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與突破是信仰本質 與神一同向世界釋放盼望

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的印象是刻板而沉悶;教會過於著重傳統,以舊為美。然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創意有衝突嗎?5月11,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於恩光書院的信仰視角研討日「新世代的創意」為主題神學角度思考基督教信仰與創意的關係。他認為,神所賜予的自由、空間和盼望是創意的基本條件。

創意與順服都出於人的自由

陳韋安首先談到基督教常常從神的創造去理解創意。他指出,神的創造是「從無到有」,是一種轉化,而不是從已有的東西去建構。神所創造的人有神的形象,有靈魂,能夠理性思考;人有自主性,可自行作出選擇;人與神有本體類比性,而且能與神建立關係。神給予人的自由是「順服神的自由」,在舊約的時代服從律法,在新約時代回應救恩。因此在舊約猶太神學中,對律法絕對跟隨就成為自由的根基。在新約中,服從聖靈的律,卻需要人有一種比律法更高的創意。陳指出:「神不單是口述和書上所記的神,更是人類和整體歷史的主。因此我們要更加宏觀,明白耶穌今天仍然面對我們的處境。而跟隨耶穌往往需要冒險,打破舊的方式,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和突破既是神的本質,服從與創新當中就必然存在張力。陳總結:「我們既有自由去服從,也需要創意去跟從神的『新』。」

.陳韋安博士

想像是一種美德

另一方面,陳韋安亦引述德國神學家Dorothee Sölle的看法——「想像是一種美德」。Dorothee Sölle曾著書《想像與順服》(Creative Disobedience),論到順服與自主性的關係,更批判教會對順服僵化的觀念。陳指出,想像力不是天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自由的一種呈現。想像力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從教育和經驗中培養出來的。陳說:「耶穌也有很多想像,他打破很多框架,挑戰律法的傳統。耶穌是有『自我』的,卻同時願意放下自己;教會傳統卻喜歡打壓自我。」雖然人會濫用自由,以致充滿創意去犯罪,但陳建議教會可嘗試理解想像是一種美德,是需要教導栽培的品格。「教會過往文化覺得順服為好,但屬靈文化已經轉變。家長式的信仰,要求人必須服從,會叫下一代流失。年青一代主張獨立思考,著重對自主性的栽培,想像力需要在神裡面好好栽培。」自主帶出創意,並非否定律法。律法背後的精神,能夠由創意展現得更好。

盼望叫人看到生命的可能

創意亦牽涉世界與個人的關係,是一個「生命空間」的議題。生命空間不單是在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全人靈性發展的空間,彰顯神在空間層面的作為,包括聖靈運行、生命成長、生命的潛力等等,代表著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發現問題是創意的起點,代表現狀有改善的空間。我們要有盼望,才不會被問題擊倒。神就是那位開創空間的神,祂在沙漠中開江河(賽43:19),是做新事的神。因此,創意的源頭是盼望。陳說:「神的空間超越人眼見僅有的空間,盼望使人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發現神的空間。沒有盼望的人,不能發現神的空間,就不能想像或創新。另一方面,若覺得我們活著的世界已經很好,安於現狀,也是沒盼望的表現。絕望與過於樂觀都是創新的敵人。」

當德國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隔的時期,很多人用創意的方法從東柏林到西柏林,可見人為了追求自由,會顯出許多的創意。陳韋安提到,當時有人從東柏林踏鋼線到西柏林、有人飛索、建造氫氣球、用火車偷運人、掘隧道、用假證件、假冒蘇聯軍人等等,各出奇謀,是因為他們有逃離現實的盼望。陳說:「人為得到自由是充滿創意的。自由是神創造人的本性,空間是充滿神的空間,使人是面對世界會有盼望。自由、空間和盼望三者成為創意基本條件。」

信仰視角研討日另設有多個環節,包括基督教藝術家黃喜蓮女士(「喜蓮創作坊」創辦人、前突破機構美術設計師)分享「恩情連繫馬賽克」;劉澤光博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方家煌先生(唯獨舞台有限公司聯合藝術總監)透過書法和舞台藝術主講「創意的時空與文化」,從多角度呈現創意在信仰中自由展現的美妙景象。

 

(記者林暐皓報導)

先知訓練學校 -【復興以色列】專欄

我們的門徒訓練計劃有一堂關鍵兩小時的學習,就是一起敬拜神並且訓練年輕人發展從聖靈而來的先知性恩賜,就像一間先知訓練學校,當中以聖經中的撒母耳服事團隊為參考模式。

「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撒上 10︰5-6)

撒母耳帶領並教導一班跟隨他的先知。在他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人門訓他,除了年老的以利,而以利自己也不太懂什麼是預言(參考撒上3)。現在,撒母耳不但自己能發預言,更能訓練其他年輕人作先知。

當撒母耳即將結束他在世的服事時,他招聚並且詢問以色列眾人能否指證他在多年的公開服事中是否曾有違正直(撒上12)。眾人都毫無異議地說他的正直是無可指摘的,這讓人看見神超自然的能力與持守道德正直之間的關係。訓練先知不單包括領受恩賜,也包括如何讓他們結出果子。在傳遞先知性恩膏時,我們想同時傳遞正直的品格給人。我們並不想「教導」人服事,而是「預備」他們進入服事。

或許會有人疑惑能否教導人去發預言?在以弗所書 4章11至12節中,神賜給我們「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換句話說,已在這五重職事服事的人訓練較幼嫩的信徒去作他們正在作的。那麼是什麼服事呢?開拓教會、發預言、傳福音和牧養。 你不能夠訓練人去「創作」預言,這是專屬聖靈所作的工。但你能訓練人去敏銳聖靈,聆聽並且說出祂所賜的預言。我們不能強逼神說話,卻能訓練自己去聆聽。

聆聽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營造一個充滿敬拜的氛圍,這能幫助我們聽到神的聲音(參王下3︰15)。在撒母耳記上10章5節中,奏樂是在先知「之前」,也就是說音樂是為預言效力的「僕人」。我們的目的不是唱歌或奏樂,而是邀請聖靈臨在,讓祂帶領我們進入祂的旨意。音樂只是「工具」,聖靈的同在才是「目標」,預言則是「結果」。

在今天,聖靈的恩賜包括方言及異象,都在延續從古代以色列先知而來的恩膏(徒 2︰14-16)。撒母耳的先知性恩膏引進受膏的大衛王;而約翰的先知性服事則預備彌賽亞耶穌的第一次來臨。神正在興起新一代的以色列信徒,讓他們藉著同一位聖靈促成耶穌再來。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使徒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列國(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按此購買新書《與神對齊》

國度1分鐘(75) – 興起營商宣教運動

+按圖放大

興起營商宣教運動

「營商宣教」定義

  • 可持續和有盈利的商業行動。
  • 定意對人及國家帶出天國目的及影響。
  • 著重經濟、社會、環境和靈性果效,並實現整全轉化。
  • 關顧世界上最窮困及最少聽聞福音的群體。

營商宣教的救贖潛能與應用

一、營商恢復人的尊嚴並賦予權力

營商提供就業機會是神救贖計劃和過程的一部分。神也期待公平的價值觀能夠在生意中被塑造。營商可以賦權予人,使人有尊嚴、自信、有生產和創造財富的能力,這些皆是社會轉化的重要因素。

二、營商提供訓練門徒的環境

商界基督徒成為職場的鹽與光,門徒訓練是透過日常人際關係展現神的作風。當基督徒商人工作如同為主做,在言行上分享福音時,神的名就被榮耀了。

三、營商能加強和平與合一

企業以三種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貢獻:主要的商業活動;社區和社會投資活動;公開參與政策討論。這三種方式都有助於社區穩定和防止社區衝突。

四、營商能鞏固教會

越多人投身到生產工作上,越多地方教會得力勝任其工作。收入增加與組織的能力加強使教會拓寬自己的角色,也加強其在社會和全球中的相關性和影響力。

五、營商促使人往「萬族」

當基督徒帶來商業前景和經濟優勢時,即使懷敵意或封閉的社會和國家也歡迎他們。透過營商及其帶給社會的正面影響,基督徒商人最終會帶領人去尋求神。

營商宣教的獨特特徵

一、公司擁有神國度的動機,目的和計劃。

「國度動機與目的」是指一份對當地社區和教會產生長遠和正面影響的渴望。商業的影響力是持久的,而且公司對屬靈事務的優先考慮,會以一種敏感於當地文化的方式與員工和顧客溝通。

二、力爭個人與社區的整體性轉變。

為了與神的國度動機一致,營商要運用每個機會為整體社區帶來屬靈的、社會性的、經濟和環境的利益。它應當尋求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和睦相處,以對社會負責,適合當地文化的方式行事。

三、力爭員工的整體性福利。

在對待員工方面,公司樹立一個高標準,努力營造安全和愉快的工作環境。員工獲得尊重,並且常獲得個人和職業方面成長的機會,家庭價值觀得到支援。

四、力爭用其經濟與非經濟資源產生最大的國度影響力。

管理層與公司持有人都應承認神是公司的最終持有者,並專注於使公司產生最大的國度影響力,把生意看成營商宣教,以及如何將商業與宣教策略結合起來。

五、樹立像基督的僕人領袖榜樣,並在其他人當中發展這一品格。

營商宣教之領袖要透過樹立榜樣來作帶領,借著服事他人來活出基督的樣式。公司員工應該定期聚在一起禱告。在一些情況下,公司可邀請屬靈的導師來關懷員工的情感與屬靈狀況。

六、有目的地推行尊主為大的道德實踐,但不與福音相衝突。

國度商業是按照聖經的道德原則運作的,商品和服務都應當在地上成就聖經所啟示的神的旨意。營商宣教是有目的地將耶穌的教導應用於商業生活與實踐中,也應謹慎地評估公司產品和服務,以確保沒有與福音發生衝突。

七、積極尋求他人的禱告支持。

撒旦會盡己所能來破壞公司的國度目標,因此必須特別留意屬靈的爭戰。管理層與企業持有人應尋求別人的禱告支援,並且保持與代禱者之間的溝通。

八、力爭與志趣相投的機構合作。

與其他機構組成團隊的公司能夠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努力較公司單獨工作能為神的國度取得更大的成就。良好的國度性營商會竭力尋求這些關係,並且樂意去服事那些有著共同目標的機構。

 

資料來源:

洛桑運動的營商宣教顧問邁茨‧圖內哈格 (Mats Tunehag) 於2004年召集 「第一屆全球營商宣教智庫」中發表的《洛桑第五十九號專案報告》

(二)魂、靈和神奇妙的光 -【聆聽的藝術】專欄

你知道當你與耶穌相遇時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嗎?

「重生」,是光明與黑暗、天堂與地獄、溫暖與冰冷之間的分水嶺。然而我們很多人都對此理解有誤,也低估了其實質意義,因為我們不曉得神救贖我們時所完成的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得救經歷中的不同要素,以致我們能發現父神藉由耶穌所賜給我們的禮物有多奇妙。

我們主張人是由靈、魂、體三個部分組成的,可以從一些經文中找到依據。「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5:23有趣的是,聖經中另一處支持三元論的例子—摩西的會幕,從外面觀看,似乎是分為兩部分:外院和聖所。不過當你進入聖所後,會發現其實它有兩個分隔的房間:聖所和至聖所。祭司每天進聖所燒香和擺放陳設餅。至聖所只有大祭司在每年贖罪日那天進入一次。換言之,當時人們每年只有一天可以透過一個人,與神親密交心。

當耶穌在十架上最後大聲呼喊氣斷時,聖所和至聖所之間的幔子裂為兩半(太27:50-51),那是同時在實體與屬靈上發生的事。實質上,幔子裂開是神的神聖行動,為要向當時的宗教領袖顯明,祂的同在不再只停留在至聖所,因他們玷污了聖殿。屬靈上,那正預示著基督徒將要得到一個新的賞賜—藉著聖靈直接與神相交。在那之前,神的靈會臨到一個人身上。不過在耶穌釘身十架,復活升天後,祂差派聖靈住在每個信徒裡面。過往在至聖所與神親近的經驗,忽然間每一個信徒每一天都可以擁有,這確實改變了一切。想想你藉由聖靈所得的是什麼賞賜—能夠進到至聖所與神親密相交!

生命是由受孕開始。在受孕的一刻,我們就有了人的本質—身子、魂與靈。為清晰起見,我們可以再細分這三部分:身子是由肉、骨和血所組成;魂包含心思、意志和情感;靈由智慧、交通和良心所構成—神的靈和人的靈互動的三個不同領域。魂與靈的關係是很不可思議的。在得救前,人的靈是軟弱且沉睡的,而在得救後,神的種子進入我們生命,帶來奇妙的轉變。

「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彼前1:22-23)彼得前書1章「種子」一詞的希臘文是sperma。彼得說「重生」的意思是,當神的種子進入你裡面,使沉睡的卵子,就是你的靈,受精了。你的靈被喚醒,而你在神榮光中重生。當耶穌跟尼哥德慕說他要重生,所指的是重新受孕的過程:「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3:3)

身為一個法利賽人,尼哥德慕相信死後的生命,不過他只是從肉身方面去想。法利賽人相信死後身體復活,各人因自己的作為得到應有的獎賞或懲罰。因此尼哥德慕無法掌握人要「得見神的國」,必須藉著神的恩典在靈裡重生這原則。當我們說自己重生,並不單指我們因著認識耶穌而擁有的身分或稱號。重生是神在我們裡面所行的奇妙作為,就在一瞬間,我們「重新出生」。神的種子進入到我們的靈並使我們成為祂的兒女—我們屬靈的基因轉變了!

「又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西1:12-13)就如人初出母胎,重生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靈命開始成長並反映神的光。我們變得更多由靈管理而更少由魂支配。那分隔人類和造物主的幔子已從上到下裂開,使我們得享與天父直接溝通的權利。因著耶穌作我們的救主,我們得以順從靈而活,不再受制於魂。在我們與神同行及建立屬神品格的過程中,魂與靈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可能會被魂(我們的心思、意志和情感)牽引,又或者受我們的靈引導。魂與靈為能力和主權而持續相爭,那方取勝將決定我們能有多清楚和恆常地聽見神的聲音。


文@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國際基督教先知性領袖,國際溪水事工(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創辦人

在群體中安全使用先知恩賜的七大重點 -【夢教室】專欄

也許你也聽過類似的故事,她說:「我參加了一個聚會,有人發預言。我對他們的準確度感到驚訝,聚會後他告訴我,神已經指示他,我應該與某某人結婚。我很生氣,神竟會要我嫁給那個人,他並不吸引我,我不打算嫁給他,所以我一直在逃避神。我要避開神,因為我很不安。」我們如何回應這樣的故事?先知恩賜可以成為幫助人們成長和改變的有效工具,但它也可能成為痛苦和困惱的源頭。問題不是先知恩賜本身,而是恩賜使用者的成熟度。作為領袖,我們如何幫助有先知恩賜的人變得成熟,成為天國有用的工人 —— 就是對我們的教會而言安全的人?我總結了以下七大重點:

  1. 鼓勵參與社群:
    任何聲稱有先知恩賜但不參與教會的人都是危險的。使徒約翰寫道,假先知從會眾中「出去」,就是離開了教會。如果他們不在教會家庭中,我們絕不應該讓這位有先知恩賜的人向我們的生命說話。
  2. 重視品格多於恩賜:
    當我們讚賞恩賜多於品格時,我們可能在教導人們迷戀於超自然現象而不是迷戀耶穌的榮美。真正屬靈(被神的靈所使用)的人將在生命中結出聖靈的果子。我認為一段30年的敬虔婚姻,與一個人從輪椅站起來一樣值得慶祝。一個對卑微的人仁慈的人,跟能夠觸摸天國的人一樣值得讚揚。
  3. 教導和訓練:
    所有恩賜都以不成熟的狀態開始。我們不僅需要教導人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恩賜,憑信心踏出和信靠神,而且還需要教他們,當他們的恩賜到達成熟時的模樣。正如幼兒或青少年需要擴展,反覆嘗試,去發現他們的力量程度,成年人則需要學習何時收起他們的力量。一個成熟的個體理解潛在好處及同時可能潛在的傷害。
  4. 重視聖經:
    有人說過,許多人對待神的話語的方式,就像喝醉的人對待燈柱,用作支持自己,而不是照明的亮光。如果我們只利用神的話語來支持自己,我們不會持久地聽到祂的聲音。作為耶穌的追隨者和愛人,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讀經上,這樣我們能夠除去許多不準確的信息,以免成為異端。只有聖經是我們的基礎。先知恩賜可以指導、鼓勵和澄清,但它不是我們的基礎。先知恩賜是由聖經塑造的,而不是反客為主!
  5. 培養反映文化:
    恩賜培訓過程應包括回應的部分,預言是否準確?它聽起來像是耶穌說的嗎?它是否帶有僕人的心腸?只因有人聲稱「神告訴我這個」,並不代表我們必須接受他的話作為真理。所有事情都必須經過試驗。
  6. 恩賜的來源才是焦點:
    「我們都要參與。」約翰溫伯爾在80年代使這句話流行起來,今天仍然如此。恩賜不是為了使有恩賜的人自誇;它說明了釋放恩賜者是誰。聖靈可隨己意,將任何恩賜分給任何人。恩賜讓人有空間服事,但品格才讓人有權柄。我們決不應該僅僅因為某人有恩賜就給予他權力,對領導者的要求從沒有改變(提前5章和多1章)。
  7. 聆聽和順服:
    聆聽神的聲音並不是我們的娛樂;我們若在聆聽神,祂又說話,我們就必須服從。我們需要學習將我們的生活的重心定為與祂真實的關係,並且無論祂以什麼方式說話,都需要回應。只要是從神來的,我們就要跟隨。

如果我們能夠在教會群體中實施這些簡單的原則,先知恩賜將會成熟地呈現。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親自學習辨別神的聲音,重視品格多於恩賜,並將祂的話語置於我們生活的中心。這樣我們就能漸漸成熟,成為有恩賜又能帶下祂的國度的人,並幫助塑造他人成為基督的樣式。


文@莊.多馬,國際溪水事工總幹事(John E. Thomas, 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教導預言服事、解夢和神的國度。)
譯@盧輝

【Kingdom LIFE】虎媽華麗變身 帶親女上陣建立有品香港

你能想象一對原本關係破碎的母女,能夠成為同工齊心服事家庭嗎?今期Kingdom LIFE邀請了「香港有品運動」總幹事Josephine Ling分享她的家庭如何被神轉化,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正如Josephine曾經講過:「神就是透過改變一個『虎媽』,影響了200多間校園。

關係破裂,女兒嘗試輕生

Josephine形容自己曾經是一個很典型的香港媽媽,用現時的叫法,就是「虎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覺得教和罵是分不開的,孩子做得不好,就會責罵,非常嚴厲。「我有一套標準,很想孩子達到,當孩子不斷長大,我就發現越來越多的方面,他們達不到我的標準。於是我會去找錯處,開始覺得他們做得到是應該的,做不到就應該責罰。」Josephine和孩子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張力,家裡開始紛爭不斷,後來女兒和Josephine的關係惡劣到一個地步,她不斷逃學,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做很多反叛的事。而Josephine還以為自己管得不夠緊,於是更加嚴厲地管教女兒,希望「修理」她回復正常。而結果卻是令她更加抗拒,甚至嘗試跳樓自殺。

「在她想跳樓輕生時,我才突然醒覺,原來10多年的管教並沒有令她感受到我的愛,感受到的只有數不盡的責備和要求,我好像突然之間清醒過來。當時我向神這樣說,求袮不要讓她跳下去,讓我再愛她一次,我要重新去愛她。」幸好得先生勸說,女兒沒有跳下去,避免一場悲劇。這件事令Josephine整個人被翻轉,重新去反思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否合宜。原來自己不了解女兒的內心,甚至不能體恤她的軟弱,很多時候用自己的角度看她,所以對女兒的要求就成為她的壓力。Josephine決定要改變,學習用神無條件的愛去愛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開始認識到,不是要求她走我選擇的那條路,而是我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的路,然後陪伴她去行。」Josephine家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和女兒的關係漸漸被修補,後來女兒更重拾信心去讀書,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標。

有品運動的誕生

Josephine被改變後,神非常使用他們一家的經歷,她開始到很多教會及佈道會分享她的見證,甚至有基督教的電影製作公司,將她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Josephine意識到,除了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用神的法則管教孩童,其實非信徒也非常需要。於是,Josephine連同幾位弟兄姊妹成立了「香港有品運動」。初時,除了配合教會去傳福音,他們也到社區分享講座,個別地關心不同家庭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到學校舉辦講座,接觸家長。講座主要是教導父母如何透過以愛為本,接納,鼓勵及表揚等統稱「6A」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品格,引導他們行走合適的成長道路。漸漸地,學校認為香港有品運動的課程「落地」,除了教導外,還有很多有血有肉的故事。香港有品運動的口碑就慢慢傳開,第一年他們接觸了20間學校,第二年再多幾間。而現在,香港有品運動已經成立10年,除了幾位同工,Josephine已經培養了200位「6A」講師,並且有超過200間學校與他們有深度合作,稱作有品校園

.小朋友於10週年活動上表演跳舞

由母女到同工

現在,Josephine與女兒之間的關係被修補之餘,還多了一種新的關係——上司與下屬。外人看這對母女,會覺得很奇妙,神令破碎的關係,轉化成同行同工。「其實她很愛我,很想支持我,因著這份愛及神的領帶,現在我們兩個能夠蒙主的恩一起同工。很多人告訴我,其實你的女兒不用說太多,我們看見你的女兒和你同在一個辦公室,已經是一個見證。現在Jacqueline常常與年青人分享夢想,過去的經歷不能刪除,但裡面的品格能幫助我們迎難以上。她有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可以激勵與她同齡的年青人,而我的故事則是激勵了與我同齡的父母。

在工作中,Josephine是總幹事有最後決定權,但同時也給予同工很多發揮的空間。「我既是Jacqueline的上司、同事、也是媽媽,所以拿捏我們之間的關係是我需要去學習的。」Josephine坦言,她的不足,正正就是女兒能夠補足的。Jacqueline對現時年青人的思想及潮流文化很敏銳,她接觸的層面和Josephine非常不同,這就幫助了香港有品運動跳出傳統的框架,能更多從年輕家長的角度去思考。Josephine不太懂營銷宣傳,而Jacqueline會嘗試不同的方法去創新,例如使用社交媒體、新的改革措施等,比Josephine更大刀闊斧去改變及實行。「因為她是我的女兒,我會給予她很多機會嘗試。同時,因為我是她上司,她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見,會得到我的同意才會去做,這個關係是很特別的。」

.嘉賓及香港有品運動董事於10週年活動揭幕

(記者莫嵐報道)

自愛自重 -【愛有道】專欄

「敬請自重」,這個看似輕輕的提示,可以敲響一個人心中的警號,避免越軌的行為,臨崖勒馬,維護了個人的品格。

能夠自重的人,會是個懂得自愛的人。自愛不是自私地愛自己,而是看自己為有價值有尊嚴的人,不受別人踐踏之外,亦不會做出摧毀自己人格的行為。

有些時候,我們面對外在的批評指責,會強烈地自我防衛,看似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例如:一個動手打同學的學生,被老師責罰,卻反指控老師偏心;一個因工作表現不佳,被老闆開除的員工,對周遭的同事說上司針對他。不知內情的人,或與當事人關係親密者,很自然地站到他那邊,支持他的說法感受,也就加強了當事人的「受害者」心態,削弱了他的自省能力,破壞了自愛自重的內在道德力量。

信徒面對一些公開的犯錯的事件時,經常引用約翰福音8:3-11的記載。一個行淫的婦人,被帶到耶穌面前,要試探祂是否執行以石頭打死她的律法。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只請在場者反省:「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最後所有人都靜靜離開。故事至此,被闡釋為任何人都是罪人,沒有資格去拿石頭攻擊犯錯者,應予以包容寬恕。

故事還有後續,犯事者不是消遙法外,耶穌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她的罪是無可推諉的,自愛自重的人必須面對自己的過錯,改過自新。

若犯事者因為有人撐腰,以種種理由開脫罪名,還套上「受害者」角色,爭取更多的同情,鞏固自以為義的思想,以自欺替代了自愛,以自侮替代了自重,只會墮入自我膨漲的陷阱,無法自拔。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