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聖經人物NFT  藉新科技傳揚神國度

近期,一群基督徒自行籌措資金,憑信心跨入元宇宙,發行聖經人物NFT,希望在科技領域做光做鹽,發揮影響力。藝術和技術總監陳威全分享,作品經反覆修改,設計師既要畫出聖經人物的「神韻」,還要外形可愛、吸引人,盼能讓大眾廣為接受,藉此傳揚福音。

關於發起此次計劃,是因發起人兼顧問林德豐一直認為,基督徒要走進科技領域,影響更多人。去年,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關於元宇宙的報導,經研究後,發現未來可能會更普及,發展更成熟;同時,還看到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的一系列探討元宇宙的信息,深受激勵,於是想運用新科技傳福音。

計劃發起人林德豐(圖/林德福 提供)

林德豐招聚了其他基督徒一起同工,起初,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執行,常「一起發抖禱告,求神開路」,但過程中,看見神恩典不斷。其中團隊透過社群平台推廣NFT,林德豐曾擔憂會被誤認為詐騙集團,但卻意外收到很多支持。有牧者、基督徒藝人、敬拜領袖、影音創作者等肯定此項行動。「起初要推廣相當緊張,我們是沒有人認識的小人物,需要鼓起勇氣詢問他們,但看到有人願意支持,是很大的鼓勵,也是從神而來的恩寵。」

負責社群媒體推廣的林德福,過去極少接觸元宇宙,剛聽到此計劃時,非常猶豫是否要加入,但後來感受到這是重要行動,決定參與其中。他指出,團隊遇到的一個挑戰是要解釋何為NFT。NFT為數位藝術,除可自行收藏外,還會連結購買者成為社群。團隊期待透過數位連結,創造更大影響力,為被逼迫的教會、孤兒院募資;連結企業,造福社群成員;最重要的是,有機會領人認識耶穌。最終,他們會鼓勵人回到現實,與神和他人連結。

Biblicaster: Alpha & Omega (AAO),是基於聖經人物和元素,創作的1萬件NFT藝術作品集合。(圖/AAO官網)

(新聞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教會應對元宇宙時代挑戰中 神學裝備的角色與作用

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及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於2022年1月22日舉辦「神學裝備在教會應對元宇宙時代挑戰中的角色與作用」線上講座,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及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博士莊信德牧師帶領參與者探討實踐神學對數位時代的終極實踐,以及新時代處境與文化在教會牧養中的應用。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

董指出,元宇宙成為熱門話題有兩大成因:一是疫情加速了人類社會數位化的步伐;二是與臉書改名有關,也牽涉背後整個科技業和商業的競爭。董提醒,人與科技載體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載體本身是有自己的傾向,它也會反過來影響和引導我們怎樣應用它。他引用基督教神學中四大主題:創造、墜落、救贖、新創造,來反思元宇宙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神創造人類時(創1-2),人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而人其中一個反映出神形象的方法是透過創作,讓人一瞥神榮耀的美善。當人透過自己創造的東西,成為終極的滿足和敬拜對象,忘記那位創造者的時候,人最終心裡的愁苦必然加增。(詩16:4)耶穌的復活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邪惡能夠完全毁滅神美善的創造,即使人把神釘死在十架上,但是耶穌從死裡復活,把這失敗、羞辱的記號轉化成得勝、榮耀的記號。董又指出,我們要避免落入無限偶像化科技及無限妖魔化科技兩個極端,認為神沒法贖回這些似地獄深淵的空間。他呼籲大家要保持謙卑、敞開及明辨的心。

董又分享7個反思要點:一、人類在尋找身分,基督徒並不是在數位空間去尋找另外一個身分,而是我們如何活在基督裡的身分,引導我們無論在那一個空間,在神的愛和安全感中以創造來表達神的榮耀,而不是因犯罪而隱藏羞恥和自我保護。二、追求意義,數位空間創作不只是在追求一些虛幻無意義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使用這個載體來創作彰顯神美好心意的事物。三、人對連結的渴望,我們的連結不應以增加更多連結為目的,而是學習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四、我們真正要去掉的是自我中心,並以基督為中心。五、我們是有限的受造物,不是那位無限的創造者,在擁抱神給我們的限制中,我們仍能發揮神聖的想像力,創作美善好的事物。六、數位空間也許是一個待宣教的領域。愈來愈多人把時間分配到數位空間時,會不會這也是神呼召教會或基督徒進去,為了把人帶到基督裡的真實關係中呢?七、教會的多元化也許是成就神使命的契機,如果每間教會都做一樣的事,我們大概永遠只能觸及到一小群人。如果我們有更寬廣的國度心胸,看到弟兄姊妹各有從神而來的不同領受,豈不更能夠實現神的使命嗎?

莊信德牧師

有人說虛擬不夠真實,莊信德牧師指出,在虛擬實境中人的行為也是第二自我追尋、自我探索和自我實現的表現,然而當身分和行為不一致,卻無助人整合虛與實,面對真正的自己。當我們遇上這些人事時,我們需要從救贖的眼光看,我們才能看清這些事的原因,而我們需要先認同他們的自我探索及自我實現,再陪伴這些人。

莊從門徒教會論看「去中心化」時指出,面對元宇宙的未來,堂會該除去自我中心,各堂會只是神國度中的一小部份。而當我們願意再以基督為中心,不論是在虛擬或實體中完成勸人與神和好的托付時,我們就不需為著堂會人數的多寡而焦慮,也讓福音更加廣傳。莊最後以啟示錄21章1-6節指出,不論是從古到元宇宙,神的心都是一樣,祂要與人同住,祂要作我們的神,我們作祂的子民,祂是向我們走來、是我們真實的盼望。

(記者鍾浩然報導)

 

 

【國度觀點】構建屬神生態圈

臉書(Facebook)上月底正式更改公司名為「Meta」,以符合未來建構「元宇宙」(Metaverse)的願景和方針。「元宇宙」成為近期熱門討論話題之一,簡單點說,「元宇宙」就是透過虛擬實境的設備,讓人能親歷其境般置身於虛擬世界。在未來的科技設想中,真實與虛擬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人類能透過虛擬程式去參與,甚至構建自己的理想世界。即便如此,人還是不能缺少與他人的連結,縱然現時有不少年青人沈迷網絡世界,其實內心深處仍然渴望尋找一種真實的關係,這是神造人的根本設定——人不能離群索居。

今天教會面對大量年青人流失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年青人無法經歷神的真實,以及不能在教會中展現真正的自己。記得曾有一位牧養邊青的牧二代牧師指出,教會中的年青人被迫虛假,因著不能達到長輩的要求,他們不得不用虛假的表現去滿足他人的期望,終有一天的結果必然是幻象破滅,人設崩潰。在本報今期報導的網絡牧養研討會中,即使是已經走在網絡牧養最前端的華人牧者,都強調連結和真實關係在牧養中的重要性。

目前無論是實體商業經濟市場,還是虛擬網絡的科技開發,都在致力建立一站式服務和體驗的生態圈。其實教會應該是最懂得建立生態圈的群體,因為耶穌當初就是如此帶著門徒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中經歷神蹟,分享教導,而初代教會更是在聖靈的帶領下,展現出建基於基督信仰的信徒群體的美好典範。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意為「聚集」),一種集體社區體制,就是現實世界中另一個參照。

在基布茲中,成員過著完全平等的生活:成員間的收入平等分配,基布茲的財產或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合作。

筆者大膽假設,建基於屬神體系的生態圈,為信徒構建一個能共同生活、一同工作,互相支持的生活空間和環境,不但是屬靈上的牧養,吃喝玩樂、衣食住行都可以包羅其中。教會的教導一直被認為太「離地」,然而聖經中的人物的生命成長是一個個真實且有血有肉的故事,信仰的核心是聽道行道。生態圈能為群體真實的連結提供可行的真實場景,令每個參與其中的信徒既是接受者,也是建設者,使這個生態圈成為一個能不斷發展的有機共同體。在末後的世代,如若這樣社群能夠成真,不就是神國臨到地上的一個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