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拉丁》女主角為牧師女兒:「信仰佔據我生命 無法想像失去它」

目前正熱映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阿拉丁》(Aladdin),片中飾演「茉莉公主」的英國演員娜歐蜜.史考特(Naomi Scott),近日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若沒有信仰帶來的力量,她無法想像如何獨自面對生活的高低起伏。

史考特年紀輕輕就結婚,常和老公分享討論信仰觀點。(來源:Naomi Scott FB)

史考特在接受基督教機構國際至善社會基金會(Compassion International)訪問時說,信仰帶給她的平安,令她「難以置信卻完全信靠」。

年僅26 歲的她,出生於英國倫敦,母親是出生於烏干達的印度人,年輕的時候移民到英格蘭;父親則是英國人。雙親都是牧師,史考特也參加過宣教活動。她在21歲時,就和交往四年的男友、英格蘭足球員佐敦.史賓斯(Jordan Spence)結婚。史考特說,她與丈夫二人會經常分享及談論信仰。

「我和先生兩人的話題經常談到信仰,有時我們會被問:『如何兼顧信仰及工作?』對我而言,我不曉得生命若沒有信仰,會變得如何?」她補充:「這種知道自己是被愛及被重視的平安,使我感到難以置信,卻也完全信靠著。老實說,我不認為信仰是獨立的。它佔據我的生命,且成就了今天的我。」

史考特說,她知道外界會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評論她,但她不會被言論影響。「無論別人如何在社群媒體論述我,要知道他們不能定義我,這些都無法塑造我的身分。儘管『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這將是我繼續向前邁進的原動力,就是保持心中最重要的信念──我的信仰。」

史考特參加宣教活動,關心弱勢族群。(來源:Naomi Scott FB)

此外,曾有福音媒體說:《阿拉丁》劇情隱藏與基督教信仰相違的信息。片中提到阿拉丁與茉莉公主生活的世界裡,精靈是宇宙「最強大者」,這與基督教信仰相違逆,對基督徒而言值得警醒。不過,電影同時也提供部分正面教導。例如片中精靈警告阿拉丁說,世上沒有足夠的金錢及力量能使人滿足,帶出「金錢與權力不能帶來幸福」的道理;其次在影片開場時,阿拉丁被預言家告知「他生來毫無價值,且將死得一文不名」。然而他最終住在宮殿,身分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帶出「人能夠克服困難,並帶來改變」的道理。

(資料來源:Faithwirecrosswalk基督教論壇報曾雪瀅編譯報導)

禱告:願神在各行業興起更多職場領袖為主發光。

【Kingdom LIFE】破碎的生命被扭轉 成為邊青屬靈爸爸

Lem(曾子聲)牧師,從事牧養邊青事工,在成為牧師之前他曾做過畫則,球證,設計師,教琴,甚至電單車鋪……雖然多才多藝,但人生卻是找不到方向與使命。他形容,自己曾經跌入墮落的深淵,壞事做盡,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神仍然沒有放棄他。

放縱自我的生活

Lem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父母都是牧師,他自小已經跟著父母參與很多不同聚會及服事,13,14歲已經學習等候神,方言祈禱等。但當他18歲離家去讀大學時,開始認識各種不同的人。Lem不知自己想要什麼,很喜歡跟隨及模仿別人,想證明自己,慢慢開始學壞。一開始是賭錢,食煙,打架等,之後發展到偷竊。「偷車的零件,那段時間美國很流行改裝車,記得好幾次是別人負責把風,我負責爬到車底偷零件,例如燈、車胎等,偷的過程只需幾分鐘,卻可以賺到幾萬元港幣,但那些錢永遠都不會進到我的口袋。」Lem不介意分到多少錢,他尋求的是刺激,後來甚至開始投資毒品,濫交,Lem過著世人眼中敗壞墮落的生活。

.當年的Pastor Lem

吞槍自殺

後來因為一件事,Lem差點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時Lem因為女朋友的離開,他離家出走,在街頭流浪了9個月,在一些很雜亂的地方過夜,也因此他一直在車座位下藏有一支槍用來防身。「我好記得,有一晚當我知道那個女仔有了新的男朋友,我很憤怒,我開始罵神,甚至用粗口來罵,我對神說,你是不是玩我,我沒有了家,沒有學業,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女孩子是唯一一樣東西,你也要拿走她的心。」當晚凌晨3點,Lem看著天一直對著神發洩怒氣,然後從座位下面拿出槍,塞進口裡,開槍自殺。然而很奇妙的,神並沒有讓死亡臨到Lem。

神仍然想用你

「現在回想,其實我當時心裡很矛盾的,我自小在教會長大,各種屬靈裝備課程都上過,按理說,我應該在神裡紮根得很好,但一離開那個安全環境我就迅速地墮落到撒旦的網羅。我心裡有個疑問,為何我這麼壞,還是聽到神對我說話,要我回轉。我不能接納自己,我對自己有很深的挫敗感,我覺得表現很差,神不想要我。」

第二日Lem就去醫院見他的媽媽。當時媽媽已經是癌症第4期,她躺臥在床,已經半身癱瘓。Lem一直在媽媽面前罵她,最後說:「今次見面之後,我要去東面,你以後都不用再找我了。」媽媽一直在聽,最後看著Lem說了一句他永遠不會忘記的說話。她說:「兒子,神仍然想用你。」

與父親復和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神一直對Lem說話。「原來不是我做得有多好,不是我聽了多少道,我父母認識神有多少,而是我和神是否有關係,我自己要選擇跟從神。」Lem開始回家重整自己,媽媽與Lem同行了一年,就回天家了。後來Lem與爸爸一起去參與了一個機構的醫治服事課程。在那一周裡,Lem得到很大的釋放與醫治,破除了很多撒旦的捆綁。Lem發現,與父親關係之間的鴻溝和斷裂,成為他生命問題的根源與撒旦攻擊的破口。「我其實不是很認識爸爸,他曾當了7年兵,當時我們的家很窮。父母雖然是牧師,但婚姻還是很難,我無意中論斷了爸爸。我發現我與爸爸的關係疏離,影響了我對天父的認識。」在醫治釋放時,Lem最需要饒恕的是爸爸,當他不斷去饒恕時,他發現最大的醫治在這裡,他開始用新的眼光去認識天父,重獲新生,在25歲那年他成為牧師,去服事邊緣青年(邊青)。

.今日Lem已經成為許多邊青的屬靈爸爸

牧養邊青

「我明白邊青,對年青人的跌倒也很理解。作為牧師二代,我們有熱情有異象,有很多目標想要做到,但做不到時,撒旦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控訴,好像明知故犯—明知道父母是牧師,你聽了這麼多的道,事奉這麼多,為何還跌得這麼差。今日只因著神的恩典,祂給我機會,才能站在這裡告訴別人祂的愛有多實在。」Lem在香港從事邊青牧養工作已經7年,他看見了很多年青人破碎的生命,更看見神又是如何透過祂的愛去反轉這些年青人。「有時我們肉身家庭的成長可能比年青人還慢。若年青人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愛,我們就要起來,成為他們的帶領者、導師、屬靈的父母。透過我的故事,神的話語,幫助年青人張開屬靈的眼睛,看到異象,原來人生可以有其他可能性,可以發夢的。」

(記者莫嵐報導)

【Kingdom LIFE】虎媽華麗變身 帶親女上陣建立有品香港

你能想象一對原本關係破碎的母女,能夠成為同工齊心服事家庭嗎?今期Kingdom LIFE邀請了「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Josephine Ling分享她的家庭如何被神轉化,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正如Josephine曾經講過:「神就是透過改變一個『虎媽』,影響了200多間校園。

關係破裂,女兒嘗試輕生

Josephine形容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媽媽,用現時的叫法,就是「虎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覺得教和罵是分不開的,孩子做得不好,就會責罵,非常嚴厲。「我有一套標準,很想孩子達到,當孩子不斷長大,我就發現越來越多的方面,他們達不到我的標準。於是我會去找錯處,開始覺得他們做得到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應該責罰。」Josephine和孩子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張力,家裡開始紛爭不斷,後來女兒和Josephine的關係惡劣到一個地步,她不斷逃學,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做很多反叛的事。而Josephine還以為自己管得不夠緊,於是更加嚴厲地管教女兒,希望「修理」她回復正常。而結果卻是令她更加抗拒,甚至嘗試跳樓自殺。

「在她想跳樓輕生時,我才突然醒覺,原來10多年的管教並沒有令她感受到我的愛,感受到的只有數不盡的責備和要求,我好像突然之間清醒過來。當時我向神這樣說,求袮不要讓她跳下去,讓我再愛她一次,我要重新去愛她。」幸好得先生勸說,女兒沒有跳下去,避免一場悲劇。這件事令Josephine整個人被翻轉,重新去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合宜。原來自己不了解女兒的內心,甚至不能體恤她的軟弱,很多時候用自己的角度看她,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就成為她的壓力。Josephine決定要改變,學習用神無條件的愛去愛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開始認識到,不是要求她走我選擇的那條路,而是我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的路,然後陪伴她去行。」Josephine家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和女兒的關係漸漸被修補,後來女兒更重拾信心去讀書,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品運動的誕生

Josephine被改變後,神非常使用他們一家的經歷,她開始到很多教會及佈道會分享她的見證,甚至有基督教的電影製作公司,將她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Josephine意識到,除了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用神的法則管教孩童,其實非信徒也非常需要。於是,Josephine連同幾位弟兄姊妹成立了「香港有品運動」。初時,除了配合教會去傳福音,他們也到社區分享講座,個別地關心不同家庭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到學校舉辦講座,接觸家長。講座主要是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以愛為本,接納,鼓勵及表揚等統稱「6A」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品格,引導他們行走合適的成長道路。漸漸地,學校認為香港有品運動的課程「落地」,除了教導外,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香港有品運動的口碑就慢慢傳開,第一年他們接觸了20間學校,第二年再多幾間。而現在,香港有品運動已經成立10年,除了幾位同工,Josephine已經培養了200位「6A」講師,並且有超過200間學校與他們有深度合作,稱作有品校園

.小朋友於10週年活動上表演跳舞

由母女到同工

現在,Josephine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被修補之餘,還多了一種新的關係——上司與下屬。外人看這對母女,會覺得很奇妙,神令破碎的關係,轉化成同行同工。「其實她很愛我,很想支持我,因著這份愛及神的領帶,現在我們兩個能夠蒙主的恩一起同工。很多人告訴我,其實你的女兒不用說太多,我們看見你的女兒和你同在一個辦公室,已經是一個見證。現在Jacqueline常常與年青人分享夢想,過去的經歷不能刪除,但裡面的品格能幫助我們迎難以上。她有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可以激勵與她同齡的年青人,而我的故事則是激勵了與我同齡的父母。

在工作中,Josephine是總幹事有最後決定權,但同時也給予同工很多發揮的空間。「我既是Jacqueline的上司、同事、也是媽媽,所以拿捏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我需要去學習的。」Josephine坦言,她的不足,正正就是女兒能夠補足的。Jacqueline對現時年青人的思想及潮流文化很敏銳,她接觸的層面和Josephine非常不同,這就幫助了香港有品運動跳出傳統的框架,能更多從年輕家長的角度去思考。Josephine不太懂營銷宣傳,而Jacqueline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創新,例如使用社交媒體、新的改革措施等,比Josephine更大刀闊斧去改變及實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我會給予她很多機會嘗試。同時,因為我是她上司,她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見,會得到我的同意才會去做,這個關係是很特別的。」

.嘉賓及香港有品運動董事於10週年活動揭幕

(記者莫嵐報道)

六成美國Z世代基督徒稱:「在教會以外找到神」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發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美國13至18歲青少年中,自稱無神論者人數(13%)比成人(6%)多一倍。報告並且指出,妨礙這些青少年信主的最大障礙,是他們認為「信仰欠缺理據」和「教會生活不重要」。

報告中受訪的Z世代青少年和青壯年,都比成年人更傾向於認為「罪惡、苦難的存在」是他們信心的難關。這顯示今天的青少年和歷史上其他無數的青少年一樣,掙扎於為「罪惡、苦難與慈愛的神並存」尋找具說服力的理據。

接近四成(37%)受訪者認為要「肯定知道神是否真實」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缺乏信心,與廣泛文化大力鼓吹相對主義有關。不分老幼,調查中超過一半受訪者都同意「許多宗教都可導人進入永生;沒有『獨一真正的宗教』。」Z世代傾向覺得,其他人認為真實的事,對自身而言不一定真確,而他們比成人更難同意「一個人真誠相信的事物可以是錯誤的」。

接近一半(46%)受訪Z世代青少年表示他們「需要事實確據來支持信仰」,而且認為科學和聖經相輔相成的青少年和青壯年(28%和25%)明顯比較年長者(81%)少。這顯示他們對科學和聖經之間的關係感到不安。

有趣的是,受訪的無神論者中,Z世代在較少程度上認為「基督徒的偽善」是他們「信心上的明顯障礙」,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有過與基督徒或教會接觸的不愉快經歷。

逾半受訪Z世代認為教會生活「不太重要」(27%)或「完全不重要」(27%),只有兩成人(20%)表示教會生活對他們「非常重要」,是調查中最不受歡迎的選項。甚至連有參與教會生活的Z時代青少年,對教會有消極觀感。這些教會青少年中,接近一半(49%)表示「教會似乎拒絕大部分科學教導我們有關世界的事」,近四成人認為「教會過分保護青少年」(38%),或「教會裡的人都是虛偽的」(36%)。此外,超過兩成人表示「教會不是表達疑惑的安全環境」(27%),或者聲稱他們在教會接觸的教導「相當膚淺」(24%)

認為教會生活不重要的受訪青少年中,逾六成信徒表示自己「在其他地方找到了神」(61%),而相約比例的非基督徒也說「教會與我無關」(64%)。雖然非基督徒不上教會的理由不無道理,但當連基督徒青年也認為上教會不重要,這便至少是一個指標,顯示有些教會未能幫助青少年與神建立翻轉生命的關係。

(來源:Barna Group,2018年1月24日,潘意韻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賜眾教會智慧和新的策略,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真理,與神同行。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夏忠堅﹕教會不是老人家的殿堂

第九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於8月22日至26日在台灣召開,主題為「國度‧榮耀‧使命:改變為基督」,透過聯合聚會、華語及英語平行專題會議、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大會於25日下午舉行「行動研究及模式發展組」(Action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Team,簡稱︰ARMD)專題總結,由華福台灣區委會主席夏忠堅牧師擔任結論人。

本屆會議以「門訓」和「差傳」作為兩大主軸,分設中文與英文兩個區塊,探討「青年」、「家庭」、「堂會」、「職場」、「教育」、「社區」、「文化媒體」七面向與差傳之間的關係。夏忠堅表示,若是沒有青年能夠交棒,教會就無法持續發展。這次大會除了加入互動討論的元素外,在會議的籌備上也將主要權責交給年輕一輩的牧者來進行規劃。參予籌畫的許多同工都具備了「牧二代」的身分,傳承了父母親獻身給神的異象,不將服事視為畏途,這不僅是永續發展的基礎,也實際的提醒眾人「教會不是老人家的殿堂」,要能夠給予年輕人舞台,也要接納新世代與自己的不同。

其次,家庭是社會中最基本的單位,這是神所創造的美好組織,要明白家庭的優先順序先於教會,教會的功用在於帶人回到家中、回到神最初創造的樣貌,而要帶領眾人回家的要訣就是以身作則,傳道人都須學會將家庭的順序放在服事之前。

第三,當代教會對於門訓一詞多半耳熟能詳,各教會也都選用不同的教材或系統來進行門徒的培訓。然而,在講求方法之餘,有果效的門訓一樣要從自身做起,傳道人在教導會友如何成為門徒之前,自己同樣要先緊緊的跟隨耶穌,成為主的門徒。

第四,職場亦是當代教會開始看重的禾場,轉化職場才能轉化社會與國家。目前時常會發生未信者願意在工作場合接觸、聽聞福音,但卻因著各樣的因素無法在主日時走入教會。就此,與其希望他人能配合聚會時間,不如教會轉換心態,就地將職場視為教會的分堂,縱使人數極少,但這種各處林立的「微型教會」必然成為未來的趨勢。

第五,隨著教會的型態改變,在教育的層面上則須讓所有信徒都有能力牧養他人,從小子轉變為父老。而在教育的過程中,也必須著重不只是傳授學習技能而已,重要的還是在過程中對於人生命的培塑。

第六,教會要跨出自己的圍牆、走入社區,學習愛人、服事人。佈道的方法很多,但最要緊的是與人接觸,和人建立關係,如此才能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心,這才是領人信主的最好方法。

最後,好的文化能將人從邪惡中領出,而媒體的功用則是用來影響和改造文化,因此教會界需要學習更多的使用媒體,也要學習彼此連結、發揮影響,用實際的行動來為主贏得全世界。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新北報導)

「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關鍵

根據調查,香港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當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麼令自小認識信仰的他們離開教會?教會又應如何回應這個難題?就此,教會更新運動早前舉辦「教會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會,請來學者分享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狀況,以此作為參考,並討論香港的現象與出路。

教會宜給予群體與空間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訪問一批年齡界乎18至34歲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華人基督徒,了解他們在教會中的信仰經驗,及其選擇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變數去分析影響信二代返教會與否的因素,包括導師及領袖;歸屬感及群體;爭議性議題,例如對科學、同性戀的看法;生活的轉移。

「所有留在教會並為信仰大發熱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經歷導師指引。」王指,如果導師能夠什麼都不做,只是聆聽年青人的需要,對他們來說已是很大的接納、同情及改變。至於領袖,受訪者反映華人教會的領導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們總是將下一代看成是附從者。更有領袖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願培養年青領袖,甚至有「假冒為善」的問題。事實上,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都沒有主任牧師,皆因兩代之間溝通有極大困難。能令年青人留在教會的領袖,都是有犧牲精神,有同理心及願意聆聽的。「他們渴求的,並不止是從領袖而來的鼓勵,而是對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則一同行動。」

此外,能否讓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體,亦非常關鍵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體是華人,而下一代的群體卻是社區的鄰舍。「他們認同多元,但是以福音為中心。」同時,兩代之間的屬靈觀完全不同。對於一些議題,例如對同性戀的看法,因為教會未有好好把握作屬靈教導的角色,導致兩代之間存在分歧。「教會的教導沙啞,退讓給公眾的論壇,而且對這些事情都表現虛假、敵對。」而對科學的反思,也是影響年青人會否繼續留在教會的因素。王認為,每個人都總會有曾經對神懷疑的時候,問題在於教會是否有空間讓年青人討論,接納他們所面對的衝擊。

生活轉移方面,年青人會因升學、就職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變。有人因為忙於工作賺錢而不再上教會,也有人因搬離父母而改變返教會的習慣,亦有人因戀情破裂而影響教會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異堂會文化

王就訪問所得作出八項建議,包括﹕

  1. 強調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及教導,解決信仰、職業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價值觀
  2. 實施激進但以聖經為基礎,接受冒險並鼓勵終身奉獻的門徒塑造的原則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導師理念,而且是倡導反向指導及相向交持的
  4. 實施高中生過渡進入大學的準備計劃
  5. 營造安全和尊重的環境,讓疑問及問題可以不被別人論斷而表達
  6. 重新想像屬靈的儀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聖經原則,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領導實踐,以致可以使權力距離收窄、分佈決策權、鼓勵領導學徒的設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徵的社群規格,就是忠誠、講真話、說真理、好客接納及感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本港教會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會牧養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須建立兼容世代差異的堂會文化。他引述《論盡基督徒》一書指,年青一代覺得教會過度保護、信仰經驗膚淺、對科學欠缺理性、對同性戀過度論斷、信仰過度排斥,並對疑惑者極不友善。教會應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並提供適切時代與文化的聖經教導,打造空間讓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經歷。

 

教會不能代替父親教養子女

胡強調,教會必須裝備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內部的信仰承傳是信二代去留的關鍵。父母要重新被肯定靈性教導的職責,而教會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與資源,裝備父母,並非代替父母教導兒童。教會要促進家庭成員建立信仰與價值,幫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壇及聚會。他又認為,教會不應盲目追求只適用於大型堂會的「分齡牧養」,鼓勵中小型堂會要走「跨代牧養」的模式。

恩光書院校長、前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回應時指,信二代的問題不止是教會問題,同時亦是家庭、社會的問題。「今天的孩子不是聽你說,而是要看見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們便會反對你。」他認為永恆是神的價值介入於現在,信仰必須與生活、學科結合,進入不同領域之中,包括職場、公共空間,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會以外都看見信仰的真實。

(記者袁依寧報道)

[國度觀點] 信二代的流失與出路

信二代是指父母是基督徒,又自小在教會長大的第二代信徒。擁有這良好背景,卻會出現流失情況,責任誰屬?正如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一樣,不會只是單方面有問題。父母和教會對信二代應有教導、關懷和保護的責任,流失問題引起尷尬,甚至難以啟齒,到最近教會界卻開始關注這潛在多年的隱憂。

在教會成長的信二代,理應不缺真理的教導、生命的牧養、事奉的機會。他們的流失意味著屬靈的餵養太過豐富,令他們吃不消,還是有別的缺乏,是教會沒去發現的呢?他們只能在別處得到這缺乏的補足,或是以放棄的態度對這缺乏表達不能公開說出來的不滿呢?

信二代與其他信徒的主要分別,在於他們為自己認真地作出決志之前,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是不在自己的自由選擇下參加教會生活的,而當中或會有壓抑、反抗情緒,若沒有疏導機會,累積下來,隨時會變成計時炸彈。父母和教會當然希望信二代承受到最好的福氣,即使沒有真實信仰,還是認為繼續參加教會生活是蒙福的事情,因為屬靈的餵養就在教會裡,而不是在電影院、購物商場、娛樂場所。

教會確實有引領人歸向神的功能,但神所悅納的是在自由下作出真誠的決定。信二代甘心樂意參加教會活動,當然是好事,但若然心裡有不願就範的情緒,就應加以了解,並忍耐和接納。教會生活除屬靈餵養外,作為一個團體,也有明顯守則和潛規則,沒有真實信仰的信二代容易將之視為律法和教條,被要求必須服從。不是發自內心的服從,只會帶來壓抑和反抗,真心的了解比冰冷的宗教更為重要。

福音派與天主教有別,不認為只有在教會組織裡才有「救恩」。信二代的父母可以在家裡有屬靈的培育,教會也可特別設計另類的活動針對信二代的需要,而不用對沒有真實信仰經歷的信二代施予壓力,迫使他們披上敬虔的外衣參與教會生活。

「……『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可四26-27)信二代如何走過成長之路,我們並不完全能明白,這是他們的成長,但家長和教會可以成為陪伴和引導的人,忠於神所託付的責任,而發芽漸長則是神的工作,人若勉強而行,只會是拔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