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陸續打開 宣教團隊回流 開啟疫後新時代海外宣教

7月開始,不少國家及地區出入境將陸續解封,教會跨國的實體交流也將恢復。近期剛參與中亞服事回台的宣教士Akoya受訪時表示,中亞地區許多國家已經沒有嚴格的防疫,境內人民也普遍沒有防疫意識,每當問起當地人,他們會擔心疫情嗎?他們總會用輕鬆的口吻表示,早已確診過一、兩次,沒什麼好擔心的,甚至認為「疫情已經過去了」。

中亞鄉間因手機、網路發達社會變遷加劇。

因著國境開放、人民與病毒共存等政策,愈來越愈多人開始回流參與當地的宣教事工,包括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的宣教團隊,國際間的教會、差會也開始交流互動了。在這次的短宣行程中,Akoya看見神在中亞地區預備人心、興起宣教環境,尤其看見因著手機網絡的發展,許多鄉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可能家徒四壁,但是卻人手一部手機,也因而得以與外界聯絡。

對中亞人而言,華人的臉孔在當地非常親切,Akoya笑著說,中亞的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跟台灣差不多,而中壯年的人也努力追求財富和世界的幸福。他們也很樂於與華人分享憂慮,如世代的落差、社會的變遷、人心的浮動等。這兩年的疫情,更催化了手機、網絡、媒體事工,讓當地宣教媒體事工變得更重要,有許多當地的基督徒設立媒體平台,讓穆斯林朋友可以從網上收看、瀏覽福音信息。

許多中亞少數民族在歷史上與華人交流頻繁,語言也相近。

Akoya表示,這些鄉間少數民族都很喜歡華人,神正在使用各方各族去到中亞國家,而華人更是重要的族群。例如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很難,但其實他們的語言文法和發音近似中文,因此華人反而更容易融入,當地的少數民族在歷史情感上,也覺得與華人更為親近。

華人去到當地可以很快地跟當地少數民族建立關係,許多價值觀都很相近,甚至連信仰的話題都不難切入。華人給穆斯林的既定印象是,華人應該生來就是佛教徒,所以他們會很好奇為什麼一個華人,會想放棄佛教來追隨耶穌。此時就可以向他們說明清楚基督信仰的核心──我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Akoya也指出,疫後新時代短宣隊除了需要既有的宣教禾場裝備之外,還要有三種心理準備:1、防疫很重要但也要有融入當地的心理準備。許多中亞地區國家的人民都已經確診過,因此他們已經與病毒共存了一段時間。教會要有心理準備,他們的防疫意識並不會很嚴格,同時也要避免有這樣的想法:「我看重防疫是對的,你們是錯的」,產生心理上的隔閡。2、行程有可能因疫情隨時改變。例如有一個美國團隊來到宣教禾場,一行人在美國染疫,在中亞病發,他們只來短宣兩週,但是為了配合當地防疫規範,因而取消一週的活動,僅用最後的三天服事。3、清楚神賜的異象和帶領。Akoya表示,她見過有人很想到中亞宣教,但是神沒有開路,也有些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被神呼召到宣教禾場。「神給每個人的不一樣的步伐,因此不是看人怎麼想和規劃,而是看神怎麼帶領。」

Akoya最後表示,若疫後新時代國境開放,仍然感受到神的指引和呼召,要將信徒帶往遠方宣教,那麼不妨參加短宣隊,先成為探路先鋒,親眼看見當地的需要,進而在神開路下承接大使命。Akoya說,有些未得之民是基督徒不過去,他們永遠不會聽見福音。神會感動人心,即使環境再困難,神若對你有計劃、有心意,也會一個個親自選召屬祂的子民,到祂所預備的地方去,將福音傳向地極。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北美微型教會興起雙職信徒 啟動宣教與倍增

由北美基督燈台協會(The Golden Lampstand Association)設立的「基督燈台全球學院」於6月18日在線上舉行「一室教會」(One Room Church)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說明會,傳遞宣教新觀念和爆增性增長的策略及見證。

講員徐立平牧師一開始引用Peter Drucker的話:「動蕩時期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而是按照昨天的邏輯行事」。他以新澤西的CrossPoint教會為例,其主任牧師Dan Brandley在牧養600人傳統型教會中苦苦掙扎無法突破,後來開始微型教會事工,培訓5位有負擔的會友成為職場宣教士。4年後教會增加了800多人,社區中有50個微型教會,並再差派35人去拓植微型教會。

徐認為,在未來10年全球地緣性政治風險和前所未有的福音機遇中,完成大使命的最佳途徑之一,是由雙職信徒帶領的簡單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讓任何信徒都可以在他們的生活和所在之處成為宣教士,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徐指出,宣教機構The Timothy Initiative在印度、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與當地領袖合作,於2007年開始培訓門徒開展微型教會,每天平均有72個新教會組成。

徐分別以大象與兔子、海星與蜘蛛作比喻,指出傳統大型教會和微型教會在增長上的區別。傳統大型教會的增長策略較複雜緩慢,也需要很多資源。小型教會由無償平信徒領導,在家中聚會,在世界各地都可快速繁殖。權力與職能集中的大教會像蜘蛛,被切開只有斃命。而以眾多信徒分散的網絡形成的微型教會像海星,被切開是長出再複製。徐表示,當教會的權力集中於少數領袖,倚靠少數領袖驅動,成長就容易停滯,但當教會是參與性,強調共同驅動,就能使80%的會友從消費者變成能夠生產門徒的共同創造者。我們需要想像教會就是一個宣教機構,牧者、傳道人需要裝備信徒,使他們成為職場的宣教士,並且能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雙職信徒可以按自己的背景、優勢與熱情,向特定群體宣教,帶領只服事長者、婦女或兒童的「一室教會」。

徐指,聖經中初代教會就是家庭和微型教會,當時他們以家庭及樞紐(Houses & Hubs)的模式,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Hubs)且在家中(Houses)擘餅。教會就在日常家庭與社區中,使徒的團隊是裝備和宣傳的門徒網絡。以弗所教會是保羅的Hub,他以推喇奴學房來培訓微型教會。因此教會應該具備有敬拜、小組、牧養和外展的去中心化微型教會,也需要有領袖培訓、教牧教育、聯合聚會、治理長老、按牧、財務監督的中心化樞紐。

徐最後表示,微型教會是可以得著年輕世代的福音策略。美國教會發現他們的千禧世代和90後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大型教會,而喜歡跟自己認識和相同的人聚集。世界各國或許也有類似情形,值得參考。

禱告:求主帶領各地教會領受新思維,倚靠聖靈更新和突破,興起信徒成為職場和所在群體的宣教士, 在地上不斷擴展神的國度。

(KRT訊)

 

 

研究顯示美牧者與信徒對宣教持不同見解

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 Group) 聯同印度傳道會(Mission India)於上月發表一項關於美國教會對大使命理解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只是某些信徒的呼召。

該研究於去年訪問了507位主任牧師和2,000名基督徒。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半受訪牧師認為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而51%受訪基督徒表示,宣教只是某些人的呼召。另有25%受訪基督徒認為大使命不是對所有信徒的託付。此外,在受訪的基督徒中,只有53%聽過大使命,而在此之中的六成認為宣教是一個託付,並表示認識宣教的聖經基礎對教會參與宣教運動是至關重要的。

受訪牧者和信徒除了在大使命和宣教的理解上有差距外,他們對宣教必須達致的目標也持有不同意見。研究指出,近九成(88%)受訪牧師認為,相比開展短期事工,裝備當地原住民領袖更為重要,但只有46%受訪基督徒如此認為。另外,大多數牧者認為傳揚福音較宣揚公義重要(77%),信徒則認為兩者同樣重要:傳福音(43%)和宣揚公義(37%)。

此外,在宣教帶來轉化方面,信徒支持改變社區的健康狀況和滿足物質需求,而牧者則以滿足靈性需要為優先。整體而言,牧者和信徒的宣教價值觀存有不少差異,而在訪問回應上,信徒也比牧師更多選擇中立的選項,這或許表明信徒缺乏相關的資訊或指引。

禱告:願主喚醒各地教會,明白祂的心意,激勵信徒回應傳福音和大使命的呼召。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4月2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美國基督教大學引進藝術課程 近十年成為趨勢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視覺資訊飽和的世界。廣告和電影淹沒了人的視覺,並已經成為社會溝通的方式。美國一些基督教學院開始明白畢業生的就業、事工和社交都需要視覺素養和能力。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超過85所基督教大學增加了新的藝術學位課程。

自2012年以來,至少有10間大學開辦了視覺藝術學位。有些還聘請了新的視覺藝術講師,擴大了工作室,增加畫廊或開設博物館。例如:加州的阿蘇撒太平洋大學,今年秋天開辦新的藝術教育碩士學位。

然而,這不表示這改變會產生宗教色彩濃厚的藝術。這些課程主要讓學生探索自己是誰,自己的信念,他們如何自處於美國多樣化宗教的社會,或任何對他們有意義的事。

以往視覺藝術在基督教校園並未受到好評。基督徒視覺藝術家協會的Cameron Anderson表示,保守的新教學校以前擔心視覺藝術可能會令人腐化,但是這正在改變。「他們在重新思考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是否參與。」

實際上,視覺藝術培訓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平面設計方面。奧羅爾羅伯茨大學每年視覺藝術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找到商業工作,其餘的在教會工作。其藝術副教授Jason Howell認為:「影片有助在網站和會眾中創造美學體驗,讓人們聯合起來。視覺藝術可以幫助推動大使命。當人們質疑信仰,藝術成為提供真實感的途徑。」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7年5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的藝術人材投入基督的大使命。

大使命中心光榮結束

美國華人宣教機構「大使命中心」於4月初宣佈,將於本年6月30日正式結束該機構事工。

大使命中心在聲明電郵中表示,機構近年主要同工都先後身體欠安,需要較長期休息。董事會成員積極尋覓接班人,可惜至今仍未有合適人選;於是禱告尋求神的旨意,並多次開會,討論大使命中心的前景。最後,深覺大使命中心在過去24年中在口傳、文字、開荒宣教及宣教教育方面,對華人教會已經發生了應有的作用。因此,決定大使命中心的事工將於今年6月30日「光榮結束」,但4月至6月事工仍照常運作,本年度所安排的短宣仍會按計劃進行,並且交棒。

國際董事會決定,於本年6月在美國舉行感恩聚會,6月底事工結束後,將以三至六個月的時間作善後處理。而加拿大大使命中心將繼續推動已開始的羅姆人事工至本年12月31日,日後的羅姆人事工將交由另一機構繼續推動。

大使命中心於1993年在美國成立,創辦人王永信牧師盼望藉著他參與洛桑運動及主後二千福音遍傳運動在非華人中所建立的網絡,引介華人教會進入普世宣教。近年新開拓的東歐羅姆人事工,喚起普世華人教會的關注;美、加、香港,甚至東歐的華人教會和機構都已積極投入,並且願意承接,繼續與羅姆信徒同行。

(資訊由有關機構提供)

2017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禱告將影響領袖價值觀

由Asia for JESUS 國度豐收協會、台北靈糧堂主辦,2017天國文化領袖高峰會於1月底在台北靈糧山莊舉行。會中邀請比爾・強生牧師再次來到台灣分享天國文化核心價值,以主禱文「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作為開場,認為「教會的盼望是耶穌的再來,但世界的盼望是福音的大能。」期勉會眾透過禱告將天國價值觀釋放在地上,委身自己成為世界的解答之一。

天國文化特會至今已舉辦八屆,今年,美國伯利特教會使徒性治理團隊資深領袖比爾・強生牧師,偕同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團隊主席周神助牧師、台北真道教會主任牧師廖文華牧師、Asia for JESUS執行長周巽光牧師,向全台眾教會牧者領袖分享天國核心價值。晚會免費入場,首日有南部轉播共吸引超過1,800人參與,透過網路直播觸及約4萬人。

比爾・強生牧師以聖經提摩太前書二章1至2節勉勵會眾﹕「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他表示,無論是為了在悖逆裡的或你不同意的領袖、掌權者禱告,特別當基督徒以感恩的心禱告時,聖靈會影響領袖的價值觀,帶來翻轉與復興,以致於「使萬人得救」,這也是天國文化的大使命!

比爾牧師認為,所羅門王時代的前半期是天國文化的典範。他以鑽石與戒座作為比喻,鑽石代表神的能力,戒座代表智慧,當兩者結合就會帶下文化的轉化、影響地上的生活。而所羅門王因為他的禱告與選擇,讓當時的以色列成為最巔峰的國度,列國列王都來到以色列朝見他,聽他說智慧話,而這個智慧就是「卓越、正直、創意」。同時,所羅門王的天國文化也帶下尊榮與慷慨,神知道給予所羅門王恩寵,他必造福他的百姓,因此,基督徒也必須學習慷慨的行動,造福神所愛的人。

周神助牧師以耶穌在世、死裡復活、升天後到聖靈降臨等七階段來分享從門徒到使徒的歷程。他指出,耶穌在世時,也傳講天國文化的信息,但是門徒似乎離天國文化很遠,直到耶穌被釘在十架上、經歷復活與升天,以及聖靈降臨後,他們的關係才更緊密更真實,也讓他們終於成為使徒,帶出天國文化。

周神助牧師期勉牧者領袖,從門徒成為使徒,領受天父的愛,才能去使萬民成為神的門徒!而周巽光牧師則以自身的見證分享神帶領他一步步的與自己的父親和好,讓他真實經歷天父的愛,並且成為一個可以感同身受的牧者。他期勉眾教會也能在神的同在中帶來轉化與改變。

(台灣國度復興報報道)

緬甸葛福臨佈道會 9000人決志

隨著葛福臨(Franklin Graham)佈道團在緬甸首都仰光舉行「愛、喜樂與平安的福音節慶」(Yangon Love Joy Peace Festival)結束,當地基督徒驚奇地看見神回應他們禱告的方式。這次特會至少帶領9,000名成人和兒童決志。

緬甸基督徒早就知道,處在信徒人數極少的國家,他們必須仰望神,才得以生存、獲指引,並在宣教上結果子。過去17個月以來,他們禱告越發迫切。去年6月,他們開始每個月聚集,為葛福臨的福音節慶禱告。

緬甸自從這幾年在非軍事政府的領導下,民眾越發有自由之後,基督徒也開始以新的方式,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緬甸基督徒已經鼓勵信徒投入建設國家,不只透過傳福音,也透過參與各層面的生活,讓緬甸同胞知道他們的見證。

許多緬甸人回應新生命的呼召。在連續三天的這次特會中,共有超過17萬人聆聽福音,超過7,600人決志。

(取材自Charisma News,2016年11月,台灣國度復興報Asenath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幫助教會使用各種方式佈道,帶領更多緬甸人信主。

2015年聖經翻譯發展迅速 「福音傳給萬民」目標在望

在2015年內,聖經公會協助完成了50種語言的聖經翻譯,讓1.6億人受用。該年度的翻譯工作發展迅速,首次出現不少於28種語言、覆蓋三千多萬人口的翻譯工作完成,11個族群首次有屬於他們的全本聖經,6個族群首次有新約聖經,及11個族群首次有部分聖經。

語言是不斷在變化中,所以聖經公會也致力於修訂現有的翻譯,並提供新的翻譯。2015年,有20個新的譯本及兩個研讀版本完成,可以讓一億多人受惠

至今,完整的聖經已被翻譯成563種語言,覆蓋51億人口。另外,新約聖經已被翻譯成1,334種語言,覆蓋六億多人口。現在,剩下近三億人只有部分聖經,及近五億人沒有任何版本的母語聖經。

另外,服務聾人群體的手語翻譯聖經也有顯著的進步。全球超過三億人估計是聾人,其中七千萬人以手語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現在有超過400種獨特的手語,但新約只有美國手語。此外,全球近三億人估計是視力受損,其中四千萬是盲人,為盲人而設的盲人聖經現在亦有顯著發展

(來源:United Bible Societies,2016年4月12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這些不同語言的聖經譯本把真理傳遞給世界各地未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