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婚姻關係加油 夫婦同心愛到老 學到老

疫情下,香港不少家庭面臨很多新適應和挑戰。如何在挑戰和轉變中經營好婚姻?夫妻關係如何保持良好?成立於1997年的「余德淳訓練機構」踏入25週年,余德淳博士在受訪中分享了,婚姻經營與夫妻相處的要訣與關鍵。服事廟街多年的余巧雲牧師即將推出婚姻家庭牧養平台「家油站」,她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了建造美好家庭的異象與使命。

重新審視婚姻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首先分享近幾年香港家庭和婚姻情況的轉變。因為疫情的緣故,父母在家工作的時間較多,孩子也多在家中透過網上學習。一家人相處時間長了,父母會不滿孩子學習態度散漫,太太覺得丈夫在家中也幫不上忙,感到很失望。相處多年的老夫老妻,會發現以前很少時間聊天,就好像聊天內容很有質量。但當每天相處時間超過10小時,好的話題很快講完,吵架的機會就大大增加。「現在是一個時間,讓夫妻重新審視婚姻的關係原來這麼脆弱,不是想像中的穩定。這是一個新的開始,夫婦之間要同心接受教育,重新認識婚姻中正面與負面的情緒。」

美滿婚姻秘訣

關於如何維持美滿和長久的婚姻,余德淳分享了箇中方法和秘訣:

首先切忌急於改變對方。配偶不可能一結婚就能改掉之前維持了20至30年的習慣。很多時候大家都很急,很想將對方的錯在這一分鐘就解決,就採取強硬的態度。然而越強硬的態度,對方被控訴的感覺就越重。若夫妻去到互相控訴的階段,一定是雙方都輸了。「夫妻應留意自己情緒的發展,面對一個要共度一生的人,自己有多願意放下情緒,是否願意先接受一些比較小的差異,形成一個好的關係基礎,充實互相的認識,然後再一同面對一些更大的不同。」

第二,足夠的學習精神。尤其是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很容易忘記其實婚姻中要學習的功課仍然很多。能看到自己有不足夠是好的,是最有利於婚姻成長和改善的條件,大家都高興看到對方的進步。

第三,內心世界與情緒的日常性分享。如果那一天夫妻之間有強烈情緒,例如哀傷憤怒憂愁等,與對方分享,那就是一個婚姻的高峰經驗,雙方都能享受到夫妻情。如果缺少這些強烈情緒表達,就會覺得對方連朋友都不如,挫折感就會很高。

第四,交換擔子,共同面對。夫妻之間有時互相交換擔子也是好的,就能感受到對方的擔子其實也不輕。同樣,兩人一同面對困境,也能磨出真感情,甚至能挽救處於危機邊緣的婚姻。

第五,婚姻是兩人共同完成的功課。兩性關係中,男女各有正面作用,女性善於聆聽,更能體會對方的處境;男性的強項是容易找到焦點。夫妻二人好比同學,重點是他們是否願意一同完成功課。兩人同做的功課一定比一人完成的更好。

支援群體的重要

在輔導中,負傷的醫治者,因自己曾經歷打擊和挫折,當他們學習到一些方法而願意回頭去幫助別人,說服力就很高。特別是親友間的輔導,家庭問題不容易與外人分享,擔心影響自己和家人的名譽。如果作為長輩,就較易入手輔導下一代。余德淳也指出,同行與支援也講求配對,很多接近退休年齡的人的貢獻不再是職業技能方面,而是傳遞成熟的人生觀,以及寶貴的婚姻經驗。不少人事業有成,婚姻卻是失敗,這些人對與自己成就相當,卻有好的婚姻見證的人,容易打開心聊天,也較樂意聽取別人的意見。

同時,家庭之間建立連結和同行的夥伴是非常有好處的,一些學習型的團體也很值得鼓勵,不單是教會,甚至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大家都願意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就能開放些令互相認識更深。「曾有一間建築公司邀請我在工作日的下午與一些伉儷探討婚姻的話題。這個文化很好,同事之間突然感覺親近了很多,對大家的認識也加深了。我覺得這是值得提倡的。」

疫情期間,余德淳訓練機構仍然以錄影形式,在個人婚姻及家庭等範疇繼續開辦適切的課程。

 

為華人家庭提供「家油站」

余巧雲牧師

余巧雲牧師與丈夫黎振滿牧師(Sam叔)服事廟街超過30年,從一同開荒建立教會,到婚姻經歷紅燈,再到悟出重修婚姻關係的真諦,他們夫婦二人從自身的服事經驗和婚姻歷程出發,及透過家庭及心理研究理論,幫助和支援許多教會和職場中的夫婦走出婚姻的困局,重塑美好的家庭生活。

總結多年的服事經驗,余巧雲牧師夫婦的婚姻家庭服事亦進入新里程,將於今年推出名為「家油站」的服事平台。她提及,家油站是一個使家庭充權得力的平台,正如一架汽車不是無油才去加油,而是一路前進一路加油,確保汽車繼續向着目標往前走。同樣,每個家庭也要充權賦能,確保有力量建立幸福愉快的家庭。

余巧雲指出,這時代的家庭面對各種衝擊和引誘,家人是骨與肉,愛之深也恨之。因此家可以是人的得力之處,使人有力勝過一切困難;也可以使人耗損心力,無力招架種種問題。家油站是給夫妻及家長加油的平台,每次當人進入家油站就有多些能量和衝勁,當他們重新得力,自然能感染周邊的家庭,甚至充滿熱忱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

(記者何雲深報導)

 

 

【兩代對講】(8) LGBT群體的關愛與牧養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1. 面對LGBT運動的興起,你認為教會需要回應嗎?
  2. 教會或信徒應該如何關心LGBT群體?
上一代
面對LGBT議題,我認為教會應從兩方面回應。第一是在道理上,面對不屬神的觀念,我們要宣講真理,分享合神心意的價值觀,不容讓屬世的觀念影響下一代。第二方面是在道路上,很多LGBT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在缺乏愛之下產生了這選擇。我們在宣講真理的同時,要給人有路可走,與那些很想走出掙扎,經歷醫治的人同行,讓他們從缺乏和痛苦中找到出路。

同時,愛能除去不安全感,讓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真實地生活與同行,因此我們要興起屬靈父母和家人。幾年前,我們教會迎接一位被主醫治的肢體進入家聚接受牧養。有人陪她買衣服,有人幫她打扮,有人為她做飯……大家都獻上自己的一份,就跟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家人一樣。後來她領受異象要進入校園作福音工作,發現校園有不少屬於這群體的學生,現在她一方面接受牧養,另一方面被恩膏成為屬靈家長,與學生同行。

我認為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不是一個話題,而是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尤其當世界不同的地方相繼讓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這個議題很敏感,當我們強調婚姻是一男一女時,很多年輕人就覺得我們是歧視其他性向的人,這其實是一個謊言。在聖經裡,面對假的東西,耶穌的做法是去彰顯真。很多時候基督徒的婚姻都不怎麼讓人羨慕,在教會成長的孩子也不羨慕自己所看到的。因此教會要鞏固家庭,彰顯美好基督化家庭的模樣。當別人看見許多破碎的關係可以破鏡重圓,夫妻恩愛,他們就會羨慕。

另一方面就是要去愛和包容,但不代表妥協。許多時候我們傾向先講真理,說不能這樣做,應該怎麼做,就使人卻步。我們應該讓他們先感受到耶穌接納的愛,就如耶穌看到撒該,不是指責他犯了多少罪,而是說要到他家裡住。當人被耶穌的愛融化,聖靈就會光照,讓他們自己有悔改的心。

 

下一代
香港的教會過往對LGBT運動的回應都集中於法律條例的修改,但其實性解放的風氣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並且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他們所看的電影,聽的歌曲,支持的藝人等,都在灌輸這方面的信息。我認為教會要主動去實踐合乎聖經真理的性教育,配合他們年齡和階段的身心靈發展。當他們對神的創造有一個健全的觀念,就懂得如何去分辨對錯。

受華人文化影響,過往教會較少在公開場合探討性的議題。不久之前,當我回應神為教會的年輕人開設這方面的課程,發現當弟兄姊妹知道這些話題在教會裡不是禁忌,就有空間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問題。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和互信的關係,讓年輕人能自由分享是牧養上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時候,牧者容易落入教導模式,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甚至覺得反感。

教會是需要回應的,因為這一切都是衝著教會來的。有不少LGBT朋友小時候在教會成長,他們在家裡得不到愛,認為神可以給他們愛,因此他們對教會抱有很大期望。然而因為教會的一些制度或人為問題,讓他們失望了。在他們的憤怒和對教會的投訴背後,其實也帶著愛和期盼,希望教會能改變。

作為服事這群體的社工,我們看到很多牧者都覺得難以再花心力去認識和關心這群體。有些教會傾向外判給機構跟進,希望透過幾節輔導就能帶來改變。教會要相信神已經給了我們所需的一切,我們不需要是神學家或專家,只要肯多學一點,都可以愛這群體。然而教會很多時候會以目標為本,認為要先在教義上釐清,當事人的性取向一定要有改變,才可以走下去,但其實這是一個進程。教會應基於對他們的了解,在某些位置上更多體諒他們。同性戀者除了會被同性吸引,對異性戀的同性會有抗拒,不懂如何相處,他們需要被異性戀的群體接納。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他們覺得安全、可以信任的環境,讓他們可自由地分享,不會感到羞恥或被控訴。牧者應多聆聽和理解他們的掙扎,按他們的個性同行。曾經有牧者很想幫助一個年輕人,卻因管教太多而鬧翻,但現在已和好。教會還要多從實況和屬靈層面認知性解放議題,當我們多認識,就更知道如何去應對和自處。

除了牧者的關心,弟兄姊妹同行也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他們的生命能再次奮興,除了因為有牧者在真理上堅固和靈裡激勵之外,還因為有一班很好的弟兄姊妹抓緊他們。然而在同行中,弟兄姊妹可能會因著對方反反覆覆而感到沮喪,我會提醒他們反覆是正常的,這是一個長期的爭戰,關鍵是自己不要因此被拉下去。因此,同行者也需要與人同行,好讓自己可以繼續服事這群體。

受訪對象:Christina、Irene牧師、阿龍、John、黃李安慈博士

 

 

【國度觀點】勝過苦難的餘民

近日烏俄局勢升溫,2月17日,烏克蘭政府軍與烏東親俄武裝互相指控對方開火,不同的派別間的互相角力,令這個國家處於被侵佔及撕裂的危險邊緣。耶穌曾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路11:17)香港疫情自2月中旬全面爆發以來,社會各處充斥各種聲音,市民對政府防疫措施亦充滿質疑,對於香港的防疫之路如何走下去,不同人士各持己見,教會在停擺的狀態下亦顯得被動與無奈。筆者雖不能測度疫情何時告終,然而根據耶穌所說,凡事一家一國自相紛爭,輸的勢必是我們自己。

今日香港之狀況,不禁令人回想起19年前的沙士戰役。當時全球對非典型肺炎病毒認識不多,香港醫護人員試遍了所有藥物,但患病者病情未見好轉。那時一群基督徒醫護在神面前謙卑禱告,承認對疾病的無知,從那時開始,疫症開始逐漸受控。香港一眾屬靈領袖亦在維園發起52天禱告城牆,推動全港眾多教會機構加入禱告守望,神就在香港動工,贏得了一場美好的勝利,在最後一天,香港疫埠之名除下。

今天我們對冠狀病毒的認識更深,反而帶來更多紛爭與混亂。人人都希望為疫情的完結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然而大多數時候卻是各自為政,互相比較,甚至互相指責,如同各自獻祭的以色列人,結果必不得神的喜悅。姑且勿論香港,神允許如此震動臨到列國至今仍未停息,顯然神仍在察看及煉淨人的心。祂要將屬祂的子民,從自高自大的民中分別出來,興起同心合意的祭司,向神發出同一個聲音敬拜,獻上神所配得的祭。

西番雅書3章9-10節中提及,「那時,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好求告我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地侍奉我。祈禱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從古實河外來,給我獻供物。」再一次,神正在招聚祂分散列國的餘民,來參與神國末後的偉大復興。末後的餘民必然是全心敬拜神的祭司,也必然是神國的轉化者與建造者,他們散落在眾民中,又是被神所親自分別出來的。現在正是餘民招聚的時刻,來回應從天上來的聲音,來回歸他們心中所嚮往的錫安,也就是神的國度,按著各人的位置與身分,各就各位,卻又同心合意與神同工建造國度,同享神的榮耀。

 

 

台北燈節首登士林 聖經花燈祈祝全民安度疫情

華人元宵節賞燈,是春節的壓軸好戲,台北燈節「生炒花燈」首度選定在士林發光,士林靈糧堂今年第一次獻上聖經故事巨型花燈,以「平安之光」為主題,展出三座聖經故事巨型花燈,分別是吞約拿的鯨魚燈、五餅二魚燈、耶穌與羊燈,不但將聖經場景立體化,也彰顯聖經中為全民祝福的良善美意。士林靈糧堂在燈會現場特別設置「平安祝福站」,分享祝福卡傳遞平安幸福,期待在疫情中為全民帶來鼓勵和力量,為台灣各行各業加油打氣,傳遞來自於神的愛與平安!

士林靈糧堂劉群茂主任牧師分享:「這兩年疫情衝擊著家庭與個人,教會除了關懷受助家庭、送物資給獨居長輩外,這次能夠參與台北士林燈節格外具有深刻意義。士林靈糧堂首度展出的花燈主題,希望鼓舞全民迎接艱難挑戰。「五餅二魚」的聖經故事揭示:即使資源很少,但神仍然可以供應人的需要;「耶穌與羊」的聖經故事則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得著神賦予的豐盛生命;而在「約拿的故事」中看見的是:神對人的愛和憐憫,帶下祝福和改變。盼望來賞花燈的民眾,都能領受到:無論環境有多艱難,但有神的祝福就有出路,每個危機也都會是轉機,神的平安必要臨到來到的每個人和家庭中!」

由於士林靈糧堂長期參與社區鄰里關懷,教會今年代表士林區義信里,參與「虎舞台開場快閃舞」,動員了80位老、中、青世代共舞;青年舞團也參與「河舞台」的演出,以「燈燈不息 light non-stop」的舞曲,展現年輕人的如火熱情,期盼透過實際參與支持地方政府活動,一起為台灣這塊土地帶來新一年的希望與祝福。

(台灣國度復興報)

 

 

美國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所 為主培訓華人領袖

美國南加州安大略市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研究所成立以來,積極與陸港台教會、神學院和基督教論壇報連結合作,所長簡英材博士受訪時表示,他的異象是期待金門中英雙語所,未來成為雙語國際化的華人領袖學院,為主得著全球14億華人。

簡分享,自從2020年夏天與香港馬鞍峰教會合作開辦碩士班至今,應香港其他教會的呼求,今年增額招收45名碩士新生,台灣也有教會預備比照香港馬鞍峰教會的模式開辦碩士班,加上2023年台灣的第二屆教牧博士班開辦,以及南加州校本部的同學,預定明年學生人數將達到200名。在神學院校授課20多年,簡表示,他深深體會不是我們知道多少,而是能活出多少,就像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不斷成全幫助眾人,讓神學生能夠每天學以致用,成為合神心意的領袖僕人,否則縱使拿到學位,無法知行合一,個人、家庭、教會就無法更新、成長和突破。

簡回顧第一年的籌備工作,主要是對外宣傳介紹與連結,正式開課至今只有三年半。他們從零開始,到現在有100名學生,尤其與香港馬鞍峰教會合開碩士班的效果非常好,弟兄姊妹不需離家或工作崗位,只要一星期內花兩段時間上課並學以致用,個人教會同時更新成長突破,疫情後已增加800名會友。香港其他教會有目共睹,紛紛請求加入碩士班陣容,但簡為要保持教學品質,經校方同意,今年增額從30名開放到45名,單單香港在地神學生,就會突破100名,香港馬鞍峰教會期待與金門中英雙語所合作10年。

簡指出,他在中英雙語所領受的異象,是未來成為全球華人的領袖學院;在教會建造上,可以學習應用全世界50萬間教會已經使用的直奔標竿模式,每年6月底到南加州馬鞍峰教會,參加華理克牧師帶領的直奔標竿全球領袖特會;在神學教育上,更深與金門神學院連結,每年六月順道來學院遊學。當2020年疫情湧來,學校馬上從面對面教學轉為線上同步視訊,招生雖受到影響,學生仍持續增加。他說,在疫情後的今天,上課方式已成三分天下,面對面、線上同步、網絡課程各佔三分一。

他談到金門神學院中英雙語所的特色主要有:一、雙語國際化:要求中英文聽說讀寫;二、多元文化:學校有39個國家語言的學生,全世界很難找到一所學校文化如此多元。三、在亞洲上課:學生可依照個人的生涯規劃,有一年、半年,或幾個月在美國上課,完成學位,台灣教牧博士班更是全程在台灣上課,不需出國。

回想當初開設中英雙語所,校方撥出50萬元美金,第2年時學生只有6名,預算不久將用完,若沒有達到招生人數目標,這個系所可能就要終結,簡和家人為此迫切禱告,神很清楚回應:「我呼召你和你家回到美國,是要你們成功,不是要你們失敗。你最重要的事是照你所說和所教,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為我擺上,活出基督,你就會看到我的帶領和作為。」神也照著祂的話,不斷為他開路。他表示,神呼召他到美國南加州金門神學院成為平台,帶領神學教育,為教會建立連結,也使用他的音樂敬拜專業資歷,連結陸港台教會、神學院,他也祈求神藉著他的生命、專業和連結,成為台灣、北美,及普世華人教會的美好祝福。

 

 

 

新北101處多元福利據點 逾百間教會攜手傳愛

2月17日,新北市府舉辦多元福利據點方案說明會,首次邀請130間教會參與,針對老人長照、兒少課後、婦女及身障族群提供全方位服務。新北市府肯定聖誕節期攜手愛無限計劃與公部門合作的果效,期盼將資源交給教會機構,擴充更大的服務量能。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分享,如何更多使政府的力量與民眾緊密聯繫一起很重要,讓他們能走進教會,除了物資的力量以外,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陪伴。新北市社會局局長張錦麗亦指出,在現在的合作基礎上,他們看到非常豐碩的成果,有些民眾告訴他,他們是第一次到教會,在那裡不僅得到很多物資,神的恩典,更重要是他們找到了心靈的寄託。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副董事長黎少倫分享,如果在需要裡,教會攜手政府,以及各個單位一起往下走,這樣的需要才能被真正的滿足。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14萬戶低收入家庭,新北市政府也結合民間資源,實際幫助到5000戶弱勢家庭,目前101處關懷據點方案將與教會對接互助,例如場館空間、義工等資源。疫情衝擊下,教會機構和政府三股力量一起推動101處多元福利據點,整合資源後的在地化服務成為新北市一大福音。

(GOOD TV新聞中心報導)

 

 

華人打開的門 -【回家的旅程】專欄

2017年的「有福了」(Blessed)回家聚集是要祝福埃及進入以賽亞書19章24-25節中,以色列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的末世命定。聚集的地方稱爲Shee-Hyt,意思是「心的測度」。聚集中,聖靈又一次作成兩代人心的轉向(參瑪4:6)。猶太父老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牧師說,歷史上的沙漠教父在此處爲埃及禱告幾百年,他宣告埃及翻轉的時候到了。

那段時間,世界有多起恐怖事件,所以埃及家人只限一千人參加,在國際家人中,華人(大部分來自中國)佔 了一半以上。我們與埃及的家人們一同站立,彼此立約。埃及領袖領受埃及人和華人連接的預言,對華人家人說:「你們可能不需要我們,但我們需要你們,我們一起同行,看神作大事吧!」華人領袖以宣告回應:「讓我們一起打末後這場榮耀的仗!」

聚集中,戴冕恩牧師要我們俯伏於地敬拜主。1997年在以色列的東門,他順服神,一個人作出此先知性動作;20年後,在他的國家埃及,一千人俯伏敬拜,將這個敬拜姿勢的榮耀歸給我們至高的神。過去被仇敵偷去了的,現在要奪回來。當眾信徒一起俯伏在地,神的同在大大臨到。當時,聚會現場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紀思在《末世華人命定》中 這樣描述:

除了埃及人對中國人表達感恩,以實瑪利的後裔和以撒的後裔同時在台上擘餅宣告彼此合一、同為基督的身體。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在場絕大多數的埃及人,很可能都是「替代神學」擁護者,也就是說,他們相信以色列已經被教會取代,不再有什麼角色了。不僅如此,因著兩族世仇的緣 故,要埃及人接納「以色列」和「猶太人」,根本就是「大逆不道」的事。埃及的領袖竟然容許和尊榮猶太領袖上台公然帶領擘餅、禱告,並且釋放先知性行動,這也代表以賽亞書19章中三國一律的埃及、亞述和以色列,一同宣告以賽亞大道在今天正式開啟。我相信,在那一天靈界發生了極大的震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埃及的門是中國人打開的!」

以色列是神的準繩,為何神現在要興起華人信徒成為帶領,戴冕恩坦言:「這是因為西方教會接受了替代神學,失去了對以色列的愛,繼而失去了對世界的影響力。神看到華人信徒愛以色列,也愛阿拉伯的心,所以在新的季節興起華人教會帶領基督的身體。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來攪亂天下,帖撒羅尼迦 -【出發進行】專欄

保羅的第二次傳道旅程,自從得著馬其頓的異象後,行程就由小亞細亞轉到歐洲,從而將福音傳開。上月分享到他來到尼亞坡里,來到首個歐洲福音據點腓立比(徒16:12 – 40)。在腓立比雖有呂底亞一家信主,卻受到當地猶太人迫害;保羅和西拉不得不離開,經過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最後來到帖撒羅尼迦稍作安頓,當中建立的教會也成為保羅其中一個最鍾愛的信徒群體。

帖撒羅尼迦的古羅馬遺跡,正正在市中心內,規模宏大

保羅和西拉來到帖撒羅尼迦,都是一樣火熱,到猶太人中間傳講耶穌,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在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又有虔敬的希臘人,和不少尊貴的婦女信主。誰知,那些不信的猶太人心生嫉妒,他們不單招聚了市井匪類搗亂,更反過來向地方官告狀,聲稱保羅「那攪亂天下的」到來了!(徒17:6)

在遺址中發掘出半圓型的羅馬露天劇場

然而,主卻預備了忠心的耶孫,不單收留了他們,更保護他們免被捉拿。耶孫後來更成為與保羅十分密切的「同工」。而保羅也常常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教導他們關於主再來的真理,(不是只有啟示錄才講論末世啊!)也為他們的長進常常感謝主。

遺址中巨大的柱廊
帖撒羅尼迦市內著名的「白塔」,重建自12世紀拜占庭時期已有的城堡建築,現在的巨塔則為鄂圖曼帝國時期建成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帝國(Macedonia)的首府。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吞併了波斯帝國,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可惜後來帝國四分五裂,更被羅馬帝國所滅,變成一個行省。羅馬帝國將帖撒羅尼迦建成為其軍事大道網絡中的重要一站,以連絡希臘和意大利地區。同時,帖撒羅尼迦也是海陸運輸的重鎮,繁盛至今,是希臘北部最發達的城市,居民約有一百萬人。

市內另一著名古蹟加萊里烏斯拱門 (Arch of Galerius and Rotunda),由公元4世紀時在位的羅馬皇帝伽列里烏斯所建

相比於其他遺址,參觀帖撒羅尼迦市古蹟是相當方便的,因現今帖撒羅尼迦市中心就是建於古城之上。在1962年,因遷移一個市內的公共汽車站,當地發現了一個規模宏大,建於公元1-2世紀的羅馬廣場,當中包含巨大柱廊、公共浴室、鑄幣廠,以及露天劇場等。帖撒羅尼迦市內也有羅馬拱門、著名的「白塔」和曾是希臘規模最大的聖德米萃歐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os)等建築。

聖德米萃歐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os),德米萃歐斯被認為是帖撒羅尼迦的守護聖徒。該教堂也曾是希臘最大的教堂建築,現址於1917年大火後重建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陳素嫻(Barbara):帶復和恩膏進入法律糾紛 推動職場轉化 -【巾幗戰士】專欄

陳素嫻(Barbara Chan)曾任香港區域法院法官,多年來不但在法律界服事神,以禱告改變屬靈氣氛,見證神帶來復和與醫治,更積極訓練職場的信徒,活出基督的精神,推動職場上的轉化。她最大的渴望是看見不同行業的Ekklesia興起發光,行使神國度的權柄,帶下神的同在、大能和祝福。

Barbara自小由媽媽帶著上教會,但未有經歷重新得救,她渴望看見神蹟,也很想尋得人生意義。在英國實習時,Barbara跟著妹妹上教會,第一次聽道時牧師已解答縈繞她多年的問題,接著第二、第三周的講道,牧師也解答了埋藏在她心底長久的疑惑。「這根本不可能!連續3個星期,牧師都講出我的問題,我很感動,證明在神眼中我是重要的,那一刻我決定將一切交給主!」畢業後,Barbara順理成章在英國律師樓工作,一年後律師樓裁員,神帶領她去讀神學,畢業時她求問神要去哪裡宣教。「神很清晰告訴我,要回香港當律師,在職場服事祂。」

回港後Barbara在法律援助署工作,後來認識了艾德史福索(Ed Silvoso)博士,參加他在阿根廷舉行的全球會議。史福索博士教授如何透過禱告佈道為主贏取城市,Barbara開始在司法工作上活出這些屬靈教導。「法院面對的案件關乎人與人的糾紛,影響法院內的屬靈氣候,我運用史福索博士教導的禱告佈道,用祝福瓦解咒詛。並以五個關鍵的轉化思維,每天祈禱宣告祝福,消滅撒但的勢力,最後整個屬靈氣候都改變了。後來我開始每天早上與同事一起為當天的案件禱告,神在案件中的人生命中工作,很多神蹟般的見證發生!」有一個關於合約糾紛的案件,賣方追討買家欠款,被告(買家)起初辯稱因貨品有問題而拒絕付款。到上庭作供時,他在宣誓後決定不答辯,對我說:「你判我敗訴吧!」最後我明白到是聖靈動工,他受聖靈感動不能說謊作假證供。

有一年,Barbara在史福索博士的全球會議中見證阿根廷的殖民跟原住民認罪,彼此復和。在回程的路上,神對Barbara說:「你帶這復和的恩膏回香港。」回港後她如常上班審案,法庭職員告訴她第一個案件不用開審,因雙方要和解。她遂預備第二個案件,還未看完案情資料,職員又來告訴她不用看了,雙方已和解。一直到第三、第四件案件,同一天內四宗案件都不用審訊,聖靈啟示她這是復和恩膏的效果。之後陸續見證到更多不同糾紛的復和,這也成為他們日後的禱告目標。與Barbara同行的同事曾遇到一個案件,妻子被丈夫淋漒水毀容而上告法庭。當天早上,那同事為他們誠實作供及復和禱告。太太在庭上一邊傷心抽泣,一邊作供,丈夫於心不忍說不用作供了,他認罪。後來妻子寫了一封求情信,表示已饒恕丈夫,並為他判刑求情,神真的帶來了醫治和復和!

2002年,史福索博士授權Barbara在港成立豐收佈道團,不但在法律界,更在其他領域積極推動職場轉化。「神要我在法律界學習職場服事,證實這是可行的,才可以推展至其他職場。我最初不明白神為何要我神學畢業後回港當律師,原來神一直呼召我在法律界服事祂,我的人生使命是興起職場信徒,在職場建立EKKLESIA,將神國的權柄和能力帶到眾職場,阻擋惡者的詭計,帶來轉化和神蹟奇事,讓職場上很多困苦的人經歷神的愛。」後來Barbara擔任法官直至退休,現時更努力推動職場轉化。

關心列國的Barbara每年1月1日都呼召眾教會上山為國家及香港禱告,她更定期呼召全球基督教領袖一起禱告。「我們興起職場牧者,也希望讓國家知道愛主的人也愛國家。」Barbara鼓勵香港信徒正面地宣告神對香港的命定,時常帶復和的信息為香港及國家代禱。「父神的心意是要我們認識和活出真正EKKLESIA 的活力和大能,成為一支祝福城市的大軍,愛護和建立城市。」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

 

 

澳洲反宗教歧視法案不受各方歡迎 政府煞停表決

澳洲政府推動的《2021年宗教性質歧視法案》,經多番修訂後備受政黨、宗教團體及性小眾關注組織抨擊。雖然這項腹背受敵的法案獲眾議院通過,但由於眾議院通過的版本加入關鍵修訂,政府稱擔心會造成更多歧視,在提交參議院前煞停表決法案,以尋求更多法律意見。傳媒及各方均預料,執政聯盟未必有足夠時間在大選舉前繼續推動法案通過。

澳洲5年前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上一任總理譚保(Malcolm Turnbull)提出,需探討當地宗教是否受到足夠保護,以平息保守勢力對同婚立法的不滿。現任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於1年後承諾另訂法規,以禁止對宗教的歧視。根據政府於2019年提出的立法草案,有信仰人士在教育、就業和享用聯邦政府服務方面均受保障,可以表達合乎聖經的婚姻觀念。學校、慈善組織、有宗教背景的醫院和安老院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宗教理念聘請員工。然而在2021年底,莫里森同意修訂另一條法例《性歧視法》,禁止學校基於學生的性取向或性別身分而將他們趕出校,以換取溫和的自由黨員支持。莫里森在本月更表示,會直接修訂《宗教性質歧視法案》,以禁止學校將同性戀學生逐出校。

政府在本月9日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提交眾議院,經馬拉松式的通宵審議後,反對派工黨和其他倒戈的執政聯盟議員支持無黨派議員提出的修訂,廢除整條《性歧視法》第38(3)條,並獲得通過。根據政府原來的版本,條文中「容許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基於學生的性取向而將其開除」的部分將會刪除,但經修訂後,除性取向外,連性別認同、婚姻狀況和是否懷孕等也不得成為開除學生學籍的理由。

澳洲基督徒遊說團體(Australian Christian Lobby)的Wendy Francis受訪時表示同意撤回法案,認為不宜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和《性歧視法》的修訂捆綁處理。「《性歧視法》並不完美,需要檢討,因為我們不希望任何小孩受到歧視。不過,將《宗教性質歧視法案》包裝,以及在最後關頭刪除《性歧視法》的條文實在不智,當中涉及互相牴觸的權利。」她又表示,一些女孩對於與變性人共用宿舍和浴室感到不安,也有議員準備提案保障女子運動,以免女性在頂級賽事與變性人競爭。

聖公會墨爾本教區大主教Philip Freier博士則在《悉尼晨鋒報》撰文表示,有關討論受到宗教學校議題騎劫,令基督徒被描繪成熱衷於歧視他人的人。法案突顯了,甚至加劇支持和反對立法者之間的分歧,因為雙方嚴重缺乏互信。「我相信整個社會贊成同時保護人們不因宗教信仰或性別身分而被歧視,但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兩者無法兼容,其實兩者並非必然對立。」他認為宗教人士無需急於相信需要立法才能保障信仰自由,更引用當地天主教和聖公會於上世紀30年代有關聖體遊行的爭議,證明過往的緊張時刻正正可能是因為政府沒有參與其中而得以好好處理。他又表示,今次試圖立法通過反宗教歧視,令許多人受傷。他早於前年已經提出,應該撰寫人權約章或草案,取代目前頭痛醫頭的反歧視立法方針。「人權約章定明自由在某個範圍內的定義和得到制約,不會出現某群體比另一團體更佔上風,是保障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最安全和最全面的做法。」

禱告:求神賜教會謙卑的心,放下一切人為的籌算,尋求和順服主的帶領,作彰顯主愛的回應。

(來源:英國《衛報》澳洲《悉尼晨鋒報》Eternity News7 News,文奴編譯報導。)

 

 

校園禱告空間 在創意和互動中體會神的同在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機構在校園設立「禱告空間」(Prayer Spaces in Schools),讓學生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中、靈性上和信仰上的問題。

「禱告空間」讓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和信仰的問題。

「禱告空間」是一個由課室改成的祈禱室,讓同學在課堂裡,或課間休息時,透過其中設立不同的禱告站安靜和反思,與神連結,開始了解和體驗神的同在。其中針對疫情的最新項目「疫情下的希望傘」設有10個以情感為主題的禱告站:傷感、孤獨、感恩、謊言和內疚、希望和信心等。學生來到禱告空間,向神說出自己的疑問、憂慮和需要。Jana Nimmo2010年在德國設立禱告空間,她受訪時說:「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對神以及與祂建立關係感興趣。許多未認識神的學生表示,在禱告空間感受到愛和平安。」

同學在課堂裡或休息時,透過禱告與神連結,體驗神的同在。

Nimmo還指出,在疫情期間和過後,設立「禱告空間」的機會少了,但他們看見禱告的需要正在加贈。「恐懼和擔憂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籠罩我們,人民為疾病和經濟擔憂,在家庭造成不少張力和爭吵,這裡輔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的預約都滿了。學校理應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德國的禱告空間有一半是在基督教學校內開設,其他是非基督教的學校,參與的學生主要就讀小學至初中。

「禱告空間」一般為期數天,有些是一天,但也有持續一周的。當地社區的老師、義工、學生父母或祖父母會在禱告室幫忙。Nimmo說:「無論學生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歡迎,並鼓勵他們以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禱告空間。然而我們清楚表明,禱告空間是植根於基督徒相信禱告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學生的分享和禱告需要。

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時,Nimmo表示:「人們需要一個反思和祈禱的空間,同時我發現,人們對屬靈的事更開放。我最近在車裡聽到收音機播放一首歌曲,〈如果不相信有奇蹟,我就是愚蠢〉(I would be stupid not to believe in miracles),在5至10年前,這樣的歌曲不可能在德國播放。世界的需要和不可掌控的情況引發人更多去尋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

除了德國,「禱告空間」也在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和馬耳他開展。國際總監 Phil Togwell指出:「2019年,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學校設立了750多個禱告空間。儘管過去兩年變得困難,但如今數字正再次快速上升。禱告空間成為兒童和年青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尤其是探索關於神的疑問。」

禱告:願神使用校園的禱告空間,願聖靈充滿人心並安慰受傷的心靈,各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光和鹽。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2月7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突尼西亞宗教領袖簽署首份和平共存憲章

突尼西亞國會去年7月遭總統薩依德(Kais Saied)勒令暫停運作,而針對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司法程序在上月也愈發激烈。在此政治緊張局勢下,該國主要宗教派別簽署了第一份《國家和平共存憲章》。

1月26日,基督教福音派教會領袖Kamal Ouled Fatma和Ahlam Arfaoui、巴哈伊信仰群體代表Mohamed Ben Moussa、拉古萊特(La Goulette)猶太會堂的拉比Daniel Cohen、蘇菲派聯盟主席Hassan Bouabdallah和什葉派中心成員Sheikh Ahmed Salman出席簽署儀式。促成是此憲章簽署的是致力捍衛宗教自由和促進不同宗教之間對話的非政府組織Attalaki,秘書長Basma Maria Baccari表示:「這是經各方過去三年來不斷努力,多次對話協商而得的成果。」

雖然文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受宗教事務部監督。協議發言人Karim Chniba指出:「所有宗教和教派的宗教標誌都該受到尊重。敬拜場所是為自我淨化和教導人們宗教準則而設的,乃神聖不可侵犯,也不應被捲入政治爭端或黨派衝突之中。」他認為仇恨言論在過去十年持續升級,導致來自宗教和知識份子思潮的暴力極端主義崛起。

福音派領袖受訪時表示:「神的本性是慈愛,若我們彼此孤立,就不可能共存。我們是突尼西亞的基督徒,並非來自歐洲或美國,而今天我們沒有穿聖袍來,就是要表示,我們跟所有的突尼西亞人一樣。」Fatma說:「耶穌教導我們不要定人的罪,就必不被定罪。即或面對不愛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去愛。今次聯署象徵著人民團結,擁抱多元,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協議指出,許多國際條約和國家憲法都保障尋求真理、信奉宗教和舉行宗教儀式等自由。簽署方促請從法特瓦(伊斯蘭法令)以及主張排斥他人的論說做起,打擊暴力、極端主義和仇恨。憲章亦提到,要拒絕把女性邊緣化,並要求更新教育課程,讓年輕人學習包容,保護他們免受極端主義的魔爪侵害。Attalaki報告指出,協議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騷動,有個別階層的人以侮辱和暴力威脅的方式回應。其秘書長亦證實他們收到大量來自激進穆斯林領袖、知識份子和其他人民的侮辱和恐嚇訊息。發訊者聲稱突尼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國家,這不會改變。Baccari說:「這證明社區中存在極端主義意識形態和仇恨,缺乏接納與他們不同的人。」

禱告:求主在突尼西亞中掌權,捆綁那惡者的計謀,除去仇恨紛爭。興起教會,播下愛、寬恕與和平。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2月8 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巴基斯坦青年信主後 帶領整個部落歸主

巴基斯坦一名17歲青年透過語音聖經認識耶穌,信主後冒險向部落族人傳福音,帶領整個部落歸向耶穌。

Rehan(化名)在馬路邊的一家餐館當服務員,為了養活家人,他經常每天工作12小時。一天,貨車司機兼宣教組織FMI(Family Missions International)合作伙伴Safdar開始到餐館探訪。一段日子過後,Rehan感到Safdar對他很好,於是問Safdar:「你對一個服務員的態度怎麼會如此溫和?你是否加入了伊斯蘭教以外的教派?Safdar給他一部語音聖經,Rehan拿回家後開始聆聽。後來Safdar建議Rehan請假,跟他一起去FMI的門徒訓練中心,解答他的疑問。

Rehan認識到耶穌很愛他,於幾個月前受洗,更把福音帶給家人。他的父母被信息感動,但擔心部落領袖會強烈反對。FMI同工Nehemiah說,在巴基斯坦,當人們開始跟從耶穌,經常會面臨來自部落和家庭的逼迫。

Rehan沒有因此卻步,他邀請了三位宣教士協助他向部落成員分享福音。一個晚上,他把部落所有的成員都叫來,60人聚集在一個大帳篷下。Rehan首先播放關於耶穌的電影。然後,FMI的同工作15分鐘的分享,講述在基督裡的新希望,就這樣帶領整個部落的人歸向主耶穌基督。信主後,族人更停止了穆斯林的恆常禱告儀式。

在巴基斯坦,宗教迫害很嚴重,針對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少數群體的暴力行為屢見不鮮。據敞開的門報導,當地的基督徒被視為二等公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歧視。如果教會領袖不滿足當地官員的要求,就會被逮捕,為要警告和進一步恐嚇基督徒少數群體。在敞開的門的2022 年全球守望名單中,巴基斯坦排名第八位。

禱告:求主堅固這族群的信心,祝福當地的信徒,有勇氣和智慧,叫他們一家都得救。

(來源:Mission Network News,2022年2月10日,林國祥編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