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疫情後教會聚集的反思

+按圖放大

 

上一代

距離減緩屬靈成長                         

疫情之後教會主日崇拜轉為網上舉行,個人認為負面影響多於正面。我們在現場與弟兄姊妹一同敬拜能更投入和同心,而網上敬拜令人產生一種距離感,我們很容易變成了觀眾。另外,網上聚會對初信者靈命培育也有影響,初信者很需要教會和眾肢體的牧養和激勵,去建立和堅固他們的屬靈生命,但通過網上方式很難親身支援他們的實質需要。如果初信者因網上的距離而未能投入到信仰群體,疏遠聚會,靈命成長會變得緩慢,就很容易被世界吸引而拉走。

探討分散聚集的可能

我們教會是租用學校禮堂聚會的,在疫情初期學校停課期間,我們改到公園草地崇拜,同時安排網上直播。後來政府收緊限聚令,教會只設網上直播,當時出席人數減少了近一半,大家在家裡崇拜較難全程專注,有些父母也忙於照顧小孩,恢復現場崇拜後大家都馬上回來。團契聚會則較彈性,可以在網上、家庭或外出聚集,所受的影響相對較低。

近年隨著疫情、社會和政治環境變化下,我們對聚集的目的和形式,教會發揮的作用也有所反思,並開始探討微教會或家聚的可能,不再限於教會建築內,而是靈活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聚集。信徒不單靠牧者餵養,而是彼此牧養,一同領受和完成天國使命。

增設聚會點

我們聚會的場地是學校,當學校不開放,聚會就只能轉到網上直播。我認為現場聚集比較理想,弟兄姊妹一起在神的殿裡敬拜,聖靈的同在更大,肢體之間的凝聚感和交流也較強。只透過網上直播敬拜,對靈命有一定影響。而兒童主日學轉到網上,較難察覺小朋友的情緒變化和心靈需要,難以做到面對面的個別關懷。

學校復課後,我們的場地使用受到限制,周一至五不可以在學校聚會。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租用一間村屋作聚會點,周末以外的聚會,包括小組、禱告敬拜祭壇、禱告服事等都在那裡進行。一些沒有接種疫苗的弟兄姊妹周日也在那裡參與崇拜。若是將來政策有變化,我們完全無法在學校聚集,也有一個聚會的地方。

 

下一代

網上崇拜參與較被動

我們教會在疫情前已經設有網上直播。疫情期間,當所有聚集都只在網上進行時,我們發現許多長者因不熟悉網絡科技而無法參與,弟兄姊妹馬上去關心和教導他們。網上敬拜和現場很不一樣,大家現場一起敬拜較能全情投入和專注,透過電腦屏幕參與有距離感,參與也變得較被動,同時也缺少了聚會後與弟兄姊妹的交通。平常崇拜後我都會整天在教會,與弟兄姊妹聊天和玩樂,網上崇拜期間很掛念大家。我知道有一些相熟的家庭會到彼此的家裡一起參與網上崇拜,維持面對面的交流與守望。

 

團契方面,疫情期間教會鼓勵大家自發聯繫,以小組形式作更深入的分享,不用等到既定的聚會時間才相聚。而團契改為網上進行反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一些過往因工作不能到教會參與團契的肢體,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在網上參與,他們都很享受這樣與大家見面和聯繫。

愛是突破限制的動力

我認為聚集的方式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無論是現場,還是網上,只要我們對神渴慕,對身邊的人有愛,就能適應不同的處境和改變。透過直播,人的心都可以被神觸摸,包括未認識神的人。有些我們以前未能觸及的群體,在網上觀看了我們聚會的直播後他們而來到教會,也因此信了主。

 

當我們渴望相聚,不用特定的架構和召集人,我們都可以相聚。教會有一對夫婦,他們自發邀請弟兄姊妹到家中吃飯,後來變成每個星期的聚集。吃飯的同時,我們會一起敬拜、讀經和玩遊戲,當中有兩位弟兄姊妹,大家以前都不太熟悉,因著這樣的相聚,大家的認識多了,他們也感到教會是一個家。

線上線下都能敬拜交通

疫情期間,教會崇拜和小組聚會加添了網上形式的參與,因此,移居了外地的弟兄姊妹也能繼續參與聚集,大家能夠在網上見面,感覺是在一起的。現在崇拜同時維持實體和網上直播,由於現場出席人數有限,需要每星期在網上預先報名,大家都希望能夠在禮堂參與,因此每次報名的情況都很激烈。

 

我是在疫情後信主和加入教會的,從疫情爆發到現在,我認為教會的安排和作出的變動都很好,無論弟兄姊妹是否親身到教會,都能夠繼續敬拜神,與神親近,彼此相交。

受訪對象:Tom、Samuel、Grace、Rita、Vina、許守仁博士

 

 

【兩代對講】職場信徒牧養的探討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為同事打氣作見證

作為在職信徒,我們生活大部分時間和遭遇的事都在職場裡發生,單靠邀請人進入教會認識信仰的影響力很有限,基督徒每天的生活見證和服事很重要。無論是同事或客戶,當他們向我傾訴心事,我都會跟他們分享自己如何經歷禱告的大能,鼓勵他們嘗試禱告,也會跟他們分享詩歌和見證,送小禮物為他們打氣。有一段時間,一位年輕同事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就邀請她每天早一點回到辦公室,在上班前跟她一起禱告,她的媽媽也好奇為何公司有人如此關心女兒,後來她與媽媽都信了主。同事和客戶信主後,我會帶他們到教會或鼓勵他們到就近的教會,在一個群體中接受牧養,同行成長。

開辦午間查經禱告會

我的公司有一個成立了十多年的基督徒小組,每星期一起查經和禱告,也會邀請牧者分享信息,有不少在信仰路上失落了的同事生命再次被燃點。我們也會邀請未信者參與聚會,有同事也因此信主,然而他們習慣了在工作的地方和午餐時間聚集,周末都有其他安排,大多不會選擇去教會。對他們而言,午間崇拜或聚會比較能幫助他們成長。 幾年前開始,我負責在公司帶領跑步和網球等興趣小組。小組成員都不是基督徒,但從我們的交談和相處中,他們能更多認識神,尤其經歷到神如何掌管天氣。當我們要外出活動卻遇上打風下雨打算取消活動時,我就跟他們說,禱告吧!天父每次都讓我們經歷到祂的奇妙,活動時天空放晴,活動後就傾盆大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同事都知道不是巧合,看見神垂聽禱告,他們都驚嘆:「你的耶穌真的很厲害!」

活出傳承文化

我在數年前成立了一間IT公司,並長期推行學生實習計劃,因此公司裡大部分員工都是實習學生。最近,我所參與的基督徒商會有不同行業的老闆都開始推行學生實習計劃,期望在職場中活出傳承文化。他們除了教導這些將要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專業知識外,透過相處共事,年輕人也看到基督徒如何做生意,如何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實踐神的話語和價值,從中認識到信仰。我們更打算開放商會會議,讓這些實習生參與其中,在一個更大的生意網絡幫助年青人從更多面向學習天國價值和天國營商理念。

 

下一代

職場使命的再思

我的公司有一個由資深基督徒同事發起的午間團契,希望透過每星期聚集,大家能在面對工作的問題和壓力中彼此鼓勵,一起尋求神的心意,同時也希望推動大家帶未信的同事來,認識信仰,了解基督徒如何看待工作。然而慢慢走下來,我們發現大家身處不斷追趕目標和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中,不容易建立深入關係,午飯時間也分身乏術,因此現在我們還在繼續摸索和調整。過程中我也會反思,如果基督徒同事只是單純聚在一起,但沒有意識要去完成大使命,聚集的意義何在?而大部分的基督徒同事都有教會生活,若然大家繼續在各自的信仰群體被建立,在工作上盡忠,活出屬神兒女的信心和影響力,這樣是否比較好?

工作中訓練信徒

我是一名斜棟族(Slasher),因此有機會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例如中學生、在職人士,甚至長者。當我有機會向他們分享信仰,大多是從他們切身的問題或煩惱的事情開始。尤其年輕人在成長中面對不同的困惑,在聆聽和開解他們的同時,我會為他們禱告,告訴他們神能夠幫助他們,並鼓勵他們尋找神對他們生命的心意。而因著不同工作的連結,我有機會把這些年青人帶到教會。最近我在教會負責聚會直播和音控,需要人手搬運和裝卸,我就請了一班年青人來幫忙。這些聚會的信息比較貼近年青人的需要,他們在工作的同時也能更多認識神,對福音的心開放了,也有失落了的信二代因此再次回到教會。

將福音帶進社區

職場信徒除了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見證神,帶領身邊的人成為耶穌的門徒外,當他們凝聚一起時,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把福音帶進社區。我在一個職場信徒群體開設的共享空間中工作,希望藉此接觸那些來自修、工作和休息的年青人。有時候看到不少前來溫書的學生似乎壓力很大,我們會主動關心他們,請他們吃飯,一起聊天。當有人願意聆聽和陪伴,他們感受到愛與接納,就很自然地分享自己的心事,家庭和生命的問題。當中一些未信主的年青人也接受禱告服事,並開始參與聚會更多認識神。每年我們都會舉辦市集,去年我們開始邀請學生一起籌辦,過程中職場前輩與他們同行,教導他們如何營運生意、聯絡客戶、市場推廣等。

受訪對象:Anthony、寶儀、Charles、Marco、威、Wendy

 

 

【兩代對講】(10) 教會的發聲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各盡其職

當社會或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合乎聖經真理的現象,教會就需要發聲。不同人有不同恩賜,發聲的方式就各有不同。有的是透過文字或媒體,宣揚屬神的文化和價值,發出與世界不同的聲音,改變社會氣候;有的是透過影響立法,從政等,從社會需要或民生政策方面去彰顯神的慈愛和公義。然而在一切回應之先,重要的是要領受這是出於神的揀選與呼召,而不是出於血氣或自我私慾的回應。

堅持宣講聖經真理

作為一名牧者,我認為教會在任何的動盪變遷裡,都應深信神在掌管,不讓世界的聲音取締神的話語。不論人的見解如何,堅持只聽神的聲音,發出從神而來的回應。即使因此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別人攻擊,但忠於自己所領受從上頭來的聲音,帶領群羊焦點不偏離神,仰望神國,這是教會應該有的發聲。

我認為,現今的末後世代,神正加速帶領教會滲透不同領域以行動發聲,叫不同的人歸向祂。當神所揀選的人配合神的時代計劃,把資源歸到神的國度,社會的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都會在神國的豐盛和流動裡得以解決。

集合力量和經驗

教會除了要對社會的不公義情況發聲,其實也應對社會的好風氣和事情予以認同和鼓勵。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大眾所關心和響應的議題,社會已有普遍的論述和行動,而教會除此之外,更重要是從聖經的角度和價值觀發出聲音。例如環保議題,教會可從神的創造和信徒作為管理者的身分去理解和回應。

以我所觀察,在貧窮議題上,過去十多年越來越多香港教會在行動上作出回應,相對而言,在言語上的發聲是少的。而且很多時候教會是單獨去做,使資源的運用出現分散或重複,教會之間倘若能更多配搭,集合大家的服事經驗,一同探討長遠對策,就能更深推動教會回應,甚至對政策作出建議。

 

下一代

以音樂發出神的聲音

我認為教會應以天國價值和信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而不是因著某些事情發生才作出回應,這是信徒群體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影響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其中一方面的影響是關於音樂文化,現今的流行歌曲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部分以情歌為主,帶人沉溺失戀的痛,找不到出路,也有歌曲帶有扭曲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多時候聽眾是被動地吸收。我們需要有不一樣的聲音,改變這種風氣,恢復神創造音樂的不同面向。我現在主要透過創作流行音樂來傳遞屬神的價值觀,希望讓更多人聽到神的聲音,特別是未信的朋友。近年看到有不少年輕人創作流行歌曲或敬拜歌曲,透過網絡或媒體發佈,我期待這些聲音能夠匯聚起來。

運用社交媒體的力量

很多時候,教會以外的人會覺得教會很神秘,也不了解教會群體的想法。我覺得教會可以透過社交媒體,就社會事件和大眾議題,從聖經角度提出看法和回應,於不同層面發聲,同時拉近教會和社會的距離。另外也曾聽聞有牧者支援一些因社會運動面臨訴訟的年輕人,即使牧者未必認同他們的想法和做法,但願意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援助,並長期關心他們,當中的一些年輕人也因此信了主。

年輕人需要明確的方向和支持,教會一般很支持憐憫關懷的服事,也很欣賞年輕人參與。然而面對某些議題,教會的立場會變得很模糊,這也是年輕人就社會議題發聲所面對的挑戰。

受訪對象:機構同工Raymond、學生彤、牧師Paul Wong、音樂人Hannah、職場信徒Priscilla

 

 

【兩代對講】(9) 穆宣工作在香港的發展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你在穆宣中是什麼角色?你在傳福音中有什麼深刻經驗?

Jubilee:我主要是一個推動者,我會去不同教會機構宣傳穆宣。我以前很心急,當我知道穆斯林的需要,我就將自己裡面的東西全部講出來,很多人未預備好去接受,就有點強迫他們去聽,反而帶來反效果。過去我對一位穆斯林朋友講出一些他不想聽的內容,冒犯了他,現在我們也不能做朋友了。我現在知道,他們需要很多時間去觀察和了解我們,我們才能講出我們最想分享的東西。
Boris:我的角色比較間接,我建立了一間教會,推動宣教也是教會的目標,我的負擔是向本地穆斯林宣教,但因著我的穆宣經驗不多,將來我很想與有經驗的宣教團隊學習,然後在教會推動。
嘉榮&Denise夫婦:我覺得可以透過奉獻支持穆宣事工。
Sunshine:在過去一年,我參與了前線的穆宣工作,現在於香港推動穆斯林宣教。我以前以為穆斯林很難信主,但在宣教中,我們的小隊帶領了31個穆斯林信主。我看到神真的預備中東穆斯林的心去接受福音,如果我們可以將基督的愛帶給穆斯林,那麼我們講什麼他們都願意聽。
Tony:我的角色是歡迎者和動員者,我在校園服事,會接觸很多來自穆斯林國家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不少我所接觸的穆斯林是大學中伊斯蘭協會的會員,他們也接受訓練如何回應基督徒,甚至是向我們傳教。如若我們所傳講的是真理,我們是能夠有好的回應,甚至轉化他們。
Botan:我的角色是在香港推動宣教。在傳福音中,我發現有幾種類型穆斯林:一種是不太在意的穆斯林,我們可以慢慢向他們講解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分別;另一種是受到伊斯蘭教很多欺壓的穆斯林,他們就很容易接受基督教。還有些人講到宗教就會與我們辯論,所以需要先與他們做朋友,表達我們的愛,最有效的方法是談論生活的疲憊和不開心,突出救恩的重要。

 

 對講環節

Jubilee: Boris,香港教會對穆宣的工作都比較滯後,你作為牧者,認為教會可以如何做多一些?

Boris:我會提議在教會舉辦一些穆宣祈禱會,分享關於穆宣的信息和見證。禱告會舉行一段時間後,教會可以安排一些穆宣活動,例如探訪難民事工等,如有信徒有感動,就進一步裝備他們,成立代禱支援團隊,然後差派他們出去。我想按照這個方向,教會應該可以興起更多信徒參與穆宣。

Sunshine:Boris,如果你教會有超過一位的年青人表示想去參與前線的穆宣工作,你最大的考慮是什麼?基於什麼原因你會讓他們進一步參與?

Boris:我會用一種傳統的方式,就是問心事,去了解和印證他的感動是否從神而來的。如果他是覺得好玩新鮮,那麼我會告訴他花多些時間祈禱。如果我肯定這是從神而來的感動,我會鼓勵他參與,與他同行。

Tony:Boris,很多教會覺得年青人要接受傳統的神學訓練才可出工場,你怎麼看?

Boris:這就是為何大部分教會不能差派穆宣宣教士的其中一個原因,我不會要求年青人一定要讀神學,但他要對聖經有濃厚的興趣,用心研讀聖經。如果我對於他對聖經的理解有信心,我就有信心差派他出去。因為宣教不是靠講道理去說服別人,最重要是讓人看到耶穌基督的愛。

Jubilee:回應Tony的問題,我不同意要讀完神學才可以出工場,但我看到有些熱心的信徒很想出去傳福音,當我和他一起去探訪家庭的時候,他不懂如何問候人,也不知道如何講福音和禱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很擔心,他們是否預備好去前線成為福音的使者?我覺得服事的人要有最基本的訓練,若不是,就未必成為工場的祝福,反而成為負累。

Boris:我回應Jubilee,服事的人有基本程度的訓練是好的,但有時神會使用一些初信熱心的信徒,我相信宣教士不應做獨行俠,單打獨鬥。如果一個團隊去宣教,其中就有很多角色,初信者可能不是負責開口,而是負責支援或物流,讓他跟著去,也是一種「在職培訓」。

Sunshine:Denise&嘉榮,你們覺得如何實質使用敬拜參與宣教?

嘉榮:我曾前往內地和菲律賓短宣,我發現我們的語言不一樣,他們未必聽懂聖經的道理,但當我們拿著結他敬拜,就能吸引他們留心,而且能在敬拜中感受到從神而來的平安與喜樂,比起我們說話,講很多經文更能帶出那份平安。

Botan:我回應嘉榮的情況,我在教會中也是敬拜者,帶領敬拜能夠祝福土地,但同時我又覺得無法深入服事他們。但當我近身去服事他們,就發現那個滿足感很不同,除了敬拜之外,其實與他們對話,才是祝福一個人的生命。

關於穆宣這個議題,你有什麼想向上一代說?

Botan:我們需要教會提供平台讓我們分享,穆宣的需要很大,我們不能只跟著想要的服事方向而行,很多人想要的就是更多敬拜,或者服事不同年齡層的人,而忽略了這個群體。神確實留下了一些餘民在我們中間,每次我們去教會分享,總有些人一直計劃去宣教,但沒有適合的時間,所以我總是鼓勵他們,現在就是那個時間。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原來這就是答案,只需要放下這一刻的擔子,就能踏上穆宣這條路。
Tony:教會可以在自己的處境中接觸穆斯林,當我們說要做社區工作,我們會忽略了穆斯林群體,仿佛他們不是社區的一部分,但他們其實真實地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空間。求神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他們都是我們的鄰舍。
Sunshine:當年青人去宣教,無論教會或父母都擔心他們會出事,或承受不住,但正如保羅所說,我們承擔這個職事不是出於自己,乃在於神。在過去一年的服事中我看見,只要宣教士時常與神連結,無論有多少困難和挑戰,都能承受,因為是神真正為我們擔當。

 

受訪對象
上一代

Jubilee,以前是社工,數年前開始服事難民

Denise ,從事文職,期望更多探索敬拜與宣教的關聯

嘉榮,從事工程,從教會弟兄的事工認識穆宣

Boris,網絡教會牧者,較少宣教經驗

下一代

Botan,大專生,前年曾去中東宣教一年

Tony,機構同工,主要服事校園中的國際學生

Sunshine去年前往中東宣教一年,主要服事難民

 

【兩代對講】(8) LGBT群體的關愛與牧養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1. 面對LGBT運動的興起,你認為教會需要回應嗎?
  2. 教會或信徒應該如何關心LGBT群體?
上一代
面對LGBT議題,我認為教會應從兩方面回應。第一是在道理上,面對不屬神的觀念,我們要宣講真理,分享合神心意的價值觀,不容讓屬世的觀念影響下一代。第二方面是在道路上,很多LGBT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在缺乏愛之下產生了這選擇。我們在宣講真理的同時,要給人有路可走,與那些很想走出掙扎,經歷醫治的人同行,讓他們從缺乏和痛苦中找到出路。

同時,愛能除去不安全感,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真實地生活與同行,因此我們要興起屬靈父母和家人。幾年前,我們教會迎接一位被主醫治的肢體進入家聚接受牧養。有人陪她買衣服,有人幫她打扮,有人為她做飯……大家都獻上自己的一份,就跟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家人一樣。後來她領受異象要進入校園作福音工作,發現校園有不少屬於這群體的學生,現在她一方面接受牧養,另一方面被恩膏成為屬靈家長,與學生同行。

我認為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不是一個話題,而是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尤其當世界不同的地方相繼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這個議題很敏感,當我們強調婚姻是一男一女時,很多年輕人就覺得我們是歧視其他性向的人,這其實是一個謊言。在聖經裡,面對假的東西,耶穌的做法是去彰顯真。很多時候基督徒的婚姻都不怎麼讓人羨慕,在教會成長的孩子也不羨慕自己所看到的。因此教會要鞏固家庭,彰顯美好基督化家庭的模樣。當別人看見許多破碎的關係可以破鏡重圓,夫妻恩愛,他們就會羨慕。

另一方面就是要去愛和包容,但不代表妥協。許多時候我們傾向先講真理,說不能這樣做,應該怎麼做,就使人卻步。我們應該讓他們先感受到耶穌接納的愛,就如耶穌看到撒該,不是指責他犯了多少罪,而是說要到他家裡住。當人被耶穌的愛融化,聖靈就會光照,讓他們自己有悔改的心。

 

下一代
香港的教會過往對LGBT運動的回應都集中於法律條例的修改,但其實性解放的風氣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並且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所看的電影,聽的歌曲,支持的藝人等,都在灌輸這方面的信息。我認為教會要主動去實踐合乎聖經真理的性教育,配合他們年齡和階段的身心靈發展。當他們對神的創造有一個健全的觀念,就懂得如何去分辨對錯。

受華人文化影響,過往教會較少在公開場合探討性的議題。不久之前,當我回應神為教會的年輕人開設這方面的課程,發現當弟兄姊妹知道這些話題在教會裡不是禁忌,就有空間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問題。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和互信的關係,讓年輕人能自由分享是牧養上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時候,牧者容易落入教導模式,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甚至覺得反感。

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一切都是衝著教會來的。有不少LGBT朋友小時候在教會成長,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認為神可以給他們愛,因此他們對教會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因為教會的一些制度或人為問題,讓他們失望了。在他們的憤怒和對教會的投訴背後,其實也帶著愛和期盼,希望教會能改變。

作為服事這群體的社工,我們看到很多牧者都覺得難以再花心力去認識和關心這群體。有些教會傾向外判給機構跟進,希望透過幾節輔導就能帶來改變。教會要相信神已經給了我們所需的一切,我們不需要是神學家或專家,只要肯多學一點,都可以愛這群體。然而教會很多時候會以目標為本,認為要先在教義上釐清,當事人的性取向一定要有改變,才可以走下去,但其實這是一個進程。教會應基於對他們的了解,在某些位置上更多體諒他們。同性戀者除了會被同性吸引,對異性戀的同性會有抗拒,不懂如何相處,他們需要被異性戀的群體接納。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他們覺得安全、可以信任的環境,讓他們可自由地分享,不會感到羞恥或被控訴。牧者應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掙扎,按他們的個性同行。曾經有牧者很想幫助一個年輕人,卻因管教太多而鬧翻,但現在已和好。教會還要多從實況和屬靈層面認知性解放議題,當我們多認識,就更知道如何去應對和自處。

除了牧者的關心,弟兄姊妹同行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他們的生命能再次奮興,除了因為有牧者在真理上堅固和靈裡激勵之外,還因為有一班很好的弟兄姊妹抓緊他們。然而在同行中,弟兄姊妹可能會因著對方反反覆覆而感到沮喪,我會提醒他們反覆是正常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爭戰,關鍵是自己不要因此被拉下去。因此,同行者也需要與人同行,好讓自己可以繼續服事這群體。

受訪對象:Christina、Irene牧師、阿龍、John、黃李安慈博士

 

 

兩代對講 (7)全職事奉與神學訓練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你如何看全職服事?該具備什麼的資格和預備?是否必須接受神學訓練?

進入神學院是其中一種進修渠道

我認為,學習神學是去學神和神的話語,是畢生的學習,不是頭腦知識上的運作。進入神學院是其中一種進修渠道,或許比較有系統,在資深牧者和老師的保護和同行中循序漸進學習,不容易偏差。我蒙召的時候孩子剛出生,我沒有進神學院學習,而是從向牧者請教釋經學開始,再透過閱讀不同書籍、報讀個別課程和研讀聖經來裝備自己。

我會鼓勵想全職服事的弟兄姊妹先了解社會和人的需要,求問神自己的恩賜和職分。作為牧者,我會跟他一起去檢視內在生命,認清自己有哪些不足或會影響日後的服事,然後再根據他的異象和恩賜,建議他所需的裝備。不同神學院有不同的神學觀,對服事的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我會鼓勵他向不同派別的人學習,開闊服事的眼光。

認定自己是祭司的身分

我認為全職服事就是作祭司,因此每個信徒都是在主面前作全職服事,所需要的預備是認定自己祭司的身分,預備自己的生命,不一定要進神學院學習。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分,就會有相應的行為。現今社會轉變得很快,我發覺過往從神學院學到的知識和服事的經驗已經不足夠。我們需要與聖靈有好的關係與相交,讓我們每天都有從神而來的話語(Rhema)、智慧和啟示,知道如何去行。

我們的服事最重要的是真理,如果現今神學院的訓練能讓學生知道整本聖經(Logos)是神的劇本,帶領他們認識神如何在不同的季節,透過不同的人和事,向人顯明祂的救恩。一切都在神的導演和掌管之下,我們只管做好被揀選的角色。其次,神學院應該提供關於末世和主耶穌再來的教導,不然在充滿疫症和災難的日子,他們無法讓所牧養和帶領的弟兄姊妹有盼望。

學習神學幫助我鞏固真理的基礎

全職服事重要的是要清楚神對自己的呼召,不然很容易落入打工的心態。服事是基於愛主的全人回應,順服神的帶領,選擇不斷去愛和突破自己的限制。

我在全職服事幾年後,發覺自己需要在神學知識上打好基礎,就開始兼讀神學課程。學習神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鞏固真理的基礎,讓我能準確辨別和宣講從神而來的信息。然而神學院的訓練比較多是學術研究和知識的傳遞,在如何實際運用聖經知識和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我主要是透過看書和網上資料,以及海外禱告學校的網上課程等渠道學習。

神學院訓練較缺乏靈性和心志操練

我認為回應全職服事的呼召,要先清楚自己的異象與熱情,相比神學知識,生命的素質和成熟度更為重要。根據我讀神學的經驗出發,神學學習有助我整理信仰、觀念以及核心價值,並建立好的基礎去認識神的話語,對我現在牧養年青人的服事是有幫助的。而根據我與教會實習神學生互動的經驗,感覺神學院的學習比較著重於頭腦的認知和如何做事,但在靈性操練、培育心志、整合異象等層面就比較缺乏。

當有弟兄姊妹表達有全職服事的呼召,我會鼓勵他先在神給他的異象上作出嘗試,不一定要馬上接受神學訓練。如果呼召是在教會服事,會鼓勵他在教會實習一年,再按他的恩賜和特質建議合適的裝備和訓練。

年青人以行動回應宣教呼召

我曾前往中東地區宣教,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是宣教服事,神學知識不是最重要的裝備,更重要的是認識當地的情況、文化和生活。當面對教育程度不高的福音對象,擁有豐富的神學知識未必有助我們帶領人信主和進入與耶穌更深的關係,尤其是兒童和婦女,加上語言的限制,莫說神學,聖經知識他們都未必能明白。

與其花時間接受神學裝備,我會鼓勵有宣教心志的年青人早一點出工場,可以考慮先去一年,讓自己更深入體會當地的生活和文化,以及對宣教有更全面的看見,這樣才能了解工場的需要,更認識和看見自己生命的不足,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裝備,將來的路該怎麼走。

受訪對象:小新、家明、陽光、Sharry、陳慧貞牧師

 

兩代對講 (6) 邁向2022新旅程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2022年即將來臨,幾位來自不同年代及群體的信徒領袖,談談新一年他們對所關注群體的期望,以及所領受的神的計劃。

+按圖放大

 

青年牧養:

我期望有一大群聽道而行道,願意被神煉淨生命,成為天父的成熟兒女的年青一代在香港興起。

未來或許會有一些看似患難的事情發生,包括政治空間和宗教自由收窄。然而,我靈裡感覺這是一個煉淨的時間。神要興起年青人,呼召那些願意在祭壇上完全悔改的剩餘祭司出來,為著自己和年青一代過往沒有完全相信和降服在神的主權之下而悔罪,獻上純淨的祭。這將改變往後年青一代的敬拜。

中學生事工:

我期望香港不同背景和宗派的教會都起來敬拜禱告神,這是神所悅納的,也是神給我們爭戰的武器。

我期待中學生即使面對情緒困擾,不再以傷害自己來抒發,能從不同的活動和經歷中感受到神的同在,找到出路。對於我們這一群與DSE學生同行的團隊,期望我們能更恆常為學生敬拜禱告,一起在真理上成長,成為各就各位的軍隊。

教會事奉:

面對現時的社會轉變,教會需要衝破固有的傳統和文化框框,更多開放和向外。我期望教會之間能有更多合作,彼此學習,去接觸一些過往未能觸及的群體。

年青人在過去兩年都有不少困惑,然而他們都希望能夠向前。我期望年青一代能夠看到神的作為,並看到神讓他們生於此時,把他們放到所在位置的心意,但願每一個信徒都能夠在這時代的香港實踐神給我們的呼召與使命。

神學教育:

我覺得有許多的種子正在地下發芽生長,有些事情正在人的生命裡發生,不是我們從表面,用天然的眼睛能看出來的,而是要以天父賦予我們的屬靈目光去看。我相信許多人的生命都在被神煉淨和琢磨,去突破自己固有的框框,預備迎接新的事情。我們需要把持住一些根基和重要的屬靈操練。

我相信年青的牧者、宣教士或傳福音者要被興起。我希望上一代(包括自己)能多花時間去聆聽和了解年青一代的想法,同時把自己的經驗傳承予下一代。年幼的能尊重在上的,讓不同的世代能彼此擁抱、支持與同行。

宣教領域:

外面許多地方的信徒和教會都缺乏資源,有些城市甚至一家教會都沒有。相反在香港,一棟商業大樓內已有好幾家教會,資源非常豐富。我希望教會從堂會的視野擴闊至國度的視野,更多往外分享,讓教會擁有的豐富資源流到本地或海外缺乏的群體,以及未得之民。

我們作為服事穆斯林的群體,新一年,期望能夠帶出跨代同行,以及關心年青穆斯林的信息,期待透過與一群有心宣教的年青人同行,以他們的語言和媒體,去燃點更多在教會中迷失方向的年青人,重拾方向。

職場領域:

我對2022年的看法是正向的。過去兩年整個世界都經歷很多事情,彷彿掉進谷底,新一年應該是反彈的時候。黑夜的盡頭是光明,不要讓世界的資訊使我們恐懼不安,即使有風浪,當我們跟從聖經的話語和聖靈的帶領而行,會有從神而來的提醒和保守。

作為職場服事的群體,這段時間因疫情關係,職場的服事未能緊密連結,以及接觸更多的服事對象,兩代之間的關係也因之前的社會運動受到影響。期望2022年看到關係的重新連結,同心擁抱異象和福音使命,於所在的職場群體帶領人歸向耶穌基督。

先知性群體:

2022年是聖靈運動的興起的一年,有不少的代禱者也提及我們會看到聖靈的能力逐漸加增,神蹟與醫治亦相繼增多,因著聖靈的運行,我們亦能見到神在各個領域工作,特別是在政府及社區當中,神會興起衪所揀選的子民,施行衪的憐憫與拯救。

我相信因過去的震動,神已在各個領域預備人心,去構建屬靈的家,並不只是家庭領域,而是在眾多領域和群體裡,人會找尋一個真正的家,聖靈的能力必在神的家中有更大彰顯。

受訪對象:Karen Chan、清賢、鋒傳道、阿輝、Eric、彭彭、阿志

 

 

兩代對講 (5) 教會領袖團隊的同工與分工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1. 曾有教會領袖或執事在會議中表示,教會的傳道同工只是教會聘用的員工,不是「自己人」。對於這個說法,你怎麽看?

上一代

下一代

我們不會視傳道同工單單為員工,我們希望同工能擁抱相同的異象,最理想是能夠興起堂會裡的年輕人成為同工。他們比較能明白教會的理念和想法,更能同心服事。我認為教會之間應該建立事奉網絡,讓教會能夠根據年青人的異象和恩賜,差派他們到不同的教會服事,這是我對教會的長遠願景。

 

傳道人是我們的牧者和老師,我不會因為傳道人是受薪同工,就認為他們不是教會一份子。他們受過專門訓練,在教會教導和造就會眾,但這不是一個職位或工作,不應該因為他們是受聘就界定為不是自己人,這樣對教會並不健康。
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牧師和傳道人這稱呼已代表著他們牧羊人的身分,是在教會帶領群眾的,因此他們必定是領袖團隊的其中一員。 我認為同工確實是教會的員工。對我來說,我從一年多前開始在自己成長的堂會全職服事,相比以前作為普通會友,我成為同工後經歷了身分的轉變。我的媽媽與我在同一間教會,但現在我會更謹慎,站在同工的立場,不會與媽媽談論某些關於教會的事情,好保護教會和弟兄姊妹 。
雖然牧者或傳道人的聘任是由執事決定,但在屬靈層面,牧者是執事的領袖,是教會群體的一份子。因此不應該再分「你」和「我」,應該只有「我們」。 即使牧師或傳道人是受聘的,他們當初也是因著認同教會的異象和使命而來到教會服事,因此不能說他們不是自己人。他們日常在前線服事,了解教會的情況,我們不該只視他們為執行者,他們的想法和計劃也值得被聆聽和採納。

        2. 對於教會領袖團隊,與牧者同工之間的關係,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下一代

在現實中,因著牧者和傳道同工是受薪同工,很多工作理所當然都放到他們身上,例如是講道和牧養。教會牧者同工與執事之間應該按恩賜彼此配搭分工,執事若有講道恩賜,可以負責講道。教會是集體帶領和負責的,不該只集中於某個人負責。 牧者同工和執事擁有不同的經驗和視野,可以互補不足,他們應是緊密同行的同工,一同帶領教會的方向和管理教會事務,因此要一起商討,而不是單方面決定,然後詢問對方意見或讓對方跟隨。
牧者同工和執事都是神的僕人和教會的領袖,當中的分別是,牧者是將自己全然獻給神,牧者在教會領取薪金,就如當年祭司吃陳設餅,是應該的,也是神所祝福的。同工團隊需要清楚彼此的身分角色,彼此尊重。我曾遇過教會的牧者和執事彼此之間就如一家人,他們不但有商有量,更能分擔彼此的軟弱,互相代禱。

 

牧者同工和執事的關係是伙伴,是一個團隊,要彼此信任。在決策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要彼此聆聽,而不是由個別人主導和作決定,為著教會的好處大家一起商討。如果教會的領袖不同心,很難帶領教會繼續向前。
牧者同工在教會服事是回應神的呼召,而教會領袖團隊因著知道同工是神所揀選的,就一起跟從。服事團隊之間最重要的是避免讓不滿累積,形成暗湧。若遇到問題,或覺得牧者或領袖不合適或不稱職,我們要禱告,求神賜智慧和帶領,我不贊成用政治的手段處理團隊的關係。 作為年輕同工,我認為團隊之間應該開誠佈公,例如面對團隊間有不同意見,我會如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最後的結果跟我的想法不同,我會選擇順服在上權柄的決定,曾試過在順服後,神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不一樣的結果。

受訪對象:Cyrus、Priscilla、川、Miumiu、Sally、Yee Yee

 

 

【兩代對講】(4) 十一奉獻的看法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1. 信徒該如何作十一奉獻?有些人將十一奉獻分作幾份,分別奉獻給教會和其他機構;有些人認為,十一奉獻應該全給所在教會,其他奉獻應該作為另外的支出,對此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下一代

如果我穩定參與一家教會,我認為十一奉獻是全數給教會的,要使神的家有糧,這是聖經說的,也是我一直的做法。對其他事工機構的支持,我會在十一奉獻以外作。

而對於一些比較漂泊,沒有固定在一家教會的信徒而言,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作十一奉獻,他們可以奉獻給一些有感動支持的事工和宣教士。

 

我會把十分一全數奉獻給教會,因為教會的運作上有需要。此外,我會按感動來看是否要支持其他機構,還是教會的其他需要,我會問神該如何回應
我認為兩個做法都可以,個人傾向十一奉獻不限於教會,而是給所有神國的事工。神吩咐以色列民當納十分一,供應給專心會幕的事的利未人,我認為只要是支持神的事工就可以。

奉獻心態比數目重要,十分一只是最少的數目,是先預留的部分,在這之上可按能力和感動更多奉獻。

 

我認為十一奉獻是支持神的家,包括其他機構和事工。我也會看教會有那些不同的事工,如果堂會本身已經有社區服事或支持其他事工機構,把十一奉獻全給堂會就是在支持神的家。
我認為十一奉獻是給所在的教會,因為這是我對這個家的委身和負擔。聖經提到,猶太人所奉獻的,十分一是基本,加上慈惠和守節期等捐獻,其實可以達到23-24%。

十一奉獻是一個初熟的果子,以至我們得著屬神的智慧去運用其餘的十分九。例如我們請別人吃飯,與人結連,可以是一個平安祭的奉獻。

我認為神的家不單單指教會,而是神的創造,而奉獻的精神是要幫助神所看顧、有需要的人,如何分配是按感動和看到的需要,因此我不會將十一奉獻全給教會,會把一部分奉獻支持其他機構和自己有負擔的事工。

 

2. 有些教會為鼓勵信徒作十一奉獻,會公開刊登十一奉獻名單,並且會提醒或要求未能作十一奉獻的會友加以解釋,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上一代

下一代

十一奉獻是個人對神的回應和交代,其實即使刊登出來,也無從得知所作的奉獻是否收入的十分之一,而這樣又會否因披露了大家的收入而引起肢體間的比較呢?奉獻是要甘心樂意,不應以太多人為的做法來強迫。 我認為奉獻應出於想歸給神的心,而不是應付規條。我是一個自由工作者,收入不太穩定。神透過一次經歷讓我體會奉獻是一個恩典的流動。當時神感動我奉獻500元給一個機構,這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神跟我說:「你怎麼知道之後不會有更多的500元?」我沒有立即回應,不久之後有人奉獻500元給我,我就明白神要我學習的功課,我便把那500元全數奉獻,之後有一段時間,我仍然沒有收入,但突然間又收到別人給我的奉獻。
曾經聽一位聖經老師說過,民數記裡記載十二支派的奉獻,每個支派的名字和數目都清楚列明,例如牛羊的數目,彷彿是一張收據,記錄了我們對神的回應和作的本分。

我們的教會也有刊登奉獻者的名字,然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捐得甘心樂意,是神所喜悅和賜福的,所以不要作難,按著神給我們的恩典去給。

我明白教會有經濟上的需要,但要有智慧地去管理收支和鼓勵信徒作奉獻。教會應首先關顧弟兄姊妹的生命,當他們的心被觸動,就會願意付出更多。就個人經驗而言,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弟兄姊妹,因著要償還學費貸款、給家用和進修等負擔,要奉獻收入的十分一實在很困難。
我個人不會採取公開刊登這方法,因為這涉及私隱問題,也有機會讓弟兄姊妹落入陷阱,把某些奉獻數目多的人看成特殊階層,是教會的支柱,理應有權力,甚至看少奉獻較少的肢體。

至於對十一奉獻的提醒,我們一般會在講道時教導,還有在信徒申請受洗時鼓勵他們。

我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太理想,教會應該是幫助信徒明白奉獻背後的意義,讓他們甘願付出,而不是從上而下施壓,規定信徒一定要向教會作十一奉獻。他們可以按感動支持其他事工,又或許他們突然遇到經濟困難,未能作十一奉獻。

受訪對象:Victor、Sarah、Patrick、泉牧師、阿詩、Kelly

 

 

兩代對講 (3) 敬拜的不同形式與表達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1. 曾經在一次敬拜讚美聚會中,有兩位參與者在座位上翹著腳,喝著咖啡享受敬拜,大會的領袖看到,即時上前指正他們,問他們在做什麼,吩咐他們放下手中的咖啡。雖然當時兩位參與者感到錯愕,但也按指示放下了咖啡。對於這事,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對於敬拜,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個既定模式,認為需要有特定的表現,但敬拜在乎的是關係。如果那兩位與會者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那杯咖啡可以是他們享受神同在的流露。

 

在聖靈感動之下,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表現,但不可以離開聖經的真道,就是我們要合一。如果事前有足夠的溝通,帶領者和會眾能彼此尊榮和順服,在權柄的遮蓋下一同辨別,就可以避免一些因著個人領受所產生的混亂。

我會先了解這些舉動背後的原因,舉例說,與會者在敬拜時使用手機,或許他是在看歌詞,但如果他是在通訊,我會勸他先放下,因為這反映他不想專注去投入敬拜,也阻礙他以全人來回應,除非他真的認為手中的飲品或手機等無阻自己敬拜神。而從整體群眾角度來說,我也不希望他人會受到影響。 個人經驗來說,有時候喝東西或是做一些其他事情不會妨礙我來到神面前敬拜,除非那杯飲品成了自己的偶像,又或那姿勢動作不合乎聖經真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心態。倘若那敬拜的群體已有既定的文化、秩序或界線,我們就需要一起遵守,那是群體之間彼此的尊重。
下一代 我會接受和尊重那群體訂立的規矩,而個人來講,我會在敬拜時把飲品放下,讓自己可以更自由地去敬拜。 每個人對敬拜的表達方式都不同,而我認為那位領袖可以在事後才糾正,因為兩位與會者的舉動並不是犯罪或輸出錯誤的真理,當場的指責可能會帶來拆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雙方之間的溝通。 從帶領敬拜的角度來看,我會思想如何釋放一個神同在的敬拜。當神的同在臨到時,相信人會自然地在神面前放下一切自己當下看為重要的事。但是如果那舉動破壞到群體的文化或氛圍,我們就需要處理。或許會以敬拜的互動,如兩個一組代禱,帶領他們投入敬拜。

 

  1. 在現時教會的崇拜或敬拜,你有什麼從神而來的不滿足?你認為有什麼必須保留,有什麼需要更新?
上一代 敬拜的豐富在於以音樂的恩賜去表達對神的渴想。帶領者應該先察驗自己的領受,避免把個人或未處理好的狀況帶到集體的敬拜,站在代表會眾的位置,卻在述說自己的事和需要。 教會的崇拜經過不同年代的演進,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互相排擠。無論是傳統或是更新的敬拜,只要不偏離聖經,以心靈誠實敬拜,任何方式都可以敬拜神。曾經見到來自國外的弟兄姊妹並不懂當時敬拜的語言,卻能踴躍和熱情地回應。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是融合傳統與當代,以及不同藝術元素的敬拜,可以有管弦樂團,有現代的樂隊,甚至融合不同時期的曲風。但現實環境和能力往往有限制,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最好,而是我們對神的渴慕能否超越一切限制、喜好和執著,即使音響出問題、語言不通、音樂走拍,也能獻上靈裡合一的敬拜。

 

下一代 感覺敬拜中會眾的回應比較冷淡,弟兄姊妹或許缺乏個人的敬拜生活,以致在集體敬拜時看很多事為阻礙,例如不熟悉的詩歌,非廣東話詩歌等;崇拜中敬拜的方式,以及事奉人員的要求都有既定的模式,缺乏改變空間;敬拜彷彿只為了鋪墊崇拜講道,但敬拜其實很豐富,並關乎當下,可以有醫治、有爭戰,並不是單次的任務。 很多時候教會的敬拜會流於滿足人的需要,容讓會眾隨著自己的感受和狀況去選擇如何敬拜神。我們是要真實地面對神,但在敬拜裡我們要專注於神的屬性,不是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我們需要學習得時不得時,都選擇來敬拜讚美主,並且學習先求神的國和義,就能在敬拜中轉向神,經歷改變與更新。 我覺得台上和台下很有距離,彷彿隔著鴻溝。敬拜是要大家一起,只有當大家同心同行的時候,互相連結,才能夠發出敬拜的力量。

受訪對象:Andy傳道、Agnes、阿輝、榮傳道、Samuel傳道、阿慧

 

 

【兩代對講】(2)靈活佈道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受訪單位:Jubilee Lo、波阿斯、淑娟傳道、柳牧師、阿儀

上一代

興起兒童佈道

針對問題:成年信徒不易與陌生人打開話題,孩子是很好的幫手,能夠用簡單的話語引起大人的注意。

在我們的群體,最小的孩子3、4歲就會一起出隊,雖然說話不太清楚,但他們能夠用簡單幾句說話,傳講福音的內容。我們逢星期三、五出去派飯後,就會帶同孩子出去傳福音1小時。有時商場生意不好,孩子打開話題後,我們甚至能與對方交談很久。

婦女群組

針對問題:新移民婦女同鄉之間的凝聚力很高,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並且容易接觸未信的朋友。

雖然教會的新移民姊妹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服事新移民群體非常有恩賜,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通常新移民婦女信主一兩年就能自己帶Alpha Course小組。她們以地域分組,例如海南組,四川組等,在小組中以母語交流。10堂Alpha Course結束之後,她們自己能找到新人,繼續發展下去。

派發物資

針對問題:長者需要相對較多生活和心靈的關懷,讓他們能得到穩定的支持和牧養。

我們的教會服事社區的長者已有7年,我們透過食物銀行,穩定向他們派發7日每天3餐的膳食。同工在派飯中與他們建立關係,這樣不但令他們在飲食上有充足供應,也使他們有安全感,不再周圍去各個教會機構拿食物,能進一步透過教會的服事和關懷認識神的愛。

一分鐘佈道法

針對問題:香港人生活節奏繁忙,街頭佈道講求效率和把握機會,用簡短的傳講福音方法能夠收割預備好的莊稼。

最近兩年,我們的佈道隊出去傳福音的果效比以往都要好,疫情是神給予我們的機會,去釋放平安的信息。我們的策略是在1分鐘內講解福音然後邀請人決志。有些隊員甚至在過馬路的短短路程中,就已經能帶領人歸主。

門徒訓練計劃

DMM, discipleship making movement

針對問題:對於其他宗教信仰族裔,如果太心急分享福音容易被拒絕和帶來反感,需要尋找突破位置,一步步帶領他們認識耶穌和福音。

現時中東最復興的傳福音方法,就是根據耶穌所說,使萬民作門徒。 DMM過程:開始先聊天,關於日常的話題,如有平安的信號,進入第二步談論心靈層次的話題,如有平安信號,進入第三步談論屬靈層次的話題。如果他也願意開門,就是平安人的信號,就邀請他了解真理,認識一些普遍的重要價值觀。DMM精神:無論他們是否相信,一開始接觸就用神的真理教導和門訓他們,直到某一個時刻,他們自己願意信耶穌,那時他們的信仰根基就會很紮實。

下一代

突擊接觸

針對問題:年青人喜歡在上網,追蹤不同的youtubers,以網上流行的突擊方式與他們互動,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

在行人專用區或公園等地方,突擊邀請路人接受訪問,問問他們關於近期熱門話題的意見,藉此打開談話的大門。我們曾和中學生一起出隊,訪問中學生,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的狀態,以及對於信仰的看法。另外也可以舉對話貼紙板(conversation sticker),好像free hug(自由擁抱)運動一般,有人感興趣走過來,就可以和他們聊聊天。

城市獵人(city hunt

針對問題:向陌生人傳福音對年青信徒是一項挑戰,以遊戲形式進行,讓年青人更能投入其中,也是一種校園文化,讓被接觸者更易於接受。

每次出隊之前,我們先祈禱領受要接觸的人的特徵,然後在街上尋找有類似特徵的人。我們會告訴他,我們在玩一個遊戲,要尋找有這些特徵的人聊天⋯⋯如此去開始一個對話。通常有特徵的人停下聊天的時間相對長些,分享的東西也會多些。對於年青人來說,有時傳福音過於嚴肅正經,難以讓他們投入參與,如果以遊戲形式,心理障礙就會小很多,讓第一次參與傳福音的年青人有好的體驗。

野餐派對

針對問題:以往在街上行走幾個小時傳福音,讓年青人感覺疲累之餘又容易被人拒絕,以群體活動形式進行,青年既能自娛自樂,也能自然地接觸未信群體。

週末我們會去公園野餐,附近有很多工人姐姐停留。我們和她們交換食物,聊天,唱歌跳舞,拍片,以類似開party的形式,接觸她們。

藝術佈道(art jamming

針對問題:因應疫情關係,學生基督徒沒有太多機會認識未信朋友。而對於未信同學來說,整天獨自看著電腦,都會感到疲累和鬱悶,加上社會運動的影響,年青人心理有不同的情緒。

藝術佈道是透過畫畫療癒心靈,過程中與參與的同學分享感受、看法和信仰。我們曾經嘗試舉辦和諧粉彩、水彩、網上繪畫和口罩繪畫等工作坊。完成畫作後,以小組形式分享,讓基督徒聆聽未信者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畫作引入福音。

網絡媒體分享信仰

針對問題:學校因為疫情的關係停課,校園佈道行動都轉為網上進行,年青人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信仰及關心身邊的人,使他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同時注入信仰元素。

我喜歡美食,所以我在IG上開始美食專頁(foodie),在分享美食之餘,與人討論信仰,我發現關注我專頁的人,不少都對不同宗教有認識,也很樂意分享,其實分享信仰可以很生活化,我鼓勵年青人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發掘創新的佈道方式。

 

【兩代對講】(1) 屬靈父母和屬靈的家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本次參與主題討論的信徒為黃傳道、薛傳道、豪仔和曉娟。

Q對於屬靈父母,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回答一:

對於屬靈父母,我有兩個層面的認知:1、我是否認出他們是城市的父輩;2、他們是否我個人的屬靈父親或母親。站在這一代,其實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尊榮屬靈的上一代,這不是關乎他們是否想要「屬靈父母」這個名銜,而是我是否尊榮某些人是主所揀選去守護城市的父老。若我在靈裡認出他們,我很自然會稱呼他們為父母。對我個人來說,我也有自己的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單是城市的父母親,而是我個人的父母。這兩個層次是有分別的。

回答二:

對於屬靈父母這個稱呼,我感覺是沈重的,教會有弟兄姊妹會叫我媽媽,但他們未必真的聽我的教導,尊重我在他們生命中的位置,一起尋求神的心意。甚至有肢體在移民前一週才通知我他們要離開,因為我是他們的「屬靈媽媽」。

另一方面,屬靈父母是神的揀選,教會中我是很多人的媽媽。例如我帶人信主,在小組中培養他們成長,為他們祈禱,而他們也會聽從我的意見。反而在這些服事中,我會享受作屬靈媽媽。神揀選人成為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是生出孩子,還要養育他們,栽培他們,與他們分享成長的喜樂。

下一代

回答一:

我第一次聽到屬靈父母這個詞,是在一個年青人營會中,聚會中有一個環節是邀請上一代作出關懷的行動,例如擁抱。當時我以為關顧我們的人就是屬靈父母,後來我發現,關顧和同行的人也未必是。現在我認為屬靈父母是很認識我們的人,能夠時常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進入命定。我覺得年青人需要有屬靈的家和父母,但兩代之間需要時間磨合,建立真實的關係,以致屬靈父母所講的,我們能憑信心去做。

回答二:

屬靈父母對我來說,需要我們彼此靈裡認出,他們是神委派來帶領我的權柄,是我們能夠跟隨的。屬靈的父母異象或屬靈遺產會傳承給兒女,一方面他們會令你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會承接他們的異象,上一代的異夢是會成為我們的異象。

年青人未必信耶穌後就需要有屬靈父母,要看生命的階段,因為神有祂的時間,以我為例,我曾向神求屬靈父母,當時神說暫時不會給我,後來在適當時間神就使我認出屬靈父母。

Q兩代之間如何溝通和同行?

下一代

回答一:

兩代間的溝通和同行是分階段的。第1個階段,當我們還不夠成熟時,我們應該順從屬靈父母的權柄。第二階段,當我們生命足夠成熟,我們應該衡量,如何將神放在我們兩代之間。當我與上一代意見不同,我不是不聽他們的話,而是要相信主在我們中間。我要來到神面前求問,求主去改變和攪動我們,然後我要等候神的時間,使轉變發生。

回答二:

有一定困難,最難拿捏的是父母的看法,他們是否完全明白我的意思,因此需要同行才能進深真實的關係。某些時候,我也會不明白上一代的想法,但因著同行就會明白他們的深遠用意。

Q香港教會要活出屬靈的家和父母文化,有何難度?

上一代

現在很多年青人在家中嚐不到父母的愛,但若在教會能夠找到屬靈父母,是一個很大的醫治。我發現現在教會很留意行政,建立系統和規矩,但誰願意委身每個星期抽出時間,苦口婆心的教導和牧養?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的重要,除非他們真的很愛神,才會願意承擔牧養的事奉。

另外,牧者今日作為屬靈父母,他們是否知道求問神,多些得著神牧養,多些聽神聲音。如果牧者不是這樣跟隨神,他們牧養出來的人如何就可想而知。屬靈父母這個話題是很深的,香港教會是否真的明白,還需要進一步求問神。

下一代

當家的概念被帶進年青一代中,就出現了一個試探:年青人想認「很勁」的人做屬靈父母。實際上屬靈父母不關乎「勁不勁」,而是真正能提升你的人。基於香港的文化,很多年青人還不完全明白什麼是屬靈父母,還是有「跟師父」的習慣,只想跟從很厲害的人。

另外,有些年青人認了屬靈父母,但是不跟隨。他們或許因為同輩壓力而認;或許原生家庭問題令他們很需要關愛,以致投射到屬靈父母身上。結果他們認了,卻實質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滿足裡面的需要,這樣的「認出」是沒有用的,也得不著家的恩膏。

Q你認為作屬靈父母或兒女的關鍵是什麼?

上一代

兩代要有共同的追求才會有關係,我認為要有祭壇。不是說我們是父母,孩子就一定要聽我們的話,我們能一起祈禱就很不同。祭壇的關係是一起的,神會在祭壇中向我們說話,使大家一同成長。我們要拒絕公式化上教會、祈禱和讀聖經,我們需要健康的生命。例如和下一代一同敬拜,畫畫,創作,一同求問神和追求成長,互相欣賞,就會一同經歷神,脫離沈悶的關係,才是有屬靈關係的兩代。

下一代

最重要相信神給你的屬靈父母,或許有時我們會疑惑,但始終他們有權柄,我會選擇相信我的父母。作為兒女,跟隨很重要,我們不可能完全明白他們的用意,因為總有原因他們比我走得更前,成為我的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