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45) – 神國度的七根柱子——慕約翰對神國架構的宏觀視野

+按圖放大

神國度的七根柱子

慕約翰對神國架構的宏觀視野

慕約翰(John Mulinde)牧師以「七根柱子」顯示神國的架構,每條柱子代表屬靈爭戰的一個領域,而信徒必須興起,預備自己去勝過所有領域,才能在主的日子來到時向神交帳。

神國度的七根柱子

個人層面 神的旨意 信徒必須遵行父神的旨意,否則無法進天國。
神的命定 信徒有從神領受的使命,各有不同,這也就是神的命定。
神的內住 信徒有聖靈的內住,時刻都能尋求聖靈的同在。
社會及國家層面 神同在的充滿 信徒可以將神的同在帶到社會,影響所在之處的氛圍。
社會層面 信徒有從神而來的權柄,治理社會各層面。
門訓列國 信徒有門訓列國的使命,從「宗教信仰、家庭、經濟、政府治理、社會價值觀」五個層面改變列國。
世界終局 主的日子 信徒必須忠心等候主的日子,知道有一天會向神交帳。主的日子來到時,神的國度才會完全彰顯,全世界將成為我主基督的國。

內容主要取材自〈神國度的七根柱子〉,《好消息》雜誌,2017年11月,11-14頁

慕約翰是什麼人?

國籍 土生土長的烏干達人
事工 1990年創立「世界號角宣教事工」,總部位於烏干達坎帕拉(Kampala),異象來自約珥書二章1節:「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在我聖山吹出大聲」。
使命 呼召列國興起,喚醒神的子民成為聖潔,預備主的再來,進入神的命定,完成神的心意。
生平大事 在80年代,烏干達陷入愛滋病危機時,他領受異象在全國建立合一的禱告網絡,以致能對抗空中執政掌權者的邪惡勢力。其後,因教會的順服和合一,烏干達經歷大復興,基督徒人口升至90%以上,神蹟奇事在各地發生,愛滋病人口從34%驟降至6%。
核心信息 建立禱告祭壇是土地得醫治的策略。

禱告祭壇首先從個人開始,然後是家庭、城市,擴大至國家、列國,最後建立禱告網覆蓋全世界。

人要自潔歸向神,才能有屬靈權柄對抗邪惡勢力,並治理大地。

慕約翰的名言

「當控制一群人或一處地區的黑暗勢力崩潰或衰弱時,復興就會出現,這時候人們向聖靈開放,聖靈就會來掌權,將神國和神的旨意更強力地彰顯出來。」

職場信徒被呼召作宣教士 教會須裝備及賦權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職場轉化學院於1月15下午舉辦「怎樣裝備與賦權職場信徒」教牧講座中,邀請保羅史蒂文斯博士(R. Paul Stevens分享如何幫助牧者支援與裝備職場信徒實踐信仰。

現年80歲的史蒂文斯服事主超過55年,從牧養會眾的經驗中,他總結了以下四點發現:一,耶穌是教會的頭;二,所有教會會眾都被呼召在教會及世界裡服事;三,神呼召全體的會眾,不只是呼召牧師、宣教士;四,神的子民的服事地點在世界之中,要充滿萬有(弗4:10)。他簡述以弗所書的脈絡,保羅在一至三章指出信徒在主內的身份,四至六章就教導信徒如何在世界活出呼召。史蒂文斯說:「基督徒不是『去』教會,我們就是教會。教會具有聚合與分散的功能,神在每周一早上差派宣教士去職場,是專職宣教士不能到的公司。」因此,他認為,每間教會在地圖上的據點應是工作場所,不是居住的區域。

史蒂文斯提出教會應該是一個有機體,多於是一個組織。教會是一個身體,肢體間互相依靠(林前12)。身體的整體效果應大於各部分的總和,在多元中合一。他說:「現在的領袖訓練把人倒模成同一個模樣,這樣的訓練不能有效地裝備肢體。」他之後透過身體四個系統比喻教會如何服事職場。

首先,史蒂文斯提到神經系統。它結連身體所有部分,所以教會每個肢體都須要直接與耶穌相連,被耶穌領導。可是,當教會組織化的時候,會眾只把問題反映給長老,期待他們作決定,而不是直接尋求神。因此,教會要發掘神放置人心中的熱情,明白神的主權安排子民在不同的職場服事,教會肢體的恩賜配搭也是神的計劃。他笑言:「教會應在星期一至五寫上『教會在職場,不在這裡』!

第二個系統是消化系統。史蒂文斯引導與會者反思:我們在餵什麼給教會?他指出教會應教導職場的呼召和神學。服事神不單單在教會中,也是在工作中。他提議,教會應每週邀請職場信徒講道或分享工作見證,用職場的用語溝通。教會須要給予肢體召命辨別和輔導。

第三個系統是循環系統。正如身體靠血液作循環,教會的循環系統就是文化。文化由象徵符號和物品組成,在符號背後就是價值觀和信念。史蒂文斯建議,教會要多用職場的象徵符號,訪問信徒在世界的工作、信仰和挑戰,也必須為他們禱告,慢慢地改變教會文化。

最後,史蒂文斯提及骨骼肌肉系統,指出教會和家庭如何支撐職場的關係。他建議教會應建立行業支持和禱告小組,又要精簡架構讓人在世界和家庭中服事。教會要認同工作是神的禮物和召命。「沒有任何場所黑暗到基督徒不能服事,職業也沒有高低之分。」他總結。

講座下半部分,史蒂文斯談到「裝備職場信徒的挑戰」。他提到商業和職場長期被教會視為不屬靈,背後包括歷史、制度、神學、會眾及靈性等因素。歷史上,受希臘思想影響,靈性哲學為最高尚,勞力最低下。中世紀時代,修士、牧師和宣教士被認為比職場信徒更屬靈,馬丁路德亦認為生意和公義不能並存。制度上,忙碌的牧者不了解職場困難。教會亦多著重宣教士,忽略職場。史蒂文斯反問:「為何不為職場肢體禱告呢?」神學亦瀰漫著一種「聖職人員才有特殊呼召」的迷思,但其實所有人都是「被呼召」的。會眾之間也不明白其他人在職場做什麼,沒有為大家的服事代禱。最後在靈性方面,世界會認為宗教只關乎個人精神層面,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要賦權職場信徒,史蒂文斯提出要停止用「平信徒」和「聖職人員」兩詞去區分服事神的人。他指出初代教會有領袖,但職銜永不高於教會整體。他說:「教會沒有平信徒,每個人都是神職人員。」他建議領袖可到肢體的工作場所探望他們,聆聽他們的問題,確認他們的生活是神的事工。再者,教會的講台應談及職場問題和神學,又要為職場禱告,差派人出去服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裝備青年大軍進入演藝界別

如何在職場中活出天國文化?基督徒可以在演藝界別發揮屬神的影響力嗎?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新生命動力協會」會長梁鴻華(Tony)及其課程學員招子揚(子揚),他們透過建立團契,設立培訓課程等方式,牧養有志在演藝行業發展的邊緣和弱勢青年,期望能「落地」職場,發揮天國文化影響力。

瀕臨破產下成立團契

Tony本身從事電影業工作,早在20年前,Tony就對台灣的共生社區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期望在香港建立一個活出天國文化的共生社區。直到2016年,Tony的經濟狀況很差,面臨破產。原來神一直感動他成立團契,牧養一群破碎的年青人。但之前Tony認為自己不可能站在講台,遲遲不敢去做。直到瀕臨破產邊緣,Tony反而把心一橫,決定開始這個「新生命動力」團契。「既然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所以我覺得一定要完成神一直想我去做的事。」團契成立了幾個月後,就運作不下去,因為已經拖欠房租3個月以上。面對破產,Tony態度從容,但最放心不下的是團契牧養的那群年青人,他嘗試向東九教牧的一位牧者尋求幫助。「我可以破產,可以什麼都沒有,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賺回來。但是我不能撇下這班年青人的生命,團契成立了,他們信耶穌了,照顧他們是我當做的事。」

.新生命動力團契合照

一個月的租金供應

那位牧者答應下一個星期來講道後再與Tony商量。而當日,Tony接到房東通知,要求他在第二天中午12點前最少交一個月租。如果他做不到,必須馬上搬走。這時候,神蹟發生了!牧者來團契分享信息後宣佈,他們會安排幾位牧者來照顧這個團契的年青人,繼續尋求神的帶領。「那個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如果交不了房租,還能有明天嗎?」其實當時Tony有輛曾用於拍戲的「老爺車」待出售,之前Tony刊登報紙一段時間,都沒有回應。但那天他剛坐下與牧者開會,就接到了電話,有人想買他的車,而且現在就在樓下。Tony分身不暇,就由他的太太到樓下與買主見面。會議在6點結束後,Tony馬上衝到樓下,見到買主一家人正在等他出現。買主的兒子一直勸爸爸不要買,但他卻立刻決定要買下那輛車。第二天,他們就辦理過戶手續,而賣車的錢剛好是一個月的租金!

後來那個爸爸解釋,他是做地盤工程的,需要一輛車在地盤範圍內用,車殘舊和費油問題不大,最重要的是車身要大,冷氣系統好,所以Tony的車完全符合他的所有條件。之後,團契就繼續有下一個星期,再下一個星期,直到今天。「這個神蹟告訴我,神定意要建立一群這樣的人,他們現在看來是不及格的,沒有聖經知識,屬靈生命很幼嫩,甚至未能被神裝備去事奉。但我知道神有祂的方法,祂想我陪著他們,慢慢去建立他們的生命,直到適合的時候,就裝備差派他們出去作祂的工。」

徒園計劃

團契成立了兩年,已經匯聚一群投身電影行業的年青人穩定參與。神就在這時感動Tony去實行「徒園計劃」。「我們越往前行越知道這計劃的龐大,我們沒有足夠資金及支援,如果用理智去想,應該會越來越沒有信心,但我的信心卻在不斷增長,我深信,神插手的事,是沒有不成的。」20多年前的領受,現在神容讓它透過Tony手所作的在香港實行。Tony希望在香港構建一個不同類型的共生社區,有著天國的文化和生活模式,可以活出神所預備的豐盛生命。「徒園計劃」3月開始招生,期望匯聚100多位有興趣投身演藝及電影行業的基督徒學生,參與一年的幕前幕後課程,並且必須參與團契的牧養。「我們需要明白自己在打一場什麼樣的仗,理念要相通。這群學生日後畢業,可以帶著天國的文化和看法去影響演藝界別,一點點去改變或者修正原本不屬神心意的文化。」

.在導師帶領下,學員於拍攝現場學習場記工作

學員的生命改變

子揚是之前參與演藝課程的學員之一,他成長於破碎的家庭,媽媽是2010年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中的生還者易小玲,家庭經歷的巨大事故,令子揚變得非常反叛,初來上堂時完全沒有反應,不說話也不合作。因著參加團契,子揚慢慢被改變,開始願意與人溝通分享。「我在團契中感受到愛,是梁生(Tony)的牧養令我開始改變。那段時間媽媽發生的事故令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回到團契,就好像離開了香港的繁忙生活一樣,令我心裡的壓力得到舒緩,放鬆下來,內心得到平靜。」

子揚本身對演藝行業興趣不大,在Tony舉辦的一個微電影的項目中,他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參與機器組,就發現攝影很有趣,於是決心投身電影業的幕後工作。「目前我想做好影相及拍攝,雖然我的夢想還在摸索中,但比起所有工作,我是不會離開電影行業的,因為我覺得這一行太豐富了!過去我是一個迷失的人,但現在有穩定工作和收入,有自己目標。以前我的家人和學校都不看好我,覺得我沒有用。但現在,家人以我為榮,是神透過這個團契改變了我,令我成熟長大,甚至可以去照顧別人。」

 

(記者莫嵐報道)

.舞台劇《變心》劇照

[國度觀點] 「聖俗二分」的徹底打破

經過多人多年的深耕細作,職場使命觀在本港逐漸普及,每年也有不少職場神學講座培訓人材。然而,很多人觀察所知,聖俗二分的觀念未被真正打破,而這正是職場使命觀能否大幅推進的關鍵之一。過去,職場召命的推動以傳授知識教育為主,透過神學著作和課程改變聖俗二分觀念,但思想與行為其實互相影響,先後次序未必固定不變,從外在的行為開始變革,即從教會的制度、事奉模式、活動形式等進行更新,也可打開一條新路。

聖俗二分是指將神聖與世俗完全分開的觀念,凡屬教會的事情和工作都是神聖的,而信徒在世界裡的工作和事務都沒有神聖的價值。在此觀念下,只有聖職才是神聖的召命,信徒在職場的神聖任務就只有傳福音、愛人如己,或賺取金錢支持教會的聖工,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神聖意義。

聖俗二分觀念要打破得更徹底,可考慮將堂會內的一些職分與職場信徒分擔,例如講道、施行聖禮等,當然也要謹慎地在教會傳統和革新之間作出明智的決定。如果可行,並且時機成熟,也可考慮正式按立職場信徒擔任特別聖職,甚至授予職場傳道的獨特身分。

職場神學教育當然不可缺,但不應該局限於佈道技巧、個人生命成長、職場倫理等,傳道與建立文化是不能分開的召命。聖靈使生命成聖,同時賦予改變世界的權能,因此有能力建立文化的職場神學教育必須有「賦權」(empowerment)的元素,「權」是指聖靈在人身上彰顯的大能。耶穌在教導門徒這方面,沒有太多的神學講課,而是提供實戰經驗,差派門徒出去實習。教會打破聖俗二分觀念,不應只有課程,還要提供差派出去實習的體驗機會,形式可以多元化,最好由職場信徒與牧者共同摸索。

職場信徒被賦與的能力,不僅是宣講的能力,也要有屬靈爭戰的能力,爭戰的領域又不僅是人的內在心思,也有結構性的邪惡,就是要將根基建立在錯誤思想、違反天國價值觀的系統連根拔起。若果改變只局限於人的內心,而身處的邪惡環境完全沒有被震動,職場召命還只在幼苗階段,並未有在好土裡茁壯成長。

外在的改變並不困難,但為什麼願意尋求改變?今天聖俗二分觀念仍然牢不可破,其一原因是對現時狀況感到舒適,因為留在安舒區是人的習性。所以在進行變革之先,也許要尋求大的推動力,大得足以使整個教會都願意脫離舊的模式,成為真正有能力改變職場的教會。

張茂松:勇敢跨越生命的「約旦河」,進入神的應許之地

卓越盈峯行道會於1月13日晚舉辦的培靈會中,邀請台灣新店行道會創會人張茂松牧師分享訊息,勉勵會眾在新一年擴闊眼界,跨越生命中的「約旦河」,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張以申命記11:8-10和約書亞記1:5-6作引言,闡述以色列民遵照約書亞的吩咐,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地時,必須先突破約旦河的限制。他指出,信仰的無知、不相信、害怕、及傳統經驗,都是人生命中的「約旦河」,限制人進入神的榮耀以及神要在人生命中賜下的祝福。過去以色列民因探子回報,約旦河對岸的迦南地人強馬壯,城邑也堅固寬大,就甚懼怕,不敢過河,於是便停留在曠野長達四十年!然而,當他們鼓起勇氣跨越約旦河,腳一下水,河水就停住,這才知道進入迦南地其實並沒有這麼可怕。而在新約中,耶穌與法利賽人的衝突,是「傳統」與「改革」的爭執。法利賽人重視傳統,耶穌卻帶來革新。張以這兩個例子指出,人往往因循於傳統和經驗,怕面對未知或蒙受損失,而拒絕改變,無法得著神的祝福。他藉此鼓勵會眾,不要被傳統或恐懼綁住,要勇敢破舊立新,該改變就改變。

張又指出,約書亞進迦南地後的第一個行動,是為以色列民行割禮,將一切羞辱從他們身上滾去。(約書亞記5:9)以色列民要先變成新造的人,才能得著神的應許,否則以同樣的舊心態進入了迦南地,最終也只是徒然。信徒的生命也是一樣:要靠着主的帶領,先受內在的割禮,將心志改換一新,別再將陋習帶進新一年。最後,張提醒會眾,迦南人不會自動退讓,耶利哥城亦不可能主動向以色列民投降,他們必須主動把應許之地奪回來。信徒得着神的應許也是同理,必須緊緊握着神的手,勇敢邁出第一步,主動迎向新的目標,攻破撒旦的營壘,才能進入屬靈的迦南地得地為業。

(記者潘意韻報道)

2018台灣牧者國是論壇 跨區域教會連結 看見家庭婚姻盼望

2018第八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於1月22-24日在桃園機場飯店舉行,全台共有174位牧者及35位機構代表參加。在22日上午的開幕聚會中,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舉行新舊秘書長交接儀式以及公佈新秘書長團隊。台基盟理事長台北真理堂楊寧亞牧師及新店行道會創會張茂松牧師,帶領眾人為台基盟的新團隊禱告祝福,盼望從跨區域的教會相互合一連結的行動開始,帶給台灣社會以及城市對於家庭及婚姻的盼望。

一起健康、一起宣教、一起轉化

新任秘書長台中旌旗教會蕭祥修牧師在會中宣告,台基盟的三個主要目標是「回應國家社會重大議題」、「促進各城市教會網絡健康發展」及「傳福音宣教完成大使命」。2018年,台基盟要和眾教會及機構一起連結同工,促進台灣教會「一起健康、一起宣教、一起轉化」。其中,一起健康就是「促進教會健康增長,彼此連結」,一起宣教就是「建構教會宣教植堂協作平台」,一起轉化則是「聯合教會同心轉化國家社會」,而推動家庭主流化就是轉化國家社會非常關鍵的部分。蕭牧師也再次重申2015年國是論壇的決議,推動台灣教會2020年的目標:每間網絡教會要100%成長、共差出2000位海外宣教士,以及堅固婚姻、關懷弱勢及教育下一代。

桃園市長與會肯定教會

桃園市長鄭文燦與會致辭時表示,他要感謝大桃園基督教聯盟(桃基盟)牧者及桃園眾教會對政府部門的協助,他相信不僅是桃園地區,各縣市的教會對於社區的深耕都是很紮實的。教會不只是傳福音,更是政府的好夥伴及倚靠的力量。鄭也提到,他去年參加救助協會在中秋節舉辦的課輔活動,從孩子臉上的笑容看到他們從教會得著的信心及盼望。他也在教會所做的醫療、長期照顧、毒品及監所關懷等層面中,看到各個角落的愛的力量。桃園市社會局長古梓龍也表示,不只是桃園,其實全台灣都在面臨少子化、高齡化以及跨國婚姻等衝擊,他看到教會在家庭及婚姻議題的關懷上,不僅與政府部門有很好的配搭,也帶出很大的祝福。

今年牧者國是論壇三天議程,將針對家庭主流化的危機與轉機以及未來的挑戰、長照議題、宣教植堂、教會建造等議題進行研討分享。

(基督教論壇報記者梁敬彥桃園報導)

 

先知性長老使徒會議:2018年是「穿越未來的門戶」的一年

「先知性長老使徒會議」(Apostolic Council of Prophetic Elders)及全球先知協會(Global Prophetic Consultation)於2017年11月聚集,一起分享從神領受關於2018年的話語,經翟辛蒂(Cindy Jacobs)整理內容後向外界發表。

與會者領受5778年是「穿越未來的門戶」的一年,要抓住一些過往未曾把握的機會。要作好預備,尋求神今年希望我們完成的事情,特別是我們的夢想。一方面要向神完全降服,另一方面,要拒絕讓仇敵繼續壓制我們,因此要起來宣告。

「忽然」及「加速」

他們感到神正在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忽然」及「加速」的季節。很多事情可以在一天之間完全不一樣,好像救恩隨著耶穌降生突然來到,以色列因著摩西的出現突然得自由。這些「忽然」出現的事會帶給我們盼望。再者,在這個季節,財富、祝福及豐盛都要「加速」來到,我們要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深信神要大大賜福我們。神要使我們倍增。

道德革命

演藝界許多人將會開始明白聖經的價值觀,一場道德革命正在發生。然而,我們必須同時向千禧世代傳福音,傳遞屬神的世界觀,否則十年之後,今天在七山開展的工作將白費。神要我們接觸千禧世代,並為他們禱告。

一個世界性的復興,屬靈大覺醒已經開始,並逐漸在各層面彰顯出來。這次覺醒將會融合福音及改革,許多國家都會轉變。

以賽亞書十九章的大道

神正在預備「從埃及通往亞述的大道」,伊朗及阿拉伯國家正在改變。列國要與以色列連結。亞洲的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對於以賽亞書十九章的大道非常重要,越來越多人到當地禱告。

財富大轉移

神要賜下營商的機會給貧窮人,我們可以透過專長賺取所需要的金錢,而不會被忙碌壓垮。我們會看到並抓住得財的機會。

向金正恩發出警告

神說:「我正在震動世上邪惡的獨裁者。」若金正恩繼續心硬,拒絕轉向神,他掌權的日子將要過去。若金正恩願意改變,可以脫離毀滅。神要保護北韓,與南韓締造和平。

「放大」和「發光」

神要放大我們的聲音,以全新的方式,用有愛心的聲音向人發預言、釋放新策略。祂又會叫我們發光,提升並恩膏那些商業領袖和轉變文化的人。

完整內容請參閱國際代禱將領(Generals International)之網站。

(來源:Generals International,2018年1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指引我們在2018年與祂同工。

歐洲教會2018年反思主題:「客旅和外人」

歐洲福音聯盟的「禱告週」有150年的悠久歷史,2018年禱告週主題是「客旅和外人」(Pilgrims and Foreigners),於1月14至21日在數以百計的歐洲教會同時舉行。

負責人蒙提斯(Israel Montes)表示:「這個主題提醒我們聖經充滿『寄居者』的例子。我們被召成為世上的客旅,並提醒自己所有信徒共享一個家鄉。」

今年的禱告手冊以「客旅和外人」為主題,因為在多元的歐洲,越來越多外鄉人前來定居。雖然報紙不再大幅報道,但難民問題依然重要。歐洲對此還沒有對策,教會也往往未回應挑戰。而今次主題提醒教會,聖經充滿寄居者的例子,被召成為世上的客旅,與所有信徒共享一個家鄉。在聖經裡,代表人物有亞伯拉罕、約瑟、路得、但以理、約拿、保羅、百基拉、亞居拉,及耶穌基督。

「我們看見政治問題和民族主義的發酵升溫,作為教會,我們應醒覺自己在世上都是客旅。作為基督徒,我們天國子民的身分應清楚顯明。如果意識到我們天國子民的特質、品格和習性,我們在社會中就更有貢獻,意義也更大。」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1月8日,台灣國度復興報Opal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賜下合一的感動與異象,復興歐洲福音工作。

埃及暗裡游說巴人: 巴勒斯坦不必以東耶路撒冷作首都

美國傳媒聲稱,埃及當局正游說巴勒斯坦人接受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的現實。

美國《紐約時報》獲取一個錄音檔案,是關於埃及國防機關高級情報官員霍利上尉(Captain Ashraf al-Kholi)致電當地受歡迎電視清談節目主持人麥加赫德(Azmi Megahed)表示,如果巴勒斯坦人真的想要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應該接受拉姆安拉(Ramallah)作為首都,並放棄控制東耶路撒冷的堅持。

霍利上尉問道:「難道耶路撒冷和拉姆安拉真的有分別嗎?」他的提問指出了中東穆斯林的想法,其實耶路撒冷對伊斯蘭教沒有很大的宗教意義。主持人麥加赫德亦同意。

霍利上尉指出,埃及必定會公開地譴責特朗普的決定,但背後卻希望令更多阿拉伯民眾不再堅持巴勒斯坦定都耶路撒冷的立場。

(來源:Israel Today,2018年1月1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在中東和談上,埃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與神的心意對齊。

印度基督徒受迫害加劇 教會無怨無悔

印度基督徒現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根據國際監察組織Open Doors最新公佈的年度觀察報告(2018 Watch List),印度在全球基督徒遭迫害最嚴重的50個國家中排名第11,當地基督徒正遭受至今最嚴重的迫害。

報告指,當地激進印度教組織的發展,加上政府與這些組織站在同一陣線,對肇事者有罪不罰,均導致暴力襲擊以前所未見的程度加劇。

在印度為人權發聲不遺餘力的Joseph D’Souza牧師向媒體表示:「(激進印度教組織)宣傳指基督徒藉信仰與印度對抗,有損國家利益,這顯然並非事實。他們所宣傳的這些危害都不曾發生。他們更說基督徒試圖以不當手段強迫人們改變宗教信仰。肇事者們違法、襲擊小眾卻未受罰,無法無天。」

D’Souza牧師又指,「他們不只針對基督徒,也會針對穆斯林信徒和「賤民」(Dalit)。最近他們連溫和派印度教徒都會攻擊。」其中以賤民遭遇的困境尤其嚴峻,因為印度奉行種姓制度,階級歧視嚴重,賤民在其中地位最低微,被視為「不可觸碰」的階層。牧師認為種姓制度必須廢止:「即使許多賤民已經通過基督教事工、教育和聖靈工作,重新找到自由和尊嚴,但種姓制度問題仍未解決。」

儘管印度教激進分子對溫和派印度教徒、穆斯林信徒、賤民和基督徒的威脅不斷增加,D’Souza牧師相信神仍在印度作工。「這些威脅未能阻止教會增長。事實上,當我們受到襲擊,當我們遭遇迫害,我們都會變得更加堅強。印度眾教會堅定站立,而且無怨無悔。」

(來源:CBN,2018年1月16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為印度眾教會和基督徒,尤其賤民禱告,求神對他們的保護臨到。

內心與行為不一致可否在神眼中蒙恩?-【請教拉比】專欄

馬太福音5: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善待那些恨你的人,為那些心懷惡意地利用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禱告 。」如果我們的內心與我們的行為不一致,那麼我們還可以在神眼中蒙恩嗎?

拉比回答:

這節經文是指在第一世紀的以色列,猶太民族內部存有很大的分歧。那些宗教人士視非宗教人士為敵人,反之亦然。例如,稅吏被納稅人視為敵人。這裡的敵人不是在談論別的國家企圖要毀滅以色列國。而是特指整個以色列民族之內的差異。

在馬太福音5章43節:「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愛你仇敵的概念,就是接納他們和盡你所能的任何方式去愛他們。恨你的鄰舍意味著忽視,回避,在任何能給予幫助的時候卻故意袖手旁觀。這裡嚴格地談論到一個人怎樣對待另一個以色列同胞,無論這些人是否信從同樣的信仰或政治背景。而44節則是談到那些同屬於相同文化和社區卻有著極其不同的價值觀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45節裡耶穌繼續說:「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顯然神愛我們,無論我們愛他與否。如果我們的行事為人要成為神兒女的樣式,這樣我們應該去愛那些不愛我們和惡待我們的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他們的觀點和行為)。這是聖經教導的選擇而非情緒的回應或者反應。

當我們回到新約並被重生,我們領受新心(新的良心)與新靈(聖靈),正如以弗所書4章24節所說,我們必須脫下舊人以及穿戴新人。所以,一旦我們選擇去愛我們的仇敵,那是因為我們愛神,神愛我們的仇敵,正如他愛我們那樣,因為神愛全人類。去愛某個人是你選擇性的決定,當你還沒有強烈的情感來支撐它,這一點與脫去舊人與穿戴新人的原則相一致,是基於神的話。

路加福音12:34節經文說,「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如果神的話語就是你的財寶而你遵守那話語,當你所做出的每個抉擇是依照神的話,那麼你的心順服了,你改變了,變得越來越像耶穌了,這樣做會討神喜悅,也會在神眼中蒙恩,因為你相信他的話語並付諸實踐。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六)雙份的祝福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創世記作者寫約瑟的故事時,好像故意在各處留下一個相同的記號,但又沒說明有什麼用意。我們讀的時候,若是細心,便會發現「雙」(double)這記號多次出現,但不明所以。到了雅各提出將約瑟兩個兒子歸給自己的要求時,作者的巧妙佈局才清楚可見。

以下是與「雙」有相同意思的事件:

  • 少年約瑟有兩個異夢。
  • 少年約瑟去到多坍找他的哥哥,「多坍」的希伯來文有「雙井」的意思。(他在這裡被推下井裡。)
  • 兩個哥哥想出方法要救他。
  • 他在監獄裡遇見兩個高官——酒政和膳長,各有一個異夢,共有兩個異夢。
  • 法老有兩個夢。
  • 約瑟生了兩個兒子。
  • 約瑟的哥哥先後兩次下埃及。
  • 來到故事的最後部分,雅各要求約瑟將他兩個兒子歸給自己。

 

老雅各已有十二個兒子,再多兩個,有什麼好處?不是對他本人有好處,到這時候,他知道自己快死了,當前最重要的事是立下遺言,為眾子祝福,而這祝福是有預言性,與承受產業有關。將兩個孫子歸入他名下,等同承認他們跟自己的十二個兒子在承受產業上有相同位置。四百多年後,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分地是按十二支派的,但支派名單上沒有利末,因他們是祭司,耶和華就是他們的產業。瑪拿西和以法蓮以兩個獨立支派名義得地,所以總共也是十二支派。如此可說,約瑟的後代比其他兄弟的後代多得一份產業,這是將瑪拿西和以法蓮歸給雅各為兒子的結果。

所以可以說,約瑟承受了兩份的產業,即得了雙份的祝福。申命記二十一章17節提到,根據摩西的律法,長子應多得一份的產業。換句話說,在承繼產業上, 約瑟代替流便。土地產業是物質的祝福,但雙份的祝福可有什麼重要的屬靈意義呢?

「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a double portion),代替所受的羞辱;分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與你們。」以賽亞書六十一章7節是向困苦的以色列人說的,雖然他們受到敵人的苦待,但假如願意回歸神,神的祝福卻是加倍的臨到,比本來所擁有的多一份。「雙份的祝福」是顯明神是有恩慈又有憐憫的,順服神的結局必定是更好的。

以賽亞先知是對著叛逆的以色列人講話的,但約瑟不是這樣啊。好,看看約伯的故事。他沒有犯罪,但遭遇苦難,因持守對神的信心,到最後,神不僅還原他所失去的,而且是賜給他比過去更多更大的福。「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伯四十二12)接著是列出祝福的具體數目,比伯一3記載的多一倍呢。

在天路上,雖然我們要經過許多的試驗,但神已為得勝者預備了雙份的祝福,到底是一倍或兩倍,這不重要,我們只要好好謹記神是慈愛的,必讓愛祂的人最終承受美好的祝福,把好酒留在最後。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超自然(二)-【蹤跡】專欄

上期講到訪問我的神學院學員,對超自然事奉這題目份外用心探討。我們可以從四福音細看耶穌在世的事奉模式。祂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的福音。也同時彰顯了天國的權能,瞎子看見,聾子聽見,啞巴說話,瘸子走路,死人復活,麻瘋病人得潔淨,被壓制的得釋放,窮人聽到福音。福音即是好消息,好消息必需有好事相隨,才算得上是好消息。

主耶穌被提升天前作最後的叮囑:「等候父的應許,必須要受聖的洗,得著能力後,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人。」聖靈的火在五旬節那天降下落在各門徒身上,他們從此不再一樣。一向快言快語的彼得,站起來講道,果然不同凡響,當天有三千人受洗作門徒。(徒1)

後來門徒就到各地去宣講天國的好消息,同時也示範了天國的權能,主藉著他們的手行了很多神蹟奇事,信主的人越發增加。人們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墊子上,好讓彼得走過時的身影能落在一些人身上周圍城市的人也帶著患病的和受污靈纏擾的蜂擁而來,也全都得醫治。他探訪呂大的信徒,對一個癱瘓在床八年的以尼雅説:耶穌基督醫好你,他立即應聲而起。那裡的居民看見他的神蹟醫治,都歸向了主。門徒大比大住在相距不遠的約帕,不幸患病死去,停屍在樓上。彼得被邀前去。他對屍體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坐了起來。(徒5, 9)

門徒司提反從上面得到極大的恩典和能力,在民間施行了大奇事和神蹟。腓利到撒馬利亞城宣講基督。群眾一邊聽講天國的好消息,一邊目睹他所行的神蹟,被污靈附著的,污靈大聲喊叫後就出來了,還有許多癱子瘸子都醫好了,為城裏帶來大歡樂。(徒6, 8)

神也藉著保羅的手行了不尋常的神蹟,有人把他身上的手巾和圍巾拿去,放在病人身上,病就好了,邪靈也出來了。一個禮拜天,保羅講道,直到半夜。少年人猶推古坐在窗臺上,沈沈睡著了,從三樓跌下死去。保羅稍停一會兒,下去伏在他身上,把他復活過來,隨即又回到樓上繼續講道談天至天亮。(徒20)保羅坐船往意大利途中遇海難獲救,落在馬耳他島上。天氣很冷又下著雨,島上的居民為他們生火取暖。毒蛇因熱鑽了出來咬住保羅的手。可是保羅把那毒蛇甩在火裡,並沒受傷。當地的人預料他的手會很快腫起來甚至會突然倒斃,然而保羅安然無恙,他們就改説他是個神。島上的首領叫部百流,他父親患痢疾,發熱躺在床上,保羅按手在他身上禱告,使他痊癒了。消息傳開去,島上有病的人也都來了,並且都得了痊癒。(徒28)

天父把復活了的主基督放在我們裡面,聖靈也住在我們裡面,怎可能作一個軟弱無力的門徒!?如經上說:「因為基督怎樣,我們在這世上也怎樣。 」世人在熱切等侯神的眾兒女顯現,以真正的身份站出來,行使我們在世上的權利和義務,把神的國和權能帶到所到之處。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二)關於加納的異象 -【無限商機】專欄

過去主曾經多次給我不同的異夢,有時祂也會半夜將我喚醒對我說話。就在1986年的新年前夕,我發現自己在凌晨一點半的時候完全清醒,毫無睡意。此時我已經知道,這是神要引起我注意的方式,因此我穿著睡袍,躡手躡腳悄悄地走下樓。

當我禱告時,問神:「是歐洲嗎?亞洲?還是美洲?」但是沒有回答能夠消除我靈裡那股巨大的急迫感。「主啊,是非洲嗎?」忽然間聖靈的同在增強了。我開始一一列下非洲各國的國家名。最後我點到了「加納」,隨即有不尋常的事發生了,我被聖靈提到天上並且經歷了說不出來的大喜樂。這經歷持續到清晨五點半左右。

之後,我便急於更多了解加納,於是翻遍了百科全書和地圖集,閱讀關於這個先前稱為「黃金海岸」的國家的一切資訊。加納的經濟完全仰賴可可的出口,由於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的影響,當時的加納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國家所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都得仰賴進口,其價格都上漲了三倍。加納要如何度過這難關呢?不知怎麼地,我馬上看到了答案,就在可可!許多創意開始湧現於腦海中,因此我趕緊寫下一個大綱。寫完之後,我回到床上睡了一個小時。

次日,當我還在思考著加納和可可的時候,門鈴響了,快遞員送來一封從加納寄來的信。 我們坐著吃早餐的時候,我妻子雅思特和孩子們聽我大聲地朗讀那封七頁手寫的信。

寫信的人名叫喬冶・汪納・阿吉曼,是加納的一名佈道家。他被神呼召到內陸去傳福音。 他順服回應了呼召,但是由於沒有贊助者,他發現愈來愈難以供應及撫養他的家人。最後在絕望中,他走進大草原荒漠的深入地帶,禁食禱告了兩週。兩週結束後,主親自向他顯現,說:「喬治,當你在我的國度中為我工作時,你應當將你的需要讓我的財務經理知道。在我的國度中有我的財務經理。」

然而,喬治並不認識任何一位財務經理,所以他決定等候主更進一步的指引。他等了整整一年。然後,有一天他在旅行的途中,公共運輸系統出現故障,他必須在一個村莊留宿。於是他到一位基督徒朋友的家。在他朋友家中,他看到一本「全備福音從業人員」的雜誌—「聲音」(Voice),內中包含許多基督徒企業人士的見證。他看見其中有一份國際董事的列表,長長的名單共列出一百八十五個名字。我的名字也在其中。他讀著這些名字的時候,聽見主對他說:「有些人在這名單上。」

然而有這麼多人他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是他馬上就得到了答案。「為你的一切所需挑選一個。」主告訴他。 「歐森先生,」他寫道,「你就是那些財務經理中的一位。」


文@剛納‧歐森

(節錄自《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作者是國際基督徒商會(ICCC)的創辦人及主席,也是一位企業家。他以神國原則在職場中服侍,並經歷神在生活中的超自然帶領。)

國度1分鐘(44) – 轉化世界的Ekklesia

+按圖放大

轉化世界的Ekklesia

Ekklesia是什麼?

希臘文 Ekklesia是希臘文,可理解為一群恰當地召集而成的市民,原意沒有宗教含意。耶穌借用此詞語的世俗概念來表達祂要建立的教會。
希臘民主制度的產物 在古希臘社會,Ekklesia是由曾服兵役2年的成年男人所組成的市民集會,具有管治功能,目的是輔助政府管理城邦。
羅馬的管治系統 在耶穌時代,羅馬人繼承希臘的Ekklesia觀念而設立的管治系統,藉著羅馬公民聚集,將羅馬的權力和文化帶到帝國內的任何地區。
耶穌建立的教會 耶穌宣告祂建立Ekklesia,是一場沒有建築物的流動群眾運動,使列國成為門徒。

Ekklesia的特質

  • 教會成員委身於領袖的教導
  • 個人和集體的昌盛讓他們能夠滿足在社交圈子內外的一切需要
  • 人數天天增加
  • 持續地得到外人更多的恩寵,特別是在城中的權柄面前
  • 當Ekklesia成員和未得救者在所羅門廊交匯之時,神蹟奇事就會發生。
    所羅門廊對應現代的公共場所。

(參徒二:41-47、五:12)

缺乏能力觀的教會與Ekklesia之對比

缺乏能力轉化世界的

教會

VS 有能力轉化世界的

Ekklesia

制度化的組織 本質 耶穌在新約所宣講的教會
所有活動僅在建築物內運作 空間 沒有建築物的流動群眾運動
一星期一次聚集 時間 沒有限定時間,在職場裡24/7運作
只有行善的宗教活動,沒有改變生命的能力。 能力 有兩三個信徒聚集,耶穌就在其中彰顯祂的同在,以致對所有人事都能帶來影響力。
成為得救靈魂上天堂前的中轉站 目標 將神國的麵酵注入社會麵糰中,使人、城市、國家成為主的門徒。

Ekklesia成功應對四個社會問題

  • 系統性貧窮
  • 奴隸制度
  • 女性尊嚴受損
  • 家庭結構崩壞

內容取材自艾德.史福索牧師的中譯著作
《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天恩(台北)出版,2017年

「祝福亞洲2017」 展出逾300藝術作品

「祝福亞洲2017」華人視覺藝術家邀請展於聖誕節期間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共76位來自中港台及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參與,展出多達三百多件作品,當中包括不同風格的畫作、雕刻及藝術裝置等等。同場又舉行多場不同基督教藝術講座及音樂會,其中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吳加里於12月26日早上就「西方美術欣賞和基督教」及「如何在教會推動視覺藝術創作」二個題目分享,提到基督徒藝術家遇到的困難及應有的態度。

吳加里解釋宗教與藝術的關係時說﹕「如果你放心思在作品中,你的汗與血就會留在其上,要是有信仰的話,你的信仰就會流露其中。」欣賞藝術作品,就是尋找作者放在其上的個人信息。他介紹宗教改革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就是強調聖經是最終的權威,並且重視自由,而這自由是根據聖經真理的。然而,現代藝術自畢卡索等畫家興起,人性已經扭曲,價值觀不再絕對,印象派就是當中的代表。他引導在場的人思考,今日的藝術是否應流露正確而絕對的價值觀,還是追隨社會的模糊是非價值。

現時是全職基督徒藝術家的吳加里,曾任教中學藝術科多年,以藝術作為事奉亦曾遇到不少張力。他首先指出,基督徒從事藝術創作,若果太重視名利就會失去尊嚴。第二,藝術家一般都較自我,但必須要謹記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就是謙讓。第三,藝術家作為事奉人員,不可以持著創作的年資夠長就認為自己很有經驗,在神面前看重的是學習的心志,特別在不斷改變的新世代中。第四,藝術創作者要跳出思想框框,不要被過去的成功限制,更不要凡事先有定論,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基督徒藝術家不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受洗基督徒,而是蒙神呼召的身份。事奉並不是單憑自己的興趣,而是出於神的心意。」第五,應有策略地發展基督教藝術,而是不胡亂去做。他強調,基督教藝術的目標是榮神益人,必須合乎神的心意。

「做藝術家不只是懂做作品,而是要懂得做人。而做人必須要從錯誤、反省之中去學習。」他說,「事奉的路上總有失敗、挫折,甚至會有人反對、妒忌,令人很想放棄,但必須記住你事奉的是神,而不是要去取悅別人。」

最後他又指出,視覺藝術和美術設計師可以在不同範疇上服侍教會﹕第一,印刷品、網頁設計、文字出版和宣傳;第二、參與花藝設計、佈置;第三,節期禮儀;第四,在教堂放置雕刻、畫、書法、攝影、工藝品等等。「不少人覺得沒有門路去服侍,但站在教會立場,其實事奉人手經常不足夠,若你願意將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的拿出來,大部份教會都會表示歡迎的。」

(記者陳淑安報道)

.是次展覽展出共300多件藝術品,當中包括畫作、書法、雕刻、攝影、裝置藝術等等。
.本地藝術家曾皿堅以霓虹燈表達耶穌出生的情景,更將畫作放在社區之中,「貼地」展現聖誕節的意義。
.本地基督徒藝術家陳芝瑛創作的《讓孩子到愛裡來》系列之〈愛裡沒有懼怕〉
.《主的羊》——張美玉

【Kingdom LIFE】開放「打機」空間,讓年青人走進教會

東區校園事工網絡,改變了過往一校一堂」的事工模式,由東區數間教會的青少年同工共同牧養區內的年青人,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豐富的學校事工。而近日的聖誕假期間,他們舉辦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2017」就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參與,反應熱烈。今期Kingdom Life與你走進電競現場,一起與東區網絡的同工探討牧養年青人事工的新模式。

網絡內的支援與同行

談到建立事工網絡的好處,百德浸信會譚銘駒傳道(Les) 笑言,自己不用說太多就是明顯的分別了!Les以往的牧養比較單一,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講道,講的內容和方向都單一。當幾間教會連成網絡,Les從每個禮拜講一次道變成一兩個月講一次。Les好想自己教會的年青人可以聽到更多同工的分享和講道,從各種的表達,更多方向認識信仰。而在牧養資源上,事工網絡也產生更好的分工,因為整個柴灣區只有一位女青少年傳道,所以區內的姊妹就可以交給她去牧養。

基督教會活石堂馮嘉茵傳道(嘉茵) 分享,青少年傳道在牧養前線所遇到的問題,教會負責其他事工的牧者都未必能夠理解。不過在事工網絡裡,因著大家都是年青人同工,所以工作都能更好配合,遇到問題能一起想辦法和商量。「例如,之前我們幾位同工到新加坡的神之心教會探訪後,都想在我們的事工中嘗試進行轉化。而轉化的點就不是單單針對自己的教會,是在整個網絡牧養的群體裡推行。有時自己教會其他同工未必會明白怎樣做,但網絡裡的同工可以有互相支援,以致不會感到孤單,甚至刺激更多的想法、創意誕生。」

電競比賽的誕生

今次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的誕生,是源於Les看見他過去一年所牧養的一班年青人的改變。這班年青人每天都來教會玩球類的電子遊戲。他們最近問Les,星期日是否可以來?Les以為他們想來「打機」,但他們竟然說:「我們不是想來『打機』,而是想來參加崇拜。」「其實這群青少年,一方面在學校有小組,而平時每日都來教會,這裡就好像他們的家一樣,然後我見他們想返崇拜,並且開始穩定,所以我們就想,是否可以聯堂做一些比賽,令教會不但能互相合作,更可以吸引年青人容易踏足教會呢?」於是,東區網絡內的幾間教會就決定用一日時間舉辦這個電競活動,結果比賽當日有些平時不去教會的年青人來了,而同工也預備了教會的年青人去接觸他們。在未開始正式比賽之前,他們自己已經開始玩,建立起關係。「一齊『打機』其實是一種集體遊戲,我們很想年青人能聚集一齊玩,因為現時的『打機』方式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大家不需要溝通。而球類遊戲是可以4個人同時玩,他們也可以自己組隊,那麼就可以信徒非信徒走到一起,也可以互相對賽。Les又分享,玩電競遊戲和在足球場上不同,很多時候,年青人踢完球之後也未必會來教會,因為球場和教會性質上是有距離的。而今天的電競比賽現場,氣氛是良好的,年青人玩得非常投入,每一支球隊都有一位傳道同工做領隊,幾位教會年青人參與,期望形成一個小組,日後更可以維持下去。

讓年青人擁有歸屬感

嘉茵分享,同工通常不會在「打機」過程中想怎麼牧養他們,反而將「打機」視作福音平台及接觸年青人的點,而更重要是他們來到教會之後,牧者和年青人的主動接觸,幫助他們和教會建立關係。認識年青人的地點就不再局限在學校。因為我不能每天都去學校,教會開放成為一個公共空間,容讓學生來『打機』溫書,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接觸點。

Les又認為,教會開放玩樂的空間給年青人,能夠令年青人對教會擁有歸屬感。很多時候,年青人對教會的印象是,教會不是屬於我的地方,是教會那些人的地方。過去一年的經驗讓我發現,那班經常來『打機』的學生已經將這裡看作他們的地方,變成第二個家。有時他們想逃避父母就會來教會,但實際上我們和他們的父母是有聯絡的,所以他們來打機,父母是知道的。Les記得有一位對他說,她很放心讓兒子來這裡玩,因為她打電話給Les,可以找到她的兒子。

節制才是最大的學習

談到「打機」文化盛行的當下,應該如何牧養年青人。播道會同福柴灣堂倪駿業傳道(Jackie)承認,現在年青人沉溺玩電子遊戲的情況頗為嚴重,教會也收到不少的求助電話。「有些人覺得,要進入網絡世界去拯救他們,我認為是很困難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沉迷,例如抽煙、煲劇等,而年青人因著讀書壓力太大,也是需要放鬆及一個空間的休息。」『打機』,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況且青少年就算不被手機及遊戲控制,都會有可能受到另外的沉溺行為控制。牧者應該在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懂節制,合理運用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家長見到孩子打機就發脾氣,打罵孩子,但這個問題需要雙方面去溝通,而教會提供空間給青少年玩,其實也是想成為家長與青少年之間的橋樑,幫助更多青少年與家庭的和好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當電玩成為福音事工

保羅說,他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跨文化宣教中有福音信息應該適切於受眾文化的主張,而保羅的這番話為此提供聖經基礎。清朝時代,有些海外宣教士來華後,仿傚當代華人留長髮辮、穿華服。他們相信,只要沒有改變福音本質,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以致對福音對象有適切性,是可以採用的宣教策略,當然他們也經過認真的分辨,確保福音本質沒有被改變。當年宣教士面對的是民族文化的跨越,而來到今天的後現代,宣教工作所要跨越的卻是更複雜的社會文化,適切的宣教模式可以打開很多機會之門,然而分辨卻並不容易。

電玩已是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文化,教會以此為青少年福音工作的接觸點,並且開放堂會空間,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性的宣教工作。雖然電玩是媒介,但教會有明確的方向,就是將福音傳給青少年,並且扭轉各人躲在家裡單獨打機的失聯現象,從而建立互助互愛的群體。香港有一名教人打機的網紅,不但成立慈善機構關心青少年需要,更在他的頻道中鼓勵青少年返教會。他曾在教會為電玩迷舉行佈道會,吸引千人出席,當場有一百多人決志。教會不只是在「傳」道,福音工作中也有改變社會文化的元素,實踐整全的福音使命。

有適切性的宣教模式有很多美好的見證,但慎思明辨也重要,以致保守福音工作沒有偏離福音的正軌。沈溺不過是其中一個顯著潛在問題,自制是聖靈果子,教會絕對有能力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然而,科技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就只是價值中立的工具,人類用科技創作的文化,即使是電玩,本身的設計反映著創作者的企圖,不論是善是惡,都帶著創作者的價值觀的痕跡。況且,電玩有不同主題和玩法,可以視之為文本,從信息分析是可行的第一步。

香港的電玩宣教工作可能是剛起步的階段,前面的路還遠,在路途上需要反思電玩的本質、實質操作,以及所建立的是什麼價值。

漢協三十周年感恩慶典 及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

漢語聖經協會(漢協)於2017年12月30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港福堂)舉行三十周年感恩慶典,慶典前更舉行2017全年讀經計劃講座及2018全年讀經起步禮,共有200多人出席。

讀經講座題為「風雷激盪中的生命見證──從《啟示錄》看基督對教會的心意」,由漢語聖經協會總幹事兼譯經總監郭罕利博士主講。講者指出,作為基督的教會和跟隨者,身處風雲變幻的環境,在信仰上難免承受沉重的壓力。《啟示錄》提醒我們,儘管世局紛擾,但真正的管治權柄,乃在神手中,祂一切的旨意必藉基督成全。教會要在這個時代發揮見證力量,就必須緊緊連於這位受苦而得勝的主,定睛仰望掌管着一切權柄的神,不被時代洪流沖垮。

緊接講座是2018讀經計劃起步禮,漢協將與港福堂合作,合辦每季的讀經講座,盼望透過這個讀經計劃,鼓勵信徒有系統地閱讀聖經,更全面地思考神的話語,也更熱切和謙卑地追求認識主。港福堂的林誠信牧師在起步禮訓勉和激勵會眾,並作立志祈禱。

其後的三十周年感恩慶典中,陳黔開牧師以「食物——每天豈可缺少?」為題,道出聖經猶如食物對信徒靈命之必要。郭罕利博士在回顧漢協的歷史時,指出「怎樣把神永恆的福音信息,用現代易明的語言,帶進當代的人群」是推動漢協以聖經服侍的動力。慶典亦回顧了早年福音及教會事工的花絮、聖經翻譯的考量,各種主題聖經的出版等等。展望未來,郭罕利博士強調了電子出版的服侍方針、聖經培育的宗旨、讀經運動的推廣、硏經領袖訓練的目標、《聖經.新漢語譯本》譯經工作的繼續、以及研經材料的出版等。最後李志剛牧師為漢協的過去感恩及為將來的計劃禱告。

(新聞稿由漢語聖經協會提供)

彼得‧塚平牧師來港分享「耶路撒冷的命定」信息

1月6日,以色列迦密山彌賽亞信徒教會的彼得‧塚平牧師來港舉行牧者餐會,並與在場牧者及信徒分享信息「耶路撒冷的命定 — 響起末世加快的警號」。

彼得塚平提到馬太福音有兩個預言是關乎耶穌基督再來的。其中23章38-39節:「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主耶穌預言了祂被釘十字架後40年耶路撒冷被毀,成為荒場,神的百姓分散各地這件事的發生。猶太人過去2000年寄居各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好好對待這群猶太人。但無論遭遇怎樣的迫害,因著神與阿伯拉罕所立的永遠的約,以色列的盼望總是存在,這同樣是全世界人的盼望。雖然過去以色列人軟弱不堪,但神仍然守約。耶穌就關乎耶路撒冷作出的這些預言,不只是講到分散與離開,還預言了以色列人將從世界列國歸回故土,並且直到有一日在猶太全地,人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祂就會回來。2000年以來,沒有以色列人居住在耶路撒冷,但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以色列復國了,這是神信實的明證。

耶穌所講過的第二個重要預言在馬太福音24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耶路撒冷要歡迎耶穌是奉主名來的那位,是應當稱頌的。這個意念在一代人之前是沒有可能看見的。但在以色列復國這幾十年,作為一個現代國家,這麼短時間內,突然出現了一群彌賽亞的猶太人。若你今日來到耶穌撒冷,會看見超過40個群體的猶太人是歡迎耶穌的,當中有5個「247」禱告的殿,日夜為以色列代求。在另一方面,神在列國動工,尤其在阿拉伯群體當中動工。當我們看見和平的君王在彌賽亞猶太人及阿拉伯基督徒心裡作王,就會開始明白神的國是降臨在地上了。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