數算俄梅珥的意義在於等候神國的能力臨到,以及使徒性團體被興起而帶來影響力及改變。50天的調整和等候,預備新皮袋去進入個人及群體的五旬節,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旅程,環境太多震動,資訊太多干擾,當初的門徒也問耶穌復興以色列的事、但耶穌說那日子有預定的時間,他們第一優先要務是領受上頭來的能力。我們是否有這樣的眼光,開始專注數算我們的俄梅珥,用信心來迎接等候個人及基督身體豐收的時刻?

復興是有跡可循的,不是複雜或是困難的,是一種專心與渴望的等候與尋求,並不是我們要呈現完美以及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我們都感受到復興浪潮已經離我們不遠,香港要進入更深的調整,放開理性的束縛,摘下自傲的冠冕,歡迎聖靈的澆灌與掌管,帶領我們進入一個不再熄滅,直至耶穌再來的復興日子。

 

 

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 年青人來教會多是因朋友邀請

新店行道會Radical顛狂世代協會於4月29日發佈「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Z世代教為1995年後出生者),顯示國中到大學階段的年青人第一次來教會的最大原因,都是「朋友的邀請」。至於過去穩定聚會的Z世代,不想再來教會的前兩大原因分別為:「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及「不想整個週末都花在教會」。

這次的調查,主辦單位共抽樣921位目前正處於國中(185人)、高中(312人)及大學(424人)的Z世代年輕人。在所有填答穩定聚會的基督徒中,54.4%是第二代基督徒,37.3%是初代基督徒,他們第一次來教會的原因都是「朋友和教會的邀請」。對於第二代基督徒來說,信主的家人扮演著幫助他穩定聚會的重要角色。對於初代基督徒來說,教會活動能否引起興趣很重要,且他們較易因朋友的緣故,持續來教會。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光偉說,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此刻,從這份調查報告的結果中可以發現,傳福音領人歸主,無論時空環境怎麼改變、實體聚會還是線上連結,「友誼」(建立關係)是從邀請人來教會,到後來他們可以留在教會、委身教會及成為傳福音的人的一大關鍵。雖然調查中也顯示,Z世代可能因著「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而不想再來教會。這也提醒教會要更多幫助來到教會的Z世代年輕人「自己經歷到神」,建立跟神穩固的信仰關係。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馬偕故事將拍成電影 《教會》金像獎導演執導

為紀念馬偕博士在台宣教150週年,一部有關「馬偕精神台灣魂」的國際電影鉅作,邀請了奧斯卡金像獎《教會》(The Mission)導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執導,並將透過國際製片發行,這也是台灣史上第一部走向國際發行的傳教士電影。為了有好的劇本,籌拍的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特別舉辦了馬偕電影劇本大賽,獎金高達152萬新台幣,超過國內編劇行情價的紀錄。

4月27日,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辦的「寧願燒盡,不願毀壞」的「馬偕精神台灣魂的電影劇本徵件大賽」記者會,邀請了朱延平導演、中廣公司董事長趙少康、台灣優質生命協會秘書長紀寶如、金鐘影帝李天柱、中影公司董事林麗珍等人在會中站台,支持馬偕生命故事拍成電影,推動本土電影走向國際。會中也宣布電影劇本大賽的參賽時程及參賽辦法,廣邀海內外各界寫手共襄盛舉,競逐首獎。獲得首獎的劇本,若獲編劇採用,最高可獲得新台幣152萬元獎金,而且有機會與榮獲三次奧斯卡提名的大導演羅蘭.約菲合作。

主持人紀寶如表示,馬偕博士一生對台灣的醫療、教育和農業都有巨大的貢獻,一生傳遞愛的力量,也將生命奉獻給台灣。但是多數民眾只記得馬偕醫院,馬偕博士所做的遠超過這些。這部電影是國際製作和發行,導演這部影片的羅蘭.約菲將於8月來台,為公布的劇本大賽優勝者頒獎,同時勘景和選角。

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理事長洪國隆表示,因著「馬偕精神台灣魂」的激勵,除了馬偕故事改編成電影之外,期望未來持續拍攝宣教士感人影片,讓神藉著祂的僕人,對台灣犧牲奉獻的愛心,感動族群融合,更愛台灣。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副理事長朱奔野牧師提到,多年前他帶領教會團隊參與基督教論壇基金會主辦的全球華人福音微電影金鷹獎,並屢獲獎項,也把他帶進電影世界,對如何透過影像詮釋福音,有很大的興趣。他在神學院教傳媒神學,認為未來傳道人要用運用影像來說故事。

朱指出,馬偕的故事非常豐富,馬偕為了融入台灣,不顧當時差派他來台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反對,娶台灣女子為妻,付上很大代價。馬偕在加拿大長大,進修神學;也到英國愛丁堡,學習建立西式學堂和醫療宣教。他從新北市的淡水登陸,之後終身在台灣宣教,淡水成為安葬之地,真正認同台灣。他們期待下一部電影,能延續宣教士的愛,繼續拍攝彭蒙惠老師的故事。

「教會怎麼可能拍電影?」「要花費六千萬美元,又怎麼可能?」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影視部、春暉映像有限公司執行長孔繁芸,在會中公布徵件競賽辦法時表示,當他們聯絡好友羅蘭導演拍攝時,他馬上答應。而羅蘭導演拍攝的《教會》去年在台灣推出數位版,重現電影拍攝的精神。當他們又聯絡發行商甲上娛樂時,甲上娛樂也支持他們在全台放映。因此他們相信,這件事絕對有可能發生。她說,這部電影主要傳遞「愛世人取代爭鬥」價值觀精神。

羅蘭.約菲曾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特別是他執導的電影《教會》更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電影講述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赴南美傳教的故事,由巨星勞勃.狄尼洛(Robert  Anthony De Niro)及傑瑞米.艾恩斯(Jeremy John Irons)主演,未來拍攝新的電影,是講述傳教士馬偕赴台灣傳教的感人故事。

朱延平導演現身記者會,支持國內電影走向國際舞台。對於羅蘭導演願意執導這部片,相信是因為教會的緣故,也期待這部電影能在台灣完成,他也盡全力支持。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美宣教士來台18年 漁村小鎮建立跨文化交流基地

新北市東北角的福隆,是一個人口不到兩千人的純樸漁村小鎮。福隆火車站前,一個紅色招牌的教會,規模不大,卻肩負起跨文化宣教的使命,來自美國的宣教士羅禮德,領受耶穌在馬太福音得人如得魚的呼召,在這裡打漁18年。

剛到台灣時,羅禮德領受神要他融入當地文化,用台灣人的方式傳福音。他從學中文起步,接著因為旅遊發現這個靠海的偏鄉地區,他與YMCA(基督教青年會)配搭英語教學開始,在福隆澳底等東北角十個學校帶英語營隊,積極有活力地傳福音。

羅禮德宣教士接受訪問

以英語教學傳福音的策略非常有效,帶來不少當地孩子及家長進入教會,羅禮德甚至與美國家鄉教會合作,開啟台美雙向文化交流的暑期營會,並打響口碑。羅禮德分享:「美國的孩子與我們的年青人一起唱歌,美國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孩子會用中文讚美主,所以他們很感動。」

在台灣多年的宣教經驗,也讓羅禮德學會用華人的觀點來傳福音,剛開始他常碰到人們拒絕,讓他不知所措。而東北角福隆教會人數雖然不到百人,但弟兄姊妹都樂意擺上,大家忙進忙出,讓教會更像溫馨的大家庭。會友蔡麗香分享,其實在這裡建立教會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這種漁港都是拜媽祖的。「開始的時候我們想,他們到底能做多久?我們可以有教會聚會到什麼時候?還好真的是神恩典,讓這個教會愈來愈興盛。」

「你應該回家賺很多錢啊,你為什麼在這裡浪費時間?有時候人會這麼跟我說。」羅禮德分享,「可是在我心裡有一些事情是我不能解釋的,那就是喜樂。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喜樂,如果不是因為耶穌,當然要去很熱鬧的地方,但神就叫我來這裡,如果我在這裡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也願意。」

18年開拓教會之路,艱辛又漫長,羅禮德困惑或苦悶時,就到海邊禱告,得人如得魚的呼召,一次次重新堅立他的信心。他在美國原是木匠,帶著滿滿的愛橫渡大西洋,在台灣,他是神的漁夫。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國度角度】當事奉神,還是那殿

很多人問我,對於信徒現今守節期與安息日有何看法,我沒有個人的看法,我想一切當根據經上所記的話!「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西2:16-17)這是强而有力的宣告,值得我們深深反思。究竟當事奉神還是殿,事奉影兒還是那本體?

經上記著説,大祭司基督已坐在天上全能者的右邊,在非人所支,乃主所支的聖所,真帳幕裡作執事,地上祭司所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神警戒摩西: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參來8:1-5)這豈不更指明,地上祭司一切供奉的事,都只是天上事的「影兒」而不是「實體」,而「山上指示的樣式」豈不更預表一切當「照著天上指示的樣式」。若人所支的帳幕不是真帳幕,人所供奉的事只是影兒,山上指示的樣式只是預表,那我們應當追求事奉的「本體」又是指著什麼所説的呢?

經上又記著說,耶穌的職任是「新約」更美的「中保」,前約因有瑕疵,所以主才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因他們都不恆心守我的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參來8:6-12)若前約是因有瑕疵,且有缺欠,神才另立新約,那我們可有必要重回那漸舊漸衰,必快歸無有的形狀與影像去嗎?

經上再記著說,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見他是 「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參來10:1-9)到了新約,神所要的不是祭牲的「死祭」,乃是與主聯合的身體之「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因一切都是按照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而活的。(羅12:1-2)神要破舊立新,以成全律法的不足,正如主所説:「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不在乎外在的儀文,乃在乎基督內裡對天父那最單純愛的動機,成為我們一生渴慕追求的榜樣!

傳統猶太教至今仍固守舊約的禮儀、節期、月塑、安息日……但卻因心地剛硬,心中的帕子仍未除去 (林後3:10-16)。時至今日,猶太人仍不認耶穌基督是彌賽亞,且因硬著頸項、心耳未受割禮,時常抗拒聖靈(徒7:51),所以強烈地逼迫彌賽亞信徒。然而經上卻應許,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林後3:16-17)可見,固守禮儀、節期、月塑、安息日,既救不了猶太大哥,更救不了我們,唯有藉聖靈的重生及啟示,脫離影兒的事奉,歸回那以基督為本體的事奉,才能使我們重獲靈裡的自由。焦點是活出神兒女的真像,以彰顯父的榮耀,願與家人共勉!

文@何寶生

 

 

山洞教會 信徒的搖籃 -【火煉的使徒】專欄

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一年,我看到希伯來書10章25節記載:「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我想,沒有聚會是不合聖經的。我當時雖然才17歲,但主卻給我很大的信心和膽量。與母親商量之後,我們決定在家裡開始聚會。在那個時期的中國,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許多弟兄姊妹勸我別往釘子上碰,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教會成立了,但村民都不敢來我家參與聚會,於是我決定和母親兩人在家裡堅持主日聚會。我們母子二人就在一塊兒讀經禱告。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聚會,但主仍在我們中間。 到了下半年,我們有5個人在一塊兒聚會敬拜。1968年增加到13人,大家情投意合,彼此相愛,把這個聚會看得很重要。我們聚在一起時,不會講什麼長篇大論,只是讀幾節聖經,唱幾首靈歌, 一同禱告,一同哭泣,就是一種享受。若不是因爲怕天亮後被人發現,即使整夜聚會也沒有倦意,誰都不願意離去。那些年日的聚會,真有一種在地如在天的感受。

1968年,文革愈來愈熾熱,為了安全的緣故,我家的聚會轉移到離我家約300公尺的山洞中,那是中原的第一所教堂,也是華人歸主教會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洞不太大,也不太深,可容下10來個人。洞在叢林中,無人發現。我們在裡面唱詩,外面聽不到聲音,我們在那裡高聲讚美主,它就成為讓人得以釋放的地方。每個主日晚上,我們都到山洞去。洞雖小,主的同在卻很大,不少人在那裡重生得救,更多人在那裡與主相遇。那山洞成為人間天堂。

1980年後,人們停止在山洞聚會,但那裡孕育出來的人才正在神的禾場上撒種收割。這個簡單的教堂已成為歷史,但人們很珍視那段歲月的見證及生活。直到今天,還是有人要到山洞教堂,體驗當年信徒的卓絕生活。那地方還在激勵不少信徒爲主獻身,努力工作。山洞教堂不只是華人歸主教會的遺產,更是中國教會歷史的一段記憶,今天它雖然已經停止使用,但它的影響及魅力仍不減當年。

1968年冬天,在一個零下10多度的寒冷日子,神僕張世選帶我到一個位於山腰的河塘,奉主名爲我施洗。當時河塘已冰封,有位弟兄用木棒把冰砸破後, 我就下去受洗。那時一點兒都不覺得冷,反倒渾身發熱。受洗之後,無比歡喜快樂,充滿了新生的感覺,覺得天開了,心開了,靈開了,生命也開了,好像是一個新天新地。

從那天起,我對自己有了新的要求,要在屬靈的追求及愛主方面登上新的台階,我開始傳福音結果子。我先回到我的出生地,我重生得救的村莊,找到我的同齡好友,以及血緣較近的同族兄弟姊妹,一同傳揚主耶穌的十架救恩。 那年為主結了不少果子,在我的親族中不少人悔改歸主。

1967年的時候,因緣際會我被人硬推上造反派司令的位置,從此離別高山的牧場和熟悉的羊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人們議論說這是因禍得福啊!當時我想,萬事都互相效力,爲要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第一,當造反司令不能犯罪,做事要對得起神,也對得起人;第二,可以保護基督徒不受批鬥遊街的衝擊,可保護聖經不被抄走或扔入火堆。

感謝神,在我負責管轄的36個村子裡,沒有批鬥過信徒。僅有幾次因非法之徒私自抄家抄出3本聖經,但在他們交給我後,我都一一送回本人手中。信主家的子弟在政治方面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也沒有一本聖經在我所管轄的區內被毀。

鑑於我對國家的忠誠,對工作的積極,並且克己奉公,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上層機構經研究,決定邀請我成爲黨員,並任大隊副支部書記及民兵營長一職。1970年7月1日,我在紅旗下宣誓就職,也不知道信主是不准許入黨和當幹部的。那時我是一個跟隨黨認真工作的基層幹部,直到1976年1月18日,我因現行反革命罪獲判刑七年。


張榮亮是中國教會最黑暗時期的福音拓荒者,其創辦的華人歸主教會(前稱方城教會)是中國五大家庭教會之一,他走過如同在爐火中行走的歲月,也見證了中國家庭教會從火中出來的血淚史。本專欄節錄自其自傳——《火煉的使徒》。

 

 

連結的認知(下)-【選民系列】專欄

由於妥拉是猶太教的四大支柱之一,邁克爾(Boaz Michael)呼籲注意遵守妥拉。這並不意味著外邦基督徒要成為猶太人,而是要表現出對律法的熱愛和對猶太人的尊重。他重申,所有信主外邦人的基礎是耶穌,基督徒通過耶穌與神、以色列和律法建立聯繫。他說:「彌賽亞外邦人的信仰必須以基督為中心,而不是以妥拉為中心。妥拉告知外邦人的義務,但彌賽亞是這些義務的來源和原因。」

鄧恩(Dunn)還說:「對於新約的基督教來說,律法的履行仍然很重要。」儘管有這樣的承認,但在猶太教中仍有一種印象,即「保羅對外邦人的使命涉及對律法的拒絕」。嘉格(John G. Gager)解釋說,保羅對律法的所有明顯負面評價都是「針對一些基督教宣教士,而非反對猶太人或他們與律法的關係」。

那些基督教宣教士是很猶太化的人,試圖將割禮和飲食法等猶太法律強加給外邦信徒。保羅反對猶太化,因為它可能會扭曲單靠恩典的救恩。希夫曼(Schiffman)說:「律法的初衷不是提供一種救贖的手段,而是為那些已經被救贖的人提供一種生活規則。」他還堅持說:「根據保羅的說法,律法的目的不是叫人稱義,而是要讓人意識到自己的罪孽。」 對保羅來說,「割禮和摩西之約確實不再適用——這是對外邦人而言。」根據鄧恩(Dunn)的說法,保羅期望信徒成全律法,但要避免以此為榮,也不要限制神的恩典。

耶穌說得很清楚:「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7)考慮到這一點,耶穌一生遵守了律法。迦拿變水為酒的神蹟象徵著新的比舊的更好,但谷勒(Morna Hooker)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聯繫。他說:「舊的並沒有被拋棄——它可以說是被回收了:猶太教的舊水沒有被丟棄,而是變成了福音的酒。」

邁克爾(Boaz Michael)總結道:「知道這一點會讓人重新評估妥拉的重要性、其持續相關性和具有約束力的權威。」他說,耶穌福音的核心信息「不應被視為放棄猶太教的呼籲,而應被視為對聖約忠誠的呼籲,是對妥拉及其教義的號召。」對於基督徒來說,遵守律法,要知道不是稱義的手段,而是對希臘化和恢復其原始猶太本性的戲劇性逆轉。這是為了恢復與猶太人的共同點並幫助建立聯繫。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塞爾維亞總統連任 基督徒看見福音機會

塞爾維亞於4月3日舉行總統選舉,現任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以約60%得票率成功連任。武契奇於2014年出任總理,2017年當選總統。塞爾維亞福音派聯盟(Serbian Evangelical Alliance) 主席撒母耳.彼德羅夫斯基(Samuil Petrovski)日前接受《福音焦點》(Evangelical Focus)訪問,談到選舉結果,當地社會和教會的現況與未來。

彼德羅夫斯基表示,在武契奇成為總統前,曾與他會面數次。「我們送了他一本聖經,並與他一起禱告。2017年9月,武契奇讓基督教宣教士Nick Vujicic在政府會議上分享,活動持續差不多兩小時,令人鼓舞的是,時任總理和所有部長都有出席。」

彼德羅夫斯基指出,當地人民非常信任武契奇。「在過去十年,他幫助國家建立了更好的基礎設施、物流、新建築等。社會的經濟有所改善,人民現在的生活也比先前好。他為塞爾維亞引進了許多投資者,從美國、德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還有中國或南韓。」武契奇為維持地區穩定,於2019年10月與北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簽訂了「迷你申根區」(mini-Schengen area)協議,讓三地人民往來更方便,並更容易獲得工作簽證。

彼德羅夫斯基認為,在維持宗教自由方面的工作,武契奇做得很好。「在他任內,福音派教會註冊成為獨立教會的數目是最多的。大多數教會都有自由開展宣教事工,他也從沒有發表過反對東正教信仰團體的言論。」

被問到塞爾維亞的基督徒所關注的事項,彼德羅夫斯基表示,當地的信徒在想如何把福音傳開。「每一次危機都帶來許多問題,人們也會對未來產生恐懼。我們希望把人民帶到盼望的泉源──耶穌基督。」福音派教會正關注不同議題,並嘗試在不同方面作工,反墮胎倡議、生態問題、人口販運、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和貪腐問題、羅姆人、吸毒者等弱勢群體。基督徒願意走進公共領域,從聖經的角度來解決這些問題。「在過去十年,基督徒在媒體的參與也大大提升了。我們在媒體談論婚姻、科學和其他的議題。相比過去,信徒現在更受尊重。」

彼德羅夫斯基續指,塞爾維亞的基督徒也很樂意傳達和平與和好的好信息。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學生事工有很好的關係和協作,基督徒領袖也會互相邀請在彼此的全國會議上發言,兩國總統的關係也很好。他希望平安與復和也臨到俄羅斯和烏克蘭。「我們在俄羅斯的信徒在評論國家發動戰爭,甚至抗議。他們的情況不容易,需要我們代禱。我們也要為烏克蘭的信徒禱告,他們遭受苦難,痛失親人。」彼德羅夫斯基表示,在這個時代,基督徒需要團結合一。「然而不幸的是,從福音派在90年代的經驗,我們看到討論政治議題往往造成基督徒彼此分裂。」

談到塞爾維亞的福音需要,彼德羅夫斯認為現在是傳揚和活出耶穌基督福音的好機會,人們渴望神,希望尋得生命意義。「我們看到很多人信主受洗,但我們要更多禱告,並需要更多的宣教士和工人。」

禱告:願神興起塞爾維亞屬祂的兒女,帶著聖靈的能力和天國的價值進入社會,同時在屬靈和自然領域治理,轉化和得著社會。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前美駐以色列大使獲錫安守護者獎 籲美國重回聖經根源

4月19 日,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大衛.佛利民(David M. Friedman)獲巴伊蘭大學Ingeborg Rennert耶路撒冷研究中心頒發錫安守護者獎(Guardian of Zion Award),表揚他對維護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所作的貢獻。

佛利民從2017-2021年開始擔任美國駐以大使,他在2018年美國遷大使館往耶路撒冷,以及2020年以色列與阿聯酋和巴林簽訂促進地區和平及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等事上貢獻良多。佛利民親身到耶路撒冷領獎,他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獎項對他意義重大,並表示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傳統價值和立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神與我們先祖立約的前提,就是要安置猶太人,然後讓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土地上。」

佛利民曾擔任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顧問。他指出,美國常見的一種反猶太主義是指責猶太人雙重效忠,批評他們支持以色列多於美國。「在我擔任大使的四年間,不止一次收到這些評論。奇怪的是,這些言論往往出自美國的猶太團體。事實上美國猶太人支持以色列,不會削弱他們對美國的支持。反之,支持以色列的猶太人持守著我們美國最好的傳統和價值。當美國支持以色列,我們就處於最好的狀態。這是一個深深植根於我們民族DNA的價值觀,使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祝福和恩惠。」

佛利民表示,聖經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文本,其次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的想法,指出每個人生而平等,獲造物主賦予不容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更指出這些權利是由神所授予的。聖經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

佛利民又指出,美國正面臨存在危機,需要重回到立國的猶太基督教價值。「隨著我們越來越偏離本身的價值觀,美國的國力就逐漸衰退。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最大的風險是美國不再領導世界。」佛利民挑戰在場的以色列人和美國人都要成為錫安的守護者,站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的立場上。「因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是我們神聖信念的泉源,值得我們保護。」

禱告:求主帶領美國對齊神的心意和立國先賢的看見,愛神所愛,重回神的秩序,得著從神而來的恩惠與祝福。

(來源:Israel 365 News,2022年4月20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馬斯克收購推特 基督教群體望能重獲言論自由

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之舉,獲美國基督教和保守派群體支持,期待收購能為大眾重獲言論自由。

4月25日,特斯拉董事會一致通過馬斯克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提議。馬斯克自詡為「言論自由的絕對主義者」,他質疑推特、臉書等大型社交媒體採取「影子禁令」(Shadow Bans),屏蔽特定用戶能見度,打壓矽谷菁英厭惡的保守派。馬斯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言論自由是民主運作的基石,推特是數位言論廣場,人們能在這裡討論攸關人類未來的重要議題。我希望透過強化產品新功能,打敗垃圾郵件機器人,對所有人進行認證等,使推特更勝從前。」他更表示,希望對他最嚴厲的批評者也能繼續留在推特,實踐言論自由的真諦。

推特曾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主力發聲平台,但特朗普因被推特關閉帳號,一夜流失8800萬個追隨者。特朗普認同馬斯克的交易,但無意重返推特。基督徒和福音機構曾因立場歧異而遭推特審查禁言,尤其針對跨性別議題,用戶基本上被禁止陳述聖經教導。基督教群體因此同樣關注收購案的發展,企盼往後能無所顧慮地發表言論。基督徒作家Allie Beth Stuckey曾就東京奧委會允許紐西蘭跨性別舉重運動員Laurel Hubbard參加女子組競賽抒發己見,並以男性代名詞稱呼Hubbard,結果遭到推特暫時停權。彌賽亞猶太學者Michael Brown博士也曾因新冠肺炎相關評述而被推特禁言。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旗下的《公民日報》(The Daily Citizen)於去年1月發表一篇關於拜登提名跨性別醫生為助理衞生部長的報導後,也遭停權處分。

美國女性關懷協會(Concerned Women for America)在馬斯克宣布收購推特後貼文喝采:「言論自由,美好的一天!」保守派媒體《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編輯團隊祝賀馬斯克,表示期待他帶領推特走向公平客觀。北卡羅萊納州羅利市首都社區教會(Capital Community Church)主任牧師Grant R. Castleberry認為,馬斯克的做法對基督徒有正面意義。他在推特貼文寫道:「馬斯克收購推特後,基督徒能自由傳福音。如同兩千年前條條大道通羅馬,感謝讚美主。」然而,也有人抱謹慎觀望態度。麥迪遜浸信會(Madison Baptist Church)牧師Griffin Gulledge回應Castleberry牧師說:「我希望你是對的,我記得臉書行政總裁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曾高談開放社會和言論自由……我會拭目以待。」

禱告:求主賜信徒謙卑聆聽和剛強壯膽的心,無論得時不得時,發出與祂對齊的聲音。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齋戒月為穆斯林世界禱告 帶來歸主浪潮

穆斯林的齋戒月於5月1日傍晚結束,齋戒月期間,許多基督徒不斷為全球10億穆斯林歸主禱告。宣教機構全球福音之門(Global Gates)執行長、《靈風飊起:近年在伊斯蘭世界中的穆民歸主運動》(A Wind in the House of Islam)一書的作者David Garrison早前接受視博恩新聞(CBN News)訪問,指出在過去30年,神一直在背後推動穆民歸主的浪潮。

Garrison與團隊曾花3年時間,探討近二十多年世界各地出現的穆斯林歸主運動。他們於2007至2012年間走訪14個穆斯林國家,訪問了千多位穆斯林背景歸主者。當Garrison與世界基督徒關懷差會(World Christian Concern) 主席Paul Filidis分享研究結果後,他始發現,過去30年穆斯林歸主的浪潮和運動與Filidis自1993年發起的「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的發展相對應。在此之前,Garrison並沒有想到兩者之間的關聯。「我跟Paul分享,從我們走訪的研究看見,84%穆斯林歸主運動發生於近30年。然後Paul看著我說:『那就是我開始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的時候。」

從一次中東基督徒領袖小型聚集開始,Filidis沒想過「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會發展為全球數百萬信徒參與的運動。「我們並不知道這聚集會帶來如此具策略性的影響,尤其是禱告運動早在911恐怖襲擊發生的8年前就已經開始了。」Filidis在 70 年代前往阿富汗的「嬉皮之路」上信主,之後漸漸產生了對穆斯林世界的愛。

Garrison表示:「30天禱告確實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我們看見,在穆斯林世界中有許多神的運動,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成千上萬的穆民歸主,他們在夢中和異象中看見耶穌基督,他們並不是改信一個教義或宗教,而是真實地與永活的基督相遇。」

Garrison認為,穆斯林也許不知道基督徒時刻為他們禱告,但神知道,並垂聽。「主應許,我們的禱告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人的心意奪回,並使我們對齊神的心意,能看見祂何等渴望穆斯林認識祂的愛子耶穌基督。」

禱告:求神的靈興起愛穆民的眾信徒,繼續為穆民歸主禱告,並宣告他們要因神的救恩臨到,與以色列復和,滿足神的計劃。

(來源:CBN News「30天為穆斯林世界禱告運動」網站,2022年4月28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