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歌手新歌源自挪亞故事 登音樂排行榜榜首

美國歌手Colton Dixon的新歌《Build A Boat》在10月連續四週登上基督教成人當代音樂排行榜榜首,並有機會在大奧普里劇院演唱此單曲。

歌曲創作源自聖經中挪亞建方舟的故事,Dixon表示,《Build A Boat》是獻給所有願意為自己的信仰站起來或走出來的人,就像挪亞在乾旱中建造方舟一樣。「很高興有人以這歌為他們這個生命季節的歌。有時候,信心的步伐看起來有點瘋狂,我希望這首歌能鼓勵你超越舒適圈,體驗瘋狂的信心所帶來的獎賞。」

Dixon在田納西州的一間南美浸信會教會長大,他在2012年參加「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試鏡時經歷文化衝擊。「那是我第一次體驗真實的世界,親身經歷到其他人的信仰和政治觀點跟我完全不一樣。」參賽期間,Dixon有機會在數百萬人面前分享信仰,他相信是神把「在黑暗中作光」這感動放在他的心中。Dixon的經理人Kelm說:「關於Colton瘋狂的事,就是人們至今仍然記得他,因為他在國家電視節目中分享信仰。從8年前開始作他的經理人到現在,其中一個我最為他感到驕傲的地方,是他滿心感恩的態度,即或身處動盪不穩之中。」

Dixon在獲得美國偶像第7名,發行了第一張專輯,以及獲得金鴿獎(Dove Award)後,生命經歷了不同的試煉。他的雙胞胎女兒出生時,大女兒沒有脈搏和呼吸,經過醫護進行心肺復甦後最終活過來。Dixon從妻子Annie的領受中明白,神要藉此預備他進入事業的下一個季節。這些經歷給他創作《Build A Boat》的信心和領會。Dixon表示,他已經能夠寫出神要求他在生命中活出的堅強信心。當他重溫挪亞的故事時,看到挪亞不管旁人有何說法,在沒有任何下大雨的先兆下建造方舟,Dixon被挪亞的勇氣而震撼。「當挪亞向人們說『神告訴我將有洪水來臨』時,他們無法認真對待他所說的話。有多少時候,我們被人的意見左右了未來?我們相信人所說的過於神所說的。」

儘管新歌獲得空前的成功,Dixon仍然專注於他的目標,他希望為自己的聽眾創作富娛樂性且具深度影響力的音樂。「我正在繼續努力做神呼召我做的事。作為藝人,我的目標是讓人的生命比按下播放按鈕之前更好。」

禱告:求神興起更多音樂人,以作品傳遞神的信息,使人與祂相遇。

(來源:Charisma News & Religion News Service,2022年10月26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施洗約翰呼召 領受亞洲復興策略

12月,Nicole牧師領受從神而來的關於台灣和華人大復興的信息,並將信息從北美帶回台灣,於12月23日在台北靈糧堂舉行的小型聚會中分享2021年4月,美國IHOPKC(國際禱告殿)領受路加福音4章18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而神奇妙醫治IHOP中文部主任紀思(Nicole)牧師的末期癌症,成為預言實現的徵兆。

領受施洗約翰的呼召與使命

「台灣要預備進入施洗約翰的呼召。」Nicole表示,施洗約翰為耶路撒冷並約旦河一帶,帶下極大的復興,他傳的是悔改的洗。(太3:5-6)甚至連耶穌都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 Nicole牧師指出,「『努力』的原文是天國遭受暴力(suffereth violence),耶穌的意思是說,施洗約翰讓天國受到了眾人暴力擠進去,這些強悍侵入者得著了天國!這個可能指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復興!」接著,施洗約翰還預言了那位能力更大的將要來,並在末世有更大的復興要發生,全地更大規模的聖靈與火施洗。(太3:11-12)

末後的施洗約翰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為神預備居所,而我們已經看見,前兩項在神的帶領下,台灣在逐步完成:1.初代施洗約翰——見證光,傳悔改的道(約1:6-9);末世施洗約翰——為神預備居所(啟21:1-3)。神的國要降臨,祂要永遠與人居住。2. 初代施洗約翰——使人心回轉(Turning Hearts)(路1:17);末世施洗約翰——使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4:5-6)。施洗約翰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台灣教會如今傳承、二代、三代同行,同尊同榮,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3. 初代施洗約翰——以水施洗;末世施洗約翰——大規模聖靈與火施洗。(尚未出現)

神所賜的大復興策略

如何進入聖靈與火的施洗?Nicole在神的帶領下,領受了一個全新的策略,要將這個復興的關鍵鑰匙帶進台灣。

美國北喬治亞道森維爾(North Georgia Dawsonville)的陶德史密斯牧師(Pastor Todd Smith)開始了「北喬治亞州復興運動」三年,帶領一萬五千人信主。陶德史密斯牧師長期以渴慕神的心,不斷進行尋求神的禱告,帶下了充滿神同在的復興。Nicole表示,陶德史密斯牧師的禱告有三點:1. 單單尋求神的面;2. 成為接待神榮耀的人和教會;3. 求主無條件的清理自己的心。

陶德史密斯牧師在頭幾年尋求神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禁食禱告運動,但是仍然沒有什麼復興發生,他灰心喪志,直到神讓他們看見一個異象:「浸禮池裡面有水,並且上面有火著起來。」從此之後,他們每星期用六天禱告,星期天晚上施洗。三年來他們已經為一萬五千人施洗,並且有無數的神蹟奇事發生。

「北喬治亞州復興運動」總結:1.不是藉著「一個人」的復興運動。過去絕大部分復興都可以看到一個屬靈領袖帶下大復興,但靠著屬靈領袖,很可能無法持久,甚至是屬靈領袖經歷靈性上的跌倒或失敗。「北喬治亞州復興運動」施浸者大部分是義工做的。2.沒有屬靈的炒作、興奮喧嘩(spiritual hype)。大部分都在很安靜的氣氛中或者是敬拜音樂底下進行。聖靈親自造訪每一個受浸的人,其他的人都在旁邊等候或者禱告。3.不會過度疲勞、燃燒殆盡(Burnt Out),每個星期施浸一次,一直持續下去。

Nicole表示,從這個神所賜的策略中看見,這個復興是溫和的,每個人真正被聖靈充滿以後,只要求神的同在、神的內住,尋求神的面,而不是只尋求神蹟奇事彰顯。當神的榮耀降臨時,所有的神蹟奇事都只是副產品。

「當我們擁抱這個禱告和策略時,相信大復興從台灣出發,進入亞洲,這會是一個極榮耀的道路,但同時也會需要付上代價。」Nicole表示,台灣會成為末後的施洗約翰,為主預備道路,當台灣成為神榮耀的居所,使用聖靈與火來為人施洗,相信是相當讓人震撼的場面,但是擁抱施洗約翰的呼召時,不要忘記施洗約翰同時也是殉道者。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國度觀點】從行軍次序認識爭戰策略

今年五旬節(5月17日),在Ekklesia興起網上聚會中,幾位香港牧者及職場信徒分享了疫情中神如何讓他們走出教會,在社區和職場中成為傳遞神愛和轉化的關鍵。疫情既打亂了教會原本的秩序,也使教會和信徒從過去的框架中走出,進入各自的領域為神作工,顯出基督身體的多元化生命力。

在民數記2章中,當耶和華的軍隊(出12:41)離開了埃及地,神曉諭摩西,以色列12支派的安營位置和行軍次序。每個支派都有其呼召、恩賜和能力。當他們跟隨神的指示站在自己的位置,就能成就神所賦予以色列整個民族的祝福和命定。巴蘭本無心祝福以色列,但當他舉目見以色列人照著支派居住,神的靈就臨到他,使他不得不題起詩歌,讚美以色列的帳棚,並且發出預言:「他的王必超過亞甲,他的國必要振興。」(民24:1-9)

12支派的行軍次序,對今日神國不同恩賜群體的位置與運作亦有所啟示。前鋒的猶太支派發出讚美敬拜,以薩迦領受啟示,明白時間,西布倫善於經商貿易,顯示讚美敬拜和領受神啟示的重要,而資源的供應亦是爭戰得勝的關鍵。而處於後衛的支派,是屬於藝術,工匠等富有創造力的群體,顯示神亦重視多元藝術,以及人手的創作,去彰顯天國文化的榮美。利未支派管理祭壇和會幕事宜的,而教會牧者亦是受神委派去轉化七山中的宗教山頭的群體。

今天神要在基督的身體中恢復「屬靈的12支派」,不同恩賜和呼召的信徒群體,按著神所指示的位置站立,與元首基督對齊,各自互為肢體,發揮果效。「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完全彰顯出神的榮耀和國度的豐富,缺乏任何一小部分也無法彰顯出這種完全。

神要擴充祂子民的眼界和疆界,無論是藝術、媒體、宗教、政府和商界等山頭,當他們看見神國的寬廣以及自己的身分,每個人都從神領受呼召和策略,他們就不會再為不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資源而爭奪,內耗生命,而是將神賜予的那份發揮最大效用,並且能夠互補所短,各展所長。當神國子民都能如此對齊,如同當年的以色列陣營一般,就能成為耶和華的得勝軍隊。

 

 

所有權柄(三) —— 使徒性團隊服事 -【復興以色列】專欄

這一代,神正在恢復基督身體使徒與先知的功能。執事負責監督與教會相關的事務,長老則負責管理和監督地方教會,使徒的領導則是處理更廣闊的基督身體事務。使徒性團隊訓練新的領袖、建立及連結基督的身體、擴展神國。

以弗所書四章列出了五種不同職事的領袖,他們按著五重恩賜去服事。牧師擔任協調與監督長老的角色,使徒則協調、監督及牧養五重職事的服事人員。牧師雖然身為地方教會的領袖,卻需順服使徒的權柄。使徒為地方教會奠定異象與基礎(林前3:10),設立應有的秩序並監督整個架構(多1:5)。

以弗所書四章提及的恩賜可以在較低的權柄層次運作:教會內任何人都可以發預言、作教導或傳福音。這些功能亦可以在會眾、長老或五重職事的層面運作。一個人必須曾在長老的層次運作才能在五重職事運作。在進入使徒職分前,使徒必須先在長老與牧師的職份服事。 為了令基督的身體成長,要先確認不同類型的恩賜與呼召。目前許多教會因為對五重職事缺乏理解,每個被呼召作領袖的人都嘗試去當牧師。這可以是適得其反,甚至是具破壞性的,因為這是要求牧師獨力擔當五重職事的各個層面。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團隊合作模式而非獨腳戲。以弗所書4章給予一個可供不同類型領袖合作的模式。假如在不同職事上沒有協調或監督者,會產生內在的利益衝突:先知會關心神多於人,傳福音的人單將心思放在未信者,牧師只想到群羊,教師則埋首於研經!使徒的工作有如籃球隊的教練,目的是幫助隊員彼此合作,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藉彼此相助去贏得比賽。

基督身體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有系統地說明聖經原則;牧師鼓勵並造就群羊;傳福音的帶來復興的動力;先知帶來聖靈的啟示;使徒的焦點是整體的神國。假如我們今天不接受使徒的服事,就無法活出昔日使徒行傳所經歷的。有些人不相信除了最初的十二個以外還會有使徒,巴拿巴的故事證明了有其他使徒(徒14:14)。正如教會是在牧師的權柄範圍內,使徒也有眾教會與事工在他的範圍內。由於使徒的功能是為著更廣闊的基督身體,因此更關注合一:「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弗4:12-13) 。


( 文章輯錄自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新書《所有權柄》)

國度1分鐘(73) – 追求精彩人生下半場

+按圖放大

追求精彩人生下半場

不少人在中年的事業巔峰時,發現人生的黃金時間已過去大半,會對所追求的成就感到迷失,不滿足於當下的生活,步入「中年危機」。作為信徒,應透過在基督裡反思生命的意義和選擇,開展美妙的人生下半場,繼續向著標杆直跑。

中年危機的10 大徵兆

  1. 生活滿意度減低
  2. 工作和金錢不能帶來滿足感
  3. 對無法實現自我感到無奈
  4. 創意減退
  5. 諸多不滿
  6. 失眠、多病
  7. 常覺得意志消沉、心力交瘁
  8. 胡亂花錢
  9. 有外遇
  10. 染上癮癖

 

中場檢討7步曲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弗 2:10)

  1. 走出遺憾
    將過去的悔恨和過錯交給神,相信神會帶來醫治
  1. 花時間檢討得失
    訂立獨處的時間,定意要聆聽神的指引
  1. 思考以下問題,重訂人生優次
    • 我是誰?我為誰而活?
    • 我的專長和恩賜為何?我有否結出果子?
    • 我願意為什麼付上生命?
    • 這是我未來十年想繼續的事業嗎?
    • 你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有平衡嗎?
  1. 與夥伴分享心路歷程尋求印證和鼓勵
  2. 誠實面對自我找出內心的答案
  3. 耐心等候
    自省和改變需時,不能急躁
  1. 跨出信心
    相信神的帶領,作出行動

勇敢駕馭下半場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我憑着所賜我的恩對你們每一位說: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照着神所分給各人的信心來衡量,看得合乎中道。 (羅 12:2-3)

  1. 制定簡明人生使命

人生宗旨、理念、存在目的、目標、重要的關係、配合神給你的恩賜、才幹和負擔,訂立資源運用的優次,作出承諾。

  1. 重新駕馭生活

發自內心地將金錢和時間用在榮神益人、喜歡和擅長的事情上,不再被生活掌控。給工作定界線,適當地說不,有恆心與神親密。

  1. 健全的自我形象

接納神創造我的本像,專注運用長處,與神同行,也要花時間幫助別人。

  1. 終身學習

多方面接收知識,保持頭腦清醒,讓思想有內容,有助完成人生使命。

  1. 尊重外界規則

不要與無法改變的外在因素抗爭,要以創意的方法突破,順服在神的權威之下

  1. 全力以赴

找出神真正要你做的,按神創造你的本性,全力運用恩賜才華

  1. 服事別人

過群體生活,服事社會,透過信仰為人帶來祝福

 

資料來源:

  1. Jacques, E. (1965). 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6(4), 502-514.
  1. 《人到中年百事哀?》,石丹理,林孟秋,蔡冠華及林靜雯。香港中文大學校刊,1999(2),35-38。
  2. 《人生下半場》,鮑伯.班福德著,楊曼如譯,雅歌出版。(Bob Buford; Halftime)
  3. Why So Many of Us Experience a Midlife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hbr.org/2015/04/why-so-many-of-us-experience-a-midlife-crisis

【Kingdom LIFE】開創時尚自然風婚紗 以嫁衣祝福新家庭

穿上潔白婚紗,在婚禮上展現最美麗動人一面……是所有新娘子的美好心願。婚禮是在神面前立下婚姻盟約的開始,婚紗設計師Winnie Li 透過為新人設計嫁衣,看到神對家庭的心意,她希望每件出自她手的婚紗都能盛載神對一段婚姻的美好祝福。

美麗自然的輕嫁衣

Winnie從事婚紗設計行業,曾在電視台工作,接觸不同衣服的設計,其中一環就是晚裝。「在電視台工作的5年中,我的工作是幫助明星設計晚裝,例如選美,一些大型節目等,那時候就接觸到晚裝設計,覺得晚裝不一定是老土的,也可以很美。」10多年前,Winnie發現香港的婚紗晚裝的質素非常參差,而且當時的時裝設計師不會想做婚紗晚裝,因為覺得婚紗比較老土,不時尚,很少設計師接觸這一範疇。Winnie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和幾個朋友一起創立了一間婚紗店,開始自己設計婚紗。

.基督徒陳嘉寶穿上Winnie設計的婚紗

與傳統的婚紗相比,Winnie設計的婚紗帶有時尚感,吸引不少名人或明星找她為自己量身設計。「由當年開始到現在,我們設計的婚紗都會加入時尚元素,以致客人不覺得老土,新鮮感很高。」10多年前香港沒有太多外國品牌的婚紗可以租或買到,所以他們的婚紗頗受歡迎。很多客人也反映,曾試過外國品牌的婚紗,但始終因為西方人與亞洲人的身材不同,他們設計的婚紗的線條比較難駕馭。Winnie有一點比較堅持,外國近年很多款式都比較性感,她認為新娘穿著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尺度。「我的設計會用一個合宜的方式去更多呈現美感。另外,我希望設計的婚紗令新娘子在結婚當天能做回自己,穿得輕鬆自然,帶有一點童趣。新娘也可以呈現出少女的感覺。」

.Winnie的新系列婚紗「輕.嫁衣」

祝福家庭的呼召

Winnie在2006年信主,當時公司的生意正經歷快速發展。「我問神,如何在職場榮耀祢?我覺得工作和信仰似乎關係不大,除了做好工作份內的事,我還可以做什麼呢?」Winnie一直都沒有答案,直到幾年前,突然明白神給她工作中的呼召,然後開始設計新系列的婚紗,然後又慢慢明白神對家庭的心意。Winnie從神領受:「我可以透過我的工作去祝福這些新建立的家庭。」婚姻由開始籌備到婚禮的舉行,Winnie體會到無論是直接服務客人,還是透過設計嫁衣去接觸他們,其實每件嫁衣都是包含著一個祝福和祈禱,是神在背後去堅固一個家庭。

.婚紗設計師Winnie

Winnie兒子就讀的學校很注重建立家庭祭壇,他們一家三口常常會一齊敬拜祈禱。Winnie笑說:「每次的家庭祭壇,神的臨在都很強烈,我和先生都會被聖靈感動不停流淚,令我的兒子覺得我們很奇怪。」Winnie很感受到,神對每個家庭的心意是恢復對祂的敬拜。Winnie認為,基督徒只在每個週日返教會是不夠的,尤其是她的兒子今年7歲,如果只是上主日學,吸收到的很有限。現在由他們夫婦教導他聖經,家庭一齊崇拜,結果就很不一樣。「我記得在一次家庭崇拜中,神對我說,你給予了兒子一份很好的禮物。當他長大,回想這個畫面,爸媽一起敬拜神,是多麼美好。」

以經文設計婚紗

在大部分工作時間中,神給予Winnie的設計想法都是很自然流露的,但偶然在設計中覺得思路卡住了,Winnie會放下手中工作去祈禱,然後神會教曉她如何做得更好。例如,2017年一位基督徒藝人計劃結婚,Winnie一知道這消息就主動接觸他們,想贊助他們當日的服裝。開始時這位藝人沒有什麼反應,結果輾轉之後她得知原來自己的造型師結婚時,也是穿Winnie設計的婚紗。「於是她對我很有信心,想我為她設計婚紗。有一次我們聊天,我問她,是否有哪段經文對他們來說是有意思的?於是她就給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這段經文。原來這是他們定情的經文。」Winnie將這段經文繡在婚紗的背面,她非常喜歡。結婚當天,Winnie還為她製作了一條很長的頭紗,還繡了同一段經文在頭紗上,但Winnie事前沒有告訴她。「當時我返教會崇拜,其實有些不開心。我很用心做的東西,是否有人看到?很奇妙地,那日崇拜的回應詩就是那段經文,我是教會的代禱者坐在第一行,然後那段經文就不斷出現在我面前的投影片上。神就親自回應我,她看到我所做的了。」

.繡有經文的頭紗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 擊退中年危機,尋求更高呼召

有外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80個國家200萬人進行的問卷調查研究,提出「U型曲線幸福理論」­­­——人在生命的初始和臨終階段感覺最幸福;而中年恰好處在U型曲線的底部,大部分人感覺最不幸福。或許換個說法,大家會熟悉些,也就是「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不是一個新冒出的現象,但近年漸趨受人關注。當都市人生活穩定,溫飽和生命安全不再成為問題,人在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時,人生的幸福感卻是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再受自我掌控。「中年危機」的現象,並非信徒就能免疫,作為主的門徒,即使已領受異象,在為主奔跑的過程中,也會有迷失和疑惑的「心靈黑夜」。當我們變得目標導向(Target-oriented),忽略了那給我們使命的主,即使有朝一日達至人生目標的巔峰,反覺是高處不勝寒。又或者,很多事奉者年少立志回應神,經歷多年的事奉,得到牧師傳道的職分,「教會工作」平穩安定,卻早已失去那團單純的使命之火。

聖經中有一個陷入「中年危機」的典型人物——以色列的大衛王。這位神所揀選的王,從東躲西藏逃避追殺,到登上以色列國王的寶座,經歷了九死一生的艱難險阻。在最黑暗的處境中,他寫下無數讚美尋求神的詩篇,然而卻在功成名就之時,過起懶散奢糜的生活,因一時之快犯下姦淫,引發了一系列的犯罪行為,並且為此付上慘痛的代價。然而大衛在臨終之言中提到,「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嗎?」(撒下23:5)經歷了中年危機後的大衛,在臨終之時,看到了神與他所立的是永遠的約,這不是大衛已經突破自己生命的所限,看到神要藉著大衛家和以色列成就的更高呼召嗎?

正如保羅所說,我並不是得著了,乃是竭力追求。只要還在這個客居的世界逗留一天,神給予我們的使命就不會有終結之時,但關鍵是我們是停滯在過去的異象中,還是留心神時刻的作工而調整自己跟上神的步伐?放下過去一切,無論是失敗與成功都會成為你前進的纏累,進入更深之處求問我們的主,讓那不滿足成為尋求生命更高呼召的渴慕,所謂「中年危機」的詛咒自會不攻自破了!

2019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 用真理轉化心思 以感恩為國代求

睽違兩年,「2019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於2月12-14日再度在高雄舉行,為期3天的特會約有2,000人參與,主題為「身份、信念、啟動命定和轉化」。首次受邀來台的講員史蒂夫‧貝克藍(Steve Backlund)牧師,勉勵與會者在真理裡得著自由,建立正確的信念系統。

「很多人認為,聖經教導的『心意更新變化』是要人更努力去做,但這是一個謊言。」史蒂夫帶領會眾以「嘲笑謊言」的方式操練「心意更新變化」。他強調,願意棄絕舊有屬謊言的信念,用新的合神心意的信念轉化,才能真正改變心思意念,並且要讓心思意念高過所見環境。

他提出三個練習更新心意的步驟:一、發現自己在哪些領域一直沒有顯著改變,代表在那個領域聽信了撒但的謊言。二、將那些領域用文字描述出來。三、帶著主的喜樂進入這個領域進行改變。他強調,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且能拆毀仇敵的謊言(參箴十七22、詩二4)。史蒂夫過去曾有17年的牧會經驗,他常常陪伴人哭泣,卻也常常和人經歷喜樂帶來恢復的力量。四、以聖經中的真理取代過去的謊言,意即相信神的應許,透過禱告帶來改變。史蒂夫牧師舉例,當他坐在車上聽到不好聽的電台,就會按下其他按鈕轉換頻道,心思意念也是如此。而屬靈爭戰最高峰就是將人的心意奪回(參林後十4-5),也就是在心思戰場上,透過真理的力量,盼望就要更多加增、眼光也將會改變。

「藉著愛人的行動,成為獻給天父的祭。」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強調,要將天父擺在生命的首位和優先。多年來,他聽過許多人分享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神是第一、家庭第二……然而有些牧者會將教會事工放在家庭之上,以致家庭關係有虧損,甚至孩子對教會感到排斥。「委身於愛妻子、孩子的家庭關係,就好像是在服事主,而且這比任何福音信息都還要有力量。」

接著,比爾引用提摩太前書2章1-4節教導,要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所以教會也應該用「感恩的禱告」為國代求。他表示,感恩的禱告生活會自然活出尊榮領袖的文化。不是在禱告中抵擋執政在位者,也不是藉由禱告控告他們。如果教會未能用感恩的禱告回應,則會造成很大的虧損。

比爾指出詩篇67篇的關鍵,他認為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一個健康的家庭、職場、城市的景象,特別第2節所述,世人要從神兒女的生命裡,看見良善的天父擁有慷慨的屬性。因此,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在所在之處發揮影響力,且要做得卓越,像是為主而做的。若是教育者、政治家或是醫療領域的工作者,都要將這份呼召活出卓越,帶來影響力,如此一來就能將這樣的生命歸榮耀給神。他強調,「呼召的偉大,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是因為呼召我們的那一位。」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導)

「即或不然」仍信靠 困境中持守宣教使命

面對各國對基督徒日漸加劇的逼迫及越見困難的宣教處境,前線差會及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最近邀請了伊雲宣教士來港舉辦「即或不然——在逼迫與逆境中堅守宣教使命」講座,透過他的宣教及被牢禁的見證,鼓勵香港信徒勇敢倚靠神,憑信心持守宣教使命。聚會於1月8日晚上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舉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信徒,約有260人出席。

回應呼召,無懼死亡威脅

伊雲來自瑞士,年青時被神呼召,當他得知世上有一萬個「未得福音族群」,當中二千個是穆斯林時,他對神立志:「使用我的一生,即使只是減少一個未得福音族群也好。」伊雲說:「神沒有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將願意擺上的人變得有能力,祂就可以使用他們。」

當時,伊雲帶著妻兒到達北非,第一晚甚至沒有住宿的地方。儘管初時他們不斷犯錯,但卻有信心是神差派他們去的。直到三個月後,他們遇見一個賣香蕉的女人。她說:「你們終於來了!」那女人分享,自己10歲時夢見一個白人女人,手中拿著說明真理的書,看起來就像伊雲的妻子。她將夢告訴父親,父親聽後很害怕,將她帶到穆斯林會堂,伊斯蘭教師認為這個女孩被『咒詛』,有一天將會跟隨耶穌,他們也無能為力。她還問伊雲:「那本書在哪裡?」伊雲就將當時身上僅有的路加福音小冊子給她。伊雲喜樂地回憶:「神在做奇妙的事情。宣教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有一天你在沙灘為第一個穆斯林施洗時,就什麼問題都忘記了!那是極大的喜樂!」

宣教工場充滿挑戰,不久伊雲接到一個死亡恐嚇,知道有20多人打算來殺他。伊雲開始害怕,幸好他已將正在懷孕的太太送回瑞士靜養。他明白跟隨基督有很高的代價,愛主要勝過愛妻子兒女,才配作主的門徒。他說:「新約中,保羅宣教有時也逃離,有時卻留下,重點是求聖靈指引。」他當時領受要留下,就跟當時的同伴立即認了所有罪,預備好隨時見主的面,又重新思考人生:「若我有機會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去宣教。」伊雲亦體會到神可以容許災禍發生,但整個狀況仍然在神的手中,並非在神的控制之外。他建立了新的信心,繼續服事:「只要我未完成神要透過我生命做的事,沒人能夠對我做什麼。」在北非十年間,他們帶了約100位穆斯林信主。

牢獄中經歷神恩典

其後,他們一家到蘇丹宣教,伊雲先被政府沒收護照,也曾被要求離開。終於有一天,伊雲被捕入獄。他覺得神在獄中煉淨他的生命:「入獄前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給耶穌。我在獄內首三天就單單向神認罪。神要我坐牢是有計劃的,要我讀聖經,我讀了聖經很多遍。」他在獄中背誦聖經,向鐵窗外的人傳福音,更有機會向檢察官傳講整個福音。入獄21天後,他的家人才有機會來探望。12歲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不要放棄,我相信你在做正確的事!」伊雲指,這句話改變了整個牢獄經歷,大會的翻譯員亦為之動容。

宣教士面對逼迫,甚至牢獄之苦,對他們的家人造成很大的挑戰。伊雲卻指出,神既然呼召他們兩夫婦,同樣也呼召他們的子女。他回想起入獄第一天,兒子在家中怒踢傢俬,發洩對官員的憤怒,後來很不容易才能原諒他們。這件事讓兒子改變了,他現在每天禱告兩小時,獲得很多寶貴的屬靈經驗。太太那些年間經驗到神的恩典,能夠同時照顧孩子,負責宣教團隊,營運兩盤生意,更要處理官員、差會及大使館事宜。人身安全問題本來是她的軟弱,但神幫助了她,讓她在軟弱的時候就剛強。伊雲說:「西方價值觀以為家庭比神更重要,但子女是你團隊的一部分,可以打開宣教的門,要帶他們同去。」神親自在監牢中告訴伊雲說:「若你得釋放,就好好照顧家人,但現在我會負責去照顧他們。」

鼓勵華人信徒為主站立

要在逆境中持守宣教使命,伊雲學到了不少功課,也希望藉以鼓勵華人信徒。首先,宣教是為主天天冒死,面對困難,卻叫榮耀歸主。他認為今天教會的問題是接受耶穌是拯救者,卻不將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他又經歷到,平順的日子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為逆境作預備。再者,逼迫是正常的,能夠為主受苦,是更大的榮耀。最後,他提到家庭祭壇的重要性。家庭是神國度的重點,基督徒家庭必須一起在家中讀經、一起禱告,不要在家中以神為恥。

伊雲最後亦提到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幫助苦難中的弟兄姊妹。「最重要的是每天有計劃地、不住地為他們禱告。」若有能力的話,去探望他們,會給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又建議香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受逼迫地區:「假如每一個宣教士入獄,我們就差派10個補上,當局很快就覺得拘捕他們原來是沒有用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伊雲宣教士,為安全緣故,相片只提供背面

【Kingdom LIFE】蒙神帶領 尋到生命起源 全職推廣聖經創造科學資源

近年在科學研究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聖經的創造論比進化論可靠,然而許多人卻沒有機會去了解這些科學的研究,以至錯失機會認識神。今期Kingdom Life 訪問了「極光製作」的Stephen(黃曉鐘),分享神如何透過他服事的機構與國際知名基督徒科學家合作,將他們與聖經創造論相關的科學研究翻譯成中文,向華人宣揚聖經是真實可靠的信息。Stephen形容:「我很享受現在的工作,是神一步步帶領我進入這方面的服事。」

創造主的呼召

當主流科學普遍否認神的創造,而Stephen又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他可以認識神,倒是一種不尋常。Stephen中三四的時候開始思考人生,他覺得如果世界是億萬年前宇宙大爆炸而產生,而自己只是一些細胞隨機演變的產物,人生豈不是一切都無意思?他開始研究不同的宗教,發現好像只有基督教的神比較「合理」。於是,他去聯絡學校的非基督徒社工,獲介紹參加一間教會。Stephen第一次到教會,聽到一位神學生分享見證就信了主。「我信主很早期就已經想服事未信的人。」他對傳福音有負擔,卻面對困惑:「我問牧師一些關於科學和創造的問題他們只會說『你問了很好的問題』,但很多都得不到解答。」

投身社會後,Stephen經營生意,希望在當中傳福音,卻是不容易。他發現人們很想知道關於創造或生命的答案,他雖然不懂,仍然嘗試接觸人,總算獲得了一些經驗。後來,神帶領他到現在工作的機構來探望朋友,他有機會跟負責人傾談,發現自己的經驗和專長能夠幫助他們處理很多問題。負責人邀請他加入成為同工,Stephen當時有點猶豫,擔心護教學的工作會跟未信者產生磨擦。他又問神:「哪有人會看這些資訊而信主?」怎料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個外國人問路,就帶他到酒店。外國人請他喝東西,言談間發現大家都是基督徒,外國人說:「我是看了關於創造的影片信主的!」Stephen覺得很奇妙,自己信主多年,從來未聽過人這樣信主。不久後,他就加入機構成為全職同工。

.Stephen講解支持聖經的科學論證

職場及教會急需創造科學

成為同工的初期,Stephen的工作是將關於創造論資訊上載到事工網站,由於網站的搜尋器優化做得好,令它們很容易被人找到。Stephen認為:「網上充滿著支持無神論和進化論的論述,特別是當這個世代大部分資訊都是反對神的創造時,需要有另一個聲音出現讓人知道。」他在服事和翻譯資料的過程,獲得很多裝備,感謝神帶領他一步步明白多年來思考的問題。「神預備我有這方面的渴慕,現在讓我接觸很有說服力的資訊,我想幫助其他人找到答案。而我在職場的經驗讓我明白不同群體的語言。我雖然不懂,但神一樣樣武器加到我身上。之前的工作使我要學習這些知識很困難,但現在我可以全時間的學習和整合,接受裝備,重返職場接觸人。」他們和一些公司合作,透過創造科學的講座和門訓,接觸未信者。雖然Stephen不是科學家,但當他用這些資料到大學和政府部門中分享時,聽的人都認同資料是可靠的,甚至有新認識的醫生朋友想和他傾談,了解更多。

近半年,Stephen到各教會分享,感到非常鼓舞:「我沒有估計我的分享會有這些影響。」一次,有位太太回應:「你解答了我多年的信仰疑惑,我丈夫參加教會多年,這些科學疑問沒人能答,你的分享很能幫助他。」他近月到一個堂會分享,有一對夫婦回應說:「你的信息成為我們生命很大的鼓勵。」Stephen說:「眾人熱烈的回應,讓我確信神要我參與和推動這些事工。聖經是真實可靠的,當我們真心相信神,在尋找的過程自會明白祂是真的,不必懼怕尋找真理。」

.「極光製作」出版大量科學資源書籍及刊物

從自己對生命意義的尋求、對未信者的負擔、進入商界打拼,神一直信實地預備Stephen的生命,整合一切,帶領他進入全職事奉,讓他享受其中。面對這個世代的需要,無神論的盛行,他說:「進化論、宇宙大爆炸、恐龍絕種等論述都在說聖經創造論是假的。然而,其實許多方面都有可靠的科學知識可回應。不少人認為推翻聖經的證據,經深入研究後,被發現原來是支持聖經的,基督徒不必懼怕。」他盼望未來繼續透過各種媒體,宣告聖經是真實可靠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解夢叫人敬拜神 -【夢教室】專欄

你是否試過將解夢與敬拜聯繫起來?這兩件事好像不常在一起出現,但是聖經卻多次說到兩者之間有趣的聯繫。

基甸的故事

士師記第6-7章中,基甸正在面對恐懼和不安。他不確定能否完成神要求他做的事。神給了他一個又一個引證去鼓勵他,但基甸仍然不確定。最後,神吩咐他去敵人的軍營。當基甸到達那裡時,他無意中聽到一位米甸士兵說到他的夢。聽的人知道夢的意義—神會用基甸來摧毀米甸的營地。敬拜在基甸的心中爆發,他回到了自己的軍中,執行一套瘋狂的作戰計劃,卻真的有效。神與他同在,他透過夢來引證。

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士7:15)

尼布甲尼撒的故事 

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征服了猶大,並將但以理和其他許多人俘虜了。有一晚,國王作了夢,揭示了即將臨到的審判。但以理解了夢,那個解釋成真以後,尼布甲尼撒向他的整個帝國(接近當時的世界盡頭)頒布了一個宣言:

我樂意將至高的神向我所行的神蹟奇事宣揚出來。

他的神蹟何其大!

他的奇事何其盛!

他的國是永遠的;

他的權柄存到萬代!

(但 4:2-3)

解夢令尼布甲尼撒的生命發生徹底的屬靈轉化,他轉為敬拜獨一的真神。這就是解夢的潛力—激發作夢者和周圍的人敬拜神。

當我們意識到神在說話時

幾年前,我在一個解夢研討會教導,為一位年輕觀眾解了夢。當我解釋時,神的靈大能地臨到了他和身邊的幾個人,他們一起被擊倒在地上,神的同在如此厚重,我無法繼續教導。大家都靜坐、流淚和敬拜。我後來發現我的解釋成真了;這個年輕人開始牧養一個教會,並為神的國結出果子。另有一次,我在一個異教慶典裡,向一位年輕女士解夢及發預言,在過程中她邀請耶穌進入她的生命。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她繼續門訓並加入了一個教會,完全將自己的生命獻給神。她至今仍然跟隨神。

解夢使人敬拜神!當人們意識到宇宙的神已經對他們說話,並且正在引導他們時,他們心中會發生一些改變。他們不再認為神在敵視他們,而是在邀請他們與祂建立關係。他們發現神正在生命中運行並關心他們。他們見證祂大能地實行祂的計劃,信心開始在他們裡面興起。他們的心向神敞開,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開始追尋那位一直在追求他們的神。

你的故事是什麼?

夢的解釋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你有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你的故事可以在別人的心中燃點敬拜,甚至鼓勵他們開始與神對話。神在呼召他們接受祂,成為祂的兒女。(約1:12)


文@莊.多馬,國際溪水事工總幹事(John E. Thomas, 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教導預言服事、解夢和神的國度。)

[國度觀點] 以使徒性行動回應先知性時刻

每一個城市都有從神而來的呼召和命定。當神造訪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天窗的顯明,向這個國家或城市賜下呼召以及命定。如同當神來造訪雅各的時候,就在伯特利形成一個天門(創28:17)。7月1日是香港回歸21週年。我相信神呼召香港成為一個使徒性的城市。在這之前,就要有一個天窗在中間形成。要形成這個天窗,就必須要讓香港充滿神的同在和榮耀,使神的造訪來到中間。這樣,信徒的禱告敬拜就會上到天上,而啟示和能力就會降下來。一個使徒性的城市,它的不同之處是,不但給你啟示,也給你能力。有了啟示,還要有能力,才能以回應進入到命定的當中。而當神來造訪的時候,重點是香港要做好準備,來回應神降下來的先知性的啟示。

最近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回耶路撒冷。其實美國在1995年就通過搬遷大使館的決定了,特朗普總統原本預計2019年5月才會正式實行搬遷計劃。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卻提議在201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70週年的日子,並且選在下午4點舉行搬遷開幕儀式。其實以色列正正就是在70年前的5月14日下午4點宣布建國的!這個大使非常有智慧,懂得先知性時刻的重要,而把搬遷儀式放在這個時間點,就是一個使徒性的行動。

在撒母耳記10 章,撒母耳膏抹掃羅後,告訴他,你會遇到一群先知在擊鼓吹笛彈琴,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變成新人。「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作,因為神與你同在。」(撒上10:7)後來掃羅帶領著以色列人大大擊敗亞捫人,並在吉甲立國立王。受感說話不會帶來命運的改變,趁時而做,才會帶來命運的改變。受感說話只是得到啟示,但是沒有回應,就無法得到改變。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因著耶路撒冷的沈默,沒有回應,耶穌當時說,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路19:44)如何回應,才是決定你能不能進入命定的關鍵。

因此,當我們得到了先知性的啟示,必須要有使徒性的行動來回應。香港回歸21週年,我們要思考的是,在這樣一個先知性的時刻,需要怎麼做,才能讓香港的命定成就。我們在對的時間點回應了神,有些事情就會發生。


文@章啟明

【Kingdom LIFE】藝術家放下自我 為神興起發光

不知你對藝術家的印象如何,是否覺得他們離經叛道難以捉摸?「其實藝術家是一群渴望被理解接納的人。」沙畫藝術家馬仔(馬穎章)說。今期Kingdom Life 採訪了馬仔及演員June(林兆霞),他們如何被神呼召在藝術領域為神得著這個群體。

.馬仔的沙畫作品

藝術領域服事團隊

馬仔過去一直從事沙畫及藝術有關工作,直到2016年在一個職場轉化特會中,神呼召他起來為藝術山頭贏回土地,並帶領他到一間非牟利機構成為駐場藝術牧者。藝術牧者的工作,就是牧養藝術家,幫助他們在藝術領域找回命定。藝術家工作時間飄忽,觸覺敏銳,情感細膩,甚至非常自我,在信仰,教會及信徒這三角型的關係中,未必懂得如何平衡和遷就。「聽牧師講以前與我相處的事,他也覺得我很有性格,不易相處的。因為我也是一個藝術家,也是性情中人。既然我是過來人,我明白與藝術家溝通,是源於什麼基礎及方式。神讓我在前半生先處理自己與神的關係,然後讓我成為藝術家與信仰相遇的橋樑。」

馬仔曾帶一位音樂家去教會,這位音樂家之前是不喜歡教會的,因為他覺得教會的音樂很差。「我嘗試告訴他,其實神很愛你,很想你用不同的方式敬拜祂,所以你可以用自己的音樂敬拜神的。」經過幾次的交流,他願意繼續去教會,因為他感覺到教會對他的接納。

June是一名演員,同時與馬仔在同一團隊中從事行政工作。June在2015年拍的一部電影中扮演流浪的婦人,一星期後巧遇一位朋友正要去探訪露宿者。「我聽到之後腦中好像微波爐一樣『叮』一聲,就立刻加入他們一起探訪。之後他們就邀請我去教會,所以很暢順地,我就信主了。」2016年,June偶然重遇馬仔,當時他正在現時的機構中開荒,正正也欠缺一名行政員工,就是這樣,June加入了團隊,並且在馬仔初信栽培的牧養下快速成長。June形容,這是她在信仰裡的一個轉折點,神感動她配合團隊在藝術範疇做職場轉化的工作。

.《春嬌救志明》劇照(左:June)

表演散播福音種子

「有時我會想,我是一名演員,如何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去事奉神或者愛別人?然後我想到,可以與別人的生命直接接觸的,我最拿手就是演戲了。」於是June想到用表演去接觸小朋友或街坊。「可能日後有其他人向他們傳福音,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其中一個點,當他們以後將所有點連起來,就會成為一條路帶領他們回到神的家。」最近June在參與一個與音樂有關的藝術項目,源於她有一個基督徒朋友是吹長笛的,他一直有在網上做直播。June發現他直播中演奏的音樂能夠安撫人的心靈。June很想與他合作,就嘗試以唱歌形式加入朋友的直播。June後來收到的反應都很正面,很多朋友都覺得這種的合作很好。偶然他們也會在直播中播放詩歌,她認為如同撒種一樣,期待神將有一天使它們發芽。

.June聖誕互動故事劇場《熊出沒主意》

而近期最令June深刻的一次表演服事,是在去年機構的聖誕活動。當時她既要負責行政工作,又要負責一個獨角話劇表演。因著行政工作實在太忙碌,臨近聖誕那段時間,她差不多通宵幾個夜晚趕工,而話劇劇本卻一直抽不出時間完成。最後在表演開始的前一晚,June已經筋疲力竭,但她深知這是神想她去做的表演,咬緊牙關用一個通宵的夜晚很高效率地排好整部劇。第二天的表演,小朋友和街坊的反應都很好。「我最記得表演結束後,有一位小妹妹本來一直很安靜地看話劇的,竟然突然抱著我的腿,對我說:『我想和你做朋友。』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眼淚忍不住湧出來。」

用藝術進入不同社群

.馬仔沙畫表演

神也透過沙畫,不斷擴張馬仔的服事邊界。當他第一次倒沙落燈箱時,神就說話,其實你也是一粒沙。人不喜歡沙塵,落到身上都想拍走,但神說祂喜歡,因為是祂創造的。「不要小看幾粒微小的沙塵,當它們堆積一起,有光就有變化,很美麗的圖畫就可以創造出來。」對馬仔來說,以前從沒有想過可以進入精神病院教精神病康復者畫沙畫。「我覺得很奇妙,畫畫可以去到醫院、監獄甚至肢體殘障社區等,那裡的人全部都是社會看來不美麗,殘缺的人。這又令我想起沙,因為沙也是石頭經歷過無數磨蝕及粉碎才變成。所以神也愛那些殘缺的人,神都愛的我們就要去服事。我發現自己在服事過程中也被建立和鼓勵,這才是我最大的得著。」

(記者莫嵐報導)

國際神召會「國度特會」 海蒂‧貝克:我們的活水江河滋潤世界

國際神召會(ICA)於3月16王17日邀請宣教士海蒂‧貝克(Heidi Baker)來港於「國度特會」中分享信息。會中海蒂分享了如何流出活水江河去愛人,並鼓勵會眾以跳舞敬拜神。

海蒂一開始指出,每個人都應該與耶穌緊緊相連。若有人不認識耶穌,他就是失喪、貧窮的人。相反,若神的靈若住在我們裏面(羅 8:11),我們就懂得愛每一個按神形象被造的人。神的兒女應該時刻被聖靈掌管,那是敬拜神的行動。「你每天都流出活水江河滋潤著整個世界,你能夠餵養貧窮和失喪的人。」當人按照神所說的身分活著,又遵守神吩咐你做的事,可以立即彰顯神的能力。她在非洲的工場見過不少例子,一些今天得救的小孩子,第二天就已經可以趕鬼和叫瞎眼的看見。她總結:「這個呼召不只是屬於我的,而是在於你有多想貼近主。」海蒂以往覺得愛貧窮人很容易,卻不懂愛教會。直到有一次,她獲邀到烏克蘭領會,卻發現她要分別帶領彌賽亞猶太人、天主教徒及基督徒聚會,聖靈傾注在所有人當中。神對她說:「愛我的身體,愛所有的人。」神說她若不愛基督的身體,就不會有權柄。當人看到其他人的需要,就會感受到神為何差耶穌到世界上,也可以「與耶穌一同得榮耀」。(羅8: 17)

海蒂又鼓勵會眾以舞蹈敬拜神。以往她曾經來港與潘靈卓一同服事吸毒者。當他們從毒癮中得自由後,曾在廟街跳舞。她指出:「我們都被呼召要跳舞!跳舞可以提升對天父的信心。」她又憶起曾在墨西哥城的街上傳福音,卻被警察關進監獄,當時其中一個同工開始跳舞,就有人來把他們釋放了。另有一次,她在巴西帶領聚會,聖靈的同在厚厚降臨。她感受到神想人跳舞敬拜祂,當她看到台下有一個四肢癱瘓的男孩,就為他禱告。神重建了他手腳的肌腱,然後他竟然起來跳舞,全場都驚訝神蹟的發生。

 

(記者林暐皓報道)

職場信徒被呼召作宣教士 教會須裝備及賦權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職場轉化學院於1月15下午舉辦「怎樣裝備與賦權職場信徒」教牧講座中,邀請保羅史蒂文斯博士(R. Paul Stevens分享如何幫助牧者支援與裝備職場信徒實踐信仰。

現年80歲的史蒂文斯服事主超過55年,從牧養會眾的經驗中,他總結了以下四點發現:一,耶穌是教會的頭;二,所有教會會眾都被呼召在教會及世界裡服事;三,神呼召全體的會眾,不只是呼召牧師、宣教士;四,神的子民的服事地點在世界之中,要充滿萬有(弗4:10)。他簡述以弗所書的脈絡,保羅在一至三章指出信徒在主內的身份,四至六章就教導信徒如何在世界活出呼召。史蒂文斯說:「基督徒不是『去』教會,我們就是教會。教會具有聚合與分散的功能,神在每周一早上差派宣教士去職場,是專職宣教士不能到的公司。」因此,他認為,每間教會在地圖上的據點應是工作場所,不是居住的區域。

史蒂文斯提出教會應該是一個有機體,多於是一個組織。教會是一個身體,肢體間互相依靠(林前12)。身體的整體效果應大於各部分的總和,在多元中合一。他說:「現在的領袖訓練把人倒模成同一個模樣,這樣的訓練不能有效地裝備肢體。」他之後透過身體四個系統比喻教會如何服事職場。

首先,史蒂文斯提到神經系統。它結連身體所有部分,所以教會每個肢體都須要直接與耶穌相連,被耶穌領導。可是,當教會組織化的時候,會眾只把問題反映給長老,期待他們作決定,而不是直接尋求神。因此,教會要發掘神放置人心中的熱情,明白神的主權安排子民在不同的職場服事,教會肢體的恩賜配搭也是神的計劃。他笑言:「教會應在星期一至五寫上『教會在職場,不在這裡』!

第二個系統是消化系統。史蒂文斯引導與會者反思:我們在餵什麼給教會?他指出教會應教導職場的呼召和神學。服事神不單單在教會中,也是在工作中。他提議,教會應每週邀請職場信徒講道或分享工作見證,用職場的用語溝通。教會須要給予肢體召命辨別和輔導。

第三個系統是循環系統。正如身體靠血液作循環,教會的循環系統就是文化。文化由象徵符號和物品組成,在符號背後就是價值觀和信念。史蒂文斯建議,教會要多用職場的象徵符號,訪問信徒在世界的工作、信仰和挑戰,也必須為他們禱告,慢慢地改變教會文化。

最後,史蒂文斯提及骨骼肌肉系統,指出教會和家庭如何支撐職場的關係。他建議教會應建立行業支持和禱告小組,又要精簡架構讓人在世界和家庭中服事。教會要認同工作是神的禮物和召命。「沒有任何場所黑暗到基督徒不能服事,職業也沒有高低之分。」他總結。

講座下半部分,史蒂文斯談到「裝備職場信徒的挑戰」。他提到商業和職場長期被教會視為不屬靈,背後包括歷史、制度、神學、會眾及靈性等因素。歷史上,受希臘思想影響,靈性哲學為最高尚,勞力最低下。中世紀時代,修士、牧師和宣教士被認為比職場信徒更屬靈,馬丁路德亦認為生意和公義不能並存。制度上,忙碌的牧者不了解職場困難。教會亦多著重宣教士,忽略職場。史蒂文斯反問:「為何不為職場肢體禱告呢?」神學亦瀰漫著一種「聖職人員才有特殊呼召」的迷思,但其實所有人都是「被呼召」的。會眾之間也不明白其他人在職場做什麼,沒有為大家的服事代禱。最後在靈性方面,世界會認為宗教只關乎個人精神層面,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要賦權職場信徒,史蒂文斯提出要停止用「平信徒」和「聖職人員」兩詞去區分服事神的人。他指出初代教會有領袖,但職銜永不高於教會整體。他說:「教會沒有平信徒,每個人都是神職人員。」他建議領袖可到肢體的工作場所探望他們,聆聽他們的問題,確認他們的生活是神的事工。再者,教會的講台應談及職場問題和神學,又要為職場禱告,差派人出去服事神的國度。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從師生變同事 十載同行信仰路

從記者到老師,從壞學生到神學生,李德慰老師與學生阿勇在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同行10年,一起走過高山低谷。今期 Kingdom LIFE與大家走進校園,一同傾聽這對師生在同行裡如何經歷神在各自生命以及校園中的轉化。

「看見」的重要

 李德慰老師與阿勇的「相遇」是由一個祈禱開始的。李以前是一名記者,神呼召成為老師後,在工作上遇到不少難題,有一次他向神祈禱:「神啊,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之後他行出辦公室,經過自修房時看見阿勇和他的同學坐在裡面。李覺得很好奇,於是走過去與他們打招呼。阿勇竟然主動和他聊起信仰:「老師,你為什麼會信耶穌?」於是,他們開始聊起信仰話題,建立起真實的關係。「在這種機緣巧合下,我就帶了他和其他同學回教會。就是這樣,開始了與阿勇的同行,至今有10年了。」

透過這次相遇,李意識到,看見很重要。很多時候人太忙就會看不見,與阿勇的相遇就是神教給他的一個功課。「『你想作我的工,就出去行下吧﹗你在學生群中多些走動,你見到就會做,不用我再提醒你。』這是神在祈禱中對我說的話。當我看見阿勇坐在自修房溫書,就如同摩西看見荊棘著火一樣,怎麼可以不走近去了解?當一走近,就會明白神有工作給我去作。我們不要讓自己趕『死線』,就會看見神的工作。

故事的另一主角阿勇形容,李老師一向有為他們補習,陪他們溫書到很晚。所以,當時阿勇心裡會有疑問,為何這位老師會願意留下來陪他們,因為學校放學之後是沒有人的,很少有老師像他一樣繼續留下。於是阿勇就好奇問他是否有信仰,信的是什麼。是李的生命令他對信仰有了興趣。「李老師不是用一種教化的方式向我傳遞信仰,而是用行動去實踐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這是最能說服我的。」

師生的同行

進入這間中學的頭兩年,李坦言,自己哭過很多次,對著這班學生,他不知道怎麼教,和同學有很多衝突,很多次他都想過放棄。「剛剛開始做老師時,我不懂怎麼事奉,只是答應了神要陪著祂的羊長大。」之後他就遇到了阿勇,阿勇以前很粗魯和頑皮,會在學校咆哮,惹事打架等,但李認為神就是想將福音帶給這些所謂的壞學生。在他眼中,雖然這群學生不守規矩,很頑皮,但李覺得他們心地善良,只不過不適合坐著讀書而已。「在我的成長經歷裡,我也算是教育制度的失敗者,試過重讀,也是剛好遇到重視我的老師,我才沒有學壞。所以當我在這裡教這些學生時,就想起那些老師。其實對著這些學生是很開心的。別人會說我在幫助他們,其實在服事他們的過程中,我找到從事生命工作的意義。看見他們怎樣認識神,神如何扭轉他們的生命,我深信,這是聖靈自己親自作工。

阿勇憶述當年自己嘗試去變好時,其實很想讀好書,去過一個正常學生的生活。但那些老師對他的印象不好,當阿勇有學習問題請教他們時,其實都不太願意理他。後來遇到李老師,阿勇覺得他很不同。李老師真的願意用心教導他們,即使他們在學校的形象非常差。「當時覺得好開心,自己被人重視,因為從小在家中,因著父母離異,我得不到父親的愛和重視。」而李老師對他的影響非常深,現在阿勇在教會服事,也是立志要將信仰活出來。「現在我主力服事年青人,我不會單單只叫他們去做事,我自己都會落手一起做,與他們同行,這是年青人最需要的。」

神在異夢中的鼓勵

在10年的教學生涯中,李坦言,所受到的衝擊並不少,其中學生的離開對他的打擊最大。在服事的第6年裡,他帶了一群年青人回教會,也信主了,但當找工作或各樣事情受到衝擊時,他們都離開了。那段時間李非常低落和沮喪,他去求問神,我要怎麼做?神回應,你要經歷聖靈。「那一晚,我就跪在神面前祈禱,神啊,求你的靈充滿我,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快要放棄了。而當晚,我就開始發異夢。我平時很少發夢,但這個夢我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夢中,耶穌安慰我鼓勵我,為我披白袍,還對我說,你要繼續教書。我3點醒了,不斷流淚。神,你是真實的,原來不是那些學生會不會留下的問題,而是這是神的呼召問題。神的呼召,我就不走,我要經過流淚谷,神就應許讓我看見結果。

而阿勇的委身,就是神彰顯的結果。李未曾想到會見這一幕,阿勇順服神的呼召,回到這間學校成為福音幹事,後來更去讀神學。「原來神的靈會工作的,在之前我是看不見,唯有繼續等待,是神讓我看見祂一直在作工,令我有動力繼續前行。」阿勇進來學校服事後,他們的關係從師生變成同事,在事工的配搭中,也會產生摩擦。「開始時我都不知如何繼續牧養他。這也是我的一個新學習,以前他們年紀小,會聽你說話,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意見。我自己也在學習欣賞這個年青人在神面前有領受,能夠看見我看不到的事情,以新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同行。」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將天國文化帶進飲食業

香港的飲食文化異常豐富,各色各樣的餐廳應有盡有,但飲食的方便卻是由從事飲食業人員的巨大付出而成就。很多人認為飲食業是最難信耶穌的行業之一,但有一群的基督徒卻迎難以上,抓住神的呼召去服事這個群體。今期Kingdom Life 採訪了從事飲食業牧養工作多年的鄭偉誠牧師及「好主意」餐廳經理Dickson,透過他們的經驗及分享鼓勵更多人加入服事飲食業,同心以天國文化轉化飲食業。

摸索新的牧養模式

在鄭牧師多年的服事中,他看見飲食業信耶穌最困難的是時間問題。他們每日工作時間很長,週末是最繁忙的,而教會的活動卻集中在週末。很多時候,飲食業從業員信了耶穌,但當要返教會時,就面對工作時間與教會生活的衝突。有些弟兄姊妹甚至在信主之後很難在這個行業立足,因為你跟別人說信耶穌,別人會對你有要求,造成很大壓力,最後索性轉行。另一情況是,有些基督徒入行之後,就不再返教會了。

面對飲食業的這個狀況,神給鄭的領受是「先聚後散」。意思是,一群飲食業的基督徒先匯聚一起工作,彼此牧養。因此,從今年1月開始,鄭從星期一至五的上午都在「好主意」餐廳的水吧做義工,逢星期一下午都會與餐廳的員工聚會,用這個時間敬拜祈禱,看聖經及分享信息。「如果我們只是和飲食業的人口講要跟從耶穌是沒有用的。」飲食業和文書工作很不同,他們的學習模式主要是模仿,即是師傅不會教你怎樣炒菜,而是你去觀察他是怎麼做。「如果我們想去牧養這個行業,就要用他們慣有的模式去做,就是模仿。和他們一起工作,也是對我的一個挑戰,我要用實際行動去活出我所信的耶穌。」

「『好主意』是一個牧養點,而我們期望在更多的地區建立這些點,那麼餐廳就成為很好的聚會地方,除了可以牧養餐廳的同事,還可以輻射附近做飲食業的基督徒來參與,以致更多人有機會被牧養。」這就是鄭想建立的飲食業的牧養模式,他定義自己的身份是職場牧者,每星期撥出一部分時間和他們一起生活,牧養他們,而工作的場所就成為一間教會。

除了職場牧者,鄭也期望興起職場宣教士。「有些弟兄姊妹很想在這個行業中回應主,我就鼓勵他們不需放下過去在行業的經驗,只需要願意在工作崗位中成為職場宣教士,就可以成為服事的人。」鄭現時正在提供門徒訓練給這些有心的弟兄姊妹,期望他們被裝備後可以差派到一間基督徒老闆的餐廳中工作。那麼,一位職場宣教士配搭一位職場牧者,這樣兩個彼此配搭,就會成為互相支持,而這些餐廳就會成為飲食業的福音大本營。在飲食業中,這種文化的轉移很難一步登天去到不同食肆中,但從基督徒老闆的餐廳開始,匯聚越來越多人,就可以令這個文化能不斷擴展。

神的恩典——「好主意」的誕生

「關於『好主意』的運作模式,其實是神從很多年前,就已經帶領我走向這個方向服事祂。」2003年,Dickson當時工作的餐廳結業,他就與一群弟兄去不同餐廳探訪及幫手,其中一間餐廳叫「好主意」,就是現在這間餐廳的前身。「當我一看見這間餐廳的名字就覺得非常好!『好主意』,就是GOOD IDEA,其中GOOD的一個字母『O』是透明的,意思就是神的旨意成就好的主意。」Dickson在「好主意」幫忙數天後,得知餐廳的股東想將這間餐廳轉手。「老闆問我是否願意接手,但我沒有足夠資金,所以根本不敢想。後來我回去和牧師祈禱,領受了一句經文:『當兵的人不用自己帶糧食。』當我聽到這句經文後繼續思想,就覺得很有道理,出去打仗士兵,當然不用擔心糧食和家庭需要的。」之後Dickson繼續禱告,突然有一位弟兄提議一起籌集資金,最後竟然籌到超過所需的資金數目。而那位老闆也決定,轉手的費用可以以後慢慢還。負責裝修的弟兄也願意遲些再收錢,所以到了餐廳重新開張的那天,Dickson看看銀行存摺,發現他基本上一分錢都沒有用過!神的應許就是這樣以奇妙方式成就了。

後來,「好主意」經歷了幾次的重整搬遷,每一次,Dickson或多或少都會有失落感。例如最開始的那間,他們也是做了7個月就結業。「當時臨結業時,我問神,我們不是為賺錢而做,也看見你的祝福和帶領,為何經營了7個月就要結業?」當時Dickson感到很低落,但有一天他在回餐廳的路上,看見天上有太陽,但又在下雨,就想起那首詩歌——「雲上太陽」。「聖靈在那刻就提醒我,當日在內地,神用幾日時間幫助我賣了一間餐廳,我覺得是神的工作,但今日我遇到一些事不明白,就質疑神嗎?當時我就立刻感到很慚愧。而差不多同時,有一位弟兄也和我說,你以為你不見了很多錢,但今天早上神告訴我,祂也是用了很多錢在栽培你。」

一路的經歷雖然困難,有很多不甘心及失望,但Dickson明白到,神在我們軟弱的時候,就會提醒扶持我們,這就是一個訓練。「直到今天,我覺得這個訓練還未結束,因為今日我站在經理這個位置,就是神給我權柄,揀選了我去服事這個群體,為著神給予我在飲食業的異象繼續奔跑。」

(記者莫嵐報道)

查詢食物到會或合作,請致電2799 8171(好主意)

SPARK啟發職場特會 動員合一職場宣教運動

由香港啟發主辦的「SPARK啟發職場特會2017」於7月14至15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參與的職場信徒來自全港18區、50個行業。兩天的特會共有接近500人出席。SPARK運動的目的是希望招聚和激勵每一個信徒,將神的國帶到職場當中。

為了更有效動員教會擁抱職場宣教異象,香港啟發在7月11日為教牧同工舉辦了一場「SPARK牧者午餐會」,招待了來自30間教會的58位牧者同工。餐會上三位資深的職場領袖分享神如何透過他們轉化生命和公司群體,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挑戰和辛酸。參與的牧者同工分成多個小組,討論和探索教會可以如何服侍和轉化職場。最後,全場牧者一同為三位職場領袖禱告差遣他們。聚會後,有超過一半牧者回應希望探訪SPARK地區小組,認識前線啟發職場的工作。

特會晚上的兩位主講嘉賓圍繞職場信徒的身份分享信息。生命頌浸信會主任牧師陳潮源針對信徒在職場中所面對的恐懼、埋怨和自卑,提醒基督徒在職場是神所揀選的大能勇士。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客席講師黃元山則從自己多年來從事銀行、公職、社企的經驗,分享基督徒在職場中容易放棄活出神所呼召的生活和神兒女的生命,轉而過安舒、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信息分享後,大會帶領參加者祈求領受天父的愛和滿足,向主交託纏累自己的事物,包括金錢、地位、恐懼等,以致可以活出召命。

特會第二天早上以一連串見證,講述啟發的特色,包括強調真實、注重友誼關係、依靠聖靈工作,是能夠不斷繁衍的工具。其中仍在尋索信仰的Pearl分享,她在參加啟發初期,擔心自己的信仰歷程不同而不被接納,但啟發組員卻表現出真誠和友善,她因此能輕鬆表達真實的自己,相信不會被組員論斷。就在特會的前一天早上,她的早餐被咖啡店員工調亂了,繼而工作又不順利,她感到挫敗和低落,於是進到洗手間內祈禱等候神。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整天的工作都很順利。而且第二天早上,啟發的組員竟然為她預備了昨天失去了的早餐,讓她驚喜不已!雖然到現在Pearl還在尋索信仰,但因為在啟發經歷了真實的關愛,令她十分喜愛公司的啟發群體!

特會設有三個工作坊,其中於「教會與職場:如何築起橋樑」工作坊上,牧職神學院院長冼日新指出,教會和職場的合一對於職場轉化相當重要,教會需要具備完整的教會觀和天國觀,又要認識職場的世界,才能作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回應現今社會和經濟的艱鉅挑戰。在另一個工作坊上,香港啟發總幹事楊亦田亦提供了實質的裝備,讓職場領袖與教牧同工能夠合作,幫助那些在職場上完成了啟發的人,能在教會建築物以外的地方經歷教會生活(群體)、教會的教導和培訓(門徒訓練)、教會的使命(宣教)。這是非常重要,因為「神要轉化職場這個巨大的宣教工場,成為祂龐大的宣教軍隊!」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人工智慧不能創造文化 -【文化守望者】專欄

人工智慧是今日媒體很熱門的話題,早前我才突然注意到家裡電飯煲上的「AI」標誌,原來不知不覺間,人工智慧科技已進入尋常百姓家。自從AlphaGo擊敗世界棋王後,人們開始認真想一想,人工智慧可能真的會有「無所不能」的一天。也許不像科幻小說那種劇情,人類創造出來的電腦反過來管轄人類,但迫在眉睫的危機是飯碗被搶,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人的飯碗被搶去最多。在我看來,也不用擔心因失業而沒錢生活,為防社會過於動盪,更多國家將會考慮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然而,我不認為全民基本收入是最好的方案,但若然失業問題太嚴重,我當然不會反對。我只想說,社會不應只著眼於工作的收入,卻忽略工作的意義。今天媒體講述種種人工智慧威脅論,往往轉述富豪們的解決方案建議:全民基本收入,好像就只有這條生路可行。當然,為生活而工作,本身是屬靈的,聖經說,人人都應享受勞苦的結果,所以為供應生活需要,而辛勞工作,是人的責任。但有些人可以超越責任的意義,而將工作的價值昇華,成為夢想的實踐,使命的達成,最高層次是神聖的呼召,到了這境界,工作就是一種幸福。

你可能會這樣想,可以去做人工智慧不能做的事情,不如搞藝術創作吧。但有人已研發了寫詩、繪畫的電腦程式,甚至分析當代著名藝術家的技巧和風格,而進行天衣無縫的模仿。人類和電腦真的再沒有大分別嗎?

電腦的確可以更快、更準確、更完美,進步程度是人類的千倍、萬倍,而且不會喊辛苦,不會鬧情緒。但電腦本身無法創造文化,因它不尋求意義,也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而意義是人的獨特追求,是按照神形象的人才有的特質。因對意義的追求,人類社會發展各式各樣的文化。

普天下的生物,就只有人類會追求意義,而且是一生的追求。終極的意義是關乎我們為何活著,而這與神聖的召命有關。神呼召的是人,而不是人工智慧,當某些工作漸漸被取替時,這更迫使我們清楚看出自己的身分和位置,在變化莫測的世界裡尋回不變的使命。


文@黃少芬

【Kingdom LIFE】Go Kids 放下恐懼 釋放孩子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孩子是神賜給父母的屬靈產業基督徒父母都希望按著神的心意去養育下一代無奈在香港現時社會的教育氛圍下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父母失去神所賜予的教導能力來自聖士提芬會的Esther Chu決定向「贏在起跑線」的教養方法說不為兒子開設自家學堂而因著她的堅持神開始祝福這個事工更多家庭被召聚一起決心為孩子一個營造自由快樂的成長空間

自家學堂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Esther本身在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事工,幫助那些有毒癮、情緒或家庭問題的青少年走回正軌。Esther發現這些青少年每個都有特別的才華,只不過現時香港的教育方法未必適合他們。於是Esther會用創意的方法去教導他們,例如用Rap「饒舌」的方法教中文等等。後來Esther有了小朋友,才發現香港的填鴨式教學從幼稚園已開始,如果想拒絕這種教育,就要讀學費高昂且位置偏僻的學校。我發現自己工作的地方所有幼稚園可以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而且我也有教學經驗於是我有一個想法不如自己教小朋友吧!當時機構裡有4個同工的小朋友是同齡的,4個媽媽決定開始「不上幼稚園」的自家學堂。

Go Kids要成為世上的光

在自家學堂的兩年裡,Esther大兒子的「上學時間」過得快樂又充實。他最喜歡媽媽的「教學」,這令到Esther也覺得好快樂,因為她擁有的第一個「粉絲」就是自己的兒子。「兩年後我的小兒子出世了我希望自家學堂能延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了一個類似play group的社群就改名叫『Go Kids』意思是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自由快樂地成長勇敢向著自己的夢想奔跑

而同一時間,Esther開設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的臉書專頁,開始撰寫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0-6歲小朋友應該多玩多探索,而不是去參加很多興趣班,過早讀書識字其實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這個專頁一出現就大受關注,Esther歸因於現時的教育氛圍對小朋友及家長均造成巨大壓力。Esther記得有一次寫文章談到,不理解香港為何需要3、4個人才能照顧好1個小朋友,現時很多人失去作為父母應有的能力。之後這篇文章在網上產生很大的迴響,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接近10萬人看過這篇文章。「那一刻我心裡覺得好忐忑。我反問自己在做什麼?其實我可以正常照顧自己的小朋友,而不需要受到那麽多人注意。」但那天Esther靜下來祈禱時,神就對她說,Go Kids可以作光,去照亮那些未找到出路的父母。之後我就明白這是神的心意也是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論所以我沒有刻意去開始Go Kids而是人很自然地渴慕這個地方我知道這是神的意思讓這件事發生也是我的榮耀.

敢於與眾不同

Esther認為,對於「不讀幼稚園」這個決定,香港父母最難突破的是自身的恐懼,懼怕別人的看法,懼怕教育失敗。而對Esther來說,當初20多年前決定來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剛開始時甚至沒有「人工」,身邊很多人質疑她的決定甚至認為她根本不是在工作,但都因著抓住神的呼召而繼續堅持。「當我經歷過這種反對之後,對於今日我怎麼教養小朋友,別人的看法對我影響已經不大了。」而很多香港的父母,除了考慮小朋友的前途之外,還有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在教養小朋友的過程中隱藏了很多的恐懼。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關香港父母要經過的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去行。

追隨呼召實現夢想

關於夢想,Esther相信神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呼召,每個人一生都要去尋找那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夢想是令人有熱情並且渴慕快跑追尋的。當然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可能需要人退後一步,甚至放下一些堅持。Esther在中學時有很多夢想,例如想做護士、社工、演藝、老師和作家等等。但中學畢業後Esther成為了一名導遊,之後因著聽見神的呼召,辭去做了4年的導遊工作而全時間在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

「青少年的服務工作我已經做了20多年,在我的生命裡發生了很多奇妙的事情!雖然我不是護士,我可以藉著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心靈;我不是社工,但所做的工作比社工還廣泛;我不是教師,但我教一班別人不看好的孩子去尋找夢想。今年我出版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這本書,而最近我們完成了《追龍》這套話劇……如果我當初不是跟從神的呼召去事奉我一定完成不了這麼多事情我為神的呼召放下穩定的工作神就幫助我實現了所有的夢想還擁有很好的家庭兩個兒子同心事奉的丈夫一切的豐盛都是從神而來而且超過我當初所想所求

個人簡介Esther Chu於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輔導工作為了兩愛兒不需追逐起跑線過簡單快樂童年而決定開始自家學堂更成立關懷家庭的社群Go Kids並出版著作《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