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會無牆 轉化生命服事社區

疫情爆發以來,各社區家庭和基層人士的援助需要大幅飆升,教會在牧養信徒的同時,又應如何回應這些訴求?716日,旺角宣道堂陳淑娟傳道在聚會中分享了教會在大角咀的社區轉化工作。她呼籲教會機構應該更深連結,推動教會無牆化,發掘信徒的內在資源,使轉化在教會和社區中發生。 

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分享,很多信徒聽過「無牆教會」,而她的呼召是轉化教會成為「教會無牆」。因為教會的四面牆,阻隔了我們與社區的關係,陳從7年前開始推動教會服侍社區。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多,他們更加深入社區服事,而且得到社福界的一些認同。陳認為,在末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會不斷出現,作為教會若是沒有作好預備,當風浪來到,我們沒有辦法站立得住。

 

發掘人的內在資源

陳指出,神創造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發掘人的內在資源,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出來。當我們認同這個理念,我們就願意去牧養任何群體的人,而且是同等的牧養。我們是同行者,不只是施予者,當人被認同和接納,而且找到自己面對逆境的資源,生命就會被轉化。

陳分享,3年前,一位新移民婦女來到教會,當時正與丈夫鬧離婚,兒子患有自閉症。陳每次與她聊天,她都忍不住流淚。現在她成為了Alpha Course 組長,先生信了主,夫妻也和好了。陳形容,她從憂憂愁愁的婦人變成教會的「全職義工」,常常有事無事就來教會看看有什麼需要幫手。她的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能服事新移民群體,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因為她曾經歷過那些苦況。另外,教會牧養的幾位露宿者已經能自己開始查經班。「他們很有心去讀聖經,他們的分享讓我驚嘆,他們對聖經的認識甚至不會比我差。」

教會從拒絕到開放

很多信徒認為,我們走進社區服事,是我們祝福了社區,陳指出,神亦透過社區去祝福他們,帶來教會的復興。旺角堂是一間中產教會,7年前只有60人。走進社區之後,這60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生命經歷轉化。很多弟兄姊妹平日也回來教會服事。在疫情中,教會為支援失業家庭,舉辦布口罩義賣行動,當時教會如同50、60年代的工廠,到處是布,裁床和消毒材料。教會的醫生,公司高層都回來幫忙消毒和包裝口罩。「在教會中,無論是什麼階層,我們都一視同仁。大家一起服事和愛筵。」旺角堂在疫情中增長了100人,還多購置了一層樓,作為食物銀行;多租了一層樓,建立SEN學童中心。

旺角宣道堂負責社會關懷工作的陳尚義弟兄,帶動年青人關懷社區。

對於如何在教會中動員信徒服事社區,陳坦言,推動教會無牆初期,她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有弟兄姊妹商量要怎麼整治她。對他們來說,牧者突然要推動教會無牆,他們有可能會被嚇到,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陳指出,牧者不能心急,首先要讓教會的弟兄姊妹看見社區的需要,動了慈心,這是推動的第一步。

陳亦分享了過去她動員教會服事社區所遇到的挑戰。一年多前,母會差派她去另一分堂做堂主任,那分堂只有20人,其中8個是堂委。當她分享服事社區的想法時,遭到堂委的反對。「我感到很挫敗,他們因為不想做而以一個很荒謬的理由拒絕我。當晚,我為教會和這些堂委流淚,若我放棄不做,母會有機會會關閉這間教會。我決定用一晚的時間禱告。」第二天,她向堂委寫了一封信,向他們道歉,過去是教會沒有牧養他們,以致他們看不見。「我希望想這20人復興,教會不再荒廢。我決定他們看完之後改變,我就繼續去做。我將這件事交給神。」1小時後,陳收到堂委回覆,決定讓她去做,但是他們拒絕參與。「既然他們回應,我相信是神帶領,就決定繼續去做。」

一年多過去,現在這分堂已有兩個全職同工,都是新移民,做得非常好。教會崇拜有140人,由一層樓變成兩層樓。這8個堂委現在一有空就回來教會服事。「最近我們計劃多租一層樓時,有個堂委竟然問我,是否考慮買下來,他願意抵押他的房子,拿錢出來買。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這些堂委的轉變。」

社區轉化與連結

陳強調,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以來,教會和機構必須連結,不能再單打獨鬥。陳指出旺角堂除了連結區內的教會,還與其他地區的大教會、國際教會,以及不同機構合作。他們也與社工建立友好關係,及時將區內有需要個案轉介社工跟進。很多複雜的案件,甚至社工也會詢問教會同工的意見。「有些個案我們跟進了7年,一直與他們同行,我們不是要做得多,而是要做得深。無論他們是否信主,我們都要做深入的同行者,專注於自己的角色。」

 去年新年,疫情爆發之初,陳就招聚大角咀區內教牧同工開會,發起區內派口罩,以及呼籲信徒十一奉獻口罩行動。最初他們只收集到500多個口罩,只可以派7日,後來物資傾倒而來,他們總共派了3個月,還剩下10多萬口罩,而拿到的6000多個街坊名單,分派給大角咀區的教會個別跟進,繼續服事社區。

針對教會牧養年青人很困難,尤其疫情之下,很多年青人離開堂會,半年前,陳有一個感動,就是整個大角咀區共同牧養年青人。她在一次區內會議中提出這個理念,有6間教會回應,於是每月逢第四週有200多個年青人一起團契。這6間教會還選出精兵,進行一年訓練計劃,由6間教會的青少年教牧同工負責。陳指出,這些牧者同工都做得很好,整個區共同牧養年青人不是沒有可能的。

(記者何雲深報導)

 

 

【兩代對講】(2)靈活佈道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受訪單位:Jubilee Lo、波阿斯、淑娟傳道、柳牧師、阿儀

上一代

興起兒童佈道

針對問題:成年信徒不易與陌生人打開話題,孩子是很好的幫手,能夠用簡單的話語引起大人的注意。

在我們的群體,最小的孩子3、4歲就會一起出隊,雖然說話不太清楚,但他們能夠用簡單幾句說話,傳講福音的內容。我們逢星期三、五出去派飯後,就會帶同孩子出去傳福音1小時。有時商場生意不好,孩子打開話題後,我們甚至能與對方交談很久。

婦女群組

針對問題:新移民婦女同鄉之間的凝聚力很高,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並且容易接觸未信的朋友。

雖然教會的新移民姊妹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服事新移民群體非常有恩賜,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通常新移民婦女信主一兩年就能自己帶Alpha Course小組。她們以地域分組,例如海南組,四川組等,在小組中以母語交流。10堂Alpha Course結束之後,她們自己能找到新人,繼續發展下去。

派發物資

針對問題:長者需要相對較多生活和心靈的關懷,讓他們能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牧養。

我們的教會服事社區的長者已有7年,我們透過食物銀行,穩定向他們派發7日每天3餐的膳食。同工在派飯中與他們建立關係,這樣不但令他們在飲食上有充足供應,也使他們有安全感,不再周圍去各個教會機構拿食物,能進一步透過教會的服事和關懷認識神的愛。

一分鐘佈道法

針對問題:香港人生活節奏繁忙,街頭佈道講求效率和把握機會,用簡短的傳講福音方法能夠收割預備好的莊稼。

最近兩年,我們的佈道隊出去傳福音的果效比以往都要好,疫情是神給予我們的機會,去釋放平安的信息。我們的策略是在1分鐘內講解福音然後邀請人決志。有些隊員甚至在過馬路的短短路程中,就已經能帶領人歸主。

門徒訓練計劃

DMM, discipleship making movement

針對問題:對於其他宗教信仰族裔,如果太心急分享福音容易被拒絕和帶來反感,需要尋找突破位置,一步步帶領他們認識耶穌和福音。

現時中東最復興的傳福音方法,就是根據耶穌所說,使萬民作門徒。 DMM過程:開始先聊天,關於日常的話題,如有平安的信號,進入第二步談論心靈層次的話題,如有平安信號,進入第三步談論屬靈層次的話題。如果他也願意開門,就是平安人的信號,就邀請他了解真理,認識一些普遍的重要價值觀。DMM精神:無論他們是否相信,一開始接觸就用神的真理教導和門訓他們,直到某一個時刻,他們自己願意信耶穌,那時他們的信仰根基就會很紮實。

下一代

突擊接觸

針對問題:年青人喜歡在上網,追蹤不同的youtubers,以網上流行的突擊方式與他們互動,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

在行人專用區或公園等地方,突擊邀請路人接受訪問,問問他們關於近期熱門話題的意見,藉此打開談話的大門。我們曾和中學生一起出隊,訪問中學生,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狀態,以及對於信仰的看法。另外也可以舉對話貼紙板(conversation sticker),好像free hug(自由擁抱)運動一般,有人感興趣走過來,就可以和他們聊聊天。

城市獵人(city hunt

針對問題:向陌生人傳福音對年青信徒是一項挑戰,以遊戲形式進行,讓年青人更能投入其中,也是一種校園文化,讓被接觸者更易於接受。

每次出隊之前,我們先祈禱領受要接觸的人的特徵,然後在街上尋找有類似特徵的人。我們會告訴他,我們在玩一個遊戲,要尋找有這些特徵的人聊天⋯⋯如此去開始一個對話。通常有特徵的人停下聊天的時間相對長些,分享的東西也會多些。對於年青人來說,有時傳福音過於嚴肅正經,難以讓他們投入參與,如果以遊戲形式,心理障礙就會小很多,讓第一次參與傳福音的年青人有好的體驗。

野餐派對

針對問題:以往在街上行走幾個小時傳福音,讓年青人感覺疲累之餘又容易被人拒絕,以群體活動形式進行,青年既能自娛自樂,也能自然地接觸未信群體。

週末我們會去公園野餐,附近有很多工人姐姐停留。我們和她們交換食物,聊天,唱歌跳舞,拍片,以類似開party的形式,接觸她們。

藝術佈道(art jamming

針對問題:因應疫情關係,學生基督徒沒有太多機會認識未信朋友。而對於未信同學來說,整天獨自看著電腦,都會感到疲累和鬱悶,加上社會運動的影響,年青人心理有不同的情緒。

藝術佈道是透過畫畫療癒心靈,過程中與參與的同學分享感受、看法和信仰。我們曾經嘗試舉辦和諧粉彩、水彩、網上繪畫和口罩繪畫等工作坊。完成畫作後,以小組形式分享,讓基督徒聆聽未信者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畫作引入福音。

網絡媒體分享信仰

針對問題:學校因為疫情的關係停課,校園佈道行動都轉為網上進行,年青人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信仰及關心身邊的人,使他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同時注入信仰元素。

我喜歡美食,所以我在IG上開始美食專頁(foodie),在分享美食之餘,與人討論信仰,我發現關注我專頁的人,不少都對不同宗教有認識,也很樂意分享,其實分享信仰可以很生活化,我鼓勵年青人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發掘創新的佈道方式。

 

【國度觀點】小城大國 盡其所長

今屆東京奧運,香港代表隊先有張家朗奪男子花劍金牌,再有香港女飛魚何詩蓓奪得兩面自由泳銀牌,成就香港隊出戰歷屆奧運以來最好成績。

自社會運動爆發,再到全球疫情肆虐的這兩年多,香港充斥著負面的能量和刀光劍影。每每看新聞報導,大多數是令人氣餒的消息,散播香港前途渺茫的氛圍,移民潮衝上新高峰。奧運亦是在疫情籠罩的陰霾底下展開。港隊出色的表現,給予香港數年來久違的振奮消息,無論是任何立場的市民,無不為運動健兒的佳績而由衷歡呼,為香港感到驕傲。

香港,在華人乃至全球的舞台上都有一個獨特的位置,即使香港隸屬中國一部分,她仍然有其自主性,能以自己的名義參與各種國際活動,包括奧運。在屬靈的層面亦是如此,香港為中國教會復興,華人走向命定,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席捲列國的回家旅程中,神使香港成為興起華人回家運動的搖籃。這少不得城中數代神國將領的守望和委身,抓住神的應許和異象不放手,持續地為神國在這片土地的擴張而奮力爭戰。

在舊約時代,守望者在聖殿的高處守夜,在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儆醒站立,手持號角,面向東方,待曙光乍現,就大聲吹角,叫醒耶路撒冷的居民到聖殿中獻早祭。這也是今日在香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守望者的工作。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香港經歷了多少個心碎的夜晚,為這城市切切代禱的守望者在心靈的黑夜中仍然堅守,為這個城市流淚守望,向神發出代求呼喊。神透過回歸後首次取得的勝利,向香港屬祂的子民發出鼓勵,不要放棄!即使是在最黑的夜,神仍然與香港同在,只要香港的守望者不放棄,香港將進入突破的季節,必會迎向曙光。

同時,本屆奧運亦發生了不少令人驚訝的勵志故事,例如伊朗的41歲射擊運動員奪得金牌,為了維持生計,他以白天上班夜晚練習的方式備戰奧運;世界排名59位的危地馬拉羽毛球選手勇闖4強,成為拉丁美洲歷史第1人⋯⋯一個個爆冷的運動員故事,正如香港所奪得的獎牌一般,讓世人看到哪怕是很小的國家,不起眼的人都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神並不偏愛強大的國家,或者有能力的人,即使是最小的部落,在神的眼中依然是瑰寶,並且在神國中自有其位置。

 

 

2021年MC2門徒推動大會 門徒應連結於神的異象

為激勵受新冠肺炎衝擊的教會不要放棄,菲律賓CCF(Christ’s Commission Fellowship)教會於7月24-25日舉辦線上MC2推動大會,CCF主任牧師陳彼得(Peter Tan-chi)勉勵與會者尊主為大,靠著聖靈的大能及恩典,為主做工,傳揚耶穌基督,成為忠心又良善的工人。

MC2的意思是「倍增教會社群」(Multiply Church and Community),由菲律賓CCF教會引進,於1984年開始教會植堂運動,迄今在菲律賓有7萬多名會友,植堂遍佈北美、澳洲、中東和亞洲各地。

聚會由菲律賓CCF「基督大使命」教會主辦,中華差傳、桃園揚名基督教會、新竹聖教會、桃園葡萄樹教會、桃園讀經會、台北宣道會、新城家職場教會、造橋教會及大台北同工聯禱會等教會機構協辦,共有300多位牧者同工參與。講員包括陳彼得牧師、馬來西亞領導天際線教會主任牧師凌昌文(Philip Lyn)、諾姆‧葛思樂國際事工主席大衛‧葛思樂牧師(David Geisler)及麥道衛事工創始人麥道衛牧師(Josh Mcdowell)。

陳彼得期許與會者,在大流行病期間,積極專注於看見神的手所帶來的機會,渴慕看到神仍在做工。以弗所書2章8-10節是關於「神的心」的經文,神的拯救,不是出於人的行為,而是從神來,本乎恩。在救恩之後,神的計劃依舊持續,神說我們是祂的工作,神預備我們,為要完成祂對你我安排的奇妙計劃。

「然而因著人有自己的異象,沒意識到神異象的重要性,對神的異象漠不關心。」陳彼得說。更糟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錯誤異象,往往帶來危害,譬如希特勒、史達林的偉大異象,帶來難以抹滅的災難。因此,異象必須從神而來,才有永恆的價值,人必須明白神的異象,個人生命的異象與神的異象連合,以完成神的計劃,生命才得到真正的滿足。

「僅只一生,稍緃即逝。」P陳彼得說,CCF已成為全球運動,成千上萬的男女委身其中,因為這是關乎神的異象,盼望透過門訓大會激勵平信徒,訓練平信徒,所有人一同作工,完成神的異象,成為神眼中忠心又良善的僕人,人生沒有任何遺憾。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國家失能 更顯天國的大能 -【國度角度】專欄

「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都是對國家制度和治理能力的考驗;面對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制度和人性的優劣都會得以充分地暴露;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也都必然對國家治理產生深刻影響,並促使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進一步改革。」( 俞可平 )基督預言末世的災難,必如生產陣痛一樣越發頻密,且一浪高於一浪,而這接踵而來的重大災難,不單對世上各國的制度和治理能力帶來極大的考驗,更是使人性的優劣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耶穌首先提到普世性的人禍,人們聽見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 太24:6-7 )這顯示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失衡,彼此間的矛盾與分歧因無法化解而失控,繼而各走極端,最終連聯合國也失能,決議案雖通過,卻無人遵守。根據聖經的預言,人類通過歷世歷代所累積的智慧,至終能否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公平公正公義地治理這由多元民族所組成的世界?答案顯然不言而喻!

其次耶穌提到普世性天災,多處必有饑荒地震 ( 太24:7 )。主預言這末日的預兆乃普世性的天災,越來越激烈地臨到這世界,無一國一民能夠倖免。正如一個小小的冠狀病毒,就已經令全世界各國政府都人仰馬翻,截至今日為止,全球已有接近2億人染疫,420多萬人死亡,甚至連科技醫學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不單不能倖免,且更傷亡慘重。西方世界以美國為首,在這場新冠病毒戰役中已經失去接近63萬條性命,接近3600萬人染疫, 印度及巴西也緊隨其後,在這埸抗疫大戰中傷亡極之慘重。

本來在全球疫情肆虐中,國與國之間應更緊密攜手合作,同心抗疫,可悲的是這場疫情不單揭示了每個國家的深層次制度與管治失能,也揭穿了平時站在道德高地,高喊維護人權自由的國家的假面目。各國因自私自利的本位主義,不擇手段地維護及搶購疫苗,以致富國疫苗多至無人打而過期,窮國只有極少數人能打上疫苗,人性的醜陋盡顯於此。這豈不應驗末世的預言,末世的災難尤如一面照妖鏡,照出人心中各種的真情:那時人要專顧自己 、 貪愛錢財⋯⋯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愛宴樂、不愛神。( 提後3:1-4 )你是否看見這末世風情已經出現?

神再一次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 來12:26-27 )教會在此必須看得明白神在末後的計劃與目的,否則我們自身也會被這震動挪去。被震動而挪去的都是受造之物,是否可理解為一切由人手所建立的制度和國度都會被震動挪去,目的是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文@何寶生

 

 

關鍵的時刻(下)-【回家的旅程】專欄

在1998年11月11日聚集的第一個晚上,主選擇「現場導演」,趙仲權牧師的太太被聖靈指定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她的回憶片段:

當時我在帶領敬拜,當我唱到《我們的心願》時,我想到以西結書7章,就引用主問他的話:「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仿佛以西結一般回應他:「主耶和華啊,祢是知道的。」當我一唱出來,就抑制不住大哭起來。忽然,有一個奇怪的想法進到我裡面,「拿麻布去纏裹那些加拿大的省旗。」接著,聖靈繼續開啟我,讓我想起兩天前做的夢:有一塊大布在我房間的頂上。我的靈往上被提升,看見是一塊麻布,完全遮蓋了我的房間。

我和另一位姊妹在禱告時有一個習慣,就是身邊帶著一小塊麻布,好幫助自己進入深度悔改的禱告。可惜我當時沒有帶我的小麻布。那位姊妹照常在我背後為我禱告守望,我轉身問她:「你帶了你的麻布沒有?」她說有!我就順服聖靈的感動離開鋼琴,走到最左邊的省旗,就是溫哥華所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我記得那些省旗是從加拿大西邊排到東邊的。我手中的麻布一觸碰到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旗杆,施恩懇求的靈就臨到,我俯伏在地,大大哭泣,淚如泉湧,不知哭了多久才平息下來。我就起身到下一個旗杆那裡,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我又劬勞在地,直到淚水止住!戴冕恩牧師這時帶著核心團隊已經站在我的身後,保護守望我,全場也開始此起彼落地大聲哭泣。我就這樣一個一個旗杆地用麻布纏裹,一次次地俯伏又起身……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才完成所有的劬勞禱告。我知道,是團隊的扶持與代禱,使我完成了這需要超自然靈力和體力的深度悔改和劬勞!

戴冕恩更是跌破眼鏡!起初他實在不確定,看上去溫文儒雅的加拿大人怎麼可能流淚哭泣呢?但當時神的同在突然掃過整個會場,人們跪下哭泣,極其悲痛,連從口袋掏出紙巾的力量也沒有。他在一旁目瞪口呆,聖靈親自造訪,掌管全場,他甚至沒有機會分享異象!此時此刻,他突然明白,這就是神說的不容錯過的關鍵時刻!

兩個月後,1999年1月他從電視新聞中聽到,當年的加拿大總理克瑞強(Jean Chretien)第一次正式訪問奥斯威兹(Auschwitz)集中營。行程中有大屠殺倖存者加拿大人末底改·羅南(Mordechai Ronen)和他兒子陪同參觀。當末底改為死在納粹集中營的媽媽和姊妹禱告時,總理禁不住流淚,這是他人生中最震撼的旅程。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殺的猶太人有六百萬。他說:「我們都有共同責任確保歷史不會重演。」加拿大總理宣告要帶領列國杜絕這樣的悲劇。

戴冕恩感到非常激動,他終於明白11月11日的聚集中,領袖們哀哭呼求時,主對他說的話:「大衛,因為這地有餘民像以斯帖來到我面前,我就向你們伸出恩寵的權杖,讓你們看見我的作為!」當以斯帖願意為同胞站在破口,不顧念自己的性命來到王面前,她就得著王的恩寵。祂感動王取歷史來,想起末底改對王的忠心,最後下令保護猶太人。11月,神感動加拿大關鍵的代禱者和領袖來到神面前。接著,神就使地上的「王」總理克瑞強去奧斯威茲集中營「取歷史來」,記念猶太人的故事,他甚至安排「末底改」陪伴他!現在總理宣稱加拿大會站

在保護猶太人的一方,藉此將加拿大帶進神的心意中。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以色列的救恩(三) 五旬宗與以色列 -【選民系列】專欄

在20世紀初爆發的五旬節運動中,那些接受了靈浸及說方言的人,經歷了神蹟奇事,意識到神正在復還屬靈恩賜給教會,以完成大使命。他們認為使徒行傳2章中的猶太信徒是前期五旬宗人士,而他們看自己是後期五旬宗人士,在世界宣教中努力工作,以加速基督的再次降臨。神召會於1914年成立,其中心主題是期待主耶穌第二次來臨。1931年,該宗派刊物指出,所有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都是錯誤的,要點是「猶太人仍然是選民,神所賜的奇妙應許正等待著他們實現。」1945年,神召會通過了一項譴責反猶主義的決議。1967年,也就是六日戰爭的那一年,前會長里格斯(Riggs)表示,根據神與以色列的盟約,以色列土地永遠屬於猶太人。

這些年來,神召會通過確認猶太人是神的選民,以色列土地是他們永久的產業,承認神與以色列的盟約。早期的五旬宗人士認為,外邦教會為福音欠猶太人的債。William H. Cossum鼓勵五旬宗人士在猶太人中傳福音。他相信,當以色列在五旬節的力量中流動時,普世宣教將成功完成。神召會一開始就通過在美國和國外設立猶太使團,與猶太人建立聯繫。

使徒保羅說:「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林前15:46)他講明一個原則,屬血氣的先於屬靈的,暫時的先於永恆的,這可以應用在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平行關係。錫安主義運動於1897年開始後不久,五旬節運動於第20世紀初誕生了。以色列於1948年獲得獨立後,葛培理於1949年崛起,而醫治運動和靈恩運動也於60年代出現了。六日戰爭後,耶穌運動在美國加州爆發,許多嬉皮士和猶太人信了耶穌。珊朵拉·泰普林斯奇(Sandra Teplinsky)注意到:「隨著古城耶路撒冷回歸以色列,古代的恩膏也回歸給教會,是經由同時間誕生的當代彌賽亞猶太運動」。猶太人在80年代初期從前蘇聯和東非遷移回以色列,應驗了以賽亞書43:5-6中的預言,是與聖靈第三波的爆發平行發生的。相反而言,當以色列交出土地作為綏靖敵人時,珊朵拉·泰普林斯奇評論說:「教會也在綏靖,就是與罪惡妥協,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平行發展,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這提醒教會,與以色列的連結,就是要懇切禱告,並因此按正直而行。

教會和以色列兩者都是神在末世執行救贖計劃的工具。教會必須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世界,包括向猶太人傳福音。猶太人首先用福音祝福了世界,教會有義務回報去祝福他們。猶太人返回他們祖先的土地,及以色列國的復生,標誌著末日的倒數開始了。教會必須與神攜手,叫以色列全家得著救恩。一個信主的以色列肯定會影響整個世界。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拜登政府暫緩重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

7月21日,以色列官員透露,美國總統拜登接受以色列新任總理貝內特的要求,將暫緩為巴勒斯坦人重開駐耶路撒冷領事館的計劃,直至以色列新政府於11月初通過預算案。

美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原不歸屬於駐以色列大使館,主要為居於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服務。2019年,時任總統特朗普把總領事館併入大使館,並把位於阿加隆(Agron)街的原總領事館改為巴勒斯坦事務部。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指關閉領使館能增加效能,遭到當地多名外交官員反對,後來巴勒斯坦官員與之斷交,拜登上任後積極扭轉局勢。

以色列新執政聯盟由不同政治光譜的黨派組成,有需要取得共識通過預算案,才算站穩陣腳。從宣誓就職起有145天處理預算案,否則將進行重選。新任總理貝內特唯恐反對派藉總領事館重開製造矛盾,導致前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回歸。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5月到訪中東期間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拉馬拉會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今年5月到訪中東期間宣佈,美國將重開耶路撒冷總領事館。有別於奧巴馬政府,拜登政府官員避免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將來巴勒斯坦國首都,反而留給以巴雙方磋商兩國方案。拜登政府願意給予貝內特時間,但絕不接受原地踏步,明確反對任何單方面舉動。拜登除計劃重開領使館外,還打算重開位於華盛頓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預計會面對法律難題。

巴勒斯坦官方透露,已得知要待以色列政局穩定後,才可進行重開領使館等重大舉措。有消息指領使館預計會在西耶路撒冷阿加隆街同一大廈重開,而貝內特則希望設於拉馬拉(Ramallah) 。縱然此事需要以色列認可,但以色列每年收取美方38億美元防衛補助,恐怕只能簽字同意。

有前美國官員透露,拜登明白到重開領使館之迫切。5月加沙地帶爆發衝突令耶路撒冷局勢升溫,美國缺乏與相關機關密切聯繫的獨立使團,向其全面報告當地情況,以致白宮未能及時回應協助緩和局勢,因而將重開領使館列為優先項目。

領使館以往主要為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及東耶路撒冷居民服務,大部份為巴勒斯坦人,領使館被視為他們的實質代表,外交官員定期與巴勒斯坦政府溝通。如今領使館角色未明,倘若回到舊模式,或會激怒當地人民及其支持者,他們認為應與以色列人看齊,向耶路撒冷大使館而非領使館表達訴求。

禱告:求主掌管各國新政府局勢,賜予平安,帶領中東和平進程。

(來源:The Times for Israel,2021年7月22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考古發現陶壺碎片 刻有基甸別名耶路巴力 

考古人員在以色列中南部發現三塊陶壺碎片,上面寫有士師基甸的別名「耶路巴力」,是首次在聖經以外,於以色列當地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這個名字的記載。

陶壺碎片上寫有耶路巴力的名字

碎片由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兩位教授Yosef Garfinkel和Sa‘ar Ganor領導的團隊,在特拉奇什(Tel Lachish)西面4公里的考古遺址Khirbet a-Ra‘i土層中掘出,年代約為主前1100年(亦即士師年代)。研究人員相信,陶壺容量約一公升,可能曾用作盛載油、香薰或藥物。陶壺上以墨水寫上相信是陶壺主人的名字,經美國銘刻學學者鑑定,碎片上寫有五個相對完整的希伯來語字母yod、resh、bet、ayin和lamed,以及其他字母的殘餘部分,因而拼出耶路巴力的名字。

以色列文物局表示:「士師年代流傳下來的銘文極為罕見,而在以色列國內的考古發現中更近乎聞所未聞。之前發現的銘文包含若干無法串連的字母,今次是首次在聖經以外的考古發現中出現耶路巴力的名字。」Garfinkel和Ganor則表示,從地理位置看,這個銘文所指的耶路巴力不一定是聖經中記載的基甸,但尚未可排除陶壺屬於士師基甸本人的可能,耶路巴力似乎是士師年代常見的名字。以往耶路巴力只在聖經士師年代的記載中出現,如今相同的名字除見於聖經,也見於考古地點的銘文中,顯示記憶得以保留並代代相傳。今次發現亦有助理解希伯來字母書寫系統由迦南時期過渡至以色列時期的傳播方法。

根據聖經記載,士師基甸蒙神呼召,拆毀他父親為外邦神祇巴力所築的壇,又砍下壇旁的亞舍拉柱像,因而被時人稱為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毀了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辯吧。」(士6:32)

禱告:願神祝福考古發掘和研究,領人更多看見神和祂話語的真實。

(來源:Friends of 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網站和All Israel News,2021年7月12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被誤判死刑囚近十年 神藉鳥兒探訪安慰

巴基斯坦基督徒畢比(Asia Bibi)因被控褻瀆伊斯蘭教,經歷接近10年的牢獄生活。她於7月21日在國際宗教自由峰會(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Summit)上發言 ,表示希望為其他受逼迫的基督徒發聲。

現年50歲的畢比在2010年與同事爭吵後被指控侮辱伊斯蘭教,被判處死刑。她在峰會上透過視頻分享,感謝神讓她重獲自由,並感謝在她被囚禁期間為她禱告的人。「我從心底裡非常感謝主,祂把我從痛苦和困難中拯救出來,給我與家人開始新生活的機會。感謝所有為我禁食禱告的弟兄姊妹。因為他們的禱告,我現在自由了。」

畢比在峰會上透過視頻分享

畢比分享自己如何以信心戰勝恐懼。「我在獄中非常擔心孩子和丈夫,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是否安全。」在黑暗的時刻,有一隻鳥經常探訪她,給她帶來安慰和盼望,就像神在以利亞躲避那些追殺他的人時派烏鴉來關顧他一樣。「在判處死刑後兩天,我被帶進死囚室等待處決。每天清晨約3時半至4時之間,一隻棕色的長喙鳥都會出現,坐在牆上,而在每天黃昏5時左右牠會再來。早晚牠都在那裡逗留10分鐘,成了我的朋友。我跟牠說話,牠也跟我說話。我每天看着牠,嘗試理解牠日復日到來的意義。我想到是神的使者,要給我傳遞祂的信息。當這隻鳥來到時,我感到安慰和平安,心被激勵,這是從神而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記號。」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最終裁定畢比無罪,伊斯蘭強硬派教徒提出推翻無罪判决,即使要求被駁回,官方仍然禁止她出境。國內激進穆斯林對判決感到憤怒,威脅要殺死畢比。數以萬計的人在街頭集會,要求殺死她。畢比最終在2019年5月離開巴基斯坦,到加拿大與女兒團聚。

畢比在峰會上指出,「基督徒弟兄姊妹為我的自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非常感謝大家。讓我們並肩攜手,為受苦的基督徒發聲,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就像主為我所做的。」2020年2月,畢比發布了一本關於她獄中生活的書《重獲自由》,在書中她談到巴基斯坦基督教少數群體日常生活中遭受逼迫,並道出監獄裡種種駭人的境況。

禱告:願神安慰和堅固受迫害信徒的心,在黑暗中看見神以不同方式帶來光和盼望。

(來源:CBN News,2021年7月21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牧者精神健康調查 逾一成受訪者曾生自殺念頭

過去一年,教會牧者在新冠疫情和政治動盪下面對新的挑戰和困難,「2021年牧者精神健康報告」發現,10個牧師中有1人(12%)指自己去年曾想過自殺,顯示教會領袖需要更多的支援。

此項調查由致力以科技裝備教會的Faithlife和協助教會提升溝通和通訊的Church Communications合作進行,訪問了345位來自27個國家的牧師,涵蓋不同年齡、年資、教會宗派和規模。超過七成受訪者來自美國,9%來自加拿大,來自澳洲和紐西蘭的佔5%,12%來自其他不同國家。

Faithlife聯合創辦人及執行長Bob Pritchett表示:「我們知道疫情加上社會和政治動盪給教會牧者增添不少壓力,這項調查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牧師的需求,以及在他們牧養我們的同時,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調查發現,35%受訪牧師表示感到疲憊耗盡,其中四成25歲至40歲的牧者表示他們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經常感到筋疲力盡,比率為60歲以上牧師的兩倍。在會眾少於100人的教會,不少牧師身兼數職,從牧師到行政管理,至技術團隊。

在牧養關懷和支援會眾精神與情感需要方面,超過一半受訪牧師(55%)感到滿足和激勵,不少受訪者指出實際過程有高有低,45%認為牧養關懷使之消耗枯竭。另外,近四分之三受訪牧師感到整體服事受會眾欣賞和感激,四份之一感到受批評。一些受訪牧師對兩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顯示他們同時感到被欣賞和批評。

當被問及未被滿足的需要時,接近兩成(19%)受訪牧師表示最大的需要是與長老和同工分工,17%表示友誼是他們最大的需要。許多回應指出他們需要有不帶任何偏見與批判,能讓他們放心交談的人。好消息是,超過一半受訪牧師(62%)表示他們有可以尋求建議或支持的牧師網絡,超過八成受訪者(82%)表示在困難時,他們身邊有可以傾訴的朋友。

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受訪牧師對明年的事工感到樂觀。然而,29%的人表示擔憂,其中14%正在考慮離開他們服事的教會,7%正在考慮完全離開教牧事工,8%對來年普遍持悲觀態度。

禱告:求主賜牧者身心靈健康,興起肢體彼此關顧支援,同心建立和守望屬神的家。

(來源:Assist News,2021年7月28日,Amy Fong編譯報導。)

 

 

兒童劇團讓孩子起飛 台前幕後孩子一手包辦

7月10-11日,香港611靈糧堂的「611兒童劇團」演出聖經音樂劇《起飛吧!孩子》,講述神如鷹背負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應許!音樂劇台前幕後均由兒童一手包辦。劇團有逾60名孩子參與,年齡從6至12歳。在導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崗位。無論是台前的舞蹈、歌唱、演出,還是幕後的佈景畫、道具、服裝、音響、燈光,孩子們都積極參與。主辦單位表示,孩子在參與過程中更認識自己又經歷神,正如音樂劇的名字,生命都因此起飛!

「611兒童劇團」早於2019年12月23日成立,本來計劃在2020年2月排演「以斯帖」,因疫情擱置。但疫情無阻孩子們的熱情,他們仍在線上上課裝備,並在線上公演話劇《你很特別》!到今年4月恢復實體崇拜後,孩子們可以回到教會綵排準備,7月就在崇拜中公演,為神傾力擺上。在最後一場演出後,劇團隨即舉行畢業禮。家長和親友齊來觀禮,一起見證每一位學員兩年來的成長!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