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神對華人的祝福

農曆新年是中國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雖然今年因疫情關係,親朋戚友之間未能走動拜年,但新年仍然是家庭團圓和互相祝福的重要日子。來自美國的復興華人國際事工及香港基督教復興教會創辦人包德寧(Dennis Balcombe)牧師,來港宣教已經超過四十年,對他們一家三代人來說,早已融入華人文化,一年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新年,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傳福音,傳揚神的愛的好時機。

喜愛新年的宣教士家庭

包德寧牧師於1969年蒙召從美國遠赴香港建立教會,服事華人。復興華人國際事工致力服事中國教會,透過策略性地與各地教會和機構建立伙伴關係,共同推動「中國宣教 宣教中國」,為要興起末世的宣教大軍,幫助中國教會完成屬天呼召。

劉沙崙牧師對敬拜充滿熱情

出生於香港的宣教士二代,同樣蒙召要祝福中國的包德寧牧師女兒——劉沙崙牧師談及,她的爸爸很特別,一般宣教士會送自己的孩子去讀國際學校,或者在家教育,而且家裡注重保留本國文化,但爸爸是要拿走這些文化。劉沙崙3歲開始就入讀本地幼稚園,從來沒有讀過國際學校。爸爸在家中有一個規矩——只講中文。爸爸從來沒有和她講過英文,媽媽開始來港時中文不太好會講英文,劉沙崙上學學中文,媽媽也會跟著她一起學,到了弟弟出生,家裡就完全只講中文了。

 

一家人也從來不慶祝感恩節,聖誕節也是很忙碌的事奉,反而很注重過中國新年。與中國人一樣,除夕夜全家人會一起吃團年飯,新年期間很多弟兄姊妹會來家中探訪拜年。過年,爸爸也一定會派利是。劉沙崙笑言:「我的孩子也是靠這些利是存錢的。總之新年是很開心的日子,爸爸也很喜歡行花市,常常叫我們陪他一起去。」

中國文化與神的淵源

包德寧牧師一開始接受訪問就笑説:「『駛乜』講英文,我們是中國人。我一踏足香港,我就是中國人,我永遠都不會回去,很多人走,我也不會走。」

他談到中國文化與神有很深的淵源。中國的新年與逾越節非常相似,除夕夜中國人吃團年飯,而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的一晚會一同吃逾越節晚餐;中國人會在門口貼紅色的對聯和揮春,而以色列人則會在門框門楣塗血。這是神對中國的一般啟示,其實早期的中國人是認識神的。古代中國的祭壇會用羊牛作為祭物,甚至皇帝所寫的詩與聖經也有相似之處。古代學者,也有談到老天,天賜等,中國農村叫老天爺,這是中國人初期對神的認識。

中國人有信佛和拜偶像的習慣。漢代之後,佛教才傳到中國,但很早之前中國人是一神論的。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其實中國人是有根的,這個根是一神論,就是相信神和禱告,而不是拜偶像的。中國人是神的兒女,中國也叫神州,這個地方是神統管的地方。

包又分享,農曆新年,如果教會懂得傳福音,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過去他去探訪中國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貼紅色對聯。包問他們為何要這麼做?他們只知道是為了不讓不吉祥的東西進來,以及能夠保護他們,於是包能自然地與他們分享福音。他也說:派利是也是一個很好的行動,可以去祝福人和傳福音。例如大廈的保安,他通常會給200元,他們收到後都很開心,因為他們的工資也不高。有時他會在利是中放福音單張,或者會送一些聖經書籍。

祝福別人的好時機

今年新年亦在疫情中度過,關於社區和基層家庭的關懷,劉沙崙牧師談到,教會的關懷睦鄰中心,最近推出了食物銀行計劃(FOOD BANK),正在服事接近100個家庭。因為疫情令很多家庭失業,關懷的需要很大。中心透過每星期向他們派發食物,讓他們接觸福音,令很多婦女信主,慢慢地他們家中的孩子和丈夫也開始信主。而且很多婦女不只接受幫助,她們也想做義工出一分力。

同工也分享,神真的看顧貧窮人,當他們決定要做食物銀行後,供應就多到不夠地方擺放。除了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物資,甚至每個星期都有從果欄送來一車車的水果。他們現在也收到50萬個口罩的捐贈。「這個新年我們會再派多些物資給那些有需要的家庭。」

包德寧亦提到,香港的教會重視商人或有錢人,而疏忽了基層人士的需要。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城市,亦是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教會覺得香港物價很貴,所以總希望多一些有錢人來奉獻教會,但是他們不是這麼容易聽福音。反而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我們應該轉向基層的人。而基督徒應該要委身香港,因為這是我們的城市。

最後包德寧牧師向香港教會和中國信徒拜年及祝福: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靈命豐盛,在未來一年愛失喪的靈魂,去傳福音,將你的祝福帶給他們,然後神會更大祝福你們。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 (114) 懶惰——邁向聖潔生活的敵人

當我們重生後,我們裡面的新生命願意努力每天更愛神和事奉神,但是存留的舊我卻想誘導我們過安逸又自私的生活。懶惰是必須透過成聖的過程才能除去的一種惡,它也是屬靈的不潔淨,所以我們要與懶惰爭戰,用聖靈的能力和聖潔恩典的影響力將它連根拔除。

+按圖放大

屬靈的懶惰——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

  • 雖然每天生活忙碌,卻是在固定的行程中過著毫無思考的生活。
  • 被動地生活的人,總為自己的需要才求告神,與神缺乏相交和愛的關係。
  • 越是沒有清晰及正確目標的人,越會以忙碌為藉口,在神面前過懶惰的日子。
  • 屬靈生活只剩下形式,卻沒有內容,最後信仰成為「富有歷史與傳統」的宗教生活。

 

懶惰的本質和根源——偏差的自愛

  • 為了使自己的懶惰正當化而不斷找藉口。
  • 不肯承認自己錯誤的生活態度,認為自己只是忠實地過著想要的生活。
  • 以自我為中心而行動,即使整天忙碌地生活,卻無法帶給自己或別人任何益處。
  • 為自己著想超過為神著想,放棄選擇「達到聖潔生活目標而榮耀神」所帶來的滿足,而選擇屬於自己肉體要求的「就是現在要過更舒適的生活」。
  • 致力於滿足自己肉體需要,沒有餘力到神面前得到充電,得不到屬靈的需求。

 

懶惰的發展

第一階段:不全力以赴

這個階段出現的懶惰是由自愛形成,對任何義務都不會全力以赴,因為不喜歡辛苦和勞累。這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第二階段:放棄義務

懶惰繼續發展的原因在於,愛自己的心驅使我們繼續要求更多,自愛的根源實際上是想要與神有同等地位,成為自己的主人。

當信徒放棄自己的義務,雖然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但與神之間的關係會被破壞,屬靈的喜樂會煙消雲散。

第三階段:情慾

舒適生活只是懶惰的消極目標,當得到滿足後,懶惰就會追求積極的目標——享樂。

懶惰會破壞信徒內在形成的恩典秩序,懶惰最終使是我們照著肉體的情慾而生活。

 

懶惰的結果

肉體的懶惰:

  • 多吃少運動,身體開始肥胖,產生各種異常

屬靈的懶惰:破壞知、情、意

  • 人的意志力變得異常薄弱,做任何事都無法堅持。
  • 情緒開始腐敗,陷入只為自己著想的罪的慾望中。
  • 知性也被破壞,使人放棄邏輯,一味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

資料來源:《懶惰——隱藏在聖潔生活中的敵人》,金南俊著,三一音樂出版社

 

 

 

【國度觀點】 忙碌的懶惰人

勤勞,自古被譽為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然而近年社會文化卻是不斷合理化懶惰的好處,只要上網搜尋「懶惰」二字,首先出現眼前的都是為懶惰護航的文章,「懶者生存」、「懶惰是長命的關鍵」、「懶惰基因」、「省力法則」等等的結論層出不窮。

在後現代文化的影響下,懶惰是對或錯的界限已漸漸模糊,因為人現在不斷高舉自我,否定真理的存在和有價值的傳統。勤奮的人,努力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能得到別人的讚賞;然而懶惰的人,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享受的生活,似乎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甚至羨慕。勤奮或懶惰不再是界定人生充實與否的準則,其背後的核心思想無疑是表達:「我自己的人生,我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懶惰既存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然而還有一種懶惰,叫作屬靈的懶惰,對我們生命的威脅比肉體的懶惰更為危險。屬靈懶惰的人,表面可能看不出來,他或許整天忙得團團轉,時間都是不夠用的,甚至在教會有很多的事奉。然而每當真正安靜下來時,卻不知為何而忙碌。屬靈懶惰的核心問題是,我是否走在神的旨意中?

我們的神是看內心的,祂看重的不是我們的手作多作少,祂厭惡屬靈的懶惰。屬靈懶惰的人不願順服神,不願為神所設定的目標而努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以各種方式逃避面對神,可能是什麼都不願做,可能把自己搞得很忙,可能沉溺在傷痛中不願康復,他們體貼自己的需要多於體貼神的需要。正如保羅所說,「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羅8:7)

當人與神面對面,他們就是真實的面對自己,並要作出選擇:究竟是抓住自己看重的,還是放棄自己想要的,去追尋神想要的,並且願意成就神的心意而付代價跟隨。屬靈懶惰的人逃避去作出選擇,是自我為中心彰顯出來的靈裡的惡習。

當我們定意選擇順服聖靈的帶領時,耶穌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只有聖靈的律能救我們脫離肉體的律,掙脫自我中心的捆綁,從裡面帶領我們離開懶惰的光景,不單是屬靈的懶惰,連外在的懶惰也能除去,並且以能殷勤度日,為主付出而欣喜快樂。

 

 

40天曠野馬拉松 突破疫情限制的宣教

如何在疫情下突破疆界限制,接觸和幫助宣教對象成為教會宣教的一個難題。新創宣教機構WIPE INTERNATIONAL(下稱WIPE)於2020年11月感恩節期間,舉辦了名為「40天曠野馬拉松」(下稱「40天」)的遙距宣教體驗,首屆活動更成功吸引了46位參加者,並已於2021年1月31日舉辦慶典分享會。「40天曠野馬拉松」在突破疫情的各種限制下,為對宣教有心志的信徒在封關中提供遙距柬埔寨宣教體驗。

「40天」參加者以組合形式參與,每天為宣教對象祈禱,參與文化宣教體驗活動、接觸宣教對象等。WIPE創辦人Janice表示,希望在猶如馬拉松式的40天歷程中,參加者透過大會設計的活動獲得彷彿去了一次短宣的經驗,同時也能學習為被人口販賣的家庭祈禱,投入到整全的宣教——為他者守望和帶來祝福。

大會為參加者提供了一系列柬埔寨的文化體驗活動,例如學習寫當地的文字、模仿當地民俗衣著等;以網絡科技為助力,使參加者和宣教對象即使分隔兩地,也能建立聯繫和溝通。不少參加者表示,以往因工作、家庭、身體狀況等原因難以出國,是次活動使他們得到短宣的體驗和機會。活動也為當地服務對象籌得生活急需的幫助,使WIPE可在疫情底下仍能繼續支援不同的個案,提供緊急食物援助等。

線上活動截圖

會中宣教火老師(羅兆麟博士)指出,大使命經文應結合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20章21節,就是看見天父差我們如同祂差耶穌一樣,進到困苦流離的人裡面,進到福音未及的群體之中,去明白他們的需要,去服事他們,這才是耶穌基督給信徒們和教會的差遣。

「40天」是一個短宣,也是一個禱告運動,提醒我們基督徒是活在一個激烈的屬靈爭戰中,很需要每天時刻警醒,熱心禱告。他祝願每一位信徒都能被喚醒作屬神的軍隊,重新操練禱告的能力,養成行使大能禱告的習慣,在生命中經歷主的得勝。

「40天曠野馬拉松」現每半年舉行一次,逢感恩節和復活節,下一屆預計於4月復活節開始接受報名。詳情可到網頁查詢。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

 

 

2021天國文化特會開幕 父與子對齊 活出轉化世代

「奉主的名宣告,天國的保護要臨到台灣和列國,世界各地都要脫離疫病之災,屬天的平安要臨到全地。」2021年天國文化特會於2月2-5日在新店行道會美河堂舉行。

主辦單位Asia for JESUS執行長暨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副執行長周巽光牧師說,每年我們都在經歷世代新舊的更迭和交替,今年聚會的主題為「父與子」,所要傳遞的不只是傳承,更是專注於新皮袋轉化的過程,教會要轉化這個世代,必須要把新酒放在新皮袋中,每個信徒要在你所處的環境中,領受一顆為父的心,從學會做天父的兒子開始,活出有影響力的生命,帶出轉化。

周巽光牧師在天國文化分享

「得地為業是神給教會的託付和使命,但得地為業的關鍵不是任何的策略與方法,而是學習做天父的兒子。」周巽光說,得地為業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張力和衝突,然而神說,「我要終結無父無子的世代。一個革新正在發生、一個轉化的運動正被開啟,為父的心將帶出一種可以齊心同步,世代合一的全新動能,領受從神而來的更新與啟示,看見神成就榮耀的工作在祂的教會及百姓當中。」

「這個時代最恐怖的流行病,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無父的咒詛和孤兒的靈。」周說,神設定父親賦予我們身份、命定、意義、價值和夢想。去年的青年吶喊特會,他做了一個釣到龍膽石斑的夢,提醒他「按著神給下一代的命定,去成全他們在神的家中,完成天父給他們的夢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為主發光!」

「關於天父的啟示、父親的角色及為父的啟示,對於這個世代的健康和下一代能走進命定,是不可或缺的。」周又以詩篇90篇1節鼓勵大家,世世代代都要成為神的居所,同心建造神榮耀的教會,讓不同的世代,都在神的家中同心合意興旺主工。

青年敬拜團帶領敬拜

應邀在開幕禮拜分享信息的台北101教會主任牧師黃國倫表示,他的父親是醫師,對他這個獨子非常嚴格,因為不忍看自己的兒子吃苦,所以一開始不支持他當傳道人。1999年,因父親罹患肝癌,黃從美國返台。他還記得父親臨終時,在病榻上緊緊握住他的手,努力呼出最後一口氣,用盡僅存的力氣按他的手心三下,告訴他:「孩子,爸爸愛你。」然後就安息了。

黃感謝神透過父親成為他的祝福,無論是能夠到美國去深造,現在能成為傳道人,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感謝父親的乳養和栽培,現在神恩待他成為四個孩子的父親,這是他最尊貴的身分,感謝神讓他成為一個父親。

由於疫情的關係,國外的講員美國伯特利教會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和印尼沙崙玫瑰教會腓力‧曼都法(PhilipMantofa)牧師均無法來台,但以錄影方式分享信息。由於防疫的緣故,大會不開放現場報名,四天的晚會在Asia for JESUS的官方YouTube上直播。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以色列地(二) 選民回歸以色列地 -【選民系列】專欄

以色列的土地問題與神的末日計劃有關,正如預言所揭示,「耶和華如此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萬軍之耶和華的山必稱為聖山。」(亞8:3)沒有以色列地,以色列的恢復就不可能完成。施霖克(M. Basilea Schlink)在談到撒迦利亞的預言時指出:「這意味著神對以色列的計劃轉折的第一階段是與她的土地有關。眾先知的預言十分清楚表明,猶太人恢復和救贖會在以色列地發生,也只有在那裡。」耶穌談到祂第二次降臨時,就告訴門徒說:「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24:31)「祂的選民」就是以色列,而重新聚集的地方是「以色列地」,都是根據這節經文:「我將你們安置在本地。」(結37:14)

當以色列國於1948年成立,全世界的猶太人開始重返以色列地時,這些預言就實現了。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從約旦奪回了耶路撒冷老城,有人認為這標誌著「外邦人日期」的結束,實現了耶穌第二次降臨之前提到的一個標誌:「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21:24)儘管如此,現時耶路撒冷中心的聖殿山仍在阿拉伯穆斯林的控制之下,猶太人無權上去。葉光明(Derek Prince)承認:「但預言尚未完全實現,因為猶太人民沒有控制住。」鑑於耶路撒冷的未來地位存疑,約翰·安東尼(John Anthony)說:「我們正在迅速接近彌賽亞到來的時刻。」教會正在注視著這片土地,特別是耶路撒冷,看末日預言如何實現。

基督教巴勒斯坦主義聲稱,在新約時代,神的國優先於土地,因而否認以色列擁有以色列地的權利,可是巴勒斯坦人卻希望將該片土地據為己有。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支持兩國解決方案,通過該方案去建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成為鄰國,以解決當前的中東衝突。這個解決方案實際上是分割以色列地,一旦發生,將引來神的審判。「我要聚集萬民,帶他們下到約沙法谷,在那裡施行審判;因為他們將我的百姓,就是我的產業以色列,分散在列國中,又分取我的地土。」(珥3:2)

施霖克堅稱:「只有以色列,沒有其他人有權擁有這塊土地。」這是符合聖經的,因為尼希米對亞捫人和阿拉伯人這樣說:「你們卻在耶路撒冷無分、無權、無紀念。」(尼2:20)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以1967年停火線為邊界。以色列承受著國際社會的壓力,要跟隨「兩國解決方案」,這意味著要破壞神與以色列的盟約。與以色列連結的基督徒必須持守聖經立場,叫以色列地不被分割,只由猶太人擁有。

 

 

我信,但信不足,求主幫助 -【國度角度】專欄

面對今次身體上的軟弱,我發覺與之前所經歷的癌症復發真有點不一樣,雖未至於恐懼,但總有不安。事實上,手術後我康復神速,第二天已經出院,第三天已經行走如常。但萬萬沒有想到,一星期後收到的病理報告,竟發現癌細胞影響到其他地方,由於落差太大,於是我心裡一沉!原來我還未預備好去迎接未如所願,突如其來的轉變,信心也會因此而起起落落。而且我也懼怕自己成為一個需要別人去照顧的病人,因為我深知我還有未完的託付和任務。一個軟弱的身體,將會對我未來的事奉帶來極大的拉扯。

無疑我的信心此刻被撼動了,原來神要藉此讓我看清自己真正的屬靈本相,使我不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裡,反而要真真實實去面對內心的不安,安安靜靜地來到父神面前,誠誠實實地表白:「父啊!我信,但信不足,求主幫助!」

天父提醒我,聖經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這就是我曾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約1:29-30)但當約翰下監以後,卻打發人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路7:20)可見當疑惑進入人的心,無論從前如何充滿信心,親口宣講的話都可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因約翰的疑惑,他的服事也正式畫上句號,而耶穌的事奉卻正式開始。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講神國的福音。西門和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可1:14-18)當約翰因下監而生疑惑的同時,彼得與安得烈卻以非理性及超自然的信心,撇下一切去跟從耶穌。但是到耶穌被賣之後,連彼得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雞叫以先,會三次不認主。(路22:33-34)

天父提醒我,人貴乎自知,不要無知,也不要自欺。天父比我們更清楚知道我們的軟弱,只是我們無知而已!我向父神悔改,我寧可真實地去面對自己的軟弱,而不活在口號式的自信及自欺裡面,因口號在末世一點都不能拯救我們。這讓我更深的明白,父神你信任我,才會將試煉加在我身上。我向天父説:「你可以試煉我,我卻要堅定地相信你,因為我豈敢去試探你!」

末世的患難逼迫,尤如一面照妖鏡,必會照出各人的真情,無人能夠逃避。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但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向萬民作「見證」,末期才會來到(太24:14)。唯有在火的試煉中,以信心活出的見證,才是有血有肉,別人能聽見、看見、和觸摸的活見證,也唯有這樣的生命見證,才能顛覆這個彎曲悖謬的世界。

文@何寶生

 

 

孤兒院長大的多國之父 – 【回家的旅程】專欄

趙仲權牧師,來自香港的加拿大華人牧者,亦是回家聚集背後的推動領袖之一,這位被稱為「多國之父」的眾人屬靈父親,竟然是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

「天父爸爸,我感謝祢!天父爸爸,袮在想什麼?」有一次我參與牧者退修會,有天早上聽到窗外有人說話。我起來一看,原來是趙仲權牧師從窗前經過,他口中不斷地和天父說話。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從小在孤兒院養成的習慣。

趙仲權牧師的父親趙韶光長老是一位愛主的商人,當神呼召他到孤兒院當院長,他就放下個人事業,服事孤兒院長達21年之久。趙仲權是家中的么兒,他和5個哥哥1個姊姊從小住在孤兒院,和孤兒們一起長大,父母不僅要照顧自己的7個孩子,還要照顧大約500個孤兒。趙仲權牧師開玩笑說,爸媽太忙了,作為親生兒子的他,倒成了孤兒,不知是否因為天父命定他要成為多人的父,容讓他從小就體會孤獨和被離棄的孤兒感受?

無論如何,天父藉著這樣的環境,讓趙仲權牧師緊緊抓住祂,學習與神面對面。直到如今,他已習慣不自覺地與天父說話。因為父母都十分愛主,熱心事奉,他從小就十分敬畏神。十幾歲的時候已是青年團契的領袖,十分渴慕,常常和幾位愛主的夥伴一起尋求主。

1972年炎夏的一天,趙仲權牧師頂著大太陽去釣魚,腿部被烈日灼傷。幾天後,教會舉行「差傳年會」,神差遣一位僕人傳講中國人的命定就是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原來只知道中國有逼迫,而今聽到中國被神揀選在末世要接棒跑最後一程!趙仲權牧師的心深受感動。當晚回家後,幾天前釣魚曬傷的大腿開始脫皮,他不經意地搔癢,不料抓了一片皮下來。他一看嚇了一跳,正是一張中國地圖!主對他說:「中國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是你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印證了那天的信息給他的感動,主把對中國的負擔給了他!他就一直想去中國,但是主還沒有為他開門。

到了1974年,主甚至吩咐他要離開香港去加拿大。二十幾歲的他正想為中國大發熱心,不解地問主:「袮呼召我服事中國,為什麼要離開香港呢?主給他兩段經文:創世記12章1-4節和申命記32章10-12節。主對他說:「你要像亞伯拉罕一樣,讓我帶你去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我會看顧你,保護你,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我要親自引導你前面的道路。」主沒有給他更詳盡的指示,他敬畏神,照著主的吩咐,跨出信心的第一步。1975年5月1日,懷揣著對中國的託付和愛,他離開香港,順服主的帶領來到溫哥華。

來到溫哥華後,趙仲權牧師先在一間宣道會教會聚會。後來主帶領他和另外三位領袖一起建立新的分堂。他讀到一本屬靈書籍《早晨九點鐘》,很受激勵,就想去西雅圖拜訪這本書的作者。有人告訴他,其實在溫哥華就有一間很火熱的教會,叫喜訊會(Glad Tidings Temple)。

他以前一直不知道,為什麼神給他中國的負擔,卻帶領他來到加拿大。當他進入喜訊會的第一天,就明白了天父的用心良苦。神帶領他來到海外,來到加拿大,是讓他找到了進入命定的鑰匙,也為日後開始回家的旅程,奠定完備強壯的聖經根基。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訓練成功孩子的秘方 -【天國的孩子】專欄

父母的教養方式,無疑對子女的未來有重要的影響。香港一直存在著「過度管教」問題(Over-parenting),意思是過份介入兒女生活或過份保護。最近有位朋友心裡很矛盾,因疫情期間,校內及課外學習及興趣班被迫減少,她為就讀小二的孩子發展感到憂慮,怕影響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和成功。她反覆思量,是否該為小朋友安排更多線上學習和興趣班?

事實上,作為家長,我們應揣摩孩子的真正需要,明白「生活就是學習」這個定律。雖然坊間提供不同的孩子訓練,其實大多的訓練都可以在家中進行。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一則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格蘭特研究指出,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長後的就業比率為15∶1,犯罪比率是1∶10。越早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成功。

專家分析,如果孩子不懂得做家事,那就代表家長永遠在幫他們處理這些生活日常。若讓他們自己洗碗、打掃、倒垃圾,孩子更能意識到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讓孩子們更多參與到生活環境的建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將來在工作中,他們就能成為與同事合作良好的伙伴,成為上司的好下屬。

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在家開創日常親子活動,讓他們參與做早餐來學習自理,例如烤麵包、煎雞蛋和榨果汁等;下午可跟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建立社交能力;週末可帶他們探訪祖父母,學習照顧和尊榮長者。如歌羅西書2章8節提醒我們:「要謹慎,不要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把我們擄去。」

天國的孩子:學習與身邊的人和環境互動,進深的層次是對屬靈環境作出正確的回應。家長應教導孩子要敏銳神和身邊人的需要,拒絕視而不見。路加福音7章32節:「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


Mabel Tai  國度事奉中心事工拓展總監,先後創立了Dreamates青少年和Dreamkidz孩子的社交平台,致力推動下一代活出夢想。

 

 

越南建立首間基督教公共圖書館

經過不同政府部門歷時6個月的審批程序後,越南首間基督教公共圖書館正式啟用。

越南聖經協會執行董事Vu Le表示,新圖書館標誌著越南基督徒合一和基督教的學習中心。「這是越南基督徒第一次同心協力,在這裡一同建立正式的圖書館。」

自2020 年7 月開放以來,圖書館已收藏約5千本書目,包括聖經研究、神學、事工、翻譯和歷史等越南書籍,另還設有一間收藏英文書籍的房間,涵蓋評論以及哲學、社會學和語言等人文學科書籍。圖書館也是全球數碼神學圖書館的訂閱會員,能夠提供高質的宗教研究資料。 Le指出,當地的基督徒沒有其他宗教研究資料庫可以使用。「神學院的圖書館不向公眾開放,而當地教會過去只設有收藏少量書籍的圖書室,書籍類型也不廣泛。對越南的基督徒來說,我們別無選擇。」

越南首間基督教公共圖書館位於胡志明市。

越南的主要宗教是佛教,信徒約佔9,700 萬人口的一成,其中大多為天主教徒。基督教教會必須向政府登記,以取得合法宗教團體的身分。由於聖經協會不是教會,無法成為合法宗教團體,Le團隊以企業方式營運,與教會合作,支持教會的工作。Le 說:「在越南,身為基督徒可以很『複雜』。一方面,宗教迫害是真實的,所有基督教活動都在政治敵對的環境中運作,總有突然被關閉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國家容許我們進行某些活動,如經營聖經協會和開設圖書館。」

圖書館收到不少基督徒捐贈自己收藏的書籍。Le表示,「他們有個人的圖書館,但決定把自己的收藏捐出來,因為這是大家的地方。一位牧師收藏了越南出版過的所有讚美詩集,從1936 年的第一本開始到現在,而他決定把所有的詩集捐給圖書館,讓其他人也可以看得到。」

Le 表示,希望圖書館成為基督徒的學習中心。「我們希望家庭教會的神學生能在這裡獲得學習的資源,教會同工能接觸到更多的聖經和神學材料,也盼望未信者願意更多了解聖經和基督教,更希望看見越南基督徒企業家更多與基督教事工聯繫和合作。」

禱告:願基督身體合一,神所賜的資源匯流,神的祝福更大流出。

(來源:Eternity News,2021年1月12日,Sharon Chow編譯報導。)

 

 

基督徒執行太空任務 從日出日落思想神的話

美國太空人Victor Glover近日分享外太空的日出和日落美景,反思聖經詩篇經文。

2020年11月 ,44歲的Glover與其他三名太空人開始執行為期6個月的科學任務。1 月14日,他在社交媒體分享從國際太空站(ISS)拍攝的照片,並寫道:「今天我拍攝了這些照片,我喜愛日出和日落這幀。你能看到顏色的光帶嗎?它們讓我想起詩篇30篇的經文:『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日出前似乎是最黑暗的時候,希望你們都感受到愛與光明,晚安。」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Victor Glover (@astrovicglover)

在出發執行任務前, Glover接受《基督教紀事報》(Christian Chronicle)訪問,分享自2013年當上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以來的獨特經歷,以及為何神一直在他心中居首位。「這是一趟非常有趣的旅程,在太空總署的7年,不但是我個人和專業上真正的鍛煉,更是屬靈生命的鍛煉 。我清楚神在我生命中的角色,神的權柄與我的順服,以及造就我生命的愛、支持和鼓勵。我希望善用神給我的恩賜,做好我的工作,支持我的隊員,完成美國太空總署的使命,這是我最常思想的事。」

儘管身處太空,Glover表示會繼續積極參與教會的日常活動。「我帶了聖餐杯和聖經到太空,我們的網絡接收非常好,我會繼續參與線上主日崇拜、奉獻、讀經和祈禱。」他說,人們應該花時間與神相交,並向祂尋求答案。「聖經有很多非常簡單的教導。首先要愛神,其次是要以健康的心來愛自己,再者是愛人如己。」

禱告:願職場祭司興起,尋求神的謀略,在各領域發光榮耀神。

(來源:CBN News, 2021年1月18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全球佈道運動全年領逾十萬人歸主

福音機構Pulse總結2020年全球佈道運動接觸超過1億人,期待今年興起更多基督徒,向新一代分享從基督而來的盼望。

Pulse創辦人Nick Hall接受訪問時表示,現今的政治氣氛實際上促使年輕人更走近神。「我從年輕基督徒所聽到的,是他們渴望走在一起,為要分享耶穌,分享福音。對於不同的事情,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想法,但卻有一件事發生同樣的改變。我看到人們在禱告、禁食,並且確實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中,如今我們比以往更需要相信神。」

Hall說,他們以傳福音和分享好消息來應對2020年所遇到的挑戰。在新冠疫情和封城等限制下,他們帶領超過10萬人歸向耶穌基督。「在過去的12個月,全球有超過1.5億人透過外展佈道,網上聚會和電視頻道得聞福音,其中有逾10萬人公開回應相信耶穌。」Hall還表示,他們正在尋索接觸人們的新途徑,相信耶穌將帶給人們盼望和醫治。「我們的團隊正在招聚教會去禱告、連結和釋放醫治,在這動蕩不定的時刻,我們有的是可靠的福音,如今人的心比以往更敞開,我們更需要去分享,並且找機會接觸需要耶穌的人。」

Hall認為教會需要繼續對付種族不公義和歧視等問題。「我知道這議題的複雜性和張力。我住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就是喬治‧佛洛伊德被殺,示威和騷亂發生的地方。當家裡的一個部分受傷,我們全都同受傷。教會如今不能沉默,倘若我們不對某些不義的事發聲,我們怎會有權利對任何不義的事發聲。如今是基督的光興起的時候。」

論到2021年,Hall說他的禱告是復興,從教會悔改開始。「我們需要復興,需要神運行來改變我們。比起白宮和我們的鄰舍,作為神教會的我們更需要改變,而神往往從祂的家開始。我們是祂的子民,我們需要神打開天窗,攪動和激勵我們。我們需要來到神的面前,讓祂來點燃我們,祂的話語會在我們裡面活著。我相信如今是讓世界清楚看到福音見證的時候,要讓世界知道,耶穌就是他們所尋求的。」

禱告:願神的子民興起發光,照亮和點燃人心,得著醫治和盼望。

(來源:CBN News,2020年1月19日,Amy Fong編譯報導。)

 

 

伊斯蘭國襲擊巴格達 連環爆炸致逾三十人死

1月21日早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發生近年罕見的連環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最少32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承認責任。

伊斯蘭國附屬網站的聲明表示,炸彈襲擊是「針對什葉派叛教徒」,兩次襲擊分別由Abu Youssef al-Ansari和Mohammed Arif al-Muhajir執行。據當地官員透露,第一名自殺式施襲者在繁忙的市集中大聲喊叫自己身體不適,引來大批路人圍觀後隨即引爆炸彈,第二次爆炸在不久後發生。

由美國領導的聯軍最近停止了戰鬥行動,並正逐漸減少伊拉克駐軍,因而引起伊斯蘭國復甦的疑慮。自伊斯蘭國於2017年被伊拉克部隊和美國聯軍擊退以來,該組織幾乎無法深入首都。

是次炸彈襲擊為近3年來第一次在巴格達發生。伊拉克北部和西部沙漠等地則持續受到襲擊,幾乎全以伊拉克安全部隊為攻擊目標。

襲擊事件自去年夏天開始有所上升,激進分子趁著政府關注應對新冠疫情,以及利用伊拉克北部爭議領土的保安漏洞乘機施襲。

禱告:宣告神的平安臨到巴格達,驅走人心的黑暗,仇敵在中東地區的計謀全然無效。

(來源:CBN News,2021年1月21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考古發現公元五世紀銘文 刻有「耶穌,馬利亞所生」

以色列文物局 (IAA) 在耶斯列谷(Jezreel Valley)的泰貝(et-Taiyiba)發現石刻銘文,以希臘文字寫著「耶穌,馬利亞所生」。

石刻銘文在一幢宏偉建築的門框上發現,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末拜占庭或伊斯蘭早期。泰貝村將要鋪設新道路,根據以色列法律,在任何建築項目開展前必須先進行挖掘工作。挖掘項目由考古主任Tzachi Lang和Kojan Haku帶領,邀請了當地社區的學生和居民參與,藉此提高人們對考古和國家遺產的興趣。

發現石刻銘文的建築鋪有幾何設計的馬賽克地板。

文物局考古學家Yardenna Alexandre受訪時說:「開始挖掘工作之前,我們不知道該抱有什麼期待,但我們知道這曾是遺跡出土的地方。當我們挖出銘文時,我們知道我們發現了一座教堂。」考古主任從該建築物發掘出兩個房間,均鋪有幾何設計的馬賽克地板。

在耶斯列谷掘出的銘文,以希臘文字寫著「耶穌,馬利亞所生」。

希伯來大學考古學部研究員Leah Di-Segni博士解讀銘文時指出,銘文是在教會立下基石時刻上,全文為:「基督,馬利亞所生。此為最敬畏神和虔誠的狄奧多西(Theodosius) 主教及困苦的多馬(Thomas)從根基所建立……任何進入此殿的人都應為他們禱告。」他亦指出,「基督,馬利亞所生」一語為當時各式石刻與文件中常用之問候語,而當時教會也會在殿門刻上此語以歡迎和祝福進殿的人,因此可以推斷這座建築原是一座教堂。文物局的Walid Atrash博士表示,「這是泰貝村建有拜占庭教堂的第一個實證,證實當地曾有基督教活動。」

至於銘文中提及的建造者狄奧多西,是第一批基督教主教之一。作為區域大主教,他的管轄中心位處當時的重心城市貝特謝安(Bet She’an),正是泰貝所屬之城市。

禱告:願考古發現引領人更認識神與人同行的歷史。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21年1月22日,Eason Pun編譯報導。)

 

 

內在生活周金海牧師 榮歸天家 享耆壽90歲

JMI(Jesu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國際事工負責人周金海牧師於1月30日凌晨在美國馬利蘭州安息主懷,享耆壽90歲。周金海於2006年成立的JMI,多年來在台灣與海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東南亞等地,透過內在生活專題講座或研習會,培訓基督徒與教會有深度的屬靈生活和與神親密的關係。

周金海1931年生,河北東光人,早期留學美國,專攻廣播電視新聞,曾在台灣、香港、華府等地的中外媒體擔任要職,於1985年奉獻全職事主,在美牧會30餘年,全憑信心生活,宣講聖靈的工作與基督徒內在生活的重要。JMI網絡學校在華人地區設立網絡教室,目前在各地已有數以百計課室地點,學員超過2000人。周金海著作有《基督的新婦》、《扎根於神》、《基督徒的內在生活》、《安靜等候神》等。

周金海在生病期間依然為主服事,他在離世前一週仍透過網路直播,引用詩篇23篇以「是愛的神作我牧人」為題作教導。

周金海牧師回天家前一週,仍持續為主傳講真理(網路截圖)

台灣區主責牧者林志彬牧師(願景教會)受訪時表示,在安靜沉澱之後,他順服神為周牧師安排的一切,篤定他已在那榮耀中與親愛的主相會。他又特別鼓勵JMI團隊同工與學員,要彼此相愛守望,向前邁進,持守聖靈內住的水流,以內在生命見證主道不停止。

JMI團隊將於2月13日透過雲端會議(ZOOM)舉行周金海牧師追思會,主內肢體皆可透過網路平台參與。JMI團隊也表示,未來所有的事工將照常進行,延續周傳承後代的信心與榜樣,持續致力於提升基督徒的內在生活。

(KRT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