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教會研討會 訓練門徒跨界服侍

在新媒體興起的年代,教會必須應對時代需要,跨進網絡及手機世界,將信仰帶進去。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過去一直致力於新媒體教會建造,並鼓勵弟兄姊妹進入不同領域跨界服侍。本月初,他們的團隊來港出席由阡陌社區浸信會主辦的「新媒體教會研討會」,分享其理念及見證。

音樂人見證跨界生命

在1月7日晚的復興特會中,一對音樂人夫婦Angus與小倩,上台與會眾分享見證。神祝福這對音樂人的生命,呼召他們過跨界的生活,常常踏出去做人不能做但神帶領完成的事。

小倩過去是台灣某女生樂團的貝斯手,生命裡的唯一目標和夢想就是把音樂做得更好,但組團數年後,她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樂隊找不到出路,而且出現負債。她變得非常憂鬱,而且患上輕度厭食症。後來神不但醫治了她的身體和心靈,更幫助她開啟新領域。原本只會做音樂的小倩開始學習室內設計,過程中雖然有懷疑和矛盾,但小倩學習不斷禱告依靠神。結果小倩從正常8-9年縮短到兩年成為了專案設計師。

Angus自小在加拿大生活,後來到台灣發展音樂。本來Angus自信滿滿,事實卻是,在台灣基本沒有人喜歡他們的音樂。那時候Angus生活作息已經脫序,晚上開始失眠,直到有位弟兄邀請他去教會。之後,Angus很單純地在教會裡成長,現在他已經是教會裡的區長,牧養著近100人的生命。除此以外,Angus在3年前成為HTC全球行銷總部的創意人員,參與了非常多的創意策略和行銷策劃。同時,Angus的音樂夢也沒有停過,在這7,8年裡,他們的樂團每發行一張專輯都入圍台灣的金曲獎。

神呼召門徒跨界

隨後,大會講員以馬可福音4章:35-41節指出,門徒從被召到被差的關鍵,是門徒經歷了跨界。經文35節一開始講到:耶穌要求門徒渡到那邊去。這裡耶穌的邀請,其實是對門徒跨界的呼召。跨界,其實就是從這邊到那邊:這邊是指門徒被呼召聽講道看耶穌行神蹟的地方;而那邊是指門徒需要面對千萬人需要的地方。當門徒渡到那邊的時候,就遇到了聖經中被鬼附最嚴重的格拉森人。後來門徒甚至還讓死人復活。跨界是神呼召門徒從自然跨入超自然,呼召門徒面對生命的突破,領域的擴充和格局的提升。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信仰本來就是要不斷的跨界。而福音的廣傳,也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世界地極的。可以說,整個基督信仰至今都不斷在跨界。

依靠神突破跨界的考驗

經文36-37節講到,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踏上了這個旅程,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跨界的考驗——湖上忽然起了暴風。經文特別提到「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這個暴風開始步步緊逼,把彼得這些老練的漁夫們逼到一個快要喪命的臨界點,去真實地面對他們的信仰。聖經告訴我們,跨界與考驗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如每個被神呼召的領袖必然遇到考驗。門徒若沒有遇到暴風,他們就以為自己很愛主,但暴風一來,才知道自己信仰的本像。

很多時候,人想要跨界,卻想逃避考驗。那麼,我們的跨界就只是喊口號,我們在迴避真正的信仰及呼召。當我們的生命被逼到底線,不要忘記,神有極大的恩典,耶穌希望我們可以靠著祂跨過去。當我們的信心臨界點突破了,就表示我們生命的器皿被擴充了,我們就可以被主使用更多。風暴很大,但是耶穌與門徒一起在暴風的中心,祂是永不改變的與我們同在的神。

新媒體教會的根基建造

在最後一天的專題研習中,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闡述新媒體教會如何建造根基,強調唯有耶穌基督才有資格成為教會的根基。神的福音第一要緊是了解祂的國度,然後就是要悔改,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知道自己有罪,而是要改變。人要靠神的兒子改變裡面的靈,若靈裡沒有改變,就沒法在神的國度中存在。「當你悔改歸向主,祂就使萬物都歸向你。」信仰是一種「不自由的自由」,就是用心靈誠實獻出主權。「當你獻出主權,就會感動神更多地彰顯主權,而祂的主權彰顯,亦會吸引你更多地把自己的主權獻上,這就是教會建造的秘訣﹗」顧牧師說,「在耶穌回來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福音佈道。當得救的人數滿足,讓神的心得到滿足,耶穌基督就會第二次再來。」

顧牧師十分重視門徒訓練,因為主的門徒才有辦法建立教會。國度、教會、永生是同義詞,因為建造教會是神終極的目標。他指出,小組教會是自馬丁路得以來,教會改革的第二波,將教會有形的牆拆掉。若教會小組化,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教會,而小組長就是牧師。小組的架構是由兩、三個「小家」組成,每個家再由「小家長」帶領下面的二、三個「預備小家長」,他們再帶兩三個慕道者或是初信者。「教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兩三個人。」小組以佈道為導向,而建立教會就是為了完成大使命,那麼門徒訓練才有意思。他同時強調聚會的重要,因此要訓練弟兄姊妹在聚會中敬拜,宣講神的話語,並且作權能服侍。教會每個人都是講員、解經家、佈道家。他又提醒,建立教會要很仔細,而接受門訓必須願意謙卑下來服侍,並且台上台下所結的果子必須一致,腳踏實地去建立教會。「不要做消費者,要做個生產者。」最後,顧牧師引用創世紀指,神只是生了阿當、夏娃一次,卻把「生產」的能力給人,因此信徒要做佈道。

(記者莫嵐、陳淑安報道,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Kingdom LIFE】玩具積木 盛載倍增祝福

砌積木是不少人最愛的童年玩意之一,更有些成年人喜歡收藏積木。用積木來砌出聖經人物,甚至是聖經故事場景,具體傳遞信仰,相信亦會受到許多人歡迎。「Multi-Blessings」創辦人Charlotte,正是利用創意,設計出玩具積木產品,把倍增的祝福帶給別人。

商人的華麗轉身

Charlotte本身從事會計行業,曾有幾年在中國內地工廠工作,並有參與當地教會的聚會及事奉。後返港工作,老闆發掘出Charlotte的營商才能,於是將公司的一部分業務交由她負責。當她接手公司業務後,發現自己原來並不是一個木訥的會計人,是有做生意的頭腦。之後她開始朝著營商方向發展,也越來越認識自己的特質,確信營商是她更有恩賜及感動做的工作。在繼續尋求未來方向時,Charlotte碰巧得知她有一位親戚當時正在做玩具積木生意,而她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更奇妙的是,Charlotte這個親戚的公司剛好就在她之前返的內地教會附近,而Charlotte當時仍然每星期都返這間教會聚會。所以,每個星期Charlotte都可以從教會走過去親戚的公司商量工作事宜。這真是神的一個奇妙安排,也是神給Charlotte開路的印證。在繼續求問神的心意後,Charlotte就開始踏上創業之旅。

Charlotte公司的名字是「Multi-Blessings」,意思是倍增的祝福,而公司的標誌是用積木砌成的一棵葡萄樹,背後代表了約翰福音15章5節這段經文:「我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當時Charlotte從神領受了這段經文,就邀請一位設計師設計了這個葡萄樹的標誌。她非常清楚公司的異象,就是要像葡萄樹,希望透過所出的產品去祝福別人。目前Charlotte雖然還在探索的過程中,但她的產品,例如:卡通模型及手機殼等,現在已經進駐了HMV、LOG ON、City Super等大型的連鎖百貨。最新設計的「Christian Blocks」系列的積木模型,有耶穌、彼得、大衛及歌利亞4個角色,分別講述了「耶穌拯救因小信而下沉的彼得」及「大衛靠著神戰勝歌利亞」兩個聖經故事。

神恩典帶領

生產模型首先要設計好不同的圖形及方案,開始時Charlotte用自己很初階的軟件去摸索設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不斷嘗試是否可行。目前Charlotte已經申請了專利的手機殼砌圖版,就是用這樣原始的方法設計出來的。後來,在神的帶領下,Charlotte認識了一些積木設計師,令她在產品設計上的獨特性可以更大發揮了。現在她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產品,尋找材料及生產,再推出市場。

獨力開拓一門生意,Charlotte體會到創業的艱辛,但也看見神的細心拖帶與照顧。一款積木模型,其實需要好多不同型號及顏色的積木砌成。現在Charlotte設計出大約60種的積木,如果生產時訂漏了一粒,都會導致產品不能出貨。最近,Charlotte預訂的一批貨未能準時送達,在十萬火急補訂第二批貨時,反而幫助她將所有之前不夠的貨都補足了。感恩之餘,Charlotte也看見神的細心安排及鼓勵!

傳遞家庭連結的核心價值

關於產品的核心價值,Charlotte希望能祝福家庭的連結與同行。Charlotte形容,這個積木是一個打破家庭隔膜的工具,因為產品本身是設計給青少年以上人士玩的,砌的過程會有一些難度,因此在一齊動手砌模型的過程中,一家人需要互相配合去完成,家人之間的對話及連結就可以很自然地發生了。配搭過程中,也能看見每人的長處及不足,大家可以互相鼓勵及補足。完成的模型成為一個擺設,也是家庭裡的一個提醒,這是一家人合力完成的作品。

最令Charlotte感恩的是,自己的家庭首先成為被祝福對象。因為家庭問題,Charlotte從小就非常獨立,與父母的關係疏離。但在創業期間,Charlotte看見媽媽對她的愛及關心,連續幾個通宵幫助她安排出貨,細心安排各樣事情,這都是出乎Charlotte意料的。因為剛開始創業,Charlotte只是顧著往前衝,並不知道創業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及後發現工作量遠超過她的預計,家人就成了她事業的最大支持,常常主動來幫忙。以前Charlotte既獨立也有能力,一直認為是自己在照顧家人,但現在卻反過來,被家人是細微地去照顧,發現原來媽媽一直非常的關心及支持自己。Charlotte覺得非常感恩:「原本我想透過這個產品去祝福他人,但我卻是首先被祝福的那個。」

(記者莫嵐報道)(受訪者提供相片)

 

現有少量現貨可供讀者以優惠價訂購,詳情請查詢:

電話:2235 5223

電郵:pr@kingdommin.org

[國度觀點] 香港教會老齡化 改變從聆聽開始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前後,在社交媒體上出現很多針對教會問題的討論,前瞻總是從反思開始。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教會是沒有問題的,出現問題並非不正常,但問題若持續下去而沒有解決,便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漸漸演變成危機。教會當前面對的危機,其中之一是領導層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會眾整體上老齡化,日漸失去活力。

根據2014年教會普查數據,香港的15-24歲信徒人口佔會眾總人口的12.8%,略高於香港相同年齡階層佔總人口比率11.5%,香港本身也是正邁向高齡社會。普查也反映教會對青少年事工的關注,最大的關注是導師不足,其次是青少年信徒流失。雖然對青少年流失現象有反思,並提出一些因素,但普查的目標對象只是教會,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來自教會,即是說,研究範圍限於教會。若然深入剖析青少年流失現象,研究範圍便應該擴大至社會層面,題目可包括探討香港青少年對教會、基督教、甚至是宗教的觀念。

然而社會研究的成本很高,教會未必有資金投放在大規模的研究項目上。正如處理人際關係一樣,化解問題始於聆聽,教會領袖可以親身進入社區,透過觀察、交談、訪談、記錄等,聆聽青少年的心聲,這是今天就可以起動的工作。從教會領袖角度看青少年流失問題的聚會已有很多,但給予青少年表達心聲的渠道相對較少。我們是被差遣到世界去,「去」是耶穌給教會的大使命的「特質」,與其坐著反思問題,不如動身進入人群中,用心聆聽,真誠回應。生命影響生命,不是在研討會裡發生的,而是在人與人的真實接觸中,這才是道成肉身的見證方式。

面對腦退化症 輕鬆相信神憐憫

台北靈糧堂及喜樂家族基金會執行長潘秀霞牧師於1月6日來港舉辦「與失智共舞」座談會,分享多年來照顧患腦退化症母親的經歷,並如何在神的恩典之中,以愛和尊重善待患病的母親。

潘秀霞牧師發現,失智症並不可怕,而是因無知而錯誤的對待才可怕。她聽說過一些人以為失智症是精神病,把患者關在家裡,且嫌棄她。「你不可以羞辱她,要誇張地鼓勵她。如果身為家人都嫌棄和不尊重她,誰會去珍惜她?」她鼓勵病人的照顧者要放鬆,因為「放輕鬆就有智慧,緊張只會憂慮」。她一路走來的秘訣就是相信「神的憐憫永不斷絕」。每天早上,她都會播放詩歌給自己和母親聽。當家人能夠用愛說出四個「道」:道歉、道愛、道謝和道別,就會經歷神的恩典。

面對正在冒起的早發性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開始建立「瑞智學堂」,提供早發性失智家庭多元服務。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友善安全的環境,符合年輕病患對空間的需要,也讓不同的家庭互相扶持。潘牧師發現香港的教會及社會上對失智症仍然缺乏支援,建議我們仿傚台灣友善社區的概念。

(記者林暐皓報道)

第五屆關懷貧窮日 關注年長拾荒者權益

新福事工協會轄下之「關懷貧窮學校」於1月14日舉行「第五屆關懷貧窮日」,在本港十一個區域進行關懷環保先鋒的行動。行動除了認識環保先鋒,亦即環保回收工作者,俗稱「拾荒者」這個群體外,更希望以一個整全的角度去認識環保回收工業的狀況。當日除了關懷行動,更為環保工業及年長拾荒者發聲,收集參與者對這行業的看見及接觸環保先鋒的感受,並完成有關他們生活狀況的問卷調查,期望在未來有更多資料為他們爭取權益及表達訴求。

300位參與者於各區主動協助整理紙皮的工序,從過程中認識及進入環保先鋒的生活,感受他們的處境狀況,了解他們在社會有否被忽視其工作性質的重要及其工作環境的安全性。同時更為環保先鋒進行授勳儀式,頒發環保先鋒勳章。活動引發思考對基層勞動群體應有尊重和恢復其尊嚴及社會地位,帶動關注環保工業前景及老齡人口的福利保障。

主辦單位指,在行動中不是幫助環保先鋒,只是用了一天幾小時的時間去體驗感受他們的處境,並付出些少時間和勞力去分擔他們這天的工作,實際上對他們幫助不大。不過,重點在於今天的這一個開始,你能夠學習欣賞及肯定他們,體會及經驗他們的生活,這是一種謙卑的學習,藉此引導大家明白及從行動中塑造一種關懷的「態度」,而不是「行為」。行動的核心在於將平等尊重,恢復尊嚴的想法及價值觀「內化」到你的生命裡,而你亦以虛己的情操將愛與關懷化作與他們同行的行動。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美國研究指 國會議會逾九成為基督徒

當報稱自己是基督徒的美國成年人比例不斷下降,美國國會仍然和60年代一樣,絕大部份議員都是基督徒。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新的第115屆美國國會536名議員中,91%稱自己是基督徒,與1961年的第95屆國會的95%相若。

當中293名共和黨議員中,除了兩名猶太裔議員外,全部都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民主黨的242名議員中,則有八成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剩下的兩成有猶太教徒、佛教徒、穆斯林及沒有信仰者。由此可見,兩黨中自稱基督徒的議會佔了大多數。

研究亦發現,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在國會中的成員比例與人口比例十分一致。相反,在國會中欠缺代表性卻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一群。現今美國已有超過23%的人自稱「沒有宗教信仰」,但國會的代表只有1位。

研究引伸到一個問題,神的手一直在美國的政治山頭工作,可是這個狀況卻為教會帶來一個嚴肅的問題:國會這麼多基督徒,為什麼社會和文化沒有反映天國的價值觀?

(來源:Charisma News,2017年1月6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在政治領域興起可以代表神發聲,而不是代表民眾口味的議員。

中國將輸出六千建築勞工到以色列

本年1月,以色列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與以色列政府預計將於2月底簽訂正式合作協定,協定生效後半年內將有六千名中國工人抵達以色列工作,以緩解以色列的住房壓力。。

以色列住房建設部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ant)此前在聲明中表示:「近年來,以色列住房市場面臨人員短缺、設備落後和資源昂貴等問題。中標的這些外國企業擁有以色列從未使用過的專業特殊施工方法,將為以色列引進技術和專業人才,從而縮短建設工期並降低成本。」

以色列銀行的資料顯示,以色列房價自2008年起一路飆升,嚴重影響了生活成本,並引發了2011年的街頭抗議。卡隆所屬的全民黨(Kulanu)在2015年大選中提出要降低生活成本,然而2016年8月政府報告顯示以色列房價一年內上升8%,該黨也因此遭到了猛烈批評。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7年1月5日)

祈禱:以色列的華人教會有機會向中國勞工傳福音

每6分鐘有一名基督徒因信仰被殺

根據意大利新型宗教研究中心﹙CESNUR﹚的數據,2016年全球有九萬名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即每6分鐘有一人被殺。

中心總監Massimo Introvigne表示,基督徒現在是世界上最受逼迫的宗教群體。全球有50萬名基督徒不能自由地表達信仰。

2016年被殺基督徒的個案中,七成來自非洲的種族衝突,而虔誠的基督徒拒絕拿起武器反抗。剩下的2.7萬人在恐怖襲擊、村落屠殺、政府迫害等情況下喪生。然而2016年的數目比上一年稍為下降。

他們的數據還未包括中國和印度,當地的基督徒要秘密地聚會。

Introvigne亦說,天主教會正考慮將被「伊斯蘭國」殺害的基督徒封聖。

(來源:Reuters,2016年12月2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各國政府要嚴謹執法,杜絕宗教仇恨罪行。

晝夜禱告運動元老:禱告帶人去到骯髒之地

全球24/7禱告運動的元老級領袖葛利格(Pete Greig),在過去15年來一直推展禱告運動,現在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國家已有24/7禱告運動。他接受雜誌訪問,談到禱告的重要,指禱告的人會去到骯髒之地,接觸心靈破碎的人。

葛利格的最新著作《Dirty Glory》記錄了他與24/7運動的旅程,指出禱告如何推動我們「從我們的聖所」到「骯髒的人和地方」,就像耶穌一樣,去到破碎和混亂之中。

他描述了世界各地的「祈禱室」的發展,神正在恢復破碎的生命和關係,除滅邪惡,改造社區,恢復教會和重塑文化。這些不是要我們模仿的「品牌或模式」,而是神在禱告室裡顯現,神感動人禱告,神也回應那些禱告。

他說:「神對我們的小事感興趣,就像大事一樣。」然而,很多信徒會覺得很難跟祂談話,「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都有個人與禱告的鬥爭,包括傳教士都有。」他繼續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失望或神學,或者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需要祈禱,或發現自己信任程序和產品,而不是禱告。禱告有些地方是相當顛覆的。禱告對耶穌是至關重要的,祂也教人禱告,早期教會亦視之為必要。禱告真的很重要。」

那麼,他會給那些覺得禱告有點艱難的人提供什麼建議?

「我們要記住禱告是雙向的,它會改變的。當我們祈禱時,我們正在跟活著的神對話。……我們可以和祂談大事情,但有時我們只想談小事情。經常這樣做就會跟祂越來越親密。我們禱告時,培養紀律也很有幫助。我和妻子已經結婚了22年。在我們早期的關係,我們只是想常常在一起。但現在我們必須更加有紀律地花時間在一起。沒有紀律,快樂消散。」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按神創造我們的方式去禱告。我不認為有一個『正確』的禱告方法,只要它是真誠的便可以。而聖經是非常誠實的。一半的詩篇是哀嘆。找到一種你覺得有效和愉快的禱告方式。我發現這樣處理一天是有幫助的:重播一天的細節,好的、壞的和無聊的。為有需要的事情喜樂或悔改。領受神的愛,然後下定決心下次做不同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一切帶給耶和華,我們的生命就會累積這些失敗。」

(來源:Inspire Magazine,2016年,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 我們能自由地、自然地與神對話,期待祂的回應。

挪威正式實行政教分離

自2017年元旦開始,挪威將實行政教分離。早在8年前,國會就已通過要這樣行。這意味著路德宗教會的1,250位牧師和主教不再是擔任公職。

儘管這項決策的宣布勢必牽連甚廣,但有些人相信,挪威教會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教會的出席人數會不會受到影響,均不可知。挪威人的教會出席率極低,只有5%。

由於會眾人數是教會獲得政府補助金的重要因素,所以許多教會都虛報人數。政教分離後,教會將不再需要虛報。儘管挪威教會將不再被視為「國教」,但新的決議案認定,「挪威的福音派路德宗教會依舊是挪威的國立教會,且仍受國家支持。」

挪威人道協會(Norwegian Humanist Association)秘書長麥爾(Kristin Mile)告訴挪威《每日新聞報》(Dagsavisen):「只要憲法認定教會是挪威的國立教會,教會仍應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們依舊有國立的教會。」麥爾進一步指出,新的決議案事實上將政府與教會的關係拉得更近,因為它提到特定的宗派,而不是一個宗教。

(取材自Christian Headlines,2017年1月3日,台灣國度復興報Susie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賜挪威教會智慧與福音策略領人歸主

從天上而來的數字 -【蹤跡】專欄

2010年春天,我有意物色一間公寓作長遠投資。地產界朋友推薦了位於港島中半山的一個物業,業主重本以過百萬元將全屋徹底翻新,屋內的設計和傢俱相當講究。浴室的配套、廚房裡的家電都用最上乘的。可是,因住著租客的緣故,我不能進入屋內看個詳細,要單憑賣家提供的照片去作決定,感覺總是不踏實!況且,賣方要的價錢是800萬,比市價高了許多。當時我剛訂了回美國放假的機票,心裡在盤算﹕若要買的話,我得立即委託律師作代表人,不然我樂得把事情擱下來,安心出門享受長假期。

這麼重大的事情當然要呈上給父神。我問道:「父啊!你會把這地方給我嗎?」那天讀的經文順序去到詩篇37:34, “Hope in the Lord and keep his way. He will exalt you to inherit the land.”(你當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他就抬舉你,使你承受地土。)答案最明確不過,就是父要「使我承受這地土」。可是exalt這字令我費解。我以為這字只應用在高舉和尊崇上帝的聖名,如詩篇145:1, “I will exalt you, my God the King. ”那有上帝祂去抬舉我這回事?這「抬舉」又意味著些什麼呢?

數天後,相熟的銀行把物業的估價發過來,估值之低,使我大失所望,也大失預算。這可是生意上合作了多年的銀行啊!好朋友說你這銀行出手未免過低,不如讓我的銀行試試看。不到兩天,這間我從未踏足,未曾見過面,也不曾有過任何生意來往的老字號銀行送來一份詳盡的估價,估值是出奇的高,附帶條款也是優惠得令人難以置信。這才讓我明白過來,原來天父早已作了妥善安排,好讓我能輕易地承受祂給我的產業。經文不是說祂必抬舉我,使我承受這地土嗎?

這段期間,我與賣方在價錢上仍在拉鋸。我的目標價是700萬,賣方卻堅守在800萬。在他來說,反正物業收著極高的租金,他一點也不著急,亦不肯妥協。星期天崇拜後在返家的路上,我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一邊與父來個對話﹕「父啊!你給我的這房子,你說該付什麼價錢?」得到的回答竟是670萬﹗我連忙說:「那怎可能! 之前出過更高的,人家業主都推掉了!」從天上而來的數字仍然是670。我覺得這實在說不通,繼續與父討價還價﹕「700萬可以吧?680?」就在此刻,車子剛駛過一個車速路牌,寫著大大兩隻數字:「70」。我感到天父在說﹕「嗨!670,談判完畢。」

抵家後,我致電地產朋友說﹕「剛收到上帝的指示,祂的一口價是670萬,你會試著跟賣方商議一下嗎?」她是佛教徒,胸前經常懸著一只翠玉的佛像。靜止了五秒鐘後,她說:「既然你的上帝如此說,我就如此照著辦吧。」 第二天,她語帶興奮地說﹕「你和這業主可真有緣份﹗你出手這麼低,我還怕會開罪他,誰知他欣然地接受了﹗」我說﹕「這不是緣份,既然是上帝給我的產業,祂自會安排及照顧有關的細節,賣方是要配合著的。

六年後的今天回望,那確實是一項極明智的投資項目!耶和華不是說了:「我的道路也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也高過你們的意念。無論在那裡,祂的手必引導我,祂的大能必扶持我。」[以55:9,詩139:10]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當天國文化衝擊固有傳統文化 -【國度角度】專欄

很多人都感受到2017年將會是急劇轉化的一年。今年第一次韓國回家聚集,正是一次天國文化衝擊大韓文化的深層次的轉化,帶來了民族性及宗教性的大醒覺!

今次天國文化與韓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發生猛烈衝撞,結果是:傳統文化在天國文化面前屈膝。當二種文化產生衝突時,韓國的父老領袖們,既勇敢又極其謙卑地在神及眾人面前向妻子流淚悔改,承諾從今以後摒棄韓國「男尊女卑」的大男人文化,願意用心耹聽妻子一向被輕視壓抑的心聲,且帶領著多代同行家人,一同向神屈膝下拜,將頭上的冠冕摘下,在列國家人見證下立下「鹽約」,決心破除「男尊女卑」在韓國女性身上的枷鎖,並宣告釋放姊妹們進入她們當站的位置及命定,對一向被低貶壓抑的姊妹們無疑是一次極深的醫治與釋放。我們簡直是見證一場屬靈文化的大革命,一個簇新的韓國已經誕生了﹗

讓我們一同回到起初神創造的過程。神看祂所造的都甚好(Very Good)! (創1:31);窯匠用泥做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做(耶 18:4)。神外在的創造,正正反映出祂內在美善的心意,窯匠看怎樣才是好,就怎樣做!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但神卻又說:那人獨居(alone)不好,我要做一個配偶(a suitable companion)來幫助他(創 2:18)。神看所造的一切都很好,唯一的不好就是:寡頭。為什麼?因神雖然是獨一的真神,卻不是寡頭獨大的神,而是三而一的神。神喜歡多元而合一,和而不同(unity in diversity)在愛中各本其份,各盡所能,各司其職,配搭合宜,成為完全,合成一體,這才是神榮耀的形象與樣式(約17:22)。彩虹七色配搭之美,正是神創造中最佳的典範。

因此,男女不同構造,不同角色,不同恩賜,不同功能,但卻同等重要。男人若是寡頭就不好,女人守寡也不好。沒有了女人,男人再好,也是不好。神補滿了那男人的不好,將一個切合男人需要的女人許配給他,不好也就變成好了。一女一子合而為一,不就成為一個「好」字了嗎。神的意思原是好的,最終神看著也是甚好的!

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乃是神在一切創造中的高峰,也是最大的奧秘。神賜福這一男一女的結合,成為一體,並發令吩附他倆要以三一神(聖父、聖子、聖靈)在愛中彼此順服,各按其職,彼此配搭的合一形象與樣式,生養眾多,遍滿全地,以神所頒授「天國的權柄」去管治全地,這是神一切創造中最高的奧秘與目的。神所創造的一切,都帶著屬天的目的與祝福,為要彰顯天父的厚愛、智慧與榮耀!男人被摧毀,家庭就被肢解,繼而摧毀神國治理大地的景願。罪的引誘,目的是要摧毀神原意與目的。罪的定義就是違反神起初創造的原意、設計與目的;而罪的後果就是刑罰、咒詛與死亡,使神的榮耀變成羞辱,祝福變成咒詛!

我們無可避免都是在所屬的文化中被孕育出來的產物。唯有先認清神創造的原意、設計與目的以作為準繩,否則我們無法辨別出真偽、對錯、善惡來,也就無法從自身文化的泥沼中被救贖出來!

末後的日子,天國文化將會席捲及衝擊地上一切固有的傳統文化,你我自身的固有文化傳統都無可避免地被衝擊。韓國家人們謙卑的榜樣所帶來的突破,是否能帶動中、日、韓這三個帶著強烈「男尊女卑」思想的國家的突破,以至帶來亞洲及全世界的突破?這仍是未知之數,但有一件事我心知道,且深信這一切的突破,必須從我的悔改開始!


文@何寶生

給耶穌安慰的行為藝術 -【文化守望者】專欄

耶穌在世時的教導,軟弱的我們未必經常做到,特別是馬可福音十四章9節吩咐的事情,讀過後就煙消雲散。在這節經文,耶穌「實在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講述真哪噠香膏澆在祂頭上的事件。一年之始,我要悔改,所以在本文寫一寫這故事,算是遵行這個吩咐了。

馬利亞(約十二)所用的真哪噠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是當時一個工人的一年工資。五至十秒內,一年工資化為烏有,難怪席上有幾個人看見就心痛,我們香港人完全能理解這樣的心情。耶穌,耶穌,你要我們完成大使命,這筆錢可以招募一位全職宣教士啊。假如他每天接觸十個人,其中一人信主,一年就有365人信主,但現在,這瓶香膏導致365人的靈魂仍然失喪。

這女人做了一件「不切實際」的行動,但卻換來耶穌的高度評價,還要我們在普天下傳福音時,也要講述這事。為什麼?

當時,耶穌已向門徒預告祂的死,可是沒一人聽進耳裡,祂的寂寞有誰共鳴?有,有一個女人似乎明白了,並為此付代價,獻上為將來結婚而預備的香膏,澆在她所愛的人頭上,在眾人面前,毫不保留表達對耶穌的愛,沒有任何忌諱。後來,耶穌在孤獨的路上背著十字架時,全城的人都變臉了,此時微風輕輕吹過,頭髮上殘留的香膏氣味還有一點點,卻足以給祂帶來安慰。還有一個人,如此相信祂說的話,並獻上她一切的愛,此情不渝。

藝術就是這樣,與功利無關,看似沒有實際功能,卻有巨大能力,是屬於心靈的力量,而這女人做了一次行為藝術,而且是先知性的,因耶穌說,這香膏是為祂安葬的事。

什麼的事奉才有價值?做在耶穌身上的就有價值,那麼「為耶穌做傻事」又怎樣呢?沒有背後的「愛」,傻事就只是傻事而已,唯有愛,加上情感力量的震撼展示,傻事就昇華至藝術層面。


文@黃少芬

關係更生 -【愛有道】專欄

歲首年終,「友誼永固」旋律響起,大家舉杯慶祝彼此能共渡新年,乃是恩典。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有歡笑亦有唏噓,現實的關係實在難以永遠保存;同學畢業以後各散東西,工作的同事時有更替,親朋好友或搬家移民遠離,就是一家人亦可以因作息不同,價值取向迥異,甚或大小嫌隙,共處一室,感情與心靈可以相隔千里,彼此排拒。

某些不太重要,也沒有投放太深感情的關係,過去了只成為生命的一個小插曲,在為生活為事業打拼的日子,舊同學舊朋友也失聯,直到中年緬懷年輕日子,才開始重新連繫。開始的時候,那些年的集體回憶,例如探訪母校,談談當年趣事,喚起惜日情懷,是友誼的潤滑劑。不過要繼續維繫或進深,卻不能單靠這些往蹟,友誼的開展與延續,仍是要看今天大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與關懷,大圈子聚會之後,還是有小圈子的聚會,就是那些臭味相投的人。

較難更新的恐怕是那些長期的工作夥伴,大家對對方的認識愈多,若是有成見的話,一朝分開各自發展,只會感覺如釋重負。重遇合作的話,更會小心翼翼,要打破心中的屏障,得再經過接觸觀察,或自己原意開放接納,友情關係才有恢復的可能。

最難更新的莫過於已壞死的至親關係,父子母女的情仇,兄弟姊妹的鬥爭,夫妻的恩怨,總是糾纏不清,難分難解,誰對誰錯無從稽考。我們都十分重視這些重要關係,但總會掉以輕心,別以為種仙人掌就不用澆水,更新的工夫是天天要做的,就是給對方一個微笑,倒一杯水,說一句鼓勵的話,代替黑臉、使喚、嘲諷,關係或會重現生機。


文@徐惠儀

國度1分鐘(21) – 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305mid_israel-promises-big2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神對以色列的應許

聖經的應許不少是針對以色列的,有些已經實現,但有些是指向未來以色列發生的事情。在神對末世的計劃中,以色列佔有關鍵位置,因此所有基督徒都需要認識這些有預言性的應許。
神的應許 聖經經文
救恩
神藉著「亞伯拉罕的後裔」(以色列)使萬國得福,包括救恩和其他屬靈福氣。 「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
以色列拒絕救恩,救恩就臨到外邦人,但到外邦人在屬靈上成熟的一天,以色列也會得救恩。而這應許是不會改變的。 「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羅 11:11)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羅 11:25-26)

土地
迦南全地的產業權歸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以色列)所有 「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 17:8)
回歸
神預定在未來日子領以色列人回歸他們的土地,使他們生活豐足,又復興他們的靈性。 「我在怒氣、忿怒和大惱恨中,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日後我必從那裏將他們招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使他們安然居住。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我要使他們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們永遠敬畏我,使他們和他們後世的子孫得福樂。」(耶32:37-39)
此次回歸之後,神應許不會再將以色列趕出應許之地。 「我要將他們栽於本地,他們不再從我所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來。』」這是耶和華你的神說的。」(摩9:15)
末後的榮耀
在神復興全地之時,祂揀選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為設立寶座的地方,在那裡作王管治全地。 「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萬國必到耶路撒冷,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他們必不再隨從自己頑梗的惡心行事。」 (耶3:17)

「那時,月亮要蒙羞,日頭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必有榮耀。」(賽24:23)

耶路撒冷將成為全地的敬拜中心,萬民到耶路撒冷認識主的道。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2:2-3)
到那日,神在耶路撒冷作王,是直到永遠的。 「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彌4:6-7)

時代變遷中 活出慈愛生命

進入2017,回望過去一年,無論是本地或是世界都充滿動盪不安,時局變化莫測,令人無所適從。的而且確,在時代變遷中的某些時刻,神似乎像是缺席了。在這些景況中,基督徒又如何藉著聖經信息的鼓勵,繼續信靠神,並且活出非凡的真信仰呢?

美國三一神學院舊約與閃族語言教授馬格里博士於12月底訪港,主講以「時代變遷中的真信仰」為題的聖經神學講座,分享如何以方法論研讀路得記,從該書卷中的各人物之平凡生命中,實現出非凡的、活出慈愛的真信仰。

神「缺席」卻仍然「同在」

馬格里首先強調,貼近及理解聖經所想要表達的信息之重要。他解釋,我們怎樣形容神是十分要緊的,因這將影響我們的行事為人。神透過創造、話語,甚至是耶穌基督去啟示祂自己,以至我們能明白祂,然而我們的理解與知識始終有限,不能完完全全知道神的偉大、良善及能力。若然我們將神的任何屬性誇大地表達,將會不準確地呈現神。

馬格里接著指出,神的同在是不容置疑的,但找出神「缺席」的經文能助我們理解聖經作者所要表達的。整個世界都是伏在全能的神之下,而聖經中對神說話、行事的描述都是一致的。然而,基督徒必須了解兩個並存的概念﹕第一、神知道所有事,存在於任何地方,會主動在祂的創造中間行事,甚至會內住於人裡面;第二,神同時亦是超然而獨立於一切之上,跟大自然與人類歷史獨立分開,超越於其上。

在舊約故事中,神跟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有三種不同的敘事方法。第一種敘事中,神的行動及介入會清楚地被闡明,例如在創世記39:1-6中提到,約瑟在埃及官員家中服侍,因「神的同在」而凡事順利。聖經作者於此處直接指出神的同在,以及神如何對事件發展產生驅動性的影響。這種敘事方式,在舊約聖經中應用頻率最高。

第二種敘事中,神是「缺席」的,但其「同在」卻隱含在故事中。例如在以斯帖記中並沒提及神主動做了一些甚麼,亦沒有任何角色提及神的旨意或作為。即使在四章14節中,末底改對以斯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當中也沒有提及那「拯救」是來自誰的。然而,馬格里分析指,以斯帖記作者以相對的手法記述災難事件與完全相反的結果,就是「轉憂為喜,轉悲為樂」(斯9:22),由受害到「反倒」轄制了仇敵,隱含了神仍然主導歷史的意思。作者之所以不直接記載神的動作,乃是希望指出人的行動亦有其重要性,明白人本身在歷史旅程中的責任。同時,人若信靠神,就能以更闊角度理解歷史,期望別人所不期望的結果。

 

活出慈愛的非凡生命

第三種敘事中,神好像沒做任何事情,也沒有介入其中。在路得記,作者只記述神主動做了兩件事﹕第一,就是故事開始之初,拿俄米聽聞「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得1:6);第二,就是波阿斯娶了路得為妻後,耶和華使路得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得4:13)。整個路得記中,神做了這兩件只有祂才能做到的事,而其餘所有的敘述,都是由其他角色的言語、行動來驅動故事發展。過去,不少學者嘗試在路得記中尋找更多「神的作為」,但馬格里卻認為,作者既然選擇如此敘事,必定是想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故事角色的行為,也就是人類如何作為中介,使其他人從其身上看見神的屬性。

透過路得記的人物,馬格里觀察到「慈愛」的轉化能力。慈愛本身是神的屬性,而神希望藉著我們活出這種特質,讓人經歷祂的慈愛。平凡的生命要是活出了慈愛,就能令另一個人的人生變得更好,甚至可以改變歷史,正如路得、拿俄米、波阿斯一樣,因著他們的慈愛行動,成就了耶穌的家譜。他又指出,慈愛是一種看得見的特質,是神想在我們待人接物之中看見的特性。

路得、拿俄米、波阿斯的言語、行動都是為了別人著想,以他人的好處為行動的動機。即使在自身條件不佳的情況下,仍不惜付上代價,活出慈愛的生命。例如﹕拿俄米不怕失去依靠,勸媳婦離開自己尋求更安穩生活;路得為照顧婆婆而毅然踏入異鄉;波阿斯甘冒財政上的危險,為路得與拿俄米贖回土地。客觀的環境沒有阻礙他們活出慈愛生命,最終卻成為別人的祝福。他們之間以慈愛建立的關係,外人也許看為負擔,最後卻成了不能逆轉的資產。故事中每個人都彼此需要,像是其中一塊拼圖般,是對方解決問題的答案。因此,活出慈愛的生命,就是彰顯出神偉大拯救之其中一個實質元素,而慈愛的行為亦能使其他人因而對神產生讚美。

最後,馬格里指出,活出慈愛的生命,的確沒有保證能有回報,而這對今日神的子民來說,或者比較難以理解,皆因受到消費文化影響,每個人在付出代價時,都會計算回報。然而,人在活出神的屬性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沒有任何藉口可以讓我們不去實踐慈愛的生命,且並不是間中有熱情、有勇氣在單一事件上實踐,而是在每天、每刻都要為神的榮耀如此活著。

(記者陳淑安報道)

【Kingdom LIFE】觀塘海濱聖誕活動 將福音帶入社區

以往不少教會都會趁`節舉辦佈道會,或上街唱詩佈佳音。近年,除了上述傳統佈道方法外,許多教會亦會花盡心思,設計更多樣化的活動接觸社區人士。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兩個不同的教會群體,不約而同在觀塘海濱公園舉辦活動,先後將歡樂及聖誕信息帶給人群。

家信教會——親子嘉年華

聖誕假期是不少家庭的親子日,適合一家大小參與的聖誕嘉年華必定能吸引許多父母帶同子女參加。12月24日,家信教會於觀塘海濱公園舉行嘉年華和音樂會外展。活動由下午3時開始,當中包括免費的兒童攤位遊戲、小食和其他為家庭而設的免費活動。

其後,大會舉行了兩個音樂會,家信教會敬拜隊在燈光、雪和煙霧的配合下熱烈的彈奏了「Carol of the Bells」。為了吸引年輕人和家庭,莎敏牧師在美麗的冬季佈置下穿上電影「冰雪奇緣」中愛莎的服裝並唱出「Let It Go」。

krt_305-14

聖誕歌曲和絃目的燈光表演過後,大會透過一齣精彩的話劇,生動地展現了今日香港人所面對的挑戰及癮好的捆綁,並帶出福音的信息。很多人看完話劇後,都回應了史提夫牧師的禱告呼召,邀請耶穌成為他們的救主。

透過今次的活動,史提夫牧師領受的異象不單是邀請人們來到教會,而是把福音帶到人群當中。據估計,當日大約有8,000人次出席,是次活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及效果。

 

東九龍教會——青少年市集

因應近年市集及即興表演等文化創意活動在年青人當中深受歡迎,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在12月25日當晚籌辦的「聖誕Live‧集」於觀塘海濱公園反轉天橋底一號場舉行,吸引眾多來自不同教會及群體的中學生及年青人熱烈回應。本次活動除了有不同的中學生樂隊輪番上場演出,及設有攤位遊戲供參與者玩樂,中間時段也安排了詩歌敬拜及聖誕信息分享。當晚除了大部分參加者是學生,活動的工作人員也是由學生自己負責,整個活動不但氣氛活躍而且秩序良好。

活動聯絡人賴奕純指出,本次活動由東九龍教牧同工團契轄下的東九青少年轉化團隊籌辦,從去年的聖誕Band Show(樂隊演出)延續至今年聖誕的市集,當中除了樂隊演出還加入攤位遊戲,以嘉年華形式吸引年青人來參加,同時為年青人提供一個平台去發揮自己的恩賜及才能。今年的市集除了有東九龍7間教會共同組織,也有5間學校及教育機構的學生參與演出。當晚活動共有800人次出席,高峰時間大約有400人,大會也安排了即場佈道隊,共向大約60位年青人面對面分享了福音,而佈道隊的8位工作人員全部都是年青人,牧者同工只是負責現場指導。

對於現時不少人覺得青少年工作難做,賴奕純認為,今時今日的青少年不是需要別人告訴他們什麼是真理,而是要親身經歷信仰的真實。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活動,如他們經歷到神的真實,自然就會告訴他們的同學朋友,發揮巨大的同輩影響力。再者,年青人容易覺得孤單,受家庭、學業影響而覺得自己不夠好及沒有自信,所以群體的支持十分重要,能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一起同行及面對。因此,青少年轉化團隊舉辦聖誕市集等活動,一方面向年青人傳揚福音,另一方面更是要凝聚不同教會的年青人,願意被神興起作工,成為一支年輕的屬靈軍隊,自己推動青少年事工。對於明年的計劃,青少年轉化團隊期望日後的聖誕市集由已參與過的核心年青人主導及組織,而牧者同工只做背後支援工作。

(記者莫嵐報道、家信教會提供消息)

[國度觀點] 敍利亞停火後的復興

在俄羅斯與土耳其的周旋下,敍利亞政府與叛軍終於達成全國停火協議,在12月30日生效。俄羅斯支持阿薩德政府,而土耳其支持反政府的叛軍,兩國也會參與停火後的監查工作,冀望今次停火不會像過去那樣很快就無效。今次協議沒有包括恐怖組織,如「伊斯蘭國」,而被土耳其指控為幕後支持「伊斯蘭國」的美國,也沒有介入今次的停火協議。有說法指,在奧巴馬即將卸任之際,不會介入中東事務,普京趁機快速地促成停火協議,藉以在國際社會建立威信。

在敍利亞多個主要城市被收復後,原居民陸續回歸。在去年底的聖誕節,有敍利亞基督徒陸續返回曾失陷的阿勒頗,並慶祝聖誕節,這是五年來第一次當地有聖誕樹亮燈。自從在2011年爆發內戰後,阿勒頗的基督徒人口從25萬人跌至5萬人。

阿薩德總統屬什業派分支的一個少數種族,而叛軍以遜尼派為主,並日漸伊斯蘭教化。敍利亞基督徒視遜尼派和「伊斯蘭國」為威脅力量,因此傾向支持政府,這亦導致他們成為反政府軍和「伊斯蘭國」的攻擊目標。內戰導致全國逾半人口逃離家園,20萬人喪生,但因為基督徒聚居於兵家必爭之地,加上民族身分和宗教,慘況比其他敍利亞人更嚴重。

聖經中有一個預言提及敍利亞地區,「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也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賽十九23-25)聖經時代的亞述覆蓋今天中東的多個阿拉伯國家,包括敍利亞和伊拉克。雖然以賽亞書十九章的預言不是今天立刻實現,但神的應許今天就能給予我們盼望,為百廢待興的敍利亞求復興。

以航假期十周年分享會 剖釋猶太人信耶穌障礙

以航假期十年來帶領近五千人踏足聖地。為慶祝成立十周年,以航假期於12月19日在黃埔宣道小學舉行感恩分享會,邀請資深導遊王清儀女士及猶太人牧師撒母耳分享。撒母耳指出以色列的重要及猶太人接受耶穌的四大障礙,值得大家反思。

撒母耳提到亞伯拉罕的約,是無條件的。在以色列亡國以先,神已經應許說:「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結 36:24)因此現在以色列復國,猶太人歸回就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撒母耳邀請大家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 122:6),又要安慰以色列的子民(賽 40:1-2),因為兩者都是神要求其他人為以色列做的。

以色列現在有一萬五千至二萬名彌賽亞信徒,但普遍的猶太人仍未接受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撒母耳認為他們面對四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猶太人與教會的歷史。猶太人歷史上多次受苦,不少更是出於基督教名義。他們會問,若耶穌是彌賽亞,和平在哪裡?其次,猶太人很難接受一個「受苦的彌賽亞」。聖經中的拉比、門徒和施洗約翰都認為彌賽亞要作王,將猶太人從羅馬統治中解救出來。猶太教拉比認為彌賽亞會在聖殿被毀前來到,但現在聖殿已被毀,令他們很疑惑。撒母耳指出:「受苦的彌賽亞已在舊約出現,要以舊約解答猶太人的疑問。」創世記提到,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 49:10)細羅就是彌賽亞的另一個稱呼。以賽亞書53章也提到彌賽亞會受苦,成為完美的祭物。

另外第三個障礙,也是最大的,就是他們不能理解神的道如何成為肉身。撒母耳說:「神的話成為人,不是新約的概念!」舊約中每一次神的使者與人相遇,都是稱為遇到「神的話」。最後一個障礙是「蒙恩得救」。猶太人要爬「公義的梯」,才可得神的喜悅。他們會問:「為何你什麼都不用做,神竟然要為你做事?」撒母耳說:「沒有人能夠做到神的公義標準。反倒因神赦免我,我願意走在神的路上。」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