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領受傳承 興起作新手屬靈爸爸

疫情之後,香港教會經歷大翻轉,許多信徒群體開始在家中聚集,建立屬靈的家,與年青人同行。「復興以色列香港」(Revive Israel Hong Kong)負責人 Moses Ng,以及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青年牧者潘紹基(小新)分享了進入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期望以自己的經驗鼓勵年輕一代回應呼召,以為父為母的心遮蓋年青人。

牧羊人向父親的轉變

小新從2009年開始牧養年青人,「剛開始牧養時,我的管教比較嚴厲,我想讓年青人知道要聽話,要跟我要求去做。」後來他發現太年輕的那一批,這樣的管教他們不會聽,於是轉換模式,比較寬鬆和包容。「前期就是處於兩個極端,要麼嚴厲要麼鬆散。」直到2017,小新去泰國參與一個原住民的回家聚集,領受了父親的心牧養下一代,於是嘗試從兩個極端中尋找中間點,對年青人施予情理兼備的管教。2018年,小新聽到一篇關於一位牧者如何找到他的屬靈下一代的信息。「有一天,我祈禱時想起這個信息,當時我在接觸一位年青人,他正處於一個不穩定時間,我和神禱告,很想做他的屬靈爸爸守望他。」作了這個祈禱之後,小新沒有告訴那位年青人,但一直為他祈禱,與他互動,那是小新進入屬靈爸爸旅程的開始。

「有一次,我有機會與他分享屬靈父親與兒子的關係,他是同意的,他成為我的第一個屬靈兒子,現在仍然同行。當時我真的很新手,我是情感比較豐富的人,而他正處於暴風少年時期,有時候我看到他做了一些決定然後受傷,我的情緒也會因此而波動。與他同行對我的生命有很多操練,同時,我與他處理和經歷很多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和高低起伏,一同成長。」小新指出,在這樣的關係中,屬靈的父母應以神的真理去管教下一代,同時承擔和遮蓋下一代做一些決定所帶來的結果,無論是好的結果還是不好的結果;同時,下一代也需要接受屬靈父母從神而來的合乎真理的管教權柄,願意順服在教導之下。

學做真兒子開始

總結這幾年成為新手屬靈爸爸的歷程,小新分享,做屬靈父母要從做天父的真兒女開始。在地上有很多種的家庭和父母,有不同的參雜,地上的父是好,但是最好的學習榜樣是天上的父,我覺得與天父的關係是首要。「我也對年青人說,最終你們的連結不是在我這裡,而是在天父那裡。我鼓勵大家做一個真兒子,時常默想耶穌與天父之間的互動,這才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對象,順服天父,學耶穌這樣做兒子,就會懂得牧養下一代。」

最近神也教導小新學習放手,將下一代交給神。「因為我不想他們行差踏錯,我會用自己的方法和眼光去操控他們,但神說你是屬靈爸爸,但最大的是祂,祂會親自看顧他們,向他們說話。」

愛與管教的平衡

大約從4年前建立教會開始,Moses進入屬靈爸爸的歷程。「從帶領門徒開始,然後領受呼召要成為父親,但不是真的有能力成為父親,然後開始學習成為父親,成為家人。」他坦言,開始時注重教導多些,雖然知道家和為父的理念,但只是在功能上開始擔當屬靈父親的角色,而不是在靈裡明白。直到他前往以色列接受裝備,「復興以色列」的領袖Ariel是Moses的其中一位屬靈父親,Moses記得非常清楚,他們在機場臨走之前,Ariel的太太抓住他說,如果Ariel是你的父親,我們就是一家人,那麼Moses,家規是什麼?「家規就是家裡沒有競爭。這也變成我們的家規。」

Moses分享,家不是只有關係,還應該有架構和清楚的共識。有些人覺得我是好爸爸,甚至也稱呼我為爸爸,然後我一管教,他就離開了。很多人只想要愛,不願意接受管教。他引用屬靈父親Asher的話指出,只有愛就是男朋友,是很甜蜜的;只有權柄就是老闆,這都不是父親。父親是平衡的,有愛,同時可以直接對我們的生命說話,給予管教。兩年多前,Moses的女兒出生,也為他的服事帶來改變。Moses的屬靈下一代Miriam分享,有了女兒之後,她感受到Moses從師父、牧者轉換為父親的感覺更強烈。因為實質有個孩子在眼前,讓她更具體看到父親的形象,為孩子提供保護,給予成長的空間,有需要時還是會責備和管教。

父親是一種生命流露

Moses又指出,一方面他們帶著異象建立教會,希望進入教會的人越來越多,但又明白,門徒的質素很重要。「在神交託給我們的人中,有多少是真能與我們同行的門徒呢?這也是很多牧者和為父掙扎的位置。」正如10個被醫治的麻風病人,只有一個回來,10個回來的人中,可能只有一個留下來。建立家的責任在於父親,Moses設立家規的時候曾對門徒說,在這裡你們若不起來服事,雖然是有家的感覺,但也只是客人。當時有一批人表示不同意而離開。「我們仍然要跟隨神的帶領,即使面對很大張力。作為導師或老師,我可以教導我所知道的,但是父親不同,下一代在延伸我的境界。父親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24小時的生活方式。當我和太太出去拍拖,我們也常會討論下一代的生命。開始時,我不覺得自己將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但自然地心裡記掛的就是這些下一代的生命,做父親需要從心開始。」

最近神對Moses說,靈裡撒種靈裡收割。他也越來越發現,將時間精力和資源放在人身上,果子就會出現。「這段時間,我領受不是要作很多人的屬靈爸爸,只是一部分,就是那些願意的門徒。」Moses說,大使命是使萬民作門徒,因此在作屬靈爸爸之前,首先要認出門徒。正如彼得開始跟隨耶穌,只是在跟師父,直到耶穌彼得互相認出。「我們是否夠膽量擁抱他人,認出他們是自己的門徒,願意負起責任去訓練他們。而門徒亦需要作出回應,我容許你對我生命說話,訓練我。」

(記者莫嵐報導)

 

 

 

【兩代對講】職場信徒牧養的探討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為同事打氣作見證

作為在職信徒,我們生活大部分時間和遭遇的事都在職場裡發生,單靠邀請人進入教會認識信仰的影響力很有限,基督徒每天的生活見證和服事很重要。無論是同事或客戶,當他們向我傾訴心事,我都會跟他們分享自己如何經歷禱告的大能,鼓勵他們嘗試禱告,也會跟他們分享詩歌和見證,送小禮物為他們打氣。有一段時間,一位年輕同事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就邀請她每天早一點回到辦公室,在上班前跟她一起禱告,她的媽媽也好奇為何公司有人如此關心女兒,後來她與媽媽都信了主。同事和客戶信主後,我會帶他們到教會或鼓勵他們到就近的教會,在一個群體中接受牧養,同行成長。

開辦午間查經禱告會

我的公司有一個成立了十多年的基督徒小組,每星期一起查經和禱告,也會邀請牧者分享信息,有不少在信仰路上失落了的同事生命再次被燃點。我們也會邀請未信者參與聚會,有同事也因此信主,然而他們習慣了在工作的地方和午餐時間聚集,周末都有其他安排,大多不會選擇去教會。對他們而言,午間崇拜或聚會比較能幫助他們成長。 幾年前開始,我負責在公司帶領跑步和網球等興趣小組。小組成員都不是基督徒,但從我們的交談和相處中,他們能更多認識神,尤其經歷到神如何掌管天氣。當我們要外出活動卻遇上打風下雨打算取消活動時,我就跟他們說,禱告吧!天父每次都讓我們經歷到祂的奇妙,活動時天空放晴,活動後就傾盆大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同事都知道不是巧合,看見神垂聽禱告,他們都驚嘆:「你的耶穌真的很厲害!」

活出傳承文化

我在數年前成立了一間IT公司,並長期推行學生實習計劃,因此公司裡大部分員工都是實習學生。最近,我所參與的基督徒商會有不同行業的老闆都開始推行學生實習計劃,期望在職場中活出傳承文化。他們除了教導這些將要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專業知識外,透過相處共事,年輕人也看到基督徒如何做生意,如何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實踐神的話語和價值,從中認識到信仰。我們更打算開放商會會議,讓這些實習生參與其中,在一個更大的生意網絡幫助年青人從更多面向學習天國價值和天國營商理念。

 

下一代

職場使命的再思

我的公司有一個由資深基督徒同事發起的午間團契,希望透過每星期聚集,大家能在面對工作的問題和壓力中彼此鼓勵,一起尋求神的心意,同時也希望推動大家帶未信的同事來,認識信仰,了解基督徒如何看待工作。然而慢慢走下來,我們發現大家身處不斷追趕目標和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不容易建立深入關係,午飯時間也分身乏術,因此現在我們還在繼續摸索和調整。過程中我也會反思,如果基督徒同事只是單純聚在一起,但沒有意識要去完成大使命,聚集的意義何在?而大部分的基督徒同事都有教會生活,若然大家繼續在各自的信仰群體被建立,在工作上盡忠,活出屬神兒女的信心和影響力,這樣是否比較好?

工作中訓練信徒

我是一名斜棟族(Slasher),因此有機會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例如中學生、在職人士,甚至長者。當我有機會向他們分享信仰,大多是從他們切身的問題或煩惱的事情開始。尤其年輕人在成長中面對不同的困惑,在聆聽和開解他們的同時,我會為他們禱告,告訴他們神能夠幫助他們,並鼓勵他們尋找神對他們生命的心意。而因著不同工作的連結,我有機會把這些年青人帶到教會。最近我在教會負責聚會直播和音控,需要人手搬運和裝卸,我就請了一班年青人來幫忙。這些聚會的信息比較貼近年青人的需要,他們在工作的同時也能更多認識神,對福音的心開放了,也有失落了的信二代因此再次回到教會。

將福音帶進社區

職場信徒除了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見證神,帶領身邊的人成為耶穌的門徒外,當他們凝聚一起時,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把福音帶進社區。我在一個職場信徒群體開設的共享空間中工作,希望藉此接觸那些來自修、工作和休息的年青人。有時候看到不少前來溫書的學生似乎壓力很大,我們會主動關心他們,請他們吃飯,一起聊天。當有人願意聆聽和陪伴,他們感受到愛與接納,就很自然地分享自己的心事,家庭和生命的問題。當中一些未信主的年青人也接受禱告服事,並開始參與聚會更多認識神。每年我們都會舉辦市集,去年我們開始邀請學生一起籌辦,過程中職場前輩與他們同行,教導他們如何營運生意、聯絡客戶、市場推廣等。

受訪對象:Anthony、寶儀、Charles、Marco、威、Wendy

 

 

【國度觀點】宣教是一種生活方式

過去三年,香港移民數字屢創新高,據統計,已有超過10萬港人移居他國,英國、澳洲、台灣最受歡迎,同一時間,因疫情緣故,最近也有不少內地同胞來港暫住或定居。人口的進入或移出,為香港以及海外華人教會帶來機遇和挑戰,也為福音的傳播帶來流動和反思,宣教或許不再是犧牲一切的受苦決定,更多的是成為信徒在地上落實信仰的生活方式。

從1940年代領受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異象以來,中國教會在艱難環境中鍛鍊了堅韌的信心,以及甘願受苦的心志。在最近的10多年裡,中國教會快速成長,走在前面去回應神賦予華人興起列國,承接宣教最後一棒的使命。神給予華人在福音最難觸及的地區有特別的恩寵,從許多宣教士的見證分享中得知,華人在穆斯林國家頗受歡迎,華人既為當地帶來經濟的祝福,也因為文化上的相近,穆斯林非常願意與華人信徒建立關係。例如有些在中亞國家營商的華人信徒,當地人看見丈夫疼愛妻子兒女,家庭和睦,就被這些華人家庭的文化吸引,主動請教經營婚姻家庭的意見,華人信徒就能很自然地分享見證,邀請他們禱告,認識耶穌。又有些信徒專門聘請當地的年青人工作,甚至資助其大學學費,年青人自然願意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認識信仰。

在宣教的路上,香港教會需要認出中國教會的帶領位置,謙卑自己,站立在兒子的位置跟隨帶領。在香港過去幾年經歷震動的日子,中國教會晝夜不息地為香港教會和年青人代禱守望,並且一直在等候香港教會的回應,認出中國教會是與我們一脈相連的身分。

華夏五胞胎,在合一中各自有不同的位置和角色。香港是一個充滿機動性的城市,擁有糅合中西文化的特質,以及語言和創新能力等優勢,香港的年青信徒也沒有過去香港教會的包袱。當香港教會願意擁抱中國教會,決心拆毀中間的隔閡,那種復和的愛和合一,能夠激發香港教會領受屬天的愛,去回應宣教使命,去愛那些我們不熟悉,甚至會敵對我們的族群。不再停留在過去所認知的受苦受累的宣教模式,更新香港教會對宣教的回應方式,與神賜給華人的恩寵對齊,使福音能夠在生活中自然地流露出來。香港年青信徒必然能夠在整個華人的宣教運動中,發揮獨有的恩賜,爆發巨大影響力。

 

 

國境陸續打開 宣教團隊回流 開啟疫後新時代海外宣教

7月開始,不少國家及地區出入境將陸續解封,教會跨國的實體交流也將恢復。近期剛參與中亞服事回台的宣教士Akoya受訪時表示,中亞地區許多國家已經沒有嚴格的防疫,境內人民也普遍沒有防疫意識,每當問起當地人,他們會擔心疫情嗎?他們總會用輕鬆的口吻表示,早已確診過一、兩次,沒什麼好擔心的,甚至認為「疫情已經過去了」。

中亞鄉間因手機、網路發達社會變遷加劇。

因著國境開放、人民與病毒共存等政策,愈來越愈多人開始回流參與當地的宣教事工,包括來自美國、德國、韓國的宣教團隊,國際間的教會、差會也開始交流互動了。在這次的短宣行程中,Akoya看見神在中亞地區預備人心、興起宣教環境,尤其看見因著手機網絡的發展,許多鄉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可能家徒四壁,但是卻人手一部手機,也因而得以與外界聯絡。

對中亞人而言,華人的臉孔在當地非常親切,Akoya笑著說,中亞的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跟台灣差不多,而中壯年的人也努力追求財富和世界的幸福。他們也很樂於與華人分享憂慮,如世代的落差、社會的變遷、人心的浮動等。這兩年的疫情,更催化了手機、網絡、媒體事工,讓當地宣教媒體事工變得更重要,有許多當地的基督徒設立媒體平台,讓穆斯林朋友可以從網上收看、瀏覽福音信息。

許多中亞少數民族在歷史上與華人交流頻繁,語言也相近。

Akoya表示,這些鄉間少數民族都很喜歡華人,神正在使用各方各族去到中亞國家,而華人更是重要的族群。例如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很難,但其實他們的語言文法和發音近似中文,因此華人反而更容易融入,當地的少數民族在歷史情感上,也覺得與華人更為親近。

華人去到當地可以很快地跟當地少數民族建立關係,許多價值觀都很相近,甚至連信仰的話題都不難切入。華人給穆斯林的既定印象是,華人應該生來就是佛教徒,所以他們會很好奇為什麼一個華人,會想放棄佛教來追隨耶穌。此時就可以向他們說明清楚基督信仰的核心──我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Akoya也指出,疫後新時代短宣隊除了需要既有的宣教禾場裝備之外,還要有三種心理準備:1、防疫很重要但也要有融入當地的心理準備。許多中亞地區國家的人民都已經確診過,因此他們已經與病毒共存了一段時間。教會要有心理準備,他們的防疫意識並不會很嚴格,同時也要避免有這樣的想法:「我看重防疫是對的,你們是錯的」,產生心理上的隔閡。2、行程有可能因疫情隨時改變。例如有一個美國團隊來到宣教禾場,一行人在美國染疫,在中亞病發,他們只來短宣兩週,但是為了配合當地防疫規範,因而取消一週的活動,僅用最後的三天服事。3、清楚神賜的異象和帶領。Akoya表示,她見過有人很想到中亞宣教,但是神沒有開路,也有些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被神呼召到宣教禾場。「神給每個人的不一樣的步伐,因此不是看人怎麼想和規劃,而是看神怎麼帶領。」

Akoya最後表示,若疫後新時代國境開放,仍然感受到神的指引和呼召,要將信徒帶往遠方宣教,那麼不妨參加短宣隊,先成為探路先鋒,親眼看見當地的需要,進而在神開路下承接大使命。Akoya說,有些未得之民是基督徒不過去,他們永遠不會聽見福音。神會感動人心,即使環境再困難,神若對你有計劃、有心意,也會一個個親自選召屬祂的子民,到祂所預備的地方去,將福音傳向地極。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懷相」事工首次線上分享會  激勵華人教會承接福音大使命

「從懷疑到相信」(簡稱「懷相」)福音事工中心,以過去15年從台灣到海外培訓經驗,於6月18日首度主辦「我願為祢去」海內外見證分享會。與會的牧者分享了,他們如何運用這套工具領人信主,並且呼籲在末世的時代,莊稼已經熟了,需要興起更多工人去收割祂的莊稼,在福音浪潮中為主得人。本次線上分享會參與者達一萬多人,其中有500多間教會是牧者帶領弟兄姊妹一起參加。

「懷相」課程事工2006年從台灣開始,至今在全球培訓9000多名傳福音使者,從未信者帶領信主有6000多人,遠離教會轉為穩定聚會有3000多人。

「懷相」課程事工創辦人姜文琪

創辦人姜文琪分享自己信主25年,從一個信仰懷疑者,甚至對信仰抵擋的人,到後來熱心傳福音的心路歷程。姜過去從事市場行銷,信主第一年,遇到人就用她的見證傳福音,前後不下80人,卻沒有一個人跟她回教會。信主第三年,牧師帶領他們給初進教會的人以基要真理傳福音,但她認為光是基要真理很難打動人心,希望有一個「中央廚房」標準內容,讓她可以回答慕道友。就在信主3至6年間,神藉由她的讀經、禱告、牧師的講道,聖靈給她一些答案,建立一套「讓人聽得懂的福音」。

紐西蘭世界華福中心主席潘宏毅牧師

紐西蘭世界華福中心主席潘宏毅牧師表示,他個人從傳統的教會成長,看到很多人雖然不會離開神,但對福音說不清楚。信徒常認為,對方一定不會信耶穌,但耶穌說「莊稼已經成熟了」。當信徒經過訓練再去傳福音,對方信主的比例就會提高。而「懷相」是非常好的工具,學了就可以用,弟兄姊妹很容易上手。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發行聖經人物NFT  藉新科技傳揚神國度

近期,一群基督徒自行籌措資金,憑信心跨入元宇宙,發行聖經人物NFT,希望在科技領域做光做鹽,發揮影響力。藝術和技術總監陳威全分享,作品經反覆修改,設計師既要畫出聖經人物的「神韻」,還要外形可愛、吸引人,盼能讓大眾廣為接受,藉此傳揚福音。

關於發起此次計劃,是因發起人兼顧問林德豐一直認為,基督徒要走進科技領域,影響更多人。去年,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關於元宇宙的報導,經研究後,發現未來可能會更普及,發展更成熟;同時,還看到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的一系列探討元宇宙的信息,深受激勵,於是想運用新科技傳福音。

計劃發起人林德豐(圖/林德福 提供)

林德豐招聚了其他基督徒一起同工,起初,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執行,常「一起發抖禱告,求神開路」,但過程中,看見神恩典不斷。其中團隊透過社群平台推廣NFT,林德豐曾擔憂會被誤認為詐騙集團,但卻意外收到很多支持。有牧者、基督徒藝人、敬拜領袖、影音創作者等肯定此項行動。「起初要推廣相當緊張,我們是沒有人認識的小人物,需要鼓起勇氣詢問他們,但看到有人願意支持,是很大的鼓勵,也是從神而來的恩寵。」

負責社群媒體推廣的林德福,過去極少接觸元宇宙,剛聽到此計劃時,非常猶豫是否要加入,但後來感受到這是重要行動,決定參與其中。他指出,團隊遇到的一個挑戰是要解釋何為NFT。NFT為數位藝術,除可自行收藏外,還會連結購買者成為社群。團隊期待透過數位連結,創造更大影響力,為被逼迫的教會、孤兒院募資;連結企業,造福社群成員;最重要的是,有機會領人認識耶穌。最終,他們會鼓勵人回到現實,與神和他人連結。

Biblicaster: Alpha & Omega (AAO),是基於聖經人物和元素,創作的1萬件NFT藝術作品集合。(圖/AAO官網)

(新聞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生命樹的根 – 【栽種生命樹】專欄

生命樹的主根——愛,對應的是羞恥:愛能帶來醫治和建立,在健康的環境中孕育和成長,人可以經歷到愛和學習去愛。父母子女間的愛原是沒有條件,不含功利計算的,所以哥林多前書13章中的「愛是永不止息」常被引用。「愛」是生命樹苗茁壯成長的主根,為其他根部成長提供主要養分,更可以為沉溺的根帶來改變和醫治。

生命樹的第二根——感恩,對應的是憂傷和憤怒: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9節:「凡事感恩,因為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凡事感恩」不是指,神的旨意是要人在消極或不愉快的事上感恩,而是當人在傷痛,被人誤解和被人踐踏的時候,基督已經藉著十字架救贖了自己,將人從困苦,傷痛中拯救出來。因此人可以用耶穌的赦免去赦免傷害自己的人,叫人不被這事情或情緒所控制,因著主賜下跨越仇恨的能力而發出感謝。

生命樹的第三根——安全感,對應的是恐懼:安全感的根生長需要合適的「土壤」——人需要被尊重和肯定。由感恩開始,使人進入讚美、敬拜和禱告的狀態,令人經歷神的同在。當人發覺及意識到神是我們天上的爸爸,是供應、保護、遮蓋的源頭,會陪伴祂的兒女去面對歷史中不能面對的傷痛。人找到這份愛,從而也找到安全感。

生命樹的第四根——接納,對應的是孤單:福音書裡最能表達接納意義的,是路加福音15章中描述的父親等待浪子回家的故事。那等候的父親預表父神,當人感覺到,無論自己多麼污穢和軟弱,父神都願意擁抱自己,接納自己,因著這份奇妙的愛,人就會更懂得去信任神,信任自己,信任別人。「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

生命樹的第五根——由感恩到信任:對應沉溺樹的根「羞恥、恐懼、孤單」,人難以相信自己和別人,更加沒有安全感。然而,神就是愛,祂就是等候我們回轉的父親,那份超然、無條件的接納和犧牲的愛,教導我們去愛,因為神已經先愛我們。經歷愛、懂得感恩,自然就能建立安全感,信任別人。

當人開始信任自己和別人,相信前面的人生路有神帶領,開始明白真理,愈來愈體會是恩典成就主在自己生命中的救贖,就能成為一位充滿信望愛的人。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羅斯文化的木教堂 -【出發進行】專欄

冬天的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

位於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歷史可追溯至1627年的國寶級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Sviatohirsk Lavra Monastery)近日遭受戰火殃及,修道院內一座依照16-17世紀俄羅斯全木建築結構來建造的「諸聖修道堂」(All Saints Church)被燒毀。諸聖修道堂特別之處在於,根據原有教堂的古蹟依樣原建:對於不能經久的木建築,採用這種持續原建方法,就能讓建築和維修等技巧,世代相傳下去。這就如同我們將聖經知識教導下一代傳承,而不是只保存起一本永不揭開,只放不看的聖經—樣。諸聖修道堂剛於2005年建成,想不到卻被毀於戰火。戰爭期間,烏克蘭境內共有113座教堂遭破壞或摧毀,包括一些從二戰倖存下來的教堂,希望在人中間傳承著的種種建造教堂的技巧,能使這些毀掉的教堂再次重建吧。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木的「聖三一教堂」

除了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諸聖修道堂,無獨有偶,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這三個羅斯民族國家,都存有這些獨特,深具屬靈和歷史價值的全木教堂。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同樣有一座全木建成的「聖三一修道院」,和隔鄰全新建成的「諸聖大教堂」相映成趣。走進這些深具羅斯文化的東正教木教堂,除了金壁輝煌的聖像畫,聖屏和裝飾,更叫人嘆為觀止的是其木結構。我們平時的木建築多是用一塊塊的木版拼砌而成,這裡的木結構卻是用大得驚人的原木主幹,一枝一枝「堆起來」成為牆壁,加上東正教堂獨有的高高的「洋蔥頭」屋頂,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到教會裡面,那些「耶穌光」經過木材的漫反射,除了巍峨,色溫更覺溫暖。

除了金壁輝煌的聖像畫,「聖三一教堂」的原木主幹大得驚人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也有這樣的「木教堂」存留:科羅緬斯克(Коло́менское)原是皇家莊園,後於 1967 年被列為古蹟文物保護區。修道院旁更建有獨特的「木建築博物館」:不同於依樣原建,這裡的木建築是從俄羅斯各地「搬」來集合一起的,成為了一個博物館園區。參觀這博物館就像去了幾百年前的俄羅斯小鎮一樣,有教堂、民居、商店、教堂、風車和磨房等建築。「木建築博物館」原意是想展現當年俄羅斯人的鄉村生活,但這樣東拼西湊,又太過商業化,結果成為四不像,就算木建築蓋好了卻只有外觀,內裡都是虛空,沒有那種「原汁原味」,實在可惜。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科羅緬斯克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劉達芳博士:持守異象,身體力行的戰士 -【巾幗戰士】專欄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服事基層四十多年。

父親革命的血脈,流進她內心

劉博士生於書香之家,父親劉凌翼先生,是民初的復旦大學生,父親開明的思想塑造了劉博士獨立自主的性格。「爸爸在中學時是學生代表,與孫中山先生開會,他的思想話題總是圍繞如何承擔使命,改變世界。爸爸從不跟我說女性要三從四德,溫柔斯文。他跟我談大時代,叫我要做自己。我長大後,我們的關係就如朋友,常常一起討論世代的需要,華人教會在其中的角色。」她讀女校,校訓為「勵志揚善」(Daily Giving Service),所以服務社會的抱負自小根植在劉博士心中。她笑言:「因為是女校,毋須與男生競爭,女性也能人所不能,可以承擔社會使命!」

回應城中的死亡

劉博士在美國讀神學期間,讀到蘇恩佩女士的文章「城中的死亡」。這文描述香港妓女、工人和釋囚的生活,但當信徒卻視若無睹。讀這文章後,劉博士有一週之久,每晚都夢中回到香港,見到基層人,在夢中哭醒。於是她就決心回港服事基層。

為了明白基層的需要,劉博士去工廠服事工人。劉博士直言,若非神給她憐憫人的心,她無法服事貧窮人。「許多人說我像男性,理性和邏輯思維主導,做決定時斬釘截鐵,但我也有從媽媽來的女性特質,憐憫人,與窮人身同感受,不然我根本做不了貧窮人事工。」

女性要堅毅,實幹及卓越

作為女性領袖,劉博士以身作則,以個人所作的為女性領袖發聲。「女性領袖服事的機會只有一半,特別教會,重男輕女的陋習根深蒂固,只需要有男性出現,他一定會先被選上。但女性有雙倍的難處,因要同時兼顧家庭子女,所以女性要做領袖,要花上4倍努力,表現卓越,才能完成命定」。誠然,成功背後一定有支持自己的另一半。「當年我丈夫修讀神學博士時,一看到有關女性神學的新書時便會介紹給我,他看重我的服事,這對我有很大幫助。」

在取得宣教學及人類學博士後,劉博士一直以來,都擔當領導和培訓的角色,身體力行,帶神學生出去服事貧窮人,一同去清潔籠屋。

八福匯:傳福音、愛窮人及宣教的大樓

2007年11月14日,天父清晰地向劉博士啟示,禧福要得著一整幢大廈。「那天早上,當我一踏進自己的辦公室,神吩咐我把辦公枱旁的百葉窗簾拉起,祂說:『我應許禧福的全幢樓,在簾後面,但不是現在,你要耐心等待。』」當時大樓的1、2層都是夜總會,上面是酒店,頂樓卻是「鴨吧」。後來,六福珠寶買下全幢樓,成為裝修豪華的總部。

這等待歷時10年,其中經歷不少困難和考驗,但神不斷給予印證和鼓勵。10年間,劉博士帶領禧福同工每週為此禁食祈禱,神向他們啟示,這幢大樓是無牆教會,是眾教會機構合一服事城市的平台,貧窮人、不同膚色、階層和職業的人都會在這裡得到幫助,經歷神的愛。

2018年,眾教會機構進駐這應許的大樓改名為「八福匯」。「八福匯不單是基督教大樓和傳福音大樓,而是宣教的大樓,當香港教會得復興,信徒熱心愛主,服務社區,轉化城市,就會啟動一個宣教運動,宣教士將要從這裡去到世界各地。」

劉博士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神會繼續帶領,親自作成這圖畫。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歐洲宣教禾場廣大 非洲宣教士起來回應

非洲基督徒人數在過去50年增長超過五倍,由1970年一億基督徒,增長至2020年近七億,帶來跨越國界的影響力。近年歐洲有數以千計由非洲人建立和帶領的教會,為倫敦、阿姆斯特丹和柏林等多個城市帶來改變。

Israel-Oluwole-Olofinjana牧師盼望能招聚不同民族的信徒一同參與宣教

英國福音派聯盟(EAUK)事工One People Commission負責人Israel Oluwole Olofinjana牧師非常了解非洲人教會在英國的情況,亦熱切盼望招聚不同民族裔背景的基督徒一同參與宣教。他近日接受《福音焦點》(Evangelical Focus)訪問,談到非洲教會和宣教差會在歐洲城市建立教會的情況。他表示,非洲人的教會似乎較多集中在英國,也許與地理位置及彼此之間的歷史連結有關。一些在英國的非洲人教會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隨著時間推進,教會的數目也在不斷增加。荷蘭、德國、瑞典、西班牙和義大利也有不少非洲人教會。Olofinjana更指出,實際上歐洲一些最大的教會是由非洲人帶領的,而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有一個由尼日利亞人帶領的大型教會。

Olofinjana指,歐洲各地有很多非洲信徒宣教,他們大多來自迦納,也有來自津巴布韋、岡比亞和肯雅的的宣教士和信徒。「他們有的是受教會或機構差派,有的則是難民、尋求庇護者或經濟移民,但他們都在歐洲投身於神國使命,並正在改變我們對21世紀宣教士的理解。非洲宣教士和教會的存在,體現了歐洲是一個宣教禾場的事實。以往在歐洲從來沒有這樣的概念,人們強調的永遠是,我們要到非洲、拉丁美洲或亞洲去宣教,如今卻有許多人帶著這個呼召來到歐洲。」

Olofinjana認為,歐洲的基督徒成長於世俗社會文化中,需要局外人來指明他們的問題,一同思索和尋求解決方案。「非洲人民沒有受啟蒙思想影響,他們對神存單純的信心,對信仰充滿熱情,相信神能成就不可能的事,他們成為增長最快的基督徒群體並不意外。他們為歐洲帶來的就是這種積極的思想和相信神蹟的信念,我們受理性主義世界觀引導,只著眼於自然世界。非洲信徒相信超自然,也敢於挑戰世俗的觀念,提出自然世界固然存在,但不應忽略超自然的領域。他們向眾人宣講:『神確實存在,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和見證。』」

Olofinjana相信,當歐洲信徒和來自非洲的信徒攜手合作,將有助他們把福音融入歐洲本土文化和處境,畢竟歐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區。「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智慧,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三章所說的『神百般的智慧』。」

禱告:願主使用非洲信徒,在歐洲帶來更新和翻轉,成為福音遍傳歐洲的力量。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9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北美微型教會興起雙職信徒 啟動宣教與倍增

由北美基督燈台協會(The Golden Lampstand Association)設立的「基督燈台全球學院」於6月18日在線上舉行「一室教會」(One Room Church)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說明會,傳遞宣教新觀念和爆增性增長的策略及見證。

講員徐立平牧師一開始引用Peter Drucker的話:「動蕩時期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而是按照昨天的邏輯行事」。他以新澤西的CrossPoint教會為例,其主任牧師Dan Brandley在牧養600人傳統型教會中苦苦掙扎無法突破,後來開始微型教會事工,培訓5位有負擔的會友成為職場宣教士。4年後教會增加了800多人,社區中有50個微型教會,並再差派35人去拓植微型教會。

徐認為,在未來10年全球地緣性政治風險和前所未有的福音機遇中,完成大使命的最佳途徑之一,是由雙職信徒帶領的簡單微型教會植堂運動,讓任何信徒都可以在他們的生活和所在之處成為宣教士,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徐指出,宣教機構The Timothy Initiative在印度、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與當地領袖合作,於2007年開始培訓門徒開展微型教會,每天平均有72個新教會組成。

徐分別以大象與兔子、海星與蜘蛛作比喻,指出傳統大型教會和微型教會在增長上的區別。傳統大型教會的增長策略較複雜緩慢,也需要很多資源。小型教會由無償平信徒領導,在家中聚會,在世界各地都可快速繁殖。權力與職能集中的大教會像蜘蛛,被切開只有斃命。而以眾多信徒分散的網絡形成的微型教會像海星,被切開是長出再複製。徐表示,當教會的權力集中於少數領袖,倚靠少數領袖驅動,成長就容易停滯,但當教會是參與性,強調共同驅動,就能使80%的會友從消費者變成能夠生產門徒的共同創造者。我們需要想像教會就是一個宣教機構,牧者、傳道人需要裝備信徒,使他們成為職場的宣教士,並且能帶領簡單形式的教會。雙職信徒可以按自己的背景、優勢與熱情,向特定群體宣教,帶領只服事長者、婦女或兒童的「一室教會」。

徐指,聖經中初代教會就是家庭和微型教會,當時他們以家庭及樞紐(Houses & Hubs)的模式,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Hubs)且在家中(Houses)擘餅。教會就在日常家庭與社區中,使徒的團隊是裝備和宣傳的門徒網絡。以弗所教會是保羅的Hub,他以推喇奴學房來培訓微型教會。因此教會應該具備有敬拜、小組、牧養和外展的去中心化微型教會,也需要有領袖培訓、教牧教育、聯合聚會、治理長老、按牧、財務監督的中心化樞紐。

徐最後表示,微型教會是可以得著年輕世代的福音策略。美國教會發現他們的千禧世代和90後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大型教會,而喜歡跟自己認識和相同的人聚集。世界各國或許也有類似情形,值得參考。

禱告:求主帶領各地教會領受新思維,倚靠聖靈更新和突破,興起信徒成為職場和所在群體的宣教士, 在地上不斷擴展神的國度。

(KRT訊)

 

 

敬拜專輯讚頌神創造美好 籲信徒關注氣候危機

著名基督教音樂團體The Porter’s Gate Worship聯同世界福音派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簡稱WEA)和數個基督教組織,於6月初發行名為《守望氣候之歌》(Climate Vigil Songs)的敬拜專輯,述說神對受造世界的心意,以及我們守護神的創造的責任。

世界福音派聯盟表示,專輯發行是守望氣候運動的一部分,希望呼籲基督徒和人們關注氣候危機,採取挽救行動。「專輯的歌曲匯集了不同的音樂人的創作,歌詞源自聖經和基督教教導,涵蓋不同的音樂風格,跨越不同的基督教傳統,相信每家教會都能在這專輯中找到一首合適的敬拜詩。」創作單位稍後將發放更多資源,包括歌曲介紹、樂譜、配合每首歌曲的靈修資料,以及關於氣候變化的資訊和牧者的實用資源。

Porter’s Gate Worship項目創作總監Isaac Wardell表示,是次專輯發行有三個目的:「首先,我們要歌頌神創造的美麗和奇妙,並強調神運行在其中。第二,對所失去的表達難過,專輯中的一些歌曲賦予教會言詞,表達對神的美好大地遭受破壞之惋惜和哀痛。第三,我們希望推動人們去回應。因此創作了一些關於行動和動員的歌曲,表示我們願意去實踐被呼召去做的工。神正在恢復萬物,祂給我們手和腳,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如同在天上。」

WEA可持續發展中心的Chris Elisara 博士說:「守護氣候之歌提醒我們,基督的門徒不會躲避世界的痛苦。我們不會對旱災、水災和熱浪的受害者置若罔聞。即使要冒險,我們都要突破困境。復活節的真理是,藉著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顯明神不會放棄祂所創造和所愛的一切,所以我們既不放棄自己以及在氣候變化中受苦的鄰舍,也不會放棄解決氣候危機。」

禱告:求主喚醒信徒管理世界的託付,明白天父創造的心意,以祂的心去看管和守護被造的世界。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6月8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葛福臨佈道會吸引近7萬人 數千人決志歸主

6月12日,巴西近7萬人齊集里約熱內盧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的「里約盼望」(Esperanca Rio)佈道會,葛福臨牧師宣講愛與盼望的信息,帶領數千人決志歸主。

是次佈道會由當地4000間教會共同促成,葛福臨向每一個與會者說:「聖經說,人的靈魂比全世界更可貴。試想像你擁有這海灘上所有的物業,這裡的酒店、豪宅、餐廳全都是你的,但你的靈魂卻比這一切都貴重。唯有神能改變人心,因此我們來到巴西,傳講福音,告訴你們,神愛巴西,祂愛你和世上每一個人。祂差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不是要來定我們的罪,而是要從罪惡中拯救我們。凡願意離開罪惡,相信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神已經赦免了你的罪,因為聖經說:『他已將我們一切的罪投於深海。』這就是我來這裡要傳講的信息。」數千人回應呼召,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眾教會將繼續跟進,幫助他們成長。

Vinicius Vargas牧師協助促成這次佈道會,他受訪時表示:「這是我們繼續帶領人認識基督的愛的好機會。我們決心繼續向前邁進,接觸更多人,關心社群,讓我們身邊每一個人都認識耶穌基督。」

在佈道會開始前,葛福臨與當地領袖見面交流。他在推特貼文說:「很榮幸能夠與里約熱內盧州州長卡斯特羅(Claudio Castro)見面,也感謝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的短訊。我很欣賞,並感激他們堅守聖經對婚姻的定義和反墮胎的立場。」

禱告:願神的靈在巴西大大運行,興起教會走進社群,把神的愛和福音帶給每一個人。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6月13日,Amy Fong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