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禱告空間 在創意和互動中體會神的同在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機構在校園設立「禱告空間」(Prayer Spaces in Schools),讓學生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中、靈性上和信仰上的問題。

「禱告空間」讓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和信仰的問題。

「禱告空間」是一個由課室改成的祈禱室,讓同學在課堂裡,或課間休息時,透過其中設立不同的禱告站安靜和反思,與神連結,開始了解和體驗神的同在。其中針對疫情的最新項目「疫情下的希望傘」設有10個以情感為主題的禱告站:傷感、孤獨、感恩、謊言和內疚、希望和信心等。學生來到禱告空間,向神說出自己的疑問、憂慮和需要。Jana Nimmo2010年在德國設立禱告空間,她受訪時說:「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對神以及與祂建立關係感興趣。許多未認識神的學生表示,在禱告空間感受到愛和平安。」

同學在課堂裡或休息時,透過禱告與神連結,體驗神的同在。

Nimmo還指出,在疫情期間和過後,設立「禱告空間」的機會少了,但他們看見禱告的需要正在加贈。「恐懼和擔憂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籠罩我們,人民為疾病和經濟擔憂,在家庭造成不少張力和爭吵,這裡輔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的預約都滿了。學校理應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德國的禱告空間有一半是在基督教學校內開設,其他是非基督教的學校,參與的學生主要就讀小學至初中。

「禱告空間」一般為期數天,有些是一天,但也有持續一周的。當地社區的老師、義工、學生父母或祖父母會在禱告室幫忙。Nimmo說:「無論學生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歡迎,並鼓勵他們以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禱告空間。然而我們清楚表明,禱告空間是植根於基督徒相信禱告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學生的分享和禱告需要。

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時,Nimmo表示:「人們需要一個反思和祈禱的空間,同時我發現,人們對屬靈的事更開放。我最近在車裡聽到收音機播放一首歌曲,〈如果不相信有奇蹟,我就是愚蠢〉(I would be stupid not to believe in miracles),在5至10年前,這樣的歌曲不可能在德國播放。世界的需要和不可掌控的情況引發人更多去尋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

除了德國,「禱告空間」也在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和馬耳他開展。國際總監 Phil Togwell指出:「2019年,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學校設立了750多個禱告空間。儘管過去兩年變得困難,但如今數字正再次快速上升。禱告空間成為兒童和年青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尤其是探索關於神的疑問。」

禱告:願神使用校園的禱告空間,願聖靈充滿人心並安慰受傷的心靈,各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光和鹽。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2月7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女子同時罹患血癌及新冠肺炎 家人動員祈禱奇蹟痊癒

來自巴西,51歲的Geane Prado 在去年8月證實患上血癌,需要接受化療及骨髓移植。在接受第二輪化療時,醫生發現她染上了新冠肺炎。神賜Geane堅固的信心,家人動員禱告,最終靠主戰勝病患。

Geane進醫院後病情急速惡化,醫生第二次診斷之後,她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給神。在醫生為她插管之前,Geane給家人寫了告別信,然後寄給一位朋友,囑咐朋友在她死後送出。 在其中一封信裡,她給孩子寫下:「無論遇到什麼景況,你們都不要分離,總要團結,為彼此而活。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屬靈生命,教養你們的孩子敬畏神,要剛強,繼續成為品格良好、美善和有愛心的孩子。  我無法以話語來表達,我多麼為你們感到驕傲。永遠不要離棄你們的父親,要愛他、照顧他。 」

在插管之後,Geane病情持續惡化,出現肺栓塞、心臟驟停、腎衰竭和細菌性肺炎等狀況,並持續高燒不退,醫生告訴Geane的家人,她只能存活48小時。她的兒女獲悉此消息後,發起大規模的連鎖禱告。他們與朋友在醫院門口禱告,並透過社交網絡呼籲別人代禱。來自巴西各地的人紛紛加入這次信心的行動,他們在禱告時都加上鼓勵Geane的話:「起來,Geane。」

神垂聽了他們的呼求,應允他們的禱告,Geane的高燒很快就消退了,病況也逐漸好轉。醫生形容這是「 一個奇蹟」。「醫生說,我的家人可以為我準備後事,因為藥物已沒有作用了,但是神站在我們身邊。一位醫生對我的女兒說:『你的母親已經勝過了。』我仍然活著,真的是極大的奇蹟。」

在昏迷期間,Geane有超自然的經歷。「我站在病床的另一邊,看到自己的心臟驟停,醫生在搶救我……事後我記得有一位醫生對我說:『堅持,不要放棄。』而神希望我留在這裡。 」治療近40天後,Geane康復出院,新冠肺炎治愈之外,醫生發現她體內已再沒有癌細胞。「我不知道神要我做什麼,但不論祂要什麼,我都會去做。神讓我活下去,為要高舉祂的名。 」

在戰勝癌症和新冠肺炎的過程中,Geane學會了信靠神。她總結說:「我學會活在當下,作不斷進步的人,不要心懷積怨,不要留下未解決的事,要活好每一天,為神活好每一天 。」

禱告:感謝神施行神蹟拯救,願神的子民堅定信靠,以生命見證傳揚祂的奇妙和美善。

(來源:God Reports,2021年10月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Kingdom LIFE】70,我的詩歌,祂的故事 吳秉堅:新一代的廣東話敬拜者是時候出現了!

7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里程碑。被譽為「香港流行敬拜先驅」的吳秉堅將在3月1-2日舉辦音樂會,總結過去70年的人生中,神在他身上的作為,這既是他個人的生命故事總結,同時也是過去40年香港現代廣東話敬拜運動的一個見證。

詩歌訴說生命故事

.吳秉堅

走過40年的音樂之路,吳秉堅曾創作了超過100首敬拜詩歌,這次音樂會所選擇的歌曲大部分都承載著他的生命故事,是神在他生命作為的印記。其中一首《親愛主》,吳秉堅非常喜歡。「有一首50年代的詩歌《親愛主,牽我手》是我從小唱到大的。當時的廣東話詩歌的很多聲韻都是『撬音』的,青年人很難接受,所以我就嘗試用同樣的歌詞配上新的旋律,於是就創作了《親愛主》這首歌。」但吳秉堅沒有想到,3個月後,這首歌幫助他渡過人生一個大難關。當時他病得很嚴重,在大腸中發現兩個腫瘤,差不多所有醫生都對他說是九死一生。「我很記得在做第一個手術的早上,我好像被人扔進一條很黑的隧道。我很害怕,不知道隧道盡頭在哪裡,我從來未經歷過那種驚慌失措的感覺。當我一個人孤單地走在隧道中,我回想起這首歌,我意識到我不是一個人走,只要伸出信心的手,相信天父會帶我走出去。於是我做了一個祈禱,那是我40多歲以來第一次經歷聖經所說那種出人意料的平安。」後來太太告訴他,護士推他進去準備做手術時,他臉上帶著微笑。

合一與下一世代

數年前,集合近100位音樂人力量製作的福音大碟《We Are One》大獲好評,吳秉堅是主要發起人。「我做這件事時,拍檔都覺得我瘋了,這些音樂人全部有自己機構和音樂專輯,怎麼會給你寫歌。」當時第一個答應的是金培達,他完全沒有想過就答應了。他說,Ben,過了這麼多年,是時候做這件事了。有些音樂人對於為這張碟寫歌有疑慮,吳秉堅決定做好的歌之後歸還他們自己用,於是他們也決定不收取作曲費去共同完成這張專輯。「這種互相的包容達至了雙贏局面。We are one 不是説我們是一樣,而在神裡面能合一,因為我們有同樣的神。」

.吳秉堅笑言很少彈自己作的歌,訪問期間演奏了一首他以「八度」創作的詩歌

在大約6年前,吳秉堅覺得自己已經65歲,是時候享受退休生活。然而有一天卻突然接到一個電話,美國馬鞍峰教會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找他。吳秉堅覺得很意外,為何華理克牧師會認識自己,後來得知他想在香港建立馬鞍峰教會,原來想邀請吳秉堅做教會的音樂傳道人(music pastor)。「這是一個挑戰,因為年紀大,我要學新東西很難,但他這樣對我説,Ben,我不是想你做音樂,我想你為下一代做音樂。當時『叮』一聲,幾十年前恩師蘇恩佩曾經和我說過同樣的事情。於是我接受這個挑戰,我很開心,我知道,神要我做的,我就去做。」

興起廣東話敬拜接棒人

現代敬拜是由美國傳來香港的,當時是70年代末,吳秉堅與他的拍檔在香港開始了流行敬拜歌的創作。「當時我感受到音樂是一個最好的媒介,因為音樂是對人發出感性上的挑戰,它容易被人接受,而當人感性時,很多圍牆可以被拆掉,使神的話可以直接進到人的生命。那個效果是驚人的。」時至今日,廣東話敬拜發展也經歷了不同階段。回歸之後,來自台灣、美國的普通話敬拜歌開始在香港流行。吳秉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能將我們音樂的領域拉闊和加深,更加多樣化。但是正因如此,很多本地音樂人開始去做很多獨唱歌,就忽略了敬拜。

吳又坦言,「我今年70歲,感覺到我的歌已經過時了,而我可以做的也很有限。雖然很多人將我的歌翻新,但是現在的年青人在聽什麼音樂呢?現在的音樂已經改變了,很多不同的音樂形式湧現,還在聽《神是愛》這麼古老的詩歌的人真的不多了。」當年吳秉堅的恩師蘇恩佩曾對他發出挑戰:「你留意現在的年青人聽什麼音樂,你可否用他們熟悉的音樂媒介,將我們永恆的信息寫進去?」

.當年第一張《齊唱新歌》的出現,為本地基督教帶來一股新的音樂潮流

今日,吳秉堅希望透過這個音樂會,挑戰更多本地音樂創作人關心廣東話詩歌,用他們的音樂和才華奉獻給神。「很想找到幾個像幾十年前的吳秉堅、翁慧韻,陳芳榮那樣傻傻地,不知死活就做出《齊唱新歌》的人——不需要考慮太多,知道是神給的負擔就衝出去。我覺得,現在是時候有這樣的人出現了。」

去年吳秉堅與ACM(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去北美做巡迴佈道會,他的心感到很重:「我的時間差不多了,我的歌開始觸摸不到青年人的心,我覺得很急要找到那些約書亞,迦勒去接棒、承傳這個廣東話詩歌運動。」

 

 

(記者莫嵐報導)