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VOL07 神眼中的以色列

10月7日,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哈馬斯率先向以色列發射上千枚火箭觸發以巴之間的全面戰爭,綜合以巴消息,截至10月30日,戰爭已導致雙方超遍9,800人死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地區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國際間不同宗教及種族亦對此持有不同的立場和意見,致使中東地區局勢複雜多變。作為國度的子民,應該從查考聖經的觀點,以及尋求神的眼光,去分辨和領受神對以色列,阿拉伯族裔,乃至列國的心意和計劃。

 

神設立的次序:先是猶太人

「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馬書2:9-10)

彌賽亞猶太運動的先驅阿睿·高獅拉比(Sorko-Ram)

神對待列國一視同仁,但是對於不同的民族,他的確有不同的目標和指引。如果我們想要神的旨意在我們的國家、城市、家庭和生活中得到成全,那麼遵守神所定的次序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從國家的範圍來看初熟果子的原則應用,主在出埃及記4章22節中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

事實上,羅馬書1章16節提到,福音是「先給猶太人」,這是神的次序。神揀選以色列成為他計劃中頭生的,這不是說以色列比别的任何國家要好,而是在神的拯救和建立神國的計劃中,以色列有着獨特的命定和地位。以色列民族過去没能在神面前正直行事,但這並不會改變神現在和未來對以色列的計劃。這不是因為以色列配得,而是因為神的信實。

今天,「先是猶太人」這個原則仍然適用。無論我們是否遵循這個原則,救恩總是先輪到猶太人。這並不意味着不給外邦人——只是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耶穌命令我們把福音先傳到耶路撒冷,到猶大全地,再到撒馬利亞,最后傳到地極——但是,總是先給猶太人。當你了解這個策略,你就能夠完成使命。仇敵總是盡力破壞神的策略——把猶太人和外邦人分開,把以色列單獨隔絕在整個異象之外。我相信所有這些事情發生都是因為魔鬼了解:當以色列進入正確的聖經次序時,世界範圍的收割就會發生,彌賽亞就會回來。

以巴衝突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世紀之久,整個中東地區都歸土耳其奧圖曼帝國(Turkish Ottoman Empire)管轄。猶太人被擄以來,聖地一直不斷有猶太人居住;在上述時期,大約有八十萬猶太人住在這個地區,其中約有五萬猶太人住在合法購買的土地,或從祖先承繼的家產。

‧1920年,「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委託大英帝國管理這片土地,負責建立一個猶太國家。當時這片預留地不只包括今日的以色列,還包括現在的約旦王國。當英國接受委任後,阿拉伯人即發動暴亂,抗議在他們當中建立猶太國。

‧1922年,英國將這片按國際法劃分給猶太國的78%的土地,給了阿拉伯人成立了今天所知的約旦國。

‧二戰後,1947年聯合國提出以巴分治計劃,承認以色列可以在這片約佔原先預留給猶太國的10%的小塊土地上,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至於另一半,再分給阿拉伯人建立約旦王國之外的巴勒斯坦國。猶太人接受聯合國的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卻斷然拒絕。

                  節錄自《為什麼要關懷以色列》,珊朵拉·泰普林斯奇(Sandra Teplinsky)

救恩是從猶太人來的

「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羅9:4-5)

在創世記12章3節中,神應許亞伯拉罕,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得福。神完全了他給以色列的救恩,這樣世界萬國都通過她得福。因此,救恩臨到以色列是因為萬國的緣故,但是反過來萬國得救也是因為以色列的緣故。列國或外邦人得到了救恩的禮物,所以他們會把這個福音傳回以色列,將以色列帶回正確的次序。當這一切成就,猶太人和外邦人就會一起得到向世界傳福音的話語,這樣,豐收就會按着神的旨意發生。

節錄:《先是猶太人》,彌賽亞猶太運動的先驅阿睿·高獅拉比Sorko-Ram

 

與神對齊的關鍵

神國來到現今階段的最大關注焦點在於主再來的那日,而那日到來之前有三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1.天國福音傳到列國(太24:14);2.以色列復興(太23:39);3.教會豐滿(啟19:7)。

這三條 「軌跡」必須完成:天國的福音傳遍萬民,猶太百姓進到復興的關鍵點——向神呼求,教會「新婦」全然成熟與純潔,也就是以色列、教會和天國組成了三股合成的繩子,彼此相連和影響,一起進入豐滿,至終成為一。

天國的福音:涵蓋了神的計劃的所有要素,從個人起初並持續的悔改開始,直到神的國在地上建立為止。耶穌第一次來是賜予個人救恩,第二次來是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因此萬國必須有聽聞救恩與天國的機會,神的子民必須知道天國法則,為要在耶穌再來時,與祂在地上一同建立天國。

以色列復興:復興和迎接彌賽亞將會是猶太民族歷史的巔峰,這個歷程包括許多部分:百姓結束兩千年的流亡,被帶回家;母語要被恢復;國家重新建立;耶路撒冷成為首都。 整體而言,以色列國民正在經歷靈性的追尋。所有政治、 經濟、哲學、宗教的方法都嘗試了,但毫無果效。最後,大多數的世俗猶太人與宗教人士將轉向耶穌,這會在極度的混亂與大災難中發生,同時爆發極大的呼求聲。

猶太信徒領袖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or)

教會豐滿:外邦教會被描繪為「新婦」, 在聖潔、熱情和成熟上都需要作好預備。當外邦教會新婦邁向成熟之際,以色列的位份與呼召便會啟示出來。保羅陳述,外邦教會的豐滿,與領受關於以色列的啟示是同時發生的: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 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羅11:25)

「數目添滿」,原文是指「豐滿」(fullness)。當教會進入豐滿,她就有關乎以色列的啟示:為以色列禱告,以色列的復興就開始,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那時,以色列呼求耶穌再來,然後神的國會建立在地上。 這全都始於教會為以色列的救恩禱告(羅9:1-5;10:1-2) 。教會的豐滿引進以色列的復興,以色列的豐滿帶來國度的降臨,教會與以色列之間彼此依賴、成為夥伴。(羅11:33)

節錄自《與神對齊》,猶太信徒領袖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or

 

以色列與全地的復興有關的四個例子

‧20世紀初,現代錫安運動、猶太歸主運動出現VS阿蘇撒街大復興出現,並且引發全球的五旬節運動。

‧1948年,以色列建國VS美國引發醫治的大復興

‧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收復耶路撒冷VS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以及靈恩更新運動(Chrismatic Revival)

‧1990年代初,大批前蘇聯猶太人信主,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地(Aliyah)VS加拿大的多倫多祝福爆發,影響全世界。

錫安教會曉林牧師 :「以色列是神的準繩,神審判列國,是根據他們怎麼對待以色列。」

華人信徒與以色列

自19世紀中福音傳進中國,經過百年的發展直到1940年代,傳道人張谷泉、趙西門、馬可和趙麥加等人領受異象,要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於是成立了「遍傳福音團」及「西北靈工團」,向中國西北部出發,治著古絲網之路向西走直至耶路撒冷。雖然運動止步於新疆喀什,但此異象仍然存留在中國信徒的心,如今將福音傳回中東,把兩位長兄,就是以實瑪利和以撒帶回神的家,成為華人信徒的末後使命。

主的心意和吩咐:成為守望者

加拿大錫安教會曉琳牧師(JoyLynn)於10月29日的主日崇拜中分享:

錫安教會曉林牧師

我們等著神來改變以色列的心,直到他們的口裡宣告:「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當他們打開心,張開口宣告的時候,才是打開末世復興的關鍵的門,才能迎接榮耀的王回到我們當中。我們要認識神眼中的以色列,超越一切政治和民族的爭戰而進到屬靈的爭戰。我們不是在中東的戰場,而是要跟主進入另一個戰場,因為那才是真正完全得勝的戰場。

「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賽62:6)

先知以賽亞有一個特別的看見,主沒有要求我們為其他城市、地土或人民晝夜禱告,只有耶路撒冷!以賽亞書62章1-5節提到神心中的渴望是拯救錫安不再被撇棄,而關鍵策略是設立守望者。祂不希望只有自己成就這件事,而是喚醒一群與他站立的守望者進入一個更親密的合作和戰場。

 

如何為以色列代禱

Rick Ridings(Succat Hallel創辦人)

Rick Ridings(Succat Hallel創辦人)於10月15日在重建大衛帳幕(RTOD)列國匯聚中分享如何為以色列的代禱時提到:

哈馬斯與ISIS是同樣邪惡的恐怖組織。他們把武器放在學校,醫院和清真寺中,當以色列反擊時攻下這些地方,他們就會說,以色列人攻擊學校,殺害孩子,毁壞清真寺和醫院等。以色列方沒有馬上向加沙進攻,因為他們發出了許多通告,要求百姓馬上離開這地方。但哈馬斯卻一直警告或要求人民不要離開,要他們成為人肉盾牌。

 

第一個禱告事項:與哈馬斯完全無關的平民百姓能夠早日逃離,去到南部,好讓以色列全力反攻時,轟炸不會波及他們。特別為以色列,包括所有的巴勒斯坦人禱告,能夠從哈馬斯的邪惡掌控中得釋放,完全得自由。

第二個禱告事項媒體不能欺騙所有人,讓真相去到全世界各地,以色列不是施行暴力的那方。以色列一直發出通告,讓平民盡快去到南部,至少在轟炸的過程中不被波及。

第三個禱告事項為拯救人質禱告,當以色列進行地面戰爭時,我們要禱告神會行奇妙的神蹟,好讓以色列知道是神拯救這些人質。就如亞伯拉罕拯救羅得一樣;又如大衛在洗革拉的家人被亞馬力人擄走時,他們能夠沒有一個喪失地奪回。

第四個禱告事項求神來安慰以色列眾百姓的心。現在整個以色列人民的心都在哀哭痛苦,超過1300人被屠殺,許多父母在孩子眼前被殺,截止10月26日消息,仍有201名不同國籍的人質被擄,生死未卜。

 

 

【緊急代禱】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 50年前贖罪日戰爭同日發生

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需要全球教會及信徒的迫切代禱守望。

以色列時間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突襲以色列,以色列增至530多人死亡,超過3,000人受傷,是以色列近數十年來遭受最大規模的襲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指,國家已進入戰爭狀態,並聲言要敵人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哈馬斯亦表示準備全面作戰爭,並確認俘虜數十名以色列軍官及士兵。

有巴勒斯坦槍手把以色列車輛帶到加沙地帶北部焚燒

哈馬斯發動名為「阿克薩洪水」(Al-Aqsa Flood)的突襲軍事行動,武裝分子破壞邊境圍欄,進入以色列發動襲擊,亦有武裝分子使用滑翔傘和船從海空闖入。多名槍手在以色列南部多個地區開槍,又聲稱發射逾5,000支火箭炮。以色列出動鐵穹防禦系統攔截火箭炮攻擊,以「鐵劍行動」(Operation Iron Swords)反擊,空襲加沙地帶,有建築物被炸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國防部徵召預備役入伍,清剿潛入的巴人武裝分子。內塔尼亞胡聲言要動用全部力量摧毀哈馬斯,要敵人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

襲擊造成以色列不少平民死亡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內塔尼亞胡緊急通話後發表講話,承諾面對巴勒斯坦武裝份子的恐怖襲擊,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堅如磐石,又預計美國即將宣布提供軍事援助。多個西方國家及歐盟亦譴責哈馬斯攻擊以色列的行動。

贖罪日戰爭

在50年前的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埃及和敘利亞祕密協商、精心策劃一場戰爭,兩國分別從以色列的南北發動突襲。耶路撒冷哭牆邊多人聚集,呼求神的幫助,高聲誦讀贖罪日經文。10月19日,戰局逆轉,以色列軍北越戈蘭高地,南過運河直指開羅。10月24日雙方停火,以色列在美、蘇調停下撤出佔領區。故此, 這次戰役又稱為「贖罪日戰爭」(The Yom Kippur War)。

(KRT訊)

 

禱告:1. 以色列能迅速在其境內恢復控制,釋放所有被扣押的人質。2. 保護那些受到火箭彈威脅的人。3.為以色列領導人求智慧,使他們能有效地粉碎敵人。4. 其他戰線保持平靜,尤其是黎巴嫩: 因為以色列在那裡面對真主黨。 以色列境內的其他地方,哈馬斯正在那裡煽動阿拉伯人從內部攻擊以色列。5. 為以色列境內那些處於恐懼之中、遭受痛苦和損失的人們帶來和平與安慰。

 

【國度觀點】VOL04(一) 末後萬物復興的徵兆

在今年逾越節的東門列國匯聚中,大衛會幕禱告中心創辦人章啟明長老指出,根據根據以西結書1043章,神的榮耀是從聖殿的東門離開,末後也必從東而來,再次充滿聖殿,而在此之前,世界必會進入萬物復興的時刻。

「神的榮耀從東方照入殿中,也是萬物復興的時刻,現在有些徵兆已經顯明,首先是以色列復國。」末後萬物的復興包括了四大類型:1.以色列國復興,如同火車頭,拉著其他復興運動往前進。2. 教會國度性(Ekklesia)的復興。在末後的日子,神要興起天國議會,不只是恢復群眾和民族,而是天國要降臨,恢復國度的復興運動。3、萬國萬民的復興,神要我們學習擺放天國的優先次序高於國籍之上。當萬國萬民成為天國子民,將來神要把第二層天的所有權柄收回來,給基督的身體管理。4、最後進入萬物都復興,來迎接君王的再來,榮耀重回東門。

***************************************************

全球守望禱告地圖——東門區域

根據以西結書48章30-35節,耶路撒冷東西南北面各有三個門,各城門的名字是以十二個支派的名稱命名。1999年,耶路撒冷萬國祈禱院的湯海士牧師(Tom Hess)從神領受全球守望 (World Wide Watch)的異象,將全球分為12城門的區塊,形成全球24小時的守望禱告的地圖。其中城的東面包括三個門,即約瑟門(伯大尼門)、便雅憫門(金門)和但門(獅子門),東門區域目前約涵蓋了60個國家,34億人口,其中大部分的東方海島也位於此區域。

***************************************************

 

【國際快訊】以色列國防軍擊斃3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

今日(5月9日)凌晨,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地帶展開追擊行動(Operation Shield and Arrow),擊斃3名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恐怖分子。以色列國防部長為免伊斯蘭聖戰組織反擊,已於以色列南部鄰近加沙地帶的地區,實施一連串避難措施。

詳情 https://www.jpost.com/israel-news/article-742477

總結:以色列與教會的連結 -【選民系列】專欄

論到橄欖樹的樹根(羅11:18),霍納(Harold W. Hoehner)表示:「樹根可能是指亞伯拉罕和/或先祖,因28節提到以色列『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列祖是「猶太人的忠信祖先,是神子民最初及堅定始創者……通過這批滿有信心、根深蒂固的猶太渠道,神應許有一天救贖和祝福會臨到外邦人。」由此,邁克爾(Boaz Michael)總結說:「外邦人與神有關係,只有通過猶太人,特別是經由彌賽亞。」使徒保羅說,回歸到樹根將有助於外邦教會獲得圓滿,這將引起猶太人發憤或嫉妒,以致相信他們的彌賽亞,使他們重新接枝到橄欖樹上。鄧恩(James Dunn)總結如下:「猶太人的希望沒有外邦人的參與就無法實現,所以基督徒的希望現今沒有猶太人的參與也無法實現⋯⋯直到猶太人和外邦人能夠一起讚美神,否則像羅馬書15章8-12節這段落的異象就不能應驗。」

中國教會在連結這場景中發揮了作用。彌賽亞領袖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提到強大力量「從日出之地上來」(啟7:2),意味著東亞國家的崛起。他說:「要一位天使以大權能興起,必須有該國聖徒團體大有能力的祈禱。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教會是中國大陸,也許最活躍的是南韓。」他說,家庭教會的華人基督徒很少接觸外面的神學,他們以「原始」簡單的方式閱讀聖經。「他們讀到以色列是應許之地。他們領受了關於將福音『帶回耶路撒冷』的啟示……『東方之星』正在升起;『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正在鋪設。」

在文化上,華人基督徒與以色列相距甚遠,連結過程十分漫長。開辦跟以色列有關的課程和旅遊是一個切入點,通過講述和眼看去掌握事實,可消除連結的障礙,以便準確認識以色列。課程和旅遊還可令參加者將自己視為接枝到以色列橄欖樹上的野生橄欖枝,並支取其肥汁。近年來,筆者向香港基督徒介紹猶太節日,並在自己教會舉行逾越節晚餐。越多基督徒將自己回歸其猶太根源,就越容易接觸到猶太人。教會猶太身分的恢復將彌合猶太人與教會之間的鴻溝,使猶太人能夠考慮承認耶穌是他們的彌賽亞。當華人基督徒設法將福音帶回耶路撒冷時,有必要讓猶太人與猶太耶穌相遇。當他們看到華人基督徒守猶太人的逾越節、贖罪日和住棚節,而不是復活節和聖誕節時,他們可能會敞開心扉去傾聽他們的彌賽亞如何在華人中間所做一切美好的事物。

以色列存在於一個孤立和敵對的世界,猶太人是歧視和仇恨的目標,他們需要朋友。隨著西方反猶主義再次興起,華人基督徒應該通過支持以色列國、欣賞猶太文化和結識猶太朋友來與猶太人建立真正的友誼,以此來對抗這種反猶趨勢。連結方式除了課程和旅遊外,還有為以色列祝福祈禱求平安。目標是回到猶太根源並彌合與以色列的差距,使猶太人發憤或嫉妒(羅11:14),叫他們能認出耶穌是他們的彌賽亞,並重新接枝到橄欖樹上。

(本專欄完結)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逾七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 新世代興起迎接神榮耀

5月9至14日,累計約7萬名來自北美和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和代禱者,齊聚美國堪薩斯城杜魯門之地的6座大型帳幕中,參與由IHOPKC、Awaken the Dawn和The Send共同發起的The Flood (洪水)特會,以及於週末在阿羅黑德體育場舉行的The Send(差派)特會,一同向神發出不止息的敬拜禱告,向這世代發出迎接神榮耀降臨的吶喊聲,開啟全新、大覺醒的榮耀世代。

這場7萬人聚集的訴求是,在人們看見世界的戰亂,人類社會道德淪喪,福音的各種稀釋和扭曲,以及教會失序脫節的同時,也是看到新一代信徒興起的機會。新一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與行動不會脫節,他們不會安於自滿的基督徒生活,而是會被神的話語觸動和激勵,生命為耶穌君王而燃燒,發起新一代的愛耶穌運動!

特會發起人之一Andy Byrd表示:「我不知道我們會否打破紀錄,但我絕對相信,從這個體育場上所發生的事將是歷史性的!成千上萬充滿勇氣的人齊聚,在呼召中覺醒,在湧流的愛與力量中前進,這個聲浪足以撼動每個國家,呼喚每個世代!」

畢邁可牧師(Mike Bickle)在The Flood特會中表示,現場聚集的7萬人,加上世界各地在網上一同參與的人,這正是40年前先知鮑伯.瓊斯 (Bob Jones) 所領受的預言。「神要把你們放在哈里.杜魯門(美國第33任總統)的土地上,帶來一波復興禱告運動,興起許多以色列的屬靈代禱者。這運動將要與亞洲的信徒密切連結,在中國和亞洲,人們會用不插電的小電視(即現今的智能手機),甚至類似手錶的設備,收看杜魯門之地的敬拜禱告。神要攪動我們向祂呼求,為以色列興起100萬代禱者!」畢邁可表示,神早在40年前就已經種下這先知性的種子,而在祂對以色列和末世復興的心意中,早已將華人深藏在祂對全地的計劃裡,我們正處於「神的大家庭計劃」實現的時刻。

 

7萬人齊聚杜魯門之地6座大型帳幕

畢邁可指出,在羅馬書11章中,「神的大家庭計劃」分為5個基本部分:

一、以色列的屬靈盲目是部分和暫時的

二、外邦人的豐滿包括了得救人數的滿足,這包括「十億靈魂的收割」(啟7:9)和萬民以成熟新婦之姿進入合一關係(啟19: 7)。

三、以色列嫉妒的心將因著神施給外邦人的憐憫被激起

四、以色列是第一個全家得救並活出公義的國家(羅11:26)

五、以色列豐滿的奧秘將使全地充滿神的榮耀(哈2: 14),而只有當以色列和外邦人的豐滿合而為一時,神的豐滿才會被釋放。

畢邁可表示,神在40年前透過先知鮑伯預言這波新世代齊聚的復興浪潮,他相信這長達40年的預言和應許即將在今天成就。他禱告,願一億的代禱者興起,在末後世代忠心勇敢地站立在神的心意中,藉著代禱和傳福音給猶太人,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命定和旨意。

禱告:願亞洲新一代信徒興起,成為一支軍隊,對齊和擁抱神對以色列和全地的計劃,忠心為以色列代求,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宣教大道,與全球神的大家庭同心迎接榮耀君王再來。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前美駐以色列大使獲錫安守護者獎 籲美國重回聖經根源

4月19 日,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大衛.佛利民(David M. Friedman)獲巴伊蘭大學Ingeborg Rennert耶路撒冷研究中心頒發錫安守護者獎(Guardian of Zion Award),表揚他對維護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所作的貢獻。

佛利民從2017-2021年開始擔任美國駐以大使,他在2018年美國遷大使館往耶路撒冷,以及2020年以色列與阿聯酋和巴林簽訂促進地區和平及關係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議》等事上貢獻良多。佛利民親身到耶路撒冷領獎,他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獎項對他意義重大,並表示支持以色列是美國的傳統價值和立國基礎。「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有許多關於神與我們先祖立約的前提,就是要安置猶太人,然後讓他們回到以色列的土地上。」

佛利民曾擔任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顧問。他指出,美國常見的一種反猶太主義是指責猶太人雙重效忠,批評他們支持以色列多於美國。「在我擔任大使的四年間,不止一次收到這些評論。奇怪的是,這些言論往往出自美國的猶太團體。事實上美國猶太人支持以色列,不會削弱他們對美國的支持。反之,支持以色列的猶太人持守著我們美國最好的傳統和價值。當美國支持以色列,我們就處於最好的狀態。這是一個深深植根於我們民族DNA的價值觀,使我們得著從神而來的祝福和恩惠。」

佛利民表示,聖經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文本,其次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政府與公民之間關係的想法,指出每個人生而平等,獲造物主賦予不容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更指出這些權利是由神所授予的。聖經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

佛利民又指出,美國正面臨存在危機,需要重回到立國的猶太基督教價值。「隨著我們越來越偏離本身的價值觀,美國的國力就逐漸衰退。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最大的風險是美國不再領導世界。」佛利民挑戰在場的以色列人和美國人都要成為錫安的守護者,站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的立場上。「因為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是我們神聖信念的泉源,值得我們保護。」

禱告:求主帶領美國對齊神的心意和立國先賢的看見,愛神所愛,重回神的秩序,得著從神而來的恩惠與祝福。

(來源:Israel 365 News,2022年4月20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將遷移監獄 進行重要考古挖掘

以色列文物局(IAA)於3月24日宣佈將遷移米吉多(Meggido)監獄,以進行考古挖掘,讓藏在監獄下的古老馬賽克和教堂遺址得以重新曝光,並發展為旅遊景點。

以色列監獄管理局、米吉多地區委員會和以色列文物局等人於早前參觀米吉多監獄

2004-2008年間,米吉多監獄正預備擴建時,以色列考古學家Yotam Tepper博士帶領團隊在監獄掘出基督教建築結構及三幅希臘文的馬賽克,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三世紀,考古學家認為那是最古老的教堂遺址。據以色列文物局網站指出,該建築被認為是早期基督教教堂,位於Kfar Othnai的古老猶太村落,當代文本中也有記載。其中西翼的禮堂被稱為最古老的基督教祈禱所。考古人員在村莊旁邊還發現了古羅馬第六鐵臂軍團(Legio VI Ferrata)營地的遺跡。

一名囚犯在清潔從監獄教堂遺址掘出的馬賽克

在建築內發現的三幅希臘文馬賽克,其中一幅提到一位為鋪設教堂地板捐獻的軍官,另一幅則是為了紀念四位婦女,還有一幅寫著「敬愛神的婦女,為紀念耶穌基督而獻上的一張桌子。」在一個鋪有馬賽克地板的長方形大廳裡,還發現了其他馬賽克裝飾,包括標準的幾何圖案和一個魚圖案的圓形裝飾。Tepper博士的挖掘工作還揭示了羅馬和拜占庭時期的日常生活,又證明附近的羅馬軍隊士兵是這個古代基督教社群的成員。他於以色列文物局網站的報告指出:「我們在這裡發現一個早期基督教社群的考古證據,其成員還包括羅馬軍官,該社群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之前已開始活動。」

以色列監獄管理局局長Hezi Markowitz、米吉多地區委員會和以色列文物局人員於早前參觀米吉多監獄,為監獄搬遷和重新挖掘遺址作準備。據以色列文物局Facebook專頁公佈,新一輪挖掘工作或會在6月開始。

禱告:願考古發現更多揭示神與人同行的歷史,以及先賢尊崇神的蹤跡。

(來源:Times of Israel,2022年3月28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外長到訪約旦 商討兩國和平問題

3 月10日,以色列外交部部長拉皮德(Yair Lapid)到訪約旦安曼(Amman),與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這是二人自以色列新政府宣誓就職以來第二次會面。

據以色列外交部消息,二人在約旦皇宮會面,商討如何在穆斯林齋戒月前緩和耶路撒冷周邊的緊張局勢,尤其在聖殿山,以防齋戒月期間出現騷亂和衝突。他們還討論了區域和國際政策問題,關係正常化與和平進程,以及再生能源和貿易相關的共同項目。

會面後拉皮德在推特貼文寫道:「我今天在安曼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我們同意雙方必須共同努力,平息緊張局勢,促進諒解,特別是在齋戒月和逾越節之前的這個月。我們與約旦的特殊關係確保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關係不僅是出於鄰里之誼,更是我們對兩國人民的道義責任。」

約旦副首相兼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Ayman Safadi)也出席了是次會議,並曾與拉皮德單獨會面。拉皮德在會上感謝國王在加強兩國關係和合作的努力。2021年10月,以色列和約旦簽訂了雙方自和平協議後,27年來最大的交易。根據兩國簽訂的水換太陽能協議,約旦將建造一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向以色列供電,以換取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廠為約旦供水。

約旦新聞社Petra報導,在與拉皮德的會談中,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重申需要加強努力,在「兩國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實現公正與全面的和平,在1967年6月4日的邊界上,建立一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獨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

禱告:願神大能的手掌管以色列與鄰國關係,繼續在列國中彰顯祂的心意,顯明祂是自有永有,至高的統治者。

(來源:All Israel News,2022年3月1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以色列上調加沙居民跨境工作配額 盼緩和邊境緊張局勢

以色列政府上調加沙地帶居民工作簽證配額預料有助緩和兩地邊境緊張局勢並為加沙失業人口帶來希望。

以色列於去年底宣佈將現時加沙居民跨境工作簽證配額由7千增加至1萬,此舉吸引不少加沙居民學習希伯來文。據報導,在哈瑪斯壓迫性政權及其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下,加沙200萬居民的福祉首當其衝。現時當地有一半人口失業,超過六成人生活在貧窮之中。

加沙Nafha語言中心負責人Ahmed Al-Faleet表示,自消息公佈後,報讀希伯來文的學生人數上升四倍。「現時每個希伯來文班均有約160名加沙居民報讀,而報讀人數持續上升。這些語言課程讓跨境工作的人能夠看懂以希伯來文寫的標誌和文件,並可以與駐守關卡的士兵,以及只會說希伯來語的僱主溝通。」

哈瑪斯組織於2007年佔據加沙,向以色列發射數千枚火箭炮,以色列從此嚴密封鎖加沙走廊,限制當地居民入境。然而,以色列於去年5月與哈瑪斯交火後,希望逐漸緩和政治張力,決定向加沙地帶提供更多工作簽證。與前任總理內塔尼亞胡一樣,貝內特相信要維繫以色列與鄰國之間的和平關係,關鍵在於透過經濟與貿易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改善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阿拉伯人民的生活。

雖然只有少數人相信為加沙人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將有助解決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衝突,但普遍認為此舉能為邊境地區帶來穩定和平。加沙協調和聯絡局(CLA)局長Colonel Moshe Tetro對此表示歡迎,並相信當邊境局勢穩定,以色列將會更多放寬政策,加沙居民將在經濟上受惠更多。不少加沙居民被以色列的工作前景和工資所吸引,在以色列工作每天平均工資為 156 美元,相當於在加沙工作一星期的收入。來自加沙佳巴亞市(Jabalya),31歲的Jamil Abdallah表示,以色列的工作對於他在加沙的家人很重要。「我每星期帶著2,000舍客勒(約625 美元)高興地回家,同時也有能力給父母錢。」

雖然工作簽證配額上調對貧困的加沙地帶來寶貴的經濟輸入,但目前的數目只佔20 年前的少數。在已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於2000 年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前,以色列境內約有13萬名加沙工人。

禱告:求主掌管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賜執政者智慧與策略,讓神在中東的旨意成就。

(來源:All Arab News,2022年2月27日,Amy Fong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仳離的縮減(下)-【選民系列】專欄

2010年10月,教皇本篤十六世邀請來自中東各教會的180位主教在梵蒂岡會面,他呼籲這些阿拉伯基督徒領袖成為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衝突的和解中介。希臘梅爾基特(Melkite)教會的大主教西里爾·薩利姆·布斯特羅斯(Cyril Salim Bustros)對此善意卻存相反看法:「聖經不能用來證明猶太人返回以色列並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是正當的,也不能用來證明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土地是正當的。我們基督徒不能說『應許之地』是猶太人的專有權利。這個應許被基督取消了,不再有選民——所有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成為選民。」

他的言論證明,替代神學及其基督教巴勒斯坦主義仍然主導著一些教會。即使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承認猶太人仍然是神的選民,但這並不意味著會完全同意猶太教的四大支柱,尤其是土地問題。2015年5月13日,梵蒂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意味著梵蒂岡同意「兩國方案」分割土地。而5月14日是以色列國獨立日,巴勒斯坦人稱為Naqba日。Naqba的意思是「『災難』,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難民,失去了對獨立戰爭前他們居住的大部分土地的控制和所有權。」羅馬教廷於1994年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但並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根據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梵蒂岡支持聖城國際化。

在新教方面,最新的突破是2015年11月11日EKD(德國福音派教會)對反猶主義的譴責。新聞稿稱:「EKD大會120名成員一致決定,德國福音派教會的決策機構,放棄了16世紀神學家迫害和驅逐猶太人的呼籲。路德曾希望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並驅逐出德國。」EKD是德國信義會、改革宗和聯合教會的遮蓋機構。近500年來,德國主要新教團體首次在反猶主義問題上與其創始人馬丁路德保持距離。然而,德國的突破並不代表全世界的新教和福音派教會的整體改變。美國的長老會、美國的福音派路德教會、聯合衛理公會以及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等新教教會,要麼反對以色列「佔領土地」,要麼支持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去抵制西岸和戈蘭高地定居點生產的以色列商品。

去猶太化、反猶太化和替代神學導致教會脫離以色列,並將自己定位為神應許的絕對繼承人。通過這樣做,布拉頓(Bratton)評論說,基督教會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異化自己,這意味著教會成為迫害包括猶太人在內不同信仰的人之機構。莫爾特曼斷言:「今天的教會越是從這種濫用自己的行為中解放出來,它就越清楚地認識到以色列是它的永恆起源、歷史夥伴和希望兄弟。」如果以色列是教會的起源,那麼它也是教會的未來。與以色列連結就是讓教會與以色列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為世界帶來希望。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反猶主義報告指 2021年反猶襲擊最為嚴重

一份由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和以色列猶太事務局聯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1年是近十年來反猶襲擊最嚴重的一年。全球平均每天發生約10宗反猶事件,當中一半的暴力事件在歐洲發生,可幸是去年未有因反猶主義造成猶太人死亡。

2021年反猶主義報告於今年1月24日發表,正值國際大屠殺紀念日(1月27日)之前。報告指出,去年首六個月英國共發生1,308宗反猶事件,較2020年同期上升49%;奧地利的數字亦較2020年增加近一倍。德國首十個月已錄得(1,850宗),與2020年全年總數(1,909)相若。相反,據俄羅斯的猶太社群反映,當地反猶事件數字持續下降,但報告指未有足夠參考紀錄證實此說法。

緊隨歐洲的是北美洲,2021年全球約三成的反猶事件在美國發生。紐約2021年全年共錄得503宗,較2020年上升近一倍。洛杉磯2021年上半年的數字較2020年同期上升59%。這些事件主要包括蓄意破壞公物及物業財產、塗鴉和褻瀆紀念碑,而肢體及言語暴力佔總數少於三分之一。組織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實際數字遠高於此,當中有不少事件沒有呈報,因受害者恐懼,以及當地政府和執法機關對反猶暴力行為缺乏監管和執法。」

報告又指出,5月是反猶事件的高峰期。猶太人和穆斯林因宗教節日於以色列境內發生衝突,又與佔領加沙地帶伊斯蘭恐怖組織哈馬斯爆發戰爭。此外,當時有多個歐洲國家同時解除新冠疫情的封城和社交距離措施,人們恢復聚集,令原本只於網絡散播的反猶主義再次在公共空間出現。

報告亦帶出對「大屠殺被矮化」的憂慮。「在不少反對新冠疫苗和防疫限制措施的示威中都可以見到黃色星星等象徵大屠殺的物品,亦有陰謀論指猶太人意圖藉散播新冠病毒來控制全世界。」

聯合國大會上周通過一項由以色列和德國提出的無約束力決議,呼籲成員國特別針對社交媒體,聯手打擊大屠殺否認論和反猶主義。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轄下,打擊反猶主義部門主管Raheli Baratz-Rix表示:「每個國家都有責任令其人民感到安全,包括猶太人社區。以色列永遠都是每一個渴望被保護的猶太人的依靠。」

報告總結指,縱然數據令人擔憂,但也看到一絲曙光。許多國家採納了由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制訂的反猶主義定義,還有大屠殺教育法,以及禁止使用象徵大屠殺的物品的法律獲通過等。」

禱告:求主粉碎反猶太的黑暗勢力,興起列國信徒愛祂所愛,祝福守望以色列和各地猶太人。

(來源:Times of Israel,2022年1月24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仳離的縮減(上)-【選民系列】專欄

根據德國知名神學家尤爾根·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說法,在基督教信條的悠久歷史中,幾乎沒有提及以色列或神學評價。然而,在納粹大屠殺和以色列復國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以色列國成立後不久,荷蘭歸正教會於1949年出版的刊物中,承認以色列曾一度被神拒絕,而猶太人散居列國是神的審判。儘管有這樣的拒絕,但神對以色列仍保存了未來,以色列仍然是應許的彌賽亞子民。「耶穌基督的教會還沒有成長到完全的規模,神的國度也沒有達到完全的展現,直到以色列被帶回他的彌賽亞。」這是新教教會對以色列的接受,與神重新接納他們為選民是一致的。

在天主教會,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在其關於以色列的神學上取得了突破,因為天主教會長期以來一直是替代神學的倡導者。在Nostra Aetate(《在我們的時代》)或「關於教會與非基督教宗教關係的宣言」中提及:「確實,猶太人的權貴和那些追隨他們的人,力言要處死基督;儘管如此,在祂的受難中所發生的事情不能沒有區別地歸咎於當時的所有猶太人,也不能歸咎於今天的猶太人。雖然教會是神的新子民,但猶太人不應該被神否定或詛咒,儼如這些觀點是出自聖經。」

根據尤爾根·莫爾特曼的結論,天主教會承認「教會不是在拯救歷史上接替以色列的機構。它並不能取代以色列的位置,所以它不能有任何想將以色列趕出去的願望。」藉此,費舍爾明白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中正式宣佈替代神學已死。「1986年,羅馬主教自聖彼得以來第一次參觀了羅馬的大猶太會堂,在這一舉動中宣布基督教不僅對猶太教的聖經充滿敬意,而且接受了猶太教拉比對聖經的解釋是有效的。經過兩千年的護教學,今天的基督教承認,除非與猶太人的見證和宣講合作,否則它無法為神的子民思考神話語的意義。教會宣稱,只有與猶太人在一起,才能對神的國度作完整的見證。」

2015年,梵蒂岡發布了一份題為「關於天主教與猶太關係神學問題反思」的文件,聲稱猶太人可以在不皈依耶穌的情況下獲得救贖,「教會要以不同於其他宗教和世界觀之人的方式看待向信仰獨一神的猶太人傳福音。這意味著天主教會既不開展也不支持任何針對猶太人的特定機構宣教工作。」雖然1965年的《在我們的時代》是梵蒂岡與猶太人和解的里程碑式聲明,但這份新發布的文件在精神上發生了變化。筆者的理解是說猶太人可以脫離耶穌而得救,這種信仰類似於兩約神學教義(dual-covenant doctrine)。虔誠猶太教徒歡迎這個新文件,但這種不用叫猶太人信耶穌的呼籲違反了聖經真理(約14:6,羅10:9)。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基督徒人口增長 逾八成受訪者對生活感滿意

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於聖誕節前發表調查報告,指以色列基督徒人口較去年增長,逾八成受訪者表示對生活感滿意。研究發現與當地教會領袖較早前指激進組織正將基督徒逐出聖地的論述大相逕庭。

調查報告於12月21日公佈,數據顯示以色列基督徒人數約18萬2千,佔以色列人口1.9%,較2020年增長了1.4%。超過七成(76.7%)以色列的基督徒是阿拉伯人,他們集中居於拿撒勒(21,400)、海法(16,500)和耶路撒冷(12,900),非阿拉伯基督徒則大多數居住在特拉維夫地區。調查顯示基督徒社區發展興盛,與其餘人口相比,基督徒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分比也特別高。84%受訪基督徒表示對生活感到滿意。報告還指出,2019年以色列共有803對基督徒結合,新郎和新娘平均婚齡分別為30.3歲和26.7歲。2020年共有2,497名嬰兒出生於基督徒家庭,平均為每家庭2名孩子。

較早之前,以色列基督徒領袖曾發表聲明,指基督徒社群正面臨被當地極端主義群體驅逐出該地區的威脅,並呼籲展開保障他們在聖地安全的對話。天主教會的聖地保管人方濟各巴頓(Fr. Francesco Patton)在12 月18日於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文章,指近年來許多基督徒活在奉行極端主義的激進組織侵擾的陰霾下,日子非常難過。他在文中寫道:「激進分子褻瀆和破壞教堂等地,神職人員和禮拜者也遭到侵擾。他們的目標是將基督徒完全逐出耶路撒冷舊城,甚至連基督徒區也不放過,我們的存在岌岌可危。」巴頓指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人數曾佔當地兩成人口,但如今下跌至不足2%。他呼籲世界給予支持,讓聖地豐富的多樣性得以保存。

耶路撒冷的主教和教會領袖在12月中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同樣指出激進團體正在「削弱基督徒的勢力」。因應耶路撒冷教會的聲明,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與耶路撒冷聖公會大主教納鴻(Hosam Naoum)在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聯合發文,表示有人正在合謀恐嚇和驅逐基督徒。隨著以色列猶太殖民區日益增多,加上當地為抵禦西岸地區的恐怖襲擊而興建的隔離牆限制了人員流動,令基督徒村落進一步被孤立。因此陸續有巴勒斯坦基督徒被迫離開聖地到別處謀生。文章引起英國猶太人代表委員會的抗議,委員會主席Marie van der Zyl致函韋爾比,對他的言論表示「非常遺憾」,並提出召開會議商討。

禱告: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和堅固耶路撒冷的信徒與教會,降下恩典,成就耶路撒冷的命定。

(來源:Times of Israel,2021年12月20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議題(下)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選民系列】專欄

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

猶太人第一次叛亂始於公元66年,結束於公元73年,在此期間,聖殿於公元70年被毀。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猶太基督徒社群逃往約旦河谷以外比利亞(Perea)的佩拉(Pella)。他們可能記得耶穌關於耶路撒冷被圍困的話(路21:20-21),就沒有加入支持起義。韋爾森(Marvin Wilson)評論:「猶太基督徒逃難到佩拉,此舉是會堂和教會逐漸分離的過程裡重要的一步。猶太基督徒當時不支持民族主義運動,沒有一同反抗羅馬,使大眾反感。國難當前,猶太基督徒卻置身事外,因此有了不忠賣國的惡名。此外,猶太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和聖殿範圍,地理上的遷移使他們跟會堂分裂得更快,因為他們鬆開了跟猶太信仰文化本來緊密的宗教聯繫。另一方面,猶太基督徒用耶路撒冷淪陷作論據,指責猶太會堂。他們說,耶路撒冷之所以變成荒場,是因為神審判以色列拒絕彌賽亞。」

猶太人第二次起義始於公元132年,結束於公元135年,領袖是自稱是彌賽亞的巴柯巴(Bar Kokhba),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加入了他的彌賽亞運動。羅馬人鎮壓了起義,並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起義期間,猶太基督徒拒絕戰鬥,因為他們只承認耶穌是彌賽亞,而不是巴柯巴。起義失敗使猶太人失去了土地,而猶太基督徒同胞又不與他們結盟,這導致了第2世紀中葉的決定性仳離。早期的教父,例如殉道者尤斯丁、俄利根、耶柔米、屈梭多模和奧古斯丁,都曾發表過譴責猶太人的講道、對話、謾罵和辯論。結果在中世紀,教會的反猶太教和替代神學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反猶主義。這一段吹噓和傲慢的歷史,標誌著教會對支托他的猶太根源一無所知。這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達到了高潮,當時有六百萬猶太人遭到屠殺。納粹根據馬丁路德的反猶主義學說進行了大屠殺。韋爾森感嘆道:「也許大屠殺發生的最重要原因是教會忘記了他的猶太根源。」愛德華·弗蘭納里(Edward Flannery)評論道:「反猶主義包含了許多罪孽,但歸根結底是基督徒的信心否定了,基督徒的盼望失敗了,基督徒的愛心患上了痼疾。」他說,反猶主義帶出的悲慘故事是呼籲人去悔改。

基拿(John G. Gager)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這種仳離:「任何深刻或激烈的衝突都涉及群體的密切關係。」他指出:「毫無疑問,猶太教和基督教在許多方面彼此接近,兩者都尋求成為希伯來文聖經的唯一擁有者;都堅持唯一代表真以色列的權利;並且都尋求外人認可為聖經啟示的唯一承載者。」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兩者持續存在又充滿活力,於對方都構成威脅。在這方面,教會中的反猶太教「不僅是抵禦攻擊的防禦,而且是基督徒自我肯定的內在需要。」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11 歲女孩發現2000年前銀幣 見證猶太人起義歷史

一名11歲女孩在耶路撒冷發現一枚罕有的古舍客勒銀幣,考古學家相信銀幣在二千年前由一名祭司在聖殿山鑄造,見證了猶太人對羅馬人的抗爭史。發現該枚銀幣的女孩名叫Liel Krutokop,她和家人參加一項由大衛城(City of David)及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Emek Tzrim National Park)合辦的考古篩選活動。Krutokop在泥土裡找到這枚銀幣,考古學家查看和清潔處理後,發現該銀幣為罕有的古幣。Krutokop說:「我們把一桶泥土倒進篩子,那時我看到裡面有圓形物體,跟其他石子不太一樣。我相信桶裡應該有一些普通的錢幣,但沒想到自己會找到稀有的純銀幣。」

以色列經常舉辦聖經考古挖寶的親子活動。(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重14克,一面印有杯子圖案,還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表明銀幣是在猶太人大起義(The Great Revolt)第二年鑄造的。另一面刻有古希伯來文「耶路撒冷聖城」字樣,刻字旁邊有題詞,專家認為是代表大祭司總部。

銀幣印有杯子圖案及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

猶太人大起義發生於西元66-73年間,是猶太人反對羅馬帝國的第一場戰爭,地點是當時由羅馬人統治的猶大地。起義者主要為由農民、工匠和奴隸組成的奮銳黨和短劍黨。他們焚毀了聖殿中的帳冊,消滅了耶路撒冷的羅馬駐軍。結果羅馬皇帝尼祿派兵鎮壓,猶大國多個城巿受到摧毀,第二聖殿被焚毀,大批猶太人被俘為奴。

以色列文物局(IAA)古幣部門主管Robert Kool博士表示:「這次發現可說是非比尋常,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在多次考古挖掘中發現了數千枚硬幣,但大起義時期的銀幣則只有約30枚。」Kool博士還推測,該古幣很可能是在第二聖殿銀庫鑄造的,那裡收藏著高品質的銀。

「這枚銀幣很可能是當時某位同情猶太起義分子的祭司所鑄造的。錢幣象徵治權,起義分子鑄造硬幣,最能夠象徵獨立的記號。硬幣上的題字清楚地表達起義者的盼望。雖然當時的人不再使用古希伯來文,但用來題字卻並不意外。因為題字正表達了人民渴求大衛以及所羅門的日子,就是以色列百姓完全獨立管轄國土,猶太國度合而為一的日子。」

通往朝聖之路的地道(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的發現地點位於大衛城內的古代朝聖之路,負責該考古發掘項目的發掘主任Ari Levy表示:「朝聖之路連結大衛城南部西羅亞池(Shiloah Pool)和北邊的聖殿山,是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的主要幹道,當時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就沿著這條路前往聖殿。我們在這裡發現許多法碼和銅幣,證明當時貿易暢通。如今還發現了這枚在起義期間鑄造的銀幣,實在意義非凡。」

該銀幣在今年光明節期間,於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公開展出。

禱告:求神使用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祂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以色列考古學家發現堡壘廢墟 為光明節提供實證

今年的光明節於11月28日開始,一連8日紀念馬加比家族帶領猶太人起義,奪回被偶像崇拜褻瀆的耶路撒冷聖殿,重新潔淨及奉獻聖殿,並在殿中點燃燈台的事蹟。公元前約153年,馬加比家族成員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祭司長,從此成為哈斯摩尼家族的始祖,馬加比家族因而又稱為哈斯摩尼家族。

考古學家在遺址發現的陶器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於11月16日公佈,在距離耶路撒冷西南60公里,位處希伯崙西邊的拉吉森林(Lachish Forest) 發現了一座古希臘風格的堡壘廢墟,其歷史可追溯至2,100年前,相信在猶太馬加比家族(Maccabees)起義中被摧毀。堡壘面積15米乘15米、石牆厚3米的防禦結構,有7個房間,相信是連接到二樓的台階保存完好,考古學家估計建築結構約有5米高。

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武器、燒焦的木樑、數百陶器和幾枚錢幣。發掘主任在聲明中表示:「出土的遺址提供了光明節(Hanukkah)故事的切實證據。看來我們發現的建築物,是希臘軍隊指揮官為了保護希臘化大城市瑪利沙(Mareshah)免受哈斯摩尼人(Hasmonean)襲擊而豎立的其中一道防禦線。然而,遺址的發現顯示防禦並不成功,堡壘最終被哈斯摩尼人焚毀。」考古學家認為,在遺址發現的錢幣顯示,堡壘約於公元前 112 年,在哈斯摩尼領袖John Hyrcanus攻陷瑪利沙時遭摧毀。

考古學家在遺址掘出一把劍的碎片

發掘主任Ahinoam Montagu說:「我們在該址沒有發現人類骸骨,只掘出幾塊動物骨頭和一把劍的碎片,相信當時堡壘內並沒有發生戰鬥。我們的推測是,塞琉古人(Seleucids)在敵軍逼近時封鎖了堡壘入口,逃往城中,哈斯摩尼人到達後隨即放火燒毀之。」

禱告:願主使用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神與人同行的歷史。

(來源: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The Jerusalem Post,2021年11月18和16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二)仳離的議題(中)-【選民系列】專欄

仳離議題三:神的選民是猶太人還是教會?

猶太教第三個支柱是以色列人。以色列的揀選是由一個盟約所密封,神將自己與以色列捆綁一起。猶太人作為選民肩負一個神聖責任,就是「作外邦人的光」,彰顯神的榮耀,以敬虔的影響力去祝福世界。

猶太人一直努力抗拒文化和民族的同化,這在公元前2世紀的馬加比起義中得到了證明。「猶太教」這個詞是在那個時期首次使用的。鄧恩(Dunn)說:「這個詞被造出來是為了反對『希臘化』,正是為了表達猶太人對聖約信仰的確認。」希臘帝國消失了,但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仍然盛行。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後,猶太人試圖在沒有聖殿的情況下重建猶太教,藉此將基督徒社區與猶太會堂區分隔開,從而努力保留和鞏固自己的猶太性。另一方面,教會擴大了,外邦信徒的人數超過了猶太信徒。教會看到聖殿被毀及猶太人的分散,就將猶太人的敗亡解釋為神的懲罰和拒絕。

外邦教會基於這種心態,在第2-4世紀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傲慢和替代思潮,教會聲稱自己已經取代了以色列。作為『新的』以色列,外邦教會便在屬靈上接收了屬於以色列的一切。在此期間,外邦教會開始了去猶太化和希臘化的進程,將自己視為新以色列人。

仳離議題四: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

猶太教第四個支柱是以色列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條款包括將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創17:8),以色列能擁有或繼承它。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土地比任何其他土地更為神聖,但擁有它取決於他們的服從。在反抗羅馬人起義之後,猶太人被逐出這片土地,分散在各國。由於以色列不復存在,教會開始用靈意解釋土地的概念,使地上的迦南幻化為抽象無形的天上迦南。

猶太人將以色列地視為地球的中心(結5:5;38:12),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聖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聖殿是這片土地的焦點,也是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雖然耶穌對聖殿持肯定態度,但宗教領袖發現耶穌一些關於聖殿的說法是不可接受的。

首先,當耶穌醫治癱子時,祂宣布他的罪得到赦免(可2:1-12)。一些文士聽到這話就很生氣,因為癱子的罪沒有在聖殿裡獻祭就被赦免了。根據他們的信仰,獲得神寬恕的必要程序是通過獻祭制度,因此耶穌的宣告傳達了一種思想,即獻祭制度是不必要的。

其次,耶穌最冒犯他們的話是:「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這成為對耶穌的指控之一,甚至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有些人還以祂毀壞聖殿的話來侮辱祂(可15:29)。他們視耶穌這些話是挑戰他們猶太教的權勢。猶太教領袖對土地問題非常敏感,他們誤解了耶穌和祂的追隨者對土地和聖殿的意圖。在兩次反抗羅馬人的起義中,當猶太人失去聖殿和土地時,誤解進一步惡化,導致猶太教和基督教進一步仳離。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的救恩(三) 五旬宗與以色列 -【選民系列】專欄

在20世紀初爆發的五旬節運動中,那些接受了靈浸及說方言的人,經歷了神蹟奇事,意識到神正在復還屬靈恩賜給教會,以完成大使命。他們認為使徒行傳2章中的猶太信徒是前期五旬宗人士,而他們看自己是後期五旬宗人士,在世界宣教中努力工作,以加速基督的再次降臨。神召會於1914年成立,其中心主題是期待主耶穌第二次來臨。1931年,該宗派刊物指出,所有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都是錯誤的,要點是「猶太人仍然是選民,神所賜的奇妙應許正等待著他們實現。」1945年,神召會通過了一項譴責反猶主義的決議。1967年,也就是六日戰爭的那一年,前會長里格斯(Riggs)表示,根據神與以色列的盟約,以色列土地永遠屬於猶太人。

這些年來,神召會通過確認猶太人是神的選民,以色列土地是他們永久的產業,承認神與以色列的盟約。早期的五旬宗人士認為,外邦教會為福音欠猶太人的債。William H. Cossum鼓勵五旬宗人士在猶太人中傳福音。他相信,當以色列在五旬節的力量中流動時,普世宣教將成功完成。神召會一開始就通過在美國和國外設立猶太使團,與猶太人建立聯繫。

使徒保羅說:「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林前15:46)他講明一個原則,屬血氣的先於屬靈的,暫時的先於永恆的,這可以應用在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平行關係。錫安主義運動於1897年開始後不久,五旬節運動於第20世紀初誕生了。以色列於1948年獲得獨立後,葛培理於1949年崛起,而醫治運動和靈恩運動也於60年代出現了。六日戰爭後,耶穌運動在美國加州爆發,許多嬉皮士和猶太人信了耶穌。珊朵拉·泰普林斯奇(Sandra Teplinsky)注意到:「隨著古城耶路撒冷回歸以色列,古代的恩膏也回歸給教會,是經由同時間誕生的當代彌賽亞猶太運動」。猶太人在80年代初期從前蘇聯和東非遷移回以色列,應驗了以賽亞書43:5-6中的預言,是與聖靈第三波的爆發平行發生的。相反而言,當以色列交出土地作為綏靖敵人時,珊朵拉·泰普林斯奇評論說:「教會也在綏靖,就是與罪惡妥協,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平行發展,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這提醒教會,與以色列的連結,就是要懇切禱告,並因此按正直而行。

教會和以色列兩者都是神在末世執行救贖計劃的工具。教會必須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世界,包括向猶太人傳福音。猶太人首先用福音祝福了世界,教會有義務回報去祝福他們。猶太人返回他們祖先的土地,及以色列國的復生,標誌著末日的倒數開始了。教會必須與神攜手,叫以色列全家得著救恩。一個信主的以色列肯定會影響整個世界。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