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代禱】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 50年前贖罪日戰爭同日發生

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需要全球教會及信徒的迫切代禱守望。

以色列時間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突襲以色列,以色列增至530多人死亡,超過3,000人受傷,是以色列近數十年來遭受最大規模的襲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指,國家已進入戰爭狀態,並聲言要敵人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哈馬斯亦表示準備全面作戰爭,並確認俘虜數十名以色列軍官及士兵。

有巴勒斯坦槍手把以色列車輛帶到加沙地帶北部焚燒

哈馬斯發動名為「阿克薩洪水」(Al-Aqsa Flood)的突襲軍事行動,武裝分子破壞邊境圍欄,進入以色列發動襲擊,亦有武裝分子使用滑翔傘和船從海空闖入。多名槍手在以色列南部多個地區開槍,又聲稱發射逾5,000支火箭炮。以色列出動鐵穹防禦系統攔截火箭炮攻擊,以「鐵劍行動」(Operation Iron Swords)反擊,空襲加沙地帶,有建築物被炸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以色列進入戰爭狀態,國防部徵召預備役入伍,清剿潛入的巴人武裝分子。內塔尼亞胡聲言要動用全部力量摧毀哈馬斯,要敵人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

襲擊造成以色列不少平民死亡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內塔尼亞胡緊急通話後發表講話,承諾面對巴勒斯坦武裝份子的恐怖襲擊,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堅如磐石,又預計美國即將宣布提供軍事援助。多個西方國家及歐盟亦譴責哈馬斯攻擊以色列的行動。

贖罪日戰爭

在50年前的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埃及和敘利亞祕密協商、精心策劃一場戰爭,兩國分別從以色列的南北發動突襲。耶路撒冷哭牆邊多人聚集,呼求神的幫助,高聲誦讀贖罪日經文。10月19日,戰局逆轉,以色列軍北越戈蘭高地,南過運河直指開羅。10月24日雙方停火,以色列在美、蘇調停下撤出佔領區。故此, 這次戰役又稱為「贖罪日戰爭」(The Yom Kippur War)。

(KRT訊)

 

禱告:1. 以色列能迅速在其境內恢復控制,釋放所有被扣押的人質。2. 保護那些受到火箭彈威脅的人。3.為以色列領導人求智慧,使他們能有效地粉碎敵人。4. 其他戰線保持平靜,尤其是黎巴嫩: 因為以色列在那裡面對真主黨。 以色列境內的其他地方,哈馬斯正在那裡煽動阿拉伯人從內部攻擊以色列。5. 為以色列境內那些處於恐懼之中、遭受痛苦和損失的人們帶來和平與安慰。

 

調查顯示近半以色列猶太人 「不再相信彌賽亞會來」

由All Israel News、以及以色列民意調查公司(Geocartography Knowledge Group)共同進行的研究,共1,200位以色列猶太人參與,當中200名受訪者是超過65歲的以色列人或極端正統派猶太人,他們以電話方式接受訪問;另有1,000名採用線上方式訪問。問題設計者為兩位美國猶太裔博士:末底改.隱巴里(Mordechai Inbari)和基里爾.布明(Kirill Bumin),但他們並非基督徒或彌賽亞信徒。

對於「你相信彌賽亞要再來嗎?」這問題,54.9%的以色列猶太人,即具有以色列公民身分的猶太人,回答「相信」,45.1%則回答「不相信」。調查顯示,近半以色列猶太人不相信彌賽亞將再來,整個以色列猶太人也愈發「世俗化」,但在年輕一代的猶太人中,相信神的比例比上一代更高。

一直以來,拉比和猶太學者都根據聖經經節指出,終有一天彌賽亞將再臨。申命記18章15節,「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17章和19章所言都是類似主題,神要在以色列民中興起一位先知,傳講神的話。以賽亞書9章6-7節明言:「⋯⋯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而彌迦書5章2節與箴言30章4節也有相同記載。

《All Israel News》的主編約珥.羅森伯格(Joel C. Rosenberg)認為,此問題最簡單的答案,很可能是因有非常多以色列猶太人「不再讀猶太經典」。他們或許從小在會堂裡朗讀聖經長大,但長大後便不再讀妥拉或先知書,因此,「彌賽亞將再來」的概念對其而言是很模糊的,更遑論將此牢記心上。

根據All Israel News另一篇名為「相比1948年,調查發現有更多的以色列人相信神、天堂和地獄的存在」的報導指出,另一相關研究顯示,63.6%猶太人表示:「我相信猶太傳統裡描述的神」;22%的猶太人認同:「我相信宇宙間有一個更高力量,但我不相信是猶太傳統裡描述的神」。報導指出,從1948到2023年,以色列猶太人對於信仰想法產生極大改變,也有明顯世代落差。年輕以色列猶太人比年長以色列人,更傾向相信聖經所描述的神。而相較年輕以色列猶太人,有更多年長以色列人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

此外,以色列猶太人的收入,也和他們是否相信神有關。收入愈高的人,有更高比例不相信神,反之,愈相信神的存在。此外,有逾半以色列猶太人相信天堂和地獄存在,這也是上述兩位猶太裔博士所做的研究。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禱告:求神吸引並奪回所有猶太人的心歸向神,並再次接上基督信仰的根源,為榮耀的君王預備道路,阿們。

 

 

考古發現2200 年前銀幣 為光明節歷史提供實證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IAA)於12月13日宣佈,考古學家在死海附近發現一批2200 年歷史的銀幣,是首次發現關於光明節猶太人受塞琉古王朝安提阿古四世伊比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迫害而逃往猶太沙漠的考古實證。

今年5月,考古學家在 Darageh溪流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小木盒,裡面裝有15枚由埃及國王托勒密六世(Ptolemy VI)鑄造的銀幣,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70年,即塞琉古國王安提阿古四世伊比法尼頒佈嚴厲措施,限制猶太人信仰和敬拜自由之前。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發表聲明,這些銀幣可能由一名逃亡的猶太人藏於洞中,打算在起義後取回。當局推斷銀幣的主人在戰鬥中陣亡,因此再也沒有回到洞中取回寶藏。

銀幣藏於Darageh溪流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洞穴內

負責研究該批銀幣的專家Eitan Klein 博士表示:「這是獨特的發現,證明了猶太沙漠洞穴曾為猶太人反抗活動的舞台,或早期馬卡比起義者的逃難所。這表明人們真的在逃亡,就如次經所記載那樣。」馬加比一書2章29至39節記載馬加比起義的背景,「這時有許多好義的、追求公理的人,也都下到曠野去,就是他們,和他們的兒子、妻子、牲畜,因為大難已經臨到他們。有人去報告王的官吏,和大衛城耶路撒冷內的軍隊,說:『那些背叛王命的人已經下到曠野的藏身處去了。』於是有許多人去追捕他們,趕上他們,就在他們對面安營,要在安息日向他們開戰……就這樣,敵軍在安息日攻擊他們,使他們與妻子、兒女和牲畜一同死亡,人數多達一千。」

以色列建設和房屋部部長Zeev Elkin表示:「這是令人感動的發現,恰好在光明節之前,別具象徵意義,同時也提醒了我們開展文化遺產的重要。」光明節是猶太人慶祝起義得勝,奪回聖殿,以及聖殿燈油神蹟供應的節日。而約翰福音10章22至23節記載耶穌慶祝修殿節,又稱光明節。「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裡所羅門的廊下行走。」


新發現的銀幣和木盒將於莫迪因市的哈斯摩尼博物館展出,適逢光明節假期,Elkin鼓勵以色列民前來參觀。

禱告:願神考古發現讓人看見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一直看顧和保護相信祂的人,在黑暗中引領祂的子民得勝。

(來源:Times of IsraelCBN News,2022年12月13 和15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耶路撒冷西牆設巨型燈臺 紀念光明節得勝

隨著光明節臨近,耶路撒冷西牆廣場12日早上放置了巨型燈臺。

光明節是慶祝猶太人戰勝希臘人的節日,今年光明節將從12月18 日黃昏開始,即猶太曆基斯流月24日。巨型燈臺高和闊逾2 米,以鑄銅製成,重約一噸,製作耗時約7個月。

在為期八天的光明節期間,每天下午 4時半在西牆廣場會舉行特別的燃點蠟燭儀式,屆時拉比和以色列民眾將齊集參與,儀式每年均吸引成千上萬人湧到該區體驗。

[embedy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gW65FgvTI[/embedyt]

(來源: All Israel News,2022年12月13 日,Amy Fong編譯報導。)

以色列與教會的連結範圍 -【選民系列】專欄

耶路撒冷會議沒有要求外邦信徒成為猶太人(徒15)。邁克爾(Boaz Michael)肯定地說:「神一直希望外邦人加入彌賽亞和以色列,卻不用失去他們的種族身分、語言或民族傳統。」這意味著外邦基督徒沒有責任遵守妥拉的所有誡命。帕森斯(John J. Parsons)呼籲基督徒要「認知律法」而不是「遵守律法」。

鄭力奇(Toby Janicki)指出,「律法對以色列大家庭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示。」根據他對妥拉的研究,確實區分了以色列人和陌生人或外國人的責任。關於逾越節的獻祭,以色列和外邦人對律法的適用並不相同(出12:47-48)。關於住棚節,所有以色列當地人都必須住在棚內,但對於陌生人來說,這只是個選項(利23:42)。關於飲食誡命,陌生人可以吃明確禁止以色列人吃的食物(申14:21)。在新約中,敬畏神的外邦人被稱為敬畏神的人(徒10:22;13:26)。那些敬畏神的人沒有法規去強迫他們遵守妥拉中的猶太律例,如割禮或安息日。鄭力奇確定外邦信徒有責任遵守耶路撒冷會議中提到的四項禁令(徒15:19-21),但他指出一些猶太標誌的誡命是不適用於外邦信徒,例如安息日、祈禱匣、割禮、門框聖卷和繸子。

雖說是猶太標誌性的誡命,鄭力奇還是建議外邦信徒接受安息日,因為它是在創造中設立的,是為全人類預備的(創2:1-3)。雖然安息日是神與以色列人獨特關係的標誌,但當它與外邦人相關時,鄭力奇說有不同之處。他寫道:「在出埃及的背景下,命令是『遵守』安息日,而在創造的背景下,命令是『記念』安息日。因此,安息日有雙重目的。」這意味著外邦信徒沒有猶太人那麼嚴格。最後,鄭力奇寫道:「遵守安息日不是強制性的,但肯定不是被禁止的。外邦信徒需要一個神聖的日子來休息和敬拜,就像猶太信徒一樣。」

同樣,關於逾越節、五旬節、贖罪日和住棚節等節期,鄭力奇說:「第一世紀外邦信徒參與聖經節期是出於對以色列神及祂獨生兒子耶穌的愛,以及渴望在神命定的節期時間中完完全全加入以色列民。」帕森斯總結說,遵守律法是信徒對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內在反應,並通過愛神來證明。他說:「耶穌的律法就是愛,完全超越了遵守規則的行為,是我們真正與神及人相交的方式。」

與以色列連結源自對神及其選民的愛。連結是內向和外向連接的事情,內向連結是將希臘思想轉變為希伯來思想,表示回歸基督信仰的根源,將有助於了解猶太文化和聖經真理。外向連結是內在的表達,將有助於彌合與猶太人的差距。如果十字架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牆,那麼與以色列連結就是活出在基督裡的和好。如果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屬於一棵橄欖樹,那麼連結就是挫敗不信和傲慢來維護團結。為連結作出的努力是要滿足神的心,就是在基督裡神國度的合一性。

(本專欄完結)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耶路撒冷猶大獅子雕像揭幕 象徵外邦信徒與以色列民並肩同行

6月1 日,猶太人與基督徒諒解合作中心(Center for Jewish-Christian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簡稱CJCUC)聯同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和耶路撒冷市議會,為美國基督徒藝術家Max Greiner, Jr.創作的「1號猶大獅子」銅像舉行期待已久的奉獻儀式。

這座青銅雕像重1134磅,長11英尺,價值超過10萬美元。獅子雕像站立於耶路撒冷舊城和新城之間的布魯姆菲爾德公園(Bloomfield Park)。雕像象徵耶路撒冷城和主耶穌的同時,也代表了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合作,促成此美事的實現。

獅子雕像由居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Greiner以超過16年時間,在無數猶太人和基督徒的禱告與捐獻支持下,於2017年完成。原定於2020年舉行的奉獻禮,因新冠疫情封關而延期至今年於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期間進行。雖然Greiner未能親身出席奉獻禮,但他發表了一份致謝聲明,表示他和妻子Sherry非常感謝以色列的神,讓他們有此榮幸展示美國基督徒對以色列的愛和支持。「這件藝術品是耶路撒冷、猶大支派、大衛王、以色列的神和彌賽亞的永恆象徵,也象徵美以兩國之間的愛。我們禱告,願每一個凝視這獅子雕像的人都蒙以色列的神賜福。」

CJCUC執行主任Pesach Wolicki拉比在奉獻禮上致開幕詞,提到神如何成就了祂的應許,祂將猶太人分散,又領他們重新歸回,並賜他們以色列國。詩篇126篇說,當神將他的子民帶回來時,人們會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Wolicki指出,歷史上猶太人曾經歷被外邦人迫害的黑暗時期,現在外邦人卻一同來慶祝以色列立國。「歷史上何曾有這麼多非猶太人為著神恩待與祝福猶太人而讚美神呢?就如詩篇所說,萬國萬民都要來讚美耶和華。」

Wolicki在奉獻禮後受訪時表示:「耶路撒冷的遊客將會來到此地,讀到碑文並知道,當以色列國在我們的時代蓬勃發展時,美國基督徒在愛中與我們並肩同行。基督徒過往對以色列國所作的貢獻之見證,現已成為神的聖城永久景觀的一部分。」

協助促成將雕像帶到耶路撒冷的美國前國會議員、耶路撒冷祈禱早餐會聯合主席Michele Bachmann在奉獻禮上表示:「幾千年前,以色列民就在附近興建聖殿獻予神。建殿的目的為要讓人們認識神,知道祂配得讚美與稱謝。我相信,這次奉獻禮在這裡舉行,是要讓下一代知道誰是猶大支派的獅子,並知道世界各地都有熱愛這片土地和民族的人。神把以色列民帶到這片土地,為要成為世上列國的祝福。」

禱告:願主繼續帶領列國,同心築起回歸耶路撒冷的大道,與猶太長兄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成為一個新人,一個無瑕疵的新婦,等候主耶穌的再來。

(來源:All Israel NewsIsrael 365 News,2022年6月1和5月31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以色列上調加沙居民跨境工作配額 盼緩和邊境緊張局勢

以色列政府上調加沙地帶居民工作簽證配額預料有助緩和兩地邊境緊張局勢並為加沙失業人口帶來希望。

以色列於去年底宣佈將現時加沙居民跨境工作簽證配額由7千增加至1萬,此舉吸引不少加沙居民學習希伯來文。據報導,在哈瑪斯壓迫性政權及其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活動下,加沙200萬居民的福祉首當其衝。現時當地有一半人口失業,超過六成人生活在貧窮之中。

加沙Nafha語言中心負責人Ahmed Al-Faleet表示,自消息公佈後,報讀希伯來文的學生人數上升四倍。「現時每個希伯來文班均有約160名加沙居民報讀,而報讀人數持續上升。這些語言課程讓跨境工作的人能夠看懂以希伯來文寫的標誌和文件,並可以與駐守關卡的士兵,以及只會說希伯來語的僱主溝通。」

哈瑪斯組織於2007年佔據加沙,向以色列發射數千枚火箭炮,以色列從此嚴密封鎖加沙走廊,限制當地居民入境。然而,以色列於去年5月與哈瑪斯交火後,希望逐漸緩和政治張力,決定向加沙地帶提供更多工作簽證。與前任總理內塔尼亞胡一樣,貝內特相信要維繫以色列與鄰國之間的和平關係,關鍵在於透過經濟與貿易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改善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阿拉伯人民的生活。

雖然只有少數人相信為加沙人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將有助解決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衝突,但普遍認為此舉能為邊境地區帶來穩定和平。加沙協調和聯絡局(CLA)局長Colonel Moshe Tetro對此表示歡迎,並相信當邊境局勢穩定,以色列將會更多放寬政策,加沙居民將在經濟上受惠更多。不少加沙居民被以色列的工作前景和工資所吸引,在以色列工作每天平均工資為 156 美元,相當於在加沙工作一星期的收入。來自加沙佳巴亞市(Jabalya),31歲的Jamil Abdallah表示,以色列的工作對於他在加沙的家人很重要。「我每星期帶著2,000舍客勒(約625 美元)高興地回家,同時也有能力給父母錢。」

雖然工作簽證配額上調對貧困的加沙地帶來寶貴的經濟輸入,但目前的數目只佔20 年前的少數。在已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於2000 年向以色列發動戰爭前,以色列境內約有13萬名加沙工人。

禱告:求主掌管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賜執政者智慧與策略,讓神在中東的旨意成就。

(來源:All Arab News,2022年2月27日,Amy Fong編譯報導。)

 

 

以色列基督徒人口增長 逾八成受訪者對生活感滿意

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於聖誕節前發表調查報告,指以色列基督徒人口較去年增長,逾八成受訪者表示對生活感滿意。研究發現與當地教會領袖較早前指激進組織正將基督徒逐出聖地的論述大相逕庭。

調查報告於12月21日公佈,數據顯示以色列基督徒人數約18萬2千,佔以色列人口1.9%,較2020年增長了1.4%。超過七成(76.7%)以色列的基督徒是阿拉伯人,他們集中居於拿撒勒(21,400)、海法(16,500)和耶路撒冷(12,900),非阿拉伯基督徒則大多數居住在特拉維夫地區。調查顯示基督徒社區發展興盛,與其餘人口相比,基督徒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分比也特別高。84%受訪基督徒表示對生活感到滿意。報告還指出,2019年以色列共有803對基督徒結合,新郎和新娘平均婚齡分別為30.3歲和26.7歲。2020年共有2,497名嬰兒出生於基督徒家庭,平均為每家庭2名孩子。

較早之前,以色列基督徒領袖曾發表聲明,指基督徒社群正面臨被當地極端主義群體驅逐出該地區的威脅,並呼籲展開保障他們在聖地安全的對話。天主教會的聖地保管人方濟各巴頓(Fr. Francesco Patton)在12 月18日於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文章,指近年來許多基督徒活在奉行極端主義的激進組織侵擾的陰霾下,日子非常難過。他在文中寫道:「激進分子褻瀆和破壞教堂等地,神職人員和禮拜者也遭到侵擾。他們的目標是將基督徒完全逐出耶路撒冷舊城,甚至連基督徒區也不放過,我們的存在岌岌可危。」巴頓指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人數曾佔當地兩成人口,但如今下跌至不足2%。他呼籲世界給予支持,讓聖地豐富的多樣性得以保存。

耶路撒冷的主教和教會領袖在12月中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同樣指出激進團體正在「削弱基督徒的勢力」。因應耶路撒冷教會的聲明,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與耶路撒冷聖公會大主教納鴻(Hosam Naoum)在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聯合發文,表示有人正在合謀恐嚇和驅逐基督徒。隨著以色列猶太殖民區日益增多,加上當地為抵禦西岸地區的恐怖襲擊而興建的隔離牆限制了人員流動,令基督徒村落進一步被孤立。因此陸續有巴勒斯坦基督徒被迫離開聖地到別處謀生。文章引起英國猶太人代表委員會的抗議,委員會主席Marie van der Zyl致函韋爾比,對他的言論表示「非常遺憾」,並提出召開會議商討。

禱告: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和堅固耶路撒冷的信徒與教會,降下恩典,成就耶路撒冷的命定。

(來源:Times of Israel,2021年12月20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11 歲女孩發現2000年前銀幣 見證猶太人起義歷史

一名11歲女孩在耶路撒冷發現一枚罕有的古舍客勒銀幣,考古學家相信銀幣在二千年前由一名祭司在聖殿山鑄造,見證了猶太人對羅馬人的抗爭史。發現該枚銀幣的女孩名叫Liel Krutokop,她和家人參加一項由大衛城(City of David)及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Emek Tzrim National Park)合辦的考古篩選活動。Krutokop在泥土裡找到這枚銀幣,考古學家查看和清潔處理後,發現該銀幣為罕有的古幣。Krutokop說:「我們把一桶泥土倒進篩子,那時我看到裡面有圓形物體,跟其他石子不太一樣。我相信桶裡應該有一些普通的錢幣,但沒想到自己會找到稀有的純銀幣。」

以色列經常舉辦聖經考古挖寶的親子活動。(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重14克,一面印有杯子圖案,還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表明銀幣是在猶太人大起義(The Great Revolt)第二年鑄造的。另一面刻有古希伯來文「耶路撒冷聖城」字樣,刻字旁邊有題詞,專家認為是代表大祭司總部。

銀幣印有杯子圖案及刻有「以色列國舍客勒」及「第二年」字樣

猶太人大起義發生於西元66-73年間,是猶太人反對羅馬帝國的第一場戰爭,地點是當時由羅馬人統治的猶大地。起義者主要為由農民、工匠和奴隸組成的奮銳黨和短劍黨。他們焚毀了聖殿中的帳冊,消滅了耶路撒冷的羅馬駐軍。結果羅馬皇帝尼祿派兵鎮壓,猶大國多個城巿受到摧毀,第二聖殿被焚毀,大批猶太人被俘為奴。

以色列文物局(IAA)古幣部門主管Robert Kool博士表示:「這次發現可說是非比尋常,因為迄今為止,我們雖然在多次考古挖掘中發現了數千枚硬幣,但大起義時期的銀幣則只有約30枚。」Kool博士還推測,該古幣很可能是在第二聖殿銀庫鑄造的,那裡收藏著高品質的銀。

「這枚銀幣很可能是當時某位同情猶太起義分子的祭司所鑄造的。錢幣象徵治權,起義分子鑄造硬幣,最能夠象徵獨立的記號。硬幣上的題字清楚地表達起義者的盼望。雖然當時的人不再使用古希伯來文,但用來題字卻並不意外。因為題字正表達了人民渴求大衛以及所羅門的日子,就是以色列百姓完全獨立管轄國土,猶太國度合而為一的日子。」

通往朝聖之路的地道(圖片截取自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臉書)

銀幣的發現地點位於大衛城內的古代朝聖之路,負責該考古發掘項目的發掘主任Ari Levy表示:「朝聖之路連結大衛城南部西羅亞池(Shiloah Pool)和北邊的聖殿山,是第二聖殿時期耶路撒冷的主要幹道,當時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就沿著這條路前往聖殿。我們在這裡發現許多法碼和銅幣,證明當時貿易暢通。如今還發現了這枚在起義期間鑄造的銀幣,實在意義非凡。」

該銀幣在今年光明節期間,於埃梅克祖里姆國家公園公開展出。

禱告:求神使用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祂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以色列考古學家發現堡壘廢墟 為光明節提供實證

今年的光明節於11月28日開始,一連8日紀念馬加比家族帶領猶太人起義,奪回被偶像崇拜褻瀆的耶路撒冷聖殿,重新潔淨及奉獻聖殿,並在殿中點燃燈台的事蹟。公元前約153年,馬加比家族成員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祭司長,從此成為哈斯摩尼家族的始祖,馬加比家族因而又稱為哈斯摩尼家族。

考古學家在遺址發現的陶器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於11月16日公佈,在距離耶路撒冷西南60公里,位處希伯崙西邊的拉吉森林(Lachish Forest) 發現了一座古希臘風格的堡壘廢墟,其歷史可追溯至2,100年前,相信在猶太馬加比家族(Maccabees)起義中被摧毀。堡壘面積15米乘15米、石牆厚3米的防禦結構,有7個房間,相信是連接到二樓的台階保存完好,考古學家估計建築結構約有5米高。

在挖掘的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武器、燒焦的木樑、數百陶器和幾枚錢幣。發掘主任在聲明中表示:「出土的遺址提供了光明節(Hanukkah)故事的切實證據。看來我們發現的建築物,是希臘軍隊指揮官為了保護希臘化大城市瑪利沙(Mareshah)免受哈斯摩尼人(Hasmonean)襲擊而豎立的其中一道防禦線。然而,遺址的發現顯示防禦並不成功,堡壘最終被哈斯摩尼人焚毀。」考古學家認為,在遺址發現的錢幣顯示,堡壘約於公元前 112 年,在哈斯摩尼領袖John Hyrcanus攻陷瑪利沙時遭摧毀。

考古學家在遺址掘出一把劍的碎片

發掘主任Ahinoam Montagu說:「我們在該址沒有發現人類骸骨,只掘出幾塊動物骨頭和一把劍的碎片,相信當時堡壘內並沒有發生戰鬥。我們的推測是,塞琉古人(Seleucids)在敵軍逼近時封鎖了堡壘入口,逃往城中,哈斯摩尼人到達後隨即放火燒毀之。」

禱告:願主使用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神與人同行的歷史。

(來源: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The Jerusalem Post,2021年11月18和16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相隔十年以巴舉行高級別會議 加強安全和經濟聯繫

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於8月29日在約旦河西岸(West Bank)會面,商討安全政策、民政事務和經濟議題,是兩國相隔10年後首次高級別會晤。

這次會面出乎兩國人民意料,甘茨透露:「我跟阿布.馬贊(阿巴斯別名)說,我們不去任何地方,巴勒斯坦也不去任何的地方。參與是次會談主要目的是建立互信,維護以色列國的權益,以及加強我們與巴勒斯坦政府的重要聯繫。隨著巴勒斯坦政府變得更強大,哈馬斯將變得更弱小,只要巴勒斯政府的管治加強,我們就更安全,可以採取少一點行動。」甘茨還在推特貼文表示,他們也討論了如何塑造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安全與經濟形勢,雙方同意就會議期間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溝通。

此次會議將如何影響當地局勢,以及耶路撒冷和拉馬拉之間複雜而緊張的雙邊關係,還有待觀察。然而據報導,以色列將採取一系列善意行動,包括向阿巴斯提供 5 億謝克爾貸款(約 1.55 億美元)。雙方還討論了如何規範數千名在以色列非法工作的約旦河西岸阿拉伯人的身分。

雖然拉馬拉和耶路撒冷之間的關係冰封多年,但雙方都反對統治加沙地帶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哈馬斯,防止哈馬斯擴大在西岸的恐怖主義基地是雙方的共同關注。但卻沒有跡象表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雙邊關係將來會更進一步,超越安全和經濟合作。一名接近以色列總理貝內特的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貝內特稱此次以巴會談只涉及「常規議題」,並沒有取得外交進程,之後也不會有。

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譴責阿巴斯與甘茨會晤,哈瑪斯發言人卡努(Abdel Latif al-Qanou)發表聲明指責巴勒斯坦領袖背叛。「阿巴斯和甘茨的會面誠然是在巴勒斯坦人民背後捅刀,是對人民和烈士的犧牲的背叛。」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發言人Tareq Silmi說:「這是在我們的人民背後捅刀,在甘茨命令下,被佔領軍殺害的孩子們的血還在地上,還沒乾涸。」

在以巴衝突議題上,國際社會普遍贊成兩國解決方案,但巴勒斯坦內部分裂和持續反對一個猶太國的存在,有損方案實施。另一邊廂,埃及總統塞西、巴勒斯坦政府主席阿巴斯和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於9月2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峰會,討論中東和平進程,是自 2017 年以來的首次峰會,三方旨在於9月下旬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會議前鞏固對於巴勒斯坦國的共同立場。埃及和約旦對解決以巴衝突和維護該地區安全均表示關注。巴勒斯坦通訊社(Wafa)透露,此次峰會的另一個目標是「敦促美國政府履行承諾,維護兩國解決方案,採取實際措施終止種族主義定居政策,開闢一條政治道路以結束佔領,建立一個獨立巴勒斯坦國,以及維護難民回歸的權利。」

禱告:願主掌管中東和平進程,祂的旨意成就,祂榮耀大能的手在列國中彰顯。

(來源:All Israel NewsAll Arab News,2021年8月30和9月4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耶路撒冷首次發現 烏西雅王時代地震證據

以色列文物局於8月4 日發表最近在耶路撒冷掘出聖經阿摩司書和撒迦利亞書中記載的地震證據,證明2,800 年前震撼以色列土地的大地震同時震動耶路撒冷。

考古學家過往曾經在以色列其他地方如夏瑣(Hazor)、基色(Gezer)、Tel Agol和迦特(Tell es-Safi/Gath)發現地震的證據,在耶路撒冷發現卻是首次。以色列文物局聲明表示:「我們現時在大衞城進行的最新發掘表明,耶路撒冷可能也受到該次地震襲擊。」耶路撒冷是當時猶大國首都,在地震發生後約200年被巴比倫攻陷摧毀。研究人員在遺址發現一個破壞層,並掘出牆垣倒塌時砸碎的物品,包括一排破碎的容器、碗、 燈、炊具和儲物罐。這些物品若沒有被掩埋,很可能已被巴比倫人奪取,或遭火燒毀。由於遺址沒有火災的痕跡,研究人員認為建築倒塌有可能是由地震造成。

遺址掘出的容器經收復後的面貌

以色列文物局發掘主任Joe Uziel和 Ortal Chalaf 表示:「當我們掘出公元前8世紀的破壞層時,我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我們知道耶路撒冷繼續存在,直至約200年後被巴比倫攻破 。我們不確定所發現的破壞層是因何造成,在檢查掘出的證據時,我們嘗試查考聖經文本是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趣的是,聖經中阿摩司書和撒迦利亞書所記載的地震,正正發生於我們在大衞城發現的建築倒塌之時。結合遺址的發現和聖經的記載,我們得出結論,在猶大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土地出現的地震,同時也波及首都耶路撒冷。」Joe 和 Ortal還指出,這次地震或許是古時最強烈、最具破壞力的強震之一。

這項考古發現的證據將於9月在大衞城國家公園舉行的梅加林研究所(Megalim Institute)年度考古會期間展出。

禱告:願神使用考古發掘和研究,讓人更多看見聖經的真實,認識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真神。

(來源:All Israel News ,2021年8月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考古發現陶壺碎片 刻有基甸別名耶路巴力 

考古人員在以色列中南部發現三塊陶壺碎片,上面寫有士師基甸的別名「耶路巴力」,是首次在聖經以外,於以色列當地出土的文物中發現這個名字的記載。

陶壺碎片上寫有耶路巴力的名字

碎片由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兩位教授Yosef Garfinkel和Sa‘ar Ganor領導的團隊,在特拉奇什(Tel Lachish)西面4公里的考古遺址Khirbet a-Ra‘i土層中掘出,年代約為主前1100年(亦即士師年代)。研究人員相信,陶壺容量約一公升,可能曾用作盛載油、香薰或藥物。陶壺上以墨水寫上相信是陶壺主人的名字,經美國銘刻學學者鑑定,碎片上寫有五個相對完整的希伯來語字母yod、resh、bet、ayin和lamed,以及其他字母的殘餘部分,因而拼出耶路巴力的名字。

以色列文物局表示:「士師年代流傳下來的銘文極為罕見,而在以色列國內的考古發現中更近乎聞所未聞。之前發現的銘文包含若干無法串連的字母,今次是首次在聖經以外的考古發現中出現耶路巴力的名字。」Garfinkel和Ganor則表示,從地理位置看,這個銘文所指的耶路巴力不一定是聖經中記載的基甸,但尚未可排除陶壺屬於士師基甸本人的可能,耶路巴力似乎是士師年代常見的名字。以往耶路巴力只在聖經士師年代的記載中出現,如今相同的名字除見於聖經,也見於考古地點的銘文中,顯示記憶得以保留並代代相傳。今次發現亦有助理解希伯來字母書寫系統由迦南時期過渡至以色列時期的傳播方法。

根據聖經記載,士師基甸蒙神呼召,拆毀他父親為外邦神祇巴力所築的壇,又砍下壇旁的亞舍拉柱像,因而被時人稱為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毀了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辯吧。」(士6:32)

禱告:願神祝福考古發掘和研究,領人更多看見神和祂話語的真實。

(來源:Friends of 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網站和All Israel News,2021年7月12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猶太阿拉伯基督徒同工同行 推動職場合一

以色列近月經歷內憂外患,以巴衝突令兩地緊張關係升溫。在民族張力之中,有猶太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選擇共同創業,同行見証合一大能。

由猶太人Mordechai Wiseman與阿拉伯基督徒Naeem Barhoum聯合創辦的Israel Firstfruits Center for Economic Advancement,致力幫助猶太和阿拉伯信徒尋找和進入他們的職場召命,活出神國價值。Wiseman受訪時表示,Barhoum是他的同工摯友。「我是猶太人,他是阿拉伯人,本來風馬牛不相及。這段關係代表著中東版的『一個新人』,我們同為亞伯拉罕後裔,同享物質以至屬靈的產業,委身服事同一位彌賽亞。」

Wiseman續說:「猶太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都很熱情,非常重視關係,卻被困於彼此之間的衝突循環。身為信徒,我們相信只要互相尊榮,擁抱彼此的差異,就能讓神得著榮耀,釋放祝福。」Barhoum表示:「礙於現實,以巴才設法共存,然而作為信徒,我們必須超越現實的需要,追求進深的關係,彼此同行,成為一,這是神的吩咐。主耶穌說,我們在神裡面成為一,世界就能知道和認識祂,我們希望在職場活出合一的榜樣。」

2007年,一班年輕信徒為增強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經濟實力,成立彌賽亞信徒商人團契(Messianic Business Fellowship),為5年後機構成立奠定基礎。Wiseman 說:「10年來,我們為以色列的信徒提供資源和訓練,幫助他們整合聖經原則和實際營商技巧,在業務和職業生涯上取得成功。我們從以色列少數的志願者開始,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國際信徒網絡。」

機構每年舉辦創業方案比賽,優勝者可獲創業基金。兩年一度的商業論壇,結連全球有心祝福以色列的基督徒商人,投資當地「救贖」企業。Wisemann表示:「無論在哪個地方,創業都不是輕易的事,以色列立國以創新成名,並成功建立財富,造就商業精英。然而一般民眾生活依然潦倒,收入低微。以色列信徒希望事業有成之外,更渴望實現生命中的呼召,很多信徒又誤以為全職服事比職場服事聖潔,因此我們支持本地創業,並特別看重合一和慷慨的屬靈原則。」

「企業家提供實際解決方案,救贖企業家是以色列平安的先驅,帶來恢復與復和。當我們在職場活出神的愛,就能釋放祝福和轉化個人、家庭,以至社區的大能。看到信徒大膽地踏進他們職場的呼召,在社區和家裡發出神的光,實在美好。從詩篇133篇我們可以看到,神的祝福要傾倒在弟兄和睦合一的地方,只要我們活出這救贖的原則,便能得著祝福。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任務是實踐這救贖使命。」

禱告:求主興起以色列企業家和職場專才,釋放合一的大能,在家庭和國家帶來恢復和祝福。

(來源:All Israel News,2021年6月30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相隔60年以色列考古再次發現死海古卷碎片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死海猶大沙漠掘出數十塊古卷碎片,歷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

 

考古學家和義工們游繩在洞穴進行挖掘

以色列文物局指出,古卷碎片在一次「複雜且具挑戰性的國家考古行動」中發掘,考古學家和義工們游繩從「恐怖洞穴」(Cave of Horror) 取出,相信約1900年前猶太反羅馬帝國的巴柯巴起義中被藏於該洞。古卷碎片為部分的十二小先知書,當中包括撒迦利亞書和那鴻書。其中一些碎片寫著迦利亞書8章16-17節。上次發現死海古卷碎片已是60年前。

其中一些古卷碎片寫著迦利亞書8章16-17節

據以色列文物局發佈的新聞稿表示,國家挖掘行動的目的,是爭取在強盜進場自行挖掘和在黑市出售之前掘出這些重要的文物遺產。文物局反盜賊主管Amir Ganor說:「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追趕著文物盜賊,我們最終決定要先發制人,在小偷來之前先把文物掘出取走。」

團隊運走在洞穴掘出具6000年歷史的孩童骸骨
在洞穴發現一批猶太巴柯巴起義時期的錢幣

除了古卷碎片外,考古團隊還在該址發現一個淺埋墳墓,裡面埋有一具6000年歷史的孩童骸骨,年齡約在6至12歲之間,用布包裹著。史前考古學家Ronit Lupu指出,洞穴的氣候條件使遺體和布完好保存。「遺體經過了自然木乃伊化,儘管年月過去,仍保留著部分皮膚、肌腱和頭髮。」團隊還發掘了一批猶太巴柯巴起義時期的錢幣,以及一個保存完好、逾1萬年歷史的籃子,或許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編織籃子。考古學家還指出,起義者在洞穴躲避時留下了其他物品,包括箭頭和矛頭,涼鞋和編織物等,很可能是當時的家庭在那裡留下,待戰後展開新生活所用的物品。

 

逾1萬年歷史的編織籃子,仍保存良好
起義者在洞穴躲避時留下的箭頭和矛頭

 

 

禱告:願主保守考古發掘,讓歷史文物得保存,人們得以從歷史中認識神的作為。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Bridges for Peace,2021年3月16和17日,Amy Fong綜合編譯報導。)

 

 

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獲贈以斯帖記古卷

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家圖書館,近日獲贈全球其中一份最古老的以斯帖記古卷。

學者研究古卷的行文風格和科學證據,包括採用碳14定年法,相信古卷於1465年左右由一位身處歐洲伊比利半島的抄經士抄寫。古卷以褐色墨水和典型的塞法迪風格寫在皮革上,與妥拉相似。在經卷的開首,以斯帖記正文前,載有傳統上於宣讀經文前後背誦的祝禱,顯示當年在伊比利半島的猶太社群會在宗教儀式中使用該書卷。這社群於15世紀末被逐離西班牙和葡萄牙。

猶太人歷來會按照習俗,在普珥節誦讀以斯帖記,以紀念神曾藉以斯帖拯救以色列人免遭滅族。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在今年的普珥節(2月25至28日)前獲此餽贈,別具意義。古卷由猶太裔慈善家Ludwig Jesselson的後人捐出,是唯一一份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上的15世紀以斯帖記完整古卷。以色列圖書館負責猶太人藝術品館藏的館長Yoel Finkelman博士形容,該古卷見證伊比利半島猶太人的豐富物質文化,非常難能可貴。館方對於能夠保管這份珍寶,為猶太人和世人保存伊比利半島猶太人被驅逐前留下的遺物,感到非常榮幸。公眾可於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網站瀏覽該古卷。

禱告:願人從歷史中認識神的偉大和信實,知道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祂的國度永恆無盡。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網站,2021年2月25和22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考古發現公元五世紀銘文 刻有「耶穌,馬利亞所生」

以色列文物局 (IAA) 在耶斯列谷(Jezreel Valley)的泰貝(et-Taiyiba)發現石刻銘文,以希臘文字寫著「耶穌,馬利亞所生」。

石刻銘文在一幢宏偉建築的門框上發現,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末拜占庭或伊斯蘭早期。泰貝村將要鋪設新道路,根據以色列法律,在任何建築項目開展前必須先進行挖掘工作。挖掘項目由考古主任Tzachi Lang和Kojan Haku帶領,邀請了當地社區的學生和居民參與,藉此提高人們對考古和國家遺產的興趣。

發現石刻銘文的建築鋪有幾何設計的馬賽克地板。

文物局考古學家Yardenna Alexandre受訪時說:「開始挖掘工作之前,我們不知道該抱有什麼期待,但我們知道這曾是遺跡出土的地方。當我們挖出銘文時,我們知道我們發現了一座教堂。」考古主任從該建築物發掘出兩個房間,均鋪有幾何設計的馬賽克地板。

在耶斯列谷掘出的銘文,以希臘文字寫著「耶穌,馬利亞所生」。

希伯來大學考古學部研究員Leah Di-Segni博士解讀銘文時指出,銘文是在教會立下基石時刻上,全文為:「基督,馬利亞所生。此為最敬畏神和虔誠的狄奧多西(Theodosius) 主教及困苦的多馬(Thomas)從根基所建立……任何進入此殿的人都應為他們禱告。」他亦指出,「基督,馬利亞所生」一語為當時各式石刻與文件中常用之問候語,而當時教會也會在殿門刻上此語以歡迎和祝福進殿的人,因此可以推斷這座建築原是一座教堂。文物局的Walid Atrash博士表示,「這是泰貝村建有拜占庭教堂的第一個實證,證實當地曾有基督教活動。」

至於銘文中提及的建造者狄奧多西,是第一批基督教主教之一。作為區域大主教,他的管轄中心位處當時的重心城市貝特謝安(Bet She’an),正是泰貝所屬之城市。

禱告:願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神與人同行的歷史。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21年1月22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約旦河岸教堂戰後重開 五十四年後第一次禮拜

位於約旦河岸,耶利哥以東10公里的聖方濟會聖施洗約翰教堂(St. John the Baptist Chapel),經過多年清除六日戰爭遺留的數千枚地雷,於1月10日重新開放,舉行了54年來首次主日禮拜。

受新冠疫情的限制,當天只有50名神父、嘉賓、士兵和新聞記者可以參與由聖地監管人Francesco Patton神父帶領舉行的彌撒,慶祝耶穌受洗節,梵蒂岡駐以色列大使Leopoldo Girelli大主教也出席其中。耶利哥的Mario Hadchity神父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很高興,因為在半個多世紀後,在神的幫助下,聖地的監管權終於回到拉丁聖施洗約翰教會。願這個地方成為眾人與神相遇的地方。」

主日禮拜由聖地監管人Francesco Patton神父帶領舉行

教堂位於Qasr al Yahud,一個在約旦河沿岸著名的洗禮處,有着豐富的聖經歷史,既是以色列民橫渡並進入應許之地的地方,也是先知以利亞被接升天的地方,許多人也相信那裡是耶穌受洗的地方。方濟各會的修士在十七世紀開始遷到Qasr al Yahud,在那裡買土地建立教堂和修道院,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修士被迫棄置教堂離開。從此Qasr al Yahud由敬拜的地方變成了戰場,教堂被約6,500枚地雷包圍。當以色列在戰爭中從約旦收回該地時,政府將其納入封閉軍事區,並因安全理由限制公眾和遊客進入。

2016年,以色列開始在英國掃雷組織HALO信託基金的協助下清理地雷。最終在2020年10月,聖方濟各會修道院 (Franciscan Custody of the Holy Land)重得當地教堂和修道院的監管權。聖地監管人Francesco Patton神父感謝以色列總統里夫林(Reuven Rivlin)的幫助,確保清除Qasr al Yahud的所有地雷,並恢復該地為基督徒敬拜的地方。「我們特別感激總統里夫林,他推動把聖地歸還教會,並為朝聖者開展該地區。今年由於新冠疫情,我們不能與當地的基督徒和朝聖者一起慶祝,但這是一個每年有成千上萬人到訪的地方,因此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新季節的開始。」

禱告:願神使用教會,在以色列高舉神的名字,帶下屬天的平安和祝福。

(來源:CBN NewsTimes of Israel,2021年1月11日,Ida Kwok綜合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