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如果你不會失敗 -【狂野的夢】專欄

如果你不會失敗,你會怎麼做?有保證的成功會讓你更願意犧牲暫時的舒適來實現你的夢想,就像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嗎?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你在基督裡是不會失敗的。耶和華尼西,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旌旗」,當你跟隨祂的夢想為你的生命奮鬥時,你就必定得勝。「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15:57)你可能無法達成定下的目標,也無法在許多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但如果你不放棄,最終你會贏。你在基督裡是勢不可擋的!

你唯一會失敗的方式就是停止努力——或你從來都不曾嘗試開始。太多的人,甚至是敬畏神的基督徒,因為一種失敗的心態,把他們的狂野夢想帶進了墳墓。用聖經的話來說,失敗的想法可能會困擾你,但你可以硬著臉面好像堅石,這是人類已知最堅硬的岩石之一,相信把狂野夢想放在你心裡的神會幫助你實現它們。(賽50:7)

名人的失敗經歷

毫無疑問,米高佐敦(Michael Jordan)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成功和最著名的籃球運動員。他得了32,292分,獲得了6次NBA 總冠軍, 5次「NBA最有價值球員」名銜,並參加了14場全明星賽。

但是你知道佐敦差點被他的高中籃球隊開除嗎?如果他讓失敗預測他的未來,會怎樣呢?佐敦說:「每當我練習累了,覺得應該停下來的時候,我就會閉上眼睛,想像在更衣室裡看到那份上面沒有我名字的名單,這通常會讓我繼續下去。」佐敦努力打球,帶領球隊走出了許多艱難的局面。他創下了25次決定比賽勝負的入球紀錄,其中包括8次戲劇性的壓哨球(buzzer-beaters)。

當然,他也有很多不太為人所知的失敗紀錄。在Nike的一則廣告中,佐敦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錯過了9,000多次投籃機會,我輸掉了近300場比賽。有26次,我被看好會贏得比賽,但卻失敗了。我在生命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世界上一些著名人物在他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都經歷過悲慘的失敗。你知道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在1985年被自己的公司解僱了嗎?想一想,他在21歲創辦了蘋果公司,23歲成為百萬富翁,30歲被解僱。蘋果公司在1996年叫他回來,他繼續領導創作iPod、iPhone和iWatch等所有革命性的產品,使蘋果公司成為消費電子產品世界的領導者。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直到9歲時才能流利地說話,他後來被學校開除,最初他也被拒絕進入蘇黎世理工學院,但他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你讀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你必須問問自己:「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失敗的最大益處在於前進。我們通常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中學到的要多——當我們失敗時,我們的失敗為未來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神不會讓你失望

你不放棄,你就不會失敗,帶著這個心態去開展你的狂野夢想吧!即使你不能達到一個里程碑,或即使你夢想的生意破產了,現在你可確定它不是一個失敗,只是反饋。

更重要的是,你要全心相信,神就在你身邊,祂不會離開你,不會拋棄你,也不會讓你失望。當你感覺好像失去一切時,祂會給你勇氣去堅持。提升你的信心,神必將祂的渴望放進你心,祂也必與你同在,即使在你跌倒之際。

希伯來書13章5節指出,神是信實的,必不使你們失望:「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可能會失敗,但你在基督裡不是一個失敗者。我再一次重申,如果你不放棄,你就不會失敗。

追夢操練:想像大獲全勝

新時代的人用形象化的概念來顛覆想像力的概念,這些概念基於人們想要什麼,而不是神想要什麼。運用神聖想像力去看自己走在神的旨意中,這是沒有錯的。想像你達到了目標,看到你的狂野夢想成真。通過想像你在基督裡的成功,你正在創造性地更新你的思想,根除失敗的虛妄想像。想像你自己成功地完成了神要你做的事,並且拒絕想像任何其他的結果。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國度觀點】故事傳真理

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共性,好的故事能帶我們走進一個沒有限制的未知世界。無論是古老的口述相傳、文字記載、聲音錄製,直到現代的影片製作,故事以多種形式在人類歷史中留存,將其中盛載的意義傳遞到人的生命。

暢銷書《The Story》作者Randy Frazee去年來港分享時曾說:「當我們去讀聖經,會發現神使用所有人物、地上的故事去講述這個天上故事的最終結局──回到起初之處。同樣,我們也是其中的人物去開展神在天上的故事,所有都是指向神的國,以及祂的榮耀與能力。」是的,聖經除了是神話語的記錄向我們傳遞靈性的教導,也透過書寫有血有淚的人物故事,以色列的歷史,耶穌在世的事跡,串聯成一個關於神救贖計劃的故事和藍圖。

有腦神經學研究顯示,人在聽故事的時候,會觸動我們右腦情緒感知反應。這種情況,跟我們親身經歷時所遇到的反應是一樣的。換言之,故事可以讓我們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下,獲得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

今日我們除了從知識性與實用性的角度去閱讀聖經,認識神的智慧,其實也可以從看故事的形式,運用想像力,進入聖經的世界去感受神與人互動,體味「聖人」所面對的酸甜苦辣。這種主觀感受的經歷,結合理性層面的分析,更容易打開我們的心,以及啟動我們的屬靈接收器,去與神溝通。

同樣,見證是神介入人生命的故事。正如啟示錄12章11節所說,「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神鼓勵我們將和祂一同經歷的故事與人分享,藉此將祂過去作在人身上的事,再次激動他人的熱心去尋找和呼求神,啟動聖靈的作工。曾有牧者透過播放人得醫治的見證影片,使觀看的人能領受神的能力,得著醫治。

時至今日,儘管人的生活環境已發生不少改變,人類仍然不斷被有趣的故事吸引,甚至被不同題材的電影或著作左右其思想和價值觀。身為天國的代言人,我們擁有真理的價值觀,以及最好的故事藍本──聖經,其中不少故事已無數次被作家抄襲或搬上大銀幕;最好的講故事楷模──耶穌,他用比喻將天國的奧秘向人啟示。我們應該能透過創作故事去傳講天國福音,導人向善,幫助人猶如親身經歷般的與神相遇。

 

 

首屆創世紀文學獎 推動華人基督教文學發展

以傳遞文字事奉異象、裝備牧養文字工人為目標的「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以下簡稱創文),於12 月22 日推出「第一屆創世紀文學獎」徵文比賽,以「深耕信仰文化、發掘優秀作品、提升信徒創作」為活動宗旨,鼓勵華人基督徒一起來讀聖經寫故事,推動華人基督教文學的發展。

「辦文學獎是當初創文領受的文字異象之一!」創文主任莫非表示,「創世紀文學獎」的舉辦,是更進一步希望透過徵文選拔,推動基督徒文人提筆創作,為神書寫; 另一方面,希望把得獎作品集結成書,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屬靈寶藏。

為了配合徵文大賽,創文今年陸續在北美、台灣、香港及網路書苑開設「聖經故事書寫課程」,幫助信徒對聖經故事文體有正確認識,運用想像力進入聖經場景裡,深入每個故事背景及細節,但提醒創作者想像力的發揮必須有根有基,以確保不偏離聖經原意。

「讀了聖經,何須故事?」莫非指出,這是一般大眾對聖經故事的迷思。她說華人教會界多看重講道及見證,不太重視「聖經故事」這個文體。為此,創文第一屆徵文比賽特別以「聖經故事」為選項,鼓勵基督徒結合信仰與文學,用鮮活創意的方式,創作出啟示真理又感動人心的精彩故事,也為讀者開展一個個屬靈的文學洞天。莫非說,文字異象的推廣,要靠所有人凝聚共識。創文期盼藉著這次的「創世紀文學獎」,無論是參賽、代禱或奉獻,歡迎每一位對神國文字事工有負擔的弟兄姊妹,在時代裡共同攜手參與,未來希望可以辦成年度獎,讓華人基督徒作者有一個長期努力的方向。

「第一屆創世紀文學獎」報名截止日期為2020年3月22日,詳細徵文辦法和報名資訊請上「創世紀文學獎網站」gwcontest.org查詢。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國度1分鐘】開發右腦潛能 釋放屬靈的生命力

+按圖放大

開發右腦潛能 釋放屬靈的生命力

建立四大屬靈能力

屬靈理解力

理解力需要經過靈裡透徹的思考。耶穌欣喜祂的門徒用裡面的眼睛看見;用裡面的耳朵聽見,是指他們有屬靈的理解力,也就是心裡明白了。

 

屬靈記憶力

屬靈的記憶力是在大腦和心靈裡,記得聖經上的話語,以及聖靈對你個人的啟示和神蹟奇事。「專一的心志」和「從上面看的洞察力」,是鍛鍊屬靈記憶力的絕佳方法,即使是在一般的閱讀和做事上也是如此。

屬靈想像力

屬靈的想像力和喜樂、信心、平安、仁愛、大膽開創等特質有緊密聯結。我們從耶穌所說的比喻,就知道耶穌有超凡的屬靈想像力。保羅所描繪的基督國度版圖超越了人們的想像,是出於他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從聖靈領受豐沛的想像力。

屬靈創造力

唯有獨一的真神是人類創造力的源頭。「除了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我們領受從神來的靈,就能突破物質化的環境,擺脫世界的網羅。當我們有屬靈的智慧,又有基督的心才能成為有屬靈創造力的人。

開發右腦的屬靈意義

左腦在已知的事上循環,右腦在沙漠中開出江河

  • 人的左腦稱為「理性腦」,是為「眼前的現實」而工作。我們的左腦不停地分析從外在世界傳進來的訊息,希望事件遵循一個標準化、符合公式的經驗完成。固執於傳統,偏重使用左腦的人,難以在舊有生命中得著突破。
  • 人的右腦是以整體圖像來看事物,動用內在五感(裡面的看見,聽見,聞,嗅,摸)的通力合作,形成強大的內在知覺,將認知對象完整地聯結起來。發揮「超右腦」思考力量的人,能依循夢想——想像力——創造力的屬靈路徑前進。

超右腦是人從物質化通往靈性的橋樑

  • 我們的理解,記憶,想像,創造能力,都是自己思想的運用與轉化,源頭是人的靈。一旦我們的靈甦醒了,我們的大腦智力必然大幅提升。開發右腦潛能,就是在脫離物質化世界,通往靈性的深淵之上,搭起一座宏偉的橋樑,讓我們的靈聽見聖靈的呼喚。

 

開發右腦潛能的練習方法

  1. 放輕鬆
    拿走「這不可以,那也不行」的刻板意識,進入放鬆,自由的心靈狀態,讓資訊在不設防之下自然流入腦中。
  2. 用右腦畫圖
    儘量在文字或數字的背後,用右腦尋找生動的圖像,讓記憶的對象鮮活起來。
  3. 看清楚
    專注地想像你渴望得到的物件,仔細用心地描繪,直到它清晰,明確地浮現。
  4. 誇張化
    平凡、平淡的思考,常使你得到的很有限,嘗試以誇張,甚至荒謬的方式思考,這樣的學習將更有效果。
  5. 放大圖像
    如果你的想像太細小,容易被遮蔽或隱藏,要放大圖畫,使心靈之眼記得很清晰和深刻。

 

資料來源:

《超右腦聖經記憶王》,關爾嘉,林乾義合著,台北以琳出版

創意與突破是信仰本質 與神一同向世界釋放盼望

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的印象是刻板而沉悶;教會過於著重傳統,以舊為美。然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創意有衝突嗎?5月11,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於恩光書院的信仰視角研討日「新世代的創意」為主題神學角度思考基督教信仰與創意的關係。他認為,神所賜予的自由、空間和盼望是創意的基本條件。

創意與順服都出於人的自由

陳韋安首先談到基督教常常從神的創造去理解創意。他指出,神的創造是「從無到有」,是一種轉化,而不是從已有的東西去建構。神所創造的人有神的形象,有靈魂,能夠理性思考;人有自主性,可自行作出選擇;人與神有本體類比性,而且能與神建立關係。神給予人的自由是「順服神的自由」,在舊約的時代服從律法,在新約時代回應救恩。因此在舊約猶太神學中,對律法絕對跟隨就成為自由的根基。在新約中,服從聖靈的律,卻需要人有一種比律法更高的創意。陳指出:「神不單是口述和書上所記的神,更是人類和整體歷史的主。因此我們要更加宏觀,明白耶穌今天仍然面對我們的處境。而跟隨耶穌往往需要冒險,打破舊的方式,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和突破既是神的本質,服從與創新當中就必然存在張力。陳總結:「我們既有自由去服從,也需要創意去跟從神的『新』。」

.陳韋安博士

想像是一種美德

另一方面,陳韋安亦引述德國神學家Dorothee Sölle的看法——「想像是一種美德」。Dorothee Sölle曾著書《想像與順服》(Creative Disobedience),論到順服與自主性的關係,更批判教會對順服僵化的觀念。陳指出,想像力不是天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自由的一種呈現。想像力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從教育和經驗中培養出來的。陳說:「耶穌也有很多想像,他打破很多框架,挑戰律法的傳統。耶穌是有『自我』的,卻同時願意放下自己;教會傳統卻喜歡打壓自我。」雖然人會濫用自由,以致充滿創意去犯罪,但陳建議教會可嘗試理解想像是一種美德,是需要教導栽培的品格。「教會過往文化覺得順服為好,但屬靈文化已經轉變。家長式的信仰,要求人必須服從,會叫下一代流失。年青一代主張獨立思考,著重對自主性的栽培,想像力需要在神裡面好好栽培。」自主帶出創意,並非否定律法。律法背後的精神,能夠由創意展現得更好。

盼望叫人看到生命的可能

創意亦牽涉世界與個人的關係,是一個「生命空間」的議題。生命空間不單是在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全人靈性發展的空間,彰顯神在空間層面的作為,包括聖靈運行、生命成長、生命的潛力等等,代表著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發現問題是創意的起點,代表現狀有改善的空間。我們要有盼望,才不會被問題擊倒。神就是那位開創空間的神,祂在沙漠中開江河(賽43:19),是做新事的神。因此,創意的源頭是盼望。陳說:「神的空間超越人眼見僅有的空間,盼望使人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發現神的空間。沒有盼望的人,不能發現神的空間,就不能想像或創新。另一方面,若覺得我們活著的世界已經很好,安於現狀,也是沒盼望的表現。絕望與過於樂觀都是創新的敵人。」

當德國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隔的時期,很多人用創意的方法從東柏林到西柏林,可見人為了追求自由,會顯出許多的創意。陳韋安提到,當時有人從東柏林踏鋼線到西柏林、有人飛索、建造氫氣球、用火車偷運人、掘隧道、用假證件、假冒蘇聯軍人等等,各出奇謀,是因為他們有逃離現實的盼望。陳說:「人為得到自由是充滿創意的。自由是神創造人的本性,空間是充滿神的空間,使人是面對世界會有盼望。自由、空間和盼望三者成為創意基本條件。」

信仰視角研討日另設有多個環節,包括基督教藝術家黃喜蓮女士(「喜蓮創作坊」創辦人、前突破機構美術設計師)分享「恩情連繫馬賽克」;劉澤光博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方家煌先生(唯獨舞台有限公司聯合藝術總監)透過書法和舞台藝術主講「創意的時空與文化」,從多角度呈現創意在信仰中自由展現的美妙景象。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國度觀點] 你們要回轉如「孩子般」思考

有科學研究指出,人的大腦潛能90%以上都蘊藏在右腦,一般人習慣於使用只佔有大腦潛能10%的左腦。人類擁有兩個平行的大腦,是造物者創造的完美分工,它們分別掌管著不同的思維方法:左腦是邏輯思維的「理性腦」;右腦是形象思維的「藝術腦」。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左腦功能被過度高舉,理性思維主導著人類思考以及做事方式,不僅限制了人的想像力、記憶力、創造力的發揮,更是關閉了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屬靈道路,轄制屬靈生命力的彰顯。

當我們渴望聽見神的聲音,很多時候與我們是否有很多知識和學問沒有關係。神是個靈,祂渴望與我們的靈對話,當我們去除在外的干擾,心靈的雜念,停止左腦的活躍思考(很多時候就是心思不集中的表現),啟動右腦的感知力和屬靈五感,才能接受神的聲音、圖像或意念。

同時,科學研究也發現,人的右腦比左腦發育要早得多。從胎兒時期直到6歲,都是右腦發育的高峰,而左腦還只是初期發育。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為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感到驚奇,而他們不經意提出的問題卻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因為孩子主要利用右腦來思考和記憶,他們還未進入左腦設定的思維框架中,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很容易能聽見神聲音,並且可以聽得很準確。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耶穌肯定孩子般的單純心思如同一條打開屬靈門戶的鑰匙,使人得以進入神的國度。

我們今天能變成小孩子的樣式嗎?氾濫的資訊和過分依賴高科技的行為,逐漸吞噬著人的思考能力,使靈魂枯乾。破除基於眼見為實的思考模式,以音樂、圖像、動作、甚至是作白日夢的方式去訓練右腦的思考,活化我們的想像力和屬靈感官接受能力,就如同為我們的靈與神的相遇,預備最理想的場所。正如章伯斯在《竭誠為主》一書中所說:「想像力是神給聖徒的一種能力,叫他從『己』出來,進入從未經歷過的關係裡去。」當屬靈的道路被打通,屬天的創造力、恩賜就能源源不絕地流向我們的生命,從而激發我們更多發揮右腦潛力,跳入一個屬神的祝福循環。

[國度觀點] 還原屬靈想像力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於上月底去世,令華人社會重新掀起金庸武俠熱潮。他筆下的江湖傳奇故事,既建基於深厚的中華文化及歷史根底,更是想像力豐富,情感細膩,其創作的主角早已走進幾代華人的心。金庸在雜誌專訪中也承認,他筆下的故事是當時政治寓言的展現。在最多產的時期,他甚至被認為是一手寫武俠,一手寫時評。金庸用自己的筆和想像力構建了一個世界,將他在現實中的觀察、理想和希望都放入其中。藉著書寫歷史,他抽取現實世界的元素,構建屬於自己的俠義世界,以尋求現實的一點借鑒的微光。

基督教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有文學性的宗教,而聖經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作品。神透過聖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由祂掌權的國度,更是透過一個個有血有淚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得以認識祂更深。我們擁有一本最具文學價值及「想像力」的「書」——聖經,然而今日許多信徒卻摒棄了用想像力活讀聖經,單純從實用性、功能式閱讀它。過於注重抽象大道理,而不注重故事細節和人神的互動,不但致使我們粗略認識神與日常生活之關係,走向聖俗二分,更是限制了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想像力的運用、藝術文化的膚淺解讀,所謂是「離地靈性」。

在最近基督教出版聯會發布的2018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報告,公佈的閱讀人群和書量均不斷下滑,但有一個現象卻值得我們深思,讀者比較喜愛的書籍類型,卻正是市面比較欠缺的基督教書籍類型:社會/文化議題、青少年書、繪本等。 剛剛去世的基督教靈修大師畢德生也鼓勵信徒多讀小說及文學作品,「因為生命不是一些概念法則的堆砌,而是由許多有機的、個人的、特殊的細節聯合在一起而成的。」(引述自《俗世聖徒》)金庸得以從現實抽離,在書中構建他的理想世界,基督徒又為何受困於自我設立的宗教框架,不敢運用想像力,深怕「胡思亂想」得罪神,不能從聖經中認識的國度提取元素,以有血有淚的故事,用現實的語言去構建一個向世人展示祂榮耀的世界呢?還原真實的靈性,讓我們更深體會人世間的每樣事物與與我們的創造主息息相關,運用諸般的智慧,把各人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來吧!(參歌1:28)

帶領孩童閱讀 啟發看聽說能力

高雄一甲長老教會於6月2日舉辦「啟發兒童思考的閱讀」講座,邀請人稱「阿達叔叔」的繪本作家劉清彥(好消息電視台烤箱讀書會主持人)分享,讓與會者在繪本教導與實作並用中,學習如何和兒童一起閱讀,並思想文學的意義與內涵的價值。

「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阿達叔叔分享,陪伴孩子閱讀,不但要培養他們看得懂,還要培養思考的能力,特別是激發閱讀的樂趣,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要有完整的閱讀經驗包括三方面,看(閱讀圖像)、聽(聽大人讀故事文本)、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阿達叔叔從許多繪本故事中挑出一些簡易問題,鼓勵與會者分享想法。他強調孩童需要藉由看、聽與說的方式,激發出閱讀的樂趣,因此要給他們機會多讀、多體會、多想像、多思考。「尤其是面對生命、信仰真理的議題,閱讀與思考更是重要的基礎。」

「閱讀的目的在於『樂趣』。」阿達叔叔認為,現今的教育讓孩童必須應付各種評量,牢記標準化的答案,反倒失去許多活潑的思考和想像力,「讀書」變成是以學習為目的,被動且具壓力。但是「閱讀」應以樂趣為目的,是主動閱讀書籍。他透過《鴨子的假期》繪本教導與會者,如何在閱讀過程中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渴慕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情節,讓孩子有興趣主動閱讀下去。

他建議,引導孩子思考的態度可由幾方面著手:一、真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先主動發現孩子的興趣,成為一起閱讀探索的主題。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讓孩子學習獨立思考,不用害怕說錯,而謹言慎行。三、不同意不代表反對。思考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不同的想法。四、標明「錯」的價值。幫助孩子看清自己的錯,也看見自己對的地方,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

阿達叔叔分享一段見證說,16年前,他在主日學帶領孩子閱讀《愛彈琴的安娜》繪本時,相對於大家熱烈互動、討論,他發現有一位女孩特別的沉默,主日學結束後,他收到女孩母親的來電詢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本來不想學鋼琴,後來卻主動表達要恢復練鋼琴?」事後得知,這位女孩因為聽了繪本故事,引發了她學音樂的動機,多年後,她不但念了音樂班,還考上了第一志願大學的音樂系,後來還出國深造,取得在當地教授音樂的資格。畢業音樂會當天,她不但邀請阿達叔叔出席,還特別為他留了VIP的位子,並向他送花致謝:「謝謝你曾經在主日學說了一個學音樂的故事,讓音樂後來不會從我的指尖中停下。

阿達叔叔勉勵學員說,帶領孩子一同閱讀時,閱讀的層次會逐漸進入心中,對生命的影響是一生之久,閱讀過程若加上聖經的真理,真理的力量就會進入並深化在孩子們的內心。

(台灣復興報商可瑩報導)

給基督徒父母的「心」功課 設計孩子視角的信仰故事

「基督徒父母透過說故事並提出疑問,帶領孩子反思、深入信仰,同時父母自己也成為他們信仰上的榜樣。」主講婚姻關係轉化特會的Rex Johnson博士,十月31日在台灣高雄場的事工故事之夜裡分享。

舉手網絡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高雄浸宣武昌教會、11月6-8日在台北貴格會合一堂,先後舉行「醫治婚姻中的傷痛」婚姻關係轉化特會,邀請美國婚姻諮商界大師、百奧拉大學泰博特神學院諮商教授Rex Johnson擔任講員。

Johnson博士分享自己從聖經角色創作的短編故事《彈弓與刀》,提醒父母說故事時不要做過多的解釋,留想像空間給孩子,且要試著以小孩的角度去設計故事,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舉例來說,含有動作場面的故事對男孩特別有吸引力,另外對所有年齡層的女孩而言,故事是很有魅力的。

他提到一次帶領以家庭為單位的靈修中,小孩的年齡分布很廣,從學齡前到高中,因此他透過說故事代替講道,來打破年齡的限制。同時,他設計幾個問題,讓父母回去後與孩子做討論。以《彈弓與刀》為例,首先,父母問孩子有沒有聽不懂的詞,例如饒恕、赦免,之後以小孩能理解的方式具體說明,而不馬上下定義;接著,詢問故事中主要角色為什麼這麼做,來讓小朋友反思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Johnson博士強調,故事的內容和之後的問題討論,都要依聽者的年齡作適當的設計。

一位家長問到「市面上有許多正面的兒童故事,其中有無信仰元素的差別是甚麼?」Johnson博士說,近年來許多的兒童文學,漸漸開始有強調做自己、靠自己才能實現夢想、掌握未來的趨勢。然而,這與根基於聖經的信仰故事大相徑庭,耶穌為我們的罪釘十架、復活,使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恢復,藉由彌賽亞的故事可看出,無論人類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靠自己進入天堂、與神和好。

「學習如何讓婚姻中產生的傷害得到醫治。」對於此次特會,大會透過夫妻間重新建立信任、喜樂與親密的關係,不再為了避免衝突與傷害,而保持距離,讓婚姻不再僅僅只是單純的經濟協定。此外,特會提供一些方法,協助夫妻從婚姻的傷害中走出、並醫治修復關係,建立充滿神祝福的家庭,藉由父母本身進而影響孩子,成為下一代經營婚姻的效法典範。

(基督教論壇報特約記者李依靜高雄報導)

音樂的迷幻性與宗教性 -【文化守望者】專欄

執筆之時,看新聞知道西九文化區發生死亡事件,一女三男在一個大型電子音樂節中昏迷,其中一人已死。新聞又說,有人被懷疑曾濫藥,而警方在會場也發現毒品。其實,所有參加者在入場時都要先被保安檢查,確保身上沒有毒品,為什麼有這嚴密措施?很簡單,某些類型的音樂節容易演變成毒品派對,也有可能是在某些音樂的影響下,人們對毒品較為不設防。

音樂可以讓人放鬆精神,也激發想像,使頭腦容易從理性的束縛掙脫出來,進入亢奮、甚至是意亂情迷的狀態,在這情況下,接觸到靈界也不為奇。今年11月,來自摩洛哥山區的「酋酋卡大師樂隊」將來港表演一種玄幻儀式音樂,主辦者稱他們的音樂帶著一種魔力,將人帶進出神、亢奮的精神狀態。他們是繼承伊斯蘭蘇菲主義的民族音樂傳統,蘇菲主義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教派,他們視宗教音樂為獲得神秘經驗的媒介。滾石樂隊就曾到酋酋卡村朝聖,汲取靈感創作搖滾音樂。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心裡已響起警鐘,提醒自己萬萬不能接觸這些音樂,因敬畏神而遠離惡事,是聰明的做法。但除此之外,有什麼可以反思呢?神創造了音樂,讓人用音樂敬拜祂,接觸到屬天的榮耀,可惜今日被仇敵利用,成為通靈的媒介。如果我們的敬拜音樂只是講求正統、經典、藝術造詣、流行性、情感化,卻不能帶領人的心靈經歷神的同在,那就是很大的失敗。

大家都聽聞英國的教會有凋零的現象,但宗教新聞社(RNS)最近報道,倫敦西敏寺大教堂的晚禱崇拜吸引很多人排隊入場,他們靜靜地坐著聆聽詩歌,在神聖的氛圍下獲得靈性的喜悅。當然背後可能有一些社會因素解釋這個現象,其一是現代人只想有靈性經驗,而不想委身於一個宗教組織。但無論如何,人們渴慕經驗神的同在,始終是一件好事,我們的神是充滿恩典的。香港的教會可以想一想,是否可以在晚間有開放給公眾的時段,就只有詩歌和音樂,讓慕道者有經驗神的空間。


文@黃少芬

文人大話多 -【文化守望者】專欄

最近有人給我「文人大話多」的評語,因為我一個月前「承諾」要做的事情,至今還沒有去做。我的確沒有做,但我認為自己沒講大話,我相信當時的情況是,我分享了一個自己認為很棒的意念,然後在下意識裡,自動地將這意念存放在大腦裡的「夢想」檔案夾,自此被封存。

話說回來,「文人大話多」是外人難以理解的正常現象。為什麼一個性格有嚴重缺陷的人寫出悲天憫人的偉大作品?為什麼一個對伴侶不忠的人寫出讓人感動流淚的情詩?首先我要清楚表示,在本文的討論中,我沒有包括刻意欺騙、故意表裡不一的偽君子,而是用真心真情寫作,但寫出來的東西給人的印象,跟其本人的真性情好像有大的差異。當然,自欺是很難說的,也可能是常有的原因。但對於真誠又沒有跌入自欺陷阱的文人,我只想到,他們不過是寫出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而不是在寫自己。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不太美的世界,甚至醜陋的世界,但有少數的人離奇地看到隱藏的美,也許是醜陋的人性突然閃出一道明亮的光輝,其他人沒看到,但這些少數的人可能因為善於觀察,或心靈感官特別敏銳,總之就捕捉到大多數人沒看到美好事情,而且有能力用文字描寫。

視角是大家的差異所在,而基督徒應有超越性的屬靈視角,因為在聖靈的光照下,會看到其他人沒看到的美,那不是屬於這世界的,如果只是寫自己,就沒有超越性了。有兩方面的能力要加以培育,一是「看見」的視力,二是將內在的意象或異象轉換成傳播符號的能力。寫作、繪畫等的能力,我們都明白重要,但心靈視力是很少獲得重視,卻是每時每刻都會運作,這就是我們的想像力。但因為沒加以培育,很多人隨著成長,想像力日漸衰退,或一直處於荒蕪狀態,任其生任其死,而沒有將其潛力發展出來。每個人都有想像力,但基督徒的想像力是會被聖靈更新的,以致我們可以看見神的榮耀,並「歌頌祂名的榮耀,用讚美的言語將他的榮耀發明。」(詩66:2)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