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門訓——真實的生命引導

筆者近期訪問一名成功帶領教會轉型的牧師(詳見今期頭版新聞),他的其中一點分享令我印象尤為深刻。在他接受門訓,到門訓下一代,再到下一代去門訓別人的四代門訓過程中,都提及了被「鬧」(管教)的經驗。被「鬧」而不走,反而關係更密切,在這個世代的香港教會中,可謂稀罕的現象。

現今華人教養孩子的方式已與過去大不相同,體罰和責罵等已鮮有發生。相反,過分溺愛,予取予求,全家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反而非常普遍。即使在學校中,老師也不敢太多管教學生,恐怕惹來家長的不滿。

這個現象也在教會中蔓延,教會對信徒的要求和期望過低,例如週日崇拜時間越來越短,有些美國教會甚至因為孩子喜歡去party,而不在晚上辦聚會,但求令會眾感覺良好,期望藉此「鼓勵」他們繼續留在教會。然而近期有美國牧者在一個網上論壇中指出,年輕一代並不像過往的世代般不冷不熱,他們要麼熱,要麼冷,並且覺得有立場是一件很酷的事,不喜歡做中間派。青少年渴望認識絕對真理、得到上一代的引導,以及擁有屬於他們的群體。當教會和家庭未能給予他們這方面的滿足,他們就會轉向世界,尋求模仿和跟隨的對象。

中國古籍有云:訓罰,乃訓責懲處。「管教」與「門徒」在英文中的字根相同。門徒訓練,不是「升呢」(level)課程,懂了知識就能活出所學,而是一種生命的引導和同行,跟隨和順服。正如耶穌在3年半的傳道生涯中,與12個門徒共同生活,教導他們。當他們違反真理時,甚至會嚴厲責備他們(太16:23),同時亦透過自己的言行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這正是門訓的核心,適度的讚美,合宜的管教,最高的目的為要成就神在門徒身上的旨意。拿走世界所灌輸的過度包容,過分鼓勵的文化,在愛的基礎上,以真理和恩典引導下一代,真實的同行,生命的督責教導是現今教會要興起和恢復的門訓文化。

同時,門訓也不只是教會的專利,在家庭中,父母亦可對孩子進行門訓,因為父母有直接從神而來的管教權柄。孩子最直接和最好的門訓導師,就是他們的父母。將孩子看作是我們最「埋身」的門徒,能幫助我們更多從神的眼光去教養我們的孩子,並能有目的和系統地引導他們走向命定。

 

 

教會和職場領袖籲合一 打破無父世代惡性循環

「爸爸,我真的希望我們的故事能有更好的結局,我真的希望我們能彼此認識。」說唱歌手Legin Anderson在歌曲《真希望我認識你》(Wish I Knew You)中唱出在父親缺席下成長的心聲。

Legin的父親戒毒和戒酒失敗後,母親帶著當時5歲的他離開,此後他再沒有見過父親。直到20歲,Legin收到父親的來信,表示希望與他見面。他們的關係得以復和,但沒有機會進深。「有幾個月的時間我們不時見面,我跟他最後說的話是『我饒恕你』,不久之後他就去世了。」Legin至今仍受父親缺席影響。「我的心仍然很痛,這促使我成為更好的父親。」Legin創立了基督教嘻哈音樂製作公司,神使用他服侍無父的年青人。「很多時候我在演出時會問在場的群眾:『若你在無父的狀態下成長,請舉手。』無論群眾是白人還是黑人,總有一半人會舉手。這給我機會分享,我服侍的核心是復和,而我其中一些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也是源於此。」

神使用Legin服侍無父的年青人

同樣希望打破無父世代循環,維珍尼亞海灘聖額我略一世天主教堂(St.Gregory the Great Catholic Church)的Darrell Wentworth執事接受訪問時指出,當家庭身處痛苦,傷痛會滲入文化」。據人口調查資料顯示,在沒有父親形象下成長的孩子有高四倍的機率生活在貧困的環境,出現行為問題以及犯罪。「我們或許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幫助陷於痛苦的夫妻,但我們需要擔起這個責任,並向他們說,『我們可以幫助你們,來讓我們幫助你們得醫治,復原婚姻關係。』當婚姻得醫治後,孩子就能得著安穩。」

Wentworth招聚不同的牧師組成聯盟,他們相信個人和家庭轉化需要聖靈的力量,因為家庭是所有文化的核心。聯盟成員基督徒治療師Frank Meadows指出「如今有許多關於家庭的論述是與神的道相違背的,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此外,很多人在破碎和無父的環境下成長,形成許多心理問題。」Meadows 相信招聚不同的基督徒在一起是關鍵,「很多人不會去教會,但如果他們發現有一個群體,人在其中得到釋放,身體得著醫治,他們就會到那裡尋求醫治,而其實很多人都很破碎。」

Legin相信,若基督徒群體合一,同來擁抱家庭,無父現象便可逆轉。「在約翰福音17 章,耶穌為我們最後的禱告是『使他們合而為一』。當我們合一,將能夠避免現在不好的現象。神的心意從來不是讓男人離開女人和孩子,這是撒旦的計謀,並非出自於神。」

禱告:求主興起基督的身體,醫治無父的世代,恢復家庭關係和秩序。

(來源:CBN News,2021年1月6日,Sharon Chow編譯報導。)

 

 

匈牙利修訂國家憲法 明確定義家庭及婚姻關係

匈牙利議會在2020年12月15日通過多項憲法修正案,明確定義家庭,保護異性婚姻制度。

基本法修正案由右翼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提出,以143票贊成,45票反對獲壓倒性通過。修正後的憲法指明,「家庭是建基於婚姻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母親是女性,父親是男性。」修正案還包括禁止同性伴侶領養兒童。 司法部長Judit Margab就此補充說:「只有已婚夫婦才能申請領養孩子,即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婚姻」。同性伴侶將不能領養孩子,即使其中一人採取LGBT群體一貫的做法,以單身人士身分提出申請,將需要獲得當局的特別許可才能啟動申請領養程序。

另一項修正案表明只承認公民的生理性別,即公民出生時的性別,此修正等同關閉了性別認同的大門。修正案提到,「匈牙利捍衛兒童認同其生理性別的權利,並確保他們在國家憲法以及基督教的文化價值下成長。」

修正案決議遭受LGBT群體強烈評擊,批評當局造成了「敵對的環境」,更形容此為該國人權的黑暗時刻。

性別議題一直是匈牙利與歐盟爭議的核心。歐盟高級官員嚴厲批評匈牙利和波蘭反對「同性伴侶家庭」及拒絕採納「性小眾平權政策」。奧班政府表示,最新的憲法修正案是對「西方新意識形態進程」的回應,並指匈牙利有責任「保護兒童免受潛在的意識形態或生物的干擾」。

一位匈牙利教會領袖接受訪問時表示,福音派基督徒積極談論這些修正案。「我們支持這句話:『母親是女性,父親是男性。』福音派基督徒對憲法修正表示贊同,因這符合聖經創世的秩序,能保護傳統家庭結構,讓孩童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是一件美事,我們對此毫不懷疑。」

禱告:願主在人心作王掌權,恢復屬祂的婚姻和家庭觀念。

(來源:Evangelical Focus, 2020年12月17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國度觀點】 讓父母重拾家庭的權柄

2020年,全港學生都面對一同前所未有的特殊環境——學校停課,在家上堂。孩子多了時間逗留家中,與父母相處的機會自然也相應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交流或摩擦,都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在過往的日子,父母與孩子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家庭的關係。疫情的隔離是神給世界的休止符,讓我們重新去審視與家人的關係,作出新的調整。

香港家庭的屬靈次序正面臨極大的考驗與破壞。父母寵溺孩子,任由予取予求,沒有為孩子的思想和行為設定清晰的界限,將管教的權柄向世界拱手相讓,以致孩子一再僭越界線,挑戰父母的權威,日後父母再想管教,孩子亦不再順服父母的說話和教導。

在神眼中,家是基本的聚集群體,以歡迎神的同在(太18:20)。世界正透過不同的渠道去破壞家的聚集和價值觀。神現今正是透過疫情,讓人回到家中,父母與孩子面對面相處,祂要恢復家庭的次序和權柄:耶穌基督在家庭中居首位,神將養育及管教下一代的權柄賦予父母。當孩子做錯事,父母首當其衝承擔責任,當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得著最大的榮耀。

同時,父母是孩子的遮蓋,不僅是肉身上,更重要是屬靈上的遮蓋,父母的權柄除了能夠管教孩子,同時也是出於愛的一種保護,讓孩子得以在安全的範圍內嘗試和成長。若是孩子失去了這個遮蓋,就暴露在世界中,成為被世界擄掠的對象。

父母亦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合法繼承者,父母能夠選擇將什麼東西傳遞給下一代,這是神賦予父母的權柄。網上流傳著一則關於比爾蓋茨女兒的小故事。在他的女兒2歲學穿鞋子時,曾對媽媽說:「媽媽,穿鞋子很困難喔,不過我最喜歡做困難的事情!」為什麼一個2歲小孩能如此積極,因為每天比爾蓋茨和太太出門前都會對女兒講:「爸爸媽媽今天又要去挑戰自己,做困難的事情了,不過我喜歡做困難的事情!」

在末後的日子,孩子將來要面對的世界肯定充滿越來越多的考驗,父母能為孩子預備的,不是一味的保護,避開一切的困難,(今年的疫情已經告訴我們這已是不可能!)而是抓住神所賦予的權柄,將屬神的真理和品格傳遞給下一代,幫助和支持他們面對日後的挑戰和逆境。

 

 

國度1分鐘(99)教會失去猶太根源的四個層面

+按圖放大

. 失去希伯來式態度看待神

猶太人思維

對神有深遠的敬畏,神不是研究分析的主題,而是熱情敬拜的對象。人有限的腦袋不能夠了解神,唯一對祂合適的回應是愛祂,敬畏祂和順從祂。

希臘人思維

將人的理智神化到高過神的地步。他們認為人類的意志終究能夠了解神,也相信人如果能足夠了解一件事,就能掌控它。

願神恢復信徒對祂的敬畏。不要滿足於「理智上」想搞懂神的基督教,讓生命的最高目標是來讚美祂、服事祂和愛祂。

. 失去希伯來式態度看待聖經

猶太人思維

尊重聖經,他們認為凡與神同行的人,研讀妥拉(神的教導)是他們的責任。

在第一世紀,到了猶太成年禮(bar Mitzvah),所有遵行律法的猶太人被要求能夠明白並背誦整本妥拉,還有大部分的詩篇以及先知書。

希臘人思維

一般基督徒不需要懂聖經,認真研讀聖經是為專業的神職人員所保留的。直到今日,對多數基督徒而言,讀經只限於每日靈修閱讀,難以從神得著面對每日生活的智慧。

 

願神恢復信徒對神話語的熱愛。神深奧的事不只是給牧師,讓我們學習研讀神的話,讓心思充滿神的思想,並發掘其中的喜樂。

. 失去猶太人強調家庭的重要

猶太人思維

屬靈生命成長的最主要場所是家庭。大多數節期與慶典都不是在會堂或聖殿中的群體聚集,而是在家中,由父親來主持,他有如全家的祭司和長老。

 

每週最重要的敬拜歡慶是迎接安息日,星期五晚上,猶太父親帶領家族敬拜神,並為在場所有人禱告祝福。安息日的慶典為初代教會提供了發展的模式,以及領袖的訓練場所。

希臘人思維

基督徒的靈命生活主要是建立在教會活動上,通常在教會的建築物中舉行,由支薪的神職人員帶領,大部分的活動只需要人到教會參與即可。

 

教會中有按立牧者執行各種領導功能,以致一般信徒難以成為教會領袖。

 

願神恢復家庭成為屬靈生命的中心,敬拜與研讀神話語的場所。

. 失去希伯來式的態度看待生命

猶太人思維

視生命的每個部分為神恩慈的禮物,盡情享受神所賜下的每個福分。(申14:025-26)

所有神的祝福都是給我們在合適的情境中以感恩之心來享受的。

希臘人思維

當希臘哲學思想與聖經教導融合一起,導致基督教信仰變得毫無喜樂,貧窮和受苦被視為美德。在中世紀,想要親近神的人必須發誓成為貧窮及禁慾的人,與家人朋友隔離,透過肉身的受苦成為聖潔。

願神恢復合乎聖經的生命態度。學習享受神的同在,快樂地服事祂,回到神原本所設計的樣式。

 

君士坦丁改組教會的歷史進程

背景

門徒從五旬節領受聖靈後,開始建立教會,由於基督徒拒絕對羅馬皇帝效忠,此後的3個世紀,基督徒受到來自部份猶太教派和羅馬政府的迫害。然而教會在苦難中卻增長得比任何時期更快。直到主後 300 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歸化基督教後,基督教就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君士坦丁悔改歸主

312年,君士坦丁與馬森提(Maxentius)進行王位爭奪戰。在戰役前夕,君士坦丁向波斯太陽神祈求時,看見太陽旁邊有一個燃燒的十字架的異象,並有聲音說:「靠此必得勝。」之後他贏得了戰役。

君士坦丁獲得王位後,宣布自己成為基督的跟隨者,決定為基督教平反。在他的堅持下,東羅馬帝國皇帝李鍚尼(Licinius)和他共同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歸還過去沒收的教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

教會的改變

當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基督徒接受了君士坦丁成為教會的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集並主持了尼西亞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Nicea)。除了解決教義上的爭議,君士坦丁也利用這個機會重組教會,使教會與猶太根源切斷,使基督教信仰與異教文化混雜。

《恢復猶太根源》,羅柏特・海得勒(Robert D. Heidler)著,台北以琳出版

 

(九)時光旅行 -【家的韻律】專欄

今天的孩子都愛做穿越時空的夢,不是要回到過去改變不愉快的一天,就是想跨越未來預見百年後的世界。穿越時空是書本和電影喜愛的主題,但我們也發現,原來在腦子裡進行這樣的時光旅行,是強化家庭的有效方法,因為我們希望幫助孩子活出將來生活的場景。眾所周知,孩子總是不會想到將來,即便是下週或自己生日過後的日子,他們的行為往往是這樣的不顧後果。

記得自己讀四年級時,看到一位高中生,我曾這樣想:「我不會讀到十二年級的」,這對我實在是太遙遠的事了。然後在讀高中時,我又想:「我不會長大到進入大學,或結婚,或生兒育女的階段」。生命中每個階段的來臨,似乎都令我措手不及,而我總是等到每階段來到眼前時,才會想到這時候該作的事。與你的孩子進行時光旅行,不單可預備他們面對未來,還對他們如何活在當下有重大的影響。

當我們最年幼的女兒還是三歲的時候,她經歷了一段反叛期,只有三歲的她,在我們面前總善於扮演可愛小天使,背地裡卻會做出各種搗蛋搞鬼的事情。作為大人,我們想過跟她講道理,讓她知道這樣下去對她將來會有多差勁的後果。但她畢竟只有三歲,我們需要以她能理解的方式跟她溝通。

我們其實已花了不少時間,向孩子灌溉家族傳承的概念。在我們的家,「有一天你成為爸爸/媽媽」是我們常談的話題,我們對話的內容包括他們將來想有多少子女、想到哪個國家居住、想與哪位兄弟姊妹同房等,但他們最難充分了解的是,擔起父母角色是要執行家規的。

我們對女兒這樣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媽媽,你想你的孩子不聽從、又不尊重你嗎?」然後,從她的眼睛裡,我們看到她在想像自己是位媽媽,孩子正在她的身邊走來走去。腦子裡經歷了作媽媽的情景,她好像明白到有位不聽話孩子的心情。「不!」她回答我們,語調是那麼的認真。

很多時,我們在管教孩子時都用這樣的對話,孩子越年長,這樣的對話就更深入。這不是叫孩子看別人比自己強那麼簡單,對孩子而言,考慮他人的感受和生命是困難的,但在這方面,讓我們的孩子放眼未來卻最有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既知道自己是受訓中的父母,就能接觸到自己將來的感受,又讓這經驗影響他們今天所作的決定。

正因他們珍惜自己將會為人父母,他們也就能夠重視眼前的父母。我們亦高興見到,他們腦子裡進行的時光旅行,對改善他們的其他行為也有幫助。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母親比父親更多影響孩子信仰

美國有調查指,在家庭中,母親對孩子的信仰影響最大。不少基督徒在成長過程中曾受家人影響信仰,當中近七成(68%)指母親的信仰影響他們,認為自己有受父親影響者只有約四成半(46%),祖父母輩則不足四成(37%)。

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在去年進行這項調查發現,基督徒青少年較常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曾與母親一同禱告或談論信仰。青少年有較大機會表示母親「鼓勵我上教會」、「和我談及神的饒恕」和「教我關於聖經的事」,當他們需要鼓勵、意見和別人的同理心時,通常會找媽媽。母親們對孩子的信仰建立以及他們的品格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爸爸只在孩子需要金錢、要人幫忙安排事情和尋找運動伙伴這三個方面,才較母親優勝。

巴納的總編輯Roxanne Stone表示,教會對支援母親和鼓勵她們主動影響孩子的信仰生命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但似乎對父親的支援不足,未能協助他們成為孩子屬靈和情緒指引的一部分。「我們在調查期間發現,即使是信仰生活活躍的基督徒,他們也顯然沒有和自己的父親好好享受相聚的時間,關係甚至連近親或遠親也不如。」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9年3月22日,文奴翻譯報導)

禱告:願主幫助為父的信徒作為家中的屬靈榜樣與遮蓋,建立敬虔的下一代。

【Kingdom LIFE】開創時尚自然風婚紗 以嫁衣祝福新家庭

穿上潔白婚紗,在婚禮上展現最美麗動人一面……是所有新娘子的美好心願。婚禮是在神面前立下婚姻盟約的開始,婚紗設計師Winnie Li 透過為新人設計嫁衣,看到神對家庭的心意,她希望每件出自她手的婚紗都能盛載神對一段婚姻的美好祝福。

美麗自然的輕嫁衣

Winnie從事婚紗設計行業,曾在電視台工作,接觸不同衣服的設計,其中一環就是晚裝。「在電視台工作的5年中,我的工作是幫助明星設計晚裝,例如選美,一些大型節目等,那時候就接觸到晚裝設計,覺得晚裝不一定是老土的,也可以很美。」10多年前,Winnie發現香港的婚紗晚裝的質素非常參差,而且當時的時裝設計師不會想做婚紗晚裝,因為覺得婚紗比較老土,不時尚,很少設計師接觸這一範疇。Winnie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於是和幾個朋友一起創立了一間婚紗店,開始自己設計婚紗。

.基督徒陳嘉寶穿上Winnie設計的婚紗

與傳統的婚紗相比,Winnie設計的婚紗帶有時尚感,吸引不少名人或明星找她為自己量身設計。「由當年開始到現在,我們設計的婚紗都會加入時尚元素,以致客人不覺得老土,新鮮感很高。」10多年前香港沒有太多外國品牌的婚紗可以租或買到,所以他們的婚紗頗受歡迎。很多客人也反映,曾試過外國品牌的婚紗,但始終因為西方人與亞洲人的身材不同,他們設計的婚紗的線條比較難駕馭。Winnie有一點比較堅持,外國近年很多款式都比較性感,她認為新娘穿著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尺度。「我的設計會用一個合宜的方式去更多呈現美感。另外,我希望設計的婚紗令新娘子在結婚當天能做回自己,穿得輕鬆自然,帶有一點童趣。新娘也可以呈現出少女的感覺。」

.Winnie的新系列婚紗「輕.嫁衣」

祝福家庭的呼召

Winnie在2006年信主,當時公司的生意正經歷快速發展。「我問神,如何在職場榮耀祢?我覺得工作和信仰似乎關係不大,除了做好工作份內的事,我還可以做什麼呢?」Winnie一直都沒有答案,直到幾年前,突然明白神給她工作中的呼召,然後開始設計新系列的婚紗,然後又慢慢明白神對家庭的心意。Winnie從神領受:「我可以透過我的工作去祝福這些新建立的家庭。」婚姻由開始籌備到婚禮的舉行,Winnie體會到無論是直接服務客人,還是透過設計嫁衣去接觸他們,其實每件嫁衣都是包含著一個祝福和祈禱,是神在背後去堅固一個家庭。

.婚紗設計師Winnie

Winnie兒子就讀的學校很注重建立家庭祭壇,他們一家三口常常會一齊敬拜祈禱。Winnie笑說:「每次的家庭祭壇,神的臨在都很強烈,我和先生都會被聖靈感動不停流淚,令我的兒子覺得我們很奇怪。」Winnie很感受到,神對每個家庭的心意是恢復對祂的敬拜。Winnie認為,基督徒只在每個週日返教會是不夠的,尤其是她的兒子今年7歲,如果只是上主日學,吸收到的很有限。現在由他們夫婦教導他聖經,家庭一齊崇拜,結果就很不一樣。「我記得在一次家庭崇拜中,神對我說,你給予了兒子一份很好的禮物。當他長大,回想這個畫面,爸媽一起敬拜神,是多麼美好。」

以經文設計婚紗

在大部分工作時間中,神給予Winnie的設計想法都是很自然流露的,但偶然在設計中覺得思路卡住了,Winnie會放下手中工作去祈禱,然後神會教曉她如何做得更好。例如,2017年一位基督徒藝人計劃結婚,Winnie一知道這消息就主動接觸他們,想贊助他們當日的服裝。開始時這位藝人沒有什麼反應,結果輾轉之後她得知原來自己的造型師結婚時,也是穿Winnie設計的婚紗。「於是她對我很有信心,想我為她設計婚紗。有一次我們聊天,我問她,是否有哪段經文對他們來說是有意思的?於是她就給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一4:19)這段經文。原來這是他們定情的經文。」Winnie將這段經文繡在婚紗的背面,她非常喜歡。結婚當天,Winnie還為她製作了一條很長的頭紗,還繡了同一段經文在頭紗上,但Winnie事前沒有告訴她。「當時我返教會崇拜,其實有些不開心。我很用心做的東西,是否有人看到?很奇妙地,那日崇拜的回應詩就是那段經文,我是教會的代禱者坐在第一行,然後那段經文就不斷出現在我面前的投影片上。神就親自回應我,她看到我所做的了。」

.繡有經文的頭紗

(記者莫嵐報導)

(八)家庭聚會 -【家的韻律】專欄

家庭聚會有點像運動員在更衣室內聽到的打氣說話。 與孩子傾談,特別是聆聽他們的討論,是健康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家叫人最難受的,莫過於在當中醞釀的難言之情。當然,面對孩子的個人問題,我們也會與他們單獨傾談,但一起共同面對孩子的掙扎,能啟動一股家庭力量,足以解決不少問題。

就如去年,我其中一名女兒面對在校小休時的社交問題,我們大人可能會嘗試很多改善的方法,但後來還是其他女兒成了她的幫助。她們起初建議把欺負她的人揍一頓,在我們說服她們去想一個較好的手法後,她們就邀請她小休時與她們一起玩,事情就此解決了。這個經從長計議得出的方案,讓我的幾個女兒操練現實生活的解難技巧,又叫她們姊妹間的感情親密起來。

家庭聚會能讓我們重申家庭的異象。就如成立企業時不能沒有異象和使命宣言來指引商業決定,建立一個家庭也不例外。作為家長,我和丈夫都清楚說出彼此對家庭未來的異象,又將這異象與我們的孩子分享,擁抱家庭異象為我們平日的辛勞添上意義,又能在我們作出困難的決定時,幫助孩子更體諒和明白。

我們在家庭聚會中有時會禱告,但走在一起更是為了溝通。我們可以討論過去一週發生的事、下週的計劃,以及提出潛在的關係問題(通常是幾個孩子之間的)。給予討論的空間,能幫助孩子分享她們放在心上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能教導她們明白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並要走在一起彼此幫助。作為大人,我們也要以身作則,分享自己的難處。

孩子們常聽到人吩咐他們「別做這、別做那」,怪不得父母也常聽到孩子不斷說「不」了! 家長都明白在孩子還年幼時,須常常提醒他們避免燒傷、觸電、   踫撞,或會引致窒息的舉動,但我們希望孩子從我們的讚賞,而不是更正中經歷更多的愛。家庭聚會是一個可以製造更多進步和成績的地方。在其他家人面前讚賞每名孩子(及配偶)在該星期做得對的地方,能加強他們持續做好的願望,又能激勵其他家人追求好的表現。

每當家人有突出的表現,我們都會以外出或特別聚餐來獎勵。我們喜歡以特別的經驗,多於物質作為獎勵。遇上家人感到失意的時候,我們會特意鼓勵他,重提他往日的成績和將來的夢想。這角度能再次鼓勵他看自己為家庭隊伍的一員,而不是「觀眾」。我們家庭成員走在一起,在成功時可以分享喜悅,在困難時能夠彼此扶持。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屬靈活躍的基督徒家庭只佔少數 有必要與家人實踐信仰

根據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一項最新研究,公開承認主且虔誠的基督徒中,只有兩成半會和家人定期一起祈禱、讀聖經、談論神,並接待其他人。有近三成的基督徒並沒有在家中實踐這些。

這項調查是巴納與Lutheran Hour Ministries 共同進行的。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2,347名成年人及青少年,他們承認基督的信仰對他們很重要,並在過去一個月曾參與教會崇拜。調查的目標是研究基督教家庭如何共同實踐信仰,因此獨居的基督徒並未包括在内。

巴納按屬靈紀律、靈性對話及接待客人三類家庭信仰活動界定基督徒家庭的「屬靈活躍度」。屬靈紀律指每一至兩天一起禱告及每星期一起研讀聖經;靈性對話指至少每星期一次談及神或信仰;接待客人指至少每月數次接待家人以外的賓客。同時實踐以上三項的,可界定為「屬靈活躍」的家庭。

結果顯示,只有25%虔誠基督徒的家是「屬靈活躍」的家庭。33%定期有屬靈紀律和屬靈對話,而14%的基督徒家庭只是接待客人。其他28%的基督徒家庭從沒實踐上述三項。

研究指出,「屬靈活躍」的家庭有以下特徵:他們與家人和家族成員共享有意義、有趣和有質素的時間。他們一同遊戲(32%),一起用餐(63%一起吃早餐,75%一起吃晚餐),幾乎每天一起分享感受(59%),又會舉行家庭會議(68%)。他們有「好像家人」的好朋友(91%)。他們會在家中分享關於神的寬恕(76%)、聖經(73%)或信仰傳統(69%),7 成認為家庭成員是屬靈的榜樣(73%)。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 及 Barna Group,2019年3月8日及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基督徒的家庭都要成為「靈性活躍」的地方。

(七)作單身者的生命師父 -【家的韻律】專欄

我們的社會以為步入成年的年輕人都愛玩樂和獨立,而父母照顧幼兒也實在過於忙碌,家庭因而未能發揮培育年輕人踏入成年的功能。讓我們大感意外的是,雖然年輕人或會享受步入成年的自由自在,但倘若他們的家庭情況不甚理想,從兒童期進到成年期就容易感到無所適從,亦未能得著安穩的家庭環境所帶來的幫助。

我來自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我在家中是最年幼的,童年大部份時間都與比自己年長的人一起,人們常讚賞我表現得比實際年齡成熟,在人群中最年幼但不需最多的照顧,這也令我感到自豪。然而,我第一次抱著嬰兒到大學上課的那刻就感到相當狼狽。未有兒女以前,我和丈夫都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雖然在以色列的街頭,間中會見到有人在兜售各類的顧問服務,但要掌握有用的育兒技巧,我們真的需要訓練和實習機會,我想到很多家庭定必像我們一樣,缺乏為人父母的生命師父。或許也是這樣的需要,孕育出一系列如「超級保姆」的真人秀節目來。學習如何養兒育女,觀看人家如何做,要比翻看有關理論的書本實在得多。

即使那些專門協助家庭的組織,也甚少展現他們自己的家庭,這是可理解的。家庭生活是凌亂不堪的,家長的缺點頃刻便會表露無遺。孩子在最不恰當的時候大發脾氣,在壓力下家長容易失去耐性,或父母雙方爭拗起來。不論是什麼原因,大部份父母都是從書本,而不是其他人身上學習親職技巧。雖然沒有人作過我們的生命師父,但我們願意將所學到的,傳授給願意認識的人,要向人傳遞持家之道,單身人士不是較其他人更適合的對象嗎?於是,我們只要有空,就邀請單身人士,甚或年青夫婦前來,有些單身人士會前來與我們共進晚餐,有些與我們同住數個月的時間。

當首次同住的訪客分享從我們身上學到家庭和管教子女的一切時,我們以為他們不過在是說客套話罷了,可不是嗎?我們當時的三個孩子,最大的不過四歲,三個這樣年幼的以色列孩子所帶來的「凌亂美」,對單身者來說不會是個好經驗吧!但當其他共住的訪客也給予相似的回應時,我們才明白到這些前來協助我們的單身者能從我們這個家庭獲益,正如我們也得到他們的幫助一樣。

現在孩子大了些,不再經常需要保姆,但我們仍維持開放家庭的傳統。我們鼓勵其他家庭也去尋找單身者,把他們「領」到家中,因為單身者開口要到別人的家是困難的。你不用為此開一個門徒課程,可以是一起用膳,或是讓他們看到你們如何生活和彼此相愛,這就已經是服事了!家庭為單身人士提供滋養心靈的良機,同時,他們的出現也為平淡的家庭生活帶來新鮮感,叫你們樂在其中。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2019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 用真理轉化心思 以感恩為國代求

睽違兩年,「2019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於2月12-14日再度在高雄舉行,為期3天的特會約有2,000人參與,主題為「身份、信念、啟動命定和轉化」。首次受邀來台的講員史蒂夫‧貝克藍(Steve Backlund)牧師,勉勵與會者在真理裡得著自由,建立正確的信念系統。

「很多人認為,聖經教導的『心意更新變化』是要人更努力去做,但這是一個謊言。」史蒂夫帶領會眾以「嘲笑謊言」的方式操練「心意更新變化」。他強調,願意棄絕舊有屬謊言的信念,用新的合神心意的信念轉化,才能真正改變心思意念,並且要讓心思意念高過所見環境。

他提出三個練習更新心意的步驟:一、發現自己在哪些領域一直沒有顯著改變,代表在那個領域聽信了撒但的謊言。二、將那些領域用文字描述出來。三、帶著主的喜樂進入這個領域進行改變。他強調,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且能拆毀仇敵的謊言(參箴十七22、詩二4)。史蒂夫過去曾有17年的牧會經驗,他常常陪伴人哭泣,卻也常常和人經歷喜樂帶來恢復的力量。四、以聖經中的真理取代過去的謊言,意即相信神的應許,透過禱告帶來改變。史蒂夫牧師舉例,當他坐在車上聽到不好聽的電台,就會按下其他按鈕轉換頻道,心思意念也是如此。而屬靈爭戰最高峰就是將人的心意奪回(參林後十4-5),也就是在心思戰場上,透過真理的力量,盼望就要更多加增、眼光也將會改變。

「藉著愛人的行動,成為獻給天父的祭。」比爾・強生(Bill Johnson)牧師強調,要將天父擺在生命的首位和優先。多年來,他聽過許多人分享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神是第一、家庭第二……然而有些牧者會將教會事工放在家庭之上,以致家庭關係有虧損,甚至孩子對教會感到排斥。「委身於愛妻子、孩子的家庭關係,就好像是在服事主,而且這比任何福音信息都還要有力量。」

接著,比爾引用提摩太前書2章1-4節教導,要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所以教會也應該用「感恩的禱告」為國代求。他表示,感恩的禱告生活會自然活出尊榮領袖的文化。不是在禱告中抵擋執政在位者,也不是藉由禱告控告他們。如果教會未能用感恩的禱告回應,則會造成很大的虧損。

比爾指出詩篇67篇的關鍵,他認為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就是一個健康的家庭、職場、城市的景象,特別第2節所述,世人要從神兒女的生命裡,看見良善的天父擁有慷慨的屬性。因此,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在所在之處發揮影響力,且要做得卓越,像是為主而做的。若是教育者、政治家或是醫療領域的工作者,都要將這份呼召活出卓越,帶來影響力,如此一來就能將這樣的生命歸榮耀給神。他強調,「呼召的偉大,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是因為呼召我們的那一位。」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導)

[國度觀點] 宣教新路向:匯聚與合一

羅恩·博漢謨(Ron Boehme)所撰寫的《第四波宣教浪潮》(THE FOURTH WAVE),提出近代的宣教浪潮已經到達第四個階段,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信徒的高度參與——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在今日網絡科技高度滲透的年代,不但人類的溝通方式被改變,人生價值觀也遭受巨大的翻轉,「打卡」、KOL(網絡紅人紅)、Youtuber、電競等網絡用詞已成為日常化詞彙,每個人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名人」,甚至迅速致富。這種屬世的網絡潮流是否也在悄悄影響著屬靈事工的運作?網絡時代既驅動信徒看見媒體宣教的新形態,也令「我能夠」的心態在信徒群體蔓延,尤其使年青人的心分散,機構各自為政,致使大量花費人物財力製作的新媒體資料未能達到應有效果,就淹沒在資訊的汪洋大海之中。

「新媒體興起令宣教變得輕鬆容易了」的思維模式,令眾信徒群體誤以為掌握新媒體,就是掌握了強大的傳福音「武器」。然而這只不過是仇敵施行的又一分離計謀。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拉大。個體之間愈加明顯的獨立,令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往往也使心門更難以攻破。博漢謨在提出第四波宣教浪潮時,也提到創新科技與關係佈道等方式同等重要。人心真正需要的,仍然是群體中經歷真實的關係與愛,無論是為未信者,還是主內服事者,預備合一的群體和屬靈的「家」同樣重要。

「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今日人人都能成為宣教士,意味著人人都能參與宣教,建立關係,合成一群,同心聆聽大牧人的聲音,共同成就神的工作。近期,匯聚(Convergence)的呼聲開始在各處的信徒群體中湧現。去年9月,「國際禱告殿」(IHOPKC)及「回家」聚會的歷史性匯聚,彼此成就了神的預言,並誕生新的運動異象。今年1月,禧福協會接手「八福匯」大樓,在佐敦匯聚眾多服事不同群體的機構及教會,為要成就神的「屬靈超級市場」。「EKKLESIA」及職場教會小組的興起,就如同神要聚集一群群的基甸團隊,因著耶和華沙瑪的同在及非凡合一的靈,擊打米甸人如同一人。信徒的合一與匯聚,才能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發揮協同效應,成就天國事業。

(六)聖經中的假期 -【家的韻律】

假期能讓人調整生活節奏,是享受家庭之樂的最好時刻。很多文化中都有不少的「一天假期」,但你不妨考慮在年度計劃中加入一些聖經中的假期 (也稱為上主的筵席,或猶太人的節期),這些節期可以長達一週,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細味它的意義。

以我們的家庭為例,這些節期就給予我們機會,在教導子女認識國家歷史和神的作為時可以多點趣味。有些人因猶太人的節期傳統看似沉悶而感抗拒,但這些在聖經裡被視為重要的日子,原為紀念神奇妙的作為,我們提及這些節期時愛這樣說:「他們要殺害我們,但神得勝了,我們就吃喝吧!」通常在探討猶太人的節期時,很容易會因由拉比添上的眾多傳統做法而感到迷失,這些在聖經原文是沒有的,你可以選擇遵守,也可以不用理會,如果慶祝主的筵席成為你的重擔,你的做法就不對了。

當我們的孩子被問到最喜愛的節期是什麼時,住棚節 (Sukkot) 可能位列榜首。當然,思想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也可能會提及其他的節期,事實上,猶太人的節期為各年齡層的人都帶來歡樂,一口果醬餅,一聲吹角,每個節期自有它的獨特傳統,已成為以色列國民的習俗。

慶祝住棚節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中的院子或陽台 (大多數以色列人現居於大廈裡的樓房) 築起sukkah (臨時帳幕),這sukkah多是以木材或金屬造的支架搭成的正方棚架,四邊用布圍上,上面掛滿新鮮水果,閃亮的金片,串串的燈飾,和孩子在學校造的飾物。 很多家庭都會整個星期在這棚內用餐,更虔誠的會足足一個星期在棚內生活。 我們會唱傳統的歌曲,禱告,並加上我們家庭的傳統,以結合新約聖經的教導,例如當築起我們的臨時居所sukkah 時,我們每人會造一個牌寫著 「這世界是暫時的」,我們會談到這世界並非我們的家這真理,並我們在地的日子就如在sukkah 裡面一樣短暫。

我們也有其他教育性的活動,如背包比賽,每個孩子都要跑兩趟,並且是計時的,跑第一趟時背包是滿滿的,另一趟時背包則是空空的,他們不需與其他孩子比試,只與自己做的時間競賽,賽事以後,孩子從中經歷到第一趟背著重量的跑步是多麼的累,而且需時比第二趟更久。我們跟著會談到以色列人昔日在曠野經常隨神移動前進,想到只要我們不讓過多的物質或情感的包袱 (如苦澀的恨意) 纏累,要成就神在我們生命上的旨意就會輕易得多了!

我們還有一個障礙賽以回應節期的主題,一個孩子的眼睛蒙上黑布,聽著指示的聲音走過賽道,孩子要學習不理會其他孩子發出干擾他的叫囂聲,其後,我們會教導在生活裡要聆聽和跟從神的聲音,能辨識及不理會其他的滋擾。每個節期都有它獨有的活動和傳統,每個活動都教導一個原則,我們在每年的節期都重複這些活動,正好讓孩子牢牢記住這些教導。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即或不然」仍信靠 困境中持守宣教使命

面對各國對基督徒日漸加劇的逼迫及越見困難的宣教處境,前線差會及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最近邀請了伊雲宣教士來港舉辦「即或不然——在逼迫與逆境中堅守宣教使命」講座,透過他的宣教及被牢禁的見證,鼓勵香港信徒勇敢倚靠神,憑信心持守宣教使命。聚會於1月8日晚上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舉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信徒,約有260人出席。

回應呼召,無懼死亡威脅

伊雲來自瑞士,年青時被神呼召,當他得知世上有一萬個「未得福音族群」,當中二千個是穆斯林時,他對神立志:「使用我的一生,即使只是減少一個未得福音族群也好。」伊雲說:「神沒有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將願意擺上的人變得有能力,祂就可以使用他們。」

當時,伊雲帶著妻兒到達北非,第一晚甚至沒有住宿的地方。儘管初時他們不斷犯錯,但卻有信心是神差派他們去的。直到三個月後,他們遇見一個賣香蕉的女人。她說:「你們終於來了!」那女人分享,自己10歲時夢見一個白人女人,手中拿著說明真理的書,看起來就像伊雲的妻子。她將夢告訴父親,父親聽後很害怕,將她帶到穆斯林會堂,伊斯蘭教師認為這個女孩被『咒詛』,有一天將會跟隨耶穌,他們也無能為力。她還問伊雲:「那本書在哪裡?」伊雲就將當時身上僅有的路加福音小冊子給她。伊雲喜樂地回憶:「神在做奇妙的事情。宣教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有一天你在沙灘為第一個穆斯林施洗時,就什麼問題都忘記了!那是極大的喜樂!」

宣教工場充滿挑戰,不久伊雲接到一個死亡恐嚇,知道有20多人打算來殺他。伊雲開始害怕,幸好他已將正在懷孕的太太送回瑞士靜養。他明白跟隨基督有很高的代價,愛主要勝過愛妻子兒女,才配作主的門徒。他說:「新約中,保羅宣教有時也逃離,有時卻留下,重點是求聖靈指引。」他當時領受要留下,就跟當時的同伴立即認了所有罪,預備好隨時見主的面,又重新思考人生:「若我有機會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去宣教。」伊雲亦體會到神可以容許災禍發生,但整個狀況仍然在神的手中,並非在神的控制之外。他建立了新的信心,繼續服事:「只要我未完成神要透過我生命做的事,沒人能夠對我做什麼。」在北非十年間,他們帶了約100位穆斯林信主。

牢獄中經歷神恩典

其後,他們一家到蘇丹宣教,伊雲先被政府沒收護照,也曾被要求離開。終於有一天,伊雲被捕入獄。他覺得神在獄中煉淨他的生命:「入獄前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給耶穌。我在獄內首三天就單單向神認罪。神要我坐牢是有計劃的,要我讀聖經,我讀了聖經很多遍。」他在獄中背誦聖經,向鐵窗外的人傳福音,更有機會向檢察官傳講整個福音。入獄21天後,他的家人才有機會來探望。12歲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不要放棄,我相信你在做正確的事!」伊雲指,這句話改變了整個牢獄經歷,大會的翻譯員亦為之動容。

宣教士面對逼迫,甚至牢獄之苦,對他們的家人造成很大的挑戰。伊雲卻指出,神既然呼召他們兩夫婦,同樣也呼召他們的子女。他回想起入獄第一天,兒子在家中怒踢傢俬,發洩對官員的憤怒,後來很不容易才能原諒他們。這件事讓兒子改變了,他現在每天禱告兩小時,獲得很多寶貴的屬靈經驗。太太那些年間經驗到神的恩典,能夠同時照顧孩子,負責宣教團隊,營運兩盤生意,更要處理官員、差會及大使館事宜。人身安全問題本來是她的軟弱,但神幫助了她,讓她在軟弱的時候就剛強。伊雲說:「西方價值觀以為家庭比神更重要,但子女是你團隊的一部分,可以打開宣教的門,要帶他們同去。」神親自在監牢中告訴伊雲說:「若你得釋放,就好好照顧家人,但現在我會負責去照顧他們。」

鼓勵華人信徒為主站立

要在逆境中持守宣教使命,伊雲學到了不少功課,也希望藉以鼓勵華人信徒。首先,宣教是為主天天冒死,面對困難,卻叫榮耀歸主。他認為今天教會的問題是接受耶穌是拯救者,卻不將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他又經歷到,平順的日子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為逆境作預備。再者,逼迫是正常的,能夠為主受苦,是更大的榮耀。最後,他提到家庭祭壇的重要性。家庭是神國度的重點,基督徒家庭必須一起在家中讀經、一起禱告,不要在家中以神為恥。

伊雲最後亦提到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幫助苦難中的弟兄姊妹。「最重要的是每天有計劃地、不住地為他們禱告。」若有能力的話,去探望他們,會給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又建議香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受逼迫地區:「假如每一個宣教士入獄,我們就差派10個補上,當局很快就覺得拘捕他們原來是沒有用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伊雲宣教士,為安全緣故,相片只提供背面

(五)「無電」的相交 -【家的韻律】

當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我們常帶他們到一些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家中,讓我們大人相聚時,孩子們也可一起玩耍。然而,這樣的情況時有出現:我們在朋友家中的客廳剛坐下來,正享用一杯熱烘烘的咖啡,我們的孩子就會來到身邊,一臉失望,在我們耳邊輕聲的問道:「何時可以回家?」其實,他們不過想回家玩平板電腦,或看電視節目。

此後,我就加倍的提醒自己和家人,當我們在別人家中作客,或有朋友到訪,我們是整個家庭跟人團契,不容許有任何電子產品打擾我們的相交 (嬰兒監控器等除外,並無異議)。既然有人花了時間親自與我們見面,他們就要比一切的人或事來得優先,將所有的注意給予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人身上,就如說聲「請」或「多謝」同樣重要,這實在是表達對他們的尊重。

我們執行「無電子產品令」是有兩個原因的。首先,電子產品多是個人玩意,使用時並不需要與人聯繫。其次,當孩子或成年人知道不能使用電子產品時,心智中的社交和創意那部份便自然活躍起來,相交也變得豐富、滿足。

我們對孩子還有進一步的要求,就是規定當有客人到來時,不以媒體作為談話的內容,這不是禁止的,但我們並不鼓勵。孩子並不擅於總結,即使他們嘗試分享電影中的一個精彩片段,他們不是記著一個簡短空洞的笑話,就是帶出一個冗長的前傳,同樣是無聊之至。當有人來到另一個人的家時,他實在是說: 「我遠道而來,為的是想用我寶貴的時間與你分享,我想認識你,你的想法,你的夢想,你對生命獨有的見地,甚或只是上星期在商店發生過的趣事。」 如果你有什麼精彩的表演、電玩、歌曲等想他們知道,簡單的一句評語如:「你得試試/看看這個,我可以給你那個網址」,那就已經足夠了。

人們常稱讚我們的孩子能夠參與成年人的交談。但事實上,像其他孩子一樣,只要有部智能電話在身旁,他們的手就會自然遊走到那裡,很快進入忘我的狀態。電子產品不是一項選擇,因為孩子需要啟迪,要在心智和情感上與現實世界接觸。當我們成年人有重要的事情要談,我們有時會讓孩子自己玩,但大部份時間,我們會讓孩子留下來,而他們也寧願與我們大人一起交談。 我們常有朋友到來,起初是不習慣孩子在旁的 (更不用說我們有五個!) ,但原來被小孩接待是個獨特的經驗,朋友都享受在我們家中渡過一個晚上。孩子表現的愛和純真,有著非常叫人釋懷的能力,我們願意人們離開我們的家時,感到被愛,得著更新。要有這樣的效果,「無電」的相交生活,就是一個最簡單不過的方法。


作者Shani Ferguson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以色列彌賽亞信徒敬拜主領,熱衷祈禱及家庭牧養。她和丈夫Kobi在耶路撒冷領導耶穌以色列(Yeshua Israel)以及以色列藝術家啟動」事工,讓以色列藝術家和音樂家聚集,敬拜,培育和擴展恩賜。他們5個孩子現居於耶路撒冷。

【Kingdom LIFE】毒海回航 立志服事無家者 陳家洛:「神呼召我服事街頭的人」

港島東的某條天橋,除了聚滿鴿子,更有不少無家者在此「紮營」。一個瘦削、黝黑的男人走近,熱情地向幾位無家者打招呼那人就是家洛。一旦沾染毒品,想要抽身回頭是很困難的事。曾經染上毒癮的家洛,如今已從墮落的深淵走出,決志信主,立志服事其他他一樣的淪落人。

誤交損友 沉淪毒海

家洛現為「關愛動員」等幾間基督教機構的義工,專門服事露宿者及吸毒人士等。他年少時誤交損友,在朋輩的哄誘下吸食毒品。本以為一次半次無問題,沒想到這一食便是30年。家洛眯起雙眼,回想往事:「父親在我11歲那年過身,在我的成長環境中,沒人教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洛曾經墮入痛苦的深淵,每天活在吞雲吐霧之間:吞下的不是雲,是痛苦與掙扎;吐出的不是霧,是人性和健康。

.家洛帶同關愛動員的義工去探訪露宿者

數年前在筲箕灣公園,家洛初次接觸信仰。那時他看到有一群來自教會的人去關心那些無家者,好奇心驅使下,他主動走去接觸他們。「我覺得很好奇,他們有車有樓,有正當職業,為何每個星期一都來這個地方?我觀察了他們9個月,我不明白為何他們要這樣做,我很想認識他們經常說的耶穌。」在弟兄姊妹的關心鼓勵下,家洛赫然發覺自己不可以再過這樣的生活,想要走一條新的路。回想往事,戒毒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家洛很感激神把他從深淵裡拉回來。決志後,家洛感到很大掙扎,但仍決定主動去教會。「一個30年的吸毒者,生命一塌糊塗,其實心裡很害怕,但我不知道為何有勇氣走進教會,是聖靈不斷堅固我。初時我沒有這麼健康,比較邋遢,教會對我有很大的接納和包容。」

.家洛手上佈滿過去因吸毒留下的肝斑,他現在稱這是恩典的記號

家庭關係的復和

家洛認識耶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他感到很自責,以前沒有盡過做爸爸、兒子、丈夫的責任。「妹妹『嬲』了我30年,最近才開始多聯絡,關係和好,我的妹夫是警察,他以前很討厭我,但現在會邀請我去他家,煮飯給我食。尤其我女兒,她很『嬲』我小時候曾將她放在保良局一年。今日,女兒願意叫我一聲『爸爸』,這都是神的恩典。」以前家洛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人,但原來所作的最傷害的是家人。「信仰幫助我最大的,是關係的和好。這是一個復和的主,以前我不明白,但一路看到的印證,令我不能否定祂的同在,能力和愛。」

家洛記得有一次全家人為他慶祝生日,他妹妹本來是拜神的,但吃飯之前她竟然不上香,看見家洛在吃小食,她竟然說,你們吃東西有祈禱嗎?「原來有好多事情不需要我開口講,她會看見。我曾經問過她如何看我的信仰,她說:『你的信仰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在你身上看到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印證,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家洛過去常常在這裡流連,現在立志將福音帶給這裡的朋友

興起街頭傳福音文化

對於那些無家者,家洛總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可能是身同感受吧,看到他們的同時看到曾經的自己——失去了家庭、信、望、愛。」家洛在六年前跟隨機構到街上或公園探訪。他笑稱自己一開始也不知道怎樣和無家者溝通,一路上磕磕絆絆。隨著探訪的次數增加,家洛漸漸學習到溝通的關鍵:「和無家者溝通最重要是關心、關懷,讓他們知道神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經歷了幾年的街頭福音工作,家洛也坦言:「我在街上信耶穌,在街上洗禮,但我看到教會的福音很多時候流不到街上。一些教會文化、傳統觀念攔阻了神的工作。」而神給家洛的異象,就是在將街頭傳福音的文化帶到不同的機構和教會,推動「無牆教會」。於是家洛把聚會地點遷到天橋上,更每周向無家者派發飯盒。

神也真的使用家洛的服事,如同光照進黑暗人群。「以前有個與我一起『食白粉』的朋友,我之前邀請了他很多次去公園,他推脫了我幾次。有一日他找我聊天,我拒絕他。我說,如果你想聊天,來公園吧。後來他真的來了,他一來就決志信耶穌了,而且馬上決定戒毒,今日他已經在另一個機構服事神。」

.陳家洛

(資料來源:關愛動員,記者莫嵐綜合報導)

連續14年糖果屋創意比賽 鬆動台西福音硬土

台西靈糧之家,雖然地處廟宇林立的雲林縣台西鄉,卻連續14年舉辦糖果屋創意比賽。今年比賽於12月16日在台西國中禮堂舉行,數百名的家長帶同孩子報名參與,用餅乾、糖果建造糖果屋,享受家庭之樂,主責的吳宏泰牧師說:「用糖果、餅乾蓋房子很好玩,家人感情更融洽,現已成全鄉文化活動,更是傳福音的管道。」

今年的比賽是以家庭為單位報名,因為參加的人數比以往更多。家長跟孩子逐一拆開桌上的餅乾、糖果,發揮創意組裝糖果屋。對於糖果屋創意比賽活動內容,吳宏泰說,他們是偏鄉小教會,當初一開始就是設定營造家庭文化。用糖果、餅乾蓋房子其實很好玩,因著是全鄉活動,5所國小、2所幼稚園及1所國中的學生都參加,很多父母平日忙於工作,難得有機會跟孩子同樂,第1年就來了500多人,如今得借用可容納700人的國中學生活動中心才夠用,並且共動用約100位工作人員,其中有一半是教會外的志工朋友。

台西鄉公所登記在案的廟宇數破百,鄉內文化活動幾乎全跟廟宇相關,廟宇透過八軍將、遶境活動加強信念,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教會被邊緣化,有必要營造一種跟家連結的新文化活動。創意糖果屋比賽把教會文化包裝進去,有詩歌敬拜,有年輕人街舞,也有信息短講,透過聖經真理述說家庭問題的解答。因著每次糖果屋活動都要招募許多志工,教會更能跟這些未信主的志工建立關係,跟進關懷。台北、新竹、嘉義等地多個教會都派員來台西學習糖果屋創意比賽佈道模式。

「以前去村民家探訪,都會特別交待別說我是牧師或教會的人,但現在關係打開了,遠遠看到我就說牧師來了。」吳宏泰說,因為當地很多人打漁、養蚵,很容易發生意外。過去的人對教會很畏懼,當他去探訪,若有人跟教會接觸,長輩就會罵,「若不拜拜,難道不怕家裡會發生什麼惡事麼?」但當糖果屋創意比賽舉辦了8、9年後,如今他去探訪,村民不再害怕,一走到家門口,就高喊「牧師他們來了」,氣氛大不同,顯示教會跟村民的關係打開了。

除了糖果屋創意比賽,為營造家庭氛圍,教會每年還會舉辦母親節做蛋糕活動,把做好的蛋糕原型及彩色鮮奶油,給學生著色送給自己母親;父親節則辦親子闖關活動,親子透過好玩闖關遊戲同樂,親子關係更親密。吳宏泰強調,台西以前是未成年媽媽最多的地方,很多人在家庭中受了傷害,教會進來這裡就是要恢復人對家庭的情感,經營家的關係。為營造教會如同一個大家庭的氛圍,當同工從學校畢業,他就會帶著同工跟全家人一起去渡假,感受家人關懷與愛的溫暖,讓教會真實地成為一個家,成為祝福台西這塊土地的管道。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希望在今Teen 教會機構職場合力 讓下一代真正脫貧

「扶貧研討會2018」於11月22日,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假聖安德烈堂舉行,今年大會主題是「希望在今Teen」,有近400位教牧、機構同工、基督徒商人和有志服侍基層的信徒出席。主辦單位 期望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及展示會,聚焦兒童及青少年貧窮問題,共同謀求下一步行動,幫助下一代重拾志氣,找到人生方向。

年青人貧窮問題嚴重

.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工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向與會者分析政府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香港有137萬貧窮人口,即每5個人就有1個人活在貧窮中。」葉指出整體貧窮情況近年有改善,但兒童貧窮率仍然高達23%,主要原因有四方面:離婚率上升;新移民中六成是青少年;少數族裔收入不穩定;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窮。葉表示近年經濟發展未能使市民受惠,2001-2011 年間薪金按通帳調整後不升反跌,造成許多年青人不滿和絕望。葉向作老闆的發出呼籲:「大家招聘年青人時不要壓價,應慷慨一點,給予一個合理的薪水。」他又從地圖分佈發現青少年自殺的風險與貧窮有相關性:北區有6名青年在四個月內相繼自殺,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只有中學畢業,沒有工作,欠缺家庭支持。葉建議教會植堂時可針對貧窮人所在的區域,在社區保護青少年,給他們介紹工作,助他們面對逆境。

以真理服事年青人

.蔡元雲醫生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副主席蔡元雲醫生在信息分享中指出,要以耶穌話語中的亮光,幫助青年向上流動。耶穌的使命宣言中(路 4:18-19),對如何服事貧窮人有不同的定義:「耶穌說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不單是提供財務資助,他們更需要聽到福音。很多年青人以為教會只關心天堂,但耶穌很關心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耶穌又說要醫治傷心的人,調查顯示香港56% 的中學生有抑鬱徵狀,更有學童自殺,許多家庭都需要得醫治。蔡亦了解香港的年青人看不見未來的盼望,只看到黑暗和絕望,但他認為「瞎眼可以看見」:「我們要用耶穌的愛去服事他們,回應他們全人的需要。」同時,教育制度令學生追求卓越卻沒有靈魂,被困在家或在學校,耶穌叫被擄的得釋放,教育制度有必要改革,叫受壓制的得自由。蔡建議,既然每個區域都有貧窮人,教會應該與前線機構合作,以行動幫助他們。耶穌作了「向下流動」典範,他不是以高姿態去指出人貧窮,而是與貧窮人同行,作他們的朋友,謙卑地分享生命和愛。

蔡元雲特別談到基督徒踴躍參加政府政策中的「三年制友師計劃」,一萬五千名友師當中,七成是基督徒,令政府相當驚訝。友師幫助青少年追夢,關心他們的家庭,是很全面的關顧。蔡認為,友師關係要在監督之下,以保護友師和青少年。計劃讓參加者有機會進行職業探索、體驗和認定,長期陪伴青少年成長並向上流動。不少參加者透過友師加入教會,認識耶穌。

要長遠改變貧窮,蔡元雲認為可朝向個人、系統及結構性三個方向邁進。個人方面,商界及民間要擺上自己的力量。系統方面,家庭、學校、前線機構、商界及教會多方面要互相配合。蔡說:「政府很留意我們的聲音,只要有成果為證,就可影響政府扶貧及青年政策。」結構性方面,香港要走出過去的成功,走出只有四大產業的困局。

慎防貧窮陷阱

.余德淳博士

EQ研究訓練顧問余德淳博士認為協助年青人脫貧,要小心誤墮3種另類貧窮陷阱。首先是社會價值貧窮:年青人投入重複性又沒有前景的工作,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基督徒老闆要提供有社會價值的工作。其次是親情價值貧窮。余曾到木屋區探訪一個家庭,父親剛出獄回家,一家人吃飯快樂又團結。晚飯後,他卻收到另一個大學畢業生致電哭訴,她害怕結婚後收入不足以供樓。兩邊的對比給他很深的反思:「我們不要擁有居所卻沒有親情,家庭和親情才是我們所要的。」第三是個人貧窮,俗語說人窮志短,余認為只要找出年青人的志氣和方向,他們就會做得好,有力量走向豐富。

研討會中段設有七個工作坊,邀請多間教會或機構分享服事基層的孩童、中學生、大專生、職場及社區等不同年齡層及需要的經驗。研討會最後環節是展示會,有三十多個機構或單位介紹事工、尋求合作,造就基層人士。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在新聞稿中表示,盼望與會者「以此為起點,積極聯絡研討會中認識、有同樣心志的伙伴,一同計劃、開展及擴大事工規模和成效,祝福更多有需要的青少年。」

.研討會設有多個工作坊

(記者林暐皓報導)

幸福盟:愛家3公投 跨越500萬同意票門檻

「愛家公投感謝有你!」下一代幸福聯盟(簡稱幸福盟)理事長曾獻瑩、公民行動總召游信義於11月24日晚召開記者會宣布第10、11、12號公投投票結果:在全台15,887個投開票所,已順利跨越500萬同意票門檻。

曾獻瑩說,這是所有重視家庭價值及下一代教育的全體民眾的勝利,大家以一張張的同意票,告訴執政當局什麼才是主流的民意。幸福盟強烈呼籲未來政府在修訂相關法律及制訂國中小教材課程時,應絕對依照此次公投結果來執行:10號公投「婚姻定義:民法婚姻應限定在一男一女」;11號公投「適齡性平:在國中小不應對學生實施同志教育」;12號公投「婚姻以外其他形式保障同性生活權益:另立同性共同生活專法」。幸福盟也將成立「修法小組」,將用最快的速度將草案送進立法院,兩個提案是立法原則創制,期盼立法委員看見民意的所在(公投的結果也反應人民對大法官748釋憲案的反對),盡速修法。

這次九合一選舉也有許多支持愛家公投的候選人當選,幸福盟也恭喜所有當選的候選人,期盼所有當選的縣市長、議員,重視家庭及下一代的教育,推動「家庭主流化」。最後幸福盟強調,他們絕對不是「反同」,在推動愛家公投的過程中,不同意見之間的許多對話機會,他們都將之視為成熟民主社會進行的溝通,希望未來大家能更有共識,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