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31) – 耶路撒冷回歸50年

+按圖放大+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耶路撒冷回歸50年

「明年在耶路撒冷。」

猶太人在每年的逾越節及贖罪日會彼此說:「明年在耶路撒冷。」,為表達對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恢復祭壇儀式的渴想。

耶路撒冷希伯來字義

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由 Ir 和 Shalem 兩個希伯來字組成,意思是「平安之城」。

錫安是否耶路撒冷的別稱

地理位置 聖經地理位置上:錫安是指大衛城,後來範圍延伸至聖殿山。
今天的以色列:錫安山是指位於舊城之南的一座山,不包括大衛城。
文學用語 在聖經裡,錫安比喻為神的居所,或代表耶路撒冷。
(資料來源: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dictionary/jerusalem/
 zion

耶路撒冷近代史

年份 事件
1517-1917 鄂圖曼帝國佔領
1800-1900 俄國及歐洲出現反猶主義,兩地的猶太人陸續遷居至巴勒斯坦地。
1896 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赫爾茨出版《猶太國:解決當前猶太人問題的一項嘗試》主張擁有屬於猶太人的國家,否則民族不能長存。
1897 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在瑞士巴瑟爾(Basel)召開,同時成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1917

 

鄂圖曼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大敗,英國攻入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同年11月英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英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
1920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於《貝爾福宣言》,國際聯盟委任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
1920-1948 英國托管
1947
  • 英國向聯合國提出終止托管巴勒斯坦的要求。
  • 同年11月,聯合國制定分治方案,主張將巴勒斯坦地分建為猶太國及阿拉伯國,但耶路撒冷由國際社會管治;並預算十年後,由耶路撒冷居民透過公投決定耶路撒冷的未來。
  • 以色列接納決議,但阿拉伯聯盟強烈反對。
1948
  • 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英國正式結束託管。
  • 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以色列的獨立戰爭開始。
  • 約旦軍隊攻下耶路撒冷東部。
1949
  • 以色列與約旦協議訂立停火線,稱為「綠線」(Green Line)。
  • 西耶路撒冷(55平方公里)屬以色列,東耶路撒冷包括舊城、爭奪焦點-聖殿山、舊城之東、南、北的區域。(70平方公里 )屬約旦。
  • 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約旦則宣布東耶路撒冷為其第二首都。

green-line-crop

1967 六日戰爭:在埃及威脅下,以色列在6月5日先發制人發動戰爭,其他阿拉伯國也加入。以色列在六日之內戰勝,並成功奪回舊城及其他地區,自此擁有東西耶路撒冷的主權。
1980 以色列政府訂立「耶路撒冷基本法」,正式確認耶路撒冷為「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聯合國表示反對。
1988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其首都。

以色列立場:

  1. 猶太人與耶路撒冷的歷史淵源,早於伊斯蘭教的出現。
  2. 巴勒斯坦自治組織在1964年成立時,當時憲章沒有提到耶路撒冷,到以色列奪回耶路撒冷後,才在1968年的憲章上補加耶路撒冷。
  3. 1948年以色列和約旦在耶路撒冷停火後,雙方軍官在耶路撒冷地圖上用鉛筆畫出不準確的停火線,成為1949年兩國停火協議。

(資料來源:以色列外交部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巴勒斯坦立場:

  1. 要求以色列恢復1967年6月前的邊界,退出東耶路撒冷,將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國定都在耶路撒冷。
  2. 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的聖城
  3. 在以色列獨立前,穆斯林已世居於耶路撒冷。
  4. 以色列「強佔」耶路撒冷是不合法的。

國際社會立場:

聯合國 反對「耶路撒冷基本法」,不接納以色列在1967年劃出的國家邊界,主張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歐盟組織 支持聯合國方案
天主教 傾向支持聯合國方案

早於聯合國的分治方案,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呼籲世界各地信眾促使政府支持國際社會管治耶路撒冷的方案,。(資料來源:

H. Eugene Bovis, The Jerusalem Question, Hoover 1971)

反對耶路撒冷分割:

 

2017年十個聯合國成員國反對聯合國分割耶路撒冷的決議: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德國、希臘、烏克蘭、立陶宛、巴拉圭、多哥
standpoint
+按圖放大

 

belongs-to-jews

根據聖經,
耶路撒冷是屬於猶太人的。
讓我們放下政治立場,
按神的心意支持以色列!

翟辛蒂﹕ 合一禱告為香港帶來復興

國際先知翟辛蒂(Cindy Jacobs)
國際先知翟辛蒂(Cindy Jacobs)

527,國際先知翟辛蒂(Cindy Jacobs)來港分享合一代禱在預備復興中的重要性,透過約翰福音17章經文及在世界不同城市所見證的復興,翟辛蒂向香港眾教會發出合一祈禱的呼聲。

翟辛蒂向香港發出合一預言

聚會一開始,翟辛蒂先向香港發預言:「神說,祂要將一個不尋常的合一的運動帶來香港。我看見你們所發出的每個禱告都會編織成一個巨大的捕魚網。當你們禱告時,就是編織著這個網的不同部分,驅使我們這位豐盛的神在香港撒下這個豐收的網。我還看見另一個異象:一幅很美麗的絲綢從天上垂下來。神說,當大家合一時,不但喪失的被尋回得救,我的榮耀要覆蓋香港。神要將一幅超自然的美麗絲綢覆蓋香港。不但是一間教會將會經歷神蹟奇事,而是許許多多的教會。神說,我要帶著我的榮耀造訪香港。而這個造訪也是來自這個禱告運動的,會釋放出高過太陽的拯救,以及帶來復興的膏抹。」

合一代禱帶來復興

翟辛蒂強調,合一的代禱會帶來大豐收。人越多地去同心祈禱,這個豐收就會越快臨到。聖經上說,合乎真理的合一,不只是說大家要在一起,這個合一是有目的性的。翟辛蒂以約翰福音17章21、23節及26節經文解釋合一的重要性。她指出,當這個禱告殿的運動出現,將會令很多教會聚集一起。神會將各個宗派的牆拆毀。翟辛蒂曾經去過阿根廷的一個城市,一位浸信會的牧師是如此向神祈禱﹕神啊,求你祝福我弟兄的教會比祝福我的教會更多。這就是真正的合一,就是希望看見在弟兄姊妹身上的祝福比在自己身上更多。今日仇敵害怕你的禱告嗎?當你去禱告時,仇敵應該要顫抖。因為每天早上當我們醒來,透過我們的禱告和生命要為地獄帶來極大的破損。

因著禱告,神能夠改變一個城市的氛圍。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合一禱告的能力,禱告殿就如同教會的一個核電廠。翟辛蒂曾經在阿根廷一間大教會中講道,當時她感到極大的恩膏臨到。於是她發出了知識性言語:在我們當中,有一個人袋裡有一支槍,你今晚來教會向神祈禱,神啊,如果你今晚不和我說話,我就回去吞槍自殺。當時牧師就問是誰,並請到台前來。有一位女士來到台前並一直哭,她從手袋取出一支槍交給牧師,並開始說自己的見證﹕我的丈夫離開我,我沒有工作,所以今晚我準備回家殺了3個小孩,然後自殺。當時那間教會的後面是有一塊幕遮住的。當崇拜完結後,翟辛蒂望向幕的後面,才發現有50位代禱者一直跪在那裡祈禱。這就是為何當日她說話如此大有能力,就是合一的代禱帶來聖靈的同在。

合一就是定睛相同

接著,翟辛蒂又指出,合一就是定睛於我們的相同,不要覺得因為我們很多的不同,就認為我們不可能合一。當我們學會說同一種的屬靈語言,一同渴望復興,一同為人的靈魂呼求時,復興就會來到一個城市。所以,我們不要再注意我們的不同,而是定睛在我們有相同的呼求。無論我們用什麼方式去禱告敬拜,都不會隔阻我們當中的合一。當我們中間有隔離主義,就會令到復興被破壞。使徒行傳4章32-34節,當時信的人是一心一意,凡物公用,使徒大有能力,以致可以見證主耶穌的大能,這個就是合一帶來的一心。「一心」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是指同一個方向。另外,在希臘文其他譯本中,「一心」是指同一個靈魂,同一個思想,就如同結婚多年的夫婦會越來越相似,我們解釋不了,但看一眼就知道他們屬於彼此。所以,「一心」是一個很漂亮的圖畫,如同在靈裡一同呼吸。當我們一同敬拜,一同禱告,我們就會互相越來越像,同時有一些事情及渴求會在我們心中慢慢調教合一。

(記者莫嵐報道)

多人回應神的呼召
多人回應神的呼召
新的聲音,興起大軍
新的聲音,興起大軍

[國度觀點] 台灣同婚釋憲 香港更要堅持反對立法

5月24日,台灣的司法院大法官就同性婚姻案,裁定《民法》違憲,要求立法及行政機構在兩年內修改或制定法律,保障同性伴侶有婚姻權。假如兩年內完成修法程序,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地區。反對同婚的最大社會團體為「護家盟」,由基督教、天主教、統一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團體組成,因此今次被視為傳統宗教與平權運動的對疊。

雖然司法院作出裁判,但需要處理的法律程序繁複,兩年內未必能順利完成,然而平權運動認為這已是初步的勝利。台灣的平權運動僅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就從推動關注平權議題發展到立法的階段,而中間必須經過的社會廣泛討論,來到今天,似乎只有傳統宗教團體著力鞏固傳統婚姻觀。

教內就有人提出,既然大局已定,教會也因反對同權運動而給人頑固保守,站在道德高地審判罪人的印象,何不放下抗爭的姿態,放下審判的姿態,而專注於福音工作,以及影響社會價值觀的工作。福音及文化工作確實是教會的使命,但教會所傳的是神國的福音,雖然福音是恩典,但卻要求真實的悔罪,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六章9節指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列出一連串罪行,我們只是福音的使者,斷不能降低進入神國的門檻。教會以耶穌的愛去愛同性戀者,也接納真誠悔改,卻仍有同性戀掙扎的基督徒,但反對同婚卻是與愛恨無關,這本質上是對真理的見證,透過社會行動見證神國的福音。但因為平權運動用自己主觀的定義解釋「歧視」,將教會的反對言行曲解為「仇恨」。

台灣的「護家盟」和眾教會在同婚議題的表達上,盡量避免染上宗教色彩,以免引起社會對宗教團體的壞印象,而社會卻對平權思潮越來越接納。此時,教會更要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使命,並毫不畏懼地向社會展示神國福音的本質。

【Kingdom LIFE】關懷貧窮 體現真實信仰

左起﹕梁俊豪、冼嘉儀、何偉圻、趙崇明

近年,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年青人覺得教會「離地」,對社會問題關心及行動不足。事實上,關懷社區需要是教會使命之一,問題在於如何實踐。香港神學院、使命公民運動及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早前合辦「窮途」青年論壇,邀得神學學者、社關運動核心成員及機構社工主講,探討教會在關懷窮人路上的角色

早期教會的社關

香港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梁俊豪首先分析聖經中的慈惠工作。他指,舊約聖經要求人在農耕制度中關顧貧窮人,特別是應付那些「暫時性」貧窮的人,而新約聖經之中,耶穌及其門徒特別多照顧「結構性」貧窮的人,例如長期病患者,更處理他們的深層次生命問題,如「罪的問題」。「比照顧一餐兩餐更多,是更革命性的改變。」

他提到,初期教會關於慈惠的教導主要是接待信徒、為逝世信徒埋葬、探望為義受逼迫的信徒。然而他亦找到些初期教會關顧未信者的例子。就是在公元二、三世紀時發生瘟疫,基督徒奮不顧身照顧病者,因而患病死亡。在天災人禍時,早期信徒就能突破框框,把慈惠工作伸延到教會以外。

不用「說」的福音

平等分享行動核心成員冼嘉儀指出,社區中最有需要、生活最困難的人,未必可以受惠於教會或機構舉辦的活動。例如靠拾紙皮維生的公公婆婆,要小心看管花大量時間拾來的紙皮,必定沒有時間參加教會舉行的嘉年華。她指出,大部份教會或機構都希望聚集更多人,讓其他人看見。平等分享行動的理念卻是「一盤散沙」,就是把關顧別人的價值觀分享出去,像沙一般四處散播,不需要「做大事」,只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社區關心身邊人的需要。

「平等分享行動是信念、價值觀、生活模式,著重人人身份平等,也著重分享。」她強調,「老實說,少少物資能幫得上什麼?幫不了他脫貧其實也沒用。不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太高』,事實上做與不做的分別不大。我們希望大家有分享的心態。」參加者不分是否信徒,也不分是什麼教會、機構。透過行動,冼嘉儀跟街坊建立了彼此關係,了解到他們的實況。曾有無家長者受了傷卻不肯入醫院,因為怕家當會不見了,冼便把對方的家當帶回家,替他保管。

有一次,有位街坊問冼嘉儀是否不開心,引用聖經安慰她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冼感到十分驚訝,原來自己雖然沒說,對方竟然都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原來不一定要用口說出來。教會一年一次的活動,當然也比沒有好,但作為信徒,甚至是作為一個人,跟街坊同行,也是傳福音的渠道。」她表示,傳統教會的福音只是關注人死後靈魂,而耶穌的福音卻關注人現世群體生命。

社關不可流於物資

關懷無家者協會資深社工何偉圻指,跟貧窮人同行是自己有福,如果過程中覺得辛苦,那是不合乎聖經的。他帶領大家反思如何看待貧窮人及貧富不均的問題。他曾接獲某些大型教會來電稱,他們活動後剩下一些食物,要送來給無家者,感覺非常不尊重貧窮人。「貧窮問題是跟公義有關的,你光顧貴價食物還要吃剩,本身已不公義,還要把剩食送來給無家者﹗」

何偉圻指出,教會的社關行動多流於物資。他強調,關懷貧窮人工作涉及靈性層面,跟貧窮人相處中會有平等,彼此生命可以交流,並且會時常記掛他們,那是貼近基督的經驗。而在貧窮上身上,更令何偉圻明白什麼是「人的絕處」,因而更深經歷信仰的真實。

他觀察到,教會的人力財力足以影響很多,而且充滿社交性、社會習慣、專業、興趣、儲備。關懷無家者協會不斷跟教會合作,了解不同教會的結構及特徵,商討如何去回應社會的需要。最近,協會更大膽向教會提出,將物業借出來回應無家者的需要。「貧窮人除了缺乏錢,也缺乏發展的空間,教會卻充滿空間跟社區合作。」

(記者陳淑安報道)

科倫達、韋智迪訪港 勉勵信徒進入命定

五月底,基督傳萬邦(CfaN)的佈道家科倫達(Daniel Kolenda)及韋智迪(Todd White)到訪香港,在國際神召會(ICA)連續三天的烈火復興特會中鼓勵香港的弟兄姊妹立即回應神,與聖靈一同見證耶穌。

佈道家科倫達(Daniel Kolenda)佈道家科倫達(Daniel Kolenda) 佈道家韋智迪(Todd White)

科倫達指出,現在是最大的豐收,每天有超過7千人信主。神已經成就了一切,卻取決於人對神的回應。他又引述路 9:57-62的經文,談到「跟隨耶穌的代價」。許多被主呼召的人,總認為有更好的時間回應主,總有藉口向主說不。科倫達說,當神呼召人的時候,會給予超自然的恩典讓人當下回應。相反耶穌呼召門徒時,他們都是「立刻」跟從主的,耶穌看重「立刻回應的心」。他呼召人接受耶穌及回應主,有數十人回應。

科倫達呼召人接受耶穌及回應主
科倫達呼召人接受耶穌及回應主 (Photo Credits: ICA)

佈道家韋智迪(Todd White)緊接分享說,信的人必有神蹟奇事跟隨他們。「所有疾病都來自地獄,不是從神來的。」他指出,我們的存在就是以除掉魔鬼的作為。他為在場所有人,從頭到腳所有的疾病禱告,多人得醫治。

第二天的聚會,韋智迪分享他昨夜出去吃宵夜的過程,為餐廳裡所有的人禱告,特別是一個賣啤酒的女士。禱告時,神的愛充滿她。神說她是一位單親媽媽,有一個穿制服的弟弟。她承認了,並表示弟弟正在內地坐牢,但神說會釋放他。韋智迪感到神要給她一百元,讓她感受到「愛」,並願意接受耶穌。

「我沒有其他動機,只有愛耶穌。」韋智迪感受香港人裡面很多羞愧、恐懼和自責,但重生得救的人會得到「領養的靈」,不再害怕。「我若不知道神創造我是誰,我也不知道你的價值。」我們在地上只為追求天父的心意,不求人的讚賞。耶穌付上的代價,讓我們在生活上與主一同作王。韋智迪說:「我得救十三年來從未有一刻內疚!要相信救恩的簡單!我已捨去生命給主了,人不能拒絕我,因為不是人接受我,人也沒有資格拒絕我。」當人被耶穌的愛佔有,沒有文化能阻擋裡面的復興,能力就是被神接納的副產品。

「我沒有其他動機,只有愛耶穌。」韋智迪說。
「我沒有其他動機,只有愛耶穌。」韋智迪說。 (Photo Credits: ICA)

最後一場聚會中,科倫達用「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 4:14),發出嚴厲的最後通牒。他指出,別以為你可以選擇是否執行神的心意。若你妥協你位置和命定,為了保護自己,不執行神的旨意,神會找另一個人取代你,祂的旨意還是會成就,但你兩樣都會失去。香港的弟兄姊妹是非常尊貴蒙福的,但這非因你比任何人好,而是因為神安放你在策略性的位置上。「神救你,是讓你救其他人。」也許你得到現在工作崗位的原因,就是為了向同事傳福音。好消息是,無論你是怎樣,神都可以使用你。

科倫達指出,別以為你可以選擇是否執行神的心意。
科倫達指出,別以為你可以選擇是否執行神的心意。 (Photo Credits: ICA)

科倫達此行亦同時舉行新書《不枉費此生》發佈會。他發現世界各地許多人都問同一個問題:「我如何發現和實現神對我生命的旨意」,卻有同樣多的人因為恐懼就把自己的才幹埋在土裡,變成永遠失去的夢想。人若不完成神託付的計劃,就沒法知道生命的意義。於是他為了自己4名子女寫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同時讓任何基督徒都可以在生活中運用。書中革命性加入QR Code,讀者掃瞄後會開啟影片,更深的經驗書中所言。

►訂講新書《不枉費此生》:https://goo.gl/iZSQXk

科倫達發佈新書《不枉費此生》
科倫達發佈新書《不枉費此生》
韋智迪:「神不是給我們恐懼的心!」
韋智迪:「神不是給我們恐懼的心!」

(記者林暐皓報道)

「宗教改革與福音」特會 讓恩典更新生命

為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中國合作關係(China Partnership)於5月23日至26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了「宗教改革與福音」特會,共有約5千名主要來自國內的弟兄姊妹參加。其中,特邀講員約翰派博(John Piper)、保羅區普(Paul Tripp)及理查德柏瑞特(Richard Pratt)分別分享多篇信息。

約翰派博的講道圍繞「神的榮耀」。他指出,人類的終極目標是認識神,以祂為滿足,就是榮耀祂。基督的死讓我們看到神是最寶貴的。我們的內心是單單在祂裡面得到滿足,福音應當要燃燒你的內心,而我們的思維與內心都要被耶穌基督救贖。我們的思維需要從黑暗中被釋放,看清真理,內心的情感才可以對神有正確的回應。正確的講道、思想和聖靈的同工、正確的思考、教師的教導,及邊讀神的話邊思考,思維更新了,就會為內心提供燃料。他最後勸勉牧者,要講以基督為中心的道,讓聽眾明白基督的愛是以神的價值為準則,要讓人榮耀天父。十字架在本質上是高舉基督,不是保障我們安全,而是讓我們單單以神為樂作為最大的價值。

另一位講員保羅區普談到要讓福音的恩典不斷更新我們生命當中的每一個層面。當聖靈責備我們的時候,打開我們的心,不要自我辯護。成熟的生命是從獨立走到喜樂的倚靠。當我們不信的時候,就會轉離神,心會剛硬,拒絕改變。當別人指責我們的時候,不要抗拒而要擁抱責備。一個被人和被神觸碰的謙卑生命才會改變。他又提醒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不要習慣和妥協過不結果子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身份健忘症」,想在世界上尋找生命,世界卻沒有辦法提供。他藉著自己腎衰竭,度過艱難的兩年,說明在令人不舒服的、介入的、不可抗拒的、不斷供應的和不可隔絕的恩典中,神會傾倒祂自己。

理查德柏瑞特指出耶穌的福音與神的國度有很大關聯。從舊約創世記,可以看到人是按神的形象與樣式造的,為要把神的旨意在這個地球上實現出來,要治理土地。神呼召我們改變這個世界,到有一天,萬國都承認耶穌是主。

(記者林暐皓報道)

雪糕店拒賣相同口味雪糕 支持澳洲同性婚姻合法化

雪糕公司Ben & Jerry’s為爭取澳洲同性婚姻權利,禁止客人購買兩球相同味道的雪糕。

這項禁令在旗下澳洲全部26家Ben & Jerry’s實施,為要推動國會為「婚姻平權」迅速作出回應。該公司在其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說:「想像一下,到本地的雪糕店去購買你喜歡的兩球相同味道的雪糕,但是你被禁止 – 因為Ben & Jerry’s已經禁止了兩球相同味道的雪糕,你一定會憤怒!可是,如果你被告知你不允許嫁給你所愛的人,這憤怒的激烈程度將不算得甚麼。」

Ben & Jerry’s更鼓勵客戶要求與當地立法者,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並在所有商店安裝郵箱,以便人們可以在那裡向他們發信。「使同性婚姻合法!愛有各種口味!」該公司說。

(來源:Fortune.com,2017年5月2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澳洲政府堅持不向群眾壓力妥協。

「馬加丹石」首次公開展示 重現早期基督徒與猶太人歷史

被認為是以色列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的「馬加丹石」(Magdala Stone),將在梵蒂岡首次公開展出。馬加丹中心認為,該石頭側面刻劃了第二聖殿的拱道,背面刻劃至聖所。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IAA)的考古學家在加利利海岸邊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一世紀猶太會堂和一個被認為是抹大拉馬利亞的故鄉城鎮。有人甚至推測耶穌曾經拜訪該猶太會堂或參加崇拜。2009年,「馬加丹石」就在這個遺址出土。它被認為是現代以色列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重塑對主後一世紀猶太人生活、早期基督教和耶路撒冷第二聖殿的學術認識。這塊石頭被稱為「基督徒與猶太人的交匯點」。

石頭上描繪了金燈台,令考古學家非常激動興奮。他們認為這是第二聖殿金燈台最古老的雕刻形象,也是第一個在猶太宗教環境中發現的金燈台圖像。

石頭上描繪了金燈台
石頭上描繪了金燈台(相片來源:以色列古物管理局(IAA))

「馬加丹石」由現時至7月底在梵蒂岡博物館與羅馬猶太人博物館的「金燈台:崇拜、歷史和傳奇」聯合展覽中展出。展覽透過約130件展品描述金燈台的故事。世界各地的20多個博物館將他們的作品借給是次展覽,包括巴黎羅浮宮,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和維也納的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該展覽還會展示關於羅馬將軍提多在公元七十年圍困耶路撒冷期間,從第二聖殿奪走的實體黃金燈臺的位置研究。

magdala2
背面刻劃至聖所

(來源:猶大通訊社(JNS),2017年5月22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關於第二聖殿的文物被發現,以助考證聖經歷史。

美國基督教大學引進藝術課程 近十年成為趨勢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視覺資訊飽和的世界。廣告和電影淹沒了人的視覺,並已經成為社會溝通的方式。美國一些基督教學院開始明白畢業生的就業、事工和社交都需要視覺素養和能力。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超過85所基督教大學增加了新的藝術學位課程。

自2012年以來,至少有10間大學開辦了視覺藝術學位。有些還聘請了新的視覺藝術講師,擴大了工作室,增加畫廊或開設博物館。例如:加州的阿蘇撒太平洋大學,今年秋天開辦新的藝術教育碩士學位。

然而,這不表示這改變會產生宗教色彩濃厚的藝術。這些課程主要讓學生探索自己是誰,自己的信念,他們如何自處於美國多樣化宗教的社會,或任何對他們有意義的事。

以往視覺藝術在基督教校園並未受到好評。基督徒視覺藝術家協會的Cameron Anderson表示,保守的新教學校以前擔心視覺藝術可能會令人腐化,但是這正在改變。「他們在重新思考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是否參與。」

實際上,視覺藝術培訓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平面設計方面。奧羅爾羅伯茨大學每年視覺藝術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找到商業工作,其餘的在教會工作。其藝術副教授Jason Howell認為:「影片有助在網站和會眾中創造美學體驗,讓人們聯合起來。視覺藝術可以幫助推動大使命。當人們質疑信仰,藝術成為提供真實感的途徑。」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7年5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的藝術人材投入基督的大使命。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請教拉比】專欄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拉比回答:

聖經中通常將所有相信耶穌的信徒定義為基督徒,而通過對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的研究就能清楚「基督徒」一詞的適用範圍。

使徒行傳11:26:「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二人到安提阿去傳福音,培養門徒。世界上外邦人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曾有過像安提阿這樣的復興。在新約中,相信耶穌的這個問題一直在猶太社區和整個以色列國家中被嚴格看守。現在聖靈在安提阿大顯作為,外邦人都來相信猶太人的彌賽亞耶穌。這對猶太人來說絕對是件新鮮事。

「外邦人」這個詞的意思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代表那些與神沒有契約關係的國民」。然而,現在我們看到有大量的外邦人來信猶太人的彌賽亞。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也很清楚,這些人已經被真正的重生了。顯然地,他們不再需要通過受割禮進入亞伯拉罕之約來獲得重生,因為他們已經被重生了並被聖靈所充滿。所以問題是:他們重生之後被稱作什麼?對新信徒使用的希臘詞語“mathetes”,意味著「門徒」或「學生」。他們就是被使徒保羅和巴拿巴正在訓練的新的信徒。

記住,此時的保羅和巴拿巴是使徒,不是門徒,而外邦的這些新信徒則是門徒和學生。使徒們需要有一個術語來正確地定義外邦的新信徒(包括門徒和”mathetes”)所以稱他們為基督徒,意思是耶穌的,或者「猶太彌賽亞」的追隨者,以此來區別於其他不信猶太彌賽亞耶穌的外邦人。這個詞從來沒有用於確定保羅和巴拿巴,或任何其他的猶太人信徒。這顯然是指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外邦新信徒。

猶太人一直被稱為猶太人,不管他們是否相信耶穌。在當時的猶太社區,用「神的道的追隨者」這一術語來區分那些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人和不信耶穌的猶太人。所以,從最開始進入新約時並沒有改變你的性別或你的國籍、男性或者女性、猶太人或者外邦人。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18中明確表示「有人已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廢割禮;有人未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受割禮。」「基督徒」一詞被親切地給了外邦的新信徒,就是現在那些在新約下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人們。

使徒行傳26:28:「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稍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亞基帕王是一個繼承混合傳統的人,被認為是一個外邦人,因此他正在承認如果他作為外邦人,可以被說服相信耶穌基督,他也會因此被稱為「基督徒」,一個相信耶穌的外邦人。

另外,當彼得遊歷歐亞大陸跟一群混合的群眾講話時,這其中既有信徒又有非信徒,他說重生的猶太人會因信仰而遭受迫害,並在聖經中彼得前書4章16節告訴他們說,作為非猶太人的基督徒,不要因此而羞恥,並有可能為耶穌基督之名而受苦。彼得前書4:16:「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

所有的這三處經文清楚地說明,將相信耶穌的外邦信徒定義為基督徒,意思是在新約中「猶太彌賽亞耶穌的追隨者」,並成為眾信徒身體中的一部分  。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反應與回應 -【愛有道】專欄

思考與身手敏捷的人反應快,在日常的生活中,好像佔有效率的優勢,予人競爭力強的感覺。相對來說,喜歡深思熟慮才回應的人,會予人猶豫不決,甚至後知後覺的印象。兩者除了性格氣質不同,前者或較多是年輕人,而後者或許是人生閱歷較豐富。

有人喜歡與反應快,滿有活力的年輕人共事;亦有人認為他們太虛浮,不夠踏實,當遇上重大事故,憑直覺反應,沒有確實的理據,容易判斷錯誤。至於按兵不動,細察形勢才作出回應的穩重派,應變與應急欠衝勁,還事後孔明,作出「早知如此」的解說,叫人難以信服。

請勿誤會我在批評反應快與回應慢都不適合與人共事,反而健康的團體或機構,應該能同時容納這兩類人。當領導的,更需要廣納不同類型的意見,才作出更合宜的決策。有時候,領導本身是個成熟穩重型,思前想後,沒法突破框框,他需要沒有思想包袱的年輕人給予天馬行空的點子。而年輕衝動的領導,則需要聽取感覺拖後腿的諫言,停駐看清形勢,再踏出平穩的一步。

舉個簡單的家庭互動例子,中年的爸爸為轉換工作而躊躇,更害怕影響家人的安穩生活;初出茅廬的兒子卻為著實追逐夢想,不願安守於一份朝九晩五的工作。兩父子坐下來交談,爸爸苦勸孩子三思,不要頻頻轉工;孩子卻請爸爸明白他的夢想是推動他向前,他需要尋找有意義的工作,而不僅為了糊口。

交流過後,大家的選擇或許有所調整,又或沒有改變,但大家都會對彼此多一分諒解,不會只是批評論斷,找對方的不是之處,堅持個人的觀點,硬要對方順從。


文@徐惠儀

文人大話多 -【文化守望者】專欄

最近有人給我「文人大話多」的評語,因為我一個月前「承諾」要做的事情,至今還沒有去做。我的確沒有做,但我認為自己沒講大話,我相信當時的情況是,我分享了一個自己認為很棒的意念,然後在下意識裡,自動地將這意念存放在大腦裡的「夢想」檔案夾,自此被封存。

話說回來,「文人大話多」是外人難以理解的正常現象。為什麼一個性格有嚴重缺陷的人寫出悲天憫人的偉大作品?為什麼一個對伴侶不忠的人寫出讓人感動流淚的情詩?首先我要清楚表示,在本文的討論中,我沒有包括刻意欺騙、故意表裡不一的偽君子,而是用真心真情寫作,但寫出來的東西給人的印象,跟其本人的真性情好像有大的差異。當然,自欺是很難說的,也可能是常有的原因。但對於真誠又沒有跌入自欺陷阱的文人,我只想到,他們不過是寫出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而不是在寫自己。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不太美的世界,甚至醜陋的世界,但有少數的人離奇地看到隱藏的美,也許是醜陋的人性突然閃出一道明亮的光輝,其他人沒看到,但這些少數的人可能因為善於觀察,或心靈感官特別敏銳,總之就捕捉到大多數人沒看到美好事情,而且有能力用文字描寫。

視角是大家的差異所在,而基督徒應有超越性的屬靈視角,因為在聖靈的光照下,會看到其他人沒看到的美,那不是屬於這世界的,如果只是寫自己,就沒有超越性了。有兩方面的能力要加以培育,一是「看見」的視力,二是將內在的意象或異象轉換成傳播符號的能力。寫作、繪畫等的能力,我們都明白重要,但心靈視力是很少獲得重視,卻是每時每刻都會運作,這就是我們的想像力。但因為沒加以培育,很多人隨著成長,想像力日漸衰退,或一直處於荒蕪狀態,任其生任其死,而沒有將其潛力發展出來。每個人都有想像力,但基督徒的想像力是會被聖靈更新的,以致我們可以看見神的榮耀,並「歌頌祂名的榮耀,用讚美的言語將他的榮耀發明。」(詩66:2)


文@黃少芬

屬魂的夢 -【夢解碼】專欄

靈魂是人類的生命、感覺、思想及行動的依歸,人的結構可分成肉體和靈魂。聖經怎樣解釋靈魂?詩篇84章2節:「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 神呼籲。」

如果我們與聖靈親密同行,在夜裡我們的靈魂也會切切尋求神的靈,這是屬靈生命的健康狀況。人的靈魂能認識神的真理,當真理向靈魂啟示,就會有全面的認識。我們的靈魂在夜間游走各處,尋找神的光,並傾聽祂的聲音。夢與異象的出現是要引導我們的靈魂去到神面前,因祂就是那位賜予生命與命定的。從神而來的異夢帶給我們智慧及知識,使我們的靈魂啟發。

假如我們的靈魂沒有紥根在神的真理裡,平日不是行在聖靈裡,那會如何呢?我們會被慾望掌控。那就是為何有時候人會有「屬魂的夢」(Soul Dream),這是指個人的慾望凌駕於對神的渴望。

屬魂的夢通常反映你最深的渴望,或是你屬世俗的欲望。我們的解夢中心最常見的屬魂的夢,是與愛情有關的(即是你渴望嫁娶的男人或女人)。例如,你視為偶像的電影明星出現在你的夢中,並且有些淫亂的感覺或是身體接觸;又或是與一些未解決的問題有關,而那些問題在你的意識中一直糾纏,以致反映在夢境之中。

通常透過聖靈的分辨,我們可以識別出那夢是否主要揭示你的屬魂的夢。我們還要解讀這些夢境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即使那是個屬魂的夢,解釋仍是重要?因為在解釋後,我們可以明白自己屬靈生命中有哪些領域需要潔淨,並調整自己心思回到神的真理。我們又會知道如何深化正確的禱告,去移除我們裡面不屬神的渴望與根源問題。

當我們選擇在神的真理和聖靈裡與祂同行,我們必須在靈裡向仇敵關門,不容許對方進來誤導及欺騙我們。了解你的夢可以幫助你根據神的渴望來行動,也容讓你看清楚仇敵是從哪裡來的。

詩篇25章5節:「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教訓我,因為你是救我的 神,我終日等候你。」約翰福音8章23節:「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真實解夢個案﹕男朋友愛上別人

當我坐在男朋友的車裡,我問他是否愛上別人。幾秒鐘之後,他回答說﹕「是的,這在最近發生。」他解釋,有一段短時間,他只是迷戀一位他並不認識的女子,現在已經完結了。

夢的解釋﹕你感到不安全,而且疑惑神對你的愛。神是愛,祂愛你,或者你對神的愛有不同看法,因祂不是以你認為應當的方式去愛你。神愛我們的方式是透過塑造我們、清除我們生命中阻礙,帶領我們進入祂的祝福與豐盛。

以賽亞書64:8「耶和華阿,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

教導﹕解讀夢境時,發現作夢者對於她與男朋友的關係感到不安全。但我們的解讀是集中於使用神的話語鼓勵對方,分辨真正的原因,在這個案中,她有不安全或恐懼或擔憂的靈。


文@Mary Chu(火石7解夢中心負責人)
譯@Ann Chan

奪回所失 -【Joyce Meyer】專欄

我被劫了! 當我開始認真研讀聖經,並發現自己沒有活出基督藉捨身賜我的新生命時,這啟示對我猶如當頭棒喝。起初我真的接受不了,但我真的需要認識這真理,才能開始經歷那奇妙的改變,活出今天真正享受的生命。

作了信徒多年,昔日的我對與神同行並不著緊,終日只有愁眉苦臉,沒有經歷真正的平安和喜樂,且常有罪疚的感覺。感恩的是,透過約翰福音十章10節,神指示了我不用活得苦澀,並能靠基督得著豐盛的生命,但我必須作出改變! 於是,我求神指示我該作甚麼,才能成為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所說的「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當然,要成為從裡到外的「新人」是個漫長的過程,當我們接受基督作個人的救主,並重生之時,我們就有份於神的本性,像種子一樣,約翰一書三章9節:「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種子需經澆水,往下扎根,才能開花結果。扎根於基督的生命,就能結出這些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加五22-23),靠著神的恩典,我們能以面對人生的挑戰,並克服困難,讓別人見到基督活在我們心裡,並渴望得著我們所得著的。

要經歷這樣的人生,關鍵在於識別那到來「要偷竊、殺害、毀壞」的盜賊。(約十10)在約翰福音十章10節中,耶穌指出我們的敵人魔鬼,旨在叫我們離開神,但當你讀畢整章聖經,你會發現耶穌指責的其實是被魔鬼操控的宗教制度,因為牠最想攔阻你認識到神有多愛你,並你能透過與基督的關係,奪回魔鬼從你身上所偷去的一切。

當我認識到神對我無條件的愛,並祂為我的人生有美好的計劃時,我便明白到祂渴望與我建立深入、親密和個人的關係,而且基督徒的人生並不在乎宗教,而是與基督的關係,因為宗教就是那盗賊,攔阻我們變成基督的樣式。

當然,我說的「宗教」並不是指出席教會聚會。到教會去學習神的說話,幫助我們靈命成長,這固然重要,但我們要小心那靠行為表現的思維,它會誤導我們,以為神是否悅納我們,取決於我們的行為。

擁抱宗教態度的人會說:「我只要多禱告、多讀經、多作善事,或穩定出席教會聚會,神就會喜悅我了。」這樣,我們就像踏上跑步機一樣,疲於奔命的幹著各樣事情,為討神的喜悅。

事實上,與神的關係只建基於祂愛我們這個真理,它指出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我們認識到神有多愛我們,那是因為耶穌為我們死在十架上,透過祂的犧牲,我們能擁有所需的一切,成就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

我們禱告、讀經、到教會聚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這一切都是美事,但重點是我們所作的,只是我們對神的回應,而非為博取祂對我們的愛。我們要知道救恩是神給我們的禮物,我們為主而活是為了表達對祂的愛,這是關係,不是宗教。

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是十分美妙的,因為我們能因此成為神的殿,祂的靈也會住在我們心裡,與我們同工,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範疇帶來修復和完全。當我們學習跟從聖靈的帶領,我們就能得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並奪回本是屬於我們的一切!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