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衝突下 活出基督裡的真信心

2021港九培靈研經會以「憑信奔天路」為主題,於8月1-10日透過網上直播舉行。聖安德烈堂主任牧麥凱歷 (Rev. Alex McCoy)透過雅各書帶領香港海外各地信徒正確看待信仰的實踐和生命的試煉,活出基督裡的真信心。

真信心全然謙卑

聖安德烈堂主任牧師麥凱歷

麥指出,雅各書寫作的時代與現今社會一樣充滿紛爭衝突,基督徒群體亦因信徒間互相爭鬥或不全心投入而受到傷害,所以信徒的謙卑是正確的處事之道。真正的謙卑是忘記自我,這不代表輕看自己,而是看輕自己,他透過雅各書3-4章指出,要得著謙卑,應從智慧、友誼和判斷三方面作正確的選擇。

 

 

雅各書3章13-18節提及兩種智慧:來自天上屬於神的真智慧;屬於惡者的世俗智慧。真智慧是透過多年試煉和反省中得出的正確行事方式能使人追求和平的關係。世俗智慧使人陷入苦毒的嫉妒爭競,當人按神的智慧生活,既能活得公平、正直和滿有愛心,亦能使人對福音產生興趣。

雅各明示,與世俗為友便是與神為敵,人需要在「與世俗」和「與神」的友誼作選擇。與世俗為友等同干犯姦淫和拜偶像,原因是當人跟從世俗,引發過多的私慾,繼而引發爭鬥,人對神的渴求便被私慾奪去。但當人為他人的好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謙卑地與神建立友誼,便得著安全和保障。

麥指出,人在互相誹謗中,等同將自己當作審判官,把自己凌駕神的律法。雅各書4章12節表明,人沒有能力及資格判斷,只有設立律法的一位有判斷的權柄。當人破壞或判斷律法時,便是與神為敵。因此麥提醒人應當注視十字架,這是神為救贖人的罪而賜下耶穌付上贖罪的代價。重新把自己的身分建立在耶穌身上,服侍他人,明白及相信十字架的盼望,便是真謙卑。

真信心順服忍耐

雅各發現當時的基督徒只顧今生,忘卻耶穌將要再來,生活與不信的人無異,現今基督徒面對同樣的危機。雅各書4章13節-5章6節痛斥一群只為自己籌謀計劃的商賈,因為他們自以為能預計未來,甚至為未來作無知的假設,因而產生憂慮,卻不知道神才是真正人生的主宰。麥強調,我們不是要反對訂定計劃,而是應持有認定神是最終掌權者的態度,更要省察自己在日常行事上有否為自己誇口。

麥亦引述雅各書的嚴厲言詞來儆醒基督徒,貪念可誘發的三大危機:囤積財富和物質反倒暴露人為錢財而活的無知;富人虧欠工人反映他們得到財富等同得到特權,令人心麻木;放縱的行為表達自我中心的態度。麥提醒會眾應當檢視自己,認清一切豐足來自神,以免陷入靈性的墜落。

自以為是和貪念源於著重今生福樂,信徒應放眼永恆,學習忍耐的功課。(雅5:7-8)忍耐的目的是認定耶穌必然再來,便不應注視現時的得失,多思考和發現神的恩慈和饒恕。少了埋怨,便能對他人有更多忍耐,雅各書運用希臘詞「upomone」,意指毫不妥協和退讓的忍耐。歷代先知都透過試煉來建立恒久忍耐而得的順服,麥呼籲會眾應以耶穌為終極榜樣,順服遵行神的救贖計劃而忍耐到底,靜候主來。

真信心懇切禱告

麥認為,禱告是基督徒莫大的權利,可以按神的旨意成就意想不到的事,更是反映基督徒屬靈生命情況的最佳指標,可惜對不少基督徒來說,禱告卻是難以掌握。

日常生活問題繁多,基督徒應視禱告為最優先做的事。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時,以亞蘭文「Abba」稱呼神。人之所以稱神為天父,是透過耶穌基督付出贖罪的代價,才能與神建立父親與兒女的關係,這親密關係是基於無條件的愛。禱告既是基督徒打通天國的道路,加上升天後的基督渴望傾聽禱告,更在神右邊我們代求。麥提醒會眾反思自己有否在憂傷苦困時祈禱,把一切所遇到的都帶到神面前,又有否在歡喜快樂時感謝神。

同時,基督徒是一個禱告的群體。雅各書5章14-15節常被遺忘或誤解,普通基督徒也可以利用出於信心的禱告互相服侍,成為互相關懷代求的群體。信心的禱告並非要使基督徒願望成真,而是相信神掌權,祂作出的決定,所成就的便是最好。基督徒除了互相關懷,亦互相認罪,麥引用使徒行傳中以弗所人在使徒面前認罪,這與世俗掩飾過犯的文化不同,因此彼此的關係才得到醫治。雅各書更提倡基督徒群體需要為彼此的屬靈健康互相問責,應用禱告和勸勉帶領邁向墮落的肢體回轉。

麥呼籲信徒要了解是改變的力量,雅各書引用先知以利亞專心尋求神的榮耀,神應允禱告,使天不下雨三年之久,以懲罰北國以色列的叛逆。現今基督徒同樣可以作出合神旨意的禱告,叫人回轉及找回迷失的羊。麥建議會眾立志成為禱告的人,每天恆久為家庭、教會、城市禱告,甚至為神的信實良善作感謝,活出被基督改變的生命。

(記者林朝基報導)

 

 

【國度觀點】建立天國幼軍的訓練系統

近日有新聞媒體報導,香港體育舞蹈總會為2024年巴黎奧運霹靂舞比賽項目選拔香港代表隊成員,一位年約10歲的男孩奪得所屬組別的冠軍,成功入選港隊。他在訪問中談到自己已開始為3年後的奧運作預備。13歲的孩子成為奧運冠軍,今屆的東京奧運已證明不再是遙遠的空談。

不單是奧運項目,疫情下許多少年人在各個領域裡嶄露頭角。美國《時代》雜誌於2020年年底特別選出「年度風雲兒童」。雜誌指出,疫情中,很多孩子適應得比大人更好,在新的生活作息中不僅努力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甚至發揮許多創意,例如透過網絡募款、集眾人之力幫助弱勢群體,或發明新設計以解決社會上的問題。《時代》決定表揚這群令人不可小看他們年輕的孩子,讓世界看看孩子們怎麼在所處的社區和社群中,發揮正向的影響力。

現今神正在興起孩童和少年人去成就讓大人驚訝的事情。在屬靈的層面上,不少先知性的預言亦指向約珥書2章28節的預言將要加速實現,神要預備祂的孩童軍隊,帶領敬拜,釋放啟示和醫治,傳講福音,甚至能講道教導。

香港的教會和父母看見孩子身上蘊藏的潛力嗎?10多歲的少年人,在很多香港的父母眼中仍然是孩子。香港的父母傾向早早為兒女的將來做好打算,為他們作出最合理的決定,然而許多年少時已展露才華的人,總是擁有清晰的目標,並且是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興趣去選擇當作的事情。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孩子到了12-13歲,父母就會為他們舉行成年禮,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到能夠承擔相當責任,自己選擇當行的路。

香港孩子生活在一個中西融合匯流之地,神必然將很多獨特的瑰寶放在他們的生命中,香港教會現時的主日學若是單單灌輸普及的聖經知識,是無法為神國培育出屬靈的專才和精兵。我們應該反思現時的兒童屬靈訓練系統的改變與更新,抓緊孩子的天國文化教育,引導他們透過父母的榜樣,屬靈的家庭去明白神和神所賜的身分,同時放手讓孩子探索自己的屬靈恩賜和職事,教會應興起孩子的屬靈訓練課程和學院,如同培養奧運選手一般,在敬拜、禱告、傳講信息和醫治服事方面訓練孩子,成為天國的幼軍,甚至在許多事上能成為大人的榜樣。

 

 

Church can help運動 救助2,800位弱勢童免挨餓

「教會愛幫協會」推動的Church can help運動,跨越淡水河,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捐贈600萬元物資給新北市5個行政區,使2,800位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免於挨餓。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張明文一行人於10日抵台北真道教會,感謝「教會愛幫協會」創辦人廖文華牧師及所有捐助物資的機構。

「我在禱告中看到新北市的需要,很希望把我們先前幫助萬華的經驗,帶進新北的家庭。」廖表示,Church can help在萬華疫情重災區,致贈萬華區600位警消人員價值400萬元的防疫裝備;捐贈物資給萬華周邊的和平醫院和中興醫院共1,800位醫護人員;向萬華區16間國小、國中、高中共1,035位低收入家庭孩子每人贈送一份禮物盒,內有2,000元全聯禮券及暑期優良讀物;資助近20間位於萬華區長期投入遊民關懷、弱勢族群、兒童、獨居老人的中小型教會。

張明文局長代表新北市長侯友宜表達謝意,「疫情造成經濟與教育極大的衝擊,感謝真道教會結合這麼多資源,捐獻600萬物資給5個區,對學生提供了很大幫助。新北市將繼續跟真道教會合作,協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沛德國際教育機構的柯沛寧執行長也表示,「幫助學生們度過這個危機後,未來孩子會知道當他們有需要,教會能提供他們實質的幫助,也能帶給他們溫暖。」

對於發起運動的初衷,廖表示,在疫情當中,最弱勢的兒少首當其衝,因家庭經濟因素挨餓。其次疫情也衝擊弱勢兒少的心理狀況,加上居住家庭空間窄小,衍生恐懼、憂鬱及各樣的心理疾病,需要外界伸出援手。廖希望喚起更多的教會及機構起來幫助弱勢孩子。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從上行之詩看生命重整 後疫情生活中的心意而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進入新格局和新常態生活,面對「後疫情生活」,信徒應如何重整自己的生命?環球聖經公會於8月7日透過線上舉辦「從上行之詩看生命重整」聖經講座,由區應毓博士主講,教導如何從聖經話語中經歷勝過環境的信心。

區應毓博士(加拿大華人神學院院長)指出,詩篇120-134篇被稱為上行之詩,也是朝聖者之詩。舊約時期,朝聖者每年都會有3次上耶路撒冷守節,他們來自各地,一邊走一邊唱詩。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沿階而上時,祭司每上一階唱一首詩歌,所以上行之詩也被稱為登階之詩。

區指出3個層面的生命重整:信心的重整、事奉的重組、家庭的重建。一、重整信心(詩121):詩人確信耶和華是以色列的幫助,祂能在所行的路上保守祂所愛的百姓。其中提到的「群山」也代表眾神、諸靈的意義。群山的神明帶給人恐懼感,心靈沒有安寧、惶恐不安。「看環境、疫情、經濟,內心會有恐懼。詩篇的上行之詩卻提醒,不需要恐懼外在環境,因為耶和華是極大的幫助和倚靠。」3-4節中談到的「打盹」,隱喻莫不關心、冷漠、輕忽和麻木不仁的意思,迦南的神明有時會打盹睡覺(王上18:27),但創造天地的耶和華卻不眠不休地看顧和保護祂的百姓。「保護」在詩篇121篇中出現了6次之多,耶和華的保護可以直接回應朝聖者的禱告,也可以藉著環境保守祂的兒女。聖經啟示,絕處會逢生,當百姓願意回轉歸向真神、向祂求告的時候,必定有神的引導。

二、重組事奉:願耶路撒冷平安、弟兄和睦同居。朝聖者目睹耶路撒冷的榮美後,就願耶路撒冷平安昌盛(參詩122)。詩篇133篇則提到詩人用膏油和黑門甘露形容弟兄和睦同居的美與善。區指出,今後疫情生活,許多教會開始安排線上實體同步,「求主使我們能渴慕回到神的家,一同在聖殿專心敬拜神。」我們的屬靈生命不能單靠一個人追求主,而是需要與弟兄姊妹一同成長。固然一個人獨自可以敬拜神,但不要忘記神設立地方教會,就是使我們能集體尋求祂。綜合詩篇122篇得出一個結論:「教會需要建造成一座聯絡整齊的榮美聖城,而且合一見證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家庭重建:詩篇127和128篇談到神祝福家庭、敬畏耶和華便為有福。詩人在詩篇127篇中確認家庭興旺需要倚靠耶和華,而且神的祝福彰顯在後代子孫;128篇則談到敬畏耶和華就會經歷蒙福的人生,重整對神的信心,也重整個人、家庭、教會的心。

綜合上述的3個重整層面,區提醒信徒,最重要的是心意更新而變化,時時刻刻察驗何為神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羅12:2),才能在後疫情生活中確實活出主的旨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導)

 

 

流浪列車 -【回家的旅程】專欄

要預備加拿大的全國性悔改聚集,除了關鍵少數的領袖,神還有什麼心願?在尋求的過程中,主讓戴冕恩想到當年納粹是用火車載猶太人去死亡集中營的毒氣室的。

主感動戴冕恩呼召加拿大的領袖和代禱者,駛出一列完全不同的火車,帶著對猶太人深切的愛,用悔改的淚水洗刷加拿大的地土。1999年4月13-15日,88位代表加拿大各省的領袖和代禱者回應了他的異象,一列史無前例的流淚列車(The Train of Tears)載著他們代禱的眼淚,從溫哥華開往溫尼伯。他們分不同班次,畫夜向主哭喊,整整42小時,懇求主的憐憫臨到加拿大。

7月1日,超過2300人代表加拿大全國各省在溫尼伯大學體育館聚集,預備為著在加拿大的反猶主義向主哭求悔改。可是兩天過去了,人們敬拜、靜默、哀哭,但靈裡還沒有突破。在一次會前的察驗時間中,戴冕恩用以利沙先知和約阿施王的故事,激勵大家不要鬆懈,一定要先在靈裡完全突破,才能看到自然界的突破。

於是大家帶著新的信心重新回到體育館進入下一場聚集,繼續竭力呼求主。戴冕恩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事情沒有順服主,只求神憐憫加拿大,挪去祂的審判!他聽到自己的禱告:「神啊!請袮幫助我們,推我們一把,讓突破來到!」

忽然,一股聖靈的風吹進會場,掀起一波更深的劬勞和哭泣。神真的親自在靈裡推了一把,向加拿大顯示祂多麼渴望釋放她進入命定!這股靈風突然刮起,又突然止息,帶下了主的平安、溫柔和甜蜜的同在,充滿整個會場。

當人們還躺在體育館的地上享受屬天的安息時,主說話了:「我已經悅納了你們的獻祭!你們可以用帶來的石頭立起祭壇了!」聚集前,主吩咐大家帶一塊自己家鄉的石頭前來。戴冕恩在奉獻祭壇時禱告:「神啊,今日袮和天使是我們的見證,這些石頭也要向下一代見證我們這群餘民悔改的眼淚和對袮的忠心,求袮按袮的憐憫使我們的國家免去審判,得著袮的恩寵。」禱告結束時,溫尼伯的上空出現了雙彩虹,使我們想起神對挪亞的應許,祂不再用洪水毀滅全地。

那天正好是聖殿被毀日,聚會中外邦人和猶太人一起立約,宣告加拿大的教會與主的心意重新對齊。聚集的最後,會場外立起一個臨時的祭壇,上面堆有幾千塊從各地帶來的石頭,紀念神對加拿大悔改的悅納。一位英屬哥倫比亞省的姊妹無法親自前來,就請朋友送來一個小瓶子,瓶裡裝著幾個月來她為這個聚會哭泣代禱的眼淚。戴冕恩照她所願的,將她所獻的淚水灑在石頭上。另一位姊妹竟然獻上她最珍貴的結婚戒指,上面有一顆鑽石。這是2300塊石頭中,價值最貴的一塊「石頭」了!但比這石頭更寶貴的是她的心。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啟示錄的誕生地——拔摩島 -【出發進行】專欄

相傳洞內約翰曾用作手扶的地方,今日鑲了銀飾

「七教會」巡禮完成了,但怎能漏了拔摩島呢?

聖洞的明信片,清楚顯示了洞頂的三條裂痕,相傳象徵了神的三位一體

拔摩海島位於愛琴海中,距離以弗所城只有約30哩,島上甚至勉強可見到以弗所舊城。拔摩島面積不大,岩石甚多,自古以來,為航行之中途港和放逐犯人囚禁之地。相傳使徒約翰因羅馬皇帝豆米仙對基督徒的逼迫,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直到主曆96年才獲自由。約翰被囚期間,得見從天上來的啟示,看到世界的終局,寫成新約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而前三章就是主耶穌給七教會的書信了。

 

 

拔摩島內的海灣,今天仍是熱鬧的小鎮,夏天季節是本土希臘人度假的首選

約翰被放逐到拔摩島時,也曾發生神蹟奇事。相傳載著約翰和其他囚犯的帆船,在駛到拔摩島附近時,突然狂風大作,船上有一少年不慎墮海,眾人慌亂之際,約翰向神禱告,從天上就有一隻大手伸下來,抱起了那小子,平安放到海島上。眾人驚奇之餘,管事的長官從此免去約翰原來當囚犯做石匠的苦役,讓他在島上自由行動,因此約翰才有機會寫作啟示錄。

修院內繪有關於使徒約翰到拔摩島時的神蹟故事

從島上首府科拉上到半山,就有著名的「啟示洞」(Cave of Apocalypse),相傳是約翰在睡夢中見啟示的地點。在約翰收到啟示錄的異象後,就將內容逐字口述給他的助手伯羅哥羅(早期教會的七位執事之一,與司提反齊名)記錄下來,寫成了啟示錄。今天洞內深處,約翰當日枕首和扶手之處,被鑲以白銀,圍以鐵欄以示紀念。洞旁建有天啟東正小教堂,名為聖亞拿堂,亞拿就是馬利亞的母親,今天這裡是希臘信徒最著名舉行洗禮的地點。

聖約翰修院山頂的鐘樓

拔摩島上另一著名景點就是聖約翰修院,於1088 年建立,是保存拔摩島宗教文化遺產的重要地方,至今仍有修士維持,殊不容易。修院入口的聖使徒堂遺留了當年描繪約翰神蹟的壁畫,修院的文物館珍藏了歷代的聖物、聖經抄本、聖杯和聖服等。修院天台的鐘樓則是全拔摩島最高點,也是拔摩島的地標,而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將這個洞以及前述的修道院,共同列為世界遺產。

啟示錄聖洞在今日成為了希臘最著名的洗禮地方

今天的拔摩島雖然與七教會地域相近,但政治上卻為希臘領土,與七教會所屬的土耳其相隔,交通雖然還算方便,難免要通關過境,既近還遠的關係,和主與現今教會的關係,相似嗎?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連接兩代的橋:黃若娟 -【巾幗戰士】專欄

施洗約翰在曠野為主預備道路,天梯轉化學院院長黃若娟傳道年少信主,從看不到人生意義,到跟隨內心的熱情,走自己夢想的路。過程中她學習放下自己,一步一步走進神對她的呼召,縱然有迷茫的時刻,但她選擇憑信心跟隨主的帶領,決心成為連結上下兩代的橋樑,預備合用的百姓以迎接基督的再來!

若娟從孩童時期已經思考生命的意義,更曾想過尋死,16歲時,她透過一場特會的講道錄音,第一次聽到神對自己生命的心意。「錄音開始有一把男聲宣讀路加福音1章 17節:『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我不由自主地流淚,不斷回帶聽了20多次,每次聽都流淚。不知道為何如此感動,也不懂什麼是主的呼召。這段經文就這樣進了我的心,與我的生命連在一起。」

若娟大學畢業後曾從事媒體工作,後轉職社工,專門幫助精神病患者。主帶領她跳出心理學的框架,教導她以聖經的角度去看人。神使她得人如魚,帶領很多病人信耶穌,更有不少人經歷醫治釋放。當年不是很多教會接納這批「病人」,若娟就想到開一家教會,於是跑去報讀神學,主卻不許。「連續3年,每次遞表時,主就對我說:『我有讓你報讀嗎?』」我開始發現,原來自己的夢想和熱情,跟主的呼召可以是兩碼子事。要進入神給我們的夢想,就要先放下自己肉體的想望。」

直到29歲,神讓若娟報讀第一屆「事奉訓練學院」課程,那一年神開闊了她對教會和神國的認識,並令她確實明白神對她的呼召。「當我定意尋求主想我走的路,就知道那跟我16歲聽到的經文有關。如同施洗約翰,我要為耶穌基督的再來預備道路,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叫兩代互相轉向,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及後參與『回家』旅程,我更深明白到那無數被呼召為主的再來預備道路的人需要連結一起。」

2016年「回家」聚會,本來在幕後服事和代禱的若娟被屬靈長輩推到台上為香港作屬靈宣告。「我們宣告完畢準備下台時,台上響起了一下鑼聲,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裡面有一個莫名的變化,後來明白主正帶領我進入人生下半場的召命──為主裝備40歲以下的年青人,這也意味著我要從作女兒走到下一個階段,要學習作屬靈母親。」

10年前,若娟本要迎接自己肉身孩子的誕生,在尚未懷孕之前,神已賜給她孩子的名字──子橋(音譯)。豈知若娟卻經歷流產,她不斷思索和尋問神的心意。「10年過去,我發現原來自己成為了一道橋,目的地不屬於我,我的責任是令兩邊的人互通,要捉住上一代和下一代,三代同行,這是神對我很清晰的呼召。」若娟於3年前接任天梯轉化學院院長,成為裝備人的人。「正因為主對我說得如此清楚,我知道這不關乎自己袋裡有多少籌碼,只關乎我是否憑信心迎上主要我站的位置!」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黎巴嫩大爆炸一周年 人民心靈仍待復原

為悼念去年8 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恐怖大爆炸,當地銀行、商店、政府機關全面關閉一天。面對經濟崩潰、政治僵局,政府一整年幾乎無法運作,罹難者家屬與人民懷著悲痛和憤怒,於市內禱告遊行。

去年的大爆炸導致最少214人死亡,過千人受傷,是歷史上其中一次最大規模的非核子爆炸,起因是火種燃燒2千多噸硝酸銨,爆炸衝擊力震動全國,距離200公里外的塞浦路斯都感受到震動。有證據顯示,自2014年,硝酸銨及其他易燃物品一直雜亂地存放於港口附近的倉庫,數位高官早已知情卻置若罔聞。一年過後,仍然沒有人為事件負責,調查關鍵如誰訂購那些化學物品,官員為何一次又一次罔顧安全等問題仍未得到解答。

政府機關和大使館下半旗致哀,接種新冠疫苗中心也關閉。港口附近懸掛著抨擊當局的海報,反映群眾無比憤怒。「這裡就是你的結束,是我們的開始。」「兇殘國家的人質。」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於8月3日發表詳細調查報告,指責黎巴嫩當局試圖攔阻調查,呼籲國際介入。示威者Pierre Gemayel的弟弟於爆炸中喪生,他指出:「自1960年,我們沒見過一位官員入獄,政府拒絕解除被控失職的高官之豁免權,這就是他們勾結的證據。」

去年爆炸中受損的建築物上懸掛著抨擊政府當局的海報

爆炸摧毀了數千家園和商店,至今無人負責,加上150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崩潰,導致黎巴嫩貨幣暴跌和通漲,逾半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許多人民感到絕望和憤怒。Marwan Aboul-Zelo牧師的教會在爆炸現場附近,教會建築受到嚴重破壞,他感謝世界各地教會的捐助,使當地的教會、家園和商店得以重建。然而他表示,現時貝魯特的氣氛充滿絕望和憤怒,但更深層的是創傷、驚恐、焦慮和沮喪。「面對種種不確定,黎巴嫩人動彈不得,人們只想活得平安。作為神的子民,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一切的解答。當絕望每天敲上門,我們需要在真理中彼此激勵,我們的生命已被耶穌的寶血買贖,屬天的產業不會消逝,也不可能被奪去。無論是生,是死,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爆炸、疫情、經濟崩潰和革命,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被問到可以如何為黎巴嫩守望禱告,Marwan牧師表示:「請為信徒在患難中有喜樂,為每個家庭的需要代求;為一個公義的新政府成立禱告,我們需要有能力和經驗的領袖將穩定帶回黎巴嫩;祈求神拯救失喪的人,打開他們的眼睛,在苦難中能看見那位為他們受苦,被釘十架犧牲的主。」

禱告:求主醫治黎巴嫩人民的傷痛,賜下平安與盼望,當地政府誠實面對過錯。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Evangelical Focus,2021年8月4和6日,Asher Chiu綜合編譯報導。)

 

 

科羅拉多州青年特會 興起年青世代轉化世界

The Standard青年特會在7月29至31日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學生在位於丹佛的州議會大樓前受浸,開創該州的先河。

為期三天的青年特會由致力服侍學生的組織The Standard,聯同青年使命團(YWAM)、丹佛和科羅拉多泉不同的教會一起籌辦。當中有60小時不間斷的敬拜禱告,還有青年領袖牧者Lou Engle、Gary Black和Chad Dedmon分享,裝備學生參與外展事工。不少與會青年重新獻上自己給主,更有許多人第一次將自己的生命獻給耶穌。The Standard負責人Shannon Clark指出,抑鬱、不饒恕、癮癖、虐待、色情、比較、焦慮、性別中立等並不是年青一代的標準,耶穌才是。The Standard 的名字和使命源自以賽亞書59章19節:「因為仇敵好像急流的河水沖來,是耶和華之氣所驅逐的。」看到全國各地的自殺和大規模槍擊事件,Clark的心破碎,她跟神說,她會從科羅拉多開始,並在祂帶領所到的地方,舉起神的旗幟和標準。Clark相信主透過異夢跟她說過:「The Standard是為了整個美國。」

在兩天的外展行動中,被學生服事的市民跟隨他們到州議會大樓,牧師和事工領袖在州長辦公室窗外放置了一個寫著「標準是耶穌」(The Standard is Jesus)的金屬牌。他們敬拜和宣告標準是耶穌,有市民被音樂和舞蹈所吸引。當中有一個婦女來到,接受領袖服事後,決定拋棄她吸毒和酗酒的生活,並受洗歸主。一連兩日的下午,青年和成年人下到水中受浸的同時,丹佛的天空下著傾盆大雨,受浸者完全浸透,在歡呼聲中重獲新生。

Clark 在特會中告訴學生,他們蒙召要像聖經中的約西亞王一樣,使國家遠離偶像。約西亞8歲受膏為王,18歲時意識到需要拆毀國民心中高於獨一真神的偶像。「你們蒙召要在世界糾正錯誤,成為你們學校和所在領域的光,拆毀自殺的靈和一切高舉自己在神以上的事。約西亞的一代蒙召在這季節尋求神的話語,並要在他們所在的領域宣告出來。神國的公義就是失喪的人得救,絕望的重返家中,破碎的得復原。」

Gary Black牧師遭遇婚姻破裂,兒子在2013年自殺,但他在悲痛中捉緊神的盼望,他告訴學生他們也有盼望,神要藉著疫情成就新事。「末後的莊稼已經熟了,你們就是復興,你們就是要在世上披戴耶穌基督,彰顯神的作為。」Lou Engle鼓勵學生向自己的生命宣告真理,醫治長期的抑鬱和焦慮。Lou Engle以詩篇139篇邀請學生與神同走天路,激勵他們對自己說從神而來祝福的話,並持續30天按手在自己的頭和心上,向自己發預言。Lou Engle以父親和祖父的的身分為每位學生按手祝福,祈求聖靈的洗和父親的心臨到他們。「我相信我們會看到大覺醒,如果這一代的人能夠看見,在同性戀和色情的掙扎中,神正在尋找他們,赦免和釋放他們的罪與羞恥,世界將會轉化。主的眼是烈火,祂正熱切地追尋你。」

禱告:願主興起年青世代,倚靠神的靈和話語爭戰,脫離一切的捆綁和轄制,作世上的光,引領失喪的得救贖,絕望的回到家裡,破碎的得復原。

(來源:Assist News ,2021年8月3日,Sharon Chow編譯報導。)

 

唐氏綜合症孩子 用九年時光手抄全本聖經

居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Caroline Campbell,因著父親的一句話,開始抄寫整本聖經,每天不間斷,耗時9年於今年6月完成,鼓舞家人、教會和社區。

父親Kenny Campbell受訪時表示, 9年前的一個春天,在大掃除時他發現了厚厚一疊滿佈女兒字跡的紙張,仔細一看,全都是聖經經文,是女兒每周日在崇拜上親手抄下牧師講述的經文。Kenny對患有唐氏綜合症21歲的Caroline說:「你居然寫了這麼多,我覺得你可以把整本聖經都抄下來。」「嗯,可以。」Caroline就這樣開始這項長達9年的宏大工程。自2012年始,她每天抄寫2小時,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逐字逐句將整本聖經782,815字抄下來,整份手抄本超過一萬頁,需要43個文件夾方能存放。她希望藉此鼓勵人們認識和學習聖經。

Caroline從創世記開始逐字逐句抄寫,9年來每天不簡斷

Caroline父母表示,這次的經歷在他們養育唐氏綜合症孩子的路上是非常寶貴的體會,他們學會不要為女兒設界限。在女兒確診的初期,他們曾替女兒擔憂,但很快就決定將她當作普通的小朋友一樣看待,很多時候他們會被Caroline的與眾不同所震撼。「她雖異於常人,卻也展現非一般的美好。9年來,她從不間斷,從未抱怨,更從不需要旁人鼓勵。」這份致志激發Kenny想跟著女兒的手抄聖經讀經,但卻往往趕不上女兒手抄的進度。Kenny說:「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卻忽略了神早已安放在我們生命中的禮物。」

Campell一家所屬教會的Bethany McKinney Fox牧師,著有《殘疾與基督的道》(Disability and the Way of Jesus),她受訪時表示,Caroline的手抄聖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反映了人以不同的方式與神建立關係。「在現今教會,大多數人的智力和發展力相近,敬拜的模式其實很狹窄。教會和社區裡有不同能力和頭腦的人聚集很重要,這讓我們發現原來敬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們被召以我們的全人跟從主,耶穌呼召門徒時沒有跟他們說:『看完這本書,相信裡面所說的就可以了。』耶穌說要『帶上你的全人跟隨我』。」Fox 牧師鼓勵各教會開放接納像Caroline的會眾,讓他們能完全投入教會。

整份手抄本超過一萬頁,需要43個文件夾方能存放

Caroline在教會擔任接待員,並定期探訪居於安老院舍的會友。當她在6月抄寫完啟示錄最後一章時,教會特地為她舉辦了慶祝活動。Caroline幾年前開始在一家連鎖快餐店工作,老闆讚賞Caroline的個性如明星般閃耀。「她滿有喜樂和樂觀的態度讓我們的工作環境變得更好。」Caroline的母親Jennifer也提到,Caroline能夠察覺別人心裡的傷痛,而當她知道有人失去了所愛的人時,會刻意抄寫詩篇23篇送給對方。「在她的身上我看到各種聖靈的果子。」

禱告:願神的兒女不止息的尋求和敬拜祂,結出榮耀神的生命果子,祝福鄰舍和社區。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1年8月3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耶路撒冷首次發現 烏西雅王時代地震證據

以色列文物局於8月4 日發表最近在耶路撒冷掘出聖經阿摩司書和撒迦利亞書中記載的地震證據,證明2,800 年前震撼以色列土地的大地震同時震動耶路撒冷。

考古學家過往曾經在以色列其他地方如夏瑣(Hazor)、基色(Gezer)、Tel Agol和迦特(Tell es-Safi/Gath)發現地震的證據,在耶路撒冷發現卻是首次。以色列文物局聲明表示:「我們現時在大衞城進行的最新發掘表明,耶路撒冷可能也受到該次地震襲擊。」耶路撒冷是當時猶大國首都,在地震發生後約200年被巴比倫攻陷摧毀。研究人員在遺址發現一個破壞層,並掘出牆垣倒塌時砸碎的物品,包括一排破碎的容器、碗、 燈、炊具和儲物罐。這些物品若沒有被掩埋,很可能已被巴比倫人奪取,或遭火燒毀。由於遺址沒有火災的痕跡,研究人員認為建築倒塌有可能是由地震造成。

遺址掘出的容器經收復後的面貌

以色列文物局發掘主任Joe Uziel和 Ortal Chalaf 表示:「當我們掘出公元前8世紀的破壞層時,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我們知道耶路撒冷繼續存在,直至約200年後被巴比倫攻破 。我們不確定所發現的破壞層是因何造成,在檢查掘出的證據時,我們嘗試查考聖經文本是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趣的是,聖經中阿摩司書和撒迦利亞書所記載的地震,正正發生於我們在大衞城發現的建築倒塌之時。結合遺址的發現和聖經的記載,我們得出結論,在猶大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土地出現的地震,同時也波及首都耶路撒冷。」Joe 和 Ortal還指出,這次地震或許是古時最強烈、最具破壞力的強震之一。

這項考古發現的證據將於9月在大衞城國家公園舉行的梅加林研究所(Megalim Institute)年度考古會期間展出。

禱告:願神使用考古發掘和研究,讓人更多看見聖經的真實,認識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真神。

(來源:All Israel News ,2021年8月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阿富汗政權轉移 基督徒面臨塔利班威脅

8月15日,阿富汗激進組織塔利班攻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宣佈阿富汗原有政權滅亡,即將建立新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阿富汗總統甘尼(Ashraf Ghani)在塔利班控制總統府幾小時前連夜出逃,後來在推特發文宣稱原因是為了避免「血流成河」。

塔利班公開表示,全國婦女和敵對陣營人士的安全都會受到保障,也希望和平轉移政權,但許多阿富汗民眾並不如此認為。當地爆發逃亡潮,數千名阿富汗人急欲離境,不僅塞爆機場停機坪,甚至在一架美國軍事運輸機起飛時,部分民眾試圖阻攔並嘗試爬上飛機,結果至少有7人遭輾壓,或從高空摔落致死。美軍與土耳其等盟國軍隊一同清理現場時,有民眾因手持武器被射殺。還有民眾在企圖翻牆進入機場時,遭塔利班士兵開槍射擊,從牆上摔落。

640名阿富汗民眾塞進美軍運輸機

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手中,全球各地基督徒越來越擔心當地教會和基督信仰人士的命運。基督教組織「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報告指出,阿富汗國內99.8%的人口都是穆斯林,國內極少數的基督徒遭塔利班勢力盯上。即便是原本的政府,對於基督徒的態度也早已轉變。

費拉許(Firash,化名)弟兄向「普世基督徒關懷差會」(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oncern)透露:「因為愈來愈多極端保守的穆斯林掌權,許多人都遭受到了威脅。前政府也許這樣做是為了讓塔利班知道,他們是穆斯林。有些人提供塔利班情報是為了安全,讓塔利班放過他們,保護他們的家人。」他也表示,在目前的狀況下,基督徒甚至無法信任自己的家人。塔利班會作出記錄,人民必須到清真寺五次,不能錯過祈禱儀式。塔利班甚至會到人民家中索取食物和金錢,有些人甚至會受到死亡威脅。

費拉許說:「現在有許多海報呼籲,如果家中有15歲未婚的女兒,就必須嫁給塔利班士兵。基督徒父母都很害怕女兒被捉走,強迫嫁給塔利班,甚至被送去伊斯蘭學校,這些基督徒父母有可能會被殺。年輕的基督徒男子則會被抓至伊斯蘭學校訓練,並強迫其成為士兵。有人收到一封信,說他的房子現在開始屬於塔利班。他只是個做手工藝品維生的普通百姓,所有的積蓄都存放在房子裡。人們都在問:『我該怎麼做?』」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知道自己面對迫害。每位像我一樣穆斯林背景出身卻改信基督教的信徒,都知道改變信仰的後果。古蘭經寫得很清楚,聖訓也寫得很清楚,叛教的下場就是死亡。他們會給你三天的時間懺悔,然後再無憐憫。」

婦女帶著孩子試圖進入機場

費拉許呼籲世界各地聖徒為他們代禱。「神自有計劃,祂知道什麼對祂在阿富汗的子民才是最好的。各教派都聯合起來了,恐懼是最大的敵人。如果領導者都害怕了,教會的人們也會害怕。人們都在掙扎中相信神,經歷過這樣的困境之後,教會也會成長,但也會有基督徒從阿富汗出走。我們希望阿富汗的基督徒能夠看見,耶穌是全能強大的神,仍然坐在祂的寶座上。」

禱告:求主伸出大能的膀臂,救拔阿富汗人民,親臨他們中間,賜下超自然的平安。求主堅固當地基督徒的心,在困境中堅定信靠,宣告耶穌基督在國中掌權,在洪水氾濫之時,祂仍然坐著為王。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推動教會無牆 轉化生命服事社區

疫情爆發以來,各社區家庭和基層人士的援助需要大幅飆升,教會在牧養信徒的同時,又應如何回應這些訴求?716日,旺角宣道堂陳淑娟傳道在聚會中分享了教會在大角咀的社區轉化工作。她呼籲教會機構應該更深連結,推動教會無牆化,發掘信徒的內在資源,使轉化在教會和社區中發生。 

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分享,很多信徒聽過「無牆教會」,而她的呼召是轉化教會成為「教會無牆」。因為教會的四面牆,阻隔了我們與社區的關係,陳從7年前開始推動教會服侍社區。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多,他們更加深入社區服事,而且得到社福界的一些認同。陳認為,在末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會不斷出現,作為教會若是沒有作好預備,當風浪來到,我們沒有辦法站立得住。

 

發掘人的內在資源

陳指出,神創造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發掘人的內在資源,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出來。當我們認同這個理念,我們就願意去牧養任何群體的人,而且是同等的牧養。我們是同行者,不只是施予者,當人被認同和接納,而且找到自己面對逆境的資源,生命就會被轉化。

陳分享,3年前,一位新移民婦女來到教會,當時正與丈夫鬧離婚,兒子患有自閉症。陳每次與她聊天,她都忍不住流淚。現在她成為了Alpha Course 組長,先生信了主,夫妻也和好了。陳形容,她從憂憂愁愁的婦人變成教會的「全職義工」,常常有事無事就來教會看看有什麼需要幫手。她的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能服事新移民群體,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因為她曾經歷過那些苦況。另外,教會牧養的幾位露宿者已經能自己開始查經班。「他們很有心去讀聖經,他們的分享讓我驚嘆,他們對聖經的認識甚至不會比我差。」

教會從拒絕到開放

很多信徒認為,我們走進社區服事,是我們祝福了社區,陳指出,神亦透過社區去祝福他們,帶來教會的復興。旺角堂是一間中產教會,7年前只有60人。走進社區之後,這60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生命經歷轉化。很多弟兄姊妹平日也回來教會服事。在疫情中,教會為支援失業家庭,舉辦布口罩義賣行動,當時教會如同50、60年代的工廠,到處是布,裁床和消毒材料。教會的醫生,公司高層都回來幫忙消毒和包裝口罩。「在教會中,無論是什麼階層,我們都一視同仁。大家一起服事和愛筵。」旺角堂在疫情中增長了100人,還多購置了一層樓,作為食物銀行;多租了一層樓,建立SEN學童中心。

旺角宣道堂負責社會關懷工作的陳尚義弟兄,帶動年青人關懷社區。

對於如何在教會中動員信徒服事社區,陳坦言,推動教會無牆初期,她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有弟兄姊妹商量要怎麼整治她。對他們來說,牧者突然要推動教會無牆,他們有可能會被嚇到,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陳指出,牧者不能心急,首先要讓教會的弟兄姊妹看見社區的需要,動了慈心,這是推動的第一步。

陳亦分享了過去她動員教會服事社區所遇到的挑戰。一年多前,母會差派她去另一分堂做堂主任,那分堂只有20人,其中8個是堂委。當她分享服事社區的想法時,遭到堂委的反對。「我感到很挫敗,他們因為不想做而以一個很荒謬的理由拒絕我。當晚,我為教會和這些堂委流淚,若我放棄不做,母會有機會會關閉這間教會。我決定用一晚的時間禱告。」第二天,她向堂委寫了一封信,向他們道歉,過去是教會沒有牧養他們,以致他們看不見。「我希望想這20人復興,教會不再荒廢。我決定他們看完之後改變,我就繼續去做。我將這件事交給神。」1小時後,陳收到堂委回覆,決定讓她去做,但是他們拒絕參與。「既然他們回應,我相信是神帶領,就決定繼續去做。」

一年多過去,現在這分堂已有兩個全職同工,都是新移民,做得非常好。教會崇拜有140人,由一層樓變成兩層樓。這8個堂委現在一有空就回來教會服事。「最近我們計劃多租一層樓時,有個堂委竟然問我,是否考慮買下來,他願意抵押他的房子,拿錢出來買。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這些堂委的轉變。」

社區轉化與連結

陳強調,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以來,教會和機構必須連結,不能再單打獨鬥。陳指出旺角堂除了連結區內的教會,還與其他地區的大教會、國際教會,以及不同機構合作。他們也與社工建立友好關係,及時將區內有需要個案轉介社工跟進。很多複雜的案件,甚至社工也會詢問教會同工的意見。「有些個案我們跟進了7年,一直與他們同行,我們不是要做得多,而是要做得深。無論他們是否信主,我們都要做深入的同行者,專注於自己的角色。」

 去年新年,疫情爆發之初,陳就招聚大角咀區內教牧同工開會,發起區內派口罩,以及呼籲信徒十一奉獻口罩行動。最初他們只收集到500多個口罩,只可以派7日,後來物資傾倒而來,他們總共派了3個月,還剩下10多萬口罩,而拿到的6000多個街坊名單,分派給大角咀區的教會個別跟進,繼續服事社區。

針對教會牧養年青人很困難,尤其疫情之下,很多年青人離開堂會,半年前,陳有一個感動,就是整個大角咀區共同牧養年青人。她在一次區內會議中提出這個理念,有6間教會回應,於是每月逢第四週有200多個年青人一起團契。這6間教會還選出精兵,進行一年訓練計劃,由6間教會的青少年教牧同工負責。陳指出,這些牧者同工都做得很好,整個區共同牧養年青人不是沒有可能的。

(記者何雲深報導)

 

 

【兩代對講】(2)靈活佈道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受訪單位:Jubilee Lo、波阿斯、淑娟傳道、柳牧師、阿儀

上一代

興起兒童佈道

針對問題:成年信徒不易與陌生人打開話題,孩子是很好的幫手,能夠用簡單的話語引起大人的注意。

在我們的群體,最小的孩子3、4歲就會一起出隊,雖然說話不太清楚,但他們能夠用簡單幾句說話,傳講福音的內容。我們逢星期三、五出去派飯後,就會帶同孩子出去傳福音1小時。有時商場生意不好,孩子打開話題後,我們甚至能與對方交談很久。

婦女群組

針對問題:新移民婦女同鄉之間的凝聚力很高,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並且容易接觸未信的朋友。

雖然教會的新移民姊妹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服事新移民群體非常有恩賜,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通常新移民婦女信主一兩年就能自己帶Alpha Course小組。她們以地域分組,例如海南組,四川組等,在小組中以母語交流。10堂Alpha Course結束之後,她們自己能找到新人,繼續發展下去。

派發物資

針對問題:長者需要相對較多生活和心靈的關懷,讓他們能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牧養。

我們的教會服事社區的長者已有7年,我們透過食物銀行,穩定向他們派發7日每天3餐的膳食。同工在派飯中與他們建立關係,這樣不但令他們在飲食上有充足供應,也使他們有安全感,不再周圍去各個教會機構拿食物,能進一步透過教會的服事和關懷認識神的愛。

一分鐘佈道法

針對問題:香港人生活節奏繁忙,街頭佈道講求效率和把握機會,用簡短的傳講福音方法能夠收割預備好的莊稼。

最近兩年,我們的佈道隊出去傳福音的果效比以往都要好,疫情是神給予我們的機會,去釋放平安的信息。我們的策略是在1分鐘內講解福音然後邀請人決志。有些隊員甚至在過馬路的短短路程中,就已經能帶領人歸主。

門徒訓練計劃

DMM, discipleship making movement

針對問題:對於其他宗教信仰族裔,如果太心急分享福音容易被拒絕和帶來反感,需要尋找突破位置,一步步帶領他們認識耶穌和福音。

現時中東最復興的傳福音方法,就是根據耶穌所說,使萬民作門徒。 DMM過程:開始先聊天,關於日常的話題,如有平安的信號,進入第二步談論心靈層次的話題,如有平安信號,進入第三步談論屬靈層次的話題。如果他也願意開門,就是平安人的信號,就邀請他了解真理,認識一些普遍的重要價值觀。DMM精神:無論他們是否相信,一開始接觸就用神的真理教導和門訓他們,直到某一個時刻,他們自己願意信耶穌,那時他們的信仰根基就會很紮實。

下一代

突擊接觸

針對問題:年青人喜歡在上網,追蹤不同的youtubers,以網上流行的突擊方式與他們互動,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

在行人專用區或公園等地方,突擊邀請路人接受訪問,問問他們關於近期熱門話題的意見,藉此打開談話的大門。我們曾和中學生一起出隊,訪問中學生,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狀態,以及對於信仰的看法。另外也可以舉對話貼紙板(conversation sticker),好像free hug(自由擁抱)運動一般,有人感興趣走過來,就可以和他們聊聊天。

城市獵人(city hunt

針對問題:向陌生人傳福音對年青信徒是一項挑戰,以遊戲形式進行,讓年青人更能投入其中,也是一種校園文化,讓被接觸者更易於接受。

每次出隊之前,我們先祈禱領受要接觸的人的特徵,然後在街上尋找有類似特徵的人。我們會告訴他,我們在玩一個遊戲,要尋找有這些特徵的人聊天⋯⋯如此去開始一個對話。通常有特徵的人停下聊天的時間相對長些,分享的東西也會多些。對於年青人來說,有時傳福音過於嚴肅正經,難以讓他們投入參與,如果以遊戲形式,心理障礙就會小很多,讓第一次參與傳福音的年青人有好的體驗。

野餐派對

針對問題:以往在街上行走幾個小時傳福音,讓年青人感覺疲累之餘又容易被人拒絕,以群體活動形式進行,青年既能自娛自樂,也能自然地接觸未信群體。

週末我們會去公園野餐,附近有很多工人姐姐停留。我們和她們交換食物,聊天,唱歌跳舞,拍片,以類似開party的形式,接觸她們。

藝術佈道(art jamming

針對問題:因應疫情關係,學生基督徒沒有太多機會認識未信朋友。而對於未信同學來說,整天獨自看著電腦,都會感到疲累和鬱悶,加上社會運動的影響,年青人心理有不同的情緒。

藝術佈道是透過畫畫療癒心靈,過程中與參與的同學分享感受、看法和信仰。我們曾經嘗試舉辦和諧粉彩、水彩、網上繪畫和口罩繪畫等工作坊。完成畫作後,以小組形式分享,讓基督徒聆聽未信者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畫作引入福音。

網絡媒體分享信仰

針對問題:學校因為疫情的關係停課,校園佈道行動都轉為網上進行,年青人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信仰及關心身邊的人,使他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同時注入信仰元素。

我喜歡美食,所以我在IG上開始美食專頁(foodie),在分享美食之餘,與人討論信仰,我發現關注我專頁的人,不少都對不同宗教有認識,也很樂意分享,其實分享信仰可以很生活化,我鼓勵年青人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發掘創新的佈道方式。

 

【國度觀點】小城大國 盡其所長

今屆東京奧運,香港代表隊先有張家朗奪男子花劍金牌,再有香港女飛魚何詩蓓奪得兩面自由泳銀牌,成就香港隊出戰歷屆奧運以來最好成績。

自社會運動爆發,再到全球疫情肆虐的這兩年多,香港充斥著負面的能量和刀光劍影。每每看新聞報導,大多數是令人氣餒的消息,散播香港前途渺茫的氛圍,移民潮衝上新高峰。奧運亦是在疫情籠罩的陰霾底下展開。港隊出色的表現,給予香港數年來久違的振奮消息,無論是任何立場的市民,無不為運動健兒的佳績而由衷歡呼,為香港感到驕傲。

香港,在華人乃至全球的舞台上都有一個獨特的位置,即使香港隸屬中國一部分,她仍然有其自主性,能以自己的名義參與各種國際活動,包括奧運。在屬靈的層面亦是如此,香港為中國教會復興,華人走向命定,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席捲列國的回家旅程中,神使香港成為興起華人回家運動的搖籃。這少不得城中數代神國將領的守望和委身,抓住神的應許和異象不放手,持續地為神國在這片土地的擴張而奮力爭戰。

在舊約時代,守望者在聖殿的高處守夜,在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儆醒站立,手持號角,面向東方,待曙光乍現,就大聲吹角,叫醒耶路撒冷的居民到聖殿中獻早祭。這也是今日在香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守望者的工作。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香港經歷了多少個心碎的夜晚,為這城市切切代禱的守望者在心靈的黑夜中仍然堅守,為這個城市流淚守望,向神發出代求呼喊。神透過回歸後首次取得的勝利,向香港屬祂的子民發出鼓勵,不要放棄!即使是在最黑的夜,神仍然與香港同在,只要香港的守望者不放棄,香港將進入突破的季節,必會迎向曙光。

同時,本屆奧運亦發生了不少令人驚訝的勵志故事,例如伊朗的41歲射擊運動員奪得金牌,為了維持生計,他以白天上班夜晚練習的方式備戰奧運;世界排名59位的危地馬拉羽毛球選手勇闖4強,成為拉丁美洲歷史第1人⋯⋯一個個爆冷的運動員故事,正如香港所奪得的獎牌一般,讓世人看到哪怕是很小的國家,不起眼的人都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神並不偏愛強大的國家,或者有能力的人,即使是最小的部落,在神的眼中依然是瑰寶,並且在神國中自有其位置。

 

 

2021年MC2門徒推動大會 門徒應連結於神的異象

為激勵受新冠肺炎衝擊的教會不要放棄,菲律賓CCF(Christ’s Commission Fellowship)教會於7月24-25日舉辦線上MC2推動大會,CCF主任牧師陳彼得(Peter Tan-chi)勉勵與會者尊主為大,靠著聖靈的大能及恩典,為主做工,傳揚耶穌基督,成為忠心又良善的工人。

MC2的意思是「倍增教會社群」(Multiply Church and Community),由菲律賓CCF教會引進,於1984年開始教會植堂運動,迄今在菲律賓有7萬多名會友,植堂遍佈北美、澳洲、中東和亞洲各地。

聚會由菲律賓CCF「基督大使命」教會主辦,中華差傳、桃園揚名基督教會、新竹聖教會、桃園葡萄樹教會、桃園讀經會、台北宣道會、新城家職場教會、造橋教會及大台北同工聯禱會等教會機構協辦,共有300多位牧者同工參與。講員包括陳彼得牧師、馬來西亞領導天際線教會主任牧師凌昌文(Philip Lyn)、諾姆‧葛思樂國際事工主席大衛‧葛思樂牧師(David Geisler)及麥道衛事工創始人麥道衛牧師(Josh Mcdowell)。

陳彼得期許與會者,在大流行病期間,積極專注於看見神的手所帶來的機會,渴慕看到神仍在做工。以弗所書2章8-10節是關於「神的心」的經文,神的拯救,不是出於人的行為,而是從神來,本乎恩。在救恩之後,神的計劃依舊持續,神說我們是祂的工作,神預備我們,為要完成祂對你我安排的奇妙計劃。

「然而因著人有自己的異象,沒意識到神異象的重要性,對神的異象漠不關心。」陳彼得說。更糟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錯誤異象,往往帶來危害,譬如希特勒、史達林的偉大異象,帶來難以抹滅的災難。因此,異象必須從神而來,才有永恆的價值,人必須明白神的異象,個人生命的異象與神的異象連合,以完成神的計劃,生命才得到真正的滿足。

「僅只一生,稍緃即逝。」P陳彼得說,CCF已成為全球運動,成千上萬的男女委身其中,因為這是關乎神的異象,盼望透過門訓大會激勵平信徒,訓練平信徒,所有人一同作工,完成神的異象,成為神眼中忠心又良善的僕人,人生沒有任何遺憾。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國家失能 更顯天國的大能 -【國度角度】專欄

「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都是對國家制度和治理能力的考驗;面對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制度和人性的優劣都會得以充分地暴露;每一次人類的重大災難也都必然對國家治理產生深刻影響,並促使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進一步改革。」( 俞可平 )基督預言末世的災難,必如生產陣痛一樣越發頻密,且一浪高於一浪,而這接踵而來的重大災難,不單對世上各國的制度和治理能力帶來極大的考驗,更是使人性的優劣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耶穌首先提到普世性的人禍,人們聽見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 。( 太24:6-7 )這顯示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失衡,彼此間的矛盾與分歧因無法化解而失控,繼而各走極端,最終連聯合國也失能,決議案雖通過,卻無人遵守。根據聖經的預言,人類通過歷世歷代所累積的智慧,至終能否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公平公正公義地治理這由多元民族所組成的世界?答案顯然不言而喻!

其次耶穌提到普世性天災,多處必有饑荒地震 ( 太24:7 )。主預言這末日的預兆乃普世性的天災,越來越激烈地臨到這世界,無一國一民能夠倖免。正如一個小小的冠狀病毒,就已經令全世界各國政府都人仰馬翻,截至今日為止,全球已有接近2億人染疫,420多萬人死亡,甚至連科技醫學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不單不能倖免,且更傷亡慘重。西方世界以美國為首,在這場新冠病毒戰役中已經失去接近63萬條性命,接近3600萬人染疫, 印度及巴西也緊隨其後,在這埸抗疫大戰中傷亡極之慘重。

本來在全球疫情肆虐中,國與國之間應更緊密攜手合作,同心抗疫,可悲的是這場疫情不單揭示了每個國家的深層次制度與管治失能,也揭穿了平時站在道德高地,高喊維護人權自由的國家的假面目。各國因自私自利的本位主義,不擇手段地維護及搶購疫苗,以致富國疫苗多至無人打而過期,窮國只有極少數人能打上疫苗,人性的醜陋盡顯於此。這豈不應驗末世的預言,末世的災難尤如一面照妖鏡,照出人心中各種的真情:那時人要專顧自己 、 貪愛錢財⋯⋯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愛宴樂、不愛神。( 提後3:1-4 )你是否看見這末世風情已經出現?

神再一次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這再一次的話,是指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 來12:26-27 )教會在此必須看得明白神在末後的計劃與目的,否則我們自身也會被這震動挪去。被震動而挪去的都是受造之物,是否可理解為一切由人手所建立的制度和國度都會被震動挪去,目的是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

文@何寶生

 

 

關鍵的時刻(下)-【回家的旅程】專欄

在1998年11月11日聚集的第一個晚上,主選擇「現場導演」,趙仲權牧師的太太被聖靈指定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她的回憶片段:

當時我在帶領敬拜,當我唱到《我們的心願》時,我想到以西結書7章,就引用主問他的話:「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我仿佛以西結一般回應他:「主耶和華啊,祢是知道的。」當我一唱出來,就抑制不住大哭起來。忽然,有一個奇怪的想法進到我裡面,「拿麻布去纏裹那些加拿大的省旗。」接著,聖靈繼續開啟我,讓我想起兩天前做的夢:有一塊大布在我房間的頂上。我的靈往上被提升,看見是一塊麻布,完全遮蓋了我的房間。

我和另一位姊妹在禱告時有一個習慣,就是身邊帶著一小塊麻布,好幫助自己進入深度悔改的禱告。可惜我當時沒有帶我的小麻布。那位姊妹照常在我背後為我禱告守望,我轉身問她:「你帶了你的麻布沒有?」她說有!我就順服聖靈的感動離開鋼琴,走到最左邊的省旗,就是溫哥華所在的英屬哥倫比亞省。我記得那些省旗是從加拿大西邊排到東邊的。我手中的麻布一觸碰到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旗杆,施恩懇求的靈就臨到,我俯伏在地,大大哭泣,淚如泉湧,不知哭了多久才平息下來。我就起身到下一個旗杆那裡,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我又劬勞在地,直到淚水止住!戴冕恩牧師這時帶著核心團隊已經站在我的身後,保護守望我,全場也開始此起彼落地大聲哭泣。我就這樣一個一個旗杆地用麻布纏裹,一次次地俯伏又起身……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才完成所有的劬勞禱告。我知道,是團隊的扶持與代禱,使我完成了這需要超自然靈力和體力的深度悔改和劬勞!

戴冕恩更是跌破眼鏡!起初他實在不確定,看上去溫文儒雅的加拿大人怎麼可能流淚哭泣呢?但當時神的同在突然掃過整個會場,人們跪下哭泣,極其悲痛,連從口袋掏出紙巾的力量也沒有。他在一旁目瞪口呆,聖靈親自造訪,掌管全場,他甚至沒有機會分享異象!此時此刻,他突然明白,這就是神說的不容錯過的關鍵時刻!

兩個月後,1999年1月他從電視新聞中聽到,當年的加拿大總理克瑞強(Jean Chretien)第一次正式訪問奥斯威兹(Auschwitz)集中營。行程中有大屠殺倖存者加拿大人末底改·羅南(Mordechai Ronen)和他兒子陪同參觀。當末底改為死在納粹集中營的媽媽和姊妹禱告時,總理禁不住流淚,這是他人生中最震撼的旅程。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殺的猶太人有六百萬。他說:「我們都有共同責任確保歷史不會重演。」加拿大總理宣告要帶領列國杜絕這樣的悲劇。

戴冕恩感到非常激動,他終於明白11月11日的聚集中,領袖們哀哭呼求時,主對他說的話:「大衛,因為這地有餘民像以斯帖來到我面前,我就向你們伸出恩寵的權杖,讓你們看見我的作為!」當以斯帖願意為同胞站在破口,不顧念自己的性命來到王面前,她就得著王的恩寵。祂感動王取歷史來,想起末底改對王的忠心,最後下令保護猶太人。11月,神感動加拿大關鍵的代禱者和領袖來到神面前。接著,神就使地上的「王」總理克瑞強去奧斯威茲集中營「取歷史來」,記念猶太人的故事,他甚至安排「末底改」陪伴他!現在總理宣稱加拿大會站

在保護猶太人的一方,藉此將加拿大帶進神的心意中。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以色列的救恩(三) 五旬宗與以色列 -【選民系列】專欄

在20世紀初爆發的五旬節運動中,那些接受了靈浸及說方言的人,經歷了神蹟奇事,意識到神正在復還屬靈恩賜給教會,以完成大使命。他們認為使徒行傳2章中的猶太信徒是前期五旬宗人士,而他們看自己是後期五旬宗人士,在世界宣教中努力工作,以加速基督的再次降臨。神召會於1914年成立,其中心主題是期待主耶穌第二次來臨。1931年,該宗派刊物指出,所有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都是錯誤的,要點是「猶太人仍然是選民,神所賜的奇妙應許正等待著他們實現。」1945年,神召會通過了一項譴責反猶主義的決議。1967年,也就是六日戰爭的那一年,前會長里格斯(Riggs)表示,根據神與以色列的盟約,以色列土地永遠屬於猶太人。

這些年來,神召會通過確認猶太人是神的選民,以色列土地是他們永久的產業,承認神與以色列的盟約。早期的五旬宗人士認為,外邦教會為福音欠猶太人的債。William H. Cossum鼓勵五旬宗人士在猶太人中傳福音。他相信,當以色列在五旬節的力量中流動時,普世宣教將成功完成。神召會一開始就通過在美國和國外設立猶太使團,與猶太人建立聯繫。

使徒保羅說:「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林前15:46)他講明一個原則,屬血氣的先於屬靈的,暫時的先於永恆的,這可以應用在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平行關係。錫安主義運動於1897年開始後不久,五旬節運動於第20世紀初誕生了。以色列於1948年獲得獨立後,葛培理於1949年崛起,而醫治運動和靈恩運動也於60年代出現了。六日戰爭後,耶穌運動在美國加州爆發,許多嬉皮士和猶太人信了耶穌。珊朵拉·泰普林斯奇(Sandra Teplinsky)注意到:「隨著古城耶路撒冷回歸以色列,古代的恩膏也回歸給教會,是經由同時間誕生的當代彌賽亞猶太運動」。猶太人在80年代初期從前蘇聯和東非遷移回以色列,應驗了以賽亞書43:5-6中的預言,是與聖靈第三波的爆發平行發生的。相反而言,當以色列交出土地作為綏靖敵人時,珊朵拉·泰普林斯奇評論說:「教會也在綏靖,就是與罪惡妥協,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平行發展,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這提醒教會,與以色列的連結,就是要懇切禱告,並因此按正直而行。

教會和以色列兩者都是神在末世執行救贖計劃的工具。教會必須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世界,包括向猶太人傳福音。猶太人首先用福音祝福了世界,教會有義務回報去祝福他們。猶太人返回他們祖先的土地,及以色列國的復生,標誌著末日的倒數開始了。教會必須與神攜手,叫以色列全家得著救恩。一個信主的以色列肯定會影響整個世界。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拜登政府暫緩重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

7月21日,以色列官員透露,美國總統拜登接受以色列新任總理貝內特的要求,將暫緩為巴勒斯坦人重開駐耶路撒冷領事館的計劃,直至以色列新政府於11月初通過預算案。

美國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原不歸屬於駐以色列大使館,主要為居於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服務。2019年,時任總統特朗普把總領事館併入大使館,並把位於阿加隆(Agron)街的原總領事館改為巴勒斯坦事務部。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指關閉領使館能增加效能,遭到當地多名外交官員反對,後來巴勒斯坦官員與之斷交,拜登上任後積極扭轉局勢。

以色列新執政聯盟由不同政治光譜的黨派組成,有需要取得共識通過預算案,才算站穩陣腳。從宣誓就職起有145天處理預算案,否則將進行重選。新任總理貝內特唯恐反對派藉總領事館重開製造矛盾,導致前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回歸。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5月到訪中東期間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拉馬拉會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今年5月到訪中東期間宣佈,美國將重開耶路撒冷總領事館。有別於奧巴馬政府,拜登政府官員避免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將來巴勒斯坦國首都,反而留給以巴雙方磋商兩國方案。拜登政府願意給予貝內特時間,但絕不接受原地踏步,明確反對任何單方面舉動。拜登除計劃重開領使館外,還打算重開位於華盛頓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預計會面對法律難題。

巴勒斯坦官方透露,已得知要待以色列政局穩定後,才可進行重開領使館等重大舉措。有消息指領使館預計會在西耶路撒冷阿加隆街同一大廈重開,而貝內特則希望設於拉馬拉(Ramallah) 。縱然此事需要以色列認可,但以色列每年收取美方38億美元防衛補助,恐怕只能簽字同意。

有前美國官員透露,拜登明白到重開領使館之迫切。5月加沙地帶爆發衝突令耶路撒冷局勢升溫,美國缺乏與相關機關密切聯繫的獨立使團,向其全面報告當地情況,以致白宮未能及時回應協助緩和局勢,因而將重開領使館列為優先項目。

領使館以往主要為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及東耶路撒冷居民服務,大部份為巴勒斯坦人,領使館被視為他們的實質代表,外交官員定期與巴勒斯坦政府溝通。如今領使館角色未明,倘若回到舊模式,或會激怒當地人民及其支持者,他們認為應與以色列人看齊,向耶路撒冷大使館而非領使館表達訴求。

禱告:求主掌管各國新政府局勢,賜予平安,帶領中東和平進程。

(來源:The Times for Israel,2021年7月22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