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27) 擴展權柄領域的關鍵

+按圖放大

每個信徒都被神呼召進入特定的領域發揮影響力,並進行改革。我們必須在被呼召的領域內善用權柄,並求神擴展我們的權柄範圍,好讓神國的擴張和改革在地上發生。

權柄範圍

§  神為每個人的權柄劃定了界限,沒有人有權柄影響整個世界。

§  我們蒙召要做的事,是在神劃定給我們的範圍內行使職權。

§  我們在神賦予的權柄領域中耕耘,才可帶來真正的果效和改變。

§  神衡量處境,逐步帶領我們進入合適的權柄領域完成使命。

 

1.    呼召決定權柄的範圍

神對祂兒女發出的每一個呼召都附帶恩典,為了使我們能夠在權柄的範圍內運作,完成自己的呼召(林前15:10)。保羅寫信對亞基布說,確保你完全理解神給你的恩典,充分行使神賦予你的權柄(西4:17)。

2.    忠心神所託付的 (路16:10-12):

小事上忠心我們在處理小事與大事所付出的忠心要一致,否則就會失去任大事的資格。

財務上忠心透過管理世上的財務,神在觀看我們是否具備管理和正確使用神真正財富(恩膏、權柄、恩惠)的品格和能力。

對他人的財物忠心如果我們不忠於別人的財產,神不會將屬於我們的部分給我們,這是神擴展權柄的原則。

3.    征服困難,爭戰得勝

我們生活中面對的挑戰都是使用權柄的機會,而擴展權柄的方法是透過爭戰得勝。大衛在擊敗歌利亞,成為以色列軍隊的戰士長之前,他曾殺死獅子和熊。他運用自己的權柄,擊倒敵人,擴張了權柄,直到成為以色列王。當我們能夠善用權柄克服試煉和磨難,就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權柄領域,並可以把所經歷的事傳給他人。

4.    正確的結盟

與基督身體連結可使權柄擴展,帶來新的授權和權柄領域。當我們正確地結盟,我們會被拉進到對方權柄的領域,就開始在一個不是自己努力爭取而得的權柄領域中發揮作用。

5.    合一、謙卑與順服

神的恩膏和權柄是由上往下流的,謙卑、降服和順從使我們處於正確的位置,並在所屬領域中不斷發展和壯大,得以承接恩膏和權柄,走進新領域。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詩133:1-3)

6.    認識基督身體的恩膏

透過基督身體的共同運作,可以看到耶穌的完整顯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帶有恩膏,當個別的恩膏在基督的身體中融為一體時,一切都會加速並進到一個全新的權柄層級。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充滿宇宙萬物的基督所充滿的」(弗1:23) 。

7.    善用資財

正確管理資財的回報不是更多的金錢,而是更多的權柄,而且不僅是創造財富的權柄,更是影響和改變文化的權柄。(太25:21)

參考資料:《七山攻略──神國法則闖七山》,韓若柏(Robert Henderson)著,西布倫使徒中心出版。

 

 

網絡時代下的牧養 回歸線下的真實關係

由世界華福中心主辦的「網絡時代下的青年牧養迷思——牧師非得當網紅?!」線上研討會,於11月4日晚舉行。位講員分別鄭家輝牧師(香港基督教迦南堂主任牧師)、蔡玉玲博士(美國洛杉磯正道福音神學院舊約研究副教授)、松慕強牧師(台灣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以及許慧怡牧師(馬來西亞甲洞衛理公會協理牧師),分享各地華人年青人的牧養現況,以及網絡牧養的心態與有效策略。

社創模式的牧養

鄭家輝牧師

鄭家輝牧師首先分享香港青年人的狀態:社會幸福感下跌;抱持絕望主義,也就是「攬炒」心態(同歸於盡);疫情之後的朋友移民潮;不安全感泛濫。特別在這大環境下,很多人都給自己畫了許多紅線,禁止自己跨過。

鄭指出,許多時候我們希望在網上開小組,敬拜,做以為適合他們的事,其實很多時候年青人都不太能投入。年青人需要真誠,當有人真誠分享信仰,對他們來說是有吸引力的。關於如何具體牧養青年人,他提出,牧者可以花時間與他們一起;打開心去接納信與未信的年青人;不要只叫他們做事,反而提昇他們去發揮創意和能力。

鄭又以他正在參與的一項社區共融計劃為例,以社創的模式牧養年青人,目的是幫助年青人建設和平、發揮創意,建立社創式教會,現時約有15間教會一同參與。該項計劃的參與者會用1年時間學習認識社區需要,進行社區關懐,刻意培訓低動力、低學歷和低知識的有需要人士。鄭反思,透過創新社會關懷行動,幫助者及受助者皆獲益,協助弱勢社群融入社區。

連結、處境化與共享

許慧怡牧師

許慧怡牧師提出,無論是線上或實體的牧養,重要的是我們的異象。在疫情中,青年人和牧者都面對沒有異象的問題,我們有不同教會舉辦不同跨宗派的活動、線上聚會、佈道會、培訓等等,雖然有很多選擇,但不少人也在迷失中。而線上網紅牧師吸引人的原因,是他們對神有熱情,也貫通他們所分享的信息,反映出他們生命與聖經知識的聯繫。

根據馬來西亞青年人的牧養情況,許提出了3個建議。她指出牧養沒有捷徑,最重要還是「連結」,特別是小群體,3至4個人的連結是很重要的。年青人能成為屬靈伙伴,可作深入的分享,然後在禱告中見證彼此的成長。真實的生命在乎對神的那團火,他們經歷到神是如此真實的,不只是停留在頭腦認識神而已。

其次,除了連結,年青人還需要處境化的信仰。牧者應按著自己牧養區域的需要,與年青人對話,去了解年青人看重什麼,有什麼東西在影響他們的價值觀。現時有很多年青人在談論同性戀的話題,身邊都有很多同性戀朋友,教會就邀請真實走過這段路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神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

最後是跨宗派、跨國家和跨領域的資源共享。馬來西亞有些地方的網絡較差,西馬來西亞的衛理公會有資源,就按著需要拍攝了一系列影片,提供給有需要的教會,特別是青年小組和團契使用。東馬來西亞都有做很多類似的線上營會、報佳音、佈道會、跨宗派的線上遊戲和活動。許相信在疫情下,人們都開始看到,各宗派不是單顧自己的事,而是看到我們是可以一起學習和合作的。

成為有網紅影響力的牧者

松慕強牧師

松慕強牧師於10年前創立教會,為台灣首間純網絡教會。他指出,就聖經價值觀來說,網紅現象是傳道人不應追求的個人英雄主義,教會是團體,不是個人化的產物,牧師不可能也不應成為網紅。他坦白分享,如果以數據來定義網紅,基本上,要有10萬粉絲才可以很謙卑的稱自己為網紅,事實上沒有一個華人牧師配得上。網紅不是由正式機構授權,卻是被群眾接受的影響者,藉著新媒體或網絡取得大眾喜歡與支持的「無冕王」。因此,耶穌是那個時代的網紅,祂沒有被公會認受、沒有學歷,不是會堂拉比,但是祂獲得大家的喜愛。祂用祂的品格、神蹟奇事傳講天國的道。

松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分享,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因太在乎數字的升降而極度焦慮,就連睡覺也滿身是汗,這是很危險的。松強調,我們要學習成為有網紅影響力的傳道人。iM行動教會作為最早期虛擬教會,松在總結中指出:「網絡牧養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人是需要溫度,彼此激動和彼此火熱的。如果我們一直要在網上尋找牧養的契機,是很辛苦的,需要花費兩至三倍的時間預備,而且現在的網絡平台是不完整的,目前階段還是很難取代真正的小組和團契,這種生命的連結。」因此,牧者要與年青人真實地建立關係,小組的「線上化」是建基於線下關係。

年青人的關注焦點

蔡玉玲博士

蔡玉玲博士在「疫情後教會的歸位與定位問卷調查」的總結中指出目前年青人所看重的事物。第一,是人的連結與信任關係的建立。線上關係若是不深、信任不足時,年青人不願輕易敞開心參與。第二,感受性,他們在意真實、真誠無偽的關係。第三,有歸屬感與參與度,他們看重能吸引他們的敬拜活動和事奉機會,以及連結於實際生活的教導。第四,真實的成長,年青人實際的生命經歷不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引導和鼓勵。 

蔡認為,利用網絡影音工具作線上服事是好的,但是無法取代教會的實體聚會、社區角色,以及整全形象與功能。她表示,不是每個牧師都口才了得、反應靈敏、有高顏值能上鏡,而且線上錄影花費更多時間去設計問題、構思互動、製作和宣傳。而每個牧師都有神的不同呼召與恩賜,各盡其職去服事神所託付的羊。她相信,年青人其實期待更好的實際互動與屬靈經驗,他們需要有可以跟隨和學習的榜樣。

(記者鍾浩然綜合報導)

 

 

 

【國度觀點】構建屬神生態圈

臉書(Facebook)上月底正式更改公司名為「Meta」,以符合未來建構「元宇宙」(Metaverse)的願景和方針。「元宇宙」成為近期熱門討論話題之一,簡單點說,「元宇宙」就是透過虛擬實境的設備,讓人能親歷其境般置身於虛擬世界。在未來的科技設想中,真實與虛擬的界線將會越來越模糊,人類能透過虛擬程式去參與,甚至構建自己的理想世界。即便如此,人還是不能缺少與他人的連結,縱然現時有不少年青人沈迷網絡世界,其實內心深處仍然渴望尋找一種真實的關係,這是神造人的根本設定——人不能離群索居。

今天教會面對大量年青人流失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年青人無法經歷神的真實,以及不能在教會中展現真正的自己。記得曾有一位牧養邊青的牧二代牧師指出,教會中的年青人被迫虛假,因著不能達到長輩的要求,他們不得不用虛假的表現去滿足他人的期望,終有一天的結果必然是幻象破滅,人設崩潰。在本報今期報導的網絡牧養研討會中,即使是已經走在網絡牧養最前端的華人牧者,都強調連結和真實關係在牧養中的重要性。

目前無論是實體商業經濟市場,還是虛擬網絡的科技開發,都在致力建立一站式服務和體驗的生態圈。其實教會應該是最懂得建立生態圈的群體,因為耶穌當初就是如此帶著門徒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中經歷神蹟,分享教導,而初代教會更是在聖靈的帶領下,展現出建基於基督信仰的信徒群體的美好典範。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意為「聚集」),一種集體社區體制,就是現實世界中另一個參照。

在基布茲中,成員過著完全平等的生活:成員間的收入平等分配,基布茲的財產或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合作。

筆者大膽假設,建基於屬神體系的生態圈,為信徒構建一個能共同生活、一同工作,互相支持的生活空間和環境,不但是屬靈上的牧養,吃喝玩樂、衣食住行都可以包羅其中。教會的教導一直被認為太「離地」,然而聖經中的人物的生命成長是一個個真實且有血有肉的故事,信仰的核心是聽道行道。生態圈能為群體真實的連結提供可行的真實場景,令每個參與其中的信徒既是接受者,也是建設者,使這個生態圈成為一個能不斷發展的有機共同體。在末後的世代,如若這樣社群能夠成真,不就是神國臨到地上的一個寫照嗎?

 

 

華宣盟網路宣教大會 興起宣教大軍 寫下宣教故事

「全球華人教會要興起,做當初宣教士做的事!讓我們繼續寫下使徒行傳29章宣教的故事!」中華宣教聯盟(簡稱「華宣盟」)11月6日於網上舉辦宣教大會。華宣盟理事長、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張茂松表示,過去40年來台灣教會有很大的發展和突破,可以站起來關懷其他的教會。「耶和華萬軍」(簡稱「萬軍」)過去20多年在18個國家,打下很好的宣教根基,去年時機成熟,改組成為華宣盟,希望透過此一平台連結華人眾教會走向宣教工場,讓我們在異文化宣教中不缺席!

華宣盟核心牧者

張說,神往往用苦難,來打開宣教的硬土;因在苦難、動盪不安中,人心才會想到需要神。此外,教會的宣教史與移民也有很大的關係。華人是最大的移民群體,教會應好好把握機會。華宣盟過去在宣教上打下根基,期望未來能從現有的基礎擴大陣地,華人教會一起加入宣教行列,一起寫宣教的故事。

華宣盟副理事長、高雄浸宣武昌教會鄭博仁牧師說,神給台灣教會華人的命定和南島語系的命定。南島語系廣闊,東到復活島,西到西非馬達加斯加島,北到夏威夷群島,南到紐西蘭。台灣原住民其中16個族群,可說是南島語系祖先之一。

漢人從明、清和民國時期陸續遷到台灣。明朝鄭和下西洋,去到許多國家,從外交之旅變成商務之旅,使華人遍布全世界,並在當地建立教會。神使用原住民到南島語系傳福音,他們去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發現了原住民宣教的足跡。神安排宣教的最後一棒與華人有關,尤其是伊斯蘭教國家不易傳福音,神就把華人安置在那裡傳福音。台灣華人應與原住民連結起來,結合成為宣教大軍,參與末世的宣教。

華宣盟針灸教會

華宣盟副理事長、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杜明達表示,在20世紀初,全球基督徒有83%在西方歐美國家,27%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但是經過100年的發展,基督徒的分佈有很大轉變。21世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督徒佔67%,西方歐美國家佔33%。

杜指出,在兩、三百年前,西方教會差派許多宣教士進到三大洲,尤其進到華人世界。現今看到67%的基督徒,都是因為這些宣教士們離開家鄉和舒適圈,來到三大洲宣教,所撒下的福音種子,讓我們得到福音的好處。「華人教會要起來還福音的債!」杜說,現今有18億的穆斯林、10億的印度教徒未曾聽聞福音。廣大的禾場需要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教會起來,去做當初宣教士所做的事,一起來完成耶穌的大使命。

華宣盟執行長王僕長老說,神在「萬軍」團隊興起普通和軟弱的人,只要我們願意擺上,神就會使用你我。過去「萬軍」在中東、非洲、南島和黑海等地18個國家,建立25個基地,並興起兩百多位宣教士在各地堅守崗位。他們給當地窮苦之人「釣竿」,在非洲透過「綠點計劃」種植桑樹,希望能建立1000間織帳篷教會,目前已有200多間。為興起年輕人,開啟的足球隊事工,目前已有10支足球隊,希望能增加到30支。

中華福音神學院戴繼宗院長表示,聽到華宣盟的宣教工作,他相信早期的宣教士們現今聽到這些見證,心中一定也大受感動。現今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教會愈發成熟,參與宣教的工作者愈來愈多。這個時代的宣教,不再是過去的「西方到萬方」,而是現在的「各處到各方」。

足球事工興起年青人(截取自直播畫面)

1865年,戴德生著急中國四億人口「奔向一個沒有基督的永恆」,他們沒有聽聞福音;因此他在英國布萊頓海邊,向神禱告:「神啊,請給我們24位樂意幫助且靈巧的工人。」後來,他帶領一批宣教士到中國,開始內地會的工作。現今有7000多個民族,幾十億人口未曾聽聞福音;神也在尋找「樂意」和「靈巧」的人,供他使用。當我們在此聚會,從「感動」到「勇敢的動」,到「趕快的動」,必能帶出實際的行動。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2021線上國家祭壇 在震動中持守那不能震動的

已連續10年舉辦的國家祭壇,今年改為實體與線上同步於11月6日上午6至9點舉辦。全台有超過30個教會聚會點,總計超過300人參與實體聚會;616間教會、近4,000位祭司透過網上參與。2021國家祭壇以「在震動中,持守那不能震動的」為題,主題經文是「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12:28)

在「感恩」時段中,陳文彬牧師指出,國家祭壇從2012年開始迄今,10年來已帶動台灣築壇獻祭的風氣,過去2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逾2億4700萬人染疫,500萬人死亡。台灣在神的保守下,即便今年5月間疫情升溫,進入三級警戒,有800多人染疫死亡,但3個月後疫情趨緩,出現零確診,社會逐漸恢復正常;今年3、4月台灣鬧乾旱,水庫水位見底,感謝神在梅雨季降下及時雨,解除旱象;今年東京奧運台灣代表隊大放異彩,拿下2金4銀6銅共12面獎牌;還有強颱風璨樹來襲,靠近台灣時卻轉向,未帶來災害。

在「悔改」時段中,黃瑞成牧師指出,今年天災人禍不斷,缺水旱災,也發生太魯閣號意外、城中城大樓火災等事故。在這樣震動的時刻,我們要靠著主得勝,且得勝有餘,交託一切負面給隨時幫助我們的神:一、各樣帶風向、不正確的消息在網上流竄;二、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K型經濟興起,原物料價格飛漲,就業市場與實體經濟復甦緩慢;三、青年「躺平」思潮興起。年輕人不婚不養,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四、執政黨跟在野黨在公投案、罷免案上爭鬧不休,加上內憂外患,民心不安。

「在震動中持守不能震動的:安息」信息時段中,王道玥牧師指出,安息就是全然信靠神;安息是神與我們同在;安息就是放下自己;安息就是遵行神的旨意;安息是渴慕神的國降臨;安息是順服神。「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在震動中持守不能震動的:轉化」信息時段中,蔡善宏傳道指出,神震動一切財富和權柄,從非神價值體系進入合神心意的管理和治理,這就是「轉化」。當聖靈澆灌下來,新的局面開展時,我們不能停留在舊思維,而是要成為新皮袋,才有辦法領受新油新恩膏的澆灌,得著產業。

「在震動中持守不能震動的:回復力」信息時段中,潘劉玉霞牧師說,在震動中持守那不能震動的,第一是要在震動中得著安息。如同耶穌跟門徒搭船遇上風浪,耶穌說「我在船上,你們要安息。」第二、職場中的祭司要捉住祭壇的角。如同今年猶太曆5782年是安息年,今天也是安息日,要在震動中重新得力。

至於震動中神所賜的第三把鑰匙就是「回復力」(Resilience),潘劉玉霞說,她觀察以色列跟這塊土地20多年,以色列本身就是主的見證,「缺雨不缺水」、「缺錢不缺房」、「缺土不缺糧」,以色列經歷5次中東戰役、集體殺戮,仍能在亡國二千年後,於1948年5月14日復國,而且回歸的以色列人都是大屠殺相關當事人。「國豈一日而生?」聖靈親自撫育安慰以色列人,歷代志下7章14節告訴我們,當我們悔改、自卑禱告時,神就要醫治我們的土地,而醫治就是回復,成為物質界恢復的力量。

「興起下一個純全世代的教會」信息時段,韓慧蕙牧師指出,教會年輕人流失的現象令人憂心,18-29歲沒有信仰的年輕人佔了38%;另外,世代年輕人面對挑戰,不同於以往,最大挑戰是「元宇宙」(Metaverse),就是在網路世界製作虛擬實境,生活習性、自我價值被虛擬世界牽動,虛擬和多元取代獨一真神。下一世代年輕人內心不堪一擊,罹患憂鬱、社群恐慌,心理健康堪慮。教會要傳承給下一代的信仰核心,就是要年輕人效法但以理,分別為聖,高舉神的名,突破眼前的黑暗權勢。

(台灣國度復興報魏麒原報導)

 

天上國民的盼望-【國度角度】專欄

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腓3:19-20)保羅屢次流淚勸告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及門徒,你們要一同效法我(林前11:1),並且警告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而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Destruction)毀滅)。這是一件非常嚴肅並且可怕的事。可能有人會問:教會中應該大多是已經信了耶穌的「信徒或門徒」,但當中竟有許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既已是信徒或門徒,還有可能沉淪嗎?

我們先要釐清,每個信徒都是真信徒、真門徒、天父的真兒女,真的天上國民嗎?答案是未必。「相信與信靠」是有分別的,「信而不服與信而信服」是大有不同的。約翰福音6章記著說:「他門徒多有退去,不再與主同行……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麼?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耶穌指的是門徒猶大,卻因30兩銀子出賣了耶穌,猶大是耶穌的門徒嗎?是!猶大是耶穌的真門徒嗎?不是,因他出賣了耶穌!

保羅表述,在未遇見主之前,他不單信神、且熟讀律法,也嚴守律法;愛神、熱心事奉神,且護教心切,行事卻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所以主對他說:「我就是你逼迫的耶穌!」(徒26:9-15)當時的保羅信有神,但因靈竅未開,未真正認識神,他以為自己在熱心事奉神,豈料卻是越發在逼迫神。他深明這謬誤,所以流淚提醒腓立比教會,許多信徒行事成為基督十架的仇敵!他們所信的神是來滿足自己,卻不知不覺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保羅同樣提醒羅馬教會,我可以證明他們(猶太教中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 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10:2-3)

猶太教領袖竟高舉「人的自義」凌駕在「神的公義」之上,審判及釘死了來拯救他們的受膏君、彌賽亞。這樣的慘痛歷史,還不足以令今日教會的領袖及信徒引以為鑑嗎?因主早早就提醒教會,末世將有可怕的事臨到教會,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約16:1-3)

我們既是天上的國民,豈不以天上的事為念?少年財主雖嚮往得著永生,但卻捨不得地上的財富,最終反失去天上的財寶,失去進入天國的應許!瞎子領路,二者都掉在坑,這豈不是我們現今作領袖的一記當頭棒喝,作信徒及門徒的鑑誡?安靜下來,想一想,你的心歸何處?終日正在顧念的,是上面的事,還是地上的事?「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10:39)

文@何寶生

 

 

呼喚中國的父親-【回家的旅程】 專欄

2011年,聖靈在中國做了一件奇事:中國的父親是兒女的眼淚哭出來的。第一位被點將出來的中國父親是張榮亮牧師(亮爸)。亮爸是中國教會最黑暗時期的福音拓荒者,他創辦的華人歸主教會(前稱方城團隊),是中國五大家庭教會之一。亮爸生於1951年河南方城一個窮困的木匠家庭,少年信主,後來為堅持信仰而數度入獄。1971年至2011年間,亮爸6次進出監獄,度過共16年的鐵窗生涯。每次出獄後,他就繼續熱心傳道,推動了河南大復興。亮爸和太太育有兩個兒子,全家一同事奉主。他的著作《火煉的使徒》(香港國度事奉中心出版)一書,爲神在中國家庭教會的奇妙作為勾勒了歷史性的圖畫。

有人問他的教會大約有多少人,他說:「五百萬人吧,保守一點。」這位謙卑的神的僕人理當是中國父老,但故事沒這麼簡單。下面是他所分享,中國兒女們怎樣用淚水把他這個父親喚出來的精彩故事:

2011年10我剛出獄不久,就有兩位姊妹叫我去武漢。我推辭說還沒有到家不方便。我想這群城市人都是富人,我是窮人,不是一塊兒的人啊!要參加他們的分享,我為難,心裡有點拒絕。後來她們說:「你忙,我們來找你。」哎呀,這群人要找我,還不如我去找他們呢。因為他們來,我怎麼招待呢?我剛從獄中出來,對社會的一切都比較陌生我就乾脆找她們去了,當時不知道爲什麼心中很歡喜。到了武漢,那裡的人十分熱情,都稱我爲亮爸,我有點不好意思,這個稱呼對我來說有點太大了。

後來仲權牧師說話了,說這些年我們不在家,他作了中國的代理爸爸,現在我們從獄中出來了,中國應該有自己土生土長的爸爸讓在十字架道路上一塊兒哭過笑過的人來帶領中國,作中國的父老。讓我來作爸爸的代表。

我感覺這個任務好大啊!這麼大一個國家,將近一億名基督徒,現在的基督徒又有文化又有修養,讓我這個山裡放羊的老農民來作這個國家的父親,我感到不配不稱職。我對他們說,等別人來作這個角色,我不行。我只會粗手粗腳地帶領羊群,禱告醫病趕鬼還可以,當爸爸,我沒有那身量,擔不動啊。

當時我們是初次見面都不熟悉,他們都圍上來,要我作中國的爸爸!他們哭,一直求告神,他們的眼淚和迫切實在感動了我中國哪裡來這樣一群人啊!路得姊妹說:「我們都是你養的,都是你生的。」我心裡想,不對呀,我沒有來過武漢,咱們不認識,這是第一次見面。他們知道我心裡想什麼,他們說:「傳福音給我們的人,不是你就是你的團隊,不是你的團隊就是你團隊差派的人,不是差派的人就是受團隊影響的人。總之,我們要稱你為爸爸!」

 我的心受不了我自己的羊,團隊裡的人,經常和我在一塊兒生活的人,還有拒絕我,背叛我。這群人沒有見過我,反而說是我生的。這個見證太催人淚下了,我被吸引感化了……在感召之下,我默認了。

一個爸爸站出來了,五大家的父老們也就一個個站出來了!這些中國的父親不是完美的,但是他們不是人選拔出來的,是在中國下一代無父的哀哭中,被聖靈催生出來做這個時代的先鋒爸爸。有人說他們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的父老,其實他們不是自願的。他們不圖名不圖利,只因爲中國需要爸爸,他們就勇敢地擔當和站立。神在等著中國的父親出現,因為祂要將一把重要的鑰匙交給中國。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二)仳離的議題(中)-【選民系列】專欄

仳離議題三:神的選民是猶太人還是教會?

猶太教第三個支柱是以色列人。以色列的揀選是由一個盟約所密封,神將自己與以色列捆綁一起。猶太人作為選民肩負一個神聖責任,就是「作外邦人的光」,彰顯神的榮耀,以敬虔的影響力去祝福世界。

猶太人一直努力抗拒文化和民族的同化,這在公元前2世紀的馬加比起義中得到了證明。「猶太教」這個詞是在那個時期首次使用的。鄧恩(Dunn)說:「這個詞被造出來是為了反對『希臘化』,正是為了表達猶太人對聖約信仰的確認。」希臘帝國消失了,但希臘文化在羅馬帝國仍然盛行。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後,猶太人試圖在沒有聖殿的情況下重建猶太教,藉此將基督徒社區與猶太會堂區分隔開,從而努力保留和鞏固自己的猶太性。另一方面,教會擴大了,外邦信徒的人數超過了猶太信徒。教會看到聖殿被毀及猶太人的分散,就將猶太人的敗亡解釋為神的懲罰和拒絕。

外邦教會基於這種心態,在第2-4世紀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傲慢和替代思潮,教會聲稱自己已經取代了以色列。作為『新的』以色列,外邦教會便在屬靈上接收了屬於以色列的一切。在此期間,外邦教會開始了去猶太化和希臘化的進程,將自己視為新以色列人。

仳離議題四: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

猶太教第四個支柱是以色列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條款包括將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創17:8),以色列能擁有或繼承它。猶太人認為以色列土地比任何其他土地更為神聖,但擁有它取決於他們的服從。在反抗羅馬人起義之後,猶太人被逐出這片土地,分散在各國。由於以色列不復存在,教會開始用靈意解釋土地的概念,使地上的迦南幻化為抽象無形的天上迦南。

猶太人將以色列地視為地球的中心(結5:5;38:12),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聖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聖殿是這片土地的焦點,也是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雖然耶穌對聖殿持肯定態度,但宗教領袖發現耶穌一些關於聖殿的說法是不可接受的。

首先,當耶穌醫治癱子時,祂宣布他的罪得到赦免(可2:1-12)。一些文士聽到這話就很生氣,因為癱子的罪沒有在聖殿裡獻祭就被赦免了。根據他們的信仰,獲得神寬恕的必要程序是通過獻祭制度,因此耶穌的宣告傳達了一種思想,即獻祭制度是不必要的。

其次,耶穌最冒犯他們的話是:「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這成為對耶穌的指控之一,甚至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有些人還以祂毀壞聖殿的話來侮辱祂(可15:29)。他們視耶穌這些話是挑戰他們猶太教的權勢。猶太教領袖對土地問題非常敏感,他們誤解了耶穌和祂的追隨者對土地和聖殿的意圖。在兩次反抗羅馬人的起義中,當猶太人失去聖殿和土地時,誤解進一步惡化,導致猶太教和基督教進一步仳離。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穆斯林改信基督 生命走出空虛和黑暗

穆斯林歸主者Aisha出生於約旦,最近她接受電台訪問,述說自己改信基督的故事,並談到她第一次向耶穌祈禱,便馬上感到極大的平安。

就讀天主教學校的Aisha從小對耶穌充滿好奇,同時對伊斯蘭教和救恩充滿疑問,但保守的穆斯林家人一直勸勉她只能談論阿拉,不要談論別的信仰。「每天起床,我感到必須要做這做那,以賺取阿拉的愛,心裡卻一直忐忑不安,感覺這一切是迫於無奈,並不是由心而發。我會問祖母、姑母和爸爸,他們總是說,除了阿拉,沒有人知道。」Aisha每週上兩課伊斯蘭課,但卻感到這信仰向自己是隱藏的。「我們不可以發問,這是我們一直所受的教導,從小我們就知道,不可以問太多信仰的問題,而這就是我們的一生。」

Aisha的父母在2000年離異,她和3兄弟姊妹跟隨母親移居美國。「我習慣約旦的生活和文化,從約旦搬到明尼蘇達州的轉變和挑戰很大。那段時間非常艱難,是我生命中黑暗的時期,我非常迷茫,並感到抑鬱和焦慮,想過了結生命。有一天,我在房間裡呼求阿拉說:『我不知道你是否存在,多年來我向你祈禱,卻一直意識不到,也感受不到你。』」

那一刻,Aisha體會到或許耶穌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從那裡傳來『耶穌』兩個字,在一瞬間我的思緒停頓了,頓悟到要是耶穌就是我一生所追尋的,那我怎麼辦?要是耶穌就是那位可以填滿我從小就感覺到的空虛,我該怎麼辦?那一刻,我感到需要向耶穌禱告,於是我望著天空說:『耶穌,我不知道你是誰,但如果你就是你自己所說的那位,請向我啟示你自己,因為我不想再如此活下去了。』當時我18歲,而那是我第一次在禱告後感受到平安,就是在我第一次向耶穌祈禱的時候。」Aisha後來認識到其他的基督徒,並開始讀聖經。「我平生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因為耶穌自己。於是我一頭栽進聖經,為主的愛神魂顛倒。」

禱告:求主繼續施行神蹟,向穆斯林啟示祂自己,澆灌祂的大愛。

(來源:CBN News,2021年10月27日,Asher Chiu編譯報導。)

 

 

三地歌手聯合演唱 以音樂凝聚人心

來自以色列、非洲和美國三地的著名歌手合作以希伯來語和英語演唱《The Blessing》,歌曲由致力帶領美國年輕基督徒了解現代以色列社會的志願機構Passages和以色列教育倡導組織StandWithUs聯合發佈,旨在讓人們意識到世界各地的反猶主義正日漸增長。

格林美獎得主、知名鄉村音樂歌手Ricky Skaggs與格林美得獎福音歌手Jacky Clark-Chisholm,以及以色列流行音樂界知名歌手Avraham Tal、Dudu Aharon、Narkis、Eden Meiri和Gali Atari等一起演唱,還有非洲歌手Rahel Getu、T.Y. Bello、Mynah Rams和Passages學生和聲合唱團參與其中。Skaggs表示:「這樣的合作很美好,看到歌手們傾出自己的心獻唱,以及他們臉上的笑容,實在是太美妙了。」

參與的歌手們相信音樂具有強大的力量,能抵抗反猶主義等仇恨意識形態。以色列歌手Dudu Aharon 說:「以色列可以發放很多反猶太主義的影片,但我相信音樂能帶來凝聚和團結。」Passages的執行長Scott Phillips相信音樂能夠超越文化界限,向每個聽眾的心說話。「我們的禱告是,這個項目能提高人們對反猶主義威脅的關注,加強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聯繫,讓他們對聖經所記述的以色列和現代的以色列有更深的理解。」

歌曲《The Blessing》於2020年由基督教敬拜歌手Kari Jobe和Cody Carnes演唱和發行,後來被不同歌手以不同的語言翻唱。歌曲內容以民數記6章24至26節為基礎,是猶太祭司和父母在安息日對他們孩子的祝福:「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這是首次以希伯來語和英語翻唱,項目由美國以色列裔商人Daniel Berkove牽頭。Berkove在底特律郊區長大和接受教育,現居於以色列,他的工作遠及非洲。Berkove表示:「從本質上來說,這個項目關乎我個人的經歷。我是一個來自祭司家庭並遵守律法的猶太人,每天背誦祭司祝福,合唱影片的主題正反映了我自身的經歷和信念。同時,這項目關乎團結,推動人們頌揚彼此共同擁有的價值,不要專注於讓我們分裂的事情。感謝Passages支持這個項目,使之得以實現。」

禱告:願神興起更多國家,對齊神對以色列的心意,同得神藉以色列所釋放的福氣。

(來源: CBN News,2021年10月28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中東基督徒於困境中堅持援助難民

在過去10年,中東是世上其中一個接待最多流離失所的人的地區,他們有許多是來自從2011年起飽受戰火摧殘的敘利亞,也有不少從遠方的阿富汗而來。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雖然伊朗和巴基斯坦收容了九成的阿富汗難民,超過220萬人,但隨著他們難以接收更多難民,加上難民希望移居歐洲,使得中東地區成為許多移民的必經之路。今年夏天,美軍撤退和塔利班奪權引發阿富汗移民潮,中東地區因而開始計劃接納更多的移民人口。

約旦福音委員會主席David Rihani說:「難民徒步離開國家並不容易,他們要跨越陌生而崎嶇的地勢,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逃亡的弱勢族群,尤其是基督徒,皆活在恐懼之中,並面臨邊境人口販賣和虐待的威脅,我們正為他們的人身安全禱告。」

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數字顯示,單單在約旦境內,就有超過75萬名尋求庇護或定居的難民,他們大部分來自敘利亞。Rihani表示:「約旦收留了數萬名從阿富汗撤離的難民,成為他們前往其他收容國家前的臨時棲身地。我們一直站在接收難民的最前線,但我們國家的經濟也受到影響,需要國際援助。福音教會在其中擔當關鍵的角色,許多教會都敞開大門歡迎難民,為他們提供食物、衣物和庇護。基督徒更開放自己的家,收留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難民家庭。我們為婦女開設職業訓練中心,教授她們能以養家的一技之長。如果阿富汗難民獲准在約旦定居,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同樣的援助。」

Rihani又指出,在阿富汗基督徒難民逃離國家之前,教會已經開始接觸和救助他們。「我們一直跟一些正在逃命,但仍被困在阿富汗的家庭保持聯絡,約有70個家庭,共約400人,大部分都是婦女和兒童。」Rihani強調,福音教會的行動是為了提高全球對此議題的關注,進而為這些難民尋得棲身之所。他們期望阿富汗鄰國,尤其是巴基斯坦和伊朗,能收留身處險境的基督徒,為他們提供庇護,直等到他們獲得其他收容國家的簽證。

黎巴嫩縱然面對內憂,仍然是世上收容最多難民的國家之一,人數超過87萬。福音派組織,黎巴嫩教育及社會發展協會營運總監Wissam Nasrallah說:「因著持續多年的危機,社會大眾早已感到疲憊。因為所遭遇的各種災難,當地人民也感到脆弱。不少基督徒持續忠心服事難民,同時關顧當地人民身心靈的需要。」

今年8月,伊斯蘭國組織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發動自殺式爆炸,引發國際關注該地區的聖戰行動。Rihani說:「我認為伊斯蘭國會趁阿富汗政局不穩乘機奪權。我們需要從過去幾年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情況中汲取教訓。」Nasrallah指出,數百年來,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共存,基督徒透過教育、醫療、科學和文學等為中東地區文化建構作出積極貢獻。然而到了20世紀,因著低生育率、移民、宗教迫害和暴力事件,中東的基督徒社群人數不斷下降。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都出現基督徒外流。

「每個基督社群均盛載著一部分的基督教歷史和中東歷史,隨著基督徒人口流失,中東地區正在失去其部分的靈魂和多元性,教會也正在失去人力和資源,於區內見證基督的力量都將受到限制。現在是關鍵的時刻,倘若今天我們不採取任何行動,古老的教堂將不會再是社群敬拜的地方,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將都變成博物館。」Nasrallah補充說:「如今不少基督徒都掙扎於去留的問題,到底該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而選擇離開,還是該留下,積極為主作見證。」

禱告:求主祝福和保護中東教會,在困境中堅定信靠,為孤兒寡婦和寄居的帶來盼望。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10月15日,Amy Fong編譯報導。)

 

 

美國家長自發值班 校園暴力事件不再

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群父親看到孩子就讀的學校暴力事件日漸上升,決定以特別的行動來應對。

接近40位父親加入了「值班爸爸」(Dads on Duty)行動,在什里夫波特(Shreveport)的南木(Southwood)中學校園輪流值班,協助監察學生活動,努力防止騷亂發生。行動發起人Michael LaFitte表示:「身為孩子的父親,我們認為能夠照顧和保護我們孩子的最佳人選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數月前,三天內就有23名學生因為在校內打架而被捕,但自從值班爸爸來到後,再沒有同類事件發生。值班爸爸早上來到學校歡迎學生回校,然後一整天在校園維持和平。一名學生指校園的打架事件馬上止住了,「學生開始回來上課,學校現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使我感到安全。」爸爸們以幽默的方式跟學生說話。「他們會跟我們開玩笑,例如說我們的鞋帶沒有繫好,但其實是已經繫好了。」

「值班爸爸」表示,他們打算一直繼續這個行動,並希望在整個路易斯安那州,甚至全國成立分會。「不是每個學生的生命中都有一個父親的形象,我們希望能夠在這裡為他們帶來改變。」校長Kim Pendleton說,學生喜歡父親們在身邊,他們都是在居住的社區或教會見過的熟悉面孔。她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家長參與這個行動 。

禱告:願天父藉爸爸們釋放的愛大大擁抱每個孩子,除去一切恐懼和不安。

(來源:CBN News,2021年10月24日,林國祥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