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屬天屬地的權柄

在位70年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9月8日下午安祥辭世,享耆壽96歲。英女王的一生,可謂活現了君王應有的典範,直到離世前兩天,仍在履行公務。正如她21歲時在南非的演說,畢生為人民服務,神會幫助她實現誓言。最近有作家撰文透露女王與親近友人之間的對話,女王說:「我希望耶穌能在我有生之年再來。」當被問到原因時,她回答:「因為我想將我的王冠放在祂的腳下。」經歷漫長的君主生涯到晚年仍然願意摘下冠冕,這表明她非常清楚自己的王位與身分,都是從天上的神授權而來。回到70年前,英國是歐洲唯一仍保留加冕禮的王室,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由大主教為君王膏抹,代表從神而來的揀選與權柄。君王,也被稱為神的受膏者。

世人渴望看到有形的王,當人不認識神的時候,他們相信人的能力勝過一切,希望選出賢能的人成為君王治理他們,甚至自立為王,欲與神同等。聖經也記載了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像列國一樣。(撒上8:5)掃羅成為第一位被膏抹的以色列王,後來卻因懼怕人民多於敬畏神,導致失去王位,也喪失性命。而女王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愛戴,也維持了大英國協的合一,與她明白自己的身分,認識神的次序,以及至高無上的掌權不無關係。本報今期中間資訊圖是關於神國度運作的原則,今日英女王的離世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促使我們去反思屬天與屬地權柄的關係,以及我們作為神國子民應該如何擁戴國度的君王,祂才是唯一配得我們全心全意順服的主,連地上君王也不例外。「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侍奉他。」(詩72:11)

地上的受膏者是天上受膏者的影像,70年滿了是一個記號,宣告今日人的心要被喚醒,神子民回轉歸向天上的真正受膏者的時候已到。每個神的兒女,都是被膏立在神所預定的領域,與耶穌基督一同執政掌權。讓英女王的話成為我們的提醒,學習放下自己的冠冕在耶穌的腳前,以神的話語與啟示成為我們的生命謙卑順服的指引,不再以人的能力去事奉神,征服世界,而是行出屬神膏抹者應有的典範,學習耶穌這位謙卑的君王,以愛去得著和改變世界。

 

領袖要迎向甘苦的服侍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今天的信徒都喜歡聽祝福的話,卻甚少人講及苦難,或鼓勵人迎向苦難這功課。華里克(Rick Warren)牧師說過,我們的經驗,無論好壞,都帶著目的,將來為神所用。因此,我們要用另一個眼光來審視過去不好的經歷,讓自己能在回顧中轉化,擁抱這些經驗,視之為來自神的化了妝的祝福。 華人的教會文化較著重做事(doing),對什麼是生命(being) 有一種陌生感。但領袖在服侍上一定會遇上苦難,被推著走近神,經歷祂深刻的愛。事實上,最能夠經歷神的愛和信實,就是苦難的時刻。以下是我一個真實的經歷。

近十年前,我與隊工到中國跟政府交流,洽談開展困境兒童工作,特別是申請牌照的事。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出發,卻沒想到是這樣的艱辛而徒勞!整個旅程是不斷喝酒,不斷被帶去遊山玩水,正事卻沒有一樁談得上。內地官場文化,特別是十多年前,都叫我們很花力氣適應。把酒言歡、先建交才談公事,都是我們之前不了解的潛規則。

最後一晚是喝酒喝得最辛苦的,回到賓館大家都不支倒下。記得我在廁所中,頭暈和雙腳軟得無力起身(國內是蹲廁),我生平第一次在廁所內用了全身力量來呼求神。我們沒有一個是嗜酒的,大家已勉力奉陪,捱了很多回,勞力是付出了,事工發展之路彷佛遙不可及,直教人失望頂透。有位義工表達激憤:「這樣喝酒,喝死人了!我們走!香港也有很多正事要辦!」大家即時鴉雀無聲,心情低落到極點。

大家身體情緒都欠佳,我唯有提議一起禱告。剛閉上眼晴,我便止不住流淚,因為想起了德蘭修女的故事。昔日她決定離開安舒的修道院,照顧街上的貧窮人,她本來帶了修院的一片麵包,但當她走到門外,看到衣衫襤褸的窮苦人,便把麵包送出了。不久,她餓得暈倒在街上,沒有人理會她,當她醒來,卻當沒有這回事似的,繼續在街上服侍。

神所要的,就是那些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 25) 當時,我腦中出現了這個片段,就大聲呼求:「主啊,我們所受的苦,又算是什麼呢?如果這個異象是祢的心意,我們不能放棄!」在場的各人都承接著,逐一起來宣告,又高聲讚美主,這是發生在賓館裡的一場最敬虔的敬拜。禱告中,主安慰我們說:「天上的批文(牌照),我已為你們預備。」即是說,此刻申請牌照無比困難,但抓住祂的應許,事便可以成了!果然,主後來給了我們牌照,不是一個,是先後三個!

當領袖願意迎向甘苦的服侍,擺上代價去順服,神會以更大的神跡來激勵我們!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藉事工、寫作及培訓來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攻擊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

 

 

所有權柄(三) —— 使徒性團隊服事 -【復興以色列】專欄

這一代,神正在恢復基督身體使徒與先知的功能。執事負責監督與教會相關的事務,長老則負責管理和監督地方教會,使徒的領導則是處理更廣闊的基督身體事務。使徒性團隊訓練新的領袖、建立及連結基督的身體、擴展神國。

以弗所書四章列出了五種不同職事的領袖,他們按著五重恩賜去服事。牧師擔任協調與監督長老的角色,使徒則協調、監督及牧養五重職事的服事人員。牧師雖然身為地方教會的領袖,卻需順服使徒的權柄。使徒為地方教會奠定異象與基礎(林前3:10),設立應有的秩序並監督整個架構(多1:5)。

以弗所書四章提及的恩賜可以在較低的權柄層次運作:教會內任何人都可以發預言、作教導或傳福音。這些功能亦可以在會眾、長老或五重職事的層面運作。一個人必須曾在長老的層次運作才能在五重職事運作。在進入使徒職分前,使徒必須先在長老與牧師的職份服事。 為了令基督的身體成長,要先確認不同類型的恩賜與呼召。目前許多教會因為對五重職事缺乏理解,每個被呼召作領袖的人都嘗試去當牧師。這可以是適得其反,甚至是具破壞性的,因為這是要求牧師獨力擔當五重職事的各個層面。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團隊合作模式而非獨腳戲。以弗所書4章給予一個可供不同類型領袖合作的模式。假如在不同職事上沒有協調或監督者,會產生內在的利益衝突:先知會關心神多於人,傳福音的人單將心思放在未信者,牧師只想到群羊,教師則埋首於研經!使徒的工作有如籃球隊的教練,目的是幫助隊員彼此合作,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藉彼此相助去贏得比賽。

基督身體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有系統地說明聖經原則;牧師鼓勵並造就群羊;傳福音的帶來復興的動力;先知帶來聖靈的啟示;使徒的焦點是整體的神國。假如我們今天不接受使徒的服事,就無法活出昔日使徒行傳所經歷的。有些人不相信除了最初的十二個以外還會有使徒,巴拿巴的故事證明了有其他使徒(徒14:14)。正如教會是在牧師的權柄範圍內,使徒也有眾教會與事工在他的範圍內。由於使徒的功能是為著更廣闊的基督身體,因此更關注合一:「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弗4:12-13) 。


( 文章輯錄自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新書《所有權柄》)

成為讓人熱愛跟隨的領袖 在無限賽局中留下永恆影響

隨著華人的職場及教會新一代領袖興起,領導力對於帶領教會及機構邁向卓越尤其重要。2019年度的香港「全球領袖高峰會」於3月15-16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行,主題為「人人都有影響力」。會中多名世界級領袖用視像信息分享領導力的藝術,包括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及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等等,約有300人參與高峰會。

成為人熱愛跟隨的領袖

.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
.克雷.葛羅雪(Craig Groeschel)

高峰會首先由克雷.葛羅雪分享信息,主題為「成為人熱愛跟隨的領袖」。他是領導力節目主播,暢銷書作者,也是美國生命教會主任牧師,他們的教會創建了全球通用的聖經應用軟件YouVersion。葛羅雪指出,當人跟隨好的領袖,會感到受重視、得到啟發並自覺有能力帶來改變。若領袖要創造這樣的環境,需要有關懷的心,啟發人的熱情及樂於授權。「你要成為一個愛人的領袖,人們才會想跟隨你。」相反,好的員工離職往往是為了離開差勁的領袖。他指出,領袖須要向跟隨者表達兩個重要信息:「我注意到」及「你很重要」。葛羅雪每個星期五都會在生命教會向每一位同工表達感謝及欣賞,他的宗旨是「以超過應有,再加上一倍的程度向人表達讚賞」。領袖要啟發人的熱情,將人裡面蘊藏的熱情引發出來:「熱情得到啟發,就會生出一份執著。」

其次,領袖亦必須樂於授權。葛羅雪提醒:「你可以掌控,或可以讓團隊成長,但你不能兩者兼得。」委派任務會帶出跟隨者,委派權力則培養出領袖。領袖宜多說:「我信任你、由你決定吧、我信任你的判斷力。」因為要了解團隊是否可靠的唯一方式就是信任他們。葛羅雪最後指出,耶穌就是人熱愛跟隨的領袖,以致兩千年後仍有人願意跟隨。祂關懷罪人和弱者,啟發門徒進入呼召,更授權人完成天國使命。

看得更遠更早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約翰・麥斯威爾接著分享「領袖的共通點」,他曾任衛理會牧師25年,現為領導力大師。他指出所有領袖有以下共通點:他們比別人看得更遠,也比別人更早看見。首先,要有豐盛的心態,擁抱創意或彈性,才會有遠見。第二、領袖要有一套「五步前進循環」:嘗試、失敗、學習、改進和重來。麥斯威爾提醒,不斷發現新方法而從不放棄,才是長遠成功之道。第三,領袖要常接觸能夠啟發你的人或場合,讓自己不斷進步。第四,領袖要每天刻意成長,好像他修訂自己25年出的書,改動了九成的內容;也像他父親在96歲高齡卻相信生命最大的可能性仍然在前面一樣。最後,要為異象留下空隙,就是「你正在做的」及「你可以做的」之間的距離,去驅動你「看得更遠」、「更早看見」。麥斯威爾總結說,人的終點就是神能力的起點,當我們到了極限,就要放手交給神。

無限賽局的新型態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領袖除了突破個人成長,對整個戰局的理解亦非常重要。賽門.西奈克就向會眾提出一個突破性的「無限賽局」論述。一般人認為所有競爭都是「有限賽局」,就是好像足球賽一樣,有已知對手、固定規則、共同目標的競賽。而「無限賽局」是指,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對手,規則隨時可變,目標是繼續留在競賽場上。西奈克提出,公司的運作和人生的旅程都是一個「無限賽局」,當中沒有所謂勝負,只有領先或落後,而真正的對手只有自己。要在「無限賽局」中領前,有以下五個重點:有正當的目標、可信賴的團隊、相稱的對手、求生的彈性及勇氣。正當的目標使人願意為之犧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包容所有人,並以服務為導向。達成這個目標的主要利益,是由貢獻者以外的人獲得。領袖有責任創造出環境,讓團隊展現最好的一面,成為可信賴的團隊。「無限賽局」中相稱的對手能夠挑戰和驅使我們繼續進步,但擊敗他們並不是主要目的。為了實現正當的目標,領袖要願意砍掉現有的運作模式,這是一種求生的彈性。持續地留在無限賽局中需要勇氣,西奈克鼓勵與會者選擇讓公司、機構和人生以無限賽局的方式運作,讓我們永恆的生命,為人留下永恆的影響。

多年致力推動領導力發展的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許多教會領袖受到聖經及神學的訓練,領導力方面的訓練卻相當不足:「近年香港社會對教會評價負面,青少年離開教會,許多教會也正值領導交接時期,領導力急需要得到提昇。」正值華人領袖興起的時候,她相信:「領導的恩賜能夠啟動其他的恩賜,影響力比我們想像更大。」

.大會今年製作了大型標板協助人明白主題脈絡

(記者林暐皓報導)

比爾‧海波斯不當行為指控可信 教會宜訂立新政策阻不當行為

美國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前主任牧師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去年三月被媒體揭發有性騷擾及不當行為後提早退休,教會委任獨立諮詢小組開始調查。最近,調查得出的結論,認為針對海波斯的指控是可信的,並建議柳溪社區教會訂立書面政策及程序解決不當行為。

獨立調查為期六個月,根據對海波斯、柳溪社區教會和柳溪協會(Willow Creek Association)提出的指控作出調查,今年二月底發表長達17頁的報告。四人獨立諮詢小組進行訪談、約談和資訊科技取證後,發現對海波斯「言語性騷擾及不當行為的指控」的「集體證供」是可信的。若他尚未離開教堂,這些將是教會紀律處分的充分理由。海波斯「在口頭和情感上恐嚇」女性和男性員工,而教會董事會成員「無法提供有效的監督」令他受制。該報告認同,海波斯的管理風格是教會和協會的「增長和全球影響力的泉源」,但它亦指出「負面地運用權力、影響力和管理方式破壞了這些組織在持續實施政策,管理人力和應對意外危機方面的能力。」

報告將此類事件的責任歸咎海波斯本人,而不是任何一個組織的更廣泛的文化:「文化問題主要與海波斯的存在和領導有關,並不一定在教會和協會的未來普遍存在。」小組建議,柳溪社區教會和柳溪協會宜汲取經驗,在建立不尋常的結構和對未來教會牧師和長老的限制時要謹慎行事。未來的領導者不應因為過去教會不涉及他們的事件而受到限制,紀律處分或不信任。報告又建議教會建立書面政策及程序,以處理員工的犯罪行為、領導的紀律問題和恢復的要求,高級職員的外部調查,以及「同工及義工關於恰當和不恰當、語言、笑話、關係和酒精使用的標準」。

儘管柳溪社區教會不再對海波斯有紀律處分權,但小組成員建議他自行尋求輔導。他們還建議教會向「海波斯言行受害者」提供經濟援助,以支付他們的輔導費用。

報告總結:「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悲痛,祈求寬恕,並致力於尋求醫治與和解。」

(來源:《今日基督教》,2019年2月28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教會要訂立書面程序制衡領袖濫權。

美南浸二百多領袖被揭性罪行 教會被指包庇隱瞞

擁有4萬多所會堂、會友人數達1千5百萬的美國南方浸信會,被指20年來有200多名領袖向700多名會友干犯性罪行。Houston Chronicle和San Antonio Express-News兩家傳媒耗時多月進行調查,並於二月公布調查結果,指控該會數十家堂會知情地聘用性罪犯,令受害人噤聲,沒有辭退干犯罪行的領袖,不向教會以外的機關報案,甚至沒有記錄有關事件。

該兩家傳媒通過翻查法院資料、監獄記錄、政府文件和全美性罪犯登記冊,並訪問律師、警方和部分罪犯和當事人,確認在過去20年,美南浸信會有380名牧者、執事、主日學教師和義工被指犯罪,其中220人已被定罪或因認罪獲判緩刑,大部分仍在監獄服刑或名列性罪犯登記冊上。受害者多數是青少年,他們被非禮、發送不當照片或短訊、展示色情物品、拍攝裸照,甚至多次強姦,受害人最小的只有三歲。其中一名受害人Heather Schneider被非禮時只有14歲,事後曾割腕自殘,並於多年後因濫藥離世,她的母親認為是性侵事件導致她濫藥。

報道引起軒然大波,美南浸信會主席JD Greear於報道刊登後一周舉行的周年大會上,承認該會多年來未有就性侵事件採取行動,呼籲會眾為教會哀傷,並表示:「現在正是傳福音的時間,如果我們不糾正錯誤,我們的教會就不是一個失喪者的安身之所。」Greear宣稱絕不容忍任何隱瞞事件的教會,又點名10家被指處理性侵指控手法有問題的堂會,呼籲對它們詳加審視,甚至可能將有關堂會逐出美南浸。不過,在Greear發表有關言論後數天,美南浸轄下的教會章程委員會便發出聲名,除了呼籲教會領袖不要公開批評堂會而不給予堂會機會回應外,更直接宣布該10家被指有問題的教會中,有7家並不需要作進一步調查。教會章程委員會的聲明引起性侵受害人團體和活躍分子不滿。

佈道家葛培理的外孫Boz Tchividjian是關注教會內侵犯情況的組織Godly Response to Abuse in the Christian Environment (GRACE)的創辦人,他表示,美南浸部分群體出現性侵問題是源於所謂的「貞潔文化」,他指這套原則將女性視為男人追求、教育和迎娶的對象,並將女性的衣着和言行視為男性抵受不住性誘惑的原因,導致受虐姊妹擔心一旦發聲會被責備和視作不貞。

另外,美南浸執委會在2008年否決設立中央性虐者資料庫,去防止一所堂會的施虐者跑到另一所堂會工作,並重伸轄下堂會有自主管轄權。Tchividjian對這個決定感到困擾。他又建議教會領袖聆聽和尊重受害者,將被舉報干犯性侵行為的人革除權力位置,並在懷疑發生性侵案時通知執法機關。

(來源:Houston ChronicleCBN《衛報》,2019年2月10日、19日、24日及25日,文奴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教會要正視和正確處理性罪行問題,彰顯神的公義。

堪薩斯先知甘保羅逝世

一代神國將領甘保羅(Paul Cain)2月12日逝世,享年89歲。根據甘保羅的事工網站資料,他在76年前開始服事,行過許多神蹟奇事和醫治。

甘保羅是1940年間的醫治復興運動中最年輕的講員。他跟同期的葛培理(Billy Graham)和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一樣,在大帳篷裡領會。他有出眾的預言恩賜,常常從群眾中召人出來,並詳細地述說他們的生命的事情,如地址、孩子的生日及同事的姓名等等。

到了1950年間,甘保羅到各國服事,他在瑞士和德國舉辦的帳篷特會吸引了多達30,000人參與,但知名度卻導致他出現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他持續同性戀和酗酒的行為一段長時間,並沒有再公開事奉。

直到1980年間,甘保羅與鮑勃•瓊斯(Bob Jones)訓練出稱為堪薩斯先知群的領袖,如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吉姆.歌耳(Jim W. Goll)等等。他們影響了葡萄園教會運動,陳仲輝牧師、劉竹村牧師、郭美江牧師,甚至台北以琳書房,都出自這股水流。他又與鮑勃•瓊斯一起幫助畢邁可(Mike Bickle)建立堪薩斯市團契。

2005年,甘保羅在自己的公開道歉信中說:「我現在要承認以下事情:長久以來,我都在同性戀和酗酒中掙扎。我當時應該立刻認罪,但我卻否認真相,我為此道歉……」雷克.喬納(Rick Joyner)、畢邁可及傑克.戴雅(Jack Deere)當時曾公開指責他,並要求他參與一個恢復旅程。他們又為「看見甘保羅生命的問題的同時,仍然支持他的事工」道歉。

他的屬靈遺產之一是他對將臨復興的異象,他曾預言:「將有一種比潮汐更大的東西——一場巨大的屬靈地震來到……神將再次震動地……祂的榮耀將會被揭示。一個「沒有面孔」(Faceless)的一代……人數眾多……有報導會說整個世界都在為耶穌瘋狂……體育場館充斥著滿溢的復活和醫治的神蹟。」

甘保羅在事工網站說:「我堅信,神正在教會內和教會間做一些美妙的事情。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很高興聽到有如此多的教會正在成長並經歷了神聖靈的澆灌。預言服事帶來很大的鼓勵,特別是在逆境中。」他又說:「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呼召我們,行在聖靈的大能中,以基督的義行出清潔的行為,並且教會會更加合一地執行使命。」

甘保羅又指出聖言與瑞碼(rhema)同樣重要:「我深信,神在今天和世世代代向祂的子民所說的最有力的方式,就是通過聖靈感動,無誤和不變的聖經。而當你看到今天神的教會時,很明顯預言的恩賜已在教會中得到恢復,預言是神與子民自然的溝通方式。我們要有智慧地將每一個啟示或預言與神永恆話語作對照。」

(來源:甘保羅事工網站God TVCharisma News,2019年2月12至13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讓先知恩賜在神的教會廣被恢復的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活出聖潔生命。

國際基督徒猶太人團契 創會主席埃克斯坦逝世

國際基督徒猶太人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Christians and Jews,IFCJ)創會主席埃克斯坦(Yechiel Eckstein)2月6日突然病逝,終年67歲。

組織發布訃聞悼念埃克斯坦。訃聞說,埃克斯坦是具遠見的領袖、拉比、朋友及同工。他是基督教和猶太人群體中的偉人,時刻協助以色列和猶太人。他締結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友誼,功績永垂不朽。

埃克斯坦在1983年創立IFCJ,畢生致力幫助低收入的以色列家庭和大屠殺倖存者,建立以色列國和猶太民族。組織多年來籌得超過14億美元善款,當中主要來自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他們協助以色列境內的新移民,提供就業指導,兒童保育解決方案以及向有需要的人的提供協助。在他離世前的四年間,他協助了來自31個國家遭受經濟困難、迫逼及恐怖生活環境的一萬七千多人移民到以色列。2003年,組織更被當地報章Ha’aretz列為國內第二大慈善機構。

以色列總統里夫林發文告表揚埃克斯坦在人道工作的貢獻,稱他為「偉人、偉大的猶太人、偉大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總理內塔尼亞胡讚揚他「努力為以色列人民求福祉,強化基督徒群體與以色列的關係。他是一個祝福。」

喪禮在2月7日舉行,數以千計人士及名人前來吊唁。其女兒讚揚他對家庭、國家及工作忠心奉獻。她說:「你畢生為他人謀幸福,雙手不住地作善工。你永遠受人頌揚。」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 Jerusalem Post,2019年2月7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為埃克斯坦的貢獻感恩,願更多以行動支持猶太人的基督徒興起。

坎特伯里大主教談方言操練 籲信徒為宣教合一禱告

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 (Justin Welby)表示,他會每日在自己的禱告生活和日常操練中以方言禱告。他又尋求別人向自己發出知識的言語和預言,從而得到鼓勵。

大主教接受基督教電台Premier的訪問,對於自己經常進行這些被部分人視為「靈恩」的屬靈操練,他認為將「靈恩」歸類為教會內的一個族群是危險的,因為所有基督徒都要被聖靈充滿,從這個角度看,每個基督徒都是靈恩的,而禱告、抹油和按手醫治都是教會傳統 。他又打趣道,無須以唱歌跳舞來宣揚以方言禱告一事,而且由於他大清早就禱告,即使用方言禱告也通常不會有什麼狂熱的舉止,還作勢打了個哈欠 。

至於知識的言語和預言,大主教表示,每天收到許多來函,聲稱有來自神的訊息。有些訊息他不大肯定是否來自神,但有時他會感受到當中有來自聖靈的啟示。

大主教在半小時左右的訪問中又談及英國脫歐、性小眾議題、教會人數等熱門議題,並宣傳全球宣教祈禱運動「願祢的國降臨」(Thy Kingdom Come)。該運動已是第四年舉辦,在每年升天日至聖靈降臨日期間,全球百多個國家超過65個宗派的逾百萬信徒一同為宣教禱告。大主教指,參與這個運動的人數之多令他驚訝,循理宗、天主教、東正教和五旬宗的信徒都參與,這不再是英格蘭聖公會的事,而是基督身體的事。這場運動得以招聚全球教會參與,並非偶然,而是合乎聖經的,門徒當年在耶穌升天後至五旬節期間聚集禱告,聖靈就降臨了,因此這項運動最根本的理念就是遵行耶穌的誡命,回到城裡,禱告等候神的靈。他又邀請信徒每天為五人禱告,見證神藉聖靈和耶穌基督的恩典所作的事 。

 

(來源:Premier網站,2019年1月18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藉祂的靈教導我們禱告,願聖靈興起教會,在世界各地作奇妙新事。

國度1分鐘(68) –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按圖放大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第一波:海岸宣教(1730s-1850s)

當時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宣教士更容易乘船飄洋過海,到達非洲、亞洲等新世界的,以貿易為主的沿海城市展開宣教工作。

代表人物

新生鐸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 1700-1760)

普世福音運動先鋒,莫拉維亞教會(Moravian Church)創辦人,發起了近代世界性的宣教運動,為威廉·克理和隨後的宣教運動奠定了基礎。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近代宣教之父,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1792年,他用以賽亞書54章2-3節宣講宣教異象:「望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成立了英國浸信會差會。

1793年,他成為差會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印度,引發英文世界相繼組織差會,差派宣教士。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留下深遠影響。

 

第二波:內地宣教(1850s-1930s

宣教工作逐漸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宣教運動得到極大擴展。

代表人物

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被喻為「非洲之父」的大衛•李文斯敦醫生,獨自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致力將文明與基督教福音帶入非洲,掀起西方教會對非洲宣教的熱情。

戴德生(James H. Taylor,1832-1905)

以中國內陸為宣教目標。1865年創辦中國內地會(今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在華51年,差會(傳道會)共差派了超過800名傳教士,在18省成立了205所傳教站,並在中國帶領12萬5千人歸信基督。

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受到戴德生影響,「劍橋七傑」於1885年前往中國宣教的行動影響美國,導致Robert Wilder於1886年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推動美國許多大學生赴海外傳教。

 

第三波:族群宣教(1930s-現在)

宣教工作從沿海和內陸地區向更明確的目標——世界上的一萬三千個「未得之民」群體推進。

代表人物

馬蓋文(Donald McGavran, 1897-1990)

被譽為「教會增長運動之父」,生於印度宣教士家庭,1923年畢業後追隨其父腳步回到印度宣教。1961年,馬蓋文成立了「教會增長中心」。1965年,他受邀加入福樂神學院,就任「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的創院教務長,推動「本地佈道,外地差傳」相結合的教會增長運動。

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1917年,金綸原本是到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文聖經,但他發現當地印地安人需要的是母語聖經,於是學習加知告語,用了12年翻譯了加知告語聖經。

為了因應聖經翻譯龐大的需求,金綸在1935年成立世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及後在1942年創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一生致力聖經翻譯。

溫德博士(Ralph Winter, 1924-2009)

被譽為20世紀宣教界巨人,1955-1966年於中美洲危地馬拉宣教。1976年,他創立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在美國本土積極推動宣教。

1974年第一屆洛桑大會中,首先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概念,宣教重點向最少接觸福音的族群轉移,成為宣教學上的里程碑。

 

第四波宣教運動:現在已經發生

「第四波宣教運動將涉及所有年齡層和國籍的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利用創新科技和關係佈道方式,與世界上的每個人接觸,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Ron Boehme

特點:

所有年齡層和國籍 孩子、青少年和成人信徒都參與到福音工作,普世宣教已興起,典型宣教士將不再是第一世界白人。
利用創新科技 社交媒體、衛星電視、電影、藝術等媒介去接觸世界每個角落的人
關係佈道方式 朋友間福音分享,職場小組、公司團契等網絡連結領人歸主
各個領域 家庭、宗教、教育、媒體、藝術與娛樂、商業和政府,「七山」領袖興起

 

 

資料來源:

Ron Boehme. The Fourth Wave: Taking Your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Missions. YWAM Publishing, 2011.

《時代的浪潮》,馮家熙

國度1分鐘(66) – 光明節/修殿節 Hanukkah

+按圖放大

光明節

獻上自己,成為明光

修殿節/光明節(Hanukkah),又稱為光明節,字面含意是Hanukkah有「獻上、奉獻」的意思。它並非神在利未記所命立的七大節期之一,而是為了紀念猶太人戰勝褻瀆聖殿的敘利亞人,光復耶路撒冷並重新奉獻聖殿給神,而燈油神蹟地燃燒了八天的事件。

聖經記載: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裏所羅門的廊下行走。(約 10:22-23)

時間:

猶太曆基斯流月第25日至提別月第2日,為期八天。

(2018年12月2日黃昏後-10日黃昏前;2019年12月22日黃昏後-30日黃昏前)

節期起源:

  • 主前165年,以色列地受敘利亞王朝安提阿古.伊比法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的統治,他強制推行希臘文化,禁絕猶太信仰、廢除祭司,褻瀆耶路撒冷聖殿
  • 當時有位祭司哈斯摩尼的馬他提亞(Mattathias Hasmonean)拒絕向異教獻祭,他的兒子帶領猶太人起義,攻克耶路撒冷、恢復及潔淨聖殿,於基斯流月第25日重新獻殿,一共八天,補正了因敘利亞佔領期無法慶祝的住棚節,因此稱為修殿節。
  • 相傳猶太人點燃聖殿中那盞「永不熄滅之燈」時,燈油只夠一天燃量,而重製燈油需時八天。一個倍增的神蹟發生,燈油一連燃燒了八天,因此修殿節亦稱光明節。光明節燈台有有九支燈盞,比一般金燈台(menorah)七支為多。
  • 哈斯摩尼家族被猶太人稱為馬加比(Maccabees)家族。馬加比希伯來文意為「一群鐵鎚」,因為他們好像戰鎚般重擊敵人。在他們的帶領下,猶太人最終獲得短暫的獨立,史稱「哈斯摩尼王朝」。

光明節的屬靈意義:

  1. 重新獻上聖殿
    當時猶太人重新清潔聖殿奉獻給神,今日,神已揀選我們的身體成為聖靈的殿,所以我們應獻上自己,成為神榮耀的居所。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1-2)
  2. 宣告祂是行神蹟的神
    原本只夠燃燒一天的燈油,卻神蹟地點燃了八天,今天我們也要倚靠神做更大的事。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 14:12)
  3. 在黑暗中發光
    神興起了一群得勝的餘民在敵人的壓迫下興起發光,提醒猶太人要持續為信仰爭戰。今天我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將亮光帶入黑暗之地。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 5:14)
  1. 讚美和快樂的日子
    紀念神的手曾幫助猶太人得勝,今天也繼續幫助和保護相信祂的人。
  1. 學習屬靈爭戰
    因著「一群鐵鎚」,祭壇得以重建。今天,我們面對屬靈爭戰,也要奮力攻破仇敵的營壘
    「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林後10:4)。 

參考資料

  1. 《解讀猶太曆月份與節期》—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編著,以琳書房出版,127-131。
  2. 《聖地.com》—高爾文著,大使命基督徒團契出版,189-190
  3. 《猶太信仰之旅》—魏道思拉比著,聖經資源中心出版,235-240
  4.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history-and-overview-of-the-maccabees

國度1分鐘(65) – 領袖突破限制的關鍵與榜樣

+按圖放大

領袖突破限制的關鍵與榜樣

極限向我們顯明了當下的狀態,顯明我們需要成長的領域。當一位領袖的生命達到極限,事工便會停滯不前。因此,領袖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去突破極限,回應呼召。

「……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 4:13)。

 

領袖的5方面極限及突破建議

  1. 屬靈極限

失望、問題、沉重的工作及責任會不斷打擊領袖的熱誠,削弱他們的靈命

建議:領袖需要定期在神裡面被復興,更多禱告、重燃愛火

  1. 體力極限

缺乏良好的體力,無法持續配合沉重的工作量。身體是聖靈的殿,缺乏休息令聖靈擔憂。

建議:領袖要作息定時,保持充足睡眠、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

  1. 情緒極限

使人不信任人、發脾氣、喜怒無常、情緒低落、心力交瘁

建議:常常寬恕得罪我們的人,給予自己安靜的時間,讓神的愛充滿內心

  1. 精神極限

把應該忘記的事記著,應該記著的事忘掉。常常與過去的危機和擔憂鬥爭,著眼於負面事物,活在沮喪中,無法集中精神

建議:把憂慮卸給神,同時不斷成長以承載新事物

  1. 社會極限

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面對關係的衝突

建議:提升社交的預先定下一些守則去處理某些處境,擴大社交圈子

 

耶穌終極領袖的榜樣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
「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

  1. 謙卑

領袖放下自己慾望和權利,傾注自己生命去服事他人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領袖服事他人,越過自己的感受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1-12)

  1. 捨己

領袖要天天對自己死
「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裏,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地說,我是天天冒死。」(林前15:31)

領袖背起十字架,交換神的榮耀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9:23)

  1. 順服神

領袖要順服聖靈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太4:1)

領袖決意跟隨神的意思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太26:39)

 

(資料內容:《你就是領袖》,菲爾平格著著,Attributes Publishing)

「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 平衡靈性與人性,擁抱多元改變視野

早期的華人信徒如何身兼數職,既是牧師,又是商人和高官,牧養教會的同時,在社會發揮影響力?11月18日,由福音證主協會、宣道會屯門堂及領導力培訓學院合辦的「穿梭歷史看領導」研討會與會眾透過歷史探討今日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社區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領導力。

從華人牧者歷史看領導力

.陳智衡博士

陳智衡博士從19世紀中香港第一位華人牧師何福堂,以及區鳳墀、黃述芳、彭樂三等華人牧師牧養教會、建立醫院、學校,鄉議局,在商界,政府發揮影響力,甚至積極參與禁鴉片運動等事跡,總結香港早期華人教會領袖在社會中發揮的領導力。這群華人牧者不但在教會,也在社會中發揮信仰影響力,關心有需要的人,愛自己的鄰舍,連結整個社區,處理事宜情理兼備,公正清廉,因此贏取眾人信任。不論在教會、地區組織還是政府,因為信仰和這樣的情操,令很多人願意跟隨,彼此配搭和合作。

呂慶雄博士主要從3個方面就早期教會歷史對今日的教會作出反思。19世紀中後期,當西方傳教士將工作移交華人時,當時的牧者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開展各種社區工作。現在香港教會「聖俗二分」的問題頗為嚴重,我們上一代(20世紀初)的教導,受基要主義影響很大,認為賺錢不屬靈。甚或基督徒賺錢多了也有罪疚感。其實做一個會賺錢的基督徒,懂投資的牧師也可以貢獻很大。 另一方面,今日教會要進入社區,了解社區。那段時間的教會,門是打開的,他們與鄰舍建立關係,得到社區信任。而今日我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基督徒進入社區,需要在靈性和人性間取得平衡。讀經祈禱是很重要,但耶穌同時很強調行道。從耶穌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耶穌的人性,過平凡人一樣的生活。取得平衡的意思,就是一起生活,了解鄰舍需要。

還有就是堅持真理,擁抱多元。現在我們的思考過於單元,常常只用一種途徑去回應。我們要堅持的是信仰的真理,而做事方式可以按照處境去調整,神會興起不同人用不同方式回應教會和社會的需要。有些人認為教會說話離地,但有些時候是應該「離地」,若果不「離地」怎會有盼望?現在很多時事分析的結果都是令人灰心的,「離地」的好處是放下包袱,發揮創意。當時19世紀末那群牧者沒有太多傳統和歷史包袱,以致可以大膽做很多有創意的社區工作。我們既要離地,又要貼地,要有人性進入社區,又需要好的靈性面對現實不失盼望,才能面對今日的處境。

不平凡的影響力

在隨後的互動演習小組中,呂慶雄博士與會眾一起探討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不平凡的影響力。聖經中有很多重要的人是連名字都沒有的。例如向法老推薦約瑟解夢的酒政(創41:9-13)。救起在河中漂流的摩西的法老女兒(出2:5-6)。餵養先知以利亞的窮寡婦;及時改變行程的東方博士;無私奉獻五餅二魚的小孩以及把福音帶到非洲的太監。原來無名的小人物,或者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如果神使用,那分別就非常大。

.呂慶雄博士

基督徒要在平凡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呂慶雄認為首先應該從以下3方面去改變我們的視野:第一、改變視野——看時機。很多時候,神的時間表與我們的時間表不同,神似乎不回應我們的禱告。傳道書3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意思就是神會按著最美好的時間讓你得到應有的滿足。例如亞伯拉罕未看到天上繁星的後裔便離世。大衛被膏立為王,仍要逃避掃羅追殺。耶穌面對逼迫,神時間未到,敵人不能傷害他。我們今日很多時候太心急,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然後覺得不可能。神是按照祂的心意去成就一切,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計算。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間表,很多不可能都會被挪走。

第二,改變視野——看別人。馬太福音10章42節提到,就是給小子一杯涼水,也能得賞賜。當我們說要發揮影響力,不要只看自己現時的崗位和做不到的事情,而是多想想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從身邊微小的事物開始,看看是否有需要你關心的人。第三,改變視野——看自己。路加福音16章10-12節提醒我們是否在已有的事上忠心。在神要求你作出重大調整之前,你是否把握現在的機會,在現在的環境中活出不一樣的生命。羅馬書12章3節提到,要看自己合乎中道。「合乎中道」原文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神智清醒,即是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身份,是神所造的,是耶穌寶血買贖的,活著就有意義和價值。

最後,呂慶雄以希伯來書11章32-34節作總結,彼此勉勵。「從軟弱中變為剛強」,是神給我們的福音。今日的社會很透明,要找出我們的軟弱不難,重要的是有主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一樣。今日人人看社會都覺得沒有希望很軟弱,但神掌管歷史,這就是我們信念,以致我們的視野不一樣,而或許就是這個信念能夠改變我們的社會。

 

(記者何雲深報導)

《信息版聖經》編譯畢德生安息主懷

被譽為「牧師的牧師」的作家及聖經學者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於10月22日主懷安息,終年85歲。

畢德生屬美國長老會。1963年,畢德生在馬里蘭州貝萊爾市(Bel Air, Maryland)創立基督我王長老會(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牧會近三十載。1991年,他到温哥華維真學院(Regent CoIIege)任靈修神學榮譽教授,直至2006年退休。

香港宗教更新運動胡志偉牧師在90年代師從畢德生,並獲他個別指導,完成畢業論文。他在事工網站撰寫評論,讚揚畢德生「忠於基督多於本身宗派,閱讀範疇是基督教的不同傳統與宗派。」

畢德生著作甚豐,超過30本。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憑藉個人讀經領受及多年牧會經驗,用現代英語重譯聖經,花了12年完成的《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胡志偉表示,畢德生非常重視聖經,視之為靈性及牧職之本源。胡又將其著作分為聖經教導、教牧職事及靈性生活三大類,包括有《信息版聖經》、《聖經好好吃》(Eat This Book)、《聽主微聲》(Praying with Jesus)、他的自傳《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俗世聖徒》(Leap Over a Wall)及基督教的經典《恆久專一的順服》(原書名:《靈命更新禮讚》,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2017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認同同性婚姻,引發福音派強烈迴響。他其後澄清當時是以長老會牧師回答假設性問題,並收回有關言論。

胡志偉在缅懷老師的文章中說:「一代名牧過去,畢牧師留下甚為豐富的靈性遺產,讓我們享用與消費。」又說:「到目前為止,我只從畢牧師身上學到的只是皮毛,睹書思人,謹以此文向老師深表謝意。」

(來源 :Christian HeadIinesRNS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站,2018年10月22日及2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感謝畢德生牧師留給教會的豐富遺產。

多位領袖領受復興異象 鼓勵教會預備迎接

多位基督教領袖早前重聚多倫多,當地於1994年爆發「多倫多祝福」復興浪潮。他們都領受歷史上最大的復興即將出現,並分享弟兄姊妹可以如何預備迎接。

約翰‧阿諾特(John Arnott)領導多年前爆發復興的多倫多機場基督徒團契,他在異象中看見「一波極大的復興,好像海嘯般席捲世界。當浪潮捲上岸的時候,突然間神就會奇妙地傾倒一切。」

宣教士海蒂‧貝克(Heidi Baker)受訪時表示她也有一個榮耀浪潮的領受:「我看到了那波浪,它充滿著面孔。我看見他們是激烈地愛神的人,來自各族、各方和各國,他們將帶著神的榮耀去到世界的盡頭。」

神學教授及電台節目主持人米高‧布朗博士(Dr.Michael Brown)也發現,每當學者都認為基督教在美國消失時,大覺醒就會臨到。「我真的相信,美國最偉大的覺醒,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澆灌仍在未來。」

對於如何準備復興,布朗認為基督徒要為真理站立,戰勝世俗,甚至是那些鄙視真理的人。「我們面對罪惡的世界,需要被神的愛重新遮蓋,要在我們身上顯出耶穌的樣式,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像他一樣服事這個世界。我們也要認識到黑暗總是討厭光,要放棄試圖取悅人們並被人接受。我們必須用愛說出真相。」

阿諾特則認為:「我們可以提升禱告生活,重新審視我們如何度日,如何花錢。神需要成為優先考慮。又要保持正確的心態,不要記恨那些冒犯了你或傷害過你的人,你只要紮根於神的愛,並為神給你更多的事做好準備。」

(來源:CBN,2018年8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全地的教會都要熱切祈求並領受新皮袋接住復興的浪潮。

FIGHT.K國際「心」教育 專屬孩子課表栽培人才

FIGHT.K國際「心」教育首屆於8月13日正式開學。創辦人張蒙恩牧師與妻梁蓓禎(FIGHT.K國際心教育執行長),有感於教育與得著下一代的重要,正式成立FIGHT.K國際心教育,期盼幫助孩子從小認識真理,針對每個孩子的能力有專屬學科課表,達到真正的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社會及世代的領袖。

創辦人張蒙恩牧師於8月10日受訪時表示,因為「心」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從聖經中所羅門也察覺智慧的重要,就是在於心。因此,「心」教育以三方面發展共學教育,分別是「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來奠定學習基礎。張蒙恩分享,透過團體、導師制的互動,肯定孩子的價值感,勇敢進取,讓學習成為一個很充實的過程。安全感則是在於肯定自己之外,也學會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就是欣賞他人,達到和睦與合作。成就感的部分,在多元學習,體驗各種學習過程中,發掘智慧。

心教育有別與一般教育,以6人為一個小家,採混齡制由一位老師帶領6個孩子。早晨有Happy Time與孩子擁抱、吃早餐、跳韻律操及品格教育,下課後有Family Time寫功課、複習整天的學習內容,之後是體育課及農業時間。張蒙恩表示,在心教育裡沒有「回家作業」,作業會在上課中完成,回家任務是「幫助家庭」。讓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成為親子時光,一起來解決不會的學科或生活所學,讓孩子在與父母的對話中吸收知識、常識及經驗。

張蒙恩分享,上午屬於學科部份,下午會規劃才藝課程、體驗參訪、全校戲劇及「與大師座談」,其中才藝課程會讓孩子自己投票想學的課程,透過他們自主選擇,學習負責任,也讓學習變成主動。每週孩子也會被安排一天午後到各地方參訪,實際體驗,讓孩子在參訪中學習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智慧。「與大師座談」透過孩子想學什麼,就帶他們學什麼,邀請不同各領域的大師來教學,有主題學習、專題研究。

張蒙恩表示,至於農業學習,每3個孩子會有一塊田,想種什麼就種什麼,但是種不出來的種子,他們要學會尋找答案。能種出來的學生也要學會行銷,把所種的有機蔬果賣出。透過種田、買賣及行銷等,讓孩子從體驗過程「做中學」,教導他們如何思考後再作決定,思考的層面就不再是選自己喜歡的,而是想到天氣、市場、資源問題及技術挑戰。心教育期盼讓孩子從小發掘自己強項,從心體會到真理、智慧的重要。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以琳報導)

美國牧師及神父性醜聞被揭發 受害者呼聲亟待聆聽

早前美國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牧師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因不當行為指控而提早退休事件中,雖然教會三次調查都沒有發現他有不當行為,但最近一位教會長老Missy Rasmussen表示長執會現在發現調查是「有缺陷的」。她為不當處理指控,向所有站出來的女性及前同工道歉:「即使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確切地知道你們故事的真確性,但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你們。我們很抱歉最初的陳述是如此麻木不仁,防禦性和反射地保護海波斯。」

宗教新聞社(RNS)撰文建議眾教會在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並作出3點建議:

  1. 領袖需被問責:教會必須尋找負責任和願意敞開生命的領袖,他必須在多個層面上受無偏見的問責結構監管,至少包括一個非由牧師揀選的老執會、地域性的宗派總會或地區牧者網絡,及一種鼓勵性的環境,讓牧師可以在其中分享他們屬靈成長和挑戰。每個教會聘請牧者前都應該設立問責協議。

 

  1. 剷除濫權者:宗派不適宜將他人生命交在這些人手中。他們大多表現自戀,嫻熟地使用操縱、欺騙以鞏固權力,實現自私目的。宗派應使用心理測試來阻止那些人獲得權力。

 

  1. 賦予被邊緣化群體權力:教會要盡一切努力與沒有權力的人分享權力,包括那些遭受性侵的人。要相信受害人的陳述,並要迅速採取行動,包括法律制裁,糾正傷害他們的不法行為。

另一方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大陪審團最近發現該州70年來超過3百多名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受害人總數超過1千人,而天主教會一直「有系統地」隱瞞神職人員的罪行。

陪審團審查了大約25萬頁的內部教會文件,並估計真正的數字成千上萬。侵犯受害者的方式包括非禮、手淫、肛交、口交和陰道強姦。超過100名神父已經死亡,其他許多已經退休或被免職,或被迫休假。大部分個案發生的時間太久遠,案件無法檢控。大陪審團呼籲修法,廢除侵犯兒童性犯罪的訴訟時效,讓受害者有更多時間提起民事訴訟。

梵蒂岡發言人在兩天後發聲明回應:「關於報告中可怕的罪行,可以用『羞恥和悲傷』兩個詞來表達,教會必須從過去吸取教訓,令施暴者和允許罪惡發生的人負責。」

(來源:Fox News, Christian Headlines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8月14至16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的公義叫一切施暴者皆被問責、受害人得到保護。

[國度觀點] 一代比一代精彩

從不同機構的調查中發現,未來的幾年,香港教會正面對主任牧師的退休潮。我記得五年前,柳溪教會的上任主任牧師比爾·海伯爾斯也為傳承問題大費周章。不過,人生總是要面對自己的年齡,加上下一代的思想和世界極速的改變,上一代也要承認,牧養新的一代需要新的領袖。

當我在加拿大讀神學的日子,當時有好幾位前輩牧者,其中一位牧者栽培了幾位後輩,他也放心把分堂交給他們帶領。就在這幾位的後輩忠心事奉下,數十年後這間教會成為多倫多華人教會中的大型教會。到今天就是這批往日的晚輩,已經成為前輩,怎樣走他們前輩的路,把教會傳承下去,可以說是一大考驗!

我認爲傳承最重要有以下三方面:

  1. 願意栽培:耶穌基督在大使命很清楚提到「門徒訓練」,問題是怎樣的訓練才是合乎祂的心意?對我來說,耶穌基督並沒有告訴我們一套的方法,因為祂知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完美。過去幾十年的事奉,看到有些門訓是非常的嚴謹,好像軍人集訓似的。另外,有些相對的卻非常鬆散,沒有一套內容,只是查考聖經。不同的帶領者有不同的做法。對耶穌基督來說,我相信都可以,只是一定要願意栽培。
  2. 願意信任:栽培的過程中,一定要信任下一代,所謂「信任」就是要給予事奉的機會。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遇到過不同的前輩,有一位給予我機會,也有一位認為我沒有資格成為傳道人。所以,在我事奉的生命中,我對下一代是絕對信任。只要我把責任交給一個人,我就會相信他,甚至不必要跟我一樣。我認為重要是信任他是跟隨神。
  3. 願意放下:很多年前,理查得.傅士德(Richard Fostor)寫的「錢、性與權勢」(Money, Sex & Power)是對人的三大試探。我覺得從「權力」引伸出的「眷戀」成為另一個試探。當人有了「權」,就很容易「眷戀」,而「眷戀」就不輕易放下。我相信一個成功的人要放下更難,除非迫不得已。微軟創辦人「蓋茨」與蘋果創辦人「喬布斯」在科技上都是非常精彩的人物。他們同年出生,但人生的選擇不一樣,前者從2000年開始一步一步的退下,而後者因身體不得不退。當然,我這樣說或許會有武斷成分。我可能不知道「喬布斯」已經在退下也不一定。我覺得要放下金錢已經不容易,要放下權力更難。不過,人生總是要有一天必須要放下。

我總覺得要「開始得好、結束得好」就是要學會以上的三個功課。我相信,只要真心的栽培下一代,一代一定比一代精彩。


文@何志滌

亞洲區禱告殿領袖聚集 兩代齊同行

5月28至30日,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與台灣的禱告殿領袖在墾丁天主教中心聚集,會中兩個世代的領袖合一尋求、禱告與團契,目的在於「非為事工而聚集,乃為天父齊同行。」

主責者之一、高雄廿四小時敬拜禱告中心翁國峰牧師受訪時表示,此聚集起源於多年前在美國的一場「全球禱告領袖高峰會」,該峰會集結了多國的禱告殿領袖,促成亞洲地區禱告殿領袖有機會彼此團契、連結,因而從幾年前開始有一年一次在台灣舉辦的亞洲地區禱告殿領袖聚集。

有位首次參加此聚集的青年領袖在會中分享,從來沒有想到中文的琴與爐禱告可以如此本地化的融入教會年輕族群。此外,每一場聚會中兩代之間都有熱烈的回應與禱告;青年人勇於分享,年長的以聆聽、支持回應。

香港孵化箱事工馬健明牧師在會中分享自己的領受,他相信同行的關係不是關乎來自人的「遮蓋」,因為人是有限的,乃是要一起「對齊」於神。在兩代之間的同行關係中,下一代會藉由上一代的榜樣學習如何對齊。不關乎上一代交付責任給下一代,而是在於進入一起對齊的水流裡。

翁認為,這樣的聚集不是著重方法論,而是齊心找出核心價值,讓亞洲區的禱告殿能用華人的方式將敬拜與禱告持續的深化。他又指出,兩個世代的同行,首要的不是上一代如何將事工交給下一代的「傳承」,而是著重在彼此支持、同心。就如同聖經所述:「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做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珥二28)下一代看見的異象成就,為要滿足上一代的異夢,相信這是神要在這世代作的事。

(台灣復興報商可瑩報導)

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帕特森 因多年來對女性不當評論被免職

美南浸信聯會屬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帕特森(Paige Patterson)由於他過往對女性的評論被免職。

上月,一條2000年的聲帶被曝光,當中帕特森說,他不會建議被丈夫虐待的太太離婚,然後講述他曾告訴一個受虐待的太太在晚上在床邊禱告,並且「盡可能地順從丈夫」,繼續與他同住。

幾段講道錄音也被曝光,其中一段裡,帕特森對一名少女的身體作評論;另一段裡,他批評女修士不夠努力使自己外型出眾。《華盛頓郵報》亦報道帕特森在2003年指示一名聲稱被強姦的女士不要報警,反而鼓勵她原諒施襲者。該女士是神學院學生,其後曾被停學。

網絡對受虐待婦女的評論的回應很快,超過3200名美南浸信會婦女5月初在網上聯署,要求受託人對帕特森採取行動。聯署指出:「美南浸信會公約不能允許聖經的領導觀點被濫用,以致領袖可以抱持不符合聖經的權柄、女性和性別觀點而繼續領導。」受「#MeToo」反性騷擾和反性侵運動影響,不少美南浸信會婦女更使用「#ChurchToo」(教會也一樣)主題標籤,表達憤怒和指責。

經過13小時的會議,神學院的受託人董事會於5月22日發表聲明,感謝帕特森過去的貢獻及服事,表示他已退休並獲得賠償,並沒有提及導致他被撤職的任何不當評論或行為。

帕特森在任內堅決反擊女性主義和女性運動,並致力在婚姻、家庭、性別及女性的角色上恢復聖經字面主義。1998年,帕特森當選為宗派主席,他幫助推動了一項反對任命婦女的決議,又修正了宗派信仰聲明,稱「妻子應該親切地服從丈夫的僕人領導。」

美南浸信會牧者之一J.D. Greear評論指:「教會有責任保護被虐者,並為脆弱者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一點毫無懸念。虐待絕對不能被容忍、大事化小,隱藏或『內部處理」。領導者若視而不見就是共犯,必須追究其責任。」

其後,帕特森發電郵給神學院學生和工作人員回應說:「我們當然受到傷害,但我們沒有妥協,我們仍然有我們的見證。」他並沒有就事件作出道歉。

曾與帕特森共事的Chris Thompson牧師則認為,追溯他18年前的言論來懲罰他是不公平的。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5月23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 女性在教會中得到保護,與男性享有相同的服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