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 年青人來教會多是因朋友邀請

新店行道會Radical顛狂世代協會於4月29日發佈「Z世代教會印象調查」(Z世代教為1995年後出生者),顯示國中到大學階段的年青人第一次來教會的最大原因,都是「朋友的邀請」。至於過去穩定聚會的Z世代,不想再來教會的前兩大原因分別為:「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及「不想整個週末都花在教會」。

這次的調查,主辦單位共抽樣921位目前正處於國中(185人)、高中(312人)及大學(424人)的Z世代年輕人。在所有填答穩定聚會的基督徒中,54.4%是第二代基督徒,37.3%是初代基督徒,他們第一次來教會的原因都是「朋友和教會的邀請」。對於第二代基督徒來說,信主的家人扮演著幫助他穩定聚會的重要角色。對於初代基督徒來說,教會活動能否引起興趣很重要,且他們較易因朋友的緣故,持續來教會。

新店行道會主任牧師張光偉說,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此刻,從這份調查報告的結果中可以發現,傳福音領人歸主,無論時空環境怎麼改變、實體聚會還是線上連結,「友誼」(建立關係)是從邀請人來教會,到後來他們可以留在教會、委身教會及成為傳福音的人的一大關鍵。雖然調查中也顯示,Z世代可能因著「教會的領袖或組員讓我感到失望/受傷」,而不想再來教會。這也提醒教會要更多幫助來到教會的Z世代年輕人「自己經歷到神」,建立跟神穩固的信仰關係。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屬靈活躍的基督徒家庭只佔少數 有必要與家人實踐信仰

根據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一項最新研究,公開承認主且虔誠的基督徒中,只有兩成半會和家人定期一起祈禱、讀聖經、談論神,並接待其他人。有近三成的基督徒並沒有在家中實踐這些。

這項調查是巴納與Lutheran Hour Ministries 共同進行的。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2,347名成年人及青少年,他們承認基督的信仰對他們很重要,並在過去一個月曾參與教會崇拜。調查的目標是研究基督教家庭如何共同實踐信仰,因此獨居的基督徒並未包括在内。

巴納按屬靈紀律、靈性對話及接待客人三類家庭信仰活動界定基督徒家庭的「屬靈活躍度」。屬靈紀律指每一至兩天一起禱告及每星期一起研讀聖經;靈性對話指至少每星期一次談及神或信仰;接待客人指至少每月數次接待家人以外的賓客。同時實踐以上三項的,可界定為「屬靈活躍」的家庭。

結果顯示,只有25%虔誠基督徒的家是「屬靈活躍」的家庭。33%定期有屬靈紀律和屬靈對話,而14%的基督徒家庭只是接待客人。其他28%的基督徒家庭從沒實踐上述三項。

研究指出,「屬靈活躍」的家庭有以下特徵:他們與家人和家族成員共享有意義、有趣和有質素的時間。他們一同遊戲(32%),一起用餐(63%一起吃早餐,75%一起吃晚餐),幾乎每天一起分享感受(59%),又會舉行家庭會議(68%)。他們有「好像家人」的好朋友(91%)。他們會在家中分享關於神的寬恕(76%)、聖經(73%)或信仰傳統(69%),7 成認為家庭成員是屬靈的榜樣(73%)。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 及 Barna Group,2019年3月8日及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基督徒的家庭都要成為「靈性活躍」的地方。

美調查指青年信徒自覺準備好福傳 但行動審慎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當地千禧世代活躍信徒自覺準備好傳福音,但近半人某程度上認同「不應該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然後期望他人終會改信自己的信仰」。

調查由美國啟發課程委託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於去年五月進行,訪問兩組各約一千名成年人,一組受訪者是認為信仰重要且於之前一個月有上教會的基督徒,另一組則為已不上教會、有其他信仰或無信仰的人。基督徒的一組中,九成半以上受訪者都相信為耶穌作見證是信仰的一部分,逾九成認為信主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好的事,而其中稱為「千禧世代」的二十至三十四歲信徒更是最覺得自己準備好與人分享福音的一群,超過七成人認為別人問起有關信仰的問題時知道怎樣回答,另有73%覺得自己有傳福音的恩賜,比例較其他世代(X世代、嬰兒潮和長者)的基督徒更高(56%-66%)。

不過,巴納指許多千禧代信徒不懂怎樣實踐福音使命。四成七人認為,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福音,然後期望他人終會改信自己的信仰,某程度上是錯的。巴納認為,千禧世代信徒平均有四名近親信奉其他宗教,嬰兒潮信徒平均只有一個異教近親,令千禧代在談論屬靈事情時比年長信徒更留意文化敏感度。巴納早前另一調查指出,六成半千禧世代信徒認為,今時今日與人分享自己的信仰較以往更容易冒犯他人。

巴納主席David Kinnaman指,調查顯示基督徒須加強對信仰中某些方面的信心,例如要確信向人傳福音是好的、福傳值得我們花時間、心力和投資進行。我們亦必須向年青一代信徒,特別是高中和大專信徒傳遞堅毅的信仰,因為信徒流失是真實的問題,對整體傳福音環境亦會造成「寒蟬效應」。不再上教會的信徒對非基督徒有何影響尚未可知,但他們帶來的「反福傳」打擊是不能輕忽的。他表示:「這個世代強調『你做你的』和『不要批評他人的人生抉擇』,也強調主情論和感覺為先,要培養深刻、穩定和堅毅的基督教信念並不容易。傳福音從來不只關乎拯救未得之民,也是要提醒我們這是重要的、聖經是可信的,以及耶穌可以改變一切。」

(來源:研究機構巴納網站,2019年2月5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賜這世代的信徒勇氣和智慧,在多變多元的世代中作祂的見證。

香港大部分信徒沒有固定聚會 新護教學以行動彰顯神

近期有調查報告指出,香港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口與恆常參與教會聚會的人數有很大落差,代表大部分基督徒都沒有固定參與教會聚會。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126日舉行主題為「相信但不相干?」的首次轉化實踐研討會,盼望透過公佈「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的研究結果,本地和海外學者的主題講座,探討信徒群體如何在公共空間中表達自己和信仰。聚會在伯特利神學院舉行,超過100人與會。

「留堂會、離堂會」研究結果

根據2014年的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參與崇拜的基督徒約佔香港人口4.6%。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收集由2006年至2018年出版的香港學術研究文章當中有宗教數據的47份作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得出香港基督徒 (不包括天主教徒)比例約為20.4%至29.3%,顯示香港不少基督徒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表一)。為了解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狀態和經歷,柏祺去年進行了「留堂會、離堂會」研究,結果由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發表。柏祺在2018年10月至12月間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2400多人,當中接近九成是基督徒,女性佔六成。研究報告以參與教會聚會穩定程度分為3個組別:1、恆常返教會(約78%);2、自稱沒有穩定教會聚會(不穩定,約12%);3、自稱過去六個月沒有參加教會聚會(離堂會,約8%)。研究收集三方面的資訊,包括信仰成熟度、表達信仰的方式及參加教會聚會與否的原因。

表一:香港基督徒人口及教會生活比率

組別 比例
香港基督徒 (不包括天主教徒) 20.4% – 29.3%
參與崇拜的基督徒 4.6%
沒有穩定教會生活的基督徒 15.8 – 24.7%
.陳敏斯博士 (Photo Credits: Simon Lau)

研究使用「信仰成熟量度表」,檢視三個組別與神及與人的關係。結果顯示,恆常返教會較另外兩組分數為高,而與神的關係比與人差距較大。與神關係的分數越高,越大機會穩定返教會,與人關係跟會否返教會則沒有因果關係。研究又探討各組別表達信仰的方式怎樣影響信仰成熟度(表二)。恆常組別中,頭三位最能預測與神關係的分數的方式是與非信徒談論耶穌、祈禱及默想;不穩定組別三大因素是祈禱、與非信徒談論耶穌及寫日記或屬靈筆記;離堂會的則是祈禱、讀經及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與人關係中,三個組別中,有參與義工服事及與非信徒談論耶穌的人信仰成熟度較高。

表二:最能預測向神信仰成熟度的信仰表達的方式

恆常 不穩定 離堂會
1. 與非信徒談論耶穌 1. 祈禱 1. 祈禱
2. 祈禱 2. 與非信徒談論耶穌 2. 讀經
3. 默想 3. 寫日記或屬靈筆記 3. 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

研究又問到不穩定及離堂會組別不再參加教會聚會的原因,最主要的四項是:1、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2、不喜歡的文化或制度;3、找不到適合的教會;4、教會與我生活脫節(表三)。而值得留意,問及離堂會者將來會否考慮重返教會聚會,43%表示會,52%表示不確定,代表很多人仍會考慮。至於參加教會聚會的原因,三個組別大部分人都表示最重要是「讓我可以更親近神」,其次是讓我在困難和憂傷中得安慰、講道對我有幫助及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表四)。表達方式方面,越願意參與小組、參與聖餐及奉獻的人越大機會穩定返教會;原因方面,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讓我可以更親近神及讓我的孩子可以有道德基礎是穩定返教會的主因。

表三:不穩定及離堂會者不再參加教會聚會的四大原因

不穩定 離堂會
1.      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 (43%) 1. 教會的做法令我失望 (51%)
2.      找不到適合我的教會 (38%) 2. 不喜歡教會的文化 (51%)
3.      太忙碌 (36%) 3. 不喜歡教會的制度 (45%)
4.      不喜歡教會的文化 (36%) 4. 教會與我生活脫節 (45%)

表四:所有組別參加教會聚會的四大原因

1.      讓我可以更親近神 ~85%
2.      讓我在困難和憂傷中得安慰 ~65%
3.      講道對我有幫助 ~60%
4.      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分子 ~55%

以行動實踐新護教學

.葛霖教授(Professor Elaine Graham)(Photo Credits: Simon Lau)

英國實踐神學家,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葛霖教授(Elaine Graham)隨後以「不需要道歉的護教學—在受宗教困擾的世界裡述說神」為題,向與會者分享信息。葛霖認為,在「後世俗」的世代,西方主流制度化的基督教正在萎縮,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正在上升,七成16至22歲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對宗教的懷疑和反對越來越明顯,有人更認為宗教是社會的毒藥。然而,不少信徒卻開始更多參與在教育及政治等層面,展現信仰。葛霖表示:「信仰群體有需要實踐新的護教學,向當今文化述說神。」

葛霖指出,初代的基督教護教學,扎根於「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向對宗教、哲學、政治感到好奇的一群,嘗試以他們的角度,通過對話來推廣福音。時而勢易,現今護教學著重提供資訊,為教義爭辯到底,叫人信主,並證明基督教的優越。她說:「這樣違背了本身為引起討論的原意,未能展現福音對個人的力量,一味指向教條。」她認為是時候回歸到早期護教者的精神,重視三位一體的神救贖所有受造物,不單是個人得救或教會增長。

葛霖倡議一種以信心的行動為前提的「新護教學」,基督徒可作出三重回應:第一、經過神學反思和辨識,嘗試參與神在世上的工作,「找出聖靈在做什麼,並參與其中」。第二、要作主的門徒,以實踐和行動展現神的愛。第三、要言行合一,以行動彰顯神在世界之中。這是公共神學的呈現,透過對話與行動,衍生智慧和異象。她引述David Bosch的話提醒教會:「行動但沒有話語是愚昧,說話但沒有行動是空泛。」

最後,她以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點出護教真正的問題是:「誰是我的鄰舍?」富有的年輕人關心個人的得救和永生,耶穌卻指出神重視人與自己、他人和神有良好的關係。因此,最重要的不是信仰,更不是個人得救,而是所有人都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

 

(記者林暐皓報導)

美國公眾對聖誕宗教意識日益減弱 相信聖經對耶穌降生記載的比例下降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新調查發現,對比以往,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社會現時已不再強調聖誕節在宗教層面上的意義,很多人對這個趨勢都不太在乎。調查還顯示,不只在公共社會,美國人在個人生活與信仰方面,對聖誕節宗教意識也在減弱。該調查於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通過電話進行,採集了美國1,503名成年人的意見樣本。

在這次調查當中,55%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把聖誕節視為一個宗教節日,同樣數據相對於2013年的59%呈下降趨勢。

相信耶穌真的如聖經所述般降生的美國人的比例亦下降。調查顯示,66%的人表示他們相信耶穌由童女所生,比2014年的73%有所下降;68%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相信博士是由明星引領朝見耶穌,並為祂帶來禮物,比2014年的75%為低;相信耶穌的出生是由天使所預示,以及相信耶穌降生於馬槽裡的美國人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總體而言,57%美國人相信耶穌降生的記載中這四項元素都真實發生過,低於2014年的65%。在這個主題中,基督徒所佔比例有輕微下降,但值得關注,雖然大多數基督徒仍然相信聖經的關鍵記載,但整體來說,相信這四項元素都真實發生過的基督徒比例已從2014年的81%下降到現在的76%。

千禧世代(Millennial)對比30歲以上人士對聖誕的看法亦有差異。千禧世代較少把聖誕節視為一個宗教節日,較多視之為一個文化節日。只有42%的千禧世代表示他們會在聖誕節上教會,比老一輩的56%為少。另外,千禧世代相信聖經耶穌降生的記載的程度,由2014年的59%降至44%,比30歲以上人士普遍高於60%形成差異,顯示年輕一代對聖經存疑。

(來源: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12月12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為普世的年輕一代禱告,讓他們認識聖誕的真義。

基督徒閱讀問卷調查 2018 不經常閱讀者持續上升

第34屆基督教聯合書展於10月19-27日假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舉行。本次書展有大約40間機構參與,展覽期間還有音樂共賞、文化講場,金書獎展覽、朗讀好書直播室、手作市集及親子伴讀等眾多活動。在10月19日的書展開幕禮中,大會邀請了福音證主協會董事會主席劉忠明博士,以及福音證主協會署理總幹事及基督教出版聯會顧問池麗華女士發布了「基督徒閱讀問卷調查 2018」的調查結果。

是次調查報告共收到了1480份問卷回覆,數據顯示信徒閱讀時間持續下降,尤其年青人情況更為嚴重。調查詢問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讀過多少本基督教書籍,46.5%讀過1-3本,14%沒有讀過,讀過11本或以上有12.2%。在年齡低於24歲的年輕人中,有52.6%每星期平均閱讀書籍時間是沒有或小於1小時(整體為39%),29.7%僅有1-3小時。有四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是「不經常閱讀者」,大部分認為主要原因是太忙碌及沒有閱讀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及反映結果,池麗華提出了以下4點建議:1. 為基督徒人人閱讀而努力。今天,基督徒要面對的信仰衝擊及思潮挑戰極大,我們呼籲基督徒反思閱讀的作用及價值,重新發掘閱讀的樂趣,特別在忙碌的都會生活中,閱讀是讓身心靈重新得力的良方。2. 要解決閱讀動機不足的問題。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閱讀風氣大幅下跌。在這一般性的香港現象中,教會可否扮演積極角色,推動青少年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我們呼籲基督徒家長或導師率先樹立閱讀榜樣,堂會亦可考慮推動青少年離開學校後,願意自發性地閱讀第一本書為目標。3. 推廣閱讀是要全面、持續及各方協作方能奏效。調查訪問經常閱讀受訪者中,其閱讀動力最高選項分別為個人興趣、增加知識、提升靈命及裝備事奉 。除第一項外,其餘動力皆因為閱讀的應用性,閱讀對信徒由靈命成長到事奉裝備上均有顯著的幫助,建議堂會在訂定牧養策略時,可在各部事工計劃中,引介閱讀元素作為延伸培育的方法。4. 要重新檢視讀者需要,策展閱讀新風氣。調查發現,經常閱讀的讀者中,決定買一本書的首四個原因為內容介紹、內容試讀、作者及書評。出版界中,提供內容試讀未及普遍,而書評工作更未有建立,建議出版社可積極考慮用多元媒體提供「試讀」,另書評是對讀者有影響力的,出版界更值得探討建立有公信力的書評制度。

 

(資料來源:「基督教出版聯會『基督徒閱讀習慣問卷調查2018』結果發佈」,記者莫嵐報導)

美調查:信徒讀經傾向捨難取易 「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成障礙

美國聖經及基督教書籍出版商Crossway今年1月進行調查,訪問了6,000位有穩定讀經習慣人士。結果於7月底公佈,數據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讀經時傾向捨難取易,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詢問受訪者認為聖經中那些篇章最困難,高達45%回答是舊約先知書,舊約其他部分(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書),亦有約10%受訪者認為艱深。上述數據反映受訪者的讀經習慣,傾向捨難取易。頻繁閱讀舊約的人數不足一成,而受訪者認為較淺白易懂的新約福音書、歷史書(約20%)及使徒書信、啟示錄(約30%),則有更多人選擇閱讀。

負責調查機構Crossway在檢視有關數據時亦勸諭:「雖然研讀聖經中較艱深的部分具挑戰性,但信徒應嘗試花時間閱讀聖經所有篇章,並相信經上每個部分都是神所啟示的、在聖經中都非常重要。」

除此以外,調查列出四項讀經最大障礙,包括:時間不足、缺乏動力和紀律、害怕讀經及難於將聖經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調查同時詢問受訪者在一天中那些時間讀經,最多人選擇在早上讀經,他們在一個月內持續讀經的日數(約24天)亦最多。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54%受訪者會在讀經的同時寫日誌,最多人選擇在日誌中反省經文字面上的意義(約80%)及寫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約70%)。

(來源:Crossway,2018年7月22日,潘意韻及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 求主賜下更多智慧和啟示,使信徒能將聖經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美國牧師及神父性醜聞被揭發 受害者呼聲亟待聆聽

早前美國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牧師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因不當行為指控而提早退休事件中,雖然教會三次調查都沒有發現他有不當行為,但最近一位教會長老Missy Rasmussen表示長執會現在發現調查是「有缺陷的」。她為不當處理指控,向所有站出來的女性及前同工道歉:「即使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確切地知道你們故事的真確性,但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你們。我們很抱歉最初的陳述是如此麻木不仁,防禦性和反射地保護海波斯。」

宗教新聞社(RNS)撰文建議眾教會在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並作出3點建議:

  1. 領袖需被問責:教會必須尋找負責任和願意敞開生命的領袖,他必須在多個層面上受無偏見的問責結構監管,至少包括一個非由牧師揀選的老執會、地域性的宗派總會或地區牧者網絡,及一種鼓勵性的環境,讓牧師可以在其中分享他們屬靈成長和挑戰。每個教會聘請牧者前都應該設立問責協議。

 

  1. 剷除濫權者:宗派不適宜將他人生命交在這些人手中。他們大多表現自戀,嫻熟地使用操縱、欺騙以鞏固權力,實現自私目的。宗派應使用心理測試來阻止那些人獲得權力。

 

  1. 賦予被邊緣化群體權力:教會要盡一切努力與沒有權力的人分享權力,包括那些遭受性侵的人。要相信受害人的陳述,並要迅速採取行動,包括法律制裁,糾正傷害他們的不法行為。

另一方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大陪審團最近發現該州70年來超過3百多名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受害人總數超過1千人,而天主教會一直「有系統地」隱瞞神職人員的罪行。

陪審團審查了大約25萬頁的內部教會文件,並估計真正的數字成千上萬。侵犯受害者的方式包括非禮、手淫、肛交、口交和陰道強姦。超過100名神父已經死亡,其他許多已經退休或被免職,或被迫休假。大部分個案發生的時間太久遠,案件無法檢控。大陪審團呼籲修法,廢除侵犯兒童性犯罪的訴訟時效,讓受害者有更多時間提起民事訴訟。

梵蒂岡發言人在兩天後發聲明回應:「關於報告中可怕的罪行,可以用『羞恥和悲傷』兩個詞來表達,教會必須從過去吸取教訓,令施暴者和允許罪惡發生的人負責。」

(來源:Fox News, Christian Headlines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8月14至16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的公義叫一切施暴者皆被問責、受害人得到保護。

美調查指道德上接受色情物品者 創7年新高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發表報告,指43%美國人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比率較去年急升7個百分點,亦是該機構自2011年進行類似調查以來最高。當年的比率只有三成。

蓋洛普於五月初以電話訪問約1千名18歲以上的美國人,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信仰。未婚受訪者中有一半人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比率較去年飆升15%;18-49歲的男受訪者有67%接受色情物品,比率亦較去年急增14%。過半民主黨支持者接受色情物品,較去年增加11%;認為「宗教對我非常重要」的人中,亦有22%認為色情物品合乎道德,較上年增加6%。

蓋洛普表示,難以解釋美國人對色情物品的接受程度急升的原因,但宏觀而言,美國人對婚前性行為、同性戀甚至多配偶制等性相關議題日益包容,由此觀之,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人數上升,亦不令人意外。蓋洛普亦猜測,總統特朗普涉嫌向成人電影演員Stormy Daniels支付掩口費以隱瞞兩人有性關係的官司和政治風波,可能在某程度上增加了成人電影業在大眾心目中的可信度。

面對道德水平日趨寬鬆,有州份開始嘗試從公眾衛生角度處理問題。據Charismanews.com於6月8日報道,肯塔基州成為美國第10個宣布色情物品為公眾衛生危機的州份,以加強推動有關色情物品禍害的教育工作和執法行動。該州通過的法案文本除了將色情人口販賣、嫖娼和精神病等問題歸咎於色情物品外,亦促請檢察部門優先處理與不雅物品有關的檢控個案。其餘9個將色情物品列為公眾衛生危機的州份,包括人均色情物品使用率最高的猶他州,以及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田納西州、維珍尼亞州、賓夕法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

(來源:蓋洛普網站Charisma News,2018年6月28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憐憫這個世代,教導我們持守貞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美國一成人「愛耶穌不愛教會」 教會需提供必須存在的理由

近年青少年及大專信徒流失問題備受關注,在美國也有類似情況。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去年3月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除離教者以外,還有一群「愛耶穌不愛教會」的人。

調查於2016年4月至11月期間,訪問全美50個州1281名18歲以上成人,結果發現這些「愛耶穌不愛教會」的人除了不去教會以外,思路基本上與一般去教會的信徒大同小異。組織綜合數據,得出這個群體佔全美總人口約十分之一,並且人數較2004年有所上升。

「愛耶穌不愛教會」的人大部分(80%)介乎33至70歲之間。他們在過去半年間不曾去教會,但信念誠摯,接近九成(89%)承認耶穌對他們的生命依然重要。事實上,這群人的信仰觀比一般人傳統,甚至可以與恆常參與教會聚會的信徒相媲美:90%相信「只有一位神」(教會的信徒:90%)、94%認同「神是全知、全能,創造天地萬物,管理宇宙萬有的主」(教會的信徒:85%)、95%非常同意「神無所不在」(教會的信徒:95%)。

儘管這群「愛耶穌不愛教會」人士不願上教會,他們對宗教的看法依然非常正面。他們不相信「宗教大多有害無益」(71%),比例與教會的信徒相若。相反,他們反對「所有宗教教導大抵相同」的程度(55%),比教會的信徒低(68%),卻與主流無信仰人士(51%)相近。數據反映「愛耶穌不愛教會」人士缺乏教會權威提供嚴格的宗教認同,令他們較開放地接受其他宗教主張,並願意尋找和辨認這些主張之間的共通點。

然而這些「愛耶穌不愛教會」人士中,大部份都將靈性問題個人化,只有18%表示「自己會不時與朋友討論信仰」。論到「傳福音的大使命」,結果更令人注目,只有28%強烈同意他們有傳教的責任。結論是,雖然他們會討論屬靈話題,但很少勸導人歸向主。他們也用非傳統方式積極實踐自己的信仰:83%維持活躍的禱告生活,與教會的信徒相若;但只有26%會閱讀聖經,閱讀屬靈書籍亦只佔9%。

與教會的信徒(24%)不同,「愛耶穌不愛教會」的人從不加入教會群體或參與退修。數據反映這群人普遍放棄宗教權威提供的資源,令他們通過更多非正式和個人主導的靈修方式尋求經歷神,例如親近自然(32%)、冥想(20%)、瑜珈(10%)、默想(15%)和獨處(15%)。

組織網站總編輯Roxanne Stone指,屬靈領袖不應將這群「愛耶穌不愛教會」人士與離教者混淆,因為他們對靈性的探求和接受程度皆與離教者或非信徒大相逕庭。「這群人依然緊守基督教信仰,他們依然愛主、相信經上的話語和基督教信仰中的大部分信條,但他們對教會失去了信心。縱然這群人中有不少曾遭受教會傷害,組織卻從過往研究中得知,這並非他們不去教會的主要原因,而是因為他們自覺在教會以外找到神、教會與他們個人沒有關係。這些不去教會的信徒發出的關鍵訊息是,教會必須提供一些獨特的信仰元素,讓這群『愛耶穌不愛教會』的人只在教會中才能得到,無法靠一己之力獲得,這才是教會必須存在的理由。」

(來源:Barna Group,2017年3月30日及4月6日,潘意韻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 教會領袖有為父的心,願意了解和回應「愛耶穌不愛教會」人士的需要,按照聖經真理提供更適切貼地的引導。

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帕特森 因多年來對女性不當評論被免職

美南浸信聯會屬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帕特森(Paige Patterson)由於他過往對女性的評論被免職。

上月,一條2000年的聲帶被曝光,當中帕特森說,他不會建議被丈夫虐待的太太離婚,然後講述他曾告訴一個受虐待的太太在晚上在床邊禱告,並且「盡可能地順從丈夫」,繼續與他同住。

幾段講道錄音也被曝光,其中一段裡,帕特森對一名少女的身體作評論;另一段裡,他批評女修士不夠努力使自己外型出眾。《華盛頓郵報》亦報道帕特森在2003年指示一名聲稱被強姦的女士不要報警,反而鼓勵她原諒施襲者。該女士是神學院學生,其後曾被停學。

網絡對受虐待婦女的評論的回應很快,超過3200名美南浸信會婦女5月初在網上聯署,要求受託人對帕特森採取行動。聯署指出:「美南浸信會公約不能允許聖經的領導觀點被濫用,以致領袖可以抱持不符合聖經的權柄、女性和性別觀點而繼續領導。」受「#MeToo」反性騷擾和反性侵運動影響,不少美南浸信會婦女更使用「#ChurchToo」(教會也一樣)主題標籤,表達憤怒和指責。

經過13小時的會議,神學院的受託人董事會於5月22日發表聲明,感謝帕特森過去的貢獻及服事,表示他已退休並獲得賠償,並沒有提及導致他被撤職的任何不當評論或行為。

帕特森在任內堅決反擊女性主義和女性運動,並致力在婚姻、家庭、性別及女性的角色上恢復聖經字面主義。1998年,帕特森當選為宗派主席,他幫助推動了一項反對任命婦女的決議,又修正了宗派信仰聲明,稱「妻子應該親切地服從丈夫的僕人領導。」

美南浸信會牧者之一J.D. Greear評論指:「教會有責任保護被虐者,並為脆弱者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一點毫無懸念。虐待絕對不能被容忍、大事化小,隱藏或『內部處理」。領導者若視而不見就是共犯,必須追究其責任。」

其後,帕特森發電郵給神學院學生和工作人員回應說:「我們當然受到傷害,但我們沒有妥協,我們仍然有我們的見證。」他並沒有就事件作出道歉。

曾與帕特森共事的Chris Thompson牧師則認為,追溯他18年前的言論來懲罰他是不公平的。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8年5月23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 女性在教會中得到保護,與男性享有相同的服事機會。

比爾‧海波斯提早退休 否認不當行為指控

美國芝加哥柳溪社區教會主任牧師、推動「全球領袖高峰會」(Global Leadership Summit)的領袖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宣佈退任主任牧師一職,他亦不會主持8月份的「全球領袖高峰會」。較早之前,一些前同工對他過往的不當行為作出公開指控,引起爭議。

3月期間,《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及《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報道,幾位柳溪教會前同工控訴海波斯多年來的一些不當行為,包括對女性不恰當的評語,在酒店房間和家中與女性同工私下會面,過分親密的擁抱,甚至一次不必要的吻。海波斯強烈否認,並稱這些指控是「天大的謊言」,是兩位前同工串通要破壞他的聲譽。

4月初,海波斯在柳溪教會的內部聚會中宣佈,他將比預期提早退任,這是他的個人決定。他又再次否認對他的指控:「對我的很多指責,我根本沒有做過。我承認對指控感到憤怒。我真誠地希望我的初步反應是聆聽和謙卑。我向你們道歉。」他為自己產生誤會道歉:「過去我表達的方式令聽到的人產生誤會,甚至令人感到不舒服。我一直沒有發現這種狀態,對此我很抱歉。我把自己置於本可避免的境地,對這些情況所產生的後果沒有經驗,對於我缺乏智慧感到抱歉。我承諾永遠不再陷入類似的情況。」

教會的長老支持海波斯,指出三次調查都沒有發現他有不當行為。教會給會眾的電子郵件更譴責了《芝加哥論壇報》的報道,指有人嘗試破壞教會和牧師的聲譽而作出的虛假指控。

公開指責海波斯的幾名婦女指責教會沒有充分處理針對海波斯的幾項指控,並呼籲進行更徹底的調查。前柳溪教會牧師John Ortberg在網誌中寫道:「女性要講述她們的故事需要很大的勇氣,對方的回應卻不足以給她們公平的審訊。」

海波斯創辦柳溪社區教會,並帶領該教會超過40年。他又自1995年起舉辦「全球領袖高峰會」,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牧師之一。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8年4月1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柳溪社區教會展開詳細而公正的調查。

英國福音派: 中小學性和感情教育 政府權力應受限制

英國自去年起就將小學的「感情教育課」及中學的「感情與性教育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RSE)」這兩門新的課程列為必修。因此英國政府發起公開調查,為要「改善課程並確保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在現今的世界裡茁壯成長。」教育部的諮詢已將於2月12日結束。

英國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 United Kingdom,EAUK)也由市場研究顧問單位ComRes發起了另一項調查,探討RSE應該有的型態,以及父母在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您認為誰最適合決定小學生應在何時瞭解性傾向和性關係?」這是受訪者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有三分之二(佔65%)的成人表示,父母是做決定的最佳人選,另外有相同比例的人(佔66%)則指出政客是最不適宜做決定的人選。

該項調查也顯示了英國有78%的成人支持父母有權預先瞭解RSE教育課程教導的內容。對於「任何校外慈善團體或機構參與指導感情教育之前,學校有責任預先通知家長」這個提議,有80%的人強烈支持或傾向同意。在被問到小學的RSE應涵蓋項目的重要性時,有86%的人認為加入家庭關係是相當或十分重要的,有89%的人表示應該教導友誼,93%的人認為應該教導網路安全須知,而94%的人則認為應教導不該隨意與陌生人接觸(不論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此外,也有71%的人認為RSE應該尊重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孩子與家庭。

EAUK總幹事藍杜姆(David Landrum)對此項結果表示意見:「父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在提到教導感情時,他們無疑是最適合的人選,知道『何時且應該教導什麼』。政府應該接納這項調查結果,不要任意踐踏父母的心意。在教導有關性和感情等敏感議題時,政府和政客的權力應該受限制。」

藍杜姆還表示,「教導孩子與家人和朋友建立穩定的關係,對社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敦促政府要以此作為感情教育的中心。當地學校也應該與父母密切合作,成為這項教育的基礎。」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2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父母關切子女在校學習內容

六成美國Z世代基督徒稱:「在教會以外找到神」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發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中,自稱無神論者人數(13%)比成人(6%)多一倍。報告並且指出,妨礙這些青少年信主的最大障礙,是他們認為「信仰欠缺理據」和「教會生活不重要」。

報告中受訪的Z世代青少年和青壯年,都比成年人更傾向於認為「罪惡、苦難的存在」是他們信心的難關。這顯示今天的青少年和歷史上其他無數的青少年一樣,掙扎於為「罪惡、苦難與慈愛的神並存」尋找具說服力的理據。

接近四成(37%)受訪者認為要「肯定知道神是否真實」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缺乏信心,與廣泛文化大力鼓吹相對主義有關。不分老幼,調查中超過一半受訪者都同意「許多宗教都可導人進入永生;沒有『獨一真正的宗教』。」Z世代傾向覺得,其他人認為真實的事,對自身而言不一定真確,而他們比成人更難同意「一個人真誠相信的事物可以是錯誤的」。

接近一半(46%)受訪Z世代青少年表示他們「需要事實確據來支持信仰」,而且認為科學和聖經相輔相成的青少年和青壯年(28%和25%)明顯比較年長者(81%)少。這顯示他們對科學和聖經之間的關係感到不安。

有趣的是,受訪的無神論者中,Z世代在較少程度上認為「基督徒的偽善」是他們「信心上的明顯障礙」,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有過與基督徒或教會接觸的不愉快經歷。

逾半受訪Z世代認為教會生活「不太重要」(27%)或「完全不重要」(27%),只有兩成人(20%)表示教會生活對他們「非常重要」,是調查中最不受歡迎的選項。甚至連有參與教會生活的Z時代青少年,對教會有消極觀感。這些教會青少年中,接近一半(49%)表示「教會似乎拒絕大部分科學教導我們有關世界的事」,近四成人認為「教會過分保護青少年」(38%),或「教會裡的人都是虛偽的」(36%)。此外,超過兩成人表示「教會不是表達疑惑的安全環境」(27%),或者聲稱他們在教會接觸的教導「相當膚淺」(24%)

認為教會生活不重要的受訪青少年中,逾六成信徒表示自己「在其他地方找到了神」(61%),而相約比例的非基督徒也說「教會與我無關」(64%)。雖然非基督徒不上教會的理由不無道理,但當連基督徒青年也認為上教會不重要,這便至少是一個指標,顯示有些教會未能幫助青少年與神建立翻轉生命的關係。

(來源:Barna Group,2018年1月24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賜眾教會智慧和新的策略,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真理,與神同行。

調查發現:美國兩成千禧世代猶太人 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10月調查發現,美國千禧世代的猶太人(1984年至1999年間出生)當中,21%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28%認為他是拉比或精神領袖,但不是神。另外,42%受訪者會慶祝聖誕節。

巴納網上訪問了600位千禧世代猶太人。該調查是由基督教組織Jews for Jesus所委託,但收集數據、分析和撰寫報告由巴納全權負責。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一個人可以加入其他信仰的一部分,但仍然是猶太人,三分之一的千禧世代猶太人感到「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個人關係」。

根據題為《千禧世代猶太人:塑造美國年輕猶太人的信念和行為》的報告,這群人比其他世代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屬靈的」,也對信仰和靈性的興趣更大。

在史丹福大學教導猶太研究的阿里·凱爾曼教授對某些結果感到驚訝,他接受採訪時說:「這些看起來不像我認識的猶太人。我不願意抹殺這發現,也許這些是我們以前從未了解的猶太人。我們知道宗教正在改變,我們知道身份正在改變,所以為什麼我們期望不同的世代看起來要完全一樣?」

凱爾曼教授承認巴納集團的信譽。他說:「大多數資助美國猶太人的研究也帶著議程,而我在這個界別的經驗令我知道資助這項研究的人沒有干涉。」

Jews for Jesus通訊主任Susan Perlman表示,他們覺得這項調查「非常有希望」。她說:「這是一個屬靈的世代,願意考究耶穌是否彌賽亞的問題。我們所要求的只是一個開放的心靈,去接觸聖經、文化和不同的可能性。」

(來源:CBN,2017年11月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激動教會將福音傳與猶太人。

逾四成國家有國教或官方偏好宗教 伊斯蘭國家最為普遍

據皮尤研究中心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上有四成以上的國家都有官方或偏好的國教。

據《今日基督教》報道,皮尤對199個國家進行了調查,不僅留意憲法、法律和政策,也留意政府對宗教團體採取的行動,有國教的國家「傾向於更嚴格地管制宗教活動,包括限制或禁止少數宗教團體」。

調查結果指,有國教的國家共有43個,最普遍的國教是伊斯蘭教,在27個國家的憲法或基本法中被提及,這佔了有國教國家的63%。這些國家大多數位於中東和北非。黎巴嫩是中東唯一沒有官方宗教信仰的國家。蘇丹、敘利亞和土耳其是僅有的三個國家偏好伊斯蘭教,卻不將其定為官方宗教。

不丹和柬埔寨以佛教為國教,以色列以猶太教作為國教。13個國家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歐洲的九個國家(包括英國,丹麥和冰島),其中兩個在加勒比(哥斯達黎加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一個在非洲(贊比亞),另有一個是太平洋島國(圖瓦盧)。

106個國家自稱是宗教中立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漠視宗教信仰。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7年10月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為宗教受限制的國家打開福音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